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002696A -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002696A
TW202002696A TW108120662A TW108120662A TW202002696A TW 202002696 A TW202002696 A TW 202002696A TW 108120662 A TW108120662 A TW 108120662A TW 108120662 A TW108120662 A TW 108120662A TW 202002696 A TW202002696 A TW 2020026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device
physical downlink
bandwidth
downlink shared
serving ce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6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68215B (zh
Inventor
包偉丞
李建民
Original Assignee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026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26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68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6821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2Timing of allocation at predetermined interv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通訊裝置,用來處理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至少一處理電路,其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該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配置來執行儲存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中的以下指令:根據一指示,決定一準同位假設;以及根據該準同位假設,在一時間間隔中,從一網路端接收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Description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相關於一種用於無線通訊系統的通訊裝置及方法,尤指一種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為了改善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制定了具有較佳效能的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其支援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八版本(3GPP Rel-8)標準及/或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九版本(3GPP Rel-9)標準,以滿足日益增加的使用者需求。長期演進系統被視為提供高資料傳輸率、低潛伏時間、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統容量和覆蓋範圍的一種新無線介面及無線網路架構,包含有由複數個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ode-Bs,eNBs)所組成的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一方面與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進行通訊,另一方面與處理非存取層(Non Access Stratum,NAS)控制的核心網路進行通訊,而核心網路包含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及行動管理單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等實體。
先進長期演進(LTE-advanced,LTE-A)系統由長期演進系統進化而成,其包含有載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協調多點(coordinated multipoint,CoMP)傳送/接收以及上鏈路(uplink,UL)多輸入多輸出(UL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UL MIMO)、執照輔助存取(licensed-assisted access,LAA)等先進技術,以延展頻寬、提供快速轉換功率狀態及提升細胞邊緣效能。為了使先進長期演進系統中的用戶端及演進式基地台能相互通訊,用戶端及演進式基地台必須支援為了先進長期演進系統所制定的標準,如第三代合作夥伴計畫第1X版本(3GPP Rel-1X)標準或較新版本的標準。
在高頻的環境下,藉由傳送下鏈路控制資訊(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到用戶端,演進式基地台或次世代基地台(next generation Node-B,gNB)可指示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hysical DL shared channels,PDSCHs)透過不同的傳輸組態指示(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TCI)狀態(TCI states)(例如不同的波束)被傳送。然而,即使用戶端從演進式基地台接收指示,受限於用戶端的能力,用戶端可能無法透過傳輸組態指示狀態同時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因此,如何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成為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方法及其通訊裝置,用來處理在頻寬部分(bandwidth parts,BWPs)中的實體下鏈路(downlink,DL)共享通道(Physical DL Shared Channels,PDSCHs),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揭露一種通訊裝置,用來處理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至少一處理電路,其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該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配置來執行儲存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中的以下指令:根據一指示(indication),決定一準同位(quasi-colocation,QCL)假設;以及根據該準同位假設,在一時間間隔(time interval)中,從一網路端接收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通訊裝置,用來處理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通訊的一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能力(capability),包含有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至少一處理電路,其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該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配置來執行儲存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中的以下指令:傳送包含有該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資訊的該用戶端能力到一網路端。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10的示意圖。無線通訊系統10簡略地由網路端與通訊裝置所組成。無線通訊裝置10支援分時雙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模式、分頻雙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ing,FDD)模式、TDD-FDD聯合運作模式或執照輔助存取(licensed-assisted access,LAA)模式。也就是說,網路端及通訊裝置可透過分頻雙工載波、分時雙工載波、執照載波(執照服務細胞(serving cell))及/或非執照載波(非執照服務細胞)與彼此通訊。此外,無線通訊系統10支援載波集成(carrier aggregation,CA)。也就是說,網路端及通訊裝置可透過多個服務細胞與彼此通訊,其中多個服務細胞包含有主要細胞(primary cell)(例如主要成分載波(primary component carrier))或次要細胞(secondary cell(s))(例如次要成分載波)。
在第1圖中,網路端與通訊裝置僅簡單地說明無線通訊系統10的架構。實際上,在通用行動電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中,網路端可屬於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UTRAN),其包含有至少一基地台(Node-B,NB)。在一實施例中,在長期演進系統、先進長期演進系統或是先進長期演進系統的後續版本中,網路端可屬於一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其可包含有至少一演進式基地台(evolved NB,eNB)及/或至少一中繼站(relay)。在一實施例中,網路端可屬於一次世代無線存取網路端(next generation radio access network,NG-RAN),其包含有至少一演進式基地台、至少一次世代基地台(next generation Node-B,gNB)及/或至少一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基地台(base station,BS)的。
新無線(new radio,NR)為被定義用於第五代系統(或第五代網路端)的標準,以提供具有較佳表現的統一空中介面(unified air interface)。次世代基地台被佈建以實現第五代系統,其支援如增強型行動寬頻(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低延遲通訊(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大規模機器型通訊(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等演進特徵。增強型行動寬頻提供具有較大頻寬及低/中等(moderate)延遲的寬頻服務。超可靠度低延遲通訊提供具有較高可靠度(reliability)及低延遲的特性的應用(例如終端對終端通訊(end-to-end communication))。該應用的實施例包含工業網路(industrial internet)、智能電網(smart grid)、基礎建設保護(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遠端外科手術/駕駛(remote surgery/driving)及智能運輸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大規模機器型通訊可支援使數十億個裝置及/或感測器連結在一起的第五代系統的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IoT)。
除此之外,網路端亦可同時包括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次世代無線存取網路及核心網路中至少一者,其中核心網路可包括行動管理單元(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S-GW)、封包資料網路(packet data network,PDN)閘道器(PDN gateway,P-GW)、自我組織網路(Self-Organizing Network,SON)及/或無線網路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等網路實體。在一實施例中,在網路端接收通訊裝置所傳送的資訊後,可由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次世代無線存取網路來處理資訊及產生對應於該資訊的決策。在一實施例中,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次世代無線存取網路可將資訊轉發至核心網路,由核心網路來產生對應於該資訊的決策。在一實施例中,亦可在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次世代無線存取網路及核心網路在合作及協調後,共同處理該資訊,以產生決策。
通訊裝置可為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低成本裝置(例如機器型態通訊(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裝置)、裝置對裝置(device-to-device,D2D)通訊裝置、窄頻物聯網(narrow-band IoT,NB-IoT)裝置、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可攜式電腦系統或以上所述裝置之結合。此外,根據傳輸方向,可將網路端及通訊裝置分別視為傳送端或接收端。舉例來說,對於一上鏈路(uplink,UL)而言,通訊裝置為傳送端而網路端為接收端;對於一下鏈路(downlink,DL)而言,網路端為傳送端而通訊裝置為接收端。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20的示意圖。通訊裝置20可用來實現第1圖中的網路端或通訊裝置,但不限於此。通訊裝置20包括至少一處理電路200、至少一儲存裝置210以及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220。至少一處理電路200可包含有一微處理器或一特定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至少一儲存裝置210可包含有任一資料儲存裝置,用來儲存程式代碼214,至少一處理電路200可透過至少一儲存裝置210讀取及執行程式代碼214。舉例來說,至少一儲存裝置210可包含有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式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DVD-ROM/BD-ROM)、磁帶(magnetic tape)、硬碟(hard disk)、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非揮發性儲存裝置(non-volatile storage device)、非暫態電腦可讀取介質(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例如具體介質(tangible media))等,而不限於此。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220可包含有一無線收發器,其是根據至少一處理電路200的處理結果,用來傳送及接收訊號(例如資料、訊號、訊息及/或封包)。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30之流程圖,用於一通訊裝置中,用來處理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流程30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300:開始。
步驟302:根據一指示(indication),決定一準同位(quasi-colocation,QCL)假設(QCL assumption)。
步驟304:根據該準同位假設,在一時間間隔(time interval)中,從一網路端接收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步驟306:結束。
根據流程30,根據指示(例如波束(beam)或空間維度濾波器(spatial domain filter)),通訊裝置決定(例如產生、計算或選擇)準同位假設。接著,根據準同位假設,在時間間隔(例如時槽(slot))中,通訊裝置從網路端接收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也就是說,根據指示,通訊裝置決定準同位假設,以處理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準同位假設指示根據一通道特性(channel characteristic),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及至少一訊號(例如通道狀態資訊參考訊號(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CSI-RS))被傳送。舉例來說,透過相同的波束或相同的空間維度濾波器,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及至少一訊號被傳送。因此,根據準同位假設,通訊裝置可使用同一個通道特性(例如同一個波束)來接收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及至少一訊號。在一實施例中,指示是一傳輸組態指示(transmission configuration indication,TCI)狀態(TCI state)。
流程30的實現方式不限於以上所述。以下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30。
在一實施例中,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二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關聯於複數個指示(例如複數個傳輸組態指示狀態)。也就是說,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二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關聯於不同的指示(例如不同的傳輸組態指示狀態)。不同的傳輸組態指示狀態指示根據不同的準同位假設(例如藉由使用不同的波束或不同的空間維度濾波器),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被接收。在一實施例中,根據準同位假設,在時間間隔中,通訊裝置從網路端接收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也就是說,藉由使用準同位假設,全部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可在時間間隔中被接收。在一實施例中,在時間間隔中,通訊裝置從網路端接收被傳輸組態指示狀態指示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下鏈路控制資訊(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指示(例如傳輸組態指示狀態)被決定,其中下鏈路控制資訊排定(schedule)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在一實施例中,下鏈路控制資訊是第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以及第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排定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舉例來說,通訊裝置根據第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決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0”(例如具有數值“0”的傳輸組態指示狀態或TCI=0),以及根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0”決定準同位假設。根據準同位假設,通訊裝置接收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或者,通訊裝置接收被傳輸組態指示狀態“0”指示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以及不解碼(decode)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其餘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在一實施例中,下鏈路控制資訊是最後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以及最後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排定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舉例來說,通訊裝置根據最後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決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1”(例如具有數值“1”的傳輸組態指示狀態或TCI=1),以及根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1”決定準同位假設。根據準同位假設,通訊裝置接收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或者,通訊裝置接收被傳輸組態指示狀態“1”指示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以及不解碼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其餘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接收的示意圖。通訊裝置可被排定用來在時槽ST2中從網路端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及/或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透過頻寬部分BWP1及BWP2,網路端及通訊裝置間的通訊被執行。下鏈路控制資訊DCI1透過頻寬部分BWP1在時槽ST1中被傳送,以及下鏈路控制資訊DCI2透過頻寬部分BWP2在時槽ST2中被傳送。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被傳輸組態指示狀態“0”指示,以及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被傳輸組態指示狀態“1”指示。在傳輸組態指示狀態根據下鏈路控制資訊DCI1(即第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被決定的情況下,傳輸組態指示狀態的數值為“0”。藉由使用根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0”被決定的準同位假設,透過頻寬部分BWP1及BWP2,在時槽ST2中,通訊裝置分別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及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或者,通訊裝置在時槽ST2中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以及不解碼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在傳輸組態指示狀態根據下鏈路控制資訊DCI2(即最後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被決定的情況下,傳輸組態指示狀態的數值為“1”。藉由使用根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1”被決定的準同位假設,透過頻寬部分BWP1及BWP2,在時槽ST2中,通訊裝置分別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及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或者,通訊裝置在時槽ST2中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以及不解碼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
在一實施例中,通訊裝置從網路端的至少一服務細胞接收該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在一實施例中,根據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的細胞識別(cell identity,ID),指示被決定。細胞識別可為最高的細胞識別或最低的細胞識別。至少一服務細胞用於傳送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細胞列表(list),至少一服務細胞被決定。在一實施例中,細胞列表包含有指示至少一服務細胞的至少一細胞識別。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可關聯於中心頻率(central frequency)。在一實施例中,通訊裝置被設定有至少一細胞列表。網路端可進一步指示至少一細胞列表的一細胞列表,以及至少一細胞列表關聯於至少一服務細胞。在一實施例中,被細胞列表指示的至少一服務細胞相關於(例如關聯於)追蹤區域(tracking area)、時序提前(timing advance)、頻率範圍(frequency range)及/或用戶端能力(UE capability)(例如射頻(radio frequency,RF)鏈路(chain))。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細胞群組識別(cell group ID),至少一服務細胞被決定。在一實施例中,通訊裝置被設定有至少一服務細胞,以及至少一服務細胞關聯於細胞群組識別(例如被細胞群組識別指示)。網路端可進一步設定細胞群組識別到通訊裝置,以及根據被網路端設定的細胞群組識別,通訊裝置建立細胞群組。在一實施例中,通訊裝置被設定有至少一細胞群組識別,以建立至少一細胞群組。網路端可進一步指示關聯於至少一服務細胞的至少一細胞群組的細胞群組識別。在一實施例中,被細胞群組識別指示的至少一服務細胞相關於(例如關聯於)追蹤區域、時序提前、頻率範圍及/或用戶端能力(例如射頻鏈路)。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複數個頻寬部分的一頻寬部分的頻寬部分識別,指示被決定。複數個頻寬部分的頻寬部分用於傳送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以及該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關聯於指示。舉例來說,根據最低的頻寬部分識別,通訊裝置決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0”(例如具有數值“0”的傳輸組態指示狀態或TCI=0)。舉例來說,根據最高的頻寬部分識別,通訊裝置決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1”(例如具有數值“1”的傳輸組態指示狀態或TCI=1)。在一實施例中,複數個頻寬部分屬於(例如被用於)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控制資源集合(control resource set,CORESET)識別,指示被決定。在一實施例中,控制資源集合識別是在時間間隔中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的最低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詳細來說,在時間間隔中,通訊裝置選擇具有最低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的控制資源集合。指示用於最低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的控制通道準同位指示(control channel QCL indication)。通訊裝置使用關聯於最低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的準同位假設,以接收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在一實施例中,控制資源集合識別是在先前的時間間隔中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例如最低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詳細來說,例如若在時間間隔中沒有控制資源集合識別(或沒有控制資源集合)被設定,根據在先前的時間間隔中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指示被決定。先前的時間間隔可為時間間隔之前的最新時間間隔。也就是說,在時域上,通訊裝置從至少一控制資源集合中選擇離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最近的控制資源集合。指示用於最近的控制資源集合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的控制通道準同位指示。通訊裝置使用關聯於控制資源集合識別的準同位假設,以接收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接收的示意圖。通訊裝置可被排定用來在時槽ST2中網路端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及PDSCH2。透過頻寬部分BWP1及BWP2,網路端及通訊裝置間的通訊被執行。控制資源集合COR1及COR2透過頻寬部分BWP1被設定在時槽ST1中,以及控制資源集合COR3及COR4透過頻寬部分BWP2被設定在時槽ST2中。在此實施例中,通訊裝置選擇控制資源集合COR1以決定傳輸組態指示狀態及準同位假設,以及根據準同位假設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及PDSCH2。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複數個子載波間隔(subcarrier spacings),指示被決定。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具有較大的子載波間隔的頻寬部分有較高的優先次序(priority)。舉例來說,透過第一頻寬部分及第二頻寬部分,網路端及通訊裝置間的通訊被執行。第一頻寬部分的子載波間隔是15 kHz,以及第二頻寬部分的子載波間隔是30 kHz。因此,第二頻寬部分的優先次序高於第一頻寬部分的優先次序。
在一實施例中,根據在頻寬部分組態中的指示(例如資訊元件(information element,IE))、在下鏈路控制資訊命令(command)中的指示符(indicator)、頻寬部分識別或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收訖回應(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HARQ-ACK)反饋時序(feedback timing)的數值中至少一者,指示被決定。在一實施例中,頻寬部分組態包含有指示用於複數個頻寬部分的優先次序順序(priority ordering)的列表。在一實施例中,在下鏈路控制資訊命令中的指示符指示用於複數個頻寬部分的優先次序順序。也就是說,根據從網路端接收的資訊,複數個頻寬部分的優先次序被決定。在一實施例中,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具有較高的頻寬部分識別的一頻寬部分有的較高的優先次序。在一實施例中,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具有較低的頻寬部分識別的一頻寬部分有的較高的優先次序。也就是說,根據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複數個頻寬部分識別,複數個頻寬部分的優先次序被決定。
在一實施例中,在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中,具有較短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收訖回應反饋時序的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有較高的優先次序。也就是說,根據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收訖回應反饋時序的數值,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優先次序被決定。在一實施例中,在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中,較早反饋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收訖回應反饋時序的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有較高的優先次序。也就是說,根據反饋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收訖回應反饋時序的時間,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優先次序被決定。在一實施例中,下鏈路控制資訊排定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中的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以及指示該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優先次序。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處理優先次序操作(processing priority handling)的示意圖。通訊裝置可被排定用於從網路端接收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及PDSCH2。透過頻寬部分BWP1及BWP2,網路端及通訊裝置間的通訊被執行。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被設定在頻寬部分BWP1中,以及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被設定在頻寬部分BWP2中。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1及PDSCH2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收訖回應反饋時序分別為K1 及K2 。反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的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收訖回應反饋時序的時間早於另一者。因此,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PDSCH2有較高的優先次序。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頻寬部分組態的表格70。表格70包含有指示頻寬部分BWP1、BWP2、BWP3及BWP4的優先次序順序的列表。頻寬部分BWP1、BWP2、BWP3及BWP4用於網路端及通訊裝置間的通訊。具有數值“00”的列表指示優先次序順序是頻寬部分BWP1、BWP2、BWP3及BWP4。具有數值“01”的列表指示優先次序順序是頻寬部分BWP4、BWP3、BWP2及BWP1。具有數值“10”的列表指示優先次序順序是頻寬部分BWP3、BWP1、BWP4及BWP2。具有數值“11”的列表指示優先次序順序是頻寬部分BWP1、BWP4、BWP3及BWP2。在一實施例中,網路端傳送包含有表格70的頻寬部分組態及包含有優先次序順序指示符(例如列表“10”)的下鏈路控制資訊命令到通訊裝置。因此,通訊裝置知道優先次序順序是頻寬部分BWP3、BWP1、BWP4及BWP2。
第8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80之流程圖,用於一通訊裝置中,用來處理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通訊的用戶端能力。流程80其包含以下步驟:
步驟800:開始。
步驟802:傳送包含有該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資訊的該用戶端能力到一網路端。
步驟804:結束。
根據流程80,通訊裝置傳送(例如回報(report))包含有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資訊的用戶端能力到網路端。在一實施例中,資訊指示通訊裝置是否支援(support)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通訊。複數個頻寬部分屬於(用於)一服務細胞。在一實施例中,資訊指示通訊裝置是否支援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平行處理(parallel processing)。也就是說,通訊裝置通知網路端通訊裝置的能力(ability),以規律地執行通訊裝置及網路端間的通訊。
流程80的實現方式不限於以上所述。以下實施例可應用於流程80。
在一實施例中,用戶端能力包含有一類型(type),以及類型指示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至少一參數集(numerology)的數量。除此之外,類型指示用於至少一頻率範圍的(或用於至少一頻率範圍的一頻帶(band)的)子載波間隔組合集合(SCS combination set)。子載波間隔組合集合是在至少一頻率範圍中被同時支援的至少一子載波。
第9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用戶端能力的表格90。在表格90中,具有不同數值的指示符欄位(indicator field)代表通訊裝置不同的能力。具有數值“0”的指示符欄位明確地(explicitly)指示通訊裝置不支援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平行處理,以及隱晦地(implicitly)指示通訊裝置支援(例如在一服務細胞中的)頻寬部分。也就是說,通訊裝置具有一被限制的能力。具有數值“1”的指示符欄位明確地指示通訊裝置支援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平行處理,以及隱晦地指示通訊裝置支援頻寬部分。具有數值“2”的指示符欄位明確地指示通訊裝置不支援頻寬部分,以及隱晦地指示通訊裝置不支援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平行處理。在一實施例中,當通訊裝置傳送具有數值“2”的指示符欄位到網路端時,網路端理解通訊裝置不支援頻寬部分及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平行處理。
第10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用戶端能力的表格100。表格100說明(例如用於小於6 GHz的第一頻寬範圍及大於6 GHz的第二頻寬範圍)子載波間隔組合集合(或參數集)。類型“1”指示子載波間隔組合集合是15 kHz及30 kHz。類型“2”指示子載波間隔組合集合是15 kHz及60 kHz。類型“3”指示子載波間隔組合集合是30 kHz及60 kHz。類型“4”指示子載波間隔組合集合是15 kHz、30 kHz及60 kHz。類型“5”指示單一參數集。在一實施例中,通訊裝置傳送指示載波間隔組合集合是15 kHz及30 kHz的類型“1”到網路端。表格100說明通訊裝置能力的子載波間隔組合集合,但不限於此。
上述的運作“決定”可被替換為運作“計算(compute)”、“計算(calculate)”、“獲得(obtain)”、“產生(generate)”、“輸出(output)”、“選擇(select)”、“使用(use)”、“選擇(choose)”或“決定(decide)”。上述的用語“根據”可被替換為“以回應”。上述的用語“關聯於”可被替換為“的(of)”或“對應(corresponding to)”。上述的用語“透過”可被替換為“在…上(on)”、“在…中(in)”或“在(at)”。上述的用語“…或…中至少一者”可被替換為“至少一…或至少一…”或“從…及…的群組中被選擇的至少一者”。
本領域具通常知識者當可依本發明的精神加以結合、修飾或變化以上所述的實施例,而不限於此。前述的陳述、步驟及/或流程(包含建議步驟)可透過裝置實現,裝置可為硬體、軟體、韌體(為硬體裝置與電腦指令與資料的結合,且電腦指令與資料屬於硬體裝置上的唯讀軟體)、電子系統、或上述裝置的組合,其中裝置可為通訊裝置20。
硬體可為類比電路、數位電路及/或混合式電路。例如,硬體可為特定應用積體電路、現場可程式邏輯閘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程式化邏輯元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耦接的硬體元件,或上述硬體的組合。在其他實施例中,硬體可為通用處理器(general-purpose processor)、微處理器、控制器、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上述硬體的組合。
軟體可為程式代碼的組合、指令的組合及/或函數(功能)的組合,其儲存於一儲存單元中,例如一電腦可讀取介質(computer-readable medium)。舉例來說,電腦可讀取介質可為用戶識別模組、唯讀式記憶體、快閃記憶體、隨機存取記憶體、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DVD-ROM/BD-ROM)、磁帶、硬碟、光學資料儲存裝置、非揮發性儲存單元(non-volatile storage unit),或上述元件的組合。電腦可讀取介質(如儲存單元)可以內建地方式耦接於至少一處理器(如與電腦可讀取介質整合的處理器)或以外接地方式耦接於至少一處理器(如與電腦可讀取介質獨立的處理器)。上述至少一處理器可包含有一或多個模組,以執行電腦可讀取介質所儲存的軟體。程式代碼的組合、指令的組合及/或函數(功能)的組合可使至少一處理器、一或多個模組、硬體及/或電子系統執行相關的步驟。
電子系統可為系統單晶片(system on chip,SoC)、系統級封裝(system in package,SiP)、嵌入式電腦(computer on module,CoM)、電腦可程式產品、裝置、行動電話、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電子書、可攜式電腦系統,以及通訊裝置 20。
根據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裝置及方法,用來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根據指示,通訊裝置決定準同位假設。因此,根據準同位假設,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被接收。如此一來,有關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問題可獲得解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無線通訊系統 20‧‧‧通訊裝置 200‧‧‧至少一處理電路 210‧‧‧至少一儲存裝置 214‧‧‧程式代碼 220‧‧‧至少一通訊介面裝置 30、80‧‧‧流程 300、302、304、306、800、802、804‧‧‧步驟 70、90、100‧‧‧表格 DCI1、DCI2‧‧‧下鏈路控制資訊 PDSCH1、PDSCH2‧‧‧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ST1、ST2‧‧‧時槽 BWP1~BWP4‧‧‧頻寬部分 COR1~COR4‧‧‧控制資源集合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的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的示意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流程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接收的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接收的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處理優先次序操作的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頻寬部分組態的表格。 第8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流程圖。 第9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用戶端能力的表格。 第10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用戶端能力的表格。
30‧‧‧流程
300、302、304、306‧‧‧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通訊裝置,用來處理在複數個頻寬部分(bandwidth parts,BWPs)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downlink,DL)共享通道(Physical DL Shared Channels,PDSCHs),包含有: 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 至少一處理電路,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指令,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配置來執行儲存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中的以下該指令: 根據一指示(indication),決定一準同位(quasi-colocation,QCL)假設(QCL assumption);以及 根據該準同位假設,在一時間間隔(time interval)中,從一網路端接收在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至少二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關聯於複數個指示。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根據一第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DL control information,DCI),該指示被決定,其中該第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排定(schedule)該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根據一最後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該指示被決定,其中該最後一個下鏈路控制資訊排定該複數個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通訊裝置從該網路端的至少一服務細胞(serving cell)接收該至少一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根據該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的一細胞識別(cell identity,ID),該指示被決定。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細胞識別是一最低的細胞識別。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根據被該網路端設定的一細胞群組識別(cell group ID)或一細胞列表(list),該至少一服務細胞被決定。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根據該複數個頻寬部分的一頻寬部分的一頻寬部分識別,該指示被決定。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複數個頻寬部分屬於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根據一控制資源集合(control resource set,CORESET)識別,該指示被決定。
  12.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控制資源集合識別是在該時間間隔中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的一最低的控制資源集合識別。
  13. 如請求項1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控制資源集合識別是在一先前的時間間隔中至少一服務細胞的一服務細胞的一控制資源集合識別。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根據該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複數個子載波間隔(subcarrier spacings),該指示被決定。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根據在一頻寬部分組態(configuration)中的一指示、在一下鏈路控制資訊命令(command)中的一指示符(indicator)、一頻寬部分識別或一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收訖回應(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Acknowledgement,HARQ-ACK)反饋時序(feedback timing)的一數值中至少一者,該指示被決定。
  16. 一種通訊裝置,用來處理在複數個頻寬部分(bandwidth parts,BWPs)中的通訊的一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能力(capability),包含有: 至少一儲存裝置;以及 至少一處理電路,耦接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儲存裝置用來儲存指令,以及該至少一處理電路被配置來執行儲存於該至少一儲存裝置中的以下該指令: 傳送包含有該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資訊的該用戶端能力到一網路端。
  17.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資訊指示該通訊裝置是否支援(support)在該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該通訊。
  18.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複數個頻寬部分屬於一服務細胞。
  19.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資訊指示該通訊裝置是否支援在該複數個頻寬部分中的複數個實體下鏈路(downlink,DL)共享通道(Physical DL Shared Channels,PDSCHs)的一平行處理(parallel processing)。
  20. 如請求項16所述的通訊裝置,其中該用戶端能力包含有一類型(type),以及該類型指示該複數個頻寬部分的至少一參數集(numerology)的一數量。
TW108120662A 2018-06-15 2019-06-14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TWI7682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85293P 2018-06-15 2018-06-15
US62/685,293 2018-06-15
US16/436,871 US11172543B2 (en) 2018-06-15 2019-06-10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s in bandwidth parts
US16/436,871 2019-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2696A true TW202002696A (zh) 2020-01-01
TWI768215B TWI768215B (zh) 2022-06-21

Family

ID=66857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662A TWI768215B (zh) 2018-06-15 2019-06-14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2543B2 (zh)
EP (1) EP3582432B1 (zh)
CN (1) CN110611557B (zh)
TW (1) TWI7682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5880A (zh) * 2018-06-18 2021-03-30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
US20210045125A1 (en) * 2019-10-11 2021-02-11 Intel Corporation Multiplexing transmission types in multiple-panel user equipments
US11405094B2 (en) * 2020-01-16 2022-08-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fault quasi co-location assumption after beam failure recovery for single-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based multiple transmit receive point communication
US11902967B2 (en) * 2020-10-22 2024-02-13 Acer Incorporated Device of handling a HARQ retransmission
US20220225300A1 (en) * 2021-01-13 2022-07-14 Acer Incorporated Device of Handling Detection of a PDC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304997A1 (en) * 2013-03-26 2015-10-2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multiple cell-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EP2982180A1 (en) * 2013-04-03 2016-02-1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ell detection, identification, and measurements for small cell deployments
CN108024365B (zh) 2016-11-03 2024-03-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0470191B2 (en) 2016-12-09 2019-11-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broadcast signals and channels for system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N108289015B (zh) 2017-01-09 2023-04-07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发送harq-ack/nack的方法和设备及下行传输方法和设备
EP3449683B1 (en) * 2017-03-16 2019-08-07 Ofinno, LLC Truncated buffer status reporting
US10284404B2 (en) * 2017-05-26 2019-05-07 K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data channel in new radio
EP3639602A4 (en) * 2017-06-13 2021-02-24 Apple Inc. HARQ-ACK PLANNING AND FEEDBACK ENHANCEMENT FOR URLLC, MULTIPLEXING DIAGRAM FOR CONTROL / DATA CHANNEL AND DM-RS FOR NR, AND ACTIVATION MECHANISM, PLANNING ASPECTS AND SYNCHRONIZATION (SS) SIGNAL BLOCKS FOR NEW SYSTEM RADIO (NR) WITH MULTIPLE PARTS OF BANDWIDTH (BWP)
CN109245876B (zh) 2017-09-27 2019-09-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寻呼的方法、通信定时的方法和装置
US10863494B2 (en) * 2018-01-22 2020-12-08 Apple Inc. Control signaling for uplink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an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US20190239093A1 (en) * 2018-03-19 2019-08-01 Intel Corporation Beam indica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A3070553C (en) * 2018-04-05 2023-03-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ownlink data channel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1324033B2 (en) 2018-04-06 2022-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reception when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with different spatial quasi-colocation assumptions are mapped to the same control resource set
WO2019193422A2 (en) * 2018-04-06 2019-10-10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Configuring for bandwidth parts
US10863511B2 (en) * 2018-04-10 2020-12-08 FG Innovation Company Limited Methods and related devices for performing cross-carrier scheduling with beam operations
US11095482B2 (en) * 2018-04-30 2021-08-17 Apple In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CSI-RS) and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SRS) triggering
US11563541B2 (en) 2018-05-11 2023-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mapping for broadcasted system information
US10880895B2 (en) 2018-05-27 2020-12-29 Brian Gordaychik Variable length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mats for next generation radio technolog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611557A (zh) 2019-12-24
TWI768215B (zh) 2022-06-21
US20190387579A1 (en) 2019-12-19
CN110611557B (zh) 2022-05-03
US11172543B2 (en) 2021-11-09
EP3582432A1 (en) 2019-12-18
EP3582432B1 (en) 2022-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8215B (zh)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US11902812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flexible duplexing
TWI663887B (zh) 處理用於多個時間區間的功率餘量報告的裝置及方法
TW202002555A (zh) 處理在頻寬部分中的實體下鏈路共享通道的裝置及方法
EP4120602A1 (en) Device of handling pusch transmissions
JP2023052740A (ja) 物理的上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の衝突を扱う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TW202002557A (zh) 用於處理探測參考訊號傳輸的裝置及方法
EP3220708B1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transmission in unlicensed band
US11894952B2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an uplink transmission with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
TWI784764B (zh) 處理混合自動重傳請求重新傳送的裝置
TWI826158B (zh) 處理一群播廣播服務傳輸及一小資料傳輸的一接收的通訊裝置
EP4266806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handling a multi-cell schedu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