TWI784205B - 上身衣物及其針織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上身衣物及其針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4205B
TWI784205B TW108138905A TW108138905A TWI784205B TW I784205 B TWI784205 B TW I784205B TW 108138905 A TW108138905 A TW 108138905A TW 108138905 A TW108138905 A TW 108138905A TW I784205 B TWI784205 B TW I7842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titch
courses
course
stitches
upper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8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4418A (zh
Inventor
保羅R 蒙哥馬利
Original Assignee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filed Critical 荷蘭商耐克創新有限合夥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4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4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42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420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CCORSETS; BRASSIERES
    • A41C3/00Brassieres
    • A41C3/0014Brassieres made from one piece with one or several lay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403/00Details of fabric structure established in the fabric forming process
    • D10B2403/02Cross-sectional features
    • D10B2403/021Lofty fabric with equidistantly spaced front and back plies, e.g. spacer fab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Details Of Garments (AREA)

Abstract

上身衣物包括第一針織區及第二針織區。第一針織區包 括具有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且具有第一抗撓剛度量的針織結構,且第二針織區包括具有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且具有不同於第一抗撓剛度量的第二抗撓剛度量的針織結構。

Description

上身衣物及其針織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上身衣物,所述上身衣物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具有不同量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的單獨的針織區。
上身衣物通常包括被配置成覆蓋穿戴者的上身區域的各種部件。舉例而言,上身衣物常常包括胸覆蓋部分以及背覆蓋部分。此外,上身衣物可包括各種紡織品及材料類型,所述紡織品及材料類型有時是基於各種性質選擇的。可具有各種性質且可用於構造上身衣物的至少一部分的一種類型的紡織品的實例是針織紡織品。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上身衣物,包括第一針織區及第二針織區,所述第一針織區包括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在組織成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的第一組正面針步與組織成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的第一組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藉由所述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連接至所述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中 的線圈橫列;並且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在組織成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的第二組正面針步與組織成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的第二組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藉由所述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連接至所述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線圈橫列。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上身衣物,包括:第一雙層針織區及第二雙層針織區,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具有相同數量的前後經圈,且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具有相同數量的前後經圈;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包括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及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其中所述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在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正面線圈橫列與所述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背面線圈橫列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包括第一密度的掛針接結針步;並且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包括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及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在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正面線圈橫列與所述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背面線圈橫列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包括大於所述第一密度的掛針接結針步的第二密度的掛針接結針步。
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包括在第一數量的前床針處形成第一組連續正面針步,所述第一數量的前床針包括第一端前床 針、第二端前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一端前床針與所述第二端前床針之間的第一多個前床針;在第一數量的背床針處形成第一組連續背面針步,所述第一數量的背床針包括第一端背床針、第二端背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一端背床針與所述第二端背床針之間的第一多個背床針;藉由在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一端背床針移動紡車,形成在所述第一組連續正面針步與所述第一組連續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的第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藉由在所述紡車到達所述第一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一端背床針之前改變所述紡車的方向並藉由在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二端背床針移動所述紡車來形成第二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以及藉由在所述紡車到達所述第二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二端背床針之前改變所述紡車的所述方向並藉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紡車來形成第三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
10:上身衣物
12:左側
14:右側
16:後面部分
18:前面部分
20、22:肩帶
24、26:袖孔
28:領口
30、32:乳房覆蓋部分
34:中心橋接部
35A、35B、35C、35D、35E、35F:包封部分
36:左腋下部分
38:右腋下部分
39:上胸部分
40:左翼
42:右翼
44:主幹
46、48:後帶
50:胸帶
54:放大圖
56、110、610、810:針織結構
58:局部分解圖
60:正面針步
62:背面針步
64、66、68:針織紡織品區域
70:凸出外表面
102、202、602、702、802、902:第一紗線股
104、204、604、704、804、904:第二紗線股
106、206、606、806:第三紗線股
112、114、612、812、814:互鎖交叉點
120、122、620、622、820、822:正面線圈橫列
130、132、630、632、830、832:背面線圈橫列
140: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
142、144、242、244、642A、642B、642C、642D、642E、642F、642G、642H、642I、642J、642K、642L、644A、644B、644C、644D、644E、644F、644G、644H、644I、644J、644K、644L、742A、742B、742C、742E、744A、744B、744D、842A、842B、842C、842D、842E、842F、842G、842H、844A、844B、844C、844D、844E、844F、844G、844H、846、848、942A、942B、942C、942E、942H、942I、944A、944B、944D、944E、944H、944J:掛針接結針步
164、801A、901A:第一針織區
166、801B、901B:第二針織區
210、710、910:針織圖
212、214:針步符號
220、250、252、254、256、258、722、732、922、932:線區段
220A、220B、220C、230A、230B、230C、240、720A、720B、720C、730A、730B、730C、750、760、770、920A、920B、920C、930A、930B、930C、950、960、970:列
640、840:掛針接結線圈橫列
650、850: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
652、752、852、952:第一接結股部分
660、86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
662、762、862、962:第二接結股部分
670、870: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
672、772、872、972:第三接結股部分
1000:流程圖
1002、1004、1006、1008、1010:步驟
A、B、C、D、E、F、G、H、I、J、K、L、M、N、O、P:行
本文中參照附圖詳細闡述本揭露的標的,所述附圖併入本案供參考。
圖1繪示根據本揭露的一個方面的上身衣物的正視圖。
圖2繪示圖1中所繪示的衣物的正面立體圖。
圖3繪示圖1中所繪示的衣物的側視圖。
圖4繪示根據本揭露的一個方面的針織示意圖,其示出管狀提花針織結構(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所述管狀提花針 織結構具有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以及正面線圈橫列與背面線圈橫列的互鎖交叉點(interlocking crossover)。
圖5繪示對應於圖4中的針織示意圖的針織程式符號。
圖6繪示根據本揭露的一個方面的針織示意圖,其示出管狀提花針織結構,所述管狀提花針織結構具有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以及正面線圈橫列與背面線圈橫列的互鎖交叉點。
圖7繪示對應於圖6中的針織示意圖的針織程式符號。
圖8繪示根據本揭露的一個方面的針織示意圖,其示出管狀提花針織結構,所述管狀提花針織結構在不同的針織區處具有多種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且具有正面線圈橫列與背面線圈橫列的互鎖交叉點。
圖9繪示對應於圖8中的針織示意圖的針織程式符號。
圖10繪示根據本揭露的一個方面的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的流程圖,所述上身衣物具有管狀提花針織結構,所述管狀提花針織結構在不同的針織區處具有多種的互鎖掛針接結。
本文具體闡述本發明的標的,以滿足法定要求。然而,說明本身並不旨在限制本揭露的範圍。相反,發明者已設想亦可以其他方式實施所主張或所揭露的標的,以包括與本文獻中闡述的步驟相似的不同步驟或步驟組合,以及其他當前或未來的技術。此外,儘管用語「步驟」及/或「方塊」在本文中可用於暗指所採用的方法的不同要素,然而除非且除明確陳述各別步驟的次 序以外,該些用語不應該被解釋為暗示在本文所揭露的各種步驟中或各種步驟之間的任何特定次序。
在高層面上,本揭露闡述一種具有各種元件的上身衣物,所述各種元件彼此獨立地以及相結合地促成製品的運作。舉例而言,上身衣物包括由具有不同量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的針織結構構造而成的一或多個部分。在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中,針織結構中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的量及位置影響上身衣物的性質。其他元件亦可影響衣物的性質,包括(但不限於)紗線組成及尺寸、另外的針織結構以及針步尺寸,此將在本揭露的其他部分中進行更詳細地闡述。其中,具有不同量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及其他元件的針織結構可促成衣物的合身性及形狀以及例如抗撓剛度、伸長率、壓縮性、透氣性、彈性、穩定性、支撐性等紡織性質。
首先參照圖1至圖3,繪示了上身衣物10的實例,且在此說明中,「上身衣物」闡述被配置成覆蓋穿戴者的上身的任何衣物。所示出的上身衣物10的實例是胸罩,且所繪示的胸罩的樣式有時被稱為運動胸罩(sports bra)、競技胸罩(athletic bra)或其他相似的名稱。且在本揭露的其他方面中,上身衣物可包括用於女性或男性的各種其他類型的衣物,包括無帶胸罩、緊身衣、基礎層襯衫(base-layer shirt)、汗衫、比賽服等。
在闡述上身衣物10的各種方面時,可使用相對性用語以幫助理解相對位置。舉例而言,如圖1中所示,上身衣物10被劃分成左側12及右側14。此外,如繪示上身衣物10的側視圖的 圖3中所示,上身衣物10包括後面部分16及前面部分18,後面部分16通常在上身衣物10處於使用中狀態時覆蓋穿戴者的背的至少一部分,前面部分18通常在使用中狀態中覆蓋穿戴者的胸的至少一部分。
此外,上身衣物10包括在闡述本揭露的多個方面時亦可被提及的各種部件。舉例而言,上身衣物10包括肩帶20、22、以及袖孔24、26以及領口28,領口28通常形成圍繞頸部接納孔口(neck-receiving aperture)的周邊。此外,上身衣物10包括位於左側12的乳房覆蓋部分30及位於右側14的乳房覆蓋部分32,以及定位於乳房覆蓋部分30、32之間的中心橋接部34。上身衣物10亦包括形成圍繞乳房覆蓋部分30、32的至少一部分的周邊的一系列包封部分35A、35B、35C、35D、35E及35F。在一些情形中,乳房覆蓋部分、中心橋接部及包封部分的組合可共同形成胸覆蓋部分。
此外,上身衣物10包括上胸部分39、左腋下部分36、右腋下部分38、左翼40以及右翼42。後面部分16包括具有存在後帶46及48的主幹44的T字型後側翼片(racerback-style rear panel)。主幹44及後帶46、48通常形成「T」形或「Y」形,且後帶46、48與肩帶20、22連接。在多個方面中,後帶46、48可與肩帶20、22一體針織。如本文所使用的用語「一體」或「一體針織」可意指具有來自一或多個針織線圈橫列的紗線與另一個區域的一或多個針織線圈橫列互相環套的紡織品或織物。胸帶50在 乳房覆蓋部分30、32以及左翼40及右翼42下方周向延伸,並完全環繞後面部分16。胸帶50被示出為不具有任何卡扣或其他可釋放的連接件,在替代的方面中可包括所述卡扣或其他可釋放的連接件。該些相對區域及部件是出於闡釋及例示的目的而提供,且未必旨在劃定上身衣物10的精確區域。然而,上身衣物10可包括提供邏輯劃分(logical divisions)或劃界的結構性元件,例如接縫或過渡區域。
上身衣物10可包括未必在圖1至圖3中表示出的其他部件、區域及部分,例如支架區域(cradle region)、鋼圈等。此外,如以上所指出,在圖1至圖3中繪示的胸罩樣式的上身衣物10僅例示上身衣物的一種類型,且在本揭露的其他一個方面中,上身衣物可具有袖、腹覆蓋部分、腰覆蓋部分、一體式短褲或褲子(例如,在全身緊身衣(unitard)中)等。
根據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上身衣物10包括針織紡織品區域,且如本文所使用的「針織紡織品區域」一般是指上身衣物10的由一或多個彼此互相環套的紗線股構造而成的至少一部分。為幫助進行闡釋,圖1識別針織紡織品區域52的實例,且針織紡織品區域52的附加細節進一步繪示於放大圖54中,放大圖54示出針織結構56的實例。如由局部分解圖58繪示,針織結構56包括互相環套的正面針步60的線圈橫列及互相環套的背面針步62的線圈橫列。
儘管圖1中的針織紡織品區域52是例示性實例,然而 針織結構56繪示可包括於上身衣物10的各種針織紡織品區域處的針織結構的高層次方面。舉例而言,針織結構56例示雙層針織或間隔織物(spacer fabric),其中互相環套的正面針步60的線圈橫列形成織物的一層或一側,而互相環套的背面針步62的線圈橫列形成織物的另一層或另一側。此外,針織紡織品區域52是出於例示的目的而被識別,並用作實例來幫助闡釋及闡述本文所論述的針織結構的更具體的方面。在本揭露的其他方面中,上身衣物10包括一或多個其他針織紡織品區域,所述一或多個其他針織紡織品區域較針織紡織品區域52大、位於上身衣物10的其他區域或部件中及/或由多個針織區形成,所述多個針織區包括相似但略有改變的針織結構。舉例而言,上身衣物10的前面部分中的至少一些可包括針織紡織品區域,所述針織紡織品區域包括胸帶50、乳房覆蓋部分30、32、中心橋接部34、包封部分35A至35F、左腋下部分36及右腋下部分38、左翼40及右翼42、肩帶20、22、後帶46、48及/或其任意組合。繼續參照此實例,針織紡織品區域可包括於上身衣物10的約二或更多個部分處或者延伸達上身衣物10的約二或更多個部分,且可具有多個針織區,所述多個針織區在上身衣物10的不同部分處具有不同的針織結構。此外,上身衣物10的該些部分中的任一者可一體針織成連續的針織布塊,或者可為單獨的針織布塊。
在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中,乳房覆蓋部分30、32包括各種識別特徵,且舉例而言,乳房覆蓋部分30、32一般位於胸帶50 的上方及肩帶20、22的下方。此外,乳房覆蓋部分30、32一般位於上身衣物10的前面部分18上,在左腋下部分36與右腋下部分38之間延伸,且在左翼40與右翼42之間延伸。此外,如由圖1至圖3所示,乳房覆蓋部分30、32可藉由中心橋接部34分開、可在一或多個側上與包封部分35A至35F以及左翼40及右翼42接界。在一些其他方面中,可省略中心橋接部34,使得乳房覆蓋部分30、32形成自左側翼及腋下部分跨越前側到達右側翼及腋下部分的單一乳房覆蓋部分。相同地,在本揭露的其他方面中,可減小包封部分35A至35F的寬度,或者可省略包封部分35A至35F。如由圖2及圖3所示的側視圖所示,乳房覆蓋部分30、32為穹頂形且包括凸出外表面70,且因此包括在圖1至圖3中所示的立體圖中不可見的凹陷內表面。
在上身衣物10處於使用中狀態時,例如當被人或人體模特穿上時,乳房覆蓋部分30、32可覆蓋並可能接觸穿戴者的胸區域。此外,乳房覆蓋部分30、32可對穿戴者的相應的乳房組織提供壓縮支撐。在圖1至圖3中所繪示的乳房覆蓋部分30、32的尺寸及形狀例示本文中所述標的的一個方面,且在其他方面中,所述尺寸及形狀可改變。
轉到本揭露的有關於針織紡織品區域的方面,在一個此種方面中,上身衣物10包括針織紡織品區域64、66及68。參照圖1,針織紡織品區域64包括於乳房覆蓋部分30處,針織紡織品區域66包括於左翼40處,且針織紡織品區域68圍繞乳房覆蓋部 分32及右翼42延伸。此外,針織紡織品區域68包括位於乳房覆蓋部分32處的第一針織區164及位於右翼42處的第二針織區166。儘管未在圖1中識別,然而針織紡織品區域64、66、68亦包括於上身衣物10的相對側處(即針織紡織品區域64可包括於乳房覆蓋部分32處,針織紡織品區域66可包括於右翼42處,且針織紡織品區域68圍繞乳房覆蓋部分30及左翼40延伸)。
參照圖4,繪示針織示意圖,其示出針織紡織品區域64的針織結構110的特徵。一般而言,針織結構110是包括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的管狀提花針織結構。在圖4中,針織結構110包括由第一紗線股102及第二紗線股104構造而成的多個正面線圈橫列120及多個背面線圈橫列130。所述多個正面線圈橫列120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包括連續的正面針步,且相似地,所述多個背面線圈橫列130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包括連續的背面針步。針織結構110亦包括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140的掛針接結針步,所述掛針接結針步由第三紗線股106所構成。圖4亦繪示藉由自正面線圈橫列122延伸至背面線圈橫列132的第一紗線股102與背面線圈橫列132間歇互鎖的正面線圈橫列122中的一者。此外,在對應於延伸至背面線圈橫列132的第一紗線股102的位置處,第二紗線股104自背面線圈橫列132延伸至正面線圈橫列122。
根據本揭露的一個方面,第一紗線股102自正面線圈橫列122延伸至背面線圈橫列132且第二紗線股104自背面線圈橫列132延伸至正面線圈橫列122的此種結構被稱為「互鎖交叉 點」,其由參考編號112識別。在圖4中,示出另一互鎖交叉點114,其中第一紗線股102自背面線圈橫列132延伸至正面線圈橫列122,且第二紗線股104自正面線圈橫列122延伸至背面線圈橫列132。
繼續參照圖4,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140在正面線圈橫列122與背面線圈橫列132之間來回交叉,每隔一個正面針步及每隔一個背面針步進行掛針,且將正面線圈橫列122與背面線圈橫列132彼此連接。如圖4中所繪示,第三紗線股106在背面線圈橫列132中形成掛針接結針步142,且接著轉移至正面線圈橫列122以形成另一掛針接結針步144。此外,第三紗線股106以彎曲的方式在正面線圈橫列122與背面線圈橫列132之間來回轉移,以在正面線圈橫列122中每隔一個針步位置及在背面線圈橫列132中每隔一個針步位置形成掛針接結針步。為避免圖4中所示的針織結構110過度擁擠,未繪示其他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例如,在正面線圈橫列122及背面線圈橫列132下方形成的線圈橫列中),但是在本揭露的其他方面中,可包括其他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來接結其他正面線圈橫列及背面線圈橫列。
在圖4中,第一紗線股102、第二紗線股104及第三紗線股106被繪示成具有彼此不同的外形,其可表示顏色、材料組成及/或其他結構特徵的差異。舉例而言,第一紗線股102可為與第二紗線股104不同的顏色,且在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中,當第一紗線股102及第二紗線股104在正面線圈橫列122與背面線圈橫 列132之間間歇地來回切換時,第一紗線股102與第二紗線股104之間的顏色差異導致條紋圖案(striping pattern),例如圖1至圖3中位於乳房覆蓋部分30、32以及左腋下部分36及右腋下部分38中的例示性條紋圖案。圖1至圖3中的上身衣物10僅為可達成的一種條紋圖案的實例,且在其他方面中,上身衣物可具有不同的圖案。此外,第一紗線股102及第二紗線股104可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外形,使得不藉由在正面線圈橫列122與背面線圈橫列132之間來回切換第一紗線股102及第二紗線股104而產生視覺條紋圖案。
現參照圖5,繪示了對應於圖4所示針織結構110的針織圖210的實例。針織圖210包括多個行及列。每一行代表針步位置,且每一列代表紗線股。在每一列內,指定針步類型以及對針步位於前床(front bed)還是背床(back bed)上的指示。位於「紗線」下方的針步符號是位於前床上,而位於「紗線」上方的針步符號是位於背床上。舉例而言,列220C指定第一紗線股202的針步類型及在十個針步位置A至J處的針步位置。針步符號212指定位於前床上的針步,且針步符號214指定位於背床上的針步。因此,線區段250將對應於自前床至背床的轉移(例如互鎖交叉點)。
在圖5中,列220A至220C中的每一者規定第一紗線股202的針織結構,列230A至230C中的每一者規定第二紗線股204的針織結構,且列240規定第三紗線股206的針織結構。列220A 及220B規定第一紗線股202位於針織結構正面的十個針步,且列230A及230B規定第二紗線股204位於針織結構背面的十個針步。因此,列220A、220B、230A及230B對應於圖4中的前兩個正面線圈橫列及前兩個背面線圈橫列。
繼續參照圖5,列220C指定對應於圖4所示第一紗線股102的第一紗線股202的針步,且相似地,列230C指定對應於圖4所示第二紗線股104的第二紗線股204的針步。因此,列220C指定位於正面的三個針步、向背面的轉移(即線區段250)、位於背面的五個針步、向正面的轉移(即線區段254)及位於正面的兩個針步。此外,列230C依序指定位於背面的三個針步、向正面的轉移(即線區段252)、位於正面的五個針步、向背面的轉移(即線區段256)及位於背面的兩個針步。當被執行時,由250及252指定的轉移轉化成互鎖交叉點112,且由254及256指定的轉移轉化成互鎖交叉點114。
進一步參照圖5,列240指定對應於圖4所示第三紗線股106的第三紗線股206的針步。如圖5中所示,列240指定第三紗線股206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242,轉移至正面(即線區段258),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244,且接著轉移至背面(即線區段220)。此圖案隨著第三紗線股206在正面與背面之間來回轉移而重覆,同時在每隔一個正面針步位置及每隔一個背面針步位置處形成掛針接結針步。因此,由列220C、230C及240規定的針步的組合轉化成圖4所示正面線圈橫列122、背面線圈橫列132 及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140。
轉到圖6,繪示例示針織紡織品區域66的針織結構610的一些特徵的示意圖。一般而言,針織結構610是包括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的管狀提花針織結構。針織結構610包括由第一紗線股602及第二紗線股604構造而成的多個正面線圈橫列620及多個背面線圈橫列630。所述多個正面線圈橫列620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包括連續的正面針步,且相似地,所述多個背面線圈橫列630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包括連續的背面針步。此外,與以上參照圖4及圖5闡述的針織結構110相似,正面線圈橫列622與背面線圈橫列632間歇互鎖。因此,圖6繪示在互鎖交叉點612處自正面線圈橫列622延伸至背面線圈橫列632的第一紗線股602及自背面線圈橫列632延伸至正面線圈橫列622的第二紗線股604。
在圖6中,針織結構610亦包括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40,所述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40在正面線圈橫列622與背面線圈橫列632之間來回交叉,對每一正面針步及每一背面針步進行掛針,且將正面線圈橫列622與背面線圈橫列632彼此連接。此外,所述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40包括由第三紗線股606構造而成的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60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70。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60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70中的每一者由第三紗線股606的不同部分形成。因此,第三紗線股606包括分別形成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60 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70的第一接結股部分652、第二接結股部分662及第三接結股部分672。第一接結股部分652、第二接結股部分662及第三接結股部分672在正面線圈橫列622及背面線圈橫列632的每一正面針步位置及每一背面針步位置處共同形成掛針接結針步(例如,掛針接結針步642A至642L及644A至644L)。
如圖6中所繪示,第一接結股部分652在背面線圈橫列632中形成掛針接結針步642A,在轉移至正面線圈橫列622的同時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即642B、644B及642C、644C)以形成掛針接結針步644D,且接著立即轉移至背面線圈橫列632以形成另一掛針接結針步642E。第一接結股部分652以此種相同的方式繼續,以形成附加的掛針接結針步644H、642I、644L。第二接結股部分662以與第一接結股部分652相似的方式形成掛針接結針步,且如圖6中所示,第二接結股部分662在正面線圈橫列622中形成掛針接結針步644B,立即轉移至背面線圈橫列632以形成掛針接結針步642C,接著在轉移至正面線圈橫列622的同時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即642D、644D及642E、644E)以形成掛針接結針步644F,且以此種方式繼續,以形成附加的掛針接結針步642G、644J、642K。此外,第三接結股部分672以彎曲的方式在正面線圈橫列622與背面線圈橫列632之間來回轉移以在每隔一個正面針步位置及每隔一個背面針步位置處形成掛針接結針步,藉此在背面線圈橫列632上形成掛針接結針步642B、642D、642F、 642H、642J、642L,且在正面線圈橫列622上形成掛針接結針步644A、644C、644E、644G、644I、644K。
在圖6中,如同圖4所示第一紗線股102、第二紗線股104及第三紗線股106,第一紗線股602、第二紗線股604及第三紗線股606被繪示為具有彼此不同的外形,其可表示顏色、材料組成及/或結構特徵的差異。此外,在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中,如以上所論述,第一紗線股602、第二紗線股604及第三紗線股606可包括與圖4所示第一紗線股102、第二紗線股104及第三紗線股106的特徵及/或其任意組合相同的特徵及/或其任意組合。在本揭露的又一方面中,如以上所論述,第一接結股部分652、第二接結股部分662及第三接結股部分672可由不同的紗線股形成,所述不同的紗線股可包括與圖4所示第一紗線股102、第二紗線股104及第三紗線股106的特徵及/或其任意組合相同的特徵及/或其任意組合。此外,為避免圖6中所示的針織結構610過度擁擠,未繪示其他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例如,在正面線圈橫列622及背面線圈橫列632下方形成的線圈橫列中),但是在本揭露的其他方面中,可包括其他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以接結其他正面線圈橫列及背面線圈橫列。
參照圖7,繪示對應於圖6所示針織結構610的針織圖710。如所示,針織圖710指定由列720A至720C、730A至730C、750、760及770表示的每一紗線股在由行A至L表示的十二個針步位置處的針步類型及針步位置。列720A至720C中的每一者規 定第一紗線股702的針織結構,且相同地,列730A至730C中的每一者規定第二紗線股704的針織結構。列720A及720B規定第一紗線股702位於針織結構正面的十二個針步,且列730A及730B規定第二紗線股704位於針織結構背面的十二個針步。因此,列720A、720B、730A及730B對應於圖6中的前兩個正面線圈橫列及前兩個背面線圈橫列。
繼續參照圖7,列720C指定對應於圖6所示第一紗線股602的第一紗線股702的針步,且相似地,列730C依序指定對應於圖6所示第二紗線股604的第二紗線股704的針步。因此,列720C指定位於正面的八個針步、向背面的轉移(即線區段722)以及位於背面的四個針步。此外,列730C依序指定位於背面的八個針步、向正面的轉移(即線區段732)及位於正面的四個針步。當被執行時,由722及732指定的轉移轉化成圖6所示互鎖交叉點612。
繼續參照圖7,列750指定對應於圖6所示第一接結股部分652的第一接結股部分752的針步,列760指定對應於圖6所示第二接結股部分662的第二接結股部分762的針步,且列770指定對應於圖6所示第三接結股部分672的第三接結股部分772的針步。在圖7中,列750依序指定第一接結股部分752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742A,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即B及C),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744D,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742E,且接著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即F及G)。因此,第一接結股部分752包 括位於四個連續的針步位置之上的圖案(即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在下一針步位置處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且接著在圖案的最末針步位置處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
如圖7中所進一步繪示,列760依序指定第二接結股部分762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744B,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742C,浮動兩個針步位置,且接著在接下來的四個連續的針步位置重覆此種相同的圖案。因此,第二接結股部分762包括與第一接結股部分752的圖案相似但位於不同的四個連續的針步位置之上的圖案。繼續,列770依序指定第三接結股部分772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744A,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742B,且接著繼續在每隔一個正面針步位置及每隔一個背面針步位置處形成掛針接結針步。因此,由列720C、730C、750、760及770規定的針步的組合轉化成圖6所示正面線圈橫列622、背面線圈橫列632、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60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670。
在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中,選擇包括於針織紡織品區域中的掛針接結針步及/或互鎖交叉點的密度(例如,給定針織紡織品區域中掛針接結針步及/或互鎖交叉點的量),以對穿戴者的組織(例如,乳房組織)達成一定量的機械拉伸、抗撓剛度、伸長率及/或壓縮力。亦即,針織紡織品區域可包括多個針織區(例如,單層針織區、雙層針織區或其組合),所述多個針織區具有不同量的掛針接結針步及互鎖交叉點。更具體而言,在每一針步位置處 包括掛針接結針步且在給定數目的針步之間包括較少互鎖交叉點的針織區(例如,結合圖6及圖7闡述的針織結構601)將較在較少針步位置處包括掛針接結針步且在給定數目的針步之間包括較多互鎖交叉點的另一針織區(例如,結合圖4及圖5闡述的針織結構110)伸長更少且具有更大的抗撓剛度。因此,在相同條件下(例如,衣物尺寸及穿戴者尺寸),具有更多掛針針步及更少互鎖交叉點的針織區可提供較其他針織區更大的壓縮性及硬挺性,所述其他針織區可提供更大的機械伸長率及更小的硬挺性。應用該些原理,本揭露的一個方面包括上身衣物,所述上身衣物包括針織紡織品區域(例如,針織紡織品區域68),所述針織紡織品區域具有二或更多個具有不同針織結構的針織區(例如,針織紡織品區域68的第一針織區164及第二針織區166),所述二或更多個具有不同針織結構的針織區至少部分地基於掛針接結針步及互鎖交叉點的密度提供相應量的抗撓剛度及伸長率。
根據該些方面,圖8繪示針織結構810的針織示意圖,針織結構810在不同的針織區處包括不同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及互鎖交叉點。一般而言,針織結構810示出在第一針織區164及第二針織區166中的每一者處包括於針織紡織品區域68中的特徵。如圖8中所繪示,針織結構810是管狀提花針織結構,其在第一針織區801A處包括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且在第二針織區801B處包括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所述第一針織區801A及所述第二針織區801B分別對應於針織紡織品區域68的第一針織區 164及第二針織區166。此外,針織結構810在第一針織區801A處相似於圖4所示針織結構110。第二針織區801B相似於圖6所示針織結構610。因此,針織結構810包括與如以上結合圖4至圖7所論述的針織結構110、610的特徵相似及/或相同的特徵。此外,在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中,針織結構810可包括與針織結構110、610相同的特徵及/或其任意組合。
繼續參照圖8,如所繪示,針織結構810包括以第一紗線股802及第二紗線股804構造而成的多個正面線圈橫列820及多個背面線圈橫列830,第一紗線股802及第二紗線股804二者延伸貫穿第一針織區801A及第二針織區801B。所述多個正面線圈橫列820的每一線圈橫列包括連續的正面針步,且相似地,所述多個背面線圈橫列830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包括連續的背面針步。此外,與以上參照圖4至圖7闡述的針織結構110、610相似,正面線圈橫列822與背面線圈橫列832間歇互鎖。因此,圖8繪示在互鎖交叉點812處自正面線圈橫列822延伸至背面線圈橫列832的第一紗線股802及自背面線圈橫列832延伸至正面線圈橫列822的第二紗線股804。此外,示出另一互鎖交叉點814,其中第一紗線股802自背面線圈橫列832延伸至正面線圈橫列822,且第二紗線股804自正面線圈橫列822延伸至背面線圈橫列832。可看出,互鎖交叉點812、814分別位於第一針織區801A與第二針織區801B之間的過渡點(未識別)處且位於第一針織區801A內。因此,針織結構810在第一針織區801A中包括互鎖交叉點(例如 814),但在第二針織區801B中不包括任何互鎖交叉點。
如所述,針織結構810亦包括不同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且針織結構810中包括於第一針織區801A處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的量不同於第二針織區801B處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的量。如圖8中所繪示,在第二針織區801B中,針織結構810具有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40,所述多個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40包括以第三紗線股806構造而成的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60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70。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60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70中的每一者由第三紗線股806的不同部分形成。因此,第三紗線股806包括分別形成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60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70的第一接結股部分852、第二接結股部分862及第三接結股部分872。第一接結股部分852、第二接結股部分862及第三接結股部分872在第二針織區801B中的正面線圈橫列822及背面線圈橫列832的每一正面針步位置及每一背面針步位置處共同形成掛針接結針步(例如,掛針接結針步842A至842H及844A至844H)。
繼續,第一接結股部分852、第二接結股部分862及第三接結股部分872具有與圖6所示第一接結股部分652、第二接結股部分662及第三接結股部分672相同的空間排列及關係。因此,如圖8中所繪示,在第二針織區801B中,第一接結股部分852在背面線圈橫列832中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2A,在轉移至正面線圈 橫列822的同時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即842B、844B及842C、844C),以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4D,且接著立即轉移至背面線圈橫列832以形成另一掛針接結針步842E。第二接結股部分862以相似的方式形成掛針接結針步,且在第二針織區801B中,第二接結股部分862在正面線圈橫列822中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4B,立即轉移至背面線圈橫列832以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2C,接著在轉移至正面線圈橫列822的同時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即842D、844D及842E、844E)以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4F,且接著立即轉移至背面線圈橫列以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2G。此外,在第二針織區801B中,第三接結股部分872以彎曲的方式在正面線圈橫列822與背面線圈橫列832之間來回轉移,以在每隔一個正面針步位置及每隔一個背面針步位置處形成掛針接結針步,藉此在背面線圈橫列832上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2B、842D、842F、842H,且在正面線圈橫列822上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4A、844C、844E、844G。
轉至第一針織區801A,如圖8中所繪示,針織結構810包括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所述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與每隔一個正面針步及每隔一個背面針步互相環套,且將正面線圈橫列822與背面線圈橫列832彼此連接。如圖8中所繪示,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50自第二針織區801B過渡,且以如同圖4所示針織結構110中的第三紗線股106的方式延伸貫穿第一針織區801A。因此,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50在第一針織區801A中形成針織結構810的單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且如圖8中所繪示,在第一 針織區801A中,第三紗線股806的第一接結股部分852在背面線圈橫列832中形成掛針接結針步846,且接著轉移至正面線圈橫列822以形成另一掛針接結針步848。此外,在整個第一針織區801A中,第一接結股部分852以彎曲的方式在正面線圈橫列822與背面線圈橫列832之間來回轉移,以在正面線圈橫列822中的每隔一個針步位置及背面線圈橫列832中的每隔一個針步位置處形成掛針接結針步。
此外,為避免圖8中所示的針織結構810過度擁擠,未繪示掛針接結針步的其他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例如,在正面線圈橫列822及背面線圈橫列832下方形成的線圈橫列中),但在本揭露的其他方面中,可包括掛針接結針步的其他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以便以與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60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70在第一針織區801A及第二針織區801B中的每一者中接結正面線圈橫列822及背面線圈橫列832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接結其他正面線圈橫列及背面線圈橫列。其他方面設想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且進而第一接結股部分、第二接結股部分及第三接結股部分可包括於針織結構810中的不同位置處,同時維持相同的空間關係。在此種方面中,第一接結股部分、第二接結股部分及第三接結股部分在第二針織區中的正面線圈橫列及背面線圈橫列上的每一針步位置處形成掛針針步,但由給定接結股部分形成的掛針接結針步中的每一者可位於不同的針步位置處及/或 不同的面上。
此外,圖8例示性地繪示包括於第一針織區801A及第二針織區801B中的每一者中的正面經圈(wale)及背面經圈的數量。在圖8中,正面線圈橫列822的每一正面針步(例如,單一線圈)表示正面經圈,且同樣地,背面線圈橫列832的每一背面針步(例如,單一線圈)表示背面經圈。因此,第一針織區801A及第二針織區801B中的每一者中的正面線圈橫列822及背面線圈橫列832的正面針步及背面針步的總數目表示包括於每一相應針織區中的正面經圈及背面經圈的數量。在一個方面中,如圖8中所繪示,第一針織區801A包括相同數量的正面經圈及背面經圈,且第二針織區801B包括相同數量的正面經圈及背面經圈。
在圖8中,如同圖4及圖6所示的第一紗線股102、第一紗線股602、第二紗線股104、第二紗線股604、第三紗線股106及第三紗線股606,第一紗線股802、第二紗線股804及第三紗線股806被繪示為具有彼此不同的外形,其可表示顏色、材料組成及/或結構特徵的差異。此外,在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中,第一紗線股802、第二紗線股804及第三紗線股806包括如以上所論述與圖4及圖6所示第一紗線股102、第一紗線股602、第二紗線股104、第二紗線股604、第三紗線股106及第三紗線股606的特徵相同的特徵及/或其任意組合。在本揭露的又一方面中,第一接結股部分852、第二接結股部分862及第三接結股部分872可由不同的紗線股形成,其可包括與圖4及圖6所示第一紗線股102、第一紗線股 602、第二紗線股104、第二紗線股604、第三紗線股106及第三紗線股606的特徵相同的特徵及/或其任意組合。
在本揭露的附加方面中,第一紗線股802、第二紗線股804及第三紗線股806中的每一者包括多種紗線類型。該些方面設想第一紗線股、第二紗線股及第三紗線股包括無彈性紗線(有時亦被稱為無拉伸性紗線),所述無彈性紗線包括在返回至移除負載時的非拉伸狀態之前在所述負載下提供小於200%的最大拉伸率的彈性量。繼續參照該些方面,第一紗線股802及第二紗線股804的無彈性紗線類型提供小於100%的最大拉伸率。無彈性紗線類型的實例包括尼龍及聚酯。在一個方面中,第一紗線股802、第二紗線股804及第三紗線股806中的每一者的兩端包含尼龍2/78D/68F(即2層,其中每一層為78分特克斯(decitex)、68細絲(filaments))。其他方面設想第一紗線股802、第二紗線股804及第三紗線股806中的每一者包含覆蓋有尼龍1/44D/34F的彈性材料78D。
現在參照圖9,繪示了對應於圖8所示針織結構810的針織圖910。如所示,針織圖910指定由列920A至920C、930A至930C、950、960及970表示的每一紗線股在由行A至P表示的十六個針步位置處的針步類型及針步位置。此外,前八個連續的針步位置(即行A至H)表示第二針織區901B,且接下來八個連續的針步位置(即行J至P)表示第一針織區901A。列920A至列920C中的每一者規定第一紗線股902的針織結構,且同樣 地,列930A至930C中的每一者規定第二紗線股904的針織結構。列920A及920B規定第一紗線股902位於針織結構正面的十六個針步,且列930A及930B規定第二紗線股904位於針織結構背面的十六個針步。因此,列920A、920B、930A及930B對應於圖8中的前兩個正面線圈橫列及前兩個背面線圈橫列。
繼續參照圖9,列920C指定對應於圖8所示第一紗線股802的第一紗線股902的針步,且相似地,列930C依序指定對應於圖8所示第二紗線股804的第二紗線股904的針步。因此,列920C指定位於正面的八個針步、向背面的轉移(即線區段922)、位於背面的五個針步、向正面的轉移(即線區段924)以及位於正面的三個針步。列930C依序指定位於背面的八個針步、向正面的轉移(即線區段932)、位於正面的五個針步、向背面的轉移(即線區段934)及位於背面的三個針步。當被執行時,由922及932指定的轉移轉化成圖8所示互鎖交叉點812,且由924及934指定的轉移轉化成圖8所示互鎖交叉點814。
進一步參照圖9,列950指定對應於圖8所示第一接結股部分852的第一接結股部分952的針步,列960指定對應於圖8所示第二接結股部分862的第二接結股部分962的針步,且列970指定對應於圖8所示第三接結股部分872的第三接結股部分972的針步。在圖9中,在整個第二針織區901B(即行A至H)中,列950依序指定第一接結股部分952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2A,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即B及C),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 944D,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2E,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即F及G),且接著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4H。一旦第一接結股部分952過渡至第一針織區901A(即行J至P)中,則此種圖案改變,且如所繪示,在第一針織區901A的開始處,第一接結股部分952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2I,且接著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4J。第一接結股部分952接著繼續在第一針織區901A的其餘部分在每隔一個正面針步位置及每隔一個背面針步位置處形成掛針接結針步。
如亦在圖9中繪示,列960依序指定第二接結股部分962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4B,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2C,浮動兩個針步位置,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4E,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2H,浮動一個針步位置,且接著終止於第一針織區901A與第二針織區901B之間的過渡點處。因此,第二接結股部分962在第二針織區901B中針織,但不在第一針織區901A中針織。繼續,列970依序指定第三接結股部分972在正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4A,在背面形成掛針接結針步942B,且繼續在整個第二針織區901B中每隔一個正面針步位置及每隔一個背面針步位置處形成掛針接結針步。接著,在第一針織區901A與第二針織區901B之間的過渡點處,第三接結股部分972終止,且因此,第三接結股部分972在第二針織區901B中針織,但不在第一針織區901A中針織。因此,由列920C、930C、950、960及970規定的針步的組合轉化成圖8所示正面線圈橫列822、背面線圈橫列 832、第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50、第二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60及第三掛針接結線圈橫列870。
先前結合圖4至圖9所述的本揭露的部分闡述各種可構造在圖1至圖3中所繪示的針織紡織品區域64、66、68的針織結構。如先前所述,該些針織結構至少部分地基於掛針接結針步及互鎖交叉點的密度、紗線組成、紗線尺寸、針步長度及/或其組合而向針織紡織品區域64、66、68提供一定量的抗撓剛度及伸長率。因此,在本揭露的一個方面中,所述一定量的抗撓剛度及伸長率轉化成向位於下方的組織(例如,乳房組織)提供一定量的支撐及壓縮的彈性模量。因此,針織紡織品區域64、66、68的尺寸可被配置成包括乳房覆蓋部分30、32的一部分或包括整個乳房覆蓋部分30、32,且所述尺寸可以各種方式進行確定,所述各種方式中的一些方式可與上身衣物、乳房覆蓋部分或其組合的尺寸相關。彈性模量可以各種方式進行確定,且在一個方面中,可使用由ASTM D 4964-96指定的測試方法。
如在本揭露的其他部分中所述,在一個線圈橫列中或在針織紡織品區域中,可增加或減少掛針接結針步及互鎖交叉點的數目,以改變伸長率及硬挺性性質(例如,彈性模量、抗撓剛度)。因此,本揭露的一個方面包括一種上身衣物,所述上身衣物包括具有第一彈性模量的第一針織區及具有大於第一彈性模量的第二彈性模量的第二針織區。
在本揭露的又一方面中,具有本文所闡述的方面中的一 或多者的上身衣物可使用由圖10中所繪示的流程圖1000表示的方法來針織。一般而言,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包括在流程圖1000的每一各別方塊處闡述的步驟,所述步驟可使用例如可商業購得的V床針織機器等具有正面針床及背面針床的平床針織機器(flat-bed knitting machine)來實行。此外,可使用具有各種床規格(bed gauge)的針織機器,且在一些方面中,可使用例如14規格、16規格、18規格等各種尺寸的針及床。
參照圖10,方塊1002包括在第一數量的前床針處形成第一組連續正面針步。在一個一個方面中,第一數量的前床針包括第一端前床針、第二端前床針及位於第一端前床針與第二端前床針之間的第一多個前床針。接下來,方塊1004包括在第一數量的背床針處形成第一組連續背面針步,且在一些方面中,第一數量的背床針包括第一端背床針、第二端背床針及位於第一端背床針與第二端背床針之間的第一多個背床針。在形成第一組連續正面針步及背面針步之後,形成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因此,方塊1006包括藉由在第一方向上移動紡車來形成第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方塊1008包括藉由改變紡車的方向及藉由在第二方向上移動紡車來形成第二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且方塊1010包括藉由改變紡車的方向及藉由在第一方向上移動紡車來形成第三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
在其他方面中,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可包括附加的步驟,例如在第二數量的前床針處形成第二組連續正面針步,在第 二數量的背床針處形成第二組連續背面針步,以及藉由在第一方向上移動紡車來形成在第二組連續正面針步與第二組連續正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的第四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在另一方面中,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可包括藉由將形成一組連續正面針步的紗線股轉移至背床針位置並同時將形成一組連續背面針步的紗線股轉移至前床針位置來形成互鎖交叉點。
整個上身衣物可被針織為一體化的單件,所述一體化的單件接著在特定的地點耦合於一起以生成左側、右側、前面部分及後面部分。此外,上身衣物的某些部件可彼此單獨地被針織,且接著進行耦合以形成上身衣物。在一個方面中,具有帶的前面部分與後面部分被單獨地構造且接著將所述兩件進行耦合以形成上身衣物。舉例而言,前面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全部無彈性的紗線構造而成,而彈性紗線可被針織成後面部分。接著可將前面部分耦合至後面部分。該些製造的多個方面僅為實例,且本文的多個方面設想亦可使用各種其他技術。
以下條款表示本文設想的概念的示例性多個方面。以下條款中的任一者可以多項附屬方式組合,以附屬於一或多個其他條款。此外,附屬條款(明確附屬於先前條款的條款)的任何組合可被組合,同時保持處於本文所設想的多個方面的範圍內。以下條款是實例,且並非限制性的。
條款1. 一種上身衣物,包括:第一針織區及第二針織區, 所述第一針織區包括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在組織成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的第一組正面針步與組織成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的第一組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藉由所述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連接至所述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線圈橫列;並且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在組織成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的第二組正面針步與組織成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的第二組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藉由所述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連接至所述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線圈橫列。
條款2. 如條款1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所述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及所述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由第一無彈性紗線構造而成。
條款3.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及所述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由第二無彈性紗線構造而成。
條款4.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無彈性紗線與所述第二無彈性紗線包括具有相同紗線組成及相同紗線尺寸的相同紗線類型。
條款5.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 所述第一針織區具有第一彈性模量,且其中所述第二針織區具有大於所述第一彈性模量的第二彈性模量。
條款6.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腋下部分。
條款7.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乳房覆蓋部分。
條款8.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一或多個包封部分,所述一或多個包封部分圍繞所述乳房覆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周邊。
條款9.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針織區在所述上身衣物中與所述第二針織區一體針織。
條款10. 一種上身衣物,包括:第一雙層針織區及第二雙層針織區,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具有相同數量的前後經圈,且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具有相同數量的前後經圈;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包括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及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其中所述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在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正面線圈橫列與所述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背面線圈橫列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包括第一密度的掛針接結針步;並且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包括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第二組背面 線圈橫列及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在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正面線圈橫列與所述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背面線圈橫列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包括大於所述第一密度的掛針接結針步的第二密度的掛針接結針步。
條款11. 如條款10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在所述正面線圈橫列的每第三針步位置處及所述背面線圈橫列的每第三針步位置處包括掛針接結針步。
條款12.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在所述正面線圈橫列的每第二針步位置及每第三針步位置處以及在所述背面線圈橫列的每第二針步位置及每第三針步位置處包括掛針接結針步。
條款13.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在所述正面線圈橫列的每一針步位置處及所述背面線圈橫列的每一針步位置處包括掛針接結針步。
條款14.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由第一無彈性紗線構造而成,且其中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由第二無彈性紗線構造而成。
條款15.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乳房覆蓋部分、圍繞所 述乳房覆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周邊的包封部分或其組合,且其中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腋下部分。
條款16.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與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被定位成在所述上身衣物中相鄰,且其中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在所述上身衣物中與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一體針織。
條款17. 一種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包括:在第一數量的前床針處形成第一組連續正面針步,所述第一數量的前床針包括第一端前床針、第二端前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一端前床針與所述第二端前床針之間的第一多個前床針;在第一數量的背床針處形成第一組連續背面針步,所述第一數量的背床針包括第一端背床針、第二端背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一端背床針與所述第二端背床針之間的第一多個背床針;藉由在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一端背床針移動紡車,形成在所述第一組連續正面針步與所述第一組連續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的第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藉由在所述紡車到達所述第一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一端背床針之前改變所述紡車的方向並藉由在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二端背床針移動所述紡車來形成第二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以及藉由在所述紡車到達所述第二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二端背床針之前改變所述紡車的所述方向並藉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 紡車來形成第三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
條款18. 如條款17所述的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更包括:在第二數量的前床針處形成第二組連續正面針步,所述第二數量的前床針包括第三端前床針、第四端前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三端前床針與所述第四端前床針之間的第二多個前床針;在第二數量的背床針處形成第二組連續背面針步,所述第二數量的背床針包括第三端背床針、第四端背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三端背床針與所述第四端背床針之間的第二多個背床針;以及藉由在朝向所述第三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三端背床針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紡車,形成在所述第二組連續正面針步與所述第二組連續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的第四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
條款19.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數量的前床針及所述第一數量的背床針的第一部分中,所述第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偏離所述第二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且進一步偏離所述第三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以在所述上身衣物中形成第一針織區,且其中在所述第一數量的前床針與所述第一數量的背床針的不同於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中,所述第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第二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及所述第三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重疊,以在所述上身衣物中形成第二針織區。
條款20. 如前述條款中的任一者所述的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乳房覆蓋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腋下部分、圍繞所述乳房覆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周邊的包封部分或其組合。
閱讀上述內容將看出,本標的適於達成以上所述的目的及目標以及其他優點,所述其他優點是明顯的且對所述結構而言是固有的。將理解,某些特徵及子組合具有實用性且可在無需參照其他特徵及子組合的情況下被採用。此由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設想並位於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內。由於在不背離所述標的的範圍的條件下可對所述標的作出諸多可能的變化及替代形式,因此要理解在本文中所述或在附圖中所示的所有問題皆將被解釋為說明性而不具有限制意義。
10:上身衣物
12:左側
14:右側
20、22:肩帶
24、26:袖孔
28:領口
30、32:乳房覆蓋部分
34:中心橋接部
35A、35B、35C、35D、35E、35F:包封部分
36:左腋下部分
38:右腋下部分
39:上胸部分
40:左翼
42:右翼
44:主幹
46、48:後帶
50:胸帶
54:放大圖
56:針織結構
58:局部分解圖
60:正面針步
62:背面針步
64、66、68:針織紡織品區域
164:第一針織區
166:第二針織區

Claims (18)

  1. 一種上身衣物,包括:第一針織區及第二針織區,所述第一針織區包括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在組織成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的第一組正面針步與組織成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的第一組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藉由所述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連接至所述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線圈橫列,所述第一針織區具有第一彈性模量;並且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在組織成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的第二組正面針步與組織成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的第二組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藉由所述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連接至所述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線圈橫列,所述第二針織區具有大於所述第一彈性模量的第二彈性模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腋下部分。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乳房覆蓋部分。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一或多個包封部分,所述一或多個包封部分圍繞所述乳房覆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周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 針織區在所述上身衣物中與所述第二針織區一體針織。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所述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及所述單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由第一無彈性紗線構造而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多個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及所述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由第二無彈性紗線構造而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無彈性紗線與所述第二無彈性紗線包括具有相同紗線組成及相同紗線尺寸的相同紗線類型。
  9. 一種上身衣物,包括:第一雙層針織區及第二雙層針織區,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具有相同數量的前後經圈,且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具有相同數量的前後經圈;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包括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及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其中所述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在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正面線圈橫列與所述第一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背面線圈橫列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包括相對所述第一組正面線圈橫列第一密度的掛針接結針步,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具有第一彈性模量;並且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包括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及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在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中的 正面線圈橫列與所述第二組背面線圈橫列中的背面線圈橫列之間來回交叉,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包括大於所述第一密度的相對所述第二組正面線圈橫列第二密度的掛針接結針步,使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具有大於所述第一彈性模量的第二彈性模量。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在所述正面線圈橫列的每第三針步位置處及所述背面線圈橫列的每第三針步位置處包括掛針接結針步。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在所述正面線圈橫列的每第二針步位置及每第三針步位置處以及在所述背面線圈橫列的每第二針步位置及每第三針步位置處包括掛針接結針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二組掛針接結線圈橫列中的每一線圈橫列在所述正面線圈橫列的每一針步位置處及所述背面線圈橫列的每一針步位置處包括掛針接結針步。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由第一無彈性紗線構造而成,且其中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由第二無彈性紗線構造而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 一雙層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乳房覆蓋部分、圍繞所述乳房覆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周邊的包封部分或其組合,且其中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腋下部分。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上身衣物,其中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與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被定位成在所述上身衣物中相鄰,且其中所述第一雙層針織區在所述上身衣物中與所述第二雙層針織區一體針織。
  16. 一種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包括:在第一數量的前床針處形成第一組連續正面針步,所述第一數量的前床針包括第一端前床針、第二端前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一端前床針與所述第二端前床針之間的第一多個前床針;在第一數量的背床針處形成第一組連續背面針步,所述第一數量的背床針包括第一端背床針、第二端背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一端背床針與所述第二端背床針之間的第一多個背床針;藉由在第一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一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一端背床針移動紡車,形成在所述第一組連續正面針步與所述第一組連續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的第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藉由在所述紡車到達所述第一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一端背床針之前改變所述紡車的方向並藉由在第二方向上朝向所述第二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二端背床針移動所述紡車來形成第二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以及藉由在所述紡車到達所述第二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二端背床針之前改變所述紡車的所述方向並藉由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紡車來形成第三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其中在所述 第一數量的前床針及所述第一數量的背床針的第一部分中,所述第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偏離所述第二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且進一步偏離所述第三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以在所述上身衣物中形成第一針織區,且其中在所述第一數量的前床針與所述第一數量的背床針的不同於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二部分中,所述第一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所述第二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及所述第三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重疊,以在所述上身衣物中形成第二針織區。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更包括:在第二數量的前床針處形成第二組連續正面針步,所述第二數量的前床針包括第三端前床針、第四端前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三端前床針與所述第四端前床針之間的第二多個前床針;在第二數量的背床針處形成第二組連續背面針步,所述第二數量的背床針包括第三端背床針、第四端背床針及位於所述第三端背床針與所述第四端背床針之間的第二多個背床針;以及藉由在朝向所述第三端前床針及所述第三端背床針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動所述紡車,形成在所述第二組連續正面針步與所述第二組連續背面針步之間來回交叉的第四掛針接結針步線圈橫列。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針織上身衣物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乳房覆蓋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二針織區包括所述上身衣物的腋下部分、圍繞所述乳房覆蓋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周邊的包封部分或其組合。
TW108138905A 2018-11-30 2019-10-28 上身衣物及其針織方法 TWI7842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773934P 2018-11-30 2018-11-30
US62/773,934 2018-11-30
US16,570,746 2019-09-13
US16/570,746 US11819064B2 (en) 2018-11-30 2019-09-13 Upper torso garment with varied tuck binder knit structur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4418A TW202024418A (zh) 2020-07-01
TWI784205B true TWI784205B (zh) 2022-11-21

Family

ID=68290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8905A TWI784205B (zh) 2018-11-30 2019-10-28 上身衣物及其針織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819064B2 (zh)
EP (1) EP3887581A1 (zh)
CN (1) CN112805427A (zh)
CA (1) CA3115231A1 (zh)
TW (1) TWI784205B (zh)
WO (1) WO20201122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19064B2 (en) * 2018-11-30 2023-11-21 Nike, Inc. Upper torso garment with varied tuck binder knit structure
USD957091S1 (en) * 2020-02-07 2022-07-12 Nike, Inc. Bra
US20230232912A1 (en) * 2020-07-03 2023-07-27 Soft Revolt Tech B.V Flat knit bra
US20220192280A1 (en) * 2020-11-30 2022-06-23 Nike, Inc. Knit Bra
CN114277492B (zh) * 2021-12-27 2023-05-02 嘉兴天麦丝绸有限公司 一种含真丝的针织面料及加工设备及织造方法
CN117188022A (zh) * 2022-06-01 2023-12-08 人工智能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 能进行多种表面图案设计的提花针织物及编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22359U (en) * 2011-05-13 2012-02-11 Formosa Sounding Corp Upper body clothing structure with supporting capability
CN108463130A (zh) * 2015-06-03 2018-08-28 加拿大露露柠檬运动用品有限公司 针织文胸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99812A (en) * 1959-08-18 Knitted fabrics or articles
US2628357A (en) * 1952-10-09 1953-02-17 Sider Frances Strapless brassiere
US2946211A (en) * 1957-10-08 1960-07-26 Lawson Products Inc Knitted fabrics
BE625950A (zh) * 1961-12-12 1900-01-01
US3322120A (en) 1965-02-17 1967-05-30 Cooper S Inc Support type undergarment
GB1355351A (en) 1971-03-03 1974-06-05 Pasolds Ltd Knitted fabrics
DE2313651C3 (de) * 1973-03-19 1978-03-23 Burlington Ag, Basel (Schweiz) Verfahren zur Einarbeitung rauhfähiger Fäden in eine Rechts-Rechtsstrickware
JPS5369586U (zh) * 1976-10-18 1978-06-10
JPS55122054A (en) * 1979-03-12 1980-09-19 Mizuno Kk Both sides knitted fabric
US4745917A (en) * 1985-09-11 1988-05-24 The Kendall Company Therapeutic stocking
US4797311A (en) * 1986-01-29 1989-01-10 J. E. Morgan Knitting Mills, Inc. Insulating fabric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JP3462226B2 (ja) * 1992-10-09 2003-11-05 株式会社福原精機製作所 両面丸編機における選針装置
US6089052A (en) * 1998-08-18 2000-07-18 Riegger; Stephen Weft binding layered knitting
US20020152775A1 (en) * 1999-04-29 2002-10-24 Sara Lee Corporation Seamless torso controlling garment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ITCO20000005A1 (it) 2000-02-21 2001-08-21 Franco Sciacca Metodo e apparecchiatura per produrre automaticamente articoli a maglia tubolari conformati con supporto e contenimento anatomico graduato e
FR2806424B1 (fr) * 2000-03-15 2002-07-05 Ames Europ Nouveau tricot epais double face a structure souple
US6526783B2 (en) * 2001-02-09 2003-03-04 Pat Sheu Double-faced reversible color effect weft knit fabric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GB0104148D0 (en) * 2001-02-20 2001-04-11 Courtaulds Textiles Holdings Fabric
US6612136B2 (en) 2002-02-07 2003-09-02 Wigwam Mills, Inc. Double layer sock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6899591B2 (en) * 2002-03-07 2005-05-31 Sara Lee Corporation Seamless circular knit garment with differential tightness area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EP1521537A4 (en) * 2002-05-22 2007-01-03 Lee Sara Corp GLOVE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IRCLAR GROOVE SUPPORTS WITHOUT MESH SEAM AND DOUBLE LAYER FROM A SINGLE CUTTING PIECE
US7051557B2 (en) * 2002-07-18 2006-05-30 Sara Lee Corporation Hidden band brassiere, blank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GB0220181D0 (en) * 2002-08-30 2002-10-09 Monarch Knitting Machinery Uk Weft knitted spacer fabrics
US7611999B2 (en) * 2002-11-16 2009-11-03 Mcmurray Brian Decorative faced multi-layer weft knit spacer fabric, method, and articles made therefrom
US20040168479A1 (en) * 2003-02-28 2004-09-02 Mcmurray Brian Highly resilient multifilament yarn and products made therefrom
JP2007509253A (ja) * 2003-10-23 2007-04-12 サラ リー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シームレスニット衣服
US6854296B1 (en) 2004-01-23 2005-02-15 Sara Lee Corporation Bi-ply fabric construction and apparel formed therefrom
US7434423B1 (en) 2004-04-30 2008-10-14 Carolon Company Impact protection and performance garment
US7614256B2 (en) * 2005-04-08 2009-11-10 Hbi Branded Apparel Enterprises, Llc Back supporting brassiere and undergarments with reinforced zone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7441419B1 (en) 2005-10-07 2008-10-28 Carolon Company Therapeutic compression and cushion sock and method of making
FR2896131B1 (fr) * 2006-01-16 2008-04-18 Promiles Sa Sous-vetement feminin, notamment soutien-gorge, pour la pratique sportive
PL1895036T3 (pl) 2006-08-28 2010-03-31 Ganzoni Man Ag Struktura dziana na medyczną odzież uciskową
DE102008021998B4 (de) * 2008-05-02 2019-05-09 Julius Zorn Gmbh Verwendung eines Rundgestricks für die Kompressionstherapie von Lymphödemen
US8887534B2 (en) 2008-09-09 2014-11-18 Nathaniel H. Kolmes Puncture resistant, optionally cut and abrasion resistant, knit garment made with modified knit structure
EP2454406B1 (en) * 2009-07-17 2020-08-19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Tri-layer knit fabric, thermal protective members formed therefrom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JP5721972B2 (ja) 2010-06-25 2015-05-20 岡本株式会社 レッグウエア
DE102010046945A1 (de) * 2010-09-29 2012-03-29 Bsn-Jobst Gmbh Kompressionsartikel mit Einsatz
DE102011000398B3 (de) * 2011-01-28 2012-04-26 Terrot Gmbh Strickware mit Lochstruktur,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Funktionstextilie
US10398196B2 (en) * 2011-03-15 2019-09-03 Nike, Inc. Knitted component with adjustable inlaid strand for an article of footwear
WO2012162540A1 (en) * 2011-05-24 2012-11-29 Lee David E Knitted fabrics and methods of producing the same
DE102012004150A1 (de) * 2012-02-28 2013-08-29 Bauerfeind Ag Maschenware mit unterschiedlichen Zonen im Kraft-Dehnungsverhalten
DE102012216180A1 (de) * 2012-09-12 2014-03-13 Falke Kgaa Beinbekleidungsstück
DE102013207155B4 (de) * 2013-04-19 2020-04-23 Adidas Ag Schuhoberteil
WO2015100369A1 (en) * 2013-12-23 2015-07-02 The North Face Apparel Corp. Textile constructs formed with fusible filaments
CN105019121B (zh) 2014-04-24 2018-10-26 山德霓股份公司 制造具有可变紧缩的针织纺织物品的方法和圆型纬编针织机以及针织纺织物品
EP3330419A4 (en) * 2015-07-30 2019-03-13 Mitsukawa&Co.Ltd. BRUSHED CIRCULAR KNIT FABRIC
US10368590B2 (en) * 2015-11-03 2019-08-06 Nike, Inc. Flat-knit support garment for upper torso
CN109415854B (zh) * 2016-07-06 2022-03-25 耐克创新有限合伙公司 具有多层的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BR112019008278A2 (pt) * 2016-10-26 2019-07-09 A&At Uk Ltd pano de malha circular estirável, indumentária e método para produzir um pano de malha circular
US10145042B2 (en) * 2017-05-02 2018-12-04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
US10912340B2 (en) * 2017-05-02 2021-02-09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
US10415164B2 (en) * 2017-05-02 2019-09-17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hree-dimensional knit structures
US10179960B2 (en) * 2017-05-02 2019-01-15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ubular-jacquard knit structure
DE102017223737A1 (de) * 2017-12-22 2019-06-27 Adidas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Schuhoberteils
CN108437595B (zh) 2018-04-13 2020-08-14 巴斯夫欧洲公司 一种纬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织物的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
US11142854B2 (en) * 2018-10-03 2021-10-12 Nike, Inc.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hree-dimensional knit structures
US20210355613A1 (en) * 2018-10-15 2021-11-18 Drexel University Knitted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and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active) textile
US11819064B2 (en) * 2018-11-30 2023-11-21 Nike, Inc. Upper torso garment with varied tuck binder knit structure
DE102018130932A1 (de) * 2018-12-05 2020-06-10 Julius Zorn Gmbh Gestrickter Kompressionsartikel
US11993873B2 (en) * 2019-09-09 2024-05-28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eversible textile transformation
US11066763B1 (en) * 2020-04-21 2021-07-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Knitting methods for increased separation of fabric layers of tethered spacer fabric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22359U (en) * 2011-05-13 2012-02-11 Formosa Sounding Corp Upper body clothing structure with supporting capability
CN108463130A (zh) * 2015-06-03 2018-08-28 加拿大露露柠檬运动用品有限公司 针织文胸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87581A1 (en) 2021-10-06
CA3115231A1 (en) 2020-06-04
TW202024418A (zh) 2020-07-01
WO2020112243A1 (en) 2020-06-04
US11819064B2 (en) 2023-11-21
US20200170310A1 (en) 2020-06-04
US20240032611A1 (en) 2024-02-01
CN112805427A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4205B (zh) 上身衣物及其針織方法
TWI817441B (zh) 具有三維針織結構的上部軀幹衣物
JP6704092B1 (ja) 管状ジャカードニット構造の上胴衣
JP6704093B1 (ja) 管状ジャカードニット構造の上胴衣
CN112771218B (zh) 具有三维针织结构的上躯干服装
TWI765394B (zh) 具有乳房覆蓋部分的上部軀幹衣物
US20220192280A1 (en) Knit Bra
CN104687272B (zh) 一种厚型无缝收腹提臀天鹅绒连裤袜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