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34010B -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 Google Patents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34010B
TWI734010B TW107120592A TW107120592A TWI734010B TW I734010 B TWI734010 B TW I734010B TW 107120592 A TW107120592 A TW 107120592A TW 107120592 A TW107120592 A TW 107120592A TW I734010 B TWI734010 B TW I7340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receiving end
delivered
delivery mode
tim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0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6439A (zh
Inventor
唐海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64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64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4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401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4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2Details of sliding window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2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iscarding or delaying data units, e.g. packe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4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ensuring sequence integrity, e.g. using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04L49/9057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packet reassembly or resequenc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7Evaluation or update of window size, e.g. using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acknowledged [ACK]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能夠實現數據的及時遞交,該方法包括:接收端在確定已遞交數據與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未失效的情況下,所述接收端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所述待遞交數據。

Description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本申請涉及通信領域,並且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在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中,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 RLC)實體採用按序遞交的方式向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遞交數據,也就是說,業務數據單元(Service Data Unit,SDU)n 必須在SDU n+1之前遞交給PDCP層。
但是,在新無線(New Radio,NR)系統中,有些情況下,並不需要按序遞交,因此,需要一種新的遞交方式,以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
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能夠實現實時向高層遞交數據。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包括:
接收端在確定已遞交數據與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
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未失效的情況下,所述接收端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所述待遞交數據。
因此,在已遞交數據和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接收端可以通過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實現採用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在該第一遞交模式下,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後,不必將不連續的數據保存在接收Buffer中,而是可以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從而能夠實現數據的及時遞交,並且,在該第一遞交模式下,不必使用接收buffer,因此,節約了系統資源。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若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開啟狀態,所述接收端在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與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的情況下,停止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
也就是說,當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不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啟動條件可以是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不連續,當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停止條件可以是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連續。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以及所述已遞交數據的消息,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包括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以及所述已遞交數據的消息,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以及上次遞交的業務數據單元SDU的序列號SN,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可選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可以為等待接收的下一個PDU的序列號(Sequence Number,SN),或者說,已經接收到的PDU中的最高SN的下一個SN,如果一個數據包的SN小於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即該數據包的SN在重排序窗口外,那麼可以認為該數據包已經被成功接收並遞交至高層,窗口的窗口上界標識可以為窗口下界標識+窗口大小。
因此,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能夠指示待遞交數據的消息,例如,待遞交數據的最小SN,這樣,所述接收端根據待遞交數據的最小SN和已遞交數據的最大SN,判斷兩者是否連續,從而確定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以及上次遞交的業務數據單元SDU的序列號SN,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包括:
若所述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不等於上次遞交的SDU的SN的下一個SN對應的計數值,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不連續;或
若所述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等於上次遞交的SDU的SN的下一個SN對應的計數值,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
這裡的SDU的SN的下一個SN對應的計數值,可以是上次遞交的數據的SN,加1,然後結合RX_HFN確定的。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方法還包括:
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失效狀態的情況下,將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設置為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
這裡的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可以是下次期望遞交的SN,結合RX_HFN確定的。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在確定已遞交數據與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包括:
在所述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不等於上次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的情況下,開啟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為終端設備或網絡設備。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為終端設備,所述方法還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其中,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層遞交數據。
可選地,所述指示消息具體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DCP層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所述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可選地,所述指示消息具體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無線鏈路控制RLC層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所示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所述無線資源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指示消息。
結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實現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媒體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 CE 或分組數據彙聚協PDCP 控制協議數據單元PDU,所述MAC CE 或PDCP 控制PDU包括所述指示消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包括:
接收端將第二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設置為零;
所述接收端採用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待遞交數據;
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層遞交數據。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包括:
終端設備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DCP層和無線鏈路控制RLC層採用第一遞交模式或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在接收到協議數據單元PDU數據時,直接生成服務數據單元SDU數據並遞交至高層,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按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以及根據所述指示消息向高層遞交所述SDU數據。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用於執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用於執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用於執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單元。
第七方面,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存儲器、處理器和收發器,所述存儲器用於存儲程式,所述處理器用於執行程式,當所述程式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基於所述收發器執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選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存儲器、處理器和收發器,所述存儲器用於存儲程式,所述處理器用於執行程式,當所述程式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基於所述收發器執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包括存儲器、處理器和收發器,所述存儲器用於存儲程式,所述處理器用於執行程式,當所述程式被執行時,所述處理器基於所述收發器執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介質存儲用於終端設備執行的程式代碼,所述程式代碼包括用於執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選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介質存儲用於終端設備執行的程式代碼,所述程式代碼包括用於執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選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介質存儲用於終端設備執行的程式代碼,所述程式代碼包括用於執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選實現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種包括指令的計算機程式產品,當其在計算機上運行時,使得計算機執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種包括指令的計算機程式產品,當其在計算機上運行時,使得計算機執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種包括指令的計算機程式產品,當其在計算機上運行時,使得計算機執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選的實現方式中的方法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能夠實現實時向高層遞交數據。
下面將結合圖示,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描述。
本申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可以應用於各種通信系統,例如:全球移動通訊(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統、碼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統、寬帶碼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統、通用分組無線業務(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統、LTE頻分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系統、LTE時分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動通信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聯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統或未來的5G系統等。
圖1示出了本申請實施例應用的無線通信系統100。該無線通信系統100可以包括網絡設備110。網絡設備100可以是與終端設備通信的設備。網絡設備100可以為特定的地理區域提供通信覆蓋,並且可以與位於該覆蓋區域內的終端設備(例如UE)進行通信。可選地,該網絡設備100可以是GSM系統或CDMA系統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統中的基站(NodeB,NB),還可以是LTE系統中的演進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雲無線接入網絡 (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RAN)中的無線控制器,或者該網絡設備可以為中繼站、接入點、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未來5G網絡中的網絡側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公共陸地移動網絡(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網絡設備等。
該無線通信系統100還包括位於網絡設備110覆蓋範圍內的至少一個終端設備120。終端設備120可以是移動的或固定的。可選地,終端設備120可以指接入終端、用戶設備(User Equipment,UE)、用戶單元、用戶站、移動站、移動台、遠方站、遠程終端、移動設備、用戶終端、終端、無線通信設備、用戶代理或用戶裝置。接入終端可以是蜂窩電話、無繩電話、會話啟動協議(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電話、無線本地環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個人數字處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無線通信功能的手持設備、計算設備或連接到無線調制解調器的其它處理設備、車載設備、可穿戴設備、未來5G網絡中的終端設備或者未來演進的PLMN中的終端設備等。
可選地,5G系統或網絡還可以稱為NR系統或網絡。
以下,對跟本申請實施例相關的背景知識做個簡單介紹。
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位於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和媒體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層之間。RLC層通過服務訪問點(Service Access Point,SAP)與PDCP層進行通信,並通過邏輯信道與MAC層進行通信。每個UE的每個邏輯信道都有一個RLC實體。RLC實體從PDCP層接收到的數據,或發往PDCP層的數據被稱作RLC SDU或PDCP PDU。RLC實體從MAC層接收到的數據,或發往MAC層的數據被稱作RLC PDU或MAC SDU。
如果接收端(可以是終端設備或網絡設備)在重排序窗口接收到的RLC PDU是亂序的,需要先進行重排序,然後再遞交至PDCP層,亂序到達的RLC PDU會先保存在接收緩存(buffer)中,直到之前的RLC PDU都已成功接收並遞送給PDCP層。
接收端接收到RLC PDU數據時,需要檢測丟失了哪個RLC PDU,為了避免過度的重排序延遲,可以觸發重排序定時器(t_Reordering)等待丟失的RLC PDU,簡單地說,接收端只會等待還未收到的RLC PDU一段時間,等不到就不等了。t_Reordering決定了在多長時間內等待一個還未收到的PDU。現有的LTE協議中,規定了t_Reordering的行為,即啟動條件,停止條件,觸發條件以及觸發之後的行為等,總而言之,t_Reordering 的目的是為了保證重排序窗口內的數據包按序遞交至PDCP層。
但是,不是所有情況下,都需要按序遞交,例如,若PDCP層有排序能力,RLC遞交的亂序數據可以由PDCP層進行排序的話,那麼RLC層可以將接收到的數據及時遞交至PDCP層,以便於PDCP層對數據進行處理。
有鑑於此,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提供了一種及時遞交的模式,從而實現數據從RLC層到PDCP層的及時遞交。
圖2是本申請實施例提出的傳輸數據的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圖,所述方法200可以由圖1所示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的終端設備或網絡設備執行,如圖2所示,該方法200包括:
S210,接收端在確定已遞交數據與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
S220,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未失效的情況下,所述接收端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所述待遞交數據。
現有技術中,當已遞交數據與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即已遞交數據和待遞交數據之間有空洞(gap),接收端會將待遞交數據保存在緩存中,直到已遞交數據之後待遞交數據之前的數據,即gap部分的數據,被成功遞交至高層,才將所述待遞交數據遞交至高層,因此,不能實現待遞交數據的及時遞交。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接收端可以在已遞交數據和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從而採用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在該第一遞交模式下,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後,不必將不連續的數據保存在接收Buffer中,而是可以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因此,在該第一遞交模式下,不必使用接收buffer,因此,節約了系統資源。
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提到的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可以是將接收到的RLC PDU數據直接遞交至高層,或者也可以將接收到的RLC PDU數據進行重組,得到RLC SDU,並將RLC SDU遞交至高層,這裡提到的高層可以是PDCP層,所述第一遞交模式也可以稱為及時遞交模式,或實時遞交模式等。
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開啟狀態時,或者說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工作狀態時,所述接收端可以一直使用及時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即接收到數據後直接遞交至高層,直到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被停止,或者超時。
當超過定時器的時長時,定時器失效,若未超過定時器的時長,但滿足停止條件時,所述定時器被停止,當定時器處於失效狀態或停止狀態時,或者說所述定時器處於不工作狀態時,所述接收端不採用及時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而是採用現有技術中的按序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200還可以包括:
若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開啟狀態,所述接收端在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與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的情況下,停止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
總的來說,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啟動條件可以是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不連續,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停止條件可以是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連續。也就是說,當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不工作狀態時,所述接收端可以在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啟動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從而採用及時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在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連續的情況下,可以採用現有技術中的遞交模式,即按序遞交的方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也就是說,當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不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啟動條件可以是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不連續,當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停止條件可以是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連續。
當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被停止時,所述接收端重置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為零,這樣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不工作狀態,當將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設置為大於零的值時,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啟動,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工作狀態,當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開啟時,所述接收端在重排序窗口中接收到數據後,會將數據直接遞交至高層,即使有丟包的情況,也不進行丟包的等待,只要有新數據到達就可以將接收到的新數據遞交至高層。
可選的,作為一個實施例,所述方法200還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以及所述已遞交數據的消息,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其中,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可以包括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窗口上界標識和窗口大小等消息,重排序窗口的大小用於指示在不進行窗口移動的前提下,能夠接收的PDU的數量。
例如,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可以為等待接收的下一個PDU的序列號(Sequence Number,SN),或者說,已經接收到的PDU中的最高SN的下一個SN,如果一個數據包的SN小於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即該數據包的SN在重排序窗口外,那麼可以認為該數據包已經被成功接收並遞交至高層,窗口的窗口上界標識可以為窗口下界標識+窗口大小。舉例來說,已經接收到的數據包的最大SN為50,那麼窗口下界標識可以為SN+1=51,若窗口大小為512,那麼窗口上界標識可以為51+512=563。
這種情況下,重排序窗口的移動主要靠窗口下界的推動,即只有窗口下界的數據包被成功接收並遞交至高層,或者重排序定時器失效,窗口才往後移動,因此,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能夠指示待遞交數據的消息,例如,待遞交數據的最小SN,這樣,所述接收端根據待遞交數據的最小SN和已遞交數據的最大SN,判斷兩者是否連續,從而確定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因此,在本申請實施例中,將所述接收端上次遞交至高層的 RLC SDU的SN記為Last_Submitted_PDCP_RX_SN,所述接收端根據上次遞交的SDU的SN,結合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指示的SN,確定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具體地,由於SN是有範圍的,大於該範圍時,SN會重新計數,當前的超幀號(Hyper Frame Number ,HFN),記為RX_HFN,可以用於記錄重新計數的次數,因此,所述接收端根據上次遞交的SDU的SN,結合RX_HFN,就可以確定上次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COUNT),即所述接收端實際遞交至高層的SDU的序號。採用同樣的方法可以根據窗口下界標識計算對應的計數值,即待遞交數據的最小SN對應的計數值。
優選地,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以及所述已遞交數據的消息,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包括:
若所述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不等於上次遞交的SDU的SN的下一個SN對應的計數值,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不連續;或
若所述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等於上次遞交的SDU的SN的下一個SN對應的計數值,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
由於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能夠反映待遞交數據的實際序號值,上次遞交的SDU的SN對應的計數值能夠反映上次遞交的SDU的實際序號值,通過對比這兩個計數值是否連續,從而可以判斷已遞交數據和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例如,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為COUNT1,上次遞交的SDU的SN對應的計數值為COUNT2,若COUNT1= COUNT2+1,那麼可以確定已遞交數據和待遞交數據連續,否則,確定已遞交數據和待遞交數據不連續。
應理解,在具體實現時,可以設置窗口下界標識為上次遞交的SDU的SN,這樣進行對比時,可以在所述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不等於上次遞交的SDU的SN對應的計數值,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不連續,在所述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等於上次遞交的SDU的SN對應的計數值,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也就是說,具體判斷條件,可以根據窗口下界標識的定義進行調整,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作特別限定。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所述方法200還包括:
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失效狀態的情況下,將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設置為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
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失效狀態可以理解為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不工作狀態。
具體地,所述接收端可以將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設置為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記為Next_PDCP_RX_SN)對應的計數值,例如,所述接收端可以根據Next_PDCP_RX_SN,結合接收端當前的RX_HFN確定對應的COUNT值,那麼,當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失效狀態時,所述接收端可以在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不等於上次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的情況下,即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從而可以使用及時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應理解,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所述接收端可以是終端設備,也可以是網絡設備,本申請實施例對此不作特別限定。
若所述接收端為終端設備,作為一個實施例,所述方法200還可以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其中,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層遞交數據。
也就是說,當接收端為終端設備時,具體採用哪種遞交模式,可以由網絡設備配置給終端設備,網絡設備可以根據系統需求或高層處理能力等因素,配置終端設備採用什麼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例如,所述網絡設備可以在時延要求高的情況下,配置終端設備採用第一遞交模式,即及時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以降低數據的傳輸時延,或者在高層的處理能力較強的情況下,採用及時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即直接將亂序的數據遞交至高層,由高層進行數據的重排序。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指示消息具體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DCP層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所述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指示消息具體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無線鏈路控制RLC層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所示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即該用於指示該終端設備的RLC層所採用的遞交模式的指示消息,和用於指示該終端設備的PDCP層所採用的遞交模式的指示消息可以承載在同一個指示域中,例如,可以承載於RRC信令或動態信令的特定指示域中,或者說,可以使用同一個指示消息指示該終端設備的RLC層和PDCP層採用哪種遞交模式。
可選地,作為一個實施例,所述接收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所述無線資源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指示消息。
即所述網絡設備可以通過RRC信令,給所述接收端半靜態配置採用哪種遞交模式。
可選地,作為另一個實施例,所述接收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媒體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 CE 或分組數據彙聚協PDCP 控制協議數據單元PDU,所述MAC CE 或PDCP 控制PDU包括所述指示消息。
也就是說,網絡設備可以通過動態信令,例如,MAC CE或PDCP控制PDU,動態配置終端設備採用哪種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可選地,所述網絡設備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向所述接收端發送所述指示消息,本申請實施例並不限定所述指示消息的具體通知方式。
因此,本申請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接收端在待遞交數據和已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能夠開啟及時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從而實現採用及時遞交的方式向高層遞交數據,有利於實現數據的及時遞交,降低數據的傳輸時延。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無論採用哪種遞交模式,接收端接收到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數據時,都需要對PDU數據進行去包頭(或稱解封裝)處理,生成SDU數據,然後才能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文中為描述方便省略了將PDU數據生成SDU數據的過程,但並不表示不執行該過程。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該接收端可以根據多個PDU生成該SDU數據,其中,該多個PDU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SDU,或者也可以為一個完整的SDU的部分,或者,該多個PDU中的部分PDU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SDU,即該SDU數據可以是由能夠構成完整SDU的至少一個PDU,以及該至少一個PDU之前(和/或之後)的PDU生成。
也就是說,該接收端可以將能夠構成完整SDU的至少一個PDU以及該至少一個PDU的之前的PDU生成一個SDU數據,或者接收端可以將能夠構成完整SDU的至少一個PDU以及該完整的PDU的之後的PDU生成一個SDU數據,或者,該接收端也可以將該至少一個PDU,該至少一個PDU的之前的PDU,以及該至少一個PDU的之後的PDU生成一個SDU數據等,本申請實施例並不特別限定該SDU的生成方式。
在該第一遞交模式中,生成該SDU數據後,該接收端直接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即使該SDU數據之前的SDU數據還未遞交至高層,即接收端可以亂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
在該第二遞交模式中,生成該SDU數據後,該接收端需要等待該SDU數據之前的SDU數據都遞交至高層之後才能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即該接收端需要按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
圖3是本申請另一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圖,所述方法300可以由圖1所示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的終端設備或網絡設備執行,如圖3所示,該方法300包括:
S310,接收端在確定採用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的情況下,接收端將第二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設置為零;
S320,所述接收端採用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待遞交數據;
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層遞交數據。
在本實施例中,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上界標識可以為已經接收到的PDU中的最高SN號的下一個SN號,如果一個數據包的SN大於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上界標識,即該數據包的SN在重排序窗口外,那麼可以認為該數據包還未被成功接收,若接收端接收到一個SN大於當前的窗口上界標識的數據包,那麼所述接收端可以將窗口上界標識更新為新接收到的數據包的SN,即將窗口往後移動。
也就是說,重排序窗口的移動主要靠窗口上界的推動,即只要接收端接收到更大SN的數據包,窗口就會往後移動。這種情況下,所述接收端只要將第二遞交模式,即按序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設置為零,在按序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為零時,定時器處於不工作狀態,因此,即使有丟包的存在,也不進行丟包的等待,這樣,窗口會跟著新數據包的接收往後移動,因此,在接收到一個新的數據包時,接收端可以直接將新接收的數據包遞交至上層,從而實現將接收到的數據包括的及時遞交。
因此,在此場景下,所述接收端無需判斷確定已遞交數據和待遞交數據包是否連續,只要將第二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設置為0,即可實現將接收到的數據包括的及時遞交,或者若需要按序遞交數據,只需將第二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設置為大於零的值即可。因此,所述接收端通過控制第二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即可實現及時遞交和按序遞交兩種模式的切換。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無論採用哪種遞交模式,接收端接收到協議數據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數據時,都需要對PDU數據進行去包頭(或稱解封裝)處理,生成服務數據單元(Service Data Unit,SDU)數據,然後才能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文中為描述方便省略了將PDU數據生成SDU數據的過程,但並不表示不執行該過程。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該接收端可以根據多個PDU生成該SDU數據,其中,該多個PDU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SDU,或者也可以為一個完整的SDU的部分,或者,該多個PDU中的部分PDU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SDU,即該SDU數據可以是由能夠構成完整SDU的至少一個PDU,以及該至少一個PDU之前(和/或之後)的PDU生成。
也就是說,該接收端可以將能夠構成完整SDU的至少一個PDU以及該至少一個PDU的之前的PDU生成一個SDU數據,或者接收端可以將能夠構成完整SDU的至少一個PDU以及該完整的PDU的之後的PDU生成一個SDU數據,或者,該接收端也可以將該至少一個PDU,該至少一個PDU的之前的PDU,以及該至少一個PDU的之後的PDU生成一個SDU數據等,本申請實施例並不特別限定該SDU的生成方式。
在該第一遞交模式中,生成該SDU數據後,該接收端直接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即使該SDU數據之前的SDU數據還未遞交至高層,即接收端可以亂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
在該第二遞交模式中,生成該SDU數據後,該接收端需要等待該SDU數據之前的SDU數據都遞交至高層之後才能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即該接收端需要按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
圖4是本申請再一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700的示意性流程圖,所述方法700可以由圖1所示的無線通信系統中的終端設備執行,如圖4所示,該方法700包括:
S710,終端設備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DCP層和無線鏈路控制RLC層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在接收到PDU數據時,直接生成服務數據單元SDU數據並遞交至高層,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按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
S720,根據所述指示消息向高層遞交所述SDU數據。
因此,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用於指示該終端設備的RLC層所採用的遞交模式的指示消息,和用於指示該終端設備的PDCP層所採用的遞交模式的指示消息可以承載在同一個指示域中,例如,可以承載於RRC信令或動態信令的特定指示域中,或者說,可以使用同一個指示消息指示該終端設備的RLC層和PDCP層採用哪種遞交模式。應理解,在本申請實施例中,無論採用哪種遞交模式,接收端接收到PDU數據時,都需要對PDU數據進行去包頭處理,生成SDU數據,然後才能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
在本申請實施例中,該接收端可以接收多個PDU,該接收端可以對該多個PDU進行去包頭處理,生成一個SDU,其中,該多個PDU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SDU,或者構成一個完整的SDU的部分,或者該多個PDU中的部分PDU能夠構成一個完整的SDU,即該SDU數據可以是由能夠構成完整SDU的至少一個PDU,以及該至少一個PDU之前(和/或之後)的PDU生成。
舉例來說,若該接收端接收到PDU 1、PDU 2和PDU 3,該PDU 1、PDU 2和PDU 3構成一個完整的SDU,則該接收端可以將該PDU 1、PDU 2和PDU 3進行去包頭處理,生成一個完整的SDU。
或者,若接收端接收到PDU 4、PDU 5和PDU 6,該PDU5為一個完整的SDU(記為SDU1),該PDU 4和該PDU 6可以為SDU1之外的其他SDU的分段,該PDU 4和該PDU 6可以屬同一個SDU,或者也可以屬不同的SDU,該接收端也可以將該PDU 4、PDU 5和PDU 6進行去包頭處理,生成一個SDU。
在該第一遞交模式中,生成該SDU數據後,該接收端直接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即使該SDU數據之前的SDU數據還未遞交至高層,即接收端可以亂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
在該第二遞交模式中,生成該SDU數據後,該接收端需要等待該SDU數據之前的SDU數據都遞交至高層之後才能將該SDU數據遞交至高層,即該接收端需要按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
上文結合圖2至圖4,詳細描述了本申請的方法實施例,下文結合圖5至圖8,詳細描述本申請的裝置實施例,應理解,裝置實施例與方法實施例相互對應,類似的描述可以參照方法實施例。
圖5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圖5的設備400包括:
處理模塊410,用於在確定已遞交數據與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
通信模塊420,用於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未失效的情況下,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所述待遞交數據。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處理模塊410還用於:
若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開啟狀態,在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與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的情況下,停止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設備還包括:
確定模塊,用於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以及所述已遞交數據的消息,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包括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
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以及上次遞交的業務數據單元SDU的序列號SN,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確定模塊具體用於:
若所述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不等於上次遞交的SDU的SN的下一個SN對應的計數值,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不連續;或
若所述窗口下界標識對應的計數值等於上次遞交的SDU的SN的下一個SN對應的計數值,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處理模塊410還用於:
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失效狀態的情況下,將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設置為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處理模塊410還用於:
在所述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不等於上次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的情況下,開啟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設備為終端設備或網絡設備。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設備為終端設備,所述通信模塊420還用於:
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其中,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按序向高層遞交數據。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指示消息具體用於指示所述設備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DCP層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所述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指示消息具體用於指示所述設備的無線鏈路控制RLC層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所示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塊420具體用於:
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所述無線資源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指示消息。
可選地,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塊420具體用於:
接收所述網絡設備發送的媒體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 CE 或分組數據彙聚協PDCP 控制協議數據單元PDU,所述MAC CE 或PDCP 控制PDU包括所述指示消息。
具體地,該設備400可以對應(例如,可以配置於或本身即為)上述方法200中描述的接收端,並且,該設備400中的各模塊或單元分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200中接收端所執行的各動作或處理過程,這裡,為了避免贅述,省略其詳細說明。
圖6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圖6的設備500包括:
設置模塊510,用於將第二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設置為零;
通信模塊520,用於採用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待遞交數據;
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按序向高層遞交數據。
具體地,該設備500可以對應(例如,可以配置於或本身即為)上述方法300中描述的接收端,並且,該設備500中的各模塊或單元分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300中接收端所執行的各動作或處理過程,這裡,為了避免贅述,省略其詳細說明。
圖7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圖7的設備800包括:
通信模塊810,用於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DCP層和無線鏈路控制RLC層採用第一遞交模式或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在接收到協議數據單元PDU數據時,直接生成服務數據單元SDU數據並遞交至高層,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按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以及根據所述指示消息向高層遞交所述SDU數據。
具體地,該設備800可以對應(例如,可以配置於或本身即為)上述方法700中描述的終端設備,並且,該設備800中的各模塊或單元分別用於執行上述方法700中終端設備所執行的各動作或處理過程,這裡,為了避免贅述,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圖8所示,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600,所述設備600可以為圖5中的設備400,或圖6中的設備500,或圖7中的設備800,其能夠用於執行與圖2中方法200或圖3中方法300對應的接收端的內容,或圖4中方法700對應的終端設備的內容。所述設備600包括:輸入接口610、輸出接口620、處理器630以及存儲器640,所述輸入接口610、輸出接口620、處理器630和存儲器640可以通過總線系統相連。所述存儲器640用於存儲包括程式、指令或代碼。所述處理器630,用於執行所述存儲器640中的程式、指令或代碼,以控制輸入接口610接收信號、控制輸出接口620發送信號以及完成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操作。
應理解,在本申請實施例中,所述處理器630可以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所述處理器630還可以是其他通用處理器、數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SP)、專用集成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現成可編程門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編程邏輯器件、分立門或者晶體管邏輯器件、分立硬體組件等。通用處理器可以是微處理器或者所述處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規的處理器等。
所述存儲器640可以包括唯讀存儲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並向處理器630提供指令和數據。存儲器640的一部分還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隨機存取存儲器。例如,存儲器640還可以存儲設備類型的消息。
在實現過程中,上述方法的各內容可以通過處理器630中的硬體的集成邏輯電路或者軟體形式的指令完成。結合本申請實施例所公開的方法的內容可以直接體現為硬體處理器執行完成,或者用處理器中的硬體及軟體模塊組合執行完成。軟體模塊可以位於隨機存儲器,閃存、唯讀存儲器,可編程唯讀存儲器或者電子抹除式可編程存儲器、寄存器等本領域成熟的存儲介質中。所述存儲介質位於存儲器640,處理器630讀取存儲器640中的消息,結合其硬體完成上述方法的內容。為避免重複,這裡不再詳細描述。
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圖5中設備400包括的處理模塊410可以用圖8的處理器630實現,圖5中設備400包括的通信模塊420可以用圖8的所述輸入接口610和所述輸出接口620實現。
在另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圖6中設備500包括的設置模塊510可以用圖8的處理器630實現,圖6中設備500包括的通信模塊520可以用圖8的所述輸入接口610和所述輸出接口620實現。
在再一個具體的實施方式中,圖7中設備800包括的通信模塊810可以用圖8的所述輸入接口610和所述輸出接口620實現。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該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存儲一個或多個程式,該一個或多個程式包括指令,該指令當被包括多個應用程式的便攜式電子設備執行時,能夠使該便攜式電子設備執行圖2至圖4所示實施例的方法。
本申請實施例還提出了一種計算機程式,該計算機程式包括指令,當該計算機程式被計算機執行時,使得計算機可以執行圖2至圖4所示實施例的方法的相應流程。
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意識到,結合本文中所公開的實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單元及算法步驟,能夠以電子硬體、或者計算機軟體和電子硬體的結合來實現。這些功能究竟以硬體還是軟體方式來執行,取決於技術方案的特定應用和設計約束條件。專業技術人員可以對每個特定的應用來使用不同方法來實現所描述的功能,但是這種實現不應認為超出本申請的範圍。
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清楚地瞭解到,為描述的方便和簡潔,上述描述的系統、裝置和單元的具體工作過程,可以參考前述方法實施例中的對應過程,在此不再贅述。
在本申請所提供的幾個實施例中,應所述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統、裝置和方法,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實現。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裝置實施例僅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單元的劃分,僅僅為一種邏輯功能劃分,實際實現時可以有另外的劃分方式,例如多個單元或組件可以結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個系統,或一些特徵可以忽略,或不執行。另一點,所顯示或討論的相互之間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通過一些接口,裝置或單元的間接耦合或通信連接,可以是電性,機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為分離部件說明的單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開的,作為單元顯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單元,即可以位於一個地方,或者也可以分佈到多個網絡單元上。可以根據實際的需要選擇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單元來實現本實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請各個實施例中的各功能單元可以集成在一個處理單元中,也可以是各個單元單獨物理存在,也可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單元集成在一個單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軟體功能單元的形式實現並作為獨立的產品銷售或使用時,可以存儲在一個計算機可讀取存儲介質中。基於這樣的理解,本申請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或者所述技術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軟體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所述計算機軟體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計算機設備(可以是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申請各個實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驟。而前述的存儲介質包括:USB硬碟、移動硬碟、唯讀存儲器(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存儲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碟等各種可以存儲程式代碼的介質。
以上所述,僅為本申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所屬技術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本申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申請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申請的保護範圍應所述以申請專利範圍的保護範圍為准。
110‧‧‧網絡設備120‧‧‧終端設備S210、S220、S310、S320、S710、S720‧‧‧步驟200、300、700‧‧‧方法400、500、800、600‧‧‧設備410‧‧‧處理模塊420、810‧‧‧通信模塊510‧‧‧設置模塊610‧‧‧輸入接口620‧‧‧輸出接口630‧‧‧處理器640‧‧‧存儲器
【圖1】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無線通信系統的示意性圖。 【圖2】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3】是根據本申請另一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4】是根據本申請再一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圖。 【圖5】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6】是根據本申請另一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7】是根據本申請再一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圖8】是根據本申請實施例的傳輸數據的設備的示意性框圖。
200‧‧‧方法
S210、S220‧‧‧步驟

Claims (9)

  1. 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其中,包括:接收端在確定已遞交數據與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未失效的情況下,所述接收端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所述待遞交數據;以及若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開啟狀態,所述接收端在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與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的情況下,停止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以及所述已遞交數據的消息,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包括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消息,以及所述已遞交數據的消息,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包括:所述接收端根據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以及上次遞交的業務數據單元SDU的序列號SN,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和所述待遞交數據是否連續。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還包括: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失效狀態的情況下,將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標識設置為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端在確定已遞交數據與待遞交數據不連續的情況下,開啟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包括:在所述下次期望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不等於上次遞交的SDU對應的計數值的情況下,開啟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端為終端設備,所述方法還包括:所述接收端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或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其中,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層遞交數據。
  7. 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其中,包括: 接收端在確定採用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的情況下,將第二遞交模式的定時器的時長設置為零;所述接收端採用所述第一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待遞交數據;以及若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開啟狀態,所述接收端在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與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的情況下,停止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數據時,直接將數據遞交至高層,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層遞交數據。
  8. 一種傳輸數據的方法,其中,包括:終端設備接收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消息,所述指示消息用於指示所述終端設備的分組數據彙聚協議PDCP層和無線鏈路控制RLC層採用第一遞交模式或第二遞交模式向高層遞交數據,其中,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在接收到協議數據單元PDU數據時,直接生成服務數據單元SDU數據並遞交至高層,所述第二遞交模式用於指示所述設備按序向高層遞交SDU數據;根據所述指示消息向高層遞交所述SDU數據;以及若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處於開啟狀態,所述接收端在確定所述已遞交數據與所述待遞交數據連續的情況下,停止所述第一遞交模式的定時器。
  9. 一種傳輸數據的設備,其中,包括:一存儲器;以及一處理器,用於執行存儲器中存儲的指令以使得所述終端設備執行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8項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方法。
TW107120592A 2017-06-15 2018-06-14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TWI734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7/088515 2017-06-15
PCT/CN2017/088515 WO2018227501A1 (zh) 2017-06-15 2017-06-15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WOPCT/CN2017/088515 2017-06-15
CNPCT/CN2018/077052 2018-02-23
PCT/CN2018/077052 WO2018227994A1 (zh) 2017-06-15 2018-02-23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WOPCT/CN2018/077052 2018-02-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6439A TW201906439A (zh) 2019-02-01
TWI734010B true TWI734010B (zh) 2021-07-21

Family

ID=64659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0592A TWI734010B (zh) 2017-06-15 2018-06-14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2) US11050862B2 (zh)
EP (1) EP3621407B1 (zh)
JP (1) JP7143337B2 (zh)
KR (1) KR20200017424A (zh)
CN (2) CN111294153B (zh)
AU (1) AU2018286006A1 (zh)
BR (1) BR112019026476A2 (zh)
CA (1) CA3067481A1 (zh)
CL (1) CL2019003649A1 (zh)
IL (1) IL271375A (zh)
MX (1) MX2019015070A (zh)
RU (1) RU2749896C1 (zh)
SG (1) SG11201912132XA (zh)
TW (1) TWI734010B (zh)
WO (2) WO2018227501A1 (zh)
ZA (1) ZA2019085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27501A1 (zh) * 2017-06-15 2018-1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13543040B (zh) * 2020-04-22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及通信设备
US20220070659A1 (en) * 2020-08-28 2022-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ontroll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mode at a user equipment
KR102276090B1 (ko) * 2020-11-16 2021-07-12 한국인터넷진흥원 트래픽 데이터 재배열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22233033A1 (zh) * 2021-05-07 2022-11-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CN115942301A (zh) * 2021-09-18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多播业务的状态变量指示方法和设备
CN114124840B (zh) * 2021-11-26 2023-09-15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接收pdcp包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5277608B (zh) * 2022-07-22 2023-10-24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WO2024041340A1 (zh) * 2022-08-23 2024-0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交付方法及通信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11945A1 (en) * 2014-04-22 2017-04-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received pdcp pdu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518540D0 (en) * 1995-09-11 1995-11-08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Radio telephon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JP2005318429A (ja) * 2004-04-30 2005-11-10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再送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端末
US20070070937A1 (en) * 2005-09-28 2007-03-29 Mustafa Demirhan Multi-radio mesh network channel selection and load balancing
US7761767B2 (en) * 2005-10-21 2010-07-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management for reliable hybrid ARQ process
GB2439369A (en) * 2006-06-26 2007-12-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Grouping and transmitting mobile television services available to a mobile device user
WO2009018318A2 (en) * 2007-08-02 2009-0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rocedures
CN101141405A (zh) * 2007-10-17 2008-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方法及无线网络控制器
KR101488015B1 (ko) * 2008-01-25 2015-0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핸드오버 수행방법 및 데이터 생성방법
CN101729396A (zh) * 2008-10-31 2010-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以及处理方法及系统
KR101315853B1 (ko) * 2009-12-21 2013-10-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소스 기지국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처리 방법 및 소스 기지국 시스템
CN101883354A (zh) * 2010-02-04 2010-11-10 重庆索伦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基于3g移动网络的自助建站方法
RU2461136C2 (ru) * 2010-04-30 2012-09-10 Викто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уделя Способ гарантированной доставки блоков данных в коммутируемой сети с потерями
CN102655448B (zh) * 2011-03-03 2014-07-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媒质访问控制层的数据传输方法
US20120294281A1 (en) * 2011-05-16 2012-11-2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delivery method performed in receiving apparatu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826502B2 (en) * 2011-07-25 2017-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handoff triggering between uni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US20140301188A1 (en) * 2013-04-04 2014-10-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elivery of protocol data units
CN104426638B (zh) * 2013-08-20 2017-11-10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递交方法和装置
US9572171B2 (en) * 2013-10-31 2017-02-14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fficient device-to-device channel contention
CN104812000A (zh) * 2014-01-27 2015-07-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TWI619315B (zh) 2014-04-02 2018-03-21 Molex Inc Cable termination structure
US20170045258A1 (en) 2014-04-21 2017-02-16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Active Regenerative Heating and Cooling
WO2015163625A1 (en) * 2014-04-24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layer-2 entitie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BR112016016595B1 (pt) * 2014-08-06 2023-10-17 Ntt Docomo, Inc.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WO2016021820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re-ordering function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EP3182658A1 (en) * 2015-12-16 2017-06-21 Alcatel Lucent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overhead minimization
CN110505656B (zh) 2016-09-30 2020-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8227501A1 (zh) * 2017-06-15 2018-1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11945A1 (en) * 2014-04-22 2017-04-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received pdcp pdu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8 R2-1704264 Hangzhou, China, 15th - 19th May 20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4153B (zh) 2021-11-16
IL271375A (en) 2020-01-30
CL2019003649A1 (es) 2020-06-19
TW201906439A (zh) 2019-02-01
CN110771255A (zh) 2020-02-07
US20210297512A1 (en) 2021-09-23
ZA201908560B (en) 2021-04-28
US11050862B2 (en) 2021-06-29
AU2018286006A1 (en) 2020-01-16
CN111294153A (zh) 2020-06-16
JP7143337B2 (ja) 2022-09-28
MX2019015070A (es) 2020-02-13
US11553067B2 (en) 2023-01-10
WO2018227501A1 (zh) 2018-12-20
KR20200017424A (ko) 2020-02-18
WO2018227994A1 (zh) 2018-12-20
BR112019026476A2 (pt) 2020-07-14
EP3621407A4 (en) 2020-07-08
EP3621407B1 (en) 2022-11-09
CN110771255B (zh) 2024-05-10
CA3067481A1 (en) 2018-12-20
US20200120192A1 (en) 2020-04-16
JP2020523908A (ja) 2020-08-06
EP3621407A1 (en) 2020-03-11
SG11201912132XA (en) 2020-01-30
RU2749896C1 (ru) 2021-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4010B (zh) 傳輸數據的方法和設備
JP2020523908A5 (zh)
CN108282292B (zh)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WO2018112871A1 (zh) 数据发送/接收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WO2019157736A1 (zh) 寻呼的方法和设备
US9942910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o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er equipment, and access point
CN110800365B (zh) 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TWI739897B (zh) 確定終端裝置狀態的方法和裝置
WO2019178854A1 (zh) 重传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12850A1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EP3937565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8098785A1 (zh) 非连续接收的方法和装置
CN110784942B (zh) 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
JP2008289149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データ伝送状態をポーリング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WO2017193368A1 (zh) 用于调整编码速率的方法和装置
JP7250037B2 (ja) 通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と端末装置
WO2020103714A1 (zh) 一种缓存管理的方法及相应设备
WO2019014918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WO2015032021A1 (zh) 一种系统消息更新的方法及网络设备
WO2023066106A1 (zh) 数据丢弃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WO2020156427A1 (zh) 处理方法及通信设备
WO2019095293A1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设备
WO2020024863A1 (zh) 一种连接建立方法及装置
WO2019157745A1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19028607A1 (zh) 业务接入的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