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1135B -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 Google Patents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1135B
TWI741135B TW107103084A TW107103084A TWI741135B TW I741135 B TWI741135 B TW I741135B TW 107103084 A TW107103084 A TW 107103084A TW 107103084 A TW107103084 A TW 107103084A TW I741135 B TWI741135 B TW I7411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transmission area
phase noise
modulation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30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6297A (zh
Inventor
村上豊
湯田泰明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松下電器(美國)知識產權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6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6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1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113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57Carrier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6Acquisition of further OFDM parameters, e.g. bandwidth, subcarrier spacing, or guard interval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6Deriving transmission power values from anothe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8Details of algorithms
    • H04L27/2673Details of algorithms characterised by synchronisation parameters
    • H04L27/2675Pilot or known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5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e.g. determination of delay spread, derivative or peak track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揭示的發送裝置包含複數個使用者調變訊號生成部。使用者調變訊號生成部是生成包含參考訊號(PT-RS:Reference Signal for Phase Tracking)的調變訊號,該參考訊號是發向複數個接收裝置的相雜訊估測用之訊號。無線部是發送已生成的調變訊號。對於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的補正係數、以及作為參考訊號來使用的序列的型樣是以1對1方式建立關連。

Description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發明領域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發明背景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因振盪器生成的訊號之精度的關係,會對調變訊號產生相雜訊,其中該振盪器是發送裝置及接收裝置所具備的振盪器。例如,在非專利文獻1中,為了估測相雜訊,發送裝置會將引導符號(pilot symbol)(也會稱為參照訊號或參考訊號)發送至接收裝置。
圖1顯示非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發送裝置發送的調變訊號之訊框構成例。在圖1中,橫軸為頻率(載波編號(Carrier Number)),作為一例顯示有載波1至載波36。縱軸是時間,作為一例,顯示有時刻$1至時刻$11。
在圖1中,在時刻$1的載波1至載波36中,配置有通道估測符號01。又,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4、載波10、載波16、載波21、載波28、及載波33中,配置有引導符號03。又,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4、載波10、載波16、載波21、載波28、及載波33以外的載 波中,配置有資料符號02。
發送裝置會將圖1所示的訊框構成之調變訊號發送至通訊對象的接收裝置,接收裝置會接收此調變訊號,且特別地利用引導符號03來估測相雜訊。
先前技術文獻 非專利文獻
[非專利文獻1]IEEE P802.11n(D3.00) Draft STANDARD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systems-Local and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s-Specific requirements-Part11: Wireless LAN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and Physical Layer (PHY) specifications, 2007.
發明概要
但是,並未設想到上述之發送裝置的通訊對象之接收裝置為複數個,且針對參考訊號的發送方法也並未作檢討,其中該參考訊號是複數個接收裝置各自以較佳的精度來估測相雜訊用的訊號。
本揭示之一態樣有助於提供一種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及接收方法,可以使複數個通訊對象以較佳的精度來估測相雜訊。
本揭示之一態樣的發送裝置,其具備有:電路,生成包含參考訊號的調變訊號,該參考訊號是發向複 數個接收裝置的相雜訊估測用之訊號,前述電路是對於前述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的補正係數、與作為前述參考訊號來使用的序列的型樣以1對1方式建立關連;及發送機,發送前述調變訊號。
本揭示之一態樣的接收裝置,其具備有:接收機,接收包含參考訊號的調變訊號,該參考訊號是發向複數個接收裝置的相雜訊估測用之訊號,前述接收機是對於前述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的補正係數、與作為前述參考訊號來使用的序列的型樣以1對1方式建立關連;及電路,利用包含於前述調變訊號之發向前述複數個接收裝置的前述參考訊號,來估測相雜訊。
再者,這些全面的或具體的態樣可以利用系統、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或者記錄媒體來實現,亦可藉系統、裝置、方法、積體電路、電腦程式、及記錄媒體的任意組合來實現。
根據本揭示之一態樣,複數個通訊對象就能夠以較佳的精度來估測相雜訊。
#a、$1、$11:時刻
01:通道估測符號
02、2B02、2C02、B601_1、B601_2、B1201_1、B1203_1、B1201_2、B1203_2:資料符號
03:引導符號
3、6、9、12、15、18、21、24、27、30、33、36、k_3、k_6、k_9、k_12:載波
100、200、300、B100:控制訊號
101_1~101_n、201、204、B101、B105:資料
102_1~102_n、202、B102:DM-RS
103_1~103_n、B103:PT-RS
104_1~104_n:使用者#1調變訊號生成部~使用者#n調變訊號生成部
104_k: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
105_1~105_n、106_1~106_n、108_A、108_B、208_A、 208_B、301、B109_A、B109_B:調變訊號
107_A、107_B:多工部(訊號處理部)
109_A、109_B、703X、703Y、B119_A、B119_B:無線部
110_A、110_B:發送訊號
111_A、B121_A:天線部#A
111_B、B121_B:天線部#B
112、710:控制資訊
113:控制資訊用對映部
114:控制資訊訊號
203、B104:錯誤訂正編碼部
205:對映部
206_1、206_2、704X、704Y、B107_1、B107_2:基頻訊號
207、306、B108:處理部
2B01、2C01、B401_1、B401_2:DM-RS符號
2B03、2C03、B601_1、B602_1、B601_2、B602_2、B1202_1、B1202_2:PT-RS符號
302:串並列轉換部
303、305、307、B116_A、B116_B、B118_A、B118_B:訊號
304:逆傅利葉轉換部
401:基地台
402_1、402_2、402_3:終端
500、600:控制資訊傳送區域
501、601、B501_A、B501_B:DM-RS傳送區域
502、602、B701_1、B701_2、B1301_1、B1301_2、B1303_1、B1303_2:資料傳送區域
503、603、B702_1、B702_2、B1302_1、B1302_2:PT-RS傳送區域
701X:天線部#X
701Y:天線部#Y
702X、702Y、716:接收訊號
705_1、707_1: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部
705_2、707_2: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部
706_1、706_2、708_1、708_2:通道估測訊號
709:控制資訊解調部
711、713:相雜訊估測部
712、714:相雜訊估測訊號
715:訊號處理部
B106:調變訊號生成部
B110_A、B110_B:離散傅立葉轉換部
B111_A、B111_B、B114_A、B114_B:訊號群
B112_A、B112_B:零訊號群
B113_A、B113_B:子載波對映部
B115_A、B115_B:逆(高速)傅利葉轉換部
B117_A、B117_B:循環字首附加部
B120_A、B120_B:發送訊號
B201_1_1、B201_1_2、B201_1_3、B201_2_1、B201_2_2、B201_2_3:DFT-s-OFDM符號
B301_1_1、B301_1_2、B301_1_3、B301_2_1、B301_2_2、B301_2_3、B902_A、B902_B、B904_A、B904_B、B906_A、B906_B:DFT-s-OFDM傳送區域
B801_1、B801_2、B901_A、B901_B、B903_A、B903_B、B905_A、B905_B:CP
B802~B804、T1~T4:時間間隔
B850、B852、B853、B854:時間點
B1001_A、B1003_A、B1005_A、B1001_B、B1003_B、B1005_B:擴展CP
B1101_A、B1101_B:第1CP
B1103_A、B1105_A、B1103_B、B1105_B:第2CP
圖1是顯示調變訊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2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基地台與終端的通訊狀態之一例的圖。
圖3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發送裝置的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4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 104_k的內部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5A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流#X1的資料符號、DM-RS符號、及PT-RS符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5B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流#X2的資料符號、DM-RS符號、及PT-RS符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6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無線部109_A、109_B的內部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7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8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9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接收裝置的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10是顯示BPSK的I-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之一例的圖。
圖11是顯示QPSK的I-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之一例的圖。
圖12是顯示16QAM的I-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之一例的圖。
圖13是顯示64QAM的I-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之一例的圖。
圖14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15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16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17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18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19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0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1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2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3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4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5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6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7是顯示實施形態1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其他例的圖。
圖28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發送裝置的構成例之方塊圖。
圖29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流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0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調變訊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1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DM-RS符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2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DM-RS傳送區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3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DFT-s-OFDM符號的構成例之圖。
圖34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DFT-s-OFDM傳送區域的構成例之圖。
圖35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循環字首(Cyclic Prefix)附加後的訊號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6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循環字首(Cyclic Prefix)附加後的訊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7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擴展循環字首(Extended Cyclic Prefix)附加後的訊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8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循環字首(Cyclic Prefix)附加後的訊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的圖。
圖39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DFT-s-OFDM符號構成的其他例之圖。
圖40是顯示實施形態2之DFT-s-OFDM傳送區域構成 的其他例之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參照圖式並詳細地進行說明。再者,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僅為一例,本揭示並不受這些實施形態所限定。
再者,在以下中,將估測相雜訊用的參考訊號記載為「PT-RS(Reference Signal for Phase Tracking)」,且將解調資料用的參考訊號記載為「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
(實施形態1)
針對本實施形態之發送方法、發送裝置、接收方法、接收裝置,詳細地進行說明。
[通訊狀態之一例]
圖2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基地台(發送裝置)與終端(接收裝置)的通訊狀態之一例。圖2所示的基地台401具備有例如後述之發送裝置的構成(圖3)。又,圖2所示的終端402_1、402_2、402_3具備有例如後述之接收裝置的構成(圖9)。
例如,基地台401會對終端402_1、402_2、402_3發送調變訊號。終端402_1、402_2、402_3可利用PT-RS來估測相雜訊,該PT-RS包含於從基地台401發送的調變訊號。
[發送裝置的構成]
圖3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發送裝置的構成例之方塊圖。圖3所示的發送裝置為例如圖2所示的基地台401、或存取點等。
在圖3中,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104-k(例如,k為1以上n以下的整數)是將資料101_k、DM-RS102_k、PT-RS103_k、及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104-k會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100的訊框構成、調變方式、錯誤訂正編碼方法的資訊等,來生成使用者#k的調變訊號105_k、及106_k,並且輸出。
控制資訊用對映部113是將控制資訊112及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且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100的訊框構成之資訊等,對控制資訊112進行對映(mapping),並輸出控制資訊訊號114。
多工部(訊號處理部)107_A是將使用者#1的調變訊號105_1、使用者#2的調變訊號105_2、...、使用者#n-1的調變訊號105_n-1、使用者#n的調變訊號105_n、控制訊號100、及控制資訊訊號114作為輸入。多工部107_A會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100的訊框構成之資訊等,來生成依照訊框構成的調變訊號108_A,並且輸出。
同樣地,多工部(訊號處理部)107_B是將使用者#1的調變訊號106_1、使用者#2的調變訊號106_2、...、使用者#n-1的調變訊號106_n-1、使用者#n的調變訊號106_n、控制訊號100、及控制資訊訊號114作為輸入。多工部107_B會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100的訊框 構成之資訊等,來生成依照訊框構成的調變訊號108_B,並且輸出。
無線部109_A是將依照訊框構成的調變訊號108_A及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無線部109_A會依照控制訊號100,來進行對於調變訊號108_A的無線關連之處理,且生成發送訊號110_A。發送訊號110_A會從天線部#A(111_A)作為電波來輸出。
同樣地,無線部109_B是將依照訊框構成的調變訊號108_B及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無線部109_B會依照控制訊號100,來進行對於調變訊號108_B的無線關連之處理,且生成發送訊號110_B。發送訊號110_B會從天線部#B(111_B)作為電波來輸出。
天線部#A(111_A)是將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天線部#A(111_A)也可以依照控制訊號100來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又,作為天線部#A(111_A)的輸入,也可以沒有控制訊號100。同樣地,天線部#B(111_B)是將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天線部#B(111_B)也可以依照控制訊號100來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又,作為天線部#B(111_B)的輸入,也可以沒有控制訊號100。
[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104_k的構成例]
圖4是顯示圖3所示的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104_k的內部構成例之方塊圖。
在圖4中,錯誤訂正編碼部203是將資料201(相當於圖3的資料101_k)、及控制訊號200(相當於圖3 的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錯誤訂正編碼部203會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200之有關於錯誤訂正編碼方式的資訊(例如,錯誤訂正碼的資訊、編碼率、區塊長)等,來對資料201進行錯誤訂正編碼,並輸出錯誤訂正編碼後的資料204。
對映部205是將錯誤訂正編碼後的資料204、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對映部205會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200的調變方式之資訊等,來對錯誤訂正編碼後的資料204進行對映,並輸出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206_2。再者,在以下中,將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稱為「流#X1」,且將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稱為「流#X2」。
處理部207是將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206_2、DM-RS202(相當於圖3的DM-RS102_k)、PT-RS(相當於圖3的PT-RS103_k)、及控制訊號200作為輸入。處理部207是根據有關於控制訊號200所包含的訊框構成的資訊、有關於預編碼的資訊、發送功率的資訊、及有關於CDD(循環延遲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CSD(循環移位分集,Cyclic Shift Diversity))的資訊等,來進行預定的處理(例如,預編碼、發送功率變更、CDD(CSD)等的處理),並輸出調變訊號208_A(相當於圖3的調變訊號105_k)、及208_B(相當於圖3的調變訊號106_k)。
在以下,有時也會將調變訊號208_A表示為「u1(i)」,將調變訊號208_B表示為「u2(i)」。再者,i是符號編號。
又,處理部207在預編碼處理時,亦能以複數符號單位來切換預編碼處理中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也可以進行預編碼循環的處理,該預編碼循環的處理是以符號單位來切換預編碼處理中使用的預編碼(矩陣)。又,處理部207也可以不進行預編碼的處理。
[調變訊號的訊框構成例]
圖5A是顯示圖4的對映部205進行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亦即,流#X1的資料符號)、附加於流#X1的資料符號之流#X1的DM-RS符號、及流#X1的PT-RS符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但是,是設為使用者#k。
在圖5A中,橫軸為頻率(載波編號),作為一例顯示有載波k_1至載波k_12。又,在圖5A中,縱軸為時間,作為一例顯示有時刻$1至時刻$11。在圖5A中,「2B01」是流#X1的DM-RS符號,「2B02」是流#X1的資料符號,「2B03」是流#X1的PT-RS符號。
圖5B是顯示圖4的對映部205進行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亦即,流#X2的資料符號)、附加於流#X2的資料符號之流#X2的DM-RS符號、及流#X2的PT-RS符號的訊框構成之一例。但是,是設為使用者#k。
在圖5B中,橫軸為頻率(載波編號),作為一例顯示有載波k_1至載波k_12。又,在圖5B中,縱軸為時間,作為一例顯示有時刻$1至時刻$11。又,在圖5B中,「2C01」是流#X2的DM-RS符號,「2C02」是流#X2的資料符號,「2C03」是流#X2的PT-RS符號。
亦即,在圖4所示的DM-RS202中,包含有流#X1的DM-RS符號(2B01)與流#X2的DM-RS符號(2C01)。又,在圖4所示的PT-RS203中,包含有流#X1的PT-RS符號(2B03)與流#X2的DM-RS符號(2C03)。
處理部207是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200的訊框構成之資訊,來生成根據圖5A所示的訊框構成之流#X1的調變訊號208_A、及根據圖5B所示的訊框構成之流#X2的調變訊號208_B。
如圖5A所示,訊框是由流#X1的DM-RS符號2B01、流#X1的資料符號2B02、及流#X1的PT-RS符號所構成。具體而言,在圖5A中,在時刻$1中配置有流#X1的DM-RS符號2B01,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k_4、載波_k10中配置有流#X1的PT-RS符號2B03,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k_4、載波_k10以外的載波中配置有流#X1的資料符號2B02。
同樣地,如圖5B所示,訊框是由流#X2的DM-RS符號2C01、流#X2的資料符號2C02、及流#X2的PT-RS符號所構成。具體而言,在圖5B中,在時刻$1中配置有流#X2的DM-RS符號2C01,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k_4、載波_k10中配置有流#X2的PT-RS符號2C03,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k_4、載波_k10以外的載波中配置有流#X2的資料符號2C02。
圖5A及圖5B的同一時刻且同一載波的符號是利用複數個天線部(111_A、111_B)來發送。
[無線部109_A、109_B之構成例]
圖6是顯示圖3之無線部109_A、109_B的內部構成例之方塊圖。
在圖6中,串並列轉換部302是將依照訊框構成的調變訊號301(相當於依照圖3的訊框構成的調變訊號108_A或調變訊號108_B)、及控制訊號300(相當於圖3的控制訊號100)作為輸入。串並列轉換部302會根據控制訊號300,來進行調變訊號301的串並列轉換,並輸出訊號303。
逆傅利葉轉換部304是將訊號303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逆傅利葉轉換部304會根據控制訊號300,來對訊號303施加逆傅利葉轉換,且輸出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305。
處理部306是將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305及控制訊號300作為輸入。處理部306會根據控制訊號300,對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305施加訊號處理(例如,CDD、CSD、或相位變更),並輸出處理後的訊號307(相當於圖3的發送訊號110_A或發送訊號110-B)。
再者,處理部306也可以不進行訊號處理。在此情況下,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305會照原樣成為處理後的訊號307。又,無線部109_A、109_B也可以不具備有處理部306。此時,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305會成為無線部109_A、109_B的輸出(亦即,相當於發送訊號110_A或發送訊號110_B)。又,無線部109_A、109_B也 可以不進行CDD、CSD的處理。
[調變訊號108_A、108_B的訊框構成例]
圖7是顯示圖2所示的基地台401(圖3所示的發送裝置)所發送的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7中,橫軸為頻率(載波編號),縱軸為時間。在圖7的例子中,顯示有載波1至載波36,且顯示有時刻#a、時刻$1至時刻$11。
圖7所示的訊框是由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DM-RS傳送區域501、資料傳送區域502、及PT-RS傳送區域503所構成。
在此,在圖7中,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1之載波1至載波12的傳送區域,是用於圖2所示的終端402_1的傳送區域(發送至終端402_1的傳送區域)。以下,如圖7所示,將用於終端402_1的傳送區域稱為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
同樣地,在圖7中,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1之載波13至載波24的傳送區域,是用於圖2所示的終端402_2的傳送區域(發送至終端402_2的傳送區域)。以下,如圖7所示,將用於終端402_2的傳送區域稱為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
又,在圖7中,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1之載波25至載波36的傳送區域,是用於圖2所示的終端402_3的傳送區域(發送至終端402_3的傳送區域)。以下,如圖7所示,將用於終端402_3的傳送區域稱為使用者#3用的傳 送區域。
在圖7中,在時刻#a中配置有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也可以包含例如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之訊框中的存在位置、有關於各傳送區域的調變方式的資訊、有關於錯誤訂正編碼方式的資訊、有關於預編碼矩陣的資訊、及有關於發送方法的資訊。再者,雖然在圖7所示的訊框構成中,顯示了在時刻#a中配置有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的例子,但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的存在位置並不以此為限,可以考慮如存在於任一載波、存在於任一時刻、或存在於任一載波、時刻的區域等例子。
在圖7所示的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中,在時刻$1中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501,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4及載波10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4及載波10以外的載波中配置有資料傳送區域502。
同樣地,在圖7所示的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中,在時刻$1中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501,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16及載波21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16及載波21以外的載波中配置有資料傳送區域502。
又,在圖7所示的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中,在時刻$1中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501,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28及載波33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 503,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28及載波33以外的載波中配置有資料傳送區域502。
再者,圖7所示的訊框構成只是一例,載波數及時刻的構成並不限定於圖7的構成。又,也可以存在有圖7所示的傳送區域以外的傳送區域,又,相對於各傳送區域的訊框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圖7的構成。
接著,針對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例作說明。
圖8是顯示圖2所示的基地台401(圖3所示的發送裝置)所發送的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8中,橫軸為頻率(載波編號),縱軸為時間。在圖8的例子中,顯示有載波1至載波36,且顯示有時刻#a、時刻$1至時刻$11。
圖8所示的訊框是由控制資訊傳送區域600、DM-RS傳送區域601、資料傳送區域602、及PT-RS傳送區域603所構成。
在此,在圖8中,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1之載波1至載波12的傳送區域,是用於圖2所示的終端402_1的傳送區域(發送至終端402_1的傳送區域)。以下,如圖8所示,將用於終端402_1的傳送區域稱為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
同樣地,在圖8中,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1之載波13至載波24的傳送區域,是用於圖2所示的終端402_2的傳送區域(發送至終端402_2的傳送區域)。以下, 如圖8所示,將用於終端402_2的傳送區域稱為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
又,在圖8中,存在於時刻$1至時刻$11之載波25至載波36的傳送區域,是用於圖2所示的終端402_3的傳送區域(發送至終端402_3的傳送區域)。以下,如圖8所示,將用於終端402_3的傳送區域稱為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
在圖8中,在時刻#a中配置有控制資訊傳送區域600。控制資訊傳送區域600也可以包含例如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之訊框中的存在位置、有關於各傳送區域的調變方式的資訊、有關於錯誤訂正編碼方式的資訊、有關於預編碼矩陣的資訊、及有關於發送方法的資訊。再者,雖然在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中,顯示了在時刻#a中配置有控制資訊傳送區域600的例子,但控制資訊傳送區域600的存在位置並不以此為限,而是可存在於任一載波中。可以考慮如存在於任一時刻、或存在於任一載波、時刻的區域等例子。
在圖8所示的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中,在時刻$1中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601,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4及載波10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603,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4及載波10以外的載波中配置有資料傳送區域602。
同樣地,在圖8所示的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中,在時刻$1中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601,在時刻$2 至時刻$11中,在載波16及載波21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603,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16及載波21以外的載波中配置有資料傳送區域602。
又,在圖8所示的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中,在時刻$1中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601,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28及載波33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603,在時刻$2至時刻$11中,在載波28及載波33以外的載波中配置有資料傳送區域602。
再者,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只是一例,載波數及時刻的構成並不限定於圖8的構成。又,也可以存在有圖8所示的傳送區域以外的傳送區域,又,對於各傳送區域的訊框之配置,並不限定於圖8的構成。
又,如圖7及圖8所示,在特定的載波中配置PT-RS傳送區域503、603時,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載波數,對於各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並不限於2個載波,只要在1個載波以上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603,就同樣地可以實施。又,也可以有對於某個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未配置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情況。再者,也可以是如在某個時間的某個載波區域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構成。
[符號與傳送區域之關係]
接著,針對圖5A及圖5B所說明的「符號」、以及圖7及圖8所說明的「傳送區域」的關係作說明。再者,在以下中,會針對使用者#k作說明。
如上所述,在圖4所示的處理部207中,也會進行預編碼處理。以下,將預編碼前的訊號表示成s1(i)、s2(i)。其中,將i設為符號編號。
亦即,預編碼前的訊號s1(i)包含有流#X1的資料符號(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2B02)、流#X1的DM-RS符號(2B01)、及流#X1的PT-RS符號(2B03)。同樣地,預編碼前的訊號s2(i)包含有流#X2的資料符號(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2C02)、流#X2的DM-RS符號(2C01)、及流#X2的PT-RS符號(2C03)。
<關於資料符號>
在預編碼前的訊號s1(i)當中,將流#X1的資料符號(2B02)設為「sD1(i)」,在預編碼前的訊號s2(i)當中,將流#X2的資料符號(2C02)設為「sD2(i)」。
又,在圖4所示的處理部207之輸出的調變訊號208_A當中,將圖7所示的資料傳送區域502的訊號設為「uD1(i)」,在圖4所示的處理部207之輸出的調變訊號208_B當中,將圖8所示的資料傳送區域602的訊號設為「uD2(i)」。
又,將(使用者#k的)預編碼矩陣設為F,將有關於(使用者#k的)CDD的矩陣設為W,將發送(電力)等級的變更值(以下,稱為「補正係數」)設為α1、α2。
此時,以下的式子成立。但是,α1、α2可以由複數或實數來定理,也可以按每個使用者來設定,也能以複數個符號單位來設定,也能以符號單位來設定,也可 以是固定值。再者,在不進行發送等級的變更之情況下,是表示成α1=α2=1,而在以下的式子中就不進行發送等級變更的演算。
在進行預編碼,且不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2-1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2-2
在進行預編碼,且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2-3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2-4
在不進行預編碼,且不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2-5
在不進行預編碼,且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3-6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3-7
<關於DM-RS符號>
在預編碼前的訊號s1(i)當中,將流#X1的DM-RS符號(2B01)設為「sDR1(i)」,在預編碼前的訊號s2(i)當中,將流#X2的DM-RS符號(2C01)設為「sDR2(i)」。
又,在圖4所示的處理部207之輸出的調變訊號208_A當中,將圖7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501的訊號設為「uDR1(i)」,在圖4所示的處理部207之輸出即調變訊號208_B當中,將圖8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601的訊號設為「uDR2(i)」。
此時,以下的式子成立。再者,在不進行發送(電力)等級的變更之情況下,是表示成α1=α2=1,而在以下的式子中就不進行發送等級變更的演算。
在進行預編碼,且不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3-8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4-9
在進行預編碼,且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4-10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4-11
在不進行預編碼,且不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4-12
在不進行預編碼,且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4-13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4-14
<關於PT-RS符號>
在預編碼前的訊號s1(i)當中,將流#X1的PT-RS符號(2B03)設為「sPR1(i)」,在預編碼前的訊號s2(i)當中,將流#2的PT-RS符號(2C03)設為「sPR2(i)」。
又,在圖4所示的處理部207之輸出的調變訊號208_A當中,將圖7所示的PT-RS傳送區域503的訊號設為「uPR1(i)」,在圖4所示的處理部207之輸出即調變訊號208_B當中,將圖8所示的PT-RS傳送區域603的訊號設為「uPR2(i)」。
此時,將PT-RS的發送(電力)等級之變更值(補正係數)設為β1、β2後,以下的式子會成立。亦即,對於PT-RS符號是應用補正係數β1、β2,該補正係數β1、β2是與應用於資料符號及DM-RS符號的發送等級之補正係數α1、α2不同的補正係數。但是,β1、β2可以由複數或實數來定理,也可以按每個使用者來設定,也能以複數個符號單位來設定,也能以符號單位來設定,也可以是固定值。再者,在不進行發送等級的變更之情況下,是表示成β1=β2=1,而在以下的式子中就不進行發送等級變更的演算。
在進行預編碼,且不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5-15
或[數學式16]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6-16
在進行預編碼,且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6-17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6-18
在不進行預編碼,且不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6-19
在不進行預編碼,且進行CDD的情況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6-20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6-22
再者,在數學式(1)至數學式(21)中,是針對為了求出PT-RS傳送區域的訊號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與 為了求出資料傳送區域的訊號及DM-RS傳送區域的訊號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為相同矩陣的情況,來進行說明,但也可以使用不同的矩陣。
又,作為預編碼矩陣F的例子,可考慮以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7-23
在數學式(22)中,a、b、c、d可以由複數或實數來定義。又,作為a、b、c、d的條件,只要滿足以下的條件<1>~<4>的任一者即可。
<1>a、b、c、d不會全部都變為零。
<2>在a、b、c、d當中,不會有3個以上變為零。
<3>在a、b、c、d當中,不會有2個以上變為零。
<4>在a、b、c、d當中,不會有2個以上變為零,且不會滿足a=c=0,並且不會滿足b=d=0。
又,作為有關於CDD的矩陣的例子,可考慮以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27-24
在數學式(23)中,p、q、r、s可以由複數或實數來定義。又,作為p、q、r、s的條件,只要滿足以下的條件<5>~<8>的任一者即可。
<5>p=e,且q=0,且r=0,且s=e
其中,p與s是按每個符號來設定的。
<6>p=g×e,且q=0,且r=0,且s=h×e
其中,p與s是按每個符號來設定的,且g、h是實數。
<7>p=0,且q=e,且r=e,且s=0
其中,p與s是按每個符號來設定的。
<8>p=0,且q=g×e,且r=h×e,且s=0
其中,p與s是按每個符號來設定的,且g、h是實數。
[接收裝置的構成例]
圖9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接送裝置的構成例之方塊圖。圖9所示的接收裝置例如為圖2所示的基地台401(圖3所示的發送裝置)的通訊對象,即終端402_1、402_2、402_3。
再者,在以下中,在圖3所示的發送裝置中,將從天線部#A(111_A)發送的調變訊號稱為「調變訊號u1」,將從天線部#B(111_B)發送的調變訊號稱為「調變訊號u2」。
無線部703X是將以天線部#X(701X)接收的接收訊號702X作為輸入。無線部703X會對接收訊號702X施加頻率轉換、傅利葉轉換等之訊號處理,並輸出基頻訊號704X。
同樣地,無線部703Y是將以天線部#Y(701Y)接收的接收訊號702Y作為輸入。無線部703Y會對接收訊號702Y施加頻率轉換、傅利葉轉換等之訊號處理,並輸出基頻訊號704Y。
控制資訊解調部709是將基頻訊號704X、704Y作為輸入。控制資訊解調部709會從基頻訊號704X、704Y中提取出控制資訊符號(例如,圖7所示的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圖8所示的控制資訊傳送區域600),並對這些控制資訊符號(控制資訊傳送區域)進行解調,以輸出控制資訊710。
天線部#X(701X)及天線部#Y(701Y)是將控制資訊710作為輸入。天線部#X(701X)及天線部#Y(701Y)也可以依照控制資訊710來進行接收指向性控制。又,作為天線部#X(701X)及天線部#Y(701Y)的輸入,也可以沒有控制資訊710。
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部705_1是將基頻訊號704X及控制資訊710作為輸入。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部705_1會利用圖7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501及/或圖8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601,來進行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並輸出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訊號706_1。
同樣地,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部707_1是將基頻訊號704Y及控制資訊710作為輸入。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部707_1會利用圖7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501及/或圖8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601,來進行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並輸出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訊號708_1。
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部705_2是將基頻訊號704X及控制資訊710作為輸入。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部705_2會利用圖7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501及/或圖8 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601,來進行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並輸出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訊號706_2。
同樣地,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部707_2是將基頻訊號704Y及控制資訊710作為輸入。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部707_2會利用圖7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501及/或圖8所示的DM-RS傳送區域601,來進行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並輸出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訊號708_2。
相雜訊估測部711是將基頻訊號704X及控制資訊710作為輸入。相雜訊估測部711會利用PT-RS傳送區域503及/或PT-RS傳送區域603來估測相雜訊,並輸出相雜訊估測訊號712。
同樣地,相雜訊估測部713是將基頻訊號704Y及控制資訊710作為輸入。相雜訊估測部713會利用PT-RS傳送區域503及/或PT-RS傳送區域603來估測相雜訊,並輸出相雜訊估測訊號714。
訊號處理部715是將調變訊號u1的通道估測訊號706_1、708_1、調變訊號u2的通道估測訊號706_2、708_2、相雜訊估測訊號712、714、基頻訊號704X、704Y、及控制資訊710作為輸入。訊號處理部715會利用這些訊號,來進行資料符號(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解調及錯誤訂正解碼等之處理,並輸出接收訊號716。
[相雜訊的估測方法]
接著,針對圖9所示的接收裝置中的相雜訊之估測方法作說明。
作為一例,說明在圖2所示的終端402_2(使用者#2)中以高精度來估測相雜訊時的課題。
圖2所示的基地台401(圖3所示的發送裝置)所發送的調變訊號之訊框構成是如圖7及圖8所說明的內容。作為終端402_2(圖9所示的接收裝置)估測相雜訊的方法,可考慮以下2種方法1、2。
<方法1>
在方法1中,終端402_2是利用圖5A及圖5B中之傳向本機的PT-TS符號(2B03、2C03),亦即利用圖7所示的載波16及載波21的使用者#2用的PT-RS傳送區域503、及圖8所示的載波16及載波21的使用者#2用的PT-RS傳送區域603,來估測相雜訊。
<方法2>
在方法2中,終端402_2除了圖5A及圖5B中之傳向本機的PT-RS符號(2B03、2C03)之外,還會利用傳向其他終端的PT-RS符號,來估測相雜訊。
亦即,終端402_2除了「圖7所示的載波16及載波21的使用者#2用的PT-RS傳送區域503、及圖8所示的載波16及載波21的使用者#2用的PT-RS傳送區域603」之外,還會利用「圖7所示的載波4、載波10、載波28、及載波33的其他使用者用的PT-RS傳送區域503」、及「圖8所示的載波4、載波10、載波28、及載波33的其他使用者用的PT-RS傳送區域603」,來估測相雜訊。
以上,針對估測終端402_2中的相雜訊之方 法1、2進行了說明。
在終端402_2(接收裝置)中利用方法2比起利用方法1可以利用到更多的PT-RS,而會有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之可能性。於是,在以下中,針對以方法2實現相雜訊估測的方法來進行詳細說明。
在圖7及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中,基地台401(發送裝置)會配合終端402_1(使用者#1)的狀態,來調整使用者#1用的至少資料符號(資料傳送區域)的發送電力。同樣地,基地台401會配合終端402_2(使用者#2)的狀態,來調整使用者#2用的至少資料符號(資料傳送區域)的發送電力,且配合終端402_3(使用者#3)的狀態,來調整使用者#3用的至少資料符號(資料傳送區域)的發送電力。
此時,基地台401會配合使用者#1用的資料符號的發送電力之調整規則,來調整配置於載波4及載波10的PT-RS符號(PT-RS傳送區域)的發送電力。同樣地,基地台401會配合使用者#2用的資料符號的發送電力之調整規則,來調整配置於載波16及載波21的PT-RS符號(PT-RS傳送區域)的發送電力,並配合使用者#3用的資料符號的發送電力之調整規則,來調整配置於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符號(PT-RS傳送區域)的發送電力。
再者,關於圖7及圖8中的”傳送區域”與圖5A、圖5B中的”符號”的關係如上所述。
在此,針對基地台401以例如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600等之控制資訊傳送區域,來發送有關於上述 之發送電力的調整之資訊(發送電力資訊)的情況作說明。
在此情況下,圖2所示的終端402_2(圖9所示的接收裝置)會從控制資訊符號中取得其他使用者的發送電力資訊,亦即,使用者#1用的符號之發送電力資訊、及使用者#3用的符號之發送電力資訊。藉此,終端402_2將配置於載波4、載波10、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用於相雜訊的估測之情形變得容易的可能性會提高。像這樣,終端402_2就可以將其他使用者的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利用於相雜訊估測,且可以得到使從所期望的資料符號得到的資料之接收品質提升的效果。
但是,利用像這樣的方法來進行相雜訊估測時,必須考慮到其他使用者的資料之保護、以及保護其他使用者的資料之計畫用的控制資訊的增加等要點。
在以下,說明與上述之方法不同的相雜訊估測的實現方法。
針對第1方法作說明。
首先,基地台401是進行各使用者的資料符號的發送電力之調整,利用例如圖7所示的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及/或圖8所示的控制資訊傳送區域600,來發送顯示發送電力的等級之發送電力資訊。
作為一例,在圖7及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中,基地台401將使用者#1用的除了PT-RS傳送區域503、603之傳送區域的”符號”的發送(電力)等級設為「1.0」,將使 用者#2用的除了PT-RS傳送區域503、603之傳送區域的”符號”的發送(電力)等級設為「4.0」,將使用者#3的除了PT-RS傳送區域503、603之傳送區域的”符號”的發送(電力)等級設為「16.0」,並發送發送電力資訊。
另一方面,基地台401將使用者#1用的PT-RS傳送區域,亦即,圖7及圖8所示的載波4及載波10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參照圖5A、圖5B)的發送(電力)等級設為「2.0」,且將使用者#2用的PT-RS傳送區域,亦即,圖7及圖8所示的載波16及載波21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參照圖5A、圖5B)的發送(電力)等級設為「4.0」,並將使用者#3用的PT-RS傳送區域,亦即,圖7及圖8所示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參照圖5A、圖5B)的發送(電力)等級設為「8.0」,並發送發送電力資訊。
亦即,基地台401即使是對於相同使用者的情況下,仍會使下述兩種方法不同,即:除了PT-RS傳送區域之傳送區域的”符號”(但是,也可以是資料符號)的發送(電力)等級的控制方法、以及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的發送(電力)等級的控制方法。或,基地台401即使是對於相同使用者的情況下,仍會使下述兩種方法不同,即:除了PT-RS傳送區域之傳送區域的發送(電力)等級的控制方法、以及PT-RS傳送區域的發送(電力)等級的控制方法。
此時,基地台401會對除了PT-RS傳送區域之傳送區域的”符號”、或”傳送區域”,來進行發送電力(電 力)等級的控制,以達成在基地台401的通訊對象的終端中確保資料的接收品質。另一方面,基地台401會對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或PT-RS傳送區域,來進行發送(電力)等級的控制,使得所期望的終端能夠以高精度來估測相雜訊,且其他終端能夠使用PT-RS符號以估測相雜訊。
以下,針對此點,舉出具體的例子來說明。
圖10是顯示BPSK(二元相移鍵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的同相I-正交Q平面(I-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之一例。在BPSK的情況下,在I-Q平面中,配置有2個訊號點。將訊號點表示為(I2,Q2)後,作為(I2,Q2)存在有(a2×z,0)、(-a2×z,0)。再者,係數a2是以下列數學式(24)來表示。
[數學式24]a2=1.0‧‧‧式(24)
又,z是比0更大的實數。此時,平均發送電力會成為z2
圖11是顯示QPSK(正交相移鍵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的I-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之一例。在QPSK的情況下,在I-Q平面中,配置有4個訊號點。將訊號點表示為(I4,Q4)後,作為(I4,Q4)存在有(a4×z,a4×z)、(-a4×z,a4×z)、(a4×z,-a4×z)、(-a4×z,-a4×z)。再者,係數a4是以下列數學式(25)來表示。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35-25
又,z是比0更大的實數。此時,平均發送電力會成為z2。亦即,藉由如數學式(25)來設定a4,BPSK的發送等級與QPSK的發送等級即會變得相等。
圖12是顯示16QAM(16正交調幅(16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的I-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之一例。在16QAM的情況下,在I-Q平面中,配置有16個訊號點。將訊號點表示為(I16,Q16)後,作為(I16,Q16)存在有(a16×z×3,a16×z×3)、(a16×z×3,a16×z×1)、(a16×z×3,-a16×z×1)、(a16×z×3,-a16×z×3)、(a16×z×1,a16×z×3)、(a16×z×1,a16×z×1)、(a16×z×1,-a16×z×1)、(a16×z×1,-a16×z×3)、(-a16×z×1,a16×z×3)、(-a16×z×1,a16×z×1)、(-a16×z×1,-a16×z×1)、(-a16×z×1,-a16×z×3)、(-a16×z×3,a16×z×3)、(-a16×z×3,a16×z×1)、(-a16×z×3,-a16×z×1)、及(-a16×z×3,-a16×z×3)。再者,係數a16是以下列數學式(26)來表示。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36-26
又,z是比0更大的實數。此時,平均發送電力會成為z2。亦即,藉由如數學式(26)來設定a16,BPSK的發送等級、QPSK的發送等級、與16QAM的發送等級即會變得相等。
圖13是顯示64QAM(64正交調幅(64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的I-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之一例。在64QAM的情況下,在I-Q平面中,配置有64個訊號點。將訊號點表示為(I64,Q64)後,作為(I64,Q64)存在有:(a64×z×7,a64×z×7)、(a64×z×7,a64×z×5)、(a64×z×7,a64×z×3)、(a64×z×7,a64×z×1)、(a64×z×7,-a64×z×1)、(a64×z×7,-a64×z×3)、(a64×z×7,-a64×z×5)、(a64×z×7,-a64×z×7)、(a64×z×5,a64×z×7)、(a64×z×5,a64×z×5)、(a64×z×5,a64×z×3)、(a64×z×5,a64×z×1)、(a64×z×5,-a64×z×1)、(a64×z×5,-a64×z×3)、(a64×z×5,-a64×z×5)、(a64×z×5,-a64×z×7)、(a64×z×3,a64×z×7)、(a64×z×3,a64×z×5)、(a64×z×3,a64×z×3)、(a64×z×3,a64×z×1)、(a64×z×3,-a64×z×1)、(a64×z×3,-a64×z×3)、(a64×z×3,-a64×z×5)、(a64×z×3,-a64×z×7)、(a64×z×1,a64×z×7)、(a64×z×1,a64×z×5)、(a64×z×1,a64×z×3)、(a64×z×1,a64×z×1)、(a64×z×1,-a64×z×1)、(a64×z×1,-a64×z×3)、(a64×z×1,-a64×z×5)、(a64×z×1,-a64×z×7)、(-a64×z×1,a64×z×7)、(-a64×z×1,a64×z×5)、(-a64×z×1,a64×z×3)、(-a64×z×1,a64×z×1)、(-a64×z×1,-a64×z×1)、(-a64×z×1,-a64×z×3)、 (-a64×z×1,-a64×z×5)、(-a64×z×1,-a64×z×7)、(-a64×z×3,a64×z×7)、(-a64×z×3,a64×z×5)、(-a64×z×3,a64×z×3)、(-a64×z×3,a64×z×1)、(-a64×z×3,-a64×z×1)、(-a64×z×3,-a64×z×3)、(-a64×z×3,-a64×z×5)、(-a64×z×3,-a64×z×7)、(-a64×z×5,a64×z×7)、(-a64×z×5,a64×z×5)、(-a64×z×5,a64×z×3)、(-a64×z×5,a64×z×1)、(-a64×z×5,-a64×z×1)、(-a64×z×5,-a64×z×3)、(-a64×z×5,-a64×z×5)、(-a64×z×5,-a64×z×7)、(-a64×z×7,a64×z×7)、(-a64×z×7,a64×z×5)、(-a64×z×7,a64×z×3)、(-a64×z×7,a64×z×1)、(-a64×z×7,-a64×z×1)、(-a64×z×7,-a64×z×3)、(-a64×z×7,-a64×z×5)、(-a64×z×7,-a64×z×7)
。再者,係數a64是以下列數學式(27)來表示。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38-27
又,z是比0更大的實數。此時,平均發送電力會成為z2。亦即,藉由如數學式(27)來設定a64,BPSK的發送等級、QPSK的發送等級、16QAM的發送等級、與64QAM的發送等級即會變得相等。
在此,作為一例,說明在基地台401所發送的調變訊號的訊框構成為圖7及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之情況下,對各符號進行以下的調變方式及發送等級調整的情 況。
例如,將使用者#1用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調變方式設為QPSK,且將發送等級的調整係數設為b1。再者,b1相當於上述已說明之發送等級的變更值α1。在此情況下,發送等級調整後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同相成分ID1,是以ID1=b1×I4來表示,發送等級調整後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正交成分QD1,是以QD1=b1×Q4來表示。
又,例如,將使用者#2用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調變方式設為16QAM,且將發送等級的調整係數設為b2。再者,b2相當於上述已說明之發送等級的變更值α2。在此情況下,發送等級調整後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同相成分ID2,是以ID2=b2×I16來表示,發送等級調整後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正交成分QD2,是以QD2=b2×Q16來表示。
又,例如,將使用者#3用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調變方式設為64QAM,且將發送等級的調整係數設為b3。在此情況下,發送等級調整後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同相成分ID3,是以ID3=b3×I64來表示,發送等級調整後的資料傳送區域502、602的資料符號之正交成分QD3,是以QD3=b3×Q64來表示。
另一方面,例如,將使用者#1用的PT-RS傳 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調變方式設為BPSK,且將發送等級的調整係數設為c1。再者,c1相當於上述已說明之發送等級的變更值β1。在此情況下,發送等級調整後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同相成分IP1,是以IP1=c1×I2來表示,發送等級調整後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正交成分QP1,是以QP1=c1×Q2來表示。
又,例如,將使用者#2用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調變方式設為BPSK,且將發送等級的調整係數設為c2。再者,c2相當於上述已說明之發送等級的變更值β2。在此情況下,發送等級調整後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同相成分IP2,是以IP2=c2×I2來表示,發送等級調整後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正交成分QP2,是以QP2=c2×Q2來表示。
又,例如,將使用者#3用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調變方式設為BPSK,且將發送等級的調整係數設為c3。在此情況下,發送等級調整後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同相成分IP3,是以IP3=c3×I2來表示,發送等級調整後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之正交成分QP3,是以QP3=c3×Q2來表示。
基地台401在進行上述發送等級調整時,以下的設定(條件)會成為可行:
「將b1、c1設定成b1≠c1」
「將b2、c2設定成b2≠c2」
「將b3、c3設定成b3≠c3」
再者,雖然在上述之一例中,是針對存在有使用者#1至使用者#3的情況作說明,但使用者的數量並不限定為3,在使用者數n(n為2以上的整數)的情況下也可以同樣地實施。亦即,基地台401可以將bk、ck設定成bk≠ck(k是1以上n以下的整數)。
或者,基地台401在進行上述發送等級調整時,以下的設定(條件)是可行的:「存在有b1≠c1、b2≠c2、b3≠c3之任一者成立的時間」
再者,使用者數為n之時,以下成立:存在有「將k設為1以上n以下的整數時,存在有使bk≠ck成立的k」的時間
又,雖然在上述之一例中,是將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之調變方式(對映方法)設為BPSK,但也可以是其他調變方式。又,由於BPSK、π/2位移BPSK、QPSK、π/4位移QPSK、及PAM(脈幅調變(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等可以進行相位的估測,因此作為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之調變方式(對映方法)是較理想的方法。但是,對映方法並不限定於這些方法,即使是不會成為平均發送電力z2的對映,仍可以實施和上述同樣的動作,其中該平均發送電力是發送等級調整前的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之平均發送電力。再者,雖 然在上述之例子中,是對符號乘上調整係數b1、b2、c1、c2,但並不以此為限,也可以如數學式(1)至數學式(21)的任一者來乘上調整係數。
又,資料傳送區域的資料符號之調變方式(對映方法)並不限於BPSK、QPSK、16QAM、及64QAM。例如,作為資料傳送區域的資料符號之對映方法,也可以利用非均一的對映方法,也可以利用π/2位移BPSK、π/4位移QPSK。但是,在各調變方式中必須另外規定相當於上述之係數a2、a4、a16、a64的係數。
[資料符號的發送等級調整係數、與PT-RS符號的發送等級調整係數之關係]
接著,說明資料傳送區域的資料符號的發送等級調整係數、與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的發送等級調整係數之關係。
將資料傳送區域的資料符號的發送等級之調整係數的最低值設為bmin,且將最大值設為bmax。但是,bmin是比零更大的實數,bmax是實數,且bmin<bmax成立。
上述之發送等級調整係數b1、b2、b3(將終端數設為n的情況下,bk(k為1以上n以下的整數))是規定為bmin以上bmax以下之較理想的值。
又,將PT-RS傳送區域的PT-TS符號之發送等級調整係數的最小值設為cmin,且將最大值設為cmax。但是,cmin是比零更大的實數,cmax是實數,且 cmin<cmax成立。
上述之發送等級調整係數c1、c2、c3(將終端數設為n的情況下,ck(k為1以上n以下的整數))是規定為cmin以上cmax以下之較理想的值。
此時,cmin>bmin成立亦可。像這樣設定後,就可以確保PT-RS符號的接收等級。這是因為,藉此各終端可利用發向其他終端的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來估測相雜訊的可能性會變高,且資料的接收品質提升的可能性會變高。
[PT-RS符號的發送等級之補正係數的估測方法]
接著,詳細地說明終端(圖9所示的接收裝置)中的PT-RS符號之發送等級補正係數β的估測方法之一例。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形態中,對補正係數β與序列之型樣建立關連,其中該補正係數β是對於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之發送(電力)等級的補正係數,該序列之型樣是配置於PT-RS傳送區域且作為PT-RS來使用的序列之型樣。基地台401(發送裝置)及各終端(接收裝置)會共享補正係數β與PT-RS的型樣之關連。
藉此,各終端藉由特定出配置於PT-RS傳送區域之PT-RS的型樣,即使沒有來自基地台401的補正係數β之明確的通知,仍可以特定出與該PT-RS的型樣建立關連之發送等級的補正係數β。
亦即,基地台401藉由PT-RS的發送,即可 以暗示地通知補正係數β(亦即,PT-RS的發送電力資訊)。藉此,基地台401就不必對例如控制資訊傳送區域500、600來附加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之發送等級的資訊。
又,如上所述,使利用補正係數α的發送(電力)等級的控制方法、與利用補正係數β的發送(電力)等級的控制方法(補正係數β)不同,藉此各終端不需要看關於其他終端的資料傳送區域之資訊,就可以特定出關於PT-RS的發送(電力)等級之資訊(補正係數β),其中該補正係數α是除了PT-RS傳送區域之傳送區域中的補正係數,該補正係數β是PT-RS傳送區域中的補正係數。藉此,可維持其他終端的資料保護,且終端除了發向本機的PT-RS之外,還可利用發向其他終端的PT-RS來以較佳的精度去估測相雜訊。
以下,針對具體的方法作說明。
例如,設成使用對於PT-RS的發送等級之複數m個補正係數βn(但是,n=1~m的整數)的任一者。
在此情況下,對於m個補正係數β,各自建立關連地設定作為PT-RS使用的序列之型樣(以下,稱為PT-RS型樣)。在此,各PT-RS型樣彼此正交。例如,PT-RS型樣可以作為調變訊號而彼此正交,在使用BPSK、QPSK等的情況下,也可以作為位元序列而彼此正交。
具體而言,例如準備m種類的PT-RS型樣。此時,將m種類的PT-RS型樣表示為un(k)。再者,由於PT-RS型樣存在有m種類,因此n是1以上m以下的整數(但 是,m是2以上的整數)。此時,un(k)可以用複數來定義,也可以用實數來定義。又,作為一例將k設為0以上的整數。又,un(k)為週期T(將T設為2以上的整數)的序列(亦即,un(k=i)=un(k=i+T)成立)。此時,在PT-RS型樣(un(0)-un(T_1))作為調變訊號而彼此正交的情況下,將x設為1以上m以下的整數,將y設為1以上m以下的整數,在x≠y成立時,下列式子(28)會成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45-28
或,準備m種類的PT-RS型樣。此時,將m種類的PT-RS型樣表示為以{0,1}構成的位元序列bn(k)。再者,由於PT-RS型樣存在有m種類,因此將n設為1以上m以下的整數(但是,m是2以上的整數)。此時,作為一例將k設為0以上的整數。又,bn(k)是設為週期T(將T設為2以上的整數)的位元序列(亦即,bn(k=i)bn(k=i+T)成立)。此時,在PT-RS型樣(bn(0)~bn(T_1))作為位元序列而彼此正交的情況下,將x設為1以上m以下的整數,將y設為1以上m以下的整數,在x≠y成立時,下列式子(29)會成立。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45-29
作為一例,說明BPSK的調變訊號(亦即,同相I成分為1或-1,正交成分為0(零))的週期T=4,m=4的 PT-RS型樣。
例如,m=4個的PT-RS型樣u1~u4是表示為以下,以滿足數學式(28)的關係。
PT-RS型樣u1會成為如以下:
u1(0+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1(1+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1(2+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1(3+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再者,將z設為0以上的整數。
PT-RS型樣u2會成為如以下:
u2(0+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2(1+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2(2+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2(3+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再者,將z設為0以上的整數。
PT-RS型樣u3會成為如以下:
u3(0+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3(1+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3(2+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3(3+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再者,將z設為0以上的整數。
PT-RS型樣u4會成為如以下:
u4(0+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4(1+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4(2+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u4(3+z×T)=(1,0),亦即,同相成分1,正交成分0
再者,將z設為0以上的整數。
又,各PT-RS型樣u1~u4是如以下地各自與補正係數β14建立關連。
設定為補正係數β1=1.0時,使用PT-RS型樣u1
設定為補正係數β1=2.0時,使用PT-RS型樣u2
設定為補正係數β1=4.0時,使用PT-RS型樣u3
設定為補正係數β1=8.0時,使用PT-RS型樣u4
首先,基地台401(發送裝置)會設定補正係數β,該補正係數β是各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內之PT-RS傳送區域503、603中的發送(電力)等級之補正係數。並且,基地台401將與已設定的補正係數β建立關連的PT-RS型樣u,作為配置於該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來使用。
亦即,在各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內之PT-RS傳送區域503、603中,發送構成PT-RS型樣的序列(調變訊號序列或位元序列),其中該PT-RS型樣是與設定於該PT-RS傳送區域的補正係數β已建立關連。再者,由於基地台401是按每個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來設定發送等級的補正係數β,因此在各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內之PT-RS傳送區域503、603中發送的PT-RS型樣是各自個別地來設定。
另一方面,終端(接收裝置)會根據PT-RS型 樣u與補正係數β的關連性,特定出在PT-RS傳送區域503、603中接收之與PT-RS建立關連的補正係數β。
具體而言,終端會算出在各PT-RS傳送區域503、603中接收的PT-RS、與PT-RS型樣u1~u4的每一個的相關值,並特定出相關值成為最大的PT-RS型樣un。再者,由數學式(28)所示的關係,相對於PT-RS型樣u的相關值會成為零,其中該PT-RS型樣u是和在PT-RS傳送區域中接收之PT-RS的型樣不同的型樣。並且,終端會特定出與相關值成為最大的PT-RS型樣un建立關連的補正係數βn
例如,在上述例子中,終端在PT-RS符號為PT-RS型樣u1的情況下,則判定對於該PT-RS符號的補正係數β1=2.0,其中該PT-RS符號是配置於發向本機的傳送區域內之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終端會以同樣的方式來特定出配置於其他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內之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的PT-RS型樣u,並判定補正係數β。
藉由如此進行,各終端除了本機用的傳送區域之補正係數β之外,還可以分別特定出其他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中的補正係數β。藉此,終端可根據已特定的補正係數β,來補正在各使用者用傳送區域中接收的PT-RS之測定值,藉此除了發送至本機的PT-RS之外,還可利用發送至其他使用者的PT-RS,來估測相雜訊。
再者,PT-RS型樣un(k)的例子並不限定於上述的例子。又,也可以從bn(k)來生成PT-RS型樣un(k)。
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基地台(圖3的發送裝置)可生成調變訊號,並發送調變訊號,其中該調變訊號是在分配給複數個接收裝置的資源中,分別配置有發向複數個接收裝置的PT-RS(相雜訊估測用的參考訊號)。又,對於PT-RS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β、與使用於該PT-RS的序列之型樣會建立關連。
藉此,終端(接收裝置)即使在複數個使用者的發送電力控制為不同的情況下,仍可根據對於各使用者的發送電力控制(補正係數β),利用發送至各使用者的PT-RS來正確地估測相雜訊。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各終端可以利用發送至複數個使用者的PT-RS來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且可以使資料的傳送效率提升。
又,各終端藉由觀測PT-RS傳送區域中的PT-RS型樣,無論其他使用者的資料符號(發送等級的補正係數α)為如何,亦即,不須觀測其他使用者的資料符號,仍可以在各終端中特定出其他使用者用傳送區域中的PT-RS的補正係數β。因此,在終端進行相雜訊估測時可以謀求其他使用者的資料保護。
又,由於PT-RS的發送等級的補正係數β,是與發送的PT-RS型樣建立對應而暗示地通知至終端,因此可以抑制用於補正係數β的控制資訊之增加。
(變形例1)
雖然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有關於發送等級調整,是針對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與資料傳送區域的資料 符號之關係來說明,但並不以此為限。例如,也可以將PT-RS傳送區域的資料符號置換為DM-RS傳送區域的DM-RS符號。亦即,針對PT-RS傳送區域的PT-RS符號與DM-RS區域的DM-RS符號,也可以實施和上述實施形態同樣的發送等級調整。
(變形例2)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針對在圖7及圖8所示的訊框構成中,對於各使用者配置(插入)有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情況作說明。但是,根據使用者的不同,也可以設為未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訊框構成。又,也可以變更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訊框,且也可以變更訊框中的資源中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插入頻率、插入個數、插入規則、及插入方法。
例如,基地台401(發送裝置)也可以因應設定於發向各終端(使用者)的訊號之調變方式(亦即,調變多值數:modulation order),來決定是否將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配置於分配給該終端的資源。
又,基地台401(發送裝置)因應設定於發向各終端(使用者)的訊號之調變方式(亦即,調變多值數:modulation order),在分配給該終端的資源中,也可以對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訊框進行變更,也可以變更訊框中之資源中的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插入頻率、插入個數、插入規則、及插入方法。例如,基 地台401在設定於發向終端的訊號之調變多值數為閾值(例如,將閾值設定為16)以上的情況下,可將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配置於分配給該終端的資源,且在調變多值數未滿閾值的情況下,不將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配置於分配給該終端的資源。例如,基地台401會向某個終端以16QAM來發送調變訊號。此時,基地台401會發送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另一方面,基地台401會向某個終端以QPSK來發送調變訊號。此時,基地台401不會發送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再者,閾值並不限定於16,也可以為其他的值。
具體而言,基地台401也可以在對於終端的資料符號之調變方式為BPSK(或π/2位移BPSK)、QPSK(π/4位移QPSK)等之調變多值數較少的情況下,不配置相對於該終端的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而在調變多值數較多的情況下,配置相對於該終端的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
利用圖14、圖15來說明其他例子。例如,基地台401會向某個終端(例如,使用者#2)以16QAM來發送調變訊號。此時,例如如圖14、圖15所示,是在使用者#2用傳送區域,即12個載波當中,利用2個載波來發送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又,基地台401會向某個終端(例如,使用者#1)以QPSK來發送調變訊號。此時,基地台401例如如圖14、圖15所示,是在使用者#1用傳送區域即12個載波當中,利用1個載波(已利用載波1至載波12時,僅 在載波4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來發送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又,基地台401會向某個終端(例如,使用者#3)以BPSK來發送調變訊號。此時,基地台401不會在例如圖14、圖15的12個載波中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例如,已利用載波25至載波36時,在載波25至載波36中沒有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存在)。
再者,在此例中,雖然是藉由調變方式,來變更存在於12個載波中的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數量,但是變更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插入頻率的方法,並不以此為限。例如,雖然在圖7、圖8中,記載了相對於時間軸來連續地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根據調變方式,而在時間上切換PT-T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插入頻率。
例如,也可以如圖16、圖17所示,向某個終端(例如,使用者#1)發送的調變訊號的調變方式為16QAM時,是在時間上連續地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向某個終端(例如,使用者#2)發送的調變訊號的調變方式為QPSK時,是在時間上按每2個符號來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向某個終端(例如,使用者#3)發送的調變訊號的調變方式為BPSK時,是在時間上按每5個符號來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又,根據調變方式,也可以在時間上及頻率上切換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插入頻率。又,根據調變方式,切換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訊框的插入規則即可。再者,插入規則 也可以包含不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情況。
一般而言,調變多值數越多,相雜訊的影響會有變越大的傾向。亦即,在調變多值數較多的情況下,可以藉由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來降低因終端中的相雜訊所造成的接收性能劣化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在調變多值數較少的情況下,相雜訊的影響會變小,因此即使不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或減少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插入頻率,因相雜訊所造成的性能劣化之影響仍為較小,並且因不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或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較少的部分,可使資料傳送區域(資料符號)增加,因此可提升資料的傳送效率。
例如,在LTE(長期演進技術(Long Term Evolution))等之通訊系統中,基地台401是對使用者(終端)發送MCS(調變與編碼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的資訊,該MCS的資訊是基地台401所發送的調變訊號中使用的MCS的資訊。此時,基地台401也可以讀取相對於使用者之MCS所示的調變多值數(modulatio order)(或調變方式)(根據相對於使用者之MCS所示的調變多值數(或調變方式)),來決定是否對該使用者配置(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或者,決定對於該使用者的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之例如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或插入規則。詳細而言,基地台401並不是根據MCS(亦即,調變多值數(或調變方式)與編碼率的組合(傳 送速度))本身,而是根據包含於MCS的調變多值數(或調變方式),來判定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配置之有無。又,基地台401並不是根據MCS(亦即,調變多值數(或調變方式)與編碼率的組合(傳送速度))本身,而是根據包含於MCS的調變多值數(或調變方式),來決定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之例如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或插入規則。再者,「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或插入規則」也可以包含「不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情況」。
又,也可以發生如以下所說明的情形。例如,基地台401是設為可以選擇64QAM(正交調幅(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及64APSK(振幅相移鍵控(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來作為發送至使用者(終端)的調變訊號的調變方式。此時,雖然基地台401是藉由例如包含於MCS的調變方式之資訊,來決定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或插入規則,但是基地台401選擇64QAM時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與選擇64APSK時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也可以為不同。又,基地台401選擇64QAM時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與選擇64APSK時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也可以為不同。再者,在插入頻率、插入規則中也可以包含不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情況。
又,基地台401可以選擇(均勻(uniform))64QAM及NU(非均勻(Non-Uniform))64QAM來作為發送至使用者(終端)的調變訊號的調變方式。此時,雖然基地台401是藉由例如包含於MCS的調變方式之資訊,來決定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或插入規則,但是基地台401選擇64QAM時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與選擇NU-64QAM時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也可以為不同。再者,在插入頻率、插入規則中也可以包含不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情況。以上為一個例子,若用其他的表現則成為如以下。基地台401可以選擇在同相I-正交Q平面中具有N(將N設為2以上的整數)個訊號點的第1調變方式與第2調變方式,來作為發送至使用者(終端)的調變訊號的調變方式。從而,雖然第1調變方式的調變多值數會成為N,且第2調變方式的調變多值數也會成為N,但第1調變方式的同相I-正交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與第2調變方式的同相I-正交Q平面中的訊號點配置是不同的。此時,雖然基地台401是藉由例如包含於MCS的調變方式之資訊,來決定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或插入規則,但是基地台401選擇第1調變方式時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與選擇第2調變方式 時之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對於訊框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也可以為不同。再者,在插入頻率、插入規則中也可以包含不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情況。
例如,在MCS的索引(index)越大則傳送速度越快的順序之情況下,根據各MCS中的調變多數值與編碼率的組合,有時調變多數值較少的MCS的索引會變得比調變多數值較多的MCS的索引更大。因此,假設因應於MCS(索引)來判定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配置之有無,則可能會發生在調變多值數較多的MCS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且在調變多值數較少的MCS中未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的狀況。因此,若因應於MCS來判定PT-RS傳送區域的配置之有無,在必須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之狀況下,會有未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的可能性,而造成終端的接收性能劣化的情況發生。
相對於此,在變形例2中,基地台401是根據包含於MCS的調變多值數、及/或訊號點配置來判定PT-RS傳送區域的配置之有無、或者決定PT-RS傳送區域的插入頻率、插入規則,藉此即可考慮調變多值數、及/或訊號點配置、或有可能依存於調變方式的相雜訊之影響,來適當地判斷PT-RS傳送區域的需要與否、插入頻率、及插入規則,而可以抑制在終端中的接收性能之劣化。
(變形例3)
基地台401也可以根據來自終端的反饋資訊,來切換 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插入之有無、插入頻率、及插入規則。
可考慮的是,例如,可能成為相雜訊的主要原因之振盪器,和基地台比較之下,終端較為低價且性能較低。因此,相雜訊的發生,和基地台的振盪器相比,起因於終端的振盪器的可能性較高。
於是,終端也可以監測資料的解調結果,來反饋下述之資訊:顯示從終端向基地台401是否有需要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的配置、或插入頻率、插入規則的資訊。並且,基地台401是對於相雜訊的影響較大的終端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且對於相雜訊的影響較小的終端不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或者,對於相雜訊的影響較大的終端密集地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且對於相雜訊的影響較小的終端稀疏地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
藉此,在相雜訊的影響較大的終端中,利用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來估測相雜訊,就可以降低相雜訊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在相雜訊的影響較小的終端中,因不插入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或插入頻率較為稀疏的部分,可使資料傳送區域(資料符號)增加,因此可以提升資料的傳送效率。
(變形例4)
DMRS、資料、及PT-RS的預編碼是對各終端(接收裝置)來分別設定的。因此,如上所述,某個終端利用其他終 端的PT-RS來估測相雜訊時,終端間的預編碼不同的情形會成為問題。亦即,終端在對於其他終端的預編碼為不同的情況下,會有無法直接使用其他終端的PT-RS之問題。
於是,在變形例4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是在頻率區域中使相對於各終端的PT-RS符號相鄰。
圖18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7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圖19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8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
在圖18及圖19中,和圖7及圖8不同的點是:相對於各使用者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的PT-RS符號,是配置在各使用者所用的傳送區域(資源)之最高頻率(載波)及最低頻率(載波)。亦即,基地台401是將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配置於分配給終端的資源之最高頻率及最低頻率。
藉此,根據使用者分配,PT-RS傳送區域503、603會被配置於連續的2個載波。例如,在圖18及圖19中,在(載波12與載波13)、(載波24與載波25)中,相對於不同的使用者的PT-RS符號是配置於相鄰的頻率(載波)。
像這樣,若存在有配置於連續的載波之PT-RS傳送區域,終端(接收裝置)就可以容易地進行載波間干擾(ICI: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的估測。再者,終端利用配置於連續的載波之PT-RS傳送區域來估測ICI時,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中所用的預編碼矩陣、使用者 #2的傳送區域中所用的預編碼矩陣、及使用者#3的傳送區域中所用的預編碼矩陣可以為相同,也可以為不同。
再者,即使在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中所用的預編碼矩陣、使用者#2的傳送區域中所用的預編碼矩陣、及使用者#3的傳送區域中所用的預編碼矩陣為不同的情況下,各終端仍可以利用其他使用者的DM-RS傳送區域的DM-RS符號來估測相雜訊。
例如,在圖18及圖19中,使用者#2的終端(接收裝置)可以利用使用者#2的傳送區域內之載波13及載波24的DM-RS傳送區域,來估測相雜訊。進而,使用者#2的終端為了估測相雜訊,可以利用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內之載波12的DM-RS傳送區域、及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內之載波25的DM-RS傳送區域,來估測相雜訊。
在此,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即載波13與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之載波12是相鄰的,而可以將載波13及載波12的通道變動視為幾乎相等。藉此,使用者#2的終端可利用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內之載波12的DM-RS傳送區域、及使用者#2用傳送區域內之載波13的DM-RS傳送區域,來估測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
詳細而言,在終端中利用DM-RS傳送區域所估測的接收訊號等級,是由該DM-RS傳送區域的通道特性、及該DM-RS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而定。因此,由於使用者#2的終端已掌握使用者#2的傳送區域中所 使用的預編碼矩陣,因此可以從使用者#2的傳送區域內之載波13的DM-RS傳送區域中所測定的接收訊號等級,來估測載波13的通道變動(通道特性)。並且,由於可將已估測的載波13的通道特性與載波12的通道特性視為同等,因此使用者#2的終端可以從載波12的DM-RS傳送區域中所測定的接收訊號等級,來估測使用者#1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
像這樣,使用者#2的終端是利用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即載波12的DM-RS傳送區域,來估測使用者#1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藉此就可以利用使用者#1的傳送區域內之載波12的PT-RS傳送區域,來估測相雜訊。因此,使用者#2的終端即使在使用者#2與使用者#1之間使用的預編碼為不同的情況下,除了使用者#2的PT-RS之外,還可以使用使用者#1的PT-RS來進行相位估測,而可提升相位估測精度。
再者,如上所述,終端藉由利用相鄰的載波,就可以容易地估測載波間干擾。
同樣地,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即載波24與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載波25是相鄰的,而可以將載波24及載波25的通道變動視為幾乎相等。藉此,使用者#2的終端可利用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內之載波24的DM-RS傳送區域、及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內之載波25的DM-RS傳送區域,來估測使用者#3用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因此,使用者#2的終端即使在使用者#2與使用者 #3之間使用的預編碼為不同的情況下,除了使用者#2的PT-RS之外,還可以使用使用者#3的PT-RS來進行相位估測,而可提升相位估測精度。進而,如上所述,終端藉由利用相鄰的載波,就可以容易地估測載波間干擾。
再者,如圖7及圖8所示,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的載波,對於各使用者並不限於2個載波,只要對於各使用者在1個載波以上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就可以同樣地實施。又,也可以有對於某個使用者用而未配置PT-RS傳送區域的情況。
(變形例5)
在變形例5中,基地台401(發送裝置)是將PT-RS傳送區域配置於沒有使用者分配的資源區域(資源區塊)。藉此,基地台401的通訊對象之各終端(接收裝置)就可以將存在於沒有使用者分配的區域內之PT-RS傳送區域用於相雜訊估測。因此,可提升各終端的相雜訊之估測精度,且可提升資料的接收品質。
以下,作為變形例5中的訊框構成之一例,針對第1例至第4例作說明。
<第1例>
圖20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7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圖21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8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
在圖20及圖21中,和圖7及圖8不同的點是:存在有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該未使用的時間、頻率 區域並未分配有使用者用的資料傳送區域,以及在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603及DM-RS傳送區域501、601。
例如,使用者#2的終端(接收裝置)是將發送至使用者#2的PT-RS傳送區域,亦即,圖20、圖21所示的載波16及載波21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利用於相雜訊估測。進而,使用者#2的終端也可以除了發送至本機的PT-RS傳送區域之外,還將插入於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的至少PT-RS傳送區域(也可以利用DM-RS傳送區域),亦即,圖20、圖21所示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也可以利用DM-RS傳送區域501、601),利用於相雜訊估測。藉此,使用者#2的終端就可以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且可以提升資料的接收品質。
又,和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及使用者#2的傳送區域同樣地,在圖20及圖21所示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時刻$1中,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501、601。藉由如此進行,使用者#2(或使用者#1)的終端就可以利用載波28及載波33的DM-RS傳送區域501、601來進行通道估測。藉此,使用者#2(或使用者#1)的終端就可以提升通道估測精度,且可以提升資料的接收品質。
再者,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的載波並不限於如圖20、圖21地相對於各使用者用為2個載波,只要相對於各使用者在1個載波以上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就可以同樣地實施。又,也可以有對於某個使用者用未配置 PT-RS傳送區域的情況。
又,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的PT-RS傳送區域並不限於2個載波,只要在1個載波以上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就可以同樣地實施。又,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的DM-RS傳送區域的構成,並不限於圖20、圖21,也可以在時間$1配置2個以上。
再者,在圖20、圖21中,在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的載波28及載波33中,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像這樣配置後,會有在終端中容易將PT-RS傳送區域用於相雜訊估測的優點。
例如,將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與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設為相同,且將該預編碼矩陣表示為Fc。
此時,在圖20、圖21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中,利用預編碼矩陣Fc會成為1個較理想的方法。例如,在使用者#2的終端中,由於已發送至本機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與載波28及載波33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是相同的,因此會有可容易地將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利用於相雜訊的估測之優點。
作為另1個較理想的方法,在圖20、圖21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中,不進行預編碼、或者將預編碼矩陣Fx設為下列數學式 (30)或(31)。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64-30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064-31
再者,c是設為0以外的實數。
藉此,例如會有下述之優點:使用者#2的終端可容易地得知載波28及載波33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且可容易地將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利用於相雜訊估測。又,由於基地台401(發送裝置)可以不必在載波28及載波33中進行藉由預編碼矩陣的複數演算,因此會有可減少演算量的優點。但是,圖20、圖21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中之預編碼方法(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子。
接著,針對在圖20、圖21中,按每個使用者來設定預編碼矩陣的情況作說明。在此情況下,在圖20、圖21中,作為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的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之較理想的預編碼矩陣,可列舉數學式(30)、數學式(31)。但是,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中之預編碼方法(所 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子。
藉此,例如會有下述之優點:使用者#2的終端可容易地得知載波28及載波33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且可容易地將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利用於相雜訊估測。又,由於基地台401可以不必在載波28及載波33中進行藉由預編碼矩陣的複數演算,因此會有可減少演算量的優點。
但是,例如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子,其中該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是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
<第2例>
圖22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7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圖23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8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
在圖22及圖23中,和圖7及圖8不同的點是:和第1例(圖20、圖21)同樣地,存在有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該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並未分配有使用者用的資料傳送區域,以及在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603及DM-RS傳送區域501、601。
又,在圖22及圖23中,和變形例4(圖18、圖19)同樣地,在各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或未使用的區域之最低頻率及最高頻率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且PT-RS符號在頻率區域中相鄰。
藉此,和變形例4同樣地,可提升相位估測精度,且更可以容易地估測載波間干擾。
又,由於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的PT-RS傳送區域、DM-RS傳送區域的構成方法、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的構成方法、及其優點如第1例中所說明,因此省略說明。
<第3例>
圖24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7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圖25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8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
在圖24及圖25中,和第1例(圖20、圖21)同樣地,存在有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該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並未分配有使用者用的資料傳送區域,且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603。在圖24及圖25中,有特徵性的點是:在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及使用者#2的傳送區域中,在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501、601的時刻$1中,在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
例如,使用者#2的終端是將發送至使用者#2的PT-RS傳送區域,亦即,圖24、圖25所示的載波16及載波21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利用於相雜訊估測。進而,使用者#2的終端也可以除了發送至本機的PT-RS傳送區域之外,還將插入於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的至少PT-RS傳送區域,亦即,圖24、圖25所示的載波28及載波 33的PT-RS傳送區域503、603,利用於相雜訊估測。藉此,使用者#2的終端就可以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且可以提升資料的接收品質。
又,在圖24、圖25所示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時刻$1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603,藉此使用者#2(及使用者#1)的終端就可以利用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來進行通道估測及/或相雜訊估測。藉此,就可以提升失真(例如,通道變動、相雜訊的影響)的估測精度,且提升資料的接收品質。
又,由於在圖24、圖25所示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時刻$1中,未設有DM-RS傳送區域,因此使用者#2(及使用者#1)的終端不需要在意DM-RS傳送區域用的預編碼矩陣。亦即,使用者#2(及使用者#1)的終端只要考慮PT-RS傳送區域用的預編碼矩陣即可。因此,會有可使失真(例如,通道變動、相雜訊的影響)的估測簡單化之優點。
再者,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的載波並不限於如圖24、圖25地對於各使用者用為2個載波,只要對於各使用者在1個載波以上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就可以同樣地實施。又,也可以有對於某個使用者用而未配置PT-RS傳送區域的情況。
又,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的PT-RS傳送區域並不限於2個載波,只要在1個載波以上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就可以同樣地實 施。
在此,例如,將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與使用者#2用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設為相同,且將該預編碼矩陣表示為Fc。
此時,在圖24、圖25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中,利用Fc來作為預編碼矩陣會成為1個較理想的方法。例如,在使用者#2的終端中,由於已發送至本機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與載波28及載波33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是相同的,因此會有可容易地將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利用於相雜訊的估測(及通道估測)之優點。
作為另1個較理想的方法,在圖24、圖25的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中,不進行預編碼、或者將預編碼矩陣Fx設為數學式(30)或(31)。
藉此,例如會有下述之優點:使用者#2的終端可容易地得知載波28及載波33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且可容易地將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利用於相雜訊估測(及通道估測)。又,由於基地台401可以不必在載波28及載波33中進行藉由預編碼矩陣的複數演算,因此會有可減少演算量的優點。
接著,針對在圖24、圖25中,按每個使用者來設定預編碼矩陣的情況作說明。在此情況下,在圖24、圖25中,作為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的PT-RS傳送區域之較理想的預編碼矩陣,可列 舉數學式(30)、數學式(31)。
藉此,例如會有下述之優點:使用者#2的終端可容易地得知載波28及載波33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且可容易地將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利用於相雜訊估測(及通道估測)。又,由於基地台401可以不必在載波28及載波33中進行藉由預編碼矩陣的複數演算,因此會有可減少演算量的優點。
但是,例如載波28及載波33的PT-RS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並不限定於上述例子,其中該PT-RS傳送區域是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
<第4例>
圖26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7之調變訊號108_A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圖27是顯示上述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圖8之調變訊號108_B的訊框構成之變形例。
在圖26及圖27中,和第3例(圖24、圖25)同樣地,存在有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該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並未分配有使用者用的資料傳送區域,且未使用的時間、頻率區域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503、603。在圖26及圖27中,有特徵性的點是:和第3例同樣地,在使用者#1用的傳送區域及使用者#2的傳送區域中,在配置有DM-RS傳送區域501、601的時刻$1中,在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
又,在圖26及圖27中,和變形例4(圖18、圖 19)同樣地,在各使用者用的傳送區域或未使用的區域之最低頻率及最高頻率中配置有PT-RS傳送區域(及DM-RS傳送區域),且PT-RS符號在頻率區域中相鄰。
藉此,和變形例4同樣地,可提升相位估測精度,且更可以容易地估測載波間干擾。
又,由於配置於未進行使用者分配的未使用之時間、頻率區域的PT-RS傳送區域、DM-RS傳送區域的構成方法、各傳送區域中所使用的預編碼矩陣的構成方法、及其優點如第3例中所說明,因此省略說明。
(變形例6)
圖5A所示的PT-RS符號、及圖5B所示的PT-RS符號之任一者也可以是非零功率(non-zero Power)的符號。亦即,圖5A所示的PT-RS符號、及圖5B所示的PT-RS符號之任一者是成為不存在(零功率(zero Power))。又,也可以設為在圖5A中存在有PT-RS符號,而在圖5B中不存在有PT-RS符號。
具體而言,在與配置有圖5A所示的PT-RS符號的時間、頻率區域(亦即,非零功率)相同的時間、頻率區域中,在圖5B設為零功率(zero Power)。或者,在與配置有圖5B所示的PT-RS符號的時間、頻率區域(亦即,非零功率)相同的時間、頻率區域中,在圖5A設為零功率(zero Power)。
又,也可以在圖5A、圖5B中存在有PT-RS符號與零功率的符號。例如是設為:在圖5A的載波k,4、 時刻$2中存在有PT-RS符號,在載波k,4、時刻$3中存在有零功率的符號,在載波k,4、時刻$4中存在有PT-RS符號,在載波k,4、時刻$5中存在有零功率的符號,...。並且設為:在圖5A的載波k,10、時刻$2中存在有PT-RS符號,在載波k,10、時刻$3中存在有零功率的符號,在載波k,10、時刻$4中存在有PT-RS符號,在載波k,10、時刻$5中存在有零功率的符號,...。
又,是設為:在圖5B的載波k,4、時刻2中存在有零功率的符號,在載波k,4、時刻$3中存在有PT-RS符號,在載波k,4、時刻$4中存在有零功率的符號,在載波k,4、時刻$5中存在有PT-RS符號,...。並且設為:在圖5B的載波k,10、時刻2中存在有零功率的符號,在載波k,10、時刻$3中存在有PT-RS符號,在載波k,10、時刻$4中存在有零功率的符號,在載波k,10、時刻$5中存在有PT-RS符號,...。
但是,上述2個例子不過只是舉例,PT-RS符號與零功率的符號之配置並不以此為限。
又,作為上述之變形方法,圖7所示的PT-RS傳送區域、及圖8所示的PT-RS符號之任一者也可以為非零功率。亦即,圖7所示的PT-RS傳送區域、及圖8所示的PT-RS傳送區域之任一者是成為不存在(零功率)。又,也可以設為在圖7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而在圖8中不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
具體而言,在與配置有圖7所示的PT-RS傳 送區域的時間、頻率區域(亦即,非零功率)相同的時間、頻率區域中,在圖8設為非零功率。或者,在與配置有圖8所示的PT-RS傳送區域的時間、頻率區域(亦即,非零功率)相同的時間、頻率區域中,在圖7設為非零功率。
又,也可以在圖7、圖8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與零功率的符號。例如,著眼於使用者#1,設為:在圖7的載波4、時刻$2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在載波4、時刻$3中存在有零功率的傳送區域,在載波4、時刻$4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在載波4、時刻$5中存在有零功率的傳送區域符號,...。並且設為:在圖7的載波10、時刻$2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在載波10、時刻$3中存在有零功率的傳送區域,在載波10、時刻$4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在載波10、時刻$5中存在有零功率的傳送區域,...。
又,是設為:在圖8的載波4、時刻2中存在有零功率的傳送區域,在載波4、時刻$3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在載波4、時刻$4中存在有零功率的傳送區域,在載波4、時刻$5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並且是設為:在圖8的載波10、時刻2中存在有零功率的傳送區域,在載波10、時刻$3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在載波10、時刻$4中存在有零功率的傳送區域,在載波10、時刻$5中存在有PT-RS傳送區域,...。
但是,上述2個例子不過只是舉例,PT-RS傳送區域與零功率的傳送區域之配置並不以此為限。
即使是如以上的構成,終端仍可以估測調變訊號中的相雜訊之影響,且可實施本說明書的各實施形態。
(變形例7)
雖然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針對MIMO傳送(利用例如複數個天線來發送複數個流)作說明,但傳送方式並不限於MIMO傳送。
例如,基地台401(圖3所示的發送裝置)也可以應用單流(Single Stream)的發送方式。
在此情況下,在例如圖4所示的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104_k中,對映部205的輸出之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流#X1)及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流#X2)是相同的流。
針對這一點舉例說明。
例如,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與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也可以是相同的調變訊號。
又,作為其他例子,基地台401在藉由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來傳送第1位元列的情況下,也會在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中傳送第1位元列。
作為其他例子,是設為在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中存在有傳送第1位元列的第1符號。此時,在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中存在有傳送第1位元列的符號。
並且,相同的流之基頻訊號206_1、206_2也可以由不同的天線部#A(111_A)、天線部#B(111_B)來發送,基頻訊號206_1、206_2也可以由複數個天線來發 送。
又,也可以為例如在圖4所示的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104_k中,從對映部205僅輸出基頻訊號206_1(流#X1),而從處理部207輸出調變訊號208_A,且調變訊號208_A是由1個天線部#A(111_A)來發送。亦即,對映部205及處理部207是輸出對應於1個天線系統的構成(例如,多工部107、無線部109、及天線部111)之調變訊號,藉此來執行單流的單天線發送。再者,此時,在處理部207中不進行預編碼。
又,也可以為例如在圖4所示的使用者#k調變訊號生成部104_k中,從對映部205僅輸出基頻訊號206_1(流#X1),且輸出調變訊號208_A、208_B,該調變訊號208_A、208_B是在處理部207已施加CDD(循環延遲分集,Cyclic Delay Diversity)(或CSD:循環移位分集,Cyclic Shift Diversity)用的訊號處理之調變訊號,調變訊號208_A、208_B是從2個天線部#A(111_A)、天線部#B(111_B)來各自發送。亦即,處理部207是相對於從對映部205輸出的1個基頻訊號,輸出分別對應至2個天線系統的構成(例如,多工部107、無線部109、及天線部111)之調變訊號,藉此來執行單流的多天線發送。
關於基地台如上所述地發送單流的調變訊號之情況,也可以得到與本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各實施例同樣的效果。例如,也可以在圖5A、圖5B的訊框構成當中,生成圖5A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來實施本實施形 態的上述之說明。
又,基地台也可以發送圖7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並且,基地台也可以從各天線部來發送圖7、圖8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7的訊框構成、圖8的訊框構成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也可以利用圖7及/或圖8來實施上述所說明的實施例。
又,基地台也可以發送圖18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並且,基地台也可以從各天線部來發送圖18、圖19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18的訊框構成、圖19的訊框構成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也可以利用圖18及/或圖19來實施上述所說明的實施例。
基地台也可以發送圖20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並且,基地台也可以從各天線部來發送圖20、圖21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20的訊框構成、圖21的訊框構成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也可以利用圖20及/或圖21來實施上述所說明的實施例。
基地台也可以發送圖22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並且,基地台也可以從各天線部來發送圖22、圖23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22的訊框構成、圖23的訊框構成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也可以利用圖22及/或圖23來實施上述所說明的實施例。
基地台也可以發送圖24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並且,基地台也可以從各天線部來發送圖24、圖25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24的訊 框構成、圖25的訊框構成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也可以利用圖24及/或圖25來實施上述所說明的實施例。
基地台也可以發送圖26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並且,基地台也可以從各天線部來發送圖26、圖27的訊框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26的訊框構成、圖27的訊框構成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也可以利用圖26及/或圖27來實施上述所說明的實施例。
(變形例8)
又,基地台401也可以藉由符號編號i中之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流#X1)、符號編號i中之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流#X2),來傳送不同的資料,也可以傳送相同的資料。
例如,基地台401也可以在符號編號i中之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流#X1)中,傳送b0的1位元的資料,且在符號編號i中之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流#X2)中,傳送b0的1位元的資料。
又,基地台401也可以在符號編號i中之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1(流#X1)中,傳送b0的1位元的資料,且在符號編號i中之對映後的基頻訊號206_2(流#X2)中,傳送和b0不同之b1的1位元的資料。
從而,基地台401也可以設定為按每個使用者來「發送複數個流的複數個調變訊號」、及「發送單流的調變訊號」。因此,在訊框中也可以混合有「發送複數個流的複數個調變訊號」與「發送單流的調變訊號」。
又,在實現上述內容時,在基地台(圖3的發送裝置)中,也可以具備有1個以上的錯誤訂正編碼部203,且具備有1個以上的對映部205。
(變形例9)
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在MIMO傳送(利用例如複數個天線來發送複數個流)中,例如基地台以2個天線來傳送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DMRS傳送區域(DM-RS符號)、及資料傳送區域(資料符號),且傳送2個調變訊號(2個流)的情況,但也可以是以1個天線或3個天線來傳送2個調變訊號的構成,又,在終端利用1個天線、或2個天線、或3個天線來接收調變訊號的情況下,也可以實施本實施形態。
又,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說明了在MIMO傳送(利用例如複數個天線來發送複數個流)中,例如基地台以2個天線來傳送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DMRS傳送區域(DM-RS符號)、及資料傳送區域(資料符號),且傳送2個調變訊號(2個流)的情況,但即使例如基地台以複數個天線來發送3個以上的調變訊號(3個以上的流)的情況下,仍可藉由準備3個以上本實施形態所說明的訊框構成,且基地台生成並發送調變訊號,來同樣地實施。此時,藉由如終端利用1個天線、或2個天線、或3個天線來接收調變訊號,而可同樣地實施。
(實施形態2)
在本實施形態中,針對DFT-s-OFDM(離散傳立葉轉 換擴頻正交分頻多工(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傳送中的PT-RS之發送方法作說明。
[發送裝置的構成]
圖28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發送裝置的構成例之方塊圖。圖28所示的發送裝置可為例如終端等。
在圖28中,錯誤訂正編碼部B104是將資料B101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錯誤訂正編碼部B104會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B100的錯誤訂正編碼方式(例如,錯誤訂正編碼方法、錯誤訂正編碼的區塊尺寸、錯誤訂正編碼的編碼率等)之資訊,對資料B100施加錯誤訂正編碼,來生成並輸出錯誤訂正編碼後的資料B105。
調變訊號生成部B106是將錯誤訂正編碼後的資料B105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調變訊號生成部B106是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B100的調變訊號之資訊,對錯誤訂正編碼後的資料B105進行對映(調變),來輸出流#1的基頻訊號B107_1、及流#2的基頻訊號B107_2。
處理部B108是將流#1的基頻訊號B107_1、流#2的基頻訊號B107_2、DM-RS(B102)、PT-RS(B103)、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處理部B108是根據包含於控制訊號B100的訊框構成的資訊、關於預編碼的資訊、發送功率的資訊、及關於CDD(CSD)的資訊等,進行預定的處理(例如,預編碼、發送功率變更、及CDD(CSD)等之處理),來生成並輸出調變訊號 A(B109_A)及調變訊號B(B109_B)。
再者,處理部B108在預編碼處理時,亦能以複數符號單位來切換預編碼處理中使用的預編碼(矩陣),也可以進行預編碼循環的處理,該預編碼循環的處理是以符號單位來切換預編碼處理中使用的預編碼(矩陣)。
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0_A是將調變訊號A(B109_A)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0_A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來對調變訊號A(B109_A)施加離散傅立葉轉換處理,以生成並輸出離散傅立葉轉換後的訊號群B111_A。
同樣地,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0_B是將調變訊號B(B109_B)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0_B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來對調變訊號B(B109_B)施加離散傅立葉轉換處理,以生成並輸出離散傅立葉轉換後的訊號群B111_B。
子載波對映部B113_A是將離散傅立葉轉換後的訊號群B111_A、零訊號群B112_A、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子載波對映部B113_A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將離散傅立葉轉換後的訊號群B111_A、及零訊號群B112_A對映至子載波,以生成並輸出子載波對映後的訊號群B114_A。
同樣地,子載波對映部B113_B是將離散傅立葉轉換後的訊號群B111_B、零訊號群B112_B、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子載波對映部B113_B是根據控制訊 號B100,將離散傅立葉轉換後的訊號群B111_B、及零訊號群B112_B對映至子載波,以生成並輸出子載波對映後的訊號群B114_B。
逆(高速)傅利葉轉換部(或逆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5_A是將子載波對映後的訊號群B114_A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逆(高速)傅利葉轉換部B115_A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來對子載波對映後的訊號群B114_A施加逆(高速)傅利葉轉換(逆離散傅立葉轉換),以生成並輸出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B116_A。
同樣地,逆(高速)傅利葉轉換部(或逆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5_B是將子載波對映後的訊號群B114_B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逆(高速)傅利葉轉換部B115_B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來對子載波對映後的訊號群B114_B施加逆(高速)傅利葉轉換(逆離散傅立葉轉換),以生成並輸出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B116_B。
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是將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B116_A、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對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B116_A附加循環字首(CP:Cyclic Prefix),來生成並輸出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A。
同樣地,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B是將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B116_B、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B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對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B116_B附加循環字首(CP),來生成並輸 出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B。
無線部B119_A是將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A、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無線部B119_A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對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A進行無線相關的處理,來生成發送訊號A(B120_A)。發送訊號A(B120_A)會從天線部#A(B121_A)作為電波來輸出。
同樣地,無線部B119_B是將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B、及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無線部B119_B是根據控制訊號B100,對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B進行無線相關的處理,來生成發送訊號B(B120_B)。發送訊號B(B120_B)會從天線部#B(B121_B)作為電波來輸出。
天線部#A(B121_A)是將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天線部#A(B121_A)也可以依照控制訊號B100來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又,作為天線部#A(B121_A)的輸入,也可以沒有控制訊號B100。同樣地,天線部#B(B121_B)是將控制訊號B100作為輸入。天線部#B(B121_B)也可以依照控制訊號B100來進行發送指向性控制。又,作為天線部#B(B121_B)的輸入,也可以沒有控制訊號B100。
[流的訊框構成]
圖29(A)及圖29(B)顯示圖28的流#1的基頻訊號B107_1及流#2的基頻訊號B107_2的訊框構成例。在圖29(A)、圖29(B)中,橫軸為時間。
又,在圖29(A)、圖29(B)中,「DFT-s-OFDM符號」顯示DFT(離散傅立葉轉換)spread OFDM(擴頻正交分頻多工)符號。DFT-s-OFDM符號是由資料符號、DM-RS符號、或PT-RS符號所構成。
圖29(A)顯示流#1的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29(A)中,DFT-s-OFDM符號B201_1_1是圖28所示的發送裝置(終端)在第1時間發送的流#1的DFT-s-OFDM符號。DFT-s-OFDM符號B201_1_2是發送裝置在第2時間發送的流#1的DFT-s-OFDM符號。DFT-s-OFDM符號B201_1_3是發送裝置在第3時間發送的流#1的DFT-s-OFDM符號。
再者,在此,針對1個槽(slot)來考慮。從而,DFT-s-OFDM符號B201_1_k是發送裝置在1個槽內的第k時間發送的流#1的DFT-s-OFDM符號。k例如是設為1以上7以下的整數。
DFT-s-OFDM符號B201_1_1、B201_1_2、B201_1_3、...、B201_1_7是由流#1的資料符號、流#1的DM-RS符號、或流#2的PT-RS符號所構成。此時,流#1的資料符號相當於圖28的流#1的基頻訊號B107_1。又,流#1的DM-RS符號及流#1的PT-RS符號,相當於附加在圖28的流#1的基頻訊號B107_1(資料符號)之流#1的DM-RS符號及流#1的PT-RS符號。
圖29(B)顯示流#2的訊框構成之一例。在圖29(B)中,DFT-s-OFDM符號B201_2_1是圖28所示的發 送裝置在第1時間發送的流#2的DFT-s-OFDM符號。DFT-s-OFDM符號B201_2_2是發送裝置在第2時間發送的流#2的DFT-s-OFDM符號。DFT-s-OFDM符號B201_2_3是發送裝置在第3時間發送的流#2的DFT-s-OFDM符號。
再者,在此,針對1個槽(slot)來考慮。從而,DFT-s-OFDM符號B201_2_k是發送裝置在1個槽內的第k時間發送的流#2的DFT-s-OFDM符號。k例如是設為1以上7以下的整數。
DFT-s-OFDM符號B201_2_1、B201_2_2、B201_2_3、...、B201_2_7是由流#2的資料符號、流#2的DM-RS符號、或流#2的PT-RS符號所構成。此時,流#2的資料符號相當於圖28的流#2的基頻訊號B107_2。又,流#2的DM-RS符號及流#2的PT-RS符號相當於附加在圖28的流#2的基頻訊號B107_2(資料符號)之流#2的DM-RS符號及流#2的PT-TS符號。
再者,圖28的DM-RS(B102)包含有流#1的DM-RS符號、及流#2的DM-RS符號。又。圖28的PT-RS(B103)包含有流#1的PT-RS符號、及流#2的PT-RS符號。
又,圖29(A)的DFT-s-OFDM符號B201_1_1及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2_1,是利用第1時間(相同時間)的相同頻率,利用複數個天線(天線部#A及天線部#B)從發送裝置來發送。同樣地,圖29(A) 的DFT-s-OFDM符號B201_1_2及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2_2,是利用第2時間(相同時間)的相同頻率,利用複數個天線(天線部#A及天線部#B)從發送裝置來發送。又,圖29(A)的DFT-s-OFDM符號B201_1_3及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2_3,是利用第3時間(相同時間)的相同頻率,利用複數個天線(天線部#A及天線部#B)從發送裝置來發送。以下,同樣地,DFT-s-OFDM符號B201_1_7及DFT-s-OFDM符號B201_2_7,是利用第7時間(相同時間)的相同頻率,利用複數個天線(天線部#A及天線部#B)從發送裝置來發送。(未圖示)
[調變訊號的訊框構成]
圖30(A)及圖30B顯示調變訊號A(B109_A)及調變訊號B(B109_B)的訊框構成例。在圖30(A)、圖30B中,橫軸為時間。
在圖30(A)、圖30(B)中,「DFT-s-OFDM傳送區域」是DFT spread OFDM(離散傅立葉轉換擴頻正交分頻多工)的傳送區域。
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顯示圖28的調變訊號A(B109_A),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顯示圖28的調變訊號B(B109_B)。
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1,是藉由在圖28的處理部B108中,對圖29(A)的DFT-s-OFDM符號B201_1_1及圖29(B)的 DFT-s-OFDM符號B201_2_1進行處理而得到的訊號。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1是在第1時間從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來發送。
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2,是藉由在圖28的處理部B108中,對圖29(A)的DFT-s-OFDM符號B201_1_2及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2_2進行處理而得到的訊號。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2是在第2時間從發送裝置來發送。
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3,是藉由在圖28的處理部B108中,對圖29(A)的DFT-s-OFDM符號B201_1_3及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2_3進行處理而得到的訊號。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3是在第3時間從發送裝置來發送。
以下,同樣地,雖然未圖示於圖30(A)中,但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7,是藉由在圖28的處理部B108中,對DFT-s-OFDM符號B201_1_7(在圖29(A)中未圖示)及DFT-s-OFDM符號B201_2_7(在圖29(B)中未圖示)進行處理而得到的訊號。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7是在第7時間從發送裝置來發送。
同樣地,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1,是藉由在圖28的處理部B108中,對圖29(A)的DFT-s-OFDM符號B201_1_1及圖29(B)的 DFT-s-OFDM符號B201_2_1進行處理而得到的訊號。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1是在第1時間從發送裝置來發送。
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2,是藉由在圖28的處理部B108中,對圖29(A)的DFT-s-OFDM符號B201_1_2及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2_2進行處理而得到的訊號。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2是在第2時間從發送裝置來發送。
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3,是藉由在圖28的處理部B108中,對圖29(A)的DFT-s-OFDM符號B201_1_3及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2_3進行處理而得到的訊號。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3是在第3時間從發送裝置來發送。
以下,同樣地,雖然未圖示於圖30(B)中,但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7,是藉由在圖28的處理部B108中,對DFT-s-OFDM符號B201_1_7(在圖29(A)中未圖示)及DFT-s-OFDM符號B201_2_7(在圖29中未圖示)進行處理而得到的訊號。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7是在第7時間從發送裝置來發送。
從而,圖30(A)、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包含有資料傳送區域、DM-RS傳送區域、或PT-RS傳送區域。
又,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1及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1,是利用第1時間(相同時間)的相同頻率,利用複數個天線(天線部#A及天線部#B)從發送裝置來發送。同樣地,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2及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2,是利用第2時間(相同時間)的相同頻率,利用複數個天線(天線部#A及天線部#B)從發送裝置來發送。又,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3及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3,是利用第3時間(相同時間)的相同頻率,利用複數個天線(天線部#A及天線部#B)從發送裝置來發送。以下,同樣地,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7及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7,是利用第7時間(相同時間)的相同頻率,利用複數個天線(天線部#A及天線部#B)從發送裝置來發送。
又,在圖30(A)、圖30(B)中附加有「CP(循環字首)」。圖28所示的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是如圖30(A)所示地在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1之前附加「CP」。之後,同樣地,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會在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2之前附加「CP」,在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3之前附加「CP」,...,在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7之前附加「CP」。
同樣地,圖28所示的循環字首附加部 B117_B,是如圖30(B)所示地在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1之前附加「CP」。之後,同樣地,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B會在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2之前附加「CP」,在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3之前附加「CP」,...,在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7之前附加「CP」。
再者,關於圖29(A)、圖29(B)的DFT-s-OFDM符號及圖30(A)、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中的「符號」與「傳送區域」的關係,如利用圖5A及圖5B所說明的「符號」與圖7及圖8所說明的「傳送區域」的關係已說明的內容。亦即,從圖29(A)的第k時間的DFT-s-OFDM符號B201_1_k及圖29(B)的第k時間的DFT-s-OFDM符號B201_2_k,來生成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k及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k。再者,關於生成方法,數學式(1)至數學式(21)等僅是一例,也可以不進行利用了α1、α2、β1、及β2的發送等級之變更。
[DM-RS的訊框構成]
圖31(A)及圖31(B)顯示DM-RS符號的訊框構成例。在圖31(A)、圖31(B)中,橫軸為時間。
例如,在圖28所示的發送裝置(終端)於圖29(A)的第4時間發送的DFT-s-OFDM符號B201_1_4中,發送DM-RS符號。圖31(A)顯示此時的狀態,流#1的DM-RS符號B401_1是發送裝置在第4時間發送的 DFT-s-OFDM符號B201_1_4。
同樣地,在發送裝置於圖29(B)的第4時間發送的DFT-s-OFDM符號B201_2_4中,發送DM-RS符號。圖31(B)顯示此時的狀態,流#2的DM-RS符號B401_2是發送裝置在第4時間發送的DFT-s-OFDM符號B201_2_4。
圖32(A)及圖32(B)顯示DM-RS傳送區域的訊框構成例。在圖32(A)、圖32(B)中,橫軸為時間。
由上述之記載,發送裝置在圖30(A)的第4時間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4為DM-RS傳送區域。圖32(A)顯示此時的狀態,調變訊號A的DM-RS傳送區域B501_A為發送裝置在第4時間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4。
同樣地,發送裝置在圖30(B)的第4時間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4為DM-RS傳送區域。圖32(B)顯示此時的狀態,調變訊號B的DM-RS傳送區域B501_B為發送裝置在第4時間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4。
再者,關於圖31(A)、圖31(B)的流#1的DM-RS符號及流#2的DM-RS符號、與圖32(A)、圖32(B)的調變訊號A的DM-RS傳送區域及調變訊號B的DM-RS傳送區域中之「符號」與「傳送區域」的關係,如利用圖5A及圖5B所說明的「符號」與圖7及圖8所說明的「傳送區域」的關係已說明的內容。亦即,從圖31(A)的流#1的DM-RS符號及圖31(B)的流#2的DM-RS符號,來生成圖 32(A)的調變訊號A的DM-RS傳送區域及圖32(B)的調變訊號B的DM-RS傳送區域。再者,關於生成方法,數學式(1)至數學式(21)等僅是一例,也可以不進行利用了α1、α2、β1、及β2的發送等級之變更。
[DFT-s-OFDM符號及DFT-s-OFDM傳送區域的構成例]
圖33(A)及圖33(B)顯示第k時間(但是,k=1~3、5~7)的DFT-s-OFDM符號的構成例。在圖33(A)、圖33(B)中,橫軸為時間。
例如,在圖28所示的發送裝置(終端)於圖29(A)的第1時間、第2時間、第3時間、第5時間、第6時間、及第7時間(亦即,除了第4時間的時間)發送的DFT-s-OFDM符號B201_1_1、B201_1_2、B201_1_3、B201_1_5、B201_1_6、及B201_1_7中,至少會發送資料符號及PT-RS符號。圖33(A)顯示此時的狀態,DFT-s-OFDM符號是至少由流#1的資料符號B601_1及流#1的PT-RS符號B602_1所構成。再者,DFT-s-OFDM符號也可以包含有流#1的資料符號B601_1及流#1的PT-RS符號B602_1以外的符號。又,流#1的資料符號B601_1相當於圖28之流#1的基頻訊號B107_1,流#1的PT-RS符號B602_1是包含於圖28的PT-RS(B103)。
同樣地,在發送裝置於圖29(B)的第1時間、第2時間、第3時間、第5時間、第6時間、及第7時間(亦即,去除第4時間的時間)發送的DFT-s-OFDM符號 B201_2_1、B201_2_2、B201_2_3、B201_2_5、B201_2_6、及B201_2_7中,至少會發送資料符號及PT-RS符號。圖33(B)顯示此時的狀態,DFT-s-OFDM符號是至少由流#2的資料符號B601_2及流#2的PT-RS符號B602_2所構成。再者,DFT-s-OFDM符號也可以包含有流#2的資料符號B601_2及流#2的PT-RS符號B602_2以外的符號。又,流#2的資料符號B601_2相當於圖28之流#2的基頻訊號B107_2,流#2的PT-RS符號B602_2是包含於圖28的PT-RS訊號B103。
圖34(A)及圖34(B)顯示第k時間(但是,k=1~3、5~7)的DFT-s-OFDM傳送區域的構成例。在圖34(A)、圖34(B)中,橫軸為時間。
由上述之記載,發送裝置於圖30的第1時間、第2時間、第3時間、第5時間、第6時間、及第7時間(亦即,除了第4時間的時間)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1、B301_1_2、B301_1_3、B301_1_5、B301_1_6、及B301_1_7,至少會成為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及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圖34(A)顯示此時的狀態,至少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1及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是包含於發送裝置在第k時間(k=1、2、3、5、6、7)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1_k。
同樣地,發送裝置於圖30(B)的第1時間、第2時間、第3時間、第5時間、第6時間、及第7時間(亦即, 除了第4時間的時間)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1、B301_2_2、B301_2_3、B301_2_5、B301_2_6、及B301_2_7,至少會成為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及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圖34(B)顯示此時的狀態,至少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2及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是包含於發送裝置在第k時間(k=1、2、3、5、6、7)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B301_2_k。
再者,關於圖33(A)、圖33(B)的流#1的資料符號B601_1及流#2的資料符號B601_2、與圖34(A)、圖34(B)的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1及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2中之「符號」與「傳送區域」的關係,如利用圖5A及圖5B所說明的「符號」與圖7及圖8所說明的「傳送區域」的關係已說明的內容。亦即,從圖33(A)的第k時間之流#1的資料符號B601_1與圖33(B)的第k時間之流#2的資料符號B601_2,來生成圖34(A)的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1及圖34(B)的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2。再者,關於生成方法,數學式(1)至數學式(21)等僅是一例,也可以不進行利用了α1、α2、β1、及β2的發送等級之變更。
又,關於圖33(A)、圖33(B)的流#1的PT-RS符號B602_1及流#2的PT-RS符號B602_2、與圖34(A)、圖34(B)的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及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中之「符號」與「傳送區域」 的關係,如利用圖5A及圖5B所說明的「符號」與圖7及圖8所說明的「傳送區域」的關係已說明的內容。亦即,從圖33(A)的第k時間之流#1的PT-RS符號B602_1與圖33(B)的第k時間之流#2的PT-RS符號B602_2,來生成圖34(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及圖34(B)的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再者,關於生成方法,數學式(1)至數學式(21)等僅是一例,也可以不進行利用了α1、α2、β1、及β2的發送等級之變更。
[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構成例]
圖35(A)及圖35(B)顯示圖28的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B117_B的輸出的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A、B118_A的構成例。在圖35(A)、圖35(B)中,橫軸為時間。
再者,在圖35(A)及圖35(B)中,對和圖34(A)及圖34(B)同樣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在此,圖34(A)是相當於圖28的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B116_A之DFT-s-OFDM傳送區域,圖35(A)是相當於圖28的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的輸出的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A之構成。從而,在圖35(A)所示的訊號中,是相對於圖34(A)所示的訊號,在前頭附加上循環字首(亦即,調變訊號A的CP(B801_1))。
同樣地,圖34(B)是相當於圖28的逆傅利葉轉換後的訊號B116_B之DFT-s-OFDM傳送區域,圖35(B)是相當於圖28的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B的輸出的 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B之構成。從而,在圖35(B)所示的訊號中,是相對於圖34(B)所示的訊號,在前頭附加上循環字首(亦即,調變訊號B的CP(B801_2))。
然而,若考慮到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中之演算規模的減少,亦即,電路規模的減少之優點,所期望的是在逆(高速)傅利葉轉換部(逆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5_A、B115B中,不要實施逆離散傅立葉轉換,而是實施逆高速傅立葉轉換(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的演算。
若考慮這一點,在圖33(A)中,流#1的資料符號之符號數與流#1的PT-RS符號之符號數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符號(n為1以上的整數)。再者,在此,雖然是記載為「符號」,但也能以「切片(Chip)」、「樣本(Sample)」之語句來表現。
從而,在圖33(A)中,流#1的資料符號(資料切片)之切片數與流#1的PT-RS符號(PT-RS切片)之切片數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切片(n為1以上的整數)。
若以其他方式來表現,在圖33(A)中,流#1的資料符號(資料樣本)之樣本數與流#1的PT-RS符號(PT-RS樣本)之樣本數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 32768、65536等2n個樣本(n為1以上的整數)。
同樣地,在圖33(B)中,流#2的資料符號之符號數與流#2的PT-RS符號之符號數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符號(n為1以上的整數)。
從而,若以其他方式來表現,在圖33(B)中,流#2的資料符號(資料切片)之數量與流#2的PT-RS符號(PT-RS切片)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切片(n為1以上的整數)。
若進一步以其他方式來表現,在圖33(B)中,流#2的資料符號(資料樣本)之數量與流#2的PT-RS符號(PT-RS樣本)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樣本(n為1以上的整數)。
伴隨於此,在圖34(A)中,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之切片數的和與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之切片數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切片(n為1以上的整數)。
若以其他方式來表現,在圖34(A)中,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之樣本數的和與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之樣本數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 32768、65536等2n個樣本(n為1以上的整數)。
同樣地,在圖34(B)中,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之切片數的和與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之切片數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切片(n為1以上的整數)。
若以其他方式來表現,在圖34(B)中,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之切片數的和與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之樣本數的和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樣本(n為1以上的整數)。
[DFT-s-OFDM傳送區域中之PT-RS傳送區域的配置方法]
接著,利用圖35(A)及圖35(B),來說明圖34(A)及圖34(B)的DFT-s-OFDM傳送區域內之PT-RS傳送區域的配置方法。
在此,以「Tz」來表示圖35(A)的調變訊號A之CP(B801_1)及圖35(B)的調變訊號B之CP(B801_2)的時間間隔。
又,如圖35(A)、圖35(B)所示,將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及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的時間間隔表示為「T1」。
又,將從最後的時間點B850至時間點B852的時間間隔表示為「T2」(B802),其中該時間點B850是 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及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之時間上最後的時間點。在此,T2<T1成立。
又,將從最後的時間點B850至時間點B853的時間間隔表示為「T3」(B803),其中該時間點B850是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及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之時間上最後的時間點。在此,T3=T1成立。
又,將從最後的時間點B850至時間點B854的時間間隔表示為「T4」(B804),其中該時間點B850是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及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之時間上最後的時間點。在此,T4>T1成立。
亦即,時間間隔T2比PT-RS傳送區域的時間間隔T1更短,時間間隔T3與PT-RS傳送區域的時間間隔T1相等,時間間隔T4比PT-RS傳送區域的時間間隔T1更長。
以下,針對調變訊號A的CP(B801_1)及調變訊號B的CP(B801_1)的時間間隔Tz為時間間隔T2、T3、T4的情況作說明。
<Tz=T2的情況>
在調變訊號A的CP(B801_1)的時間間隔Tz=T2的情況下,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會複製圖35(A)的時間間隔T2的時間波形,並設為調變訊號A的CP(B801_1)的時間 波形。同樣地,由於調變訊號B的CP(B801_2)的時間間隔Tz也成為T2,因此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B會複製圖35(B)的時間間隔T2的時間波形,並設為調變訊號B的CP(B801_2)的時間波形。
在像這樣設定的情況下,調變訊號A的CP(B801_1)會變成是由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的一部分所構成。同樣地,調變訊號B的CP(B801_2)會變成是由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的一部分所構成。
從而,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的通訊對象的接收裝置(基地台)(未圖示)就可以和PT-RS傳送區域同樣地來處理調變訊號A的CP(B801_1)及調變訊號B的CP(B801_2)之雙方。藉此,接收裝置(基地台)就可以得到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之效果。又,接收裝置變得可以將調變訊號A的CP(B801_1)及調變訊號B的CP(B801_2)之雙方使用於時間同步、頻率同步、頻率偏移(offset)估測、及訊號檢測等。尤其在PT-RS符號對於發送裝置及接收裝置為習知的訊號之情況下,其效果更大。
<Tz=T3的情況>
在調變訊號A的CP(B801_1)的時間間隔Tz=T3的情況下,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會複製圖35(A)的時間間隔T3的時間波形,並設為調變訊號A的CP(B801_1)的時間波形。同樣地,由於調變訊號B的CP(B801_2)的時間間隔Tz也成為T3,因此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B會複製圖 35(B)的時間間隔T3的時間波形,並設為調變訊號B的CP(B801_2)的時間波形。
在像這樣設定的情況下,調變訊號A的CP(B801_1)會變成是由和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相同的時間波形所構成。同樣地,調變訊號B的CP(B801_2)會變成是由和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相同的時間波形所構成。
從而,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的通訊對象即接收裝置(基地台)(未圖示)就可以和PT-RS傳送區域同樣地來處理調變訊號A的CP(B801_1)及調變訊號B的CP(B801_2)之雙方。藉此,接收裝置(基地台)就可以得到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之效果。又,接收裝置變得可以將調變訊號A的CP(B801_1)及調變訊號B的CP(B801_2)之雙方使用於時間同步、頻率同步、頻率偏移估測、及訊號檢測等。尤其在PT-RS符號對於發送裝置及接收裝置為習知的訊號之情況下,其效果更大。
<Tz=T4的情況>
在調變訊號A的CP(B801_1)的時間間隔Tz=T4的情況下,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A會複製圖35(A)的時間間隔T4的時間波形,並設為調變訊號A的CP(B801_1)的時間波形。同樣地,由於調變訊號B的CP(B801_2)的時間間隔Tz也成為T3,因此循環字首附加部B117_B會複製圖35(B)的時間間隔T4的時間波形,並設為調變訊號B的CP(B801_2)的時間波形。
在像這樣設定的情況下,調變訊號A的CP(B801_1)會變成是由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與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1的一部分所構成。同樣地,調變訊號B的CP(B801_2)會變成是由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與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2的一部分所構成。
從而,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的通訊對象的接收裝置(基地台)(未圖示)就可以和PT-RS傳送區域同樣地來處理調變訊號A的CP(B801_1)及調變訊號B的CP(B801_2)之一部分。藉此,接收裝置(基地台)就可以得到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之效果。又,接收裝置變得可以將調變訊號A的CP(B801_1)之一部分、及調變訊號B的CP(B801_2)之一部分使用於時間同步、頻率同步、頻率偏移估測、及訊號檢測等。尤其在PT-RS符號對於發送裝置及接收裝置為習知的訊號之情況下,其效果更大。
像這樣,發送裝置在調變訊號的DFT-s-OFDM傳送區域(DFT-s-OFDM符號)的最後部分配置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藉此就能夠藉由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來構成CP。藉此,由於在接收裝置中,除了包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DFT-s-OFDM符號)的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之外,還可將CP利用於相雜訊的估測,因此可以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且可以使資料的傳送效率提升。
[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之訊框構成]
圖36(A)及圖36(B)顯示圖35(A)及圖35(B)所說明的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之訊框構成的一例。在圖36(A)、圖36(B)中,橫軸為時間。
亦即,圖36(A)顯示圖28的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A之訊框構成的例子,圖36(B)顯示圖28的循環字首附加後的訊號B118_B之訊框構成的例子。
CP(B901_A、B901_B)、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A、B902_B是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在第1時間發送的訊號。CP(B903_A、B903_B)、DFT-s-OFDM傳送區域B904_A、B904_B是發送裝置在第2時間發送的訊號。CP(B905_A、B905_B)、DFT-s-OFDM傳送區域B906_A、B906_B是發送裝置在第3時間發送的訊號。
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A、B904_A、B906_A是由例如圖35(A)的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1與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所構成。CP(B901_A、B903_A、B905_A)是構成為如圖35(A)的調變訊號A的CP(B801_1)。
同樣地,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B、B904_B、B906_B是由例如圖35(B)的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B701_2與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所構成。CP(B901_B、B903_B、B905_B)是構成為如圖35(B)的調變訊號B的CP(B801_2)。
以下,將圖36(A)、圖36(B)的CP(B901_A、B901_B、B903_A、B903_B、B905_A、B905_B)的時 間間隔表示為「Tz0」。
此時,如圖35(A)、圖35(B)所說明,針對CP(B901_A、B901_B、B903_A、B903_B、B905_A、B905_B)的時間間隔Tz0為時間間隔T2、T3、T4的情況,各別來作說明。
<Tz0=T2的情況>
在此情況下,如圖35(A)、圖35(B)所說明,CP(B901_A、B901_B、B903_A、B903_B、B905_A、B905_B)會成為由調變訊號的PT-RS傳送區域之一部分所構成。
因此,在圖36(A)中,若著眼於例如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A與CP(B903_A),則「包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A(最後部分)的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例如,參照圖35(A))」與「僅以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來構成的CP(B903_A)」是連續的。因此,在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會擴大。再者,關於這一點,在以DFT-s-OFDM傳送區域B904_A與CP(B905_A)來構成的連續區域等中也是同樣的。
同樣地,在圖36(B)中,若著眼於例如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B與CP(B903_B),則「包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B(最後部分)的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例如,參照圖35(B))」與「僅以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來構成的CP(B903_B)」是連續的。因此,在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會擴大。再者, 關於這一點,在以DFT-s-OFDM傳送區域B904_B與CP(B905_B)來構成的連續區域等也是同樣的。
藉由以上,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的通訊對象的接收裝置(基地台)就可以利用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與CP(以PT-RS傳送區域所構成),以較高精度來估測相雜訊,並且可以得到可進行高精度的通道估測、時間同步、頻率同步、頻率偏移估測、及訊號檢測之效果。
<Tz0=T3的情況>
在此情況下,如圖35(A)、圖35(B)所說明,CP(B901_A、B901_B、B903_A、B903_B、B905_A、B905_B)會成為由和調變訊號的PT-RS傳送區域相同的時間波形所構成。
因此,在圖36(A)中,若著眼於例如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A與CP(B903_A),則「包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A(最後部分)的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例如,參照圖35(A))」與「僅以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來構成的CP(B903_A)」是連續的。因此,在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會擴大。再者,關於這一點,在以DFT-s-OFDM傳送區域B904_A與CP(B905_A)來構成的連續區域等中也是同樣的。
同樣地,在圖36(B)中,若著眼於例如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B與CP(B903_B),則「包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B(最後部分)的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例如,圖35(B))」與「僅以調變訊 號B的PT-RS傳送區域來構成的CP(B903_B)」是連續的。因此,在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會擴大。再者,關於這一點,在以DFT-s-OFDM傳送區域B904_B與CP(B905_B)來構成的連續區域等中也是同樣的。
藉由以上,接收裝置(基地台)就可以利用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與CP(以PT-RS傳送區域所構成),以較高精度來估測相雜訊,並且可以得到可進行高精度的通道估測、時間同步、頻率同步、頻率偏移估測、及訊號檢測之效果。
<Tz0=T4的情況>
在此情況下,如圖35(A)、圖35(B)所說明,CP(B901_A、B901_B、B903_A、B903_B、B905_A、B905_B)會成為由調變訊號的PT-RS傳送區域與調變訊號的資料傳送區域之一部分所構成。
因此,在圖36(A)中,若著眼於例如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A與CP(B903_A),則「包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A的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與「以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與資料傳送區域來構成的CP(B903_A)」是連續的。此時,在此時間上連續的區域中,會成為以「PT-RS傳送區域」、「資料傳送區域」、「PT-RS傳送區域」的順序來排列。從而,「PT-RS傳送區域」具有成為不連續之特徵。
同樣地,在圖36(B)中,若著眼於例如DFT-s-OFDM傳送獵奇B902_B與CP(B903_B),則「包 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B902_B的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與「以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與資料傳送區域來構成的CP(B903_B)」是連續的。此時,在此時間上連續的區域中,會成為以「PT-RS傳送區域」、「資料傳送區域」、「PT-RS傳送區域」的順序來排列。從而,「PT-RS傳送區域」具有成為不連續之特徵。
但是,在Tz0=T4的情況下,如利用圖35(A)及圖35(B)所說明,由於接收裝置(基地台)除了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之外,還可以將CP利用於相雜訊的估測,因此能夠以較高精度來估測相雜訊,並且可以得到可進行高精度的通道估測、時間同步、頻率同步、頻率偏移估測、及訊號檢測之效果。
以上,針對CP(B901_A、B901_B、B903_A、B903_B、B905_A、B905_B)的時間間隔Tz0為時間間隔T2、T3、T4的情況作說明。
例如,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能夠進行圖36(A)及圖36(B)的發送、或圖37(A)及圖37(B)的發送之選擇。
再者,在圖37(A)、圖37(B)中,針對和圖36(A)、圖36(B)同樣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圖37(A)與圖36(A)不同的點是附加擴展CP(B1001_A、B1003_A、B1005_A),來取代圖36(A)中的CP(B901_A、B903_A、B905_A)。同樣地,圖37(B)與圖36(B)不同的點是附加擴展CP(B1001_B、 B1003_B、B1005_B),來取代圖36(B)中的CP(B901_B、B903_B、B905_B)。
再者,擴展CP的附加方法,和利用圖35(A)、圖35(B)所說明的方法是同樣的。
在圖37(A)、圖37(B)中,將CP(B1001_A、B1001_B、B1003_A、B1003_B、B1005_A、B1005_B)的時間間隔設為「Tz1」。又,將Tz1>Tz0設為成立。
此時,將圖36(A)、圖36(B)中的CP的時間間隔Tz0設定為T2(參照圖35)的情況及設定為T3(參照圖35)的情況之優點、效果如上所述。同樣地,將圖37(A)、圖37(B)中的擴展CP的時間間隔Tz1設定為T2的情況,也和Tz0=T2的情況同樣地,能夠擴大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因此可以得到上述的優點、效果。又,將圖37(A)、圖37(B)中的擴展CP的時間間隔Tz1設定為T3的情況,也和Tz0=T3的情況同樣地,能夠擴大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因此可以得到上述的優點、效果。
從而,在圖28所示的發送裝置(終端)能夠進行圖36(A)及圖36(B)的發送、以及圖37(A)及圖37(B)的發送之選擇的情況下,由於Tz1>Tz0,因此藉由滿足Tz1=T2或Tz1=T3之任一者,在發送裝置進行圖37(A)及圖37(B)的發送、或圖36(A)及圖36(B)的發送之任一者的情況下,都可以得到上述的優點、效果。
進而,針對以下作檢討。
發送裝置是設為可選擇從CP的時間寬度(時 間間隔)具有第1時間寬度的方法至CP的時間寬度具有第n時間寬度的方法之n種方法的任一者,來發送調變訊號。且,將n設為2以上的整數。又,將第k時間寬度表示為「Tzk」。再者,k為1以上n以下的整數。又,在全部的k之中,將Tzk的最大值表示為「Tzmax」。
此時,由於在滿足Tzmax=T2或Tzmax=T3之任一者的情況下,發送裝置無論選擇從具有第1時間寬度的方法至具有第n時間寬度的方法之任一方法,都可以擴大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因此可以得到上述的優點、效果。
接著,針對圖28的發送裝置(終端)發送圖38(A)、圖38(B)的調變訊號之情況作說明。
在圖38(A)、圖38(B)中,針對和圖36(A)、圖36(B)同樣的構成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圖38(A)與圖36(A)不同的點是附加第1CP(B1101_A)、第2CP(B1103_A、B1105_A),來取代圖36(A)中的CP(B901_A、B903_A、B905_A)。同樣地,圖38(B)與圖36(B)不同的點是附加第1CP(B1101_B)、第2CP(B1103_B、B1105_B),來取代圖36(B)中的CP(B901_B、B903_B、B905_B)。
再者,第1CP、第2CP的附加方法,和利用圖35(A)、圖35(B)所說明的方法是同樣的。
又,將圖38(A)、圖38(B)的第1CP(B1101_A、B1101_B)的時間間隔表示為「Ty1」, 將第2CP(B1103_A、B1105_A、B1103_B、B1105_B)的時間間隔表示為「Ty2」。又,將Ty1>Ty2設為成立。
此時,將圖38(A)、圖38(B)的第1CP的時間間隔設定為Ty1=T2或Ty1=T3時,由於有Ty1>Ty2的關係,因此在「DFT-s-OFDM傳送區域」與「CP(第1CP、第2CP)」之任一者的邊界上都可以擴大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故可以得到上述的優點、效果。
再者,在第1CP(B1101_A)之時間上之前,存在有DFT-s-OFDM傳送區域。又,該DFT-s-OFDM傳送區域會成為以DMRS傳送區域、或資料傳送區域與PT-RS傳送區域所構成。從而,就能夠得到在上述所說明的優點、效果。
又,將圖38(A)、圖38(B)中的第2CP的時間間隔設定為Ty2=T2或Ty2=T3時,在「DFT-s-OFDM傳送區域」與「第2CP」之任一者的邊界上都可以擴大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因此可以得到上述的優點、效果。
進而,針對以下作檢討。
在某個時間期間,發送裝置是設為可發送n種方法的CP,該n種方法是從CP的時間寬度具有第1時間寬度的方法至CP的時間寬度具有第n時間寬度的方法之n種方法。且,將n設為2以上的整數。又,將第k時間寬度表示為「Tyk」。再者,k為1以上n以下的整數。又,在全部的k之中,將Tyk的最大值表示為「Tymax」。
此時,由於在滿足Tymax=T2或Tymax=T3之任一者的情況下,無論在從具有第1時間寬度的CP至具有第n時間寬度的CP之任一個CP中,都可以擴大時間上連續的PT-RS傳送區域,因此可以得到上述的優點、效果。
以上,在本實施形態中,發送裝置(終端)是在各發送時間(第k時間)發送的DFT-s-OFDM傳送區域的最末尾配置PT-RS傳送區域。藉此,發送裝置就可以在各發送時間複製PT-RS傳送區域的時間波形,並附加CP。
因此,由於接收裝置(例如,基地台)在各發送時間(符號)中,除了包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的PT-RS傳送區域之外,還可將CP用於相雜訊的估測,因此可以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
又,由於接收裝置在配置有DFT-s-OFDM傳送區域的訊框中,可藉由包含於DFT-s-OFDM傳送區域的PT-RS傳送區域與後續的CP,在時間區域中擴大PT-RS傳送區域,因此可以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
因此,根據本實施形態,接收裝置可提升相雜訊的估測精度,且可以使資料的傳送效率提升。
(變形例1)
再者,雖然在上述之說明中,作為圖29(A)的「DFT-s-OFDM符號」的構成例,是針對圖33(A)所示的例子來作說明,但「DFT-s-OFDM符號」的構成並不以此為限。例如,在「DFT-s-OFDM符號」中也可以包含有圖33(A)所示的「流#1的資料符號」、「流#1的PT-TS符號」 以外的符號。但是,針對「流#1的PT-TS符號」,也可以如上所述地配置於「DFT-s-OFDM符號」的最後部分。再者,「流#1的PT-TS符號」之較理想的構成方法、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如上述所說明。
同樣地,雖然作為圖29(B)的「DFT-s-OFDM符號」的構成例,是針對圖33(B)所示的例子來作說明,但「DFT-s-OFDM符號」的構成並不以此為限。例如,在「DFT-s-OFDM符號」中也可以包含有圖B6B所示的「流#2的資料符號」、「流#2的PT-TS符號」以外的符號。但是,針對「流#2的PT-TS符號」,也可以如上所述地配置於「DFT-s-OFDM符號」的最後部分。再者,「流#2的PT-TS符號」之較理想的構成方法、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如上述所說明。
例如,如圖39(A)所示,在「DFT-s-OFDM符號」中,流#1的PT-RS符號(B1202_1)也可以在時間上配置於流#1的資料符號(B1201_1、B1203_1)之前。再者,如圖39(A)所示,在DFT-s-OFDM符號的最後部分,較佳是和圖33(A)同樣地配置有流#1的PT-RS符號(B602_1)。再者,最後部分的「流#1的PT-TS符號」之較理想的構成方法、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如上述所說明。
同樣地,如圖39(B)所示,在「DFT-s-OFDM符號」中,流#2的PT-RS符號(B1202_2)也可以在時間上配置於流#2的資料符號(B1201_2、B1203_2)之前。再者, 如圖39(B)所示,在DFT-s-OFDM符號的最後部分,較佳是和圖33(B)同樣地配置有流#1的PT-RS符號(B602_2)。再者,最後部分的「流#2的PT-TS符號」之較理想的構成方法、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如上述所說明。
又,若考慮圖33(A)、圖33(B)的說明,圖29(A)、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1_1、B201_2_1、B201_1_3)(B201_2_1、B201_2_2、B201_2_3)的符號數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符號(n為1以上的整數)。再者,在此,雖然是記載為「符號」,但也能以「切片(Chip)」、「樣本(Sample)」之語句來表現。
從而,若考慮圖33(A)、圖33(B)的說明,圖29(A)、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1_1、B201_2_1、B201_1_3)(B201_2_1、B201_2_2、B201_2_3)的符號數(切片數)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切片(n為1以上的整數)。
若以其他方式來表現,若考慮圖33(A)、圖33(B)的說明,圖29(A)、圖29(B)的DFT-s-OFDM符號(B201_1_1、B201_2_1、B201_1_3)(B201_2_1、B201_2_2、B201_2_3)的符號數(樣本數)較佳為如4、8、16、32、64、128、256、512、1024、2048、4096、8192、16384、32768、65536等2n個樣本(n為1以上的整數)。
又,雖然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圖30(A)的「DFT-s-OFDM傳送區域」的構成例,是針對圖34(A)所示的例子來作說明,但「DFT-s-OFDM傳送區域」的構成並不以此為限。例如,在「DFT-s-OFDM傳送區域」中也可以包含有圖34(A)所示的「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以外的傳送區域。但是,針對「調變訊號A的PT-TS傳送區域」,較佳是如上所述地配置於「DFT-s-OFDM傳送區域」的最後部分。再者,「調變訊號A的PT-TS傳送區域」之較理想的構成方法、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如上述所說明。
同樣地,雖然作為圖30(B)的「DFT-s-OFDM傳送區域」的構成例,是針對圖34(B)所示的例子來作說明,但「DFT-s-OFDM傳送區域」的構成並不以此為限。例如,在「DFT-s-OFDM傳送區域」中也可以包含有圖34(B)所示的「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以外的傳送區域。但是,針對「調變訊號B的PT-TS傳送區域」,如上所述地配置於「DFT-s-OFDM傳送區域」的最後部分是較佳的。再者,「調變訊號B的PT-TS傳送區域」之較理想的構成方法、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如上述所說明。
例如,如圖40(A)所示,在「DFT-s-OFDM傳送區域」中,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1302_1)也可以在時間上配置於調變訊號A的資料傳送區域(B1301_1、B1303_1)之前。再者,如圖40(A)所示,在 DFT-s-OFDM傳送區域的最後部分,是和圖34(A)同樣地配置有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B702_1)是較佳的。再者,最後部分的「調變訊號A的PT-RS傳送區域」之較理想的構成方法、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如上述所說明。
同樣地,如圖40(B)所示,在「DFT-s-OFDM傳送區域」中,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1302_2)也可以在時間上配置於調變訊號B的資料傳送區域(B1301_2、B1303_2)之前。再者,如圖40(B)所示,在DFT-s-OFDM傳送區域的最後部分,較佳是和圖34(B)同樣地配置有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B702_2)。再者,最後部分的「調變訊號B的PT-RS傳送區域」之較理想的構成方法、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如上述所說明。
(變形例2)
雖然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針對MIMO傳送(利用例如複數個天線來發送複數個流)作說明,但傳送方式並不限於MIMO傳送。
例如,圖28所示的發送裝置(終端)也可以應用單流(Single Stream)的發送方式。
在此情況下,例如,在圖28所示的調變訊號生成部B106中,基頻訊號B107_1(流#1)及基頻訊號B107_2(流#2)是相同的流。
針對這一點舉例說明。
例如,基頻訊號B107_1與基頻訊號107_2 也可以是相同的調變訊號。
又,作為其他例子,在藉由基頻訊號B107_1來傳送第1位元列的情況下,也會在基頻訊號107_2中傳送第1位元列。
作為其他例子,是設為在基頻訊號B107_1中存在有傳送第1位元列的第1符號。此時,在基頻訊號B107_2中存在有傳送第1位元列的符號。
並且,相同的流即基頻訊號B107_1、B107_2也可以由不同的天線部#A(B121_A)、天線部#B(B121_B)來發送,基頻訊號B107_1、B107_2也可以由複數個天線來發送。
又,也可以為例如在圖28所示的調變訊號生成部B106中,僅輸出基頻訊號B107_1(流#1),並從處理部B108輸出調變訊號B109_A,且調變訊號B109_A是由1個天線部#A(B121_A)來發送。亦即,調變訊號生成部B106及處理部B108是輸出與1個天線系統的構成(例如,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0_A~天線部B121_A)相對應的調變訊號,藉此來執行單流的單天線發送。再者,此時,在處理部B108中不進行預編碼。
或,也可以為例如在圖28所示的調變訊號生成部B106中,僅輸出基頻訊號B107_1(流#1),並輸出在處理部B108施加過CDD的調變訊號B109_A、B109_B,且調變訊號B109_A、B109_B是由2個天線部#A(B121_A)、天線部#B(B121_B)來分別發送。亦即,處 理部B108是相對於從調變訊號生成部B106輸出的1個基頻訊號,來輸出分別對應於2個天線系統的構成(例如,離散傅立葉轉換部B110~天線部B121)的調變訊號,藉此來執行單流的多天線發送。
關於例如終端如上所述地發送單流的調變訊號之情況,也可以得到與本實施形態所說明的各實施例同樣的效果。例如,在圖29(A)、圖29(B)當中,終端發送圖29(A),在圖30(A)、圖30(B)當中,終端發送圖30(A),在圖31(A)、圖31(B)當中,終端發送圖31(A),在圖32(A)、圖32(B)當中,終端發送圖32(A),在圖33(A)、圖33(B)當中,終端發送圖33(A),在圖34(A)、圖34(B)當中,終端發送圖34(A),在圖35(A)、圖35(B)當中,終端發送圖35(A),在圖36(A)、圖36(B)當中,終端發送圖36(A),在圖37(A)、圖37(B)當中,終端發送圖37(A),在圖38(A)、圖38(B)當中,終端發送圖38(A),在圖39(A)、圖39(B)當中,終端發送圖39(A),在圖40(A)、圖40(B)當中,終端發送圖40(A)。再者,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的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29(A)、圖29(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29(A)、圖29(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0(A)、圖30(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0(A)、圖30(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1(A)、圖31(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1(A)、圖31(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2(A)、圖32(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2(A)、圖32(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3(A)、圖33(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3(A)、圖33(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4(A)、圖34(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4(A)、圖34(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 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5(A)、圖35(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5(A)、圖35(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6(A)、圖36(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6(A)、圖36(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7(A)、圖37(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7(A)、圖37(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8(A)、圖38(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8(A)、圖38(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39(A)、圖39(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39(A)、圖39(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 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又,終端也可以發送圖40(A)、圖40(B)的構成之單流的調變訊號,此時,圖40(A)、圖40(B)的調變訊號的生成方法如上述所說明。並且,較理想的發送方法、訊框構成方法、及構成要件(例如,時間寬度)等如上述所說明。
以上,已針對本揭示的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
當然,亦可組合複數個在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其他內容來實施。
又,針對各實施形態,僅為舉例,例如,雖然例示了「調變方式、錯誤訂正編碼方式(使用之錯誤訂正碼、代碼長度、編碼率等)、控制資訊等」,但即使在應用了另外的「調變方式、錯誤訂正編碼方式(使用之錯誤訂正碼、代碼長度、編碼率等)、控制資訊等」之情況下,仍然可做到以同樣的構成來實施。
針對調變方式,即使是使用本說明書所記載之調變方式以外的調變方式,也可以實施在本說明書中所說明之實施形態、其他的內容。亦可應用例如APSK(振幅相移鍵控,Amplitude Phase Shift Keying)(例如16APSK、64APSK、128APSK、256APSK、1024APSK、4096APSK等)、PAM(脈幅調變,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例如4PAM、8PAM、16PAM、64PAM、 128PAM,256PAM、1024PAM、4096PAM等)、PSK(相移鍵控,Phase Shift Keying)(例如BPSK、QPSK、8PSK、16PSK、64PSK、128PSK、256PSK、1024PSK、4096PSK等)、QAM(正交調幅,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例如4QAM、8QAM、16QAM、64QA、128QAM、256QAM、1024QAM、4096QAM等)等,在各調變方式中,作成均勻對映或非均勻對映皆可。
又,I-Q平面中的2個、4個、8個、16個、64個、128個、256個、1024個等之訊號點的配置方法(具有2個、4個、8個、16個、64個、128個、256個、1024個等之訊號點的調變方式),並不限定於本說明書所示的調變方式之訊號點配置方法。從而,根據複數個位元來輸出同相成分與正交成分的功能,會成為在對映部中的功能,之後,施加預編碼及相位變更會成為本揭示之一態樣的一個有效的功能。
又,在本說明書中,在有複數平面的情況下,例如如偏角之相位的單位是設為「弧度(radian)」。若利用複數平面,作為複數的極座標之表示能夠以極式來表示。使複數平面上的點(a,b)對應於複數z=a+jb(a、b都是實數,j是虛數單位)時,若將該點以極座標表示為[r,θ],則a=r×cosθ、b=r×sinθ,
Figure 107103084-A0305-02-0119-32
會成立,且r是z的絕對值(r=|z|),θ會成為幅角 (argument)。並且,z=a+jb會被表示成r×e
在本說明書中,接收裝置與天線部為各自分開的構成亦可。例如,接收裝置具備有介面,該介面是通過纜線來輸入以天線接收到的訊號、或者對以天線接收到的訊號施加了頻率轉換的訊號,且接收裝置會進行之後的處理。又,接收裝置所得到的資料、資訊在之後會轉換為影像或聲音,並顯示於顯示器(監視器),或從揚聲器輸出聲音。進而,接收裝置所得到的資料、資訊也可以被施加關於影像或聲音的訊號處理(也可以不施加訊號處理),並從接收裝置所具備的RCA端子(影像端子、聲音用端子)、USB(通用串列匯流排,Universal Serial Bus)、HDMI(高解析度多媒體介面,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註冊商標)、或數位用端子等來輸出。
在本說明書中所具備的發送裝置,可考慮的有例如,廣播電台、基地台、存取點、終端、行動電話(mobile phone)等之通訊、廣播機器,此時,具備有接收裝置可為電視、收音機、終端、個人電腦、行動電話、存取點、基地台等之通訊機器。又,本揭示中的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為具有通訊機能的機器,且該機器可考慮為可以在用於執行電視、收音機、個人電腦、行動電話等之應用程式的裝置上透過某種界面來連接之形態。並且,雖然在本說明書中,作為一例是命名為基地台、終端來說明各實施形態,但這不過只是舉例,在各實施形態中稱為「基地台」的裝置也可以是其他名稱(例如,存取點、終端、行動 程式的裝置上透過某種界面來連接之形態。並且,雖然在本說明書中,作為一例是命名為基地台、終端來說明各實施形態,但這不過只是舉例,在各實施形態中稱為「基地台」的裝置也可以是其他名稱(例如,存取點、終端、行動電話、及個人電腦等),又,在各實施形態中稱為「終端」的裝置也可以是其他名稱(例如,存取點、基地台、行動電話、及個人電腦等)。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將資料符號(data symbol)以外之符號,例如,引導符號(pilot symbol)(前同步碼(preamble)、唯一字(unique word)、後同步碼(postamble)、參考符號(reference symbol)等)、控制資訊用之符號等,以任何方式配置成訊框皆可。而且,在此,雖然命名為引導符號、控制資訊用之符號,但不論進行何種命名方式皆可,重要的是功能本身。
引導符號只要是例如,在發送接收機中,使用PSK調變而進行調變的已知符號(或者,藉由使接收機同步,而使接收機可以知道發送機所發送之符號亦可)即可,接收機是變得可利用此符號來進行頻率同步、時間同步、(各調變訊號之)頻道估測(CSI(頻道狀態資訊,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之估測)、及訊號之檢測等。
又,控制資訊用之符號,是用以傳送下述資訊的符號,該資訊為用以實現(應用程式等之)資料以外的通訊之有必要傳送給通訊對象的資訊(例如,使用於通訊之調變方式、錯誤訂正編碼方式、錯誤訂正編碼方式之編碼 率、在上位層的設定資訊等)。
再者,本揭示並不限定於各實施形態,而是可進行各種變更而實施。例如,在各實施形態中,雖然針對做成通訊裝置來進行之情況做說明,但並不限於此,亦可將該通訊方法做成軟體來進行。
又,雖然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是針對從2個天線來發送2個調變訊號的方法中的預編碼切換方法進行了說明,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對於4個對映後的訊號進行預編碼,以生成4個調變訊號,且從4個天線來發送的方法,亦即,對於N個對映後的訊號進行預編碼,以生成N個調變訊號,且從N個天線來發送的方法中,也可以同樣地變更預編碼權重(矩陣),而作為預編碼切換方法來同樣地實施。
雖然在本說明書中,利用了「預編碼」、「預編碼權重」等用語,但名稱本身可為任意的名稱,在本揭示中,其訊號處理本身才是重點。
發送裝置的發送天線、接收裝置的接收天線、以及圖式中記載的1個天線也可以是由複數個天線所構成。
又,有時必須對接收裝置通知發送方法(MIMO、SISO、時空區塊碼(space-time block code)、交錯(interleave)方式)、調變方式、及/或錯誤訂正編碼方式。在此情況下,根據實施形態,已省略之發送裝置所發送的訊框中,會存在關於上述之發送方法、調變方式、錯 誤訂正編碼方式的資訊。接收裝置會藉由得到該資訊而變更動作。
又,也可以設成例如,將執行上述通訊方法的程式事先保存於ROM(唯讀記憶體,Read Only Memory),並藉由CPU(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or Unit)來使該程式動作。
又,也可以設成將執行上述通訊方法的程式保存於電腦可讀取的儲存媒體中,且將已保存於儲存媒體的程式記錄至電腦的RA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使電腦依照該程式來動作。
並且,上述之各實施形態等的各構成,亦可做成典型上為積體電路之LSI(大型積體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來實現。這些可以個別地集成為1個晶片,亦可以用包含各實施形態之所有構成或一部分之構成的方式來集成1個晶片。在此,雖然是做成LSI,但按照集成度的差異,也會有稱為IC(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系統LSI(System LSI)、特大型LSI(Super LSI)與超大型LSI(Ultra LSI)之情形。又,積體電路化之手法並不限於LSI,亦可利用專用電路或通用處理器來實現。亦可利用在LSI製造後可程式設計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程式閘陣列))、或可再構成LSI內部之電路單元的連接或設定之可重組態處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進而,若是因為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或衍生的 其他技術而有可替換LSI之積體電路化的技術出現,當然也可以使用該技術來進行功能方塊之集成化。本發明可具有生物技術之應用等的可能性。
本揭示可以廣泛地應用於從複數個天線各自發送不同的調變訊號的無線系統中。例如,較理想的是應用於單載波中的MIMO通訊系統、及OFDM-MIMO通訊系統。又,在具有複數個發送位置的有線通訊系統(例如,PLC(電力線通訊,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系統、光通訊系統、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數位用戶迴路)系統)、及利用光、可見光的通訊系統中,針對進行MIMO傳送的情況也可以應用。
又,在本說明書中,藉由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通訊對象的接收裝置也可以進行通道估測。又,藉由DM-RS傳送區域(DM-RS符號),通訊對象的接收裝置也可以進行相雜訊的估測。
又,藉由PT-RS傳送區域(PT-RS符號)、及DM-RS傳送區域(DM-RS符號),也可以進行其他失真的估測。也可以進行例如,載波間干擾的估測、符號間干擾的估測、頻率偏移的估測、時間同步、頻率同步、及訊號檢測。
又,發送調變訊號的天線數並不限於本說明書的圖式所示的天線數。只要有1個以上的天線數,各實施形態就可以同樣地實施。又,各天線也可以是由複數個天線所構成。
又,雖然在本說明書中,使用了DM-RS、PT-RS等語句,但名稱並不以此為限。也可以稱為例如參考訊號(RS:Reference Signal)、引導訊號(Pilot Signal)、引導符號、基準訊號、通道估測符號、或特定文字(Unique Word)。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揭示在基地台或終端等的通訊裝置上是有用的。
100:控制訊號
101_1~101_n:資料
102_1~102_n:DM-RS
103_1~103_n:PT-RS
104_1-104_n:使用者#1調變訊號生成部~使用者#n調變訊號生成部
105_1~105_n、106_1~106_n、108_A、108_B:調變訊號
107_A、107_B:多工部(訊號處理部)
109_A、109_B:無線部
110_A、110_B:發送訊號
111_A:天線部#A
111_B:天線部#B
112:控制資訊
113:控制資訊用對映部
114:控制資訊訊號

Claims (22)

  1. 一種發送裝置,其具備:調變訊號生成部,生成包含資料訊號之調變訊號,前述資料訊號是發向複數個接收裝置的各個的訊號,前述調變訊號生成部因應設定於前述資料訊號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變與編碼方案)的調變多數值來決定是否配置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在配置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時,將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配置於前述調變訊號;及發送部,發送前述調變訊號。
  2. 如請求項1之發送裝置,其中在配置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時,依據前述MCS,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時間軸、頻率軸、或時間軸及頻率軸中的插入頻率會不同。
  3. 如請求項1之發送裝置,其中對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與對前述資料訊號之發送電力的補正係數彼此不同。
  4. 如請求項1之發送裝置,其中在與設定於發向某接收裝置的資料訊號之前述MCS對應的調變多值數為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將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配置於分配給該接收裝置的資源,在前述調變多值數未滿前述閾值的情況下,不將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配置於前述資源。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發送裝置,其 中對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與作為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使用的序列型樣,是以1對1的方式建立關聯。
  6. 一種發送方法,生成包含資料訊號之調變訊號,前述資料訊號是發向複數個接收裝置的各個的訊號,前述發送方法是因應設定於前述資料訊號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變與編碼方案)的調變多數值來決定是否配置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在配置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時,將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配置於前述調變訊號,且發送前述調變訊號。
  7. 如請求項6之發送方法,其中在配置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時,依據前述MCS,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時間軸、頻率軸、或時間軸及頻率軸中的插入頻率會不同。
  8. 如請求項6之發送方法,其中對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與對前述資料訊號之發送電力的補正係數彼此不同。
  9. 如請求項6之發送方法,其中在與設定於發向某接收裝置的資料訊號之前述MCS對應的調變多值數為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將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配置於分配給該接收裝置的資源,在前述調變多值數未滿前述閾值的情況下,不將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配 置於前述資源。
  10. 如請求項6至9中任一項之發送方法,其中對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與作為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使用的序列型樣,是以1對1的方式建立關聯。
  11. 一種接收裝置,其具備:接收部,接收包含相雜訊估測用的參考訊號的調變訊號,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是因應設定於接收裝置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變與編碼方案)的調變多數值而配置在前述調變訊號,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存否是依據前述MCS來決定;及電路,使用包含在前述調變訊號的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來估測相雜訊。
  12. 如請求項11之接收裝置,其中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時間軸、頻率軸、或時間軸及頻率軸中的插入頻率,會依據前述MCS而不同。
  13. 如請求項11之接收裝置,其中對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與對前述資料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彼此不同。
  14. 如請求項11之接收裝置,其中在與設定於前述接收裝置的前述MCS對應的調變多值數為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在分配到前述接受裝置的資源中存在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在前述調變多值數未滿前述閾值的情況下,前述資源中不存在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 號。
  15. 如請求項11至14中任一項之接收裝置,其中對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與作為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使用的序列型樣,是以1對1的方式建立關聯。
  16. 一種接收方法,接收包含相雜訊估測用的參考訊號的調變訊號,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是因應設定於接收裝置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變與編碼方案)的調變多數值而配置在前述調變訊號,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存否是依據前述MCS來決定,使用包含在前述調變訊號的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來估測相雜訊。
  17. 如請求項16之接收方法,其中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時間軸、頻率軸、或時間軸及頻率軸中的插入頻率,會依據前述MCS而不同。
  18. 如請求項16之接收方法,其中對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與對前述資料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彼此不同。
  19. 如請求項16之接收方法,其中在與設定於前述接收裝置的前述MCS對應的調變多值數為閾值以上的情況下,在分配到前述接受裝置的資源中存在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在前述調變多值數未滿前述閾值的情況下,前述資源中不存在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 號。
  20. 如請求項16至19中任一項之接收方法,其中對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發送電力之補正係數,與作為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使用的序列型樣,是以1對1的方式建立關聯。
  21. 一種積體電路,控制以下步驟:生成包含資料訊號的調變訊號,前述資料訊號是發向複數個接收裝置的各個的訊號,因應設定於前述資料訊號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變與編碼方案)的調變多數值來決定是否配置相雜訊估測用的參考訊號,且配置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時,將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配置於前述調變訊號之步驟;及發送前述調變訊號之步驟。
  22. 一種積體電路,控制以下步驟:接收包含相雜訊估測用的參考訊號之調變訊號,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是因應設定於接收裝置的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調變與編碼方案)的調變多數值而配置在前述調變訊號,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的存否是依據前述MCS來決定之步驟;及使用包含在前述調變訊號的前述相雜訊估測用之參考訊號來估測相雜訊之步驟。
TW107103084A 2017-03-08 2018-01-29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TWI741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3599 2017-03-08
JP2017043599 2017-03-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6297A TW201836297A (zh) 2018-10-01
TWI741135B true TWI741135B (zh) 2021-10-01

Family

ID=63447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3084A TWI741135B (zh) 2017-03-08 2018-01-29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3) US11153125B2 (zh)
EP (2) EP3826219B1 (zh)
JP (1) JP7164514B2 (zh)
KR (1) KR102556117B1 (zh)
CN (2) CN110169025B (zh)
BR (1) BR112019013972A2 (zh)
MX (1) MX2019008156A (zh)
RU (1) RU2742820C1 (zh)
TW (1) TWI741135B (zh)
WO (1) WO20181636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36229A3 (en) * 2017-03-22 2023-11-15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Reference signal for phase tracking insertion
US11283557B2 (en) * 2017-04-28 2022-03-2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Measurement apparatus and measurement method
WO2018208291A1 (en) * 2017-05-09 2018-11-15 Intel Corporation Radio resource scheduling
CN109462566B9 (zh) 2017-06-13 2023-10-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0674395B2 (en) * 2018-06-26 2020-06-02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RAN-aware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traffic control
CN112822137A (zh) * 2019-11-15 2021-05-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632210B2 (en) * 2020-05-08 2023-04-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US20210367726A1 (en) * 2020-05-19 2021-1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mplitude modulated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s
US20240154761A1 (en) * 2021-04-05 2024-05-09 Intel Corporation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pt-rs) pattern determination
CN116257730B (zh) * 2023-05-08 2023-08-01 成都戎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fpga实现频偏跟踪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3812A1 (en) * 2003-02-18 2004-10-14 Malladi Durga Prasad Communication receiver with an adaptive equalizer that uses channel estimation
JP4066442B2 (ja) * 2003-08-07 2008-03-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送信装置
JP4323985B2 (ja) 2003-08-07 2009-09-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EP1723744B1 (en) * 2004-03-12 2014-12-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ed signal quality estimation
CN102546512B (zh) 2005-08-24 2017-04-26 无线局域网一有限责任公司 正交频分复用发送装置和正交频分复用接收装置
KR20070066430A (ko) * 2005-12-22 2007-06-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마트 안테나 시스템의 송수신 경로 보정 장치
CN101449502B (zh) * 2006-05-19 2012-11-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US8477888B2 (en) * 2008-06-24 2013-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Phase-noise resilient generation of a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N103259753B (zh) * 2012-02-16 2018-09-11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光通信系统、发送装置和接收装置、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EP2854318B1 (en) * 2012-05-22 2020-11-04 Sun Patent Trus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RU2548032C2 (ru) * 2012-12-11 2015-04-10 От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мощного радиостроения" Способ оценивания отношения сигнал/шум при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и сигналов с фазовой модуляцией
US9008167B2 (en) * 2012-12-29 2015-04-14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phase tracking for multi-mode operation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4854834B (zh) * 2013-10-29 2018-09-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相位噪声校正方法、设备及系统
JP6313095B2 (ja) * 2014-04-01 2018-04-1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
CN106165325B (zh) * 2014-04-24 2019-01-08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发送装置
CN104764938B (zh) * 2015-03-10 2017-10-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自带相参通道的天线近场测量方法
WO2017017564A1 (en) * 2015-07-25 2017-02-02 Mariana Goldhamer Coupling los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10201006B2 (en) * 2016-04-01 2019-0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multi-layer transmissions
WO2018004180A1 (ko) 2016-06-27 2018-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참조신호를 전송 및 수신하는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2380756B1 (ko) * 2016-08-05 2022-03-3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위상 보상 기준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343057B2 (en) * 2016-08-05 2022-05-24 Apple Inc. Transmission of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s (PT-RS) for bandwidth parts
US10979191B2 (en) 2016-08-05 2021-04-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ference signal signaling for advanc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2491509B (zh) 2016-09-30 2023-10-31 Lg 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用于参考信号的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用户设备
AU2017354782A1 (en) 2016-11-04 2019-05-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T-RS configuration depending on scheduling parameters
JP7195146B2 (ja) 2016-12-26 2022-12-2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
WO2018125910A1 (en) 2016-12-30 2018-07-05 Intel IP Corporation User equipment (ue), generation node-b (gnb) and methods for phase 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pt-rs) pre-coding
CN112654089B (zh) 2017-01-06 2022-0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20057825A (ja) * 2017-02-02 2020-04-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MCC," Phase-Tracking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High-Frequency Systems", 3GPP TSG RAN WG1 NR Ad-Hoc Meeting R1-1700438;Spokane,USA, 16th-20th January 2017[公開日:2017/01/16-20];[https://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AH/NR_AH_1701/Docs/R1-1700438.zip]
Huawei, HiSilicon, Ericsson, National Instruments, Nokia, Alcatel-Lucent Shanghai Bell, ETRI, Intel," WF on PT-RS",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Ad Hoc for NR R1-1701305; Spokane,USA,16–20 Jan 2017[公開日:2017/01/16-20];[https://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AH/NR_AH_1701/Docs/R1-1701305.zip]
LG Electronics," Discussion on Phase Tracking RS for DL",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8 R1-1702463;Athens,Greece,13rd-17th February 2017[公開日:2017/02/13-17];[URL: https://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88/Docs/R1-1702463.zip]
Samsung," Time and frequency pattern for PTRS", 3GPP TSG RAN WG1 NR Ad Hoc R1-1700932;Spokane,Washington,USA,16th-20th January 2017[公開日:2017/01/16-20];[https://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AH/NR_AH_1701/Docs/R1-1700932.zip]
ZTE, ZTE Microelectronics," Discussion on RS for phase tracking",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8 R1-1701817;Athens,Greece 13th-17th February 2017[公開日:2017/02/13-17];[https://www.3gpp.org/ftp/tsg_ran/WG1_RL1/TSGR1_88/Docs/R1-1701817.zip]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62036A1 (en) 2023-11-09
US11757679B2 (en) 2023-09-12
JP7164514B2 (ja) 2022-11-01
JPWO2018163657A1 (ja) 2020-01-09
EP3826219A1 (en) 2021-05-26
US20190356515A1 (en) 2019-11-21
CN113938366B (zh) 2024-05-10
BR112019013972A2 (pt) 2020-03-03
KR20190126766A (ko) 2019-11-12
MX2019008156A (es) 2019-09-06
RU2021102311A3 (zh) 2022-03-31
EP3826219B1 (en) 2023-10-25
RU2742820C1 (ru) 2021-02-11
CN110169025B (zh) 2021-09-07
WO2018163657A1 (ja) 2018-09-13
CN113938366A (zh) 2022-01-14
RU2021102311A (ru) 2021-02-08
EP3595253A1 (en) 2020-01-15
KR102556117B1 (ko) 2023-07-14
EP3595253A4 (en) 2020-04-01
EP3595253B1 (en) 2021-03-03
TW201836297A (zh) 2018-10-01
US11153125B2 (en) 2021-10-19
CN110169025A (zh) 2019-08-23
US20210281447A1 (en) 2021-09-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1135B (zh) 發送裝置、接收裝置、發送方法、接收方法及積體電路
US1102539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6552128B2 (ja) 複素次元あたりの投影が少ないコードブックを生成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その利用
US10547486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23080219A (ja) 送信方法および送信装置
JP7136975B2 (ja) 送信方法、受信方法、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EP2386180A1 (en) Multiple Component Carrier OF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251500A (zh) 一种降低峰均比的方法、装置、设备和系统
US20210351964A1 (en) Method, Transmitter, Structure, Transceiver and Access Point for Provision of Multi-Carrier On-Off Keying Signal
WO2018059350A1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210105164A1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917221B2 (e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terminal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22172250A (ja) 受信方法
RU2777352C2 (ru) Перед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рием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и способ приема
WO2022067811A1 (zh) 一种信号发送方法、接收方法、通信装置和存储介质
WO2018189905A1 (ja) 基地局、端末、送信プログラム、受信プログラム、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CN116438766A (zh)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