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2897B - 承載機構 - Google Patents

承載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2897B
TWI742897B TW109137632A TW109137632A TWI742897B TW I742897 B TWI742897 B TW I742897B TW 109137632 A TW109137632 A TW 109137632A TW 109137632 A TW109137632 A TW 109137632A TW I742897 B TWI742897 B TW I7428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actuating
base
clamping
carry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37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6569A (zh
Inventor
郭永聰
Original Assignee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376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4289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28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289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16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656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承載機構,包括一底座、一承載單元、一夾持單元以及一致動單元。承載單元滑設於底座上且適於承載一物體;夾持單元包括二夾持件,夾持件樞接於底座且配置於承載單元的兩側,且這些夾持件各包括一轉動部;致動單元配置於承載單元與底座之間以及夾持單元與底座之間,致動單元包括複數個致動件,致動件滑設於底座上且耦接於承載單元以及夾持件,這些致動件各包括一卡掣部,且各卡掣部卡掣於各轉動部。當致動件相對於底座滑動時,各轉動部相對於各卡掣部的表面轉動,致動件帶動承載單元相對於底座上升或下降,且致動件帶動夾持件相對於物體展開或收合。

Description

承載機構
本發明提供一種承載機構,且特別是關於一種可抬升並夾持物體的承載機構。
自動化生產為工業領域中被廣泛使用的技術之一。一般而言,當裝載有半導體元件的托盤進行運送時,會將托盤的兩側懸掛於平行設置的機架上,並透過機構沿著機架延伸方向移動以運送托盤。然而,在運送的過程中托盤的底部持續與機架產生摩擦,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磨損進而影響托盤本身的穩定性及降低使用壽命。
發明人遂竭其心智悉心研究,進而研發出一種可抬升並夾持托盤的承載機構,以期達到減少托盤磨損並延長使用壽命的效果。
本發明提供一種承載機構,包括一底座、一承載單元、一夾持單元以及一致動單元。承載單元滑設於底座上且適於承載一物體;夾持單元包括二夾持件,夾持件樞接於底座且配置於承載單元的兩側,且夾持件各包括一轉動部;致動單元配置於承載單元與底座之間以及夾持單元與底座之間,致動單元包括複數個致動件,這些致動件滑設於底座上且耦接於承載單元以及夾持件,致動件各包括一卡掣部,且各卡掣部卡掣於各轉動部。當致動件相對於底座滑動時,各轉動部相對於卡掣部的表面轉動,致動件帶動承載單元相對於底座上升或下降,且致動件帶動夾持件相對於物體展開或收合。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致動件上配置有一致動部,承載單元上配置有一抵接部,且致動件以及承載單元透過致動部以及抵接部彼此抵接。當致動件相對於底座滑動時,抵接部相對於致動部的表面上升或下降。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致動部為一斜面,且抵接部為一滾輪。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底座上配置有至少一限位件,限位件相對於底座固定,限位件上配置有一限位滑動機構,且承載單元透過限位滑動機構滑設於限位件上。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卡掣部為一齒條,且轉動部為一蝸桿或一軸承齒輪。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夾持件中的其中一夾持件上配置有一固持件,夾持件中的另一夾持件上配置有一定位件,其中固持件的剛性小於夾持件的剛性且相對於夾持件突出,且物體的一側上形成有一定位部。當夾持件相對於物體收合時,定位件抵接於定位部,且夾持單元透過固持件抵接於物體的另一側。
在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另一夾持件上還配置有一定位滑動機構,且定位件透過定位滑動機構滑設於此另一夾持件。
在一實施例中,承載機構還包括至少一動力單元以及至少一緩衝單元,動力單元連接於致動件,且緩衝單元配置於致動件的滑動路徑上。
在一實施例中,承載機構還包括一感測器,感測器配置於底座上用以偵測承載單元是否承載物體。
藉此,本發明的承載機構能在致動件相對於底座滑動時,帶動承載單元相對於底座上升,並使得承載於承載單元上的托盤底部離開機架,且在托 盤上升的同時,夾持件可相對於托盤收合並夾持托盤,因此承載機構可穩定地沿著機架進行高速移動,達到減少托盤磨損以及延長托盤使用壽命的效果。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機架
2:物體
21:定位部
3:承載機構
100:底座
110:滑動機構
112:滑軌
114:滑塊
120:限位件
130:限位滑動機構
132:滑軌
134:滑塊
200:承載單元
210:抵接部
300:夾持單元
310:夾持件
310a:第一夾持件
310b:第二夾持件
312:轉動部
314:固持件
316:定位件
320:定位滑動機構
322:滑軌
324:滑塊
400:致動單元
410:致動件
410a:第一致動件
410b:第二致動件
412:致動部
414:卡掣部
500:動力單元
510:汽缸
520:氣閥
600:緩衝單元
610:油壓缸
620:活塞桿
700:感測器
X-X:剖面
圖1為本發明的承載機構的一實施例應用於一機架運送一物體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承載機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俯視示意圖。
圖4為圖2的前視示意圖。
圖5為圖4中底座、滑動機構、第一致動件以及承載單元的前視示意圖。
圖6為圖3中底座、第一夾持件、第二夾持件以及致動單元的爆炸示意圖。
圖7為圖1中的物體的立體示意圖。
圖8為圖3沿著X-X剖面的剖視示意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它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地呈現。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實施例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而非對本發明加以限制。此外,在下列的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將採用相同或相似的標號。
請參考圖1,圖1為本發明的承載機構的一實施例應用於一機架運送一物體的立體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承載機構3適於應用於一機架1以運送一物體2,其中機架1對應於物體2的寬度間隔設置且平行延伸,而物體2例如是裝載半導體元件的托盤,且承載機構3配置於物體2下方,用以將物體2相對於機架1上升一段距離並沿著機架1的延伸方向運送,可防止運送過程中物體2的底部與機架1產生摩擦而減少物體2的使用壽命。
請參考圖2至圖4,其中圖2為圖1中的承載機構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圖2的俯視示意圖,而圖4為圖2的前視示意圖。本實施例的承載機構3包括一底座100、一承載單元200、一夾持單元300以及一致動單元400,其中承載單元200滑設於底座100上且適於承載物體2;夾持單元300包括二夾持件310,這些夾持件310樞接於底座100且配置於承載單元200的兩側;致動單元400配置於承載單元200與底座100之間以及夾持單元300與底座100之間,致動單元400包括至少一致動件410,致動件410滑設於底座100上且耦接於承載單元200以及夾持件310。
詳細而言,承載機構3可透過致動單元400帶動承載單元200以及夾持單元300,抬升物體2並夾持物體2。當致動件410相對於底座100滑動時,致動件410將帶動承載單元200相對於底座100上升或下降,從而將物體2抬升一段距離,且致動件410同時帶動夾持件310相對於物體2展開或收合,從而夾持物體2並沿著機架1的延伸方向進行高速移動。在本實施例中,致動件410的數量為兩個,為了說明上的方便,在下文將圖3中右側的夾持件310以及致動件410分別稱為第一夾持件310a以及第一致動件410a,並將圖3中左側的夾持件310以及致動件410分別稱為第二夾持件310b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
由於在自動化的生產過程中,承載單元200、夾持單元300以及致動單元400均進行高速作動,為了避免在作動過程中元件之間彼此碰撞造成損壞,較佳地,承載機構3還包括至少一動力單元500以及至少一緩衝單元600,其中動力單元500用以提供致動件410滑動所需的動力,而緩衝單元600則用以在致動件410的路徑始點上提供緩衝作用以避免元件碰撞。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動力單元500包括兩組汽缸510,分別配置於底座100的後側以及前側且連接於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以對應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的運動。各組汽缸510上配置有複數個氣閥520,且汽缸510透過這些氣閥520連接於一氣源幫浦(未繪示)作為動力來源。然而,在其它可能的實施例中,汽缸510也可以更換為伺服馬達、步進馬達等動力元件,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
另一方面,緩衝單元600包括兩組油壓缸610,分別配置於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的滑動路徑上,各組油壓缸610上分別配置一活塞桿620。當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滑動到路徑始點時,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會抵接於活塞桿620,進而對油壓缸610施以一作用力並得到對應的緩衝力,從而減緩承載機構3的元件之間以及承載機構3對物體2所造成的碰撞。同樣地,在其它可能的實施例中,油壓缸610也可以更換為線性彈簧或汽缸等具有減震耗能的元件,本發明對此不加以限制。
除此之外,為了確定承載機構3確實承載物體2,較佳地,本實施例的承載機構3還包括一感測器700,其中感測器700例如是一光學感測器且配置於底座100上,用以偵測承載單元200是否承載物體2。當物體2承載於承載單元 200上時,感測器700朝上方發出的訊號將會受到阻擋,使用者從而得知承載單元200已承載物體2,由於此部份的技術已為業界習知,在此不加以贅述。
以下將針對致動單元400如何帶動承載單元200相對於底座100上升並抬升物體2進行說明,請一併參考圖4及圖5,其中圖5為圖4中底座、滑動機構、第一致動件以及承載單元的前視示意圖。如圖所示,底座100上配置有至少一滑動機構110,在本實施例中滑動機構110的數量有兩組,分別包括一滑軌112以及一滑塊114,且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透過這些滑軌112以及滑塊114相對於底座100滑動。更進一步而言,第一致動件410a上配置有一致動部412,而承載單元200上配置有一抵接部210,其中致動部412例如是一斜面,抵接部210例如是一可在上述斜面上滾動的滾輪,且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承載單元200透過致動部412以及抵接部210彼此抵接。當第一致動件410a朝圖5中的右方相對於底座100滑動時,抵接部210會順應致動部412的形狀而相對於致動部412的表面上升,進而使得與抵接部210相對固定的承載單元200同步向上移動,達到抬升物體2的效果。此外,由於抵接部210為可自由滾動的滾輪,因此在第一致動件410a滑動過程中,致動部412以及抵接部210之間不會產生相對動摩擦,可避免承載單元200以及致動單元400的磨損。
同理,當第一致動件410a朝圖5中的左方相對於底座100滑動時,抵接部210會相對於致動部412的表面下降而使承載單元200復位,換言之,承載機構3可透過驅動第一致動件410a相對於底座100水平滑動達到使承載單元200上升或下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本實施例中致動部412配置於第一致動件410a上,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其它可能的實施例中,致動部412也可以配置 於第二致動件410b上,又或者是同時配置在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上。另一方面,致動部412以及抵接部210也不限定於斜面以及滾輪的組合,亦可以是對應的一組斜面,或者是滑槽以及滑設於滑槽中的滑柱,只要能將致動件410的水平滑動轉化為承載單元200垂直移動的結構組合,皆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
除此之外,如圖5所示,為了能將承載單元200穩定地限制沿著底座100的法向上升或下降,底座100上配置有至少一限位件120,在本實施例中限位件120的數量有兩個,且分別配置於承載單元200的左右兩側並固設於底座100。這些限位件120上各配置有一限位滑動機構130,限位滑動機構130包括一滑軌132以及一滑塊134,其中滑軌132固設於承載單元120上,滑塊134相對於限位件120固定,且承載單元200透過限位滑動機構130滑設於限位件120上。藉由這樣的配置,承載單元200在前、後、左、右方向上的移動自由度以及轉動自由度皆受到限位件120的限制,而僅能相對於底座100以及限位件120沿著底座100的法向上下滑動。
以下將針對致動單元400如何帶動夾持件310相對於物體2展開或收合從而夾持物體2進行說明,請參考圖6及圖7,其中圖6為圖3中底座、第一夾持件、第二夾持件以及致動單元的爆炸示意圖,而圖7為圖1中的物體的立體示意圖。如圖6所示,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各包括一卡掣部414,而第一夾持件310a以及第二夾持件310b各包括一轉動部312,其中卡掣部414例如是一齒條,而轉動部312例如是一軸承齒輪或一蝸桿,且各卡掣部414透過齒部嚙合的方式卡掣於轉動部312。當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分別朝底座100兩端外側的方向相對於底座100滑動時,各轉動部312受到卡掣部414齒部的 帶動而相對於卡掣部414的表面轉動,連帶使得第一夾持件310a以及第二夾持件310b在圖4中沿逆時針以及順時針方向旋轉,從而相對於物體2收合並從左右兩側夾持物體2。
同理,當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分別朝底座100中央的方向相對於底座100滑動時,各轉動部312受到卡掣部414齒部的帶動而相對於卡掣部414的表面轉動,連帶使得第一夾持件310a以及第二夾持件310b在圖4中沿順時針以及逆時針方向旋轉,從而相對於物體2展開並停止夾持物體2。
除此之外,為了確保物體2能確實被夾持單元300夾持且精準對位,較佳地,第一夾持件310a上配置有一固持件314,而第二夾持件310b上配置有一定位件316,其中固持件314的剛性小於第一夾持件310a的剛性,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夾持件310a的材質例如是金屬,固持件314例如是橡膠或塑膠所製,且固持件314相對於第一夾持件310a突出,而定位件316例如是一滾輪。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物體2在對應定位件316的一側上形成有一定位部21,在本實施例中定位部21例如是一凹槽,但也可以是其它對應定位件316形狀的幾何特徵。當第一夾持件310a以及第二夾持件310b相對於物體2收合時,定位件316將抵接於定位部21,且夾持單元300透過固持件314抵接於物體2的另一側。換言之,物體2的一側受到固持件314的固持,而另一側上的定位部21在夾持件310的收合過程中會受到定位件316的導正並移動到正確位置,故能確保物體2確實被夾持單元300夾持且精準對位以避免物體2的兩側與機架1產生摩擦,且由於固持件314的剛性小於第一夾持件310a的剛性,因此可防止物體2因夾持單元300的夾持而碰撞受損。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不同物體2的定位部21位置可能會隨著物體2的厚薄、尺寸而有所不同,為此,第二夾持件310b上較佳地還配置有一定位滑 動機構320,定位滑動機構320包括一滑軌322以及一滑塊324,其中滑軌322固設於第二夾持件310b上,滑塊324相對於定位件316固定,且定位件316透過定位滑動機構320滑設於第二夾持件310b。藉由這樣的配置,承載機構3能因應不同物體2的尺寸及外形,透過定位滑動機構320調整定位件316與第二夾持件310b的相對距離,進而滿足各個物體2的定位部21位置。
請參考圖8,圖8為圖3沿著X-X剖面的剖視示意圖。在上文中雖然將第一致動件410a帶動承載單元200上升,與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帶動第一夾持件310a以及第二夾持件310b的作動分開介紹,但實際作動時兩者可為同步進行的移動。具體而言,當物體2沿著圖1的儲備區架體滑落至機架1上時,承載機構3可透過動力單元500的汽缸510驅動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同時朝底座100的兩側滑動,此時承載單元200的抵接部210會受到致動部412的抵頂而帶動承載單元200向上滑動,進而將物體2向上抬升並離開機架1表面。同時,第一夾持件310a以及第二夾持件310b會分別受到第一致動件410a以及第二致動件410b上卡掣部414的卡掣轉動,並相對於物體2收合從而夾持物體2。當物體2確實被承載單元200抬升以及被夾持單元300夾持後,承載機構3即可沿著機架1的延伸方向高速移動,達到運送物體2的同時減少物體2磨損的效果。
本發明在上文中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然熟習本項技術者應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僅用於描繪本發明,而不應解讀為限制本發明之範圍。應注意的是,舉凡與上述實施例等效之變化與置換,均應設為涵蓋於本發明之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以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3:承載機構
100:底座
200:承載單元
300:夾持單元
400:致動單元
500:動力單元
600:緩衝單元
700:感測器

Claims (9)

  1. 一種承載機構,包括:一底座;一承載單元,滑設於該底座上且適於承載一物體;一夾持單元,包括二夾持件,該二夾持件樞接於該底座且配置於該承載單元的兩側,且該二夾持件各包括一轉動部;以及一致動單元,配置於該承載單元與該底座之間以及該夾持單元與該底座之間,該致動單元包括複數個致動件,該複數個致動件滑設於該底座上且耦接於該承載單元以及該二夾持件,該複數個致動件各包括一卡掣部,且各該卡掣部卡掣於各該轉動部;其中,當該複數個致動件相對於該底座滑動時,各該轉動部相對於各該卡掣部的表面轉動,該複數個致動件帶動該承載單元相對於該底座上升或下降,且該複數個致動件帶動該二夾持件相對於該物體展開或收合。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機構,其中該複數個致動件上配置有一致動部,該承載單元上配置有一抵接部,且該複數個致動件以及該承載單元透過該致動部以及該抵接部彼此抵接,當該複數個致動件相對於該底座滑動時,該抵接部相對於該致動部的表面上升或下降。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承載機構,其中該致動部為一斜面,且該抵接部為一滾輪。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機構,其中該底座上配置有至少一限位件,該至少一限位件相對於該底座固定,該至少一限位件上配置有一限位滑動機構,且該承載單元透過該限位滑動機構滑設於該至少一限位件上。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機構,其中該卡掣部為一齒條,且該轉動部為一蝸桿或一軸承齒輪。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機構,其中該二夾持件中的其中一夾持件上配置有一固持件,該二夾持件中的另一夾持件上配置有一定位件,該固持件的剛性小於該夾持件的剛性且相對於該夾持件突出,且該物體的一側上形成有一定位部,當該二夾持件相對於該物體收合時,該定位件抵接於該定位部,且該夾持單元透過該固持件抵接於該物體的另一側。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承載機構,其中該另一夾持件上還配置有一定位滑動機構,且該定位件透過該定位滑動機構滑設於該另一夾持件。
  8.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機構,還包括至少一動力單元以及至少一緩衝單元,該至少一動力單元連接於該複數個致動件,且該至少一緩衝單元配置於該複數個致動件的滑動路徑上。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承載機構,還包括一感測器,該感測器配置於該底座上用以偵測該承載單元是否承載該物體。
TW109137632A 2020-10-29 2020-10-29 承載機構 TWI7428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7632A TWI742897B (zh) 2020-10-29 2020-10-29 承載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37632A TWI742897B (zh) 2020-10-29 2020-10-29 承載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42897B true TWI742897B (zh) 2021-10-11
TW202216569A TW202216569A (zh) 2022-05-01

Family

ID=80782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37632A TWI742897B (zh) 2020-10-29 2020-10-29 承載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4289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78191B (en) * 1997-04-17 2000-01-01 Advantest Corp Tray take out device for IC and tray storage device for IC
CN101088894A (zh) * 2006-04-27 2007-12-19 国家光电子学公司 托盘操纵器和方法
CN111806991A (zh) * 2020-07-17 2020-10-23 重庆赛力格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片材搬运设备
TWM611147U (zh) * 2020-10-29 2021-05-01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承載機構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78191B (en) * 1997-04-17 2000-01-01 Advantest Corp Tray take out device for IC and tray storage device for IC
CN101088894A (zh) * 2006-04-27 2007-12-19 国家光电子学公司 托盘操纵器和方法
CN111806991A (zh) * 2020-07-17 2020-10-23 重庆赛力格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片材搬运设备
TWM611147U (zh) * 2020-10-29 2021-05-01 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承載機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6569A (zh) 2022-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90977B1 (ko) 트랜스퍼용 승강 장치 및 이 승강 장치가 적용된 트랜스퍼 로봇
RU2373089C1 (ru)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о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есущего типа
JP4629731B2 (ja) ワーク搬送システム
KR20150097298A (ko) 트랜스퍼용 수평 운송 암 및 이 수평 운송 암이 적용된 트랜스퍼 로봇
JP6452433B2 (ja) 循環式パレット搬送装置
JP6460826B2 (ja) パレット搬送装置
JP6621205B2 (ja) パレット搬送装置
TWM611147U (zh) 承載機構
JP2023540634A (ja) 搬送装置、倉庫物流システム及びパレット搬送方法
JP2017052088A (ja) パレット搬送装置
TWI742897B (zh) 承載機構
KR102193251B1 (ko) 기판의 교환 장치
KR20070005465A (ko) 인라인 버퍼장치
TW201604099A (zh) 貨櫃昇降搬運裝置
KR101967220B1 (ko) 승강작업대
TWI360133B (zh)
JP2017042849A (ja) パレット搬送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パレット搬送方法
JP6045012B1 (ja) 択一切り出し機構付コンベヤ
CN213707622U (zh) 承载机构
US7156605B1 (en) Substrate transport and marking assembly
JP2019199312A (ja) 段ボールシート用スタッカ
WO2014115448A1 (ja) 熱切断加工機のワーク搬出装置
TWI657913B (zh) 3d列印機
JP2018144113A (ja) 支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パレット搬送装置
KR20180109682A (ko) 문형 공작기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