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8748B - Led光源模組 - Google Patents

Led光源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8748B
TWI748748B TW109139841A TW109139841A TWI748748B TW I748748 B TWI748748 B TW I748748B TW 109139841 A TW109139841 A TW 109139841A TW 109139841 A TW109139841 A TW 109139841A TW I748748 B TWI748748 B TW I7487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lement
electrode
source module
emit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98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9428A (zh
Inventor
鍾智賢
葉修宏
陳慶員
Original Assignee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8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874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9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942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62Arrangements for conducting electric current to or from the semiconductor body, e.g. lead-frames, wire-bonds or solder bal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6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coupling devices, e.g. conne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483Containers
    • H01L33/486Containers adapted for surface mou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揭露提供一種LED光源模組,包括:基板;保護層,設置於基板上並具有至少一開口;複數個導電部,設置於至少一開口中,其中導電部包括第一導電部及第二導電部;發光元件,包括底面、與該底面連接的發光面、相對於該發光面的背面、至少連接該發光面與底面的側面、以及複數個電極,其中電極包括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分別電性連接第一導電部、第二導電部;以及輔助結構,設置於基板與發光元件之間且不接觸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中輔助結構包括主要支撐部是設於基板上以支撐發光元件的底面,主要支撐部是位在電極之間且至少是從發光元件的背面延伸至發光面。

Description

LED光源模組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LED光源模組,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輔助結構的LED光源模組。
發光二極體(light-emitting diode, LED)是一種能發光的半導體電子元件,時至今日,其能夠發出的光已遍及可見光、紅外線光及紫外線光,具有非常高的亮度。
一般來說,多數的發光二極體是在其底面上設置兩個電極。當前述發光二極體固定於燈條(light bar)之印刷電路板(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時,主要是使用表面黏著技術(SMT, surface mounting technology)來進行。主要是會在保護膠片上形成開口,以利前述電極穿過並與印刷電路板的焊墊電性連接。詳細地說,首先將錫膏印刷在印刷電路板的焊墊上,其次,將發光二極體對準並置放在塗佈錫膏的焊墊上。最後,經過加熱迴焊使發光二極體固定在焊墊上。
然而,發光二極體在置入保護膠片的開口中時,會有光線無法完全對準接收面(例如背光模組的導光板入光面)的問題產生。例如,在一些情況中,發光二極體會較容易產生傾斜,影響了發光二極體在垂直方向的對位準度,進而導致光線未對準接收面、或是發光二極體發出的部分光線會被開口的壁面所遮蔽,進而導致光的使用效率降低。在另外一些情況中,例如在上述接收面底部配置有反射片或其他構件,導致發光二極體的高度低於上述接收面,造成光線未對準接收面,會使得發光二極體發出的光線使用效率降低。
為了解決上述習知之問題點,本揭露提供一種LED光源模組,包括:基板;保護層,設置於基板上並具有至少一開口;複數個導電部,設置於至少一開口中,其中導電部包括第一導電部及第二導電部;發光元件,包括底面、與該底面連接的發光面、相對於發光面的背面、至少一連接發光面與底面的側面、以及複數個電極,其中電極包括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分別電性連接第一導電部、第二導電部;以及輔助結構,設置於基板與發光元件之間且不接觸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中輔助結構包括主要支撐部是設於基板上以支撐發光元件的底面,主要支撐部是位在該些電極之間且至少是從該發光元件的背面延伸至該發光面。
本揭露亦提供一種LED光源模組,包括:基板;保護層,設置於基板上並具有至少一開口;複數個導電部,設置於至少一開口中;發光元件,包括底面、與底面連接的第一側面、與底面連接且與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以及複數個電極,其中複數個電極分別與複數個導電部電性連接;以及輔助結構,包括至少二個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設置於基板與發光元件之間,且所述支撐部分別對應發光元件的第一側面及第二側面,所述支撐部支撐發光元件的底面。
以下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然而,可輕易了解本發明實施例提供許多合適的發明概念而可實施於廣泛的各種特定背景。所揭示的特定實施例僅僅用於說明以特定方法使用本發明,並非用以侷限本發明的範圍。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括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此篇揭露所屬之一般技藝者所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一與相關技術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此特別定義。 第一實施形態
首先請一併參閱第1、2A圖,本發明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10係用以光耦合於一導光元件20(例如一導光板),並由導光元件20之側邊提供光線,前述光線進入導光元件20後可被導光元件20導引並在出光面21產生面狀出光。其中,LED光源模組10主要包括一基板100、一線路層200、一保護層300、一第一導電部400、一第二導電部500、至少一輔助結構600、一發光元件700、以及一擋止件800。
光源模組10的線路層200和保護層300是設置於基板100之上,且線路層200位於基板100和保護層300之間。前述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輔助結構600係將基板100上的線路層200圖案化蝕刻而成,故這些元件皆形成於基板100同一層平面上。保護層300則形成在線路層200之上,並且形成有一開口310,使前述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輔助結構600暴露出來以供發光元件700焊接在上,藉此達到設置於基板100上且容置於此開口310中的目的。需特別說明的是,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和輔助結構600彼此分離,且輔助結構600設置於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之間(如第2A圖所示)。
如第1、2A圖所示,發光元件700可設置於前述輔助結構600上,使輔助結構600位於發光元件700和基板100之間。由於輔助結構600的頂面601與保護層300的頂面301大致對齊,因此發光元件700之底面701可接觸前述兩個頂面601、301,進而相對於導光元件20水平地設置。也就是說,發光元件700在背面區域是被輔助結構600所支撐,形成如第1圖所示在XY平面保持水平的態樣。更進一步說明,輔助結構600支撐在發光元件700底面701的第一區A1,相對於輔助結構600所在的第一區A1,發光元件700底面701未被輔助結構600支撐的區域為第二區A2,第二區A2比第一區A1更靠近發光元件700之發光面702,第一區A1位於第二區A2後方,因此,發光元件700就不容易在背面區域向下傾斜,前面區域向上傾斜,可以有效解決光線未對準接收面、或是被開口的壁面所遮蔽,進而導致光的使用效率降低的問題。
於本實施例中,輔助結構600的頂面601係大致對齊保護層300的頂面301,輔助結構600包括一第三導電部610和一絕緣層620,其中第三導電部610位於絕緣層620和基板100之間,且絕緣層620位於發光元件700和第三導電部610之間。第三導電部610和絕緣層620的總厚度大致相同於保護層300的頂面301與基板100之間的距離。舉例而言,第三導電部610之厚度可介於10mm~15mm,而絕緣層620之厚度亦可介於10mm~15mm,故輔助結構600之整體厚度將介於20mm~30mm。
第三導電部610、線路層200、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可包括相同的導電材料,例如銅、鋁或其合金,而絕緣層620則可包括合適的絕緣材料,例如液態感光防焊油墨(liquid photoimageable solder mask, LPSM),其中,第三導電部610、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都是利用基板100上的線路層200圖案化蝕刻而成,三者也具有相同的高度,而輔助結構600因為又在第三導電部610上多了一層絕緣層620,所以輔助結構600的高度會是高於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的高度。
請繼續參閱第1、2A圖,前述發光元件700包括一第一電極710和一第二電極720,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分別設置於與前述底面701連接的相反側面。當發光元件700設置在輔助結構600上並進行SMT製程時,加熱後的熔錫容易因為本身表面張力的特性而往有金屬裸露的地方聚集,因此,可以填補於第一電極710與第一導電部400之間,第二電極720與第二導電部500之間,使得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可分別與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電性連接,以提供發光元件700所需的電力。
此外,發光元件700更可劃分為一安裝部730和一激發部740,前述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設置於安裝部730上,且激發部740內具有複數個螢光元件(例如螢光粉)。當電力由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通入發光元件700時,螢光元件可被激發而由發光面702發出光線。
應注意的是,如第1、2A圖所示,保護層300之部分會延伸至基板100和發光元件700的激發部740之間,且保護層300的表面大致為高反射率、低吸光能力的顏色,例如白色。因此,在發光元件700朝向導光元件20發出光線、藉由導光元件20產生面狀出光時,即使部分光線被保護層300反射後才進入導光元件20,前述面狀出光也不會產生色差。在其他實施例中,保護層300的表面大致為低反射率、高吸光能力的顏色,例如黑色,應用於高輝度的發光元件700的場合,以吸收發光元件700的能量,避免背光模組產生亮線的問題。
如第2A圖所示,前述擋止件800同樣是設置於基板100上且容置於保護層300的開口310中。當發光元件700設置在輔助結構600上時,擋止件800會接觸發光元件700上相反於發光面702的側面703。藉此,若使用者安裝導光元件20時不慎朝向-X軸方向推擠發光元件700,擋止件800仍可提供足夠的支撐力避免發光元件700移動或傾斜。
為了提供足夠的支撐力,擋止件800可包括銅、鋁或其合金等金屬材料,而前述基板100和保護層300則可分別包括合適的絕緣材料。舉例而言,基板100可包括聚亞醯胺(Polyimide, PI)。
藉由前述LED光源模組10的結構,可確保發光元件700相對於導光元件20水平地設置,且發光元件700提供之光線不會被其他元件遮蔽,因此可提升光線的使用率。
請參閱第2B圖,於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輔助結構600是由第一延伸部630和第二延伸部640所構成。第一延伸部630由第一導電部400朝向第二導電部500延伸,且進入發光元件700和基板100之間,而第二延伸部640則由第二導電部500朝向第一導電部400延伸,且進入發光元件700和基板100之間。其中,第一延伸部630和第一導電部400可為一體成型,且第二延伸部640和第二導電部500亦可為一體成型。
為了避免輔助結構600造成第一電極710及/或第二電極720的短路,第一延伸部630和第二延伸部640的表面上可塗佈絕緣材料,例如液態感光防焊油墨。或者,第一延伸部630和第二延伸部640可分別延伸至遠離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之位置後再進入發光元件700和基板100之間。
請參閱第3圖,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10中,輔助結構600僅包括一絕緣層620。此絕緣層620直接接觸基板100和發光元件700的底面701,且絕緣層620的厚度大致相同於保護層300的頂面301與基板100之間的距離,故輔助結構600的頂面601與保護層300的頂面301大致對齊。前述絕緣層620可包括液態感光防焊油墨,且其厚度可介於10mm~30mm(例如25mm)。
請參閱第4圖,本發明又一實施例中,LED光源模組10包括複數個輔助結構600,這些輔助結構600可由第三導電部610和絕緣層620所構成(如同第1圖中之輔助結構600)、或由單一絕緣層620所構成(如同第3圖中之輔助結構600)。位於中央的輔助結構600可由擋止件800延伸至保護層300,使發光元件700可更為穩固地設置。
在這個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700的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皆位於相反於發光面702的側面703上,因此,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和擋止件800會接觸發光元件700的同一面,也就是側面703。此外,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可與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電性連接。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則是可以位於發光元件700的底面701,或是同時從發光元件700的側面703延伸到底面701。
請一併參閱第1、2A、5圖,以下說明第1、2A圖所示之LED光源模組10的製造方法。首先,可提供一基板100(步驟S1),並於基板100上形成至少一線路層200(步驟S2)。
其次,於前述線路層200上形成一第一導電部400和一第二導電部500,並同時在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之間形成一或多個輔助結構600(步驟S3)。需特別說明的是,形成輔助結構600之步驟包括於線路層200上形成一第三導電部610、以及在第三導電部610上設置一絕緣層620,其中前述第三導電部610位於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之間。
然後,形成覆蓋線路層200的保護層300,並在保護層300上形成開口310,其中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自開口310暴露(步驟S4)。
最後,可將發光元件700設置於前述輔助結構600上(步驟S5),以構成第1、2A圖所示之LED光源模組10。其中,發光元件700的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分別與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電性連接,且其底面701接觸前述輔助結構600。
於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三導電部610也可以利用基板100上的線路層200圖案化蝕刻而形成,所以形成第三導電部610之步驟是能夠與形成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之步驟在同一個製程中完成,以簡化製程並縮短製造時間,之後再於第三導電部610上設置絕緣層620。此外,於一些實施例中,更可包括於基板100上形成擋止件800之步驟。同樣的,於一些實施例中,形成擋止件800之步驟可與形成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之步驟在同一個製程中完成,擋止件800與發光元件700接觸的部分再另外設置絕緣材料。
請一併參閱第3、6圖,以下說明第3圖所示之LED光源模組10的製造方法。首先,可提供一基板100(步驟S1’),並於基板100上形成至少一線路層200(步驟S2’)。
其次,於前述線路層200上形成一第一導電部400和一第二導電部500(步驟S3’),然後形成覆蓋線路層200的保護層300,並在保護層300上形成開口310,其中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自開口310暴露(步驟S4’)。
接著,可在前述開口310中形成位於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之間的一或多個輔助結構600(步驟S5’)。應注意的是,在此實施例中,形成輔助結構600之步驟係包括直接於基板100上形成一絕緣層620。
最後,可將發光元件700設置於前述輔助結構600上(步驟S6’),以構成第3圖所示之LED光源模組10。同樣的,發光元件700的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分別與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電性連接,且其底面701接觸前述輔助結構600。
於本實施例中,因為輔助結構600是形成於基板100上的絕緣層620,所以可以不需要在利用基板100的線路層200圖案化蝕刻出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的同時,而是在之後才形成絕緣層620。此外,於一些實施例中,擋止件800也可以是絕緣材料,同樣的就可以不需要在利用基板100的線路層200圖案化蝕刻出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的同時產生,而是在之後才將絕緣材料形成於基板100上。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提供一種LED光源模組,前述LED光源模組包括設置於第一導電部和第二導電部之間的輔助結構,且此輔助結構的頂面與保護層的頂面對齊,故可使發光元件相對於導光元件水平地設置,進而使光的使用效率增加。 第二實施形態
第8~11E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的實施例,繪示出LED光源模組之示意圖。和第1~6圖中輔助結構只接觸發光元件的底部之後方的實施例不同,在第8~11E圖的實施例中,輔助結構是形成為至少從發光元件的背面延伸至其發光面。為了簡化說明起見,在後續的實施例中,類似的元件(輔助結構除外)將以相同的元件符號表示。
請參照第7、8、9圖,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LED光源模組10係用以光耦合於一導光元件20(例如一導光板),朝導光元件20之入光面201提供光線,前述光線進入導光元件20後可被導光元件20導引並在出光面21產生面狀出光。LED光源模組10主要包括基板100、線路層200、保護層300、發光元件700、以及輔助結構900,其中,輔助結構900設置於基板100與發光元件700之間,輔助結構900設於基板100上以支撐發光元件700的底面。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源模組10的線路層200和保護層300是設置於基板100之上,且線路層200位於基板100和保護層300之間,請參照第7圖,輔助結構900設於保護層300之上;而第8圖中,輔助結構900則設於保護層300之下。也就是說,輔助結構900設置在保護層300的上方或下方並不加以限制,只要能確保輔助結構900能夠支撐發光元件700以達到對齊導光元件20的入光面201的目的即可。
在第9圖所示的LED光源模組10的實施例中,發光元件700的底面設有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保護層300具有至少一個開口310,並且有複數個導電部從開口310中露出,包括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上述導電部係露出於開口310中的線路層200圖案,發光元件700與線路層200之間是通過焊接材料而完成有效電性連接,在本揭露中的焊接材料可以是金屬材料,例如錫膏。在本實施例中,焊接材料包含第一焊接材料與第二焊接材料,並分別設置在第一導電部400或第二導電部500的範圍之內,雖然焊接材料同樣是設置在發光元件700與線路層200之間,但就支撐發光元件700的目的而言,輔助結構900的支撐力大於焊接材料的支撐力,可對發光元件700更佳的支撐效果。可理解的是,焊接材料並非作為支撐目的,因此,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也可以形成於發光元件700的側面,通過焊接材料與線路層200電性連接。
在第9圖所示的LED光源模組10的實施例中,輔助結構900具有一個主要支撐部910,設於基板100上以支撐發光元件700的底面,且至少是從發光元件700的背面703延伸至發光面702,並且不接觸第一電極710與第二電極720。如此,發光元件700的底面被主要支撐部910穩定地支撐並對準導光元件20的入光面201,達到較佳的光耦合效果與光使用率。需特別說明的是,一般而言,發光元件700的第一電極710與第二電極720通常位在相對兩側,而第一電極710與第二電極720分別透過第一、二焊接材料與線路層200電性連接,而第一電極710與第二電極720之間具有一個空白區域,主要支撐部910設於該空白區域,且介於第一、二焊接材料之間,也就是說輔助結構900是與第一、二焊接材料大致上位於同一個平面支撐在發光元件700的底部。
在另一實施例中,依照不同電極型態的發光元件或者製程需求,雖然在第10A、10B圖中的開口310與第一導電部400、第二導電部500是以一對一的方式形成,但在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如第2A、2B圖所示,在同一個開口310中露出多個導電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0A、10B圖,二相鄰發光元件700之間的輔助結構900可以相連。又,二相鄰發光元件700之間相連的輔助結構900可再形成延伸部902,延伸部902是朝向發光元件700的發光方向(+X軸方向)延伸。在LED光源模組10中輔助結構900具有第一反射率,保護層300具有第二反射率,其中第一反射率大於或等於第二反射率。藉由使輔助結構900的反射率接近反射片的反射率,可以減少明暗帶的產生。另外,在第10A圖中保護層300上方未形成輔助結構900及其延伸部902的部分可以用於設置反光片以及導光元件;或者,前述反光片以及導光元件等也可以疊置於延伸部902上方。
第10B圖則是在LED光源模組10中配置有發光元件700的示意圖。如圖中所示,在發光元件700的下方具有複數個電極(例如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其藉由焊接材料(未顯示)電性連接至第一導電部400以及第二導電部500。當發光元件700設置在輔助結構900上並進行SMT製程時,加熱後的焊接材料(例如熔錫)容易因為本身表面張力的特性而往有金屬裸露的地方聚集,因此,可以填補於第一電極710與第一導電部400之間,第二電極720與第二導電部500之間,使得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可分別與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電性連接,以提供發光元件700所需的電力。在其他實施例中,上述複數個電極也可以形成於發光元件700的側面。
在本實施形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第10B圖所示,發光元件700下方的輔助結構900可以同時形成於發光元件700的正下方以及正下方以外的部分,但是在本實施形態的其他實施例中,輔助結構900也可以只形成於發光元件700的正下方。另外,雖然在第10A、10B圖中的輔助結構900是形成為對齊開口310,但在本揭露的其他實施例中(例如第9圖及後述的第11A~11E圖),輔助結構900也可以有一部分延伸進入開口310而和開口310形成部分重疊。
在本實施形態中也可以和第一實施形態一樣(參照第2A、2B圖),將擋止件設置於基板100上且容置於保護層300的開口310中。當發光元件700設置在輔助結構900上時,擋止件會接觸發光元件700上相對於發光面702的側面703(即背面703)。藉此,若使用者安裝導光元件20時不慎朝向-X軸方向推擠發光元件700,擋止件仍可提供足夠的支撐力避免發光元件700移動或傾斜。
接著參照第11A~11G圖,第11A~11G圖所示為根據本實施形態的其他實施例中的LED光源模組10的局部俯視圖。如第11A~11C圖所示,在發光元件700的底面設有藉由焊接材料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導電部400和第二導電部500的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可理解的是,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也可以形成於發光元件700的側面,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可以設置於同一側面上,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可以設置於相異側面上。此外,在發光元件700下方也設有輔助結構900,輔助結構900不接觸第一電極710和第二電極720,且輔助結構900也不接觸焊接材料。
接著,參照第11A圖所示的LED光源模組10,在本實施形態的一些實施例中,輔助結構900還包括至少一前支撐部920。前支撐部920設於基板100上,且至少是位在第一電極710與發光元件700的發光面702之間,或是位在第二電極720與發光元件700的發光面702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前支撐部920從主要支撐部910延伸至發光元件700的側面。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前支撐部920從主要支撐部910朝向發光元件700的側面延伸並超出上述側面。如此,可確保發光元件700底部前端被前支撐部920支撐,確保發光元件700不會向前傾斜,具有達成水平支撐之功效。
接著,參照第11B圖所示的LED光源模組10,在本實施形態的一些實施例中,輔助結構900還包括至少一側支撐部930,位於第一電極710或第二電極720之外,且側支撐部930的至少一部份的水平位置在Z方向是位於第一電極710與發光元件700的側面之間或是位於第二電極720與發光元件700的側面之間。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側支撐部930是從前支撐部920朝向發光元件700的背面703的方向延伸。如此,可確保發光元件700底部被側支撐部930所支撐,確保發光元件700不會向左或向右傾斜,具有達成水平支撐之功效。
接著,參照第11C圖所示的LED光源模組10,在本實施形態的一些實施例中,輔助結構900還包括至少一後支撐部940。在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後支撐部940是從主要支撐部910朝向遠離發光元件700的發光面702的方向延伸。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至少一後支撐部940是位於複數個電極(例如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的後方且朝向遠離發光元件700的發光面702的方向延伸。如第11C圖中所示,後支撐部940也可以同時具有從主要支撐部910朝向遠離發光元件700的發光面702的方向延伸的部分、以及位於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的後方且朝向遠離發光元件700的發光面702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如此,可確保發光元件700底部後端被後支撐部940所支撐,確保發光元件700不會向後傾斜,具有達成水平支撐之功效。
第11D圖所示為根據本實施形態的LED光源模組10的其他實施例的局部俯視圖。如第11D圖中所示,發光元件700具有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以及第三電極750,其中第三電極750介於第一電極710與第二電極720之間。在保護層300的開口310中所設置的複數個導電部(未顯示)中,除了第一導電部和第二導電部,更可以包括第三導電部,其中第三導電部介於第一導電部與第二導電部之間。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以及第三電極750透過焊接材料分別電性連接至第一導電部、第二導電部、以及第三導電部。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以及第三電極750之間設有輔助結構900,包含主要支撐部910以及前支撐部920。在另一些實施例中,該些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者至該發光面之間設有輔助結構900,輔助結構900可以選擇僅設置主要支撐部910或其他支撐部的任意組合,並不以此為限。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第11D圖的LED光源模組10中的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以及第三電極750也可以形成於發光元件700的側面,例如,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以及第三電極750可以設置於同一側面上,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以及第三電極750也可以設置於相異側面上。
繼續參照第11D圖,在發光元件700下方也設有輔助結構900,輔助結構900不接觸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以及第三電極750,且輔助結構900也不接觸焊接材料。輔助結構900同時具有位於複數個電極(第一電極710、第二電極720、以及第三電極750)之間的主要支撐部910、位於複數個電極與發光元件700的發光面702之間的前支撐部920、以及在Z方向位於複數個電極之外的側支撐部930。此外,發光元件700的電極數目在本實施形態中並未特別限定,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發光元件700的電極也可以是三個以上。
參照第11E圖,在一些實施例中,延伸部902可以是從輔助結構900的前支撐部920朝向遠離發光元件700的背面703的方向延伸且超過發光面702。在一些其他的實施例中,延伸部902也可以是從主要支撐部910朝向遠離發光元件700的背面703的方向延伸且超過發光面702。
需特別說明的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各別描述的主要支撐部910、前支撐部920、側支撐部930、後支撐部940可依照需求組合以支撐發光元件700的底面。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參照第11F圖,可以至少設置兩個側支撐部930,從複數個電極與發光元件的側面之間支撐發光元件700的底面;在另外一個實施例中,參照第11G圖,可以至少設置前支撐部920與後支撐部940,從複數個電極的後方支撐發光元件700的底面,同樣能達到支撐發光元件700至對準導光元件20的接收面的目的。除了前述設置兩個側支撐部930或者設置前支撐部920與後支撐部940的實施態樣之外,也能夠再輔以前述主要支撐部910支撐發光元件700,增加發光元件700被輔助結構900支撐的面積,而達到更好的支撐效果,在此不以上述列舉組合為限。
如上所述,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的實施例,在發光元件700的底部具有輔助結構900,其中輔助結構900的主要支撐部910是設於基板100上且從發光元件700的背面703延伸至發光面702,用以支撐發光元件700的底面。藉此,使得來自發光元件700的光線能夠對準導光元件20的接收面,提高光的使用效率。
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發明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發明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發明使用。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發明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做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此外,每個申請專利範圍建構成一獨立的實施例,且各種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之組合皆介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0:LED光源模組 20:導光元件 21:出光面 100:基板 200:線路層 201:入光面 300:保護層 301:頂面 310:開口 400:第一導電部 500:第二導電部 600:輔助結構 601:頂面 610:第三導電部 620:絕緣層 630:第一延伸部 640:第二延伸部 700:發光元件 701:底面 702:發光面 703:背面(相反於發光面702的側面) 710:第一電極 720:第二電極 730:安裝部 740:激發部 750:第三電極 800:擋止件 900:輔助結構 902:延伸部 910:主要支撐部 920:前支撐部 930:側支撐部 940:後支撐部 S1~S5,S1’~S6’:步驟
以下將配合所附圖式詳述本揭露實施例。應注意的是,依據在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未按照比例繪製且僅用以說明例示。事實上,可能任意地放大或縮小元件的尺寸,以清楚地表現出本揭露實施例的特徵。 第1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形態,繪示出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剖面圖。 第2A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形態,繪示出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2B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3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剖面圖。 第4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5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形態,繪示出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第6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第7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LED光源模組的剖面圖。 第8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剖面圖。 第9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剖面圖。 第10A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未形成發光元件的LED光源模組的示意圖。 第10B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LED光源模組的示意圖。 第11A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11B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11C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11D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11E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11F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第11G圖是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實施形態,繪示出另一實施例之LED光源模組的局部俯視圖。
10:LED光源模組
310:開口
700:發光元件
702:發光面
703:背面(相反於發光面702的側面)
710:第一電極
720:第二電極
900:輔助結構
910:主要支撐部

Claims (20)

  1. 一種LED光源模組,包括:一基板;一保護層,設置於該基板上並具有至少一開口;複數個導電部,設置於該至少一開口中,其中該些導電部包括一第一導電部及一第二導電部;一發光元件,包括一底面、一與該底面連接的發光面、一相對於該發光面的背面、至少一連接該發光面與該底面的側面、以及複數個電極,其中該些電極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分別電性連接該第一導電部、該第二導電部;以及一輔助結構,設置於該基板與該發光元件之間且不接觸該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中該輔助結構包括一主要支撐部是設於該基板上以支撐該發光元件的底面,該主要支撐部是位在該些電極之間且至少是從該發光元件的背面延伸至該發光面。
  2.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前支撐部,該前支撐部設於該基板上且至少是位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發光元件的該發光面之間或是位在該第二電極與該發光元件的該發光面之間。
  3. 如請求項2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前支撐部從該主要支撐部延伸至該發光元件的該側面。
  4.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側支撐部位於該第一電極或該第二電極之外,且該側支撐 部的至少一部分是位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發光元件的該側面之間或是位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發光元件的該側面之間。
  5. 如請求項2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側支撐部,且該側支撐部是從該前支撐部朝向該發光元件的該背面的方向延伸。
  6.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後支撐部是從該主要支撐部朝向遠離該發光元件的該發光面的方向延伸。
  7.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還包括至少一後支撐部是位於該些電極的後方且朝向遠離該發光元件的該發光面的方向延伸。
  8.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具有第一反射率,該保護層具有第二反射率,該第一反射率大於或等於該第二反射率。
  9.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更具有一延伸部,該延伸部是從該主要支撐部朝向遠離該發光元件的該背面延伸且超過該發光面。
  10. 如請求項2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更具有一延伸部,該延伸部是從該前支撐部朝向遠離該發光元件的該背面延伸且超過該發光面。
  11.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該些導電部更包括一第三導電部,設置於該至少一開口中,且該第三導電部介於該第一 導電部及該第二導電部之間;該些電極更具有一第三電極,介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其中該第三電極電性連接該第三導電部;其中,該第一電極、該第二電極、以及該第三電極之間設有該輔助結構。
  12.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該些導電部更包括一第三導電部,設置於該至少一開口中,且該第三導電部介於該第一導電部及該第二導電部之間;該些電極更具有一第三電極,介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其中該第三電極電性連接該第三導電部;其中,該些電極的至少其中之一者至該發光面之間設有該輔助結構。
  13. 如請求項1之LED光源模組,更包括一擋止件,設置於該基板上並容置於該開口中,其中該擋止件接觸該背面。
  14. 一種LED光源模組,包括:一基板;一保護層,設置於該基板上並具有至少一開口;複數個導電部,設置於該至少一開口中;一發光元件,包括一底面、一與該底面連接的第一側面、一與該底面連接且與該第一側面相反的第二側面、以及複數個電極,其中該些電極分別與該些導電部電性連接;以及一輔助結構,包括至少二個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設置於該基板與 該發光元件之間,且所述支撐部分別對應該發光元件的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所述支撐部支撐該發光元件的該底面。
  15. 如請求項14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發光元件包含一發光面,該發光面位於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之間,且該發光面與該底面連接。
  16. 如請求項15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些電極位於該發光元件的該底面,所述支撐部位於該些電極之外,且所述支撐部的其中一者的至少一部分是位於該些電極與該發光元件的該第一側面之間,所述支撐部的另一者的至少一部分位於該些電極與該發光元件的該第二側面之間。
  17. 如請求項14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第一側面為發光面,該第二側面為該發光元件之相對於該發光面的一背面,該發光面與該背面皆是與該底面連接。
  18. 如請求項17之LED光源模組,其中所述支撐部的其中之一者設於該基板上且至少是位在該些電極與該發光元件的該發光面之間。
  19. 如請求項17之LED光源模組,其中所述支撐部的其中之一者是位於該些電極的後方且朝向遠離該發光元件的該發光面的方向延伸。
  20. 如請求項15至19中任一項之LED光源模組,其中該輔助結構還包括一主要支撐部,設於該基板上以支撐該發光元件的底面,該主要支撐部是位在該些電極之間且至少是從該發光元件 的該發光面延伸至相對於該發光面的另一面。
TW109139841A 2020-11-09 2020-11-16 Led光源模組 TWI748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27533 WO2022095032A1 (zh) 2020-11-09 2020-11-09 Led光源模组
WOPCT/CN2020/127533 2020-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8748B true TWI748748B (zh) 2021-12-01
TW202219428A TW202219428A (zh) 2022-05-16

Family

ID=80680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9841A TWI748748B (zh) 2020-11-09 2020-11-16 Led光源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75201A1 (zh)
CN (1) CN114762121A (zh)
TW (1) TWI748748B (zh)
WO (1) WO202209503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234A (zh) * 2011-03-16 2012-09-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WO2017073471A1 (ja) * 2015-10-30 2017-05-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207635016U (zh) * 2017-10-27 2018-07-20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Led光源模组
TW201917879A (zh) * 2017-10-27 2019-05-01 中國商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Led光源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US10761360B2 (en) * 2018-03-30 2020-09-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display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29643Y (zh) * 2007-12-04 2008-10-08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组及具有此光源模组的背光模组
TWI363234B (en) * 2008-11-18 2012-05-01 Au Optronics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cd pane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TWI371996B (en) * 2008-11-25 2012-09-01 Chimei Innolux Corp Flexible print circuit and backlight module
KR20120019139A (ko) * 2010-08-25 2012-03-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CN103712167A (zh) * 2014-01-16 2014-04-09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及背光模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81234A (zh) * 2011-03-16 2012-09-1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器
WO2017073471A1 (ja) * 2015-10-30 2017-05-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10705375B2 (en) * 2015-10-30 2020-07-0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side emitting light source and light guide
CN207635016U (zh) * 2017-10-27 2018-07-20 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Led光源模组
TW201917879A (zh) * 2017-10-27 2019-05-01 中國商瑞儀光電(蘇州)有限公司 Led光源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US10761360B2 (en) * 2018-03-30 2020-09-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display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95032A1 (zh) 2022-05-12
TW202219428A (zh) 2022-05-16
US20230275201A1 (en) 2023-08-31
CN114762121A (zh) 2022-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430057B2 (ja) Led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US8445926B2 (en) LED package,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CN102473656B (zh) 发光装置
US7692208B2 (en) Semiconductor optical device
US8439513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module and back light assembly
KR20180021514A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00075757A (ko) 발광 디바이스
TWI675468B (zh) Led光源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JP2012129272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KR20220162656A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
CN207635016U (zh) Led光源模组
US11686896B2 (en) LED light source module
TWI748748B (zh) Led光源模組
KR101221568B1 (ko) Led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9141006A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261620A (zh) 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14411194U (zh) Led光源模组
JP2009267279A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
KR101981799B1 (ko) 광원 및 이를 구비한 노광기
KR20160110692A (ko) 반도체 발광소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