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6810B - 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及工件貼合機 - Google Patents

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及工件貼合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6810B
TWI766810B TW110136750A TW110136750A TWI766810B TW I766810 B TWI766810 B TW I766810B TW 110136750 A TW110136750 A TW 110136750A TW 110136750 A TW110136750 A TW 110136750A TW I766810 B TWI766810 B TW I7668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adhesive
peeling
parts
pres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6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8965A (zh
Inventor
佐藤謙司
大谷義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信越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信越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信越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8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8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68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681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5/00Joining or sealing of preformed parts, e.g. welding of plastics materials;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65/78Means for handling the parts to be joined, e.g. for making containers or hollow articles, e.g. means for handling sheets, plates, web-like materials, tubular articles, hollow articles or elements to be joined therewith; Means for discharging the joined articles from the joining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9/00Convey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pplication for specified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G49/05Convey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pplication for specified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ragile or damageable materials or articles
    • B65G49/06Convey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pplication for specified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ragile or damageable materials or articles for fragile sheets, e.g. glas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即便為容易變形的薄板狀的工件,亦可以相較小的撓曲變形將其表面從黏著部的黏著面順暢地推剝。本發明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的特徵為,係具備:對置面,係設置成在相對於薄板狀的工件(W)靠近或遠離之方向相對地移動自如;黏著部,係在對置面設置成與工件的表面對向;複數個剝離部,係在對置面中可彈性變形地分別設於黏著部的內側及外側;剝離用驅動部,係使複數個剝離部分別朝向工件突出變形;及控制部,係對剝離用驅動部進行動作控制,黏著部係形成為環狀或框狀,且具有藉由與工件的表面的接觸而將表面黏著保持為裝卸自如之黏著面,複數個剝離部係具有複數個按壓面,前述複數個按壓面朝向工件的表面中隔著被黏著面黏著保持之被黏著部而相鄰之複數個不黏著部位突出變形並按壓複數個不黏著部位,控制部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藉由複數個按壓面對複數個不黏著部位的按壓,在黏著面與被黏著部位之間形成從與複數個不黏著部位連續之被黏著部位的兩端側撐開之空間部(S1)。

Description

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及工件貼合機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例如在液晶顯示器(LCD)、有機EL顯示器(OLED)、等離子顯示器(PDP)、可撓性顯示器等平板顯示器(FPD)或感測裝置、或者例如如同觸控面板式FPD、3D(三維)顯示器、電子書等液晶模塊(LCM)或可撓性印表機配線板(FPC)等工件上貼合觸控面板、護罩玻璃、護罩膜或FPD等另一片工件之基板貼合機等的基板裝配裝置、或傳送薄板狀的工件(被處理體)之基板傳送裝置等中使用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以及具備該工件黏著卡盤裝置之工件貼合機。
以往,作為這種基板貼合機,有一種基板黏合裝置,包括:第1平面板,供第1基板安置;第2平面板,供與第1基板黏合之第2基板安置;基板卡盤,具有利用黏著力將安置於第1平面板之第1基板固定之黏著橡膠;及黏著解除裝置,誘導與黏著力相反之方向的力以使第1基板從黏著橡膠脫離(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 黏著解除裝置設置於上述第1平面板,且由向第1基板的附著面方向加熱膨脹而使第1基板脫離之加熱膨脹部構成。加熱膨脹部包括由向附著於黏著橡膠之第1基板的附著面側膨脹之延性的材質而成之膨脹構件。 黏著橡膠以加熱膨脹部為中心,在其外側分別以放射方向更長的長方形的形態或周向更長的弧狀的形態而設置有複數個。又,除此以外,亦能夠以將黏著橡形成於中心部,而加熱膨脹部環狀位於其周圍之形態設置。 關於基板黏合裝置的動作,首先為在藉由真空卡盤吸附之狀態下上升之第1基板附著於設置在第1平面板之黏著橡膠。接著,在真空狀態下使加熱膨脹部膨脹,從而第1基板從黏著橡膠脫離,並與位於下方之第2基板黏合。第1基板與第2基板黏合之後,將第1腔室與第2腔室分隔開並開放至大氣,並搬出黏合之第1基板和第2基板。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26342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應小型化、薄型化、輕量化等的要求,近年來LCD等基板逐漸薄壁化,而包括薄壁化之基板在內之薄板狀的工件極其容易變形。 但是,在專利文獻1中,使被黏著橡膠固定(黏著保持)之第1基板的被黏著部位因與黏著橡膠相鄰之加熱膨脹部的膨脹(突出)變形,而從與加熱膨脹部連續之被黏著部位的一端側僅向一個方向進行脫離(推剝)。因此,被黏著部位相對於黏著橡膠的表面(黏著面)容易整體傾斜。 尤其,在第1基板為容易變形的薄板狀的工件之情況下,當從黏著面推剝工件時,工件中從黏著保持於黏著面之被黏著部位至因加熱膨脹部的突出變形而被按壓之不黏著部位為止整體傾斜而局部撓曲。除此之外,在藉由從黏著面推剝工件,再與位於下方之第2基板黏合(貼合)來製作LCD之情況下,工件的撓曲變得相較大,因此導致與第2基板的間隔窄的部位有液晶流出,使產生真空氣泡或不均之可能性變高。作為其結果,出現產品的成品率下降而無法生產高性能產品的問題。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本發明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係剝離真空氣氛下被黏著保持之薄板狀的工件之後,前述工件的周圍被開放至大氣,前述工件黏著卡盤裝置的特徵為,係具備:對置面,係設置成在相對於前述工件靠近或遠離之方向相對地移動自如;黏著部,係在前述對置面設置成與前述工件的表面對向;複數個剝離部,係在前述對置面中可彈性變形地分別設於前述黏著部的內側及外側;剝離用驅動部,係使前述複數個剝離部分別朝向前述工件突出變形;及控制部,係對前述剝離用驅動部進行動作控制,前述黏著部係形成為環狀或框狀,且具有藉由與前述工件的前述表面的接觸而將前述表面黏著保持為裝卸自如之黏著面,前述複數個剝離部係具有複數個按壓面,前述複數個按壓面朝向前述工件的前述表面中隔著被前述黏著面黏著保持之被黏著部而相鄰之複數個不黏著部位突出變形並按壓前述複數個不黏著部位,前述複數個按壓面中配置於前述黏著面的外側之按壓面與前述黏著面具有形成為隔著前述外側的按壓面及前述黏著面使外側空間與內側空間連通之按壓通道及黏著通道,前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藉由前述複數個按壓面對前述複數個不黏著部位的按壓,在前述黏著面與前述被黏著部位之間形成從與前述複數個不黏著部位連續之前述被黏著部位的兩端側撐開之空間部。
以下,依據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3所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係工件保持裝置A,藉由例如由液晶顯示器(LCD)的基板等而成之薄板狀的工件W與設置於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之黏著部2的接觸,牢固且可裝卸地黏著保持來接收工件W,並藉由剝離部3朝向工件W之突出變形,從黏著部2推剝工件W將其轉移。 如圖4所示,這種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用以貼合基板彼此等之工件貼合機B或用以傳送基板等的工件傳送裝置等。
詳細而言,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作為主要的構成要素而具備: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設置成在相對於工件W靠近或遠離之方向相對地移動自如;黏著部2,在對置面11a設置成與工件W的表面W1對向;及複數個剝離部3,可彈性變形地設置在對置面11a。 此外,具備如下構件為較佳:接觸或分離用驅動部4,使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或工件W中的任一者或兩者相對地靠近移動或遠離移動;剝離用驅動部5,使複數個剝離部3分別朝向工件W突出變形;及控制部6,對接觸或分離用驅動部4及剝離用驅動部5等分別進行動作控制。 另外,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與工件W通常配置成在上下方向對向,以下將對置面11a及工件W的對向方向稱為“Z方向”。以下將沿與Z方向交叉之對置面11a或工件W之方向稱為“XY方向”。
保持板1由平面板等而成,該平面板例如由金屬、陶瓷,硬質合成樹脂等硬質材料成形。 在保持板1的表背中的任一個平滑面1a側設置有卡盤主體11。 卡盤主體11例如由金屬、陶瓷、硬質合成樹脂等硬質材料形成為圓形或矩形(包括長方形及正方形之角度為直角的四邊形)的板狀,在其表背中的任一側具有對置面11a。 此外,如圖1(a)、圖1(b)等所示,卡盤主體11由相互連結成裝卸自如之複數個支撐板11b構成,且在複數個支撐板11b之間將後述複數個剝離部3安裝成裝卸自如為較佳。 在圖示例中,相對於保持板1之卡盤主體11的組裝及複數個支撐板11b彼此的連結中,利用螺紋或螺栓等緊固件1c進行安裝固定。
黏著部2為其整體或一部分例如由氟橡膠或丁基橡膠等橡膠類、彈性體、感光性樹脂、丙烯系或矽系等具有黏著性之材料而成之黏著片。 黏著部2沿卡盤主體11的對置面11a形成為圓形或橢圓形等環狀、四邊形或多邊形等框狀。 此外,黏著部2具有在Z方向與工件W的表面W1對向之表側形成之黏著面2a及形成於其背側之安裝面2b。安裝面2b相對於卡盤主體11的對置面11a被固定為無法在Z方向及XY方向移動。 黏著部2的黏著面2a構成為,藉由在工件W的表面W1與其一部分接觸而黏著於所接觸之部位,以將被黏著部位W2保持為裝卸自如。 作為黏著面2a的具體例,在圖1(a)~圖1(c)等所示之情況下,藉由成形橡膠類時的表面加工而形成為凹凸狀。藉此,減少黏著面2a與工件W的表面W1接觸之接觸面積,以控制黏著力使基於後述複數個剝離部3之推剝變得輕鬆。 又,作為其他例子雖未圖示,但亦能夠代替成形時的表面加工而變更為,藉由噴射處理(噴砂)、雷射加工或蝕刻加工等後加工,而將黏著面2a形成為凹凸狀、或將黏著面2a變更為圖示例以外的凹凸形狀或結構。
複數個剝離部3其整體或一部分例如以由氟橡膠或乙烯丙烯(EPDM)橡膠等橡膠類、彈性體、軟質合成樹脂等能夠彈性變形的彈性材料形成為圓形或矩形等薄板狀之隔膜或彈性板等而成。 複數個剝離部3在卡盤主體11的對置面11a上,在XY方向隔著黏著部2分別配置於黏著部2的內側及外側,且具有在Z方向與工件W的表面W1對向之表側形成之複數個按壓面3a。 複數個剝離部3中所有按壓面3a構成為,朝向工件W的表面W1中在XY方向隔著被黏著面2a黏著保持之被黏著部位W2而相鄰之複數個不黏著部位W3、W4等,在Z方向彈性地突出變形。 此外,複數個剝離部3中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設置於對置面11a的大致中央為較佳。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形狀在卡盤主體11為圓形的板狀之情況下形成為圓形,且在卡盤主體11為矩形的板狀之情況下形成為矩形為較佳。複數個剝離部3中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等沿黏著部2的外緣設置成圓形或橢圓形等環狀、四邊形或多邊形等框狀為較佳。 除此之外,在除了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以外的配置於外側之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按壓面32a等上形成真空打破用按壓通道3p,以使在比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等更內側配置黏著部2之空間部S1與比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等更外側的外側空間Sо連通為較佳。與此相同,在黏著部2的黏著面2a等上亦形成真空打破用黏著通道2p,以使配置黏著部2之空間部S1與在比黏著部2更內側配置第一剝離部31之內側空間Si連通為較佳。
複數個剝離部3作為具體例,在圖1(a)~圖1(c)等所示之情況下,例如由藉由壓縮成形(壓縮成形)或射出成形(射出成形)等一體形成之隔膜或彈性板構成。 複數個按壓面3a分別在隔膜或彈性板的內側和外側形成為能夠彈性變形。 在圖示例中,藉由成形橡膠類時的表面加工將複數個按壓面3a形成為凹凸狀。藉此,減少按壓面3a與工件W的表面W1接觸之接觸面積進行控制,以免與工件W的表面W1緊貼。 在隔膜或彈性板的外周形成安裝部3b。安裝部3b被安裝固定成夾持於構成卡盤主體11之複數個支撐板11b之間而無法在Z方向及XY方向移動並且裝卸自如為較佳。藉此,複數個按壓面3a被支撐為沿卡盤主體11的對置面11a在Z方向彈性變形自如,並且配置成將開鑿後述驅動用流體5F的流路5b的一部分之卡盤主體11的支撐板11b的複數處分別密封為氣密狀。 此外,在圖示例中,將隔膜或彈性膜分割為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和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等,並分別獨立安裝。 又,作為其他例子雖未圖示,但亦能夠代替成形時的表面加工而變更為,藉由噴射處理(噴砂)、雷射加工或蝕刻加工等後加工,將複數個按壓面3a形成為凹凸狀、將複數個按壓面3a變更為圖示例以外的凹凸形狀或結構、或不分割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與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等而一體安裝。
接觸或分離用驅動部4由使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或工件W中的任一者或兩者相對地靠近移動或遠離移動之致動器等構成,並藉由後述控制部6進行動作控制。 藉由後述控制部6的動作控制,接觸或分離用驅動部4使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或工件W中的任一者或兩者相對地靠近移動,從而黏著部2的黏著面2a與工件W的表面W1的一部分(被黏著部位W2)接觸以將被黏著部位W2黏著保持為裝卸自如。
剝離用驅動部5由使複數個剝離部3的按壓面3a朝向工件W突出變形之致動器等構成,並藉由後述控制部6進行動作控制。 作為構成剝離用驅動部5之致動器的一例,在圖示例的情況下,具有從供給源(未圖示)供給由壓縮空氣、氣體等氣體或水等液體而成之驅動用流體5F之壓縮機等驅動源5a、從供給源經由驅動源5a通往複數個剝離部3的一次側之流路5b。流路5b的一部分在Z方向分別貫穿保持板1或卡盤主體11的支撐板11b的複數處而穿設。 藉此,驅動用流體5F從驅動源5a通過流路5b而分別供給至卡盤主體11的對置面11a。 此外,亦可以依據需要在流路5b的中途設置流量調整閥(未圖示)等。 藉由後述控制部6的動作控制,驅動源5a或流量調整閥等朝向複數個剝離部3的一次側供給既定量的驅動用流體5F,從而在複數個剝離部3的一次側與二次側之間產生壓力差,以使複數個按壓面3a在Z方向彈性地膨脹變形。 又,作為其他例子雖未圖示,但作為構成剝離用驅動部5之致動器,亦能夠代替供給驅動用流體5F之驅動源5a等,而藉由缸體等進行按壓等利用其他驅動源使複數個按壓面3a在Z方向彈性地突出變形。
控制部6為不僅與接觸或分離用驅動部4或剝離用驅動部5電連接,而且還與其他構件電連接之控制器。 成為控制部6之控制器,按照預先設定於其控制電路(未圖示)之程式,在預先設定之時刻依序分別進行動作控制。 而且,作為被黏著部2的黏著面2a黏著保持之工件W的剝離方法,對設定於控制部6的控制電路之程式進行說明。 在圖1(a)等所示之初始狀態下,複數個剝離部3的按壓面3a比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收縮變形為更凹狀,對於被黏著部2的黏著面2a黏著保持之工件W,不施加剝離力而保持待機。 進行圖1(b)等所示之剝離時,藉由剝離用驅動部5的動作,複數個剝離部3中所有按壓面3a比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更突出變形而壓接於工件W的表面W1(複數個不黏著部位W3、W4等),並進一步向同一方向按壓移動,以從黏著部2的黏著面2a強制剝離(推剝)工件W。 又,從黏著面2a剝離工件W之後,複數個按壓面3a反向沒入變形,以在Z方向遠離工件W的表面W1而恢復為初始狀態。
依這種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藉由薄板狀的工件W與對置面11a的相對靠近,使工件W的表面W1與黏著部2的黏著面2a接觸,從而表面W1的被黏著部位W2被黏著保持於黏著面2a。 在該黏著保持狀態下,藉由剝離用驅動部5的動作,複數個剝離部3中複數個按壓面3a朝向隔著被黏著部位W2而相鄰之兩側的不黏著部位W3、W4分別彈性地突出變形。 因此,複數個按壓面3a壓接於不黏著部位W3、W4而分別向剝離方向(Z方向)按壓不黏著部位W3、W4。 藉此,相對於黏著面2a,被黏著部位W2從與複數個不黏著部位W3、W4連續之被黏著部位W2的兩端側朝向中間位置大致同時被推剝並分別撐開。因此,在黏著面2a與被黏著部位W2之間產生空間部S1。 隨此,即便為容易變形的薄板狀的工件W,亦能夠以相較小的撓曲變形將其表面W1從黏著部2的黏著面2a順暢地推剝。 其結果,與藉由和黏著橡膠相鄰之加熱膨脹部的突出變形,從與加熱膨脹部連續之被黏著部位的一端側僅向一個方向推剝之習知技術相比,相對於黏著面2a之被黏著部位W2的推剝係從與隔著被黏著部位W2而相鄰之不黏著部位W3、W4連續之兩個方向大致同時進行的推剝。因此,被黏著部位W2不會相對於黏著面2a整體傾斜而大致平行地被推剝。
接著,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的實施例及變形例(第一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a)~圖1(c)中示出第一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1。 圖2(a)~圖2(c)中示出第二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2。 圖3(a)~圖3(c)中示出第三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3。 而且,圖4中示出使用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之工件貼合機B的實施例。
[第一實施形態] 第一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1中,黏著部2以包圍複數個剝離部3中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方式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並將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沿黏著部2的外緣設置成環狀或框狀,第二剝離部32的第二按壓面32a隔著黏著部2的黏著面2a與第一剝離部31的第一按壓面31a相鄰配置。 在圖1(a)~圖1(c)所示之情況下,隔著一個黏著部2內外雙重配置兩個剝離部3(第一剝離部31和第二剝離部32),並使所有按壓面3a(第一按壓面31a和第二按壓面32a)突出變形。 在圖示例中,將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配置於對置面11a的大致中央。此外,卡盤主體11的整體形狀為圓形的板狀,且將黏著部2和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分別形成為環狀。 亦即,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第一按壓面31a朝向工件W的表面W1中比被黏著面2a黏著保持之被黏著部位W2更內側的第一不黏著部位W3在Z方向突出並壓接。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第二按壓面32a朝向比中央的被黏著部位W2更外側的不黏著部位W4在Z方向突出並壓接。 又,從剝離用驅動部5的驅動源5a至所有剝離部3的一次側之流路5b為一個系統,伴隨對流路5b的驅動用流體5F的供給,使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第一按壓面31a與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第二按壓面32a同時突出動作。
依這種第一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1,藉由剝離用驅動部5的動作,中央的第一剝離部31的按壓面31a和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按壓面32a朝向隔著被黏著部位W2而相鄰之中央的不黏著部位W3和外側的不黏著部位W4突出變形,並分別在剝離方向(Z方向)按壓。 藉此,相對於黏著面2a,從與中央的不黏著部位W3和外側的不黏著部位W4連續之被黏著部位W2的兩端側朝向內外中間位置大致同時被推剝並分別撐開。 隨此,能夠以工件W的輕微變形將薄板狀的工件W的表面W1從黏著部2的黏著面2a可靠地推剝。 其結果,不僅結構簡單,而且基於中央的第一按壓面31a及外側的第二按壓面32a之工件W的剝離力提高而卡盤性能優異。
[第二實施形態] 第二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2係從剝離用驅動部5的驅動源5a至所有剝離部3的一次側之流路5b為複數個系統之構成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不同,其他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 在圖2(a)~圖2(c)所示之情況下,與從驅動源5a至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一次側之第一流路5b另行地形成從驅動源5a至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一次側之第二流路5c。藉此,驅動用流體5F在從驅動源5a通過第一流路5b供給至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一次側之同時,還通過第二流路5c供給至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一次側。 因此,藉由控制對第一流路5b和第二流路5c之驅動用流體5F的供給時刻或供給量等,能夠使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第一按壓面31a與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第二按壓面32a同時突出動作或錯開時間突出動作。 藉此,能夠實現適合工件W的厚度之微妙的剝離控制。
[第三實施形態] 第三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3的如下構成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不同,其他構成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作為黏著部2的內側的第一黏著部21以包圍複數個剝離部3中最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方式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且將比第一剝離部31更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沿第一黏著部21的外緣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作為黏著部2的外側的第二黏著部22以包圍第二剝離部32的方式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且在第二黏著部22的外側將比第二剝離部32更外側的第三剝離部33沿第二黏著部22的外緣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並且第一剝離部31的第一按壓面31a與第二剝離部32的第二按壓面32a隔著第一黏著部21的第一黏著面21a而相鄰配置,且第二按壓面32a與第三剝離部33的第三按壓面33a隔著第二黏著部22的第二黏著面22a而相鄰配置。 在圖3(a)~圖3(c)所示之情況下,隔著兩個黏著部2(第一黏著部21和第二黏著部22)內外三重配置三個剝離部3(第一剝離部31、第二剝離部32及第三剝離部33),並使所有按壓面3a(第一按壓面31a、第二按壓面32a及第三按壓面33a)突出變形。 在圖示例中,將最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配置於對置面11a的大致中央。此外,卡盤主體11的整體形狀為圓形的板狀,將第一黏著部21及第二黏著部22、中間的第二剝離部32及外側的第三剝離部33分別形成為環狀。又,將卡盤主體11的整體尺寸設定為與第一實施形態相同的尺寸。 亦即,配置於比第二剝離部32更外側的第三剝離部33的第三按壓面33a朝向工件W的表面W1中比被外側的第二黏著部22的第二黏著面22a黏著保持之中間的被黏著部位W5更外側的不黏著部位W6在Z方向突出壓接。
依這種第三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3,藉由剝離用驅動部5的動作,中央的第一剝離部31的按壓面31a與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按壓面32a及第三剝離部33的第三按壓面33a朝向隔著內側的被黏著部位W2而相鄰之中央的不黏著部位W3、中間的不黏著部位W4及朝向外側的不黏著部位W6突出變形,並分別在剝離方向(Z方向)按壓。 藉此,相對於內側的黏著面21a,從與中央的不黏著部位W3和中間的不黏著部位W4連續之內側的被黏著部位W2的兩端側朝向內外中間位置大致同時被推剝並分別撐開。與此同時,相對於外側的第二黏著面22a,從與中間的不黏著部位W4和外側的不黏著部位W6連續之外側的被黏著部位W5的兩端側朝向內外中間位置大致同時被推剝並分別撐開。 隨此,能夠以工件W的輕微的變形將薄板狀的工件W的表面W1從第一黏著部21的第一黏著面21a及第二黏著部22的第二黏著面22a可靠地推剝。 其結果,與隔著一個黏著部2內外雙重配置兩個剝離部3之整體尺寸的第一實施形態相比,黏著部2與剝離部3不聚集而分散配置。因此,內側的第一黏著面21a及外側的第二黏著面22a對工件W的黏著力和中央的第一按壓面31a、中間的第二按壓面32a及外側的第三按壓面33a對工件W的剝離力提高而卡盤性能優異。
[工件貼合機的實施例] 工件貼合機B在對向之一對保持板1、1′中的任一者或兩者上分別按既定間隔分散安裝複數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並將被黏著部2黏著保持之工件(第一工件)W藉由複數個剝離部3從黏著部2剝離,並貼合到另一個工件(第二工件)W′。 在圖4所示之例子中,第一實施形態的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1僅分散組裝於一個(上方)保持板1,並藉由黏著部2將工件(第一工件)W黏著保持為裝卸自如,在另一個(下方)保持板1′將另一個工件(第二工件)W′保持為經由密封件C與第一工件W平行地對向。藉由複數個剝離部3將工件(第一工件)W從黏著部2剝離,從而隔著密封件C在另一個工件(第二工件)W′重疊貼合。 此外,亦能夠依據需要,在一對保持板1、1′中的任一者或兩者上設置吸引吸附部12,使其與第一工件W或第二工件W′在Z方向對向,並藉由複數個吸引吸附部12將第一工件W或第二工件W′中的任一者或兩者吸引吸附為裝卸自如。 在圖示例中,僅在一個(上方)保持板1的平滑面1a以分別包圍複數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的方式配置有複數個吸引吸附部12。 又,作為其他例子雖未圖示,但亦能夠在另一個(下方)保持板1′上亦設置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或吸引吸附部。
尤其,在LCD等工件貼合機中,在達到大氣氣氛或真空氣氛或既定的真空度之氣氛下,藉由黏著部2黏著保持第一工件W,並將該黏著保持之第一工件W藉由複數個剝離部3強制剝離之後,將第一工件W的周圍開放至大氣(恢復為大氣氣氛)為較佳。 在該情況下,若在保持使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的第一按壓面31a和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的第二按壓面32a與第一工件W的表面W1(內側的第一不黏著部位W3、外側的不黏著部位W4)接觸之狀態下,第一工件W的周圍從真空氣氛被開放至大氣,則配置黏著部2之空間部S1成為真空狀態。因此,有可能無法從第一工件W的表面W1(內側的第一不黏著部位W3、外側的不黏著部位W4)剝離內側的第一按壓面31a和外側的第二按壓面32a。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亦藉由外側的第二按壓面32a具有按壓通道3p,空氣通過按壓通道3p從比第二剝離部32更外側的外側空間Sо流入黏著部2所在之空間部S1,而空間部S1與工件W之間的真空被打破。此外,藉由黏著面2a具有黏著通道2p,空氣通過黏著通道2p從空間部S1流入至比黏著部2更內側的內側空間Si,而內側空間Si與工件W之間的真空被打破。 藉此,能夠在大氣氣氛下將真空中黏著剝離之工件W從複數個剝離部3(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輕鬆且可靠地剝離。
依這種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貼合機B,將一個保持板1的對置面11a上被複數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的黏著部2黏著保持之工件(第一工件)W,藉由複數個剝離部3(內側的第一剝離部31、外側的第二剝離部32)朝向保持於另一個保持板1′之另一個工件W′推剝。 藉此,從黏著部2推剝之工件W貼合於另一個工件W′。 隨此,即便為容易變形的薄板狀的工件(第一工件)W,亦能夠以相較小的撓曲變形從黏著部2的黏著面2a順暢地推剝,並貼合到另一個工件(第二工件)W′。 其結果,與藉由和黏著橡膠相鄰之加熱膨脹部的突出變形,從與加熱膨脹部連續之被黏著部位的一端僅向一個方向推剝並與位於下方之第2基板貼合來製作LCD之習知技術相比,工件W的撓曲變得相較小,因此兩個工件(第一工件、第二工件)W、W′的間隔不易產生差異而液晶流出變少。 藉此,產生真空氣泡或不均之可能性降低,從而產品的成品率提高而實現高性能產品的生產。
另外,在前述實施形態(第一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中,對卡盤主體11的整體形狀為圓形的板狀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將卡盤主體11的整體形狀變更為矩形的板狀。 在第三實施形態中,圖示例中以隔著兩個黏著部2的方式內外三重配置了三個剝離部3,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以隔著三個以上的黏著部2的方式將四個以上的剝離部3內外配置四重以上、將黏著部2及剝離部3設置為四邊形或多邊形等的框狀、或在對置面11a的大致中央配置黏著部2。卡盤主體11的整體尺寸亦能夠進行尺寸變更,使剝離部3的三重配置或四重以上的配置比剝離部3的雙重配置大型。 在該等情況下,可獲得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第三實施形態相同的作用和優點。 此外,對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A使用為工件貼合機B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能夠代替工件貼合機B而使用為工件傳送裝置等。 即便在該情況下,亦可獲得與前述工件貼合機B相同的作用和優點。
1:一個保持板 1a:保持板1的平滑面 1c:緊固件 1′:另一個保持板 2:黏著部 2a:黏著面 2b:安裝面 2p:黏著通道 3:剝離部 3a:按壓面 3b:安裝部 3p:按壓通道 4:接觸或分離用驅動部 5:剝離用驅動部 5a:驅動源 5b:流路 5F:驅動用流體 6:控制部 11:卡盤主體 11a:對置面 11b:支撐板 21:第一黏著部 21a:第一黏著面 22:第二黏著部 22a:第二黏著面 31:第一剝離部 31a:第一按壓面 32:第二剝離部 32a:第二按壓面 33:第三剝離部 33a:第三按壓面 A:工件黏著卡盤裝置 A1:工件黏著卡盤裝置 B:工件貼合機 S1:空間部 Si:內側空間 Sо:外側空間 W:工件(第一工件) W1:表面 W2:被黏著部位 W3:不黏著部位 W4:不黏著部位 W′:另一個工件(第二板狀工件)
圖1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第一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之說明圖,圖1(a)係縱斷前視圖,圖1(b)係使剝離部突出之狀態的縱斷前視圖,圖1(c)係底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的變形例(第二實施形態)之說明圖,圖2(a)係縱斷前視圖,圖2(b)係使剝離部突出之狀態的縱斷前視圖,圖2(c)係底視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的變形例(第三實施形態)之說明圖,且係在剝離部為突出狀態且透過工件看到之底視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工件貼合機之縮小縱斷前視圖。
1:一個保持板 1a:保持板1的平滑面 1c:緊固件 2:黏著部 2a:黏著面 2b:安裝面 2p:黏著通道 3:剝離部 3a:按壓面 3b:安裝部 3p:按壓通道 4:接觸或分離用驅動部 5:剝離用驅動部 5a:驅動源 5b:流路 5F:驅動用流體 6:控制部 11:卡盤主體 11a:對置面 11b:支撐板 31:第一剝離部 31a:第一按壓面 32:第二剝離部 32a:第二按壓面 A:工件黏著卡盤裝置 A1:工件黏著卡盤裝置 S1:空間部 Si:內側空間 Sо:外側空間 W:工件(第一工件) W1:表面 W2:被黏著部位 W3:不黏著部位 W4:不黏著部位

Claims (4)

  1. 一種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其係將真空氣氛下黏著保持之薄板狀的工件剝離之後,前述工件的周圍被開放至大氣,其特徵為,具備: 對置面,係設置成在相對於前述工件靠近或遠離之方向相對地移動自如; 黏著部,係在前述對置面設置成與前述工件的表面對向; 複數個剝離部,係在前述對置面中可彈性變形地分別設於前述黏著部的內側及外側; 剝離用驅動部,係使前述複數個剝離部分別朝向前述工件突出變形;及 控制部,係對前述剝離用驅動部進行動作控制; 前述黏著部係形成為環狀或框狀,且具有藉由與前述工件的前述表面的接觸而將前述表面黏著保持為裝卸自如之黏著面, 前述複數個剝離部係具有複數個按壓面,前述複數個按壓面朝向前述工件的前述表面中隔著被前述黏著面黏著保持之被黏著部而相鄰之複數個不黏著部位突出變形並按壓前述複數個不黏著部位, 前述複數個按壓面中配置於前述黏著面的外側之按壓面與前述黏著面具有形成為隔著前述外側的按壓面及前述黏著面使外側空間與內側空間連通之按壓通道及黏著通道, 前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進行控制:藉由前述複數個按壓面對前述複數個不黏著部位的按壓,在前述黏著面與前述被黏著部位之間形成從與前述複數個不黏著部位連續之前述被黏著部位的兩端側撐開之空間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其中 前述黏著部以包圍前述複數個剝離部中內側的第一剝離部的方式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且將外側的第二剝離部沿前述黏著部的外緣設置成環狀或框狀,前述第一剝離部的第一按壓面與前述第二剝離部的第二按壓面隔著前述黏著部的前述黏著面而相鄰配置。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其中 作為前述黏著部的內側的第一黏著部以包圍前述複數個剝離部中最內側的第一剝離部的方式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且將比前述第一剝離部更外側的第二剝離部沿前述第一黏著部的外緣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作為前述黏著部的外側的第二黏著部以包圍前述第二剝離部的方式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且在前述第二黏著部的外側將比前述第二剝離部更外側的第三剝離部沿前述第二黏著部的外緣設置成環狀或框狀,並且前述第一剝離部的第一按壓面與前述第二剝離部的第二按壓面隔著前述第一黏著部的第一黏著面而相鄰配置,且前述第二按壓面與前述第三剝離部的第三按壓面隔著前述第二黏著部的第二黏著面而相鄰配置。
  4. 一種工件貼合機,係在對向之一對保持板中的任一者或兩者上設置有複數個如請求項1所述之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其特徵為, 藉由前述工件黏著卡盤裝置的前述黏著部黏著保持前述工件,並藉由設置於前述一對保持板中的一個保持板之前述工件黏著卡盤裝置的前述複數個剝離部,從前述黏著部推剝掉前述工件,將推剝掉的前述工件貼合到保持於前述一對保持板中的另一個保持板之另一個工件。
TW110136750A 2020-11-13 2021-10-01 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及工件貼合機 TWI7668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0/042490 WO2022102096A1 (ja) 2020-11-13 2020-11-13 ワーク粘着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ワーク貼り合わせ機
WOPCT/JP2020/042490 2020-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8965A TW202218965A (zh) 2022-05-16
TWI766810B true TWI766810B (zh) 2022-06-01

Family

ID=77847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6750A TWI766810B (zh) 2020-11-13 2021-10-01 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及工件貼合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42908B1 (zh)
KR (1) KR102592800B1 (zh)
TW (1) TWI766810B (zh)
WO (1) WO2022102096A1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58743B (en) * 2001-08-22 2003-10-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eel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6276669A (ja) * 2005-03-30 2006-10-12 Shin-Etsu Engineering Co Ltd 粘着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基板貼り合わせ機
US20090273796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Kodak Graphic Communications Canada Company Peeling imaged media from a substrate
JP2010126342A (ja) * 2008-12-01 2010-06-10 Advanced Display Process Engineering Co Ltd 基板チャック及びこれを有する基板合着装置
WO2014102913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信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粘着チャック装置
WO2014109018A1 (ja) * 2013-01-09 2014-07-17 信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ワーク粘着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ワーク貼り合わせ機
TWI593617B (zh) * 2013-03-28 2017-08-01 斯克林集團公司 剝離裝置
TWI663060B (zh) * 2014-06-03 2019-06-21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積層體之剝離裝置及剝離方法、以及電子裝置之製造方法
TW202004979A (zh) * 2018-05-31 2020-01-16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黏著帶剝離方法及黏著帶剝離裝置
TWI688037B (zh) * 2017-11-10 2020-03-11 日商芝浦機械電子裝置股份有限公司 成膜裝置及零件剝離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066603B1 (ko) * 2009-01-20 2011-09-22 에이피시스템 주식회사 기판 지지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기판 접합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58743B (en) * 2001-08-22 2003-10-2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Peeling metho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JP2006276669A (ja) * 2005-03-30 2006-10-12 Shin-Etsu Engineering Co Ltd 粘着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基板貼り合わせ機
US20090273796A1 (en) * 2008-04-30 2009-11-05 Kodak Graphic Communications Canada Company Peeling imaged media from a substrate
JP2010126342A (ja) * 2008-12-01 2010-06-10 Advanced Display Process Engineering Co Ltd 基板チャック及びこれを有する基板合着装置
WO2014102913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信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粘着チャック装置
WO2014109018A1 (ja) * 2013-01-09 2014-07-17 信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ワーク粘着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ワーク貼り合わせ機
TWI593617B (zh) * 2013-03-28 2017-08-01 斯克林集團公司 剝離裝置
TWI663060B (zh) * 2014-06-03 2019-06-21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積層體之剝離裝置及剝離方法、以及電子裝置之製造方法
TWI688037B (zh) * 2017-11-10 2020-03-11 日商芝浦機械電子裝置股份有限公司 成膜裝置及零件剝離裝置
TW202004979A (zh) * 2018-05-31 2020-01-16 日商日東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黏著帶剝離方法及黏著帶剝離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92800B1 (ko) 2023-10-20
KR20220139412A (ko) 2022-10-14
WO2022102096A1 (ja) 2022-05-19
JPWO2022102096A1 (zh) 2022-05-19
TW202218965A (zh) 2022-05-16
JP6942908B1 (ja) 2021-09-29
CN115552322A (zh) 2022-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25776B1 (ja) 粘着チャック装置
JP3917651B2 (ja) 粘着チャック装置
KR101962366B1 (ko) 곡면 합착 방법
JP4785995B1 (ja) ワーク粘着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ワーク貼り合わせ機
TWI412480B (zh) Workpiece transfer method, electrostatic chuck device and substrate bonding method
WO2005098522A1 (ja) 粘着チャック装置
JP5654155B1 (ja) ワーク貼り合わせ装置
JP2008034435A (ja) 基板保持用チャック装置
TWI738888B (zh) 貼合器件的真空貼合裝置
JP5996566B2 (ja) ワーク用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ワーク貼り合わせ機並びにワーク貼り合わせ方法
JP4903906B1 (ja) ワーク粘着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ワーク貼り合わせ機
JP2011035301A (ja) ワーク粘着保持装置及び真空貼り合わせ機
TWI766810B (zh) 工件黏著卡盤裝置及工件貼合機
JP5442171B1 (ja) ワーク粘着チャック装置及びワーク貼り合わせ機
KR101116319B1 (ko) 기판 지지 유닛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5552322B (zh) 工件粘附保持盘装置及工件贴合机
JP6374132B1 (ja) 貼合デバイスの製造装置及び貼合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WO2005041156A1 (ja) 基板重ね合せ封止方法
JP6950120B1 (ja) 分離装置及び分離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