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8876B - 負載測試裝置 - Google Patents

負載測試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8876B
TWI778876B TW110143883A TW110143883A TWI778876B TW I778876 B TWI778876 B TW I778876B TW 110143883 A TW110143883 A TW 110143883A TW 110143883 A TW110143883 A TW 110143883A TW I778876 B TWI778876 B TW I7788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relay
load test
unit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3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9916A (zh
Inventor
近藤豊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辰巳菱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9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9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8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887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4Testing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 Tests Of Circuit Breakers, Generators, And Electric Motors (AREA)
  • Supplying Of Containers To The Packaging Station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對應複數種類之測試對象電源,容易地進行功率因數的調整之負載測試裝置。 負載測試裝置1,具備一個以上之設置了複數個包含一個以上之電阻器的電阻器群之電阻器群集,並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100之電力供給之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以及具有一個以上之包含複數之線圈之線圈群組,並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100之電力供給之第2負載測試區域1b。複數之線圈係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Description

負載測試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負載測試裝置。
以往,如專利文獻1,提案了進行發電機之負載測試之負載測試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09-15307號公報
但,並未考慮功率因數的調整。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對應複數種類之測試對象電源,容易地進行功率因數的調整之負載測試裝置。
依本發明之負載測試裝置,具備「具有一個以上之設置了複數個包含一個以上之電阻器的電阻器群之電阻器群集,並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之電力供給」之第1負載測試區域,以及「具有一個以上之包含複數之線圈之線圈群組,並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之電力供給」之第2負載測試區域。
複數之線圈係在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下連接。
藉由將連接形式切換為串聯或並聯,可改變複數之線圈的合成電感,故可實現可對應高壓之發電機、低壓之發電機等各種測試對象電源而容易地進行功率因數的調整之負載測試裝置。
較佳係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一個通過複數之線圈的中心的鐵芯。
測試對象電源係三相交流發電機更佳。
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之R相端子的電力供給之第1線圈群組、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之S相端子的電力供給之第2線圈群組,以及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之T相端子的電力供給之第3線圈群組,以作為一個以上之線圈群組。
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通過第1線圈群組之複數之線圈的中心之第1鐵芯、通過第2線圈群組之複數之線圈的中心之第2鐵芯,以及通過第3線圈群組之複數之線圈的中心之第3鐵芯,以作為鐵芯。
第1鐵芯與第2鐵芯與第3鐵芯係經由連接棒連接。
第1鐵芯與第2鐵芯與第3鐵芯與連接棒中的至少一個,經由礙子固持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殼體。
鐵芯固持線圈,且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殼體經由礙子固持鐵芯或者連接棒。藉此,可在維持電性絕緣之狀態下穩定地固持線圈。
又,較佳係一個以上的線圈群組中的至少一個,至少具有第1線圈及第2線圈作為複數之線圈。
第1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第1線圈之中心軸延伸的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第1線圈之中心軸的位置關係。
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第2線圈之中心軸延伸的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第2線圈之中心軸的位置關係。
第1線圈之具有另一個端部之側與第2線圈之具有其中一個端部之側,係在第1線圈之中心軸延伸的方向上相向。
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與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係在第1線圈之中心軸延伸的方向上相向。
更容易在線圈周圍之空間有效率地配置切換裝置等。
又,較佳係一個以上的線圈群組中的至少一個,至少具有第1線圈、第2線圈及第3線圈作為複數之線圈。
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一個通過第1線圈與第2線圈與第3線圈之中心的鐵芯。
第1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鐵芯延伸之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鐵芯通過之區域的位置關係。
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鐵芯延伸之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鐵芯通過之區域的位置關係。
第3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第3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鐵芯延伸之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鐵芯通過之區域的位置關係。
第1線圈之具有另一個端部之側與第2線圈之具有其中一個端部之側,係在鐵芯延伸之方向上相向。
第2線圈之具有另一個端部之側與第3線圈之具有其中一個端部之側,係在鐵芯延伸之方向上相向。
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與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係在鐵芯延伸之方向上相向。
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與第3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係在鐵芯延伸之方向上相向。
又,較佳係一個以上的線圈群組中的至少一個,至少具有第1線圈、第2線圈及第3線圈作為複數之線圈。
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第1繼電器、第2繼電器、第3繼電器、第4繼電器、第5繼電器、第6繼電器及第7繼電器。
第1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第1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1繼電器之另一個接點係與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2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2繼電器之另一個接點係與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3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4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4繼電器之另一個接點係與第3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5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5繼電器之另一個接點係與第3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6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7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第3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又,較佳係將第1負載測試區域與第2負載測試區域以個別之個體構成。
一個以上的電阻器群集與一個以上的線圈群組係串聯連接於測試對象電源。
第1負載測試區域具有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的電力供給之第1端子,以及將來自測試對象電源之電力供給至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第2端子。
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經由第1端子與第2端子,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的電力供給之第3端子。
不須進行功率因數的調整之情況,可不使用第2負載測試區域,而僅用第1負載測試區域進行負載測試。又,可藉由在相當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既有的負載測試裝置加上第2負載測試區域,實現對應各種測試對象電源容易地進行功率因數的調整之負載測試裝置。
更佳係將「用以基於經由設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操作部設定之測試對象電源的種類、複數之電阻器群的連接形式與負載量中的至少一個,控制複數之線圈的連接形式」之控制訊號線,設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與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間。
可基於透過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操作部設定之內容(測試對象電源的種類等),控制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線圈的連接形式等。
又,較佳係在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殼體設置不使用時吸氣開口及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包含將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之發電部」、「在一個以上的線圈群組之不使用時,基於殼體內部的資訊與殼體周圍的資訊與時間資訊中的至少一個,進行不使用時吸氣開口之開閉之吸氣部」、「進行不使用時排氣開口之開閉之排氣部」,以及「經由吸氣部吸入來自殼體外部之空氣並且經由排氣部使吸入之空氣排出之送風部」。
送風部係以透過發電部得到之電力驅動。
不使用時吸氣開口係比第1負載測試區域中用以進行「冷卻一個以上的電阻器群之冷卻部」之吸氣的開口更小。
不使用時排氣開口係比第1負載測試區域中用以將來自冷卻部之空氣排氣之開口更小。
負載測試部等之不使用時,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殼體維持於幾乎密閉之狀態。故,有殼體內部之溫度或濕度上升而使內部的機器劣化之疑慮。又,有塵埃附著於內部的機器之疑慮。
在負載測試部等之不使用時,從殼體外部吸入空氣並排出。亦即,可進行殼體內部之換氣。藉此,可將殼體內部之溫度及濕度保持於幾乎固定。並且,可抑制殼體內部之機器的劣化,以及抑制塵埃之附著。
又,送風部係以透過發電部得到之電力驅動。故,即使在負載測試部等之不使用時,未將電力供給至負載測試部等之狀態下,仍可使送風部等進行動作。
只需於既有的負載測試部之殼體設置吸氣用及排氣用之小開口(不使用時吸氣開口等)並附加空氣循環部,即可實現可在不使用時進行換氣之負載測試裝置。
如上,透過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對應複數種類之測試對象電源,容易地進行功率因數的調整之負載測試裝置。
1:負載測試裝置
1a:第1負載測試區域
1b:第2負載測試區域
2a:第1殼體
2b:第2殼體
2c:第3殼體
2d:第4殼體
2e:第5殼體
2f:第6殼體
2g:第7殼體
2h:第8殼體
2a1:第1頂面開口
2a2:第1側面開口
2a3: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
2a4: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2b1:第2頂面開口
2b2:第2側面開口
2b3: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
2b4: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2c1:第3頂面開口
2c2:第3側面開口
2c3: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
2c4: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2d3: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
2d4:第4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2d1:第1門
2e3: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
2e4: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2f3: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
2f4: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2g3: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
2g4: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2h3: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
2h4:第8不使用時排氣開口
2h1:第2門
3:連接構件
4:控制線
5:控制訊號線
7:礙子
30:電阻部
30a:第1電阻部
30b:第2電阻部
30c:第3電阻部
31a:第1電阻器群集
31b:第2電阻器群集
31c:第3電阻器群集
31a1:第11電阻器群
31a2:第12電阻器群
31a3:第13電阻器群
31b1:第21電阻器群
31b2:第22電阻器群
31b3:第23電阻器群
31c1:第31電阻器群
31c2:第32電阻器群
31c3:第33電阻器群
33a:第1排氣蓋
33b:第2排氣蓋
33c:第3排氣蓋
50:冷卻部
50a:第1冷卻部
50b:第2冷卻部
50c:第3冷卻部
51a:第1吸氣蓋
51b:第2吸氣蓋
51c:第3吸氣蓋
53a:第1冷卻裝置
53b:第2冷卻裝置
53c:第3冷卻裝置
60:電抗器部
60a:第1電抗器
60b:第2電抗器
60c:第3電抗器
61a:第1線圈群組
61b:第2線圈群組
61c:第3線圈群組
61a1:第11線圈
61a2:第12線圈
61a3:第13線圈
61a4:第1鐵芯
61b1:第21線圈
61b2:第21線圈
61b3:第23線圈
61b4:第2鐵芯
61c1:第31線圈
61c2:第31線圈
61c3:第33線圈
61c4:第3鐵芯
62:連接棒
70a: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
70b: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
71:第1操作部
72:第2操作部
73:第1電源端子部
74:第2電源端子部
75:第1控制端子部
76:第2控制端子部
77: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
78: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
8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
81a: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
81b: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
81c: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
8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
82a: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
82b: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
82c: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
90a:第1空氣循環部
90b:第2空氣循環部
91a:第1發電部
91b:第2發電部
91c:第3發電部
91d:第4發電部
91e:第5發電部
91f:第6發電部
91g:第7發電部
91h:第8發電部
93a:第1控制部
93b:第2控制部
93c:第3控制部
93d:第4控制部
93e:第5控制部
93f:第6控制部
93g:第7控制部
93h:第8控制部
95a:第1吸氣部
95b:第2吸氣部
95c:第3吸氣部
95d:第4吸氣部
95e:第5吸氣部
95f:第6吸氣部
95g:第7吸氣部
95h:第8吸氣部
96a:第1送風部
96b:第2送風部
96c:第3送風部
96d:第4送風部
96e:第5送風部
96f:第6送風部
96g:第7送風部
96h:第8送風部
97a:第1排氣部
97b:第2排氣部
97c:第3排氣部
97d:第4排氣部
97e:第5排氣部
97f:第6排氣部
97g:第7排氣部
97h:第8排氣部
100:測試對象電源
200:負載測試裝置驅動用電源
c1:第1中性點
c2:第2中性點
R11:第11繼電器
R12:第12繼電器
R13:第13繼電器
R14:第14繼電器
R15:第15繼電器
R16:第16繼電器
R17:第17繼電器
R21:第21繼電器
R22:第22繼電器
R23:第23繼電器
R24:第24繼電器
R25:第25繼電器
R26:第26繼電器
R27:第27繼電器
R31:第31繼電器
R32:第32繼電器
R33:第33繼電器
R34:第34繼電器
R35:第35繼電器
R36:第36繼電器
R37:第37繼電器
R41:第41繼電器
R42:第42繼電器
R43:第43繼電器
R44:第44繼電器
R45:第45繼電器
R46:第46繼電器
R47:第47繼電器
R51:第51繼電器
R52:第52繼電器
R53:第53繼電器
R54:第54繼電器
R55:第55繼電器
R56:第56繼電器
R57:第57繼電器
R61:第61繼電器
R62:第62繼電器
R63:第63繼電器
R64:第64繼電器
R65:第65繼電器
R66:第66繼電器
R67:第67繼電器
U1:第1U相端子
U2:第2U相端子
U3:第3U相端子
V1:第1V相端子
V2:第2V相端子
V3:第3V相端子
W1:第1W相端子
W2:第2W相端子
W3:第3W相端子
圖1係本實施態樣中之負載測試裝置、測試對象電源、負載測試裝置驅動用電源的立體圖。
圖2係表示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簡單構成的示意圖。
圖3係表示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詳細構成的示意圖。
圖4係表示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簡單構成的示意圖。
圖5係表示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詳細構成的示意圖。
圖6係從後方看使用時之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立體圖。
圖7係從後方看不使用時之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立體圖。
圖8係從前方看不使用時之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立體圖。
圖9係從後方看不使用時之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立體圖。
圖10係從前方看不使用時之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立體圖。
圖11係表示在進行高壓之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測試時,第1電阻器群集~第3電阻器群集、第1線圈群組~第3線圈群組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狀態之示意圖。
圖12係表示在進行高壓之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測試時,第1線圈群組~第3線圈群組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狀態之示意圖。
圖13係線圈與鐵芯與連接棒之分解圖。
圖14係表示在以低負載進行低壓之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測試時,第1電阻器群集~第3電阻器群集、第1線圈群組~第3線圈群組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狀態之示意圖。
圖15係表示在以中程度之負載進行低壓之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測試時,第1電阻器群集~第3電阻器群集、第1線圈群組~第3線圈群組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狀態之示意圖。
圖16係表示在以高負載進行低壓之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測試時,第1電阻器群集~第3電阻器群集、第1線圈群組~第3線圈群組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狀態之示意圖。
圖17係表示在以高負載進行低壓之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測試,且比圖16之情況更減少所使用之線圈之狀態下,第1電阻器群集~第3電阻器群集、第1線圈群組~第3線圈群組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狀態之示意圖。
圖18係表示在以高負載進行低壓之測試對象電源的負載測試,且比圖16之情況更減少所使用之線圈,並將該所使用之線圈串聯之狀態下,第1電阻器群集~第3電阻器群集、第1線圈群組~第3線圈群組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狀態之示意圖。
圖19係從包含僅設有一個吸氣部及排氣部之負載測試部之裝置的後方看之立體圖。
以下,對於本實施態樣,利用圖進行說明。
又,實施態樣不限於以下之實施態樣。又,一個實施態樣中所記載之內容,原則上同樣適用於其他實施態樣。又,可適當組合各實施態樣及各變形例。
為說明方向,將水平方向之一方設為x方向(左右方向、第1方向),將垂直於x方向之水平方向設為y方向(前後方向、第2方向),將垂直於x方向與y方向之鉛直方向設為z方向(上下方向、第3方向)進行說明。
圖6~圖10、圖19中,xyz軸各自的箭頭所指示之方向各自定義為左方向、前方向、上方向。
(使用時與不使用時之定義)
又,後述之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定義為進行使用負載測試部之負載測試之期間,而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定義為未進行使用負載測試部之負載測試之期間。
(申請專利範圍之用語與實施態樣之用語的對應關係)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11線圈61a1、第21線圈61b1、第31線圈61c1,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1線圈。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12線圈61a2、第22線圈61b2、第32線圈61c2,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2線圈。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13線圈61a3、第23線圈61b3、第33線圈61c3,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3線圈。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41繼電器R41、第51繼電器R51、第61繼電器R61,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1繼電器。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42繼電器R42、第52繼電器R52、第62繼電器R62,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2繼電器。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43繼電器R43、第53繼電器R53、第63繼電器R63,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3繼電器。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44繼電器R44、第54繼電器R54、第64繼電器R64,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4繼電器。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45繼電器R45、第55繼電器R55、第65繼電器R65,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5繼電器。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46繼電器R46、第56繼電器R56、第66繼電器R66,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6繼電器。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47繼電器R47、第57繼電器R57、第67繼電器R67,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7繼電器。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1U相端子U1、第1V相端子V1、第1W相端子W1,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1端子。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2U相端子U2、第2V相端子V2、第2W相端子W2,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2端子。
本實施態樣中之第3U相端子U3、第3V相端子V3、第3W相端子W3,相當於申請專利範圍之記載中的第3端子。
(負載測試裝置1)
本實施態樣中之乾式之負載測試裝置1,具備第1負載測試區域1a及第2負載測試區域1b(參照圖1)。
第1負載測試區域1a,具有電阻部30、冷卻部50、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第1空氣循環部90a(參照圖2、圖3)。
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殼體,具有第1殼體2a、第2殼體2b、第3殼體2c、第4殼體2d。
第1殼體2a、第2殼體2b、第3殼體2c、第4殼體2d,係排列於x方向。
第2負載測試區域1b,具有電抗器部60、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第2空氣循環部90b(參照圖4、圖5)。
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殼體,具有第5殼體2e、第6殼體2f、第7殼體2g、第8殼體2h。
第5殼體2e、第6殼體2f、第7殼體2g、第8殼體2h,係排列於x方向。
電阻部30具有第1電阻部30a、第2電阻部30b、第3電阻部30c。
冷卻部50具有第1冷卻部50a、第2冷卻部50b、第3冷卻部50c。
電抗器部60具有第1電抗器60a、第2電抗器60b、第3電抗器60c。
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具有第1操作部71、第1電源端子部73、第1控制端子部75、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
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具有第2操作部72、第2電源端子部74、第2控制端子部76、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
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具有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
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具有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
第1空氣循環部90a,具有第1發電部91a~第4發電部91d、第1控制部93a~第4控制部93d、第1吸氣部95a~第4吸氣部95d、第1送風部96a~第4送風部96d、第1排氣部97a~第4排氣部97d。
第2空氣循環部90b,具有第5發電部91e~第8發電部91h、第5控制部93e~第8控制部93h、第5吸氣部95e~第8吸氣部95h、第5送風部96e~第8送風部96h、第5排氣部97e~第8排氣部97h。
又,將第1電阻部30a、第1冷卻部50a及第1電抗器60a作為第1負載測試部,將第2電阻部30b、第2冷卻部50b及第2電抗器60b作為第2負載測試部,將第3電阻部30c、第3冷卻部50c及第3電抗器60c作為第3負載測試部進行說明。
(第1殼體2a)
第1殼體2a包含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者(第1電阻部30a、第1冷卻部50a)、第1發電部91a、第1控制部93a、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參照圖6~圖8)。
在第1殼體2a之頂面與第1電阻部30a在z方向上相向之區域,為了進行負載測試之冷卻風的排氣而開口(第1頂面開口2a1)。
在第1殼體2a之前面與背面,與第1冷卻部50a在y方向上相向之區域,為了進行負載測試之冷卻風的吸氣而開口(第1側面開口2a2)。
在第1殼體2a之背面的z方向下方,亦即第1側面開口2a2的附近,為了進行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吸氣而開口(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
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比第1側面開口2a2更小。
在第1殼體2a之前面的z方向上方,為了進行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排氣而開口(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a4)。
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a4係設於第1殼體2a之側面,且在「與具有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之側在y方向上為相反側」之面。
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a4係設於比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更高之位置。
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a4比第1頂面開口2a1更小。
(第2殼體2b)
第2殼體2b包含第2負載測試部(第2電阻部30b、第2冷卻部50b)、第2發電部91b、第2控制部93b、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
在第2殼體2b之頂面與第2電阻部30b在z方向上相向之區域,為了進行負載測試之冷卻風的排氣而開口(第2頂面開口2b1)。
在第2殼體2b之前面與背面,與第2冷卻部50b在y方向上相向之區域,為了進行負載測試之冷卻風的吸氣而開口(第2側面開口2b2)。
在第2殼體2b之背面的z方向下方,亦即第2側面開口2b2的附近,為了進行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吸氣而開口(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
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比第2側面開口2b2更小。
在第2殼體2b之前面之z方向上方,為了進行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排氣而開口(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b4)。
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b4係設於第2殼體2b之側面,且在與具有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之側在y方向上為相反側之面。
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b4係設於比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更高之位置。
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b4比第2頂面開口2b1更小。
(第3殼體2c)
第3殼體2c包含第3負載測試部(第3電阻部30c、第3冷卻部50c)、第3發電部91c、第3控制部93c、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
在第3殼體2c之頂面與第3電阻部30c在z方向上相向之區域,為了進行負載測試之冷卻風的排氣而開口(第3頂面開口2c1)。
在第3殼體2c之前面與背面,與第3冷卻部50c在y方向上相向之區域,為了進行負載測試之冷卻風的吸氣而開口(第3側面開口2c2)。
在第3殼體2c之背面之z方向下方,亦即第3側面開口2c2的附近,為了進行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吸氣而開口(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
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比第3側面開口2c2更小。
在第3殼體2c之前面之z方向上方,為了進行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排氣而開口(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c4)。
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c4係設於第3殼體2c之側面,且在與具有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之側在y方向上為相反側之面。
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c4係設於比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更高之位置。
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c4比第3頂面開口2c1更小。
(第4殼體2d)
第4殼體2d包含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第4發電部91d、第4控制部93d、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
但,亦可使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的一部份或全部,或者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的一部份或全部,包含於第1殼體2a等。
例如,可思及由第1殼體2a包含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由第2殼體2b包含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由第3殼體2c包含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之形態。
在第4殼體2d之背面之z方向下方,為了進行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吸氣而開口(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d3)。
在第4殼體2d之前面之z方向上方,為了進行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排氣而開口(第4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d4)。
第4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d4係設於第4殼體2d之側面,且在與具有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d3之側在y方向上為相反側之面。
第4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d4係設於比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d3更高之位置。
第1殼體2a~第4殼體2d可構成為一體,亦可構成為個別之個體。第1殼體2a~第4殼體2d構成為一體之情況,可在相鄰之殼體之間設置分隔壁,亦可不設分隔壁。
於該分隔壁設有開口區域,經由該開口區域,進行電阻部30、冷卻部50、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及包含於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電氣構件的纜線連接。
(第5殼體2e)
第5殼體2e包含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第1電抗器60a)、第5發電部91e、第5控制部93e、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參照圖9、圖10)。
在第5殼體2e之背面之z方向下方,為了進行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吸氣而開口(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
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比第1殼體2a之第1側面開口2a2更小。
在第5殼體2e之前面之z方向上方,為了進行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排氣而開口(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e4)。
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e4係設於於第5殼體2e之側面,且在與具有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之側在y方向上為相反側之面。
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e4係設於比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更高之位置。
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e4比第1殼體2a之第1頂面開口2a1更小。
(第6殼體2f)
第6殼體2f包含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第2電抗器60b)、第6發電部91f、第6控制部93f、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
在第6殼體2f之背面之z方向下方,為了進行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吸氣之開口(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
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比第2殼體2b之第2側面開口2b2更小。
在第6殼體2f之前面之z方向上方,為了進行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排氣之開口(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f4)。
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f4係設於第6殼體2f之側面,且在與具有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之側在y方向上為相反側之面。
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f4係設於比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更高之位置。
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f4比第2殼體2b
Figure 110143883-A0305-02-0020-3
第2頂面開口2b1更小。
(第7殼體2g)
第7殼體2g包含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第3電抗器60c)、第7發電部91g、第7控制部93g、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
在第7殼體2g之背面之z方向下方,為了進行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吸氣而開口(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
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比第3殼體2c之第3側面開口2c2更小。
在第7殼體2g之前面之z方向上方,為了進行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排氣而開口(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g4)。
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g4係設於第7殼體2g之側面,且在與具有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之側在y方向上為相反側之面。
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g4係設於比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更高之位置。
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g4比第3殼體2c之第3頂面開口2c1更小。
(第8殼體2h)
第8殼體2h包含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第8發電部91h、第8控制部93h、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
但,亦可使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的一部份或全部,或者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的一部份或全部,包含於第5殼體2e等。
例如,可思及由第5殼體2e包含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由第6殼體2f包含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由第7殼體2g包含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之形態。
在第8殼體2h之背面之z方向下方,為了進行負載測試裝置1之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吸氣而開口(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h3)。
在第8殼體2h之前面之z方向上方,為了進行負載測試裝置1之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之空氣的排氣而開口(第8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h4)。
第8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h4係設於第8殼體2h之側面,且在與具有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h3之側在y方向上為相反側之面。
第8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h4係設於比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h3更高之位置。
第5殼體2e~第8殼體2h可構成為一體,亦可構成為個別之個體。第5殼體2e~第8殼體2h構成為一體之情況,在相鄰的殼體之間,可設置分隔壁,亦可不設分隔壁。
於該分隔壁設有開口區域,經由該開口區域,進行電抗器部60、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及包含於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電氣構件的纜線連接。
又,經由該開口區域,使用連接棒62進行電抗器部60的第1鐵芯61a4~第3鐵芯61c4之連接。
(殼體之構成)
本實施態樣中,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殼體(第1殼體2a~第4殼體2d),以及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殼體(第5殼體2e~第8殼體2h)係構成為個別之個體。但,亦可將一個殼體(第1殼體2a~第8殼體2h)作為第1負載測試區域1a與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殼體使用。
(第1負載測試部)
對於第1負載測試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1負載測試部係使用於進行測試對象電源(三相交流發電機)的3相之中的1相(本實施態樣中為R相)之負載測試,並具有第1電阻部30a(第1電阻器群集31a、第1排氣蓋33a)、第1冷卻部50a(第1吸氣蓋51a、第1冷卻裝置53a)、第1電抗器60a(第1線圈群組61a)。
第1電阻部30a與第1冷卻部50a,以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吸氣口與第1冷卻裝置53a之排氣口相向之方式,在z方向上排列。
(第2負載測試部)
對於第2負載測試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2負載測試部係使用於進行測試對象電源(三相交流發電機)之3相之中的1相(本實施態樣中為S相)之負載測試,並具有第2電阻部30b(第2電阻器群集31b、第2排氣蓋33b)、第2冷卻部50b(第2吸氣蓋51b、第2冷卻裝置53b)、第2電抗器60b(第2線圈群組61b)。
第2電阻部30b與第2冷卻部50b係以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吸氣口與第2冷卻裝置53b之排氣口相向之方式,在z方向上排列。
(第3負載測試部)
對於第3負載測試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3負載測試部係使用於進行測試對象電源(三相交流發電機)之3相之中的1相(本實施態樣中為T相)之負載測試,並具有第3電阻部30c(第3電阻器群集31c、 第3排氣蓋33c)、第3冷卻部50c(第3吸氣蓋51c、第3冷卻裝置53c)、第3電抗器60c(第3線圈群組61c)。
第3電阻部30c與第3冷卻部50c係以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吸氣口與第3冷卻裝置53c之排氣口相向之方式,在z方向上排列。
(連接構件3)
關於第1電阻器群集31a、第2電阻器群集31b、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電性連接,係使用來自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電源端子部73之纜線、連接桿等連接構件3進行(參照圖2、圖3)。
關於第1線圈群組61a、第2線圈群組61b、第3線圈群組61c之電性連接,係使用來自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第2電源端子部74之纜線、連接桿等連接構件3進行(參照圖4、圖5)。
(控制線4)
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切換裝置(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切換裝置(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的控制,係使用來自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控制端子部75的纜線(控制線4)進行。
第1線圈群組61a之切換裝置(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2線圈群組61b之切換裝置(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第3線圈群組61c之切換裝置(第3電抗器側 繼電器部82c)的控制,係使用來自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第2控制端子部76的纜線(控制線4)進行。
控制線4係為了從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進行設於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之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之繼電器)之開啟關閉控制,以及從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進行設於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切換裝置(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之繼電器)之開啟關閉控制而使用之纜線。
(控制訊號線5)
關於第1操作部71之各開關的操作狀態的資訊,係經由控制訊號線5傳送至第2操作部72。
控制訊號線5可係以光纖纜線等可將複數之訊號重疊傳送之纜線構成,亦可係以複數之電子訊號纜線構成。
(第1電阻部30a)
對於第1電阻部30a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1電阻部30a具有包含複數之電阻器之第1電阻器群集31a以及第1排氣蓋33a。
包含於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複數之電阻器,係以平行於y方向之棒狀電阻器構成。該複數之電阻器在x方向上空出既定之間隔而排列複數個,並形成電阻器 列。該電阻器列在z方向上排列1段以上。第1電阻器群集31a係用以進行「經由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電源端子部73連接之三相交流發電機等」測試對象電源的R相之負載測試。
包含於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複數之電阻器之中,串聯或並聯的一個以上的電阻器形成電阻器群。該電阻器群與包含於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其他電阻器群,係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任一者之狀態連接。為了將電阻器群與其他電阻器群的連接方法在串聯與並聯之間切換,以及為了對每個電阻器群進行電力供給的開啟關閉控制,設置有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
一邊改變從測試對象電源之R相施加電壓之電阻器群的數量,及/或包含於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電阻器群的連接方法,一邊進行負載測試。
本實施態樣中,顯示於第1電阻器群集31a設有三個電阻器群(第11電阻器群31a1、第12電阻器群31a2、第13電阻器群31a3)之例。但,設於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電阻器群的數量不限於3個。
(第1電阻器群集31a)
第1電阻器群集31a具有第11電阻器群31a1、第12電阻器群31a2、第13電阻器群31a3(參照圖11、圖14~圖16)。
第11電阻器群31a1、第12電阻器群31a2、第13電阻器群31a3係經由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
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具有第11繼電器R11、第12繼電器R12、第13繼電器R13、第14繼電器R14、第15繼電器R15、第16繼電器R16、第17繼電器R17。
第11繼電器R11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1電阻器群31a1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11繼電器R11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2電阻器群31a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12繼電器R12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1電阻器群31a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12繼電器R12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2電阻器群31a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13繼電器R13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1電阻器群31a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13繼電器R13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14繼電器R14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2電阻器群31a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14繼電器R14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3電阻器群31a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15繼電器R15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2電阻器群31a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15繼電器R15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3電阻器群31a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16繼電器R16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2電阻器群31a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16繼電器R16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17繼電器R17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3電阻器群31a3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17繼電器R17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1排氣蓋33a係設於第1殼體2a之頂面的排氣用之開口(第1頂面開口2a1)。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第1排氣蓋33a打開,以從第1殼體2a之第1頂面開口2a1將空氣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第1排氣蓋33a關閉,以使空氣無法從第1殼體2a之第1頂面開口2a1流入(使異物無法經由第1頂面開口2a1從外部侵入)。
第1排氣蓋33a的開閉,可係以電動進行之形態,亦可係以使用者等之手動進行之形態。
(第2電阻部30b)
對於第2電阻部30b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2電阻部30b具有包含複數之電阻器之第2電阻器群集31b以及第2排氣蓋33b。
包含於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複數之電阻器,係以平行於y方向之棒狀電阻器構成。該複數之電阻器在x方向上空出既定之間隔而排列複數個,並形成電阻器列。該電阻器列係在z方向上排列1段以上。第2電阻器群集31b係用以進行經由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電源端子部73連接之三相交流發電機等測試對象電源的S相之負載測試。
包含於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複數之電阻器之中,串聯或並聯之一個以上的電阻器形成電阻器群。該電阻器群與包含於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其他電阻器群,係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任一者之狀態連接。為了將電阻器群與其他電阻器群的連接方法在串聯與並聯之間切換,以及為了對每個電阻器群進行電力供給之開啟關閉控制,而設有切換裝置(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
一邊改變從測試對象電源之S相施加電壓之電阻器群的數量,及/或包含於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電阻器群的連接方法,一邊進行負載測試。
本實施態樣中,顯示於第2電阻器群集31b設有三個電阻器群(第21電阻器群31b1、第22電阻器群31b2、第23電阻器群31b3)之例。但,設於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電阻器群的數量不限於3個。
(第2電阻器群集31b)
第2電阻器群集31b具有第21電阻器群31b1、第22電阻器群31b2、第23電阻器群31b3。
第21電阻器群31b1、第22電阻器群31b2、第23電阻器群31b3係經由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
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具有第21繼電器R21、第22繼電器R22、第23繼電器R23、第24繼電器R24、第25繼電器R25、第26繼電器R26、第27繼電器R27。
第21繼電器R21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1電阻器群31b1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21繼電器R21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2電阻器群31b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22繼電器R22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1電阻器群31b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22繼電器R22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2電阻器群31b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23繼電器R23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1電阻器群31b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23繼電器R23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24繼電器R24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2電阻器群31b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24繼電器R24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3電阻器群31b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25繼電器R25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2電阻器群31b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25繼電器R25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3電阻器群31b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26繼電器R26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2電阻器群31b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26繼電器R26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27繼電器R27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3電阻器群31b3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27繼電器R27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2排氣蓋33b係設於第2殼體2b之頂面的排氣用之開口(第2頂面開口2b1)。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第2排氣蓋33b打開,以使空氣可從第2殼體2b之第2頂面開口2b1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第2排氣蓋33b關閉,以使空氣無法從第2殼體2b之第2頂面開口2b1流入(使異物無法經由第2頂面開口2b1從外部侵入)。
第2排氣蓋33b之開閉,可係以電動進行之形態,亦可係以使用者等之手動進行之形態。
(第3電阻部30c)
對於第3電阻部30c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3電阻部30c具有包含複數之電阻器之第3電阻器群集31c以及第3排氣蓋33c。
包含於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複數之電阻器,係以平行於y方向之棒狀電阻器構成。該複數之電阻器在x方向上空出既定之間隔而排列複數個,並形成電阻器列。該電阻器列係在z方向上排列1段以上。第3電阻器群集31c係用以進行經由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電源端子部73連接之三相交流發電機等測試對象電源的T相之負載測試。
包含於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複數之電阻器之中,串聯或並聯之一個以上的電阻器形成電阻器群。該電阻器群與包含於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其他電阻器群,係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任一者之狀態連接。為了將電阻器群與其他電阻器群的連接方法在串聯與並聯之間切換,以及為了對每個電阻器群進行電力供給的開啟關閉控制,而設有切換裝置(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
一邊改變從測試對象電源之T相施加電壓之電阻器群的數量,及/或包含於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電阻器群的連接方法,一邊進行負載測試。
本實施態樣中,顯示於第3電阻器群集31c設有三個電阻器群(第31電阻器群31c1、第32電阻器群31c2、第33電阻器群31c3)之例。但,設於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電阻器群的數量不限於3個。
(第3電阻器群集31c)
第3電阻器群集31c具有第31電阻器群31c1、第32電阻器群31c2、第33電阻器群31c3。
第31電阻器群31c1、第32電阻器群31c2、第33電阻器群31c3係經由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
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具有第31繼電器R31、第32繼電器R32、第33繼電器R33、第34繼電器R34、第35繼電器R35、第36繼電器R36、第37繼電器R37。
第31繼電器R31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1電阻器群31c1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31繼電器R31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32電阻器群31c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32繼電器R32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1電阻器群31c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32繼電器R32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32電阻器群31c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33繼電器R33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1電阻器群31c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33繼電器R33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34繼電器R34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2電阻器群31c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34繼電器R34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33電阻器群31c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35繼電器R35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2電阻器群31c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35繼電器R35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33電阻器群31c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36繼電器R36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2電阻器群31c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36繼電器R36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37繼電器R37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3電阻器群31c3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37繼電器R37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中性點c1連接。
第3排氣蓋33c係設於第3殼體2c之頂面的排氣用之開口(第3頂面開口2c1)。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第3排氣蓋33c打開,以使空氣可從第3殼體2c之第3頂面開口2c1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第3排氣蓋33c關閉,以使空氣無法從第3殼體2c之第3頂面開口2c1流入(使異物無法經由第3頂面開口2c1從外部侵入)。
第3排氣蓋33c之開閉,可係以電動進行之形態,亦可係以使用者等之手動進行之形態。
(中性點連接)
為了進行中性點連接,使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電阻器群、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電阻器群、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電阻器群短路。將使第1電阻器群集31a與第2電阻器群集31b與第3電阻器群集31c短路之中性點定義為第1中性點c1。
(電阻器之排列方向)
本實施態樣中,說明了第1電阻器群集31a~第3電阻器群集31c中的電阻器列係「平行於y方向之棒狀電阻器在x方向上空出既定之間隔而排列複數個」之形態。但,亦可係平行於x方向之棒狀電阻器在y方向上空出既定之間隔而排列複數個之形態。
(第1冷卻部50a)
對於第1冷卻部50a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1冷卻部50a具有第1吸氣蓋51a及第1冷卻裝置53a。
第1吸氣蓋51a係設於第1殼體2a之前面與背面的吸氣用之開口(第1側面開口2a2)。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負載測試裝置1的第1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第1吸氣蓋51a打開,以使空氣可從第1殼體2a之第1側面開口2a2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負載測試裝置1的第1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第1吸氣蓋51a關閉,以使空氣無法從第1殼體2a之第1側面開口2a2流入。
第1吸氣蓋51a之開閉,可係以電動進行之形態,亦可係以使用者等之手動進行之形態。
第1冷卻裝置53a係冷卻風扇等將風往上方向(z方向)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從吸氣口導入之空氣送入第1電阻部30a。
由第1冷卻裝置53a送入之空氣,通過第1電阻部30a之內部,從第1頂面開口2a1排出(參照圖6之粗線箭頭)。
(第2冷卻部50b)
對於第2冷卻部50b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2冷卻部50b具有第2吸氣蓋51b及第2冷卻裝置53b。
第2吸氣蓋51b係設於第2殼體2b之前面與背面的吸氣用之開口(第2側面開口2b2)。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負載測試裝置1的第2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第2吸氣蓋51b打開,以使空氣可從第2殼體2b之第2側面開口2b2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負載測試裝置1的第2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第2吸氣蓋51b關閉,以使空氣無法從第2殼體2b之第2側面開口2b2流入。
第2吸氣蓋51b之開閉,可係以電動進行之形態,亦可係以使用者等之手動進行之形態。
第2冷卻裝置53b係冷卻風扇等將風往上方向(z方向)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從吸氣口導入之空氣送入第2電阻部30b。
由第2冷卻裝置53b送入之空氣,通過第2電阻部30b之內部,從第2頂面開口2b1排出。
(第3冷卻部50c)
對於第3冷卻部50c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3冷卻部50c具有第3吸氣蓋51c及第3冷卻裝置53c。
第3吸氣蓋51c係設於第3殼體2c之前面與背面的吸氣用之開口(第3側面開口2c2)。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負載測試裝置1的第3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第3吸氣蓋51c打開,以使空氣可從第3殼體2c之第3側面開口2c2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負載測試裝置1的第3負載測試部之不使用時,第3吸氣蓋51c關閉,以使空氣無法從第3殼體2c之第3側面開口2c2流入。
第3吸氣蓋51c之開閉,可係以電動進行之形態,亦可係以使用者等之手動進行之形態。
第3冷卻裝置53c係冷卻風扇等將風往上方向(z方向)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從吸氣口導入之空氣送入第3電阻部30c。
由第3冷卻裝置53c送入之空氣,通過第3電阻部30c之內部,從第3頂面開口2c1排出。
(電阻器群集、冷卻裝置的安裝)
第1電阻部30a之第1電阻器群集31a及第1冷卻部50a之第1冷卻裝置53a,可直接安裝於第1殼體2a,亦可經由未圖示之框體安裝。
第2電阻部30b之第2電阻器群集31b及第2冷卻部50b之第2冷卻裝置53b,可直接安裝於第2殼體2b,亦可經由未圖示之框體安裝。
第3電阻部30c之第3電阻器群集31c及第3冷卻部50c之第3冷卻裝置53c,可直接安裝於第3殼體2c,亦可經由未圖示之框體安裝。
(第1電抗器60a)
對於第1電抗器60a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1電抗器60a具有包含複數之線圈之第1線圈群組61a。
包含於第1線圈群組61a之複數之線圈,係在z方向上排列1段以上。第1線圈群組61a係用以進行經由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第2電源端子部74連接之三相交流發電機等測試對象電源的R相負載測試中的功率因數調整。
包含於第1線圈群組61a之複數之線圈,係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任一者之狀態連接。為了將線圈與其他線圈之連接方法在串聯與並聯之間切換,以及為了對每個線圈進行電力供給之開啟關閉控制,而設有切換裝置(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
一邊改變從測試對象電源之R相施加電壓之線圈的數量,及/或包含於第1線圈群組61a之線圈的連接方法以進行電感之調整,一邊進行負載測試。
本實施態樣中,顯示於第1線圈群組61a設有三個線圈(第11線圈61a1、第12線圈61a2、第13線圈61a3)之例。但,設於第1線圈群組61a之線圈的數量不限於3個。
(第1線圈群組61a)
第1線圈群組61a具有第11線圈61a1、第12線圈61a2、第13線圈61a3、第1鐵芯61a4(參照圖11~圖16)。
第11線圈61a1、第12線圈61a2、第13線圈61a3係經由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於第11線圈61a1、第12線圈61a2、第13線圈61a3,設有第1鐵芯61a4。
可藉由將導線捲繞於第1鐵芯61a4,形成第11線圈61a1、第12線圈61a2、第13線圈61a3,亦可在將第11線圈61a1、第12線圈61a2、第13線圈61a3形成為螺旋之狀態下,插入第1鐵芯61a4。
第11線圈61a1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11線圈61a1之中心軸(第1鐵芯61a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參照圖13)。
第12線圈61a2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12線圈61a2之中心軸(第1鐵芯61a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
第11線圈61a1與第12線圈61a2,係以「第11線圈61a1之另一個端部與第12線圈61a2之其中一個端部,形成在z方向上相向之位置關係」之方式構成。
第13線圈61a3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13線圈61a3之中心軸(第1鐵芯61a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
第12線圈61a2與第13線圈61a3,係以「第12線圈61a2之另一個端部與第13線圈61a3之其中一個端部,形成在z方向上相向之位置關係」之方式構成。
藉此,可更容易在第11線圈61a1、第12線圈61a2、第13線圈61a3周圍之空間,有效率地配置切換裝置。
(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
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具有第41繼電器R41、第42繼電器R42、第43繼電器R43、第44繼電器R44、第45繼電器R45、第46繼電器R46、第47繼電器R47。
第41繼電器R41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1線圈61a1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41繼電器R41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2線圈61a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42繼電器R42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1線圈61a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42繼電器R42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2線圈61a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43繼電器R43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1線圈61a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43繼電器R43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44繼電器R44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2線圈61a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44繼電器R44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3線圈61a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45繼電器R45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2線圈61a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45繼電器R45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13線圈61a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46繼電器R46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2線圈61a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46繼電器R46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47繼電器R47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13線圈61a3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47繼電器R47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2電抗器60b)
對於第2電抗器60b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2電抗器60b具有包含複數之線圈之第2線圈群組61b。
包含於第2線圈群組61b之複數之線圈,係在z方向上排列1段以上。第2線圈群組61b係用以進行經由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第2電源端子部74連接之三相交流發電機等測試對象電源的S相負載測試中的功率因數調整。
包含於第2線圈群組61b之複數之線圈,係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任一者之狀態連接。為了將線圈與其他線圈之連接方法在串聯與並聯之間切換,以及為了對每個線圈進行電力供給之開啟關閉控制,而設有切換裝置(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
一邊改變從測試對象電源之S相施加電壓之線圈的數量,及/或包含於第2線圈群組61b之線圈的連接方法以進行電感之調整,一邊進行負載測試。
本實施態樣中,顯示於第2線圈群組61b設有三個線圈(第21線圈61b1、第22線圈61b2、第23線圈61b3)之例。但,設於第2線圈群組61b之線圈的數量不限於3個。
(第2線圈群組61b)
第2線圈群組61b具有第21線圈61b1、第22線圈61b2、第23線圈61b3、第2鐵芯61b4。
第21線圈61b1、第22線圈61b2、第23線圈61b3係經由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於第21線圈61b1、第22線圈61b2、第23線圈61b3,設有第2鐵芯61b4。
可藉由將導線捲繞於第2鐵芯61b4,形成第21線圈61b1、第22線圈61b2、第23線圈61b3,亦可在將第21線圈61b1、第22線圈61b2、第23線圈61b3形成為螺旋之狀態下,插入第2鐵芯61b4。
第21線圈61b1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21線圈61b1之中心軸(第2鐵芯61b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
第22線圈61b2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22線圈61b2之中心軸(第2鐵芯61b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
第21線圈61b1與第22線圈61b2,係以「第21線圈61b1之另一個端部與第22線圈61b2之其中一個端部,形成在z方向上相向之位置關係」之方式構成。
第23線圈61b3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23線圈61b3之中心軸(第2鐵芯61b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
第22線圈61b2與第23線圈61b3,係以「第22線圈61b2之另一個端部與第23線圈61b3之其中一個端部,形成在z方向上相向之位置關係」之方式構成。
藉此,可更容易在第21線圈61b1、第22線圈61b2、第23線圈61b3周圍之空間,有效率地配置切換裝置。
(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
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具有第51繼電器R51、第52繼電器R52、第53繼電器R53、第54繼電器R54、第55繼電器R55、第56繼電器R56、第57繼電器R57。
第51繼電器R51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1線圈61b1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51繼電器R51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2線圈61b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52繼電器R52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1線圈61b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52繼電器R52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2線圈61b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53繼電器R53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1線圈61b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53繼電器R53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54繼電器R54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2線圈61b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54繼電器R54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3線圈61b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55繼電器R55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2線圈61b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55繼電器R55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3線圈61b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56繼電器R56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2線圈61b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56繼電器R56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57繼電器R57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23線圈61b3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57繼電器R57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3電抗器60c)
對於第3電抗器60c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3電抗器60c具有包含複數之線圈之第3線圈群組61c。
包含於第3線圈群組61c之複數之線圈,係在z方向上排列1段以上。第3線圈群組61c係用以進行經由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第2電源端子部74連接之三相交流發電機等測試對象電源的T相負載測試中的功率因數調整。
包含於第3線圈群組61c之複數之線圈,係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任一者之狀態連接。為了將線圈與其他線圈的連接方法在串聯與並聯之間切換,以及 為了對每個線圈進行電力供給之開啟關閉控制,而設有切換裝置(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
一邊改變從測試對象電源之T相施加電壓之線圈的數量,及/或包含於第3線圈群組61c之線圈的連接方法以進行電感之調整,一邊進行負載測試。
本實施態樣中,顯示於第3線圈群組61c設有三個線圈(第31線圈61c1、第32線圈61c2、第33線圈61c3)之例。但,設於第3線圈群組61c之線圈的數量不限於3個。
(第3線圈群組61c)
第3線圈群組61c具有第31線圈61c1、第32線圈61c2、第33線圈61c3、第3鐵芯61c4。
第31線圈61c1、第32線圈61c2、第33線圈61c3係經由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於第31線圈61c1、第32線圈61c2、第33線圈61c3設有第3鐵芯61c4。
可藉由將導線捲繞於第3鐵芯61c4,形成第31線圈61c1、第32線圈61c2、第33線圈61c3,亦可在將第31線圈61c1、第32線圈61c2、第33線圈61c3形成為螺旋之狀態下,插入第3鐵芯61c4。
第31線圈61c1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31線圈61c1之中心軸(第3鐵芯61c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
第32線圈61c2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32線圈61c2之中心軸(第3鐵芯61c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
第31線圈61c1與第32線圈61c2,係以「第31線圈61c1之另一個端部與第32線圈61c2之其中一個端部,形成在z方向上相向之位置關係」之方式構成。
第33線圈61c3係以「其中一個端部與另一個端部,從上方(z方向)來看,形成夾著第33線圈61c3之中心軸(第3鐵芯61c4通過之區域)之位置關係」的方式構成。
第32線圈61c2與第33線圈61c3,係以「第32線圈61c2之另一個端部與第33線圈61c3之其中一個端部,形成在z方向上相向之位置關係」之方式構成。
藉此,可更容易在第31線圈61c1、第32線圈61c2、第33線圈61c3周圍之空間,有效率地配置切換裝置。
(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
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具有第61繼電器R61、第62繼電器R62、第63繼電器R63、第64繼電器R64、第65繼電器R65、第66繼電器R66、第67繼電器R67。
第61繼電器R61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1線圈61c1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61繼電器R61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32線圈61c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62繼電器R62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1線圈61c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62繼電器R62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32線圈61c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63繼電器R63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1線圈61c1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63繼電器R63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64繼電器R64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2線圈61c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64繼電器R64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33線圈61c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65繼電器R65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2線圈61c2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65繼電器R65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33線圈61c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第66繼電器R66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2線圈61c2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66繼電器R66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67繼電器R67之其中一個接點(例如,可動接點)係與第33線圈61c3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第67繼電器R67之另一個接點(例如,固定接點)係與第2中性點c2連接。
(第1鐵芯61a4、第2鐵芯61b4、第3鐵芯61c4之連接)
第1鐵芯61a4與第2鐵芯61b4係經由連接棒62連接。
第2鐵芯61b4與第3鐵芯61c4係經由連接棒62連接。
第1鐵芯61a4~第3鐵芯61c4與連接棒62可構成為一體,亦可構成為個別之個體,並在安裝第11線圈61a1等之後進行連接。
第1鐵芯61a4、第2鐵芯61b4、第3鐵芯61c4、連接棒62中的至少一個,係經由礙子7,固持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殼體(第5殼體2e~第8殼體2h)。
本實施態樣中,顯示連接棒62係經由礙子7固持於第5殼體2e、第6殼體2f及第7殼體2g之例(參照圖12)。
(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
對於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及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具有第1操作部71、第1電源端子部73、第1控制端子部75、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
第1操作部71、第1電源端子部73、第1控制端子部75、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係收納於第4殼體2d。
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具有第2操作部72、第2電源端子部74、第2控制端子部76、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
第2操作部72、第2電源端子部74、第2控制端子部76、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係收納於第8殼體2h。
第1電阻部30a~第3電阻部30c的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第1冷卻裝置53a~第3冷卻裝置53c、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係以與測試對象電源不同之電源(負載測試裝置驅動用電源)驅動(參照圖2、圖3)。
但,第1電阻部30a~第3電阻部30c的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第1冷卻裝置53a~第3冷卻裝置53c、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亦可係以測試對象電源驅動。
第1電抗器60a~第3電抗器60c之切換裝置(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係以與測試對象電源不同之電源(負載測試裝置驅動用電源)驅動(參照圖4、圖5)。
但,第1電抗器60a~第3電抗器60c之切換裝置(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亦可係以測試對象電源驅動。
第1操作部71之操作、第2操作部72之操作、第1操作部71與負載測試裝置驅動用電源之纜線連接、第1電源端子部73與測試對象電源之纜線連接、第1電源端子部73與第2電源端子部74之纜線連接、第1操作部71與第2操作部72之纜線連接,係在設於第4殼體2d之第1門2d1及設於第8殼體2h之第2門2h1打開之狀態下進行(參照圖1)。
(第1操作部71)
第1操作部71具有模式開關、風扇開關、操作開關(未圖示)。
模式開關係旋轉式或滑動式(或者連桿式或按鈕式)之操作開關,並且用以選擇負載測試裝置1之開啟關閉,亦可係更加用以選擇(模式切換)測試對象電源之種類(高壓或低壓)、電阻器群之連接形式(串聯或並聯)等之形態。
又,亦可係模式開關不設置用以選擇電阻器群之連接形式之元件,而藉由選擇測試對象電源之種類,自動決定電阻器群之連接形式之形態。
在進行負載測試時,使模式開關調整至開啟之操作位置。將負載測試裝置1關閉時,使模式開關調整至關閉之操作位置。
風扇開關係滑動式(或者連桿式或按鈕式)之操作開關,並且係用以在模式開關為開啟之狀態下,進行第1冷卻裝置53a~第3冷卻裝置53c之開啟關閉控制之開關。亦可係省略風扇開關,而在使模式開關調整至開啟之操作位置時,使第1冷卻裝置53a~第3冷卻裝置53c動作之形態。
操作開關係滑動式(或者連桿式或按鈕式)之操作開關,並且係用以進行負載量之調整,亦即,進行第1電阻部30a之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電阻器群的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2電阻部30b之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電阻器群的切 換裝置(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第3電阻部30c之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電阻器群的切換裝置(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之開啟關閉控制之開關。
於第1操作部71,設有用以與控制訊號線5連接之端子。
經由控制訊號線5,將關於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及操作開關之開啟關閉狀態的資訊傳送至第2操作部72。
(第2操作部72)
第2操作部72具有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開啟關閉開關(未圖示)。
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開啟關閉開關,係滑動式(或者連桿式或按鈕式)之操作開關,並且係用以進行「從測試對象電源經由第1負載測試區域1a送來之電力向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電抗器部60之供給」的開啟關閉控制之開關。
將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開啟關閉開關設為開啟狀態時,係可向電抗器部60供給電力之狀態,基於經由控制訊號線5傳送至第2操作部72之關於操作狀態的資訊,進行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控制。
使模式開關調整至開啟之操作位置,並使風扇開關調整至開啟之操作位置時,驅動第1冷卻裝置53a~第3冷卻裝置53c。
基於模式開關與操作開關中的至少一方之操作狀態,進行「對應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電阻器群之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對應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電阻器群之切換裝置(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對應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電阻器群之切換裝置(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的開啟關閉控制。
又,基於模式開關與操作開關中的至少一方之操作狀態,進行「對應第1線圈群組61a之線圈之切換裝置(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對應第2線圈群組61b之線圈之切換裝置(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對應第3線圈群組61c之線圈之切換裝置(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的開啟關閉控制。
例如,測試對象電源為高壓之三相交流發電機時,以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第11電阻器群31a1與第12電阻器群31a2與第13電阻器群31a3串聯,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第21電阻器群31b1與第22電阻器群31b2與第23電阻器群31b3串聯,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第31電阻器群31c1與第32電阻器群31c2與第33電阻器群31c3串聯之方式,進行切換裝置之開啟關閉控制(參照圖11)。
又,以第1線圈群組61a之第11線圈61a1與第12線圈61a2與第13線圈61a3串聯,第2線圈群組61b之第21線圈61b1與第22線圈61b2與第23線圈61b3串聯,第3線圈群組61c之第31線圈61c1與第32線圈61c2與第33線圈61c3串聯之方式,進行切換裝置之開啟關閉控制。
此情況下,第12繼電器R12、第14繼電器R14、第17繼電器R17、第22繼電器R22、第24繼電器R24、第27繼電器R27、第32繼電器R32、第34繼電器R34、第37繼電器R37設為開啟狀態;第11繼電器R11、第13繼電器R13、第15繼電器R15、第16繼電器R16、第21繼電器R21、第23繼電器R23、第25繼電器R25、第26繼電器R26、第31繼電器R31、第33繼電器R33、第35繼電器R35、第36繼電器R36設為關閉狀態。
又,第42繼電器R42、第44繼電器R44、第47繼電器R47、第52繼電器R52、第54繼電器R54、第57繼電器R57、第62繼電器R62、第64繼電器R64、第67繼電器R67設為開啟狀態;第41繼電器R41、第43繼電器R43、第45繼電器R45、第46繼電器R46、第51繼電器R51、第53繼電器R53、第55繼電器R55、第56繼電器R56、第61繼電器R61、第63繼電器R63、第65繼電器R65、第66繼電器R66設為關閉狀態。
測試對象電源為低壓之三相交流發電機時,以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第11電阻器群31a1與第12電阻器群31a2與第13電阻器群31a3並聯,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第21電阻器群31b1與第22電阻器群31b2與第23電阻器群31b3並聯,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第31電阻器群31c1與第32電阻器群31c2與第33電阻器群31c3並聯之方式,進行切換裝置之開啟關閉控制(參照圖14~圖16)。
又,以第1線圈群組61a之第11線圈61a1與第12線圈61a2與第13線圈61a3並聯,第2線圈群組61b之第21線圈61b1與第22線圈61b2與第23線圈61b3並聯,第3線圈群組61c之第31線圈61c1與第32線圈61c2與第33線圈61c3並聯之方式,進行切換裝置之開啟關閉控制。
此情況下,第12繼電器R12、第14繼電器R14、第22繼電器R22、第24繼電器R24、第32繼電器R32、第34繼電器R34設為關閉狀態;第11繼電器R11、第13繼電器R13、第15繼電器R15、第16繼電器R16、第17繼電器R17、第21繼電器R21、第23繼電器R23、第25繼電器R25、第26繼電器R26、第27繼電器R27、第31繼電 器R31、第33繼電器R33、第35繼電器R35、第36繼電器R36、第37繼電器R37,係對應在操作開關設定之負載,切換開啟關閉狀態。
又,第42繼電器R42、第44繼電器R44、第52繼電器R52、第54繼電器R54、第62繼電器R62、第64繼電器R64設為關閉狀態;第41繼電器R41、第43繼電器R43、第45繼電器R45、第46繼電器R46、第47繼電器R47、第51繼電器R51、第53繼電器R53、第55繼電器R55、第56繼電器R56、第57繼電器R57、第61繼電器R61、第63繼電器R63、第65繼電器R65、第66繼電器R66、第67繼電器R67,係對應在操作開關設定之負載,切換開啟關閉狀態。
具體而言,在低負載之情況,第13繼電器R13、第23繼電器R23、第33繼電器R33設為開啟狀態;第11繼電器R11、第15繼電器R15、第16繼電器R16、第17繼電器R17、第21繼電器R21、第25繼電器R25、第26繼電器R26、第27繼電器R27、第31繼電器R31、第35繼電器R35、第36繼電器R36、第37繼電器R37設為關閉狀態(參照圖14)。
又,第43繼電器R43、第53繼電器R53、第63繼電器R63設為開啟狀態;第41繼電器R41、第45繼電器R45、第46繼電器R46、第47繼電器R47、第51繼電器R51、第55繼電器R55、第56繼電器R56、第57繼電器R57、第61繼電器R61、第65繼電器R65、第66繼電器R66、第67繼電器R67係關閉狀態。
在負載比低負載更大,且負載比高負載更小之中程度的負載之情況,第11繼電器R11、第13繼電器R13、第16繼電器R16、第21繼電器R21、第23繼電器R23、第26繼電器R26、第31繼電器R31、第33繼電器R33、第36繼電器R36設為開啟狀 態;第15繼電器R15、第17繼電器R17、第25繼電器R25、第27繼電器R27、第35繼電器R35、第37繼電器R37設為關閉狀態(參照圖15)。
又,第41繼電器R41、第43繼電器R43、第46繼電器R46、第51繼電器R51、第53繼電器R53、第56繼電器R56、第61繼電器R61、第63繼電器R63、第66繼電器R66設為開啟狀態;第45繼電器R45、第47繼電器R47、第55繼電器R55、第57繼電器R57、第65繼電器R65、第67繼電器R67設為關閉狀態。
在高負載之情況,第11繼電器R11、第13繼電器R13、第15繼電器R15、第16繼電器R16、第17繼電器R17、第21繼電器R21、第23繼電器R23、第25繼電器R25、第26繼電器R26、第27繼電器R27、第31繼電器R31、第33繼電器R33、第35繼電器R35、第36繼電器R36、第37繼電器R37設為開啟狀態(參照圖16)。
又,第41繼電器R41、第43繼電器R43、第45繼電器R45、第46繼電器R46、第47繼電器R47、第51繼電器R51、第53繼電器R53、第55繼電器R55、第56繼電器R56、第57繼電器R57、第61繼電器R61、第63繼電器R63、第65繼電器R65、第66繼電器R66、第67繼電器R67設為開啟狀態。
(第1電源端子部73)
第1電源端子部73係用以連接測試對象之電源之端子,並具有用以與三相交流發電機連接之第1U相端子U1、第1V相端子V1、第1W相端子W1(參照圖3)。
在進行三相交流發電機之負載測試時,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R相、S相、T相的纜線,分別連接於第1U相端子U1、第1V相端子V1、第1W相端子W1。
第1電源端子部73具有用以與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第2電源端子部74連接之第2U相端子U2、第2V相端子V2、第2W相端子W2。
(第2電源端子部74)
第2電源端子部74具有用以與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第1電源端子部73連接之第3U相端子U3、第3V相端子V3、第3W相端子W3(參照圖5)。
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R相的電力,係經由第1U相端子U1、第2U相端子U2及第3U相端子U3,供給至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第1電抗器60a。
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S相的電力,係經由第1V相端子V1、第2V相端子V2及第3V相端子V3,供給至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第2電抗器60b。
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T相的電力,係經由第1W相端子W1、第2W相端子W2及第3W相端子W3,供給至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第3電抗器60c。
(第1控制端子部75)
第1控制端子部75具有使「與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之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之間」的控制線4連接之端子(參照圖3)。
第1控制端子部75經由控制線4與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之切換裝置(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連接時,對應操作開關之開啟關閉狀態,進行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之開啟關閉控制。
模式開關為開啟狀態,將操作開關的其中幾個設為開啟狀態,並將其他操作開關設為關閉狀態時,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及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之切換裝置之中對應於設為開啟狀態之操作開關者設為開啟狀態,其他切換裝置設為關閉狀態。
此時,將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R相、S相、T相之纜線,分別連接於第1U相端子U1、第1V相端子V1、第1W相端子W1時,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R相的電流,係可流向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電阻器群之中,對應模式開關及/或設為開啟狀態之操作開關者之狀態;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S相的電流,係可流向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電阻器群之中,對應模式開關及/或設為開啟狀態之操作開關者之狀態;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T相的電流,係可流向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電阻器群之中,對應模式開關及/或設為開啟狀態之操作開關者之狀態。
(第2控制端子部76)
第2控制端子部76具有使與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切換裝置(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之間的控制線4連接之端子(參照圖5)。
第2控制端子部76經由控制線4與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切換裝置(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連接 時,對應第1操作部71之操作開關的開啟關閉狀態,進行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之開啟關閉控制。
模式開關為開啟狀態,將第1操作部71之操作開關的其中幾個設為開啟狀態,並將其他操作開關設為關閉狀態時,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及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之切換裝置之中,對應於設為開啟狀態之操作開關者設為開啟狀態,而其他切換裝置設為關閉狀態。
此時,將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R相、S相、T相之纜線,分別連接於第1U相端子U1、第1V相端子V1、第1W相端子W1,並將來自第2U相端子U2之纜線連接於第3U相端子U3、將來自第2V相端子V2之纜線連接於第3V相端子V3、將來自第2W相端子W2之纜線連接於第3W相端子W3時,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R相的電流,係可流向第1線圈群組61a之線圈之中,對應於模式開關及/或設為開啟狀態之操作開關者之狀態;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S相的電流,係可流向第2線圈群組61b之線圈之中,對應於模式開關及/或設為開啟狀態之操作開關者之狀態;來自三相交流發電機之T相的電流,係可流向第3線圈群組61c之線圈之中,對應於模式開關及/或設為開啟狀態之操作開關者之狀態。
(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
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係真空斷路器等,對應模式開關及風扇開關之開啟關閉狀態,控制從測試對象電源向第1電阻部30a~第3電阻部30c之電力供給之裝 置。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在模式開關與風扇開關中的至少一方為關閉時,阻斷電力供給。
具體而言,第1電力供給控制部77係配置於從第1U相端子U1延伸至第1電阻器群集31a之電阻器的線、從第1V相端子V1延伸至第2電阻器群集31b之電阻器的線、從第1W相端子W1延伸至第3電阻器群集31c之電阻器的線,並經由繼電器(未圖示),在模式開關與風扇開關中的至少一方為關閉狀態時,阻斷此等之3條線。
(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
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係真空斷路器等,對應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及風扇開關的開啟關閉狀態及第2操作部72之開啟關閉開關的開啟關閉狀態,控制從測試對象電源向第1電抗器60a~第3電抗器60c之電力供給之裝置。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係在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與風扇開關與第2操作部72之開啟關閉開關中的至少一方為關閉時,阻斷電力供給。
具體而言,第2電力供給控制部78係配置於從第3U相端子U3延伸至第1線圈群組61a之線圈的線、從第3V相端子V3延伸至第2線圈群組61b之線圈的線、從第3W相端子W3延伸至第3線圈群組61c之電阻器的線,並經由繼電器(未圖示),在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與風扇開關與第2操作部72之開啟關閉開關中的至少一方為關閉狀態時,阻斷此等之3條線。
(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與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連接)
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第11繼電器R11、第12繼電器R12、第13繼電器R13、第14繼電器R14、第15繼電器R15、第16繼電器R16、第17繼電器R17)係經由控制線4,連接於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控制端子部75。第1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a之開啟關閉控制,係對應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操作部71的模式開關及操作開關之操作而進行。
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第21繼電器R21、第22繼電器R22、第23繼電器R23、第24繼電器R24、第25繼電器R25、第26繼電器R26、第27繼電器R27)係經由控制線4,連接於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控制端子部75。第2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b之開啟關閉控制,係對應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操作部71的模式開關及操作開關之操作而進行。
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第31繼電器R31、第32繼電器R32、第33繼電器R33、第34繼電器R34、第35繼電器R35、第36繼電器R36、第37繼電器R37)係經由控制線4,連接於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控制端子部75。第3電阻部側繼電器部81c之開啟關閉控制,係對應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操作部71的模式開關及操作開關之操作而進行。
(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與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連接)
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第41繼電器R41、第42繼電器R42、第43繼電器R43、第44繼電器R44、第45繼電器R45、第46繼電器R46、第47繼電器R47)係經由控制線4,連接於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第2控制端子部76。第1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a之開啟關閉控制,係對應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操作部71的模式開關及操作開關之操作而進行。
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第51繼電器R51、第52繼電器R52、第53繼電器R53、第54繼電器R54、第55繼電器R55、第56繼電器R56、第57繼電器R57)係經由控制線4,連接於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第2控制端子部76。第2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b之開啟關閉控制,係對應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操作部71的模式開關及操作開關之操作而進行。
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第61繼電器R61、第62繼電器R62、第63繼電器R63、第64繼電器R64、第65繼電器R65、第66繼電器R66、第67繼電器R67)係經由控制線4,連接於第2負載測試控制部70b之第2控制端子部76。第3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c之開啟關閉控制,係對應第1負載測試控制部70a之第1操作部71的模式開關及操作開關之操作而進行。
(第1空氣循環部90a)
對於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中,第1發電部91a、第1控制部93a、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及第1排氣部97a,係設於第1殼體2a。
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中,第2發電部91b、第2控制部93b、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及第2排氣部97b,係設於第2殼體2b。
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中,第3發電部91c、第3控制部93c、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及第3排氣部97c,係設於第3殼體2c。
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中,第4發電部91d、第4控制部93d、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及第4排氣部97d,係設於第4殼體2d。
如後述,第1發電部91a等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電子機械,與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為不同系統,且無電性連接。
但,亦可構成為使第1送風部96a等之開啟關閉狀態與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的開啟關閉狀態連動,以使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第1送風部96a等在負載測試裝置1之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不進行動作。
具體而言,在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為關閉狀態時,第1控制部93a~第4控制部93d、第1吸氣部95a~第4吸氣部95d、第1送風部96a~第4送風部96d、第1排氣部97a~第4排氣部97d為可進行動作之狀態。
又,在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為開啟狀態時,第1控制部93a~第4控制部93d、第1吸氣部95a~第4吸氣部95d、第1送風部96a~第4送風部96d、第1排氣部97a~第4排氣部97d為關閉狀態。
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之開啟關閉狀態的探測,係透過包含於第1控制部93a~第4控制部93d之感測器以振動探測進行。例如,透過第1控制部93a探測到第1負載測試部為關閉狀態時,第1送風部96a基於第1殼體2a內部的資訊等進行動作。
又,第1操作部71之模式開關之開啟關閉狀態的探測,亦可係以第1操作部71與第1控制部93a等之間的電性連接進行。
(第1發電部91a)
第1發電部91a係將太陽光等光轉換為電力之發電裝置。
第1發電部91a係設於第1殼體2a之第1排氣蓋33a的頂面。
但,亦可省略第1排氣蓋33a,而將第1發電部91a作為第1殼體2a之第1頂面開口2a1之蓋使用。
第1發電部91a將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供給至第1控制部93a、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
第1控制部93a等亦可具有用以蓄積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之電池等蓄電裝置。
(第1控制部93a)
第1控制部93a包含用以探測第1殼體2a內部的資訊(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振動等)之感測器。
本實施態樣中,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基於透過第1控制部93a得到的資訊進行動作。具體而言,透過第1控制部93a所得到的第1殼體2a內部之溫度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1殼體2a內部之濕度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1殼體2a內部之塵埃之粒子量多於粒子量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1殼體2a內部之特定氣體之濃度高於氣體濃度臨界值以上時,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進行動作。
(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又,除了透過第1控制部93a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或者,代替透過第1控制部93a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亦可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例如,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可基於時間資訊進行動作。此情況下,於第1控制部93a設有電池及用以測量時間資訊之計時器。又,在到達既定之時間點,或者每經過既定之時間間隔時,第1控制部93a使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進行動作。
又,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亦可基於第1殼體2a周圍的資訊(第1負載測試區域1a外部之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等)進行動作。
(透過通訊部發送資訊)
又,第1控制部93a亦可包含向外部之裝置發送資訊之通訊部,並且在第1吸氣部95a、第1送風部96a、第1排氣部97a進行動作並經過既定之時間後仍持續處於溫度資訊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或者濕度資訊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時,使該通訊部將警告資訊傳送至外部之裝置。
(第1吸氣部95a)
第1吸氣部95a設於第1殼體2a的背面之不使用時吸氣用之開口(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
第1吸氣部95a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使用時,第1吸氣部95a為關閉狀態(參照圖6),以使空氣無法從第1殼體2a之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1吸氣部95a為開啟狀態(參照圖7),以使空氣可從第1殼體2a之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流入。
第1吸氣部95a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1吸氣部95a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1送風部96a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1送風部96a)
第1送風部96a包含風扇等將風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經由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吸入之空氣,送入第1殼體2a之內部。
透過第1送風部96a送入之空氣,通過第1殼體2a之內部,從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a4排出(參照圖7及圖8之粗線箭頭)。
第1送風部96a較佳係設於第1吸氣部95a的附近,但亦可設於其他位置,例如,第1排氣部97a的附近。
(第1排氣部97a)
第1排氣部97a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a4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使用時,第1排氣部97a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從第1殼體2a之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a4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1排氣部97a為開啟狀態(參照圖8),以使空氣可從第1殼體2a之第1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a4排出。
第1排氣部97a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1排氣部97a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1送風部96a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2發電部91b)
第2發電部91b係將太陽光等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
第2發電部91b係設於第2殼體2b之第2排氣蓋33b的頂面。
但,亦可省略第2排氣蓋33b,並將第2發電部91b作為第2殼體2b之第2頂面開口2b1之蓋使用。
第2發電部91b係將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供給至第2控制部93b、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
第2控制部93b等亦可具有用以蓄積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之電池等蓄電裝置。
(第2控制部93b)
第2控制部93b包含用以探測第2殼體2b內部的資訊(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振動等)之感測器。
本實施態樣中,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係基於透過第2控制部93b得到的資訊進行動作。具體而言,透過第2控制部93b所得到的第2 殼體2b內部之溫度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2殼體2b內部之濕度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2殼體2b內部之塵埃之粒子量多於粒子量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2殼體2b內部之特定氣體之濃度高於氣體濃度臨界值以上時,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進行動作。
(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又,除了透過第2控制部93b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或者,代替透過第2控制部93b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亦可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例如,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亦可基於時間資訊進行動作。此情況下,於第2控制部93b設有電池及用以測量時間資訊之計時器。又,在到達既定之時間點,或者每經過既定之時間間隔時,第2控制部93b使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進行動作。
又,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亦可基於第2殼體2b周圍的資訊(第1負載測試區域1a外部之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等)進行動作。
(透過通訊部發送資訊)
又,第2控制部93b亦可包含向外部之裝置發送資訊之通訊部,並在第2吸氣部95b、第2送風部96b、第2排氣部97b進行動作並經過既定之時間後仍持續處於溫度資訊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或者濕度資訊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時,使該通訊部將警告資訊傳送至外部之裝置。
(第2吸氣部95b)
第2吸氣部95b設於第2殼體2b的背面之不使用時吸氣用之開口(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
第2吸氣部95b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使用時,第2吸氣部95b為關閉狀態(參照圖6),以使空氣無法從第2殼體2b之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2吸氣部95b為開啟狀態(參照圖7),以使空氣可從第2殼體2b之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流入。
第2吸氣部95b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2吸氣部95b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2送風部96b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2送風部96b)
第2送風部96b包含風扇等將風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經由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吸入之空氣,送入第2殼體2b之內部。
透過第2送風部96b送入之空氣,通過第2殼體2b之內部,從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b4排出(參照圖7及圖8之粗線箭頭)。
第2送風部96b較佳係設於第2吸氣部95b的附近,但亦可設於其他位置,例如,第2排氣部97b的附近。
(第2排氣部97b)
第2排氣部97b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b4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使用時,第2排氣部97b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2殼體2b之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b4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2排氣部97b為開啟狀態(參照圖8),以使空氣可從第2殼體2b之第2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b4排出。
第2排氣部97b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2排氣部97b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2送風部96b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3發電部91c)
第3發電部91c係將太陽光等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
第3發電部91c係設於第3殼體2c之第3排氣蓋33c的頂面。
但,亦可省略第3排氣蓋33c,並將第3發電部91c作為第3殼體2c之第3頂面開口2c1之蓋使用。
第3發電部91c係將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供給至第3控制部93c、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
第3控制部93c等亦可具有用以蓄積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之電池等蓄電裝置。
(第3控制部93c)
第3控制部93c包含用以探測第3殼體2c內部的資訊(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振動等)之感測器。
本實施態樣中,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係基於透過第3控制部93c得到的資訊進行動作。具體而言,透過第3控制部93c所得到的第3殼體2c內部之溫度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3殼體2c內部之濕度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3殼體2c內部之塵埃之粒子量多於粒子量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3殼體2c內部之特定氣體之濃度高於氣體濃度臨界值以上時,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進行動作。
(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又,除了透過第3控制部93c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或者,代替透過第3控制部93c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亦可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例如,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可基於時間資訊進行動作。此情況下,於第3控制部93c設有電池及用以測量時間資訊之計時器。又,在到達既定之時間點,或者每經過既定之時間間隔時,第3控制部93c使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進行動作。
又,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亦可基於第3殼體2c周圍的資訊(第1負載測試區域1a外部之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等)進行動作。
(透過通訊部發送資訊)
又,第3控制部93c亦可包含向外部之裝置發送資訊之通訊部,並且在第3吸氣部95c、第3送風部96c、第3排氣部97c進行動作並經過既定之時間後仍持續處於溫度資訊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或者濕度資訊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時,使該通訊部將警告資訊傳送至外部之裝置。
(第3吸氣部95c)
第3吸氣部95c設於第3殼體2c的背面之不使用時吸氣用之開口(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
第3吸氣部95c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使用時,第3吸氣部95c為關閉狀態(參照圖6),以使空氣無法從第3殼體2c之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3吸氣部95c為開啟狀態(參照圖7),以使空氣可從第3殼體2c之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流入。
第3吸氣部95c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3吸氣部95c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3送風部96c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3送風部96c)
第3送風部96c包含風扇等用以將風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經由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吸入之空氣送入第3殼體2c之內部。
透過第3送風部96c送入之空氣,通過第3殼體2c之內部,從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c4排出(參照圖7及圖8之粗線箭頭)。
第3送風部96c較佳係設於第3吸氣部95c的附近,但亦可設於其他位置,例如,第3排氣部97c的附近。
(第3排氣部97c)
第3排氣部97c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c4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使用時,第3排氣部97c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3殼體2c之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c4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3排氣部97c為開啟狀態,以使空氣可從第3殼體2c之第3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c4排出(參照圖8)。
第3排氣部97c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3排氣部97c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3送風部96c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4發電部91d)
第4發電部91d係將太陽光等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
第4發電部91d係設於第4殼體2d之頂面。
第4發電部91d係將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供給至第4控制部93d、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
第4控制部93d等亦可具有用以蓄積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之電池等蓄電裝置。
(第4控制部93d)
第4控制部93d包含用以探測第4殼體2d內部的資訊(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振動等)之感測器。
本實施態樣中,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係基於透過第4控制部93d得到的資訊進行動作。具體而言,透過第4控制部93d所得到的第4殼體2d內部之溫度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4殼體2d內部之濕度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4殼體2d內部之塵埃之粒子量多於粒子量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4殼體2d內部之特定氣體之濃度高於氣體濃度臨界值以上時,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進行動作。
(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又,除了透過第4控制部93d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或者,代替透過第4控制部93d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亦可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例如,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可基於時間資訊進行動作。此情況下,於第4控制部93d設有電池及用以測量時間資訊之計時器。又, 在到達既定之時間點,或者每經過既定之時間間隔時,第4控制部93d使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進行動作。
又,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亦可基於第4殼體2d周圍的資訊(第1負載測試區域1a外部之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等)進行動作。
(透過通訊部發送資訊)
又,第4控制部93d亦可包含向外部之裝置發送資訊之通訊部,並且在第4吸氣部95d、第4送風部96d、第4排氣部97d進行動作並經過既定之時間後仍持續處於溫度資訊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或者濕度資訊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時,使該通訊部將警告資訊傳送至外部之裝置。
(第4吸氣部95d)
第4吸氣部95d設於第4殼體2d的背面之不使用時吸氣用之開口(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d3)。
第4吸氣部95d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d3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中的至少一個之使用時,第4吸氣部95d為關閉狀態(參照圖6),以使空氣無法從第4殼體2d之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d3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4吸氣部95d為開啟狀態(參照圖7),以使空氣可從第4殼體2d之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d3流入。
第4吸氣部95d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4吸氣部95d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4送風部96d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4送風部96d)
第4送風部96d包含風扇等將風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經由第4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d3吸入之空氣送入第4殼體2d之內部。
透過第4送風部96d送入之空氣,通過第4殼體2d之內部,從第4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d4排出(參照圖7及圖8之粗線箭頭)。
第4送風部96d較佳係設於第4吸氣部95d的附近,但亦可設於其他位置,例如,第4排氣部97d的附近。
(第4排氣部97d)
第4排氣部97d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4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d4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中的至少一個之使用時,第4排氣部97d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4殼體2d之第4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d4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4排氣部97d為開啟狀態(參照圖8),以使空氣可從第4殼體2d之第4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d4排出。
第4排氣部97d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4排氣部97d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4送風部96d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2空氣循環部90b)
對於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構成進行說明。
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中,第5發電部91e、第5控制部93e、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及第5排氣部97e,係設於第5殼體2e。
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中,第6發電部91f、第6控制部93f、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及第6排氣部97f,係設於第6殼體2f。
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中,第7發電部91g、第7控制部93g、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及第7排氣部97g,係設於第7殼體2g。
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中,第8發電部91h、第8控制部93h、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及第8排氣部97h,係設於第8殼體2h。
如後述,第5發電部91e等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電子機械,與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為不同系統,且無電性連接。
但,亦可構成為使第5送風部96e等之開啟關閉狀態與第2操作部72之開啟關閉開關之開啟關閉狀態連動,以使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第5送風部96e等在負載測試裝置1之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使用時不進行動作。
具體而言,第2操作部72之開啟關閉開關為關閉狀態時,第5控制部93e~第8控制部93h、第5吸氣部95e~第8吸氣部95h、第5送風部96e~第8送風部96h、第5排氣部97e~第8排氣部97h為可進行動作之狀態。
又,第2操作部72之開啟關閉開關為開啟狀態時,第5控制部93e~第8控制部93h、第5吸氣部95e~第8吸氣部95h、第5送風部96e~第8送風部96h、第5排氣部97e~第8排氣部97h為關閉狀態。
第2操作部72之開啟關閉開關之開啟關閉狀態的探測,係透過包含於第5控制部93e~第8控制部93h之感測器以振動探測進行。例如,透過第5控制部93e,探測到第1負載測試部為關閉狀態時,第5送風部96e基於第5殼體2e內部的資訊等進行動作。
又,第2操作部72之開啟關閉開關之開啟關閉狀態的探測,亦可透過第2操作部72與第5控制部93e等之間的電性連接進行。
(第5發電部91e)
第5發電部91e係將太陽光等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
第5發電部91e係設於第5殼體2e之頂面。
第5發電部91e係將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供給至第5控制部93e、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
第5控制部93e等亦可具有用以蓄積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之電池等蓄電裝置。
(第5控制部93e)
第5控制部93e包含用以探測第5殼體2e內部的資訊(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振動等)之感測器。
本實施態樣中,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係基於透過第5控制部93e得到的資訊進行動作。具體而言,透過第5控制部93e所得到的第5殼體2e內部之溫度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5殼體2e內部之濕度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5殼體2e內部之塵埃之粒子量多於粒子量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5殼體2e內部之特定氣體之濃度高於氣體濃度臨界值以上時,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進行動作。
(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又,除了透過第5控制部93e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或者,代替透過第5控制部93e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亦可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例如,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可基於時間資訊進行動作。此情況下,於第5控制部93e設有電池及用以測量時間資訊之計時器。又,在到達既定之時間點,或者每經過既定之時間間隔時,第5控制部93e使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進行動作。
又,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亦可基於第5殼體2e周圍的資訊(第2負載測試區域1b外部之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等)進行動作。
(透過通訊部發送資訊)
又,第5控制部93e亦可包含向外部之裝置發送資訊之通訊部,並且在第5吸氣部95e、第5送風部96e、第5排氣部97e進行動作並經過既定之時間後仍持續處於溫度資訊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或者濕度資訊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時,使該通訊部將警告資訊傳送至外部之裝置。
(第5吸氣部95e)
第5吸氣部95e設於第5殼體2e的背面之不使用時吸氣用之開口(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
第5吸氣部95e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使用時,第5吸氣部95e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5殼體2e之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5吸氣部95e為開啟狀態(參照圖9),以使空氣可從第5殼體2e之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流入。
第5吸氣部95e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5吸氣部95e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5送風部96e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5送風部96e)
第5送風部96e包含風扇等將風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經由第5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e3吸入之空氣送入第5殼體2e之內部。
透過第5送風部96e送入之空氣,通過第5殼體2e之內部,從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e4排出(參照圖9及圖10之粗線箭頭)。
第5送風部96e較佳係設於第5吸氣部95e的附近,但亦可設於其他位置,例如,第5排氣部97e的附近。
(第5排氣部97e)
第5排氣部97e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e4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使用時,第5排氣部97e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5殼體2e之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e4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5排氣部97e為開啟狀態(參照圖10),以使空氣可從第5殼體2e之第5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e4排出。
第5排氣部97e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5排氣部97e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5送風部96e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6發電部91f)
第6發電部91f係將太陽光等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
第6發電部91f係設於第6殼體2f之頂面。
第6發電部91f係將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供給至第6控制部93f、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
第6控制部93f等亦可具有用以蓄積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之電池等蓄電裝置。
(第6控制部93f)
第6控制部93f包含用以探測第6殼體2f內部的資訊(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振動等)之感測器。
本實施態樣中,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係基於透過第6控制部93f得到的資訊進行動作。具體而言,透過第6控制部93f所得到的第6殼體2f內部之溫度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6殼體2f內部之濕度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6殼體2f內部之塵埃之粒子量多於粒子量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6殼體2f內部之特定氣體之濃度高於氣體濃度臨界值以上時,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進行動作。
(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又,除了透過第6控制部93f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或者,代替透過第6控制部93f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亦可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例如,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可基於時間資訊進行動作。此情況下,於第6控制部93f設有電池及用以測量時間資訊之計時器。又,在到達既定之時間點,或者每經過既定之時間間隔時,第6控制部93f使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進行動作。
又,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亦可基於第6殼體2f周圍的資訊(第2負載測試區域1b外部之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等)進行動作。
(透過通訊部發送資訊)
又,第6控制部93f亦可包含向外部之裝置發送資訊之通訊部,並且在第6吸氣部95f、第6送風部96f、第6排氣部97f進行動作並經過既定之時間後仍持續處於溫度資訊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或者濕度資訊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時,使該通訊部將警告資訊傳送至外部之裝置。
(第6吸氣部95f)
第6吸氣部95f設於第6殼體2f的背面之不使用時吸氣用之開口(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
第6吸氣部95f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使用時,第6吸氣部95f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6殼體2f之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6吸氣部95f為開啟狀態(參照圖9),以使空氣可從第6殼體2f之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流入。
第6吸氣部95f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6吸氣部95f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6送風部96f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6送風部96f)
第6送風部96f包含風扇等將風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經由第6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f3吸入之空氣送入第6殼體2f之內部。
透過第6送風部96f送入之空氣,通過第6殼體2f之內部,從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f4排出(參照圖9及圖10之粗線箭頭)。
第6送風部96f較佳係設於第6吸氣部95f的附近,但亦可設於其他位置,例如,第6排氣部97f的附近。
(第6排氣部97f)
第6排氣部97f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f4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使用時,第6排氣部97f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6殼體2f之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f4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2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6排氣部97f為開啟狀態(參照圖10),以使空氣可從第6殼體2f之第6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f4排出。
第6排氣部97f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6排氣部97f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6送風部96f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7發電部91g)
第7發電部91g係將太陽光等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
第7發電部91g係設於第7殼體2g之頂面。
第7發電部91g係將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供給至第7控制部93g、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
第7控制部93g等亦可具有用以蓄積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之電池等蓄電裝置。
(第7控制部93g)
第7控制部93g包含用以探測第7殼體2g內部的資訊(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振動等)之感測器。
本實施態樣中,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係基於透過第7控制部93g得到的資訊進行動作。具體而言,透過第7控制部93g所得到的第7殼體2g內部之溫度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7殼體2g內部之濕度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7殼體2g內部之塵埃之粒子量多於粒子量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7殼體2g內部之特定氣體之濃度高於氣體濃度臨界值以上時,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進行動作。
(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又,除了透過第7控制部93g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或者,代替透過第7控制部93g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亦可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例如,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可基於時間資訊進行動作。此情況下,於第7控制部93g設有電池及用以測量時間資訊之計時器。又,在到達既定之時間點,或者每經過既定之時間間隔時,第7控制部93g使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進行動作。
又,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亦可基於第7殼體2g周圍的資訊(第2負載測試區域1b外部之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等)進行動作。
(透過通訊部發送資訊)
又,第7控制部93g亦可包含向外部之裝置發送資訊之通訊部,並且在第7吸氣部95g、第7送風部96g、第7排氣部97g進行動作並經過既定之時間後仍持續處於溫度資訊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或者濕度資訊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時,使該通訊部將警告資訊傳送至外部之裝置。
(第7吸氣部95g)
第7吸氣部95g設於第7殼體2g的背面之不使用時吸氣用之開口(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
第7吸氣部95g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使用時,第7吸氣部95g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7殼體2g之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7吸氣部95g為開啟狀態(參照圖9),以使空氣可從第7殼體2g之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流入。
第7吸氣部95g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7吸氣部95g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7送風部96g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7送風部96g)
第7送風部96g包含風扇等將風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經由第7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g3吸入之空氣送入第7殼體2g之內部。
透過第7送風部96g吸入之空氣,通過第7殼體2g之內部,從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g4排出(參照圖9及圖10之粗線箭頭)。
第7送風部96g較佳係設於第7吸氣部95g的附近,但亦可設於其他位置,例如,第7排氣部97g的附近。
(第7排氣部97g)
第7排氣部97g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g4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使用時,第7排氣部97g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7殼體2g之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g4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7排氣部97g為開啟狀態(參照圖10),以使空氣可從第7殼體2g之第7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g4排出。
第7排氣部97g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7排氣部97g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7送風部96g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8發電部91h)
第8發電部91h係將太陽光等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
第8發電部91h係設於第8殼體2h之頂面。
第8發電部91h係將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供給至第8控制部93h、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
第8控制部93h等亦可具有用以蓄積透過發電得到的電力之電池等蓄電裝置。
(第8控制部93h)
第8控制部93h包含用以探測第8殼體2h內部的資訊(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振動等)之感測器。
本實施態樣中,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係基於透過第8控制部93h得到的資訊進行動作。具體而言,透過第8控制部93h所得到的第8殼體2h內部之溫度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8殼體2h內部之濕度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8殼體2h內部之塵埃之粒子量多於粒子量臨界值以上時,或者第8殼體2h內部之特定氣體之濃度高於氣體濃度臨界值以上時,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進行動作。
(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又,除了透過第8控制部93h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或者,代替透過第8控制部93h之感測器得到的資訊,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亦可基於其他資訊進行動作。
例如,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可基於時間資訊進行動作。此情況下,於第8控制部93h設有電池及用以測量時間資訊之計時器。又,在到達既定之時間點,或者每經過既定之時間間隔時,第8控制部93h使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進行動作。
又,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亦可基於第8殼體2h周圍的資訊(第2負載測試區域1b外部之溫度、濕度、塵埃之粒子量、特定氣體之濃度等)進行動作。
(透過通訊部發送資訊)
又,第8控制部93h亦可包含向外部之裝置發送資訊之通訊部,並且在第8吸氣部95h、第8送風部96h、第8排氣部97h進行動作並經過既定之時間後仍持續處 於溫度資訊高於溫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或者濕度資訊高於濕度臨界值以上之狀態時,使該通訊部將警告資訊傳送至外部之裝置。
(第8吸氣部95h)
第8吸氣部95h設於第8殼體2h的背面之不使用時吸氣用之開口(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h3)。
第8吸氣部95h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h3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中的至少一個之使用時,第8吸氣部95h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8殼體2h之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h3流入。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8吸氣部95h為開啟狀態(參照圖9),以使空氣可從第8殼體2h之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h3流入。
第8吸氣部95h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8吸氣部95h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8送風部96h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第8送風部96h)
第8送風部96h包含風扇等將風排出之送風裝置,並將經由第8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h3吸入之空氣送入第7殼體2h之內部。
透過第8送風部96h吸入之空氣,通過第8殼體2h之內部,從第8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h4排出(參照圖9及圖10之粗線箭頭)。
第8送風部96h較佳係設於第8吸氣部95h的附近,但亦可設於其他位置,例如,第8排氣部97h的附近。
(第8排氣部97h)
第8排氣部97h包含格柵等開閉門,並進行第8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h4之開閉。
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中的至少一個之使用時,第8排氣部97h為關閉狀態,以使空氣無法從第8殼體2h之第8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h4排出。
未進行負載測試時,亦即,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之位於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元件之不使用時,第8排氣部97h為開啟狀態(參照圖10),以使空氣可從第8殼體2h之第8不使用時排氣開口2h4排出。
第8排氣部97h之開閉係以電動進行。但,第8排氣部97h之開閉門亦可係以透過偏壓成為關閉狀態之方式受到偏壓,並透過第8送風部96h的風成為開啟狀態之形態。
(以可切換連接形式之狀態連接複數之線圈(第11線圈61a1等)之效果)
藉由將連接形式在串聯與並聯之間切換,可改變複數之線圈(第11線圈61a1等)的合成電感,進而可實現「可對應高壓發電機、低壓發電機等各種測試對象電源,容易地進行功率因數的調整」之負載測試裝置1。
(以鐵芯等固持線圈之效果)
以鐵芯(第1鐵芯61a4等)固持線圈(第11線圈61a1等),並經由礙子7,以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殼體(第5殼體2e等)固持鐵芯或者連接棒62。藉此,可在維持電性絕緣之狀態下穩定地固持線圈。
(使相鄰之線圈的端子相向之效果)
可更容易在線圈(第11線圈61a1等)周圍的空間有效率地配置切換裝置。
(將第1負載測試區域1a與第2負載測試區域1b構成為個別之個體的效果)
不須進行功率因數之調整時,可不使用第2負載測試區域1b,僅使用第1負載測試區域1a進行負載測試。又,藉由在相當於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既有的負載測試裝置加上第2負載測試區域1b,可實現可對應各種測試對象電源容易地進行功率因數的調整之負載測試裝置1。
(設置控制訊號線之效果)
可基於在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操作部(第1操作部71)設定之內容(測試對象電源的種類等),控制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線圈的連接形式等。
(設置第1空氣循環部90a、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效果)
負載測試部(第1負載測試部~第3負載測試部)等之不使用時,第1負載測試區域1a之殼體(第1殼體2a等)及第2負載測試區域1b之殼體(第5殼體2e等)維持於幾乎密閉之狀態。故,有殼體內部之溫度或濕度上升而使內部機器劣化之疑慮。又,有塵埃附著於內部機器之疑慮。
在負載測試部等之不使用時,使用空氣循環部(第1空氣循環部90a、第2空氣循環部90b),從殼體外部吸入空氣並排出。亦即,可進行殼體內部之換氣。藉此,可將殼體內部之溫度及濕度保持幾乎固定。並且,可抑制殼體內部之機器的劣化,以及抑制塵埃之附著。
又,送風部(第1送風部96a等)係以透過空氣循環部之發電部(第1發電部91a等)得到的電力驅動。故,即使在負載測試部等之不使用時,未向負載測試部等供給電力之狀態下,仍可使空氣循環部進行動作。
(不使用時吸氣用開口、不使用時排氣開口較小之效果)
只須於既有的負載測試部之殼體設置吸氣用及排氣用之小開口(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等),並附加空氣循環部(第1空氣循環部90a、第2空氣循環部90b),即可實現可在不使用時換氣之負載測試裝置1。
(第1空氣循環部90a、第2空氣循環部90b不與負載測試部等電性連接之效果)
第1空氣循環部90a不與殼體(第1殼體2a等)內部之負載測試部等進行電性連接,而以透過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發電部(第1發電部91a等)得到的電力驅動第1空氣循環部90a之其他機器(第1控制部93a等)。故,即使於第1空氣循環部90a發生故障,仍不易對使用負載測試部之負載測試等造成不良影響。又,可容易地在既有的負載測試部附加第1空氣循環部90a。
第2空氣循環部90b不與殼體(第5殼體2e等)內部之負載測試部等進行電性連接,而以透過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發電部(第5發電部91e等)得到之電力驅動第2空氣循環部90b之其他機器(第5控制部93e等)。故,即使於第2空氣循環部90b發 生故障,仍不易對使用負載測試部之負載測試等造成不良影響。又,可容易地在既有的負載測試部附加第2空氣循環部90b。
(將不使用時排氣開口設置在比不使用時吸氣開口更高之位置的效果)
因將從殼體(第1殼體2a等)外部吸入之空氣送入較高之位置,故塵埃等異物不會殘留於殼體的底部等,而更容易向殼體之外部排出。
(蓋與發電部共用之效果)
可使用具有關閉負載測試部之排氣用之開口之蓋(第1排氣蓋33a等)的區域,有效地進行太陽能發電。
(通訊部的共用)
又,通訊部不限於分別設於第1控制部93a~第8控制部93h之形態,亦可係將設於第1控制部93a~第8控制部93h中任一者之通訊部,作為其他控制部之通訊部共用之形態。
(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開啟關閉控制的應用例)
又,本實施態樣中,說明了與第1操作部71之操作狀態連動,進行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控制之例。
但,亦可於第2操作部72設置用以進行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繼電器之開啟關閉控制的開關,並且不與第1操作部71之操作狀態連動而獨立進行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繼電器的開啟關閉控制(參照圖17、圖18)。
圖17顯示電阻器群(第11電阻器群31a1等)並聯,並且對全部的電阻器群進行電力供給;線圈群組(第11線圈61a1等)並聯,並且對一部份的線圈進行電力供給之例。
圖18顯示電阻器群(第11電阻器群31a1等)並聯,並且對全部的電阻器群進行電力供給;線圈群組(第11線圈61a1等)串聯,並且對一部份的線圈進行電力供給之例。
又,用以進行電抗器側繼電器部82之繼電器之開啟關閉控制的開關,可設於第2操作部72,亦可設於第1操作部71。
(電阻器群的數量、線圈群組的數量之應用例)
本實施態樣中,說明了於一個電阻器群集設置三個電阻器群,並於一個線圈群組設置三個線圈之例。但,包含於一個電阻器群集之電阻器群的數量,不限於3個,包含於一個線圈群組之線圈的數量亦不限於3個。又,包含於一個電阻器群集之電阻器群的數量,亦可與包含於一個線圈群組之線圈的數量不同。
本實施態樣中,說明了使用七個繼電器(例如,第11繼電器~第17繼電器R11~R17)進行三個電阻器群(或者三個線圈)之連接形式以及電力供給對象的切換之例。但,用以進行連接形式等之切換之繼電器的數量及連接方法不限於此。
(不具有分隔壁之形態)
本實施態樣中,說明了於第1殼體2a~第8殼體2h分別設置控制部、吸氣部、送風部及排氣部之群集之形態。
但,在第1殼體2a~第4殼體2d之交界區域未設置分隔壁之情況,控制部、吸氣部、送風部及排氣部亦可僅設置1個。
又,在第5殼體2e~第8殼體2h之交界區域未設置分隔壁之情況,控制部、吸氣部、送風部及排氣部亦可僅設置1個。
此情況下,較佳係將排氣部與吸氣部設於殼體中互相分離開之位置,以使經由吸氣部吸入之空氣通過殼體內部之更多區域。例如,將排氣部與吸氣部之其中一方設於第5殼體2e,並將排氣部與吸氣部之另一方設於第8殼體2h(參照圖19)。
又,此情況下,亦可設置2個以上的發電部,而非僅有1個。
圖19顯示於第5殼體2e的背面設置一個吸氣部(第5吸氣部95e),於第8殼體2h的前面設置一個排氣部(第8排氣部97h,未圖示),並於第5殼體2e~第8殼體2h的頂面設置4個發電部(第5發電部91e~第8發電部91h)之例。
(不使用時吸氣開口之應用例)
本實施態樣中,說明了將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與第1側面開口2a2分別設置之形態。但,可使第1側面開口2a2的一部份作為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發揮機能,亦可使第1側面開口2a2之全部作為第1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a3發揮機能。
此情況下,使第1吸氣蓋51a的一部份或全部作為第1吸氣部95a發揮機能。
同樣,亦可使第2側面開口2b2的一部份或全部作為第2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b3發揮機能。
又,亦可使第3側面開口2c2的一部份或全部作為第3不使用時吸氣開口2c3發揮機能。
(冷卻部50與電阻部30之排列方向的應用例)
本實施態樣中,說明了將冷卻部50排列於電阻部30之z方向之形態。但,亦可將冷卻部50與電阻部30在水平方向上排列。
(測試對象電源之應用例)
本實施態樣中,說明了測試對象電源係三相交流發電機之例,但測試對象電源亦可係單相交流發電機。
已說明完畢本發明之數個實施態樣,但該等之實施態樣皆為例示,而非用於限定發明之範圍。該等之實施態樣可由其他之各種形態實施,並可在不脫離發明之主旨的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及變更。該等之實施態樣及其變形,包含於發明之範圍及主旨,同樣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之發明及其均等之範圍。
1:負載測試裝置 1a:第1負載測試區域 1b:第2負載測試區域 5:控制訊號線 100:測試對象電源 200:負載測試裝置驅動用電源

Claims (10)

  1. 一種負載測試裝置,包含:第1負載測試區域,具有一個以上之設置了複數個包含一個以上之電阻器之電阻器群之電阻器群集,並接受來自測試對象電源之電力供給;以及,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一個以上之包含複數之線圈之線圈群組,並接受來自該測試對象電源之電力供給;該複數之線圈係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更具有一個通過該複數之線圈的中心之鐵芯。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該測試對象電源係三相交流發電機;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接受來自該測試對象電源的R相端子之電力供給之第1線圈群組、接受來自該測試對象電源的S相端子之電力供給之第2線圈群組,以及接受來自該測試對象電源的T相端子之電力供給之第3線圈群組,以作為該一個以上之線圈群組;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通過該第1線圈群組的該複數之線圈之中心的第1鐵芯、通過該第2線圈群組的該複數之線圈之中心的第2鐵芯,以及通過該第3線圈群組的該複數之線圈之中心的第3鐵芯,以作為該鐵芯;該第1鐵芯、該第2鐵芯及該第3鐵芯,係經由連接棒連接; 該第1鐵芯、該第2鐵芯、該第3鐵芯及該連接棒中的至少一個,經由礙子固持於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殼體。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該一個以上之線圈群組中的至少一個,至少具有第1線圈及第2線圈,以作為該複數之線圈;該第1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該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該第1線圈之中心軸延伸之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該第1線圈之中心軸的位置關係;該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該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該第2線圈之中心軸延伸之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該第2線圈之中心軸的位置關係;該第1線圈之具有另一個端部之側與該第2線圈之具有其中一個端部之側,係在該第1線圈之中心軸延伸之方向上相向;該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與該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係在該第1線圈之中心軸延伸之方向上相向。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該一個以上之線圈群組中的至少一個,至少具有第1線圈、第2線圈及第3線圈,以作為該複數之線圈;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一個通過該第1線圈、該第2線圈及該第3線圈之中心的鐵芯;該第1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該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該鐵芯延伸之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該鐵芯通過之區域的位置關係; 該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該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該鐵芯延伸之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該鐵芯通過之區域的位置關係;該第3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與該第3線圈之另一個端部,從該鐵芯延伸之方向來看,係處於夾著該鐵芯通過之區域的位置關係;該第1線圈之具有另一個端部之側與該第2線圈之具有其中一個端部之側,係在該鐵芯延伸之方向上相向;該第2線圈之具有另一個端部之側與該第3線圈之具有其中一個端部之側,係在該鐵芯延伸之方向上相向;該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與該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係在該鐵芯延伸之方向上相向;該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與該第3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係在該鐵芯延伸之方向上相向。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該一個以上之線圈群組中的至少一個,至少具有第1線圈、第2線圈及第3線圈,以作為該複數之線圈;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具有第1繼電器、第2繼電器、第3繼電器、第4繼電器、第5繼電器、第6繼電器及第7繼電器;該第1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該第1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該第1繼電器之另一個接點,係與該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該第2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該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該第2繼電器之另一個接點,係與該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該第3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該第1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該第4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該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該第4繼電器之另一個接點,係與該第3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該第5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該第2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該第5繼電器之另一個接點,係與該第3線圈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該第6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該第2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該第7繼電器之其中一個接點,係與該第3線圈之另一個端部連接。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該第1負載測試區域與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係構成為個別之個體;該一個以上之電阻器群集與該一個以上之線圈群組,係並聯連接於該測試對象電源;該第1負載測試區域,更具有接受來自該測試對象電源之電力供給之第1端子,以及將來自該測試對象電源之電力供給至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第2端子;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更具有經由該第1端子與該第2端子,接受來自該測試對象電源之電力供給之第3端子。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於該第1負載測試區域與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間,設有用以基於經由設於該第1負載測試區域之操作部設定之該測試對象電源的種類、該複數之電阻器群的連接形式及負載量中的至少一個,控制該複數之線圈的連接形式之控制訊號線。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於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之殼體,設有不使用時吸氣開口及不使用時排氣開口;該第2負載測試區域,更具有包含將光轉換成電力之發電裝置之發電部、在該一個以上之線圈群組之不使用時,基於該殼體內部的資訊與該殼體周圍的資訊與時間資訊中的至少一個,進行該不使用時吸氣開口之開閉之吸氣部、進行該不使用時排氣開口之開閉之排氣部,以及經由該吸氣部吸入來自該殼體之外部的空氣並且經由該排氣部使吸入之空氣排出之送風部;該送風部,係以透過該發電部得到的電力驅動;該不使用時吸氣開口,係比該第1負載測試區域中,用以進行冷卻該一個以上之電阻器群之冷卻部之吸氣的開口更小;該不使用時排氣開口,係比該第1負載測試區域中,用以進行來自該冷卻部之空氣的排氣之開口更小。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負載測試裝置,其中,該複數之線圈係經由切換裝置而以可切換為串聯或並聯之狀態連接。
TW110143883A 2021-01-25 2021-11-25 負載測試裝置 TWI778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1/002386 2021-01-25
PCT/JP2021/002386 WO2022157959A1 (ja) 2021-01-25 2021-01-25 負荷試験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9916A TW202229916A (zh) 2022-08-01
TWI778876B true TWI778876B (zh) 2022-09-21

Family

ID=76918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3883A TWI778876B (zh) 2021-01-25 2021-11-25 負載測試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06269B1 (zh)
TW (1) TWI778876B (zh)
WO (1) WO20221579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81003B2 (ja) 2020-11-05 2024-05-10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部などを含む装置
JP7094527B1 (ja) * 2021-08-26 2022-07-04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
KR102384107B1 (ko) * 2021-12-30 2022-04-08 (주)보성테크 300kW 모의부하기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5120A (zh) * 2017-05-22 2017-08-04 江苏现代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地精准判断试验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53928B1 (en) * 1999-12-02 2003-11-25 Tatsumi Corporation Dry load test apparatus
JP3853307B2 (ja) * 2003-07-08 2006-12-06 株式会社興研 乾式高圧負荷システム装置及び同装置の連鎖断線・アーク放電防止方法
WO2011088328A1 (en) * 2010-01-14 2011-07-21 Kohler Co. Diagnostic method for an engine-generator set
JP5395316B1 (ja) * 2013-05-30 2014-01-22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
WO2015075761A1 (ja) * 2013-11-20 2015-05-28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
CN105676122B (zh) * 2016-03-25 2018-12-11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市长清区供电公司 一种电磁继电器返回系数测试平台及测试方法
JP6312231B1 (ja) * 2017-01-31 2018-04-18 株式会社辰巳菱機 負荷試験装置に使用される抵抗器、負荷試験装置に使用される抵抗器セット、及び負荷試験装置
JP7058864B2 (ja) * 2018-02-22 2022-04-25 株式会社エヌエフ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電子負荷ユニット
JP7445275B2 (ja) * 2019-04-05 2024-03-07 有限会社テン・ワーク 負荷試験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15120A (zh) * 2017-05-22 2017-08-04 江苏现代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接地精准判断试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9916A (zh) 2022-08-01
JPWO2022157959A1 (zh) 2022-07-28
JP6906269B1 (ja) 2021-07-21
WO2022157959A1 (ja) 2022-07-28
US20240044983A1 (en) 2024-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8876B (zh) 負載測試裝置
DE69513436T2 (de) Schaltgerätmodul und Konfigurationen
WO2001040817A1 (fr) Appareil d'essai de charge a bas niveau
JP5319034B1 (ja) パワーコントロールユニット
CN107870308B (zh) 负载试验机
JP6339303B2 (ja) 負荷試験装置
CN110268618A (zh) 电源基板、电源单元以及制冷装置
JP2023052807A (ja) 負荷試験装置、負荷試験装置の抵抗ユニット
US6833636B1 (en) Compact load bank for testing power systems
JP2010098865A (ja) 電力変換装置盤
WO2020225953A1 (ja) 負荷試験装置
US12019121B2 (en) Load testing device
CN111355159B (zh) 一种远程操作开关柜
BRPI0721896A2 (pt) Dispositivo de comutação eletromagnético que tem uma pluralidade de áreas graduadas uma em relação à outra
CN106975525A (zh) 温湿度三综合试验箱
JP4055257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ジャンクションボックス格納構造および格納方法
JP7481003B2 (ja) 負荷試験部などを含む装置
JP4168486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コントローラ格納構造および格納方法
JP2020071952A (ja) 電池パック
JP3847586B2 (ja) 閉鎖配電盤
JP6695606B2 (ja) 負荷試験装置
CN207381824U (zh) 一种开关柜智能在线除湿装置
CN206731141U (zh) 温湿度三综合试验箱
US20240027542A1 (en) Load testing device
JP4606095B2 (ja) 車両用の電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