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521B - 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8521B
TWI728521B TW108138109A TW108138109A TWI728521B TW I728521 B TWI728521 B TW I728521B TW 108138109 A TW108138109 A TW 108138109A TW 108138109 A TW108138109 A TW 108138109A TW I728521 B TWI728521 B TW I72852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lyamide layer
layer
polyamide
width
thickne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38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16553A (zh
Inventor
丘建華
吳俊明
黎伯謙
吳金峰
Original Assignee
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381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2852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165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165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5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521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種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包含於基材上形成不同厚度及/或不同寬度的聚醯胺酸層,從而克服因去除此些層中的溶劑時產生的翹曲。

Description

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薄銅厚聚醯亞胺層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在各式的電子產品中,使用印刷電路板固定積體電路與其他電子元件(例如:電阻、電容、電感),並且將具有不同功能的積體電路及電子元件,以多條銅導線電性連接。從而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使電子訊號可在不同的電子元件之間流通。此印刷電路板的主要結構為銅箔基板,此基板主要包含金屬基材層以及設置於金屬基材層上的樹脂層,而此樹脂層又以聚醯亞胺為常見的材料。
在微型化電子裝置的階段,現有技術可在金屬基材層上形成極薄的聚醯亞胺層,而因聚醯亞胺層的厚度小,故較不受金屬基材層與聚醯亞胺層之熱膨脹係數差異的影響。然而,近來的電子裝置之銅箔基板朝向薄金屬基材層、厚聚醯亞胺層的趨勢發展,以達到較低的介電常數和損耗因子。隨聚醯亞胺層的厚度增加,除了熱膨脹係數的影響 加劇外,使聚醯亞胺層前驅物(聚醯胺酸)熟化的過程的溶劑去除速度亦影響銅箔基板的結構,例如是否產生翹曲的問題。目前尚難以製得具有50um以上單面厚度的聚醯亞胺層的銅箔基板。
因此,目前亟需提出一種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可製得具有預定厚度的聚醯亞胺層之銅箔基板,並同時克服銅箔基板的翹曲問題。
因此,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提出一種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在一些實施例中,首先提供基材,並接著將第一聚醯胺酸層塗佈於基材上,此第一聚醯胺酸層可具有第一厚度和第一寬度。接下來,將第二聚醯胺酸層塗佈於第一聚醯胺酸層上,此第二聚醯胺酸層具有第二厚度和第二寬度。之後,將第三聚醯胺酸層塗佈於第二聚醯胺酸層上,以形成聚醯胺酸層堆疊。此第三聚醯胺酸層可具有第三厚度和第三寬度。所述第一厚度大於所述第二厚度和所述第三厚度,及/或所述第一寬度大於所述第二寬度,所述第二寬度大於所述第三寬度。然後,加熱所述聚醯胺酸層堆疊,以獲得銅箔基板。銅箔基板包括基材以及基材上的聚醯亞胺層堆疊。銅箔基板之翹曲度不大於10mm。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寬度大於第二寬度,且第二寬度大於第三寬度,使得第一聚醯胺酸層的二個第一末端部分自第二聚醯胺酸層暴露出來,且第二聚醯胺 酸層的二個第二末端部分自第三聚醯胺酸層暴露出來,其中每個第一末端部分和每個第二末端部分都具有相同的寬度。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寬度大於第二寬度,且第二寬度大於第三寬度,使得第一聚醯胺酸層的二個第一末端部分自第二聚醯胺酸層暴露出來,且第二聚醯胺酸層的二個第二末端部分自第三聚醯胺酸層暴露出來,其中每個第一末端部分的寬度小於每個第二末端部分的寬度。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每個第一末端部分的寬度為第一寬度的1.5%至5%。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每個第二末端部分的寬度為第二寬度的1.5%至5%。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更包含對銅箔基板進行裁切步驟,以去除第一末端部分和第二末端部分。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第一聚醯胺酸層、第二聚醯胺酸層和第三聚醯胺酸層的至少一者是由聚醯胺酸組成物所形成,此聚醯胺酸組成物之固含量為5重量%至50重量%。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塗佈第二聚醯胺酸層的操作是於塗佈第一聚醯胺酸層的操作後進行。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同時塗佈第一聚醯胺酸層、第二聚醯胺酸層和第三聚醯胺酸層。
依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所述聚醯亞胺層堆疊之厚度為25μm至100μm。
110、120、130、140、150、160‧‧‧步驟
200‧‧‧基材
210‧‧‧第一聚醯胺酸層
210a、210b‧‧‧子層
211、213、215、217、311、313、411、413、511、513‧‧‧末端部分
212、312、412、512‧‧‧第二聚醯胺酸層
214、314、414、514‧‧‧第三聚醯胺酸層
220、320、420、520、620‧‧‧聚醯胺酸層堆疊
222‧‧‧聚醯亞胺層
224‧‧‧銅箔基板
400‧‧‧塗佈設備
401‧‧‧多層狹縫塗佈頭
403‧‧‧滾輪裝置
402、404、406‧‧‧狹縫
610‧‧‧第四聚醯胺酸層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A]至[圖2D]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之多個中間製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3A]和[圖3B]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例繪示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剖面示意圖。
[圖4A]為根據本發明的又一些實施例繪示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剖面示意圖。
[圖4B]為多層狹縫塗佈頭的示意圖。
[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再一些實施例繪示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根據本發明的又一些實施例繪示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剖面示意圖。
具有薄銅層厚聚醯亞胺層結構的銅箔基板之介電常數和介電損失小,為目前的一大生產趨勢。形成聚醯亞胺層的過程中,聚醯亞胺之前驅物的聚醯胺酸必須經歷溶劑蒸發及高溫熟化的步驟,而使聚醯胺酸中的溶劑得以去除。然而,去除溶劑的同時也會發生聚醯胺酸層的收縮,易造成 所得之聚醯亞胺層的末端翹曲。一般而言,輕微的翹曲可藉由習知任何整平之技術來解決,並可將銅箔基板收卷。然而,隨聚醯亞胺層所需的厚度增加,末端翹曲的問題惡化,致使目前的整平技術無法解決問題,從而造成厚聚醯亞胺層的製程瓶頸。因此,目前亟需提出一種解決覆有單面厚聚醯亞胺層之銅箔基板翹曲的製程方法。
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旨在於提供一種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包含形成不同厚度及/或不同寬度的聚醯胺酸層,以改善蒸乾溶劑時因聚醯胺酸層產生收縮所造成的翹曲問題。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聚醯胺酸層形成一聚醯胺酸層堆疊,其中此些聚醯胺酸層的厚度由下至上減少。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多個聚醯胺酸層的寬度由下至上減少。在又一些實施例中,多個聚醯胺酸層是在分開的步驟中形成。在再一些實施例中,多個醯胺酸層是同時形成的,或者多個聚醯胺酸層的其中一些聚醯胺酸層是同時形成的。在一例子中,聚醯胺酸層堆疊具有金字塔之剖面形狀。
請參考圖1及圖2A至圖2D。圖1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圖2A至圖2D為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繪示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之多個中間製程的剖面示意圖。
如圖1的步驟110所示,於基材上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在圖2A中,可例如以狹縫塗或其他塗佈的方式,在基材200上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後,遂對覆有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基材200進行預 烘乾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200可為銅箔,且其可具有6μm至35μm的厚度T以及520mm至1120mm的寬度W。特別說明的是,此後所述之各層的厚度與寬度亦參照基板200之厚度T及寬度W的定義方式。接下來,如圖1的步驟120所示,在第一聚醯胺酸層上形成第二聚醯胺酸層。在圖2B中,使第二聚醯胺酸層212形成於預烘乾後的第一聚醯胺酸層210上,其形成方法可與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相同。在如圖2B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的厚度小於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厚度,且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的寬度等於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寬度。形成第二聚醯胺酸層212後,遂對覆有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的基材210進行預烘乾步驟。然後,如圖1的步驟130所示,在第二聚醯胺酸層上形成第三聚醯胺酸層。如圖2C所示,使第三聚醯胺酸層214形成於預烘乾後的第二聚醯胺酸層212上,以形成聚醯胺酸層堆疊220,其形成方法可與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相同。在如圖2C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三聚醯胺酸層214的厚度小於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厚度,且第三聚醯胺酸層214的寬度等於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的寬度。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三聚醯胺酸層214的厚度可大於、小於或等於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的厚度。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第二聚醯胺酸層212和第三聚醯胺酸層214是分開形成的,最先形成的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實際上經過三次預烘烤,而次之形成的第二聚醯胺酸層212實際上經過二次預烘烤,故可改善 在後續步驟中因去除溶劑之收縮而造成的翹曲問題。因此,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可具有較厚的厚度,而其上層之第二聚醯胺酸層212和第三聚醯胺酸層214可具有與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相同的寬度,但不造成經溶劑蒸發步驟及熟化步驟後的整體結構嚴重翹曲。所述預烘烤步驟可例如於100℃至200℃下進行1分鐘至10分鐘。
接著,如圖1的步驟140所示,對如圖2C所示的聚醯胺酸層堆疊220進行預烘烤步驟,以去除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第二聚醯胺酸層212和第三聚醯胺酸層214中至少一部分的溶劑。此處之預烘烤步驟可與前述之預烘烤步驟使用相同的條件進行。之後,如圖1的步驟150所示,對預烘烤後的聚醯胺酸層堆疊220進行熟化步驟,以使第一聚醯胺酸層210、212和214脫水並形成聚醯亞胺層堆疊(其結構實質與圖2C的聚醯胺酸層堆疊220類似)。所述熟化步驟可例如於250℃至400℃下進行1分鐘至10分鐘。選擇性地,可使用批次式熟化,例如於250℃進行60分鐘。然後,如圖1的步驟160所示,對熟化後的聚醯亞胺層堆疊進行裁切步驟,以使基材200、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第二聚醯胺酸層212和第三聚醯胺酸層214對齊,獲得包含聚醯亞胺層222的銅箔基板224,如圖2D所示。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圖2C的聚醯胺酸層堆疊220中,第三聚醯胺酸層214的厚度可例如佔聚醯胺酸層堆疊220之總厚度的1%至25%,而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的厚度則根據預定的聚醯胺酸層堆疊220之 厚度,扣除第三聚醯胺酸層214的厚度而得。例如:聚醯胺酸層堆疊220的預定厚度為25μm,而第三聚醯胺酸層214的厚度為6μm,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的厚度可例如分別為10μm和9μm,但也可為其他厚度配置,惟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厚度等於或大於第二聚醯胺酸層212的厚度。在如圖2A至圖2D所述的實施例中,銅箔基板224的翹曲度小於10mm。
請參考圖3A,其為根據本發明的另一些實施例繪示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剖面示意圖。在圖3A中,與圖2A至圖2D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元件符號標示之。在聚醯胺酸層堆疊320中,如圖1的步驟120所示,在第一聚醯胺酸層210上形成第二聚醯胺酸層312,其中第二聚醯胺酸層312的厚度可與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厚度相同,而第二聚醯胺酸層312的寬度小於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寬度。接著進行如前所述之預烘烤步驟。然後,如圖1的步驟130所示,在第二聚醯胺酸層312上形成第三聚醯胺酸層314,從而形成聚醯胺酸層堆疊320,其中第三聚醯胺酸層314的厚度可小於或等於第二聚醯胺酸層312,且第三聚醯胺酸層314的寬度小於第二聚醯胺酸層312的寬度。在圖3A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312具有類似的厚度,且此厚度可例如大於或等於25μm,此時採用分開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第二聚醯胺酸層312和第三聚醯胺酸層314的製程工序,並進一步縮減上層(例如第二聚醯胺酸層312和第三聚醯胺酸層314)的厚度,可減少較厚的聚醯胺酸 層在去除溶劑時的翹曲問題。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聚醯胺酸層堆疊320中,類似於聚醯胺酸層堆疊220,第三聚醯胺酸層314的厚度可例如佔聚醯胺酸層堆疊320之總厚度的1%至25%,而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312的厚度則根據預定的聚醯胺酸層堆疊320之厚度,扣除第三聚醯胺酸層314的厚度而得。例如:聚醯胺酸層堆疊320的預定厚度為50μm,而第三聚醯胺酸層214的厚度為12μm,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312的厚度可分別為26μm和12μm,但也可為其他厚度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單層塗佈的最大厚度可例如為小於或等於25μm,以避免翹曲。因此,在形成26μm的第一聚醯胺酸層210時,如圖3B所示,可例如將其分為二個13μm的子層210a和210b來形成,此二個子層210a和210b都具有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寬度。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二個末端部分211和213從第二聚醯胺酸層312暴露出來,而第二聚醯胺酸層312的二個末端部分311和313從第三聚醯胺酸層314暴露出來。末端部分211、213、311和313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末端部分211和213各別的寬度可例如為第一聚醯胺酸層210之寬度的1.5%至5%。在另一些實施例中,末端部分311和313可例如為第二聚醯胺酸層312之寬度的1.5%至5%。當此些末端部分的寬度小於其對應層的1.5%,則銅箔基板的翹曲風險高;另一方面,當此些末端部分的寬度大於其對應層的5%,則過度 限制銅箔基板的寬幅,也浪費下層層體的材料。在如圖3A和圖3B所述的實施例中,由聚醯胺酸層堆疊320所製得的銅箔基板的翹曲度小於10mm。
請參考圖4A,其為根據本發明的又一些實施例繪示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剖面示意圖。在圖4A中,與圖2A至圖2D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元件符號標示之。在聚醯胺酸層堆疊420中,在第一聚醯胺酸層210上設有第二聚醯胺酸層412,並在第二聚醯胺酸層412上設有第三聚醯胺酸層41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聚醯胺酸層412的厚度小於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厚度,且第二聚醯胺酸層412的寬度也小於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寬度。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三聚醯胺酸層414的厚度可小於或等於第二聚醯胺酸層412,且第三聚醯胺酸層414的寬度小於第二聚醯胺酸層412的寬度。可採用如圖4B所示的塗佈設備400,製得圖4A所示的聚醯胺酸層堆疊420。以此塗佈設備400進行塗佈,可同時形成具有不同寬度及厚度的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第二聚醯胺酸層412和第三聚醯胺酸層414,具有節省工序的優點。特別說明的是,由於採用同時形成的製程工序,為避免去除溶劑和熟化的步驟時收縮情況嚴重而造成翹曲,故以減少溶劑體積的方式形成聚醯胺酸層堆疊420,例如:由下自上減少聚醯胺酸層的厚度及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聚醯胺酸層堆疊420中,類似於聚醯胺酸層堆疊220,第三聚醯胺酸層414的厚度可例如佔聚醯胺酸層堆疊420之總厚度的1%至25%,而第一 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412的厚度則根據預定的聚醯胺酸層堆疊420之厚度,扣除第三聚醯胺酸層414的厚度而得。例如:聚醯胺酸層堆疊420的預定厚度為約75μm,而第三聚醯胺酸層414的厚度為18μm,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412的厚度可分別為35μm和22μm,但亦可為其他厚度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單層塗佈的最大厚度可例如為小於或等於25μm,以避免翹曲。因此,在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412時,可例如將其分為多個子層來形成,每個子層皆具有與其對應層之寬度。
在圖4A的實施例中,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二個末端部分211和213從第二聚醯胺酸層412暴露出來,而第二聚醯胺酸層412的二個末端部分411和413從第三聚醯胺酸層414暴露出來。末端部分211、213、411和413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寬度。關於此些末端部分的詳細說明可參圖3A關於末端部分的說明。在如圖4A所述的實施例中,由聚醯胺酸層堆疊420所製得的銅箔基板的翹曲度小於10mm。
圖4B所示的塗佈設備400包括多層狹縫塗佈頭401和滾輪裝置403,其中滾輪裝置403可捲動基材200並使基材200與聚醯胺酸層的材料接觸。多層狹縫塗佈頭401包括多個狹縫,例如狹縫402、狹縫404以及狹縫406。可根據所需的寬度及厚度調整此些狹縫402、404和406的寬度及高度,例如:狹縫402是用以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狹縫404是用以形成第二聚醯胺酸層412,而狹縫406是用 以形成第三聚醯胺酸層414。因此,狹縫404的寬度可小於狹縫402的寬度,而狹縫406的寬度可小於或等於狹縫404的寬度,以形成具有不同寬度的聚醯胺酸層。另外,狹縫404和狹縫406的高度可調整為小於狹縫402的高度,以形成具有不同厚度的聚醯胺酸層。
在其他一些實施例中,可先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後,再同時形成第二聚醯胺酸層412和第三聚醯胺酸層414。在又一些實施例中,可同時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412後,再形成第三聚醯胺酸層414。
請參考圖5,其為根據本發明的再一些實施例繪示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剖面示意圖。在圖5中,與圖2A至圖2D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元件符號標示之。在聚醯胺酸層堆疊520中,在第一聚醯胺酸層210上設有第二聚醯胺酸層512,並在第二聚醯胺酸層512上設有第三聚醯胺酸層514。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聚醯胺酸層512的厚度可與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厚度相同或相近,且第二聚醯胺酸層512的寬度小於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寬度。在另一些實施例中,第三聚醯胺酸層514的厚度可小於或等於第二聚醯胺酸層512,且第三聚醯胺酸層514的寬度小於第二聚醯胺酸層512的寬度。可採用如圖4B所示的塗佈設備400,製得圖5所示的聚醯胺酸層堆疊520。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聚醯胺酸層堆疊520中,類似於聚醯胺酸層堆疊220,第三聚醯胺酸層514的厚度可例如佔聚醯胺酸層堆疊520之總厚度的1%至25%,而第一 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512的厚度則根據預定的聚醯胺酸層堆疊520之厚度,扣除第三聚醯胺酸層514的厚度而得。例如:聚醯胺酸層堆疊520的預定厚度為約100μm,而第三聚醯胺酸層514的厚度為24μm,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512的厚度可各為38μm,但也可為其他厚度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每個單層塗佈的最大厚度可例如為小於或等於25μm,以避免翹曲。因此,在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和第二聚醯胺酸層512時,可例如將其分為多個子層來形成,每個子層皆具有與其對應層之寬度。
與圖4A不同的是,從第二聚醯胺酸層512暴露出來的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二個末端部分215和217之寬度,大於從第二聚醯胺酸層412暴露出來的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的二個末端部分211和213之寬度。從第三聚醯胺酸層514暴露出來的第二聚醯胺酸層512之二個末端部分511和513之寬度,也大於從聚醯胺酸層414的二個末端部分411和413之寬度。在又一些例子中,末端部分215和217之寬度小於末端部分511和513之寬度。
圖2A至圖5的實施例中,以特定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層數、總厚度說明各層厚度,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將與圖2A至圖5的實施例所舉厚度不同之總厚度和層數對應其結構或其他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述之各個聚醯胺酸層是以聚醯胺酸組成物形成。在一些例子中,第一聚醯胺酸層、第 二聚醯胺酸層、第三聚醯胺酸層及第四聚醯胺酸層都是以相同的聚醯胺酸組成物來形成。在其他一些例子中,第一聚醯胺酸層和第二聚醯胺酸層可例如以相同的聚醯胺酸組成物形成,而第三聚醯胺酸層可以其他聚醯胺酸組成物形成。因此,在一些例子中,第一聚醯胺酸層和第二聚醯胺酸層之間可例如沒有界面(interface)。所述聚醯胺酸組成物可包含熱固型的聚醯胺酸組成物以及熱塑型的聚醯胺酸組成物,以分別用來形成熱固型聚醯胺酸層和熱塑型聚醯胺酸層。在一些例子中,第一聚醯胺酸層和第二聚醯胺酸層可例如為熱固型聚醯胺酸層,而第三聚醯胺酸層為熱塑型聚醯胺酸層。補充說明的是,前述圖式所舉聚醯胺酸層堆疊的例子之厚度的決定方式,是以第一聚醯胺酸層和第二聚醯胺酸層為熱固型聚醯胺酸層,而第三聚醯胺酸層為熱塑型聚醯胺酸層的情況來舉例。換言之,在包含熱塑型聚醯胺酸層的堆疊中,可先決定熱塑型聚醯胺酸層的厚度,再決定第一聚醯胺酸層。若堆疊中僅有熱塑型聚醯胺酸層或僅有熱固型聚醯胺酸層,則依照單層不超過25μm的原則,依照前述所提的方式分別配置各層厚度。
此些聚醯胺酸組成物可包含聚醯胺酸和溶劑,其中聚醯胺酸組成物的固含量可例如為5重量百分比至50重量百分比。在一些實施例中,在25℃下,聚醯胺酸組成物的黏度為5000cps至50000cps。若固含量低於5重量百分比或黏度低於5000cps,除了聚醯胺酸組成物的有效濃度不足,不易成膜之外,即使可成膜亦有因需去除過多的溶 劑而造成嚴重翹曲的問題;另一方面,若固含量高於50重量百分比或黏度高於50000cps,不利於塗佈。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聚醯胺酸是由二胺化合物和二酐化合物反應達12小時至24小時而得。在一些例子中,用以合成熱固型聚醯胺酸層用之聚醯胺酸組成物的二胺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於對二苯胺、二胺基二苯醚、二苯胺甲烷、二胺基二苯酮以及雙三氟甲基聯苯二胺。在其他例子中,用以合成此熱塑型聚醯胺酸層用之聚醯胺酸組成物的二胺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於4,4’-雙(3-胺基苯氧基)二苯基(4,4'-bis(3-aminophenoxy)biphenyl;4,3-BAPOBP)、2,2-雙[4-(4胺基苯氧基)苯基]丙烷(2,2-bis[4-(4-aminophenoxy)phenyl]propane;BAPP)或1,3-雙(3-胺基苯氧基-4-苯甲醯基)苯(1,3-bis(3-aminophenoxy-4-benzoyl)benzene(BABB))。所述二酐化合物可包括但不限於聯苯四羧酸二酸酐、均苯四羧酸二酐、二苯酮四羧酸二酐或二苯醚四羧酸二酐。上述二胺化合物可分別與此處所舉或未舉出的二酐化合物反應,以分別製得預定的聚醯胺酸組成物。
在其他實施例中,圖2C、圖3A、圖3B圖4A和圖5的第一聚醯胺酸層210可為熱塑型聚醯胺酸層,其厚度的配置方式可例如參照前述之第三聚醯胺酸層214、314、414、514的配置方式。然而,由於第一聚醯胺酸層210設置為與基材200直接接觸,故在此實施例中,熱塑型聚醯胺酸層具有在整個堆疊中最大的寬度。在又一些其他的 實施例中,在聚醯胺酸層堆疊中,以第二聚醯胺層212、312、412或512為熱塑型聚醯胺酸層。在又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第二聚醯胺酸層212、312、412和512,以及第三聚醯胺酸層214、314、414、514的至少二者為熱塑型聚醯胺酸層。換言之,聚醯胺酸層和熱塑型聚醯胺酸層可根據銅箔基板的需求而配置,並不限於本發明的實施例所揭露之內容。
請參考圖6,其為根據本發明的又一些實施例繪示聚醯胺酸層堆疊的剖面示意圖。在圖6中,與圖3A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元件符號標示之。在聚醯胺酸層堆疊620中,可依序形成第一聚醯胺酸層210、第二聚醯胺酸層312、第三聚醯胺酸層314和第四聚醯胺酸層610,其中第四聚醯胺酸層610可例如為前述之熱塑型聚醯胺酸層。在此實施例中,聚醯胺酸層堆疊620包含四層的聚醯胺酸層,但其他層數也包含在本發明的範圍內。聚醯胺酸層堆疊620中各層的厚度可參照前述之方法進行,例如依照預定總厚度扣除第四聚醯胺酸層610的厚度(總厚度的1%至25%),以得其餘三層的厚度。
上述圖2A至圖6所繪示的聚醯胺酸層堆疊都形成於基材的同一表面,即為單面銅箔基板。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可將所述聚醯胺酸層堆疊的二者對貼,以進一步增加銅箔基板的厚度,其中互相對貼的聚醯胺酸層堆疊可相同或不同。
下表1提供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聚醯胺酸層堆 疊中各層之厚度及寬度的配置,其中下述實施例1至2和比較例1至2的聚醯胺酸層堆疊是設置於寬度為560mm、厚度為12μm的銅箔上,且第一和第二聚醯胺酸層為熱固型聚醯胺酸層,而第三聚醯胺酸層為熱塑型聚醯胺酸層。
表1
Figure 108138109-A0101-12-0017-1
實施例1至2以範圍值表示各層厚度,其中各層的厚度可根據如前述圖2C、圖3、圖4A及圖5所述的方式決定。較佳地,例如單層厚度大於25μm的層,可以前述子層的方式堆疊形成。此外,各層的寬度必須小於或等於其下層之寬度。本發明較佳的實施例可形成具有金字塔型剖面形狀的堆疊,特別是總厚度大(例如大於37.5μm或是超過100μm)的堆疊。
請先參考實施例1與比較例1,其分別都形成總厚度為50μm的銅箔基板。不同的是,實施例分為三層堆疊,並改變每一層的寬度。另一方面,比較例1是形成25μm厚的第一聚醯胺酸層和25μm厚的第二聚醯胺酸層於第一聚醯胺酸層上,且比較例1的第一聚醯胺酸層和第二聚醯胺酸層都具有554mm的寬度。雖然實施例1和比較例1的總厚度都 為約50μm,然實施例1的銅箔基板翹曲小於10mm,但比較例1的銅箔基板翹曲大於10mm。
接著,請參考實施例2和比較例2,其分別都形成總厚度為100μm的銅箔基板。不同的是,實施例分為三層堆疊,並改變每一層的寬度,且超過25μm的層是以前述子層的方式堆疊形成。另一方面,比較例2是形成50μm厚的第一聚醯胺酸層、30μm厚的第二聚醯胺酸層和20μm厚的第三聚醯胺酸層,且即使厚度超過25μm,也是以單層方式形成。此外,比較例2的第一聚醯胺酸層、第二聚醯胺酸層和第三聚醯胺酸層都具有554mm的寬度。雖然實施例2和比較例2的總厚度都為約100μm,然比較例2的銅箔基板翹曲大於10mm。
雖然本發明的實施例並未提供前述所有圖式所舉例子的實際數值,然此些例子的每一者皆確實可具有預定厚度及小於10mm的翹曲。
本發明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藉由調整各個聚醯胺酸層的厚度和寬度之配置,以改善聚醯胺酸塗佈厚度增大而造成之加熱後翹曲的缺點,故可大幅增加所製得的銅箔基板上之聚醯亞胺層的厚度。特別是,此製造方法旨在形成具有金字塔型剖面的聚醯胺酸層堆疊。增厚的聚醯亞胺層使本發明的銅箔基板可進一步應用於具有低介電常數和低損耗因子之印刷電路板結構中。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任何具有通常 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0‧‧‧基材
210‧‧‧第一聚醯胺酸層
211、213、411、413‧‧‧末端部分
412‧‧‧第二聚醯胺酸層
414‧‧‧第三聚醯胺酸層
420‧‧‧聚醯胺酸層堆疊

Claims (10)

  1. 一種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基材,其中該基材具有520mm至1120mm之一基材寬度;塗佈一第一聚醯胺酸層於該基材上,其中該第一聚醯胺酸層具有一第一厚度和一第一寬度;塗佈一第二聚醯胺酸層於該第一聚醯胺酸層上,其中該第二聚醯胺酸層具有一第二厚度和一第二寬度;塗佈一第三聚醯胺酸層於該第二聚醯胺酸層上,以形成一聚醯胺酸層堆疊,其中該第三聚醯胺酸層具有一第三厚度和一第三寬度,該第一厚度大於該第二厚度和該第三厚度,及/或該第一寬度大於該第二寬度,該第二寬度大於該第三寬度;以及加熱該聚醯胺酸層堆疊,以獲得一銅箔基板,其中該銅箔基板包括該基材以及該基材上之一聚醯亞胺層堆疊,其中該聚醯亞胺層堆疊之一厚度為25um至100um,且該銅箔基板之一翹曲度不大於10mm。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寬度大於該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大於該第三寬度,使得該第一聚醯胺酸層的二個第一末端部分自該第二聚醯胺酸層暴露出來,且該第二聚醯胺酸層的二個第二末端部分自該第三聚醯胺酸層暴露出來,其中該些第一末端部分的每一者與該些第二末端部分的每一者具有相同的一寬度。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寬度大於該第二寬度,且該第二寬度大於該第三寬度,使得該第一聚醯胺酸層的二個第一末端部分自該第二聚醯胺酸層暴露出來,且該第二聚醯胺酸層的二個第二末端部分自該第三聚醯胺酸層暴露出來,其中該些第一末端部分的每一者的一寬度小於該些第二末端部分的每一者的一寬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該些第一末端部分的每一者的該寬度為該第一寬度的1.5%至5%。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該些第二末端部分的每一者的該寬度為該第二寬度的1.5%至5%。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3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更包含對該銅箔基板進行一裁切步驟,以去除該些第一末端部分和該些第二末端部分。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聚醯胺酸層、該第二聚醯胺酸層和該第三聚醯胺酸層的至少一者是由一聚醯胺酸組成物所形成,該聚醯胺酸組成物之一固含量為5重量%至50重量%。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塗佈該第二聚醯胺酸層的操作是於塗佈該第一聚醯胺酸層的操作後進行。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同時塗佈該第二聚醯胺酸層和該第三聚醯胺酸層的操作,是於塗佈該第一聚醯胺酸層的操作後進行。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其中同時塗佈該第一聚醯胺酸層、該第二聚醯胺酸層和該第三聚醯胺酸層。
TW108138109A 2019-10-22 2019-10-22 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TWI7285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8109A TWI728521B (zh) 2019-10-22 2019-10-22 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38109A TWI728521B (zh) 2019-10-22 2019-10-22 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6553A TW202116553A (zh) 2021-05-01
TWI728521B true TWI728521B (zh) 2021-05-21

Family

ID=77020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38109A TWI728521B (zh) 2019-10-22 2019-10-22 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2852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40663A (en) * 2005-01-07 2006-12-01 Ube Industries Polyimide-copper composite laminate
CN102922819A (zh) * 2012-11-16 2013-02-13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高平整性无胶双面覆铜箔的制备方法
TW201323217A (zh) * 2011-12-07 2013-06-16 Sk Innovation Co Ltd 多層聚醯亞胺可撓性金屬包層積層板之製造方法
CN107116862A (zh) * 2016-02-24 2017-09-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覆铜层压板、包括其的印刷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40663A (en) * 2005-01-07 2006-12-01 Ube Industries Polyimide-copper composite laminate
TW201323217A (zh) * 2011-12-07 2013-06-16 Sk Innovation Co Ltd 多層聚醯亞胺可撓性金屬包層積層板之製造方法
CN102922819A (zh) * 2012-11-16 2013-02-13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高平整性无胶双面覆铜箔的制备方法
CN107116862A (zh) * 2016-02-24 2017-09-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覆铜层压板、包括其的印刷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16553A (zh) 2021-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99440A1 (en) Multilayer ceramic electronic component to be embedded in board and printed circuit board having multilayer ceramic electronic component embedded therein
KR101009825B1 (ko) 동장적층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303656B2 (ja) 受動電気デバイス及び受動電気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JP6106417B2 (ja) 多層ポリイミド構造の軟性金属積層板の製造方法
US20090025867A1 (en) Multi-layer laminate substrates useful in electronic type applications
US20060029819A1 (en) Laminate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comprising tie layer of ternary copper alloy
CN101151946B (zh) 柔性覆铜层叠基板的制造方法以及多层层叠体
TW201909712A (zh) 多層印刷配線板之製造方法
KR20070055369A (ko) 도전체-피복 적층체, 배선 회로판 및 이의 제조 프로세스
KR100793177B1 (ko) 가요성 양면 도체 적층소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1044105B1 (ko) 휨 발생 방지를 위한 기판의 제조방법
TWI728521B (zh) 銅箔基板的製造方法
TWI519225B (zh) 多層軟性線路結構的製作方法
TW201438891A (zh) 多層可撓式金屬包層疊層體及其製造方法
JP6323261B2 (ja) フレキシブル銅配線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に用いる支持フィルム付フレキシブル銅張積層板
KR101175892B1 (ko) 절연 필름 구조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2004186665A (ja) 多層構造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20134666A (ko) 후막 폴리이미드 금속박 적층체의 제조방법
KR101138537B1 (ko) 캐리어 포일을 이용한 utc 레이저 마스크 오픈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제조한 인쇄회로기판
KR101975450B1 (ko) 표면처리된 절연필름을 포함하는 다층 인쇄회로기판의 제조방법
US20150050504A1 (en) Core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080041855A (ko) 가요성 양면 도체 적층소재
JP7270098B1 (ja) ロール状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KR102521460B1 (ko) 연성금속박적층체, 이를 포함하는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 및 폴리이미드 전구체 조성물
JP4054152B2 (ja) 電子部品実装用フィルムキャリアテープ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