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本發明提供如下文所述可用作殺微生物劑,較佳地作為殺真菌劑之苯并磺內醯胺及其類似物:
活性成分
本發明提供式(I)化合物
(I) 其中 ● A為含有至少1個氮原子及外加0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之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 ● Z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2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C
4
-C
7
-環烯基、羥基、C
1
-C
8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基、芳基、雜環基、甲醯基、C
1
-C
8
-烷羰基、(羥亞胺基)C
1
-C
8
-烷基、(C
1
-C
8
-烷氧亞胺基)C
1
-C
8
-烷基、羧基、C
1
-C
8
-烷氧羰基、胺甲醯基、C
1
-C
8
-烷基胺甲醯基、二-C
1
-C
8
-烷基胺甲醯基、胺基、C
1
-C
8
-烷胺基、二-C
1
-C
8
-烷胺基、硫基、C
1
-C
8
-烷基硫基、C
1
-C
8
-烷基亞磺醯基、C
1
-C
8
-烷基磺醯基、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氰基及硝基組成之群,其中Z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 ● n為0、1、2、3或4; ● p為0、1、2、3、4或5; ● X係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鹵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2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C
4
-C
7
-環烯基、羥基、C
1
-C
8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基、芳基、雜環基、甲醯基、C
1
-C
8
-烷羰基、(羥亞胺基)C
1
-C
8
-烷基、(C
1
-C
8
-烷氧亞胺基)C
1
-C
8
-烷基、羧基、C
1
-C
8
-烷氧羰基、胺甲醯基、C
1
-C
8
-烷基胺甲醯基、二-C
1
-C
8
-烷基胺甲醯基、胺基、C
1
-C
8
-烷胺基、二-C
1
-C
8
-烷胺基、硫基、C
1
-C
8
-烷基硫基、C
1
-C
8
-烷基亞磺醯基、C
1
-C
8
-烷基磺醯基、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C
1
-C
6
-烷基、氰基及硝基,其中X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 ● Y係獨立地選自由組成之群:鹵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2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C
4
-C
7
-環烯基、羥基、C
1
-C
8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基、芳基、雜環基、甲醯基、C
1
-C
8
-烷羰基、(羥亞胺基)C
1
-C
8
-烷基、羧基、(C
1
-C
8
-烷氧亞胺基)C
1
-C
8
-烷基、C
1
-C
8
-烷氧羰基、胺甲醯基、C
1
-C
8
-烷基胺甲醯基、二-C
1
-C
8
-烷基胺甲醯基、胺基、C
1
-C
8
-烷胺基、二-C
1
-C
8
-烷胺基、硫基、C
1
-C
8
-烷基硫基、C
1
-C
8
-烷基亞磺醯基、C
1
-C
8
-烷基磺醯基、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氰基及硝基,其中Y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 ● L
1
為CR
1a
R
1b
,其中: - R
1a
及R
1b
係獨立地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2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基、芳基、芳基-C
1
-C
8
-烷基、雜環基、雜環基-C
1
-C
8
-烷基、羥基、C
1
-C
8
-烷氧基及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基組成之群,其中R
1a
及R
1b
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或 - 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碳環或雜環,或 - 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 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 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 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 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伸次甲基; ● L
2
為直接鍵、CR
2a
R
2b
、C(=O)、O、NR
2c
、C=N-OR
2d
、S、S(O)或SO
2
,其中 - R
2a
及R
2b
係獨立地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2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基、芳基、芳基-C
1
-C
8
-烷基、雜環基、雜環基-C
1
-C
8
-烷基、羥基、C
1
-C
8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基、C
2
-C
8
-烯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氧基、C
3
-C
8
-炔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8
-鹵炔氧基、C
3
-C
7
-環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氧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氧基、芳氧基、芳基-C
1
-C
8
-烷氧基、雜環氧基、雜環基-C
1
-C
8
-烷氧基及含有1至5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之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基-C
1
-C
8
-烷氧基組成之群,其中R
2a
及R
2b
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或 - 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碳環或雜環,或 - 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 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 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 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 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 - R
2c
係選自由氫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3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基、甲醯基、C
1
-C
8
-烷羰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羰基、C
1
-C
8
-烷氧羰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羰基、C
1
-C
8
-烷基磺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芳基、芳基-C
1
-C
8
-烷基、雜環基及雜環基-C
1
-C
8
-烷基組成之群,其中R
2c
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 - R
2d
係選自由氫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3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基、芳基、芳基-C
1
-C
8
-烷基、雜環基及雜環基-C
1
-C
8
-烷基組成之群,其中R
2d
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 ● L
3
為直接鍵、CR
3a
R
3b
、C(=O)、O、NR
3c
、C=N-OR
3d
、S、S(O)或SO
2
,其限制條件為L
2
-L
3
不表示過氧基[O-O],其中 - R
3a
及R
3b
係獨立地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2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基、芳基、芳基-C
1
-C
8
-烷基、雜環基、雜環基-C
1
-C
8
-烷基、羥基、C
1
-C
8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基、C
2
-C
8
-烯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氧基、C
3
-C
8
-炔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8
-鹵炔氧基、C
3
-C
7
-環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氧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氧基、芳氧基、芳基-C
1
-C
8
-烷氧基、雜環氧基、雜環基-C
1
-C
8
-烷氧基及含有1至5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之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基-C
1
-C
8
-烷氧基組成之群,其中R
3a
及R
3b
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或 -其中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碳環或雜環,或 - 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 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 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 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 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 - R
3c
係選自由氫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3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基、甲醯基、C
1
-C
8
-烷羰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羰基、C
1
-C
8
-烷氧羰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羰基、C
1
-C
8
-烷基磺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磺醯基、芳基磺醯基、芳基、芳基-C
1
-C
8
-烷基、雜環基及雜環基-C
1
-C
8
-烷基組成之群,其中R
3c
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 - R
3d
係選自由氫原子、C
1
-C
8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C
2
-C
8
-烯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2
-C
8
-鹵烯基、C
3
-C
8
-炔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8
-鹵炔基、C
3
-C
7
-環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基、C
3
-C
7
-環烷基-C
1
-C
8
-烷基、芳基、芳基-C
1
-C
8
-烷基、雜環基及雜環基-C
1
-C
8
-烷基組成之群,其中R
3d
各者係視情況經取代; 以及其鹽、N-氧化物、金屬錯合物、類金屬錯合物及視情況可選的活性異構物或幾何異構物, 其限制條件為該式(I)化合物非下列: - 3-(3-氯丙基)-1-(喹啉-3-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42-3], - 3-[2,2-二氧負離子基-1-(喹啉-3-基)-1H-4,2,1-苯并噁噻嗪-3-基]-N-甲基丙-1-胺[1033628-19-1],及 - 3-[2,2-二氧負離子基-1-(喹啉-3-基)-1H-4,2,1-苯并噁噻嗪-3-基]-N-甲基丙-1-胺二鹽酸鹽[1033625-98-7]。 如本文所使用,當據稱變數(例如X、Y或Z)係「視情況經取代」時,應瞭解此適用於含有碳-氫鍵之部分,其中氫原子可經相應的取代基取代及不適用於(諸如)氫、鹵素、CN或類似之部分。該變數可經一或多個可相同或不同之取代基取代。表述「一或多個取代基」指自一個至基於可用結合位點之數量可能的取代基最大數量之範圍之數個取代基,其限制條件為滿足穩定性及化學可行性之條件。經取代之變數之一或多個取代基可係獨立地選自由鹵原子、硝基、羥基、氰基、胺基、硫基、五氟-l
6
-硫基、甲醯基、胺甲醯基、胺基甲酸酯、C
1
-C
8
-烷基、三(C
1
-C
8
-烷基)甲甲矽烷基、C
3
-C
7
-環烷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3
-C
7
-鹵環烷基、C
2
-C
8
-烯基、C
2
-C
8
-炔基、C
1
-C
8
-烷胺基、二-C
1
-C
8
-烷胺基、C
1
-C
8
-烷氧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基、C
1
-C
8
-烷羰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羰基、C
1
-C
8
烷基胺甲醯基、二-C
1
-C
8
-烷基胺甲醯基、C
1
-C
8
-烷氧羰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氧羰基、C
1
-C
8
-烷羰氧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羰氧基、C
1
-C
8
-烷羰基胺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羰基胺基、C
1
-C
8
-烷基硫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硫基、C
1
-C
8
-烷基亞磺醯基、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亞磺醯基、C
1
-C
8
-烷基磺醯基及具有1至5個鹵原子之C
1
-C
8
-鹵烷基磺醯基組成之群。 如本文所使用,鹵素意指氟、氯、溴或碘;甲醯基意指-C(=O)H;羧基意指-C(=O)OH;羰基意指-C(=O)-;胺甲醯基意指-C(=O)NH
2
;三氟甲磺醯基意指-SO
2
-CF
3
;SO表示亞碸基;SO
2
表示碸基;雜原子意指硫、氮或氧;亞甲基意指雙自由基=CH
2
;芳基通常意指苯基或萘基。 除非不同地提供,諸如用於表述「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中之術語「雜環基」意指不飽和、飽和或部分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5-至7-員環,較佳地5-至6-員環。本文所使用之術語「雜環基」包括雜芳基。本文於表述「9-、10-或11-員雜環」或「5-至6-員環」中所使用之術語「員」意指組成環之主鏈原子之數量。 如本文所使用,表述「部分飽和或不飽和之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意指含有與不飽和環稠合之飽和環或兩個稠合之不飽和環之稠合雙環體系,該雙環體系由9至11個主鏈原子組成。 如本文所使用,烷基、烯基及炔基以及含有該等術語之部分可係直鏈或分支鏈的。 如本文所使用,術語「碳環」意指烴環。 當胺基或其他任何含有胺基之基團之胺基部分經兩個可相同或不同之取代基取代時,該兩個取代基與其所連接之氮原子共同可形成可經其他雜原子取代或可包含其他雜原子之雜環基,較佳地為5-至7-員雜環基,例如嗎啉基或哌啶基。 取決於化合物中不對稱中心之數量,任何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一或多種光學或對掌性異構物形式存在。因此本發明平等地係關於所有光學異構物及其外消旋或部分消旋混合物(術語「部分消旋」意指不同比例鏡像異構物之混合物)及呈所有比例之所有可能的立體異構物之混合物。可根據本身為一般技術者已知之方法分離非鏡像異構物及/或光學異構物。 取決於化合物中雙鍵之數量,任何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可以一或多種幾何異構物形式存在。因此本發明平等地係關於所有幾何異構物及呈所有比例之所有可能的化合物。可根據本身為一般技術者已知之一般方法分離幾何異構物。 取決於鏈或環之取代基之相對位置(同/逆或順式/反式),任何本發明之化合物亦可以一或多種幾何異構物形式存在。因此本發明平等地係關於所有同/逆(或順式/反式)異構物及呈所有比例之所有可能的同/逆(或順式/反式)混合物。可根據本身為一般技術者已知之一般方法分離同/逆(或順式/反式)異構物。 當本發明之化合物可以互變異構形式存在時,此化合物在上文及下文應瞭解為亦包括適用情況下的相應互變異構形式,甚至當於各者情況中未具體提及該等時。 式(I)化合物在本文稱為「活性成分」。 上式(I)中,Z可較佳地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及氰基組成之群,更佳地Z為氫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或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 上式(I)中,X可較佳地獨立地選自由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炔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C
1
-C
6
-烷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組成之群,更佳地X為鹵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氟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例如三氟甲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例如甲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鹵烷氧基(例如三氟甲氧基)或三甲基甲矽烷基。 上式(I)中,n較佳地為0、1、2或3,更佳地為0或1。 上式(I)中,Y可較佳地獨立地選自由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甲醯基及氰基組成之群,更佳地Y為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例如三氟甲基)或氰基。 上式(I)中,p較佳地為0、1或2。 上式(I)中,R
1a
及R
1b
或R
2a
及R
2b
或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碳環或雜環。 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碳環之實例包括環丙基、環戊基、環己基、環丙烯基、環戊烯基及環己烯基。 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雜環之實例包括環氧乙基、吖丙啶基、四氫呋喃基、四氫噻吩基、吡咯啶基、二氫呋喃基、二氫噻吩基、哌啶基、二噁烷基、四氫吡喃基、四氫噠嗪基、四氫嘧啶基及哌嗪基。 上式(I)中,R
1a
及R
1b
或R
2a
及R
2b
或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該等之實例包括二氫茚及十氫萘。 上式(I)中,R
1a
及R
1b
或R
2a
及R
2b
或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該等之實例包括螺[2,2]戊烷及螺[2,3]己烷。 上式(I)中,R
1a
及R
1b
或R
2a
及R
2b
或R
3a
及R
3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該等之一實例包括氧雜螺[3,3]庚烷。 上式(I)中,R
1a
及R
1b
可較佳地獨立地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鹵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炔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8
-烷基組成之群或 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可較佳地 - 形成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碳環或雜環,或 -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 上式(I)中,更佳地R
1a
及R
1b
各獨立地為氫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或R
1a
及R
1b
共同形成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碳環(例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環戊烯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例如螺[2,2]戊烷)。 上式(I)中,L
2
較佳地為直接鍵、O、C(=O)、S、CR
2a
R
2b
或C=N-OR
2d
,其中R
2a
、R
2b
及R
2d
如本文所述。 當存在時,R
2a
及R
2b
較佳地獨立地為氫原子、鹵原子、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烯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8
-炔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6
-烷氧基或含有1至5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基-C
1
-C
6
-烷氧基。於一些較佳實施例中,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亦可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 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基之實例包括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基-C
1
-C
6
-烷基,其中該苯基可經一或多個選自由C
1
-C
6
-烷基、氰基、鹵素、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硫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例如苯基、萘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氧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氧基組成之群之基團取代。 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6
-烷基之實例包括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噻唑基-C
1
-C
6
-烷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呋喃基-C
1
-C
6
-烷基。 含有1至5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基-C
1
-C
6
-烷基之實例包括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吲唑基-C
1
-C
6
-烷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并噁唑基-C
1
-C
6
-烷基。 當存在時,R
2a
及R
2b
更佳地獨立地為氫原子、鹵原子(例如氟原子)、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例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例如甲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氧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氧基(例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烯氧基(例如烯丙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8
-炔氧基(丙炔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氧基(例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基-C
1
-C
6
-烷氧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萘基-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6
-烷氧基及含有1至5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基-C
1
-C
6
-烷氧基或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 當存在時,R
2d
較佳地為氫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烯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基。 上式(I)中,L
3
較佳地為直接鍵、CR
3a
R
3b
或NR
3c
,其中R
3a
、R
3b
及R
3c
如本文所述,更佳地L
3
為直接鍵。 當存在時,R
3a
及R
3b
較佳地獨立地為氫原子、鹵原子、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8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更佳地為氫原子或甲基。 當存在時,R
3c
較佳地為氫原子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 於一些實施例中,該活性成分為式(I)化合物,其中: ● Y係獨立地選自由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甲醯基及氰基組成之群; ● Z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及氰基組成之群; ● A、L
1
、L
2
、L
3
、X、n及p係如以上所定義。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較佳化合物為其中A係選自下列組成之列表之式(I)化合物:
(A
1
) (A
2
) (A
3
)
(A
4
) (A
5
) (A
6
)
(A
7
) (A
8
) (A
9
)
(A
1 0
) (A
11
) (A
12
)
(A
1 3
) (A
14
) (A
15
)
(A
1 6
) (A
17
) (A
18
) 及
(A
19
) 其中: W為CY
1
或N; T為CY
4
或N; Q為O、S或NY
6
,其中Y
6
為氫原子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8
-烷基; Y
1
、Y
2
、Y
3
、Y
4
及Y
5
獨立地為氫原子或Y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Y
1
、Y
2
、Y
3
、Y
4
及Y
5
係獨立地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甲醯基及氰基組成之群; Z係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Z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及氰基組成之群; m為1、2或3;且 n、X、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揭示。 上式(I)中,A係更佳地選自由如本文所揭示之A
1
、A
2
、A
3
、A
5
、A
9
、A
10
、A
12
、A
13
、A
14
、A
16
、A
17
、A
18
及A
19
組成之群,甚至更佳地為A
1
或A
2
。 於一些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化合物為其中A為A
1
且W、Y
1
至Y
5
、Z、X、L
1
、L
2
、L
3
及n係如上所述之式(I)化合物。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較佳化合物為式(I)化合物,其中: A為式(A
1
)之雜環,其中: W為CY
1
或N; Y
1
至Y
5
獨立地為氫原子、氟原子、氯原子、甲基或三氟甲基; Z為氫原子或甲基; L
1
、L
2
、L
3
、X及n係如以上所定義, 較佳地L
2
為CR
2a
R
2b
、O、C(=O)或直接鍵,其中CR
2a
R
2b
如以上所定義,較佳地L
3
為直接鍵,較佳地n為0或1且較佳地X為溴原子、氯原子、氟原子、甲基、三氟甲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於該等實施例中,R
1a
較佳地為氫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8
-烷基,更佳地為氫原子、甲基或苄基;及/或R
1b
較佳地為氫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8
-烷基,更佳地為氫原子、甲基或苄基;或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更佳地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環丙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環丁基;及/或R
2a
較佳地為氫原子、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8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或鹵原子,更佳地為氫、羥基、甲氧基、甲基或氟原子,及/或R
2b
較佳地為氫原子、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8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或鹵原子,更佳地為氫、羥基、甲氧基、甲基或氟原子;或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於該等實施例中,R
2e
(當存在時)較佳地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8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8
-烷基、含有1至5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的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基-C
1
-C
8
-烷基。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較佳化合物為式(Ia)化合物
(Ia) 其中: ● A為含有至少1個氮原子及外加0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較佳地A係選自由如以上所揭示之A
1
至A
19
組成之列表,更佳地A為A
1
; ● L
1
為CR
1a
R
1b
,其中R
1a
及R
1b
係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R
1a
及R
1b
係獨立地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鹵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炔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8
-烷基組成之群或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 -形成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碳環或雜環,或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 ● n為0、1、2或3,較佳地為0或1; ● p為0、1或2; ● Z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Z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及氰基組成之群,更佳地Z為氫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或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 ● X係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X係獨立地選自由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炔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C
1
-C
6
-烷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組成之群,更佳地X為鹵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氟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例如三氟甲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例如甲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鹵烷氧基(例如三氟甲氧基)或三甲基甲矽烷基; ● Y係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Y係獨立地選自由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甲醯基及氰基組成之群,更佳地Y為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例如三氟甲基)或氰基。 根據本發明之一些較佳化合物為式(Ib)化合物
(Ib) 其中: ● A為含有至少1個氮原子及外加0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的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較佳地A係選自由如以上所揭示之A
1
至A
19
組成之列表,更佳地A為A
1
; ● L
1
為CR
1a
R
1b
,其中R
1a
及R
1b
係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R
1a
及R
1b
係獨立地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鹵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炔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8
-烷基組成之群或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 -形成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碳環或雜環,或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雜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 -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 ● L
2
為CR
2a
R
2b
、C(=O)、O、NR
2c
、C=N-OR
2d
、S、S(O)或SO
2
,其中R
2a
、R
2b
、R
2c
及R
2d
如本文所述,較佳地L
2
為O、C(=O)、S、CR
2a
R
2b
或C=N-OR
2d
,其中R
2a
、R
2b
及R
2d
如本文所述, 較佳地R
2a
及R
2b
獨立地為氫原子、鹵原子、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烯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8
-炔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6
-烷氧基或含有1至5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基-C
1
-C
6
-烷氧基或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 較佳地R
2d
為氫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6
-烯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基; ● n為0、1、2或3,較佳地為0或1; ● p為0、1或2; ● Z係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Z係選自由氫原子、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及氰基組成之群,更佳地Z為氫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或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 ● X係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X係獨立地選自由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炔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C
1
-C
6
-烷基及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三烷基甲矽烷基組成之群,更佳地X為鹵原子(氯原子、溴原子或氟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例如三氟甲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例如甲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鹵烷氧基(例如三氟甲氧基)或三甲基甲矽烷基; ● Y係如以上所揭示,較佳地Y係獨立地選自由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7
-環烷基、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甲醯基及氰基組成之群,更佳地Y為鹵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含有至多9個可相同或不同之鹵原子之C
1
-C
6
-鹵烷基(例如三氟甲基)或氰基。 於一些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為式(Ib)化合物,其中R
2a
及R
2b
獨立地為氫原子、鹵原子(例如氟原子)、羥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例如甲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例如甲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氧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氧基(例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2
-C
8
-烯氧基(例如烯丙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3
-C
8
-炔氧基(例如丙炔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芳基-C
1
-C
6
-烷氧基(例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基-C
1
-C
6
-烷氧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萘基-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雜環基-C
1
-C
6
-烷氧基及含有1至5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部分飽和或不飽和稠合雙環9-、10-或11-員雜環基-C
1
-C
6
-烷氧基或R
2a
及R
2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亞甲基。 上述關於A、L
1
、L
2
、L
3
、n、p、X、Y及Z之優選可以各種方式組合。較佳特徵之該等組合因而提供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子類別。根據本發明之較佳化合物之該等子類別之實例為: A之較佳特徵與L
1
、L
2
、L
3
、n、p、X、Y及Z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L
1
之較佳特徵與A、L
2
、L
3
、n、p、X、Y及Z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L
2
之較佳特徵與A、L
1
、L
3
、n、p、X、Y及Z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L
3
之較佳特徵與A、L
1
、L
2
、n、p、X、Y及Z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n之較佳特徵與A、L
1
、L
2
、L
3
、p、X、Y及Z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p之較佳特徵與A、L
1
、L
2
、L
3
、n、X、Y及Z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X之較佳特徵與A、L
1
、L
2
、L
3
、n、p、Y及Z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Y之較佳特徵與A、L
1
、L
2
、L
3
、n、p、X及Z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Z之較佳特徵與A、L
1
、L
2
、L
3
、n、p、X及Y中一或多者之較佳特徵。 於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取代基之較佳特徵的該等組合中,該等較佳特徵亦可選自A、L
1
、L
2
、L
3
、n、p、X、Y及Z中各者之更佳特徵以便形成根據本發明之化合物之最佳子類別。
用於製備活性成分之方法
本發明亦關於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之方法。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方法P1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該方法包括使式(I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與式(III)化合物反應之步驟:
(II) (III) (I) 方法P1 其中A、n、p、X、Y、Z、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且U
1
為氟原子、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或三氟甲磺醯基。 可於(諸如)金屬鹽或錯合物之過渡金屬觸媒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配位體之存在下;若適宜於鹼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溶劑之存在下進行方法P1。 用於此意圖之適宜金屬衍生物為(諸如)鈀或銅之過渡金屬。 用於此意圖之適宜鈀鹽或錯合物為(例如)氯化鈀、乙酸鈀、肆(三苯膦)鈀(0)、雙(二亞芐基丙酮)鈀(0)、參(二亞芐基丙酮)二鈀(0)、雙(三苯膦)二氯化鈀(II)、[1,1’-雙(二苯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II)、雙(肉桂基)二氯化二鈀(II)、雙(烯丙基)-二氯化二鈀(II)或[1,1’-雙(二第三丁基膦基)二茂鐵]二氯化鈀(II)。 藉由單獨添加(諸如)三乙膦、三第三丁基膦、三第三丁基鏻四氟硼酸鹽、三環己基膦、2-(二環己基膦基)聯苯、2-(二第三丁基膦基)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2'-(N,N-二甲胺基)聯苯、2-(第三丁基膦基)-2'-(N,N-二甲胺基)聯苯、2-二第三丁基膦基-2’,4’,6’-三異丙基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2’,4’,6’-三異丙基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2,6’-二甲氧基聯苯、2-二環己基膦基-2’,6’-二異丙氧基聯苯、三苯膦、參-(鄰甲苯基)膦、3-(二苯膦基)苯磺酸鈉、參-2-(甲氧基苯基)膦、2,2'-雙(二苯膦基)-1,1'-聯萘、1,4-雙(二苯膦基)丁烷、1,2-雙(二苯膦基)乙烷、1,4-雙(二環己基膦基)丁烷、1,2-雙(二環己基膦基)-乙烷、2-(二環己基膦基)-2'-(N,N-二甲胺基)-聯苯、1,1’-雙(二苯膦基)-二茂鐵、(R)-(-)-1-[(S)-2-二苯膦基)二茂鐵基]乙基二環己基膦、參-(2,4-第三丁基-苯基)亞磷酸鹽、二(1-金剛烷基)-2-嗎啉基苯基膦或氯化1,3-雙(2,4,6-三甲基苯基)咪唑鎓至鈀鹽及配位體或鹽之反應亦可於該反應混合物中產生鈀錯合物。 亦宜選擇來自(諸如)Strem Chemicals之「用於有機合成之金屬觸媒」或Strem Chemicals之「膦配位體及化合物」之商業目錄之適宜觸媒及/或配位體。 用於該意圖之適宜銅鹽或錯合物及其水合物為(例如)銅金屬、碘化銅(I)、氯化銅(I)、溴化銅(I)、氯化銅(II)、溴化銅(II)、氧化銅(II)、氧化銅(I)、乙酸銅(II)、乙酸銅(I)、噻吩-2-羧酸銅(I)、氰化銅(I)、硫酸銅(II)、雙(2,2,6,6-四甲基-3,5-庚二酸)銅(II)、三氟甲磺酸銅(II)、六氟磷酸肆(乙腈)銅(I)、四氟硼酸肆(乙腈)-銅(I)。 藉由單獨添加(諸如)乙二胺、N,N-二甲基乙二胺、N,N’-二甲基乙二胺、
rac
-反式-1,2-二胺基環己烷、
rac
-反式-N,N’-二甲基環己烷-1,2-二胺、1,1’-聯萘-2,2’-二胺、N,N,N’,N’-四甲基乙二胺、脯胺酸、N,N-二甲基甘胺酸、喹啉-8-醇、吡啶、2-胺基吡啶、4-(二甲胺基)吡啶、2,2’-聯吡啶、2,6-二(2-吡啶基)吡啶、2-甲吡啶酸、2-(二甲基胺甲基)-3-羥基吡啶、1,10-啡啉、3,4,7,8-四甲基-1,10-啡啉、2,9-二甲基-1,10-啡啉、4,7-二甲氧基-1,10-啡啉、N,N'-雙[(E)-吡啶-2-基亞甲基]環己烷-1,2-二胺、N-[(E)-苯基亞甲基]、N-[(E)-苯基亞甲基]-環己胺、1,1,1-三(羥甲基)乙烷、乙二醇、2,2,6,6-四甲基庚烷-3,5-二酮、2-(2,2-二甲基丙醯基)環己酮、乙醯丙酮、二苯甲醯甲烷、2-(2-甲基丙醯基)環己酮、聯苯-2-基(二-第三丁基)膦、伸乙基雙-(二苯膦)、N,N-二乙基柳醯胺、2-羥基苯甲醛肟、側氧[(2,4,6-三甲基苯基)胺基]乙酸或1H-吡咯-2-甲酸至銅鹽及配位體或鹽之反應亦可於反應混合物中產生銅錯合物。 亦宜選擇來自商業目錄(諸如)Strem Chemicals之「Metal Catalysts for Organic Synthesis」或來自評審(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4),
43
, 3525,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2004),
248
, 2337及其中之參考文獻)之適宜觸媒及/或配位體。 用於進行方法P1之適宜鹼可為該等反應習用之無機及有機鹼。較佳使用(諸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鈣、氫氧化鉀之鹼土金屬或鹼金屬氫氧化物或其他銨氫氧化物衍生物;(諸如)氟化鉀、氟化銫或氟化四丁基銨之鹼土金屬、鹼金屬或銨氟化物;(諸如)碳酸鈉、碳酸鉀、碳酸氫鉀、碳酸氫鈉或碳酸銫之鹼土金屬或鹼金屬碳酸鹽;(諸如)乙酸鈉、乙酸鋰、乙酸鉀或乙酸鈣之鹼金屬或鹼土金屬乙酸鹽;(諸如)第三丁醇鉀或第三丁醇鈉之鹼金屬醇化物;(諸如)磷酸三鉀之鹼金屬磷酸鹽;(諸如)三甲胺、三乙胺、三丁胺、N,N-二甲基苯胺、N,N-二環己基甲胺、N,N-二異丙基乙胺、N-甲基哌啶、N,N-二甲胺基吡啶、二氮雜二環辛烷(DABCO)、二氮雜二環壬烯(DBN)或二氮雜二環十一烯(DBU)之三級胺;亦及(諸如)吡啶、甲吡啶、二甲吡啶或三甲吡啶之芳族鹼。 用於進行方法P1之適宜溶劑可為習用之惰性有機溶劑。較佳使用(諸如)石油醚、戊烷、己烷、庚烷、環己烷、甲基環己烷、苯、甲苯、二甲苯或十氫萘;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或三氯乙烷之視情況經鹵代之脂族、脂環族或芳族烴;(諸如)乙醚、異丙醚、甲基第三丁基醚、甲基第三戊基醚、二噁烷、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呋喃、1,2-二甲氧乙烷、1,2-二乙氧乙烷或苯甲醚之醚;(諸如)乙腈、丙腈、正或異丁腈或苯甲腈之腈;(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甲醯苯胺、N-甲基吡咯啶酮或六甲基磷酸三醯胺之醯胺;(諸如)1,3-二甲基-3,4,5,6-四氫-2(1H)-嘧啶酮之脲;(諸如)乙酸甲酯或乙酸乙酯之酯;(諸如)二甲亞碸之亞碸;或(諸如)環丁碸之碸;及其混合物。 可於(諸如)氬氣或氮氣氣氛之惰性氣氛中進行方法P1。當進行方法P1時,可採用每莫耳式(II)化合物1莫耳或過量之式(III)化合物及1至5莫耳鹼。當使用鈀鹽或錯合物時,可採用每莫耳式(II)化合物0.01至20莫耳百分比之鈀錯合物。當使用銅鹽或錯合物時,可採用每莫耳式(II)化合物0.01至200莫耳百分比之銅錯合物。亦可採用呈其他比率之反應組分。藉由已知方法進行處理。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方法P2製備式(III)之衍生物或其鹽之一,該方法包括使式(IV)之衍生物之脫去保護基:
(IV) (III) 方法P2 其中n、X、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且V表示苄基、4-甲氧苄基、烯丙基、(諸如)三氟甲基磺醯基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諸如)甲苯磺醯基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磺醯基、(諸如)第三丁氧羰基之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或烯丙氧羰基。 可根據用於移除保護基之已知方法(Greene’s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Peter G. M. Wuts;Wiley;第5版;2014;895-1194)進行方法P2。 例如,可於酸性介質(例如利用鹽酸或三氟乙酸)中移除第三丁氧羰基及苄氧羰基保護基。可於觸媒(例如活性碳載鈀)之存在下利用氫氣經氫解作用移除苄基保護基。 可根據已知方法(Th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 The Chemistry of sulphonic acids,esters and their derivatives;Saul Patai,Avi Rappoport;Wiley-Interscience;1991;851-878)製備式(IV)化合物。 或者,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方法P3製備式(III)之衍生物或其鹽之一,該方法包括使式(V)之衍生物之脫去保護基:
(V) (III) 方法P3 其中n、X、R
1a
、R
2a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R
1a
非羥基且R
2a
非羥基且V
a
表示苄基、4-甲氧苄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 可根據用於移除保護基之已知方法(Greene’s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Peter G. M. Wuts;Wiley;第5版;2014;895-1194),諸如於觸媒(例如活性碳載鈀)之存在下利用氫氣氫化進行方法P3。 可根據(諸如)閉環複分解之已知方法(Tetrahedron Letters (2008),
49
, 3677-3681)製備式(V)化合物。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自式(V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藉由分子間環化反應之方法P4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VI) (I) 方法P4 其中A、L
1
、L
2
、L
3
、n、p、X、Y及Z係如本文所定義且U
2
為氯原子或氟原子。 若適宜可於鹼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溶劑之存在下,較佳地在無水條件下進行方法P4。 不特定限制用於進行方法P4之適宜溶劑。其可為習用之惰性有機溶劑,只要其不溶解與之反應之化合物或不顯示任何特定的與之相互作用。較佳使用(諸如)石油醚、戊烷、己烷、庚烷、環己烷、甲基環己烷、苯、甲苯、二甲苯、十氫萘、ISOPAR
TM
E或ISOPAR
TM
G、氯苯、二氯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或三氯乙烷之視情況經鹵代之脂族、脂環族或芳族烴;(諸如)乙醚、異丙醚、甲基第三丁基醚、甲基第三戊基醚、二噁烷、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呋喃、1,2-二甲氧乙烷、1,2-二乙氧乙烷或或苯甲醚之醚;(諸如)乙腈、丙腈、正或異丁腈或苯甲腈之腈;(諸如)N,N-二甲基甲醯胺、N,N-二甲基乙醯胺、N-甲基甲醯苯胺、N-甲基吡咯啶酮或六甲基磷酸三醯胺之醯胺;(諸如)1,3-二甲基-3,4,5,6-四氫-2(1H)-嘧啶酮之脲;(諸如)乙酸甲酯或乙酸乙酯之酯;(諸如)二甲亞碸之亞碸;或(諸如)環丁碸之碸;及其混合物。 用於進行方法P4之適宜鹼可為該等反應習用之無機及有機鹼,諸如關於方法P1中揭示之鹼。用於進行根據本發明之方法P4之其他適宜鹼可為醯胺或有機金屬衍生物。較佳為(諸如)胺化鈉或胺化鉀之鹼金屬醯胺;(諸如)二異丙基胺鋰(LDA)、四甲基哌啶鋰、六甲基二矽氮烷鋰(LiHMDS)、六甲基二矽氮烷鉀(KHMDS)或六甲基二矽氮烷鈉(NaHMDS)之有機醯胺;(諸如)甲基鋰、苯基鋰、正丁基鋰、第二丁基鋰、異丁基鋰或第三丁基鋰之有機鋰衍生物。 當進行方法P4時,可採用每莫耳式(VI)化合物1至5莫耳鹼。亦可採用呈其他比率之反應組分。藉由已知方法進行處理。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自式(VI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藉由鹵化反應之方法P5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V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VII) (VI) 方法P5 其中A、L
1
、L
2
、L
3
、n、p、X、Y、Z及U
2
係如本文所定義,k為0、1或2及當k=0時,U
3
為氫原子、羥基、氯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羰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硫基,當k=1時,U
3
為羥基、氯原子或氟原子及當k=2時,U
3
為羥基。 可根據已知方法(Th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 The Chemistry of sulphonic acids, esters and their derivatives;Saul Patai, Avi Rappoport;Wiley-Interscience;1991;351-399)進行方法P5。 一旦遵循方法P5獲得,式(VI)化合物可直接環化以生成式(I)化合物。 可根據已知方法(Th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 The Chemistry of sulphonic acids, esters and their derivatives;Saul Patai, Avi Rappoport; Wiley-Interscience; 1991; 351-399;Th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 The Chemistry of sulphenic acids, esters and their derivatives; Saul Patai; Wiley-Interscience; 1990; 187-292;Th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 The Chemistry of the thiol group, 第1部分;Saul Patai; Wiley-Interscience; 1974; 163-270;Th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 The Chemistry of sulphinic acids, esters and their derivatives; Saul Patai; Wiley-Interscience; 1990; 185-216及577-602)製備式(VII)化合物。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自式(VII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藉由分子間環化反應之方法P6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VIII) (I) 方法P6 其中A、n、p、X、Y、Z、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且U
4
為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或氟原子。 可於(諸如)鈀之過渡金屬觸媒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膦配位體或N-雜環碳烯配位體或銅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配位體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鹼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溶劑之存在下進行方法P6。 當U
4
為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或三氟甲磺醯基時,可於(諸如)金屬鹽或錯合物之觸媒之存在下進行方法P6。用於此意圖之適宜金屬衍生物為(諸如)鈀或銅之過渡金屬。 當U
4
為氯原子或氟原子時,可於鹼之單獨存在下進行方法P6。 適宜金屬鹽或錯合物可係如關於方法P1中所揭示。 用於進行方法P6之適宜鹼可為該等反應習用之無機及有機鹼,(諸如)例如關於方法P1中所揭示之鹼。 用於進行方法P6之適宜溶劑可為習用之惰性有機溶劑,(諸如)例如關於方法P1中所揭示之溶劑。 可於(諸如)氬氣或氮氣氣氛之惰性氣氛中進行方法P6。當進行方法P6時,可採用每莫耳式(VIII)化合物1至5莫耳鹼。當使用鈀鹽或錯合物時,可採用每莫耳式(VIII)化合物0.01至20莫耳百分比之鈀錯合物。當使用銅鹽或錯合物時,可採用每莫耳式(VIII)化合物0.01至200莫耳百分比之銅錯合物。亦可採用呈其他比率之反應組分。藉由已知方法進行處理。 可根據已知方法(The Chemistry of Functional Groups - The Chemistry of sulphonic acids, esters and their derivatives;Saul Patai, Avi Rappoport;Wiley-Interscience;1991;351-399)製備式(VIII)化合物。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方法P7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d)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該方法包括使式(Ic)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與式(IX)化合物反應之步驟:
(Ic) (IX) (Id) 方法P7 其中A、n、p、X、Y、Z、L
1
、L
2
、L
3
、R
1a
及R
1b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R
1b
非氫原子且U
5
為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或甲苯磺醯基。 若適宜,可於鹼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溶劑之存在下進行方法P7。 不特定限制用於進行方法P7之適宜溶劑。其可為習用之惰性有機溶劑,只要其不溶解與之反應之化合物或不顯示任何特定的與之相互作用。適宜溶劑可為(例如)關於方法P4中所揭示之溶劑。 用於進行方法P7之適宜鹼可為該等反應習用之無機及有機鹼,(諸如)例如關於方法P1及P4中所揭示之鹼。 當進行方法P7時,可採用每莫耳式(Ic)化合物1莫耳或過量之式(IX)化合物及1至5莫耳鹼。亦可採用呈其他比率之反應組分。藉由已知方法進行處理。 可根據方法P1製備式(Ic)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根據方法P7所述之條件,藉由其中R
1a
及R
1b
均為氫原子之式(I)化合物與其中U
5
及U
5’
獨立地為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或甲苯環醯基之式U
5
-R
1b
-R
1a
-U
5’
反應可製備式(Ie)化合物或其鹽之一,其中R
1a
及R
1b
與其所連接的碳原子共同形成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視情況經取代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的碳環或雜環,或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的雜二環[m
1
,m
2
,0]-C
6
-C
11
-烷基,其中m
2
≥1且m
1
+m
2
=4至9,或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或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飽和或部分不飽和之含有1至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的雜螺[n
1
,n
2
]-C
5
-C
11
-烷基,其中n
1
≥2且n
1
+n
2
=4至10。 根據方法P7所述之條件,藉由其中R
1a
及R
1b
均為氫原子之式(I)化合物與其中U
5
及U
5’
獨立地為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或甲苯環醯基之式U
5
-R
1b
-R
1a
-U
5’
反應可製備,形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3-、4-、5-或6-員飽和或部分飽和之含有至少1個選自由N、O及S組成之列表之雜原子的碳環或雜環。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自式(X)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藉由分子間環化反應之方法P8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f)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X) (If) 方法P8 其中A、n、p、X、Y、Z、R
1a
及R
1b
係如本文所定義,L
3
為直接鍵、C(=O)或CR
3a
R
3b
,其中R
3a
及R
3b
如本文所定義,及U
6
為(諸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二-C
1
-C
8
-烷胺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N-[C
1
-C
6
-烷氧基]-C
1
-C
6
-烷胺基之離去基團。 若適宜可於鹼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溶劑之存在下,較佳地在無水條件下進行方法P8。 不特定限制用於進行方法P8之適宜溶劑。其可為習用之惰性有機溶劑,只要其不溶解與之反應之化合物或不顯示任何特定的與之相互作用,(諸如)例如關於方法P4中所揭示之溶劑。 用於進行方法P8之適宜鹼可為該等反應習用之無機及有機鹼,(諸如)例如關於方法P1及P4中所揭示之鹼。 當進行方法P8時,可採用每莫耳式(X)化合物1至5莫耳鹼。亦可採用呈其他比率之反應組分。藉由已知方法進行處理。 可藉由方法P9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X)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使式(X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XI) 其中A、n、p、X、Y及Z係如本文所定義,L
3
表示直接鍵、C(=O)或CR
3a
R
3b
且R
3a
及R
3b
係本文所定義且U
6
表示(諸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二-C
1
-C
8
-烷胺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N-[C
1
-C
6
-烷氧基]-C
1
-C
6
-烷胺基之離去基團;與式(XIIa)之衍生物或式(XIIb)之衍生物反應:
(XIIa) (XIIb) 其中R
1a
及R
1b
係如本文所定義且U
7
為氟原子或氯原子。 若適宜可於鹼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溶劑之存在下,較佳地在無水條件下進行方法P9。 不特定限制用於進行方法P9之適宜溶劑。其可為習用之惰性有機溶劑,只要其不溶解與之反應之化合物或不顯示任何特定的與之相互作用,(諸如)例如關於方法P4中所揭示之溶劑。 用於進行方法P9之適宜鹼可為該等反應習用之無機及有機鹼,(諸如)例如關於方法P1及P4中所揭示之鹼。 當進行方法P9時,可採用每莫耳式(XI)化合物1莫耳或過量之式(XIIa)或(XIIb)化合物及1至5莫耳鹼。亦可採用呈其他比率之反應組分。藉由已知方法進行處理。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方法P10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X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該方法包括使式(I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與式(XIII)化合物反應之步驟:
(II) (XIII) (XI) 方法P10 其中A、n、p、X、Y、Z、L
1
、L
2
係如本文所定義,L
3
表示直接鍵、C(=O)或CR
3a
R
3b
且R
3a
及R
3b
係本文所定義,U
1
為氟原子、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或三氟甲磺醯基且U
6
表示(諸如)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二-C
1
-C
8
-烷胺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N-[C
1
-C
6
-烷氧基]-C
1
-C
6
-烷胺基之離去基團。 可利用跟方法P1中所揭示之反應條件類似的反應條件進行方法P10。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自式(Ig)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藉由氯化反應之方法P11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h)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Ig) (Ih) 方法P11 其中A、n、p、X、Y及Z係如本文所定義,L
3
為直接鍵或CR
3a
R
3b
,其中R
3a
及R
3b
如本文所定義。 可根據已知方法(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1), 23, 2101-2105)進行方法P11。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自式(If)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藉由氟化反應之方法P12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i)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If) (Ii) 方法P12 其中A、n、p、X、Y、Z、L
1
及R
1b
係如本文所定義,L
3
為直接鍵或具有如本文所定義之R
3a
及R
3b
之CR
3a
R
3b
。 可於氟化劑之存在下及若適宜於溶劑之存在下進行方法P12。 不特定限制用於進行方法P12之適宜氟化劑,只要其用於氟化。氟化劑之實例包括(諸如)四氟化硫、二乙胺基三氟化硫、嗎啉基三氟化硫、雙(2-甲氧乙基)胺基三氟化硫、2,2-二氟-1,3-二甲基咪唑啶或4-第三丁基-2,6-二甲基苯基三氟化硫之硫氟化物。 不特定限制用於進行方法P12之適宜溶劑。其可為習用之惰性有機溶劑,只要其不溶解與之反應之化合物或不顯示任何特定的與之相互作用。適宜溶劑可為(例如)關於方法P4中所揭示之溶劑。 當進行方法P12時,可採用每莫耳式(If)化合物1至20莫耳氟化劑。亦可採用呈其他比率之反應組分。藉由已知方法進行處理。 可根據方法P8製備式(If)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如下列反應圖所示,可藉由自式(Ij)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藉由氟化反應之方法P13製備如本文所定義之式(Ik)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Ij) (Ik) 方法P13 其中A、n、p、X、Y、Z、L
1
及R
2a
係如本文所定義,L
3
為直接鍵、C(=O)或CR
3a
R
3b
,其中R
3a
及R
3b
如本文所定義。 利用跟方法P12中所揭示之類似的反應條件進行方法P13。 可利用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經典官能基互相轉化方法,(諸如)有機金屬試劑之還原或加成,自式(If)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製備式(Ij)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經典方法,諸如烷基化、親核試劑芳族取代或過渡金屬催化反應,自式(Ij)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製備式(Im)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Im) 其中A、n、p、X、Y、Z、L
1
、R
2a
及R
2e
係如本文所定義,L
3
為直接鍵、C(=O)或CR
3a
R
3b
,其中R
3a
及R
3b
如本文所定義。 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經典方法,諸如羥胺或O-取代之羥胺縮合,自式(Ij)化合物或其鹽之一製備式(In)化合物或其鹽之一。
(In) 其中A、n、p、X、Y、Z及R
2d
係如本文所定義,L
3
為直接鍵、C(=O)或CR
3a
R
3b
,其中R
3a
及R
3b
如本文所定義。 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經典氧化方法製備對應之式(I)化合物N-氧化物。 一般在大氣壓力下進行方法P1、P2、P3、P4、P5、P6、P7、P8、P9、P10、P11、P12及P13。亦可在升壓或減壓下操作。 當進行方法P1、P2、P3、P4、P5、P6、P7、P8、P9、P10、P11、P12及P13時,可在相對寬的範圍內改變反應溫度。通常,在-78℃至200℃,較佳地在-78℃至150℃之溫度下進行該等方法。一種控制該等方法之溫度之方法為使用微波技術。 藉由習用方法進行處理。一般用水處理反應混合物及將有機相分離,及於乾燥後,在減壓下濃縮。若適宜,藉由(諸如)層析法、結晶或蒸餾之習用方法,將剩餘之殘餘物從任何可仍存在之雜質中釋放。 根據上述製備之一般方法及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經典官能基互相轉化方法可製備式(I)化合物。然而應瞭解,根據其一般知識及可獲得之出版物,熟練工人將能夠根據期望待合成之化合物各者之特性調適該等方法。
用於製備活性成分之中間體
本發明亦關於用於製備式(I)化合物之中間體。 因此,本發明係關於式(IIIa)及(IVa)化合物以及其可接受之鹽:
(IIIa) (IVa) 其中: X及n係如本文所定義; L
1a
表示CR
1a
R
1b
,其中R
1a
及R
1b
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R
1a
或R
1b
中至少一個非氫原子;及 V為苄基、4-甲氧苄基、烯丙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或烯丙氧羰基; 其限制條件為式(IIIa)或(IVa)不表示下列: 4-氯-3-氟-1,3-二氫-2,1-苯并噻唑-7-胺2,2-二氧化物[1503771-33-2]、 4-氯-3-氟-7-硝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1503771-32-1]、 3-(2,2-二氧-1,3-二氫-2,1-苯并噻唑-3-基)丙腈[736178-12-4]、 5-(3-氯苯基)-1H-螺[2,1-苯并噻唑-3,1'-環己烷]2,2-二氧化物[304681-96-7]、 4-氯-1H-螺[2,1-苯并噻唑-3,1'-環戊烷]-7-胺2,2-二氧化物[221010-70-4]、 4-氯-7-硝基-1H-螺[2,1-苯并噻唑-3,1'-環戊烷]2,2-二氧化物[221010-67-9]、 4-氯-1H-螺[2,1-苯并噻唑-3,1'-環戊烷]2,2-二氧化物[221010-65-7]、 4-氯-3,3-二甲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7-胺2,2-二氧化物[220973-37-5]、 4-氯-3,3-二甲基-7-硝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36-4]、 4-氯-3-丙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7-胺2,2-二氧化物[220973-33-1]、 4-氯-7-硝基-3-丙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32-0]、 4-氯-3-丙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31-9]、 4-氯-3-甲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7-胺2,2-二氧化物[220973-29-5]、 4-氯-3-甲基-7-硝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27-3]、 4-氯-3-甲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26-2]、 3,3-二苯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176684-30-3]、 3-苯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176684-29-0]、 3,3-二甲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176684-28-9]、 3-甲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176684-27-8]、 3-(1-苄基-2,2-二氧-1,3-二氫-2,1-苯并噻唑-3-基)丙腈[736178-15-7]、 1-苄基-3,3-二甲基-4-硝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155243-23-5]、及 1-苄基-5-甲基-6-硝基-1',3'-二氫-1H-螺[2,1-苯并噻唑-3,2'-茚]2,2-二氧化物[153431-67-5]、 1-烯丙基-4-氯-1H-螺[2,1-苯并噻唑-3,1'-環戊烷]2,2-二氧化物[221010-64-6]、 1-烯丙基-4-氯-3-氟-3-甲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7-胺2,2-二氧化物[220973-39-7]、 1-烯丙基-4-氯-3,3-二甲基-7-硝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35-3]、 1-烯丙基-4-氯-3-丙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30-8]、 1-烯丙基-4-氯-3-甲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25-1]、 1-烯丙基-4-氯-3-氟-7-硝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220973-22-8],及 1,3-二烯丙基-4-硝基-1,3-二氫-2,1-苯并噻唑2,2-二氧化物[155243-30-4]。 雖然於化學資料庫及/或供應商之資料庫中亦提及下列式(IIIa)或(IVa)化合物,其中X及n係如本文所定義,L
1a
表示CR
1a
R
1b
,其中R
1a
及R
1b
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R
1a
或R
1b
中至少一個非氫原子且V為苄基、4-甲氧苄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或烯丙氧羰基,但無任何可製備及分離下列化合物之參考文獻或資訊: 5-溴-2',3',5',6'-四氫-1
H
-螺[2,1-苯并噻唑-3,4'-哌喃]2,2-二氧化物[1251001-33-8]。 本發明亦係關於式(IIIb1)及(IVb1)化合物以及其可接受之鹽:
(IIIb1) (IVb1) 其中: X、n及L
1
係如本文所定義; L
2a
為C(=O)或CR
2a
R
2b
,其中R
2a
及R
2b
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R
2a
或R
2b
中至少一個非氫原子;且 V為苄基、4-甲氧苄基、烯丙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或烯丙氧羰基,其限制條件為式(IIIb1)或(IVb1)化合物不表示下列: 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7117-28-4]、 6-溴-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3568-93-9]、 6-碘-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658709-22-9]、 6-氟-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708370-70-0]、 6-甲氧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364614-33-5]、 4-側氧基-3,4-二氫-1H-2,1-苯并噻嗪-7-甲酸2,2-二氧化物[577971-78-9]、 6-硝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43184-89-8]、 6-(三氟甲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3581-98-1]、 6-(吡啶-3-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644658-85-4]、 4-甲基-3,4-二氫-1H-2,1-苯并噻嗪2,2-二氧化物[76653-05-9]、 4-苯基-3,4-二氫-1H-2,1-苯并噻嗪2,2-二氧化物[3192-11-8]、 1-苄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31846-95-4]、 1-苄基-6-溴-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644658-88-7]、 1-苄基-3-乙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49-0]、 1-苄基-3,3-二溴-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308887-75-3]、 1-苄基-3,3-二氯-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308887-76-4]、 1-苄基-6-(吡啶-3-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644658-89-8]、 1-苄基-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60-5]、 1-苄基-6-甲基-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7-04-0]、 1-苄基-8-甲基-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7-24-4]、 1-苄基-3-(4-氟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69-4]、 1-苄基-3-(4-氯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74-1]、 1-苄基-6-氯-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7-08-4]、 1-苄基-6-甲氧基-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92-3]、 1-苄基-7-氯-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7-18-6]、 1-苄基-3-(4-硝基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82-1]、 1-苄基-8-甲氧基-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7-21-1]、 1-苄基-3-[4-(三氟甲基)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79-6]、 1-苄基-3-(2-硝基苯基)-1H-2,1-苯并噻嗪-4-醇2,2-二氧化物[1064656-64-9]、 1-(4-甲氧苄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及[1260918-17-9]、 1-(4-甲氧苄基)-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86-5]、 1-苄基-4-(4-氟苯基)-7-甲氧基-3,4-二氫-1H-2,1-苯并噻嗪2,2-二氧化物 [1957224-47-3]、 1-烯丙基-3,3-二甲基-6-(甲基硫基)-3,4-二氫-1H-2,1-苯并噻嗪-4-醇2,2-二氧化物[374920-02-2]、 1-(4-甲氧苄基)-3-苯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064656-86-5]、 1-烯丙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222434-90-3]、 1-烯丙基-7-溴-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418316-00-3]、 1-烯丙基-6-(甲基硫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374919-40-1]、 1-烯丙基-3,3-二甲基-6-(甲基硫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374919-43-4]、 1-烯丙基-4-側氧-3,4-二氫-1H-2,1-苯并噻嗪-8-甲酸甲酯2,2-二氧化物[1418315-98-6]、 (3Z)-1-烯丙基-7-溴-3-[(二甲胺基)亞甲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418316-02-5]、 1-烯丙基-4-羥基-1H-2,1-苯并噻嗪-3-甲酸甲酯2,2-二氧化物[1492047-40-1],及 1-烯丙基-4-羥基-N-(4H-1,2,4-三唑-3-基)-1H-2,1-苯并噻嗪-3-甲醯胺2,2-二氧化物[1673590-81-2]。 雖然於化學資料庫及/或供應商之資料庫中亦提及下列式(IIIb1)或(IVb1)化合物,其中X、n及L
1
係如本文所定義,L
2a
為C(=O)或CR
2a
R
2b
,其中R
2a
及R
2b
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R
2a
或R
2b
中至少一個非氫原子及V為苄基、4-甲氧苄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或烯丙氧羰基,但無任何可製備及分離下列化合物之參考文獻或資訊: 1-苄基-6-氯-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255783-37-9], 1-苄基-7-氯-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219864-33-2], (3Z)-1-苄基-3-[(二甲胺基)亞甲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255790-83-0],及 (3Z)-1-苄基-7-氯-3-[(二甲胺基)亞甲基]-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219864-37-6],及 1-烯丙基-6-溴-1H-2,1-苯并噻嗪-4(3H)-酮2,2-二氧化物[1222407-84-2]。 本發明亦係關於式(IIIb2)及(IVb2)化合物以及其可接受之鹽:
(IIIb2) (IVb2) 其中: X及n係如本文所定義; L
1b
為CR
1a
R
1b
,其中R
1a
及R
1b
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R
1a
或R
1b
中至少一個非氫原子; L
2b
為O、S、S(O)、SO
2
、NR
2c
,其中NR
2c
如本文所定義;且 V
b
為苄基、4-甲氧苄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或烯丙氧羰基; 其限制條件為式(IIIb2)或(IVb2)化合物不表示下列: 3-(3-氯丙基)-1H-2,4,1-苯并二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43-4]、 3-(3-氯丙基)-7-苯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36-5]、 7-氯-3-(3-氯丙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33-2]、 3-(3-氯丙基)-6-甲氧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30-9]、 3-(3-氯丙基)-6-甲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27-4]、 3-(3-氯丙基)-7-甲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24-1]、 3-(3-氯丙基)-8-甲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21-8]、 3-(3-氯丙基)-8-氟-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18-3]、 3-(3-氯丙基)-5-氟-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15-0]、 3-(3-氯丙基)-6-氟-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12-7]、 6-氯-3-(3-氯丙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10-5]、 3-(3-氯丙基)-7-氟-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9-07-0]、 3-(3-氯丙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8-91-9]、 3-(3-氯丙基)-1-(4-甲氧苄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8-90-8]、 3-[1-(4-甲氧苄基)-2,2-二氧-1H-4,2,1-苯并噁噻嗪-3-基]丙醇[1033628-89-5],及 3-烯丙基-1-(4-甲氧苄基)-1H-4,2,1-苯并噁噻嗪2,2-二氧化物[1033628-88-4]。 本發明亦關於式(IIIc)及(IVc)化合物以及其可接受之鹽:
(IIIc) (IVc) 其中: X、n、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L
2
非直接鍵, L
3
非直接鍵或NR
3c
;且 V為苄基、4-甲氧苄基、烯丙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或烯丙氧羰基; 其限制條件為式(IIIc)化合物不表示下列: 8-氯-3,4-二氫-1H-5,2,1-苯并噁噻氮呯2,2-二氧化物[90245-52-6]、 1,3,4,5-四氫-2,1-苯并噻氮呯2,2-二氧化物-鉈(1:1)[90220-55-6]、 3,4-二氫-1H-5,2,1-苯并噁噻氮呯2,2-二氧化物[90220-51-2]、 6,9-二氯-1,3,4,5-四氫-2,1-苯并噻氮呯2,2-二氧化物[90220-50-1]、 6-氯-1,3,4,5-四氫-2,1-苯并噻氮呯2,2-二氧化物[90220-49-8]、 7,9-二甲基-1,3,4,5-四氫-2,1-苯并噻氮呯2,2-二氧化物[90220-47-6]、 5,5-二甲基-1,3,4,5-四氫-2,1-苯并噻氮呯2,2-二氧化物[90220-46-5]、 5-甲基-1,3,4,5-四氫-2,1-苯并噻氮呯2,2-二氧化物[90220-45-4],及 1,3,4,5-四氫-2,1-苯并噻氮呯2,2-二氧化物[80639-72-1]。 雖然於化學資料庫及/或供應商之資料庫中亦提及下列式(IIIc)或(IVc)化合物,其中X、n、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且V為苄基、4-甲氧苄基、烯丙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磺醯基、三氟甲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苯磺醯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羰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或烯丙氧羰基,但無任何可製備及分離下列化合物之參考文獻或資訊: 1-烯丙基-1,3,4,5-四氫-2,1,5-苯并噻二氮呯2,2-二氧化物 [1896790-15-0]。 本發明亦係關於式(V)化合物以及其可接受之鹽:
(V) 其中: X、n、R
1a
、R
2a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其限制條件為R
1a
非羥基且R
2a
非羥基;及 V
a
表示苄基、4-甲氧苄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苄氧羰基。 本發明亦關於式(VIa)及(VIIa)化合物以及其鹽:
(VIa) (VIIa) 其中: X、Y、Z、n、p、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 A
n
係選自由如本文所定義之A
1
至A
19
組成之列表; k為0、1或2; U
2
為氯原子或氟原子;且 當k=0時,U
3
為氫原子、羥基、氯原子、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羰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基硫基,當k=1時,其為羥基、氯原子或氟原子及當k=2時,其為羥基。 本發明亦關於式(VIIIa)化合物及其鹽:
(VIIIa) 其中: X、Y、Z、n、p、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 A
n
係選自由如本文所定義之A
1
至A
19
組成之列表;且 U
4
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或三氟甲磺醯基。 雖然於化學資料庫及/或供應商之資料庫中亦提及下列式(VIIIa)化合物,其中X、Y、Z、n、p、L
1
、L
2
及L
3
係如本文所定義,A
n
係選自由A
1
至A
19
組成之列表且U
4
為氟原子、氯原子、溴原子、碘原子、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或三氟甲磺醯基,但無任何可製備及分離下列化合物之參考文獻或資訊: 1-(2,6-二氟苯基)-N-(喹喔啉-2-基)甲磺醯胺[1808755-71-6], 1-(2-氯苯基)-N-(喹啉-3-基)甲磺醯胺[1791294-94-4], 1-(2,5-二氟苯基)-N-(2-甲基吡唑并[1,5-a]胺基吡啶-6-基)甲磺醯胺[1795299-90-9],及 1-(2-氯苯基)-N-(1
H
-咪唑并[4,5-b]吡啶-6-基)甲磺醯胺[1795388-97-4]。 本發明亦關於式(Xa)化合物以及其鹽:
(Xa) 其中: n、p、X、Y、Z、R
1a
及R
1b
係如本文所定義; A
n
係選自由如本文所定義之A
1
至A
19
組成之列表; L
3a
為直接鍵、C(=O)或CR
3a
R
3b
,其中R
3a
及R
3b
如本文所定義;且 U
6
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C
1
-C
6
-烷氧基、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二-C
1
‑C
8
烷胺基或未經取代或經取代之N-[C
1
-C
6
-烷氧基]-C
1
-C
6
-烷胺基。 本發明亦關於式(IIa)化合物以及其鹽:
(IIa) 其中: W為CH或N; Y
7
為氫原子或氟原子;且 U
8
為氟原子、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羥基、胺基、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或三氟甲磺醯基,其限制條件為式(IIa)化合物不表示下列: 3-溴-8-氟-2-甲喹啉[1259519-95-3]、 8-氟-2-甲喹啉-3-醇[1314012-55-9]、 8-氟-2-甲喹啉-3-胺[1259519-93-1]、 7,8-二氟-2-甲喹啉-3-醇[1314012-50-4]、 5-氟-3-甲喹喔啉-2(1H)-酮[1426822-07-2]、 2-氯-5-氟-3-甲喹喔啉[1426822-08-3],及 2-氯-5,6-二氟-3-甲喹喔啉[1415018-73-3]。 雖然於化學資料庫及/或供應商之資料庫中亦提及下列式(IIa)化合物,其中Y
7
為氫原子或氟原子且U
8
為氟原子、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羥基、胺基、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或三氟甲磺醯基,但無任何可製備及分離下列化合物之參考文獻或資訊: 7,8-二氟-2-甲喹啉-3-胺[2092336-33-7]。 本發明亦關於式(IIb)化合物以及其鹽:
(IIb) 其中: Y
7
為氫原子或氟原子;且 U
9
為氟原子、溴原子、氯原子、碘原子、羥基、胺基、甲磺醯基、甲苯磺醯基或三氟甲磺醯基,其限制條件為式(IIb)化合物不表示下列: 5-氟喹喔啉-2(1
H
)-酮[55687-16-6]、 5-氟喹喔啉-2-胺[1895170-02-1]、 2-氯-5-氟喹喔啉[55687-09-7]、 5,6-二氟喹喔啉-2(1
H
)-酮[917343-50-1],及 2-氯-5,6-二氟喹喔啉[1384067-26-8]。
組合物及調配物
本發明進一步係關於包含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之組合物,尤其關於用於控制非所欲微生物之組合物。該組合物較佳地為殺真菌組合物。 該組合物通常包含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及一或多種可接受之載劑,尤其一或多種農業上可接受之載劑。 載劑係天然的或合成的有機或無機物質,為了更好的應用性,尤其為了更好地應用於植物、植物部分或種子,活性成分可與其混合或組合。可為固體或液體之載劑一般係惰性的。 適宜固體載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銨鹽、(諸如)高嶺土、黏土、滑石、白堊、石英、矽鎂土、蒙脫石或矽藻土之天然岩粉及(諸如)細分的矽石、氧化鋁及矽酸鹽之合成岩粉。通常可用於製備顆粒之固體載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諸如)方解石、大理石、浮石、海泡石及白雲石之粉碎及分解之天然岩、無機及有機粉之合成顆粒及(諸如)紙、鋸末、椰子殼、玉米穗軸及煙桿之有機材料之顆粒。 適宜液體載劑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水、極性及非極性有機化學液體,例如來自芳族及非芳族烴(諸如環己烷、石蠟、烷基苯、二甲苯、甲苯、烷基萘、諸如氯苯、氯乙烯或二氯甲烷之氯化芳族或氯化脂族烴)、乙醇及多元醇(可視情況亦經取代、醚化及/或酯化,諸如丁醇或二醇)、酮(諸如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異丁基酮、環己酮)、酯(包括脂肪及油)及(聚)醚、未經取代及經取代之胺、醯胺(諸如二甲基甲醯胺)、內醯胺(諸如N-烷基吡咯啶酮)及內酯、碸及亞碸(諸如二甲亞碸)之類。載劑亦可為液化氣態增量劑,即,其在標準溫度及標準壓力下為氣態,例如(諸如)鹵烴、丁烷、丙烷、氮氣及二氧化碳之氣溶膠噴射劑。 該組合物可進一步包含一或多種用於調配組合物(例如農化品組合物)習用之可接受之助劑,諸如一或多種表面活性劑。 適宜表面活性劑之實例包括乳化劑及/或泡沫形成劑、具有離子或非離子性質之分散劑或潤濕劑或其混合物。其實例為聚丙烯酸之鹽、木素磺酸之鹽、苯酚磺酸或萘磺酸之鹽、環氧乙烷及/或環氧丙烷與脂肪醇、脂肪酸或脂肪胺之縮聚產物(聚氧伸乙基脂肪酸酯、聚氧伸乙基脂肪醇醚,例如烷基芳基聚二醇醚)、經取代之苯酚(較佳地烷基苯酚或芳基苯酚)、磺基琥珀酸酯之鹽、牛磺酸衍生物(較佳地烷基牛磺酸酯)、聚乙氧基化醇或苯酚之磷酸酯、多元醇之脂肪酯及包含硫酸根、磺酸根及磷酸根之化合物之衍生物,例如烷基芳基聚二醇醚、烷基磺酸酯、烷基硫酸鹽、芳基磺酸鹽、蛋白水解物、木素亞硫酸鹽廢液及甲基纖維素。當活性成分及/或載劑不溶於水及用水進行施覆時,通常使用表面活性劑。則表面活性劑之量通常範圍在5至40重量%之組合物。 用於調配農化品組合物習用之助劑之其他實例包括拒水劑、乾燥劑、黏結劑(黏合劑、增粘劑、固定劑,諸如羧甲基纖維素、呈粉末、顆粒或膠乳形式之諸如阿拉伯樹膠、聚乙烯醇及聚乙酸乙烯酯之天然及合成聚合物、諸如腦磷脂及卵磷脂之天然磷脂及合成磷脂、聚乙烯吡咯啶酮及甲基纖維素)、增稠劑、穩定劑(例如冷穩定劑、防腐劑、抗氧化劑、光穩定劑及改善化學及/或物理穩定性之其他作用劑)、染料或顏料(諸如無機顏料,例如氧化鐵、氧化鈦及普魯士藍;有機染料,例如茜素、偶氮及金屬酞菁染料)、消泡劑(例如聚矽氧消泡劑及硬脂酸鎂)、防腐劑(例如雙氯酚及苄醇半縮醛)、二次增稠劑(纖維素衍生物、丙烯酸衍生物、黃原膠、改性黏土及細分矽石)、黏著劑、赤黴素及加工助劑、礦物及植物油、香料、蠟及營養素(包括微量營養素,諸如鐵、鎂、硼、銅、鈷、鉬及鋅之鹽)、保護膠體、觸變性物質、滲透劑、錯隔劑及錯合形成劑。 載劑及/或助劑之選擇將取決於組合物之預期應用模式及/或活性成分之物理性質。 可以任何習用調配物之形式調配該等組合物,諸如溶液(例如水溶液)、乳液、可濕性粉劑、水及油基懸浮液、粉劑、粉末、漿糊、可溶性粉劑、可溶性顆粒、用於傳播之顆粒、懸乳劑濃縮物、用活性成分浸漬之天然產品、用活性成分浸漬之合成物質、肥料亦及於聚合物中之微膠囊。於該組合物之調配物中,活性成分可以懸浮、乳化或溶解形式存在。 該等組合物可為備用(ready-for-use)組合物,即,該組合物藉由(諸如)噴霧或撒粉裝置之適宜裝置可直接施覆於植物或種子。或者,該等組合物可呈在使用之前必須稀釋,較佳地用水稀釋之市售濃縮物之形式。 可以習知方式製備該等組合物,例如藉由將活性成分與一或多種載劑及/或一或多種適宜助劑(諸如以上本文所揭示者)混合。 該等組合物一般包含自0.05至99重量%、自0.01至98重量%,較佳地自0.1至95重量%,更佳地自0.5至90%重量%,最佳地自10至70重量%之活性成分或其混合物。 上述該等組合物可用於控制非所欲微生物。可將該等組合物施覆於微生物及/或其棲地。 可按原樣或以其調配物形式使用式(I)化合物。亦可將其與已知殺真菌劑、殺細菌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殺昆蟲劑或其混合物混合或組合使用。已知殺真菌劑、殺細菌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或殺昆蟲劑之使用可允許拓寬活性譜或阻止抗藥性之形成。於Pesticide Manual,第14版中揭示已知殺真菌劑、殺昆蟲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或殺細菌劑。 亦可將式(I)化合物與其他(諸如)除草劑或肥料、生長調節劑、安全劑及/或化學信息素之已知活性劑混合或組合使用。 因此,於一些實施例中,該組合物進一步包含附加的選自殺真菌劑、殺細菌劑、殺蟎劑、殺線蟲劑、殺昆蟲劑、除草劑、肥料、生長調節劑、安全劑、化學信息素及其混合物之活性劑。
方法及用途
式(I)化合物具有強效的殺微生物活性。因此,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用於控制諸如真菌及細菌之非所欲微生物。其等於作物保護中(其控制引起植物病害之微生物),或於木材、庫存貨物或各種材料保護中特別有用,如下文更詳細所述。更具體而言,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用於保護種子、發芽植物、萌芽幼苗、植物、植物部分、果實及植物生長於其中之土壤免於非所欲微生物。 如本文所使用之術語「控制(control/controlling)」包括非所欲微生物之治癒性及保護性控制。該等非所欲微生物可為病原細菌或病原真菌,更具體而言為植物病原性細菌或植物病原性真菌。如下文詳細所述,該等植物病原性微生物為植物病害之廣譜致病因子。更具體而言,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用作殺真菌劑。特定言之,其可用於(例如)控制諸如甘藍根瘤病菌屬(Plasmodiophoromycete)、卵菌(Oomycete)、壺菌(Chytridiomycete)、接合菌(Zygomycete)、子囊菌(Ascomycete)、擔子菌(Basidiomycete)及不完全菌(Deuteromycete)之非所欲真菌之作物保護。 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亦可用作殺細菌劑。尤其,其可用於(例如)控制諸如假單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根瘤菌科(Rhizobiaceae)、腸桿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棒狀桿菌科(Corynebacteriaceae)及鏈絲菌科(Streptomycetaceae)之非所欲細菌之作物保護。 因此,本發明亦關於用於控制(諸如)真菌及細菌之非所欲植物病原性微生物之方法,其包括施覆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於該微生物及/或其棲地之步驟。 更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用於非所欲微生物,更具體而言植物病原真菌之治癒性或保護性方法,其包括施覆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於種子、植物、植物部分、果實或植物生長於其中之土壤之步驟。 通常,當打算於控制植物病原真菌之治癒性或保護性方法中使用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時,通常係將有效且非植物毒性量之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施覆於植物、植物部分、果實、種子或植物生長於其中之土壤。表述「有效且非植物毒性量」意指足以控制或破壞作物上存在或易出現的真菌且不會使該等作物出現任何明顯植物毒性症狀的量。取決於待控制之真菌、作物類型、氣候條件及式(I)化合物,該量可在寬範圍內變化。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之能力內之系統田間試驗確定該量。 本文所使用之術語「處理(treatment)」指施覆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於需保護或治癒之植物、植物部分、果實、種子或土壤之步驟。
植物及植物部分
可依照本發明之方法處理所有植物及植物部分。 應瞭解,本文植物意指(諸如)所需及非所欲之野生植物或作物(包括天然產生的作物)之所有植物及植物群體。作物可為藉由習知育種及最優化方法或藉由生物技術及遺傳工程方法或該等方法之組合獲得之包括轉殖基因植物及受植物育種者權利保護及未保護之植物栽培品種。 應瞭解植物部分意指地上及地下植物之所有部分及器官,(諸如)枝、葉、花及根,其實例包括葉、針葉、柄、莖、花、果實體、果實及種子亦及根、塊莖及根莖。植物部分亦包括例如插枝、塊莖、根莖、插穗及種子之收穫材料及營養繁殖及生殖繁殖材料。 可根據本發明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包括下列:棉、亞麻、葡萄藤、水果、蔬菜,諸如薔薇科(
Rosaceae sp.
)(例如不僅諸如蘋果及梨之仁果而且諸如杏、櫻桃、杏仁及桃子之核果及諸如草莓之漿果)、茶薦子科(
Ribesioidae sp.
)、胡桃科(
Juglandaceae sp.
)、樺木科(
Betulaceae sp.
)、漆樹科(
Anacardiaceae sp.
)、殼鬥科(
Fagaceae sp.
)、桑科(
Moraceae sp.
)、木犀科(
Oleaceae sp.
)、獼猴桃科(
Actinidaceae sp.
)、樟科(
Lauraceae sp.
)、芭蕉科(
Musaceae sp.
)(例如香蕉樹及大蕉)、茜草科(
Rubiaceae sp.
)(例如咖啡)、山茶科(
Theaceae sp.
)、梧桐科(
Sterculiceae sp.
)、芸香科(
Rutaceae sp.
)(例如檸檬、橙及西柚)、茄科(
Solanaceae sp.
)(例如番茄)、百合科(
Liliaceae sp.
)、菊科(
Asteraceae sp.
)(例如萵苣)、傘形花科(
Umbelliferae sp.
)、十字花科(Cruciferae sp.)、藜科(Chenopodiaceae sp.)、葫蘆科(
Cucurbitaceae sp.
)(例如黃瓜)、蔥科(
Alliaceae sp.
)(例如韭蔥、洋蔥)、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 sp.
)(例如豌豆);主要作物,諸如喬木科(
Gramineae sp.
)(例如玉米、草坪、諸如小麥、黑麥、稻米、大麥、燕麥、粟及黑小麥之穀物)、菊科(
Asteraceae sp.
)(例如向日葵)、十字花科(
Brassicaceae sp.
)(例如白球甘藍、紅球甘藍、青花菜、花椰菜、球芽甘藍、小白菜、大頭菜、小蘿蔔及油菜、芥菜、山葵及水芹)、豆科(
Fabacae sp.
)(例如豆、花生)、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 sp.
)(例如大豆)、茄科(
Solanaceae sp.
)(例如馬鈴薯)、藜科(
Chenopodiaceae sp.
)(例如糖用甜菜、飼用甜菜、葉用甜菜、甜菜根);可用於園藝及林區之植物及觀賞植物;及該等植物各者之基因改造品種。 於一些較佳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方法處理野生植物種類及植物栽培品種或藉由習知生物育種方法 (諸如)雜交或原生質體融合獲得之其等,亦及其部分。 於一些其他較佳實施例中,根據本發明之方法處理藉由遺傳工程方法若適宜與習知方法(基因改造生物體)組合獲得之轉殖基因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及其部分。更佳地,根據本發明處理市面上可購得或在使用之植物栽培品種之植物。應瞭解植物栽培品種意指具有新特性「性狀」及藉由習用育種、藉由誘變或藉由重組DNA技術獲得之植物。其可為栽培品種、變種、生物或基因型。 根據本發明之方法可用於處理(例如)植物或種子之基因改造生物體(GMO)。基因改造植物(或轉殖基因植物)為其中異種基因已經穩定地整合至基因組中之植物。表述「異種基因」基本上意指由植物外部提供或組合且當被導入核、葉綠體或線粒體基因組中時,藉由表現所需蛋白質或多肽或藉由下調該植物中存在的其他基因或使其靜默(利用例如反義技術、共抑制技術、RNA干擾(RNAi)技術或微RNA(miRNA)技術)賦予所轉化植物新穎或改良之農藝或其他性狀之基因。位於基因組之異種基因亦稱作轉殖基因。將轉殖基因界定在該植物基因組中特定位置稱作轉化或轉殖基因事件。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包括具有賦予此等植物特別有利有用性狀的基因材料的所有植物(不論藉由育種及/或生物技術方法獲得皆可)。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包括抗一或多種生物應力之植物或植物栽培品種,即該等植物顯示對動物及微生物害蟲(諸如對抗線蟲、昆蟲、蟎類、植物病原性真菌、細菌、病毒及/或類病毒)之更佳防禦力。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包括抗一或多種非生物應力之其等植物。非生物應力條件可包括(例如)乾旱、低溫暴露、熱暴露、滲透壓應力、洪水、高土壤鹽度、高礦物濃度暴露、臭氧暴露、高光照暴露、氮營養素之有限利用率、磷營養素之有限利用率、避蔭。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包括以提高之產量特徵為特徵之其等植物。該等植物的高產量可係(例如)改良之植物生理機能、生長及發育,諸如水分利用效率、保水率、提高之氮利用、提高之碳同化作用、提高之光合作用、提高之發芽率及加速之成熟之結果。此外產量可受改良之植物結構(在應力及非應力條件下)之影響,其包括但不限於提早開花、用於生產雜交種子的開花控制、幼苗活力、植株大小、節間數及距離、根生長、種子大小、果實大小、豆莢大小、豆莢或穗數、種子數/豆莢或穗、種子質量、增強種子飽實度、降低種子散佈性、降低豆莢開裂、及抗倒伏性。其他產量性狀包括種子組成(諸如碳水化合物含量及例如棉或澱粉之組成、蛋白質含量、油含量及組成)、營養價值、抗營養化合物之減少、改良之可加工性及更佳的貯存穩定性。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包括已表現出一般會導致更高產量、活力、健康及耐抗生物及非生物應力之雜交優勢或雜交活力等特徵之雜交植物的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藉由諸如遺傳工程之植物生物技術方法獲得)包括為耐受除草劑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即耐受一或多種給定除草劑之植物。該等植物可藉由遺傳轉化或藉由篩選含有賦予該除草劑耐受性之突變之植物來獲得。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藉由諸如遺傳工程之植物生物技術方法獲得)包括為抗蟲轉殖基因植物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即對特定目標昆蟲攻擊具有抗性之植物。該等植物可藉由遺傳轉化或藉由篩選含有賦予該昆蟲抗性之突變之植物來獲得。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藉由諸如遺傳工程之植物生物技術方法獲得)包括耐受非生物應力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該等植物可藉由遺傳轉化或藉由篩選含有賦予該應力抗性之突變之植物來獲得。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藉由諸如遺傳工程之植物生物技術方法獲得)包括顯示改變之收穫產物之數量、品質及/或貯存穩定性及/或改變之收穫產物之特定成分之特性的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藉由諸如遺傳工程之植物生物技術方法獲得)包括(諸如)具有改變之纖維特性之棉植物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該等植物可藉由遺傳轉化或藉由篩選含有賦予該改變之纖維特性之突變之植物來獲得。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藉由諸如遺傳工程之植物生物技術方法獲得)包括(諸如)具有改良之油分佈特性之油菜或相關之芸苔屬植物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該等植物可藉由遺傳轉化或藉由篩選含有賦予該改良之油分佈特性之突變之植物來獲得。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藉由諸如遺傳工程之植物生物技術方法獲得)包括(諸如)具有改變之種子破裂特性之油菜或相關之芸苔屬植物的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該等植物可藉由遺傳轉化或藉由篩選含有賦予該改變之種子破裂特性之突變之植物來獲得。 可藉由以上揭示之方法處理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藉由諸如遺傳工程之植物生物技術方法獲得)包括(諸如)具有改變之翻譯後蛋白質修飾譜之煙草植物之植物及植物栽培品種。
病原體及疾病
以上揭示之方法可用於控制微生物,尤其引起疾病之植物病原性真菌,諸如: 由白粉病病原體引起之疾病,諸如布氏白粉菌屬種(Blumeria species)(例如小麥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蘋果白澀病菌屬種(Podosphaera species)(例如蘋果白粉菌(Podosphaera leucotricha))、單囊殼種(Sphaerotheca species)(例如黃瓜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葡萄白澁病菌屬種(Uncinula species)(例如葡萄白粉菌(Uncinula necator)); 由銹病病原體引起之疾病,諸如梨銹菌屬(Gymnosporangium species)(例如梨銹菌(Gymnosporangium sabinae))、葉銹菌屬(Hemileia species)(例如咖啡駝孢銹菌(Hemileia vastatrix))、層銹菌屬(Phakopsora species)(例如大豆銹菌(Phakopsora pachyrhizi)或層銹層假尾孢菌(Phakopsora meibomiae))、柄銹病菌屬(Puccinia species)(例如小麥葉銹病菌(Puccinia recondita)、禾柄銹菌(Puccinia graminis)或小麥條銹菌(Puccinia striiformis))、單孢銹菌屬(Uromyces species)(例如豌豆銹病菌(Uromyces appendiculatus)); 由來自卵菌之群之病原體引起之疾病,諸如白銹菌屬(Albugo species)(例如白銹菌(Albugo candida))、萵苣露菌病菌屬(Bremia species)(例如萵苣露菌病菌(Bremia lactucae))、墓蔔露菌病菌屬(Peronospora species)(例如豌豆霜黴菌(Peronospora pisi)或十字花科霜黴菌(P. brassicae))、疫病菌屬(Phytophthora species)(例如馬鈴薯晚疫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單軸黴菌屬(Plasmopara species)(例如葡萄單軸黴菌(Plasmopara viticola))、假霜黴菌屬(Pseudoperonospora species)(例如葎草假霜黴菌(Pseudoperonospora humuli)或古巴假霜黴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腐黴菌屬(Pythium species)(例如終極腐黴菌(Pythium ultimum)); 例如由以下引起之葉斑病及葉枯病:交鏈格孢菌屬(Alternaria species)(例如茄鏈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尾孢菌屬(Cercospora species)(例如甜菜尾孢菌(Cercospora beticola))、枝孢菌屬(Cladiosporium species)(例如黃瓜枝孢菌(Cladiosporium cucumerinum))、旋孢腔菌屬(Cochliobolus species)(例如禾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sativus)(分生孢子形式:內臍蠕孢屬(Drechslera),同:長蠕孢黴屬(Helminthosporium))或瓦葉蘚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miyabeanus))、刺盤孢屬(例如菜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anium))、銹斑病菌屬(Cycloconium species)(例如油橄欖孔雀斑病菌(Cycloconium oleaginum))、間座殼屬(Diaporthe species)(例如柑橘黑點病菌(Diaporthe citri))、痂囊腔菌屬(Elsinoe species)(例如柑橘痂囊腔菌(Elsinoe fawcettii))、盤長孢菌屬(Gloeosporium species)(例如悅色盤長孢菌(Gloeosporium laeticolor))、炭疽病菌屬(Glomerella species)(例如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e))、球坐菌屬(Guignardia species)(例如葡萄球座菌(Guignardia bidwelli))、小球腔菌屬(Leptosphaeria species)(例如油菜莖基潰瘍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巨座殼屬(Magnaporthe species)(例如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微座孢菌屬(Microdochium species)(例如微座孢屬斑病菌(Microdochium nivale))、球腔菌屬(Mycosphaerella species)(例如禾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graminicola)、落花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arachidicola)或斐濟球腔菌(Mycosphaerella fijiensis))、暗球腔菌屬(Phaeosphaeria species)(例如穎枯殼針孢菌(Phaeosphaeria nodorum))、核腔菌屬(Pyrenophora species)(例如圓核腔菌(Pyrenophora teres)或偃麥草核腔菌(Pyrenophora tritici repentis))、柱隔孢屬(Ramularia species)(例如膠質鵝斑柱隔孢菌(Ramularia collo-cygni)或蕎麥斑柱隔孢菌(Ramularia areola))、喙孢屬(Rhynchosporium species)(例如黑麥喙孢菌(Rhynchosporium secalis))、殼針孢屬(Septoria species)(例如芹菜小殼針孢菌(Septoria apii)或番茄殼針孢菌(Septoria lycopersici)、殼多孢菌屬(Stagonospora species)(例如穎枯殼多孢菌Stagonospora nodorum)、核瑚菌屬(Typhula species)(例如肉孢核瑚菌(Typhula incarnate))、黑星病菌屬(Venturia species)(例如蘋果黑星菌(Venturia inaequalis)), 例如由以下引起之根莖病:伏革菌屬(Corticium species)(例如禾穀伏革菌(Corticium graminearum))、鐮孢菌屬(Fusarium species)(例如尖鐮孢菌(Fusarium oxysporum))、頂囊殼屬(Gaeumannomyces species)(例如禾頂囊殼(Gaeumannomyces graminis))、根腫菌屬(Plasmodiophora species)(例如芸苔根腫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絲核菌屬(Rhizoctonia species)(例如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腐敗菌屬(Sarocladium species)(例如稻葉鞘腐敗病菌(Sarocladium oryzae))、小核菌屬(Sclerotium species)(例如稻腐小核菌(Sclerotium oryzae))、塔普斯屬(Tapesia species)(例如塔普斯梭狀芽孢桿菌(Tapesia acuformis))、根串株黴屬(Thielaviopsis species)(例如基生根串珠黴菌(Thielaviopsis basicola)); 例如由以下引起之耳穗病(包括玉米穗軸):鏈格孢菌屬(例如鏈格孢菌(Alternaria spp.))、麴菌屬(Aspergillus species)(例如黃麴黴(Aspergillus flavus))、枝孢菌屬(Cladosporium species)(例如芽枝狀枝孢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麥角菌屬(Claviceps species)(例如黑麥角菌(Claviceps purpurea))、鐮孢菌屬(例如禾桿鐮孢菌(Fusarium culmorum))、赤黴菌屬(Gibberella species)(例如玉蜀黍赤黴菌(Gibberella zeae))、明梭孢屬(Monographella species)(例如雪腐明梭孢菌(Monographella nivalis))、殼多孢菌屬(Stagnospora species)(例如穎枯殼多孢菌(Stagnospora nodorum)); 由以下引起之疾病:黑粉菌,例如軸黑粉菌屬(Sphacelotheca species)(例如高粱絲黑穗病菌(Sphacelotheca reiliana))、腥黑粉菌屬(Tilletia species)(例如小麥矮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或小麥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條黑穗菌屬(Urocystis species)(例如黑麥桿黑穗菌Urocystis occulta)、黑穗菌屬(Ustilago species)(例如麥散黑穗菌(Ustilago nuda)); 例如由以下引起之果腐病:麴菌屬(例如黃麴黴)、灰黴屬(Botrytis species)(例如灰黴病菌)(Botrytis cinerea))、青黴屬(Penicillium species)(例如擴展青黴(Penicillium expansum)或產紫青黴(Penicillium purpurogenum))、根黴屬(Rhizopus species)(例如匍枝根黴菌(Rhizopus stolonifer))、核盤菌屬(Sclerotinia species)(例如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輪枝孢菌屬(Verticilium species)(例如黑白輪枝孢菌(Verticilium alboatrum)); 例如由以下引起之種子及土壤傳播性腐病及枯萎病亦及幼苗病:鏈格孢菌屬(例如嗜甘藍鏈格孢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絲囊黴屬(Aphanomyces species)(例如根腐絲囊黴(Aphanomyces euteiches))、殼二孢屬(Ascochyta species)(例如兵豆殼二孢Ascochyta lentis)、麴菌屬(例如黃麴黴、芽枝菌屬(例如禾黑芽枝黴菌(Cladosporium herbarum))、旋孢腔菌屬(例如禾旋孢腔菌(分生孢子形式:內臍蠕孢屬、平臍蠕孢屬同:長蠕孢屬))、刺盤孢屬(例如球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occodes))、鐮孢菌屬(例如禾桿鐮孢菌)、赤黴菌屬(例如赤黴菌)、殼球孢屬(Macrophomina species)(例如菜豆殼球孢菌(Macrophomina phaseolina))、微座孢菌屬(例如微座孢屬斑病菌)、明梭孢屬(例如雪腐明梭孢菌)、青黴屬(例如擴展青黴)、莖點黴屬(Phoma species)(例如甘藍莖點黴菌(Phoma lingam))、擬莖點黴屬(Phomopsis species)(例如大豆擬莖點黴菌(Phomopsis sojae))、疫黴菌屬(例如惡疫黴(Phytophthora cactorum))、核腔菌屬(例如麥類核腔菌(Pyrenophora graminea))、梨孢屬(Pyricularia species)(例如稻梨孢菌(Pyricularia oryzae))、腐黴菌屬(例如終極腐黴菌)、絲核菌屬(例如立枯絲核菌)、根黴屬(例如稻根黴菌(Rhizopus oryzae))、小核菌屬(例如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殼針孢屬(例如穎枯殼針孢(Septoria nodorum))、核瑚菌屬(例如肉孢核瑚菌)、輪枝孢菌屬(例如大麗花輪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 例如由叢赤殼屬(Nectria species)(例如癌腫叢赤殼菌(Nectria galligena))引起之癌症、蟲癭及叢枝病; 例如由鏈核盤菌屬(Monilinia species)(例如,核果鏈核盤菌(Monilinia laxa))引起之凋萎病; 例如由餅病菌屬(Exobasidium species)(例如茶餅病菌(Exobasidium vexans))、外囊菌屬(Taphrina species)(例如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引起之葉、花及果實變形; 例如由埃斯卡屬(Esca species)(例如根黴格孢菌(Phaeomoniella chlamydospora)、褐枝頂孢黴(Phaeoacremonium aleophilum)或地中海嗜藍孢孔菌(Fomitiporia mediterranea)、靈芝屬(Ganoderma species)(例如小笠原靈芝(Ganoderma boninense))引起之木本植物退化性疾病; 例如由灰黴屬(例如灰黴病菌)引起之花及種子疾病; 例如由絲核菌屬(例如立枯絲核菌)、長蠕孢黴屬(例如茄病長蠕孢黴(Helminthosporium solani))引起之植物塊莖疾病; 由細菌性病原體,例如黃單胞桿菌屬(Xanthomonas species)(例如野油菜黃單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Oryzae))、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 species)(例如丁香假單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歐文氏菌屬(Erwinia species)(例如解澱粉歐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之疾病。
種子處理
用於控制非所欲微生物之方法可用於保護種子免受(諸如)真菌之植物病原性微生物。 本文所使用之術語「種子」包括休眠種子、催芽種子、預發芽種子及萌發根及葉之種子。 因此,本發明亦關於一種保護種子及/或作物免受(諸如)細菌或真菌之非所欲微生物之方法,其包括用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處理種子之步驟。用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處理種子不僅保護種子免受植物病原性微生物,而且保護發芽之植物、萌發之幼苗及出苗後之植物。 在播種前、播種時或播種後不久可進行種子處理。 當在播種前進行種子處理時(例如,所謂種子上施覆),可按下列進行種子處理:可將種子置於具有所需量之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按原樣或於稀釋後)之混合器中,將種子及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混合直至達成種子上之均勻分佈。若適宜,接著可將種子乾燥。 本發明亦關於用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處理之種子。如前述,經處理種子之使用不僅保護播種前及後之種子免受(諸如)植物病原性真菌之非所欲微生物,而且保護發芽之植物及自該等經處理之種子中萌發之幼苗。藉由播種前或植物發芽後感染種子觸發由有害微生物引起之對作物大部分損害。該階段係特別關鍵的,由於生長植物之根及芽係特別敏感的及甚至小的損害可導致植物之死亡。 因此,本發明亦關於一種保護種子、發芽之植物及萌發之幼苗之方法,更一般而言一種保護作物免受植物病原性微生物之方法,其包括使用藉由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處理之種子之步驟。 較佳地,該種子係在不會發生損害的足夠穩定狀態下加以處理。通常,種子係在收穫及播種後不久後之間的任何時間加以處理。通常使用已從植物中分離及脫離穗軸、殼、柄、皮、毛或果肉之種子。例如,可使用已收穫、清洗及乾燥至水分含量少於15重量%之種子。或者,可使用(例如) 乾燥後已用水處理及接著再次乾燥之種子,或剛滲調處理(priming)之種子或貯存在經滲調處理條件下之種子或預發芽種子或播種在育苗盤、帶或紙上之種子。 施覆於種子之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之量為通常不會損害種子之萌發或產生之植物不會受損之量。特定言之必須確保該量以防在某些施覆率下活性成分會展示植物毒性影響。當確定施覆於種子之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之量時,為了採用之最小量之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達成最佳種子及發芽之植物保護,亦應考慮轉殖基因植物之內在表型。 如以上所指示,可將式(I)化合物按原樣直接施覆於種子,即不使用任何其他組分及不稀釋或可施覆包含式(I)化合物之組合物。較佳地,將組合物以任何適宜形式施覆於種子。適宜調配物之實例包括溶液、乳液、懸浮液、粉末、發泡體、漿料或與用於種子之諸如成膜材料、造粒材料、細鐵或其他金屬粉末、顆粒、用於失活種子之塗層材料組合亦及ULV調配物之其他塗料組合物。該等調配物可為備用調配物或可在使用前需稀釋之濃度。 可以已知方式製備該等調配物,例如藉由將活性成分或其混合物與習用添加劑(例如習用增量劑及溶劑或稀釋劑、染料、潤濕劑、分散劑、乳化劑、消泡劑、防腐劑、二次增稠劑、黏合劑、赤黴素以及還有水)混合。 可以已知方式製備該等調配物,藉由將活性成分或活性成分組合與習用添加劑(例如習用增量劑及溶劑或稀釋劑、染料、潤濕劑、分散劑、乳化劑、消泡劑、防腐劑、二次增稠劑、黏合劑、赤黴素以及還有水)混合。 可存在於拌種調配物中之有用染料為該等意圖習用之所有染料。可使用難溶於水之顏料或可溶於水之染料。實例包括由名字羅丹明B、C.I.顏料紅112及C.I.溶劑紅1已知之染料。可存在於拌種調配物中之有用潤濕劑為促進潤濕及習用地用於活性農化品成分之調配物之所有物質。較佳可用者為諸如萘磺酸二異丙酯或萘磺酸二異丁酯之萘磺酸烷酯。可存在於拌種調配物中之有用分散劑及/或乳化劑為習用地用於活性農化成分之調配物之所有非離子、陰離子及陽離子分散劑。較佳可用者為非離子或陰離子分散劑或非離子或陰離子分散劑之混合物。有用之非離子分散劑尤其包括環氧乙烷/環氧丙烷嵌段聚合物、烷基酚聚二醇醚及三苯乙烯基苯酚聚二醇醚及其磷酸化或硫酸化衍生物。適宜陰離子分散劑尤其為木素磺酸鹽、聚丙烯酸鹽及芳基磺酸鹽/甲醛縮合物。可存在於拌種調配物中之消泡劑為習用地用於活性農化成分之調配物之所有抑泡物質。較佳使用聚矽氧消泡劑及硬脂酸鎂。可存在於拌種調配物中之防腐劑為農化組合物中可用於該等意圖之所有物質。實例包括雙氯酚及苄醇半羧醛。可存在於拌種調配物中之二次增稠劑為農化組合物中可用於該等意圖之所有物質。較佳實例包括纖維素衍生物、丙烯酸衍生物、黃原膠、改性黏土及細分矽石。可存在於拌種調配物中之黏合劑為可用於拌種產品之所有習用黏合劑。較佳實例包括聚乙烯吡咯啶酮、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及甲基纖維素。 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適用於保護用於農業、溫室、森林或園藝之任何植物品種之種子。更特定言之,該種子為穀物(諸如小麥、大麥、黑麥、粟、黑小麥及燕麥)、油菜、玉米、棉、大豆、稻、馬鈴薯、向日葵、豆、咖啡、豌豆、甜菜(例如糖用甜菜及飼用甜菜)、花生、蔬菜(諸如番茄、黃瓜、洋蔥及萵苣)、草坪及觀賞植物之種子。特別有意義的為小麥、大豆、油菜、玉米及稻之種子之處理。 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用於處理轉殖基因種子,尤其處理能表現防害蟲、除草損傷或非生物應力之蛋白質之植物之種子,從而增加保護作用。協同作用亦可發生於與由表現形成之物質之相互作用中。
施覆
活性成分可按原樣,以其調配物之形式或當其非備用時,於自該等調配物製備之使用形式施覆。 以習用方式(例如藉由澆灌、噴霧、霧化、傳播、撒粉、發泡、撒佈及類似者)達成於植物、植物部分、果實、種子或土壤之施覆。亦可藉由超低容量方法或注射至土壤中施覆活性成分。 施覆於植物、植物部分、果實、種子或土壤之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之有效且非植物毒性量取決於各種因素,諸如採用之化合物/組合物,處理之主體(植物、植物部分、果實、種子或土壤)、處理之類型(撒粉、噴霧、拌種)、處理之意圖(預防或治療)及微生物之類型。 當式(I)化合物用作殺細菌劑時,取決於施覆之種類,施覆率可在相對寬的範圍內變化。例如,當式(I)化合物用於(諸如)葉之植物部分之處理時,施覆率可自0.1至10 000 g/ha,較佳地自10至1000 g/ha,更佳地自50至300 g/ha之範圍(於澆灌或滴灌施覆之情況下,甚至可降低施覆率,尤其當使用諸如岩棉或珍珠岩之惰性基質時)。當式(I)化合物用於種子之處理時,施覆率可自每100 kg種子0.1至200 g,較佳地自每100 kg種子1至150 g,更佳地自每100 kg種子2.5至25 g,更佳地自每100 kg種子2.5至12.5 g之範圍。當式(I)化合物用於土壤之處理時,施覆率可自0.1至10 000 g/ha,較佳地自1至5000 g/ha之範圍。 該等施覆率僅僅係以實例之方式及不限制本發明之意圖。
黴菌毒素
此外,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減少收穫材料及由此製備之食品及飼料中之黴菌毒素含量。特定言之黴菌毒素包括下列,但不排外:去氧瓜萎鐮菌醇(deoxynivalenol)(DON)、瓜萎鐮菌醇(nivalenol)、15-Ac-DON、3-Ac-DON、T2-及HT2-毒素、伏馬毒素(fumonisins)、玉米赤黴烯酮(zearalenon)、串珠鐮刀菌素(moniliformin)、鐮刀菌素(fusarin)、蛇形菌素(diacetoxyscirpenol)(DAS)、白僵菌素(beauvericin)、恩鐮孢菌素(enniatin)、鐮刀菌增殖素(fusaroproliferin)、鐮刀菌醇(fusarenol)、赭麯黴素(ochratoxins)、散毒素(patulin)、麥角生物鹼(ergot alkaloids)及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其(例如)可藉由下列真菌產生:鐮孢菌屬(
Fusarium spec.
),諸如銳形鐮孢菌(
F. acuminatum
)、亞洲鐮孢菌(
F. asiaticum
)、燕麥鐮孢菌(F. avenaceum)、克地鐮孢菌(
F. crookwellense
)、禾桿鐮孢菌(
F. culmorum
)、禾穀鐮孢菌(
F. graminearum
)(玉蜀黍赤黴菌)、木賊鐮孢菌(
F. equiseti
)、徒長鐮孢菌(
F. fujikoroi
)、炭疽鐮孢菌(
F. musarum
)、尖鐮孢菌(
F. oxysporum
)、層出鐮孢菌(
F. proliferatum
)、早熟禾鐮孢菌(
F. poae
)、小麥冠鐮孢菌(
F. pseudograminearum
)、接骨木鐮孢菌(
F. sambucinum
)、藨草鐮孢菌(
F. scirpi
)、半覆蓋層鐮孢菌(
F. semitectum)
、茄鐮孢菌(
F. solani
)、擬枝鐮孢菌(
F. sporotrichoides
)、藍塞斯鐮孢菌(
F. langsethiae
)、亞黏團鐮孢菌(
F. subglutinans
)、三線鐮孢菌(
F. tricinctum
)、輪狀鐮孢菌(
F. verticillioides
)等;亦及藉由麴菌屬(
Aspergillus spec.
),諸如黃麴黴(
A. flavus
)、寄生麴黴(
A. parasiticus
)、稻麴黴(
A. nomius
)、赭麴黴(
A. ochraceus
)、棒麴黴(
A. clavatus
)、土麴黴(
A. terreus
)、雜色麴黴(
A. versicolor
);青黴屬(
Penicillium spec.
),諸如疣狀青黴(
P. verrucosum
)、鮮綠青黴(
P. viridicatum
)、檸檬黃青黴(
P. citrinum
)、擴展青黴(
P. expansu
m)、棒形青黴(
P. claviforme
)、洛克福耳青黴(
P. roqueforti
);麥角菌屬(
Claviceps spec.
),諸如黑麥角菌(
C. purpurea
)、梭形麥角菌(
C. fusiformis
)、雀稗麥角菌(
C. paspali
)、非洲麥角菌(
C. africana
);葡萄狀穗黴屬(
Stachybotrys spec.
)及其他。
材料保護
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用於保護材料(例如工業材料)免受諸如真菌之微生物之攻擊及破壞。 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工業材料」意指可用於工業之無生命材料。工業材料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黏合劑、膠水、紙、牆紙、板/紙板、織物、地毯、皮革、木材、纖維、組織、塗劑、塑膠製品、冷卻潤滑劑、傳熱流體及可由微生物感染或破壞之其他材料。較佳工業材料包括黏合劑、膠料、紙及卡片、皮革、木材、塗劑、冷卻潤滑劑及傳熱流體,更佳地木材。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阻止(諸如)腐爛、衰敗、變色或發黴之不利效應。 可由本發明之化合物及組合物保護之其他材料包括可由微生物之增殖受損害之生產廠房及建築物之部件,例如冷卻水回路、製冷及供熱系統及通風設備及空氣調節裝置。 此外,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用於保護與鹹水或微鹹水接觸之物體,尤其船體、螢幕、網、建築物、系泊用具及訊號系統免受積垢。因此,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單獨或與其他活性成分組合可用作防汙劑。 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亦可用於處理木材,尤其處理木材抗易於在木材上或裏面生長之真菌病。術語「木材」意指所有類型及品種之木材及所有類型之建築木材,例如實心木材、高密度木材、層壓木材及膠合板。處理木材之示例性方法包括一或多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與木材接觸之步驟。可藉由直接施覆、噴霧、浸、注射或任何其他適宜方式進行該接觸步驟。 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亦可用於保護庫存貨物。本文所使用之術語「庫存貨物」意指期望長期保護之植物或動物來源之天然物質或其加工產品。可經保護之植物來源之庫存貨物之實例包括植物或植物部分,諸如莖、葉、塊莖、種子、果實及穀粒。可以剛收穫狀態或於加工後(諸如藉由預乾燥、潤濕、粉碎、研磨、壓製及/或焙烤)保護其等。動物來源之庫存貨物之實例包括皮、皮革、毛皮及毛髮。式(I)化合物或包含其等之組合物可阻止(諸如)腐爛、衰敗、變色或發黴之不利效應。 能降解或改變工業材料之微生物包括例如細菌、真菌、酵母、藻類及污泥生物體。式(I)化合物較佳地抗真菌、尤其黴菌、木材變色及木材破壞真菌(子囊菌、擔子菌、不完全菌及接合菌)及抗污泥生物體及藻類。實例包括下屬微生物:諸如細鏈格孢菌(
Alternaria tenuis
)之鏈格孢菌屬、諸如黑麴黴(
Aspergillus niger
)之麴菌屬、諸如球毛殼菌(
Chaetomium globosum
)之毛殼菌屬(
Chaetomium
)、諸如單純粉孢革菌(
Coniophora puetana
)之粉孢革菌屬(
Coniophora
)、諸如虎皮香菇(
Lentinus tigrinus
)之香菇屬(
Lentinus
)、諸如灰綠青黴(
Penicillium glaucum
)之青黴屬、諸如雜色多孔菌(
Polyporus versicolor
)之多孔蕈屬(
Polyporus
)、諸如出芽短梗黴(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之短梗黴屬(
Aureobasidium
)、諸如喜松核莖點(
Sclerophoma pityophila
)之核莖點屬(
Sclerophoma
)、諸如綠木黴菌(
Trichoderma viride
)之木黴屬(
Trichoderma
)、蛇口殼屬(
Ophiostoma spp.
)、長喙殼屬(
Ceratocystis spp.
)、腐質黴屬(
Humicola spp.
)、彼得殼屬(
Petriella spp.
)、針葉莧屬(
Trichurus spp.
)、革蓋菌屬(
Coriolus spp.
)、黏褶菌屬(
Gloeophyllum spp.
)、側耳屬(
Pleurotus spp.
)、茯苓屬(
Poria spp.
)、龍介屬(
Serpula spp.
)及乾酪菌屬(
Tyromyces spp.
)、枝孢屬(
Cladosporium spp.
)、擬青黴屬(
Paecilomyces spp.
)、毛黴屬(
Mucor spp.
)、諸如大腸桿菌(
Escherichia coli
)之大腸菌屬(
Escherichia
)、諸如綠濃桿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之假單胞菌屬、諸如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之葡萄球菌屬(
Staphylococcus
)、念珠菌屬(
Candida spp.
)及諸如釀酒酵母菌(
Saccharomyces cerevisae
)之酵母菌屬(Saccharomyces spp.)。 按照下列實例,可進一步瞭解本發明教示之態樣,該等實例不應解釋為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發明教示之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