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8252B - 光學膜及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學膜及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8252B
TWI728252B TW107124370A TW107124370A TWI728252B TW I728252 B TWI728252 B TW I728252B TW 107124370 A TW107124370 A TW 107124370A TW 107124370 A TW107124370 A TW 107124370A TW I728252 B TWI728252 B TW I7282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film
degrees
angle
microstructur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43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30980A (zh
Inventor
田堃正
蔡孟霖
洪毓瑄
翁唯城
林晉安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US16/220,84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0935832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9309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09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82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825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4Light-guides, e.g. fibre-optic bundles, louvered or jalousie light-gui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Mechanical Light Control Or Optical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膜,其包含第一層以及設置於第一層上並貼合第一層的第二層。第一層具有複數個微結構分別沿第一方向延伸設置且彼此間隔並列。微結構係凸向第二層。每一微結構至相鄰之次一微結構在並列之方向上具有第一節距。第一節距大於入射光波長的10倍。此外,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上述的光學膜。

Description

光學膜及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光學膜及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廣視角顯示的光學膜及顯示裝置。
顯示裝置已被廣泛地應用於生活之中,例如電視、行動電話、個人電腦等。為了提高使用者的視覺感受,業者仍在不斷地就顯示裝置的光學表現進行改良。例如對於在廣視角顯示效果要求較高的顯示裝置而言,部分顯示裝置隨著觀看視角改變,所呈現的顯示影像有差異。相較於在正視角觀看時的顯示影像,在斜視角觀看時的顯示影像可能有畫面色彩泛白(color washout)的問題,因而影響廣視角的顯示效果。因此,現有的顯示裝置仍有待改進。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膜,可增加光線擴散角度。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可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光學膜包含第一層以及設置於第一層上並貼合第一層的第二層。第一層具有複數個微結構分別沿第一方向延伸設置且彼此間隔並列。微結構係凸向第二層。每一微結構至相鄰之次一微結構在並列之方向上具有第一節距。第一節距大於入射光波長的10倍。
顯示裝置包含顯示模組、光學膜以及光源模組。顯示模組具有複數個子畫素,而光學膜設置於顯示模組上。光源模組設置於顯示模組相反於光學膜之一側,用以產生入射光。每一微結構至相鄰之次一微結構之第一節距大於入射光波長的10倍且小於每一子畫素寬度的0.5倍。藉此增加朝斜視角出射的光線量。
1‧‧‧顯示裝置
10‧‧‧光學膜
20‧‧‧顯示模組
22‧‧‧子畫素
24‧‧‧液晶分子
30‧‧‧光源模組
40‧‧‧準直片
110‧‧‧第一層
111‧‧‧基部
112‧‧‧微結構
112A‧‧‧第一微結構
112B‧‧‧第二微結構
114‧‧‧頂面
115‧‧‧頂邊
116‧‧‧底部
118‧‧‧連接面
118A‧‧‧第一部分
118B‧‧‧第二部分
119‧‧‧斜邊
120‧‧‧第二層
122‧‧‧出光面
130‧‧‧染色層
220‧‧‧畫素電極
222‧‧‧電極主幹
410‧‧‧吸光結構
414‧‧‧頂面
418‧‧‧斜面
420‧‧‧間隔層
a‧‧‧第一方向
b‧‧‧方向
d‧‧‧距離
e‧‧‧夾角
h‧‧‧高度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s‧‧‧垂線
θ‧‧‧角度
θ11121n‧‧‧第一底角
θ1H1L‧‧‧第一底角
θ212H2L‧‧‧第二底角
θA‧‧‧第一角度
θB‧‧‧第二角度
C1,C2‧‧‧光線
D‧‧‧方向
P1‧‧‧第一節距
P2‧‧‧第二節距
P3‧‧‧(子畫素)寬度
圖1A為本發明顯示裝置之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1B為光學膜之一實施例俯視圖。
圖2為光學膜之剖視放大圖。
圖3為微結構寬度間距比與Gamma值關係圖。
圖4為畫素電極的示意圖。
圖5為光學膜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6為視角與亮度關係圖。
圖7A為顯示裝置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7B為準直片之一實施例俯視圖。
圖7C為吸光結構週期與疊紋寬度關係圖。
圖8為準直片之剖視放大圖。
圖9為顯示裝置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10A和圖10B為微結構的不同實施例示意圖。
圖11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
圖12為視角與亮度關係圖。
圖13A為微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13B和圖13C分別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以及視角與亮度關係圖。
圖14A為微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14B和圖14C分別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以及視角與亮度關係圖。
圖15為微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16A為微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16B和圖16C分別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以及視角與亮度關係圖。
圖17A為微結構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
圖17B和圖17C分別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以及視角與亮度關係圖。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光學膜及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藉由光學膜的微結構改善顯示影像色彩泛白的問題。較佳而言,本發明之顯示裝置係為具有背光模組的液晶顯示器,但不以此為限。
圖1A為本發明顯示裝置1之一實施例示意圖、圖1B為光學膜之一實施例俯視圖。如圖1A及圖1B所示,顯示裝置1包含顯示模組20、光學膜10以及光源模組30。顯示模組20較佳為液晶顯示面板並具有複數個子畫素22,而光學膜10設置於顯示模組20上。光源模組30設置於 顯示模組20相反於光學膜10之一側,用以產生入射光。光學膜10用於接收入射光。
如圖1A、圖1B所示,光學膜10包含第一層110以及設置於第一層110上並貼合第一層110的第二層120。第一層110具有複數個微結構112分別沿第一方向a延伸設置且彼此間隔並列。微結構112係凸向第二層120。亦即,第一層110與第二層120交界形成非平坦界面,界面中陷入第二層120的部分(較接近出光面122的部分)為前述凸向第二層122的微結構112。從另一角度觀之,第一層110包含基部111及微結構112,微結構112位於基部111上並伸入第二層120。第二層120具有出光面122位於第二層120相反於第一層110的一面。參考圖1B,圖1B為光學膜10之一實施例俯視圖。如圖1B所示,微結構112為長條狀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沿方向b彼此間隔並列。
如圖1A所示,每一微結構112具有頂面114、底部116、以及連接頂面114與底部116之連接面118。前述底部116係指斜邊的最下方,即微結構112接近基部111的一側。於圖1A的實施例,連接面118為單一斜率的表面,光學膜10例如為具有折射率大於1的材質。來自光源模組30的光線通過連接面118可增大偏離正視角的角度而朝斜視角出射。例如,觀測者位於正視角的方向(視線軸平行顯示面法線),來自光源模組30的光線C1與光線C2入射光學膜10,光線C1具有較小的入射角,通過連接面118後稍微偏離正視角。光線C2具有較大的入射角,通過連接面118後以較大出射角自出光面122出射。藉此增加朝斜視角出射的光線量。
此外,如圖1B所示,每一微結構112至相鄰之次一微結構112的對應位置在並列之方向b上具有第一節距P1。第一節距P1包含微結構112所在的凸起部分以及微結構112之間的平坦部分。應理解第一節距 P1於兩微結構對應位置可以有不同的標示方式,第一節距P1的範圍可對應一個完整的微結構112(如圖1A所示),或對應兩個部分的微結構112。第一節距P1大於入射光波長的10倍。例如,入射光具有波長0.4μm~0.7μm時,第一節距P1例如可等於或大於7μm。藉此避免入射光通過光學膜10產生繞射現象。藉由上述設計,可增加顯示裝置光線擴散角度,以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另外,在另一實施例,第一層110和第二層120為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材質所構成,且第一層110的折射率小於第二層120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一層110為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而第二層120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由於連接面118相對於入射光方向為傾斜面,利用第一層110的折射率小於第二層120的折射率的設計,通過連接面118的光線的擴散角度增加,亦即自出光面122出射的出射角更大,以確保朝斜視角出射的光線量可以增加,藉此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在較佳的實施例,第一層110與第二層120的折射率差值大於0.12。
圖2為光學膜10之剖視放大圖。如圖2所示,每一微結構112沿橫切第一方向a的剖面具有頂邊115及底部116,且具有連接頂邊115與底部116之斜邊119。斜邊119與底部116之間夾有一角度,該角度範圍介於80度至90度。也就是說,連接面具有底角θ,且底角θ的範圍介於80度至90度。藉此避免光線通過連接面後,以小於入射角的出射角自出光面出射。特別是對於入射角較大的光線,藉由上述設計避免光線被導向正視角,以確保朝斜視角出射的光線量可以增加,藉此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另外,如圖2所示,微結構112具有高度h。每一微結構112具有第一數值定義為:頂邊115之寬度W1與底部116之寬度的差(即連接 面朝兩側突出的距離總和,可表示為2hcotθ)。在較佳實施例,第一數值與第一節距P1的比值小於0.1。藉此可控制正視角的亮度降幅約為10%,以及控制正視角的對比降幅約為20%。也就是說,在改善顯示影像色彩泛白時,可以減少光穿透率及對比的損失程度。
此外,如圖2所示,每一微結構112底部116至相鄰之次一微結構112底部116之間具有間距W2。在較佳實施例,頂邊115之寬度W1與間距W2的比值範圍介於0.8至1.45。請參考圖3。圖3為微結構寬度間距比(W1/W2)與Gamma值關係圖。如圖3所示,橫軸為頂邊之寬度W1與間距W2的比值,縱軸為Gamma值(無單位)。圖3中不同曲線表示不同視角的測試結果,其中曲線L1為視角45度,曲線L2為60度,曲線L3為75度。Gamma值大小與色彩泛白改善程度有關,當斜視角Gamma值愈接近正視角Gamma值,表示顯示影像在不同視角愈一致。
如圖3所示,不同視角隨寬度間距比的改變而有不同的Gamma值,並且在某一比值範圍內Gamma值變動幅度較小(例如5%以內)。以曲線L3為例,寬度間距比在約0.4至1.5範圍內,Gamma值大致維持在1.50至1.55之間,當超出0.4至1.5範圍,Gamma值有明顯的下降,表示顯示影像與正視角的顯示影像的效果差距愈大。對於不同的曲線,Gamma值變動幅度較小所共同對應的寬度間距比在約0.8至1.45。藉此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表1為不同顯示裝置於不同視角對應Gamma值的比較結果。樣品X為未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樣品A及樣品B為使用本發明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其中樣品A的光學膜採用底角θ為86度,寬度間距比(W1/W2)為1.09,第一層110和第二層120的折射率差值為0.12。樣品B的光學膜採用底角θ為86度,寬度間距比(W1/W2)為1.09,第一層110和 第二層120的折射率差值為0.17。
Figure 107124370-A0101-12-0007-1
如表1所示,樣品A及樣品B在不同斜視角的Gamma值較樣品X在斜視角的Gamma值更接近正視角的Gamma值(2.2)。此外,樣品B在不同斜視角的Gamma值較樣品A在斜視角的Gamma值更接近正視角的Gamma值。由此可知當折射率差值大於0.12可進一步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圖4為畫素電極220的示意圖。圖4係繪示多區塊垂直配向所採用畫素電極220的一個例子。如圖4所示,每一子畫素22包含一畫素電極220。畫素電極220具有電極主幹222沿第一方向a延伸並劃分畫素電極220為多個區域。不同區域中液晶分子24倒向不同。畫素電極220的寬度可以電極主幹222之間的距離來界定。電極主幹222至相鄰子畫素22之次一電極主幹222之距離d與子畫素寬度大致相等。對於採用圖4所示之畫素電極的顯示裝置,前述第一節距較佳與畫素電極的寬度互相配合。參考圖1A及圖4,每一微結構112至相鄰之次一微結構112之第一節距P1小於每一子畫素寬度P3的0.5倍。也就是說,電極主幹222至相鄰子畫素之次一電極主幹222之距離的一半大於第一節距P1。由於通過不同區域的光線會使位於同一斜視角(較佳指視線軸與顯示面法線夾角大於45度的角 度)觀察者的感受不同,藉上述設計,子畫素22於一區域內對應有不同傾斜方向的連接面,可使不同區域的光擴散效果趨於一致。整體而言,第一節距P1大於入射光波長的10倍且小於每一子畫素寬度P3的0.5倍。
圖5為光學膜10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如圖5所示,光學膜10中混合不同型態的微結構(112A與112B)。具體而言,每一微結構沿橫切第一方向的剖面具有連接頂邊與底部之斜邊。微結構中具有第一微結構112A與相鄰之第二微結構112B彼此交錯設置。第一微結構112A沿凸向的方向D具有第一高度h1大於第二微結構112B之第二高度h2。此外,第一微結構112A之斜邊119與底部116之間夾有第一角度θA,第二微結構112B之斜邊119與底部116之間夾有第二角度θB,第一角度θA大於第二角度θB。也就是說,第一微結構112A的底角角度與第二微結構112B的底角角度不相等。藉此可提供不同的光擴散效果。
表2為不同顯示裝置於不同視角對應Gamma值的比較結果。樣品X為未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樣品C為使用圖5所示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其中樣品C的光學膜採用底角為86度(第一微結構)與82度(第二微結構),寬度間距比(W1/W2)為1.076,第一層110和第二層120的折射率差值為0.17。需注意的是,採用圖5的微結構,頂邊115之寬度W1係指第二微結構112B的頂邊115之寬度。第一節距P1定義為第一微結構112A至第二微結構112B的對應位置在並列之方向b上的距離。第一節距P1包含第一微結構112A和第二微結構112B所在的凸起部分以及第一微結構112A和第二微結構112B之間的平坦部分。應理解第一節距P1於兩微結構對應位置可以有不同的標示方式,第一節距P1的範圍可對應一個完整的第一微結構112A(如圖5所示)以及第一微結構112A和第二微結構112B之間的平坦部分;或可對應一個完整的第二微結構112B以及第一微結構112A 和第二微結構112B之間的平坦部分;或可對應一個部分的第一微結構112A與一個部分的第二微結構112B以及第一微結構112A和第二微結構112B之間的平坦部分。
Figure 107124370-A0101-12-0009-2
如表2所示,樣品C在不同斜視角的Gamma值較樣品X在斜視角的Gamma值更接近正視角的Gamma值(2.2)。由此可知採用混合不同型態的微結構亦可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此外,採用圖5所示光學膜10的顯示裝置可提供更均勻的光型分布。請參考圖6,圖6為不同視角與亮度關係圖。如圖6所示,橫軸為視角(度),縱軸為亮度(任意單位,為標準化後的結果)。圖6中曲線L4代表光學膜具有單一微結構的顯示裝置(如圖1A),曲線L5代表光學膜具有混合微結構的顯示裝置(如圖5)。如圖6所示,曲線L5較曲線L4在斜視角的亮度分布更均勻。
圖7A為顯示裝置1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圖7B為準直片40之一實施例俯視圖。如圖7A、圖7B所示,顯示裝置1更包含準直片40。準直片40位於光源模組30及光學膜10之間。在圖7A的實施例,準直片40設置於顯示模組20與光學膜10之間。具體而言,準直片40設置於光源模組30上且位於光學膜10之出光面122的相反側。準直片40具有複數個吸光結構410沿第一方向a延伸設置且彼此間隔並列。吸光結構410為長 條狀沿第一方向a延伸,且沿方向b彼此間隔並列。吸光結構410之間填充有可透光的間隔層420。於一實施例,間隔層420的折射率大於1,且大於光學膜10第一層110的折射率。
如圖7A所示,每一吸光結構410至相鄰之次一吸光結構410的對應位置在並列之方向b上具有第二節距P2。第二節距P2至少包含一個吸光結構410,亦即,第二節距P2的範圍可對應一個完整的吸光結構410(如圖7A所示),或可對應兩個部分的吸光結構410。第二節距P2小於每一子畫素寬度P3。藉此可減輕子畫素周圍線路(如資料線)與吸光結構410疊合後於顯示影像產生的疊紋。整體而言,第二節距P2大於第一節距P1且小於每一子畫素寬度P3。
請參考圖7C,圖7C為吸光結構週期與疊紋寬度關係圖。如圖7C所示,縱軸為疊紋寬度(μm),橫軸為吸光結構的週期(μm),即第二節距P2的大小。在圖7C中,是以子畫素寬度為62μm的顯示裝置測試不同吸光結構週期下對應的疊紋寬度。疊紋寬度數值愈大表示顯示影像受疊紋干擾的情形愈明顯。以人眼距離觀測物1公尺的分辨能力為1角分(約291μm)作為上限來評估,大致對應吸光結構的週期為51μm。也就是說,第二節距P2小於每一子畫素寬度P3的0.82倍,可減輕疊紋。若以人眼距離觀測物1公尺的理論分辨能力為20角秒(約97μm)來評估,大致對應吸光結構的週期為39μm,因此較佳而言,第二節距P2小於每一子畫素寬度P3的0.63倍,可進一步減輕疊紋。
表3為不同顯示裝置於不同視角對應Gamma值的比較結果。樣品X為未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樣品D為使用圖7A所示光學膜及準直片的顯示裝置。其中樣品D的光學膜採用底角為86度,第一節距30μm,寬度間距比(W1/W2)為1.09,第一層110和第二層120的折射率差 值為0.17。樣品D的準直片採用第二節距39μm,吸光結構410的斜面418與垂直頂面414的垂線s(通過頂面與斜面連接處,參考圖8)之夾角e為1.68度。
Figure 107124370-A0101-12-0011-3
如表3所示,樣品D在不同斜視角的Gamma值較樣品X在斜視角的Gamma值更接近正視角的Gamma值(2.2)。由此可知採用準直片及微結構亦可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圖9為顯示裝置1之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在圖9的實施例,準直片40設置於光源模組30與顯示模組20之間。具體而言,準直片40設置於顯示模組20相反於光學膜10一側。藉此設計,光源模組30產生的光線可在通過顯示模組20前先通過準直片40,以進一步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圖10A和圖10B為微結構112的不同實施例示意圖。除前述單一斜率的表面構成的連接面之外,可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構成的連接面。如圖10A所示,每一微結構112具有頂面114、底部116、以及連接頂面114與底部116之連接面118。連接面118由至少兩種不同斜率的表面所組成。在圖10A的例子中,連接面118由三個不同斜率的表面所組成。每一表面具有第一底角(θ123,即表面與平行頂面114的平面之夾角)。應理解,對於每一表面,第一底角於表面外側皆有對應相等大小的外側角, 為標示方便,部分圖式中會指出外側角的位置來代替底角。
如圖10B所示,連接面118為內凹曲面。內凹曲面可視為多個斜率的表面構成,每一表面同樣具有第一底角。較佳而言,自頂面114至底部116,斜率絕對值遞減。以圖10B為例,內凹曲面接近頂面114的一側具有角度較大的第一底角θ1H,遠離頂面114的一側具有角度較小的第一底角θ1L
整體而言,第一底角平均值的範圍介於81度至90度。藉此改善顯示影像於側視角產生色偏(color shift)的情形。所述第一底角平均值是指連接面上不同斜率表面的總和平均值。例如,在圖10A,第一底角平均值為:(θ123)/3。以內凹曲面作為連接面的情形,第一底角平均值可以為第一底角中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平均。例如,在圖10B,第一底角平均值為:(θ1H1L)/2。另外,對於多個第一底角,第一底角具有第一變異值定義為:第一底角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一半。第一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1度。此外,第一變異值的範圍較佳小於9度,藉此避免頂面與連接面之間形成尖角(即銳角),亦即,使頂面與連接面的夾角大於90度。整體而言,由上述兩個角度範圍可知,第一底角平均值與第一變異值的和小於90度。
圖11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如圖11所示,橫軸為視角(度),縱軸為色偏值。色偏值為CIE1976(u’,v’)座標中v’在不同視角的色偏變化,定義為delta v’(色偏值)=v’(不同視角)-v’(正視),是一個無單位的指標。色偏值愈大表示色偏現象愈明顯。圖11中曲線L6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底角為83度。曲線L7代表多個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底角範圍為78度~88度(第一變異值為5度)。如圖11所示,曲線L6有明顯的突起(對應視角約25度至40度,以及約-25度至-40 度),相對於此,曲線L7的色偏值分布較為平緩,突起部分被抑制。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可改善顯示影像於側視角產生色偏的情形。
圖12為視角與亮度關係圖。如圖12所示,橫軸為視角,縱軸為亮度。圖11中曲線L8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底角為83度。曲線L9代表多個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底角範圍為78~88度(第一變異值為5度)。如圖12所示,曲線L9較曲線L8在斜視角的亮度分布更均勻(亦即,隨視角增加,亮度下降速率較穩定,曲線較為平滑)。
圖13A為微結構112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如圖13A所示,連接面118包含第一部分118A及第二部分118B。第一部分118A可採用如前述圖10A或圖10B的連接面,具有至少兩種不同斜率的表面所組成。在圖13A的例子中,第一部分118A採用如圖10A由多個斜面所組成。簡言之,圖13A的結構相較於圖10A的結構形成角度範圍不同的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位於較大的角度範圍,第二部分位於較小的角度範圍,兩者角度範圍不重疊。
如前所述,第一部分118A的第一底角平均值的範圍介於81度至90度,第一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1度且小於9度,第一底角平均值與第一變異值的和小於90度。較佳而言,自頂面至底面,第一部分的斜率絕對值遞減。亦即,自頂面至底面,第一角度漸減,具有θ1112>...>θ1n
另一方面,對於第二部分118B,如圖13A所示,第一部分118A一側連接頂面114,另一側連接第二部分118B,且第二部分118B具有至少一種不同斜率的表面。第二部分118B的表面傾斜程度與第一部分 118A的表面傾斜程度不同。具體而言,第二部分118B具有至少一第二底角θ21。在圖13A的例子中,第二部分118B採用單一斜率的表面。第二底角的範圍介於45度至55度。藉此控制正視角的亮度降幅約為10%,以及改善光型的全寬半高值。在其他實施例,亦可採用多個不同斜率的表面形成連接面的第一部分118A,並搭配不同斜率的表面形成連接面的第二部分118B。因此,綜上所述第一部分的第一底角平均值範圍(或第一底角範圍)與第二底角平均值範圍(或第二底角範圍)不同,且範圍不重疊。
圖13B和圖13C分別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以及視角與亮度關係圖。圖13B中曲線L10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11代表如圖13A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自頂面一側到底部一側的第一底角分別為86度、84.5度、82.9度、81度、79度,第一底角平均值為82.68度),第二底角為50度。如圖13B所示,曲線L10有明顯的突起,相對於此,曲線L11的色偏值分布較為平緩,突起部分被抑制。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可改善顯示影像於側視角產生色偏的情形。
圖13C中曲線L12代表未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13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14代表如圖13A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第一底角範圍為79~86度(自頂面一側到底部一側的第一底角分別為86度、84.5度、82.9度、81度、79度,第一底角平均值為82.68度),第二底角為50度。如圖13C所示,曲線L14較曲線L13全寬半高值增加,且接近曲線L12的全寬半高值F13。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可改善光型的全寬半高值。
圖14A為微結構112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如圖14A所示,連接面118包含第一部分118A及第二部分118B。在圖14A的例子中,第 一部分118A採用如圖10B由內凹曲面所組成。內凹曲面接近頂面114的一側具有角度較大的第一底角θ1H,遠離頂面114的一側具有角度較小的第一底角θ1L。簡言之,圖14A的連接面結構相較於圖10B的連接面結構形成底角角度範圍不同的兩個部分。第一部分118A的底角(即第一底角)位於較大的角度範圍,第二部分118B的底角(即第二底角)位於較小的角度範圍,第一部分118A的底角角度範圍和第二部分118B的底角角度範圍不重疊。
如前所述,第一部分118A的第一底角平均值的範圍介於81度至90度,第一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1度且小於9度,第一底角平均值與第一變異值的和小於90度。較佳而言,自頂面114至底面116,第一部分118A的斜率絕對值遞減。亦即,自頂面114至底面116,第一底角的角度漸減。亦即,內凹曲面自頂面114至底面116不同位置的切線斜率絕對值漸減。
另一方面,對於第二部分118B,在圖14A的例子中,第二部分118B採用單一斜率的表面。第二底角的範圍介於45度至55度。藉此控制正視角的亮度降幅約為10%,以及改善光型的全寬半高值。在其他實施例,亦可採用多個不同斜率的表面形成連接面的第一部分118A,並搭配不同斜率的表面形成連接面的第二部分118B,第一部分118A的第一底角範圍與第二部分118B的第二底角範圍不同,且範圍不重疊。
圖14B和圖14C分別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以及視角與亮度關係圖。圖14B中曲線L15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16代表如圖14A具有第一部分118A和第二部分118B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第一底角平均值為82.5度),第二底角為50度。如圖14B所示,曲線L15有明顯的突起,相對於此,曲線L16的色偏值分布較為平緩,突起部分被抑制。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 的光學膜可改善顯示影像於側視角產生色偏的情形。
圖14C中曲線L17代表未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18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19代表如圖14A具有第一部分118A和第二部分118B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第一底角平均值為82.5度),第二底角為50度。如圖14C所示,曲線L19較曲線L18全寬半高值F18增加,且接近曲線L17的全寬半高值。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可改善光型的全寬半高值。
圖15為微結構112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相較於圖13A的例子,可選擇將第二部分118B替換為內凹曲面。如圖15所示,連接面118包含第一部分118A及第二部分118B。第一部分118A採用如圖10A由多個斜面所組成。第二部分118B採用類似圖10B的內凹曲面。
圖16A為微結構112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相較於圖13A與圖14A的例子,可選擇將第一部分118A及第二部分118B皆替換為內凹曲面。如圖16A所示,連接面118包含第一部分118A及第二部分118B。第一部分118A採用如圖10B由內凹曲面所組成。第二部分118B採用類似圖10B的內凹曲面。第二底角平均值的範圍介於45度至55度。
在圖15及圖16A,採用內凹曲面的第二部分118B可視為具有多個第二底角。第二底角具有第二變異值定義為:第二底角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一半。第二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0度。此外,第二變異值的範圍較佳小於10度,藉此控制正視角的亮度降幅約為10%,以及改善光型的全寬半高值。並且,可避免第一部分118A與第二部分118B於接合處形成尖角,亦即,使第一部分118A與第二部分118B的接合位置附近的表面較為平滑。整體而言,第二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0度且小於10度。
進一步而言,由前述角度範圍(第一底角平均值的範圍介於81度至90度、第一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1度且小於9度、第二底角平均值的範圍介於45度至55度、第二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0度且小於10度),可知第一底角平均值與第一變異值的差較第二底角平均值與第二變異值的和大於7度。另外亦可知第一底角平均值與第二底角平均值的差大於26度。
圖16B和圖16C分別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以及視角與亮度關係圖。圖16B中曲線L20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21代表如圖16A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第一底角平均值為82.5度),第二底角範圍為46度~54度(第二底角平均值為50度)。如圖16B所示,曲線L20有明顯的突起,相對於此,曲線L21的色偏值分布較為平緩,突起部分被抑制。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可改善顯示影像於側視角產生色偏的情形。
圖16C中曲線L22代表未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23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24代表如圖16A具有第一部分118A和第二部分118B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第一底角平均值為82.5度),第二底角範圍為46度~54度(第二底角平均值為50度)。如圖16C所示,曲線L24較曲線L23全寬半高值F23增加,且接近曲線L22的全寬半高值。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可改善光型的全寬半高值。
圖17A為微結構112的另一實施例示意圖。在圖17A的例子中與圖13A的結構大體相同,第一部分118A採用如圖10A由多個斜面所組成。第二部分118B採用單一斜率的表面。不同之處在於,如圖17A所 示,光學膜的第一層更包含染色層130貼附於連接面118上,且自第一部分118A延伸至第二部分118B。對於入射角較大的光線,當光線被導向正視角,會被染色層130吸收。藉此除了提供改善顯示影像色彩泛白的效果外,同時可控制正視角顯示影像的對比降幅約為10%。
圖17B和圖17C分別為視角與色偏值關係圖以及視角與亮度關係圖。圖17B中曲線L25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26代表如圖17A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自頂面一側到底部一側的第一底角分別為86度、84.5度、82.9度、81度、79度,第一底角平均值為82.68度),第二底角為50度。如圖17B所示,曲線L25有明顯的突起,相對於此,曲線L26的色偏值分布較為平緩,突起部分被抑制。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搭配染色層的光學膜可改善顯示影像於側視角產生色偏的情形。
圖17C中曲線L27代表未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28代表單一斜率的表面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曲線L29代表如圖17A的光學膜的顯示裝置,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自頂面一側到底部一側的第一底角分別為86度、84.5度、82.9度、81度、79度,第一底角平均值為82.68度),第二底角為50度。如圖17C所示,曲線L29較曲線L28全寬半高值F28增加,且接近曲線L27的全寬半高值。由此可知採用多個斜率的表面搭配染色層的光學膜可改善光型的全寬半高值。
表4為不同顯示裝置於不同視角對應Gamma值的比較結果。樣品X1為未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樣品E為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光學膜採用圖13A所示微結構,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第二底角為50度,第一節距30μm,寬度間距比(W1/W2)為1.167,第一層110和第二層120(參考圖1A)的折射率差值為0.17。樣品F為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光學膜採用圖14A所示微結構,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第二底角為50度,第一節距30μm,寬度間距比(W1/W2)為1.167,第一層110和第二層120(參考圖1A)的折射率差值為0.17。樣品G為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光學膜採用圖16A所示微結構,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第二底角為46度~54度,第一節距30μm,寬度間距比(W1/W2)為1.167,第一層110和第二層120(參考圖1A)的折射率差值為0.17。樣品H為使用光學膜的顯示裝置,光學膜採用圖17A所示微結構,第一底角範圍為79度~86度,第二底角為50度,第一節距30μm,寬度間距比(W1/W2)為1.167,第一層110和第二層120(參考圖1A)的折射率差值為0.17。
Figure 107124370-A0101-12-0019-4
如表4所示,樣品E在不同斜視角的Gamma值較樣品X1在斜視角的Gamma值更接近正視角的Gamma值(2.2)。樣品F、樣品G以及樣品H皆能提供斜視角的Gamma值較接近正視角的Gamma值的效果。由此可知採用前述微結構可改善斜視角顯示影像的品質。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 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顯示裝置
10‧‧‧光學膜
20‧‧‧顯示模組
22‧‧‧子畫素
30‧‧‧光源模組
110‧‧‧第一層
111‧‧‧基部
112‧‧‧微結構
114‧‧‧頂面
116‧‧‧底部
118‧‧‧連接面
120‧‧‧第二層
122‧‧‧出光面
a‧‧‧第一方向
b‧‧‧方向
C1,C2‧‧‧光線
P1‧‧‧第一節距
P3‧‧‧(子畫素)寬度

Claims (17)

  1. 一種光學膜,用於接收一入射光,該光學膜包含:一第一層,該第一層具有複數個微結構分別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設置且彼此間隔並列,每一該微結構具有一頂面、一底部、以及連接該頂面與該底部之一連接面,該連接面由多個斜率的表面構成,且包含一第一部分以及一第二部分,該第一部分一側連接該頂面,另一側連接該第二部分;以及一第二層,設置於該第一層上並貼合該第一層,該些微結構係凸向該第二層,其中,每一該微結構至相鄰之次一該微結構在並列之方向上具有一第一節距,該第一節距大於入射光波長的10倍;該第一部分具有多個第一底角,該些第一底角平均值的範圍介於81度至90度,該些第一底角具有一第一變異值為該些第一底角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一半,該第一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1度且小於9度;以及該第二部分具有多個第二底角,該些第二底角平均值的範圍介於45度至55度,該些第二底角具有一第二變異值為該些第二底角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的一半,該第二變異值的範圍大於或等於0度且小於10度。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其中該頂面沿橫切該第一方向具有一頂邊,每一該微結構底部至相鄰之次一該微結構底部之間具有一間距,該頂邊之寬度與該間距的比值範圍介於0.8至1.45。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膜,其中每一該微結構具有一第一數值為該頂邊之寬度與該底部之寬度的差,且該第一數值與該第一節距的比值小於0.1。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光學膜,其中該連接面沿橫切該第一方向具有一斜 邊,該些微結構中具有一第一微結構與相鄰之一第二微結構彼此交錯設置,該第一微結構沿凸向的方向具有一第一高度大於該第二微結構之一第二高度,且該第一微結構之該斜邊與該底部之間夾有一第一角度,該第二微結構之該斜邊與該底部之間夾有一第二角度,該第一角度大於該第二角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其中該第二層具有一出光面位於該第二層相反於該第一層的一面,該第一層的折射率小於該第二層的折射率;該第一層與該第二層的折射率差值大於0.12。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其中該第一部分具有至少兩種不同斜率的表面所組成;自該頂面至該底部,該第一部分的斜率絕對值遞減。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光學膜,其中該第二部分具有至少一種不同斜率的表面。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更包含一染色層貼附於該連接面上,且自該第一部分延伸至該第二部分。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其中該些第一底角平均值與該第一變異值的和小於90度;該些第一底角平均值與該第一變異值的差較該些第二底角平均值與該第二變異值的和大於7度。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光學膜,其中該些第一底角平均值與該些第二底角平均值的差大於26度。
  11.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一顯示模組,具有複數個子畫素;如請求項1至10任一項所述之光學膜,設置於該顯示模組上;以及一光源模組,設置於該顯示模組相反於該光學膜之一側,用以產生入射光, 其中,每一該微結構至相鄰之次一該微結構之該第一節距大於入射光波長的10倍且小於每一該子畫素寬度的0.5倍。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每一該子畫素包含一畫素電極,該畫素電極具有一電極主幹沿該第一方向延伸並劃分該畫素電極為多個區域,該電極主幹至相鄰該子畫素之次一該電極主幹之距離的一半大於該第一節距。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顯示裝置,更包含一準直片,設置該光源模組上且位於該光學膜之一出光面的相反側,該準直片具有複數個吸光結構,沿該第一方向延伸設置且彼此間隔並列,其中,每一該吸光結構至相鄰之次一該吸光結構具有一第二節距,該第二節距大於該第一節距且小於每一該子畫素寬度。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節距小於每一該子畫素寬度的0.82倍。
  15.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第二節距小於每一該子畫素寬度的0.63倍。
  16.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準直片設置於該顯示模組相反於該光學膜一側。
  17. 如請求項13所述之顯示裝置,其中該準直片設置於該顯示模組與該光學膜之間。
TW107124370A 2018-01-08 2018-07-13 光學膜及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TWI7282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220,846 US10935832B2 (en) 2018-01-08 2018-12-14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14911P 2018-01-08 2018-01-08
US62/614,911 2018-01-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0980A TW201930980A (zh) 2019-08-01
TWI728252B true TWI728252B (zh) 2021-05-21

Family

ID=649951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4369A TWI671546B (zh) 2018-01-08 2018-07-13 光學膜片及顯示模組
TW107124370A TWI728252B (zh) 2018-01-08 2018-07-13 光學膜及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4369A TWI671546B (zh) 2018-01-08 2018-07-13 光學膜片及顯示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9212825B (zh)
TW (2) TWI6715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96349A (zh) * 2020-07-02 2020-10-20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视角扩散膜片及显示面板
WO2022099622A1 (zh) * 2020-11-13 2022-05-19 深圳纳弘熠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增效膜和显示装置
TWI760118B (zh) * 2021-02-24 2022-04-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CN113075814A (zh) * 2021-03-25 2021-07-06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视角扩散膜片及显示面板
CN113156695A (zh) * 2021-04-06 2021-07-23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视角扩散膜片及显示面板
US20220365341A1 (en) * 2021-05-12 2022-11-17 Cm Visu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TWI807368B (zh) * 2021-07-15 2023-07-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視角補償膜及使用其之顯示裝置
WO2023015470A1 (zh) 2021-08-11 2023-02-16 瑞仪光电(苏州)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023800A (zh) * 2021-11-02 2022-02-0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15424B (zh) * 1994-09-01 1997-09-11 Nippon Electric Co
JP2008003245A (ja) * 2006-06-21 2008-01-10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65249A (ja) * 2006-09-11 2008-03-21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
TW201643483A (zh) * 2015-04-29 2016-12-16 三星Sdi股份有限公司 改善對比率的光學膜、包含該光學膜的偏光板以及包含上述的液晶顯示裝置
US20170052287A1 (en) * 2015-08-17 2017-02-2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4071A (ja) * 1993-08-30 1995-03-10 Toray Ind Inc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US5555476A (en) * 1993-08-30 1996-09-10 Toray Industries, Inc. Microlens array sheet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ethod for attach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quipped with the same
CN101373235A (zh) * 2007-08-22 2009-02-25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其光学膜
EP2601546A4 (en) * 2010-08-05 2014-11-1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MULTILAYER FILM COMPRISING A MATTE SURFACE LAYER, AND ARTICLES
US20150009563A1 (en) * 2012-03-26 2015-01-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control film and p-polarization multi-layer film optical film stack
CN102650778B (zh) * 2012-05-07 2014-11-26 昆山龙腾光电有限公司 半透半反式蓝相液晶显示装置
JP5952784B2 (ja) * 2013-07-09 2016-07-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3930108U (zh) * 2014-06-27 2014-11-05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导光板
US20160178812A1 (en) * 2014-12-19 2016-06-23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assembly applying the same
US9714083B2 (en) * 2015-05-06 2017-07-25 The Boeing Company Color applications for aerodynamic microstructures
CN106684108B (zh) * 2015-11-05 2019-10-08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二极管显示设备
CN106019434B (zh) * 2016-07-27 2018-09-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片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180120580A1 (en) * 2016-10-28 2018-05-0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ight control film with varied viewing ang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15424B (zh) * 1994-09-01 1997-09-11 Nippon Electric Co
JP2008003245A (ja) * 2006-06-21 2008-01-10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065249A (ja) * 2006-09-11 2008-03-21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用基板の製造方法
TW201643483A (zh) * 2015-04-29 2016-12-16 三星Sdi股份有限公司 改善對比率的光學膜、包含該光學膜的偏光板以及包含上述的液晶顯示裝置
US20170052287A1 (en) * 2015-08-17 2017-02-23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58447B (zh) 2021-08-20
TW201930925A (zh) 2019-08-01
CN109358447A (zh) 2019-02-19
CN109212825A (zh) 2019-01-15
TW201930980A (zh) 2019-08-01
CN109212825B (zh) 2021-07-20
TWI671546B (zh) 2019-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8252B (zh) 光學膜及具有光學膜的顯示裝置
US11143810B2 (en) Unilateral backlight, multiview display, and method employing slanted diffraction gratings
US10928677B2 (en) Diffractive multibeam element-based backlighting
US11310478B2 (en) Multiview camera array, multiview system, and method having camera sub-arrays with a shared camera
US10989962B2 (en) Multibeam element-based backlight with microlens and display using same
US10935832B2 (en) Optical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102535565B1 (ko) 광학 마스크 소자들을 갖는 멀티뷰 백라이트, 디스플레이 및 방법
CN110730926B (zh) 光学结构体及显示装置
JP2013044899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210176453A1 (en) Multiview display, system, and method with user tracking
US11378729B2 (en) Backlight, multiview display and method having a grating spreader
JP2017049326A (ja) 表示装置
JP5699375B2 (ja) 面光源装置、透過型表示装置
JP5012221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11709305B2 (en) Collimated backlight, electronic display, and method employing an absorption collimator
JP200822533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210149213A1 (en) Multiview display and method with dynamically reconfigurable multiview pixels
KR20240050307A (ko) 광학 소자 및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US9417372B2 (en) Lens sheet including lens with variable curvatur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