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4329B - 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 - Google Patents

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4329B
TWI744329B TW106116210A TW106116210A TWI744329B TW I744329 B TWI744329 B TW I744329B TW 106116210 A TW106116210 A TW 106116210A TW 106116210 A TW106116210 A TW 106116210A TW I744329 B TWI744329 B TW I7443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packet
sending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rece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16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42501A (zh
Inventor
曾元清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42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42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43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432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8List acknowledgements,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consisting of a list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35Cumulative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applying to all previous mess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6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payload signals; piggyb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1Identifying conges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85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in response to a specific request, e.g. to a poll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其中,該方法包括: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並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此,實現了發送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獲知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Description

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是關於一種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
現有LTE系統中,比較基礎的通信方式是基於傳統蜂窩網路的通信方式,具體形式為終端在需要通信時需要與基地台建立連接,並將資料發送至基地台,隨後基地台經過核心網與目標終端或伺服器進行交互後,由源終端將資料通過基地台與核心網發送至目標終端或伺服器。
在LTE R12版本中,引入了終端直連技術,即終端可以利用基地台分配的資源,直接進行通信;在R13版本中,基於終端直接通信引入了基於終端直連技術的終端中繼技術,即終端可以基於直連介面(SL:Sidelink)與普通終端與基地台間介面(Uu:包含DL和UL)將資料通過終端中繼傳輸到基地台節點。
而未來無線通訊系統中,除了傳統意義上的手持終端,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各種其他類型的終端,包括智慧手環、無線電視、智慧眼鏡、機器人、手錶等。當這類智慧終端機通過手機等無線中繼設備與網路進行連接時,可以採用類似現有終端直連技術及終端中繼技術。
然而普通終端在選擇無線中繼設備,尤其是普通終端演化的無線中繼設備時,由於移動性、電量、用戶選擇等因素,接入鏈路與回傳鏈路均可能出現鏈路失敗的情況。
現有直連終端中繼設備方法中規定,採用無線鏈路信號品質作為中繼設備具備中繼能力的條件,例如當中繼設備回傳鏈路信號品質高於某一門限值(T1)時具備中繼能力,可以為其他節點進行中繼,當中繼設備回傳鏈路信號品質低於某一門限值(T2)時,應停止為其他終端進行 中繼。此外,當基地台認為該中繼設備不再適合作為中繼設備時,也會通過釋放信令停止該中繼設備繼續中繼資料,此時中繼設備也會通過相應信令通知普通終端。
此外現有直連終端中繼設備也會通過高層信令標識中繼不允許或不能說明終端節點發送或接收資料,如Not Allowed或Not Available。
然而在中繼相關鏈路出現問題時,目前的回饋方式仍然是通過逐跳的方式進行回饋,如上行是基地台回饋中繼,中繼再回饋終端;下行是終端回饋中繼,中繼再回饋基地台。此時即時獲知中繼資料發送的實際情況,例如在下行鏈路上,很多資料到達中繼,但是還沒有來得及發送至終端時,回傳鏈路出現問題,此時即使中繼仍然可以將剩餘資料成功發送至終端,也只能丟棄,因為中繼設備無法向基地台確認這些資料包成功發送;在上行鏈路上,類似的情況時很多終端資料到達中繼,但是還沒有來得及發送至基地台時,接入鏈路出現問題,此時即使中繼仍然可以將剩餘資料成功發送至基地台,也只能丟棄,因為中繼設備無法向終端確認這些資料包成功發送。
本發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
為此,本發明的第一個目的在於提出一種資料傳輸方法,該方法實現了發送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獲知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本發明的第二個目的在於提出另一種資料傳輸方法。
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在於提出一種發送設備。
本發明的第四個目的在於提出一種接收設備。
本發明的第五個目的在於提出一種資料傳輸系統。
為達上述第一目的,本發明第一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包括: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所述發送設備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 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本實施例提出的資料傳輸方法,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並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此,實現了發送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獲知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為達上述第二目的,本發明第二方面實施例提出了另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包括:接收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所述接收設備按照預設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本實施例提出的資料傳輸方法,接收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並按照預設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此,實現了接收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發送設備回饋資料包的接收情況。
為達上述第三目的,本發明第三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發送設備,包括:第一發送模組,用於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第一接收模組,用於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本實施例提出的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並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此,實現了發送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獲知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為達上述第四目的,本發明第四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接收設備,包括:第二接收模組,用於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第二發送模組,用於按照預設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本實施例提出的接收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並按照預設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 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此,實現了接收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發送設備回饋資料包的接收情況。
為達上述第五目的,本發明第五方面實施例提出了一種資料傳輸系統,包括:如上所述的發送設備、如上所述的接收設備,以及用於從所述發送設備向所述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的第一中繼設備。
本發明實施例的資料傳輸系統,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並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此,實現了發送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獲知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101‧‧‧步驟
102‧‧‧步驟
201‧‧‧步驟
202‧‧‧步驟
203‧‧‧步驟
204‧‧‧步驟
301‧‧‧步驟
302‧‧‧步驟
11‧‧‧第一發送模組
12‧‧‧第一接收模組
21‧‧‧第二接收模組
22‧‧‧第二發送模組
100‧‧‧發送設備
200‧‧‧接收設備
300‧‧‧第一中繼設備
500‧‧‧第二中繼設備
第1圖: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第2圖: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第3圖:本發明的第一中繼設備的資料包接收發送示意圖(一)。
第4圖:本發明的第一中繼設備的資料包接收發送示意圖(二)。
第5圖:本發明的第一中繼設備的資料包接收發送示意圖(三)。
第6圖:本發明的基地台與終端通過所述第一中繼設備進行通信交互的示意圖(一)。
第7圖:本發明的基地台與終端通過所述第一中繼設備進行通信交互的示意圖(二)。
第8圖: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
第9圖: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發送設備的結構框圖。
第10圖: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接收設備的結構框圖。
第11圖: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系統的結構框圖。
第12圖: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系統的結構框圖。
下面詳細描述本申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 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於解釋本發明,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本發明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
第1圖是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參見第1圖,該資料傳輸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步驟101中,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在步驟102中,所述發送設備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具體地,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的過程中,檢測傳輸過程是否滿足預設條件。如果滿足預先設定的條件,發送設備則會通過其他通信鏈路獲取接收設備對上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需要說明的是,可以根據實際應用需要設置不同的條件,例如: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故障;或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擁塞。舉例說明如下:假設預定條件包括:發送設備與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故障。 也就是說,如果檢測到發送設備與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故障,則確定發送設備無法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進行資料傳輸。進而,發送設備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該接收設備對上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預設條件僅為示例,可以根據實際應用場景需要設置其他的條件,使發送設備及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獲取接收設備對資料包的接收情況。
需要說明的是,發送設備可以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通過不同的其他通信鏈路接收該接收設備對上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體資訊,舉例說明如下:作為一種示例,發送設備通過與接收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接收該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作為另一種示例,發送設備通過第二中繼設備接收該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本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方法,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實現了發送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獲知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從而根據回饋資訊進行相應業務的操作處理。
進一步地,基於上述實施例,接收設備可以根據應用場景通過多種觸發方式將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發送給發送設備,舉例說明如下:作為一種示例,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查詢請求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或,作為另一種示例,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週期而週期性的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或,作為另一種示例,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情況主動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
進一步地,接收設備向發送設備發送的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可以根據應用需要承載在多種信令中發送,舉例說明如下:作為一種示例,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中,其中,所述回饋資訊包括:邏輯通道和資料接收情況;或,作為另一種示例,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MAC CE(Medium Access Control(MAC)Control Element)中;或,作為另一種示例,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RLC(Radio Link Control)控制序列中;或,作為另一種示例,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PDCP SN(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Serial Number)狀態相關資訊中。進一步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在MAC/RLC/PDCP中承載時,在相應層的控制域標識對應的傳輸路徑。
基於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發送設備根據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具體地,發送設備可以根 據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獲知接收設備當前成功接收的資料包情況,進而,發送設備確定待發送的剩餘資料包,並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接收設備。
需要說明的是,發送設備可以根據具體的應用場景通過不同的其他通信鏈路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接收設備,舉例說明如下:作為一種示例,發送設備通過與所述接收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所述接收端設備;或者,作為另一種示例,發送設備通過第二中繼設備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所述接收端設備。
本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方法,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並根據回饋資訊通過其餘通信鏈路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接收設備。實現了發送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獲知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從而根據回饋資訊進行剩餘資料包的傳輸處理,提高了資料傳輸效率,避免資源浪費。
第2圖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參見第2圖,針對第1圖所示實施例中的步驟101中包括以下步驟:在步驟201中,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在步驟202中,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將從所述發送設備接收的接收資料包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中。
具體地,在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過程中,第一中繼設備將從發送設備接收的接收資料包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給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中。其中,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的標識的方式很多,舉例說明:作為一種示例,重用接收資料包的序號(SN)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或,作為另一種示例,將發送資料包涵蓋的所有接收資料包的SN加入到發送資料包中。
具體來說,第一中繼設備針對接收資料包和發送資料包的內容,採取適用方式向發送資料包中添加標識,舉例說明如下:作為一種示例,當第一中繼設備從發送設備獲取的接收資料包與發送給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相同時,可以重用接收資料包的標識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也 可以採用新的標識標記發送資料包;舉例說明,參見第3圖,第一中繼設備從發送設備獲取接收資料包1、接收資料包2、接收資料包3,重用接收資料包的標識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即發送資料包1、發送資料包2、發送資料包3。此外也可以採用新的標識,在發送端標識發送包,即發送資料包4、發送資料包5和發送資料包6(未示出)。
作為另一種示例,當第一中繼設備對接收資料包重新進行級聯、分拆等變化操作生成所述發送資料包時,則將所述發送資料包涵蓋的所有接收資料包的標識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舉例說明,參見第4圖,當資料包分拆時,資料包2進行了分拆,則在發送端採用新的資料包標識進行標識,例如採用標識5標識接收資料包1,採用標識6標識接收資料包2的第一部分,採用標識7標識接收資料包的第二部分,採用標識8標識接收資料包3。
參見第5圖當資料包級聯時,若資料包1和資料包2進行了級聯,則採用新的資料包標識進行標識,例如採用標識7標識資料包1和資料包2的級聯包,採用標識8標識資料包3。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僅為示例說明如何向發送資料包插入標識,可以根據需要採用其他適用方式。
在步驟203中,所述發送設備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發送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具體地,如果滿足預先設定的條件,例如發送設備與第一中繼設備之間出現故障時,發送設備則會通過其他通信鏈路獲取接收設備對第一中繼設備發送的發送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在步驟204中,所述發送設備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按照相應資料包標識對應的下一個資料包進行下次發送。
本實施例提供的資料傳輸方法,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第一中繼設備將從所述發送設備接收的接收資料包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中,發送設備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發送資料包接收情 況的回饋資訊,並根據回饋資訊按照相應資料包標識對應的下一個資料包進行下次發送。實現了發送設備在預定條件下,能夠及時獲知接收設備對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從而根據回饋資訊進行剩餘資料包的傳輸處理,提高了資料傳輸效率,避免資源浪費。
為了更加清楚的說明上述資料傳輸過程,結合第6圖和第7圖,以基地台與終端通過所述第一中繼設備進行通信交互舉例說明如下:參見第6圖,當所述基地台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回傳鏈路出現故障,下行資料傳輸時,由所述終端向所述基地台回饋資料接收情況;上行資料傳輸時,由所述基地台或者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向所述基地台回饋資料接收情況;或者,參見第7圖,當所述終端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接入鏈路出現故障,下行資料傳輸時,由所述終端或者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向所述基地台回饋資料接收情況;上行資料傳輸時,發送設備為終端,接收設備為基地台,由所述基地台向所述終端回饋資料接收情況。
第8圖是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方法的流程圖。參見第8圖,該資料傳輸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步驟301中,接收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在步驟302中,所述接收設備按照預設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具體地,接收設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向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舉例說明: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根據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查詢請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週期,通過其他通信鏈路週期性的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按照預設情況,主動通過其他通信鏈路週期性的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其中,接收設備所述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可以包括: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通過與所述發送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 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通過第二中繼設備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進一步地,基於第8圖所示實施例,該資料傳輸方法還包括:接收設備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其中,接收設備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可以包括: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通過與所述發送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通過第二中繼設備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上述實施例為接收設備側的實施過程,與發送設備為對端交互,其具體實施過程與發送設備側類似,其技術原理和技術效果參見上述實施過程,此處不再贅述。
為了實現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還提出一種發送設備。第9圖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發送設備的結構框圖。如第9圖所示,該發送設備包括:第一發送模組11,用於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第一接收模組12,用於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其中,所述預定條件包括:作為一種示例,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故障;或作為另一種示例,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擁塞。
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第一發送模組11還用於:根據所述回饋資訊,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進一步地,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將從所述發送設備接收的接收資料包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中。
其中,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的標識,包括:作為一種示例,重用接收資料包的序號(SN)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或,作為另一種示例,將發送資料包涵蓋的所有接收資料包的序號(SN)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具體地,作為一種示例,當所述接收資料包與所述發送資料包相同時,重用接收資料包的序號(SN)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作為一 種示例,當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對所述接收資料包重新進行變化操作生成所述發送資料包時,則將所述發送資料包涵蓋的所有接收資料包的序號(SN)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收模組12用於:通過與所述接收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通過第二中繼設備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其中,作為一種示例,所述回饋資訊至少包含接收設備完整接收到的所有資料包在發送設備到第一中繼設備鏈路上的序號(SN);或作為另一種示例,所述回饋資訊至少包含接收設備完整接收到的所有資料包在發送設備到第一中繼設備鏈路上的連續序號的最大值。
進一步地,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查詢請求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或,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週期而週期性的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或,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情況主動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
進一步地,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RRC信令中,其中,所述回饋資訊包括:邏輯通道和資料接收情況;或,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MAC CE中;或,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RLC控制序列中;或,作為一種示例,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PDCP SN狀態相關資訊中。
進一步地,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在MAC/RLC/PDCP中承載時,在相應層的控制域標識對應的傳輸路徑。
進一步地,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第一發送模組11用於:作為一種示例,通過與所述接收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 所述接收端設備;或者,作為另一種示例,通過第二中繼設備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所述接收端設備。
進一步地,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第一發送模組11用於:根據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按照相應資料包標識對應的下一個資料包進行下次發送。
需要說明的是,前述對資料傳輸方法實施例的解釋說明也適用於該實施例的發送設備,其實現原理和技術效果類似,此處不再贅述。
為了實現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還提出一種接收設備。第10圖是根據本申請一個實施例的接收設備的結構框圖。如第10圖所示,該接收設備包括:第二接收模組21,用於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第二發送模組22,用於按照預設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進一步地,在另一個示例中,所述第二接收模組21還用於: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發送模組22用於:作為一種示例,根據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查詢請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作為一種示例,根據預設週期,通過其他通信鏈路週期性的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作為一種示例,按照預設情況,主動通過其他通信鏈路週期性的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發送模組22用於:作為一種示例,通過與所述發送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作為一種示例,通過第二中繼設備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接收模組21用於:作為一種示例,通過與所述發送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或者,作為一種示例,通過第二中繼設備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
需要說明的是,前述對資料傳輸方法實施例的解釋說明也適 用於該實施例的接收設備,其實現原理和技術效果類似,此處不再贅述。
為了實現上述實施例,本發明還提出一種資料傳輸系統。第11圖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系統的結構框圖。如第11圖所示,該資料傳輸系統包括:發送設備100、接收設備200,以及用於從所述發送設備100向所述接收設備200發送資料包的第一中繼設備300,其中,發送設備100和接收設備200可以採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發送設備和接收設備,第一中繼設備300可以採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涉及的第一中繼設備。
第12圖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資料傳輸系統的結構框圖。如第12圖所示,基於第12圖所示,該資料傳輸系統還包括:用於從所述發送設備100向所述接收設備200發送資料包的第二中繼設備500,其中,第二中繼設備500可以採用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涉及的第二中繼設備。
需要說明的是,前述對資料傳輸方法實施例的解釋說明也適用於該實施例的資料傳輸系統,其實現原理和技術效果類似,此處不再贅述。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於本發明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徵、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徵進行結合和組合。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徵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徵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徵。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101‧‧‧步驟
102‧‧‧步驟

Claims (28)

  1.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包括: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所述發送設備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其中所述預定條件包括: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故障;或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擁塞,其中所述發送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包括: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將從所述發送設備接收的接收資料包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中,其中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的標識,包括:當所述接收資料包與所述發送資料包相同時,重用接收資料包的序號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或當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對所述接收資料包重新進行變化操作生成所述發送資料包時,則將所述發送資料包涵蓋的接收資料包的序號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所述發送設備根據所述回饋資訊,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將剩餘資料包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包括:所述發送設備通過與所述接收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所述發送設備通過第二中繼設備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回饋資訊包括:所述回饋資訊至少包含接收設備完整接收到的所有資料包在發送設備到第一中繼設備鏈路上的序號;或所述回饋資訊至少包含接收設備完整接收到的所有資料包在發送設備到第一中繼設備鏈路上的連續序號的最大值。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包括: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查詢請求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或,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週期而週期性的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或,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情況主動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RRC信令中,其中,所述回饋資訊包括:邏輯通道和資料接收情況;或,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MAC CE中;或,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RLC控制序列中;或,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PDCP序號狀態相關資訊中。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在MAC/RLC/PDCP中承載時,在相應層的控制域標識對應的傳輸路徑。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發送設備根據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按照相應資料包標識對應的下一個資料包進行下次發送。
  9. 一種資料傳輸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接收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 所述接收設備按照預設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其中所述預定條件包括: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故障;或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擁塞,其中所述接收設備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包括: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將從所述發送設備接收的接收資料包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中,其中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的標識,包括:當所述接收資料包與所述發送資料包相同時,重用接收資料包的序號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或當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對所述接收資料包重新進行變化操作生成所述發送資料包時,則將所述發送資料包涵蓋的接收資料包的序號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方法,其中還包括:所述接收設備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
  11. 如請求項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設備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包括:所述接收設備根據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查詢請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週期,通過其他通信鏈路週期性的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所述接收設備按照預設情況,主動通過其他通信鏈路週期性的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12. 如請求項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包括:所述接收設備通過 與所述發送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所述接收設備通過第二中繼設備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13.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設備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包括:所述接收設備通過與所述發送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或者,所述接收設備通過第二中繼設備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
  14. 一種發送設備,其特徵在於,包括:第一發送模組,用於通過第一中繼設備向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第一接收模組,用於按照預定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其中所述預定條件包括: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故障;或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擁塞,其中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將從所述發送設備接收的接收資料包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中,其中將所述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資料包中,包括:當所述接收資料包與所述發送資料包相同時,重用接收資料包的序號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或當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對所述接收資料包重新進行變化操作生成所述發送資料包時,則將所述發送資料包涵蓋的所有接收資料包的序號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接收模組用於:通過與所述接收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 饋資訊;或者,通過第二中繼設備接收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16.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包括: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查詢請求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或,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週期而週期性的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或,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由所述接收設備根據預設情況主動回饋給所述發送設備。
  17.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設備,還包括:通過與所述接收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發送剩餘資料包;或者通過第二中繼設備向所述接收設備發送所述剩餘資料包。
  18.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回饋資訊至少包含接收設備完整接收到的所有資料包在發送設備到第一中繼設備鏈路上的序號;或者所述回饋資訊至少包含接收設備完整接收到的所有資料包在發送設備到第一中繼設備鏈路上的連續序號的最大值。
  19.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RRC信令中,其中,所述回饋資訊包括邏輯通道和資料接收情況;或者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MAC CE中;或者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RLC控制序列中;或者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承載在相應邏輯通道資料的PDCP SN狀態相關資訊中。
  20.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在MAC/RLC/PDCP中承載時,在相應層的控制域標識對應的傳輸路徑。
  21.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一發送模組用於:根據所述接收設備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按照相應資料包標識對應的下一個資料包進行下次發送。
  22. 一種接收設備,其特徵在於,包括:第二接收模組,用於通過第一中繼設備接收發送設備發送的資料包;第二發送模組,用於按照預設條件,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其中所述預定條件包括: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故障;或所述發送設備與所述第一中繼設備之間的中繼鏈路出現擁塞,其中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將從所述發送設備接收的接收資料包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給所述接收設備的發送資料包中,其中將所述標識加入到對應的發送資料包中,包括:當所述接收資料包與所述發送資料包相同時,重用接收資料包的序號作為發送資料包的標識;或當所述第一中繼設備對所述接收資料包重新進行變化操作生成所述發送資料包時,則將所述發送資料包涵蓋的所有接收資料包的序號加入到所述發送資料包中。
  23. 如請求項22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二接收模組還用於:通過其他通信鏈路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
  24. 如請求項22或23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發送模組用於:根據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查詢請求,通過其他通信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 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根據預設週期,通過其他通信鏈路週期性的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按照預設情況,主動通過其他通信鏈路週期性的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25. 如請求項22或23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二發送模組用於:通過與所述發送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或者,通過第二中繼設備向所述發送設備發送對所述資料包接收情況的回饋資訊。
  26. 如請求項22或23所述的設備,其中所述第二接收模組用於:通過與所述發送設備之間的直連鏈路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或者,通過第二中繼設備接收所述發送設備發送的剩餘資料包。
  27. 一種資料傳輸系統,其中包括:如請求項14所述的發送設備、如請求項22或23所述的接收設備,以及用於從所述發送設備向所述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的第一中繼設備。
  28. 如請求項27所述的系統,其中還包括:用於從所述發送設備向所述接收設備發送資料包的第二中繼設備。
TW106116210A 2016-05-25 2017-05-16 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 TWI7443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CN2016/083324 2016-05-25
PCT/CN2016/083324 WO2017201689A1 (zh) 2016-05-25 2016-05-25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42501A TW201742501A (zh) 2017-12-01
TWI744329B true TWI744329B (zh) 2021-11-01

Family

ID=60412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6210A TWI744329B (zh) 2016-05-25 2017-05-16 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2345B2 (zh)
EP (1) EP3429104A4 (zh)
JP (1) JP2019521540A (zh)
KR (1) KR20190008847A (zh)
CN (1) CN108886424B (zh)
HK (1) HK1258618A1 (zh)
TW (1) TWI744329B (zh)
WO (1) WO20172016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75287A (zh) * 2018-05-10 2019-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设备
US11765723B2 (en) * 2019-10-11 2023-09-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vi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lay
CN116669098A (zh) * 2020-01-03 2023-08-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24642A1 (en) * 2005-11-04 2007-05-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utomatic reques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hop system i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100097976A1 (en) * 2008-10-16 2010-04-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elay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10048823A1 (zh) * 2008-10-29 2010-05-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路由选择方法和装置
US20120093068A1 (en) * 2009-08-20 2012-04-19 Fujitsu Limited Relay station, receiving station, transmitting station, and packet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45002A (zh) * 2010-04-13 2012-12-26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使用多服务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02859911A (zh) * 2010-04-13 2013-01-02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使用多服务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9231B2 (ja) * 2004-08-24 2010-09-08 Kddi株式会社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での自動再送制御を用いた通信方法及び基地局
EP1797663B1 (en) * 2004-08-31 2019-07-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unit sender and data unit relay device
CN101461168A (zh) 2006-05-29 2009-06-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无线中继通信系统中的重发设备及方法
US8027284B2 (en) * 2006-11-27 2011-09-27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iable multicasting in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US8201044B2 (en) 2007-02-27 2012-06-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messag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relaying
US8381061B2 (en) * 2007-03-06 2013-02-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transmiss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1068236B (zh) * 2007-04-13 201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流媒体码率控制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431394B (zh) * 2007-11-05 2012-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隧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JP2011509608A (ja) * 2008-01-11 2011-03-24 ゼットティーイー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Harqシーン用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中継転送方法
CN101568143A (zh) * 2008-04-21 2009-10-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
CN101640626A (zh) * 2008-08-01 2010-02-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无线网状网回传网络及其路由选择方法
US7760702B2 (en) 2008-08-29 2010-07-20 Motorola, Inc.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protocol for a multihop cooperative relay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675588B2 (en) * 2009-06-25 2014-03-18 Hitachi, Ltd. Base st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ng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ng method
KR101861661B1 (ko) * 2010-03-15 2018-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를 송신 및 수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9131495B2 (en) * 2010-03-30 2015-09-0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Enhanced admission control in relay-enhanced access networks
JP5819933B2 (ja) * 2010-04-02 2015-11-2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協調伝送のための適応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およびharq管理
CN101827428B (zh) 2010-04-22 2012-11-14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减小无线链路失败时数据丢失的方法及中继
US20110310789A1 (en) * 2010-06-21 2011-12-22 Teck Hu Method of uplink control channel allocation for a relay backhaul link
CN102986157B (zh) * 2010-07-13 2016-06-15 汤姆森特许公司 三网合一协议—网络编码三节点双向合作传输的媒体访问控制层协议
WO2012171465A1 (zh) * 2011-06-14 2012-1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JP6024406B2 (ja) * 2012-11-14 2016-11-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ノード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24642A1 (en) * 2005-11-04 2007-05-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utomatic request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hop system i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100097976A1 (en) * 2008-10-16 2010-04-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elay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10048823A1 (zh) * 2008-10-29 2010-05-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路由选择方法和装置
US20120093068A1 (en) * 2009-08-20 2012-04-19 Fujitsu Limited Relay station, receiving station, transmitting station, and packet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845002A (zh) * 2010-04-13 2012-12-26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使用多服务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
CN102859911A (zh) * 2010-04-13 2013-01-02 捷讯研究有限公司 使用多服务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258618A1 (zh) 2019-11-15
EP3429104A1 (en) 2019-01-16
JP2019521540A (ja) 2019-07-25
CN108886424A (zh) 2018-11-23
US11012345B2 (en) 2021-05-18
KR20190008847A (ko) 2019-01-25
TW201742501A (zh) 2017-12-01
CN108886424B (zh) 2021-11-30
EP3429104A4 (en) 2019-04-17
WO2017201689A1 (zh) 2017-11-30
US20190132238A1 (en) 2019-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16943B2 (en) Terminal for supporting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EP3567907B1 (en)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0831075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业务切换方法及装置
US8787317B2 (en) Wireless handover optimization
CN102056226A (zh) Pdcp状态报告的获取方法和pdcp实体
CN112399374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US9357580B2 (en) Method for switching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WI744329B (zh) 資料傳輸方法、設備及系統
CN114503526A (zh) 用于路由和承载映射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TWI804984B (zh) 用於第2層ue到網絡中繼的連接建立方法與設備
CN113784415A (zh) 一种建立中继承载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EP2910040B1 (en) Mechanism to handle ue assistance information upon handover
KR20230091856A (ko) 도너 간 모빌리티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TW202002696A (zh)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JP2024029143A (ja) 通信制御方法、遠隔ユーザ装置、システム、プロセッサ、プログラム及び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
US20200267075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US20220286892A1 (en) Wireless Device,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for Efficient Sidelink Management
JP2021007237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WO2018186782A1 (en) Transport of rrc messages in dual connectivity communication
WO2023140333A1 (ja) 通信制御方法
CN114747248A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8077246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聚合链路建立和释放
WO2018058390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KR20150051310A (ko) D2D(Device to Device)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