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4153B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4153B
CN111294153B CN202010074394.0A CN202010074394A CN111294153B CN 111294153 B CN111294153 B CN 111294153B CN 202010074394 A CN202010074394 A CN 202010074394A CN 111294153 B CN111294153 B CN 1112941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submitted
receiving end
window
sd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43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94153A (zh
Inventor
唐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94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41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94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41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48Time-out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21Group acknowledgement, i.e. the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defining a range of identifiers, e.g. of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2Details of sliding window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7Evaluation or update of window size, e.g. using information derived from acknowledged [ACK]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4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ensuring sequence integrity, e.g. using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04L49/9057Arrangements for supporting packet reassembly or resequenc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04L69/324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in the data link layer [OSI layer 2], e.g. HDL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2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iscarding or delaying data units, e.g. packe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能够实现数据的及时递交,该方法包括:接收端在确定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未失效的情况下,所述接收端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所述待递交数据。

Description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本申请是于2019年12月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880038288.8、申请名称为“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该中国专利申请对应于于2018年2月23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PCT/CN2018/077052、申请名称为“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的PCT专利申请,该PCT专利申请要求于2017年6月15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PCT/CN2017/088515、申请名称为“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的PCT专利申请的优先权,上述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Control RLC)实体采用按序递交的方式向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Protocol,PDCP)层递交数据,也就是说,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n必须在SDU n+1之前递交给PDCP层。
但是,在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有些情况下,并不需要按序递交,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递交方式,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能够实现实时向高层递交数据。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
接收端在确定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
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未失效的情况下,所述接收端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所述待递交数据。
因此,在已递交数据和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接收端可以通过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实现采用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在该第一递交模式下,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不必将不连续的数据保存在接收Buffer中,而是可以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从而能够实现数据的及时递交,并且,在该第一递交模式下,不必使用接收buffer,因此,节约了系统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所述接收端在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与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的情况下,停止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启动条件可以是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不连续,当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停止条件可以是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连续。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以及所述已递交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包括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以及所述已递交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以及上次递交的业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SN,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在一些实施例中,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可以为等待接收的下一个PDU的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或者说,已经接收到的PDU中的最高SN的下一个SN,如果一个数据包的SN小于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即该数据包的SN在重排序窗口外,那么可以认为该数据包已经被成功接收并递交至高层,窗口的窗口上界标识可以为窗口下界标识+窗口大小。
因此,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能够指示待递交数据的信息,例如,待递交数据的最小SN,这样,所述接收端根据待递交数据的最小SN和已递交数据的最大SN,判断两者是否连续,从而确定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以及上次递交的业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SN,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包括: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不连续;或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
这里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可以是上次递交的数据的SN,加1,然后结合RX_HFN确定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失效状态的情况下,将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设置为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
这里的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可以是下次期望递交的SN,结合RX_HFN确定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在确定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包括:
在所述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的情况下,开启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为终端设备,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述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示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MAC CE或PDCP控制PDU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
接收端将第二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零;
所述接收端采用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待递交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层递交数据。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采用第一递交模式或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协议数据单元PDU数据时,直接生成服务数据单元SDU数据并递交至高层,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按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以及根据所述指示信息向高层递交所述SDU数据。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收发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收发器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基于所述收发器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终端设备执行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终端设备执行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选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用于终端设备执行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用于执行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选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性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为“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简称为“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简称为“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简称为“GPRS”)系统、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简称为“TDD”)系统、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简称为“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简称为“WiMAX”)通信系统或未来的5G系统等。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应用的无线通信系统100。该无线通信系统100可以包括网络设备110。网络设备100可以是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网络设备100可以为特定的地理区域提供通信覆盖,并且可以与位于该覆盖区域内的终端设备(例如UE)进行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网络设备100可以是GSM系统或CDMA系统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eNB或eNodeB),或者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Network,CRAN)中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网络设备等。
该无线通信系统100还包括位于网络设备110覆盖范围内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120。终端设备120可以是移动的或固定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20可以指接入终端、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5G系统或网络还可以称为NR系统或网络。
以下,对跟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背景知识做个简单介绍。
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层位于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层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之间。RLC层通过服务访问点(Service Access Point,SAP)与PDCP层进行通信,并通过逻辑信道与MAC层进行通信。每个UE的每个逻辑信道都有一个RLC实体。RLC实体从PDCP层接收到的数据,或发往PDCP层的数据被称作RLC SDU或PDCP PDU。RLC实体从MAC层接收到的数据,或发往MAC层的数据被称作RLC PDU或MAC SDU。
如果接收端(可以是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在重排序窗口接收到的RLC PDU是乱序的,需要先进行重排序,然后再递交至PDCP层,乱序到达的RLC PDU会先保存在接收缓存(buffer)中,直到之前的RLC PDU都已成功接收并递送给PDCP层。
接收端接收到RLC PDU数据时,需要检测丢失了哪个RLC PDU,为了避免过度的重排序延迟,可以触发重排序定时器(t_Reordering)等待丢失的RLCPDU,简单地说,接收端只会等待还未收到的RLC PDU一段时间,等不到就不等了。t_Reordering决定了在多长时间内等待一个还未收到的PDU。现有的LTE协议中,规定了t_Reordering的行为,即启动条件,停止条件,触发条件以及触发之后的行为等,总而言之,t_Reordering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重排序窗口内的数据包按序递交至PDCP层。
但是,不是所有情况下,都需要按序递交,例如,若PDCP层有排序能力,RLC递交的乱序数据可以由PDCP层进行排序的话,那么RLC层可以将接收到的数据及时递交至PDCP层,以便于PDCP层对数据进行处理。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及时递交的模式,从而实现数据从RLC层到PDCP层的及时递交。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传输数据的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所述方法200可以由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执行,如图2所示,该方法200包括:
S210,接收端在确定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
S220,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未失效的情况下,所述接收端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所述待递交数据。
现有技术中,当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即已递交数据和待递交数据之间有空洞(gap),接收端会将待递交数据保存在缓存中,直到已递交数据之后待递交数据之前的数据,即gap部分的数据,被成功递交至高层,才将所述待递交数据递交至高层,因此,不能实现待递交数据的及时递交。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接收端可以在已递交数据和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从而采用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在该第一递交模式下,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后,不必将不连续的数据保存在接收Buffer中,而是可以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因此,在该第一递交模式下,不必使用接收buffer,因此,节约了系统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可以是将接收到的RLCPDU数据直接递交至高层,或者也可以将接收到的RLC PDU数据进行重组,得到RLC SDU,并将RLCSDU递交至高层,这里提到的高层可以是PDCP层,所述第一递交模式也可以称为及时递交模式,或实时递交模式等。
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时,或者说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接收端可以一直使用及时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即接收到数据后直接递交至高层,直到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被停止,或者超时。
当超过定时器的时长时,定时器失效,若未超过定时器的时长,但满足停止条件时,所述定时器被停止,当定时器处于失效状态或停止状态时,或者说所述定时器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所述接收端不采用及时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而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按序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200还可以包括:
若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所述接收端在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与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的情况下,停止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总的来说,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启动条件可以是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不连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停止条件可以是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连续。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所述接收端可以在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启动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从而采用及时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在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连续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递交模式,即按序递交的方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也就是说,当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不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启动条件可以是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不连续,当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停止条件可以是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连续。
当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被停止时,所述接收端重置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为零,这样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不工作状态,当将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大于零的值时,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启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工作状态,当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开启时,所述接收端在重排序窗口中接收到数据后,会将数据直接递交至高层,即使有丢包的情况,也不进行丢包的等待,只要有新数据到达就可以将接收到的新数据递交至高层。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200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以及所述已递交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其中,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可以包括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窗口上界标识和窗口大小等信息,重排序窗口的大小用于指示在不进行窗口移动的前提下,能够接收的PDU的数量。
例如,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可以为等待接收的下一个PDU的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或者说,已经接收到的PDU中的最高SN的下一个SN,如果一个数据包的SN小于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即该数据包的SN在重排序窗口外,那么可以认为该数据包已经被成功接收并递交至高层,窗口的窗口上界标识可以为窗口下界标识+窗口大小。举例来说,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的最大SN为50,那么窗口下界标识可以为SN+1=51,若窗口大小为512,那么窗口上界标识可以为51+512=563。
这种情况下,重排序窗口的移动主要靠窗口下界的推动,即只有窗口下界的数据包被成功接收并递交至高层,或者重排序定时器失效,窗口才往后移动,因此,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能够指示待递交数据的信息,例如,待递交数据的最小SN,这样,所述接收端根据待递交数据的最小SN和已递交数据的最大SN,判断两者是否连续,从而确定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所述接收端上次递交至高层的RLC SDU的SN记为Last_Submitted_PDCP_RX_SN,所述接收端根据上次递交的SDU的SN,结合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指示的SN,确定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具体地,由于SN是有范围的,大于该范围时,SN会重新计数,当前的超帧号(HyperFrame Number,HFN),记为RX_HFN,可以用于记录重新计数的次数,因此,所述接收端根据上次递交的SDU的SN,结合RX_HFN,就可以确定上次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COUNT),即所述接收端实际递交至高层的SDU的序号。采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根据窗口下界标识计算对应的计数值,即待递交数据的最小SN对应的计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以及所述已递交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包括: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不连续;或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
由于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能够反映待递交数据的实际序号值,上次递交的SDU的SN对应的计数值能够反映上次递交的SDU的实际序号值,通过对比这两个计数值是否连续,从而可以判断已递交数据和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例如,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为COUNT1,上次递交的SDU的SN对应的计数值为COUNT2,若COUNT1=COUNT2+1,那么可以确定已递交数据和待递交数据连续,否则,确定已递交数据和待递交数据不连续。
应理解,在具体实现时,可以设置窗口下界标识为上次递交的SDU的SN,这样进行对比时,可以在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不连续,在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也就是说,具体判断条件,可以根据窗口下界标识的定义进行调整,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限定。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200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失效状态的情况下,将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设置为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
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失效状态可以理解为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不工作状态。
具体地,所述接收端可以将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设置为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记为Next_PDCP_RX_SN)对应的计数值,例如,所述接收端可以根据Next_PDCP_RX_SN,结合接收端当前的RX_HFN确定对应的COUNT值,那么,当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失效状态时,所述接收端可以在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的情况下,即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从而可以使用及时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端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特别限定。
若所述接收端为终端设备,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200还可以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层递交数据。
也就是说,当接收端为终端设备时,具体采用哪种递交模式,可以由网络设备配置给终端设备,网络设备可以根据系统需求或高层处理能力等因素,配置终端设备采用什么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例如,所述网络设备可以在时延要求高的情况下,配置终端设备采用第一递交模式,即及时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以降低数据的传输时延,或者在高层的处理能力较强的情况下,采用及时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即直接将乱序的数据递交至高层,由高层进行数据的重排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述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示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即该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的RLC层所采用的递交模式的指示信息,和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的PDCP层所采用的递交模式的指示信息可以承载在同一个指示域中,例如,可以承载于RRC信令或动态信令的特定指示域中,或者说,可以使用同一个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的RLC层和PDCP层采用哪种递交模式。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即所述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给所述接收端半静态配置采用哪种递交模式。
作为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MAC CE或PDCP控制PDU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动态信令,例如,MAC CE或PDCP控制PDU,动态配置终端设备采用哪种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指示信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所述指示信息的具体通知方式。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接收端在待递交数据和已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能够开启及时递交模式的定时器,从而实现采用及时递交的方式向高层递交数据,有利于实现数据的及时递交,降低数据的传输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论采用哪种递交模式,接收端接收到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数据时,都需要对PDU数据进行去包头(或称解封装)处理,生成SDU数据,然后才能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文中为描述方便省略了将PDU数据生成SDU数据的过程,但并不表示不执行该过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接收端可以根据多个PDU生成该SDU数据,其中,该多个PDU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SDU,或者也可以为一个完整的SDU的部分,或者,该多个PDU中的部分PDU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SDU,即该SDU数据可以是由能够构成完整SDU的至少一个PDU,以及该至少一个PDU之前(和/或之后)的PDU生成。
也就是说,该接收端可以将能够构成完整SDU的至少一个PDU以及该至少一个PDU的之前的PDU生成一个SDU数据,或者接收端可以将能够构成完整SDU的至少一个PDU以及该完整的PDU的之后的PDU生成一个SDU数据,或者,该接收端也可以将该至少一个PDU,该至少一个PDU的之前的PDU,以及该至少一个PDU的之后的PDU生成一个SDU数据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特别限定该SDU的生成方式。
在该第一递交模式中,生成该SDU数据后,该接收端直接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即使该SDU数据之前的SDU数据还未递交至高层,即接收端可以乱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
在该第二递交模式中,生成该SDU数据后,该接收端需要等待该SDU数据之前的SDU数据都递交至高层之后才能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即该接收端需要按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图,所述方法300可以由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执行,如图3所示,该方法300包括:
S310,接收端将第二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零;
S320,所述接收端采用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待递交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上界标识可以为已经接收到的PDU中的最高SN号的下一个SN号,如果一个数据包的SN大于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上界标识,即该数据包的SN在重排序窗口外,那么可以认为该数据包还未被成功接收,若接收端接收到一个SN大于当前的窗口上界标识的数据包,那么所述接收端可以将窗口上界标识更新为新接收到的数据包的SN,即将窗口往后移动。
也就是说,重排序窗口的移动主要靠窗口上界的推动,即只要接收端接收到更大SN的数据包,窗口就会往后移动。这种情况下,所述接收端只要将第二递交模式,即按序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零,在按序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为零时,定时器处于不工作状态,因此,即使有丢包的存在,也不进行丢包的等待,这样,窗口会跟着新数据包的接收往后移动,因此,在接收到一个新的数据包时,接收端可以直接将新接收的数据包递交至上层,从而实现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括的及时递交。
因此,在此场景下,所述接收端无需判断确定已递交数据和待递交数据包是否连续,只要将第二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0,即可实现将接收到的数据包括的及时递交,或者若需要按序递交数据,只需将第二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大于零的值即可。因此,所述接收端通过控制第二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即可实现及时递交和按序递交两种模式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论采用哪种递交模式,接收端接收到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数据时,都需要对PDU数据进行去包头(或称解封装)处理,生成服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 Unit,SDU)数据,然后才能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文中为描述方便省略了将PDU数据生成SDU数据的过程,但并不表示不执行该过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接收端可以根据多个PDU生成该SDU数据,其中,该多个PDU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SDU,或者也可以为一个完整的SDU的部分,或者,该多个PDU中的部分PDU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SDU,即该SDU数据可以是由能够构成完整SDU的至少一个PDU,以及该至少一个PDU之前(和/或之后)的PDU生成。
也就是说,该接收端可以将能够构成完整SDU的至少一个PDU以及该至少一个PDU的之前的PDU生成一个SDU数据,或者接收端可以将能够构成完整SDU的至少一个PDU以及该完整的PDU的之后的PDU生成一个SDU数据,或者,该接收端也可以将该至少一个PDU,该至少一个PDU的之前的PDU,以及该至少一个PDU的之后的PDU生成一个SDU数据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特别限定该SDU的生成方式。
在该第一递交模式中,生成该SDU数据后,该接收端直接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即使该SDU数据之前的SDU数据还未递交至高层,即接收端可以乱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
在该第二递交模式中,生成该SDU数据后,该接收端需要等待该SDU数据之前的SDU数据都递交至高层之后才能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即该接收端需要按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
图4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方法700的示意性流程图,所述方法700可以由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执行,如图4所示,该方法700包括:
S710,终端设备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PDU数据时,直接生成服务数据单元SDU数据并递交至高层,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按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
S720,根据所述指示信息向高层递交所述SDU数据。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的RLC层所采用的递交模式的指示信息,和用于指示该终端设备的PDCP层所采用的递交模式的指示信息可以承载在同一个指示域中,例如,可以承载于RRC信令或动态信令的特定指示域中,或者说,可以使用同一个指示信息指示该终端设备的RLC层和PDCP层采用哪种递交模式。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无论采用哪种递交模式,接收端接收到PDU数据时,都需要对PDU数据进行去包头处理,生成SDU数据,然后才能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接收端可以接收多个PDU,该接收端可以对该多个PDU进行去包头处理,生成一个SDU,其中,该多个PDU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SDU,或者构成一个完整的SDU的部分,或者该多个PDU中的部分PDU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SDU,即该SDU数据可以是由能够构成完整SDU的至少一个PDU,以及该至少一个PDU之前(和/或之后)的PDU生成。
举例来说,若该接收端接收到PDU 1、PDU 2和PDU 3,该PDU 1、PDU 2和PDU 3构成一个完整的SDU,则该接收端可以将该PDU 1、PDU 2和PDU 3进行去包头处理,生成一个完整的SDU。
或者,若接收端接收到PDU 4、PDU 5和PDU 6,该PDU5为一个完整的SDU(记为SDU1),该PDU 4和该PDU 6可以为SDU1之外的其他SDU的分段,该PDU 4和该PDU 6可以属于同一个SDU,或者也可以属于不同的SDU,该接收端也可以将该PDU 4、PDU 5和PDU 6进行去包头处理,生成一个SDU。
在该第一递交模式中,生成该SDU数据后,该接收端直接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即使该SDU数据之前的SDU数据还未递交至高层,即接收端可以乱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
在该第二递交模式中,生成该SDU数据后,该接收端需要等待该SDU数据之前的SDU数据都递交至高层之后才能将该SDU数据递交至高层,即该接收端需要按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
上文结合图2至图4,详细描述了本申请的方法实施例,下文结合图5至图8,详细描述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应理解,装置实施例与方法实施例相互对应,类似的描述可以参照方法实施例。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5的设备400包括:
处理模块410,用于在确定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设备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
通信模块420,用于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未失效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所述待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410还用于:
若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在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与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的情况下,停止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以及所述已递交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包括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以及上次递交的业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SN,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不连续;或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410还用于:
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失效状态的情况下,将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设置为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410还用于:
在所述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的情况下,开启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通信模块420还用于:
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设备按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述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指示信息具体用于指示所述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示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420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信模块420具体用于: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MAC CE或PDCP控制PDU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具体地,该设备400可以对应(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方法200中描述的接收端,并且,该设备400中的各模块或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200中接收端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6的设备500包括:
设置模块510,用于将第二递交模式的定时器的时长设置为零;
通信模块520,用于采用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待递交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设备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设备按序向高层递交数据。
具体地,该设备500可以对应(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方法300中描述的接收端,并且,该设备500中的各模块或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300中接收端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传输数据的终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图7的终端设备800包括:
通信模块810,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和无线链路控制RLC层采用第一递交模式或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在接收到协议数据单元PDU数据时,直接生成服务数据单元SDU数据并递交至高层,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按序向高层递交SDU数据;以及根据所述指示信息向高层递交所述SDU数据。
具体地,该终端设备800可以对应(例如,可以配置于或本身即为)上述方法700中描述的终端设备,并且,该终端设备800中的各模块或单元分别用于执行上述方法700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各动作或处理过程,这里,为了避免赘述,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600,所述设备600可以为图5中的设备400,或图6中的设备500,或图7中的设备800,其能够用于执行与图2中方法200或图3中方法300对应的接收端的内容,或图4中方法700对应的终端设备的内容。所述设备600包括:输入接口610、输出接口620、处理器630以及存储器640,所述输入接口610、输出接口620、处理器630和存储器640可以通过总线系统相连。所述存储器640用于存储包括程序、指令或代码。所述处理器630,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640中的程序、指令或代码,以控制输入接口610接收信号、控制输出接口620发送信号以及完成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操作。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63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为“CPU”),所述处理器63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64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630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64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64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内容可以通过处理器63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内容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所述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640,处理器630读取存储器640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内容。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图5中设备400包括的处理模块410可以用图8的处理器630实现,图5中设备400包括的通信模块420可以用图8的所述输入接口610和所述输出接口620实现。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图6中设备500包括的设置模块510可以用图8的处理器630实现,图6中设备500包括的通信模块520可以用图8的所述输入接口610和所述输出接口620实现。
在再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图7中设备800包括的通信模块810可以用图8的所述输入接口610和所述输出接口620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该一个或多个程序包括指令,该指令当被包括多个应用程序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执行时,能够使该便携式电子设备执行图2至图4所示实施例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被计算机执行时,使得计算机可以执行图2至图4所示实施例的方法的相应流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所述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所述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所述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在确定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
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未失效的情况下,所述接收端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所述待递交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所述接收端在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与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的情况下,停止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以及所述已递交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包括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以及所述已递交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包括:
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以及上次递交的业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SN,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以及上次递交的业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SN,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包括: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不连续;或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失效状态的情况下,将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设置为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在确定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包括:
在所述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的情况下,开启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为终端设备,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接收端按序向高层递交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述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终端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示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MAC CE或PDCP控制PDU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14.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在确定已递交数据与待递交数据不连续的情况下,开启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其中,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设备在接收到数据时,直接将数据递交至高层;
通信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未失效的情况下,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所述待递交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若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开启状态,在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与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的情况下,停止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以及所述已递交数据的信息,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信息包括所述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所述确定模块用于:
根据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以及上次递交的业务数据单元SDU的序列号SN,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是否连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用于: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不连续;或
若所述窗口下界标识对应的计数值等于上次递交的SDU的SN的下一个SN对应的计数值,确定所述已递交数据和所述待递交数据连续。
19.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处于失效状态的情况下,将重排序窗口的窗口下界标识设置为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在所述下次期望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不等于上次递交的SDU对应的计数值的情况下,开启所述第一递交模式的定时器。
21.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为终端设备,所述通信模块用于:
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设备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其中,所述第二递交模式用于指示所述设备按序向高层递交数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设备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述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设备的无线链路控制RLC层采用所述第一递交模式或所示第二递交模式向高层递交数据。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用于: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所述无线资源控制信令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用于:
接收所述网络设备发送的媒体接入控制MAC控制元素CE或分组数据汇聚协PDCP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所述MAC CE或PDCP控制PDU包括所述指示信息。
27.一种传输数据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收发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程序,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当执行所述程序时基于所述收发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074394.0A 2017-06-15 2018-02-23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112941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7/088515 2017-06-15
PCT/CN2017/088515 WO2018227501A1 (zh) 2017-06-15 2017-06-15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201880038288.8A CN110771255B (zh) 2017-06-15 2018-02-23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8288.8A Division CN110771255B (zh) 2017-06-15 2018-02-23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4153A CN111294153A (zh) 2020-06-16
CN111294153B true CN111294153B (zh) 2021-11-16

Family

ID=646596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4394.0A Active CN111294153B (zh) 2017-06-15 2018-02-23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201880038288.8A Active CN110771255B (zh) 2017-06-15 2018-02-23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8288.8A Active CN110771255B (zh) 2017-06-15 2018-02-23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6)

Country Link
US (2) US11050862B2 (zh)
EP (1) EP3621407B1 (zh)
JP (1) JP7143337B2 (zh)
KR (1) KR20200017424A (zh)
CN (2) CN111294153B (zh)
AU (1) AU2018286006A1 (zh)
BR (1) BR112019026476A2 (zh)
CA (1) CA3067481A1 (zh)
CL (1) CL2019003649A1 (zh)
IL (1) IL271375A (zh)
MX (1) MX2019015070A (zh)
RU (1) RU2749896C1 (zh)
SG (1) SG11201912132XA (zh)
TW (1) TWI734010B (zh)
WO (2) WO2018227501A1 (zh)
ZA (1) ZA20190856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71255A (zh) * 2017-06-15 2020-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3040B (zh) * 2020-04-22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数据处理装置及通信设备
US20220070659A1 (en) * 2020-08-28 2022-03-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ontroll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mode at a user equipment
KR102276090B1 (ko) 2020-11-16 2021-07-12 한국인터넷진흥원 트래픽 데이터 재배열 방법 및 그 장치
WO2022233033A1 (zh) * 2021-05-07 2022-11-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CN115942301A (zh) * 2021-09-18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多播业务的状态变量指示方法和设备
CN114124840B (zh) * 2021-11-26 2023-09-15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接收pdcp包的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5277608B (zh) * 2022-07-22 2023-10-24 哲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设备
WO2024041340A1 (zh) * 2022-08-23 2024-02-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交付方法及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518540D0 (en) * 1995-09-11 1995-11-08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Radio telephones and methods of operation
JP2005318429A (ja) * 2004-04-30 2005-11-10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再送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端末
US20070070937A1 (en) * 2005-09-28 2007-03-29 Mustafa Demirhan Multi-radio mesh network channel selection and load balancing
US7761767B2 (en) * 2005-10-21 2010-07-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transmission management for reliable hybrid ARQ process
GB2439369A (en) * 2006-06-26 2007-12-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Grouping and transmitting mobile television services available to a mobile device user
WO2009018318A2 (en) * 2007-08-02 2009-02-0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rocedures
CN101141405A (zh) * 2007-10-17 2008-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方法及无线网络控制器
KR101488015B1 (ko) * 2008-01-25 2015-01-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핸드오버 수행방법 및 데이터 생성방법
CN101729396A (zh) * 2008-10-31 2010-06-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以及处理方法及系统
KR101315853B1 (ko) * 2009-12-21 2013-10-0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소스 기지국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처리 방법 및 소스 기지국 시스템
CN101883354A (zh) * 2010-02-04 2010-11-10 重庆索伦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基于3g移动网络的自助建站方法
RU2461136C2 (ru) * 2010-04-30 2012-09-10 Викто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уделя Способ гарантированной доставки блоков данных в коммутируемой сети с потерями
CN102655448B (zh) * 2011-03-03 2014-07-16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传输研究所 一种长期演进系统媒质访问控制层的数据传输方法
US20120294281A1 (en) * 2011-05-16 2012-11-22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Data delivery method performed in receiving apparatu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826502B2 (en) * 2011-07-25 2017-11-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handoff triggering between uni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US20140301188A1 (en) * 2013-04-04 2014-10-09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Delivery of protocol data units
CN104426638B (zh) * 2013-08-20 2017-11-10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递交方法和装置
US9572171B2 (en) * 2013-10-31 2017-02-14 Intel IP Corporation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efficient device-to-device channel contention
CN104812000A (zh) * 2014-01-27 2015-07-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TWI619315B (zh) 2014-04-02 2018-03-21 Molex Inc Cable termination structure
CN106233081A (zh) 2014-04-21 2016-12-14 联合工艺公司 主动再生加热和冷却
US10028311B2 (en) * 2014-04-22 2018-07-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received PDCP PDU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WO2015163625A1 (en) * 2014-04-24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layer-2 entities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JP6078699B2 (ja) * 2014-08-06 2017-02-08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
WO2016021820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rocessing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re-ordering function at a user equipment in a dual connectivity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EP3182658A1 (en) * 2015-12-16 2017-06-21 Alcatel Lucent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overhead minimization
CN110505656B (zh) * 2016-09-30 2020-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WO2018227501A1 (zh) * 2017-06-15 2018-12-2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71255A (zh) * 2017-06-15 2020-02-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10771255B (zh) * 2017-06-15 2024-05-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L2019003649A1 (es) 2020-06-19
MX2019015070A (es) 2020-02-13
JP2020523908A (ja) 2020-08-06
JP7143337B2 (ja) 2022-09-28
US11553067B2 (en) 2023-01-10
US11050862B2 (en) 2021-06-29
SG11201912132XA (en) 2020-01-30
IL271375A (en) 2020-01-30
WO2018227994A1 (zh) 2018-12-20
CA3067481A1 (en) 2018-12-20
EP3621407B1 (en) 2022-11-09
RU2749896C1 (ru) 2021-06-18
TW201906439A (zh) 2019-02-01
CN110771255B (zh) 2024-05-10
WO2018227501A1 (zh) 2018-12-20
EP3621407A4 (en) 2020-07-08
CN111294153A (zh) 2020-06-16
KR20200017424A (ko) 2020-02-18
US20200120192A1 (en) 2020-04-16
EP3621407A1 (en) 2020-03-11
US20210297512A1 (en) 2021-09-23
ZA201908560B (en) 2021-04-28
CN110771255A (zh) 2020-02-07
AU2018286006A1 (en) 2020-01-16
BR112019026476A2 (pt) 2020-07-14
TWI734010B (zh) 2021-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94153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09845349B (zh) 寻呼的方法和设备
CN108282292B (zh) 用于处理数据的方法、发送端和接收端
CN109474651B (zh) 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10800365B (zh) 处理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JP2020523908A5 (zh)
US1112182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transmission processing
CN11239946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接收设备
EP3720070A1 (en) Data packet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1406381B (zh) 通信方法、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661832B (zh) 无线链路控制层的数据接收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US20160302100A1 (en) Techniques for retransmissions during bursty traffic
CN109565722B (zh)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EP3723409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9014918A1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CN111211877A (zh) 一种缓存管理的方法及相应设备
CN109661835B (zh) 一种配置pdcp实体的方法、接收装置和发送装置
CN109644351B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设备
CN115696221A (zh) 无线链路控制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0771195A (zh) 业务接入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