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1888B -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21888B TWI721888B TW109116645A TW109116645A TWI721888B TW I721888 B TWI721888 B TW I721888B TW 109116645 A TW109116645 A TW 109116645A TW 109116645 A TW109116645 A TW 109116645A TW I721888 B TWI721888 B TW I72188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ing
- optical
- optical axis
- lens group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2—Telecentric objectives or lens system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且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前述六片透鏡中至少一片透鏡為塑膠材質。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成像用光學鏡片組能同時滿足微型化和高成像品質的需求。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特別是一種適用於電子裝置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及取像裝置。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以符合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以及電子裝置。其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六片透鏡,且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本發明提供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能同時滿足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質的需求。
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為
非球面,且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六片透鏡中至少有一片透鏡為塑膠材質。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5.0;4.20<Dr4r5/T34;以及0.30<Dr4r5/ΣCT<2.50。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且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更包含一光圈。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5.0;0.30<Dr4r5/ΣCT<2.50;以及0.80<SL/TL<2.0。
本發明再提供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
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且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1.25<TL/f<2.60;以及0.30<Dr4r5/ΣCT<2.50。
本發明又再提供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更包含設置於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之間的一反射元件。六片透鏡中至少有一片透鏡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六片透鏡中至少一片透鏡為塑膠材質。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5.0;0.03<Y11/ImgH<0.50;27.0[度]<HFOV<60.0[度];以及0.30<Dr4r5/ΣCT<2.50。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包含前述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上,且取像裝置的高度小於8.0公釐。
本發明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其包含前述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以
及一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上,且取像裝置的開口短邊距離小於2.500公釐。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含位於電子裝置之同一側的一顯示面板以及一取像裝置,其中取像裝置包含前述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上。
當TL/f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平衡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總長與視角大小,以滿足更多元的應用裝置規格。
當Dr4r5/T34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間具備足夠的空間,以放置其他光學元件,進而達成更多樣的應用設計。
當Dr4r5/ΣCT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平衡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的間距與透鏡厚度之間的比例,使特定位置具備足夠空間以緩和光路偏移量。
當SL/TL滿足上述條件時,可控制光圈位置,以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擁有較小的物側端開口。
當Y11/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可確保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在小開口的情形下仍可有足夠的面積接收光線。
當HFOV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擷取最普遍使用的影像範圍,以滿足多數的產品需求。
10、10a、10b、10c、10d、10e、10f、10g、10h、10i、10j、10k、10m、10n、10p、10q、10r:取像裝置
11:成像鏡頭
12:驅動裝置
13:電子感光元件
14:影像穩定模組
20、30、40:電子裝置
21、31:閃光燈模組
22:對焦輔助模組
23:影像訊號處理器
24、44:顯示面板
25:影像軟體處理器
26:被攝物
P:反曲點
H:取像裝置的高度
W:取像裝置的開口短邊距離
SEA:電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測區域
OA1:第一光軸
OA2:第二光軸
100、200、300、400、500、600:光圈
101、201、301、501、601:光闌
110、210、310、410、510、610:第一透鏡
111、211、311、411、511、611:物側表面
112、212、312、412、512、612:像側表面
120、220、320、420、520、620:第二透鏡
121、221、321、421、521、621:物側表面
122、222、322、422、522、622:像側表面
130、230、330、430、530、630:第三透鏡
131、231、331、431、531、631:物側表面
132、232、332、432、532、632:像側表面
140、240、340、440、540、640:第四透鏡
141、241、341、441、541、641:物側表面
142、242、342、442、542、642:像側表面
150、250、350、450、550、650:第五透鏡
151、251、351、451、551、651:物側表面
152、252、352、452、552、652:像側表面
160、260、360、460、560、660:第六透鏡
161、261、361、461、561、661:物側表面
162、262、362、462、562、662:像側表面
170、270、370、470、570、670:稜鏡
170”、270”、370”、470”、570”、670”:反射稜鏡
180、280、380、480、580、680:濾光元件
190、290、390、490、590、690:成像面
195、295、395、495、595、695:電子感光元件
ΣCT: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Dmin:非圓形透鏡的中心至外徑處之最短距離
Dmax:非圓形透鏡的中心至外徑處之最長距離
Dr4r5: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Fno: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
f: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4:第四透鏡的焦距
HFOV: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ImgH: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
Nmax: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
Nr:反射元件的折射率
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3: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7: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8: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9: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SL: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Vdmin: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
V1:第一透鏡的阿貝數
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X:X軸方向
Y:Y軸方向
D: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的對角線方向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3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9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1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15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
圖1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
圖1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1繪示圖20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2繪示圖20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圖2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圖2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6繪示圖25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圖2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Y11、Dr4r5以及部分透鏡之反曲點的示意圖。
圖28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電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測區域與參數ImgH的示意圖。
圖29繪示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單一非圓形透鏡的結構示意圖。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並且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其中,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此外,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且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有效控制成像用光學鏡片組進光孔徑的有效半徑,以減小取像裝置開口,使其符合產品外型需求。
第二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滿足微型化的需求。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且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控制第二透鏡的光線入射與出射角度,以避免角度過大而產生全反射。
第三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藉此,可修正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
色差。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平衡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球差與彗差。
第四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藉此,可平衡第三透鏡所產生之像差,以達到補正效果。第四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提供第四透鏡具備匯聚光線的能力,以達到小型化的目的。
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增加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對稱性,以提升影像品質。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可輔助縮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後焦,並同時修正離軸像差。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凸面;藉此,可修正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像散。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可為凹面;藉此,有利於縮短後焦,以達成微型化的需求。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鏡其物側表面與像側表面二者中之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修正畸變,以避免周邊影像變形。在部分情況下,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控制光線入射於成像面的入射角度,以維持周邊影像亮度。其中,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可為非球面且可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加強修正畸變。請參照圖2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11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和第六透鏡160之反曲點P的示意圖。圖27繪示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和第六透鏡的反曲點作為示例性說明,然本發明各實施例中,各透鏡係可具有一個或多個反曲點。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各二相鄰透鏡間於光軸上可皆具有一空氣間隔,亦即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可為六片單一非黏合透鏡。由於黏合透鏡的製程較非黏合透鏡複雜,特別在兩透鏡的黏合面需擁有高準度的曲面,以便達到兩透鏡黏合時的高密合度,且在黏合的過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響整體光學成像品質。因此,本發明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
光軸上可皆具有一空氣間隔,可確保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組裝的簡易性,以增加組裝良率。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5.0。藉此,可平衡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總長與視角大小,以滿足更多元的應用裝置規格。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0<TL/f<3.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25<TL/f<2.60。
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4.20<Dr4r5/T34。藉此,可使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間具備足夠的空間,以放置其他光學元件,進而達成更多樣的應用設計。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6.0<Dr4r5/T34<20.0。請參照圖2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中參數Dr4r5的示意圖。
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30<Dr4r5/ΣCT<2.50。藉此,可平衡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的間距與透鏡厚度之間的比例,使特定位置具備足夠空間以緩和光路偏移量。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75<Dr4r5/ΣCT<1.50。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更包含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0<SL/TL<2.0。藉此,可控制光圈位置,以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擁有較小的物側端開口。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0<SL/TL<1.30。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即電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總長的一半),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03<Y11/ImgH<0.50。藉此,可確保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在小開口的情形下仍可有足夠的面積接收光線。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03<Y11/ImgH<0.40。請參照圖27和圖28,其中圖27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一
實施例中參數Y11的示意圖,且圖28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電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測區域SEA與參數ImgH的示意圖。圖28中電子感光元件之有效感測區域SEA為矩形,對應於有效感測區域SEA長邊的方向為X軸方向,且對應於有效感測區域SEA短邊的方向為Y軸方向,其中ImgH係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SEA之對角線方向D。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7.0[度]<HFOV<60.0[度]。藉此,可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擷取最普遍使用的影像範圍,以滿足多數的產品需求。
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0<V1<40.0。藉此,可提升第一透鏡的光路控制能力,同時增加設計自由度,以滿足更嚴苛的規格需求。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2.0<V1<30.0。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2.0<V1<23.0。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f/f1<0.50。藉此,可避免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物側端的屈折力過強,進而避免因為光路偏折過大而需要更大的透鏡有效半徑。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0.30<f/f1<0.10。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R4/R3|<0.50。藉此,可使第二透鏡像側表面具備較強的光路控制能力,以緩和折射角度。
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0<(R7+R8)/(R7-R8)<1.20。藉此,可使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具備較強的偏折能力,以控制光路走向。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dmin,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2.0<Vdmin<20.0。藉此,可有效修正不同波段的聚焦位置,以避免影像重疊的情形產生。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成像用光學鏡片組
的焦距為f,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53<ImgH/f<1.50。藉此,可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調整為較佳地視場角度,有利於應用在不同領域。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0<f/f4<2.0。藉此,可提供主要匯聚能力,以控制成像用光學鏡片組體積大小。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10<CT1/CT4<0.90。藉此,可控制第一透鏡與第四透鏡的中心厚度比例,以避免取像裝置整體高度過高。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可滿足下列條件:2.0<T34/T45<40.0。藉此,可平衡第三透鏡至第五透鏡間的空間配置,以降低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敏感度。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2.30<T34/T45<25.0。
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R8+R9)/(R8-R9)<0。藉此,可有效平衡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間的面型,使第四透鏡具備較強的光路控制能力,並利用第五透鏡加以修正。
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可滿足下列條件:CT1/CT2<0.90。藉此,可平衡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中心厚度比例,以控制成像用光學鏡片組體積大小。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70<Y11/R1<0。藉此,有利於縮小取像裝置的開口大小,同時具備足夠的視場角度。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可滿足下列條件:0.80<T34/(T45+T56)<5.0。藉此,可平衡透鏡間的距離,以利於提升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組裝良率。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0<Fno<2.80。藉此,可有效調配入光孔徑,確保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入光量,以提升影像亮度。其中,亦可滿足下列條件:1.50<Fno2.50。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係可於成像光路上在被攝物至成像面間選擇性設置至少一反射元件,如稜鏡或反射鏡等,以提供成像用光學鏡片組較高彈性的空間配置,使電子裝置的輕薄化不受制於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之光學總長度。其中,反射元件可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六透鏡之間;藉此,可提供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不同的光路走向,以更彈性的使用鏡頭空間,進而滿足更嚴苛的規格需求。其中,反射元件可設置於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其中,反射元件可為塑膠稜鏡且折射率為Nr,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530<Nr<1.540;藉此,可控制成本並提升模組量產的可行性。請參照圖2,係繪示有反射元件(反射稜鏡170”)設置於第二透鏡120與第三透鏡130之間以反射入射光線使光路在反射元件位置處產生轉折的示意圖。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亦可選擇性配置兩個以上的反射元件,本發明不以圖式所揭露之反射元件的種類、數量、光路走向與位置為限。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光圈可具有非圓形的開口,其可依需求呈現為一多邊形開口。藉此,可有效控制模組外觀,以利於搭配其他電子模組。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1.64<Nmax<1.75。藉此,可提供透鏡足夠的光路偏折能力,同時控制其製造成本並穩定良率。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鏡為一非圓形透鏡。所述非圓形透鏡的中心至外徑處之最短距離為Dmin,所述非圓形透鏡的中心至外徑處之最長距離為Dmax,其可滿足下列條件:Dmin/Dmax<0.80。藉此,可有效節省模組空間,以達到微型化的市場需求。請參照圖29,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單一非圓形透鏡的結構及參數Dmin和Dmax
示意圖。
本發明所揭露的取像裝置,包含上述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且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上,其中取像裝置的高度H可小於8.0公釐。藉此,有助於控制產品的厚度,以提供可攜式的便利性。請參照圖23,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之高度H的示意圖,於此實施例中取像裝置的高度H與第一光軸OA1平行配置。
本發明所揭露的取像裝置,其開口短邊距離W可小於2.500公釐。藉此,在滿足規格條件的需求下,可將外觀的影響降至最低,以滿足市場需求。其中,取像裝置的開口可為圓形或非圓形,若開口為圓形,則所述開口短邊距離為圓形的直徑;若開口為矩形,則所述開口短邊距離為矩形的短邊的長度;若開口為其它形狀,則所述開口短邊距離為該形狀外切矩形的短邊長度。請參照圖23,係繪示有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之開口短邊距離W的示意圖。
上述本發明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和取像裝置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之功效。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並降低外在環境溫度變化對成像的影響,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鏡可減低製造難度,而若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則可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發明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總長。進一步地,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透鏡等方式製作而成。其中,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可有至少一片透鏡為塑膠材質。藉此,可增加透鏡設計的自由度,並提升量產的可行性。其中,第一透鏡可為塑膠材質。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
則表示該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全部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以改變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奈米至800奈米波段光線的功能,以助於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奈米至450奈米波段光線,以減少多餘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該凸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凸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該凹面位置時,則表示該凹面可位於透鏡表面近光軸處。若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區域位置時,則表示該透鏡之屈折力或焦距可為透鏡於近光軸處之屈折力或焦距。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所述透鏡表面的反曲點(Inflection Point),係指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界點。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之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之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之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之曲面。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於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該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型(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為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可設置有至少一光闌,其可位於第一透鏡之前、各透鏡之間或最後一透鏡之後,該光闌的種類如耀光光闌(Glare Stop)或視場光闌(Field Stop)等,可用以減少雜散光,有助於提升影像
品質。
本發明所揭露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光圈之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出射瞳(Exit Pupil)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視場角。
本發明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該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該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該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該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該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發明之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1至圖3,其中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2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且圖3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19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稜鏡17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光闌101、第六透鏡160、濾光元件(Filter)180與成像面1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195設置於成像面190上。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單一非黏合透鏡(110、120、130、140、150、1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
內插的透鏡。其中,六片透鏡中各二相鄰透鏡間於光軸上均具有一空氣間隔。在圖1中,取像裝置的光路沒有轉折,然可以理解的是能透過反射稜鏡將光路轉折。如圖2所示,配置有反射稜鏡170”以反射入射光線,使光路在反射稜鏡170”位置處產生轉折。
第一透鏡1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1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1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4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1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1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1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1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1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1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稜鏡170(反射稜鏡17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二透鏡120及第三透鏡13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濾光元件1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160及成像面19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之短邊方向上成像位置與光軸間最大距離為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最大成像高度的0.6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及
第六透鏡160皆為非圓形透鏡。
X:非球面與光軸的交點至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平行於光軸的位移;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R:曲率半徑;k:錐面係數;以及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為Fno,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4.24公釐(mm),Fno=2.49,HFOV=30.0度(deg.)。
稜鏡170(反射稜鏡170”)的折射率為Nr,其滿足下列條件:Nr=1.517。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Nmax=1.669。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透鏡110至第六透鏡160當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大於其餘透鏡的折射率,因此Nmax等於第一透鏡110與第三透鏡130的折射率。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dmin,其滿足下列條件:Vdmin=19.5。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透鏡110至第六透鏡160當中,第一透鏡110與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小於其餘透鏡的阿貝數,因此Vdmin等於第一透鏡110與第三透鏡130的阿貝數。
第一透鏡110的阿貝數為V1,其滿足下列條件:V1=19.45。
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12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CT1/CT2=0.65。
第一透鏡11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條件:CT1/CT4=0.47。
第二透鏡像側表面122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其滿足下列條件:Dr4r5/T34=8.37。在本實施例中,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之間隔距離,係指二相鄰透鏡的二相鄰鏡面之間於光軸上的間距。
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滿足下列條件:T34/T45=3.74。
第二透鏡像側表面122至第三透鏡物側表面131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所有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Dr4r5/ΣCT=0.93。在本實施例中,ΣCT為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之厚度的總和。
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T34/(T45+T56)=1.06。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121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122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4/R3|=0.21。
第四透鏡物側表面141的曲率半徑為R7,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42的曲率半徑為R8,其滿足下列條件:(R7+R8)/(R7-R8)=1.06。
第四透鏡像側表面142的曲率半徑為R8,第五透鏡物側表面151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R8+R9)/(R8-R9)=-0.65。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110的焦距為f1,其滿足下列條件:f/f1=-0.12。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140的焦距為f4,其滿
足下列條件:f/f4=1.06。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曲率半徑為R1,其滿足下列條件:Y11/R1=-0.39。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Y11/ImgH=0.37。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ImgH/f=0.54。
光圈100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SL/TL=1.02。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111至成像面190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TL/f=1.99。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為圖1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公釐(mm),且表面0到19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到A16則表示各表面第4到16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圖4至圖6,其中圖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且圖6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4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成像用光學鏡
片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29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稜鏡27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光闌201、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濾光元件280與成像面2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295設置於成像面290上。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單一非黏合透鏡(210、220、230、240、250、2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其中,六片透鏡中各二相鄰透鏡間於光軸上均具有一空氣間隔。在圖4中,取像裝置的光路沒有轉折,然可以理解的是能透過反射稜鏡將光路轉折。如圖5所示,配置有反射稜鏡270”以反射入射光線,使光路在反射稜鏡270”位置處產生轉折。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2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2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2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2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2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2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2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2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2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2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稜鏡270(反射稜鏡27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二透鏡220及第三透鏡23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濾光元件2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260及成像面29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
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之短邊方向上成像位置與光軸間最大距離為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最大成像高度的0.6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及第六透鏡260皆為非圓形透鏡。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圖7至圖9,其中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9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7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39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
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稜鏡37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光闌301、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濾光元件380與成像面3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395設置於成像面390上。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單一非黏合透鏡(310、320、330、340、350、3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其中,六片透鏡中各二相鄰透鏡間於光軸上均具有一空氣間隔。在圖7中,取像裝置的光路沒有轉折,然可以理解的是能透過反射稜鏡將光路轉折。如圖8所示,配置有反射稜鏡370”以反射入射光線,使光路在反射稜鏡370”位置處產生轉折。
第一透鏡3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3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3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3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3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3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3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3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3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3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稜鏡370(反射稜鏡37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二透鏡320及第三透鏡33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濾光元件3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360及成像面39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之短邊方向上成像位置與光軸間最大距離為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最大成像高度的0.6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及第六透鏡360皆為非圓形透鏡。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圖10至圖12,其中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1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12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0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49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稜鏡470、第三透鏡430、第
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濾光元件480與成像面4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495設置於成像面490上。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單一非黏合透鏡(410、420、430、440、450、4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其中,六片透鏡中各二相鄰透鏡間於光軸上均具有一空氣間隔。在圖10中,取像裝置的光路沒有轉折,然可以理解的是能透過反射稜鏡將光路轉折。如圖11所示,配置有反射稜鏡470”以反射入射光線,使光路在反射稜鏡470”位置處產生轉折。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4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4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4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4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45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4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4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4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4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稜鏡470(反射稜鏡47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二透鏡420及第三透鏡43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濾光元件4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460及成像面49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
測區域之短邊方向上成像位置與光軸間最大距離為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最大成像高度的0.6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及第六透鏡460皆為非圓形透鏡。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圖13至圖15,其中圖13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14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15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3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59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稜鏡57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光闌501、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濾光元件580與成像面5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595設置於成像面590上。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
片單一非黏合透鏡(510、520、530、540、550、5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其中,六片透鏡中各二相鄰透鏡間於光軸上均具有一空氣間隔。在圖13中,取像裝置的光路沒有轉折,然可以理解的是能透過反射稜鏡將光路轉折。如圖14所示,配置有反射稜鏡570”以反射入射光線,使光路在反射稜鏡570”位置處產生轉折。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5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5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3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四透鏡5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4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5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4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5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5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5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5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5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5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稜鏡570(反射稜鏡27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二透鏡520及第三透鏡53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濾光元件5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560及成像面59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之短邊方向上成像位置與光軸間最大距離為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最大成像高度的0.6倍。
在本實施例中,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及第六透鏡560皆為非圓形透鏡。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圖16至圖18,其中圖16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對角線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1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中光路經由反射稜鏡轉折且為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短邊方向上的切面示意圖,圖18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變曲線圖。由圖16可知,取像裝置包含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未另標號)與電子感光元件695。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600、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稜鏡67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光闌601、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濾光元件680與成像面690。其中,電子感光元件695設置於成像面690上。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單一非黏合透鏡(610、620、630、640、650、660),並且各透鏡之間無其他內
插的透鏡。其中,六片透鏡中各二相鄰透鏡間於光軸上均具有一空氣間隔。在圖16中,取像裝置的光路沒有轉折,然可以理解的是能透過反射稜鏡將光路轉折。如圖17所示,配置有反射稜鏡670”以反射入射光線,使光路在反射稜鏡670”位置處產生轉折。
第一透鏡61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1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1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二透鏡62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2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2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63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31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63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3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64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4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42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五透鏡650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5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5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
第六透鏡660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661於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662於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兩表面皆為非球面,其物側表面661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其像側表面662具有至少一反曲點。
稜鏡670(反射稜鏡670”)的材質為塑膠,其設置於第二透鏡620及第三透鏡63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濾光元件680的材質為玻璃,其設置於第六透鏡660及成像面690之間,並不影響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
在本實施例中,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對應於電子感光元件有效感測區域之短邊方向上成像位置與光軸間最大距離為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最大成像高度的0.6倍。
在本實施例中,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及
第六透鏡660皆為非圓形透鏡。
請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圖19,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10包含成像鏡頭11、驅動裝置12、電子感光元件13以及影像穩定模組14。成像鏡頭11包含上述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用於承載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鏡筒(未另標號)以及支持裝置(Holder Member,未另標號),成像鏡頭11亦可改為配置其他實施例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取像裝置10利用成像鏡頭11聚光產生影像,並配合驅動裝置1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3並且能作為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12可具有自動對焦(Auto-Focus)功能,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VCM)、微機電系統(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MEMS)、壓電系統(Piezoelectric)、以及記憶金屬(Shape Memory Alloy)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12可讓成像鏡頭11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此外,取像裝置10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13(如CMOS、CCD)設置於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良好成像品質。
影像穩定模組14例如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驅動裝置12可搭配影像穩定模組14而共同作為一光學防手震裝置(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藉由調整成像鏡頭11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或利用影像軟體中的影像補償技術,來提供電子防手震功能(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圖20至圖22,其中圖2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八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圖21繪示圖20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且圖22繪示圖20之電子裝置的系統方塊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20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包含上述第七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取像裝置10a、取像裝置10b、取像裝置10c、取像裝置10d、閃光燈模組21、對焦輔助模組22、影像訊號處理器23(Image Signal Processor)、顯示面板2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5。取像裝置10及取像裝置10a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20的同一側且皆為單焦點。取像裝置10b、取像裝置10c、取像裝置10d及顯示面板24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20的另一側,以使取像裝置10b、取像裝置10c及取像裝置10d可作為前置鏡頭以提供自拍功能,但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並且,取像裝置10a、取像裝置10b、取像裝置10c及取像裝置10d皆具有與取像裝置10類似的結構配置。詳細來說,取像裝置10a、取像裝置10b、取像裝置10c及取像裝置10d各包含一成像鏡頭、一驅動裝置、一電子感光元件以及一影像穩定模組。其中,取像裝置10a、取像裝置10b、取像裝置10c
及取像裝置10d的成像鏡頭各包含一光學鏡組、用於承載光學鏡組的一鏡筒以及一支持裝置。
取像裝置10為一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a為一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b為一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c為一超廣角取像裝置,且取像裝置10d為一飛時測距(Time of Flight,ToF)取像裝置。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與取像裝置10a具有相異的視角,使得電子裝置20可取得不同範圍與細緻度的影像,以滿足多種拍攝情境。另外,取像裝置10d係可取得影像的深度資訊。上述電子裝置20以包含多個取像裝置10、10a、10b、10c、10d為例,但取像裝置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當使用者拍攝被攝物26時,電子裝置20利用取像裝置10或取像裝置10a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2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22提供的被攝物26之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23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對焦輔助模組2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此外,電子裝置20亦可利用取像裝置10b、取像裝置10c或取像裝置10d進行拍攝。顯示面板2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軟體處理器25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經由影像軟體處理器25處理後的影像可顯示於顯示面板24。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圖23,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e為一相機模組,係包含上述第一實施例中具有非圓形透鏡和反射稜鏡170”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沿光路由被攝物(未繪示)至成像面190係依序具有第一光軸OA1、反射稜鏡170”與第二光軸OA2,其中取像裝置10e的高度H方向平行於第一光軸OA1。
在本實施例中,取像裝置10e的高度H為6.25公釐,且取像裝置10e的開口短邊距離W為1.700公釐,如此可利於控制產品的厚度,以滿足
可攜式的便利性,此外,在滿足規格條件的需求下,可將外觀的影響降至最低,以滿足市場需求。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圖24,係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30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30包含上述第九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e、取像裝置10f、取像裝置10g、取像裝置10h、取像裝置10i、取像裝置10j、取像裝置10k、取像裝置10m、取像裝置10n、閃光燈模組31、對焦輔助模組、影像訊號處理器、顯示面板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未繪示)。取像裝置10e、取像裝置10f、取像裝置10g、取像裝置10h、取像裝置10i、取像裝置10j、取像裝置10k、取像裝置10m與取像裝置10n係皆配置於電子裝置30的同一側,而顯示面板則配置於電子裝置30的另一側。並且,取像裝置10e、取像裝置10f、取像裝置10g、取像裝置10h、取像裝置10i、取像裝置10j、取像裝置10k、取像裝置10m與取像裝置10n皆具有與取像裝置10類似的結構配置,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取像裝置10e為具有反射元件(反射稜鏡170”)配置的一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f為具有反射元件配置的一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g為一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h為一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i為一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j為一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k為一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m為一超廣角取像裝置,且取像裝置10n為一飛時測距取像裝置。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e、取像裝置10f、取像裝置10g、取像裝置10h、取像裝置10i、取像裝置10j、取像裝置10k與取像裝置10m具有相異的視角,使得電子裝置3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達到光學變焦的拍攝效果。其中,取像裝置10e與取像裝置10f的反射元件配置可調整光軸方向,使取像裝置10e與取像裝置10f總長不受限於電子裝置30的厚度。另外,取像裝置10n係可取得影像的深度資訊。上述電子裝置30以包含多個取像裝置10e、10f、10g、10h、10i、10j、
10k、10m、10n為例,但取像裝置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當使用者拍攝被攝物時,電子裝置30利用取像裝置10e、取像裝置10f、取像裝置10g、取像裝置10h、取像裝置10i、取像裝置10j、取像裝置10k、取像裝置10m及取像裝置10n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31進行補光,並且以類似於前述實施例的方式進行後續處理,在此不再加以贅述。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圖25及圖26,其中圖25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之一側的立體示意圖,且圖26繪示圖25之電子裝置之另一側的立體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電子裝置40為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40包含上述第九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e、取像裝置10p、取像裝置10q、取像裝置10r以及顯示面板44。取像裝置10e與顯示面板44皆配置於電子裝置40的同一側,藉以可在攝影時同時看見使用者方向的拍攝影像。此外,取像裝置10e的開口為非圓形開口,藉以可有效控制模組外觀,以利於搭配其他電子模組。取像裝置10p、取像裝置10q與取像裝置10r皆配置於電子裝置40的另一側,其中,取像裝置10p為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10q為廣角取像裝置,且取像裝置10r為望遠取像裝置。本實施例之取像裝置10p、取像裝置10q與取像裝置10r具有相異的視角,使電子裝置40可提供不同的放大倍率,以達到光學變焦的拍攝效果。上述電子裝置40以包含多個取像裝置10e、10p、10q、10r為例,但取像裝置的數量與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發明。
本發明的取像裝置10和取像裝置10e並不以應用於智慧型手機為限。取像裝置10和取像裝置10e更可視需求應用於移動對焦的系統,並兼具優良像差修正與良好成像品質的特色。舉例來說,取像裝置10和取像裝置10e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裝置、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行車記錄器、倒車顯影裝置、多鏡頭裝置、辨識系統、體感遊戲機與穿戴式裝置等電子裝置中。前揭電子裝置僅是示範性地說明本發明
的實際運用例子,並非限制本發明之取像裝置的運用範圍。
雖然本發明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光圈
101:光闌
110:第一透鏡
111:物側表面
112:像側表面
120:第二透鏡
121:物側表面
122:像側表面
130:第三透鏡
131:物側表面
132:像側表面
140:第四透鏡
141:物側表面
142:像側表面
150:第五透鏡
151:物側表面
152:像側表面
160:第六透鏡
161:物側表面
162:像側表面
170:稜鏡
180:濾光元件
190:成像面
195:電子感光元件
ImgH: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
Claims (33)
- 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且該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該六片透鏡中至少有一片透鏡為塑膠材質;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5.0;4.20<Dr4r5/T34;以及0.30<Dr4r5/ΣCT<2.50。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且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1.0<TL/f<3.0。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阿貝數為V1,其滿足下列條件:10.0<V1<40.0。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其滿足下列條件:-0.50<f/f1<0.50。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更包含一反射元件,其中該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其滿足下列條件:6.0<Dr4r5/T34<20.0。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其滿足下列條件:|R4/R3|<0.50;以及0.50<(R7+R8)/(R7-R8)<1.20。
- 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 第六透鏡,且該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且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更包含一光圈,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5.0;0.30<Dr4r5/ΣCT<2.50;以及0.80<SL/TL<2.0。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四透鏡具有正屈折力,且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有透鏡中的阿貝數最小值為Vdmin,其滿足下列條件:12.0<Vdmin<20.0。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該第四透鏡的焦距為f4,其滿足下列條件:0.53<ImgH/f<1.50;以及0.80<f/f4<2.0。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4,其滿足下列條件:1.0<SL/TL<1.30;以及0.10<CT1/CT4<0.90。
- 如請求項9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其滿足下列條件:2.0<T34/T45<40.0。
- 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且該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六透 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為非球面,且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1.25<TL/f<2.60;以及0.30<Dr4r5/ΣCT<2.50。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六片透鏡中各二相鄰透鏡間於光軸上均具有一空氣間隔,該第四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8,該第五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9,其滿足下列條件:-1.0<(R8+R9)/(R8-R9)<0。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CT1/CT2<0.90。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Dr4r5,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0.75<Dr4r5/ΣCT<1.50。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其滿足下列條件:-0.70<Y11/R1<0。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0.80<T34/(T45+T56)<5.0。
- 一種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沿光路由物側至像側依序為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以及第六透鏡,且該六片透鏡分別具有朝向物側方向的物側表面與朝向像側方向的像側表面;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的透鏡總數為六片,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更包含一反射元件,該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之間,該六片透鏡中至少有一片透鏡具有至少一反曲點,且該六片透鏡中至少一片透鏡為塑膠材質;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至該第三透鏡物側表面於光軸上的 距離為Dr4r5,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各透鏡於光軸上之透鏡厚度的總和為ΣCT,其滿足下列條件:0.70<TL/f<5.0;0.03<Y11/ImgH<0.50;27.0[度]<HFOV<60.0[度];以及0.30<Dr4r5/ΣCT<2.50。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光圈值為Fno,其滿足下列條件:-0.30<f/f1<0.10;以及1.0<Fno<2.80。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於近光軸處為凹面,且該第一透鏡為塑膠材質。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點,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為Y11,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最大成像高度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03<Y11/ImgH<0.40。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80<SL/TL<2.0;以及 1.0<TL/f<3.0。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反射元件為一塑膠稜鏡,該反射元件的折射率為Nr,其滿足下列條件:1.530<Nr<1.540。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更包含一光圈,其中該光圈具有非圓形的開口,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所有透鏡中的折射率最大值為Nmax,其滿足下列條件:1.64<Nmax<1.75。
-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其中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中至少一片透鏡為一非圓形透鏡,該非圓形透鏡的中心至外徑處之最短距離為Dmin,該非圓形透鏡的中心至外徑處之最長距離為Dmax,其滿足下列條件:Dmin/Dmax<0.80。
-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該成像面上;其中,該取像裝置的高度小於8.0公釐。
-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該成像面上; 其中,該取像裝置的開口短邊距離小於2.500公釐。
-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一顯示面板以及一取像裝置,其中該顯示面板與該取像裝置位於該電子裝置的同一側,該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22所述之成像用光學鏡片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且該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用光學鏡片組的該成像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6645A TWI721888B (zh) | 2020-05-20 | 2020-05-20 |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202010511052.0A CN113703128B (zh) | 2020-05-20 | 2020-06-08 | 成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2211561729.7A CN115712193A (zh) | 2020-05-20 | 2020-06-08 | 成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US16/989,697 US11841550B2 (en) | 2020-05-20 | 2020-08-10 | Imag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9116645A TWI721888B (zh) | 2020-05-20 | 2020-05-20 |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721888B true TWI721888B (zh) | 2021-03-11 |
TW202144848A TW202144848A (zh) | 2021-12-01 |
Family
ID=76036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9116645A TWI721888B (zh) | 2020-05-20 | 2020-05-20 |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41550B2 (zh) |
CN (2) | CN115712193A (zh) |
TW (1) | TWI72188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177657A3 (en) * | 2021-10-20 | 2023-07-26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Imaging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I816248B (zh) * | 2021-10-20 | 2023-09-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13676A1 (ja) * | 2012-07-18 | 2014-01-2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US10191250B2 (en) * | 2016-01-22 | 2019-01-29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WO2019066251A1 (ko) * | 2017-09-27 | 2019-04-0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
TW201925843A (zh) * | 2017-11-23 | 2019-07-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74432B (zh) * | 2019-02-01 | 2019-10-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270688A (ja) | 1994-03-25 | 1995-10-20 | Nikon Corp | 接眼レンズ |
JP3670809B2 (ja) * | 1997-07-07 | 2005-07-13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ズーム光学系を用いたカメラ |
JP4628537B2 (ja) | 2000-10-23 | 2011-02-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単焦点レンズ |
TW515919B (en) * | 2001-11-06 | 2003-01-01 | Nucam Corp | Retrofocus-type lens system |
TWI431312B (zh) | 2011-06-28 | 2014-03-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光學影像拾取鏡片組 |
CN206074890U (zh) * | 2013-10-21 | 2017-04-05 | 康达智株式会社 | 摄像镜头 |
TWI467218B (zh) | 2013-10-29 | 2015-01-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成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
KR101681384B1 (ko) | 2014-11-18 | 2016-11-30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KR101709838B1 (ko) | 2014-12-08 | 2017-02-23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TWI592684B (zh) * | 2015-07-28 | 2017-07-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567442B (zh) | 2015-09-23 | 2017-01-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20954B (zh) | 2016-05-13 | 2018-04-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M537220U (zh) | 2016-05-13 | 2017-02-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661220B (zh) | 2016-05-13 | 2019-06-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580999B (zh) | 2016-05-20 | 2017-05-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52503B (zh) | 2016-07-06 | 2019-03-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I661221B (zh) | 2016-07-06 | 2019-06-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CN109212740B (zh) | 2016-07-14 | 2021-01-26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目镜 |
KR20180018165A (ko) * | 2016-08-12 | 2018-02-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
CN206710686U (zh) | 2017-03-20 | 2017-12-05 | 信华精机有限公司 | 一种紧凑型的光学镜头 |
CN107065133B (zh) | 2017-03-20 | 2019-05-10 | 信华精机有限公司 | 一种紧凑型的光学镜头 |
CN108957709B (zh) | 2017-05-18 | 2021-01-26 |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 广角镜头 |
TWI808056B (zh) | 2017-05-18 | 2023-07-11 |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 廣角鏡頭(十四) |
TWI781947B (zh) | 2017-07-19 | 2022-11-01 | 揚明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鏡頭 |
US10241297B1 (en) * | 2017-11-18 | 2019-03-26 |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 Camera optical lens |
CN108037578B (zh) | 2018-01-10 | 2019-10-18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透镜系统 |
TWI647508B (zh) | 2018-01-15 | 2019-01-11 |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鏡頭 |
CN108363162A (zh) | 2018-01-15 | 2018-08-03 |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08469669B (zh) | 2018-05-25 | 2023-06-30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镜头 |
CN111352211A (zh) * | 2018-12-23 | 2020-06-30 |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小头式高解析度镜头 |
CN109828348B (zh) * | 2018-12-27 | 2021-06-22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09870785B (zh) | 2018-12-31 | 2021-05-04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N110286472B (zh) | 2019-06-30 | 2021-09-21 |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TWI754168B (zh) * | 2019-09-09 | 2022-02-0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CN110780422A (zh) | 2019-11-04 | 2020-02-11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0716288B (zh) | 2019-12-12 | 2020-03-17 | 江西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TWM594155U (zh) | 2020-01-17 | 2020-04-2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TWM593560U (zh) | 2020-01-17 | 2020-04-11 |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成像系統 |
-
2020
- 2020-05-20 TW TW109116645A patent/TWI721888B/zh active
- 2020-06-08 CN CN202211561729.7A patent/CN115712193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6-08 CN CN202010511052.0A patent/CN113703128B/zh active Active
- 2020-08-10 US US16/989,697 patent/US1184155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013676A1 (ja) * | 2012-07-18 | 2014-01-23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
US10191250B2 (en) * | 2016-01-22 | 2019-01-29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WO2019066251A1 (ko) * | 2017-09-27 | 2019-04-0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옵티칼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자 장치 |
TW201925843A (zh) * | 2017-11-23 | 2019-07-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674432B (zh) * | 2019-02-01 | 2019-10-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177657A3 (en) * | 2021-10-20 | 2023-07-26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Imaging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I816248B (zh) * | 2021-10-20 | 2023-09-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03128A (zh) | 2021-11-26 |
TW202144848A (zh) | 2021-12-01 |
US20210364738A1 (en) | 2021-11-25 |
CN115712193A (zh) | 2023-02-24 |
US11841550B2 (en) | 2023-12-12 |
CN113703128B (zh) | 2022-12-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42675B (zh) | 攝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12830B (zh) |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637207B (zh) | 成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48795B (zh) | 光學影像鏡頭組及電子裝置 | |
TW201905531A (zh) | 影像擷取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202104964A (zh) | 光學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12816B (zh) | 取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685675B (zh) | 成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202104966A (zh) |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202036076A (zh) | 光學取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37458B (zh) | 光學影像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07156B (zh) | 光學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202036075A (zh) | 光學成像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202034008A (zh) | 取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21904B (zh) | 影像擷取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03364B (zh) | 攝影用光學鏡片組及電子裝置 | |
TW202206877A (zh) | 影像鏡片組、變焦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21888B (zh) |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63290B (zh) | 攝像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76274B (zh) | 光學影像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822015B (zh) | 光學影像透鏡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817255B (zh) | 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756070B (zh) |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827073B (zh) | 影像系統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
TWI843144B (zh) | 攝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