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7109B -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7109B
TWI747109B TW108146599A TW108146599A TWI747109B TW I747109 B TWI747109 B TW I747109B TW 108146599 A TW108146599 A TW 108146599A TW 108146599 A TW108146599 A TW 108146599A TW I747109 B TWI747109 B TW I74710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ate portion
isolation structure
forming
gate
doped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6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5636A (zh
Inventor
林志鴻
李家豪
Original Assignee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465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7109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25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5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7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7109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前述半導體結構包含基底;第一井區,設置於基底中;第二井區,設置於基底中且鄰接於第一井區;隔離結構,設置於第一井區中;以及閘極結構,設置於基底上且包含第一閘極部及第二閘極部,其中第一閘極部與第一井區和第二井區重疊,且第一閘極部和第二閘極部之間具有開口露出隔離結構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係有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且特別係有關於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ly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半導體裝置使用於許多電子裝置中,例如個人電腦、行動電話、數位相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半導體裝置的製程通常包含依序地沉積絕緣層或介電層、導電層及半導體層的材料於基底之上,以及使用微影技術圖案化不同的材料層,以形成電路組件和電子元件等。
在半導體製程中,會對半導體裝置例如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laterally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執行熱載子注入(hot carrier injection)測試。然而,在熱載子注入測試之後,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會受損,而產生漏電流。再者,每執行一次熱載子注入測試,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就會多受損一次。因此,漏電流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從而影響了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裝置的可靠度。
雖然現有的橫向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裝置大致上已改善了一些問題,但並非各方面皆令人滿意。因此,目前仍需要一種新穎的半導體結構,以符合各方面的需求。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藉由使閘極結構具有露出部分隔離結構的開口,可以有效地減少熱載子注入(hot carrier injection)測試所導致的半導體結構的損傷,而改善半導體結構的可靠度。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前述半導體結構包含基底;第一井區,設置於基底中;第二井區,設置於基底中且鄰接於第一井區;隔離結構,設置於第一井區中;以及閘極結構,設置於基底上且包含第一閘極部及第二閘極部,其中第一閘極部與第一井區和第二井區重疊,且第一閘極部和第二閘極部之間具有開口露出隔離結構的一部分。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前述形成方法包含:提供基底;形成第一井區於基底中;形成第二井區於基底中且鄰接於該第一井區;形成隔離結構於第一井區中;以及形成閘極結構於基底上,其中閘極結構包含第一閘極部及第二閘極部,第一閘極部與第一井區和第二井區重疊,且第一閘極部和第二閘極部之間具有開口露出隔離結構的一部分。
以下公開許多不同的實施方法或是例子來實行本發明實施例之不同特徵,以下描述具體的元件及其排列的實施例以闡述本發明實施例。當然這些實施例僅用以例示,且不該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例的範圍。例如,在說明書中提到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之上,其包括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是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也包括於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另外有其他特徵的實施例,亦即,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並非直接接觸。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可能使用重複的標號或標示,這些重複僅為了簡單清楚地敘述本發明實施例,不代表所討論的不同實施例及/或結構之間有特定的關係。
此外,其中可能用到與空間相對用語,例如「在…下方」、「下方」、「較低的」、「上方」、「較高的」及類似的用語,這些空間相對用語係為了便於描述圖示中一個(些)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個(些)元件或特徵之間的關係,這些空間相對用語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裝置之不同方位,以及圖式中所描述的方位。當裝置被轉向不同方位時(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則其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形容詞也將依轉向後的方位來解釋。
在此,「約」、「大約」、「大抵」之用語通常表示在一給定值的+/-20%之內,較佳是+/-10%之內,且更佳是+/-5%之內,或+/-3%之內,或+/-2%之內,或+/-1%之內,或0.5%之內。在此給定的數值為大約的數值,亦即在沒有特定說明「約」、「大約」、「大抵」的情況下,此給定的數值仍可隱含「約」、「大約」、「大抵」之含義。
能理解的是,雖然在此可使用用語「第一」、「第二」、「第三」等來敘述各種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這些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不應被這些用語限定,且這些用語僅是用來區別不同的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因此,以下討論的一第一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可在不偏離本揭露之教示的情況下被稱為一第二元件、組成成分、區域、層、及/或部分。
雖然所述的一些實施例中的步驟以特定順序進行,這些步驟亦可以其他合邏輯的順序進行。在不同實施例中,可替換或省略一些所述的步驟,亦可於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步驟之前、之中、及/或之後進行一些其他操作。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高電子移動率電晶體可加入其他的特徵。在不同實施例中,可替換或省略一些特徵。
除非另外定義,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語(包含技術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相同涵義。能理解的是,這些用語,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義的用語,應被解讀成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發明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應以一理想化或過度正式的方式解讀,除非在本發明實施例有特別定義。
此外,在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中,關於接合、連接之用語例如「連接」、「互連」等,除非特別定義,否則可指兩個結構係直接接觸,或者亦可指兩個結構並非直接接觸,其中有其它結構設於此兩個結構之間。且此關於接合、連接之用語亦可包括兩個結構都可移動,或者兩個結構都固定之情況。
若未特別說明,類似名稱的元件或層可採用類似的材料或方法形成。
第1至4和6圖係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出形成半導體結構100的不同階段的剖面圖。如第1圖所示,提供一基底102。基底102可為半導體基底。前述半導體基底可為元素半導體,包含矽(silicon)或鍺(germanium);化合物半導體,包含氮化鎵(gallium nitride,GaN)、碳化矽(silicon carbide)、砷化鎵(gallium arsenide)、磷化鎵(gallium phosphide)、磷化銦(indium phosphide)、砷化銦(indium arsenide)及/或銻化銦(indium antimonide);合金半導體,包含矽鍺合金(SiGe)、磷砷鎵合金(GaAsP)、砷鋁銦合金(AlInAs)、砷鋁鎵合金(AlGaAs)、砷銦鎵合金(GaInAs)、磷銦鎵合金(GaInP)及/或磷砷銦鎵合金(GaInAsP)、或上述材料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可為單晶基底、多層基底(multi-layer substrate)、梯度基底(gradient substrate)、其他適當之基底、或上述之組合。此外,基底102也可以是絕緣層上覆半導體(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SOI)基底,上述絕緣層覆半導體基底可包含底板、設置於底板上之埋藏氧化物層、或設置於埋藏氧化物層上之半導體層。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為導電類型為n型的基底。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為導電類型為p型的基底。
接著,仍參閱第1圖,於基底102中形成隔離結構104a及104b。具體而言,隔離結構104a及隔離結構104b嵌入基底102中。隔離結構104a的頂面和隔離結構104b的頂面與基底102的頂面共平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矽局部氧化(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LOCOS)隔離製程、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隔離結構104a及104b。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104a及104b由介電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結構104a及104b的介電材料包含氧化矽(silicon oxide)、氮化矽(silicon nitride)、氮氧化矽(silicon oxynitride)、其它合適的介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
接著,請參閱第2圖,於基底102內形成第一井區106以及與第一井區106鄰接的第二井區108。第一井區106的一部分設置於隔離結構104a下方;而第二井區108設置於隔離結構104a和隔離結構104b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離子佈植製程形成第一井區106及第二井區108。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兩個獨立的離子佈植製程分別形成第一井區106及第二井區108。第一井區106及第二井區108可具有不同的導電類型。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井區106具有第一導電類型,且第二井區108具有與第一導電類型相反的第二導電類型。或者,第一井區106具有第二導電類型且第二井區108具有第一導電類型。具體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井區106可為p型井,而第二井區108可為n型井,以作為n型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NMOS)。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井區106可為n型井,而第二井區108可為p型井,以作為p型的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PMOS)。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井區106的摻雜濃度介於約1×1016 cm-3 和1×1018 cm-3 。第二井區108的摻雜濃度介於約1×1016 cm-3 和1×1018 cm-3
接著,請參閱第3圖,形成第一摻雜區110及第二摻雜區112於第二井區108內,以及形成第三摻雜區114於第一井區106內。第一摻雜區110鄰接於第二摻雜區112。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區110的導電類型與第二井區108相同,第二摻雜區112的導電類型與第二井區108不同,且第三摻雜區114的導電類型與第一井區106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離子佈植製程植入適當導電類型的摻質,以分別形成第一摻雜區110、第二摻雜區112及第三摻雜區11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區110的摻雜濃度介於1×1018 cm-3 和1×1021 cm-3 。第二摻雜區112的摻雜濃度介於1×1018 cm-3 和1×1021 cm-3 。第三摻雜區114的摻雜濃度介於1×1018 cm-3 和1×1021 cm-3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摻雜區110及第二摻雜區112的摻雜濃度大於第一井區106,且第三摻雜區114的摻雜濃度大於第二井區108。
接著,請參閱第4圖,於第一井區106及第二井區108上形成閘極結構116,其中閘極結構116包含第一閘極部116a和第二閘極部116b。第一閘極部116a與第一井區106及第二井區108部分重疊,且第二閘極部116b亦覆蓋一部分的隔離結構104a。
在一些實施例中,閘極結構116可包含單一或多層的閘極介電層,以及單一或多層的閘極電極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閘極介電層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高介電常數(high-k)介電材料、其它適合的介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可包含金屬氧化物、金屬氮化物、金屬矽化物、金屬鋁酸鹽、鋯矽酸鹽、鋯鋁酸鹽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製程、旋轉塗佈(spin coating)製程、其它合適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閘極介電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閘極電極層可包含非晶矽、多晶矽、金屬氮化物、導電金屬氧化物、金屬、其它合適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上述金屬可包含鋁(Al)、鉬(Mo)、鎢(W)、鈦(Ti)、鉭(Ta)、鉑(Pt)、鉿(Hf)或前述之組合,但不限於此。上述導電金屬氧化物可包含釕金屬氧化物或銦錫金屬氧化物,但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濺鍍法(sputtering)、電阻加熱蒸鍍法(resistive heating evaporation)、電子束蒸鍍法(electron beam evaporation)、脈衝雷射沉積法(pulsed laser deposition)、或其它適合的方法形成閘極電極層。所述化學氣相沉積法例如可為低壓化學氣相沉積製程(low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PCVD)、低溫化學氣相沉積製程(low temperat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LTCVD)、快速升溫化學氣相沉積製程(rapid thermal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RTCVD)、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製程(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原子層沉積製程(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或其它常用的方法。
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圖案化製程將上述閘極介電層及閘極電極層圖案化,以形成包含第一閘極部116a和第二閘極部116b的閘極結構116。詳細而言,藉由合適的製程例如旋轉塗佈或化學氣相沉積法、原子層沉積法、物理氣相沉積法(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分子束沉積法、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其他適當之方法或其他合適的沉積法或前述之組合,將光阻材料形成於閘極介電層及閘極電極層上,接著執行光學曝光、曝光後烘烤和顯影,以移除部分的光阻材料而形成圖案化的光阻層,圖案化的光阻層將作為用於蝕刻的蝕刻遮罩。可執行雙層或三層的光阻。然後,使用任何可接受的蝕刻製程,例如反應離子蝕刻(reactive ion etching)、中性束蝕刻(neutral beam etching)、類似蝕刻或前述之組合,來蝕刻閘極介電層及閘極電極層,以形成第一閘極部116a和第二閘極部116b。然後,將圖案化的光阻層移除。
接著,請參閱第5圖,其繪示第4圖的半導體結構的局部放大圖。第一閘極部116a與第二閘極部116b之間具有開口10,其露出部分的隔離結構104a。詳細而言,隔離結構104a具第一側壁S1,其靠近第二井區108。第一閘極部116a與第二閘極部116b之間的開口10與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於垂直投影基底102的方向上重疊。換句話說,開口10之垂直投影至基底102的投影和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基底102垂直投影至基底102的投影重疊。在一些實施例中,開口10與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的三分之一於垂直投影基底102的方向上重疊。換句話說,開口10之垂直投影至基底102的投影與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的三分之一之垂直投影至基底102的投影重疊。詳細而言,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具有靠近隔離結構104a的頂面的第一端E1,以及與第一端E1相對的第二端E2,且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的三分之一是從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的第一端E1開始往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的第二端E2測量。藉由使閘極結構116具有露出部分隔離結構104a的開口10,可以有效地減少熱載子注入(hot carrier injection)測試所導致的半導體結構的損傷,而改善半導體結構的可靠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閘極部116a不覆蓋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的第一端E1。在一些實施例中,該第二閘極部116b覆蓋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的第二端E2,可確保半導體裝置的電性不會受到影響。相反地,若第二閘極部116b不覆蓋隔離結構104a的第一側壁S1的第二端E2,則開口10露出過多的隔離結構104a,導致半導體裝置的電性會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半導體裝置原本預定的功能或用途。
在第二摻雜區112往隔離結構104a的方向上,第一閘極部116a具有長度L;且第二摻雜區112與第一井區106之間有一距離D,其中長度L大於距離D。詳細而言,距離D是第二摻雜區112的側面與第一井區106與第二井區108的界面的垂直距離。在一些實施例中,長度L大於距離D,以確保裝置能夠正常運作。若長度L小於距離D,則通道無法打開。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閘極部116a之一側與第二摻雜區112實質上切齊,且第一閘極部116a延伸跨越第一井區106與第二井區108的界面,且開口10暴露部分第一井區106與部分隔離結構104a。於一實施例中,開口10距離約0.1微米(μm)~1.0微米(μm),以確保後續製程可以將整個開口10填滿,避免後續離子佈植從開口10打入基底102,而影響元件電性。
接著,請參閱第6圖,於隔離結構104a、隔離結構104b、第一閘極部116a以及第二閘極部116b上形成層間介電(inter-layer dielectric,ILD)層118。層間介電層118亦覆蓋第一摻雜區110、第二摻雜區112及第三摻雜區114上。層間介電層118可由介電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118的材料可包含氧化矽、氮化矽、磷矽酸鹽玻璃(phosphosilicate glass,PSG)、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其它合適的介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分子束磊晶法(molecular-beam epitaxy,MBE) 、氫化物氣相磊晶法(hydride vapor phase epitaxy,HVPE)、有機金屬氣相沉積法(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MOCVD)、化學氣相沉積法、原子層沉積法、物理氣相沉積法、分子束沉積法、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其他適當之方法、或上述之組合形成層間介電層118。於一實施例中,第一閘極部116a以及第二閘極部116b較佳具有實質上相同的操作電位。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依照實際需求,使得第一閘極部116a以及第二閘極部116b具有壓差,或其中之一具有浮置電位(floating)。
然後,在層間介電層118上形成源極電極120及汲極電極122,源極電極120及汲極電極122分別對應設置於第二井區108及第一井區106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閘極部116a和第二閘極部116b設置於源極電極120及汲極電極122之間。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於層間介電層118內形成接觸孔(contact hole)120a、120b及122a。在一些實施例中,接觸孔120a貫穿層間介電層118且與源極電極120及第一摻雜區110接觸,接觸孔120b貫穿層間介電層118且與源極電極120及第二摻雜區112接觸,而接觸孔122a貫穿層間介電層118且與汲極電極122及第三摻雜區114接觸。承前所述,源極電極120可透過接觸孔120a及120b分別與第一摻雜區110及第二摻雜區112電性連接,而汲極電極122可透過接觸孔122a與第三摻雜區114電性連接。
源極電極120、汲極電極122及接觸孔120a、120b及122a可由多晶矽、金屬或其它合適的導電材料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電極120、汲極電極122及接觸孔120a、120b及122a的材料可包含銅(Cu)、鋁(Al)、鉬(Mo)、鎢(W)、金(Au)、鉻(Cr)、鎳(Ni)、鉑(Pt)、鈦(Ti)、銥(Ir)、銠(Rh)、銅合金、鋁合金、鉬合金、鎢合金、金合金、鉻合金、鎳合金、鉑合金、鈦合金、銥合金、銠合金、其它具有導電性的合適材料或前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源極電極120、汲極電極122及接觸孔120a、120b及122a的材料可彼此不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藉由化學氣相沉積製程、濺鍍製程、電阻加熱蒸鍍製程、電子束蒸鍍製程、脈衝雷射沉積製程、或其它適合的方法,來形成源極電極120、汲極電極122及接觸孔120a、120b及122a。前述化學氣相沉積法例如可為低壓化學氣相沉積製程、低溫化學氣相沉積製程、快速升溫化學氣相沉積製程、電漿增強化學氣相沉積製程、原子層沉積製程或其它常用的方法。於此,半導體結構100大致完成。
相較於習知技術,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之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至少具有以下優點之一: (1) 藉由使閘極結構具有露出部分隔離結構的開口,可以有效地減少熱載子注入(hot carrier injection)測試所導致的半導體結構的損傷,而改善半導體結構的可靠度。 (2) 再者,由於閘極結構的第二閘極部覆蓋隔離結構的第一側壁的第二端,可確保半導體裝置的電性不會受到影響,仍能發揮原本預定的用途或功能。
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及其優點已揭露如上,但應該瞭解的是,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揭露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更動、替代與潤飾。此外,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並未侷限於說明書內所述特定實施例中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從本揭露揭示內容中理解現行或未來所發展出的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只要可以在此處所述實施例中實施大抵相同功能或獲得大抵相同結果皆可根據本揭露使用。因此,本揭露之保護範圍包括上述製程、機器、製造、物質組成、裝置、方法及步驟。另外,每一申請專利範圍構成個別的實施例,且本揭露之保護範圍也包括各個申請專利範圍及實施例的組合。
10:開口 100:半導體結構 102:基底 104a、104b :隔離結構 106:第一井區 108:第二井區 110:第一摻雜區 112:第二摻雜區 114:第三摻雜區 116:閘極結構 116a:第一閘極部 116b:第二閘極部 118:層間介電層 120:源極電極 120a、120b、122a:接觸孔 122:汲極電極 D:距離 L:長度 S1:第一側壁 E1:第一端 E2:第二端
以下將配合所附圖式詳述本發明實施例。應注意的是,依據在業界的標準做法,各種特徵並未按照比例繪製且僅用以說明例示。事實上,可能任意地放大或縮小元件的尺寸,以清楚地表現出本發明實施例的特徵。 第1圖係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一階段的剖面圖。 第2圖係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一階段的剖面圖。 第3圖係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一階段的剖面圖。 第4圖係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一階段的剖面圖。 第5圖係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之半導體結構的局部放大圖。 第6圖係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一階段的剖面圖。
102:基底
104a、104b:隔離結構
106:第一井區
108:第二井區
110:第一摻雜區
112:第二摻雜區
114:第三摻雜區
116:閘極結構
116a:第一閘極部
116b:第二閘極部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 一基底; 一第一井區,設置於該基底中; 一第二井區,設置於該基底中,且鄰接於該第一井區; 一隔離結構,設置於該第一井區中;以及 一閘極結構,設置於該基底上且包括一第一閘極部及一第二閘極部,其中該第一閘極部與該第一井區和該第二井區重疊,且該第一閘極部和該第二閘極部之間具有一開口露出該隔離結構的一部分。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隔離結構具有靠近該第二井區的一第一側壁,且該第一閘極部和該第二閘極部之間的該開口與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於一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具有靠近該隔離結構的一頂面的一第一端及與該第一端相對的一第二端,該開口與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三分之一於該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且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三分之一是從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該第一端開始往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該第二端測量。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具有靠近該隔離結構的一頂面的一第一端及與該第一端相對的一第二端,且該第一閘極部不覆蓋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該第一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二閘極部覆蓋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二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開口暴露部分該第一井區與部分該隔離結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閘極部及該第二閘極部具有固定操作電位或其中之一為浮置電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第一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二井區中;以及 一第二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二井區中,且鄰接於該第一摻雜區,其中在該第二摻雜區往該隔離結構的一方向上,該第一閘極部具有一長度,該第二摻雜區與該第一井區之間具有一距離,且該長度大於該距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閘極結構包括至少一閘極介電層以及至少一閘極電極層。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層間介電層,設置於該基底上; 一第三摻雜區,設置於該第一井區中; 一源極電極,穿過該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摻雜區與該第二摻雜區電性連接; 以及 一汲極電極,穿過該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三摻雜區電性連接。
  11. 一種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 提供一基底; 形成一第一井區於該基底中; 形成一第二井區於該基底中,且鄰接於該第一井區; 形成一隔離結構於該第一井區中;以及 形成一閘極結構於該基底上,其中該閘極結構包括一第一閘極部及一第二閘極部,該第一閘極部與該第一井區和該第二井區重疊,且該第一閘極部和該第二閘極部之間具有一開口露出該隔離結構的一部分。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該隔離結構具有靠近該該第二井區的一第一側壁,且該第一閘極部和該第二閘極部之間的該開口露出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於一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具有靠近該隔離結構的一頂面的一第一端及與該第一端相對的一第二端,該第一閘極部和該第二閘極部之間的該開口露出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三分之一於該垂直投影方向上重疊,且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三分之一是從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該第一端開始往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該第二端測量。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具有靠近該隔離結構的一頂面的一第一端及與該第一端相對的一第二端,且該第一閘極部不覆蓋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一側壁的該第一端。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該第二閘極部覆蓋該隔離結構的該第二端。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該開口暴露部分該第一井區與部分該隔離結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該第一閘極部及該第二閘極部具有固定操作電位或其中之一為浮置電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更包括: 形成一第一摻雜區於該第二井區中;以及 形成一第二摻雜區於該第二井區中,且鄰接於該第一摻雜區,其中在該第二摻雜區往該隔離結構的一方向上,該第一閘極部具有一長度,該第二摻雜區與該第一井區之間具有一距離,且該長度大於該距離。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其中該閘極結構包括至少一閘極介電層以及至少一閘極電極層。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半導體結構的形成方法,更包括: 形成一層間介電層於該基底上; 形成一第三摻雜區於該第一井區中;以及 形成一源極電極,穿過該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一摻雜區與該第二摻雜區電性連接; 以及 形成一汲極電極,穿過該層間介電層,與該第三摻雜區電性連接。
TW108146599A 2019-12-19 2019-12-19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I74710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6599A TWI747109B (zh) 2019-12-19 2019-12-19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46599A TWI747109B (zh) 2019-12-19 2019-12-19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5636A TW202125636A (zh) 2021-07-01
TWI747109B true TWI747109B (zh) 2021-11-21

Family

ID=77908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6599A TWI747109B (zh) 2019-12-19 2019-12-19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710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09643B (zh) * 2021-10-26 2023-07-21 南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元件結構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12667A (en) * 2003-01-15 2004-07-16 Powerchip Semiconductor Corp Flash memory devic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0511508A (en) * 2003-07-25 2005-03-16 Ricoh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40175533A1 (en) * 2012-12-26 2014-06-26 SK Hynix Inc.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50255472A1 (en) * 2012-12-21 2015-09-10 SK Hynix Inc.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60155860A1 (en) * 2013-08-13 2016-06-02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Split gate embedded memory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20160204116A1 (en) * 2014-08-01 2016-07-14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742252A (zh) * 2016-05-31 2017-12-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TW201806166A (zh) * 2016-08-11 2018-02-16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接觸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TW201914005A (zh) * 2017-08-29 2019-04-01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916174A (zh) * 2017-09-28 2019-04-16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結構和半導體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12667A (en) * 2003-01-15 2004-07-16 Powerchip Semiconductor Corp Flash memory device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200511508A (en) * 2003-07-25 2005-03-16 Ricoh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including the semiconductor device
US20150255472A1 (en) * 2012-12-21 2015-09-10 SK Hynix Inc.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40175533A1 (en) * 2012-12-26 2014-06-26 SK Hynix Inc. Nonvolatile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US20160155860A1 (en) * 2013-08-13 2016-06-02 Globalfoundries Singapore Pte. Ltd. Split gate embedded memory technolog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20160204116A1 (en) * 2014-08-01 2016-07-14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742252A (zh) * 2016-05-31 2017-12-01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
TW201806166A (zh) * 2016-08-11 2018-02-16 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包含接觸結構的半導體裝置
TW201914005A (zh) * 2017-08-29 2019-04-01 新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201916174A (zh) * 2017-09-28 2019-04-16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半導體結構和半導體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5636A (zh) 2021-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2082B (zh) 電熔絲及其製造方法
US8163640B2 (en) Metal gate compatible electrical fuse
US7485925B2 (en) High voltage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transistor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US10700160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a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JPH11354651A (ja) Cmos自己整合ストラップ状相互接続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3123930A (zh) 用于减小高-k介电层和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间的费米能级牵制的(110)表面定向
CN105140222A (zh) 集成电路及其制造方法
US20220246739A1 (en) Replacement gate cross-couple for 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 scaling
US7919367B2 (en) Method to increase charge retention of non-volatile memory manufactured in a single-gate logic process
US20160020215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10734292B2 (en) Method for testing bridging in adjacent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test structure
TWI747109B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11476207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comprising source and drain protective circuits against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
US11158723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CN113078213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US10181522B2 (en) Simplified gate to source/drain region connections
TW202008583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11211297B2 (en) Method for testing bridging in adjacent semiconductor devices and test structure
US10658228B2 (en)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structure an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010019162A1 (en) Stacked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507378B2 (en) Method and structure for self aligned contact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US11201091B2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implementing series-connected transistor and resisto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20210305238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series-connected transistor and resisto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TW202013464A (zh) 半導體結構及半導體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