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9500B - 通信終端、通信裝置、通信管理裝置、通信系統、網路加入方法及記錄媒體 - Google Patents

通信終端、通信裝置、通信管理裝置、通信系統、網路加入方法及記錄媒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9500B
TWI779500B TW110106429A TW110106429A TWI779500B TW I779500 B TWI779500 B TW I779500B TW 110106429 A TW110106429 A TW 110106429A TW 110106429 A TW110106429 A TW 110106429A TW I779500 B TWI779500 B TW I77950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aforementioned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rminal
joi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64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35567A (zh
Inventor
松原茂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35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35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95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950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54Store-and-forward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Packet switching systems
    • H04L12/5601Transfer mode dependent, e.g. ATM
    • H04L2012/5603Access techniqu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通信終端(1)係經由具備複數個智慧電表且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來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者,該網路中,智慧電表係在有不屬於網路之通信終端要加入網路的加入要求時,根據該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網路而決定是否對該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該通信終端(1)係具備:控制部(102),係生成用於加入網路的加入要求;及通信處理部(101),係對複數個智慧電表中之一個以上的智慧電表發送藉由控制部(102)所生成之加入要求;通信處理部(101)係在接收到對於所發送的加入要求之回應時,將該回應交遞到控制部(102),控制部(102)係根據接受自通信處理部(101)的回應,決定要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智慧電表。

Description

通信終端、通信裝置、通信管理裝置、通信系統、網路加入方法及記錄媒體
本發明係關於要求要加入網路之通信終端、通信裝置、通信管理裝置、通信系統、網路加入方法及記錄媒體。
近年來,對於節省能源型社會的關心高漲,且持續推動可達成藉由自動讀取電力之使用量使消耗電力可視化且達成電力的需求控制等所謂的智慧電表(Smart Meter;SM)之自動讀表裝置的導入。已有計劃將智慧電表係置於所有家庭,若排除通信困難的部分區域,則可於各電力公司管轄內,建構成為廣域且大規模的網路來運用。
亦檢討活用此種用以自動讀取電力使用量而建構之網路作為社會基礎建設。例如,可思及將通信終端連接於瓦斯、上下水道等的各種表類以及用於監視、控制、資料收集等的各種感測器等機器,並使通信終端加入用以自動讀取電力使用量而建構之網路,藉此實現瓦斯、上下水道的自動讀表服務、各種感測器資料的監視控制服務等。藉此,不需新建構大規模的網路就能夠實現用於瓦斯、上下水道之自動讀表服務、監視、控制等的資料收集服務等。
用以自動讀取電力使用量而設置的智慧電表因設置於供電線的附近而容易確保商用電源。相對於此,瓦斯、上下水道等的各種表類、以及用於監視、控制、資料收集等的各種感測器等機器,一般係配置於難以確保商用電源的位置。因此,連接於此等機器之通信終端難以確保商用電源,使得此等通信終端通常藉由電池來驅動。從而,期望此等通信終端能抑制消耗電力。
使通信終端加入上述網路時,一般係先於網路登錄允許加入之通信終端。然後,通信終端係實施加入上述網路時的加入處理。就通信終端加入網路的處理而言,可舉例如非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程序。非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程序中,相當於上述通信終端之新主機係檢測到網路後,實施對網路的加入處理,該加入處理失敗時,再度實施對網路的加入處理。在此說明,例如假定通信終端的周邊存在有複數個網路,而通信終端登錄於此等複數個網路中之一網路時,若通信終端對於未登錄有該通信終端的網路進行加入處理時,則該加入處理會失敗。如此的情形下,通信終端需反覆實施加入處理全程序而難以抑制消耗電力。
專利文獻1揭示了以抑制徒勞的加入處理為目的之技術。專利文獻1中,通信機器係於要新加入網路時發送登錄處理要求而要求登錄於網路。並且,於登錄處理完成後,該通信機器能夠進行用以加入網路的認證處理。然而,由於網路中之通信機器的登錄處理需花費時間,所以若在登錄處理完成之前,通信機器開始網路的認證處理時,該認證處理就會失敗,而產生徒勞的流量。專利文獻1中,網路係使通信機器待機至登錄處理完成之前而不進行認證處理,藉此抑制徒勞的流量的產生。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154272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一般社團法人 資訊通信技術委員會、“JJ-300. 10 ECHONET Lite適用  家用網路通信介面(IEEE802. 15. 4/4e/4g  920MHz帶域無線)"第2. 1版 p37-38、2014年5月22日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依據上述非專利文獻1記載的技術,如上所述,加入處理中難以抑制消耗電力。再者,依據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技術,雖可抑制剛完成登錄處理之後的徒勞的認證處理的實施,然而專利文獻1並未記載如何抑制網路的加入處理本身所需的消耗電力。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課題而研創者,目的在於獲得一種能夠抑制網路的加入處理所需的消耗電力的通信終端。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而達成目的,本發明揭示一種通信終端,係經由以複數個通信裝置構成之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來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者,該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中,複數個通信裝置係在有複數個通信裝置以外的通信終端要加入網路的加入要求時,根據該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網路而決定是否對該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加入要求之回應。通信終端係具備:控制部,係生成用於加入網路的加入要求;及通信處理部,係對複數個通信裝置中之一個以上的通信裝置發送藉由控制部所生成的加入要求。通信處理部係在接收到對於所發送的加入要求的回應時,將該回應遞交到控制部,控制部係根據接受自通信處理部的回應,決定要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通信裝置。 [發明功效]
本發明的通信終端可達成能夠抑制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所需的消耗電力之功效。
以下根據圖式來詳細說明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通信裝置、通信管理裝置、通信系統、網路加入方法及網路登錄程式(記錄媒體)。再者,本發明不限於本實施型態。 實施型態
圖1係顯示包含實施型態之通信系統之整體系統的構成例之圖。如圖1所示,實施型態的整體系統具備:進行用以提供第一服務之處理的第一服務系統10、20、30;及分別與第一服務系統10、20、30對應而建構的通信系統11、21、31。再者,整體系統更具備進行用以提供第二服務之處理的第二服務系統40、50。此外,此整體系統本身也為一個通信系統。
第一服務係例如電力、瓦斯、上下水道等之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根據各種感測器資料進行之監視控制服務等。例如第一服務為電力、瓦斯、上下水道等之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時,第一服務系統10、20、30係管理經由通信系統11、21、31所收集到的表類資料的自動讀表系統。再者,例如第一服務為監視控制服務時,第一服務系統10、20、30係根據分別經由的通信系統11、21、31所收集到的感測器資料而實施監視控制的監視控制系統。
第一服務係指具有用於該服務而建構之通信系統的服務之意,第一服務系統10、20、30分別提供的第一服務可為相同的種類者,也可為不同的種類者。例如,以第一服務系統10提供的第一服務為電力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第一服務系統20提供的第一服務為監視控制系統之情況為例,第一服務系統10、20、30提供的第一服務系統可為不同的種類者。
通信系統11、21、31係分別具備複數個通信裝置。通信系統11、21、31係分別為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構成通信系統11的各通信裝置可為無線連接,也可為藉由專用線路而連接,也可為藉由供電線而連接,也可為經由用於行動終端之通信所設置的行動通信網而連接。構成通信系統21、31的各通信裝置也同樣地,可為無線連接,也可為藉由專用線路而連接,也可為藉由供電線而連接,也可為經由用於行動終端之通信所設置的行動通信網而連接。
通信系統11、21、31分別可經由WAN(Wide Area Network;廣域網路)60而連接於第二服務系統40及第二服務系統50。在此,圖1中,通信系統11、21、31之各者與第二服務系統40、50之各者係經由WAN60而連接,然而,此等連接型態不限於經由WAN60的例子。
第二服務係指不具有用於該服務而建構之通信系統的服務之意,第二服務系統40、50提供的第二服務可為相同的種類者,也可為不同的種類者。第二服務為例如電力、瓦斯、上下水道等的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根據各種感測器資料的監視控制服務等。再者,第二服務也可為收集資料的服務或傳達資料的服務等。
通信終端1-1、1-2、1-10、1-21、1-22係不屬於通信系統11、21、31之任一者的通信裝置,而經由通信系統11、21、31中之任一者與第二服務系統40、50中之任一者進行通信,藉此實現第二服務。亦即,通信終端1-1、1-2、1-10、1-21、1-22係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詳細而言,圖1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終端1-1、1-2係經由通信系統11而與第二服務系統40、50中之任一者進行通信,通信終端1-10係經由通信系統21而與第二服務系統40、50中之任一者進行通信,通信終端1-21、1-22 係經由通信系統31而與第二服務系統40、50中之任一者進行通信。如此,通信終端1-1、1-2、1-10、1-21、1-22經由通信系統11、21、31而與第二服務系統40、50中之任一者進行通信,不需對於第二服務用建構新的通信網路就可提供第二服務。亦即,使用既有的通信系統11、21、31作為基礎建設即可有效地實現第二服務。
圖1所示的例子係圖示三個第一服務系統10、20、30,惟第一服務系統的數目不限於此。再者,圖1所示的例子係圖示二個第二服務系統40、50,惟第二服務系統的數目不限於此。再者,也可於相同的通信系統內共存有複數個第二服務。再者,圖1所示的例子係圖示五個通信終端1-1、1-2、1-10、1-21、1-22,惟通信終端的數目不限於此。
圖2係顯示將圖1具體化的構成例之圖。圖2中係將圖1中的第一服務系統10、20、通信系統11、21及第二服務系統40具體化。圖2中顯示第一服務系統10、20提供的第一服務為電力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第二服務系統40提供的第二服務為瓦斯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的例子之具體例。圖2所示的電力自動讀表系統9係圖1所示的第一服務系統10的一例,其係管理電力使用量的測量結果等。電力自動讀表系統9係與用於自動讀取電力使用量所建構的通信系統11連接。同樣地,通信系統21係用於自動讀取電力使用量所建構者且連接於省略圖示的電力自動讀表系統,在此的電力自動讀表系統為圖1所示的第一服務系統20之一例。
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係圖1所示的第二服務系統40的一例。圖2中,通信終端1-1~1-6可經由通信系統11而與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進行通信,通信終端1-10可經由通信系統21而與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進行通信。
以下說明中,如圖2所示,以第一服務系統10、20提供的第一服務為電力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以第二服務為瓦斯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的例子來進行說明,惟,第一服務、第二服務個別的內容不限於此。
如圖2所示,通信系統11係具備測量電力之使用量且將測量結果對電力自動讀表系統9發送的智慧電表(以下簡稱為SM)2-1~2-13。通信系統11更具備集線器3-1及集線器3-2。集線器3-1係將接收自SM2-1~2-6的測量結果集中之集中站。集線器3-2係將接收自SM2-7~2-11的測量結果集中之集中站。集線器3-1與SM2-1~2-6構成無線多跳躍網路(wireless multihop network)。集線器3-2與SM2-7~2-11構成供電線多跳躍網路。集線器3-1、3-2係經由WAN5而連接於作為管理通信系統11內之通信的通信管理裝置的HES(Head End System;頭端系統)6-1。
此外,集線器3-1、3-2與SM2-1~2-11建構的多跳躍網路與一般的智慧電表系統中的多跳躍網路相同,而省略多跳躍網路中的路徑建構等說明。與一般的智慧電表系統中的多跳躍網路同樣地,可變更無線多跳躍網路內的路徑。在此,圖2中省略地圖示為無線多跳躍網路及供電線多跳躍網路分別為一個集線器,然而,一般於無線多跳躍網路及供電線多跳躍網路中分別具有複數個集線器。
SM2-12~2-13係經由用於行動終端之通信所設置之行動通信網路4及WAN5而與HES6-1連接。在此,圖2中,為了便於圖示,行動通信網路4及WAN5都繪示於顯示通信系統11的虛線內,然而,行動通信網路4及WAN5係不包含於通信系統11。再者,集線器3-1、3-2也可經由行動通信網路4而連接於作為管理通信系統11內之通信的通信管理裝置之HES6-1。
如此,圖2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系統11內包含有藉由三種通信方式來進行通信的SM2-1~2-13,惟通信系統11內之SM2-1~2-13之通信方式的數目不限於三種。例如,通信系統11內之SM2-1~2-13也可全部藉由相同的通信方式來進行通信。例如,通信系統11內之SM2-1~2-13也可全部藉由無線多跳躍網路來進行通信。
圖2所示的通信系統21係具備HES6-2、SM2-21、2-22。圖2中省略圖示,惟,通信系統21也與通信系統11同樣地,可使用例如無線多跳躍網路、供電線多跳躍網路及行動通信網路4之三種通信方式之中的一種以上。在此設為SM2-21、2-22係與省略圖示之集線器構成無線多跳躍網路。HES6-2係管理通信系統21內之通信的通信管理裝置。
以下,不區別SM2-1~2-13、2-21、2-22彼此來表示時,記載為SM2,不區別集線器3-1、3-2彼此來表示時,記載為集線器3,不區別HES6-1、6-2彼此來表示時,記載為HES6。圖2中繪示了15台SM2,然而實際上SM2係設置於電力之各用戶,所以SM2的數目大於15台。一般而言,通信系統11係廣域地包含多數個SM2之大規模的系統。SM2-1~2-13係構成通信系統11之複數個通信裝置的一例,SM2-21、2-22係構成通信系統21之複數個通信裝置的一例。SM2的一部分係進行例如IEEE (Institu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802. 15. 4g/4e規格的通信。
通信終端1-1~1-6可經由通信系統11而與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通信。具體而言,通信終端1-1~1-6係登錄於HES6-1,藉此,能夠加入稱為SM網路A之以通信系統11所屬之通信裝置構成之網路。通信系統11所屬之通信裝置係包含SM2-1~2-13、集線器3-1、3-2及HES6-1。同樣地,通信終端1-10可經由通信系統21而與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進行通信。具體而言,通信終端1-10係登錄於HES6-2,藉此,能夠加入稱為SM網路B之以通信系統21所屬之通信裝置構成之網路。通信終端1-1~1-6的登錄以及加入網路的詳細說明容後敘述。
通信系統11與通信系統21皆構成包含SM2的網路,然而兩者係例如由不同的電力公司設置管理。對應於通信系統11的網路與對應於通信系統21的網路被賦予互為不同的網路識別符。網路識別符係例如IEEE802. 15. 4規定的PAN ID(Personal Area Network Identifier;個人區域網路識別符)。以下,以對應於通信系統11的SM網路A的PAN ID為#A,對應於通信系統21的SM網路B的PAN ID為#B來說明。
本實施型態中,SM2-1~2-13係具有通常的智慧電表的功能且具有後述之存取點的功能,藉此可經由通信系統11進行通信終端1-1~1-6與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之間的通信。同樣地,SM2-21、2-22係具有通常的智慧電表的功能且具有後述之存取點的功能,藉此可經由通信系統21進行通信終端1-10與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之間的通信。此外,在此係以SM2-1~2-13皆具有作為存取點的功能之例進行說明,惟也可為SM2-1~2-13之一部分具有作為存取點的功能。同樣地,構成通信系統21之SM2的一部分也可具有作為存取點的功能。
通信終端1-1~1-6、1-10係分別連接於瓦斯表70-1~70-6、70-10。瓦斯表70-1~70-6、70-10係分別測量瓦斯之使用量,且將測量結果輸出至通信終端1-1~1-6、1-10。 通信終端1-1~1-6係經由通信系統11而對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發送測量結果。通信終端1-10係經由通信系統21而對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發送測量結果。藉此,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係經由通信終端1-1~1-6、1-10而能夠收集瓦斯表70-1~70-6、70-10所測量之瓦斯之使用量。瓦斯表70-1~70-6、70-10係連接於通信終端之機器的一例。由於通信終端1-1~1-6、1-10係如此地連接於機器而使機器能夠利用網路,所以也可說是實現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的IoT終端。以下,不區別通信終端1-1~1-6、1-10彼此來表示時,記載為通信終端1,不區別瓦斯表70-1~70-6、70-10彼此來表示時,記載為瓦斯表70。
藉由圖2所示的構成例,能夠使用為了電力之使用量之自動讀表而建構的SM網路A及SM網路B來實現瓦斯之使用量的自動讀表。一般而言,SM2係涵蓋寬廣的範圍而配置有多數個,SM網路A及SM網路B係大規模的網路。圖2所示的構成例中,藉由利用如此的廣域而大規模的SM網路,不需重新建構用於瓦斯之使用量之自動讀表的網路,就能夠寬廣的範圍地從多數個瓦斯之用戶收集瓦斯之使用量的測量結果。
此外,為了防止不正當的終端連接於SM網路A及SM網路B,而於與SM網路A及SM網路B分別對應的HES6-1、6-2登錄有用以辨別允許加入各別的SM網路的通信終端之資訊。識別通信終端的資訊可為任何形式的資訊,例如能夠使用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等的終端識別符。再者,HES6-1、6-2也登錄有用以進行通信終端1之認證處理的認證資訊。在此,以HES6-1、6-2進行認證處理的例子進行說明,惟HES6-1、6-2之外,也可於各個SM網路設置用以進行通信終端1之認證處理之未圖示的認證伺服器。再者,雖省略說明,但也可對SM2進行認證處理,此認證處理可由HES6-1、6-2進行,也可由未圖示的認證伺服器進行。SM2的認證係依照例如RFC(Request for Comments;意見請求)5191 PANA(Protocol for carrying Authentication for Network Access;接入網認證信息承載協議)來進行,惟認證處理程序不限於此。通信終端1的認證處理能以與SM2的認證處理同樣的程序來進行,也能以不同的程序來進行。
接著,說明各裝置的構成例。圖3係顯示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1的構成例之圖。如圖3所示,通信終端1係具備通信處理部101、控制部102、記憶部103及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104。再者,雖省略圖示,惟通信終端1也可具備用以驅動通信終端1的電池。通信處理部101係與SM2之間進行通信。與SM2之間的通信可為有線通信也可為無線通信。通信處理部101係包含用以進行對應於通信方式之通信的通信電路。要與SM2之間進行無線通信時,通信處理部101係具備天線。控制部102係控制通信終端1的動作。
控制部102係例如藉由處理電路來實現,處理電路係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MPU(micro processing unit;微處理單元)等。記憶部103係例如記憶體,使用於記憶控制部102進行處理所使用的資料。再者,以軟體來提供控制部102實施的各功能時,記憶部103係記憶用以供控制部102執行各功能的程式,且藉由控制部102來執行該程式。該程式可由記錄媒體提供也可由通信媒體提供。該程式係包含於本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1中進行之網路加入處理的網路加入程式。網路加入程式係使通信終端1執行後述的網路加入處理。
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104係與機器之間進行通信。與機器之間的通信可為有線通信也可為無線通信。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104係包含用以進行對應於通信方式之通信的通信電路。要與機器之間進行無線通信時,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104係具備天線。機器係例如測量瓦斯之使用量的瓦斯表70。機器不限於瓦斯表70,例如,也可為測量自來水之使用費的機器或根據感測器資料進行監視控制的機器。
圖4係顯示本實施型態之SM的構成例之圖。如圖4所示,SM2係具備通信部210及測量部202。測量部202係測量電力之使用量而對通信部201輸出電力之使用量。通信部201係將接受自測量部202的測量結果經由其他的SM2、集線器3、HES6而朝向電力自動讀表系統9發送,且接收HES6所發送的控制信號而根據接收到的控制信號來動作。通信部201係具備通信處理部211、第一控制部212、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213、記憶部214及第二控制部215。通信處理部211可與其他的SM2及集線器3之間進行通信。再者,通信處理部211也可與通信終端1之間進行通信。通信處理部211進行的通信可為有線通信也可為無線通信。通信處理部211包含用以進行對應於通信方式之通信的通信電路。通信處理部211要進行無線通信時,通信處理部211係具備天線。
第一控制部212係控制關於作為第一服務之電力之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的動作,亦即控制一般的智慧電表的動作。由於第一控制部212的動作與一般的SM相同,所以省略詳細的說明。第二控制部215係控制關於第二服務的動作,亦即控制作為通信終端1與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之間的通信中繼站之存取點的動作。第二控制部215之動作的詳細說明容後敘述。
第一控制部212及第二控制部215係藉由例如處理電路來實現,處理電路係例如CPU、MPU。第一控制部212及第二控制部215可由相同的處理電路來實現,也可由各別的處理電路來實現。記憶部214係使用於記憶第一控制部212及第二控制部215進行處理所使用的資料。再者,以軟體來提供第一控制部212實施的各功能時,記憶部214係記憶用以供第一控制部212執行各功能的第一程式,第一程式係藉由第一控制部212來執行。同樣地,以軟體來提供第二控制部215實施的各功能時,記憶部214係記憶用以供第二控制部215執行各功能的第二程式,第二程式係藉由第二控制部215來執行。第一程式及第二程式可藉由記錄媒體來提供,也可藉由通信媒體來提供。第一程式及第二程式可同時安裝於SM2,也可對於已安裝有第一程式之一般的SM,於之後安裝第二程式,而實現圖4所示的SM2。
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213係自測量部202接收測量結果而儲存於記憶部214。儲存在記憶部214的測量結果係由第一控制部212讀出,並經由通信處理部211而朝向電力自動讀表系統9發送。在此,若以通信部201作為通信裝置,則可視為構成通信系統11之複數個通信裝置即為構成通信系統11之複數個SM2的通信部201。同樣地,可視為構成通信系統21之複數個通信裝置即為構成通信系統21之複數個SM2的通信部201。
圖5係顯示本實施型態之HES6的構成例之圖。如圖5所示,HES6係具備通信處理部601、第一管理部602、上位裝置通信處理部603、記憶部604及第二管理部605。通信處理部601可在SM2及集線器3之間進行通信。再者,通信處理部601係經由WAN5及行動通信網路4而與集線器3-1、3-2進行通信。再者,通信處理部601係經由WAN5及行動通信網路4而與SM2-12、2-13之間進行通信。再者,通信處理部601也可經由WAN5及行動通信網路4、集線器3或行動通信網路4、及SM2而與通信終端1之間進行通信。通信處理部601進行的通信可為有線通信也可為無線通信,惟在此採用有線通信。通信處理部601係包含用以進行通信的通信電路。上位裝置通信處理部603係與電力自動讀表系統9進行通信。上位裝置通信處理部603進行的通信可為有線通信也可為無線通信,惟在此採用有線通信。上位裝置通信處理部603係包含用以進行通信的通信電路。
第一管理部602係統合地管理用於對應的SM網路內之電力之使用量之自動讀表的通信。第一管理部602係從通信處理部211接受來自各SM2的測量結果並儲存於記憶部604。再者,第一管理部602係從記憶部604讀出測量結果,並經由上位裝置通信處理部603對電力自動讀表系統9發送。由於第一管理部602的動作與一般的HES相同,因此省略詳細的說明。
第二管理部605係控制第二服務的相關動作,亦即控制通信終端1與瓦斯自動讀表系統7之間的通信中繼的動作。第二管理部605係在經由通信處理部601接收到發送自SM2之後述的通信終端1的登錄確認時,參照儲存在記憶部214的登錄資訊來判定該通信終端1是否已登錄。登錄資訊係顯示允許加入各SM網路之通信終端1的資訊。第二管理部605係生成表示該通信終端1是否已登錄的登錄回應,並經由通信處理部601而對登錄確認之發送來源之SM2發送登錄回應。並且,第二管理部605也可進行通信終端1的認證處理。第二管理部605要進行通信終端1的認證處理時,預先於記憶部604儲存用以進行通信終端1的認證處理的認證資訊。第二管理部605的動作的詳細說明容後敘述。
第一管理部602及第二管理部605係例如藉由處理電路來實現,處理電路係例如CPU、MPU。第一管理部602及第第二管理部605可由相同的處理電路來實現,也可由各別的處理電路來實現。記憶部604係使用於記憶第一管理部602及第二管理部605進行處理所使用的資料。再者,以軟體來提供第一管理部602實施的各功能時,記憶部604係記憶用以供第一管理部602執行各功能的第三程式,第三程式係藉由第一管理部602來執行。同樣地,以軟體來提供第二管理部605實施的各功能時,記憶部604係記憶用以供第二管理部605執行各功能的第四程式,第四程式係藉由第二管理部605來執行。第三程式及第四程式可藉由記錄媒體來提供,也可藉由通信媒體來提供。第三程式及第四程式可同時安裝於SM2,也可對於已安裝有第三程式之一般的HES,於之後安裝第四程式,而實現圖5所示的HES6。
接著,說明本實施型態的通信終端1加入各SM網路時實施的加入處理。設置用於測量電力之使用量的SM2可容易確保商用電源,然而瓦斯表70等機器通常不一定位於商用電源附近,所以藉由電池來驅動。因此,連接於此等機器之通信終端1一般也是藉由電池來驅動。因此,期望通信終端1較SM2抑制消耗電力。從而,期望通信終端1進行的處理能效率。
本實施型態中,通信終端1係將該通信終端1之周邊的SM2視為存取點而加入包含該SM2的SM網路。此時,如非專利文獻1所記載,加入處理失敗時,若再次重新實施網路的加入處理時,通信終端1的處理負荷就會變高。本實施型態係藉由實施以下說明的加入處理而使通信終端1進行的處理效率化。
圖6係顯示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1之網路的加入處理之一例的流程圖。在此,如圖2所示,於通信終端1-1的周邊亦即可與通信終端1-1進行無線通信的範圍內,存在有構成通信系統11亦即SM網路A的SM2-1、2-2以及構成通信系統21亦即SM網路B的SM2-21、2-22。再者,通信終端1-10係位於通信終端1-1的附近,於通信終端1-10的周邊也存在有SM2-1、2-2、2-21、2-22。此外,通信終端1-1、1-10係建構成藉由無線通信與SM2進行通信。
如圖6所示,通信終端1-1係藉由廣播(broadcast)來發送要加入網路的加入要求(步驟S1)。詳細而言,通信終端1-1的控制部102係生成用以加入網路之加入要求並交遞給通信處理部101,通信處理部101係以電波來發送加入要求。加入要求係包含通信終端1-1的識別符。在此,圖6中係顯示通信終端1-1、1-10首次實施網路的加入處理的例子。就加入要求而言,可使用例如IEEE802. 15. 4之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惟加入要求不限於此。
再者,在此,通信終端1-1係已登錄於SM網路A,通信終端1-10係已登錄於SM網路B。具體而言,通信系統11之HES6-1之記憶部604的登錄資訊中包含有顯示通信終端1-1的資訊,通信系統21之HES6-2之記憶部604的登錄資訊中包含有顯示通信終端1-10的資訊。
圖7係顯示儲存於HES6-1之記憶部604之登錄資訊之一例的圖,圖8係顯示儲存於HES6-2之記憶部604之登錄資訊之一例的圖。如圖7所示,HES6-1之記憶部604之登錄資訊中包含有顯示通信終端1-1、通信終端1-2、…的資訊之顯示登錄完成的通信終端亦即登錄通信終端的資訊。如圖8所示,HES6-2之記憶部604之登錄資訊中包含有顯示通信終端1-10、通信終端1-11、…的資訊之顯示登錄完成的通信終端亦即登錄通信終端的資訊。此外,圖7、圖8中,為了使對應明確而記載成通信終端1-1等,惟實際上係例如於登錄資訊中儲存通信終端1-1之MAC位址等終端識別符。再者,通信終端1-10未包含於HES6-1之記憶部604的登錄資訊,且通信終端1-1未包含於HES6-2之記憶部604的登錄資訊。
回到圖6的說明。步驟S1中藉由廣播所發送的加入要求係由SM2-1、2-2、2-21、2-22接收。SM2-1係在接收到加入要求時,就朝向HES6-1發送委託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之通信終端1-1是否已登錄完成的登錄確認(圖中記載為通信終端1-1登錄確認)(步驟S2)。
詳細而言,SM2-1的通信處理部211係從通信終端1-1接收到加入要求時,就將該加入要求交遞給第二控制部215。在此,網路的加入要求也可由SM2發送。因此,例如可附加顯示是否為用於與通信信號之標頭等對應之第一服務之信號的資訊,各SM2之通信處理部211係藉此判斷要將所接收到的信號交遞給第一控制部212還是交遞給第二控制部215。通信處理部211係將從通信終端1發送來的信號交遞給第二控制部215,而將接收自其他的SM2的信號交遞給第一控制部212。第二控制部215係在接收到加入要求時,就生成委託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之通信終端1-1是否已登錄完成的登錄確認,並經由通信處理部211將登錄確認朝HES6-1發送。在此,圖6中雖省略圖示,惟從各SM2發送的信號係藉由其他的SM2及集線器3轉送或藉由集線器3轉送而到達HES6。從HES6對各SM2發送的信號也同樣地藉由其他的SM2及集線器3轉送或藉由集線器3轉送而到達各SM2。再者,如圖2所示,也可經由行動通信網路4而在各SM2與HES6之間進行信號的授受。
HES6-1係在從SM2-1接收到通信終端1-1登錄確認時,參照登錄資訊而判定通信終端1-1已登錄,並將顯示通信終端1-1已登錄的登錄回應(圖中記載為通信終端1-1已登錄回應)發送給SM2-1(步驟S3)。詳細而言,HES6-1的通信處理部601係在從SM2-1接收到登錄確認時,就將登錄確認交遞給第二管理部605。在此,如上所述,通信處理部601係例如依據標頭的資訊等判斷登錄確認並非用於第一服務的信號而交遞給第二管理部605。第二管理部605係在參照記憶部604的登錄資訊而判定通信終端1-1已登錄時,就生成顯示通信終端1-1已登錄的登錄回應,並經由通信處理部601將登錄回應朝SM2-1發送。
同樣地,SM2-2係將委託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之通信終端1-1是否已登錄完成的登錄確認發送給HES6-1(步驟S4),HES6-1係將顯示通信終端1-1已登錄的登錄回應朝SM2-2發送(步驟S5)。
同樣地,SM2-21係在接收到加入要求時,就將委託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之通信終端1-1是否已登錄完成的登錄確認發送給HES6-2(步驟S9)。HES6-2係在從SM2-11接收到通信終端1-1登錄確認時,就參照登錄資訊而判定通信終端1-1未登錄,並將顯示通信終端1-1未登錄的登錄回應 (圖中記載為通信終端1-1未登錄回應)發送給SM2-21 (步驟S10)。同樣地,SM2-22係將委託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之通信終端1-1是否已登錄完成的登錄確認發送給HES6-2(步驟S11),HES6-2係將顯示通信終端1-1未登錄的登錄回應朝SM2-22發送(步驟S12)。
SM2-1係在接收到步驟S3中發送的登錄回應,亦即接收到顯示通信終端1-1已登錄的登錄回應時,就將加入回應藉由單播(unicast)發送給通信終端1-1(步驟S6)。詳細而言,SM2-1的通信處理部211係在接收到登錄回應時,就將登錄回應交遞給第二控制部215。第二控制部215係在接收到登錄回應時,就生成加入回應而將加入回應經由通信處理部211藉由單播而發送給通信終端1-1。同樣地,SM2-2係在接收到步驟S3中所發送的登錄回應時,亦即接收到顯示通信終端1-1已登錄的登錄回應時,就將加入回應藉由單播而發送給通信終端1-1(步驟S7)。
相對於此,SM2-21係在接收到步驟S10中所發送的登錄回應時,亦即接收到顯示通信終端1-1未登錄的登錄回應時,不發送加入回應,而不對通信終端1-1發送任何信號。SM2-22也同樣地,在接收到顯示通信終端1-1未登錄的登錄回應時,不發送加入回應。
藉此,通信終端1-1係從SM2-1、2-2接收加入回應,而不從SM2-21、2-22接收加入回應。通信終端1-1的通信處理部101係在接收到成為對於所發送之加入要求之回應的加入回應時,就對控制部102交遞該加入回應。控制部102係根據從通信處理部101接受到的加入回應而決定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SM2。具體而言,通信終端1-1係如後所述,測量一定期間內接收到的加入回應之個別的接收電力,並根據接收電力來選擇SM2,使用從所選擇的SM2接收到的加入回應所包含的網路識別符而實施與該SM2之間的加入處理。加入處理係例如包含使用了PANA之認證處理的處理,惟不限於此。圖6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終端1-1中,從SM2-1接收到的信號的接收電力大於從SM2-2接收到的信號的接收電力。因此,通信終端1-1係使用從SM2-1接收到的加入回應所包含的網路識別符(#A)而實施與SM2-1之間的加入處理(步驟S13)。
通信終端1-10也與通信終端1-1同樣地,藉由廣播來發送要加入網路的加入要求(步驟S14)。步驟S14中藉由廣播所發送的加入要求係由SM2-1、2-2、2-21、2-22接收。SM2-1、2-2係在接收到加入要求時,就朝向HES6-1發送委託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之通信終端1-10是否已登錄完成的登錄確認(圖中記載為通信終端1-10登錄確認)(步驟S15、S17)。HES6-1係在從SM2-1、2-2接收到通信終端1-10的登錄確認時,參照登錄資訊而判定通信終端1-10未登錄,並對SM2-1、2-2分別發送顯示通信終端1-10未登錄之登錄回應(圖中記載為通信終端1-10未登錄回應)(步驟S16、S18)。
SM2-21、2-22係在接收到加入要求時,就朝HES6-2發送委託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之通信終端1-10是否已登錄完成的登錄確認(步驟S21、S23)。HES6-2係在從SM2-21、2-22接收到通信終端1-10的登錄確認時,就參照登錄資訊而判定通信終端1-10已登錄,並對SM2-21、2-22分別發送顯示通信終端1-10已登錄之登錄回應(圖中記載為通信終端1-10已登錄回應)(步驟S22、S24)。
SM2-1、2-2即使接收登錄回應也不發送加入回應。SM2-21、2-22係在接收到登錄回應時,就以單播將加入回應發送給通信終端1-10(步驟S19、S20)。藉此,通信終端1-10不從SM2-1、2-2接收加入回應,而從SM2-21、2-22接收加入回應。圖6所示的例子中,通信終端1-10中,從SM2-22接收到的信號的接收電力大於從SM2-21接收到的信號的接收電力。因此,通信終端1-10係使用從SM2-22接收到的加入回應所包含的網路識別符(#B)而實施與SM2-22之間的加入處理(步驟S25)。
在此,上述例子中,SM2從通信終端1接收到加入要求時,係對分別對應的HES6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通信終端1是否已登錄,惟也可藉由於SM2預先登錄允許加入各SM網路的通信終端,而省略對HES6的確認。亦即,也可預先於SM2之記憶部214儲存登錄資訊,第二控制部215參照登錄資訊而判斷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通信終端1是否已登錄。
藉由以上的處理,SM2-1、2-2、2-21、2-22係對分別對應的HES6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通信終端1是否已登錄,未登錄時,不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通信終端1發送回應。亦即,本實施型態的通信系統11亦即構成SM網路A之複數個通信裝置之複數個SM2係從構成SM網路A之SM2以外的通信終端1收到要加入網路的加入要求時,根據該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網路而決定是否發送對該通信終端之加入要求的回應。並且,SM2係於該通信終端未登錄於網路時,不回應加入要求。藉此,能夠將通信終端1的處理簡略化,能夠抑制通信終端1的消耗電力。例如,通信終端1的周邊存在複數個不同的SM網路所屬的SM2時,通信終端1未登錄的SM網路所屬的SM2發送加入回應時,通信終端1有需要接收此等SM2所發送之加入回應並進行處理。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中,由於通信終端1未登錄之SM網路所屬的SM2不發送加入回應,所以能夠減少對於此等SM2所發送的加入回應之處理。
再者,本實施型態中,不需於通信終端1預先登錄該通信終端1之使用者所簽訂的SM網路亦即通信終端1可利用的SM網路的資訊。換言之,通信終端1不需保持有關通信終端1可加入的SM網路的資訊。因此,例如使通信終端1保持有關可利用的SM網路之資訊的方式的情形下,提供第二服務的業者欲使用複數個不同的SM網路來實現通信終端1與第二服務系統40之間的通信時,必需依要使用的各個SM網路來改變通信終端1要記憶的資訊。亦即,必需依要使用的各個SM網路來進行通信終端1的準備與管理。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中,由於通信終端1不需保持與該通信終端1可加入之SM網路的資訊,所以不需進行因應要使用的SM網路的準備,而能夠減低通信終端1的設置、運用的負荷。再者,即使是移設通信終端1而使其加入與至此為止所使用的SM網路不同的SM網路時,也不需變更通信終端1的設定,而能夠減低通信終端1的設置、運用的負荷。
接著,詳細說明通信終端1的動作例。圖9係顯示本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1中之加入對象SM搜尋處理之一例的流程圖。如上所述,本實施型態中,通信終端1係經由SM2而加入SM網路。此時,通信終端1要選擇為了加入SM網路而直接進行通信的SM2。加入對象SM係指通信終端1進行加入處理時直接進行通信的SM2。如此,將搜尋並選擇加入對象SM的處理稱為加入對象SM搜尋處理。在此,實際上,由於通信終端1係與SM2之通信部201進行通信,所以圖9中記載為加入對象SM(通信部)搜尋處理。此處理係於未加入於網路時實施,且反覆實施至加入網路成功為止。
如圖9所示,通信終端1的控制部102將N設定成x-1(步驟S31)。N係要搜尋的無線頻道編號。通信終端1係可設定無線頻道編號為1、…、5的五個無線頻道。加入對象不明確時,x為1,加入對象明確時,則為後述之以加入對象資訊而儲存的無線頻道編號。所謂的「加入對象明確」係表示以往因加入處理成功而已確認為可加入的網路。關於「加入對象明確」的詳細說明容後敘述。藉由將N設定成x-1而實施其後的處理,能夠先使用以往加入處理成功之無線頻道編號來進行SM2的搜尋。
接著,通信終端1的控制部102係使N增加1(步驟S32),而搜尋無線頻道編號為N之加入對象SM的候選(步驟S33)。詳細而言,控制部102係將通信處理部101的無線頻道設定成無線頻道編號為N的無線頻道,並經由通信處理部101來發送要加入網路的加入要求。控制部102係接收從加入要求的發送起的一定期間之間接收到的加入回應。此時,控制部102係將接收到的加入回應之發送來源SM2的識別符、該SM2所屬之SM網路之網路識別符、以及顯示接收電力之資訊的接收位準賦予關聯性而記錄。接收位準例如為RSSI( receiving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號強度指標)。如使用圖6所說明的內容,SM2在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之通信終端1未登錄於該SM2所屬的SM網路時,不發送加入回應。因此,通信終端1於一定期間之間接收到的加入回應的發送來源的SM2係屬於通信終端1已登錄之SM網路的SM2。
步驟S33的加入要求係例如以IEEE802. 15. 4之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來發送。通信終端1使用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實施延伸主動掃描,而接收來自周邊的SM2的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回應。此情形下,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回應係成為上述加入回應。此外,本實施型態之SM2以外的通信裝置存在於通信終端1之周邊的情形下,通信終端1發送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時,該通信裝置也會發送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回應。因此,例如先於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內包含顯示屬於本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1的加入處理中要使用的訊框之資訊,也先於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回應包含此資訊。藉此,通信終端1能夠區別其他的通信裝置的回應與來自SM2的加入回應。在此,加入要求在加入對象不明確時,網路識別符係設定為廣播位址而發送。而在加入對象明確時,係指定加入對象的網路識別符而發送。
步驟S33之後,控制部102係選定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步驟S34)。詳細而言,控制部102係在步驟S33中藉由搜尋而選擇於一定期間內接收到的加入回應之發送來源的SM2作為加入對象SM的候選。
接著,控制部102係實施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網路加入測試(步驟S35)。步驟S35的處理之詳細容後敘述。接著,控制部102係判斷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選定是否完成(步驟S36)。如後所述,步驟S35的網路加入測試處理中,判定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決定是否已完成。步驟S36中,控制部102判定步驟S35的網路加入測試處理中,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決定完成時,則判斷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選定已完成,而判定步驟S35中,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決定未完成時,則判斷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選定未完成。
控制部102係在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選定已完成時(步驟S36:是),將顯示搜尋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時之連續失敗次數的NFC設定為0(步驟S37),並判斷加入對象資訊是否需更新(步驟S38)。加入對象資訊係與通信終端1之加入對象的網路相關的資訊,包含通信終端1之加入對象的網路識別符與無線頻道編號。加入對象資訊係儲存於記憶部103。
圖10係顯示加入對象不明確的狀態之加入對象資訊之一例的圖。加入對象不明確的狀態係例如通信終端1一次也未實施加入處理的狀態。加入對象不明確的狀態下,如圖10所示,屬於加入對象之網路的網路識別符的加入對象網路識別符(PAN ID)的加入對象資訊中儲存顯示不明確的0xff,並且,顯示對應的無線頻道之編號的加入對象無線頻道的加入對象資訊中也儲存顯示不明確的0xf。控制部102係參照加入對象資訊,在步驟S38中用於加入處理之加入對象網路識別符與無線頻道編號之至少一方與加入對象資訊不同時,判斷為需更新加入對象資訊。圖11係顯示加入對象明確的狀態之加入對象資訊之一例的圖。若曾經加入處理成功,加入對象資訊係根據加入處理成功時的資訊而被更新。如此,將曾經加入處理成功且加入對象資訊中儲存有顯示不明確之值以外的有效的值之狀態,稱為加入對象明確的狀態。加入對象明確的狀態下,加入對象資訊中儲存加入處理成功時的資訊。圖11係顯示對於PAN ID #B之SM網路B使用了無線網路編號#2的加入處理成功之後的加入對象資訊。
接著,需更新加入對象資訊時(步驟S38:是),控制部102係更新加入對象資訊(步驟S39),並判定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搜尋成功(步驟S40),而結束處理。不需更新加入對象資訊時(步驟S38:否),控制部102係將處理往步驟S40前進。
步驟S36中判定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選定未完成時(步驟S36:否),控制部102係判斷mod(N、5)+1與x是否相等(步驟S41),相等時(步驟S41:是),使NFC增加1(步驟S42)。mod(N、5)係顯示N除以5而得的餘數。步驟S42之後,控制部102係判斷NFC是否為用於判斷搜尋失敗的閾值之NFJ以上(步驟S43),NFC為NFJ以上時(步驟S43:是),控制部102係清除加入對象資訊(步驟S44),並判定加入對象SM搜尋失敗(步驟S45),而結束處理。所謂的清除加入對象資訊,係將加入對象資訊回復成加入對象不明確的狀態之值。NFC未滿NFJ時(步驟S43:否),控制部102係將處理往步驟S45前進。
mod(N、5)+1與x不相等時(步驟S41:否),控制部102係將mod(N、5)設定成N(步驟S46),再實施自步驟S32起的處理。
如以上的說明,通信終端1執行的網路加入處理係包含將用以加入網路之加入要求對SM2之中的一個以上發送的第一步驟。第一步驟係相當於步驟S33中發送加入要求的處理。再者,通信終端1執行的網路加入處理係包含根據對於所發送之加入要求的回應而決定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的通信對象之SM2的第二步驟。第二步驟係相當於上述步驟S34、S35。
如此,通信終端1的控制部102係於通信處理部101發送加入要求之後的一定期間之間,根據通信處理部101接收到的加入回應的接收電力,對於加入回應之發送來源的SM2賦予優先度順位。控制部102係依優先度順位的順序,與SM2之間測試網路的加入處理,加入處理成功時,將該加入處理中所使用的網路識別符與無線頻道編號儲存到記憶部214作為加入對象資訊。並且,在通信終端1從藉由加入處理而加入的網路脫離之後,要再度加入網路時,控制部102係生成將儲存作為加入對象資訊的網路識別符設定於加入對象的加入要求,且使通信處理部101使用儲存作為加入對象資訊的無線頻道編號的無線頻道作為初始值而發送該加入要求。
藉由實施如以上所述的處理,通信終端1中,由於可登錄性較高且先前加入處理成功的SM網路與無線頻道編號的組合優先進行加入處理的測試,所以能夠跳過無用的加入處理,而可使加入處理效率化。相對於此,即使在所有的無線頻道編號中搜尋也無法決定加入對象時,將網路加入連續失敗次數遞增,若網路登錄連續失敗次數為閾值以上時,則將清除加入對象資訊。藉此,通信終端1因移設至其他的場所等使得加入對象網路改變時,能夠自動地再選定網路。
接著,詳細說明上述步驟S33、S34之處理。步驟S33中,如上所述,例如通信終端1係發送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作為加入要求,並接收來自周邊的SM2的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回應。此時,通信終端1係在加入對象不明確時,儲存廣播PAN ID作為Destination PAN Identifier(傳送對象網路識別符)而發送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再者,在加入對象明確時,通信終端1係將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中的加入對象資訊的PAN ID儲存於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的Destination PAN Identifier而發送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接收到設定有特定的PAN ID之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的SM2係無條件地將Enhanced Beacon訊框回應發送給通信終端1。控制部102係將發送Enhanced Beacon Request訊框之後的一定期間內接收到的Enhanced Beacon訊框回應中所儲存的PAN IA、接收到該Enhanced Beacon訊框回應的無線頻道編號、及該Enhanced Beacon訊框回應的接收位準,以表單儲存於記憶部103。此表單係稱為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表單。此表單係依接收位準高至低的順序表列與各SM2相關的資訊。
圖12係顯示加入對象不明確時藉由搜尋所獲得之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表單之一例的圖。圖12中,顯示通信終端1-10的周邊存在有圖2所示的SM網路B(PAN ID #B)所屬的SM2-21、2-22、圖2中省略圖示之SM網路B所屬的SM2-23、圖2中省略圖示之SM網路C(PAN ID #C) 所屬的SM2-31的例子。在此,此例子中,通信終端1-10已登錄於SM網路B與網路C。如圖12所示,儲存各SM2的識別符、加入對象候選的PAN ID、及接收位準作為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表單。再者,通信終端1-10之周邊也存在有SM網路A(PAN ID #A) 所屬的SM2-1,然而由於通信終端1-10未登錄於SM網路A,所以SM2-1不發送加入回應。因此,圖12所示的表單未儲存與從SM2-1接收到的加入回應相關的資訊。再者,在此,將依加入測試優先度(priority)的高至低的三個順序包含於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表單。加入測試優先度係表示進行加入測試的優先度順位,接收位準亦即接收電力愈高則優先度愈高。此外,加入測試優先度不限於根據接收位準,也可為接收位準與其他的項目組合者。亦即,圖12中,SM2-23的接收位準低於圖12所示的三個SM2,因而不包含於此表單中。此外,表單中包含的SM2的數目不限於三個。
圖13係顯示加入對象明確時藉由搜尋所獲得之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表單之一例的圖。圖13中,加入對象明確,且儲存有圖11所示的資訊作為加入對象資訊。加入對象明確時,加入要求中被指定PAN ID,因此,如圖13所示,表單中僅儲存與PAN ID為#B之SM網路B所屬的SM2相關的資訊。圖13係顯示假設存在於通信終端1-10之周邊的SM2與通信終端1-10之通信環境與圖12相同的情形。圖12中,SM2-23未包含於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表單,惟圖13所示的例子中,藉由排除PAN ID為#C之SM網路C所屬的SM2-31,使得SM2-23包含於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表單。藉此,通信終端1-10能夠選擇具有加入經歷之PAN ID所屬的SM2,能夠省略通信終端1未登錄之SM網路內之登錄確認處理等,而能夠縮短加入回應之接收等待時間,能夠抑制消耗電力。
再者,如圖12、圖13所示,以接收位準高至低的順序決定加入測試優先度,依照加入測試的優先順位之加入測試優先度的順序進行測試時,能夠使用通信狀態較佳的SM2進行加入處理,而能夠提高加入處理成功的機率。
此外,通信終端1從已加入的通信系統(網路)脫離之後再度進行加入處理時,根據加入對象資訊而將曾加入的通信系統的PAN ID作為傳送對象的網路識別符來使用並以廣播發送加入要求。亦即,控制部102係從曾加入的網路脫離之後再度進行加入處理時,使用曾加入的網路所包含的SM2之Personal Area Network Identifier(個人區域網路識別符)作為傳送對象網路識別符,並使通信處理部101以廣播來發送加入要求。通信終端1係在接收到對於加入要求的回應時,不會從加入對象候選中排除掉脫離時原為連接的SM2,而作成包含該SM2之資訊的表單。在此,表單係依接收位準高至低的順序,將加入測試的優先度順位設定為例如最大的三位。藉此,通信終端1即使在與成為加入對象之SM2之間的通信狀態暫時地不良而從對應的網路脫離的情形,若再加入時通信狀態已回復,就可再度加入與該SM2對應的網路。
除非一經選擇作為加入對象SM的SM2產生設定的變更、移設等,否則一般而言可認為通信終端1係附屬於登錄完成的網路且與通信終端1之間的通信狀態為良好。因此,曾經從網路脫離時,若將曾設定為該網路的加入對象SM之SM2從加入對象候選表單排除時,在僅有通信狀態比該SM2差的SM2存在等情形下,上述步驟S33、S34中,也會難以發現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而在加入候選SM的搜尋上需要花費時間的可能性。因此,若脫離時不將曾連接的SM2從加入對象候選排除,則能夠省去如上述的處理,而能夠抑制消耗電力。在此,如圖6所示,如此的表單的生成方法,不僅可適用於通信終端1未登錄之網路所屬的SM2不會對加入要求回應的系統,亦可適用於通信終端1未登錄之網路所屬的SM2會對加入要求回應的系統。
圖14係顯示步驟S35之對於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網路加入測試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控制部102係將表示加入處理之測試對象之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加入測試優先度的M設為1(步驟S51)。控制部102係實施加入測試優先度為M的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加入測試(步驟S52)。亦即,控制部102係參照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表單而使用加入測試優先度為M的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資訊來實施加入處理。加入處理可為任意者,例如可為與SM2進行的加入處理相同者。
網路加入成功時(步驟S53:是)。亦即加入處理成功時,控制部102係判斷加入對象SM的決定完成(步驟S54)而結束處理。網路加入失敗時(步驟S53:否),控制部102係判斷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表單之所有的網路加入測試是否已完成(步驟S55)。亦即,控制部102係判斷是否已對於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表單的所有的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進行了加入處理的測試。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表單的所有的網路的加入測試已完成時(步驟S55:是),判斷為加入對象SM的決定未完成(步驟S56)而結束處理。再者,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的表單之中尚有網路加入測試未完成的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時(步驟S55:否),控制部102係使M增加1(步驟S57)而再度實施步驟S52起的處理。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型態中,SM2係對於分別對應的HES6確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通信終端1是否已登錄,未登錄時,不對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通信終端1發送回應。藉此,能夠使通信終端1的處理簡略化,而能夠抑制通信終端1的消耗電力。
以上的實施型態所示的構成係顯示一例者,其能夠與其他公知的技術進行組合,也能夠組合各實施型態彼此,也能夠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要旨的範圍內省略、變更構成的一部分。
1,1-1~1-6,1-10,1-21,1-22:通信終端 2,2-1~2-13,2-21,2-23:智慧電表、SM 3,3-1,3-2:集線器 4:行動通信網路 5:廣域網路、WAN 6,6-1,6-2:頭端系統、HES 7:瓦斯自動讀表系統 8,11,21,31:通信系統 9:電力自動讀表系統 10,20,30:第一服務系統 40,50:第二服務系統 60:廣域網路、WAN 70-1~70-6、70-10:瓦斯表 101,211,601:通信處理部 102:控制部 103,214:記憶部 104,213: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 201:通信部 202:測量部 212:第一控制部 215:第二控制部 602:第一管理部 603:上位裝置通信處理部 604:記憶部 605:第二管理部 S1~S25:步驟 S31~S46:步驟 S51~S57:步驟
圖1係顯示包含實施型態之通信系統之整體系統的構成例之圖。 圖2係顯示將圖1具體化的構成例之圖。 圖3係顯示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的構成例之圖。 圖4係顯示實施型態之SM的構成例之圖。 圖5係顯示實施型態之HES的構成例之圖。 圖6係顯示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之網路的加入處理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7係顯示儲存於HES之記憶部之登錄資訊之一例的圖。 圖8係顯示儲存於HES之記憶部之登錄資訊之一例的圖。 圖9係顯示實施型態之通信終端中之加入對象SM搜尋處理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0係顯示加入對象不明確的狀態之加入對象資訊之一例的圖。 圖11係顯示加入對象明確的狀態之加入對象資訊之一例的圖。 圖12係顯示加入對象不明確時藉由搜尋所獲得之加入對象SM (通信部)候選之表單之一例的圖。 圖13係顯示加入對象明確時藉由搜尋所獲得之加入對象SM (通信部)候選之表單之一例的圖。 圖14係顯示步驟S35之對於加入對象SM(通信部)候選之網路加入測試處理程序之一例的流程圖。
1:通信終端
101:通信處理部
102:控制部
103:記憶部
104: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

Claims (18)

  1. 一種通信終端,係經由以複數個通信裝置構成之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來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者,該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中,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係在有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以外的通信終端要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時,根據該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前述網路而決定是否對該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之回應; 該通信終端係具備: 控制部,係生成用於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及 通信處理部,係對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中之一個以上的通信裝置發送藉由前述控制部所生成的前述加入要求; 前述通信處理部係在接收到對於所發送的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時,將該回應遞交到前述控制部; 前述控制部係根據接受自前述通信處理部的前述回應,決定要成為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前述通信裝置。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信終端,其中,前述第一服務係電力之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通信終端,其中,前述第二服務係瓦斯之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自來水之使用量的自動讀表服務、或根據感測器資料的監視控制服務。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通信終端,其中,前述控制部係根據於前述通信處理部發送前述加入要求之後的一定期間之間,前述通信處理部接受到的前述加入回應,而決定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前述通信裝置。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通信終端,其中,前述控制部係根據於前述通信處理部發送前述加入要求之後的一定期間之間,前述通信處理部接受到的前述加入回應,而決定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前述通信裝置。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通信終端,其中,前述控制部係根據於前述通信處理部發送前述加入要求之後的一定期間之間,前述通信處理部接受到的前述加入回應,而決定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前述通信裝置。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通信終端,係具備記憶部; 前述控制部係根據於前述通信處理部發送前述加入要求之後的一定期間之間,前述通信處理部接收到的前述加入回應的接收電力,而對前述加入回應之發送來源的前述通信裝置賦予優先度順位,且依前述優先度順位的順序,與前述通信裝置之間測試網路的加入處理,前述加入處理成功時,將該加入處理中所使用的網路識別符與無線頻道編號儲存到前述記憶部作為加入對象資訊; 從藉由前述加入處理而加入的網路脫離之後,要再度加入網路時,前述控制部係生成將儲存作為前述加入對象資訊的前述網路識別符設定於加入對象的加入要求,且使前述通信處理部使用儲存作為前述加入對象資訊的無線頻道編號的無線頻道,發送該加入要求。
  8.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之通信終端,其係藉由電池驅動。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通信終端,其係藉由電池驅動。
  10. 一種通信終端,係連接於測量電力之使用量的智慧電表,而對於包含前述智慧電表且藉由通信管理裝置管理的網路進行加入,該通信終端係具備: 電池,係驅動前述通信終端; 通信處理部,係與前述智慧電表無線通信; 連接機器通信處理部,係與測量瓦斯或自來水之使用量的機器或根據感測器資料進行監視控制的機器進行通信處理; 記憶部,係記憶前述通信終端的終端資訊;及 控制部,係使前述通信處理部對智慧電表發送要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並選定對前述加入要求回應的智慧電表作為加入對象候選,且連接前述加入對象候選中之獲得認證的前述智慧電表而進行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處理; 前述控制部係在從曾加入的前述網路脫離之後再度進行加入處理時,使用曾加入的前述網路所包含之前述智慧電表的個人區域網路識別符(Personal Area Network Identifier)作為傳送對象網路識別符,而使前述通信處理部以廣播發送前述加入要求; 在接收到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時,不排除在脫離之前原本連接的前述智慧電表而選定作為前述加入對象候選並而製成表單; 前述表單係依接收位準高至低的順序設定有加入測試的優先度順位。
  11. 一種通信裝置,係構成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 該通信裝置係在從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的通信終端接收到要加入該網路的加入要求時,若前述通信終端已登錄於前述網路,對前述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若前述通信終端未登錄於前述網路時,不對前述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通信裝置,其中,前述通信裝置係測量電力之使用量的智慧電表。
  13. 如請求項11或12所述之通信裝置,其中,前述通信裝置係在接收到前述加入要求時,對管理前述網路的通信管理裝置詢問前述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前述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前述網路,並根據前述詢問的結果而判斷前述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前述網路。
  14. 如請求項11或12所述之通信裝置,其中,前述通信裝置係保持顯示已登錄於前述網路之前述通信終端的登錄資訊; 且根據前述登錄資訊而判斷前述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前述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前述網路。
  15. 一種通信管理裝置,係管理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且具備複數個通信裝置的網路; 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係在有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以外的通信終端要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時,根據該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前述網路而決定是否對該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 前述通信管理裝置係具備: 記憶部,係記憶登錄資訊,該登錄資訊係顯示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且已登錄於前述網路的通信終端; 通信處理部,係與前述通信裝置之間進行通信;及 控制部,係在從前述通信裝置接收到該通信裝置所接收到的前述加入要求之發送來源的前述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前述網路的詢問時,根據前述登錄資訊而判斷該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並將判斷的結果經由前述通信處理部對前述通信裝置發送。
  16. 一種通信系統,係具備: 網路,係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且具備複數個通信裝置;及 通信終端,係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 前述通信終端係發送要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 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之中至少一者係在接收到前述加入要求時,若前述通信終端已登錄於前述網路,就對前述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若前述通信終端未登錄於前述網路,就不對前述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 前述通信終端係根據接收到的前述回應而決定成為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前述通信裝置。
  17. 一種網路加入方法,係於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的通信終端之中進行者,該網路係以複數個通信裝置構成之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且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係在有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以外的通信終端要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時,根據該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前述網路而決定是否對該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 該網路加入方法係包含: 前述通信終端係執行 第一步驟,係對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中之一個以上的通信裝置發送用以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及 第二步驟,係根據對於所發送之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而決定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前述通信裝置。
  18. 一種記錄媒體,係記錄有使通信終端執行第一步驟及第二步驟之程式; 該通信終端係經由以複數個通信裝置構成之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來進行用於第二服務的通信者,該用於第一服務而建構的網路中,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係在有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以外的通信終端要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時,根據該通信終端是否已登錄於前述網路而決定是否對該通信終端發送對應於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 該第一步驟係對前述複數個通信裝置中之一個以上的通信裝置發送用以加入前述網路的加入要求; 該第二步驟係根據對於所發送之前述加入要求的回應而決定成為加入網路的加入處理之通信對象的前述通信裝置。
TW110106429A 2020-03-06 2021-02-24 通信終端、通信裝置、通信管理裝置、通信系統、網路加入方法及記錄媒體 TWI7795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09801 WO2021176713A1 (ja) 2020-03-06 2020-03-06 通信端末、通信装置、通信管理装置、通信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参入方法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参入プログラム
WOPCT/JP2020/009801 2020-03-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5567A TW202135567A (zh) 2021-09-16
TWI779500B true TWI779500B (zh) 2022-10-01

Family

ID=74228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6429A TWI779500B (zh) 2020-03-06 2021-02-24 通信終端、通信裝置、通信管理裝置、通信系統、網路加入方法及記錄媒體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824488B1 (zh)
CN (1) CN115176451B (zh)
MY (1) MY197008A (zh)
TW (1) TWI779500B (zh)
WO (1) WO2021176713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4460A (zh) * 2013-09-23 2016-06-15 西门子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建筑物中的智能设备的系统
CN106875660A (zh) * 2015-12-11 201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表计设备通信的方法和采集器
JP2017195481A (ja) * 2016-04-19 2017-10-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機器管理装置
CN109937608A (zh) * 2016-09-29 2019-06-25 英国电讯有限公司 从传感器装置采集传感器数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6584B2 (ja) * 2003-12-26 2008-07-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網、無線リソース管理装置、無線リソース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リソース管理方法
JP4754964B2 (ja) * 2005-12-28 2011-08-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網制御装置及び無線網制御システム
JP5575330B2 (ja) * 2011-03-25 2014-08-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ゲートウェイ
JP5701792B2 (ja) * 2012-02-27 2015-04-15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7071867B (zh) * 2012-06-30 2020-07-24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访问方法、Wifi接入点及终端
CN103634170B (zh) * 2012-08-21 2018-12-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家庭网络互联方法及装置
CN103209462A (zh) * 2013-03-12 2013-07-17 深圳创维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通信方法、移动通信服务器以及系统
CN105517103A (zh) * 2015-12-03 2016-04-20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智能终端设备的网络接入的方法和装置
US20180121669A1 (en) * 2016-10-27 2018-05-03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xtended security scrutiny of data access requests in a dispersed storage network
CN106572112A (zh) * 2016-11-09 2017-04-19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访问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324287B (zh) * 2018-03-31 2020-10-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认证方法、装置及服务器
CN110109955A (zh) * 2019-03-15 2019-08-09 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调用量统计方法、系统、计算机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981680B (zh) * 2019-04-08 2021-08-24 上海人行道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访问控制实现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351254B (zh) * 2019-06-24 2021-12-14 北京思源理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访问操作的执行方法及装置
CN110855615A (zh) * 2019-10-14 2020-02-28 云深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绑定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4460A (zh) * 2013-09-23 2016-06-15 西门子有限公司 用于连接建筑物中的智能设备的系统
CN106875660A (zh) * 2015-12-11 2017-06-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表计设备通信的方法和采集器
JP2017195481A (ja) * 2016-04-19 2017-10-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機器管理装置
CN109937608A (zh) * 2016-09-29 2019-06-25 英国电讯有限公司 从传感器装置采集传感器数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35567A (zh) 2021-09-16
JP6824488B1 (ja) 2021-02-03
MY197008A (en) 2023-05-18
JPWO2021176713A1 (zh) 2021-09-10
CN115176451B (zh) 2024-07-12
CN115176451A (zh) 2022-10-11
WO2021176713A1 (ja) 2021-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4631B2 (en) Authentication using DHCP services in mesh networks
US8699355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network diagnostics utilizing a secondary communications medium
EP2127423B1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or relay node in a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
RU2468524C2 (ru)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ые для обеспечения сетевых протоколов и протоколов маршрутизации для коммунальных услуг
US9591525B2 (en) Efficient device handover/migration in mesh networks
AU2012379054B2 (en) Authentication using DHCP services in mesh networks
US11553447B2 (en) Registering an endpoint with multiple headend systems
US20090135762A1 (en) Point-to-point communication within a mesh network
CA2869150C (en) Efficient device handover/migration in mesh networks
US2013019830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mesh devices in multi-tree overlapping mesh networks
CN106161234A (zh) 路由消息递送方法、使用该方法的网络节点和通信网络
US2016002867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mesh devices in multi-tree overlapping mesh networks
EP3298826A1 (en) Connectiv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for multi-hop capillary networks
JP5097052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1240746B1 (en) Selecting access point based on mesh network resource utilization metric
JP6201256B2 (ja) 通信端末、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TWI779500B (zh) 通信終端、通信裝置、通信管理裝置、通信系統、網路加入方法及記錄媒體
CN112702748A (zh) 一种混合组网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JP2014064155A (ja) 無線検針システム
JP7072731B1 (ja) 通信システム、集約装置、中央装置、端末、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JPWO2014132446A1 (ja) 無線端末装置、無線メッシュネットワークおよび通信方法
JP2011250181A (ja) ネットワーク管理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要素、ネットワーク管理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管理方法
JPWO2020188656A1 (ja) 無線装置、無線装置集約局、マルチホップ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パラメータ決定方法、制御回路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TW202418853A (zh) 延伸終端裝置、通訊系統、通訊方法以及記錄媒體
TH2201005507A (th) เครื่องปลายทางการสื่อสาร อุปกรณ์การสื่อสาร อุปกรณ์การจัดการการสื่อสาร ระบบการสื่อสาร และวิธีการเข้าร่วมเครือข่า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