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7972B - 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 - Google Patents

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77972B
TWI777972B TW106129743A TW106129743A TWI777972B TW I777972 B TWI777972 B TW I777972B TW 106129743 A TW106129743 A TW 106129743A TW 106129743 A TW106129743 A TW 106129743A TW I777972 B TWI777972 B TW I7779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channel quality
target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9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5127A (zh
Inventor
楊寧
許華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5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5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779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7797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beam selection

Abstract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該方法包括:終端裝置向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至少一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該終端裝置接收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的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本申請實施例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Description

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
本申請涉及通訊領域,尤其涉及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
多天線(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術是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的核心技術之一,可以大幅提高系統的傳輸速率。波束成形就是一種基於天線陣列的訊號預處理技術,通過調整各天線陣列元素上發送訊號的權值,產生具有指向性的波束。
先前技術中,終端裝置採用波束成形的方式發送訊號,網路裝置在胞元內進行波束掃描。也就是說,終端裝置可以採用複數波束向網路裝置發送訊號,在這種背景下,需要對如何管理複數波束的波束連接以提高訊號傳輸的品質提出了一種新的設計方案。
有鑑於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能夠提高訊號傳輸的品質。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管理波束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終端裝置向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至少一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該終端裝置接收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的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
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發送的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進而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獲取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其中,該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包括:該終端裝置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終端裝置可以自己確定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或者是由網路裝置確定好發送給終端裝置,並在向網路裝置發送的波束的特徵資訊中攜帶通道測量資訊,這樣網路裝置通道測量資訊確定目標波束。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
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也可以波束集合中滿足一定函數關係,或者大於、等於或小於某個預設臨界值的任何判斷條件,從而使得終端裝置能夠進一步縮小波束集合的範圍,準確的確定出目標波束。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和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從該第一波束到該目標波束的波束交遞。
終端裝置在進行波束管理時,可以考慮當前的波束連接的狀態,若當前波束的通道質量不能滿足需求,可以在第二波束集合中選擇滿足需求的第一波束集合。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終端裝置在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第二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構成為第一波束集合。這裡的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與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需求設定。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終端裝置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目標波束,讓網路裝置確認是否合適,接收了網路裝置的資源佔用。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終端裝置可以建立輔連接將部分承載或資料流程配置到此輔連接波束中,提高訊號傳輸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終端裝置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目標波束,讓網路裝置確認是否合適,進而根據目標波束建立輔連接,提高訊號傳輸效率。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終端裝置可以將不滿足預設條件的波束的輔連接刪除,節省頻寬佔用。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低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終端裝置選擇自己認為最佳的目標波束,讓網路裝置確認是否合適,最終將不滿足預設條件的波束的輔連接刪除,節省頻寬佔用。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波束為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指示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識別ID、胞元ID、波束組ID、第二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和波束配置資訊中的至少一項,其中,該第二網路裝置為該目標波束對應的網路裝置。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採用該目標波束發送訊號。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波束識別ID及/或波束組ID。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管理波束的方法,第一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複數波束;該第一網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在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確定目標波束;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
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向終端裝置發送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使得終端裝置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包括: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該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波束為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目標波束對應第二網路裝置;該方法還包括: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配置請求資訊,該波束配置請求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識別ID;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的波束配置響應資訊,該波束配置響應資訊攜帶波束配置資訊;其中,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指示資訊包括: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攜帶該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波束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的指示資訊。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指示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ID及/或波束組ID。
在一些可能的實現方式中,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波束識別ID及/或波束組ID。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裝置,該終端裝置包括執行該第一方面中的方法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的各模塊。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網路裝置,該網路裝置包括執行該第二方面中的方法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的各模塊。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通訊系統,包括:上述第三方面的終端裝置和上述第四方面的網路裝置。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終端裝置,包括:處理器和儲存器; 該儲存器儲存了程式,該處理器執行該程式,用於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的管理波束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種網路裝置,包括:處理器和儲存器; 該儲存器儲存了程式,該處理器執行該程式,用於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該的管理波束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儲存媒介,該計算機儲存媒介中儲存有程式代碼,該程式代碼用於指示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管理波束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種計算機儲存媒介,該計算機儲存媒介中儲存有程式代碼,該程式代碼用於指示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的管理波束的方法。
基於上述技術方案,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發送的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進而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申請保護的範圍。
應理解,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通訊系統,例如:全球行動通訊(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簡稱為“GSM”)系統、分碼多重存取(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簡稱為“CDMA”)系統、寬頻分碼多重存取(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簡稱為“WCDMA”)系統、通用封包無線電服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簡稱為“GPRS”)、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簡稱為“LTE”)系統、LTE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簡稱為“FDD”)系統、LTE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簡稱為“TDD”)、通用行動通訊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為“UMTS”)、全球互聯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簡稱為“WiMAX”)通訊系統或未來的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系統等。
特別地,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基於非正交多重存取技術的通訊系統,例如稀疏碼多重存取(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簡稱為“SCMA”)系統、低密度簽名(Low Density Signature,簡稱為“LDS”)系統等,當然SCMA系統和LDS系統在通訊領域也可以被稱為其他名稱;進一步地,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採用非正交多重存取技術的多載波傳輸系統,例如採用非正交多重存取技術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簡稱為“OFDM”)、濾波器組多載波(Filter Bank Multi-Carrier,簡稱為“FBMC”)、通用分頻多工(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簡稱為“GFDM”)、濾波正交分頻多工(Filtered-OFDM,簡稱為“F-OFDM”)系統等。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終端裝置可以指使用者使用者設備(User Equipment,UE)、接入終端、使用者單元、使用者站、行動站、行動台、遠端站、遠程終端、行動裝置、使用者終端、終端、無線通訊裝置、使用者代理或使用者裝置。接入終端可以是蜂巢電話、無線電話、會話啟動協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電話、無線本地迴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個人數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無線通訊功能的手持裝置、計算裝置或連接到無線數據機的其它處理裝置、車載裝置、可穿戴裝置,未來5G網路中的終端裝置或者未來演進的公用陸地行動通訊網路(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終端裝置等,本發明實施例並不限定。
本發明實施例中的網路裝置可以是用於與終端裝置通訊的裝置,該網路裝置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地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統中的基地台(NodeB,NB),還可以是LTE系統中的演進型基地台(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還可以是雲端無線電存取網路(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場景下的無線控制器,或者該網路裝置可以為中繼站、接入點、車載裝置、可穿戴裝置以及未來5G網路中的網路裝置或者未來演進的PLMN網路中的網路裝置等,本發明實施例並不限定。
第1圖是本發明一應用場景的示意圖。第1圖中的通訊系統可以包括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終端裝置通過採用複數波束發送訊號,與網路裝置進行通訊。
在5G系統中,需要支援在高頻段(中心頻率在6GHz以上,典型的比如28GHz)進行資料傳輸,以達到5G對傳輸速率的要求。在高頻段進行資料傳輸時,為了達到更高的傳輸速率,需要採用多天線技術。
波束成形就是一種基於天線陣列的訊號預處理技術,通過調整各天線陣列元素上發送訊號的權值,產生具有指向性的波束。
先前技術中,終端裝置通過波束成形的方式採用複數波束向網路裝置發送訊號,本申請實施例提出了管理複數波束的連接的新的設計方案,能夠提高訊號傳輸的品質。
第2圖示出了本申請實施例的一種管理波束的方法200的示意圖。該方法200的執行主體可以為終端裝置。該方法200包括: S210:終端裝置向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複數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 S220:該終端裝置接收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的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 S230: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
具體而言,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至少一波束,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表示為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可以用於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在確定目標波束後發送的指示資訊,這樣終端裝置可以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
該特徵資訊為能夠用於網路裝置區別出不同波束發送的訊號的成形增益的優良,可選地,特徵資訊還可以攜帶波束ID、波束組ID、胞元ID、第二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和波束配置資訊中的至少一項。這樣網路裝置就能夠根據特徵資訊確定出成形增益最佳的波束,並向終端裝置發送通知資訊。
波束管理可以包括建立波束連接、波束連接的交遞,輔連接的添加、刪除或者其他連接程序等,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應理解,該特徵資訊可以單獨發送,也可以是攜帶在解調參考訊號(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實體上鏈控制通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或通道探測參考訊號(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指示資訊可以是攜帶在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資訊或下鏈控制資訊傳訊中,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應理解,終端裝置發送波束集合中波束的特徵資訊,可以是同時發送,也可以週期發送、或者輪詢發送等,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需要說明的是,不同的波束可以看作是不同波束方向的波束,也可以是相同波束方向的波束,為方便描述,本申請實施例以不同波束表示不同的波束方向為例進行說明。
因此,本申請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發送的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進而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可選地,本申請實施例可以應用於初始建立波束連接,終端裝置將能夠支援的波束確定為第一波束集合,網路裝置從該第一波束集合中選擇出目標波束,並通過指示資訊告知終端裝置,終端裝置建立該目標波束的波束連接。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獲取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其中,該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包括:該終端裝置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具體而言,終端裝置可以自己確定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或者是由網路裝置確定好發送給終端裝置,並在向網路裝置發送的波束的特徵資訊中攜帶通道測量資訊,這樣網路裝置通道測量資訊確定目標波束。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
具體而言,第二波束集合可以是由終端裝置能夠獲取的周圍的波束的特徵資訊的全部或部分波束構成的,可以稱為鄰波束。第一波束為終端裝置當前使用的波束,且該第一波束在第一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則該第二波束集合可以是該第一波束的鄰波束,該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可以在第一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也可以在其他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
第一預設條件也可以波束集合中滿足一定函數關係,或者大於、等於或小於某個預設臨界值的任何判斷條件,從而使得終端裝置能夠進一步縮小波束集合的範圍,準確的確定出目標波束。
應理解,終端裝置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的各種配置資訊可以是通過系統資訊或者通過專用傳訊程序提前配置給終端裝置,也可以是與指示資訊一起承載在同一資訊中,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可選地,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有波束的識別資訊,以使網路裝置確定出通道質量最佳的波束後,知道該波束為具體的哪個一波束。可選地,終端裝置也可以向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網路裝置能夠綜合考慮當前波束與備選波束的關係,確定目標波束,進而使得終端裝置能夠進行波束管理。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從該第一波束到該目標波束的波束交遞。
具體而言,終端裝置在進行波束管理時,可以考慮當前的波束連接的狀態,若當前波束的通道質量不能滿足需求,可以在第二波束集合中選擇滿足需求的第一波束集合。這樣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後,網路裝置可以確定出目標波束,並發送指示資訊告知終端裝置,從而終端裝置可以從第一波束交遞到目標波束。
應理解,由於波束進行交遞也需要佔用資源,因此終端裝置對當前波束的通道質量的要求與對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要求可以不相同。
還應理解,波束交遞波束程序可以包括下鏈及/或上下鏈路。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具體而言,終端裝置在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第二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構成為第一波束集合。這裡的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與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需求設定。
可選地,終端裝置還可以考慮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與超過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進行比較。具體地,終端裝置可以將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中高於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的波束確定為第一波束集合。還可以設置一偏移值,即將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中高於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超過該偏移值的波束確定為第一波束集合。
應理解,第一預設臨界值可以看作終端裝置對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的預設要求,第二預設臨界值可以終端裝置對第一波束集合中波束的通道質量的預設要求。下述各個實施例以此對應關係為例進行說明,且在不同實施例中對第一預設臨界值和第二預設臨界值的具體取值不進行限定。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具體而言,終端裝置在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這裡終端裝置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等,預先篩選通道質量更合適的波束構成第一波束集合,並將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發送給網路裝置。終端裝置選擇第一波束集合時,可以將通道質量最好的作為構成第一波束集合的波束。如果存在通道質量最好的波束有二,可以任意選一作為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波束,也可以將這二同時看作構成第一波束集合的波束。終端裝置確定第一波束集合後,向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若第一波束集合中存在二相同的通道質量的波束,則選擇其中一作為目標波束。
可選地,終端裝置還可以考慮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與超過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進行比較。具體地,終端裝置可以將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中高於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的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還可以設置一偏移值,即將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中高於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超過該偏移值的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網路裝置接收的第一波束集合的波束的特徵資訊是由終端裝置篩選好的,因此網路裝置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判定確定是否要接收終端裝置選擇的波束,具體地,網路裝置可以根據波束的通道質量及/或當前波束的負載情況,確定是否接受該波束作為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如果接受時則向終端裝置返回的指示資訊攜帶確認資訊。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具體而言,輔連接波束用於在當前的一波束或複數波束作為主連接波束時,仍然不能夠滿足當前的業務處理,或者處理效果不好時,終端裝置可以建立輔連接將部分承載或資料流程配置到此輔連接波束中。
終端裝置將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一波束集合,並將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發送給網路裝置,網路裝置在第一波束集合中確定出目標波束,並通過指示資訊告知終端裝置,終端裝置建立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本申請實施例中,建立輔連接時,可以不考慮當前波束連接的通道質量狀態。當然最好是在當前波束的通道質量大於第一預設臨界值的情況下,選擇輔連接。在當前波束的通道質量小於第一預設臨界值的情況下,可以先考慮選擇目標波束,並交遞到目標波束。具體實現方式,根據應用需求進行選擇,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進行限定。
終端裝置還可以考慮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與超過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進行比較。具體地,終端裝置可以將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中高於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的波束確定為第一波束集合。還可以設置一偏移值,即將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中高於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超過該偏移值的波束確定為第一波束集合。
應理解,本申請實施例的目標波束可以是一也可以是複數,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終端裝置在建立目標波束的輔連接時,終端裝置可以先確定大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波束確定第三波束集合,再確定通道質量最好的波束構成第一波束集合,併發送給網路裝置,網路裝置向終端裝置回覆的指示資訊中攜帶確認資訊。該確認資訊中攜帶接受或不接受目標波束的識別資訊。若全部接受或全部不接受可以不攜帶波束識別資訊,這時終端裝置可以維持當前的波束連接。
終端裝置還可以考慮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與超過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進行比較。具體地,終端裝置可以將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中高於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的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還可以設置一偏移值,即將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中高於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超過該偏移值的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具體而言,本申請實施例中第二波束集合包括當前正在連接的至少一輔波束,在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將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一波束集合,並將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發送給網路裝置,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網路裝置通過指示資訊告知終端裝置,終端裝置刪除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應理解,本申請實施例的目標波束可以是一也可以是複數,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可選地,終端裝置在刪除目標波束的輔連接時,終端裝置可以先確定大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波束確定第三波束集合,再確定通道質量最好的波束構成第一波束集合,併發送給網路裝置,網路裝置向終端裝置回覆的指示資訊中攜帶確認資訊。該確認資訊中攜帶接受或不接受目標波束的識別資訊。若全部接受或全部不接受可以不攜帶波束識別資訊。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第一波束為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具體而言,本申請實施例還可以應用於波束組,該波束組內的特徵資訊相同,因此終端裝置從當前連接的第一波束交遞到波束組內的任意一波束上,都不需要通知網路裝置。終端裝置可以根據每一波束的波束ID識別是否是組內波束,或者終端裝置為組內的每一波束配置組識別ID。
也就是說,終端裝置能夠提前獲知組內波束的特徵資訊。終端裝置可以確定邊界波束,或者是由網路裝置指定邊界波束,如果終端裝置連接到該邊界波束時,終端裝置需要測量周圍波束的特徵資訊,並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或者由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再進行波束管理。
需要說明的是,終端裝置在移動到邊界波束時,可以只測量當前波束組外的波束的特徵資訊,也可以都測量,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應理解,這裡的邊界波束可以一也可以是複數;邊界波束也可以是波束組內的任意一或複數終端裝置確定或網路裝置指定的波束,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本申請對“邊界波束”的名稱也不進行限定,只要具有上述連接到該組內的波束後,需要測量周圍波束的以確定目標波束的波束都在本申請保護的範圍內。
還應理解,同一波束組內的波束ID不同,但不同波束組內的波束ID可以相同,在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時,網路裝置對於相同波束ID的波束,還可以根據波束組的組ID進行區分,從而能夠準確的確定出目標波束。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指示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識別(identity,ID)、胞元ID、波束組ID、第二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和波束配置資訊中的至少一,其中,該第二網路裝置為該目標波束對應的網路裝置。
具體而言,目標波束中攜帶有波束ID、波束組ID和波束配置資訊,使得終端裝置知道哪個波束為選中的波束,以及目標波束使用那些配置資訊。若目標波束與第一波束不屬於同一網路裝置,則網路裝置向終端裝置發送的指示資訊中還攜帶有目標波束所屬的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或所屬胞元的胞元ID,或者可以兩者都攜帶。此時的波束配置資訊是由目標波束所屬的網路裝置(表示為第二網路裝置)的配置的。
因此,本申請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發送的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進而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第3圖是本申請一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300的示意圖。該方法300的執行主體可以為網路裝置。該方法300包括: S310:第一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複數波束; S320:該第一網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在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確定目標波束; S330: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
具體而言,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至少一波束,網路裝置(表示為第一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網路裝置根據該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向終端裝置發送用於指示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這樣終端裝置可以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
應理解,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終端裝置側描述的交互及相關特性、功能等與網路裝置側的描述相應,為了簡潔,在此不再贅述。
因此,本申請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向終端裝置發送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使得終端裝置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包括: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該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具體而言,終端裝置可以自己確定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或者是由網路裝置確定好發送給終端裝置,網路裝置接收到的波束的特徵資訊中攜帶通道測量資訊,這樣網路裝置通道測量資訊確定目標波束。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第一波束為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具體而言,本申請實施例還可以應用於波束組,該波束組內的特徵資訊相同,因此終端裝置從當前連接的第一波束交遞到波束組內的任意一波束上,都不需要通知網路裝置。也就是說,終端裝置能夠提前獲知組內波束的特徵資訊。終端裝置可以確定邊界波束,或者是由網路裝置指定邊界波束,如果終端裝置連接到該邊界波束時,終端裝置需要確定目標波束,或者由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再進行波束管理。
應理解,這裡的邊界波束可以一也可以是複數;邊界波束也可以是波束組內的任意一終端裝置確定或網路裝置指定的波束,本申請對此不進行限定。
可選地,作為一實施例,該目標波束對應第二網路裝置;該方法還包括: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配置請求資訊,該波束配置請求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識別ID;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的波束配置響應資訊,該波束配置響應資訊攜帶波束配置資訊;其中,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指示資訊包括: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攜帶該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波束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的指示資訊。
具體而言,目標波束中攜帶有波束ID和波束配置資訊,使得終端裝置知道哪個波束為選中的波束,以及目標波束使用那些配置資訊。若目標波束與第一波束不屬於同一網路裝置,則網路裝置向終端裝置發送的指示資訊中還攜帶有目標波束所屬的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或所屬胞元的胞元ID,或者可以兩者都攜帶。此時的波束配置資訊是由目標波束所屬的網路裝置(表示為第二網路裝置)的配置的。
具體地,第一網路裝置可以向第二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配置請求資訊,該波束配置請求資訊中攜帶有目標波束的波束ID,第二網路裝置為目標波束分配波束配置資訊或資源配置資訊等,並向第一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配置響應資訊,該波束配置響應資訊攜帶波束配置資訊,第一網路裝置將第二網路裝置分配的波束配置資訊發送給終端裝置。該波束配置資訊可以攜帶在指示資訊中,也可以單獨發送。
因此,本申請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向終端裝置發送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使得終端裝置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下面結合第4圖詳細描述本申請實施例。應注意,這只是為了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實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請實施例的範圍。
401、終端裝置在第二波束集合中確定滿足預設條件的第一波束集合。 402:終端裝置獲取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 403:終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波束的通道質量資訊。 404:網路裝置根據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 405:網路裝置向終端裝置發送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目標波束。 406:網路裝置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
因此,本申請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在能夠獲知特徵資訊的第二波束集合中確定滿足預設條件的第一波束集合,並向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發送的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進而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應理解,在本申請的各種實施例中,上述各程序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程序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申請實施例的實施程序構成任何限定。
下面結合第5圖詳細描述本申請另一實施例。應注意,這只是為了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實施例,而非限制本申請實施例的範圍。
501:終端裝置確定第二波束集合中滿足預設條件的第三波束集合。 502:終端裝置確定第三波束集合中的第一波束集合,該第一波束集合可以是終端裝置確定的最佳目標波束。 503:終端裝置獲取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 504:終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波束的通道質量資訊。 505:網路裝置根據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網路裝置確定是否接受該目標波束。 506:網路裝置向終端裝置發送確認資訊,若網路裝置確定接收該目標波束,可以攜帶目標波束的波束ID。 507:終端裝置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
因此,本申請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在能夠獲知特徵資訊的第二波束集合中確定滿足預設條件的第三波束集合,再在第三波束集合中選擇終端裝置確定的最佳目標波束構成第一波束集合,並向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發送的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進而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上文中詳細描述了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下面將描述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網路裝置和終端裝置。
第6圖示出了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終端裝置600的示意性框圖。如第6圖所示,該終端裝置600包括: 發送模塊610:用於向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至少一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 接收模塊620:接收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的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 處理模塊630: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
可選地,該接收模塊620,還用於獲取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該發送模塊610具體用於: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可選地,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
可選地,該處理模塊630具體用於: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和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從該第一波束到該目標波束的波束交遞。
可選地,該處理模塊630具體用於: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可選地,該處理模塊630具體用於: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可選地,該處理模塊630具體用於: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可選地,該處理模塊630具體用於: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可選地,該處理模塊630具體用於: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可選地,該處理模塊630具體用於: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第三波束集合;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低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可選地,該第一波束為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可選地,該指示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識別ID、波束組ID、胞元ID、第二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和波束配置資訊中的至少一項,其中,該第二網路裝置為該目標波束對應的網路裝置。
可選地,該處理模塊630具體用於:該終端裝置採用該目標波束發送訊號。
可選地,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波束ID及/或波束組ID。
因此,本申請實施例的終端裝置,通過向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發送的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進而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第7圖示出了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網路裝置700的示意性框圖。如第7圖所示,該網路裝置700包括: 接收模塊710:用於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複數波束; 處理模塊720:用於根據該接收模塊接收的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在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確定目標波束; 發送模塊730:用於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
可選地,該接收模塊710具體用於:接收該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與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
可選地,該第一波束為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可選地,該目標波束對應第二網路裝置;該發送模塊730,還用於向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配置請求資訊,該波束配置請求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識別ID;該接收模塊710,還用於接收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的波束配置響應資訊,該波束配置響應資訊攜帶波束配置資訊;該發送模塊730具體用於: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攜帶該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波束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網路裝置ID的指示資訊。
可選地,該指示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ID及/或波束組ID。
可選地,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波束識別ID及/或波束組ID。
因此,本申請實施例的網路裝置,通過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向終端裝置發送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使得終端裝置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第8圖示出了本申請的實施例提供的管理波束的系統800的示意性框圖。該系統800包括: 前述本申請實施例的終端裝置600和前述本申請實施例的網路裝置700。
第9圖示出了本申請的實施例提供的終端裝置的結構,包括至少一處理器902(例如具有計算和處理能力的通用處理器CPU、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專用積體電路(ASIC)、現場可程式閘陣列(FPGA)等),處理器對終端裝置內各模塊和裝置進行管理和排程。還包括至少一網路介面905或者其他通訊介面,儲存器906,和至少一匯流排系統903。終端裝置的各個元件通過匯流排系統903耦合在一起,其中匯流排系統903可能包括資料匯流排、電源匯流排、控制匯流排和狀態訊號匯流排等,但是為了清楚說明起見,在圖中將各種匯流排都標為匯流排系統903。
上述本申請實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應用於處理器902,或者用於執行儲存器906中儲存的可執行模塊,例如計算機程式。儲存器906可能包含高速隨機存取儲存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還包括非揮發性儲存器(non-volatile memory),儲存器可以包括只讀儲存器和隨機存取儲存器,並向處理器提供需要的傳訊或資料、程式等等。儲存器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揮發性隨機存取儲存器(NVRAM)。通過至少一網路介面905(可以是有線或者無線)實現與至少一其他網元之間的通訊連接。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儲存器906儲存了程式9061,處理器902執行程式9061,用於執行以下操作: 通過網路介面905向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至少一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 通過網路介面905接收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的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 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
需要說明的是,該存取網路裝置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終端裝置,並且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終端裝置對應的各個步驟及/或流程。
從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通過向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接收網路裝置發送的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進而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第10圖示出了本申請的實施例提供的網路裝置的結構,包括至少一處理器1002(例如具有計算和處理能力的通用處理器CPU、數位訊號處理器(DSP)、專用積體電路(ASIC)、現場可程式閘陣列(FPGA)等),處理器對網路裝置內各模塊和裝置進行管理和排程。還包括至少一網路介面1005或者其他通訊介面,儲存器1006,和至少一匯流排系統1003。網路裝置的各個元件通過匯流排系統1003耦合在一起,其中匯流排系統1003可能包括資料匯流排、電源匯流排、控制匯流排和狀態訊號匯流排等,但是為了清楚說明起見,在圖中將各種匯流排都標為匯流排系統1003。
上述本申請實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應用於處理器1002,或者用於執行儲存器1006中儲存的可執行模塊,例如計算機程式。儲存器1006可能包含高速隨機存取儲存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也可能還包括非揮發性儲存器(non-volatile memory),儲存器可以包括只讀儲存器和隨機存取儲存器,並向處理器提供需要的傳訊或資料、程式等等。儲存器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揮發性隨機存取儲存器(NVRAM)。通過至少一網路介面1005(可以是有線或者無線)實現與至少一其他網元之間的通訊連接。
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儲存器1006儲存了程式10061,處理器1002執行程式10061,用於執行以下操作: 通過網路介面1005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複數波束; 根據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在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確定目標波束; 通過網路介面1005向該終端裝置發送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
需要說明的是,該存取網路裝置可以具體為上述實施例中的網路裝置,並且可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實施例中與網路裝置對應的各個步驟及/或流程。
從本申請實施例提供的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通過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根據特徵資訊確定目標波束,並向終端裝置發送用於指示已經確定的目標波束的指示資訊,使得終端裝置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這樣終端裝置通過發送波束的特徵資訊使得網路裝置為終端裝置確定最佳目標波束,再根據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從而提高了訊號傳輸的品質。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計算機儲存媒介,該計算機儲存媒介可以儲存用於指示上述任一種方法的程式指令。
可選地,該儲存媒介具體可以為儲存器906或1006。
應理解,本文中術語“及/或”,僅僅是一種描述關聯物件的關聯關係,表示可以存在三種關係,例如,A及/或B,可以表示:單獨存在A,同時存在A和B,單獨存在B這三種情況。另外,本文中字元“/”,一般表示前後關聯物件是一種“或”的關係。
應理解,在本申請的各種實施例中,上述各程序的序號的大小並不意味著執行順序的先後,各程序的執行順序應以其功能和內在邏輯確定,而不應對本申請實施例的實施程序構成任何限定。
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揭露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演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體、或者計算機軟件和電子硬體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體還是軟件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一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申請的範圍。
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程序,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程序,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該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該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複數單元或元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整合到另一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訊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介面,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訊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該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實體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實體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複數網路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請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整合在一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實體存在,也可以二或二以上單元整合在一單元中。
該功能如果以軟件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儲存在一計算機可讀取儲存媒介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先前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該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儲存在一儲存媒介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裝置(可以是個人計算機,伺服器,或者網路裝置等)執行本申請各個實施例該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儲存媒介包括:隨身碟、行動硬碟、只讀儲存器(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儲存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儲存程式代碼的媒介。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並不侷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申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申請的保護範圍應以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準。
200、300‧‧‧管理波束的方法S210、S220、S230、S310、S320、S330、401、402、403、404、405、406、501、502、503、504、505、506、507‧‧‧步驟600‧‧‧終端裝置610、730‧‧‧發送模塊620、710‧‧‧接收模塊630、720‧‧‧處理模塊700‧‧‧網路裝置800‧‧‧管理波束的系統902、1002‧‧‧處理器903、1003‧‧‧匯流排系統905、1005‧‧‧網路介面906、1006‧‧‧儲存器9061、10061‧‧‧程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先前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第1圖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應用場景圖; 第2圖是本申請一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的示意圖; 第3圖是本申請另一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的示意圖; 第4圖是本申請一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第5圖是本申請另一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第6圖是本申請實施例的終端裝置的示意性框圖; 第7圖是本申請一實施例的網路裝置的示意性框圖; 第8圖是本申請一實施例的管理波束的系統的示意性框圖; 第9圖是本申請一實施例的終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第10圖是本申請一實施例的網路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200‧‧‧管理波束的方法
S210、S220、S230‧‧‧步驟

Claims (40)

  1. 一種管理波束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一終端裝置向一第一網路裝置發送一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一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一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該終端裝置將具有通道質量最好的波束作為構成該第一波束集合的波束,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至少一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並且該終端裝置透過以波束成形的方式採用複數波束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訊號;該終端裝置從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攜帶來自一第二網路裝置的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識別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一網路裝置ID的一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一波束管理;其中,該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一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一個或複數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該第一波束是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波束且在該第一網路裝置所覆蓋的範圍內,該第二波束集合由該終端裝置能夠獲取周圍波束的特徵資訊的波束組成,該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在該第一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或其他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獲取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其中,該終端裝置向網路裝置發送一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包括:該終端裝置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和一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一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從該第一波束到該目標波束的波束交遞。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一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一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一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一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一第三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一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方法還包括: 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一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一第三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方法還包括: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一第三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低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束為一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指示資訊還攜帶一波束組ID和一胞元ID,其中,該第二網路裝置為該目標波束對應的網路裝置。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管理波束連接包括:該終端裝置採用該目標波束發送訊號。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一波束ID及/或一波束組ID。
  14. 一種管理波束的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一第一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一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一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一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該終端裝置將具有通道質量最好的波束作為構成該第一波束集合的波束,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複數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並且該終端裝置透過以波束成形的方式採用複數波束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訊號;該第一網路裝置根據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在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確定一目標波束;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由一第二網路裝置發送的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識別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一網路裝置ID;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終端裝置發送包括該目標波束的該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該波束識別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該網路裝置ID的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其中,該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一個或複數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該第一波束是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波束且在該第一網路裝置所覆蓋的範圍內,該第二波束集合由該終端裝置能夠獲取周圍波束的特徵資訊的複數波束組成,該第二波 束集合中的波束在該第一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或其他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
  1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終端裝置發送的一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包括: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該終端裝置發送的一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1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一第二波束集合中滿足一第一預設條件的波束,該第一波束為該終端裝置當前使用的波束,且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
  1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束為一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1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或第17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目標波束對應第二網路裝置;該方法還包括:該第一網路裝置向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波束配置請求資訊,該波束配置請求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識別ID;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的波束配置響應資訊,該波束配置響應資訊攜帶波束配置資訊。
  1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指示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ID及/或一波束組ID。
  2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方法,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波束識別ID。
  21. 一種管理波束的終端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發送模塊,用於向一第一網路裝置發送一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一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一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該終端裝置將具有通道質量最好的波束作為構成該第一波束集合的波束,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至少一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並且該終端裝置透過以波束成形的方式採用複數波束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訊號;一接收模塊,用於從該第一網路裝置接收攜帶來自一第二網路裝置的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識別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一網路裝置ID的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一處理模塊,用於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波束管理;其中,該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一個或複數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該第一波束是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波束且在該第一網路裝置所覆蓋的範圍內,該第二波束集合由該終端裝置能夠獲取周圍波束的特徵資訊的複數波束組成,該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在該第一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或其他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
  2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接收模塊,還用於獲取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通道質量;該發送模塊具體用於: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2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模塊具體用於:根據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確定該第一波束集合;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從該第一波束到該目標波束的波束交遞。
  2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模塊具體用於: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一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一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2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模塊具體用於:在該第一波束的通道質量低於一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時,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高於一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一第三波束集合;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
  2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模塊具體用於: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一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2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模塊具體用於: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大於一第二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一第三波束集合; 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高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建立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2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模塊具體用於: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該終端裝置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2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模塊具體用於:將該第二波束集合中低於該第一預設通道質量臨界值的至少一波束確定為一第三波束集合;將該第三波束集合中通道質量最低的波束,確定為該第一波束集合;根據該目標波束,進行刪除該目標波束的輔連接。
  3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至第2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第一波束為一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3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指示資訊還攜帶一波束組ID和一胞元ID,其中,該第二網路裝置為該目標波束對應的網路裝置。
  3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或第22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處理模塊具體用於:該終端裝置採用該目標波束發送訊號。
  3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終端裝置,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一波束ID及/或一波束組ID。
  34. 一種第一網路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接收模塊,用於接收一終端裝置發送的一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一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的通道質量與一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該終端裝置將具有通道質量最好的波束作為構成該第一波束集合的波束,以及接收由一第二網路裝置發送的一目標波束的一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識別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一網路裝置ID,該第一波束集合包括複數波束,該特徵資訊用於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目標波束,並且該終端裝置透過以波束成形的方式採用複數波束向該第一網路裝置發送訊號;一處理模塊,用於根據該接收模塊接收的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在該第一波束集合中確定該目標波束;一發送模塊,用於向該終端裝置發送包括該目標波束的該波束配置資訊、該目標波束的該波束識別ID和該第二網路裝置的該網路裝置ID的指示資訊,該指示資訊用於指示該第一網路裝置確定的該目標波束;其中,該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一個或複數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該第一波束是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波束且在該第一網路裝置所覆蓋的範圍內,該第二波束集合由該終端裝置能夠獲取周圍波束的特徵資訊的複數波束組成,該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在該第一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或其他網路裝置覆蓋的範圍內。
  3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第一網路裝置,其中,該接收模塊具體用於:接收該終端裝置發送的一第一波束集合中的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該特徵資訊攜帶用於指示通道質量的通道質量資訊。
  3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第一網路裝置,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是由一第二波束集合中的波束與一預設通道質量的關係確定的,該第二波束集合包括該終端裝置在當前使用的第一波束能夠測量到特徵資訊的波束,該第一波束對應該第一網路裝置。
  3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述的第一網路裝置,其中,該第一波束為一第四波束集合的邊界波束,且該第四波束集合包括的複數波束中的每一波束與該第一波束的特徵資訊相同。
  3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或第37項所述的第一網路裝置,其中,該目標波束對應一第二網路裝置;該發送模塊,還用於向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一波束配置請求資訊,該波束配置請求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波束識別ID;該接收模塊,還用於接收該第二網路裝置發送的波束配置響應資訊,該波束配置響應資訊攜帶波束配置資訊。
  3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第一網路裝置,其中,該指示資訊攜帶該目標波束的一波束ID及/或一波束組ID。
  4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第一網路裝置,其中,該第一波束集合中每一波束的特徵資訊還攜帶一波束識別ID及/或一波束組ID。
TW106129743A 2016-09-30 2017-08-31 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 TWI7779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6/101273 2016-09-30
??PCT/CN2016/101273 2016-09-30
PCT/CN2016/101273 WO2018058608A1 (zh) 2016-09-30 2016-09-30 管理波束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5127A TW201815127A (zh) 2018-04-16
TWI777972B true TWI777972B (zh) 2022-09-21

Family

ID=61763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9743A TWI777972B (zh) 2016-09-30 2017-08-31 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1704B2 (zh)
EP (1) EP3506524A4 (zh)
JP (1) JP6825092B2 (zh)
KR (1) KR20190057073A (zh)
CN (2) CN112929106A (zh)
AU (1) AU2016424446B2 (zh)
BR (1) BR112019006199B1 (zh)
CA (1) CA3038706A1 (zh)
IL (1) IL265702B (zh)
MX (1) MX2019003701A (zh)
MY (1) MY193284A (zh)
PH (1) PH12019500696A1 (zh)
RU (1) RU2732949C9 (zh)
SG (1) SG11201902859YA (zh)
TW (1) TWI777972B (zh)
WO (1) WO2018058608A1 (zh)
ZA (1) ZA2019021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X2019003661A (es) 2016-09-28 2019-06-1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 de transmision de se?ales, dispositivo de red y dispositivo terminal.
JP2020502862A (ja) 2016-10-24 2020-01-23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ビーム測定方法及び装置
JP6949943B2 (ja) 2016-11-04 2021-10-13 オッポ広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ビーム測定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US11166283B2 (en) 2016-12-23 2021-11-0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0062398B (zh) * 2017-05-05 2020-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恢复方法及装置
CN110868231B (zh) * 2018-08-10 2021-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管理天线面板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US10892814B2 (en) * 2018-12-07 2021-01-12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Performing receive beamforming in a fifth generation millimeter wave system
WO2020224578A1 (en) * 2019-05-09 2020-11-12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panel control
CN112994766B (zh) * 2019-12-16 2022-1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波束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
EP4124106A4 (en) * 2020-03-17 2024-03-2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2333786B (zh) * 2020-11-12 2023-03-24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主载波切换方法、基站、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909124B2 (en) 2021-04-30 2024-02-20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emperature-based antenna selection
CN116530170A (zh) * 2021-11-30 2023-08-0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测量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35742A1 (en) * 2012-03-09 2013-09-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and beam index reporting
WO2015126130A1 (ko) * 2014-02-19 2015-08-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우선 순위를 갖는 송신 빔 인덱스 선택 및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TW201633737A (zh) * 2015-03-12 2016-09-16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 Tech 混合波束賦形傳輸方法及網路設備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75054B2 (ja) * 2000-11-09 2007-09-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8036669B2 (en) * 2006-04-20 2011-10-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Orthogonal resource reuse with SDMA beams
CN101729457B (zh) * 2008-10-17 2013-01-09 上海交通大学 动态子载波关联有限比特反馈和调度方法
JP4770939B2 (ja) 2009-02-13 2011-09-14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US8660598B2 (en) * 2009-11-06 2014-02-25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ioritizing beams to enable efficient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communication links
US20120281544A1 (en) 2010-11-05 2012-11-08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obility For Multipoint Operations
CN102300222A (zh) 2011-06-28 201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信息管理装置、天线以及天线波束特性管理方法及装置
US8630677B2 (en) 2011-07-15 2014-01-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istributed beam selection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KR101828837B1 (ko) 2011-09-29 2018-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 포밍을 이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짧은 핸드오버 지연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15527026A (ja) 2012-08-28 2015-09-10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1次ビームを使用する通信リンクのハンドオーバのための方法
HUE049021T2 (hu) 2012-09-12 2020-08-2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Eljárás hálózati csomópontban, eljárás felhasználói készülékben, hálózati csomópont és felhasználói készülék nyalábjelölt kiválasztására
CN103731923B (zh) 2012-10-12 2017-12-26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多用户调度方法和设备
CN105075321B (zh) 2013-01-14 2018-11-09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KR102299326B1 (ko) * 2013-09-27 2021-09-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빔 정보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KR102155526B1 (ko) 2013-11-29 2020-09-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빔 포밍 기반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베어러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CN103628257B (zh) 2013-11-29 2016-02-03 福建省三达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随机点位刺针
CN104955061A (zh) * 2014-03-28 2015-09-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波束选择方法及基站
US9578644B2 (en) 2014-09-26 2017-02-21 Mediatek Inc. Beam misalignment detec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KR102363547B1 (ko) * 2014-11-26 2022-02-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빔포밍을 이용한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EP3273717A4 (en) * 2015-03-16 2018-11-14 NTT DoCoMo, Inc. User device,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5375959B (zh) 2015-10-14 2018-06-26 西安交通大学 3d-mimo系统中基于波束形状匹配的分布式干扰协调方法
CN111988816B (zh) 2015-12-08 2022-10-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连接建立的方法和装置
CN105611569B (zh) 2016-01-06 2019-04-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质量信息的上报方法及移动终端
EP3726737A1 (en) * 2016-03-03 2020-10-21 IDAC Holding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eam control in beamformed systems
WO2017176022A1 (en) * 2016-04-04 2017-10-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beam in beamforming system
US10091759B2 (en) * 2016-05-20 2018-10-02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obility management method in macro-assisted system and related apparatuses using the same
CA3031986C (en) 2016-07-26 2023-03-14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pparatus
EP4325735A3 (en) * 2016-08-03 2024-05-01 NEC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system,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related to beamforming
US10505618B2 (en) * 2016-08-10 2019-12-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in wireless system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35742A1 (en) * 2012-03-09 2013-09-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and beam index reporting
WO2015126130A1 (ko) * 2014-02-19 2015-08-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우선 순위를 갖는 송신 빔 인덱스 선택 및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TW201633737A (zh) * 2015-03-12 2016-09-16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 Tech 混合波束賦形傳輸方法及網路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2274B (zh) 2021-03-05
EP3506524A4 (en) 2019-08-14
WO2018058608A1 (zh) 2018-04-05
EP3506524A1 (en) 2019-07-03
CN112929106A (zh) 2021-06-08
MY193284A (en) 2022-09-30
AU2016424446A1 (en) 2019-05-02
BR112019006199A2 (pt) 2019-06-18
IL265702B (en) 2022-03-01
ZA201902158B (en) 2021-01-27
JP2019536304A (ja) 2019-12-12
PH12019500696A1 (en) 2019-12-02
IL265702A (en) 2019-05-30
CN109792274A (zh) 2019-05-21
BR112019006199B1 (pt) 2024-01-02
TW201815127A (zh) 2018-04-16
KR20190057073A (ko) 2019-05-27
CA3038706A1 (en) 2018-04-05
MX2019003701A (es) 2019-07-01
US20190207665A1 (en) 2019-07-04
SG11201902859YA (en) 2019-05-30
AU2016424446B2 (en) 2021-11-18
US11171704B2 (en) 2021-11-09
RU2732949C1 (ru) 2020-09-24
JP6825092B2 (ja) 2021-02-03
RU2732949C9 (ru) 202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77972B (zh) 管理波束的方法、終端裝置和網路裝置
EP3683997B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US10972924B2 (en) Beam-based multi-connec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8141272A1 (zh) 终端、网络设备和通信方法
EP355073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US10992363B2 (e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WO2018099328A1 (zh) 通信方法、基站和终端设备
WO2018137571A1 (zh) 一种数据复用和数据解析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290994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WO2019023876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US11425759B2 (en) Method for link reconfigura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WO2017152416A1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JP2021119702A (ja) 共有基準信号を復調するための方法、端末装置と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KR20160079241A (ko) 캐리어 결합을 지원하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과 기지국 간의 연결을 설정하는 방법
CN116803046A (zh) 利用探测参考信号的部分频率探测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