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64310B - 照明系統及其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照明系統及其製作方法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64310B
TWI764310B TW109134915A TW109134915A TWI764310B TW I764310 B TWI764310 B TW I764310B TW 109134915 A TW109134915 A TW 109134915A TW 109134915 A TW109134915 A TW 109134915A TW I764310 B TWI764310 B TW I7643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beam splitter
optical path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4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5138A (zh
Inventor
林經綸
李浩輔
Original Assignee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49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64310B/zh
Priority to CN202111171934.8A priority patent/CN114296308A/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5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5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4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4310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種照明系統,包括第一至第四光源、第一、第二分光鏡以及稜鏡。第一光源可輸出第一光束。第二光源可輸出第二光束。第三光源可輸出第三光束。第四光源可輸出第四光束。第一分光鏡設於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光路上。第二分光鏡設於第一光源至第四光源的光路上。稜鏡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設於第一光源至第三光源的光路上,且不設於第四光源的光路上。第二面位於第二分光鏡的光路下游,且第一面不同於第二面。第三光束及第四光束光譜的波長峰值差,介於10奈米至50奈米之間。此外,一種照明系統的製作方法亦被提出。

Description

照明系統及其製作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裝置及其製作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投影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隨著科技的進步,投影裝置被大量地應用於生活中,舉例來說,其可被應用於室內、電影院、戶外等不同的場所。在現行投影機市場中,追求高亮度的設計已成為趨勢。
在現有技術中,為了要增加投影畫面的亮度,通常會在投影裝置內部增設光源,以提高亮度。一般來說,增設光源通常會與原先在投影裝置內部的其他光源一起共用光路。一般在共用光路上會設有不同功能的透鏡(匯聚功能或發散功能)。但由於光源的增設伴隨而來的是產生的熱增加,使得在共用光路上的透鏡超出其受熱範圍產生明顯形變,導致透鏡原有的匯聚或發散功能改變,上述現象造成投影裝置的可靠度不佳。
本發明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其具有良好的可靠度。
本發明提供一種投影裝置的製造方法,其用以製造上述的投影裝置。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其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第四光源、第一分光鏡、第二分光鏡以及稜鏡。第一光源可輸出第一光束。第二光源可輸出第二光束。第三光源可輸出一第三光束。第四光源可輸出第四光束。第一分光鏡設於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光路上。第二分光鏡設於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和第四光源的光路上。稜鏡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設於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光路上,且不設於第四光源的光路上,第二面位於第二分光鏡的光路下游,且第一面不同於第二面。第三光束及第四光束光譜的波長峰值差,介於10奈米至50奈米之間。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投影裝置,其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第四光源、第一分光鏡、第二分光鏡以及稜鏡。第一光源可輸出第一光束。第二光源可輸出第二光束。第三光源可輸出一第三光束。第四光源可輸出第四光束。第一分光鏡設於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光路上。第二分光鏡設於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和第四光源的光路上。稜鏡設於第一分光鏡和第二分光鏡的光路下游。第一分光鏡、第二分光鏡與稜鏡 依序位於第一光束和第二光束的行進路徑上。第二分光鏡與稜鏡依序位於第四光束的行進路徑上,而第一分光鏡、第二分光鏡的排列,可使第一光束、第二光束、第三光束和第四光束被引導至同一方向。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照明系統的製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00:組裝第一光源,第一光源可輸出第一光束。
步驟S200:組裝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可輸出第二光束。
步驟S300:組裝第三光源,第三光源可輸出第三光束。
步驟S400:組裝第四光源,第四光源可輸出第四光束。
步驟S500:組裝第一分光鏡,以使第一分光鏡位於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的光路上。
步驟S600:組裝第二分光鏡,以使第二分光鏡位於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與第四光源的光路上。
步驟S700:組裝具有第一面與第二面的稜鏡,以使第一面設於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光路上,且不設於第四光源的光路上,第二面位於第二分光鏡的光路下游,且第一面不同於第二面,其中第三光束及第四光束光譜的波長峰值差,介於10奈米至50奈米之間。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照明系統中,第一至第四光源的所發出光束分別藉由稜鏡的不同面進入稜鏡,而再藉由第二分光鏡共同輸出光束。由另一觀點觀之,藉由上述第一至第四 光源、第一、第二分光鏡與稜鏡之間的光路設置,可使第一至第四光束被引導至同一方向。故照明系統可提供亮度較高的照明光束,且因稜鏡本身屈光度為零,代表在此光路上的光學元件不會因為受熱增加而衍生可靠度問題。應用此照明系統的光學裝置(例如是投影裝置)可提供高亮度的投影畫面又同時具有良好的可靠度。另,本發明實例提供一用以製造上述照明系統的製造方法。
10,200,200a~200d:投影裝置
210:光閥
220:投影鏡頭
100,100a~100d:照明系統
110,120:照明子系統
111,113、115、117、122:發光元件
124:擴散元件
118,119,130:合光元件
B1~B5:光束
C’,C1~C15:透鏡
IB:照明光束
IMB:影像光束
M1,M2:反射鏡
MLA1,MLA2:微透鏡陣列
OA:光學稜鏡組
ROD:集光柱
P:稜鏡
S1,S2:表面
S100~S700:步驟
SIB1,SIB2:照明子光束
θ1,θ2:入射角
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圖2為圖1投影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3為一比較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上視示意圖。
圖4A與圖4B分別為比較實施例與圖1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光學效果圖。
圖5至圖8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9為製造本發明實施例照明系統的製造方法的製造流程圖。
圖1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上視示意圖。圖2為圖1投影裝置的側視示意圖。應注意的是,圖1僅示出照明子系統120的位置,照明子系統120的具體架構示於圖2。
請參照圖1與圖2,於本例中,投影裝置200包括照明系統100、光閥210、光學稜鏡組OA與投影鏡頭220。
照明系統100為用以提供照明光束IB的光學元件總成,其包括照明子系統110、120、合光元件130,其中照明子系統110、120分別用以發出照明子光束SIB1、SIB2。
詳細來說,請參照圖1,照明子系統110包括發光元件111、113、115、117、合光元件118、119、反射鏡M1(或稱第一反射鏡)與微透鏡陣列MLA1。請參照圖2,另一方面,照明子系統120包括發光元件122、微透鏡陣列MLA2與反射鏡M2。其中,發光元件111亦可被視為第一光源,發光元件113亦可被視為第二光源,發光元件117亦可被視為第三光源,發光元件122亦可被視為第四光源,發光元件115亦可被視為第五光源。
於本例中,發光元件係指具有發光功能的光電元件,其種類例如是包括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LD)、單一顆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其他合適的發光元件,於本例中,發光元件111、115、117、122為雷射二極體,且分別為藍光、藍光、紅光、紅光雷射二極體,其分別用以發出(或稱輸出)光束B1、B3、B4、B5,而發光元件113則具體化為藍光雷射二極體上設有綠光螢光粉,因此發光元件113內的藍光雷射二極體發出藍光後則會激發綠光螢光粉以使其發出光束B2。光束B1~B5的峰值波長(Peak Wavelength)分別例如是落在藍光、綠光、藍光、紅光、紅光的波長區間內,其中藍光波長區間例如是410奈米至 490奈米的波長範圍內。於一例中光束B1的峰值波長是450奈米,光束B3的峰值波長是442奈米。綠光波長區間例如是450奈米至690奈米的波長範圍內。於一例中,光束B2的峰值波長是525奈米。紅光波長區間例如是575奈米至650奈米的波長範圍內,於一例中,光束B4的峰值波長是618奈米,光束B5的峰值波長是650奈米。
其中,光束B1亦可被視為第一光束,光束B2亦可被視為第二光束,光束B3亦可被視為第五光束,光束B4亦可被視為第三光束,光束B5亦可被視為第四光束。光束B5及光束B4光譜的波長峰值差,介於10奈米至50奈米之間,於上述實例中,波長峰值差為32奈米(即650奈米減去618奈米)。
於本例中,合光元件118、119、130例如是可將多道以不同光路行進的光束合成為同一光路行進的光束的光學元件,其種類例如是分光鏡(Dichroic mirror)、全反射稜鏡或條紋鏡等。於本例中,合光元件118、119、130為依據顏色/波長而有不同光學功能(即反射或穿透功能)的分光鏡,其中合光元件118(或稱為第一分光鏡)被設計為可反射藍光(即可反射光束B1、B3)且可使其他色光穿透(即可被光束B2穿透)。合光元件119被設計為可反射紅光(即可反射光束B4)且可使其他色光穿透(即可被光束B1、B2穿透),圖2的合光元件130(或稱為第二分光鏡)被設計為可被特定波段的紅光穿透(即可被光束B5穿透)且可將其他色光反射(即可反射光束B1、B2、B4,即可反射照明子光束 SIB1)。合光元件118、130因其為分光鏡,亦其分別可被稱為第一、第二分光鏡。於一實施例中,合光元件130(或稱為第二分光鏡)也可以是鍍膜層為金屬膜、介電質膜,而以光學稜鏡組OA當作基材。
於本例中,反射鏡M1、M2例如是具有反射能力的光學元件,於一些實施例中,反射鏡M1、M2例如是鍍膜層為金屬膜、介電質膜;基材可能為金屬、玻璃、塑膠…等等可能之材質。
於本例中,微透鏡陣列MLA1、MLA2例如是由多個尺寸範圍在微米等級的透鏡所排列而成的透鏡陣列元件。
於本例中,光閥210係指數位微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DMD)、矽基液晶面板(Liquid-crystal-on-silicon Panel,LCOS Panel)或是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Panel,LCD)等空間光調變器之任一者,但不以此為限制。於本實施例中,光閥210為數位微鏡元件。
於本例中,投影鏡頭220例如是包括具有屈光度的一或多個光學鏡片的組合,光學鏡片例如包括雙凹透鏡、雙凸透鏡、凹凸透鏡、凸凹透鏡、平凸透鏡以及平凹透鏡等非平面鏡片的各種組合。本發明對投影鏡頭220的型態及其種類並不加以限制。
於本例中,光學稜鏡組OA例如是多片稜鏡P(其以兩片為示例,但不以此為限)所構成的光學元件,其用以調整光束的傳遞方向。稜鏡P具有彼此相連且不同的表面S1、S2。於另一實施例中,光學稜鏡組OA也可以是單片稜鏡。
此外,於本例中,亦可選擇性地於上述投影裝置中設置透鏡C1~C15(亦稱鏡片),透鏡係指其出、入光表面至少一者非平面,或稱,其出、入光表面的至少一者具有光線屈折能力(或稱屈光度(Refractive Power)的光學元件。透鏡的數量及其相應的擺設位置可以依據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的設計需求來對應變動,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
於以下段落中會詳細說明上述元件之間的配置關係。
請參照圖1與圖2,首先,先說明照明系統100內的配置關係。在照明子系統110中,合光元件118設置於發光元件111、113、115的光路下游。合光元件119則設置於發光元件111、113、115、117的光路下游。反射鏡M1設置於合光元件118的光路下游。此外,在照明子系統110中,亦可選擇性地增設透鏡C1~C11與微透鏡陣列MLA1,以修飾光束的光形。
請再參照圖2,另一方面,在照明子系統120中,微透鏡陣列MLA2設置於發光元件122的光路下游。反射鏡M2設置於微透鏡陣列MLA2的光路下游。此外,在照明子系統120中,亦可選擇性地增設透鏡C12~C15,以修飾光束的光形。
請參照圖2,於照明系統100中,照明子系統120重疊於照明子系統110的至少一部分(反射鏡M1、透鏡C12)及合光元件130,因此,藉由重疊(堆疊)設置的設計,可更進一步使得照明系統100的體積縮小。並且,合光元件130設置於照明子系統110、120的光路下游,且係設置於發光元件111、113、115、117 與122的光路下游。光學稜鏡組OA設置於合光元件130的光路下游(或者是,稜鏡P設於合光元件118和合光元件130的光路下游),且合光元件130設置於稜鏡P的表面S2上。稜鏡P的表面S1設於發光元件111、113、115、117的光路上,且不位於發光元件122的光路上。稜鏡P的表面S2位於合光元件130的光路下游。光閥210設置於光學稜鏡組OA及合光元件130的光路下游處。投影鏡頭220設置於光閥210的光路下游處。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例中,合光元件130至光閥210之間的光路上的光學元件(例如是光學稜鏡組OA、稜鏡P)的屈光度為零,由於屈光度的物理意義是光學元件偏折光束的能力,換言之,在合光元件130至光閥210之間的光路上的光學元件並非為用以聚焦光束的聚焦元件(例如凸透鏡)或發散光束的發散元件(例如凹透鏡),故不會因為熱而改變其對光束的偏折能力。
此外,由於光是從光路的上游往下游傳遞。因此,一元件的「光路下游」可理解為光通過該元件或與其作用後的光路部份。例如,發光元件111的光路下游,為光從發光元件111發出後的光路都稱為發光元件111的光路下游,舉例來說:如透鏡C1、C2、合光元件118、119等都位於發光元件111的光路下游,而透鏡C12~C15則位於發光元件122的光路下游,依此類推。
於以下的段落中會詳細地說明投影裝置200內的光學行為。
請參照圖1,在照明子系統110中,發光元件111、113、 115、117分別發出光束B1~B4,其中光束B1穿透透鏡C1、C2後被合光元件118反射而射往透鏡C7,光束B2穿透透鏡C3、C4後並再穿透合光元件118而射往透鏡C7,光束B3穿透透鏡C6、C5後並被合光元件118反射而射往透鏡C4、C3後傳遞至發光元件113上的綠光螢光粉以使綠光螢光粉激發出更多綠光,增強光束B2的亮度。合光元件118可使光束B1、B2以同一光路行進至透鏡C7,並且光束B1、B2再穿透透鏡C7、合光元件119、微透鏡陣列MLA1、透鏡C10、被反射鏡M1反射、穿透透鏡C11。光束B4穿透透鏡C8、C9後被合光元件119反射,並穿透微透鏡陣列MLA1、透鏡C10、被反射鏡M1反射、穿透透鏡C11,其中微透鏡陣列MLA1可使光束B1、B2、B4均勻化。換言之,合光元件119可使光束B1、B2、B4以同一光路行進至透鏡C11,以形成照明子光束SIB1。請參照圖2,照明子光束SIB1進入光學稜鏡組OA並被其內的介面反射後傳遞至合光元件130。
另一方面,在照明子系統120中,光束B5依序穿透透鏡C12、C13、微透鏡陣列MLA2、透鏡C14後,被反射鏡M2反射、穿透透鏡C15後,以形成照明子光束SIB2,其中微透鏡陣列MLA2可使光束B5均勻化。
請再參照圖2,照明子光束SIB1、SIB2共同傳遞至合光元件130後,照明子光束SIB1被合光元件130反射,而照明子光束SIB2則穿透合光元件130。藉由上述的反射與穿透的光學效果,照明子光束SIB1、SIB2被合光元件130合併後以形成照明光 束IB。照明光束IB穿透光學稜鏡組OA後傳遞至光閥210,並被光閥210轉換成影像光束IMB,影像光束IMB穿透光學稜鏡組OA後被其內的介面反射後而傳遞至投影鏡頭220。投影鏡頭220再將影像光束IMB傳遞至一投影媒介(未示出)上。
承上述,在本例的投影裝置100中,由於照明系統100內的照明子系統110、120所發出的照明子光束SIB1、SIB2被合光元件130合併而成照明光束IB,因此投影裝置100投射出的投影畫面相較於習知技術的亮度可大幅增加。並且,在合光元件130至光閥210之間的光路上的光學元件屈光度為零,因屈光度的物理意義是光學元件屈折光束的能力,既然光學元件原先的屈光度為零,代表在此光路上的光學元件不會因為受熱增加而衍生可靠度問題,因此本例的投影裝置100可提供高亮度的投影畫面又同時具有良好的可靠度。
由另一觀點觀之,本例的照明系統包括發光元件111、發光元件113、發光元件117、發光元件122(第一至第四光源)、合光元件118、130(第一、第二分光鏡)及稜鏡P。稜鏡P的第一面S1可接收由第一至第三光源111、113、117發出的第一至第三光束B1、B2、B4,稜鏡P的第二面S2設有合光元件130,且合光元件130位於第一至第四光源111、113、117、122的光路上。也就是說,第一至第四光源的光束分別藉由稜鏡P的不同面進入稜鏡,而再藉由合光元件130共同輸出光束,故本例的照明系統可提供亮度較高的照明光束,且因稜鏡P本身屈光度為零,代表 在此光路上的光學元件不會因為受熱增加而衍生可靠度問題。
由再一觀點觀之,本例的照明系統包括發光元件111、發光元件113、發光元件117、發光元件122(第一至第四光源)、合光元件118、130(第一、第二分光鏡)及稜鏡P。合光元件118(第一分光鏡)、合光元件130(第二分光鏡)與稜鏡P依序位於光束B1(第一光束)和光束B2(第二光束)的行進路徑上,合光元件130(第二分光鏡)與稜鏡P依序位於光束B5(第四光束)的行進路徑上,而合光元件118(第一分光鏡)、合光元件130(第二分光鏡)的排列,可使光束B1、B2、B4、B5(第一至第四光束)被引導至同一方向,可提供高亮度的光束,並且因稜鏡P本身屈光度為零,代表在此光路上的光學元件不會因為受熱增加而衍生可靠度問題。
圖3為一比較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上視示意圖。圖4A與圖4B分別為比較實施例與圖1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光學效果圖。
請參照圖3,圖3的投影裝置10係基於圖1的投影裝置100而在架構上有所改變的投影裝置,因此在圖3中的標號類似於圖1,於此不再贅述,兩者的主要差異在於:照明子系統110、120彼此錯位設置。圖3的投影裝置10將原本圖1的合光元件130的位置改設置於反射鏡M1的位置。並且,具有屈光度的透鏡C’則是位於兩個照明子系統110、120的光路下游,由於透鏡C’會受到來自照明子系統110、120的照明子光束SIB1、SIB2照射,導致其容易因受熱而產生形變,影響其可靠度。
值得一提的是,請參照圖2的實例,照明子光束SIB1入射於合光元件130的入射角θ1,且其範圍例如是落在6度至38度的範圍內,於一例中,入射角θ1例如是22度,但不以此為限,即若入射角θ1處於上述範圍即視為照明子光束SIB1以小角度入射。另一方面,請參照圖3,照明子系統120所發出的照明子光束SIB2入射於合光元件130的入射角θ2為45度,即照明子光束SIB2以大角度入射。請參照圖4A與圖4B,由於在比較實例中的投影裝置10是以大角度入射於合光元件130,相較於本實例以小角度入射於合光元件130,本實例投影裝置200(如圖4B)相較比較實例的投影裝置10(如圖4A)的影像畫面亮度的均勻度較高。
在此必須說明的是,下述實施例沿用前述實施例的部份內容,關於相同的元件名稱可以參考前述實施例的部份內容。
圖5至圖8為本發明不同實施例的投影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請參照圖5,於本例中,投影裝置200a大致上與投影裝置100類似,其主要差異在於:照明系統100a內的照明子系統120a不設有微透鏡陣列MLA2。因此,光束B5依序穿透透鏡C12、C13、C14、被反射鏡M2反射後、穿透透鏡C15,以出光形成照明子光束SIB2。
請參照圖6,於本例中,投影裝置200b大致上與投影裝置100類似,其主要差異在於:照明系統100b內的照明子系統120b不設有透鏡C14、微透鏡陣列MLA2及反射鏡M2。因此,光束 B5依序穿透透鏡C12、C13、C15,以出光形成照明子光束SIB2。
請參照圖7,於本例中,投影裝置200c大致上與投影裝置100類似,其主要差異在於:照明系統100c內的照明子系統120c更包括集光柱ROD,其設置於發光元件122的光路下游,且透鏡C15設於集光柱ROD的光路下游。因此,光束B5依序穿透集光柱ROD、穿透透鏡C15,以出光形成照明子光束SIB2。
請參照圖8,於本例中,投影裝置200d大致上與投影裝置100類似,其主要差異在於:照明系統100d內的照明子系統120c更包括擴散元件124(diffusor),其設置於發光元件122的光路下游,且透鏡C15設於擴散元件124的光路下游,並且擴散元件124的形狀相似於光閥210的形狀。因此,光束B5依序穿透擴散元件124並被其擴散後,穿透透鏡C15,以出光形成照明子光束SIB2。藉由擴散元件124的設置,可使經擴散元件124擴散後的光束B5的形狀相似於光閥210的形狀,故較不容易有光束照射到光閥210以外的地方,藉由此設計可以使光利用效率更高。
圖9為製造本發明實例照明系統的製造方法的製造流程圖。
請參照圖9,製造照明系統的製造方法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步驟S100~S700:
步驟S100:組裝第一光源,第一光源可輸出第一光束。
步驟S200:組裝第二光源,第二光源可輸出第二光束。
步驟S300:組裝第三光源,第三光源可輸出第三光束。
步驟S400:組裝第四光源,第四光源可輸出第四光束。
步驟S500:組裝第一分光鏡,以使第一分光鏡位於第一光源與第二光源的光路上。
步驟S600:組裝第二分光鏡,以使第二分光鏡位於第一光源、第二光源、第三光源與第四光源的光路上。
步驟S700:組裝具有第一面與第二面的稜鏡,以使第一面設於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第三光源的光路上,且不設於第四光源的光路上,第二面位於第二分光鏡的光路下游,且第一面不同於第二面,其中第三光束及第四光束光譜的波長峰值差,介於10奈米至50奈米之間。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實施例的照明系統中,第一至第四光源的所發出光束分別藉由稜鏡的不同面進入稜鏡,而再藉由第二分光鏡共同輸出光束。由另一觀點觀之,藉由上述第一至第四光源、第一、第二分光鏡與稜鏡之間的光路設置,可使第一至第四光束被引導至同一方向。故照明系統可提供亮度較高的照明光束,且因稜鏡本身屈光度為零,代表其不會因為受熱增加而衍生可靠度問題。應用此照明系統的光學裝置(例如是投影裝置)可提供高亮度的投影畫面又同時具有良好的可靠度。另,本發明實例提供一用以製造上述照明系統的製造方法。
200:投影裝置 210:光閥 220:投影鏡頭 100:照明系統 110,120:照明子系統 117,122:發光元件 130:合光元件 B5:光束 C5,C8,C9,C11~C15:透鏡 IB:照明光束 IMB:影像光束 M1,M2:反射鏡 MLA2:微透鏡陣列 OA:光學稜鏡組 P:稜鏡 S1,S2:表面 SIB1,SIB2:照明子光束 θ1:入射角

Claims (10)

  1. 一種照明系統,包括:一第一光源,可輸出一第一光束;一第二光源,可輸出一第二光束;一第三光源,可輸出一第三光束;一第四光源,可輸出一第四光束;一第一分光鏡,設於該第一光源和該第二光源的光路上;一第二分光鏡,設於該第一光源、該第二光源、該第三光源和該第四光源的光路上;以及一稜鏡,有一第一面和一第二面,該第一面設於該第一光源、該第二光源和該第三光源的光路上,且不設於該第四光源的光路上,該第二面位於該第二分光鏡的光路下游,且該第一面不同於該第二面,其中,該第三光束及該第四光束光譜的波長峰值差,介於10奈米至50奈米之間。
  2. 一種照明系統,包括:一第一光源,可輸出一第一光束;一第二光源,可輸出一第二光束;一第三光源,可輸出一第三光束;一第四光源,可輸出一第四光束;一第一分光鏡,設於該第一光源和該第二光源的光路上;一第二分光鏡,設於該第一光源、該第二光源、該第三光源 和該第四光源的光路上;以及一稜鏡,設於該第一分光鏡和該第二分光鏡的光路下游,其中,該第一分光鏡、該第二分光鏡與該稜鏡依序位於該第一光束和該第二光束的行進路徑上,該第二分光鏡與該稜鏡依序位於該第四光束的行進路徑上,而該第一分光鏡、該第二分光鏡的排列,可使該第一光束、該第二光束、該第三光束和該第四光束被引導至同一方向。
  3.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的照明系統,更包括:一第一反射鏡,設置於該第一分光鏡的光路下游,該第一反射鏡至少用以將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反射至該第二分光鏡。
  4.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的照明系統,更包括:一第二反射鏡,設置於該第四光源的光路下游,該第二反射鏡將該第四光束反射並使其傳遞至該第二分光鏡。
  5.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的照明系統,更包括:一微透鏡陣列,設置於該第四光源與該第二反射鏡之間的光路上,該微透鏡陣列用以將該第四光束均勻化。
  6.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的照明系統,更包括:一集光柱,設置於該第四光源的光路下游。
  7.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的照明系統,更包括:一擴散元件,設置於該第四光源的光路下游。
  8.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的照明系統,其中,該第一光束、該第二光束與該第三光束入射於該第二分光鏡的入射角的範圍落6度至38度的範圍內。
  9. 如請求項1或請求項2的照明系統,更包括:一第五光源,該第一分光鏡設於該第五光源的光路上,且該第二分光鏡更設於該第五光源的光路上。
  10. 一種製造照明系統的製造方法,包括:組裝一第一光源,該第一光源可輸出一第一光束;組裝一第二光源,該第二光源可輸出一第二光束;組裝一第三光源,該第三光源可輸出一第三光束;組裝一第四光源,該第四光源可輸出一第四光束;組裝一第一分光鏡,以使該第一分光鏡位於該第一光源與該第二光源的光路上;組裝一第二分光鏡,以使該第二分光鏡位於該第一光源、該第二光源、該第三光源與該第四光源的光路上;以及組裝具有一第一面與一第二面的一稜鏡,以使該第一面設於該第一光源、該第二光源和該第三光源的光路上,且不設於該第四光源的光路上,該第二面位於該第二分光鏡的光路下游,且該第一面不同於該第二面,其中,該第三光束及該第四光束光譜的波長峰值差,介於10奈米至50奈米之間。
TW109134915A 2020-10-08 2020-10-08 照明系統及其製作方法 TWI7643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4915A TWI764310B (zh) 2020-10-08 2020-10-08 照明系統及其製作方法
CN202111171934.8A CN114296308A (zh) 2020-10-08 2021-10-08 照明系统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4915A TWI764310B (zh) 2020-10-08 2020-10-08 照明系統及其製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5138A TW202215138A (zh) 2022-04-16
TWI764310B true TWI764310B (zh) 2022-05-11

Family

ID=80964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4915A TWI764310B (zh) 2020-10-08 2020-10-08 照明系統及其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296308A (zh)
TW (1) TWI764310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62309A1 (en) * 2007-06-27 2009-10-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type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CN101995751A (zh) * 2009-08-20 2011-03-30 佳能株式会社 照明光学系统和投影显示设备
US20120162614A1 (en) * 2010-12-28 2012-06-28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Device
CN108628073A (zh) * 2017-03-16 2018-10-09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
TW201945823A (zh) * 2018-04-25 2019-12-0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系統及其調整方法
TWI678589B (zh) * 2018-10-05 2019-12-0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21791A (zh) * 2012-04-20 2012-08-01 杭州研明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光源液晶投影光引擎系统
JP6331366B2 (ja) * 2013-12-05 2018-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投影光学系用プリズ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系
CN204270006U (zh) * 2014-12-17 2015-04-15 广景科技有限公司 直线型dlp微型投影机
CN106873295B (zh) * 2017-03-24 2019-08-02 广景视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投影机
TWI731073B (zh) * 2017-04-28 2021-06-2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統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62309A1 (en) * 2007-06-27 2009-10-22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ojection type video display apparatus
CN101995751A (zh) * 2009-08-20 2011-03-30 佳能株式会社 照明光学系统和投影显示设备
US20120162614A1 (en) * 2010-12-28 2012-06-28 JVC Kenwood Corporation Light Source Device
CN108628073A (zh) * 2017-03-16 2018-10-09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
TW201945823A (zh) * 2018-04-25 2019-12-0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系統及其調整方法
TWI678589B (zh) * 2018-10-05 2019-12-01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系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96308A (zh) 2022-04-08
TW202215138A (zh) 2022-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22874B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image projection apparatus, light source optical system
US9201295B2 (en) High efficiency LED optical engine for a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DLP) projector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US20120162614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JP4425281B2 (ja) 光を混合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11402736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20120236212A1 (en) Optical multiplexing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US10372028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apparatus
US20110234923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WO2014169785A1 (zh) 发光装置及相关光源系统
WO2019071951A1 (zh) 复眼透镜组及投影装置
CN112782921B (zh) 光源装置和图像投影装置
CN111258159B (zh) 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
JP2017111287A (ja) 投射装置
US20170242266A1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projector
US20190212640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projection type display apparatus
US8085471B2 (en) Light integrating device for a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TWI764310B (zh) 照明系統及其製作方法
US11662654B2 (en) Illumination system with scattering element and projection device
WO2021143444A1 (zh) 复眼透镜组、光源装置及投影设备
JP7257599B2 (ja) 光源装置及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TWI823539B (zh) 投影裝置
CN220962116U (zh) 照明系统及投影装置
US20240036451A1 (en)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projection device
US20230266654A1 (en) Projection apparatus
TWI836971B (zh) 雷射投影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