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40992B - 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40992B
TWI740992B TW106125263A TW106125263A TWI740992B TW I740992 B TWI740992 B TW I740992B TW 106125263 A TW106125263 A TW 106125263A TW 106125263 A TW106125263 A TW 106125263A TW I740992 B TWI740992 B TW I74099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sealing
area
display device
sealing area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252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0647A (zh
Inventor
全相炫
方琪皓
鄭銀愛
具根林
池美蘭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0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0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409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4099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40OLEDs integrated with touch scree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4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Encapsulations
    • H10K50/8445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1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11Flexible OLE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omet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揭露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界定用於顯示影像的顯示區域和相鄰於顯示區域的非顯示區域之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以及觸碰偵測單元。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包含基底層、位於基底層上的線路層、位於線路層上的發光元件層、以及位於發光元件層上且區分成第一薄膜密封區域及相鄰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之第二薄膜密封區域的薄膜密封層。觸碰偵測單元包含位在薄膜密封層的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上的第一感測器部、以及位在薄膜密封層的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上的第二感測器部。其中面對觸碰偵測單元的薄膜密封層上表面包含在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中的第一上表面以及在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凸起遠離基底層的第二上表面。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 相關申請之交互參照
此申請書主張2016年7月29日所提交之韓國申請案號第10-2016-0097498的優先權,其全部內容於此併入作為參考。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包含觸碰偵測單元的顯示裝置。
近年來,已經發展出各種顯示裝置用於多媒體裝置,例如電視、手機、平板電腦、導航機或是遊戲機。鍵盤或是滑鼠可做為顯示裝置的輸入裝置。此外,近年來有些顯示裝置包含觸碰偵測單元作為輸入裝置。
本發明提供一種包含觸碰偵測單元的顯示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種顯示裝置包含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及觸碰偵測單元。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界定用於顯示影像的顯示區域以及相鄰顯示區域的非顯示區域,且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包含基底層、線路層、發光元件層及薄膜密封層。線路層位於基底層上。發光元件層位於線路層上。薄膜密封層位於該發光元件層上,且界定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以及相鄰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 第二薄膜密封區域。觸碰偵測單元包含第一感測器部以及第二感測器部。第一感測器部位於薄膜密封層的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上。第二感測器部位於薄膜密封層的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上。面對觸碰偵測單元的薄膜密封層的一上表面包含對應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第一上表面以及對應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遠離該基底層凸起的第二上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觸碰偵測單元直接位在薄膜密封層上。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薄膜密封區域及第二薄膜密封區域在平面上重疊顯示區域。第二薄膜密封區域在平面上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與非顯示區域之間。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感測器部係彎曲對應該第二上表面形狀。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第一上表面與基底層之間的平均距離為一第一距離。該第二上表面與基底層之間的最大距離為一第二距離,且該第二距離大於該第一距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第二上表面與該基底層之間的最小距離是一第三距離,且該第三距離小於該第一距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感測器部中複數點的每一點與基底層之間的平均間隔是一第一間隔。第二感測器部中複數點的每一點與該基底層之間的平均間隔與該第一間隔實質上相同。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薄膜密封層包含第一無機層位於該發光元件層上;第一有機層,位於第一無機層上;以及第二無機層,位於第一有機層上。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接觸第二無機層的第一有機層的一上表面包含對應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第一表面,以及對應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凸起遠離該基底層的第二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薄膜密封層包含位於該第二無機層上的第二有機層,以及位於該第二有機層上的第三無機層。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有機層及第二有機層中的至少一個的一上表面包含對應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第一表面,以及對應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凸起遠離該基底層的第二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薄膜密封層進一步包含位於第二無機層與第二感測器部之間的有機塗佈層,而有機塗佈層對應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包含凸起遠離該基底層的上表面。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一感測器部及該第二感測器部位於相同層。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薄膜密封層的該第二上表面包含離該基底層有最遠距離的一峰部;第一斜面,連接該第一上表面及該峰部,且延伸遠離該基底層;以及第二斜面,從該峰部延伸至基底層。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二薄膜密封區域環繞第一薄膜密封區域,而該峰部重疊該第二感測器部。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基底層、位於基底層上的線路層、位於線路層上的發光元件層及位於發光元件層上的薄膜密封層,其中薄膜密封層區分成包含第一上表面的第一薄膜密封區域及包含第二上表面的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第二上表面具有在往基底層相反的方向上一從第一上表面延伸出之參考面凸起的峰部。顯示裝置還包含位在第一上表面的第一 感測器部,以及位在第二上表面上且彎曲對應第二上表面的形狀且重疊峰部的第二感測器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二薄膜密封區域在平面上可環繞第一薄膜密封區域。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上表面與基底層之間的平均距離可為一第一距離,峰部與基底層之間的距離可為一大於第一距離的第二距離,而第二上表面與基底層之間的最小距離為一小於第一距離的第三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薄膜密封層可包含至少一有機層,而第二上表面的形狀可對應至少一有機層。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器部及第二感測器部可位於相同層。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含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及觸碰偵測單元。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界定用於顯示影像的顯示區域以及相鄰顯示區域的非顯示區域,且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包含基底層、位於基底層上的線路層、位於線路層上的發光元件層、以及位於發光元件層上的薄膜密封層。薄膜密封層區分成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以及相鄰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第二薄膜密封區域。觸碰偵測單元包含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及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上的多個觸控電極。第二薄膜密封區域包含離基底層有最遠距離的一峰部,而在多個觸控電極中最接近非顯示區域的一周邊觸控電極重疊該峰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觸控電極可包含M個沿著第一方向延伸且沿著與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依序排列的第一觸控電極、以及N個沿著第二方向延伸且沿著第一方向依序排列的第二觸控電極。峰部可重疊第一個第一觸控電極以及第M個第一觸控電極。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峰部可重疊第一個第二觸控電極以及第N個第二觸控電極。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之面對觸碰偵測單元的上表面與基底層之間的平均距離為一第一距離,峰部與基底層之間的距離可大於第一距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薄膜密封層可包含至少一有機層,有機層的厚度可調整以提供峰部。
10、20、30:絕緣層
AA、BB:區域
AM1、AM2、AM3:黏附構件
AE:正極
BA:彎折區域
BX:彎曲軸
BS1-L、BS1-U:顯示面板表面
BFL:緩衝層
CE:負極
Cst:電容
CP1、CP2:連接部
CH1~CH7:貫穿孔
CH:接觸孔
DA:顯示區域
DD、DD-1、DD-2:顯示裝置
DD-NDA:非顯示區域
DL、DLk:數據線
Dk:資料訊號
DP:有機發光顯示面板
DP-CL:線路層
DP-OLED:發光元件層
DE1、DE2、DE6:輸出電極
DT1、DT2、DT3:距離
DR1、DR2、DR3、DR4、DR5、DR6:方向
Ei:發光控制訊號
EL、ELi:發光線
ELVDD、ELVSS:電壓
ECL:電子控制層
EML:有機發光層
GL、GLi、GLi-1、GLi+1:閘極線
GDC:閘驅動電路
GE1、GE2、GE6:控制電極
HCL:電洞控制層
IS:顯示面
IS1、IS2:斜面
IM:影像
IOL1、IOL2、IOL3:無機層
LM:光學構件
NBA1、NBA2:不可彎折區域
NDA:非顯示區域
NPXA:非發光區域
OS-L、OS-U:外表面
OL1、OL2:有機層
OL1-U、OL2-U:上表面
OL1-U:下表面
OL1-U1、OL1-U2、OL2-U1、OL2-U2:表面
OSP1、OSP2、OSP6:半導體圖樣
OC:有機塗佈層
PD:銲墊區
PM:保護薄膜
PX、PXi:畫素
PXA:發光區域
PDL:畫素定義層
PK:峰部
PADa:銲墊區
RL:參考面
SL-D:控制訊號線
SL-VDD:電壓線
SL-Vint:初始化電壓線
SUB:基底層
Si-1、Si、Si+1:閘控訊號
SE1、SE2、SE6:輸入電極
SP1、SP2:觸碰感測器部
SP1-A、SP1-B:延伸部
SP-C、SP-S:感測器部
SL1-1、SL1-2、SL1-3、SL1-4、SL2-1、SL2-2、SL2-3、SL2-4:觸碰訊號線
SD1、SD2a、SD2b、SD2-a:間隔
TE1-1、TE1-2、TE1-3、TE1-4、TE2-1、TE2-2、TE2-3、TE2-4:觸控電極
TFE、TFEa、TFE-1、TFE-2:薄膜密封層
TFE-U、TFE-U1、TFE-U2:上表面
TS:觸碰偵測單元
TS-IL1、TS-IL2:觸碰絕緣層
TS-CL1、TS-CL2:金屬電極層
T1~T6:電晶體
TS-OP:觸碰開口部
TFA1、TFA2、TFA1a、TFA2a:薄膜密封區域
Vint:初始化電壓
WM:窗部件
以下將配合圖式及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藉此對本發明如何應用技術手段來解決技術問題並達成技術功效的實現過程能充分理解並據以實施。
第1A圖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第一操作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第1B圖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第二操作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第1C圖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第三操作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第2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截面圖。
第3A圖及第3B圖為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4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5A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圖。
第5B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的截面圖。
第6A圖是阿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畫素的等效電路圖。
第6B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一部分的截面圖。
第6C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一部分的截面圖。
第7A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一部分的截面圖。
第7B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薄膜密封層的平面示意圖。
第7C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薄膜密封層的平面示意圖。
第8A圖是第7B圖沿著剖面線I-I'取得的截面圖。
第8B圖是第7B圖沿著剖面線I-I'取得的截面圖。
第8C圖是第7B圖沿著剖面線I-I'取得的截面圖。
第8D圖是第7B圖沿著剖面線I-I'取得的截面圖。
第9A圖是第5B圖的區域AA的局部放大圖。
第9B圖至第9E圖是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觸碰偵測單元的平面示意圖。
第9F圖是第9E圖的區域BB的局部放大圖。
第10圖是第9B圖沿著剖面線II-II'取得的截面圖。
以下搭配實施例以及所附之圖式的詳細描述使得本發明的特徵及其方法可被充分了解。本發明可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實現,而不應理解成受限於本文中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此些實施例是作為範例讓本技術領域之具有 通常知識者可徹底、完整且完全地理解本發明的態樣與特徵。因此,本文中沒有描述對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完全瞭解本發明的態樣與特徵非必要的製程、元件以及技術。除非另有註記,附圖以及說明書描述中類似的元件符號代表類似的元件,因此其說明不再重覆。為了清楚說明,圖式中的元件、層以及區域的相對尺寸以誇張方式呈現。
應當理解的是,雖然本文中可能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詞彙來描述各種單元、元件、區域、層及/或截面,但此等單元、元件、區域、層及/或截面不應受此等詞彙限制。此等詞彙乃用以區分一單元、元件、區域、或是截面與另一單元、元件、區域、層或是截面。因此,在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第一單元、元件、區域、層或是截面可在另一示例性實施例中描述為第二單元、元件、區域、層或是截面,且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與範圍。
空間相關的詞彙,例如「之下(beneath)」、「下方(below)」、「較低(lower)」、「其下(under)」、「上方(above)」、「上面的(upper)」以及其他相似詞彙,為描述容易而在此可能使用以描述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元件或另一特徵的關係,如圖式中所繪示。應理解的是,除了圖式中描畫的方位之外,空間相關的詞彙係有意的包含使用或操作中的裝置之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圖式中的翻轉,則原本描述為其它元件或特徵下方的元件將會在其它元件的上方。因此,示例性詞彙「下方(below or under)」可包含上方以及下方兩種方位。裝置可為其他方位(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而在此使用的空間相關的描述詞也做相對應的解釋。
應當理解的是,當一單元、層、區域或是元件係指在另一單元、另一層、另一區域或是另一元件「上(on)」、或「連接(connected to)」、或「耦接(coupled to)」另一單元、另一層、另一區域或是另一元件時,其可以是直接在另一單元、另一層、另一區域或是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或直接耦接另一單 元、另一層、另一區域或是另一元件,或者其間可存在中介元件或中介層。應當理解的是,當一單元或層係指在兩單元或是兩層之間,其可表示只有此單元或層位在該兩單元或兩層之間,或至少一其他的中介元件位在該兩單元或兩層之間。
在以下範例中,X軸、Y軸以及Z軸不限於矩形座標系統的三軸,而可解釋成更廣泛的意義。例如X軸、Y軸以及Z軸可彼此垂直,或是可代表未彼此垂直的不同方向。
本文中使用的術語僅用以描述具體實施例的用途而非意指限制本發明。如本文所用,除非文中有明確的相反表示,否則單數型「一」意指也包含複數型。應理解的是,當用語「包含(comprises)」及/或「包括(comprising)」用於說明書中時,係指明所述特性、整數、步驟、操作、元件及/或構件的存在,但是不排除一個或更多其他特性、整數、步驟、操作、元件、構件及/或及其群組的存在或增添。於此使用,詞彙「及/或」包含一或多個相關條列項目之任何或所有組合。當「至少其一」之敘述前綴於一元件清單前時,係修飾整個清單元件而非修飾清單中之個別元件。
如本文所用,詞彙「實質上」、「大約」或是類似詞彙是用於指數值之誤差或範圍而非程度的詞彙,且意指本技術領域之具有通常知識者可辨認的量測值或運算值本身的誤差。再者,當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而使用「可」意旨於「本發明的至少一實施例」。如本文所用,詞彙「使用」應同義考量「利用」。同樣地,詞彙「示例」意指參照一範例或是說明。
當一特定實施例可不同地實現時,具體的製程順序可用與所描述的順序不同的順序來實現。例如,描述的兩連續製程實質上可在同一時間進行或是以相反於所描述之順序的順序來進行。
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所描述的電子裝置或是電氣裝置及/或其他任何相關裝置或是元件可用任何適合的硬體、韌體(例如特殊應用積體電路)、軟體或是上述軟體、韌體與硬體的組合來實現。例如,此些裝置的各種元件可形成一積體電路(IC)晶片或是多個個別IC晶片上。再者,此些裝置的各種元件可實現在可撓曲列印電路膜、捲帶式晶片載體封裝(TCP)、印刷電路板(PCB)或是形成在基板上。再者,此些裝置的各種元件可為在至少一處理器、運算裝置中運行的程序或線程,以執行電腦程式指令以及與其他系統元件互動而進行在本文中描述的各種功能。電腦程式指令儲存在記憶體中,可在使用標準記憶體元件(例如隨機讀取記憶體(RAM))的運算裝置中實現。電腦程式指令亦可儲存在其他非暫態電腦可讀取媒體,例如光碟唯讀記憶體、快閃驅動裝置或其類似裝置。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能辨識各種運算裝置的功能可結合或整合到單一運算裝置中,或是特定運算裝置的功能可分配到至少一其他運算裝置執行,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精神與範圍。
除非文中有相反定義,否則本文中使用的所有詞彙(包含技術以及科學詞彙)與本發明之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通常瞭解的意思相同。應理解的是,例如那些定義在通常使用之字典的用語應該解釋成相關技術領域及/或本說明書之上下文中具有意義一致性的意義,且除非有明白地定義否則將不做理想化解釋或過度地正式語意的解釋。
第1A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的第一操作狀態的立體示意圖。第1B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的第二操作狀態的立體示意圖。第1C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的第三操作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如第1A圖所示,在第一操作模式,可顯示影像IM的顯示面IS平行於第一方向DR1以及第二方向DR2所界定的平面。顯示面IS的法線方向,即顯示裝置DD的厚度方向,是表示第三方向DR3。每一部件的正面(或上表面)以及背面(或下表面)是在第三方向DR3上做區分。然而,第一至第三方向DR1、DR2以及DR3的方位在相對概念上可轉換成其他方向。下文中,第一至第三方向DR1、DR2、以及DR3所表示的三個方向以相同元件符號表示。
第1A圖至第1C圖描述一可撓曲折疊的顯示裝置,其作為顯示裝置DD的範例。本發明可有關於可捲曲的顯示裝置或可彎折的顯示裝置,但本發明不因此受限制。此外,在此實施例以可撓性顯示裝置做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本實施例之顯示裝置DD可為平面剛性顯示裝置或可彎曲剛性顯示裝置。除了大型電子裝置,例如電視以及監視器之外,顯示裝置DD可用於小型以及中型尺寸電子裝置,例如手機、平板、汽車導航機、遊戲機或是智慧型手錶。
如第1A圖所示,顯示裝置DD的顯示面IS包含複數個區域。顯示裝置DD可包含顯示影像IM的顯示區域DD-DA,以及相鄰於顯示區域DD-DA的非顯示區域DD-NDA。非顯示區域DD-NDA是不顯示影像的區域。第1A圖中顯示花瓶作為影像IM的範例。作為一個範例,顯示區域DD-DA可為矩形。非顯示區域DD-NDA可環繞顯示區域DD-DA,但是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顯示區域DD-DA以及非顯示區域DD-NDA的形狀可相對應設計。
如第1A圖以及第1C圖所示,根據操作方式可界定顯示裝置DD所包含的複數個區域。顯示裝置DD可包含可繞著彎曲軸BX被彎折的彎折區域BA、第一不可彎折區域NBA1以及第二不可彎折區域NBA2。
如第1B圖所示,顯示裝置DD可內彎或向內彎折以讓第一不可彎折區域NBA1的顯示面IS以及第二不可彎折區域NBA2的顯示面IS彼此相面對。如第1C圖所示,顯示裝置DD可外彎或向外彎折以讓顯示面IS對外露出。
雖然第1A圖至第1C圖中只有顯示一個彎折區域BA,但是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例如,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顯示裝置DD可包含複數個彎折區域BA。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顯示裝置DD可以只在第1A圖以及第1B圖所示的操作模式下運作。然而,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且彎折區域BA可對應使用者操作顯示裝置DD而成的形狀。例如,與第1B圖以及第1C圖不同的是,彎折區域BA可界定平行於第一方向DR1,或是在其他實施例彎折區域BA界定在對角線方向上。彎折區域BA的面積是不固定的,且可根據曲率半徑來決定。
第2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的截面圖。第2圖顯示在第二方向DR2以及在第三方向DR3所界定的截面。
如第2圖所示,顯示裝置DD包含保護薄膜PM、顯示模組DM、光學構件LM、窗部件WM、第一黏附構件AM1、第二黏附構件AM2、以及第三黏附構件AM3。顯示模組DM位於保護薄膜PM與光學構件LM之間。光學構件LM位於顯示模組DM與窗元件WM之間。第一黏附構件AM1黏合顯示模組DM以及保護薄膜PM,第二黏附構件AM2黏合顯示模組DM以及光學構件LM,而第三黏附構件AM3黏合光學構件LM以及窗元件WM。
保護薄膜PM用以保護顯示模組DM。保護薄膜PM具有第一外表面OS-L對外暴露,以及一黏附面用以黏附第一黏附構件AM1。保護薄膜PM可防止外部濕氣滲入顯示模組DM以及可吸收外部撞擊。
保護薄膜PM可包含一塑膠薄膜作為底基板。保護薄膜PM包含的塑膠薄膜可選自聚醚碸(polyethersulfone,PES)、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聚醚酰亞胺(polyetherimide,PEI)、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naphthalate,PEN)、聚乙二醇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聚芳香酯(polyarylate)、聚醯亞胺(polyimide,PI)、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PC)、聚亞芳基醚碸(poly(aryleneethersulfone))及其組合所組成的群組。
構成保護薄膜PM的材料不限於塑膠樹酯,也可包含有機/無機複合材料。保護薄膜PM可包含多孔性有機層,以及填充在多孔性有機層的通氣孔內的無機材料。保護薄膜PM更可包含形成在塑膠薄膜的功能層。功能層可包含樹脂層。功能層可經由鍍膜方式形成。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保護薄膜PM也可省略不用。
窗元件WM可保護顯示模組DM不受外部撞擊影響,並提供使用者一輸入面。窗元件WM具有一第二外表面OS-U對外暴露,以及一黏附面用以黏附第三黏附構件AM3。第1A圖至第1C圖中所示的顯示面IS可為第二外表面OS-U。
窗元件WM可包含塑膠薄膜。窗元件WM可具有多層結構。窗元件WM的多層結構可選自玻璃基材、塑膠薄膜以及塑膠基板。窗元件WM更可包含邊框圖樣。多層結構可經由連續性製程或使用黏合層的黏附製程來形成。
光學構件LM可降低外部光線反射率。光學構件LM可至少包含一偏光膜。光學構件LM更可包含一相差膜。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光學構件LM可省略不用。
顯示模組DM可包含一有機發光顯示面板(或一顯示面板)DP以及一觸碰偵測單元TS。觸碰偵測單元TS直接位在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上。在本發明之說明內容中,「直接位於」表示經由連續性製程形成,排除經由另一黏合層黏附(attach)所形成。
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產生對應輸入影像資料的影像IM(如第1A圖所示)。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具有顯示面板表面BS1-L以及面對厚度方向DR3 的第二顯示面板表面BS1-U。在此實施例,雖然以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作為範例描述,但本發明的顯示面板並不以此為限。
觸碰偵測單元TS取得外部輸入的座標資訊。觸碰偵測單元TS可經由電容方式檢測一外部輸入。
雖然圖中未個別顯示,但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DM可包含抗反射層。抗反射層可包含彩色濾光片或導電層/絕緣層/導電層的層疊結構。抗反射層可透過吸收、破壞性干涉或偏極外部射入的光,以降低外部光線反射率。抗反射層可取代光學構件LM的功能。
第一黏附構件AM1、第二黏附構件AM2以及第三黏附構件AM3中的每一個可為有機黏合層,例如光學透明膠(OCA)膜、光學透明樹酯(OCR)或壓敏膠(PSA)膜。有機黏合層可包含黏合材料,例如聚氨酯(polyurethane)、聚丙烯酸酯(polyacrylate)、聚酯(polyester)、聚環氧(polyepoxy)、或是聚醋酸乙烯酯(polyvinyl acetate)。
在其他實施例,顯示裝置DD更可包含框架結構用以支撐功能層以保持第1A圖至第1C圖所示的操作狀態。框架結構可包含鉸接式結構或絞鏈結構。
第3A圖以及第3B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1的立體示意圖。第3A圖顯示在展開狀態下的顯示裝置DD-1,第3B圖顯示在彎折狀態下的顯示裝置DD-1。
顯示裝置DD-1可包含彎折區域BA以及不可彎折區域NBA。顯示裝置DD-1的非顯示區域DD-NDA可被彎折。然而,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顯示裝置DD-1的彎折區域是可改變的。
與第1A圖至第1C圖所示的顯示裝置DD不同的是,本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1在操作時可固定在一形狀。如第3B圖所示,顯示裝置DD-1可在彎折 狀態下運作。在彎折狀態下,顯示裝置DD-1可固定在框架上,此框架可接合至電子裝置的殼體。
顯示裝置DD-1的截面結構可與第2圖所示的截面結構相同。然而,不可彎折區域NBA以及彎折區域BA可具有不同的層疊結構。不可彎折區域NBA的截面結構可與第2圖所示的截面結構相同,而彎折區域BA的截面結構可與第2圖所示的截面結構不同。在彎折區域BA中,光學構件LM以及窗元件WM可省略不用。也就是說,光學構件LM以及窗元件WM只存在不可彎折區域NBA中。在彎折區域BA中,第二黏附構件AM2以及第三黏附構件AM3也可省略不用。
第4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DD-2的立體示意圖。
顯示裝置DD-2包含顯示主影像作為顯示裝置DD-2之正面的不可彎折區域(或是平坦區域)NBA,以及顯示子影像作為顯示裝置DD-2之側面的彎折區域。例如,子影像可包含用以提供資訊的圖示。根據本實施例,詞彙「不可彎折區域NBA」以及「彎折區域BA」是透過使用複數個分區域(divided area)來界定顯示裝置DD-2。
根據本實施例,所舉的例子是顯示裝置DD-2包含彎折區域BA,其從不可彎折區域NBA的側邊被彎折。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顯示裝置DD-2可包含兩彎折區域,其從不可彎折區域NBA的相對兩側邊被彎折。
從不可彎折區域NBA彎折的彎折區域BA是在第四方向DR4上顯示一子影像,第四方向DR4與第一方向DR1、第二方向DR2以及第三方向DR3交錯。然而,第一方向DR1至第四方向DR4所指的方向在相對概念上可轉換成其他方向。
第5A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的平面示意圖,第5B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顯示模組DM的截面圖。
如第5A圖所示,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在一平面上包含顯示區域DA以及非顯示區域NDA。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的顯示區域DA以及非顯示區域NDA分別對應顯示裝置DD(如第1A圖所示)的顯示區域DD-DA以及非顯示區域DD-NDA。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的顯示區域DA以及非顯示區域NDA可能不同於顯示裝置DD(如第1A圖所示)的顯示區域DD-DA(如第1A圖所示)以及非顯示區域DD-NDA(如第1A圖所示),可根據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的結構或設計而變化。
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包含複數個畫素PX。複數個畫素PX所在的區域可定義為顯示區域DA。在此實施例,非顯示區域NDA可沿著顯示區域DA的外緣或周緣所界定。
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包含閘極線GL、數據線DL、發光線EL、控制訊號線SL-D、初始化電壓線SL-Vint、電壓線SL-VDD以及銲墊區PD。
多條閘極線GL分別連接複數個畫素PX中與其相對應的畫素PX,而多條數據線DL分別連接複數個畫素PX中與其相對應的畫素PX。每一發光線EL可排列平行於多條閘極線GL中與其相對應的閘極線GL。控制訊號線SL-D可提供控制訊號至閘驅動電路GDC。初始化電壓線SL-Vint可提供初始化電壓Vint至複數個畫素PX。電壓線SL-VDD可連接至複數個畫素PX,且可提供第一電壓ELVDD至複數個畫素PX。電壓線SL-VDD可包含在第一方向DR1上延伸的複數條導線以及在第二方向DR2上延伸的複數條導線。
多條閘極線GL以及多條發光線EL所連接的閘驅動電路GDC可位於非顯示區域NDA的一側。閘極線GL、數據線DL、發光線EL、控制訊號線SL-D、初始化電壓線SL-Vint以及電壓線SL-VDD中的一部分是位於相同層,而另一部分是位於另一層。
銲墊區PD可連接至數據線DL、控制訊號線SL-D、初始化電壓線SL-Vint以及電壓線SL-VDD的端部。
如第5B圖所示,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包含基底層SUB、位於基底層SUB上的線路層DP-CL、發光元件層DP-OLED、以及薄膜密封層TFE。
基底層SUB可包含至少一塑膠薄膜。基底層SUB可為軟性基板,其可包含塑膠基板、玻璃基板、金屬基板、或有機/無機複合材料基板。塑膠基板可包含壓克力樹脂(acrylic resin)、甲基丙烯酸樹酯(methacrylic resin)、聚異戊二烯樹酯(polyisoprene,vinyl resin)、乙烯基樹酯(vinyl resin)、環氧樹脂(epoxy resin)、聚氨酯樹脂(urethane resin)、纖維素樹酯(cellulose resin)、矽氧烷系樹酯(siloxane-based resin)、聚酰亞胺系樹酯(polyimide-based resin)、苝樹酯(polyamide-based resin)或其組合。
線路層DP-CL可包含複數個絕緣層、複數個金屬電極層以及半導體層。線路層DP-CL的複數個金屬電極層可構成一畫素的訊號線或控制電路。
發光元件層DP-OLED包含有機發光二極體。
薄膜密封層TFE用以密封發光元件層DP-OLED。薄膜密封層TFE包含複數個無機層,以及在複數個無機層之間至少一有機層。無機層保護發光元件層DP-OLED不受濕氣氧氣影響,且有機層保護發光元件層DP-OLED不受外在物質影響,例如塵粒。在本發明中,藉由調整有機層的厚度,觸碰偵測單元TS可提供實質上均勻的。稍後將對此特徵有詳細描述。
觸碰偵測單元TS位於薄膜密封層TFE上。觸碰偵測單元TS包含觸碰感測器以及觸碰訊號線。觸碰感測器及觸碰訊號線可為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
觸碰感測器以及觸碰訊號線可包含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IZO)、氧化鋅(ZnO)、銦錫鋅氧化物(ITZO)、PEDOT、金屬奈米線、或石墨烯。觸碰感測器以及觸碰訊號線可包含金屬層、例如鉬、銀、鈦、銅、鋁或其合金其觸碰感測器以及觸碰訊號線可有相同或不同的層結構。稍後將描述觸碰偵測單元TS的具體內容。
第6A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畫素PX的等效電路圖。
第6A圖顯示連接至複數條數據線DL(請見第5A圖)中的第k條數據線DLk的第i個畫素PXi的範例。
第i個畫素PXi包含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以及包含用以控制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畫素驅動電路。畫素驅動電路可包含7個薄膜電晶體T1至T7,以及電容Cst。
驅動電晶體T2(即第二電晶體)控制提供至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驅動電流。第二電晶體T2的輸出電極電性連接至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第二電晶體T2的輸出電極可直接接觸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正極,或是可經由另一電晶體(例如本實施例的第六電晶體T6)連接至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
控制電晶體的控制電極可接收控制訊號。施加至第i個畫素PXi的控制訊號可包含第i-1個閘控訊號Si-1、第i個閘控訊號Si、第i+1個閘控訊號Si+1、資料訊號Dk以及第i發光控制訊號Ei。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控制電晶體可包含第一電晶體T1以及第三至第七電晶體T3~T7。
第一電晶體T1包含連接至第k條數據線DLk的輸入電極、連接至第i條閘極線GLi的控制電極、以及連接至第二電晶體T2的輸出電極的輸出電極。第一電晶體T1由施加至第i條閘極線GLi的閘控訊號Si(下文稱為第i個閘控訊號)控制導通。
第6B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一部分的截面圖。第6C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的一部分的截面圖。詳細地說,第6B圖是第6A圖所示的等效電路的第一電晶體T1所對應的部分的截面圖。第6C圖是對應第6A圖所示的第二電晶體T2、第六電晶體T6、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的部分的截面圖。
請參閱第6B圖以及第6C圖。緩衝層BFL可位於基底層SUB上。緩衝層BFL可提升基底層SUB與導電圖樣或是半導體圖樣的接合強度。緩衝層BFL可包含無機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避免外部物質進入的阻障層可位於基底層SUB的上表面上。緩衝層BFL以及阻障層可選擇性設置或省略不用。
第一電晶體T1的第一半導體圖樣OSP1、第二電晶體T2的第二半導體圖樣OSP2、以及第六電晶體T6的第六半導體圖樣OSP6是位於緩衝層BFL上。第一半導體圖樣OSP1、第二半導體圖樣OSP2以及第六半導體圖樣OSP6可選自非晶矽、多晶矽以及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所組成的群組。
第一絕緣層10可位於第一半導體圖樣OSP1、第二半導體圖樣OSP2以及第六半導體圖樣OSP6上。雖然第6B圖以及第6C圖顯示第一絕緣層10覆蓋第一半導體圖樣OSP1、第二半導體圖樣OSP2以及第六半導體圖樣OSP6,但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絕緣層10的圖樣可對應第一半導體圖樣OSP1、第二半導體圖樣OSP2以及第六半導體圖樣OSP6。
第一絕緣層10可包含複數個無機薄層。複數個無機薄層可包含氮化矽層、氮氧化矽層、氧化矽層或是其組合。
第一電晶體T1的第一控制電極GE1、第二電晶體T2的第二控制電極GE2以及第六電晶體T6的第六控制電極GE6是位於第一絕緣層10上。第一控制電極GE1、第二控制電極GE2、以及第六控制電極GE6可根據與閘極線GL(見第5A圖)相同的微影製程來製造。
用於覆蓋第一控制電極GE1、第二控制電極GE2以及第六控制電極GE6的第二絕緣層20可位於第一絕緣層10上。第二絕緣層20可提供平坦的上表面。第二絕緣層20可包含有機材料及/或無機材料。
第一電晶體T1的第一輸入電極SE1與第一輸出電極DE1、第二電晶體T2的第二輸入電極SE2與第二輸出電極DE2、以及第六電晶體T6的第六輸入電極SE6與第六輸出電極DE6是位於第二絕緣層20上。
第一輸入電極SE1與第一輸出電極DE1中的每一個是經由穿過第一絕緣層10以及第二絕緣層20的第一貫穿孔CH1與第二貫穿孔CH2中的其中之一而連接至第一半導體圖樣OSP1。第二輸入電極SE2與第二輸出電極DE2中的每一個是經由穿過第一絕緣層10與第二絕緣層20的第三貫穿孔CH3以及第四貫穿孔CH4的其中一個而連接至第二半導體圖樣OSP2。第六輸入電極SE6與第六輸出電極DE6中的每一個是經由穿過第一絕緣層10與第二絕緣層20的第五貫穿孔CH5與第六貫穿孔CH6其中一個而連接至第六半導體圖樣OSP6。另一方面,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第一電晶體T1、第二電晶體T2以及第六電晶體T6的一部分可改以底部閘極結構來實現。
用於覆蓋第一輸入電極SE1、第二輸入電極SE2、第六輸入電極SE6、第一輸出電極DE1、第二輸出電極DE2以及第六輸出電極DE6的第三絕緣層30是位於第二絕緣層20上。第三絕緣層30可包含有機層及/或無機層。尤其,第三絕緣層30可包含有機材料用以提供一平坦面。
根據畫素的電路結構,第一絕緣層10、第二絕緣層20以及第三絕緣層30的其中一個可省略不用。每一第二絕緣層20以及第三絕緣層30可定義為一層間絕緣層。層間絕緣層是位於層間絕緣層下方的導電圖樣與上方的導電圖樣之間,用以絕緣導電圖樣。
畫素定義層PDL以及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是位於第三絕緣層30上。正極AE是位於第三絕緣層30上。正極AE經由穿過第三絕緣層30的第七貫穿孔CH7而連接至第六輸出電極DE6。開口部OP是界定在畫素定義層PDL中。畫素定義層PDL的開口部OP暴露正極AE的至少一部分。
畫素PX可位於平面上的像素區域中。像素區域可包含光發射區域PXA、以及相鄰於發光區域PXA的非發光區域NPXA。非發光區域NPXA可環繞發光區域PXA。根據本實施例,發光區域PXA是定義對應至由開口部OP暴露的正極AE的局部區域。
電洞控制層HCL共同位於發光區域PXA以及非發光區域NPXA。在一些實施例中,一共同層例如電洞控制層HCL,可共同形成在複數個畫素PX中(見第5A圖)。
有機發光層EML位於電洞控制層HCL上。有機發光層EML可位於對應開口部OP的區域中。也就是說,有機發光層EML可分別形成在複數個畫素PX中的每一個中。雖然,本實施例顯示經過圖案化的有機發光層EML,但是有機發光層EML可共同位於複數個畫素PX中。此時,有機發光層EML可產生白光。此外,有機發光層EML可具有多層結構。
電子控制層ECL位於有機發光層EML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電子控制層ECL通常可形成在複數個畫素中(見第5A圖)。
負極CE位於電子控制層ECL上。負極CE共同位於在複數個畫素PX。
薄膜密封層TFE位於負極CE上。薄膜密封層TFE通常位於複數個畫素PX。薄膜密封層TFE包含至少一無機層與至少一有機層。薄膜密封層TFE可包含交替堆疊的複數個無機層與複數個有機層。
根據本實施例,薄膜密封層TFE直接覆蓋負極CE。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用於覆蓋負極CE的覆蓋層可位於薄膜密封層TFE與負極CE之間。此時,薄膜密封層TFE可直接覆蓋此覆蓋層。
第7A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的一部分的截面圖。詳細地說,第7A圖是第5B圖的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的顯示區域DA的放大截面圖。
請參閱第7A圖。薄膜密封層TFE可區分成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與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
薄膜密封層TFE之上表面TFE-U(見第5B圖),其面對觸碰偵測單元TS,可包含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的第一上表面TFE-U1以及位於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的第二上表面TFE-U2。
第一上表面TFE-U1可平行於基底層SUB。例如,第一上表面TFE-U1可平行基底層SUB的上表面。如果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有平坦形狀,則第一上表面TFE-U1以及基底層SUB兩者可具有平坦形狀。此外,如果有機發光顯示面板沿著一預定方向被彎折,則第一上表面TFE-U1以及基底層SUB兩者可具有沿著預定方向彎曲的形狀。
在此說明書中描述的「平行(parallel)」,不只表示詞彙「平行」在字典中定義的意思(也就是說,不管兩線如何伸長,他們無法彼此交會)。例如,第一上表面TFE-U1可具有不平坦上表面。詳細地說,平行(根據字典中定義的意思)於基底層SUB的參考面是界定在截面上。在參考面RL的基礎上,第一上表面TFE-U1可相對於第三方向DR3震動(例如有波動或波紋),其沿著參考面延伸。第一上表面TFE-U1與基底層SUB之間的距離以及參考面RL與基底層SUB之間的距離之間的差異可為0至一誤差範圍內。誤差範圍可為數百奈米以下。
第二上表面TFE-U2可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一方向上凸起,例如,往第三方向DR3。詳細地說,第二上表面TFE-U2可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方向(例如第三方向DR3)上從參考面RL(其從第一上表面TFE-U1延伸出)凸起。
第一上表面TFE-U1與基底層SUB之間的距離可為第一距離DT1。例如,因為第一上表面TFE-U1平行於基底層SUB,所以第一上表面TFE-U1上的每一點與基底層SUB之間的距離可在一誤差範圍內實質上相同。例如,預定的誤差範圍可為數百奈米以下。詳細地說,誤差範圍可低於500奈米。
在說明書中使用的「距離」,是指在平行於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量測到的距離。例如,當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是平坦的,「距離」可為平行於第三方向DR3的距離。此外,當有機發光顯示面板DP是彎曲的,則「距離」可為沿著法線方向,其垂直在一量測點上彎曲表面的相切線,所量測的距離。
第二上表面TFE-U2與基底層SUB之間的距離範圍介於第二距離DT2至第三距離DT3之間,第二距離DT2大於第一距離,而第三距離DT3小於第一距離DT1。也就是說,第二上表面TFE-U2與基底層SUB之間的最大距離是第二距離DT2,而第二上表面TFE-U2與基底層SUB之間的最小距離是第三距離DT3。
第二上表面TFE-U2可包含峰部PK、第一斜面IS1、以及第二斜面IS2。峰部PK可定義為在第二上表面TFE-U2中的一區域,在此第二上表面TFE-U2是定義為與基底層SUB相隔第二距離DT2。也就是說,峰部PK可為與基底層SUB相隔最遠距離(例如,第二距離DT2的區域)。第一斜面IS1可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方向上延伸,且可連接第一上表面TFE-U1以及峰部PK。第二斜面IS2可從峰部PK延伸至基底層SUB。
在此實施例,詞彙「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以及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定義薄膜密封層TFE,其上表面的形狀將薄膜密封層TFE區分成複數個區域。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以及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可在除了第一方向 DR1以及第二方向DR2所界定的平面以外的截面上界定。也就是說,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以及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可在三個維度上界定。
第7B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薄膜密封層TFE的平面示意圖。詳細地說,第7B圖顯示從第一方向DR1與第二方向DR2所界定的平面上觀察到的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顯示區域DA以及非顯示區域NDA的關係。
在平面上,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與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可重疊顯示區域DA。在平面上,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可被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環繞。因此,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可位於非顯示區域NDA與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之間。
第7C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薄膜密封層TFEa的平面示意圖。第7C圖與第7B圖相比,第7C圖顯示的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與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的位置關係有不同。
請參閱第7C圖。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a可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a的兩側。例如,如第7C圖所示,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a的第一部分、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a、以及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a的第二部分可沿著第二方向DR2依序排列。
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a與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a的排列關係不限於上述第7B圖以及第7C圖所示的實施例。例如,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a可僅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a的一側,或是可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a的三側。
第8A圖是第7B圖沿著線I-I'取得的截面圖。
請參閱第8A圖。薄膜密封層TFE可包含一第一無機層IOL1、一第二無機層IOL2以及一第一有機層OL1。
第一無機層IOL1可位於負極CE(見第6C圖)上。第一有機層OL1可位於第一無機層IOL1上。第二無機層IOL2可位於第一有機層OL1上。
第一無機層IOL1與第二無機層IOL2可為包含一材料的單層結構,或是每一層包含不同材料的多層結構。第一有機層OL1可包含一聚合物,其包含一單體。第一有機層OL1可使用噴墨列印方法形成,或是塗佈包含丙烯酸單體的組成物來形成。薄膜密封層TFE的第二上表面TFE-U2的形狀可由第一有機層OL1提供。第一有機層OL1可包含一下表面OL1-B與一上表面OL1-U。第一有機層OL1的下表面OL1-B接觸第一無機層IOL1,而第一有機層OL1的上表面OL1-U接觸第二無機層IOL2。第一有機層OL1的下表面OL1-B的形狀可對應第一無機層IOL1的形狀。
第一有機層OL1的上表面OL1-U可包含一第一表面OL1-U1與一第二表面OL1-U2。第一表面OL1-U1可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中且平行基底層SUB(見第7A圖)。第二表面OL1-U2可位於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且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方向上凸起(見第7A圖)。可藉由調整包含單體的組成物列印在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中的數量或是調整列印時間來形成第二表面OL1-U2。
第8B圖及第8C圖是第7B圖沿著剖面線I-I'取得的截面圖。
請參閱第8B圖及第8C圖。薄膜密封層TFE-1與TFE-2的每一個可包含一第一無機層IOL1、一第二無機層IOL2、一第三無機層IOL3、一第一有機層OL1以及一第二有機層OL2。
第一無機層IOL1可位於負極CE上(見第6C圖)。第一有機層OL1可位於第一無機層IOL1上。第二無機層IOL2可位於第一有機層OL1上。第二有機層OL2可位於第二無機層IOL2上。第三無機層IOL3可位於第二有機層OL2上。
第一有機層OL1以及第二有機層OL2中的至少一個的上表面可包含一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中且平行基底層SUB的第一表面(見第7A圖)、 以及一位於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中且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方向上凸起的第二表面(見第7A圖)。
如第8B圖所示,薄膜密封層TFE-1的第二有機層OL2包含上表面OL2-U。上表面OL2-U可包含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中且平行基底層SUB的第一表面OL2-U1(見第7A圖)、以及位於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中且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方向上凸起的第二表面OL2-U2(見第7A圖)。
如第8C圖所示,薄膜密封層TFE-2的第一有機層OL1包含一上表面OL1-U。上表面OL1-U可包含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且平行基底層SUB的第一表面OL1-U1(見第7A圖)、以及位於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中且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方向上凸起的第二表面OL1-U2(見第7A圖)。
薄膜密封層TFE-2的第二有機層OL2包含上表面OL2-U。上表面OL2-U可包含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中且平行基底層SUB的第一表面OL2-U1(見第7A圖)、以及位於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中且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方向上凸起的第二表面OL2-U2(見第7A圖)。
當薄膜密封層包含複數個有機層時,薄膜密封層的上表面的形狀可透過調整在複數個有機層中間的一有機層的厚度或是至少二有機層的厚度以控制。
雖然第8B圖以及第8C圖顯示的薄膜密封層包含三個無機層與兩個有機層,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例如,薄膜密封層可包含三個以上的無機層以及至少二個有機層,而有機層以及無機層交替設置。平均而言,有機層的厚度可大於無機層的厚度。
第8D圖是第7B圖沿著剖面線I-I’取得的截面圖。
請參閱第8D圖。薄膜密封層TFE-3可包含第一無機層IOL1、第二無機層IOL2、第一有機層OL1以及有機塗佈層OC。
第一無機層IOL1可位於負極CE上(見第6C圖)。第一有機層OL1可位於第一無機層IOL1上。第二無機層IOL2可位於第一有機層OL1上。有機塗佈層OC可位於第二無機層IOL2上。
有機塗佈層OC可包含在逐漸遠離基底層SUB的方向上凸起的上表面(見第7A圖)。雖然本實施例是示例性顯示有機塗佈層OC只位於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上,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例如,有機塗佈層OC可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以及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中。
第9A圖是第5B圖的區域AA的局部放大圖。第9B圖至第9E圖是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碰偵測單元TS的平面示意圖。
如第9A圖所示,觸碰偵測單元TS包含第一金屬電極層TS-CL1、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第二金屬電極層TS-CL2、以及第二觸碰絕緣層TS-IL2。第一金屬電極層TS-CL1位於薄膜密封層TFE上。觸碰偵測單元TS在對應薄膜密封層TFE的上表面TFE-U形狀的局部區域中可具有彎曲形狀。
第一金屬電極層TS-CL1以及第二金屬電極層TS-CL2中的每一個可包含單層結構,或是沿著第三方向DR3堆疊的多層結構。多層結構的金屬電極層可包含透明導電層以及金屬層中的至少兩個。多層結構的金屬電極層可包含不同金屬的多個金屬層。透明導電層可包含銦錫氧化物(ITO)、銦鋅氧化物(IZO)、氧化鋅(ZnO)、銦錫鋅氧化物(ITZO)、PEDOT、金屬奈米線或是石墨烯。金屬層可包含銀、鈦、銅、鋁或是其合金。
第一金屬電極層TS-CL1以及第二金屬電極層TS-CL2中的每一個包含複數個圖樣。下文中,第一金屬電極層TS-CL1包含第一導電圖樣,而第二金屬電極層TS-CL2包含第二導電圖樣。每一第一導電圖樣以及第二導電圖樣可包含觸控電極與觸碰訊號線。
每一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及第二觸碰絕緣層TS-IL2可具有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每一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及第二觸碰絕緣層TS-IL2可包含無機層或是有機層中的至少一個。
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只要能絕緣第一金屬電極層TS-CL1以及第二金屬電極層TS-CL2即可,本發明不限制其形狀。可根據第一導電圖樣以及第二導電圖樣的形狀對應改變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的形狀。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可覆蓋整個薄膜密封層TFE或是可包含複數個絕緣圖樣。只要複數個絕緣圖樣能重疊第一連接部CP1或是第二連接部CP2即可,第一連接部CP1以及第二連接部CP2將稍後說明。
雖然本實施例是顯示雙層/多層的觸碰偵測單元,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制。單層觸碰偵測單元包含金屬電極層以及用以覆蓋金屬電極層的絕緣層。金屬電極層包含多個觸碰感測器與多條連接至觸碰感測器的觸碰訊號線。單層觸碰偵測單元可透過自電容方法取得座標資訊。
如第9B圖所示,觸碰偵測單元TS可包含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連接至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的第一觸碰訊號線SL1-1至SL1-4、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連接至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的第二觸碰訊號線SL2-1至SL2-5、以及連接至第一觸碰訊號線SL1-1至SL1-4與第二觸碰訊號線SL2-1至SL2-5的銲墊區PADa。
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的每一個可沿著第一方向DR1延伸且可沿著第二方向DR2排列。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的每一個可沿著第二方向DR2延伸且可沿著第一方向DR1排列。
雖然第9B圖顯示的實施例為觸碰偵測單元TS包含4個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以及5個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例如,M個第一觸控電極(M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可沿著第二方向DR2依序排列,而N個第二觸控電極(N為大於等於1的整數)可沿著第一方向DR1依序排列。
在第9B圖中,多個第一觸控電極中的第一個可為第一觸控電極TE1-1,而第M個第一觸控電極可為第一觸控電極TE1-M。此外,多個第二觸控電極中的第一個可為第二觸控電極TE2-1,而第N個第二觸控電極可為第二觸控電極TE2-N。
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中的每一個可有複數個觸碰開口部所界定的網格形狀。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中的每一個包含複數個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以及複數個第一連接部CP1。多個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是沿著第一方向DR1排列。每一第一連接部CP1連接至複數個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中的兩個相鄰的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雖然未在圖式分別顯示,但是第一觸碰訊號線SL1-1至SL1-4亦可為網格形狀。
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絕緣地與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相交錯。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的每一個可為複數個觸碰開口部所界定的網格形狀。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的每一個包含複數個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以及複數個第二連接部CP2。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是沿著第二方向DR2排列。每一第二連接部CP2連接至複數個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中一對相鄰的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第二觸碰訊號線SL2-1至SL2-5亦可為網格形狀。
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以靜電接合至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當觸碰感測訊號施加至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時,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與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之間形成電容。
第9A圖所示的第二金屬電極層TS-CL2可圖樣化以形成複數個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複數個第一連接部CP1以及複數條第一觸碰訊號線SL1-1至SL1-4、複數個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中的一部分以及複數個第二連接部CP2、 第二觸碰訊號線SL2-1至SL2-5的一部分。而第9A圖所示的第二金屬電極層TS-CL2可圖樣化形成上述元件的另一部分。
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以及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的每一個可定義為第一感測器部SP-C或是一第二感測器部SP-S。詞彙「第一感測器部SP-C以及第二感測器部SP-S」是根據觸碰感測器部所在位置所界定的。
重疊在多個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中的平面上的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的觸碰感測器部可定義為第一感測器部SP-C。重疊在多個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的平面上的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的觸碰感測器部可定義為第二感測器部SP-S。此外,重疊在多個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中的平面上的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可定義為第一感測器部SP-C,而重疊在多個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的平面上的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可定義為第二感測器部SP-S。也就是說,第一感測器部SP-C以及第二感測器部SP-S是根據觸碰感測器部的位置來分類。
請參閱第9B圖。構成位於平面最外處(在周緣)的第一觸控電極TE1-1以及TE1-4中兩個的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的可定義為第二感測器部SP-S。此外,構成位於平面最外處(在周緣)的第二觸控電極TE2-1以及TE2-5之兩個的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可定義為第二感測器部SP-S。
在多個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中的兩個第一觸控電極TE1-1以及TE1-4可為在平面上最接近非顯示區域NDA。此外,多個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中的兩個第二觸控電極TE2-1以及TE2-5可為在平面上最接近非顯示區域NDA。兩個第一觸控電極TE1-1以及TE1-4與兩個第二觸控電極TE2-1以及TE2-5可定義為周邊觸控電極。
一些周邊觸控電極可在平面上重疊的峰部PK處(見第7A圖)。例如,如第7B圖所示,當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環繞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的所有側邊時,四個周邊觸控電極TE1-1、TE1-4、TE2-1與TE2-5可與峰部PK(見第 7A圖)重疊。此外,如第7C圖所示,當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只環繞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之二側邊時,兩個周邊觸控電極TE1-1以及TE1-4可重疊峰部PK(見第7A圖)。
為了與位於另一層上導電圖樣電性連接,可形成如第9A圖所示的穿過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的一接觸孔。下文,將搭配第9C圖至第9E圖描述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觸碰偵測單元TS。
如第9C圖所示,第一導電圖樣位於薄膜密封層TFE上。第一導電圖樣可包含複數個橋接圖樣。橋接圖樣位於薄膜密封層TFE上。橋接圖樣對應第9B圖所示的第二連接部CP2。
如第9D圖所示,用於覆蓋第二連接部CP2的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是位於薄膜密封層TFE上。用於暴露第二連接部CP2之部分的接觸孔CH是界定在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接觸孔CH可經由光微影製程形成。
如第9E圖所示,第二導電圖樣位於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上。第二導電圖樣可包含複數個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複數個第一連接部CP1以及第一觸碰訊號線SL1-1至SL1-4,且亦可包含複數個第二觸碰感測器部SP2以及第二觸碰訊號線SL2-1至SL2-5。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轉換第二導電圖樣的第二觸碰絕緣層TS-IL2是位於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上。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多個第一導電圖樣可包含複數個第一觸控電極TE1-1至TE1-4以及複數條第一觸碰訊號線SL1-1至SL1-4。複數個第二導電圖樣可包含複數個第二觸控電極TE2-1至TE2-5以及複數條第二觸碰訊號線SL2-1至SL2-5,此時,在第一觸碰絕緣層TS-IL1中並未定義出接觸孔CH。
此外,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第一導電圖樣以及第二導電圖樣可互換。也就是說,第二導電圖樣可包含第二連接部CP2。
第9F圖是第9E圖的區域BB的局部放大圖。
如第9F圖所示,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重疊一非發光區域NPXA。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包含複數個在第五方向DR5(其與第一方向DR1以及第二方向DR2交錯)上延伸的第一延伸部SP1-A,且亦包含複數個在第六方向DR6(其與第五方向DR5交錯)上延伸的第二延伸部SP1-B。複數個第一延伸部SP1-A以及複數個第二延伸部SP1-B可由網格線界定。網格線的線寬可為數微米。
複數個第一延伸部SP1-A以及複數個第二延伸部SP1-B彼此相連接以形成複數個觸碰開口部TS-OP。也就是說,第一觸碰感測器部SP1為包含複數個觸碰開口部TS-OP的網格形狀。雖然圖中顯示的是每一觸碰開口部TS-OP分別對應一個發光區域PXA,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例如,一觸碰開口部TS-OP亦可對應至少二個發光區域PXA。
發光區域PXA的尺寸可改變。例如,在複數的發光區域PXA中,用於提供藍光的發光區域PXA的尺寸與用於提供紅光的發光區域PXA的尺寸可能不同。因此,觸碰開口部TS-OP的尺寸亦可變化。雖然第9F圖所示的複數個發光區域PXA的尺寸有所不同,但是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發光區域PXA的尺寸可彼此相同,而觸碰開口部TS-OP的尺寸亦可彼此相同。
第10圖是第9B圖沿著剖面線II-II'取得的截面圖。
請參閱第10圖,其顯示位於薄膜密封層TFE上的第一感測器部SP-C以及位於薄膜密封層TFE上的第二感測器部SP-S的截面。第一感測器部SP-C可位於薄膜密封層TFE的第一薄膜密封區域TFA1上,且第二感測器部SP-S可位於薄膜密封層TFE的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上。第一感測器部SP-C的形狀可對應薄膜密封層TFE的第一上表面TFE-U1的形狀,而第二感測器部SP-S的形狀可對應薄膜密封層TFE的第二上表面TFE-U2的形狀。也就是說,第二感測器部SP-S可對應第二上表面TFE-U2而呈彎曲形狀。
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在第二方向DR2的寬度可與第二感測器部SP-S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寬度相同。例如,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寬度可為4μm,而第二感測器部SP-S在第二方向DR2上的寬度可為4μm。然而,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制。
第二上表面TFE-U2的峰部PK可在平面上重疊第二感測器部SP-S。峰部PK在平面上重疊第二感測器部SP-S的位置可調整。
第一感測器部SP-C以及基底層SUB中的每一點之間的間隔可為一第一間隔SD1。因為第一上表面TFE-U1平行基底層SUB,所以第一感測器部SP-C與基底層SUB之間的間隔在每一點的誤差範圍內可實質上彼此相同。例如,誤差範圍可小於數百奈米。詳細地說,誤差範圍可為500奈米以下。
第二感測器部SP-S與基底層SUB的每一點之間的間隔可不同。第10圖顯示第二感測器部SP-S的兩個點以及基底層SUB的兩個點之間的間隔SD2a以及SD2b。在這兩點上的間隔SD2a以及SD2b可為不同。
薄膜密封層TFE的有機層可經由噴墨印刷製程形成。在此情況下,根據有機層的流動,相鄰於非顯示區域NDA的區域(見第5B圖)中的有機層厚度可能會降低。當有機層厚度變薄時,位於薄膜密封層TFE上的觸碰偵測單元TS與位於基底層SUB上的發光元件層DP-OLED之間的間隔可能會較靠近。也就是說,觸碰偵測單元TS以及施加第二電壓ELVSS(見第6A圖)的負極CE(見第6C圖)之間的距離可變得較短。在此情況下,觸碰偵測單元TS形成的電場更集中在負極CE(見第6C圖)上而非觸碰偵測單元TS上部的現象可能發生。因此,當有機層厚度變得較薄,觸碰偵測單元TS的靈敏度可能變差。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為了補償薄膜密封層TFE厚度,可調整重疊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的薄膜密封層TFE厚度。例如,可調整列印在相鄰於非顯示區域NDA(見第5B圖)的區域中的組成物(其包含單體)數量或是調整列 印時間,使得薄膜密封層TFE可有凸起形狀。藉由調整第二薄膜密封區域TFA2的厚度,第二感測器部SP-S以及基底層SUB上每一點之間平均間隔SD2-a可調整成與第一感測器部SP-C與基底層SUB之間的第一間隔SD1在預定誤差範圍內實質上相同。預定誤差範圍可小於數百奈米。詳細地說,預定誤差範圍可小於500奈米。因此,第二感測器部SP-S的觸碰靈敏度與第一感測器部SP-C的觸碰靈敏度之間的差異可降低,因此本發明可提供具有均勻觸碰靈敏度的觸碰偵測單元TS。
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薄膜密封層的有機層厚度為可調整的。因此,因薄膜密封層中的厚度改變造成的觸碰偵測單元的觸碰靈敏度偏差可受到控制。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DA:顯示區域
DP:有機發光顯示面板
DP-CL:線路層
DP-OLED:發光元件層
DR2、DR3:方向
DT1、DT2、DT3:距離
IS1、IS2:斜面
PK:峰部
RL:參考面
SUB:基底層
TFA1、TFA2:薄膜密封區域
TFE:薄膜密封層
TFE-U、TFE-U1、TFE-U2:上表面

Claims (14)

  1.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有機發光顯示面板,係界定用於顯示影像的一顯示區域以及相鄰該顯示區域的一非顯示區域,且該有機發光顯示面板包含:一基底層;一線路層,位於該基底層上;一發光元件層,位於該線路層上;以及一薄膜密封層,位於該發光元件層上,且界定一第一薄膜密封區域及相鄰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一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以及一觸碰偵測單元,包含:一第一感測器部,位於該薄膜密封層的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上;以及一第二感測器部,位於該薄膜密封層的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上,其中,面對該觸碰偵測單元的該薄膜密封層的一上表面包含對應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一第一上表面以及對應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遠離該基底層凸起的一第二上表面,其中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及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在平面上重疊該顯示區域,且其中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在平面上位於第一薄膜密封區域與該非顯示區域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觸碰偵測單元直接位在該薄膜密封層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感測器部係彎曲對應該第二上表面的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上表面與該基底層之間的一平均距離為一第一距離,且其中該第二上表面與該基底層之間的一最大距離為一第二距離,且該第二距離大於該第一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上表面與該基底層之間的一最小距離是一第三距離,且該第三距離小於該第一距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感測器部中複數點的每一點與該基底層之間的一平均間隔是一第一間隔,以及該第二感測器部中複數點的每一點與該基底層之間的一平均間隔與該第一間隔實質上相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薄膜密封層包含:一第一無機層,位於該發光元件層上;一第一有機層,位於該第一無機層上;以及一第二無機層,位於該第一有機層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接觸該第二無機層的該第一有機層的一上表面包含:對應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一第一表面;以及對應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凸起遠離該基底層的一第二表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薄膜密封層 進一步包含:一第二有機層,位於該第二無機層上;以及一第三無機層,位於該第二有機層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有機層及該第二有機層中的至少一個的一上表面包含:對應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的一第一表面;以及對應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凸起遠離該基底層的一第二表面。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薄膜密封層進一步包含位於該第二無機層與該第二感測器部之間的一有機塗佈層,而該有機塗佈層對應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且包含凸起遠離該基底層的一上表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一感測器部及該第二感測器部位於相同層。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薄膜密封層的該第二上表面包含:一峰部,離該基底層有最遠距離;一第一斜面,連接該第一上表面及該峰部,且延伸遠離該基底層;以及一第二斜面,從該峰部延伸至該基底層。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薄膜密封區域環繞該第一薄膜密封區域,且其中該峰部重疊該第二感測器部。
TW106125263A 2016-07-29 2017-07-27 顯示裝置 TWI7409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60097498A KR101974377B1 (ko) 2016-07-29 2016-07-29 표시장치
KR10-2016-0097498 2016-07-29
??10-2016-0097498 2016-07-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0647A TW201810647A (zh) 2018-03-16
TWI740992B true TWI740992B (zh) 2021-10-01

Family

ID=59501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25263A TWI740992B (zh) 2016-07-29 2017-07-27 顯示裝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5) US10312299B2 (zh)
EP (3) EP3699741A1 (zh)
KR (1) KR101974377B1 (zh)
CN (3) CN112684943A (zh)
TW (1) TWI7409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3967B2 (ja) * 2016-06-30 2021-01-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TWI746603B (zh) * 2016-08-09 2021-11-21 南韓商東友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透明電極、包括其的觸控感測器及影像顯示裝置
JP2018037354A (ja) * 2016-09-01 2018-03-0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KR102578589B1 (ko) * 2016-09-30 2023-09-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CN106816460B (zh) * 2017-03-01 2020-04-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及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CN106775133B (zh) * 2017-03-27 2020-03-03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及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KR102436547B1 (ko) 2017-09-29 2022-08-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KR102409593B1 (ko) * 2017-11-10 2022-06-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폴더블 표시 장치 및 폴더블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KR102448501B1 (ko) * 2018-02-23 2022-09-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370422B1 (ko) * 2018-03-05 2022-03-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KR102547124B1 (ko) 2018-03-30 2023-06-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536116B1 (ko) * 2018-04-12 2023-05-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10969877B2 (en) * 2018-05-08 2021-04-06 Artilux, Inc. Display apparatus
KR102514820B1 (ko) 2018-08-21 2023-03-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555954B1 (ko) 2018-08-31 2023-07-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00042565A (ko) * 2018-10-15 2020-04-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TWI691110B (zh) * 2018-11-09 2020-04-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可撓式顯示面板
KR102582392B1 (ko) 2018-12-10 2023-09-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20200071190A (ko) * 2018-12-10 2020-06-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11188178B2 (en) * 2018-12-17 2021-11-30 Wuhan China Star Optofi F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KR20200109437A (ko) 2019-03-12 2020-09-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자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TWI688094B (zh) * 2019-04-17 2020-03-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KR20210058528A (ko) * 2019-11-14 2021-05-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0890407B (zh) * 2019-11-28 2022-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装置
CN111665999A (zh) * 2020-07-29 2020-09-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自容式触控面板
KR20220021081A (ko) 2020-08-12 2022-02-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2468656A (zh) * 2020-11-17 2021-03-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控制显屏亮度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2120711A1 (zh) 2020-12-10 2022-06-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US11693451B2 (en) * 2021-01-19 2023-07-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Digitiz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20115733A (ko) * 2021-02-10 2022-08-1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모듈 및 표시 모듈 제조 방법
KR20220117373A (ko) * 2021-02-15 2022-08-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2952026B (zh) * 2021-04-15 2023-12-26 安徽熙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改善TFE层与OC层粘附力的Micro OLED显示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TWI812323B (zh) * 2022-07-04 2023-08-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感光元件基板及其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14636A1 (en) * 2013-07-12 2015-01-1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60209959A1 (en) * 2015-01-21 2016-07-2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33140B1 (ko) 2010-09-14 2017-05-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스크린패널 일체형 영상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214372A (en) * 2010-09-21 2012-04-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Display device
CN202394976U (zh) * 2011-12-30 2012-08-22 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带触控功能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KR101955621B1 (ko) * 2012-09-21 2019-05-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453880B1 (ko) * 2012-11-29 2014-10-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563203B1 (ko) 2013-04-30 2015-10-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2039496B1 (ko) * 2013-08-19 2019-11-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이식 표시 장치
KR102110226B1 (ko) * 2013-09-11 2020-05-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126712B1 (ko) 2013-09-30 2020-06-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187253B1 (ko) 2013-11-28 2020-12-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점착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점착 필름을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132235B1 (ko) 2013-11-28 2020-07-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KR102192035B1 (ko) * 2013-12-02 2020-12-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접촉 감지 센서를 포함하는 플렉서블 표시 장치
KR102159747B1 (ko) 2013-12-04 2020-09-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345617B1 (ko) * 2014-01-13 2022-01-0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패널
KR102454664B1 (ko) * 2014-06-25 2022-10-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60013433A (ko) 2014-07-25 2016-02-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9927939B2 (en) 2014-08-13 2018-03-27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20160027609A (ko) 2014-09-01 2016-03-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259749B1 (ko) 2014-10-08 2021-06-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제조 방법
KR102240937B1 (ko) * 2014-10-10 2021-04-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102250584B1 (ko) * 2014-10-31 2021-05-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289934B1 (ko) * 2014-11-28 2021-08-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터치 감지 센서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4505469B (zh) * 2015-01-04 2017-04-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基板及其封装方法
KR20160087990A (ko) 2015-01-14 2016-07-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표시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5810716A (zh) * 2016-04-01 2016-07-2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JP6742822B2 (ja) * 2016-06-01 2020-08-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7224508A (ja) * 2016-06-16 2017-12-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14636A1 (en) * 2013-07-12 2015-01-15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60209959A1 (en) * 2015-01-21 2016-07-2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65063A (zh) 2018-02-06
EP3276462B1 (en) 2019-05-15
US20190229156A1 (en) 2019-07-25
EP3699741A1 (en) 2020-08-26
US20240016026A1 (en) 2024-01-11
TW201810647A (zh) 2018-03-16
EP3276462A1 (en) 2018-01-31
CN107665063B (zh) 2021-01-26
US20220293690A1 (en) 2022-09-15
CN112684943A (zh) 2021-04-20
US11348980B2 (en) 2022-05-31
KR101974377B1 (ko) 2019-05-03
CN112684942B (zh) 2024-05-03
CN112684942A (zh) 2021-04-20
US20210143226A1 (en) 2021-05-13
US20180033834A1 (en) 2018-02-01
KR20180014397A (ko) 2018-02-08
EP3525072B1 (en) 2020-04-22
EP3525072A1 (en) 2019-08-14
US10312299B2 (en) 2019-06-04
US11770963B2 (en) 2023-09-26
US10930714B2 (en) 2021-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0992B (zh) 顯示裝置
TWI696012B (zh) 顯示裝置
TWI679469B (zh) 顯示裝置
TWI686646B (zh) 顯示裝置
EP3276463B1 (en) Display device
KR102468358B1 (ko) 표시 장치
KR102151017B1 (ko) 표시장치
KR20200106014A (ko) 표시장치
KR102357271B1 (ko) 표시장치
KR102131801B1 (ko) 표시장치
KR102081986B1 (ko) 표시장치
KR20220018524A (ko) 표시장치 및 표시장치 제조 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