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1717B - 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 Google Patents

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1717B
TWI781717B TW110129060A TW110129060A TWI781717B TW I781717 B TWI781717 B TW I781717B TW 110129060 A TW110129060 A TW 110129060A TW 110129060 A TW110129060 A TW 110129060A TW I781717 B TWI781717 B TW I7817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tting
peripheral side
belt
hollow
outer peripher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9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0275A (zh
Inventor
近藤陸太
寺尾武司
佐藤聡俊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積水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0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02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1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171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3/00Lining or sheathing, i.e. applying preformed layers or sheathings of plastic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3/26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 B29C63/30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using sheet or web-like material
    • B29C63/32Lining or sheathing of internal surfaces using sheet or web-like material by winding helic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00Laying or reclaiming pipes; Repairing or joining pipes on or under wat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1/00Hoses, i.e. flexible pipes
    • F16L11/14Hoses, i.e. flexible pipes made of rigid material, e.g. metal or hard plastics
    • F16L11/16Hoses, i.e. flexible pipes made of rigid material, e.g. metal or hard plastics wound from profiled strips or ba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11/00Hoses, i.e. flexible pipes
    • F16L11/24Hoses, i.e. flexible pipes wound from strips or ban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9/00Rigid pipes
    • F16L9/16Rigid pipes wound from sheets or strips, with or without reinforc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Pipe Accessories (AREA)
  • Protection Of Pipes Against Damage, Friction, And Corros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除可確保所需剛性外,還可抑制製管時賦予曲率所致之剖面變形之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被內襯於既設管1之內周之螺旋管狀之更生管9藉由合成樹脂製之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10構成。帶狀構件10包含:帶板部11,其構成更生管9之內周側之管壁部9a;寛度方向之一端部之第1嵌合部13;寛度方向之另一端部之第2嵌合部14;及補強突出部20,其自中間向外周側突出。補強突出部20包含排列於寬度方向之複數個中空剖面部21、22、23。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中空部29彼此介隔隔離部30隔開。各空心剖面部21、22、23具有構成更生管9之外周側之管壁部之頂板部25。

Description

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更生陳舊化之既設管之帶狀構件,尤其關於一種構成被內襯於既設管之內周之螺旋管狀之更生管之合成樹脂製的帶狀構件。
已知有於陳舊化之下水管等既設管之內周內襯更生管,來更生既設管之工法。更生管藉由例如合成樹脂製之帶狀構件構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3等)。
此種帶狀構件包含平坦之帶板部、公母之嵌合部、及補強突出部。母嵌合部具有向內周側開口之嵌合溝槽且自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向外周側隆起。公嵌合部具有自帶狀部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向外周側突出之嵌合凸部。此處,內周側意指成為更生管時,面向徑向內側之側。外周側意指製管為更生管時,面向徑向外側之側。
補強突出部以自該等嵌合部之中間之帶板部向外周側突出之方式設置。一般而言,補強突出部藉由T字剖面之複數個肋部構成。複數個肋部於帶狀構件之寬度方向上保持間隔排列設置(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2之補強突出部形成為四邊形或圓形之中空剖面形狀。專利文獻3之補強突出部形成為H字狀之剖面形狀。
該帶狀構件沿既設管之內周螺旋狀捲繞且相鄰之公母之嵌合部之嵌合溝槽及嵌合凸部彼此嵌合。藉此,自帶狀構件形成螺旋管狀之更生管。於更生管之外周部之相鄰之補強突出部(肋部)或母嵌合部之隆起部彼此之間,形成向外周側開口之外周溝槽。再者於既設管與更生管之間形成管間間隙。通常,雖於該等更生管之外周溝槽及管間間隙填充砂漿等回填材料,但亦有不進行回填之工法(無砂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313064號公報(圖1)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8-155280號公報(圖3)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3769367號公報(圖1)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製管時,帶狀構件因賦予曲率而引起剖面變形。於例如專利文獻2之帶狀構件中,為提高剛性而擴寬中空剖面形狀之補強突出部之頂板部之情形,製管時容易日益變形。 本發明鑑於該情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除可確保所需要之剛性外,還可抑制製管時賦予曲率所致之剖面變形之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特徵在於其係包含構成被內襯於既設管內周之螺旋管狀之更生管之合成樹脂者,且具備: 帶板部,其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內周側之管壁部; 第1嵌合部,其具有向上述內周側開口之嵌合溝槽,且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向與上述內周側成相反之外周側隆起; 第2嵌合部,其包含:嵌合凸部,其以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之方式設置,經螺旋狀捲繞時與相鄰之第1嵌合部之嵌合溝槽嵌合;及 補強突出部,其自上述第1嵌合部與上述第2嵌合部之間之上述帶板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且 上述補強突出部包含排列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中空剖面部,且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中空部彼此介隔隔離部隔開,各中空剖面部具有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外周側之管壁部之頂板部。
根據具備上述特徵之帶狀構件,藉由補強突出部被分割為複數個中空剖面部,即使製管時賦予曲率,亦抑制補強突出部之剖面變形。尤其,雖因製管時賦予曲率而對補強突出部之外周側部作用較大之拉伸應力,但藉由該外周側被分割為複數個頂板部,而抑制外周側部較大地變形。再者,藉由擴大複數個中空剖面部之頂板部之總面積,而提高帶狀構件之剛性,體現帶狀構件個體之自立強度。甚至,可將更生管設為自立管。
較佳為上述相鄰之中空剖面部具有相互對向之側板部,於該等側板部之間,隔開上述相鄰之中空剖面部彼此之隔離溝槽以向外周側開口之方式形成。藉由上述對向之側板部及隔離溝槽,構成上述隔離部。藉由上述隔離溝槽向外周側之開口部而隔開上述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頂板部彼此。藉此,獨立各個中空剖面部。因此,抑制帶狀構件之剛性分佈之不均,並縮小第1、第2嵌合部與補強突出部之剛性差。因此,即使第1、第2嵌合部之剛性低於補強突出部,亦可抑制該等第1、第2嵌合部因製管時賦予曲率致使剖面變形較大。
亦可為上述隔離部具有與上述帶板部及頂板部交叉之隔離壁,上述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頂板部彼此於與上述隔離壁之交叉部中一體相連。藉由複數個中空剖面部之頂板部,構成上述補強突出部之1個頂板。藉此,帶狀構件之剛性提高,更生管之剛性提高。
較佳為上述中空剖面部中接近上述第1嵌合部之第1中空剖面部與上述第1嵌合部一體相連,上述第1嵌合部之一側部構成上述第1中空剖面部之一部分。 藉此,第1中空剖面部與第1嵌合部構造上成為一體,抑制製管時賦予曲率及嵌合操作所致之第1嵌合部之剖面變形。再者,抑制與第1嵌合部嵌合之第2嵌合部之變形。
較佳為上述第1嵌合部包含向上述外周側隆起且排列於上述寛度方向之複數個隆起部,各隆起部具有上述嵌合溝槽; 該等隆起部中接近上述第1中空剖面部之第1隆起部之外周側之頂端部與上述第1中空剖面部之頂板部一體相連。 藉此,第1中空剖面部與第1隆起部構造上成為一體,抑制曲率賦予所致之第1隆起部之傾倒等變形。其結果,可使各隆起部之嵌合溝槽與第2嵌合部之嵌合凸部穩定地嵌合。即使每個隆起部之嵌合之時序偏離,亦抑制第1隆起部之變形,藉此可確實地嵌合各隆起部之嵌合溝槽與第2嵌合部之嵌合凸部。
較佳為各中空剖面部之連結上述頂板部與帶板部之厚度方向之尺寸大於該中空剖面部之寬度方向之尺寸。 藉此,藉由各中空剖面部成為縱長且窄寬構造而抑制製管時賦予曲率所致之頂板部之變形。
較佳為上述中空剖面部具有一對圓弧狀之剖面之側板部,該等一對側板部之中間部彼此相互相向或貼著。 藉此,可防止中空剖面部受製管時來自製管機之外周側輥等之力而倒下。
較佳為上述中空剖面部包含傾斜架設於中空部之支撐部。 藉此,可防止中空剖面部受製管時來自製管機之外周側輥等之力而倒下。
於未將砂漿等回填材料(填充材料)填充於包含此種帶狀構件之更生管與既設管之間之工法(無砂漿)之情形時,更生管與既設管之間之管間間隙、及更生管向外周側開口之外周溝槽成為空隙部而殘留。如此,亦有砂土因地下水而被引入上述空隙部且發生地盤下陷或道路陷落之可能性。 鑑於此種情況,於本發明之帶狀構件中,向外周側開口之外周溝槽之剖面積佔據包含該帶狀構件之更生管之沿管軸之螺旋節距與管厚之積即表觀之剖面積之比例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藉此,儘可能縮小空隙部之容積,可將地下水之侵入流速抑制至不引入砂土之流速為止。因此,可減少發生砂土之引入所致之地盤下陷或道路陷落之虞。於應用於進行回填之工法之情形時,可抑制回填材料之需要量,並可謀求成本降低。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可確保所需要之剛性,且可抑制曲率賦予時之剖面變形。
以下,根據圖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如圖1所示,螺旋管狀之更生管9被內襯於陳舊化之既設管1之內周。藉此,更生既設管1。既設管1為例如埋設於地中之下水管。於2個人孔4之間之每根下水管施工更生管9。 另,更生對象之既設管1不限定於下水管,亦可為上水管道、農業用水管、水力發電用導水管、氣體管、及通道等。
更生管9係不借助既設管1之強度而僅由該更生管9承擔所需強度之自立管。於既設管1之內周與更生管9之間,未填充使兩者構造上一體化之回填材料。
更生管9藉由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10(輪廓)構成。帶狀構件10沿既設管1之內周螺旋狀捲繞,被製管為包含螺旋管之更生管9。 帶狀構件10之材質為聚氯乙烯或聚烯烴等之合成樹脂。帶狀構件10藉由合成樹脂之擠出成形而形成。 帶狀構件10具有更生管9成為自立管所需之剛性。
如圖2所示,帶狀構件10包含帶板部11、第1嵌合部13、第2嵌合部14、及補強突出部20,並向長邊方向延伸。與帶狀構件10之長邊方向正交之剖面形成為特定形狀。即,帶狀構件10之長邊方向之任一位置皆為同一剖面形狀。
帶板部11形成為大致特定厚度之長條之平板狀。如圖3所示,藉由帶板部11,構成更生管9之內周側之管壁部9a。
如圖2所示,於帶板部11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於圖2中為左端部)設置有第1嵌合部13。第1嵌合部13自帶板部11向寬度方向之外側(於該圖中為左)伸出。 第1嵌合部13包含2個(複數個)隆起部15、16。隆起部15、16分別形成為大致三角形狀之剖面,較帶板部11更向外周側(與內周側成相反側,於圖2中為上側)隆起。2個隆起部15、16排列於帶狀構件10之寬度方向(於圖2中為左右)。
隆起部16與帶板部11直接連接。於隆起部16形成嵌合溝槽16a。嵌合溝槽16a向隆起部16之內周側(於圖2中為下側)開口。 隆起部15配置於較隆起部16更靠寬度方向之外側(於圖2中為左側)。於隆起部15,形成向內周側開口之嵌合溝槽15a。2條(複數條)嵌合溝槽15a、16a相互排列於寬度方向,且分別向帶狀構件10之長邊方向延伸。
於帶板部11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於圖2中為右端部)設置有第2嵌合部14。第2嵌合部14包含2個(複數個)嵌合凸部14a、14b。嵌合凸部14a、14b分別形成為大致箭頭狀之剖面形狀,自帶板部11之上述另一端部向外周側突出。2個嵌合凸部14a、14b相互排列於寬度方向,分別向帶狀構件10之長邊方向延伸。嵌合凸部14b配置於較嵌合凸部14a更靠寬度方向之外側(於圖2中為右側)。 嵌合凸部14b之根部收縮,成為易切斷部14c。
如圖3所示,於更生管9中,經螺旋狀捲繞之帶狀構件10之相鄰之嵌合部13、14彼此嵌合。即,於帶狀構件10螺旋狀捲繞時,嵌合凸部14a與相鄰之嵌合溝槽15a嵌合,嵌合凸部14b與相鄰之嵌合溝槽16a嵌合。
如圖2所示,於第1嵌合部13與第2嵌合部14之間之帶板部11,設置補強突出部20。補強突出部20自帶板部11向外周側(於圖2中為上側)突出,且向帶狀構件10之長邊方向延伸。
補強突出部20包含3個(複數個)中空剖面部21、22、23。3個中空剖面部21、22、23於帶狀構件10之寬度方向(於圖2中為左右)上排列配置。
各中空剖面部21、22、23具有頂板部25、與側板部26,藉由於內部形成中空部29,而形成為大致四邊形之框形剖面。於中空剖面部21、22之突出方向之頂部配置頂板部25。頂板部25形成為與帶板部11平行之板狀,夾隔著中空部29而與帶板部11對向。3個中空剖面部21、22、23之頂板部25之頂面25a(面向外周側之面)彼此成為齊平面。 如圖3所示,頂板部25構成更生管9之外周側之管壁部。
如圖2所示,側板部26之剖面形狀為直線狀,與頂板部25大致正交(交叉),將帶板部11與頂板部25連接。 各中空剖面部21、22、23成為縱長且窄寬之剖面。即,各中空剖面部21、22、23之連結頂板部25與帶板部11之高度(厚度方向之尺寸)大於該中空剖面部21、22、23之寬度方向之尺寸。 補強突出部20之頂板部25及側板部26之厚度與帶板部11即中空剖面部21、22之底部之厚度大致相同。
於相鄰之2個中空剖面部21、22彼此及22、23彼此之相互對向之側板部26、26彼此之間,形成隔離溝槽31。藉由隔離溝槽31,將相鄰之2個中空剖面部彼此隔開。藉由隔離溝槽31向外周側(於圖2中為上側)開口,而形成開口部31c。藉由開口部31c,將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頂板部25彼此隔開。 藉由上述對向之側板部26、26及隔離溝槽31,構成隔開相鄰之中空部29之隔離部30。 隔離溝槽31之寬度小於中空剖面部21、22、23之寬度方向之尺寸。具體而言,隔離溝槽31之寬度較佳為10 mm以下,且較佳為6 mm以下。
3個中空剖面部中接近第1嵌合部13之第1中空剖面部21與第1嵌合部13一體相連。第1嵌合部13之一側部構成第1中空剖面部21之一部分。詳細而言,隆起部中接近第1中空剖面部21之第1隆起部16之外周側之頂端部16c與第1中空剖面部21之頂板部25一體相連。提供第1隆起部16面向補強突出部20之側壁部16b作為第1中空剖面部21之1個側板部。 第1隆起部16之頂端部16c、與相鄰之隆起部15之頂端部15c相互隔開。
如圖1所示,帶狀構件10沿既設管1的內周螺旋狀捲繞,且相鄰之嵌合溝槽15a、16a及嵌合凸部14a、14b彼此嵌合。藉此,螺旋管狀之更生管9乃被製管。製管係使用製管機(未圖示)進行。 之後亦可進一步以易切斷部14c切斷嵌合凸部14b,以固定更生管9之管軸方向之一端部之狀態,扭轉更生管9之管軸方向之另一端部使嵌合部13、14彼此滑動,並使更生管9擴徑(擴張製管)。
根據帶狀構件10,補強突出部20被分割為複數個中空剖面部21、22、23。因此,即使製管時賦予曲率,亦可抑制補強突出部20之剖面變形。雖因製管時賦予曲率尤其對補強突出部20之外周側部作用較大之拉伸應力,但藉由該外周側部被分割為複數個頂板部25,而可確實地抑制剖面變形。再者,藉由擴大複數個中空剖面部21、22、23之頂板部25之總面積,而提高帶狀構件10之剛性,體現帶狀構件個體之自立強度。甚至,可確保作為更生管9之自立管之強度。
再者於帶狀構件10中,相鄰之中空剖面部21、22、23彼此藉由隔離溝槽31隔開,各個中空剖面部21、22、23獨立,藉此抑制帶狀構件10之剛性分佈之不均,縮小嵌合部13、14與補強突出部20之剛性差。因此,即使嵌合部13、14之剛性低於補強突出部20,亦可抑制該等嵌合部13、14因製管時賦予曲率致使剖面變形較大。 因各中空剖面部21、22、23成為縱長且窄寬構造,故可抑制製管時賦予曲率所致之頂板部25之變形。因隔離溝槽31之寬度較中空剖面部21、22、23之寬度更窄,故即使萬一於製管後局部施加設想以上之荷重,以中空剖面部21、22、23被壓縮之方式壓碎之可能性亦較低。
再者,藉由第1中空剖面部21與第1隆起部16構造上一體相連,而提高第1隆起部16之剛性。藉此,可抑制製管時賦予曲率及嵌合操作所致之第1嵌合部13之剖面變形。尤其,可確實地抑制第1隆起部16如倒塌般變形。其結果,可使嵌合部13、14彼此穩定地嵌合。即使各隆起部15、16嵌合之時序偏離,亦抑制第1隆起部16之變形,藉此可確實地使各隆起部15、16之嵌合溝槽15a、16a與第2嵌合部14之嵌合凸部14a、14b嵌合。再者,亦可抑制與第1嵌合部13嵌合之第2嵌合部14之變形。 作為次要之效果,藉由頂板部25及頂端部16c成為製管機之外周側輥之設置基礎,可防止帶狀構件10自製管機偏離,亦可獲得可穩定製管之效果。 再者,由複數個中空剖面部21、22、23構成補強突出部20,藉此可有效地體現作為自立管之強度。因此,可削減帶狀構件10之樹脂材料之需要量,且可有助於成本減少。且,藉由減輕每單位長度之帶狀構件10之重量而可提高施工性。
接著,說明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關於以下之實施形態中與已敘述之形態重複之構成,對圖式附加同一符號適當省略說明。 <第2實施形態(圖4)> 如圖4所示,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10B中,補強突出部20具有平坦之1個頂板24、2個(複數個)隔離壁32、及第2嵌合部14側之1個側板部26B。2個隔離壁32於補強突出部20之寬度方向之中間部保持間隔排列。各隔離壁32與頂板24及帶板部11交叉且與側板部26B平行配置。藉由該等隔離壁32,補強突出部20被區劃為3個中空剖面部21B、22B、23B。相鄰之中空部29藉由隔離壁32(隔離部)隔開。
相鄰之中空剖面部21B、22B、23B之頂板部25B彼此於與隔離壁32之交叉部中一體相連。藉由連接3個中空剖面部21B、22B、23B之頂板部25B,而構成上述頂板24。 於第1中空剖面部21B之頂板部25B與第1隆起部16之頂板部16c一體相連之點、及提供第1隆起部16之側壁部16b作為第1中空剖面部21B之側板部之點上,與第1實施形態(圖2)同樣。
根據第2實施形態,藉由增大頂板23B之面積,而提高帶狀構件10B之剛性。甚至,可使更生管9之剛性提高。
<第3實施形態(圖5)> 如圖5所示,第3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10C於第1實施形態(圖2)之帶狀構件10之除第1中空剖面部21以外之中空剖面部22C、23C分別設置有支撐部27。支撐部27以連結中空部29之寬度方向之一端且外周側(於圖5中為左上側)之角落部、與中空部29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且內周側(於圖5中為右下側)之角落部之方式,傾斜架設於中空部29內。藉由支撐部27,而將中空部29分為2個直角三角形狀之剖面之中空部分29a。 可於第1中空剖面部21設置支撐部27。 支撐部27之傾斜可與圖5逆向。即,支撐部27可以連結中空部29之寬度方向之一端且內周側(於圖5中為左下側)之角部、與中空部29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且外周側(於圖5中為右上側)之角部之方式,傾斜架設於中空部29內。 2個支撐部亦可X狀交叉。
根據第3實施形態,藉由支撐部27而提高中空剖面部22C、23C之剛性,甚至進一步提高帶狀構件10C之剛性。其結果,可進一步確實地抑制帶狀構件10C之剖面變形。又,可確實地防止中空剖面部22C、23C受製管時來自製管機之外周側輥之力而倒下。
<第4實施形態(圖6)> 如圖6所示,於第4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10D中,第1中空剖面部21以外之中空剖面部22D、23D之側板部41分別形成為圓弧狀之剖面。各中空剖面部22D、23D之一對側板部41之中間部41c彼此相互相向,貼著並一體化。中空剖面部22D、23D之中空部49夾著貼著之中間部41c,被分為內周側(於該圖中為下側)之中空部分49c、與外周側(於該圖中為上側)之中空部分49d。中空部分49c、49d之剖面形狀成為相互頂點相向之三角形。 各中空剖面部22D、23D之一對側板部41之中間部41c彼此接近,另一方面,亦可未貼著。 各中空剖面部22D、23D之一對側板部41亦可成為X字形狀之剖面。
藉由該等對向之側板部26、41,而於第1中空剖面部21與中間之中空剖面部22D之間,形成半圓形之剖面之隔離溝槽42。隔離溝槽42經由開口部42c,向外周側(於圖6中為上側)開口。 藉由上述對向之側板部26、41及隔離溝槽42構成隔離部44。
藉由相互之圓弧狀之側板部41,而於相鄰之中間剖面部22D、23D彼此之間形成大致圓形剖面之隔離溝槽43。隔離溝槽43經由開口部43c,向外周側(於圖6中為上側)開口。藉由開口部43c,將相鄰之中空剖面部22D、23D之頂板部25彼此隔開。 藉由上述對向之側板部44、44及隔離溝槽43,形成隔離部45。
根據第4實施形態,提高中空剖面部22D、23D之剛性,甚至進一步提高帶狀構件10C之剛性。其結果,可進一步確實地抑制帶狀構件10D之剖面變形。又,可確實地防止中空剖面部22D、23D受製管時來自製管機之外周側輥之力而倒下。
<第5實施形態(圖7)> 如圖7所示,於第5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10E中,補強突出部20E包含2個(複數個)中空剖面部21E、22E。即,補強突出部20E被分割為2個中空剖面部21E、22E。2個中空剖面部21E、22E於帶狀構件10E之寬度方向(於圖7中為左右)上排列配置。
各中空剖面部21E、22E成為橫長之剖面。即,各中空剖面部21E、22E之連結頂板部25與帶板部11之高度(厚度方向之尺寸)小於該中空剖面部21E、22E之寬度方向之尺寸。
於2個中空剖面部21E、22E之間,形成包含隔離溝槽31之隔離部30。帶狀構件10E之隔離部30之數量為1個。 於第1中空剖面部21E之頂板部25與第1隆起部16之頂端部16c一體相連之點、及提供第1隆起部16之側壁部16b作為第1中空剖面部21E之側板部之點上,與第1實施形態(圖2)同樣。
根據帶狀構件10E,因中空剖面部21E、22E成為橫長構造,故與中空剖面部為縱長構造即同等寬度之帶狀構件(例如图2)相比,可减少隔离部30之数量,且可減小帶狀構件整體之隔離部之縱剖面積。藉此,可使帶狀構件10E輕量化,並可谋求成本之削减、及施工性之提高。
<第6實施形態(圖8)> 如圖8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之第6實施形態中,與第1實施形態(圖1~圖3)同樣,帶狀構件10F具備帶板部11、嵌合部13、14、及補強突出部20,且成特定之剖面形狀向帶長方向延伸。於包含帶狀構件10F之螺旋管狀之更生管9F中,第1嵌合部13之嵌合溝槽15a、16a、與第2嵌合部14之嵌合凸部14a、14b彼此嵌合。平板狀之帶板部11構成更生管9F之內周側之管壁部9a。補強突出部20之四邊形剖面之中空剖面部21、22、23之頂板部25構成更生管9F之外周側之管壁部。頂板部25與帶板部11平行。
於更生管9F之外周部,藉由相鄰之突出部分15、16、21、22、23彼此,形成外周溝槽31、13c、13d(圖8中施加網格部分)。具體而言,於相鄰之中空剖面部22、21彼此及22、23彼此之間,分別形成隔離溝槽31。於第1嵌合部13之隆起部15、16彼此之間,形成隆起間溝槽13c。再者,於相互相差一周之相鄰之隆起部15及補強突出部20彼此之間,形成環繞間溝槽13d。該等外周溝槽31、13c、13d沿經螺旋狀捲繞之帶狀構件10F螺旋狀延伸,且向更生管9F之外周側開口,連於圖8中兩點連線所示之既設管1與更生管9F之間之管間間隙1c。
於管間間隙1c及外周溝槽31、13c、13d,未填充砂漿等回填材料。因此,管間間隙1c及外周溝槽31、13c、13d成為無填充物之空隙部1d。 更生管9F可密接於既設管1。例如,於以易切斷部14c切斷嵌合凸部14b,以固定更生管9F之管軸方向之一端部之狀態,扭轉更生管9F之管軸方向之另一端部使嵌合部13、14彼此滑動,而使更生管9F擴徑(擴張製管),藉此可使更生管9F之外周部密接於既設管1之內周面。於此情形時,不形成管間間隙1c,而僅由外周溝槽31、13c、13d構成空隙部1d。
如圖8中影線所示,帶狀構件10F之有效寬度與更生管9F之沿管軸之螺旋節距P9F 相等。 更生管9F之每1節距P9F 之表觀之剖面積S0,即螺旋節距P9F 與管厚t9F 之積(S0=P9F ×t9F )與帶狀構件10F之上述有效寬度與厚度之積相等。
外周溝槽31、13c、13d(圖8之施加網格部分)之剖面積S1佔據上述表觀之剖面積S0之比例(S1/S0)較佳為40%以下,更佳為30%以下,進而較佳為20%以下。藉此,可儘可能減小外周溝槽31、13c、13d之容積甚至空隙部1d之容積,可將地下水之侵入流速抑制至不引入砂土之流速。因此,可減少砂土之引入所致之地盤下陷或道路陷落發生之虞。
與帶板部11平行之頂板部25設為與既設管之內周面面對面,藉此能夠增加更生管9F可與既設管1密接之面積,且可減小空隙部1d之容積。 藉由於補強突出部20設置中空剖面部21、22、23來減輕重量,而可減少製造帶狀構件10F所需之原料樹脂之量,並可削減成本且謀求輕量化。
於第6實施形態中,亦可於空隙部1d填充砂漿等回填材料。於此情形時,為減小外周溝槽31、13c、13d之容積,而可抑制回填材料之需要量,而可謀求成本減少。
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者,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改變。 例如,中空剖面部之數量不限定於3個或2個,亦可為4個以上。 第1嵌合部13除嵌合溝槽外亦可具有嵌合凸部,第2嵌合部14除嵌合凸部外亦可具有與上述第1嵌合部13之嵌合凸部嵌合之嵌合溝槽。 可相互組合複數個實施形態。例如,支撐部27(圖5)亦可設置於帶狀構件10B、10E、10F(圖4、圖7、圖8)之中空剖面部。 頂板部25之頂面25a,於實施形態中,雖位於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10之最高位置(最外周位置),但考慮嵌合後之擴徑容易度,只要位於較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10之剖面二維轉矩成為最小之中立軸更高之位置(外周側之位置),更佳為位於較最高位置低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10之全高(厚度)之1/3之位置至最高位置之間即可。側板部26可較頂板部25更向外周側鼓出,亦可將側板部26之外周側之端部配置於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10之最高位置(最外周位置)。 頂面25a較佳為與帶板部11之外表面平行之平坦面,亦可為向內周側凹陷之凹面、向外周側突出之凸面或凹凸面,且上述凹凸面亦可為曲面。 隔離溝槽31可不延伸至帶板部10之背面,較佳為中空部29之高度一半以上之深度,且較佳為3/4以上之深度。 為進一步提高更生管之強度,亦可於中空部29注入砂漿或氨基甲酸酯等硬化性原料等設置補強材料。 為砂漿等之情形,亦可由發泡體或彈性體填埋開口部,不使砂土等進入開口部。 頂板部25雖與帶狀構件10一體形成,但為減少發生因砂土之引入所致之地盤下陷或道路陷落之虞,帶狀構件10之除頂板部25以外之部分亦可為其他零件。為其他零件之情形時,只要將構成頂板部之零件與除上述以外之部分以接著、熔合或嵌合等進行一體化即可。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可應用於例如陳舊化之下水管道等既設埋設管之更生技術。
1:既設管 1c:管間間隙 1d:空隙部 4:人孔 9:更生管 9a:管壁部 9F:更生管 10: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10B: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10C: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10D: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10E: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10F: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11:帶板部 13:第1嵌合部 13c:外周溝槽 13d:外周溝槽 14:第2嵌合部 14a:嵌合凸部 14b:嵌合凸部 14c:易切斷部 15:隆起部 15a:嵌合溝槽 15c:頂端部 16:隆起部 16a:嵌合溝槽 16b:側壁部 16c:頂端部 20:補強突出部 20E:補強突出部 21:第1中空剖面部 21B:第1中空剖面部 21E:第1中空剖面部 22:中空剖面部 22B:中空剖面部 22C:中空剖面部 22D:中空剖面部 22E:中空剖面部 23:中空剖面部 23B:中空剖面部 23C:中空剖面部 23D:中空剖面部 24:頂板 25:頂板部(更生管之外周側之管壁部) 25a:頂面(面向外周側之面) 25B:頂板部(更生管之外周側之管壁部) 26:側板部 26B:側板部 27:支撐部 29:中空部 29a:中空部分 30:隔離部 31:隔離溝槽 31c:開口部 32:隔離壁(隔離部) 41:側板部 41c:中間部 42:半圓形隔離溝槽 42c:開口部 43:隔離溝槽 43c:開口部 44:側板部 45:隔離部 49:中空部 49c:中空部分 49d:中空部分 P9F :節距 t9F :管厚
圖1係藉由包含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之更生管而更生之既設管之剖視圖。 圖2係顯示上述帶狀構件之長邊方向之一部分之剖面立體圖。 圖3係圖1之圓部III之擴大剖視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之長邊方向之一部分之剖面立體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之長邊方向之一部分之剖面立體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之長邊方向之一部分之剖面立體圖。 圖7係顯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之長邊方向之一部分之剖面立體圖。 圖8係顯示包含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帶狀構件之更生管之一部分之剖視圖。
10: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11:帶板部
13:第1嵌合部
14:第2嵌合部
14a:嵌合凸部
14b:嵌合凸部
14c:易切斷部
15:隆起部
15a:嵌合溝槽
15c:頂端部
16:隆起部
16a:嵌合溝槽
16b:側壁部
16c:頂端部
20:補強突出部
21:第1中空剖面部
22:中空剖面部
23:中空剖面部
25:頂板部(更生管之外周側之管壁部)
25a:頂面(面向外周側之面)
26:側板部
29:中空部
30:隔離部
31:隔離溝槽
31c:開口部

Claims (7)

  1. 一種帶狀構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構成被內襯於既設管內周之螺旋管狀之更生管之合成樹脂者,且具備:帶板部,其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內周側之管壁部;第1嵌合部,其具有向上述內周側開口之嵌合溝槽,且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向與上述內周側成相反之外周側隆起;第2嵌合部,其包含:嵌合凸部,其以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之方式設置,經螺旋狀捲繞時與相鄰之第1嵌合部之嵌合溝槽嵌合;及補強突出部,其自上述第1嵌合部與上述第2嵌合部之間之上述帶板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且上述補強突出部包含排列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中空剖面部,且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中空部彼此介隔隔離部隔開,各中空剖面部具有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外周側之管壁部之頂板部及側板部,於上述相鄰之中空剖面部相互對向之側板部彼此之間,隔開上述相鄰之中空剖面部彼此之隔離溝槽以向外周側開口之方式形成;各隔離溝槽之寬度較各中空剖面部之寬度小,上述側板部彼此之間隔交替地包含寬間隔及窄間隔。
  2. 一種帶狀構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構成被內襯於既設管內周之螺旋管狀之更生管之合成樹脂者,且具備:帶板部,其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內周側之管壁部; 第1嵌合部,其具有向上述內周側開口之嵌合溝槽,且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向與上述內周側成相反之外周側隆起;第2嵌合部,其包含:嵌合凸部,其以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之方式設置,經螺旋狀捲繞時與相鄰之第1嵌合部之嵌合溝槽嵌合;及補強突出部,其自上述第1嵌合部與上述第2嵌合部之間之上述帶板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且上述補強突出部包含排列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中空剖面部,且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中空部彼此介隔隔離部隔開,各中空剖面部具有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外周側之管壁部之頂板部;上述中空剖面部中接近上述第1嵌合部之第1中空剖面部與上述第1嵌合部一體相連,上述第1嵌合部之一側部構成上述第1中空剖面部之一部分;上述第1嵌合部包含向上述外周側隆起且排列於上述寛度方向之複數個隆起部,各隆起部具有上述嵌合溝槽;該等隆起部中接近上述第1中空剖面部之第1隆起部之外周側之頂端部與上述第1中空剖面部之頂板部一體相連,且配置於上述第1隆起部之寛度方向外側之隆起部之頂端部係與上述頂板部平行之板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帶狀構件,其中上述隔離部具有與上述帶板部及頂板部交叉之隔離壁,上述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頂板部彼此於與上述隔離壁之交叉部中一體相連。
  4. 如請求項1或2之帶狀構件,其中各中空剖面部之連結上述頂板部與帶板部之厚度方向之尺寸大於該中空剖面部之寬度方向之尺寸。
  5. 一種帶狀構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構成被內襯於既設管內周之螺旋管狀之更生管之合成樹脂者,且具備:帶板部,其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內周側之管壁部;第1嵌合部,其具有向上述內周側開口之嵌合溝槽,且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向與上述內周側成相反之外周側隆起;第2嵌合部,其包含:嵌合凸部,其以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之方式設置,經螺旋狀捲繞時與相鄰之第1嵌合部之嵌合溝槽嵌合;及補強突出部,其自上述第1嵌合部與上述第2嵌合部之間之上述帶板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且上述補強突出部包含排列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中空剖面部,且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中空部彼此介隔隔離部隔開,各中空剖面部具有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外周側之管壁部之頂板部;上述中空剖面部具有一對圓弧狀之剖面之側板部,該等一對側板部之中間部彼此相互相向或貼著。
  6. 一種帶狀構件,其特徵在於其係包含構成被內襯於既設管內周之螺旋管狀之更生管之合成樹脂者,且具備:帶板部,其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內周側之管壁部;第1嵌合部,其具有向上述內周側開口之嵌合溝槽,且自上述帶板部 之寬度方向之一端部向與上述內周側成相反之外周側隆起;第2嵌合部,其包含:嵌合凸部,其以自上述帶板部之寬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之方式設置,經螺旋狀捲繞時與相鄰之第1嵌合部之嵌合溝槽嵌合;及補強突出部,其自上述第1嵌合部與上述第2嵌合部之間之上述帶板部向上述外周側突出;且上述補強突出部包含排列於上述寬度方向之複數個中空剖面部,且相鄰之中空剖面部之中空部彼此介隔隔離部隔開,各中空剖面部具有構成上述更生管之外周側之管壁部之頂板部;上述中空剖面部一體地包含傾斜架設於中空部之支撐部。
  7. 如請求項1、2、5、6中任一項之帶狀構件,其中向外周側開口之外周溝槽之剖面積佔據包含該帶狀構件之更生管之沿管軸之螺旋節距與管厚之積即表觀之剖面積之比例為40%以下。
TW110129060A 2020-08-06 2021-08-06 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TWI7817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3593 2020-08-06
JP2020-133593 2020-08-06
JP2021046371 2021-03-19
JP2021-046371 2021-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0275A TW202210275A (zh) 2022-03-16
TWI781717B true TWI781717B (zh) 2022-10-21

Family

ID=80118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9060A TWI781717B (zh) 2020-08-06 2021-08-06 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030508A1 (zh)
TW (1) TWI781717B (zh)
WO (1) WO2022030508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7371A (ja) * 1999-05-07 2001-01-30 Sekisui Chem Co Ltd 分割裏込め間仕切り面付き螺旋管形成用の短尺帯状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内管構築工法
CN203384573U (zh) * 2013-06-25 2014-01-08 天津倚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螺旋缠绕增强型管道专用型材
CN206522565U (zh) * 2016-12-30 2017-09-2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具有光纤传感功能的缠绕式智能修复管道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61765A (ja) * 2003-12-04 2005-06-23 Sekisui Chem Co Ltd 製管用帯状部材
JP6267585B2 (ja) * 2014-05-20 2018-01-24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製管用部材
JP2018155280A (ja) * 2017-03-16 2018-10-04 吉佳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既設管路の補修構造及び補修部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27371A (ja) * 1999-05-07 2001-01-30 Sekisui Chem Co Ltd 分割裏込め間仕切り面付き螺旋管形成用の短尺帯状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内管構築工法
CN203384573U (zh) * 2013-06-25 2014-01-08 天津倚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螺旋缠绕增强型管道专用型材
CN206522565U (zh) * 2016-12-30 2017-09-2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具有光纤传感功能的缠绕式智能修复管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0275A (zh) 2022-03-16
JPWO2022030508A1 (zh) 2022-02-10
WO2022030508A1 (ja) 2022-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25363B1 (ko)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박스 유니트의 접속 구조와 접속 방법
JP2006283292A (ja) 擁壁構造及び擁壁構築工法
TWI781717B (zh) 既設管更生用帶狀構件
JP6518354B2 (ja) 管渠用ライニング管の連結部材
US4095433A (en) Tunnel support structure using built-up pipe support set, and unit pipe support member therefor
JP5756511B2 (ja) 安定処理土構造体内において使用するためのフェーシング要素
CN105189875B (zh) 波形中空闭合止水板、利用该波形中空闭合止水板的混凝土暗渠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JP2006090100A (ja) 止水構造とこれを備えた地下構造物
JP4912839B2 (ja) 多連円弧状トンネルの施工方法およびトンネルと接合体との接続構造
JP3950396B2 (ja) 円筒構造物とその構築方法及び円筒状躯体
JP2003003474A (ja) 補強土構造物および補強土ブロック
JP5770536B2 (ja) 製管用部材
JP4888940B2 (ja) 管路の補修構造
JPH03151415A (ja) 鋼矢板の継手構造
JP2001311396A (ja) 合成セグメント
JP5340877B2 (ja) トンネルの構築方法
KR101248434B1 (ko) 강연선 설치구, 이를 이용한 강연선 설치방법 및 조립식 우수저류조의 블록간 결합구조
KR100730636B1 (ko) 건축 및 도로공사에 사용되는 상하수관용 나선관
JP2021143576A (ja) コンクリート部材及びセグメント
JP2022031110A (ja) 既設管更生用帯状部材
KR102376018B1 (ko) 파형 강판 벽체의 마감부
JP7463226B2 (ja) 既設管更生用帯状部材
CN217078490U (zh) 一种装配式箱涵构件
JP3608140B2 (ja) 大断面トンネルおよびその構築方法
KR20120051299A (ko) 판형 배수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