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86424B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86424B
CN108886424B CN201680084217.2A CN201680084217A CN108886424B CN 108886424 B CN108886424 B CN 108886424B CN 201680084217 A CN201680084217 A CN 201680084217A CN 108886424 B CN108886424 B CN 108886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receiving
sending
data packet
feedback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42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886424A (zh
Inventor
唐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886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886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86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8List acknowledgements,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consisting of a list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35Cumulative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applying to all previous mess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6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payload signals; piggyb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1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connectiv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1Identifying conges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85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in response to a specific request, e.g. to a polling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并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此,实现了发送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获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LTE系统中,比较基础的通信方式是基于传统蜂窝网络的通信方式,具体形式为终端在需要通信时需要与基站建立连接,并将数据发送至基站,随后基站经过核心网与目标终端或服务器进行交互后,由源终端将数据通过基站与核心网发送至目标终端或服务器。
在LTE R12版本中,引入了终端直连技术,即终端可以利用基站分配的资源,直接进行通信;在R13版本中,基于终端直接通信引入了基于终端直连技术的终端中继技术,即终端可以基于直连接口(SL:Sidelink)与普通终端与基站间接口(Uu:包含DL和UL)将数据通过终端中继传输到基站节点。
而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手持终端,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各种其他类型的终端,包括智能手环、无线电视、智能眼镜、机器人、手表等。当这类智能终端通过手机等无线中继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时,可以采用类似现有终端直连技术及终端中继技术。
然而普通终端在选择无线中继设备,尤其是普通终端演化的无线中继设备时,由于移动性、电量、用户选择等因素,接入链路与回传链路均可能出现链路失败的情况。
现有直连终端中继设备方法中规定,采用无线链路信号质量作为中继设备具备中继能力的条件,例如当中继设备回传链路信号质量高于某一门限值(T1)时具备中继能力,可以为其他节点进行中继,当中继设备回传链路信号质量低于某一门限值(T2)时,应停止为其他终端进行中继。此外,当基站认为该中继设备不再适合作为中继设备时,也会通过释放信令停止该中继设备继续中继数据,此时中继设备也会通过相应信令通知普通终端。
此外现有直连终端中继设备也会通过高层信令标识中继不允许或不能帮助终端节点发送或接收数据,如Not Allowed或Not Available。
然而在中继相关链路出现问题时,目前的反馈方式仍然是通过逐跳的方式进行反馈,如上行是基站反馈中继,中继再反馈终端;下行是终端反馈中继,中继再反馈基站。此时实时获知中继数据发送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下行链路上,很多数据到达中继,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发送至终端时,回传链路出现问题,此时即使中继仍然可以将剩余数据成功发送至终端,也只能丢弃,因为中继设备无法向基站确认这些数据包成功发送;在上行链路上,类似的情况时很多终端数据到达中继,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发送至基站时,接入链路出现问题,此时即使中继仍然可以将剩余数据成功发送至基站,也只能丢弃,因为中继设备无法向终端确认这些数据包成功发送。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该方法实现了发送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获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本申请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送设备。
本申请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接收设备。
本申请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数据传输系统。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所述发送设备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本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并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此,实现了发送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获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接收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所述接收设备按照预设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本实施例提出的数据传输方法,接收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并按照预设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此,实现了接收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发送设备反馈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发送设备,包括: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本实施例提出的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并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此,实现了发送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获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接收设备,包括:第二接收模块,用于通过第一中继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第二发送模块,用于按照预设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本实施例提出的接收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并按照预设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此,实现了接收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发送设备反馈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为达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发送设备、如上所述的接收设备,以及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的第一中继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并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此,实现了发送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获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第一中继设备的数据包接收发送示意图一;
图4是第一中继设备的数据包接收发送示意图二;
图5是第一中继设备的数据包接收发送示意图三;
图6是基站与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进行通信交互的示意图一;
图7是基站与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进行通信交互的示意图二;
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发送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框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参见图1,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101中,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
在步骤102中,所述发送设备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具体地,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的过程中,检测传输过程是否满足预设条件。如果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发送设备则会通过其他通信链路获取接收设备对上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设置不同的条件,例如: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或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拥塞。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预定条件包括:发送设备与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也就是说,如果检测到发送设备与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则确定发送设备无法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进行数据传输。
进而,发送设备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该接收设备对上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预设条件仅为示例,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需要设置其他的条件,使发送设备及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获取接收设备对数据包的接收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不同的其他通信链路接收该接收设备对上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举例说明如下:
作为一种示例,发送设备通过与接收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接收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作为另一种示例,发送设备通过第二中继设备接收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实现了发送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获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业务的操作处理。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实施例,接收设备可以根据应用场景通过多种触发方式将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发送给发送设备,举例说明如下:
作为一种示例,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查询请求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设周期周期性的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设情况主动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
进一步地,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发送的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可以根据应用需要承载在多种信令中发送,举例说明如下:
作为一种示例,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承载在RRC信令中,其中,所述反馈信息包括:逻辑信道和数据接收情况;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MAC CE中;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RLC控制序列中;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PDCP SN状态相关信息中。进一步地,
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在MAC/RLC/PDCP中承载时,在相应层的控制域标识对应的传输路径。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设备根据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
具体地,发送设备可以根据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获知接收设备当前成功接收的数据包情况,进而,发送设备确定待发送的剩余数据包,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接收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不同的其他通信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接收设备,举例说明如下:
作为一种示例,发送设备通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端设备;或者,
作为另一种示例,发送设备通过第二中继设备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端设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通过其余通信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接收设备。实现了发送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获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剩余数据包的传输处理,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图2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参见图2,针对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101中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201中,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
在步骤202中,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将从所述发送设备接收的接收数据包标识加入到对应的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中。
具体地,在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过程中,第一中继设备将从发送设备接收的接收数据包标识加入到对应的发送给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中。其中,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的标识的方式很多,举例说明:
作为一种示例,重用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将发送数据包涵盖的所有接收数据包的SN加入到发送数据包中。
具体来说,第一中继设备针对接收数据包和发送数据包的内容,采取适用方式向发送数据包中添加标识,举例说明如下:
作为一种示例,当第一中继设备从发送设备获取的接收数据包与发送给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相同时,可以重用接收数据包的标识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也可以采用新的标识标记发送数据包;举例说明,参见图3,第一中继设备从发送设备获取接收数据包1、接收数据包2、接收数据包3,重用接收数据包的标识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即发送数据包1、发送数据包2、发送数据包3。此外也可以采用新的标识,在发送端标识发送包,即发送数据包4、发送数据包5和发送数据包6(未示出)。
作为另一种示例,当第一中继设备对接收数据包重新进行级联、分拆等变化操作生成所述发送数据包时,则将所述发送数据包涵盖的所有接收数据包的标识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举例说明,参见图4,当数据包分拆时,数据包2进行了分拆,则在发送端采用新的数据包标识进行标识,例如采用标识5标识接收数据包1,采用标识6标识接收数据包2的第一部分,采用标识7标识接收数据包的第二部分,采用标识8标识接收数据包3。
参见图5当数据包级联时,若数据包1和数据包2进行了级联,则采用新的数据包标识进行标识,例如采用标识7标识数据包1和数据包2的级联包,采用标识8标识数据包3。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仅为示例说明如何向发送数据包插入标识,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其他适用方式。
在步骤203中,所述发送设备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具体地,如果满足预先设定的条件,例如发送设备与第一中继设备之间出现故障时,发送设备则会通过其他通信链路获取接收设备对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的发送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在步骤204中,所述发送设备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按照相应数据包标识对应的下一个数据包进行下次发送。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发送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第一中继设备将从所述发送设备接收的接收数据包标识加入到对应的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中,发送设备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信息按照相应数据包标识对应的下一个数据包进行下次发送。实现了发送设备在预定条件下,能够及时获知接收设备对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剩余数据包的传输处理,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上述数据传输过程,结合图6和图7,以基站与终端通过所述第一中继设备进行通信交互举例说明如下:
参见图6,当所述基站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回传链路出现故障,
下行数据传输时,由所述终端向所述基站反馈数据接收情况;
上行数据传输时,由所述基站或者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向所述基站反馈数据接收情况;
或者,
参见图7,当所述终端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接入链路出现故障,
下行数据传输时,由所述终端或者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向所述基站反馈数据接收情况;
上行数据传输时,发送设备为终端,接收设备为基站,由所述基站向所述终端反馈数据接收情况。
图8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参见图8,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步骤301中,接收设备通过第一中继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在步骤302中,所述接收设备按照预设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具体地,接收设备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举例说明: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查询请求,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设周期,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周期性的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按照预设情况,主动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周期性的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其中,接收设备所述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可以包括: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通过第二中继设备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基于图8所示实施例,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
接收设备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
其中,接收设备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可以包括: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通过第二中继设备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上述实施例为接收设备侧的实施过程,与发送设备为对端交互,其具体实施过程与发送设备侧类似,其技术原理和技术效果参见上述实施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发送设备。
图9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发送设备的结构框图。
如图9所示,该发送设备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11,用于通过第一中继设备向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
第一接收模块12,用于按照预定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预定条件包括: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拥塞。
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1还用于: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示例中,
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将从所述发送设备接收的接收数据包标识加入到对应的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中。
其中,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的标识,包括:
作为一种示例,重用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将发送数据包涵盖的所有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
具体地,
作为一种示例,当所述接收数据包与所述发送数据包相同时,重用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
作为一种示例,当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对所述接收数据包重新进行变化操作生成所述发送数据包时,则将所述发送数据包涵盖的所有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收模块12用于:
通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通过第二中继设备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其中,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反馈信息至少包含接收设备完整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在发送设备到第一中继设备链路上的序列号(SN);或
作为另一种示例,所述反馈信息至少包含接收设备完整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在发送设备到第一中继设备链路上的连续序列号的最大值。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查询请求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或,
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设周期周期性的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或,
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设情况主动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
进一步地,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承载在RRC信令中,其中,所述反馈信息包括:逻辑信道和数据接收情况;或,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MAC CE中;或,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RLC控制序列中;或,
作为一种示例,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PDCP SN状态相关信息中。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示例中,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在MAC/RLC/PDCP中承载时,在相应层的控制域标识对应的传输路径。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1用于:
作为一种示例,通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端设备;或者,
作为另一种示例,通过第二中继设备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端设备。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发送模块11用于:
根据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按照相应数据包标识对应的下一个数据包进行下次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发送设备,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接收设备。
图10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接收设备的结构框图。
如图10所示,该接收设备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21,用于通过第一中继设备接收发送设备发送的数据包;
第二发送模块22,用于按照预设条件,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在另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二接收模块21还用于:
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发送模块22用于:
作为一种示例,根据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查询请求,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作为一种示例,根据预设周期,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周期性的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作为一种示例,按照预设情况,主动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周期性的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发送模块22用于:
作为一种示例,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或者,
作为一种示例,通过第二中继设备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接收情况的反馈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收模块21用于:
作为一种示例,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或者,
作为一种示例,通过第二中继设备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接收设备,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申请还提出一种数据传输系统。
图1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框图。
如图11所示,该数据传输系统包括:发送设备100、接收设备200,以及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100向所述接收设备200发送数据包的第一中继设备300,其中,发送设备100和接收设备200可以采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第一中继设备300可以采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涉及的第一中继设备。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框图。
如图12所示,基于图11所示,该数据传输系统还包括: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100向所述接收设备200发送数据包的第二中继设备500,其中,第二中继设备500可以采用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涉及的第二中继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对数据传输方法实施例的解释说明也适用于该实施例的数据传输系统,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Claims (31)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设备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收数据包;所述接收数据包用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所述接收数据包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给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相同的情况下,重用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对所述接收数据包重新进行变化操作生成所述发送数据包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数据包涵盖的接收数据包的SN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
在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或拥塞的情况下,所述发送设备通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反馈信息至少包含接收设备完整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在发送设备到第一中继设备链路上的序列号SN;或
所述反馈信息至少包含接收设备完整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在发送设备到第一中继设备链路上的连续序列号的最大值。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请求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设周期周期性的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定条件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承载在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中,其中,所述反馈信息包括:逻辑信道和数据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媒体接入层控制单元MAC CE中;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无线链路控制RLC控制序列中;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 SN状态相关信息中。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在MAC/RLC/PDCP中承载时,在相应层的控制域标识对应的传输路径。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包括:
所述发送设备通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或者,
所述发送设备通过第二中继设备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设备根据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按照相应数据包标识对应的下一个数据包进行下次发送。
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设备接收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的发送数据包;所述发送数据包是所述第一中继设备通过以下方式得到:在接收数据包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相同的情况下,重用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对所述接收数据包重新进行变化操作生成所述发送数据包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数据包涵盖的接收数据包的SN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
在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或拥塞的情况下,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请求,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或者,
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设周期,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周期性的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或者,
所述接收设备在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或拥塞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周期性的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或者,
所述接收设备通过第二中继设备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
13.一种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向第一中继设备发送接收数据包;所述接收数据包用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所述接收数据包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给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相同的情况下,重用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在对所述接收数据包重新进行变化操作生成所述发送数据包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数据包涵盖的接收数据包的SN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或拥塞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接收所述接收设备发送的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还用于:
根据所述反馈信息,通过其他通信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信息至少包含接收设备完整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在发送设备到第一中继设备链路上的序列号SN;或
所述反馈信息至少包含接收设备完整接收到的所有数据包在发送设备到第一中继设备链路上的连续序列号的最大值。
16.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请求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设周期周期性的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由所述接收设备根据预定条件反馈给所述发送设备。
17.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承载在RRC信令中,其中,所述反馈信息包括:逻辑信道和数据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MAC CE中;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RLC控制序列中;或,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承载在相应逻辑信道数据的PDCP SN状态相关信息中。
18.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在MAC/RLC/PDCP中承载时,在相应层的控制域标识对应的传输路径。
19.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用于:
通过与所述接收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或者,
通过第二中继设备将剩余数据包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
20.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送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接收设备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按照相应数据包标识对应的下一个数据包进行下次发送。
21.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的发送数据包;所述发送数据包是所述第一中继设备通过以下方式得到:在接收数据包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发送给所述接收设备的发送数据包相同的情况下,重用所述接收数据包的序列号SN作为发送数据包的标识;在所述第一中继设备对所述接收数据包重新进行变化操作生成所述发送数据包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数据包涵盖的接收数据包的SN加入到所述发送数据包中;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在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或拥塞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还用于:
通过其他通信链路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送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请求,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或者,
根据预设周期,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周期性的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或者,
在所述发送设备与所述第一中继设备之间的中继链路出现故障或拥塞的情况下,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周期性的向所述发送设备发送对所述发送数据包成功接收或失败接收的反馈信息。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收模块用于:
通过与所述发送设备之间的直连链路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或者,
通过第二中继设备接收所述发送设备发送的剩余数据包。
25.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3-20任一所述的发送设备、如权利要求21-24任一所述的接收设备,以及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的第一中继设备。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的第二中继设备。
2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9.一种发送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处理器能执行的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指令时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接收设备,包括:
处理器;
存储器,在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处理器能执行的指令;当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上的指令时执行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1.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发送设备、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接收设备,以及用于从所述发送设备向所述接收设备发送数据包的第一中继设备。
CN201680084217.2A 2016-05-25 2016-05-25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8886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83324 WO2017201689A1 (zh) 2016-05-25 2016-05-25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86424A CN108886424A (zh) 2018-11-23
CN108886424B true CN108886424B (zh) 2021-11-30

Family

ID=604120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4217.2A Active CN108886424B (zh) 2016-05-25 2016-05-25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012345B2 (zh)
EP (1) EP3429104A4 (zh)
JP (1) JP2019521540A (zh)
KR (1) KR20190008847A (zh)
CN (1) CN108886424B (zh)
HK (1) HK1258618A1 (zh)
TW (1) TWI744329B (zh)
WO (1) WO201720168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3402A (zh) * 2018-05-10 2022-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设备
US11765723B2 (en) * 2019-10-11 2023-09-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heduling vi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relay
CN116669098A (zh) * 2020-01-03 2023-08-2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6948A (ja) * 2004-08-24 2006-03-09 Kddi Corp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での自動再送制御を用いた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WO2011021246A1 (ja) * 2009-08-20 2011-0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受信局、送信局、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
JP2014099770A (ja) * 2012-11-14 2014-05-29 Fujitsu Ltd 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ノー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6024320A1 (en) * 2004-08-31 2006-03-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Data unit sender and data unit relay device
KR100903053B1 (ko) * 2005-11-04 2009-06-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접속 통신망에서 멀티홉시스템을 위한자동반복요청 장치 및 방법
KR101003196B1 (ko) * 2006-05-29 2010-1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중계방식을 사용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 장치 및방법
US8027284B2 (en) * 2006-11-27 2011-09-27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liable multicasting in wireless relay networks
EP1965534B1 (en) * 2007-02-27 2016-05-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control messag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relaying
JP4897055B2 (ja) * 2007-03-06 2012-03-14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改善された再送処理
CN101068236B (zh) * 2007-04-13 201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流媒体码率控制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1431394B (zh) * 2007-11-05 2012-01-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隧道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
JP2011509608A (ja) * 2008-01-11 2011-03-24 ゼットティーイー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Harqシーン用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中継転送方法
CN101568143A (zh) 2008-04-21 2009-10-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
CN101640626A (zh) * 2008-08-01 2010-02-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无线网状网回传网络及其路由选择方法
US7760702B2 (en) * 2008-08-29 2010-07-20 Motorola, Inc.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protocol for a multihop cooperative relay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9444587B2 (en) * 2008-10-16 2016-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cremental redundancy relay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1730183A (zh) * 2008-10-29 2010-06-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路由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2461302B (zh) * 2009-06-25 2014-08-2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基站、无线通信系统、无线资源分配方法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101861661B1 (ko) * 2010-03-15 2018-05-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를 송신 및 수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9131495B2 (en) * 2010-03-30 2015-09-08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Enhanced admission control in relay-enhanced access networks
JP5819933B2 (ja) * 2010-04-02 2015-11-24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協調伝送のための適応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およびharq管理
US20110249619A1 (en) 2010-04-13 2011-10-13 Yi Yu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ple-serving nodes
US8619795B2 (en) 2010-04-13 2013-12-31 Blackberry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multiple-serving nodes
CN101827428B (zh) 2010-04-22 2012-11-14 新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减小无线链路失败时数据丢失的方法及中继
US20110310789A1 (en) * 2010-06-21 2011-12-22 Teck Hu Method of uplink control channel allocation for a relay backhaul link
US8913540B2 (en) * 2010-07-13 2014-12-16 Thomson Licensing Triple-play protocol—a 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 protocol for transmissions in network-coded three node bidirectional cooperation
WO2012171465A1 (zh) * 2011-06-14 2012-1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66948A (ja) * 2004-08-24 2006-03-09 Kddi Corp マルチホップ通信での自動再送制御を用いた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無線端末
WO2011021246A1 (ja) * 2009-08-20 2011-0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中継局、受信局、送信局、および、パケット通信システム
JP2014099770A (ja) * 2012-11-14 2014-05-29 Fujitsu Ltd 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ノー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521540A (ja) 2019-07-25
KR20190008847A (ko) 2019-01-25
TWI744329B (zh) 2021-11-01
CN108886424A (zh) 2018-11-23
TW201742501A (zh) 2017-12-01
HK1258618A1 (zh) 2019-11-15
WO2017201689A1 (zh) 2017-11-30
US20190132238A1 (en) 2019-05-02
US11012345B2 (en) 2021-05-18
EP3429104A4 (en) 2019-04-17
EP3429104A1 (en) 2019-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6628B (zh)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073600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hando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567907B1 (en)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7241764B (zh) 一种上行、下行小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831075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业务切换方法及装置
EP2058958B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relay station and frequency band allocation method
CN110636643A (zh) 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和数据包的传输系统
CN109152086B (zh) 支持按需请求的系统消息的方法和设备
KR20190031300A (ko) V2x 메시지 송신 방법, 장치 및 시스템
EP3269091B1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aggregation test payload
JP2019521535A (ja) 通信方法、端末装置及び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CN114503526A (zh) 用于路由和承载映射配置的方法及设备
CN108886424B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TW202002696A (zh)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KR20180103822A (ko) 차량 인터넷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8990100A (zh) 处理双连接中的测量配置的装置及方法
CN108990101A (zh) 处理双连接中次要节点改变的装置及方法
US8885564B2 (en) Mobile station,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bnormal power down reporting method thereof
US20200267075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11787628B (zh) 一种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08809490B (zh) 信令消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JP2021007237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WO2022253817A1 (en) Hybrid quality of service flow
CN112399559A (zh) 一种反馈资源选择方法和终端
CN116235625A (zh) 通信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8618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