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0886B - 拆裝機構及擴充設備 - Google Patents

拆裝機構及擴充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0886B
TWI780886B TW110132363A TW110132363A TWI780886B TW I780886 B TWI780886 B TW I780886B TW 110132363 A TW110132363 A TW 110132363A TW 110132363 A TW110132363 A TW 110132363A TW I780886 B TWI780886 B TW I78088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e
casing
rotating
operating
ro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23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2829A (zh
Inventor
江俊儀
Original Assignee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323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80886B/zh
Priority to CN202111225678.6A priority patent/CN115729324A/zh
Priority to US17/528,228 priority patent/US11495268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0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088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312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282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 G11B33/027Cov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Mounting Components In General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拆裝機構適於配置於擴充設備之機殼使用。拆裝機構包括傳動組件以及操作件。傳動組件設置於機殼內,傳動組件包括轉動件、連動件及卡扣件。轉動件樞接於機殼,連動件連接於轉動件與卡扣件之間,卡扣件之部分外露於機殼之扣孔。操作件設於機殼,操作件連接於傳動組件。其中,操作件帶動傳動組件,使卡扣件之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機殼之扣孔內。

Description

拆裝機構及擴充設備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固定結構,特別是指一種拆裝機構。
市面上許多電子裝置都會透過固定結構將電子設備固定於電子裝置,例如透過支架將硬碟、光碟機或是顯示卡固定於電腦,或者透過基板將觸控面板黏固於智慧型手機內。
然而,目前的電子設備通常都是透過固定結構安裝於電子裝置的內部,造成更換電子設備的困難度。
鑒於上述,於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擴充設備,包括機殼以及拆裝機構。機殼設有扣孔。拆裝機構包括傳動組件與操作件。傳動組件設置機殼內,傳動組件包括轉動件、連動件及卡扣件,轉動件樞接於機殼,連動件連接於轉動件與卡扣件之間,卡扣件之部分外露於扣孔。操作件設於機殼,操作件連接於傳動組件。其中,操作件帶動傳動組件,使卡扣件之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扣孔內。
於一些實施例中,傳動組件更包括推力桿,推力桿連接於操作件與轉動件之間,操作件帶動推力桿,使推力桿連動轉動件、連動件及卡扣件作動。
於一些實施例中,操作件適於初始位置與操作位置之間移動,卡扣件適於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操作件由初始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時,操作件帶動傳動組件作動,且卡扣件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
於一些實施例中,扣孔具有卡合面,當卡扣件於第一位置時,卡扣件之部分接近卡合面,當卡扣件於第二位置時,卡扣件之部分遠離卡合面。
於一些實施例中,轉動件可為轉盤,連動件可包括連桿,連桿的二端分別樞接於轉盤與卡扣件,當操作件帶動轉動件轉動時,轉動件連動傳動件,使連桿帶動卡扣件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
於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更包括頂出件,頂出件可移動地穿設於機殼的穿孔,機殼更包括懸臂座,頂出件與懸臂座之間連接有彈性件。
於一些實施例中,傳動組件更包括力臂桿,力臂桿固接於推力桿與轉盤之間。
於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更包括扭力彈簧,扭力彈簧固接於轉盤與機殼之間。
於一些實施例中,轉動件可為轉軸,連動件由轉軸之徑向表面朝外延伸而形成,當操作件帶動轉動件轉動時,帶動連動件推抵卡扣件,使卡扣件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
於一些實施例中,傳動組件更包括第一傳力桿,第一傳力桿連接於操作件與轉動件之間,第一傳力桿適於抵頂轉動件,並連動卡扣件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於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更包括第一彈性件,第一彈性件設置於機殼與第一傳力桿之間。
於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更包括頂出件,機殼更包括穿孔,頂出件穿設於穿孔,轉軸包括頂出部,頂出部適於抵頂頂出件。
於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更包括頂出件與旋轉件,機殼更包括穿孔,傳動組件更包括第二傳力桿,頂出件穿設於穿孔,旋轉件鄰近於頂出件,第二傳力桿之一端連接於操作件,第二傳力桿另一端鄰近於旋轉件,第二傳力桿適於抵頂旋轉件。
於一些實施例中,傳動組件更包括限位件與第二彈性件,第二彈性件設置於機殼與限位件之間,限位件與第二傳力桿的另一端接觸,限位件適於被第二傳力桿朝第二彈性件推抵。
於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傳力桿包括第一導引面,限位件包括第二導引面,第二導引面對應設置於第一導引面。
於一些實施例中,擴充設備適於結合於電子設備,電子設備設有卡扣部,機殼對應卡扣部設有通孔,卡扣部對應設置於通孔與限位件,限位件適於與卡扣部扣合。
於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拆裝機構,適於機殼,機殼設有扣孔。拆裝機構包括傳動組件以及操作件。傳動組件,設置於機殼內,傳動組件包括轉動件、連動件及卡扣件。轉動件樞接於機殼,連動件連接於轉動件與卡扣件之間,卡扣件之部分外露於扣孔。操作件設於機殼,操作件連接於傳動組件。其中,操作件帶動傳動組件,使卡扣件之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扣孔內。
藉此,依據一些實施例,透過設於機殼的操作件,使操作件帶動傳動組件,使卡扣件之部分可在機殼之扣孔內移動,進而使拆裝機構能夠進行組裝或拆卸作業,因此使用者在不需將手伸入機殼內的情況下達到簡化拆裝作業的流程。因此,拆裝機構透過操作件與傳動組件之間的連動,用以將擴充設備組裝或拆卸於電子裝置。
圖1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100的外觀示意圖。如圖1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設備100具有拆裝機構1,擴充設備100透過拆裝機構1可組裝於電子裝置,以便於與電子裝置電性連結,進而擴充電子裝置的功能。電子裝置例如可為精簡型電腦(Thin Client)、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
承上,如圖1所示,舉例來說,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設備100為擴充座,擴充設備100具有多個電性接口C可用以擴充電子裝置之電性接口C的數量。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設備100也可為硬碟(Hard Disk Drive, HDD)、光碟機(Optical Disc Drive)、觸控式面板(Touch Panel)或顯示卡(Graph Card),以擴充電子裝置的記憶功能、讀取功能或顯示功能。
圖2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100的分解示意圖。如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設備100包括機殼10。機殼10設有扣孔13。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設備100搭配拆裝機構1使用,拆裝機構1包括傳動組件20以及操作件30。傳動組件20設置於機殼10內,傳動組件20包括轉動件21、連動件22及卡扣件23,轉動件21樞接於機殼10,連動件22連接於轉動件21與卡扣件23之間,卡扣件23之部分外露於扣孔13,卡扣件23之部分可為扣部232。操作件30位於機殼10外,操作件30連接於傳動組件20。其中,操作件30帶動傳動組件20,使卡扣件23之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扣孔13內。
藉此,使用者透過操作設於機殼10的操作件30,使操作件30帶動傳動組件20,使卡扣件23之部分可在扣孔13內移動,進而使拆裝機構1能夠進行組裝或拆卸作業,因此使用者在不需將手伸入機殼10內的情況下達到簡化拆裝作業的流程。因此,拆裝機構1透過操作件30與傳動組件20之間的連動,用以將擴充設備100組裝或拆卸於電子裝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卡扣件23之部分可外露於扣孔13,可以解釋為卡扣件23之部分由卡扣件23通過扣孔13並遠離機殼10,因而卡扣件23之部分位於機殼10之外,例如圖2與圖9所示卡扣件23之扣部232與扣孔13之關係。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卡扣件23之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扣孔13內,可以解釋為卡扣件23之部分穿設於扣孔13並可朝扣孔13的孔緣移動,例如圖2與圖5所示卡扣件23之扣部232與扣孔13之關係。圖3為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視角為由下往上,為擴充設備100(如圖2所示)的局部零件之分解示意圖。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機殼10包括罩殼14、殼蓋11、基殼12、容置孔H1、穿孔15、多個開孔H2、第一滑軌部16。
承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殼蓋11位於基殼12與罩殼14之間。殼蓋11對應設置於基殼12,罩殼14套設於殼蓋11。在一些實施例中,殼蓋11可由金屬製成,罩殼14可由塑膠製成,藉此當機殼10受到衝擊可透過殼蓋11緩衝衝擊所產生的衝量,並透過基殼12保護機殼10內部的元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機殼10的殼蓋11與基殼12可為不同的分件,各分件由金屬材料透過鑄造、抽型或沖壓一體製成、各分件也可由塑膠透過射出成型一體製成,或者,各分件也可由塑膠與其他材料(例如金屬)透過埋入射出成形一體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機殼10也可以是由單一分件一體製成。
承上,由於在一些實施例中,殼蓋11與罩殼14之結構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主要以殼蓋11為例作說明。機殼10之殼蓋11包括蓋板111、第一側板112、第二側板113以及第三側板114。殼蓋11的第一側板112、第二側板113以及第三側板114分別由蓋板111之相鄰的三個側緣延伸而出,第二側板113相連於第一側板112與第三側板114之間,第一側板112與第三側板114相對設置。機殼10之基殼12包括基底121與第四側板122。基殼12之第四側板122由基底121之一側的側緣延伸而出,第四側板122相連於第一側板112與第三側板114之間,第四側板122與第二側板113相對設置。
承上,機殼10可設有至少一個扣孔13,至少一個扣孔13貫穿蓋板111以及罩殼14,供至少一個卡扣件23於至少一個扣孔13使用。機殼10可設有至少一個穿孔15,至少一個穿孔15貫穿蓋板111以及罩殼14,供至少一個頂出件40於至少一個穿孔15使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機殼10之扣孔13的數量可為四個,穿孔15的數量可為二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機殼10之各扣孔13分別貫穿蓋板111以及罩殼14,以及各穿孔15分別貫穿蓋板111以及罩殼14。機殼10之四個扣孔13包括二個並排的扣孔13與另二個並排的扣孔13。其中二個扣孔13鄰近於第一側板112,另二個扣孔13鄰近於第三側板114。二個扣孔13朝向另二個扣孔13之方向相等於第一側板112朝向第三側板114之方向(在此為相反於X軸方向),且二個扣孔13之連線距離相等於另二個扣孔13之連線距離。機殼10之一個穿孔15鄰近於第一側板112以及第四側板122,另一個穿孔15鄰近於第三側板114。
在一些實施例中,扣孔13包括相對的卡合面131與解扣面132,更詳細地說,鄰近於第一側板112之扣孔13的卡合面131朝向解扣面132的方向相等於第一側板112朝向第三側板114之方向。鄰近於第三側板114之扣孔13的卡合面131朝向各解扣面132的方向相反於第一側板112朝向第三側板114之方向。
在一些實施例中,機殼10之容置孔H1位於第一側板112且鄰近於第二側板113,並且貫穿罩殼14。在一些實施例中,容置孔H1也可位於蓋板111、第二側板113、第三側板114或第四側板122,不以此限制本發明。
在一些實施例中,機殼10的多個開孔H2位於第二側板113並且貫穿罩殼14,多個開孔H2用以供上述多個電性接口C穿設。在一些實施例中,各開孔H2也可位於蓋板111、第一側板112、第三側板114或第四側板122,不以此限制本發明。
圖4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100(如圖2所示)的局部立體示意圖,去除機殼10之殼蓋11與罩殼14,並保留部分之第一樞接件123(關於第一樞接件123之詳細說明,請容後續述)、部分之第一滑軌部16。在一些實施例中,機殼10可設有至少一第一滑軌部16。如圖3至圖4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機殼10之第一滑軌部16的數量可為二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各第一滑軌部16彼此相對地設置於蓋板111,且如圖3至圖4所示,第一滑軌部16鄰近於第一側板112,另一第一滑軌部16鄰近於第三側板114。
如圖2至圖4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機殼10之蓋板111固設有第一樞接件123,第一樞接件123之軸向方向是由蓋板111朝向基底121(在此即相反於Z軸方向),第一樞接件123可位於多個第一滑軌部16之間,換言之,各第一滑軌部16分別位於第一樞接件123的相對兩側。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樞接件123也可固定於基底121,或者第一樞接件123也可固定於基底121與蓋板111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的傳動組件20設置於機殼10內,傳動組件20包括推力桿24。推力桿24連接於操作件30與轉動件21之間,操作件帶動推力桿24,使推力桿24可帶動轉動件21旋轉,使轉動件21透過連動件22帶動卡扣件23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關於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位置狀態請容後續述)。推力桿24連接於轉動件21,所謂連接包括直接連接與間接連接,以下詳細敘明傳動組件20各分件的連接關係。
在一些實施例中,轉動件21可由塑膠或金屬所製成,轉動件21可為轉盤。轉動件21包括第一樞接處211、第二樞接處212。第一樞接處211位於轉動件21的中心處,第二樞接處212鄰近於轉動件21的外緣。
在一些實施例中,轉動件21的第一樞接處211為樞接孔,機殼10的第一樞接件123為樞接軸。轉動件21的第一樞接處211樞設於機殼10的第一樞接件123,因此轉動件21能沿著第一樞接件123的軸向相對於機殼10旋轉(在此即相反於Z軸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樞接處211也可為樞接軸,第一樞接件123也可為樞接孔,不以此限制本發明。
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更包括扭力彈簧50,扭力彈簧50的一處固接於第一樞接件123,扭力彈簧50的另二端分別固接於轉動件21的外緣。
圖5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1(如圖1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卡扣件23未作動的狀態。如圖4至圖5所示,傳動組件20的各卡扣件23可包括扣具231、第二滑軌部233以及基座234。卡扣件23的扣具231之末端具有扣部232,扣部232由扣具231的末端朝扣孔13的卡合面131延伸而出。其中扣具231穿設於扣孔13,位於扣具231末端的扣部232由扣孔13穿設而出,而外露於扣孔13之外,且如圖5所示,扣部232與機殼10之蓋板111保持一間隙,以容置並卡合電子裝置的外殼。在一些實施例中,卡扣件23可設有二個扣具231,二個扣具231並排地設置於基座234,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圖6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1(如圖1所示)的另一局部剖視示意圖。圖7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1(如圖1所示)作動前的俯視示意圖。其中為方便示意,圖7中機殼10的邊界僅以虛線示意。承上,如圖7所示,卡扣件23設有第二滑軌部233,第二滑軌部233設置於基座234,且第二滑軌部233相鄰於扣具231(請對照圖4)。如圖7所示,第二滑軌部233具有相對的第一限位部B1、第二限位部B2以及滑軌方向D1,滑軌方向D1為卡扣件23朝向轉動件21的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滑軌部16可為凸柱,第一滑軌部16可設置於第二滑軌部233,使卡扣件23沿滑軌方向D1可移動地設置於機殼10,且第一滑軌部16被限位於第一限位部B1及第二限位部B2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卡扣件23的第二滑軌部233可包括二個並排的直線長形穿孔,分別鄰近於第二側板113及鄰近於第四側板122。第一滑軌部16可包括二個並排的凸柱,分別鄰近於第二側板113與第四側板122。第二滑軌部233對應設置於第一滑軌部1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滑軌部233也可為凸柱,第一滑軌部16也可為穿孔或凹槽,不以此限制本發明。
在一些實施例中,傳動組件20可包含至少一卡扣件23以及至少一連動件22,如圖2所示,傳動組件20設有二個卡扣件23以及二個連動件22(在此卡扣件23與連動件22之數量皆為二個,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並以各連動件22對稱地設置於轉動件21的兩側,卡扣件23相對於另一卡扣件23鄰近於第一側板112。各卡扣件23分別設置有第二滑軌部233,各第二滑軌部233分別與各第一滑軌部16配合,使卡扣件23可滑動地設置於機殼10。
請參考圖2至圖7,傳動組件20的連動件22可為一連桿。連動件22可包括相對的第一連桿端221、第二連桿端222以及連動方向D3。連動件22的第一連桿端221可樞接於卡扣件23的基座234,第二連桿端222可樞接於轉動件21的第二樞接處212。連動件22的連動方向D3是由第一連桿端221朝向第二連桿端222之方向,在連動方向D3與滑軌方向D1之間具有一夾角θ 1,且連動方向D3需以第二樞接處212為軸心,沿著相反於第一樞接件123之軸向旋轉夾角θ 1才能與滑軌方向D1重合,夾角θ 1例如為15度、30度或45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力臂桿25可包括相對的第一力臂桿端251、第二力臂桿端252以及力臂方向D5。第一力臂桿端251可固接於轉動件21的側緣,力臂方向D5為第一力臂桿端251朝向第二力臂桿端252的方向。
在一些實施例中,推力桿24可包括相對的第一推力桿端241、第二推力桿端242以及推力方向D6。推力桿24的第二推力桿端242可樞接於力臂桿25的第一力臂桿端251,推力方向D6為第一推力桿端241朝向第二推力桿端242的方向,推力方向D6與力臂方向D5之間具有一角度ω 1。推力桿24透過力臂桿25間接連接於轉動件21。在一些實施例,傳動組件20的推力桿24也可直接連接於轉動件21,不需要透過力臂桿25連接,端看使用需求。
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的操作件30位於機殼10的外部,且對應設置於機殼10的容置孔H1。在一些實施例中,操作件30包括操作部31與連接部32,連接部32由操作部31延伸而出。且操作部31的面積大於機殼10之容置孔H1的面積,容置孔H1的面積大於連接部32的面積,因此連接部32可穿設於容置孔H1並連接至外部,使操作部31位於機殼10的外側。操作件30的連接部32固接於推力桿24的第一推力桿端241。此外,如同上述推力桿24、轉動件21、連動件22以及卡扣件23之間的連接關係,因此操作件30可連動傳動組件20作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更包括頂出件40,在此,請對照圖2與圖6,頂出件40包括限位塊42以及相對的頂出面41與基面43,其中頂出面41穿設於各穿孔15,限位塊42位於頂出面41以及基面43之間,且限位塊42的面積大於頂出件40中頂出面41至限位塊42中各斷面的面積。在一些實施例中,蓋板111鄰近於穿孔15處固設有懸臂座J,各懸臂座J上設置有彈性件70,基面43設置於彈性件70的一端。彈性件70抵頂頂出件40,並提供頂出件40一變形能,使頂出件40可凸出於穿孔15。
以下就操作件30與傳動組件20的連動關係做說明。圖8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1(如圖1所示)作動時的俯視示意圖。圖9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1(如圖1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卡扣件23作動的狀態。請綜合參考如圖2至圖9,當電子裝置與擴充設備100結合時,操作件30在一初始位置,操作件30的操作部31位於最遠離容置孔H1的位置。於此同時,請一併參考圖2及圖5,卡扣件23在第一位置,此時卡扣件23的扣部232趨近於扣孔13的卡合面131(如圖5所示扣部232卡掣罩殼14的上表面),卡扣件23的扣部232朝扣孔13(在此為相反於z方向)的投影有部分落於罩殼14,使拆裝機構1能將電子裝置的外殼扣合於扣部232與機殼10之間,進而將擴充設備100扣合於電子裝置。
同時,第二滑軌部233之第二限位部B2抵靠第一滑軌部16。在一些實施例中,卡扣件23在第一位置時,第二滑軌部233之第二限位部B2與第一滑軌部16也可保持一間隙,使各卡扣件23之扣部232有足夠的空間移動而頂抵於各扣孔13之卡合面131。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頂出件40與各懸臂座J之間連接有彈性件70,因此,在卡扣件23在第一位置且擴充設備100扣合於電子裝置的情況下,頂出件40會受到電子裝置的推抵而往懸臂座J移動,進而擠壓各彈性件70,使彈性件70蓄積變形能。
當使用者欲將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分離時,對操作部31施加操作力後,操作件30會由初始位置朝容置孔H1移動,與操作件30固接的推力桿24會受到操作件30的帶動往推力方向D6移動,並產生沿推力方向D6的推力。由於轉動件21與推力桿24透過力臂桿25連接,力臂桿25會將推力桿24傳遞來的推力轉換為轉動件21的切線力,使轉動件21產生扭矩並沿著相反於第一樞接件123之軸向旋轉,此外由於力臂桿25加大了轉動件21的第一樞接件123與施力點之間的距離,因此能夠放大轉動件21所產生扭矩。
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推力桿24之推力方向D6與力臂桿25之力臂方向D5(在此與y軸同向)之間的角度ω 1呈90度,並且力臂方向D5的連線通過轉動件21的第一樞接處211,因此力臂桿25能夠將推力完全轉換為切線力,進而提升施加於操作件30之操作力的使用效率。在一些實施例中,推力桿24之推力方向D6與力臂桿25之力臂方向D5之間的角度也可以為60度或75度,端看使用需求。
由於連動件22的第一連桿端221及第二連桿端222分別連接於卡扣件23與轉動件21,因此當轉動件21沿著相反於第一樞接件123之軸向旋轉時,卡扣件23會被連動件22帶動而產生朝向轉動件21的拉力分量而遠離第一位置。此外,由於卡扣件23的移動方向受到第一滑軌部16與第二滑軌部233的限位,因此卡扣件23被限制於相對於機殼10沿著滑軌方向D1做直線運動並朝轉動件21移動。在上述連動的過程中,如圖5與圖9所示,卡扣件23的扣具231逐漸遠離卡合面131,第二滑軌部233的第一限位部B1朝向第一滑軌部16移動。
承上,持續對操作件30施加操作力時,當操作件30的操作部31位於最接近容置孔H1的位置,此時,操作件30位於操作位置,在操作位置下,推力方向D6與力臂桿25之力臂方向D5之間的角度ω 2會小於在初始位置下的角度ω 1(請配合參照圖7),在操作位置下,連動方向D3與滑軌方向D1之間的夾角θ 2會大於在初始位置下的夾角θ 1(請配合參照圖7)。此時,卡扣件23遠離第一位置並移動至第二位置(例如卡扣件23由圖5的第一位置移動至圖9的第二位置)。卡扣件23在第二位置時,第二滑軌部233的第二限位部B2鄰近於第一滑軌部16,卡扣件23的扣部232遠離卡合面131以及電子裝置的外殼,使擴充設備100解扣於電子裝置。同時,彈性件70會逐漸釋放變形能進而推動頂出件40朝向穿孔15,並推抵電子裝置遠離擴充設備100。此外,由於限位塊42限位於機殼10的穿孔15內,使頂出件40在上述作動過程中不會由穿孔15脫離於機殼10。
承上,如圖7與圖8所示,當釋放掉對操作件30施加的操作力,由於轉動件21不再受到操作力的作用,此時扭力彈簧50會釋放掉上述過程中所累績的變形能,進而使轉動件21沿著第一樞接件123之軸向旋轉,因而轉動件21連動卡扣件23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請對照圖5與圖9),並連動操作件30由操作位置回到初始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拆裝機構1更包括電連接器60,電連接器60外露於該機殼10,藉此拆裝機構1能夠直接與電子裝置進行電性連結,進而擴充設備100能與電子裝置做電性連結,以擴充電子裝置的功能。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連接器60可鄰近於卡扣件23設置,但不以此為限。
圖10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的組裝示意圖。圖11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的分解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分別為二個顯示面板,透過擴充設備100’’上的拆裝機構1’’以及電子裝置200’’之組裝孔202’’,使擴充設備100’’能夠組裝或拆卸於電子裝置200’’。
圖12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的組裝示意圖。圖13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分解示意圖。如圖10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擴充設備100’可透過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的外殼201’扣合,使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固定在一起。關於拆裝機構1’與外殼201’的詳細扣合方式請容後敘述。如圖1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包括機殼10’、傳動組件20’以及操作件30’。
如圖1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的機殼10’包括殼蓋11’、基殼12’以及罩殼14’。殼蓋11’位於基殼12’與罩殼14’之間。殼蓋11’對應設置於基殼12’,罩殼14’套設於殼蓋11’。
如圖1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殼蓋11’的蓋板111’設有第一凹槽E1’、第二凹槽E2’以及第三凹槽E3’。第一凹槽E1’、第二凹槽E2’以及第三凹槽E3’皆由蓋板111’朝向基殼12’凹陷而形成,並與罩殼14’形成容置空間。第一凹槽E1’鄰近於第一側板112’與第二側板113’。第二凹槽E2’鄰近於第一側板112’與第四側板122’。第三凹槽E3’鄰近於第三側板114’,且第三凹槽E3’位於第二側板113’與第四側板122’之間的中間位置。但各凹槽的位置不以此為限。
圖14為繪製圖13的K指引線視角,為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零件之分解示意圖。圖15為繪製圖13的L指引線視角,為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零件之分解示意圖。如圖13與圖15所示,承上,殼蓋11’的蓋板111’設有第一導軌部16’、第一樞接部17’、第三導軌部18’、第五導軌部19’以及限位孔H3’。第一導軌部16’鄰近於第一凹槽E1’與第二側板113’。第一樞接部17’鄰近於第二凹槽E2’與第四側板122’。第一導軌部16’朝向第一樞接部17’之方向相等於第二側板113’朝向第四側板122’之方向(在此為相反於Y軸向)。第三導軌部18’鄰近於第三凹槽E3’,且第三導軌部18’相較於第三凹槽E3’遠離第三側板114’。第五導軌部19’鄰近於第三導軌部18’,且第五導軌部19’相較於第三導軌部18’鄰近第三側板114’以及第四側板122’。限位孔H3’鄰近於第三導軌部18’。
如圖13至圖14所示,罩殼14’設有扣孔13’、穿孔15’以及通孔H4’。在一些實施例中,罩殼14’設有二個扣孔13’與四個穿孔15’,其中的二個穿孔15’對應設置於第一凹槽E1’,且二個穿孔15’排列於二個扣孔13’之間,並由第一側板112’朝向第三側板114’依序排列。上述二個扣孔13’與二個穿孔15’之連線方向相等於第一導軌部16’與第一樞接部17’的連線方向(在此即為相反於Y軸方向)。其中一穿孔15’對應於第二凹槽E2’,使穿孔15’與第二凹槽E2’的槽底形成容置空間。另一穿孔15’對應於第三凹槽E3’,使穿孔15’與第三凹槽E3’的槽底形成容置空間。通孔H4’對應於限位孔H3’。扣孔13’的卡合面131’與解扣面132’配置與前述之扣孔13的卡合面131與解扣面132配置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如圖13至圖15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罩殼14’設有第二樞接件123A’與第三樞接件123B’。第二樞接件123A’設置於罩殼14’朝向殼蓋11’的一側,且第二樞接件123A’位於扣孔13’與穿孔15’的連線以及第一導軌部16’與第一樞接部17’的連線之間。第二樞接件123A’之軸向相等於第一導軌部16’朝向第一樞接部17’的方向(在此為相反於Y軸方向)。第三樞接件123B’設置於罩殼14’,第三樞接件123B’之軸向相等於由第四側板122’朝向第二側板113’之方向(在此為相同於Y軸方向),第三樞接件123B’鄰近於穿孔15’。
如圖12至圖14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傳動組件20’包括轉動件21’、連動件22’、卡扣件23’、推力桿24’、第一傳力桿25’以及第二傳力桿26’。傳動組件20’的連動件22’連接於轉動件21’與卡扣件23’之間,推力桿24’連接第一傳力桿25’,第一傳力桿25’連接第二傳力桿26’,推力桿24’可帶動第一傳力桿25’推抵轉動件21’,使轉動件21’透過連動件22’帶動卡扣件23’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且第一傳力桿25’可帶動第二傳力桿26’移動。所謂連接包括直接連接與間接連接,以下詳細敘明傳動組件20’各分件的連接關係。卡扣件23’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時與扣孔13’的相對關係與前述之卡扣件23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時與扣孔13的相對關係相同,且卡扣件23’在第一位置時同卡扣件23在第一位置時能讓擴充設備扣合於電子裝置,以及卡扣件23’在第二位置時同卡扣件23在第二位置時能讓擴充設備解扣於電子裝置,在此不再贅述。
在一些實施例中,傳動組件20’的轉動件21’可為一轉軸,轉動件21’的一端鄰近於第二側板113’,另一端鄰近於第四側板122’。如圖12所示,第二樞接件123A’包括多個隔板,各隔板貫穿有樞接孔,轉動件21’與第二樞接件123A’共軸。轉動件21’樞設於罩殼14’的第二樞接件123A’,轉動件21’可沿著第二樞接件123A’之軸向(在此為相反於Y軸之方向)旋轉。
承上,如圖14所示,轉動件21’包括頂出部21A’,頂出部21A’由轉動件21’側緣延伸而出,並且頂出部21A’鄰近於穿孔15’。在一些實施例中,轉動件21’可包含三個頂出部21A’且各頂出部21A’沿著轉動件21’之軸向並排。傳動組件20’的連動件22’由轉動件21’( 轉軸)側緣朝外延伸而形成,轉動件21’側緣可為轉軸之徑向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連動件22’包括二個並排設置的凸塊22A’,且各凸塊22A’沿著轉動件21’之軸向並排。連動件22’與轉動件21’可為一體成形也可為拼接成形。傳動組件20’的卡扣件23’穿設於扣孔13’且容置於第一凹槽E1’的槽底與罩殼14’所形成的容置空間,且各卡扣件23’鄰近於連動件22’的凸塊22A’。
承上,圖16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俯視示意圖,機殼為透明狀態,電子裝置以虛線標示。圖17為繪製圖16的A-A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前的狀態。如圖17所示,卡扣件23’包括扣具231’、扣部232’、回位件233’以及固定座234’。扣具231’與固定座234’分別鄰近於扣孔13’的卡合面131’與解扣面132’,回位件233’連接於扣具231’與固定座234’之間。扣具231’穿設於罩殼14’之扣孔13’,扣部232’由扣具231’的末端朝扣孔13’的卡合面131’延伸而出用以將擴充設備100’卡扣於電子裝置200’。當扣具231’朝一解鎖方向移動,使扣具231’與卡合面131’保持一空隙,擴充設備100’即可解扣於電子裝置200’,上述解鎖方向可為遠離卡合面131’的方向或可為朝向解扣面132’的方向。在一些實施例中,回位件233’為彈簧,設置於扣具231’與固定座234’之間。
如圖13與圖16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傳力桿25’包括分別設在第一傳力桿25’兩端的第一傳力部251’與第二傳力部252’並設有第二導軌部253’與第二樞接部254’。第一傳力部251’鄰近於轉動件21’靠近第二側板113’的一端,第二傳力部252’鄰近於轉動件21’靠近第四側板122’的一端。第一傳力桿25’的第一傳力部251’與推力桿24’之第二推力桿端242’樞接,第二傳力部252’與轉動件21’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傳力桿25’的第二導軌部253’鄰近於第一傳力部251’,且第二導軌部253’具有第一限制部I1’與第二限制部I2’。第二導軌部253’對應設置於第一導軌部16’,第一導軌部16’可在第二導軌部253’的第一限制部I1’與第二限制部I2’之間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軌部16’為導柱,第一導軌部16’由殼蓋11’朝基殼12’延伸而出。第二導軌部253’可為弧形導槽。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傳力桿25’的第二樞接部254’鄰近於第二傳力部252’,第一傳力桿25’的第二樞接部254’樞設於第一樞接部17’。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樞接部17’為樞接軸,第一樞接部17’由蓋板111’朝基殼12’延伸而出(在此第一樞接部17’之軸向相反於Z軸方向),第二樞接部254’為樞接孔,第二樞接部254’與第一樞接部17’共軸。
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可設有第一彈性件70’。第一彈性件70’設於殼蓋11’與第一傳力桿25’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彈性件70’為彈簧,第一彈性件70’的一端連接於第一傳力桿25’鄰近於第一傳力部251’之處,另一端連接於第一凹槽E1’的一側,第一彈性件70’用以提供第一傳力桿25’一變形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傳力桿26’設有第三傳力部261’、第四傳力部262’,第二傳力桿26’的第三傳力部261’連接於第一傳力桿25’鄰近第一傳力部251’之位置,第四傳力部262’鄰近於第三側板114’。第四傳力部262’設有第四導軌部263’、第一導引面264’、第一接觸面265’與推抵面266’。第一導引面264’、第一接觸面265’與推抵面266’設於第四傳力部262’的周緣,第一導引面264’連接於第一接觸面265’與推抵面266’之間,推抵面266’設於第四傳力部262’朝向第三側板114’的一面。第四導軌部263’對應設置於第三導軌部18’,第四導軌部263’具有相對的第三限制部I3’與第四限制部I4’,第四限制部I4’相較於第三限制部I3’鄰近於推抵面266’。第三導軌部18’可被限制於在第四導軌部263’的第三限制部I3’與第四限制部I4’之間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導軌部18’包括二個並排的凸柱,第四導軌部263’包括二個並排的直線長形穿孔,因此第三導軌部18’被限制於在第四導軌部263’的第三限制部I3’與第四限制部I4’之間做直線運動。
請參考圖13至圖16,在一些實施例中,傳動組件20’還可包括限位件90’與第二彈性件71’。傳動組件20’的限位件90’包括第二導引面91’、第二接觸面92’、限位孔93’以及第六導軌部94’。第二導引面91’與第二接觸面92’連接並設於限位件90’的周緣,第二導引面91’與第二接觸面92’可分別與第一導引面264’及第一接觸面265’接觸。限位孔93’對應殼蓋11’的限位孔H3’及罩殼14’的通孔H4’設置。限位件90’的第六導軌部94’對應設置於第五導軌部19’。第六導軌部94’具有相對的第五限制部I5’與第六限制部I6’,第五限制部I5’相較於第六限制部I6’鄰近於第二接觸面92’。第五導軌部19’可在第六導軌部94’的第五限制部I5’與第六限制部I6’之間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五導軌部19’包括二個並排的凸柱,第六導軌部94’包括二個並排的直線長形穿孔,因此第五導軌部19’ 被限制於第六導軌部94’的第五限制部I5’與第六限制部I6’之間做直線運動。第二彈性件71’的一端固定於限位件90’遠離第二接觸面92’之一側緣,第二彈性件71’的一另端固定於殼蓋11’。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彈性件71’可為一彈簧。
圖20為繪製圖16的G-G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前的狀態。如圖16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限位孔93’具有相對的第一限位孔端931’與第二限位孔端932’,第二限位孔端932’較第一限位孔端931’鄰近於第二接觸面92’。在一些實施例中,限位孔93’適於以第一限位孔端931’與電子裝置200’的一卡扣部203’卡合。第二彈性件71’適於提供限位件90’一變形能,使限位件90’卡合或脫離卡扣部203’。
圖18為繪製圖16的B-B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前的狀態。圖19為繪製圖16的F-F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前的狀態。請參考圖13、圖14與圖18、圖19,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包括頂出件40’,頂出件40’包括限位塊42’以及相對的頂出面41’與基面43’。基面43’相較於頂出面41’鄰近於槽底。限位塊42’位於頂出面41’與基面43’之間,且限位塊42’的面積大於穿孔15’的面積,穿孔15’的面積大於頂出件40’中頂出面41’至限位塊42’中各斷面的面積,使頂出件40’可穿設於穿孔15’而不脫落於擴充設備100’。在一些實施例中,各頂出件40’容設於穿孔15’與第一凹槽E1’的槽底所形成的容置空間,另一頂出件40’容設於穿孔15’與第二凹槽E2’的槽底形成容置空間,另一頂出件40’容設於穿孔15’與第三凹槽E3’的槽底形成容置空間。
如圖14與圖16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拆裝機構1’可設有旋轉件80’,旋轉件80’樞設於機殼10’的第三樞接件123B’,且旋轉件80’設置於第二傳力桿26’的第四傳力部262’與其中一頂出件40’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3與圖16所示拆裝機構1’的操作件30’位於機殼10的外部,且對應設置於機殼10’的容置孔H1’。操作件30’連接於推力桿24’的第一推力桿端241’。此外,如同上述推力桿24’、第一傳力桿25’、第二傳力桿26’、轉動件21’、連動件22’以及卡扣件23’之間的連接關係,因此當推動操作件30’時,可連動傳動組件20’作動。操作件30’的配置與操作件30的配置相同,在此不再多做贅述。
圖21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擴充設備100’(如圖12所示)的俯視示意圖,省略部分零件,機殼10’以虛線表示邊界,未按壓操作件30’時的狀態,在此狀態下操作件30’處於初始位置。圖22為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擴充設備100’(如圖12所示)的另一俯視示意圖,省略部分零件,機殼10’以虛線表示邊界,按壓操作件30’時的狀態,在此狀態下操作件30’處於操作位置。請一起參照圖13至圖22所示,當使用者欲將擴充設備100’與電子裝置200’分離時,可按壓操作件30’使操作件30’由初始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下就操作件30’與傳動組件20’的連動關係做說明。
如圖21所示,當操作件30’於初始狀態時,操作件30’的操作部31’位於最遠離機殼10’之容置孔H1’的位置。轉動件21’的頂出部21A’遠離三個頂出件40’且凸塊22A’遠離卡扣件23’的扣具231’,此時,卡扣件23’在第一位置。旋轉件80’遠離另一頂出件40’。此時,第一導軌部16’抵靠於第一傳力桿25’之第二導軌部253’的第二限制部I2’。第三導軌部18’抵靠於第二傳力桿26’之第四導軌部263’的第四限制部I4’,第五導軌部19’抵靠於限位件90’之第六導軌部94’的第六限制部I6’。限位件90’的第二導引面91’與第二傳力桿26’的第一導引面264’接觸,且限位件90’的第一限位孔端931’卡扣於電子裝置200’的卡扣部203’(配合參照圖16)。第二傳力桿26’的第四傳力部262’遠離旋轉件80’。
如圖21及圖22所示,當使用者對操作部31’施加的操作力後,此時操作件30’會朝容置孔H1’移動,與操作件30’固接的推力桿24’會受到操作件30’的帶動往推力方向D6’移動,並產生沿推力方向D6’的推力。
如圖13至圖22所示,由於第一傳力桿25’的第一傳力部251’連接推力桿24’的第二推力桿端242’且第一傳力桿25’以第二樞接部254’樞接於殼蓋11’的第一樞接部17’,因此第一傳力桿25’會將推力桿24’傳遞來的推力轉換為扭矩,使第一傳力桿25’以第一樞接部17’為軸旋轉,並且第一傳力桿25’的第二傳力部252’接觸並推抵轉動件21’,鄰近於第一傳力部251’的第一彈性件70’累積變形能。同時,第二導軌部253’的第一限制部I1’朝第一導軌部16’移動。
圖23為繪製圖16的A-A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時的狀態。圖24為繪製圖16的B-B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時的狀態。如圖16至圖24,轉動件21’接收到第二傳力部252’的推力後會產生扭矩,使轉動件21’沿著第二樞接件123A’的軸向旋轉,連接於轉動件21’的連動件22’會朝向卡扣件23’的扣具231’轉動,進而推抵扣具231’,並將扣具231’推向固定座234’,因此,回位件233’會受到擠壓而變形。同時,轉動件21’的頂出部21A’會朝向頂出件40’的基面43’轉動,進而推抵基面43’使頂出件40’可凸出於穿孔15’並推頂電子裝置200’的外殼201’,以將電子裝置200’與擴充設備100’分離。
圖25為繪製圖16的F-F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時的狀態。圖26為繪製圖16的G-G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1’與電子裝置200’(如圖12所示)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時的狀態。如圖16至圖26所示,由於第二傳力桿26’的第三傳力部261’透過第一傳力桿25’連接於推力桿24’,當推力桿24’受到操作力而移動時,進而帶動第二傳力桿26’移動。此時,第四傳力部262’朝向旋轉件80’移動,第四傳力部262’的推抵面266’推抵旋轉件80’,使旋轉件80’可沿著第三樞接件123B’的軸向旋轉,進而推抵頂出件40’,使頂出件40’可凸出於穿孔15’並推頂電子裝置200’的外殼201’。同時,第二傳力桿26’的第一導引面264’導引限位件90’的第二導引面91’,使第一接觸面265’與第二接觸面92’接觸,進而帶動限位件90’之第六導軌部94’的第五限制部I5’朝向第五導軌部19’移動,使限位件90’擠壓第二彈性件71’產生變形能。此時,限位孔93’的第一限位孔端931’遠離電子裝置200’的卡扣部203’。
如圖22所示,持續對操作件30’施加操作力,當操作件30’的操作部31’位於最接近機殼10’之容置孔H1’的位置,此時,操作件30’位於操作位置。在此情況下,請一起參照圖16至圖23,推力桿24’連動轉動件21’使卡扣件23’移動,卡扣件23’於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例如卡扣件23’由圖17的第一位置移動至圖23的第二位置)。此時,第二導軌部253’的第一限制部I1’抵靠第一導軌部16’,第四導軌部263’的第三限制部I3’抵靠第三導軌部18’,第六導軌部94’的第五限制部I5’抵靠第五導軌部19’。如圖23及圖26所示,卡扣件23’於第二位置時,卡扣件23’的扣具231’與卡合面131’之間保持空隙,上述空隙即是由扣具231’朝解鎖方向(例如扣具231’朝向圖23的左側方向移動,)移動所產生,使扣部232’解扣於電子裝置200’的外殼201’(如圖23所示扣部232’離開外殼201’上表面,使外殼201’與扣部232’彼此未接觸),且電子裝置200’的卡扣部203’與限位件90’之間也保持空隙,,進而使電子裝置200’能夠拆卸於拆裝機構1’。同時,如圖24所示,頂出件40’的頂出面41’推頂電子裝置200’的外殼201’,進而使外殼201’脫離卡扣件23’的扣部232’。此外,由於頂出件40’的限位塊42’的面積大於穿孔15’的面積,因此能將限位塊42’限位於機殼10’的穿孔15’內,使頂出件40’在上述作動過程中不會由穿孔15’脫離於機殼10’。
承上,請一起對照圖16至圖26,當釋放掉對操作件30’施加的操作力,此時第一彈性件70’、第二彈性件71’以及回位件233’會釋放掉上述過程中所累積的變形能,進而使卡扣件23’由第二位置回到第一位置,使第一導軌部16’ 抵靠於第一傳力桿25’之第二導軌部253’的第二限制部I2’。第三導軌部18’抵靠於第二傳力桿26’之第四導軌部263’的第四限制部I4’,第五導軌部19’ 抵靠於限位件90’之第六導軌部94’的第六限制部I6’。限位件90’的第二導引面91’與第二傳力桿26’的第一導引面264’接觸,操作件30’由操作位置回到初始位置。
綜上所述,依據一些實施例,拆裝機構透過將機殼外的操作件切換至初始位置或操作位置,使操作件帶動傳動組件的推力桿、推力桿帶動轉動件、轉動件帶動連動件以及連動件帶動卡扣件,使推力桿連動卡扣件位於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進而使拆裝機構能夠進行組裝或拆卸作業,因此使用者在不需將手伸入機殼內的情況下便能進行組裝或拆卸作業,達到簡化拆裝作業的流程。此外,拆裝機構能夠將擴充設備組裝於電子裝置的外殼,因此電子裝置不需要提供額外的空間容置電子設備,進而有利於電子裝置薄型化、小型化以及輕量化。
1,1’,1’’:拆裝機構 100,100’,100’’:擴充設備 10,10’:機殼 11,11’:殼蓋 111,111’:蓋板 112,112’:第一側板 113,113’:第二側板 114,114’:第三側板 12,12’:基殼 121:基底 122,122’:第四側板 123:第一樞接件 123A’:第二樞接件 123B’:第三樞接件 13,13’:扣孔 131,131’:卡合面 132,132’:解扣面 14,14’:罩殼 15,15’:穿孔 16:第一滑軌部 16’:第一導軌部 17’:第一樞接部 18’:第三導軌部 19’:第五導軌部 200’,200’’:電子裝置 201’:外殼 202’’:組裝孔 203’:卡扣部 20,20’:傳動組件 21,21’:轉動件 211:第一樞接處 212:第二樞接處 21A’:頂出部 22,22’:連動件 22A’:凸塊 221:第一連桿端 222:第二連桿端 23,23’:卡扣件 231,231’:扣具 232,232’:扣部 233:第二滑軌部 233’:回位件 234:基座 234’:固定座 24,24’:推力桿 241,241’:第一推力桿端 242,242’:第二推力桿端 25:力臂桿 25’:第一傳力桿 251:第一力臂桿端 251’:第一傳力部 252:第二力臂桿端 252’:第二傳力部 253’:第二導軌部 254’:第二樞接部 26’:第二傳力桿 261’:第三傳力部 262’:第四傳力部 263’:第四導軌部 264’:第一導引面 265’:第一接觸面 266’:推抵面 30,30’:操作件 31,31’:操作部 32:連接部 40,40’:頂出件 41,41’:頂出面 42,42’:限位塊 43,43’:基面 50:扭力彈簧 60:電連接器 70:彈性件 70’:第一彈性件 71’:第二彈性件 80’:旋轉件 90’:限位件 91’:第二導引面 92’:第二接觸面 93’:限位孔 931’:第一限位孔端 932’:第二限位孔端 94’:第六導軌部 B1:第一限位部 B2:第二限位部 C:電性接口 D1:滑軌方向 D3:連動方向 D5:力臂方向 D6,D6’:推力方向 θ 12:夾角 ω 12:角度 E1’:第一凹槽 E2’:第二凹槽 E3’:第三凹槽 H1,H1’:容置孔 H2:開孔 H3’:限位孔 H4’:通孔 I1’:第一限制部 I2’:第二限制部 I3’:第三限制部 I4’:第四限制部 I5’:第五限制部 I6’:第六限制部 J:懸臂座
[圖1]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的外觀示意圖。 [圖2]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的分解示意圖。 [圖3]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視角為由下往上,為擴充設備的局部零件之分解示意圖。 [圖4]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的局部立體示意圖,去除機殼之殼蓋與罩殼,並保留部分之第一樞接件、部分之第一滑軌部。 [圖5]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的局部剖視示意圖,卡扣件未作動的狀態。 [圖6]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的另一局部剖視示意圖。 [圖7]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作動前的俯視示意圖。 [圖8]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作動時的俯視示意圖。 [圖9]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拆裝機構的局部剖視示意圖,卡扣件作動的狀態。 [圖10]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與電子裝置的組裝示意圖。 [圖11]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與電子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12]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與電子裝置的組裝示意圖。 [圖13]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與電子裝置的分解示意圖。 [圖14]係繪製圖13的K指引線視角,為擴充設備與電子裝置的局部零件之分解示意圖。 [圖15]係繪製圖13的L指引線視角,為擴充設備與電子裝置的局部零件之分解示意圖。 [圖16]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為擴充設備與電子裝置的俯視示意圖,機殼為透明狀態。 [圖17]係繪製圖16的A-A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與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前的狀態。 [圖18]係繪製圖16的B-B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與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前的狀態。 [圖19]係繪製圖16的F-F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與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前的狀態。 [圖20]係繪製圖16的G-G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與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前的狀態。 [圖21]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擴充設備的俯視示意圖,省略部分零件,殼體以虛線表示邊界,未按壓操作件時的狀態。 [圖22]係繪製依據一些實施例,擴充設備的另一俯視示意圖,省略部分零件,殼體以虛線表示邊界,按壓操作件時的狀態。 [圖23]係繪製圖16的A-A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與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時的狀態。 [圖24]係繪製圖16的B-B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與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時的狀態。 [圖25]係繪製圖16的F-F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與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時的狀態。 [圖26]係繪製圖16的G-G指引線視角,為拆裝機構與電子裝置的局部剖視示意圖,拆裝機構作動時的狀態。
1:拆裝機構
100:擴充設備
10:機殼
11:殼蓋
111:蓋板
112:第一側板
113:第二側板
114:第三側板
12:基殼
121:基底
122:第四側板
13:扣孔
131:卡合面
132:解扣面
14:罩殼
15:穿孔
20:傳動組件
21:轉動件
211:第一樞接處
212:第二樞接處
22:連動件
23:卡扣件
231:扣具
233:第二滑軌部
24:推力桿
25:力臂桿
30:操作件
31:操作部
32:連接部
40:頂出件
41:頂出面
42:限位塊
43:基面
60:電連接器
70:彈性件
C:電性接口
H1:容置孔
H2:開孔
J:懸臂座

Claims (19)

  1. 一種擴充設備,包括: 一機殼,設有一扣孔;以及 一拆裝機構,該拆裝機構包括: 一傳動組件,設置於該機殼內,包括一轉動件、一連動件及一卡扣件,該轉動件樞接於該機殼,該連動件連接於該轉動件與該卡扣件之間,該卡扣件之部分外露於該扣孔;以及 一操作件,該操作件設於該機殼,該操作件連接於該傳動組件; 其中,該操作件帶動該傳動組件,使該卡扣件之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該扣孔內。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擴充設備,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推力桿,該推力桿連接於該操作件與該轉動件之間,該操作件帶動該推力桿,使該推力桿連動該轉動件、該連動件及該卡扣件作動。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擴充設備,其中該操作件適於一初始位置與一操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卡扣件適於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該操作件由該初始位置移動至該操作位置時,該操作件帶動該傳動組件作動,且該卡扣件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擴充設備,其中該扣孔具有一卡合面,當該卡扣件於該第一位置時,該卡扣件之部分接近該卡合面,當該卡扣件於該第二位置時,該卡扣件之部分遠離該卡合面。
  5. 如請求項3所述的擴充設備,該轉動件為一轉盤,該連動件包括一連桿,該連桿的二端分別樞接於該轉盤與該卡扣件,當該操作件帶動該轉動件轉動時,該轉動件連動該連桿,使該連桿帶動該卡扣件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擴充設備,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頂出件,該頂出件可移動地穿設於該機殼的一穿孔,該機殼更包括一懸臂座,該頂出件與該懸臂座之間連接有一彈性件。
  7. 如請求項2所述的擴充設備,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力臂桿,該力臂桿固接於該推力桿與該轉動件之間。
  8. 如請求項3所述的擴充設備,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扭力彈簧,該扭力彈簧固接於該轉動件與該機殼之間。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擴充設備,其中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推力桿,該推力桿連接於該操作件與該轉動件之間,該操作件帶動該推力桿,使該推力桿連動該轉動件、該連動件及該卡扣件作動;該操作件適於一初始位置與一操作位置之間移動,該卡扣件適於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移動,當該操作件由該初始位置移動至該操作位置時,該操作件帶動該傳動組件作動,且該卡扣件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該扣孔具有一卡合面,當該卡扣件於該第一位置時,該卡扣件之部分接近該卡合面,當該卡扣件於該第二位置時,該卡扣件之部分遠離該卡合面;該轉動件可為一轉盤,該連動件可包括一連桿,該連桿的二端分別樞接於該轉盤與該卡扣件,當該操作件帶動該轉動件轉動時,該轉動件連動該連桿,使該連桿帶動該卡扣件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頂出件,該頂出件可移動地穿設於該機殼的一穿孔,該機殼更包括一懸臂座,該頂出件與該懸臂座之間連接有一彈性件;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力臂桿,該力臂桿固接於該推力桿與該轉盤之間;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扭力彈簧,該扭力彈簧固接於該轉盤與該機殼之間。
  10. 如請求項3所述的擴充設備,該轉動件可為一轉軸,該連動件由該轉軸之一徑向表面朝外延伸而形成,當該操作件帶動該轉動件轉動時,帶動該連動件推抵該卡扣件,使該卡扣件由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擴充設備,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第一傳力桿,該第一傳力桿連接於該操作件與該轉動件之間,該第一傳力桿適於抵頂該轉動件,並連動該卡扣件於該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擴充設備,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第一彈性件,該第一彈性件設置於該機殼與該第一傳力桿之間。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擴充設備,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頂出件,該機殼更包括一穿孔,該頂出件穿設於該穿孔,該轉軸包括一頂出部,該頂出部適於抵頂該頂出件。
  14.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擴充設備,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頂出件與一旋轉件,該機殼更包括一穿孔,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第二傳力桿,該頂出件穿設於該穿孔,該旋轉件鄰近於該頂出件,該第二傳力桿之一端連接於該操作件,該第二傳力桿另一端鄰近於該旋轉件,該第二傳力桿適於抵頂該旋轉件。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擴充設備,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限位件與一第二彈性件,該第二彈性件設置於該機殼與該限位件之間,該限位件與該第二傳力桿的另一端接觸,該限位件適於被該第二傳力桿朝該第二彈性件推抵。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擴充設備,該第二傳力桿包括一第一導引面,該限位件包括一第二導引面,該第二導引面對應設置於該第一導引面。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擴充設備,適於結合於一電子設備,該電子設備設有一卡扣部,該機殼對應該卡扣部設有一通孔,該卡扣部對應設置於該限位件,該限位件適於與該卡扣部扣合。
  1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擴充設備,該轉動件可為一轉軸,該連動件由該轉軸之徑向表面朝外延伸而形成,當該操作件帶動該轉動件轉動時,帶動該連動件推抵該卡扣件,使該卡扣件由一第一位置移動至一第二位置;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第一傳力桿,該第一傳力桿連接於該操作件與該轉動件之間,該第一傳力桿適於抵頂該轉動件,並連動該卡扣件於該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移動;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第一彈性件,該第一彈性件設置於該機殼與該第一傳力桿之間;該拆裝機構更包括一頂出件,該機殼更包括一穿孔,該頂出件穿設於該穿孔,該轉軸包括一頂出部,該頂出部適於抵頂該頂出件;該拆裝機構更包括另一頂出件與一旋轉件,該機殼更包括另一穿孔,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第二傳力桿,該另一頂出件穿設於該另一穿孔,該旋轉件鄰近於該另一頂出件,該第二傳力桿之一端連接於該操作件,該第二傳力桿另一端鄰近於該旋轉件,該第二傳力桿適於抵頂該旋轉件;該傳動組件更包括一限位件與一第二彈性件,該第二彈性件設置於該機殼與該限位件之間,該限位件與該第二傳力桿的另一端接觸,該限位件適於被該第二傳力桿朝該第二彈性件推抵;該第二傳力桿包括一第一導引面,該限位件包括一第二導引面,該第二導引面對應設置於該第一導引面;該擴充設備適於結合於一電子設備,該電子設備設有一卡扣部,該機殼對應該卡扣部設有一通孔,該卡扣部對應設置於該通孔與該限位件,該限位件適於與該卡扣部扣合。
  19. 一種拆裝機構,適於一機殼,該機殼設有一扣孔,該拆裝機構包括: 一傳動組件,設置於該機殼內,包括一轉動件、一連動件及一卡扣件,該轉動件樞接於該機殼,該連動件連接於該轉動件與該卡扣件之間,該卡扣件之部分外露於該扣孔;以及 一操作件,該操作件設於該機殼,該操作件連接於該傳動組件; 其中,該操作件帶動該傳動組件,使該卡扣件之部分可移動地設置於該扣孔內。
TW110132363A 2021-08-31 2021-08-31 拆裝機構及擴充設備 TWI7808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2363A TWI780886B (zh) 2021-08-31 2021-08-31 拆裝機構及擴充設備
CN202111225678.6A CN115729324A (zh) 2021-08-31 2021-10-21 拆装机构及扩充设备
US17/528,228 US11495268B1 (en) 2021-08-31 2021-11-17 Assembly module and expansion equipmen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2363A TWI780886B (zh) 2021-08-31 2021-08-31 拆裝機構及擴充設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80886B true TWI780886B (zh) 2022-10-11
TW202312829A TW202312829A (zh) 2023-03-16

Family

ID=83902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2363A TWI780886B (zh) 2021-08-31 2021-08-31 拆裝機構及擴充設備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5268B1 (zh)
CN (1) CN115729324A (zh)
TW (1) TWI78088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92576B2 (en) * 2006-03-03 2009-02-17 Asustek Computer Inc. Computer with a case member mounting structure
TWM425502U (en) * 2011-10-31 2012-03-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Remov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201441868A (zh) * 2013-04-19 2014-11-01 Wistron Corp 具有鎖固功能之電腦機殼
TW201511647A (zh) * 2013-09-13 2015-03-16 Wistron Corp 組裝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US11109505B2 (en) * 2018-06-26 2021-08-31 Hanwit Precision Industries Ltd. Locat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90206B2 (en) * 2002-03-05 2005-05-10 Jds Uniphase Corporation Optical transceiver latch
US6603664B1 (en) * 2002-09-23 2003-08-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mputer system having removable and stackable modules
US6801434B2 (en) * 2002-09-23 2004-10-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Computer module with integrated cover latching and attachment mechanism
TW566457U (en) * 2003-04-30 2003-12-11 Think Creative & Design Inc Joint device for cross members of tents
US7301778B1 (en) * 2006-05-04 2007-11-27 Adlink Technology, Inc. ATCA locking lever mounting structure
CN102083290B (zh) * 2009-11-30 2014-05-07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固定机构
CN103163969B (zh) * 2011-12-08 2016-08-03 江苏一开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壳体
TWI526137B (zh) * 2014-04-08 2016-03-1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安全防護結構之電子裝置
US10064299B2 (en) * 2015-12-30 2018-08-28 Quanta Computer Inc. Component quick release
US10619386B2 (en) * 2016-01-06 2020-04-14 Quanta Computer Inc. Quick release latch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92576B2 (en) * 2006-03-03 2009-02-17 Asustek Computer Inc. Computer with a case member mounting structure
TWM425502U (en) * 2011-10-31 2012-03-2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Remov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201441868A (zh) * 2013-04-19 2014-11-01 Wistron Corp 具有鎖固功能之電腦機殼
TW201511647A (zh) * 2013-09-13 2015-03-16 Wistron Corp 組裝模組及其電子裝置
US11109505B2 (en) * 2018-06-26 2021-08-31 Hanwit Precision Industries Ltd. Loca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9324A (zh) 2023-03-03
TW202312829A (zh) 2023-03-16
US11495268B1 (en) 2022-1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44103A (en) Key switch
EP2259277B1 (en) Key structure with scissors-type connecting member
US7234735B2 (en) Locking device
US5247143A (en) Key switch
TWI381795B (zh) 攜帶式電子裝置的閂鎖結構
TWI756569B (zh) 外接卡組裝架、電子裝置以及載盤
US20080179895A1 (en) Two-way fastening structure for tablet PC
TWI574599B (zh) 伺服器機殼
US9063696B2 (en) Fixing mechanism and related electronic device
TWI725701B (zh) 把手裝置、機箱及伺服器
US7586740B2 (en) Housing of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432225B (en) Optical pickup apparatus
TWI780886B (zh) 拆裝機構及擴充設備
TWI688322B (zh) 電子裝置及驅動機構
TWI479526B (zh) 具有觸發不同開關元件功能之按鍵機構與其可攜式電子裝置
US6714408B1 (en) Mechanism for pivotably coupling notebook computer to its display
TWI715430B (zh) 利用槓桿作動退出抽取式模組之電子裝置及其相關的槓桿機構
TWI429367B (zh) 電子裝置
TWI601345B (zh) 可插拔連接器
CN113677113B (zh) 把手机构与包含其的机壳组件
TWI732340B (zh) 鎖固結構
TWI780788B (zh) 扣接帶動結構
TWI843482B (zh) 單軸鉸鍊
TWI715420B (zh) 電子裝置
CN112153843A (zh) 具有门盖的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