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6248B -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6248B
TWI816248B TW110145489A TW110145489A TWI816248B TW I816248 B TWI816248 B TW I816248B TW 110145489 A TW110145489 A TW 110145489A TW 110145489 A TW110145489 A TW 110145489A TW I816248 B TWI816248 B TW I8162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ptical axis
image
following condi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5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8066A (zh
Inventor
傅韋翔
黃歆璇
卓孟寬
Original Assignee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21034083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93700A/zh
Priority to US17/932,729 priority patent/US20230121630A1/en
Priority to BR102022021128-0A priority patent/BR102022021128A2/pt
Priority to EP22202495.2A priority patent/EP4177657A3/en
Publication of TW202318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8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6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6248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當滿足特定條件時,有利於平衡成像系統鏡組的體積分布。

Description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本揭示內容是有關於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及取像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應用在電子裝置上的小型化成像系統鏡組及取像裝置。
隨著半導體製程技術更加精進,使得電子感光元件性能有所提升,畫素可達到更微小的尺寸,因此,具備高成像品質的光學鏡頭儼然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而隨著科技日新月異,配備光學鏡頭的電子裝置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對於光學鏡頭的要求也是更加多樣化,由於往昔之光學鏡頭較不易在成像品質、敏感度、光圈大小、體積或視角等需求間取得平衡,故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光學鏡頭以符合需求。
本揭示內容提供之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其透過第三透鏡屈折力的配置及透鏡分布,有利於修正球差並平衡成像系統鏡組的體積分布。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0.45 < T23/f < 3.50;-0.55 < (R11-R12)/(R11+R12) < 0.75;30.0度 < FOV < 125.0度;-1.22 < f2/f1;以及0.16 < f/f12 < 0.67。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345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0.45 < T23/f < 3.50;-0.80 < (R11-R12)/(R11+R12) < 1.20;30.0度 < FOV < 125.0度;f5×f6/(f×f) < 0.90;0.55 < f/f3456 < 1.10;以及-0.75 < (R6-R7)/(R6+R7) < 1.50。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0.78 < T23/f < 3.30;-0.35 < (R11-R12)/(R11+R12) < 1.20;f5×f6/(f×f) < 9.0;-0.47 < (R6-R7)/(R6+R7)   < 1.90;以及R6/R7 < 1.25。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成像系統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
依據本揭示內容更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裝置。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0.45 < T23/f < 3.5;-0.90 < f/R1 < 5.0;以及0 < (R3-R4)/(R3+R4)。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四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包含至少一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光圈,光圈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所述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為ATmax,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0.85 < ATmax/f < 5.0;0.90 ≤ SL/TL < 1.50;以及0.0 < f/R7 < 5.0。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光圈,光圈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所述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為ATmax,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85 < ATmax/f < 5.0;以及0.90 ≤ SL/TL < 1.50。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以及一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第一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所述至少一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稜鏡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稜鏡及所述至少一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一光軸,第二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二光軸。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遮光元件,遮光元件包含一遮光部分以及一通光部分,其中遮光部分為遮光元件中光線無法通透之一部分,通光部分為遮光元件中光線可通透之一部分,通光部分可定義一外接圓以及一內接圓。外接圓為通光部分的一最大孔徑,遮光元件的通光部分的最大孔徑的外接圓的半徑為D1;內接圓為無涵蓋遮光部分的最大孔徑,遮光元件中無涵蓋遮光部分的最大孔徑的內接圓的半徑為D2,其滿足下列條件:0.5 < D2/D1 < 1.0,其中D1不等於D2。
依據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以及一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第一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所述至少一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稜鏡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稜鏡及所述至少一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一光軸,第二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二光軸。稜鏡物側表面與第一光軸的交點沿第二光軸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最短距離為PD1,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第一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1,第二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2,第一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THP1,第二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THP2,其滿足下列條件:0.20 < PD1/ImgH < 0.60;以及0.85 < (TD1+TD2)/(THP1+THP2) < 1.50。
當T23/f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透鏡分布,有助於平衡成像系統鏡組體積分布。
當(R11-R12)/(R11+R12) 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透鏡中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以修正成像系統鏡組像彎曲像差。
當FOV滿足上述條件時,可使成像系統組具有廣視角的特性,並能避免因視角過大所產生的畸變等像差。
當f2/f1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屈折力,以修正像差。
當f/f12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整體屈折力,以修正像散等像差。
當f5×f6/(f×f) 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的整體屈折力,有助於壓縮體積與修正像差。
當f/f3456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第三透鏡至第六透鏡的整體屈折力,有助於增加中心聚光的品質。
當(R6-R7)/(R6+R7) 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透鏡中鄰近二曲面的曲率半徑,以修正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色差。
當R6/R7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鄰近二曲面的曲率半徑,有助於減少周邊視場的成像色差。
當f/R1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的屈折力與第一透鏡的表面面形,有助於提升成像效果。
當(R3-R4)/(R3+R4) 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以改善成像中心聚光效果。
當ATmax/f滿足上述條件時,可在成像系統鏡組中放置其他光學構件,利於機構配置,增加產品使用靈活度。
當SL/TL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光圈位置與成像系統鏡組總長度之比例關係,有助於縮減成像系統鏡組開口之大小並維持成像大小。
當f/R7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之屈折力與第四透鏡之表面面形,有助於減少中心視場之球差。
當D2/D1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具遮光功能元件的幾何外型,藉以與電子裝置的其他元件互相搭配,增加電子裝置內部空間之使用效率。
當PD1/ImgH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稜鏡的幾何大小,有助於增加稜鏡承靠處之尺寸,增加產品組裝穩定性。
當(TD1+TD2)/(THP1+THP2) 滿足上述條件時,可調整第一透鏡群的最物側到最像側的距離與第二透鏡群的最物側到最像側的距離的總和與第一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與第二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的總和的比例,有助於減少總長度並減少組裝困難度。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所述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所述六片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可具有一空氣間距,其可避免相鄰透鏡彼此接觸,以減少透鏡的製造以及組裝困難度。
第一透鏡可為新月形,其有助於壓縮成像系統鏡組物側端體積。詳細來說,新月形是指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一者的近光軸處為凹面,另一者的近光軸處為凸面。
第二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其可與第一透鏡相互配合以修正球差等像差。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可調整第二透鏡的面形與屈折力以修正像差。
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其可與第四透鏡相互配合以修正球差等像差。第三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可調整第三透鏡的面形與屈折力以周邊視場的色差。
第四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可調整第四透鏡的面形與屈折力以修正像差。第四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可調整第四透鏡的面形,有助於減少成像系統鏡組有效徑的高度。第四透鏡像側表面離軸處可包含至少一凸面,其可調整第四透鏡的面形,有助於修正像彎曲等離軸像差。
第五透鏡可具有正屈折力,其可與鄰近透鏡調整整體焦距以在成像系統鏡組的總長度與成像品質間取得平衡。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可皆為非球面,其可使透鏡表面隨高度有不同之曲率變化,以減少不同視場之成像彗差。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可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有助於在有限體積中獲得更大的成像面尺寸。
第六透鏡可具有負屈折力,其可減少中心視場之球差。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凸面,其可調整光線的行進方向,有助於增大成像面。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可為凹面,有助於縮減後焦長度。另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有助於增大成像面尺寸並減少像彎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可包含至少一臨界點,其可利於修正像彎曲。
第五透鏡的屈折力與第六透鏡的屈折力正負值可為相異。藉此,透過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相互配合可修正球差等像差。
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可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藉此,可提升透鏡表面變化程度,有助於修正像差與壓縮透鏡體積。另外,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二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可分別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再者,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中至少三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可分別包含至少一反曲點。
成像系統鏡組可更包含一反射元件,其設置於第一透鏡與第六透鏡之間,可轉折光軸使成像系統鏡組尺寸輕薄化。另外,反射元件可設置於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之間。具體而言,反射元件可為稜鏡、面鏡等,其中稜鏡的材質可為玻璃、塑膠等,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詳細來說,稜鏡的入射面可為平面或曲面;稜鏡的出射面可為平面或曲面。
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可為一前群透鏡組,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可為一後群透鏡組,後群透鏡組可相對於前群透鏡組移動。透過以後群透鏡組作為自動對焦系統的移動鏡片,可拍攝於不同物距時對焦於更理想的位置,以增加成像品質。另外,第一透鏡可相對於第六透鏡移動。藉此,可應用於拍攝不同物距下之物體,可增加被拍攝物之細部分辨率。必須說明的是,後群透鏡組的移動方式可為平行於光軸移動、垂直於光軸移動、轉動等,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45 < T23/f < 3.50。藉此,可調整透鏡分布,有助於平衡成像系統鏡組體積分布。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78 < T23/f < 3.3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85 < T23/f < 2.0。
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0.80 < (R11-R12)/(R11+R12) < 1.20。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透鏡中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以修正成像系統鏡組像彎曲像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55 < (R11-R12)/(R11+R12) < 0.75。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35 < (R11-R12)/(R11+R12) < 1.2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35 < (R11-R12)/(R11+R12) < 0.55。
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30.0度 < FOV < 125.0度。藉此,可使成像系統組具有廣視角的特性,並能避免因視角過大所產生的畸變等像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40.0度 < FOV < 95.0度。
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1.22 < f2/f1。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屈折力,以修正像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22 < f2/f1 < 1.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1.20 < f2/f1 < 0。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20 < f2/f1 < -0.50。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其滿足下列條件:0.16 < f/f12 < 0.67。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的整體屈折力,以修正像散等像差。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其滿足下列條件:f5×f6/(f×f) < 0.90。藉此,可調整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的整體屈折力,有助於壓縮體積與修正像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50.0 < f5×f6/(f×f) < 0.5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25.0 < f5×f6/(f×f) < 0.10。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3456,其滿足下列條件:0.55 < f/f3456 < 1.10。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第三透鏡至第六透鏡的整體屈折力,有助於增加中心聚光的品質。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f/f3456 < 1.1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f/f3456 < 0.95。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55 < f/f3456 < 0.95。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60 < f/f3456 < 0.90。
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0.75 < (R6-R7)/(R6+R7) < 1.50。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透鏡中鄰近二曲面的曲率半徑,以修正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色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65 < (R6-R7)/(R6+R7) < 0.50。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47 < (R6-R7)/(R6+R7) < 1.90。
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R6/R7 < 1.25。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鄰近二曲面的曲率半徑,有助於減少周邊視場的成像色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2.0 < R6/R7 < 1.25。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 < R6/R7 < 1.25。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40 < R6/R7 < 1.20。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其滿足下列條件:-0.90 < f/R1 < 5.0。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的屈折力與第一透鏡的表面面形,有助於提升成像效果。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30 < f/R1 < 3.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10 < f/R1 < 1.0。
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0 < (R3-R4)/(R3+R4)。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以改善成像中心聚光效果。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30 < (R3-R4)/(R3+R4) < 2.50。
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其滿足下列條件:1.60 < (N3+N6)/2。藉此,可使透鏡材質相互配合,以在有限的空間內獲得更大的像高。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65 < (N3+N6)/2 < 1.75。
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成像系統鏡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0 < (T34+T56)/ΣAT < 0.09。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透鏡間的間距,以壓縮成像系統鏡組的體積。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56,其滿足下列條件:0.75 < f56/f < 5.00。藉此,可調整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的整體屈折力,有助於修正場曲。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f56/f < 2.50。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0.30 < (CT1+T12+CT2)/f < 0.85。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物側端透鏡分布以壓縮物側端體積。
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0 < T23/ImgH < 2.00。藉此,可調整透鏡分布,以利於配置其他光學元件於透鏡之間。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20 < T23/ImgH < 1.80。
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2.50 < (V4+V5)/(V3+V6) < 4.00。藉此,可使透鏡材質相互配合,以修正色差等像差。
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56,其滿足下列條件:0.25 < f2/f56 < 2.20。藉此,可調整第二透鏡的面形與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的整體屈折力,有助於改變聚光位置,減少鏡頭體積。
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12.00 < f6/R11+f6/R12 < -6.00。藉此,可調整第六透鏡的面形與屈折力,有助於透鏡的成型性與擴大成像大小。
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7.50 < f12/R4 < -1.00。藉此,可調整第二透鏡的面形與第一透鏡至第二透鏡的整體屈折力,有助於提升電子裝置的屏占比。
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3.50 < f2/R4 < -0.80。藉此,可調整第二透鏡的面形與第二透鏡的屈折力,有助於壓縮體積與修正像差。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系統鏡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6.00 < TL/EPD < 10.00。藉此,可在總長度與光圈大小間取得平衡。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3.00 < TL/ImgH < 5.00。藉此,可在壓縮總長度與增大成像面間取得平衡,並有助於增大視角。
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2.00 < Y62/Y11 < 3.50。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及第六透鏡的有效徑範圍,以確保成像系統鏡組開口較小,使利於電子裝置外觀設計。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2.00 < Y62/Y11 < 4.0。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2.30 < f/(CT1+CT2) < 5.20。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透鏡的厚度,以利於電子裝置薄型化。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50 < f/(CT1+CT2) < 5.20。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0.01 < (T34+T56)/f < 0.15。藉此,可調整透鏡分布,有助於平衡成像系統鏡組的體積分布。
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2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2.00 < Y62/Y22 < 3.50。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二透鏡及第六透鏡的有效徑範圍,以壓縮成像系統鏡組的體積,使電子裝置更具薄型化。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70 < Y62/Y22 < 3.50。
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E2與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E3與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所述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為ATmax,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85 < ATmax/f < 5.0。藉此,可在成像系統鏡組中放置其他光學構件,利於機構配置,增加產品使用靈活度。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85 < ATmax/f < 1.90;或1.0 < ATmax/f < 3.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95 < ATmax/f < 1.70。
成像系統鏡組可更包含一光圈,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0.90 ≤ SL/TL < 1.50。藉此,可調整光圈位置與成像系統鏡組總長度之比例關係,有助於縮減成像系統鏡組開口之大小並維持成像大小。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0 ≤ SL/TL < 1.20。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93 ≤ SL/TL < 1.30。
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0.0 < f/R7 < 5.0。藉此,可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之屈折力與第四透鏡之表面面形,有助於減少中心視場之球差。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25 < f/R7 < 3.5。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50 < f/R7 < 3.5。
以機構方面來說,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以及一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第一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稜鏡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稜鏡及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一光軸,第二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二光軸。
成像系統鏡組可更包含一遮光元件,遮光元件包含一遮光部分以及一通光部分,遮光部分為遮光元件中光線無法通透之一部分,通光部分為遮光元件中光線可通透之一部分,通光部分可定義一外接圓以及一內接圓。外接圓為通光部分的一最大孔徑,遮光元件的通光部分的最大孔徑的外接圓的半徑為D1;內接圓為無涵蓋遮光部分的最大孔徑,遮光元件中無涵蓋遮光部分的最大孔徑的內接圓的半徑為D2,其滿足下列條件:0.5 < D2/D1 < 1.0,其中D1不等於D2。藉此,可調整具遮光功能元件的幾何外型,藉以與電子裝置的其他元件互相搭配,增加電子裝置內部空間之使用效率。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5 < D2/D1 < 0.8。必須說明的是,遮光元件是具有遮光功能的元件,其可為遮光片、間隔環或具有表面塗層的透鏡等,但本揭示內容不以此為限。
稜鏡物側表面與第一光軸的交點沿第二光軸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最短距離為PD1,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20 < PD1/ImgH < 0.60。藉此,可調整稜鏡的幾何大小,有助於增加稜鏡承靠處之尺寸,增加產品組裝穩定性。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30 < PD1/ImgH < 0.50。
第一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1,第二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2,第一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THP1,第二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THP2,其滿足下列條件:0.85 < (TD1+TD2)/(THP1+THP2) < 1.50。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群的最物側到最像側的距離與第二透鏡群的最物側到最像側的距離的總和與第一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與第二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的總和的比例,有助於減少總長度並減少組裝困難度。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95 < (TD1+TD2)/(THP1+THP2) < 1.40。
第一透鏡群中最物側的透鏡為第一透鏡,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為Y1R1,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10 < Y1R1/ImgH < 0.60。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有效徑半徑與像高之比例,有助於壓縮第一透鏡的有效徑大小以減少第一透鏡容置機構的體積,增加配置成像系統鏡組之靈活性。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 Y1R1/ImgH < 0.55。
第二透鏡容置機構沿第一光軸方向的高度為RBH,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40 < RBH/ImgH < 2.20。藉此,可調整第二光軸沿第一光軸方向之透鏡容置空間高度,有助於增加配置成像系統鏡組的靈活性,可減少與電子裝置其他元件的干涉。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1.50 < RBH/ImgH < 2.10。
第一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為THP1,第二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THP2,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80 < (THP1+THP2)/ImgH < 1.30。藉此,可調整第一透鏡群的最物側到最像側的距離與第二透鏡群的最物側到最像側的距離的總和與像高的比例,有助於分配透鏡的分布及減少整體機構體積。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85 < (THP1+THP2)/ImgH < 1.25。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90 < (THP1+THP2)/ImgH < 1.15。
透鏡中至少一表面具有一次波長結構。詳細來說,次波長結構為物體表面之細微結構,所述細微結構間隙小於光線波長,其形狀可為柱狀結構或錐狀結構等,但不以此為限。藉此,可利於減少光線在透鏡表面的反射光。
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可劃分為一稜鏡容置空間以及一透鏡容置空間。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開口表面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沿第一光軸的最小高度差為DH,其滿足下列條件:0.50 mm < DH < 0.95 mm。藉此,可調整開口處與第二透鏡容置處之高度差,有助於利用機構空間放置螢幕面板,增加裝置輕薄化。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60 mm < DH < 0.90 mm。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60 mm < DH < 0.85 mm。
稜鏡像側表面至相鄰的透鏡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第二光軸的距離為PG2,其滿足下列條件:0.15 mm < PG2 < 0.55 mm。藉此,可調整最外側有效光路從稜鏡物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群最靠近稜鏡的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水平距離,可在縮減體積與增加組裝穩定性之間取得平衡。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mm < PG2 < 0.50 mm。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20 mm < PG2 < 0.45 mm。
通光部分具有複數個凸起,所述凸起的數量介於5個~50個。藉此,可使遮光元件的遮光部分具幾何變化,有助於遮擋成像系統鏡組內之雜光,減少雜光反射於像平面上。另外,凸起的數量可介於20個~180個。再者,凸起的數量可介於10個~45個或30個~150個。
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一開口定義一外接圓,外接圓涵蓋開口之最小圓,涵蓋開口的外接圓之半徑為SDB1,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50 < SDB1/ImgH < 1.00。藉此,可調整開口的最大孔徑的曲率半徑與像高的比例,有助於增加螢幕屏佔比。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65 < SDB1/ImgH < 1.00。
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開口另可定義一內接圓,外接圓涵蓋開口之最小圓,涵蓋開口的外接圓之半徑為SDB1,內接圓為無涵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之最大圓,無涵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的內接圓的半徑為SDB2,其滿足下列條件:0.50 < SDB2/SDB1 < 1.00。藉此,可調整開口的最大孔徑的曲率半徑與開口無涵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的最大孔徑比例,有助於增加螢幕屏佔比。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40 < SDB2/SDB1 < 0.90。再者,可滿足下列條件:0.45 < SDB2/SDB1 < 0.80。
透鏡中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有效徑為非圓形,可靈活調整透鏡幾何外型,有助於增加與機構之搭配性與增加電子裝置之輕薄化。
稜鏡像側表面與第二光軸的交點沿第一光軸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最短距離為PD2,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35 < PD2/ImgH < 0.65。藉此,可調整稜鏡的幾何大小,有助於縮減機構尺寸,使整體機構體積減少。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45 < PD2/ImgH < 0.55。
稜鏡物側表面至相鄰的透鏡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第一光軸的距離為PG1,其滿足下列條件:0.20 mm < PG1 < 0.75 mm。藉此,可調整最外側有效光路從第一透鏡群最靠近稜鏡的透鏡像側表面至稜鏡物側表面的水平距離,有助於縮減體積與避免透鏡及機構組裝時發生干涉問題。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25 mm < PG1 < 0.70 mm。
稜鏡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之間具有一平行於第一光軸的承靠面,所述承靠面沿第一光軸的長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0 mm < D < 0.70 mm。藉此,可利於稜鏡承靠,增加成像系統鏡組穩定性,縮小成像系統鏡組體積,達成小型化與高品質的需求。另外,可滿足下列條件:0.15 mm < D < 0.50 mm。
上述本揭示內容成像系統鏡組中的各技術特徵皆可組合配置,而達到對應的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透鏡的材質可為玻璃或塑膠。若透鏡的材質為玻璃,則可增加成像系統鏡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而玻璃透鏡可使用研磨或模造等技術製作而成。若透鏡材質為塑膠,則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此外,可於鏡面上設置球面或非球面(ASP),其中球面透鏡可減低製造難度,而若於鏡面上設置非球面,則可藉此獲得較多的控制變數,用以消減像差、縮減透鏡數目,並可有效降低本揭示內容成像系統鏡組的總長度,而非球面可以塑膠射出成型或模造玻璃鏡片等方式製作而成。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中,可選擇性地在任一(以上)透鏡材料中加入添加物,產生光吸收或光干涉效果,以改變所述透鏡對於特定波段光線的穿透率,進而減少雜散光與色偏。例如:添加物可具備濾除系統中600nm~800nm波段光線的功能,以減少多餘的紅光或紅外光;或可濾除350nm~450nm波段光線,以減少系統中的藍光或紫外光,因此,添加物可避免特定波段光線對成像造成干擾。此外,添加物可均勻混和於塑料中,並以射出成型技術製作成透鏡。此外,添加物亦可配置於透鏡表面上的鍍膜,以提供上述功效。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中,若透鏡表面為非球面,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光學有效區整個或其中一部分為非球面。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中,若透鏡表面係為凸面且未界定所述凸面位置時,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凸面;若透鏡表面係為凹面且未界定所述凹面位置時,則表示所述透鏡表面可於近光軸處為凹面。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中,若透鏡具有正屈折力或負屈折力,或是透鏡的焦距,皆可指透鏡近光軸處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中,臨界點為透鏡表面上,除與光軸的交點外,與一垂直於光軸的切面相切的切點;反曲點為透鏡表面曲率正負變化的交點。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依其對應的電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別是指凹面朝往物側方向的曲面。另外,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於成像光路上最靠近成像面的透鏡與成像面之間可選擇性配置一片以上的成像修正元件(平場元件等),以達到修正影像的效果(像彎曲等)。所述成像修正元件的光學性質,比如曲率、厚度、折射率、位置、面形(凸面或凹面、球面或非球面、繞射表面及菲涅爾表面等)可配合取像裝置需求而做調整。一般而言,較佳的成像修正元件配置為將具有朝往物側方向的凹面的薄型平凹元件設置於靠近成像面處。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中,亦可於光路上在被攝物至成像面間選擇性設置至少一具有轉折光路功能的元件,如稜鏡或反射鏡等,以提供成像系統鏡組較高彈性的空間配置,使電子裝置的輕薄化不受制於成像系統鏡組的光學總長度。進一步說明,請參照第35A圖以及第35B圖,其中第3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LF在成像系統鏡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第35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LF在成像系統鏡組中的另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如第35A圖以及第35B圖所示,成像系統鏡組可沿光路由被攝物(未繪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軸OA1、光路轉折元件LF與第二光軸OA2,其中光路轉折元件 LF可以如第35A圖所示係設置於被攝物與成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群LG之間,或者如第35B圖所示係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群LG與成像面IMG之間。此外,請參照第35C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二光路轉折元件LF1、LF2在成像系統鏡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如第35C圖所示,成像系統鏡組亦可沿光路由被攝物(未繪示)至成像面IMG,依序具有第一光軸OA1、光路轉折元件LF1、第二光軸OA2、光路轉折元件LF2與第三光軸OA3,其中光路轉折元件LF1係設置於被攝物與成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群LG之間,且光路轉折元件LF2係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透鏡群LG與成像面IMG之間。成像系統鏡組亦可選擇性配置三個以上的光路轉折元件,本揭示內容不以圖式所揭露的光路轉折元件的種類、數量與位置為限。
另外,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中,依需求可設置至少一光闌,如孔徑光闌、耀光光闌或視場光闌等,有助於減少雜散光以提升影像品質。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中,光圈配置可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設置於被攝物與第一透鏡間,中置光圈則表示光圈設置於第一透鏡與成像面間。若光圈為前置光圈,可使成像系統鏡組的出射瞳與成像面產生較長的距離,使其具有遠心(Telecentric)效果,並可增加電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為中置光圈,係有助於擴大成像系統鏡組的視場角,使其具有廣角鏡頭的優勢。
本揭示內容可適當設置一可變孔徑元件,所述可變孔徑元件可為機械構件或光線調控元件,其可以電或電訊號控制孔徑的尺寸與形狀。所述機械構件可包含葉片組、屏蔽板等可動件;所述光線調控元件可包含濾光元件、電致變色材料、液晶層等遮蔽材料。所述可變孔徑元件可藉由控制影像的進光量或曝光時間,強化影像調節的能力。此外,所述可變孔徑元件亦可為本揭示內容的光圈,可藉由改變光圈值以調節影像品質,如景深或曝光速度等。
本揭示內容提供的成像系統鏡組亦可多方面應用於三維(3D)影像擷取、數位相機、行動產品、數位平板、智慧型電視、網路監控設備、體感遊戲機、行車紀錄器、倒車顯影裝置、穿戴式產品、空拍機等電子裝置中。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前述的成像系統鏡組以及電子感光元件,其中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透過第三透鏡屈折力的配置及透鏡分布,有利於修正球差並平衡成像系統鏡組的體積分布。較佳地,取像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鏡筒、支持裝置或其組合。
本揭示內容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裝置。藉此,提升成像品質。較佳地,前述電子裝置皆可進一步包含控制單元、顯示單元、儲存單元、暫儲存單元或其組合。
根據上述實施方式,以下提出具體實施例並配合圖式予以詳細說明。
<第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1A圖以及第2圖,其中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的示意圖,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A圖可知,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配合參照第27A圖,其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各透鏡的反曲點IP以及臨界點CP的示意圖。由第27A圖可知,第一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27A圖),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27A圖)。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27A圖)。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IP(標示於第27A圖),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27A圖)。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IP(標示於第27A圖),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IP(標示於第27A圖)且其離軸處包含一臨界點CP(標示於第27A圖)。
第一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上述各透鏡的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與光軸的交點至非球面上距離光軸為Y的點平行於光軸的位移; Y:非球面曲線上的點與光軸的垂直距離; R:曲率半徑; k:錐面係數;以及 Ai:第i階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成像系統鏡組的光圈值(f-number)為Fno,成像系統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為HFOV,其數值如下:f =3.26 mm;Fno = 2.41;以及HFOV = 42.9度。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三透鏡E3的折射率為N3,第六透鏡E6的折射率為N6,其滿足下列條件:(N3+N6)/2 = 1.69。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三透鏡E3的阿貝數為V3,第四透鏡E4的阿貝數為V4,第五透鏡E5的阿貝數為V5,第六透鏡E6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V4+V5)/(V3+V6) = 3.05。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E1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CT1+T12+CT2)/f = 0.48。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二透鏡E2與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T23/f = 1.47;以及T23/ImgH = 1.64。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E2與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E3與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成像系統鏡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T34+T56)/f = 0.08;以及(T34+T56)/ΣAT = 0.03;在第一實施例中,二相鄰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二相鄰透鏡的二相鄰表面於光軸上的間距;ΣAT = T12+T23+T34+T45+T56。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R3-R4)/(R3+R4) = 1.04。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R6-R7)/(R6+R7) = -0.22。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R11-R12)/(R11+R12) = 0.22。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E1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f/(CT1+CT2) = 4.61。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E1的焦距為f1,第二透鏡E2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f2/f1 = -1.02。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其滿足下列條件:f/R1 = 0.39。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f/R7 = 0.86。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的合成焦距為f1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的合成焦距為f3456,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f/f12 = 0.26; f/f3456 = 0.76;以及f12/R4 = -6.22。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二透鏡E2的焦距為f2,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的合成焦距為f56,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f2/f56 = 0.59;f2/R4 = -1.84;以及f56/f = 1.95。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第五透鏡E5的焦距為f5,第六透鏡E6的焦距為f6,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f5×f6/(f×f) = -2.23;以及f6/R11+f6/R12 = -9.56。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R6/R7 = 0.64。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11,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2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Y62/Y11 = 2.60;以及Y62/Y22 = 3.40。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E1與第二透鏡E2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第二透鏡E2與第三透鏡E3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第三透鏡E3與第四透鏡E4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第四透鏡E4與第五透鏡E5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第五透鏡E5與第六透鏡E6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所述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為ATmax,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ATmax/f = 1.47;配合參照第28圖,其繪示依照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的示意圖,其中第一實施例中,ATmax = T23。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光圈ST至成像面IMG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IMG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SL/TL = 0.92。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IMG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成像系統鏡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其滿足下列條件:TL/ImgH = 4.45;以及TL/EPD = 9.62。
第一實施例的成像系統鏡組中,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FOV = 85.8度。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第一實施例
 f(焦距) = 3.26 mm、Fno(光圈值) = 2.41、HFOV(半視角) = 42.9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8.3333 ASP 0.200 塑膠 1.545 56.1 -3.66
2 1.5961 ASP 0.782           
3 光圈 平面 0.089           
4 第二透鏡 111.6549 ASP 0.508 塑膠 1.534 55.9 3.74
5 -2.0307 ASP 0.100           
6 稜鏡 平面 4.200 玻璃 1.829 34.9 -
7 平面 0.500           
8 第三透鏡 6.1271 ASP 0.220 塑膠 1.686 18.4 -6.07
9 2.4433 ASP 0.085           
10 第四透鏡 3.8026 ASP 1.630 塑膠 1.544 56.0 4.52
11 -5.8928 ASP 0.100           
12 光闌 平面 0.992           
13 第五透鏡 5.1119 ASP 1.740 塑膠 1.544 56.0 3.94
14 -3.2476 ASP 0.160           
15 第六透鏡 1.6125 ASP 0.430 塑膠 1.686 18.4 -6.02
16 1.0339 ASP 0.957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154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2.460 mm
 
表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3.0891600E+01 -4.1768700E+00 -3.0000000E-09 -2.8656800E-01
A4 = 2.8888215E-02 1.7521274E-01 1.8432775E-02 -6.9274580E-03
A6 = -7.6055978E-02 -6.3268869E-02 -6.0825284E-02 -1.0484617E-02
A8 = 2.4831432E-02 -2.5353143E-01 3.1615700E-01 3.2731199E-02
A10= 3.4675841E-02 7.3727805E-01 -9.5193264E-01 -8.4255791E-02
A12= -5.1473829E-02 -9.3789552E-01 1.6461067E+00 9.8269293E-02
A14= 2.7060015E-02 5.9258094E-01 -1.6269729E+00 -5.3933931E-02
A16= -5.1791716E-03 -1.4563788E-01 8.5038304E-01 1.0193941E-02
A18= -1.8219217E-01
表面 8 9 10 11
k = -9.0000000E+01 -8.8143000E+00 -1.2663300E+01 1.6342400E+00
A4 = -3.5689437E-02 -4.0575567E-02 2.4299197E-02 3.6611443E-02
A6 = 4.5556723E-02 5.9574699E-02 -3.3241909E-02 -3.1644870E-02
A8 = -1.9597207E-02 -4.3825740E-02 2.5913032E-02 9.8392224E-03
A10= -9.3252860E-03 2.1495131E-02 -1.2446136E-02 -4.5608043E-04
A12= 1.7287610E-02 -7.6419026E-03 4.1420307E-03 -7.5398157E-04
A14= -1.1290649E-02 1.9768804E-03 -9.9845953E-04 3.0665784E-04
A16= 4.3860980E-03 -3.5912668E-04 1.7129960E-04 -5.8048527E-05
A18= -1.0865080E-03 4.2965167E-05 -1.9591461E-05 5.5803428E-06
A20= 1.6823800E-04 -3.0209908E-06 1.3237226E-06 -2.1639684E-07
A22= -1.4846622E-05 9.4104638E-08 -3.9695655E-08
A24= 5.6976026E-07
表面 13 14 15 16
k = -3.9719800E+01 -3.9913300E+00 -1.7980500E+00 -1.6211500E+00
A4 = 8.2646976E-02 6.2900325E-02 -5.6190602E-02 -6.1276720E-02
A6 = -4.6391842E-02 -2.3784716E-02 -6.6641189E-03 -2.4529522E-02
A8 = 1.8762565E-02 1.2651265E-03 -1.0731058E-02 1.6949380E-02
A10= -6.0506708E-03 1.5206918E-03 1.0858548E-02 -4.1857323E-03
A12= 1.3770157E-03 -6.1488488E-04 -3.8862549E-03 5.6353063E-04
A14= -2.0205120E-04 1.3409785E-04 7.6020160E-04 -4.4132811E-05
A16= 1.8074887E-05 -1.8486825E-05 -8.9827069E-05 1.8963953E-06
A18= -8.9854381E-07 1.5584950E-06 6.4319516E-06 -3.4552925E-08
A20= 1.9055426E-08 -7.2328088E-08 -2.5783913E-07
A22= 1.4060425E-09 4.4463263E-09
表一為第1A圖第一實施例詳細的結構數據,其中曲率半徑、厚度及焦距的單位為mm,且表面0-19依序表示由物側至像側的表面,折射率為於參考波長量測的折射率。表二為第一實施例中的非球面數據,其中,k表示非球面曲線方程式中的錐面係數,A4-A24則表示各表面第4-24階非球面係數。此外,以下各實施例表格乃對應各實施例的示意圖與像差曲線圖,表格中數據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義相同,在此不加贅述。
配合參照第1B圖以及第27B圖,其中第1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27B圖繪示依照第1B圖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各透鏡的反曲點IP以及臨界點CP的示意圖。第1B圖及第27B圖與第1A圖及第27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1B圖及第27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另外,請配合參照第29A圖以及第29B圖,其中第29A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系統鏡組搭配鏡筒G1、G2的示意圖,第29B圖繪示依照第1B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系統鏡組搭配鏡筒G1、G2的示意圖。由第29A圖及第29B圖可知,第一透鏡E1及第二透鏡E2設置於鏡筒G1中,為一前群透鏡組;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及第六透鏡E6設置於鏡筒G2中,為一後群透鏡組,後群透鏡組可相對於前群透鏡組移動。詳細來說,第29A圖中,後群透鏡組沿光軸X相對前群透鏡組移動。第29B圖中,由於反射元件E8使成像系統鏡組的光軸由第一光軸X1轉折為第二光軸X2,故後群透鏡組沿第二光軸X2相對於前群透鏡組移動;也就是說,後群透鏡組沿垂直第一光軸X1的方向相對於前群透鏡組移動。
<第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3A圖以及第4圖,其中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2的示意圖,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3A圖可知,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2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四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一臨界點。
第二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表三、第二實施例
 f(焦距) = 3.38 mm、Fno(光圈值) = 2.40、HFOV(半視角) = 43.0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8.3333 ASP 0.200 塑膠 1.545 56.1 -3.52
2 1.5457 ASP 0.771           
3 光圈 平面 0.026            
4 第二透鏡 9.0909 ASP 0.593 塑膠 1.544 56.0 3.66
5 -2.4875 ASP 0.100           
6 稜鏡 平面 4.200 玻璃 1.803 46.8 -
7 平面 0.500           
8 第三透鏡 5.8904 ASP 0.260 塑膠 1.686 18.4 -5.85
9 2.3443 ASP 0.030           
10 第四透鏡 2.3817 ASP 1.393 塑膠 1.544 56.0 5.46
11 9.5238 ASP 0.100           
12 光闌 平面 0.992           
13 第五透鏡 3.2436 ASP 1.800 塑膠 1.544 56.0 3.21
14 -3.0430 ASP 0.160           
15 第六透鏡 1.5746 ASP 0.482 塑膠 1.686 18.4 -5.50
16 0.9725 ASP 0.957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201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2.480 mm
表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9.0000000E+01 -6.3976000E+00 3.7095300E+01 -7.6165400E-01
A4 = -6.6228593E-02 1.2651691E-01 -1.9039611E-03 -1.7067005E-02
A6 = 6.6603030E-02 -8.0597327E-02 -1.6595350E-03 1.2440428E-02
A8 = -9.3475454E-02 1.8113552E-02 -3.3302260E-03 -4.6873122E-02
A10= 9.8817744E-02 9.8102967E-02 2.1667379E-02 8.9855546E-02
A12= -6.9380249E-02 -1.7110685E-01 -4.9906122E-02 -1.0231636E-01
A14= 2.8150595E-02 1.3084860E-01 5.6363118E-02 6.4202772E-02
A16= -4.9336209E-03 -3.8360603E-02 -2.2858352E-02 -1.6084886E-02
表面 8 9 10 11
k = -2.7603000E+01 -7.1742600E+00 -9.7719700E+00 -9.0000000E+01
A4 = -6.2593476E-02 -8.5247060E-02 1.1498740E-02 3.4473282E-02
A6 = 1.2700725E-01 1.7002233E-01 -7.8184184E-04 -5.6715852E-02
A8 = -1.2168303E-01 -1.6445842E-01 -1.3267935E-02 2.9527151E-02
A10= 6.6047049E-02 9.8917369E-02 1.5020615E-02 -9.2406806E-03
A12= -2.0032438E-02 -3.9729754E-02 -8.0272904E-03 1.8487963E-03
A14= 1.7865200E-03 1.0831570E-02 2.5056533E-03 -2.2222492E-04
A16= 1.0847965E-03 -1.9800636E-03 -4.8384285E-04 1.2261558E-05
A18= -4.9366001E-04 2.3241360E-04 5.7276652E-05 1.5210025E-07
A20= 9.6153848E-05 -1.5837645E-05 -3.8283814E-06 -3.4027586E-08
A22= -9.5383318E-06 4.7647075E-07 1.1106928E-07
A24= 3.9205515E-07
表面 13 14 15 16
k = -9.0681500E+00 -5.4765900E+00 -1.4598100E+00 -1.6762800E+00
A4 = 5.8640775E-02 2.7989837E-02 -9.9132813E-02 -1.0759804E-01
A6 = -2.8348061E-02 5.7515836E-03 2.0928582E-02 1.6299444E-02
A8 = 1.1132100E-02 -9.0678307E-03 -1.3366178E-02 2.9196927E-03
A10= -3.8473130E-03 2.8615510E-03 8.0458026E-03 -1.7967984E-03
A12= 9.5001095E-04 -3.0472972E-04 -2.6387959E-03 3.6470679E-04
A14= -1.5021748E-04 -3.4342480E-05 5.1013670E-04 -3.8753819E-05
A16= 1.4496648E-05 1.4396791E-05 -6.0618335E-05 2.1304413E-06
A18= -7.8151669E-07 -1.8296425E-06 4.3608919E-06 -4.7496774E-08
A20= 1.8021255E-08 1.0913454E-07 -1.7423134E-07
A22= -2.5652794E-09 2.9639857E-09
第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二實施例
f [mm] 3.38 f/f12 0.25
Fno 2.40 f/f3456 0.76
HFOV [度] 43.0 f12/R4 -5.52
(N3+N6)/2 1.69 f2/f56 0.87
(V4+V5)/(V3+V6) 3.05 f2/R4 -1.47
(CT1+T12+CT2)/f 0.47 f56/f 1.25
T23/f 1.42 f5×f6/(f×f) -1.54
T23/ImgH 1.64 f6/R11+f6/R12 -9.14
(T34+T56)/f 0.06 R6/R7 0.98
(T34+T56)/ΣAT 0.03 Y62/Y11 2.48
(R3-R4)/(R3+R4) 1.75 Y62/Y22 3.17
(R6-R7)/(R6+R7) -0.01 ATmax/f 1.42
(R11-R12)/(R11+R12) 0.24 SL/TL 0.93
f/(CT1+CT2) 4.27 TL/ImgH 4.42
f2/f1 -1.04 TL/EPD 9.22
f/R1 0.41 FOV [度] 86.0
f/R7 1.42    
請配合參照第3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2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3B圖與第3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3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5A圖以及第6圖,其中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3的示意圖,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5A圖可知,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3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一臨界點。
第三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表五、第三實施例
 f(焦距) = 3.61 mm、Fno(光圈值) = 2.40、HFOV(半視角) = 40.5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8.3333 ASP 0.200 塑膠 1.545 56.1 -4.50
2 1.8795 ASP 0.694           
3 光圈 平面 0.040           
4 第二透鏡 -9.0909 ASP 0.636 塑膠 1.544 56.0 4.10
5 -1.8342 ASP 0.100           
6 稜鏡 平面 4.200 玻璃 1.933 18.8 -
7 平面 0.500           
8 第三透鏡 7.6336 ASP 0.230 塑膠 1.686 18.4 -5.88
9 2.6073 ASP 0.062           
10 第四透鏡 3.5414 ASP 1.820 塑膠 1.544 56.0 3.83
11 -4.1417 ASP 0.100           
12 光闌 平面 0.992           
13 第五透鏡 -7.4074 ASP 1.172 塑膠 1.544 56.0 4.09
14 -1.8076 ASP 0.208           
15 第六透鏡 1.6351 ASP 0.477 塑膠 1.686 18.4 -4.84
16 0.9654 ASP 0.957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321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2.490 mm
表六、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1.9466200E+01 -2.3168700E+00 -8.8812900E+01 -3.2918600E-01
A4 = 9.9010126E-02 2.0802549E-01 7.5042457E-03 -8.0382018E-03
A6 = -1.8264831E-01 -1.3218043E-01 2.3109616E-03 -6.2260301E-03
A8 = 1.5815657E-01 -5.2990846E-02 1.9238736E-02 4.8885025E-03
A10= -1.3357550E-01 3.7965958E-01 -5.2915641E-02 -2.9467701E-02
A12= 8.2886832E-02 -6.1248411E-01 6.6517981E-02 4.6829322E-02
A14= -3.0324354E-02 4.6530871E-01 -3.9124476E-02 -3.6495265E-02
A16= 4.7758492E-03 -1.3320007E-01 9.8277122E-03 1.1316079E-02
表面 8 9 10 11
k = -8.0265800E+01 -7.6390000E+00 -1.0283900E+01 4.0948100E-01
A4 = -4.6586578E-02 -4.2988207E-02 2.0835139E-02 3.5841017E-02
A6 = 8.3946692E-02 7.9109498E-02 -2.5266381E-02 -1.8393170E-02
A8 = -7.6690073E-02 -7.3714993E-02 2.0685937E-02 2.8628757E-04
A10= 3.8432239E-02 4.3131792E-02 -1.1347836E-02 3.4430311E-03
A12= -8.1285827E-03 -1.6825955E-02 4.3933658E-03 -1.6604550E-03
A14= -2.0479434E-03 4.4661944E-03 -1.1976357E-03 3.9512760E-04
A16= 2.0190599E-03 -8.0363646E-04 2.2151549E-04 -5.2974582E-05
A18= -6.6450249E-04 9.4523732E-05 -2.6147871E-05 3.7979191E-06
A20= 1.1876546E-04 -6.5936747E-06 1.7642709E-06 -1.1184964E-07
A22= -1.1472089E-05 2.0713784E-07 -5.1568763E-08
A24= 4.7027283E-07
表面 13 14 15 16
k = -8.4835300E+01 -6.9784300E+00 -1.7454000E+00 -2.0425900E+00
A4 = 6.4731713E-02 6.9699567E-03 -5.2964280E-02 -8.1309228E-02
A6 = -1.9067262E-02 3.3713967E-02 -9.6892009E-03 1.9317342E-02
A8 = -8.8259187E-04 -3.2402847E-02 5.3732754E-03 -3.0905900E-03
A10= 2.0494220E-03 1.4792643E-02 -1.0635739E-03 4.3886179E-04
A12= -6.1067698E-04 -4.1846287E-03 1.3882579E-04 -6.7123050E-05
A14= 9.0921009E-05 7.8704950E-04 -2.1023956E-05 7.3398081E-06
A16= -7.3130405E-06 -9.9387095E-05 3.5784678E-06 -4.2003635E-07
A18= 2.9327355E-07 8.1359568E-06 -3.9120314E-07 9.4935076E-09
A20= -4.3398119E-09 -3.8936029E-07 2.1758031E-08
A22= 8.2125058E-09 -4.7602436E-10
第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三實施例
f [mm] 3.61 f/f12 0.31
Fno 2.40 f/f3456 0.75
HFOV [度] 40.5 f12/R4 -6.28
(N3+N6)/2 1.69 f2/f56 0.35
(V4+V5)/(V3+V6) 3.05 f2/R4 -2.23
(CT1+T12+CT2)/f 0.43 f56/f 3.23
T23/f 1.33 f5×f6/(f×f) -1.52
T23/ImgH 1.64 f6/R11+f6/R12 -7.97
(T34+T56)/f 0.07 R6/R7 0.74
(T34+T56)/ΣAT 0.04 Y62/Y11 2.57
(R3-R4)/(R3+R4) 0.66 Y62/Y22 3.03
(R6-R7)/(R6+R7) -0.15 ATmax/f 1.33
(R11-R12)/(R11+R12) 0.26 SL/TL 0.93
f/(CT1+CT2) 4.32 TL/ImgH 4.40
f2/f1 -0.91 TL/EPD 8.60
f/R1 0.43 FOV [度] 81.0
f/R7 1.02    
請配合參照第5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3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5B圖與第5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5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7A圖以及第8圖,其中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4的示意圖,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7A圖可知,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4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四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一臨界點。
第四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表七、第四實施例
 f(焦距) = 3.19 mm、Fno(光圈值) = 2.41、HFOV(半視角) = 44.0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8.3331 ASP 0.200 塑膠 1.562 44.6 -3.30
2 1.5024 ASP 0.683           
3 光圈 平面 0.090           
4 第二透鏡 27.6761 ASP 1.050 塑膠 1.544 56.0 3.22
5 -1.8455 ASP 0.127           
6 稜鏡 平面 4.200 玻璃 1.803 46.6 -
7 平面 0.500           
8 第三透鏡 4.8269 ASP 0.300 塑膠 1.686 18.4 -3.82
9 1.6561 ASP 0.142           
10 第四透鏡 2.6204 ASP 1.510 塑膠 1.544 56.0 3.70
11 -6.9043 ASP 0.137           
12 光闌 平面 0.277           
13 第五透鏡 4.1905 ASP 1.637 塑膠 1.544 56.0 -31.17
14 2.8976 ASP 0.224           
15 第六透鏡 0.9313 ASP 0.460 塑膠 1.686 18.4 4.07
16 1.1168 ASP 0.957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073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2.580 mm
表八、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1.0006200E+01 -3.1768900E+00 -3.6326800E+01 -4.1745900E-01
A4 = 1.0626490E-02 1.5400571E-01 5.6352970E-03 -1.0160797E-02
A6 = -5.6390429E-02 -5.1720362E-02 -4.1761355E-02 -1.0797198E-02
A8 = 3.4407491E-02 -8.4638647E-02 1.6997552E-01 1.7956477E-02
A10= 2.9247021E-03 3.4760455E-01 -4.0910624E-01 -3.2918203E-02
A12= -2.4177892E-02 -5.2859135E-01 5.6207304E-01 3.0858444E-02
A14= 1.7601051E-02 4.3599173E-01 -4.0227137E-01 -1.5097824E-02
A16= -4.3820687E-03 -1.4509441E-01 1.1682698E-01 3.0573792E-03
表面 8 9 10 11
k = -9.0000000E+01 -1.1341700E+01 -3.0359600E+01 2.8543500E+00
A4 = -3.3880568E-02 -2.6710860E-02 7.7942252E-03 4.9529556E-02
A6 = 2.1347537E-03 2.1121177E-02 1.6552384E-02 -2.1118893E-02
A8 = 4.5722347E-02 -2.8487300E-03 -3.4587197E-02 -9.6658209E-03
A10= -5.8272868E-02 -3.2171235E-03 2.7602919E-02 1.0447965E-02
A12= 3.9131463E-02 2.1556727E-03 -1.1997343E-02 -4.1202554E-03
A14= -1.7129993E-02 -7.0394481E-04 3.1665662E-03 9.5179773E-04
A16= 5.1549601E-03 1.4448016E-04 -5.2388019E-04 -1.3509349E-04
A18= -1.0606509E-03 -1.8941480E-05 5.3263375E-05 1.0846049E-05
A20= 1.4230186E-04 1.4484789E-06 -3.0472502E-06 -3.7335109E-07
A22= -1.1180578E-05 -4.9112128E-08 7.5090305E-08
A24= 3.8881161E-07
表面 13 14 15 16
k = -4.8762800E+00 -4.4406200E+01 -3.4285900E+00 -1.3431900E+00
A4 = 9.2739094E-02 -1.4466711E-01 2.2221152E-02 -1.0695925E-01
A6 = -6.9784493E-02 1.0962882E-01 -1.8428264E-01 -1.5376219E-02
A8 = 3.5484677E-02 -5.5716508E-02 1.2100232E-01 1.6290404E-02
A10= -1.3717093E-02 1.8961278E-02 -4.1171136E-02 -4.0601137E-03
A12= 3.5849411E-03 -4.5290471E-03 8.8097593E-03 5.1931941E-04
A14= -5.9204943E-04 7.8395418E-04 -1.2495591E-03 -3.7959142E-05
A16= 5.8883897E-05 -9.6804017E-05 1.1690796E-04 1.5317089E-06
A18= -3.2142096E-06 7.9707435E-06 -6.8805211E-06 -2.6797633E-08
A20= 7.3874806E-08 -3.8459071E-07 2.2865076E-07
A22= 8.0999031E-09 -3.2395882E-09
第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四實施例
f [mm] 3.19 f/f12 0.44
Fno 2.41 f/f3456 0.70
HFOV [度] 44.0 f12/R4 -3.92
(N3+N6)/2 1.69 f2/f56 0.57
(V4+V5)/(V3+V6) 3.05 f2/R4 -1.75
(CT1+T12+CT2)/f 0.63 f56/f 1.78
T23/f 1.51 f5×f6/(f×f) -12.47
T23/ImgH 1.65 f6/R11+f6/R12 8.01
(T34+T56)/f 0.11 R6/R7 0.63
(T34+T56)/ΣAT 0.06 Y62/Y11 2.62
(R3-R4)/(R3+R4) 1.14 Y62/Y22 2.94
(R6-R7)/(R6+R7) -0.23 ATmax/f 1.51
(R11-R12)/(R11+R12) -0.09 SL/TL 0.93
f/(CT1+CT2) 2.55 TL/ImgH 4.35
f2/f1 -0.98 TL/EPD 9.64
f/R1 0.38 FOV [度] 88.0
f/R7 1.22    
請配合參照第7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4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7B圖與第7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7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9A圖以及第10圖,其中第9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5的示意圖,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9A圖可知,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5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四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二臨界點。
第五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九、第五實施例
f(焦距) = 3.14 mm、Fno(光圈值) = 2.36、HFOV(半視角) = 45.1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8.7184 ASP 0.200 塑膠 1.566 37.4 -3.41
2 1.5656 ASP 0.923           
3 光圈 平面 0.000           
4 第二透鏡 21.5263 ASP 0.577 塑膠 1.544 56.0 3.16
5 -1.8493 ASP 0.100           
6 稜鏡 平面 4.200 玻璃 1.803 46.8 -
7 平面 0.500           
8 第三透鏡 40.5041 ASP 0.300 塑膠 1.686 18.4 -6.64
9 4.0838 ASP 0.030           
10 第四透鏡 5.7798 ASP 1.329 塑膠 1.544 56.0 -30.23
11 3.9302 ASP 0.795           
12 光闌 平面 -0.755           
13 第五透鏡 2.0039 ASP 1.500 塑膠 1.544 56.0 2.22
14 -2.2278 ASP 0.160           
15 第六透鏡 1.7416 ASP 0.430 塑膠 1.686 18.4 -6.04
16 1.1029 ASP 0.957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319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2.585 mm
表十、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3.2931900E+01 -4.1469100E+00 1.8946800E+01 -4.5659600E-01
A4 = -9.7509879E-03 1.3912160E-01 -3.9768470E-04 -1.3579456E-02
A6 = -4.3410797E-02 -6.3571511E-02 1.9340196E-02 9.8472850E-03
A8 = 5.2015108E-02 -2.8491174E-02 -1.3821667E-01 -5.0180652E-02
A10= -5.8275399E-02 1.8027247E-01 4.2855966E-01 8.7123693E-02
A12= 4.5475475E-02 -2.6830046E-01 -7.0101264E-01 -9.0041093E-02
A14= -1.9653132E-02 2.1213703E-01 5.8431848E-01 4.9225940E-02
A16= 3.4251365E-03 -6.5404170E-02 -1.9367259E-01 -1.0319229E-02
表面 8 9 10 11
k = -9.0000000E+01 -5.9317200E+00 -4.7576100E+00 -8.9996900E+01
A4 = -2.6654150E-02 -2.3194267E-02 2.3311389E-02 6.9218339E-02
A6 = 2.5865796E-02 3.1788965E-02 -2.8389085E-02 -1.0677887E-01
A8 = -7.8141747E-03 -2.2091146E-02 2.7842347E-02 5.4570371E-02
A10= -9.2471749E-03 1.0766429E-02 -1.7342149E-02 -1.6684337E-02
A12= 1.3075105E-02 -4.1093410E-03 6.8805911E-03 3.3909761E-03
A14= -8.2060708E-03 1.2154343E-03 -1.7823566E-03 -4.4853436E-04
A16= 3.1487003E-03 -2.5919174E-04 3.0162678E-04 3.3469489E-05
A18= -7.8051576E-04 3.6317578E-05 -3.2206816E-05 -8.4700815E-07
A20= 1.2242915E-04 -2.9444335E-06 1.9732032E-06 -2.2333825E-08
A22= -1.1071275E-05 1.0373436E-07 -5.3001904E-08
A24= 4.3977557E-07
表面 13 14 15 16
k = -1.4707900E+01 -1.5466100E+01 -1.5823900E+00 -1.4178200E+00
A4 = 1.1088098E-01 -1.0985139E-01 -7.0861889E-02 -5.0492094E-02
A6 = -8.1680784E-02 2.1108853E-01 8.2273836E-02 -4.5016179E-02
A8 = 3.9091732E-02 -1.5965752E-01 -1.0232548E-01 2.8150909E-02
A10= -1.4127835E-02 6.9884574E-02 5.6862427E-02 -7.4749631E-03
A12= 3.5207066E-03 -1.9988397E-02 -1.7813222E-02 1.1052455E-03
A14= -5.5787288E-04 3.8561675E-03 3.4616328E-03 -9.3233757E-05
A16= 5.3141849E-05 -4.9385008E-04 -4.2659011E-04 4.1740645E-06
A18= -2.7720431E-06 3.9913950E-05 3.2445631E-05 -7.6726504E-08
A20= 6.0870015E-08 -1.8317203E-06 -1.3885837E-06
A22= 3.6233940E-08 2.5555759E-08
第五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五實施例
f [mm] 3.14 f/f12 0.43
Fno 2.36 f/f3456 0.70
HFOV [度] 45.1 f12/R4 -3.90
(N3+N6)/2 1.69 f2/f56 1.30
(V4+V5)/(V3+V6) 3.05 f2/R4 -1.71
(CT1+T12+CT2)/f 0.54 f56/f 0.77
T23/f 1.53 f5×f6/(f×f) -1.36
T23/ImgH 1.64 f6/R11+f6/R12 -8.94
(T34+T56)/f 0.06 R6/R7 0.71
(T34+T56)/ΣAT 0.03 Y62/Y11 2.26
(R3-R4)/(R3+R4) 1.19 Y62/Y22 2.93
(R6-R7)/(R6+R7) -0.17 ATmax/f 1.53
(R11-R12)/(R11+R12) 0.22 SL/TL 0.90
f/(CT1+CT2) 4.04 TL/ImgH 4.01
f2/f1 -0.93 TL/EPD 8.86
f/R1 0.36 FOV [度] 90.2
f/R7 0.54    
請配合參照第9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5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9B圖與第9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9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11A圖以及第12圖,其中第1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6的示意圖,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1A圖可知,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6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光闌S1、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2、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四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三臨界點。
第六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表十一、第六實施例
f(焦距) = 3.77 mm、Fno(光圈值) = 2.40、HFOV(半視角) = 37.6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1.7570 ASP 0.598 塑膠 1.639 23.5 -51.84
2 -2.1016 ASP 0.133           
3 光圈 平面 0.090           
4 第二透鏡 -9.8681 ASP 0.436 塑膠 1.544 56.0 5.90
5 -2.4606 ASP 0.100           
6 稜鏡 平面 3.800 玻璃 1.772 49.6 -
7 平面 0.010           
8 光闌 平面 0.571           
9 第三透鏡 -11.4947 ASP 0.220 塑膠 1.686 18.4 -5.30
10 5.3646 ASP 0.041           
11 第四透鏡 11.9901 ASP 1.208 塑膠 1.544 56.0 8.00
12 -6.5836 ASP 0.100           
13 光闌 平面 0.000           
14 第五透鏡 6.5187 ASP 1.135 塑膠 1.544 56.0 2.93
15 -1.9780 ASP 0.030           
16 第六透鏡 1.0474 ASP 0.360 塑膠 1.686 18.4 -4.38
17 0.6681 ASP 0.957           
18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9 平面 0.086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8(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700 mm
表面13(光闌S2)的有效半徑為 2.345 mm
表十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2.9237400E+00 -3.8519300E+00 9.0000000E+01 3.5685000E+00
A4 = -1.4951606E-02 9.3517140E-03 -1.4617771E-02 -4.6097512E-03
A6 = 9.0095814E-03 -1.9155051E-02 -3.7201597E-02 -3.6588053E-02
A8 = -1.2790110E-03 3.9235735E-02 1.9454206E-02 1.3177636E-01
A10= -3.1290314E-03 -3.7510798E-02 -8.3203293E-03 -2.2673754E-01
A12= 3.4386400E-03 1.8519931E-02 -2.5064471E-02 2.0021170E-01
A14= -8.3674977E-04 -2.4715221E-03 2.4527618E-02 -8.0932511E-02
A16= -5.4882819E-03 1.1793220E-02
表面 9 10 11 12
k = 4.7445700E+00 -5.7022800E+01 -3.9958000E+01 1.3001800E+00
A4 = -1.1885890E-01 -5.7181477E-02 6.8780707E-02 3.3044620E-01
A6 = 1.3409295E-01 5.9495324E-02 -1.2482548E-01 -4.5171859E-01
A8 = 3.4708685E-02 5.5868889E-02 1.7516378E-01 2.7468655E-01
A10= -3.2219199E-01 -2.3907545E-01 -2.2533013E-01 -8.9801357E-02
A12= 4.8588987E-01 3.0792828E-01 2.0904085E-01 1.0050536E-02
A14= -4.0732117E-01 -2.1992954E-01 -1.2697587E-01 4.2296383E-03
A16= 2.1984328E-01 9.8833812E-02 5.0599602E-02 -2.2338829E-03
A18= -8.0094978E-02 -2.9247033E-02 -1.3361448E-02 5.0100264E-04
A20= 1.9924284E-02 5.7489021E-03 2.3199017E-03 -6.4136065E-05
A22= -3.3377455E-03 -7.3472716E-04 -2.5480785E-04 4.6540357E-06
A24= 3.6016102E-04 5.7437591E-05 1.6055116E-05 -1.5272943E-07
A26= -2.2602549E-05 -2.3908179E-06 -4.4209201E-07
A28= 6.2659372E-07 3.6422863E-08
表面 14 15 16 17
k = 3.6502900E+00 -1.0925400E+01 -4.1445400E+00 -1.7323000E+00
A4 = 3.8586338E-01 9.2195510E-02 1.7098001E-01 -2.0442770E-01
A6 = -4.0775479E-01 1.5782302E-01 -2.9428777E-01 6.0929946E-02
A8 = 2.8808480E-01 -1.8910463E-01 1.6437976E-01 -1.0052597E-02
A10= -1.4197898E-01 9.5616557E-02 -5.0198973E-02 -7.2672274E-04
A12= 4.6969810E-02 -2.8517619E-02 9.5242274E-03 1.5915078E-03
A14= -9.9855762E-03 5.4110314E-03 -1.1626412E-03 -6.2915553E-04
A16= 1.1994941E-03 -6.5997718E-04 8.9317005E-05 1.2867199E-04
A18= -3.2230475E-05 5.0082819E-05 -3.9340477E-06 -1.5248744E-05
A20= -1.2675231E-05 -2.1493403E-06 7.5638806E-08 1.0496762E-06
A22= 1.9695531E-06 3.9787628E-08 -3.8653427E-08
A24= -1.2297973E-07 5.8043058E-10
A26= 2.9634541E-09
第六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六實施例
f [mm] 3.77 f/f12 0.66
Fno 2.40 f/f3456 0.66
HFOV [度] 37.6 f12/R4 -2.33
(N3+N6)/2 1.69 f2/f56 1.21
(V4+V5)/(V3+V6) 3.05 f2/R4 -2.40
(CT1+T12+CT2)/f 0.33 f56/f 1.30
T23/f 1.19 f5×f6/(f×f) -0.90
T23/ImgH 1.53 f6/R11+f6/R12 -10.74
(T34+T56)/f 0.02 R6/R7 0.45
(T34+T56)/ΣAT 0.01 Y62/Y11 2.44
(R3-R4)/(R3+R4) 0.60 Y62/Y22 2.97
(R6-R7)/(R6+R7) -0.38 ATmax/f 1.19
(R11-R12)/(R11+R12) 0.22 SL/TL 0.93
f/(CT1+CT2) 3.65 TL/ImgH 3.44
f2/f1 -0.11 TL/EPD 6.42
f/R1 -2.15 FOV [度] 75.2
f/R7 0.31    
請配合參照第11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6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11B圖與第11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11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13A圖以及第14圖,其中第1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7的示意圖,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3A圖可知,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7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一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六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一臨界點。
第七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表十三、第七實施例
f(焦距) = 2.93 mm、Fno(光圈值) = 2.40、HFOV(半視角) = 37.6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1.2731 ASP 0.561 塑膠 1.544 56.0 -529.20
2 -1.4773 ASP 0.105           
3 光圈 平面 -0.007           
4 第二透鏡 -776.0480 ASP 0.478 塑膠 1.544 56.0 5.25
5 -2.8467 ASP 0.100           
6 稜鏡 平面 2.650 玻璃 1.804 46.6 -
7 平面 0.402           
8 第三透鏡 -8.3034 ASP 0.220 塑膠 1.686 18.4 -3.87
9 3.9396 ASP 0.039           
10 第四透鏡 4.4121 ASP 0.723 塑膠 1.544 56.0 6.16
11 -13.1724 ASP 0.500           
12 光闌 平面 -0.400           
13 第五透鏡 -16.9372 ASP 0.880 塑膠 1.544 56.0 2.20
14 -1.1395 ASP 0.030           
15 第六透鏡 0.9840 ASP 0.352 塑膠 1.639 23.5 -3.80
16 0.6026 ASP 0.764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247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1.835 mm
表十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4.0676300E+00 -9.8964600E+00 -9.0000000E+01 6.2455900E+00
A4 = -1.5838809E-02 1.0826662E-01 2.8421369E-01 -2.9151125E-02
A6 = 8.8072139E-02 -2.9412394E-01 -1.0976888E+00 -6.2455113E-03
A8 = -1.6684809E-01 7.0484402E-01 2.8823199E+00 2.1629764E-01
A10= 1.9987011E-01 -8.9761591E-01 -5.6805421E+00 -6.4697917E-01
A12= -1.2982830E-01 6.1961014E-01 7.5747454E+00 1.0249832E+00
A14= 3.5320926E-02 -1.5439185E-01 -5.7125604E+00 -7.2862667E-01
A16= 1.7431062E+00 1.7962134E-01
表面 8 9 10 11
k = 1.2545500E+01 -9.0000000E+01 -5.8354400E+01 1.8579700E+01
A4 = -4.9658424E-01 -4.7009268E-01 5.2950231E-01 9.8154356E-01
A6 = 2.2650852E+00 2.4292929E+00 3.6674139E+00 -2.1586697E+00
A8 = -6.8052015E+00 -7.4313033E+00 -1.2399687E+02 2.3335656E+00
A10= 1.3913253E+01 1.4109203E+01 9.1493933E+02 -1.5886592E+00
A12= -1.9673219E+01 -1.7381131E+01 -3.5073559E+03 6.9197583E-01
A14= 1.9553437E+01 1.4384077E+01 8.2684534E+03 -2.0204868E-01
A16= -1.3775505E+01 -8.1412788E+00 -1.2756390E+04 7.6018878E-02
A18= 6.8787087E+00 3.1555688E+00 1.3142100E+04 -5.2834673E-02
A20= -2.4092699E+00 -8.2281760E-01 -8.9631488E+03 2.7010797E-02
A22= 5.7699339E-01 1.3781561E-01 3.8822690E+03 -7.7165488E-03
A24= -8.9767749E-02 -1.3377443E-02 -9.6599092E+02 1.1409249E-03
A26= 8.1591767E-03 5.7140874E-04 1.0500659E+02 -6.8595348E-05
A28= -3.2830124E-04
表面 13 14 15 16
k = -5.6361800E+01 -3.4484000E+00 -4.2319000E+00 -3.0663800E+00
A4 = 9.2106869E-01 1.9016944E-01 1.3443860E-01 1.4609848E-01
A6 = -1.3970559E+00 -5.6365067E-02 -7.5459795E-02 -5.4264308E-01
A8 = 1.2630538E+00 2.4538611E-01 -4.9085726E-01 5.9919693E-01
A10= -6.5931891E-01 -3.7377272E-01 8.4324447E-01 -3.9324152E-01
A12= 1.3358953E-01 2.5722078E-01 -6.8104921E-01 1.7076348E-01
A14= 5.1197305E-02 -9.9963776E-02 3.3310853E-01 -5.0138462E-02
A16= -4.4395916E-02 2.3421680E-02 -1.0514215E-01 9.8336957E-03
A18= 1.4058978E-02 -3.2842519E-03 2.1532822E-02 -1.2332738E-03
A20= -2.3442900E-03 2.5414127E-04 -2.7617998E-03 8.9369239E-05
A22= 1.9262332E-04 -8.3550057E-06 2.0141923E-04 -2.8429367E-06
A24= -4.0646067E-06 -6.3700111E-06
A26= -2.4632500E-07
第七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七實施例
f [mm] 2.93 f/f12 0.64
Fno 2.40 f/f3456 0.67
HFOV [度] 37.6 f12/R4 -1.61
(N3+N6)/2 1.66 f2/f56 1.54
(V4+V5)/(V3+V6) 2.67 f2/R4 -1.84
(CT1+T12+CT2)/f 0.39 f56/f 1.17
T23/f 1.08 f5×f6/(f×f) -0.98
T23/ImgH 1.38 f6/R11+f6/R12 -10.17
(T34+T56)/f 0.02 R6/R7 0.89
(T34+T56)/ΣAT 0.02 Y62/Y11 2.23
(R3-R4)/(R3+R4) 0.99 Y62/Y22 2.91
(R6-R7)/(R6+R7) -0.06 ATmax/f 1.08
(R11-R12)/(R11+R12) 0.24 SL/TL 0.92
f/(CT1+CT2) 2.82 TL/ImgH 3.44
f2/f1 -0.01 TL/EPD 6.44
f/R1 -2.30 FOV [度] 75.2
f/R7 0.66    
請配合參照第13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7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13B圖與第13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13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15A圖以及第16圖,其中第1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8的示意圖,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5A圖可知,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8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四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一臨界點。
第八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表十五、第八實施例
f(焦距) = 3.43 mm、Fno(光圈值) = 2.41、HFOV(半視角) = 41.2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17.5974 ASP 0.200 塑膠 1.545 56.1 -3.57
2 1.7459 ASP 0.869           
3 光圈 平面 -0.032           
4 第二透鏡 11.5329 ASP 0.862 塑膠 1.544 56.0 3.61
5 -2.3048 ASP 0.100           
6 稜鏡 平面 4.200 玻璃 1.803 46.8 -
7 平面 0.450           
8 第三透鏡 5.9971 ASP 0.260 塑膠 1.686 18.4 -5.23
9 2.2047 ASP 0.110           
10 第四透鏡 2.9424 ASP 1.691 塑膠 1.544 56.0 5.11
11 -39.9835 ASP 0.108           
12 光闌 平面 0.992           
13 第五透鏡 3.3224 ASP 1.703 塑膠 1.544 56.0 3.12
14 -2.8481 ASP 0.150           
15 第六透鏡 1.7341 ASP 0.430 塑膠 1.544 56.0 -4.47
16 0.9235 ASP 0.957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194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2.480 mm
表十六、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8.9748500E+01 -4.7721900E+00 6.0726000E+01 -9.4012800E-01
A4 = 4.5039890E-03 1.3495494E-01 -1.8201814E-03 -1.3140712E-02
A6 = -3.2306454E-02 -4.6906433E-02 3.0930461E-02 -2.9717620E-03
A8 = 1.0583143E-02 -7.9897628E-02 -1.4296889E-01 9.2393820E-03
A10= 1.2575288E-02 2.4679526E-01 3.7260584E-01 -1.9826974E-02
A12= -1.8091539E-02 -2.8907687E-01 -5.3662495E-01 2.1440946E-02
A14= 9.1450746E-03 1.7022560E-01 4.0584795E-01 -1.0901236E-02
A16= -1.7168051E-03 -3.9736293E-02 -1.2466622E-01 2.3738990E-03
表面 8 9 10 11
k = -9.0000000E+01 -7.5548700E+00 -1.0035100E+01 -9.0000000E+01
A4 = -4.9374239E-02 -7.0874265E-02 1.0332830E-02 2.3071967E-02
A6 = 8.9067248E-02 1.5423997E-01 2.6824235E-03 -4.4095999E-02
A8 = -7.3072334E-02 -1.6163815E-01 -1.2639835E-02 2.3097884E-02
A10= 1.9329144E-02 1.0308075E-01 1.0788169E-02 -7.3839159E-03
A12= 1.3671452E-02 -4.3236507E-02 -4.8092918E-03 1.5573376E-03
A14= -1.5475707E-02 1.2209165E-02 1.3036299E-03 -2.0889896E-04
A16= 7.1692900E-03 -2.3036738E-03 -2.2342430E-04 1.5916031E-05
A18= -1.9328606E-03 2.7888630E-04 2.3796652E-05 -5.1234466E-07
A20= 3.1454439E-04 -1.9613530E-05 -1.4443100E-06 -1.2679598E-10
A22= -2.8777868E-05 6.0980843E-07 3.8299725E-08
A24= 1.1413424E-06
表面 13 14 15 16
k = -1.1386400E+01 -6.3192600E+00 -1.3962000E+00 -1.7823600E+00
A4 = 6.7437602E-02 5.4832792E-02 -1.2566706E-01 -1.2298843E-01
A6 = -3.7109681E-02 -2.1088531E-02 3.1840275E-02 4.2350754E-02
A8 = 1.4944683E-02 2.8305062E-03 -1.0257804E-02 -1.3546591E-02
A10= -5.0994306E-03 -2.7333022E-04 3.9326353E-03 3.5350551E-03
A12= 1.2349793E-03 2.1338881E-04 -9.8867472E-04 -6.0762633E-04
A14= -1.8988765E-04 -8.7622086E-05 1.4683487E-04 6.3241082E-05
A16= 1.7641787E-05 1.7959069E-05 -1.2579147E-05 -3.6393578E-06
A18= -9.0825763E-07 -2.0161618E-06 5.6666183E-07 8.9063687E-08
A20= 1.9914894E-08 1.1778101E-07 -9.4162589E-09
A22= -2.7905340E-09 -6.2209496E-11
第八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八實施例
f [mm] 3.43 f/f12 0.34
Fno 2.41 f/f3456 0.72
HFOV [度] 41.2 f12/R4 -4.44
(N3+N6)/2 1.62 f2/f56 0.72
(V4+V5)/(V3+V6) 1.51 f2/R4 -1.57
(CT1+T12+CT2)/f 0.55 f56/f 1.46
T23/f 1.38 f5×f6/(f×f) -1.18
T23/ImgH 1.62 f6/R11+f6/R12 -7.41
(T34+T56)/f 0.08 R6/R7 0.75
(T34+T56)/ΣAT 0.04 Y62/Y11 2.38
(R3-R4)/(R3+R4) 1.50 Y62/Y22 3.06
(R6-R7)/(R6+R7) -0.14 ATmax/f 1.38
(R11-R12)/(R11+R12) 0.31 SL/TL 0.92
f/(CT1+CT2) 3.23 TL/ImgH 4.59
f2/f1 -1.01 TL/EPD 9.43
f/R1 0.19 FOV [度] 82.4
f/R7 1.17    
請配合參照第15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8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15B圖與第15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15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17A圖以及第18圖,其中第1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9的示意圖,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7A圖可知,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9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光闌S1、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九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塑膠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表十七、第九實施例
f(焦距) = 3.41 mm、Fno(光圈值) = 2.26、HFOV(半視角) = 42.1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13.7504 ASP 0.200 塑膠 1.566 37.4 -3.88
2 1.8826 ASP 0.757           
3 光圈 平面 0.067           
4 第二透鏡 371.3600 ASP 0.726 塑膠 1.544 56.0 3.40
5 -1.8601 ASP 0.100           
6 稜鏡 平面 4.200 塑膠 1.729 54.7 -
7 平面 0.500           
8 第三透鏡 -74.8374 ASP 0.300 塑膠 1.686 18.4 -6.30
9 4.5916 ASP 0.090           
10 第四透鏡 6.1367 ASP 1.502 塑膠 1.544 56.0 422.20
11 5.7614 ASP 0.673           
12 光闌 平面 -0.633           
13 第五透鏡 2.1497 ASP 1.500 塑膠 1.544 56.0 2.44
14 -2.6179 ASP 0.160           
15 第六透鏡 1.3798 ASP 0.430 塑膠 1.686 18.4 -5.38
16 0.8768 ASP 0.957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8 平面 0.377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12(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2.620 mm
表十八、非球面係數
表面 1 2 4 5
k = 9.0000000E+01 -3.3484100E+00 -9.0000000E+01 -4.1005400E-01
A4 = 7.7852534E-02 1.9328980E-01 9.8448621E-03 -8.7059974E-03
A6 = -1.5779456E-01 -1.4096670E-01 -5.6893162E-03 -7.1795272E-03
A8 = 1.4142293E-01 1.6147540E-02 -3.1307483E-03 7.8531216E-03
A10= -1.0453517E-01 2.1149218E-01 2.6300721E-02 -2.1922065E-02
A12= 5.3842310E-02 -3.5919183E-01 -5.3831927E-02 2.4916164E-02
A14= -1.6475087E-02 2.6572559E-01 4.6336928E-02 -1.5176146E-02
A16= 2.1463741E-03 -7.2875741E-02 -1.4211314E-02 3.8192815E-03
表面 8 9 10 11
k = 9.0000000E+01 -5.5338700E+00 -8.7105000E+00 -7.6642600E+01
A4 = -2.7778367E-02 -6.3128100E-01 2.8916065E-02 4.4426530E-02
A6 = 4.8567877E-02 4.1293425E+00 -3.3278417E-02 -7.4451870E-02
A8 = -4.1592773E-02 -1.3979870E+01 2.4848814E-02 3.0442203E-02
A10= 2.4379140E-02 3.6287114E+01 -1.2278365E-02 -5.2559385E-03
A12= -1.0117090E-02 -7.5081338E+01 4.1577977E-03 -2.0719716E-04
A14= 2.7523141E-03 1.1266092E+02 -9.7032382E-04 2.8445724E-04
A16= -4.1004643E-04 -1.1350816E+02 1.5185732E-04 -5.6816129E-05
A18= 7.6384515E-06 7.2025924E+01 -1.5022554E-05 5.0946563E-06
A20= 8.0282958E-06 -2.5987602E+01 8.3837819E-07 -1.7753096E-07
A22= -1.2455137E-06 4.0602089E+00 -1.9846983E-08
A24= 6.1772741E-08
表面 13 14 15 16
k = -6.7230300E+00 -1.8209100E+01 -1.6867300E+00 -1.5057500E+00
A4 = 8.5050450E-02 -3.2050515E-02 -8.9684746E-02 -1.6989789E-01
A6 = -6.7345602E-02 9.1063394E-02 9.3492478E-03 5.8319264E-02
A8 = 3.4042773E-02 -7.2284378E-02 -1.5547228E-02 -1.5293688E-02
A10= -1.3704593E-02 3.0156905E-02 1.3030011E-02 3.7640222E-03
A12= 3.8552027E-03 -7.8652859E-03 -4.8145894E-03 -7.7451398E-04
A14= -7.0398794E-04 1.3548184E-03 1.0002499E-03 1.1162001E-04
A16= 8.1403328E-05 -1.5376281E-04 -1.2568831E-04 -1.0181713E-05
A18= -5.7331880E-06 1.1027169E-05 9.5163384E-06 5.3496456E-07
A20= 2.2267506E-07 -4.5222355E-07 -4.0077475E-07 -1.2564265E-08
A22= -3.6052002E-09 8.0791992E-09 7.2232468E-09
第九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九實施例
f [mm] 3.41 f/f12 0.45
Fno 2.26 f/f3456 0.67
HFOV [度] 42.1 f12/R4 -4.07
(N3+N6)/2 1.69 f2/f56 1.24
(V4+V5)/(V3+V6) 3.05 f2/R4 -1.83
(CT1+T12+CT2)/f 0.51 f56/f 0.81
T23/f 1.41 f5×f6/(f×f) -1.13
T23/ImgH 1.64 f6/R11+f6/R12 -10.03
(T34+T56)/f 0.07 R6/R7 0.75
(T34+T56)/ΣAT 0.04 Y62/Y11 2.25
(R3-R4)/(R3+R4) 1.01 Y62/Y22 2.60
(R6-R7)/(R6+R7) -0.14 ATmax/f 1.41
(R11-R12)/(R11+R12) 0.22 SL/TL 0.92
f/(CT1+CT2) 3.68 TL/ImgH 4.13
f2/f1 -0.88 TL/EPD 8.02
f/R1 0.25 FOV [度] 84.2
f/R7 0.56    
請配合參照第17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9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17B圖與第17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17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十實施例>
請參照第19A圖以及第20圖,其中第19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0的示意圖,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19A圖可知,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ST、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光闌S1、反射元件E8、光闌S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一臨界點。
第十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十九以及表二十。
表十九、第十實施例
f(焦距) = 2.37 mm、Fno(光圈值) = 2.41、HFOV(半視角) = 37.4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光圈 平面 0.113           
2 第一透鏡 -1.0472 ASP 0.673 塑膠 1.545 56.1 37.59
3 -1.2221 ASP 0.073           
4 第二透鏡 -2.0904 ASP 0.800 塑膠 1.544 56.0 4.48
5 -1.2765 ASP 0.090           
6 光闌 平面 0.010           
7 稜鏡 平面 2.940 玻璃 1.835 42.7 -
8 平面 0.010           
9 光闌 平面 0.279           
10 第三透鏡 -3.2483 ASP 0.220 塑膠 1.686 18.4 -2.71
11 4.4694 ASP 0.099           
12 第四透鏡 5.4759 ASP 1.044 塑膠 1.544 56.0 3.91
13 -3.2501 ASP 0.100           
14 第五透鏡 -16.7187 ASP 0.847 塑膠 1.544 56.0 2.33
15 -1.2008 ASP 0.030           
16 第六透鏡 2.2947 ASP 0.597 塑膠 1.534 55.9 -5.17
17 1.1400 ASP 0.592           
18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9 平面 0.087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6(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0.879 mm
表面9(光闌S2)的有效半徑為 1.323 mm
表二十、非球面係數
表面 2 3 4 5
k = -3.4061700E+00 -8.9741200E+00 -6.9363200E+01 2.1818000E-01
A4 = -1.4028380E-01 5.1510054E-01 1.7492311E-01 4.5328209E-02
A6 = 2.5641056E+00 -5.5796486E-01 -7.6061001E-02 -1.4702397E-01
A8 = -1.9159390E+01 5.4370894E-01 2.1841895E-01 5.7304092E-01
A10= 7.5382612E+01 -1.2053294E+00 -4.3569172E+00 -1.1474699E+00
A12= -1.4550756E+02 1.1068161E+00 1.0599514E+01 1.1415094E+00
A14= 1.0550909E+02 -3.7491723E-01 -9.1178826E+00 -4.9977905E-01
表面 10 11 12 13
k = -1.4834800E+01 -1.6016300E+00 -4.7229300E+00 -1.2076500E+00
A4 = -4.2882223E-02 -1.9936306E-02 4.0122870E-02 2.4621764E-02
A6 = 1.8935300E-02 -5.6930878E-02 -8.1622041E-02 9.7443875E-03
A8 = 2.0207189E-01 1.2856931E-01 1.0100880E-01 -1.0490761E-03
A10= -3.1144535E-01 -6.6761576E-02 -5.6924297E-02 -9.2135965E-03
A12= 2.2980556E-01 2.4418460E-03 1.6143591E-02 4.8268465E-03
A14= -9.9563389E-02 6.6455393E-03 -2.1244427E-03 -6.6442727E-04
A16= 2.4585514E-02 -1.3637565E-03 8.8163231E-05
A18= -2.6780496E-03
表面 14 15 16 17
k = -9.0000000E+01 -2.8925100E+00 -4.8007700E-01 -5.7430300E+00
A4 = 7.9769202E-02 6.4735111E-03 -2.6834360E-01 -3.3646448E-01
A6 = 4.9274195E-02 1.0524632E-01 5.9272735E-02 1.5879557E-01
A8 = -1.3835860E-01 -1.3069146E-01 4.8194056E-02 -1.2937976E-02
A10= 1.1714588E-01 8.1499735E-02 -3.6143959E-02 -2.1518400E-02
A12= -5.3127334E-02 -2.4728699E-02 1.0623172E-02 1.1370039E-02
A14= 1.3597877E-02 3.2365981E-03 -1.5262554E-03 -2.7198137E-03
A16= -1.8555862E-03 -6.9557355E-05 8.7373344E-05 3.3556734E-04
A18= 1.0527554E-04 -1.2918826E-05 -1.7175834E-05
第十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十九及表二十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十實施例
f [mm] 2.37 f/f12 0.70
Fno 2.41 f/f3456 0.79
HFOV [度] 37.4 f12/R4 -2.66
(N3+N6)/2 1.61 f2/f56 1.40
(V4+V5)/(V3+V6) 1.51 f2/R4 -3.51
(CT1+T12+CT2)/f 0.65 f56/f 1.35
T23/f 1.40 f5×f6/(f×f) -2.15
T23/ImgH 1.84 f6/R11+f6/R12 -6.79
(T34+T56)/f 0.05 R6/R7 0.82
(T34+T56)/ΣAT 0.04 Y62/Y11 3.85
(R3-R4)/(R3+R4) 0.24 Y62/Y22 2.43
(R6-R7)/(R6+R7) -0.10 ATmax/f 1.40
(R11-R12)/(R11+R12) 0.34 SL/TL 1.01
f/(CT1+CT2) 1.61 TL/ImgH 4.80
f2/f1 0.12 TL/EPD 8.83
f/R1 -2.26 FOV [度] 74.9
f/R7 0.43    
請配合參照第19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19B圖與第19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19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十一實施例>
請參照第21A圖以及第22圖,其中第2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1的示意圖,第2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21A圖可知,第十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1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光圈ST、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光闌S1、反射元件E8、光闌S2、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四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二臨界點。
第十一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一以及表二十二。
表二十一、第十一實施例
f(焦距) = 2.38 mm、Fno(光圈值) = 2.41、HFOV(半視角) = 37.5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光圈 平面 0.143           
2 第一透鏡 -0.8607 ASP 0.248 塑膠 1.545 56.1 -13.24
3 -1.0766 ASP 0.101
4 第二透鏡 -1.7216 ASP 0.800 塑膠 1.544 56.0 3.64
5 -1.0711 ASP 0.090
6 光闌 平面 0.010
7 稜鏡 平面 2.660 玻璃 1.835 42.7 -
8 平面 0.010
9 光闌 平面 0.240
10 第三透鏡 -4.7995 ASP 0.200 塑膠 1.686 18.4 -3.61
11 5.2130 ASP 0.030
12 第四透鏡 3.5523 ASP 1.150 塑膠 1.544 56.0 3.91
13 -4.6879 ASP 0.100
14 第五透鏡 10.3209 ASP 0.632 塑膠 1.548 52.5 9.54
15 -10.3578 ASP 0.030
16 第六透鏡 0.9262 ASP 0.480 塑膠 1.686 18.4 14.07
17 0.8085 ASP 0.592
18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7 64.2 -
19 平面 0.201           
20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6(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0.896 mm
表面9(光闌S2)的有效半徑為 1.324 mm
表二十二、非球面係數
表面 2 3 4 5
k = -5.8337200E+00 -1.3359800E+01 -8.2300000E+01 2.2046300E-01
A4 = 3.6252726E-01 1.1968405E+00 -1.1405378E-01 1.1284920E-01
A6 = 1.9124727E+00 1.3500871E+00 3.8651080E+00 -3.1724491E-01
A8 = -2.1295237E+01 -1.7362519E+01 -2.3630690E+01 1.2679241E+00
A10= 8.5907811E+01 4.9229393E+01 6.9152968E+01 -2.9982888E+00
A12= -1.7378983E+02 -6.2457303E+01 -1.0441564E+02 3.7278679E+00
A14= 1.3788817E+02 2.8426949E+01 6.0029026E+01 -1.9679662E+00
表面 10 11 12 13
k = -2.8715200E+01 -3.1959200E+00 -1.9627400E+00 1.1612100E+00
A4 = -1.3734109E-01 -1.6922115E-01 4.1465604E-02 -8.4122198E-04
A6 = 5.7758868E-01 4.8507414E-01 -8.6113771E-02 1.1146478E-03
A8 = -9.1782239E-01 -7.7906275E-01 1.2486696E-01 2.2023756E-02
A10= 8.4297817E-01 8.4683548E-01 -8.4245033E-02 -3.0112422E-02
A12= -4.1212289E-01 -5.8728386E-01 3.0215761E-02 1.5489231E-02
A14= 4.4853715E-02 2.4460184E-01 -5.5060589E-03 -2.7263578E-03
A16= 5.5009229E-02 -5.5865781E-02 3.9947713E-04 6.7334763E-05
A18= -2.6422221E-02 5.3825763E-03
A20= 3.7502204E-03
表面 14 15 16 17
k = 3.2787700E+01 2.4118000E+01 -5.1579900E+00 -2.0341700E+00
A4 = 3.4026721E-01 3.7102602E-01 4.1381634E-01 2.9722885E-03
A6 = -7.5275525E-01 -1.8230961E+00 -1.8798522E+00 -1.1226800E+00
A8 = 9.7069120E-01 3.9350287E+00 2.4228143E+00 1.9095092E+00
A10= -6.8752347E-01 -5.2806727E+00 -1.7813168E+00 -1.6618476E+00
A12= 1.3524454E-01 4.8130123E+00 8.6277102E-01 8.7201161E-01
A14= 1.8544888E-01 -3.0932904E+00 -2.8228664E-01 -2.7464214E-01
A16= -1.8937307E-01 1.4121015E+00 5.9985906E-02 4.5408295E-02
A18= 8.9943530E-02 -4.4661819E-01 -7.4284034E-03 -1.4347468E-03
A20= -2.5200823E-02 9.2161891E-02 4.0431256E-04 -6.5614432E-04
A22= 3.9976330E-03 -1.1047931E-02 7.1564070E-05
A24= -2.7581397E-04 5.7887963E-04
第十一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一及表二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十一實施例
f [mm] 2.38 f/f12 0.59
Fno 2.41 f/f3456 0.56
HFOV [度] 37.5 f12/R4 -3.74
(N3+N6)/2 1.69 f2/f56 0.73
(V4+V5)/(V3+V6) 2.95 f2/R4 -3.39
(CT1+T12+CT2)/f 0.48 f56/f 2.10
T23/f 1.26 f5×f6/(f×f) 23.64
T23/ImgH 1.66 f6/R11+f6/R12 32.59
(T34+T56)/f 0.03 R6/R7 1.47
(T34+T56)/ΣAT 0.02 Y62/Y11 3.23
(R3-R4)/(R3+R4) 0.23 Y62/Y22 2.01
(R6-R7)/(R6+R7) 0.19 ATmax/f 1.26
(R11-R12)/(R11+R12) 0.07 SL/TL 1.02
f/(CT1+CT2) 2.27 TL/ImgH 4.29
f2/f1 -0.27 TL/EPD 7.87
f/R1 -2.77 FOV [度] 75.1
f/R7 0.67    
請配合參照第21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1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21B圖與第21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21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十二實施例>
請參照第23A圖以及第24圖,其中第2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2的示意圖,第2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由第23A圖可知,第十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2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反射元件E8、光闌S1、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而電子感光元件IS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IMG,其中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E1、E2、E3、E4、E5、E6),所述六片透鏡間無其他內插的透鏡。
第一透鏡E1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一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二透鏡E2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二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二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
第三透鏡E3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一反曲點,第三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四透鏡E4具有正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四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三反曲點,第四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五反曲點。
第五透鏡E5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鏡物側表面包含四反曲點,第五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
第六透鏡E6具有負屈折力,且為塑膠材質,其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並皆為非球面。另外,第六透鏡物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二反曲點且其離軸處包含一臨界點。
第十二實施例中,反射元件E8為稜鏡,並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二透鏡E2及第三透鏡E3之間。
濾光元件E7為玻璃材質,其設置於第六透鏡E6及成像面IMG間且不影響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再配合參照下列表二十三以及表二十四。
表二十三、第十二實施例
f(焦距) = 2.33 mm、Fno(光圈值) = 2.40、HFOV(半視角) = 37.5度
表面   曲率半徑 厚度 材質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0 被攝物 平面 無限
1 第一透鏡 -0.8107 ASP 0.239 塑膠 1.569 37.4 -15.16
2 -0.9905 ASP 0.066           
3 光圈 平面 0.020           
4 第二透鏡 -3.3021 ASP 0.495 塑膠 1.546 56.0 2.66
5 -1.0630 ASP 0.170           
6 稜鏡 平面 1.950 玻璃 1.909 31.4 -
7 平面 0.010           
8 光闌 平面 0.240           
9 第三透鏡 -1.8854 ASP 0.190 塑膠 1.693 18.4 -10.39
10 -2.6604 ASP 0.030           
11 第四透鏡 -7.4970 ASP 0.628 塑膠 1.546 56.0 0.57
12 -0.3087 ASP 0.030           
13 第五透鏡 -0.2735 ASP 0.288 塑膠 1.546 56.0 -0.95
14 -0.7909 ASP 0.030           
15 第六透鏡 1.0477 ASP 0.230 塑膠 1.693 18.4 -2.77
16 0.6169 ASP 0.606           
17 濾光元件 平面 0.210 玻璃 1.518 64.2 -
18 平面 0.108           
19 成像面 平面 -             
參考波長為587.6 nm  (d-line)
表面9(光闌S1)的有效半徑為 0.8535 mm
表二十四、非球面係數
表面 2 3 5 6
k = -5.0926130E+00 -1.2367550E+01 -9.0000000E+01 -1.4636110E+00
A4 = -2.4789383E-01 2.3621982E-01 8.5488094E-01 7.5040477E-02
A6 = 2.0128610E+00 1.6030292E+00 -6.5619391E+00 -5.0067469E+00
A8 = -8.8195915E+00 -4.2580286E+00 4.4980916E+01 7.2548263E+01
A10= 2.6040107E+01 3.3671655E+00 -1.9220539E+02 -5.9447084E+02
A12= -4.8407222E+01 3.9032329E+01 5.1222053E+02 2.9249177E+03
A14= 4.4448777E+01 -1.0211260E+02 -7.1579735E+02 -8.7081077E+03
A16= -1.3655325E+01 6.8625662E+01 3.4788045E+02 1.5270825E+04
A18= 1.6401400E+02 -1.4344617E+04
A20= -1.5789199E+02 5.5177182E+03
表面 10 11 12 13
k = -4.4669200E+01 -9.0000000E+01 3.3681850E+01 -9.1169820E+00
A4 = -3.3743470E-01 5.6822705E-02 7.4121098E-01 -5.3530087E+00
A6 = 4.9303444E+00 1.4998803E+00 -5.8455888E+00 5.9339725E+01
A8 = -2.9069165E+01 -1.1272392E+01 2.9772933E+01 -3.1365274E+02
A10= 1.0816395E+02 4.9055518E+01 -1.0558994E+02 9.0793809E+02
A12= -2.6695834E+02 -1.2509882E+02 2.9780304E+02 -1.3928026E+03
A14= 4.5057486E+02 1.9270498E+02 -6.5857400E+02 6.4786990E+02
A16= -5.3079958E+02 -1.8072146E+02 1.0607444E+03 1.5153877E+03
A18= 4.4048227E+02 9.8135276E+01 -1.1779756E+03 -3.2971504E+03
A20= -2.5635385E+02 -2.3646322E+01 8.6795279E+02 3.0830913E+03
A22= 1.0230494E+02 -3.6347048E+00 -4.0351573E+02 -1.5982197E+03
A24= -2.6620908E+01 3.9736776E+00 1.0695972E+02 4.4576326E+02
A26= 4.0605974E+00 -9.8532757E-01 -1.2309894E+01 -5.2222411E+01
A28= -2.7491162E-01 8.6148888E-02
表面 14 15 16 17
k = -8.2135800E+00 -1.0000000E+00 -4.7651970E+01 -1.0000000E+00
A4 = -6.7856608E+00 -1.3219353E+00 5.4949383E-01 -1.5659351E+00
A6 = 7.9890108E+01 2.4811457E+01 -2.1629681E+00 1.1279780E+00
A8 = -4.5016571E+02 -1.6643532E+02 -1.4777704E+01 -7.1740460E-02
A10= 1.4554311E+03 6.5324890E+02 8.8025547E+01 1.2139271E+00
A12= -2.8422483E+03 -1.7000655E+03 -2.1267733E+02 -4.2369595E+00
A14= 3.2570619E+03 3.0863621E+03 3.0201227E+02 4.8410402E+00
A16= -1.6553177E+03 -3.9779525E+03 -2.7895784E+02 -2.0774766E+00
A18= -8.0854111E+02 3.6407925E+03 1.7416406E+02 -5.0751150E-01
A20= 1.9805298E+03 -2.3330268E+03 -7.4148103E+01 9.8296550E-01
A22= -1.4788153E+03 1.0137465E+03 2.1212585E+01 -4.6275038E-01
A24= 5.7301409E+02 -2.8097982E+02 -3.9001726E+00 1.0127286E-01
A26= -1.1214737E+02 4.3976441E+01 4.1625406E-01 -8.8406337E-03
A28= 8.1891896E+00 -2.8620569E+00 -1.9597395E-02
第十二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配合表二十三及表二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數據:
第十二實施例
f [mm] 2.33 f/f12 0.84
Fno 2.40 f/f3456 0.29
HFOV [度] 37.5 f12/R4 -2.60
(N3+N6)/2 1.69 f2/f56 -4.57
(V4+V5)/(V3+V6) 3.05 f2/R4 -2.51
(CT1+T12+CT2)/f 0.35 f56/f -0.25
T23/f 1.02 f5×f6/(f×f) 0.49
T23/ImgH 1.31 f6/R11+f6/R12 -7.14
(T34+T56)/f 0.03 R6/R7 0.35
(T34+T56)/ΣAT 0.02 Y62/Y11 2.11
(R3-R4)/(R3+R4) 0.51 Y62/Y22 2.22
(R6-R7)/(R6+R7) -0.48 ATmax/f 1.02
(R11-R12)/(R11+R12) 0.26 SL/TL 0.94
f/(CT1+CT2) 3.17 TL/ImgH 3.05
f2/f1 -0.18 TL/EPD 5.71
f/R1 -2.87 FOV [度] 75.0
f/R7 -0.31    
請配合參照第23B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2配合另一反射元件E8的示意圖。第23B圖與第23A圖的差異僅在於,第23B圖的反射元件E8可轉折光軸方向,利於配置於不同需求的電子裝置。
<第十三實施例>
請參照第25A圖、第25B圖以及第25C圖,其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3中參數的示意圖。由第25A圖、第25B圖以及第25C圖可知,第十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3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且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至少一遮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IS則設置於成像面IMG。
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包含一第一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群的光軸為第一光軸X1。具體而言,第一透鏡群包含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而遮光片B1、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中。
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包含一反射元件E8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反射元件E8及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群的光軸為第二光軸X2。具體而言,反射元件E8、光闌S1、第三透鏡E3、第四透鏡E4、遮光片B2、第五透鏡E5、第六透鏡E6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反射元件E8為稜鏡,第三透鏡E3的物側表面具有遮光塗層,亦可視為遮光元件。另外,由第25B圖可知,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具有一承靠面AS,承靠面AS平行於第一光軸X1並位於稜鏡(即反射元件E8)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之間。
配合參照第25D圖、第25E圖以及第25F圖,其中第25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13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以及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示意圖,第25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13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以及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另一視角的示意圖,第25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13中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示意圖。由第25D圖可知,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像側表面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最物側表面連接,而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沿第一光軸X1的最大長度為CM1L,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CM2L。由第25E圖可知,由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物側表面觀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大外徑為CM1O,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CM2L。由第25F圖可知,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可劃分為一稜鏡容置空間PC以及一透鏡容置空間LC,其中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CM2L,稜鏡容置空間PC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PCL,透鏡容置空間LC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LCL。稜鏡容置空間PC則為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銜接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部分,藉以提供取像裝置13轉折光軸的空間,適於搭載在不同尺寸的電子裝置。
請配合參照第25G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13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示意圖。由第25G圖可知,由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物側表面觀之,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一開口OP定義一外接圓以及一內接圓,外接圓涵蓋開口OP之最小圓,涵蓋開口OP的外接圓之半徑為SDB1,內接圓為無涵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之最大圓,無涵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內接圓的半徑為SDB2。再配合參照第25A圖至第25C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為Y1R1,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一光軸X1方向的高度為RBH,第一光軸X1於稜鏡(即反射元件E8)中的長度為THP1,第二光軸X2於稜鏡(即反射元件E8)中的長度為THP2,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開口表面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一光軸X1的最小高度差為DH,稜鏡物側表面(即反射元件E8的物側表面)至相鄰的透鏡表面(即第二透鏡E2的像側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第一光軸X1的距離為PG1,稜鏡像側表面(即反射元件E8的像側表面)至相鄰的透鏡表面(即第三透鏡E3的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第二光軸X2的距離為PG2,稜鏡物側表面(即反射元件E8的物側表面)與第一光軸X1的交點沿第二光軸X2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最短距離為PD1,稜鏡像側表面(即反射元件E7的像側表面)與第二光軸X2的交點沿第一光軸X1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最短距離為PD2,第一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即第一透鏡E1的物側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即第二透鏡E2的像側表面)於光軸(即第一光軸X1)上的距離為TD1,第二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即第三透鏡E3的物側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即第六透鏡E6的像側表面)於光軸(即第二光軸X2)上的距離為TD2,承靠面AS沿第一光軸X1的長度為D,其數值及其滿足的條件將表列於下方表二十五。
再配合參照第25H圖、第25I圖以及第25J圖,其中第25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13中遮光元件的示意圖,第25I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13中第三透鏡E3的示意圖,第25J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13中遮光片B2的示意圖。由第25H圖、第25I圖以及第25J圖可知,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13包含的遮光元件為三,分別為遮光片B1、第三透鏡E3以及遮光片B2,其中各遮光元件包含一遮光部分C1以及一通光部分C2。遮光部分C1為遮光元件中光線無法通透之一部分,通光部分C2為遮光元件中光線可通透之一部分,通光部分C2可定義一外接圓以及一內接圓。外接圓為通光部分C2的一最大孔徑,遮光元件的通光部分C2的最大孔徑的外接圓的半徑為D1,內接圓為無涵蓋遮光部分的一最大孔徑,遮光元件中無涵蓋遮光部分C1的最大孔徑的內接圓的半徑為D2,其數值及其滿足的條件將表列於下方表二十五以及表二十六。另外,通光部分C2具有複數個凸起,遮光片B1、第三透鏡E3以及遮光片B2的凸起的數量分別為 24個、36個以及30個。再者,第三透鏡E3的有效徑為非圓形,即對應遮光部分C1的設置,且其遮光部分C1為次波長結構。
第十三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列表二十五以及表二十六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以及前述段落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表二十五、第十三實施例
D [mm] 0.23 f [mm] 2.25
DH [mm] 0.73 Fno 2.40
ImgH [mm] 1.81 HFOV [度] 37.5
PD1 [mm] 0.75 PD1/ImgH 0.41
PD2 [mm] 0.98 PD2/ImgH 0.54
PG1 [mm] 0.35 RBH/ImgH 1.84
PG2 [mm] 0.23 SDB2/SDB1 0.52
RBH [mm] 3.30 (TD1+TD2)/(THP1+THP2) 1.15
SDB1 [mm] 1.35 (THP1+THP2)/ImgH 1.07
SDB2 [mm] 0.70 Y1R1/ImgH 0.35
TD1 [mm] 0.82 TL/ImgH 3.05
TD2 [mm] 1.43 TL/EPD 5.71
THP1 [mm] 0.98 Y1R1 [mm] 0.64
THP2 [mm] 0.98 FOV [度] 75.0
表二十六、第十三實施例各遮光元件D1及D2數值
元件 D1 D2 D2/D1
遮光片B1 0.86 0.56 0.65
第三透鏡E3 0.99 0.95 0.96
遮光片B2 1.22 1.17 0.96
<第十四實施例>
請參照第26A圖、第26B圖以及第26C圖,其分別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4中參數的示意圖。由第26A圖、第26B圖以及第26C圖可知,第十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4包含成像系統鏡組(未另標號)以及電子感光元件IS。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濾光元件E7以及成像面IMG,且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至少一遮光元件。電子感光元件IS則設置於成像面IMG。
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包含一第一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一透鏡群的光軸為第一光軸X1。具體而言,第一透鏡群包含第一透鏡E1、第二透鏡E2,而遮光片B1、第一透鏡E1、光圈ST、第二透鏡E2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中。
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包含一反射元件E8以及一第二透鏡群,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反射元件E8及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第二透鏡群的光軸為第二光軸X2。具體而言,反射元件E8、光闌S1、第三透鏡E3、遮光片B3、第四透鏡E4、遮光片B4、第五透鏡E5、遮光片B2、第六透鏡E6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設置於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反射元件E8為稜鏡,第三透鏡E3的物側表面具有遮光塗層,亦可視為遮光元件。另外,由第26B圖可知,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具有一承靠面AS,承靠面AS平行於第一光軸X1並位於稜鏡(即反射元件E8)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之間。
配合參照第26D圖、第26E圖以及第26F圖,其中第26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14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以及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示意圖,第26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14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以及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另一視角的示意圖,第26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14中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示意圖。由第26D圖可知,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像側表面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最物側表面連接,而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沿第一光軸X1的最大長度為CM1L,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CM2L。由第26E圖可知,由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物側表面觀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大外徑為CM1O,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CM2L。由第26F圖可知,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可劃分為一稜鏡容置空間PC以及一透鏡容置空間LC,其中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CM2L,稜鏡容置空間PC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PCL,透鏡容置空間LC沿第二光軸X2的最大長度為LCL。稜鏡容置空間PC則為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銜接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部分,藉以提供取像裝置14轉折光軸的空間,適於搭載在不同尺寸的電子裝置。
請配合參照第26G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14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示意圖。由第26G圖可知,由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物側表面觀之,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一開口OP定義一外接圓以及一內接圓,外接圓涵蓋開口OP之最小圓,涵蓋開口OP的外接圓之半徑外接圓之半徑為SDB1,內接圓為無涵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之最大圓,無涵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內接圓的半徑為SDB2。再配合參照第26A圖至第26C圖,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為Y1R1,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一光軸X1方向的高度為RBH,第一光軸X1於稜鏡(即反射元件E8)中的長度為THP1,第二光軸X2於稜鏡(即反射元件E8)中的長度THP2,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一開口表面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沿第一光軸X1的最小高度差為DH,稜鏡物側表面(即反射元件E8的物側表面)至相鄰的透鏡表面(即第二透鏡E2的像側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第一光軸X1的距離為PG1,稜鏡像側表面(即反射元件E8的像側表面)至相鄰的透鏡表面(即第三透鏡E3的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第二光軸X2的距離為PG2,稜鏡物側表面(即反射元件E8的物側表面)與第一光軸X1的交點沿第二光軸X2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最短距離為PD1,稜鏡像側表面(即反射元件E7的像側表面)與第二光軸X2的交點沿第一光軸X1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CM2)的最短距離為PD2,第一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即第一透鏡E1的物側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即第二透鏡E2的像側表面)於光軸(即第一光軸X1)上的距離為TD1,第二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即第三透鏡E3的物側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即第六透鏡E6的像側表面)於光軸(即第二光軸X2)上的距離為TD2,承靠面AS沿第一光軸X1的長度為D,其數值及其滿足的條件將表列於下方表二十七。
再配合參照第26H圖、第26I圖以及第26J圖,其中第26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14中遮光元件的示意圖,第26I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14中遮光片B2的示意圖,第26J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14中第六透鏡E6的示意圖。由第26H圖、第26I圖以及第26J圖可知,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14包含的遮光元件為三,分別為遮光片B1、遮光片B2以及第六透鏡E6,其中各遮光元件包含一遮光部分C1以及一通光部分C2。遮光部分C1為遮光元件中光線無法通透之一部分,通光部分C2為遮光元件中光線可通透之一部分,通光部分C2可定義一外接圓以及一內接圓。外接圓為通光部分C2的一最大孔徑,遮光元件的通光部分C2的最大孔徑的外接圓的半徑為D1,內接圓為無涵蓋遮光部分C1的一最大孔徑,遮光元件中無涵蓋遮光部分C1的最大孔徑的內接圓的半徑為D2,其數值及其滿足的條件將表列於下方表二十七及表二十八。另外,通光部分C2具有複數個凸起,遮光片B1、遮光片B2以及第六透鏡E6的凸起的數量分別為24個、10個以及14個。再者,第六透鏡E6的有效徑為非圓形,即對應遮光部分C1的設置,且其遮光部分C1為次波長結構。
第十四實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線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實施例的形式。此外,下列表二十七及表二十八參數的定義皆與第一實施例以及前述段落相同,在此不加以贅述。
表二十七、第十四實施例
D [mm] 0.18 f [mm] 2.25
DH [mm] 0.85 Fno 2.40
ImgH [mm] 1.81 HFOV [度] 37.5
PD1 [mm] 0.80 PD1/ImgH 0.41
PD2 [mm] 0.96 PD2/ImgH 0.54
PG1 [mm] 0.35 RBH/ImgH 1.69
PG2 [mm] 0.23 SDB2/SDB1 0.52
RBH [mm] 3.06 (TD1+TD2)/(THP1+THP2) 1.15
SDB1 [mm] 1.35 (THP1+THP2)/ImgH 1.07
SDB2 [mm] 0.70 Y1R1/ImgH 0.35
TD1 [mm] 0.82 TL/ImgH 3.05
TD2 [mm] 1.43 TL/EPD 5.71
THP1 [mm] 0.98 Y1R1 [mm] 0.64
THP2 [mm] 0.98 FOV [度] 75.0
表二十八、第十四實施例各遮光元件D1及D2數值
元件 D1 D2 D2/D1
遮光片B1 0.86 0.55 0.64
遮光片B2 1.23 0.95 0.77
第六透鏡E6 1.22 1.09 0.89
<第十五實施例>
請參照第30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100的立體示意圖。由第30圖可知,第十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100係為一相機模組,取像裝置100包含成像鏡頭101、驅動裝置組102以及電子感光元件103,其中成像鏡頭101包含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鏡組以及一承載成像系統鏡組的鏡筒(未另標號)。取像裝置100利用成像鏡頭101聚光且對被攝物進行攝像並配合驅動裝置組102進行影像對焦,最後成像於電子感光元件103,並將影像資料輸出。
驅動裝置組102可為自動對焦模組,其驅動方式可使用如音圈馬達、微機電系統、壓電系統、或記憶金屬等驅動系統。驅動裝置組102可讓成像系統鏡組取得較佳的成像位置,可提供被攝物於不同物距的狀態下,皆能拍攝清晰影像。
取像裝置100可搭載一感光度佳及低雜訊的電子感光元件103(如CMOS、CCD)設置於成像系統鏡組的成像面,可真實呈現成像系統鏡組的良好成像品質。此外,取像裝置100更可包含影像穩定模組104,其可為加速計、陀螺儀或霍爾元件(Hall Effect Sensor)等動能感測元件,而第十五實施例中,影像穩定模組104為陀螺儀,但不以此為限。藉由調整成像系統鏡組不同軸向的變化以補償拍攝瞬間因晃動而產生的模糊影像,進一步提升動態以及低照度場景拍攝的成像品質,並提供例如光學防手震(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電子防手震(Electronic Image Stabilization;EIS)等進階的影像補償功能。
<第十六實施例>
請參照第31A圖、第31B圖及第31C圖,其中第3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六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200的一側的示意圖,第31B圖繪示依照第31A圖中電子裝置200的另一側的示意圖,第31C圖繪示依照第31A圖中電子裝置200的系統示意圖。由第31A圖、第31B圖及第31C圖可知,第十六實施例的電子裝置2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200包含取像裝置100、110、120、130、140、閃光燈模組201、對焦輔助模組202、影像訊號處理器203(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使用者介面204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05,其中取像裝置120、130、140為前置鏡頭。當使用者透過使用者介面204對被攝物206進行拍攝,電子裝置200利用取像裝置100、110、120、130、140聚光取像,啟動閃光燈模組201進行補光,並使用對焦輔助模組202提供的被攝物物距資訊進行快速對焦,再加上影像訊號處理器203以及影像軟體處理器205進行影像最佳化處理,來進一步提升影像鏡頭所產生的影像品質。其中對焦輔助模組202可採用紅外線或雷射對焦輔助系統來達到快速對焦,使用者介面204可採用觸控螢幕或實體拍攝按鈕,配合影像處理軟體的多樣化功能進行影像拍攝以及影像處理。
第十六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110、120、130、140中至少一者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鏡組,且可與前述第十五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第十六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110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與超廣角取像裝置,亦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與望遠取像裝置,而取像裝置120、130、140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超廣角取像裝置以及TOF模組(Time-Of-Flight;飛時測距模組),但並不以此配置為限。另外,取像裝置110、120、130、140與其他構件的連接關係皆可與第31C圖中繪示的取像裝置100相同,或依照取像裝置的類型適應性調整,在此不另繪示及詳述。
<第十七實施例>
請參照第32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七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300的一側的示意圖。第十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300包含取像裝置310、320、330以及閃光燈模組301。
第十七實施例的電子裝置300可包含與前述第十六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裝置310、320、330與其他元件的連接關係也可與第十六實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十七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310、320、330皆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鏡組,且皆可與前述第十五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取像裝置310可為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320可為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330可為望遠取像裝置(可包含光路轉折元件),或另可為其他種類的取像裝置,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
<第十八實施例>
請參照第33圖,其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八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400的一側的示意圖。由第33圖可知,第十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400包含取像裝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閃光燈模組401。
第十八實施例的電子裝置400可包含與前述第十六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裝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以及閃光燈模組401與其他元件的連接關係也可與第十六實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第十八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皆可包含本揭示內容的成像系統鏡組,且皆可與前述第十五實施例中的取像裝置100相同或具有類似的結構,在此不另贅述。
詳細來說,取像裝置410、420可分別為超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30、440可分別為廣角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50、460可分別為望遠取像裝置,取像裝置470、480可分別為望遠取像裝置(可包含光路轉折元件),取像裝置490可為TOF模組,或另可為其他種類的取像裝置,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
<第十九實施例>
請參照第34A圖以及第34B圖,其中第3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500的一側的示意圖,第34B圖繪示依照第34A圖中電子裝置500的另一側的示意圖。由第34A圖以及第34B圖可知,第十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0係一智慧型手機,電子裝置500包含取像裝置510、520、530、540以及使用者介面504。
第十九實施例的電子裝置500可包含與前述第十六實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元件,且取像裝置510、520、530、540以及使用者介面504與其他元件的連接關係也可與第十六實施例所揭露的相同或相似,在此不另贅述。詳細來說,取像裝置510可對應電子裝置外側的一非圓形開口進行取像,取像裝置520、530、540則分別為望遠取像裝置、廣角取像裝置以及超廣角取像裝置,或另可為其他種類的取像裝置,並不限於此配置方式。
雖然本揭示內容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揭示內容,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揭示內容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揭示內容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0,300,400,500:電子裝置 1,2,3,4,5,6,7,8,9,10,11,12,13,14,100,110,120,130,140,310,320,330,410,420,430,440,450,460,470,480,490,510,520,530,540:取像裝置 101:成像鏡頭 102:驅動裝置組 103:電子感光元件 104:影像穩定模組 201,301,401:閃光燈模組 202:對焦輔助模組 203:影像訊號處理器 204,504:使用者介面 205:影像軟體處理器 206:被攝物 ST:光圈 S1,S2:光闌 E1:第一透鏡 E2:第二透鏡 E3:第三透鏡 E4:第四透鏡 E5:第五透鏡 E6:第六透鏡 E7:濾光元件 E8:反射元件 IMG:成像面 IS:電子感光元件 IP:反曲點 CP:臨界點 G1,G2:鏡筒 X:光軸 OA1,X1:第一光軸 OA2,X2:第二光軸 OA3:第三光軸 LF,LF1,LF2:光路轉折元件 LG:透鏡群 CM1:第一透鏡容置機構 CM2:第二透鏡容置機構 B1,B2,B3,B4:遮光片 C1:遮光部分 C2:通光部分 AS:承靠面 CM1L:第一透鏡容置機構沿第一光軸的最大長度 CM2L:第二透鏡容置機構沿第二光軸的最大長度 CM1O:第一透鏡容置機構CM1的最大外徑 PC:稜鏡容置空間 LC:透鏡容置空間 PCL:稜鏡容置空間沿第二光軸的最大長度 LCL:透鏡容置空間沿第二光軸的最大長度 OP:開口 f: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 Fno:成像系統鏡組的光圈值 HFOV:成像系統鏡組中最大視角的一半 FOV: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 f1:第一透鏡的焦距 f2:第二透鏡的焦距 f5:第五透鏡的焦距 f6:第六透鏡的焦距 f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 f3456: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 f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 N3: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N6:第六透鏡的折射率 V3:第三透鏡的阿貝數 V4:第四透鏡的阿貝數 V5:第五透鏡的阿貝數 V6:第六透鏡的阿貝數 CT1: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 T12: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23:第二透鏡與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34:第三透鏡與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45: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T56: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 ΣAT:成像系統鏡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 ATmax: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 ImgH: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 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3: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4: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6: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7: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1: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R1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Y1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 Y22: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 Y62: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 TL: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SL:光圈至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EPD:成像系統鏡組的入射瞳直徑 SDB1:涵蓋開口的外接圓之半徑 SDB2:無涵蓋第一透鏡容置機構的內接圓的半徑 Y1R1: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 RBH:第二透鏡容置機構沿第一光軸方向的高度 THP1:第一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 THP2:第二光軸於稜鏡中的長度 DH: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開口表面與第二透鏡容置機構沿第一光軸的最小高度差 PG1:稜鏡物側表面至相鄰的透鏡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第一光軸的距離 PG2:稜鏡像側表面至相鄰的透鏡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第二光軸的距離 PD1:稜鏡物側表面與第一光軸的交點沿第二光軸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最短距離 PD2:稜鏡像側表面與第二光軸的交點沿第一光軸至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最短距離 TD1:第一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TD2:第二透鏡群的最物側透鏡表面至最像側透鏡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 D:承靠面沿第一光軸的長度 D1:遮光元件的通光部分的最大孔徑的外接圓的半徑 D2:遮光元件中無涵蓋遮光部分的最大孔徑的內接圓的半徑
第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3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5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三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三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7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四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四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9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9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五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1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五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1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六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1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六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3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七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1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七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5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八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16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八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7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7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九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18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九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19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19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20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一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21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一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22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一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3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二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示意圖; 第23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二實施例的取像裝置配合另一反射元件的示意圖; 第24圖由左至右依序為第十二實施例的球差、像散及畸變曲線圖; 第2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中參數的示意圖; 第25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 第25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 第25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以及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示意圖; 第25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以及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第25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示意圖; 第25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的示意圖; 第25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中遮光元件的示意圖; 第25I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三透鏡的示意圖; 第25J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三實施例取像裝置中遮光片的示意圖; 第26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中參數的示意圖; 第26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 第26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中參數的另一示意圖; 第26D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以及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示意圖; 第26E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以及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第26F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示意圖; 第26G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一透鏡容置機構的示意圖; 第26H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中遮光元件的示意圖; 第26I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中遮光片的示意圖; 第26J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四實施例取像裝置中第六透鏡的示意圖; 第27A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各透鏡的反曲點以及臨界點的示意圖; 第27B圖繪示依照第1B圖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各透鏡的反曲點以及臨界點的示意圖; 第28圖繪示依照第一實施例中部分參數的示意圖; 第29A圖繪示依照第1A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系統鏡組搭配鏡筒的示意圖; 第29B圖繪示依照第1B圖第一實施例中成像系統鏡組搭配鏡筒的示意圖; 第30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五實施例的一種取像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第31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六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一側的示意圖; 第31B圖繪示依照第31A圖中電子裝置的另一側的示意圖; 第31C圖繪示依照第31A圖中電子裝置的系統示意圖; 第32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七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一側的示意圖; 第33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八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一側的示意圖; 第34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第十九實施例的一種電子裝置的一側的示意圖; 第34B圖繪示依照第34A圖中電子裝置的另一側的示意圖; 第35A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在成像系統鏡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 第35B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光路轉折元件在成像系統鏡組中的另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以及 第35C圖繪示依照本揭示內容的二光路轉折元件在成像系統鏡組中的一種配置關係示意圖。
1:取像裝置
ST:光圈
S1:光闌
E1:第一透鏡
E2:第二透鏡
E3:第三透鏡
E4:第四透鏡
E5:第五透鏡
E6:第六透鏡
E7:濾光元件
E8:反射元件
IMG:成像面
IS:電子感光元件

Claims (66)

  1. 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該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中至少一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0.45<T23/f<3.50;-0.55<(R11-R12)/(R11+R12)<0.75;30.0度<FOV<125.0度;-1.22<f2/f1;以及0.16<f/f12<0.67。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為新月形;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及像側表面離軸處分別包含至少一凸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該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其滿足下列條件:1.60<(N3+N6)/2。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該成像系統鏡組中各二相鄰的透鏡於光軸上間隔距離的總和為ΣAT,其滿足下列條件:0<(T34+T56)/ΣAT<0.09。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3456,其滿足下列條件:0.55<f/f3456<1.10。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五透鏡的屈折力與該第六透鏡的屈折力正負值相異,該成 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56,其滿足下列條件:0.75<f56/f<5.00。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0.30<(CT1+T12+CT2)/f<0.85。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0<T23/ImgH<2.00。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為一前群透鏡組,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及該第六透鏡為一後群透鏡組,該後群透鏡組可相對於該前群透鏡組移動。
  11. 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該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 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3456,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0.45<T23/f<3.50;-0.80<(R11-R12)/(R11+R12)<1.20;30.0度<FOV<125.0度;f5×f6/(f×f)<0.90;0.55<f/f3456<1.10;以及-0.75<(R6-R7)/(R6+R7)<1.50。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的阿貝數為V3,該第四透鏡的阿貝數為V4,該第五透鏡的阿貝數為V5,該第六透鏡的阿貝數為V6,其滿足下列條件:2.50<(V4+V5)/(V3+V6)<4.00。
  13.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56,其滿足下列條件:0.25<f2/f56<2.20。
  14.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其滿足下列條件:-12.00<f6/R11+f6/R12<-6.00。
  15.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12,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7.50<f12/R4<-1.00。
  16.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其中,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3.50<f2/R4<-0.80。
  17.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 像系統鏡組的入射瞳直徑為EPD,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6.00<TL/EPD<10.00;以及3.00<TL/ImgH<5.00。
  18.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0.30<(CT1+T12+CT2)/f<0.85。
  19. 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該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一透鏡至該第六透鏡中至少二透鏡的至少一表面分別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五透鏡的焦距為f5,該第六透鏡的焦距為f6,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該第 六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2,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0.78<T23/f<3.30;-0.35<(R11-R12)/(R11+R12)<1.20;f5×f6/(f×f)<9.0;-0.47<(R6-R7)/(R6+R7)<1.90;R6/R7<1.25;以及2.00<Y62/Y11<3.50。
  20.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21.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其滿足下列條件:2.30<f/(CT1+CT2)<5.20。
  22.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的合成焦距為f3456,其滿足下列條 件:0.55<f/f3456<0.95。
  23.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其滿足下列條件:0.01<(T34+T56)/f<0.15。
  24.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22,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62,其滿足下列條件:2.00<Y62/Y22<3.50。
  25. 如請求項1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為一前群透鏡組,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及該第六透鏡為一後群透鏡組,該後群透鏡組可相對於該前群透鏡組移動。
  26. 一種取像裝置,包含:如請求項1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以及一電子感光元件,設置於該成像系統鏡組的一成像面。
  27.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如請求項26所述之取像裝置。
  28. 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該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二透鏡具有正屈折力,其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三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1,該第二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3,該第二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4,其滿足下列條件:0.45<T23/f<3.5;-0.90<f/R1<5.0;以及0<(R3-R4)/(R3+R4)。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離軸處及像側表面離軸處分別包含一凸面。
  30.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至少一臨界點;該第三透鏡的折射率為N3,該第六透鏡的折射率為N6,其滿足下列條件:1.60<(N3+N6)/2。
  31.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所述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為ATmax,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85<ATmax/f<1.90。
  32.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三透鏡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6,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0.40<R6/R7<1.20。
  33.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的焦距為f1,該第二透鏡的焦距為f2,其滿足下列條件:-1.20<f2/f1<-0.50。
  34.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之間;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一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1,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厚度為CT2,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其滿足下列條件:0.30<(CT1+T12+CT2)/f<0.85。
  35.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11,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的光學有效區與光軸間的最大距離為Y62,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視角為FOV,其滿足下列條件:2.00<Y62/Y11<3.50;以及40.0度<FOV<95.0度。
  36.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0<T23/ImgH<2.00。
  37. 如請求項2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及該第二透鏡為一前群透鏡組,該第三透鏡、該第四透鏡、該第五透鏡及該第六透鏡為一後群透鏡組,該 後群透鏡組可相對於該前群透鏡組移動。
  38. 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該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皆為非球面,且該第五透鏡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中至少一者包含至少一反曲點;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所述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為ATmax,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0.85<ATmax/f<5.0;0.90
    Figure 110145489-A0305-02-0123-1
    SL/TL<1.50;以及 0.0<f/R7<5.0。
  39. 如請求項3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該第四透鏡物側表面的曲率半徑為R7,其滿足下列條件:0.25<f/R7<3.5。
  40. 如請求項3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45<T23/f<3.50。
  41. 如請求項3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六片透鏡中任二相鄰的透鏡間於光軸上皆具有一空氣間距;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1.0
    Figure 110145489-A0305-02-0124-3
    SL/TL<1.20。
  42. 如請求項3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六透鏡之間;其中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3.00<TL/ImgH<5.00。
  43. 一種成像系統鏡組,包含六片透鏡,該六片透鏡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為: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一第四透鏡、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各該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以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六透鏡具有負屈折力,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凹面;該第六透鏡像側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點;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光圈,該光圈至一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所述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為ATmax,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0.85<ATmax/f<5.0;以及0.90
    Figure 110145489-A0305-02-0125-4
    SL/TL<1.50。
  44. 如請求項43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五透鏡具有正屈折力;該第六透鏡物側表面近光軸處為凸面。
  45. 如請求項43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12,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第三透鏡與該第四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34,該第四透鏡與該第五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45,該第五透鏡與該第六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56,所述T12、T23、T34、T45、T56中的最大者為ATmax,該成像系統鏡組的焦距為f,其滿足下列條件:1.0<ATmax/f<3.0。
  46. 如請求項43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與該第三透鏡於光軸上的間隔距離為T23,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00<T23/ImgH<2.00。
  47. 如請求項43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反射元件,設置於該第一透鏡與該第六透鏡之間;其中該光圈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SL,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至該成像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L,其滿足下列條件:0.93
    Figure 110145489-A0305-02-0126-6
    SL/TL<1.30。
  48. 如請求項43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透鏡可相對於該第六透鏡移動。
  49. 一種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該至少一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以及一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稜鏡以及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該稜鏡及該至少一透鏡皆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一光軸;該第二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二光軸;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更包含一遮光元件,該遮光元件包含:一遮光部分,該遮光部分為該遮光元件中光線無法通透之一部分;以及一通光部分,該通光部分為該遮光元件中光線可通透之一部分,該通光部分可定義一外接圓以及一內接圓;其中,該外接圓為該通光部分的一最大孔徑,該遮光元件的該通光部分的該最大孔徑的該外接圓的半徑為D1;該內接圓為無涵蓋該遮光部分的一最大孔徑,該遮光元件中無涵蓋該遮光部分的該最大孔徑的該內接圓的半徑為D2,其滿足下列條件:0.5<D2/D1<1.0,其中D1不等於D2。
  50. 如請求項4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 第一透鏡群中最物側的透鏡為一第一透鏡,該第一透鏡物側表面最大有效徑為Y1R1,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10<Y1R1/ImgH<0.60。
  51. 如請求項4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劃分為一稜鏡容置空間以及一透鏡容置空間;該第二透鏡容置機構沿該第一光軸方向的高度為RBH,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1.40<RBH/ImgH<2.20。
  52. 如請求項4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一光軸於該稜鏡中的長度為THP1,該第二光軸於該稜鏡中的長度THP2,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80<(THP1+THP2)/ImgH<1.30。
  53. 如請求項4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些透鏡中至少一表面具有一次波長結構。
  54. 如請求項4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劃分為一稜鏡容置空間以及一透鏡容置空間;該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一開口表面與該第二透 鏡容置機構沿該第一光軸的最小高度差為DH,其滿足下列條件:0.50mm<DH<0.95mm。
  55. 如請求項4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稜鏡像側表面至相鄰的一透鏡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該第二光軸的距離為PG2,其滿足下列條件:0.15mm<PG2<0.55mm。
  56. 如請求項4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通光部分具有複數個凸起,該些凸起的數量介於5個~50個。
  57. 如請求項49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通光部分具有複數個凸起,該些凸起的數量介於20個~180個。
  58. 一種成像系統鏡組,由光路的物側至像側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該至少一透鏡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以及一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包含一稜鏡以及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包含至少一透鏡,該稜鏡及該至少一透鏡皆 具有一物側表面朝向物側及一像側表面朝向像側;其中,該第一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一光軸;該第二透鏡群的一光軸為一第二光軸;其中,該稜鏡物側表面與該第一光軸的交點沿該第二光軸至該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最短距離為PD1,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該第一透鏡群的一最物側透鏡表面至一最像側透鏡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1,該第二透鏡群的一最物側透鏡表面至一最像側透鏡表面於光軸上的距離為TD2,該第一光軸於該稜鏡中的長度THP1,該第二光軸於該稜鏡中的長度THP2,其滿足下列條件:0.20<PD1/ImgH<0.60;以及0.85<(TD1+TD2)/(THP1+THP2)<1.50。
  59. 如請求項5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一開口定義一外接圓,該外接圓涵蓋該開口之最小圓,涵蓋該開口的該外接圓之半徑為SDB1,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50<SDB1/ImgH<1.00。
  60. 如請求項5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第二透鏡容置機構劃分為一稜鏡容置空間以及一透鏡容置空間;該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一開口表面與該第二透鏡容置機構沿該第一光軸的最小高度差為DH,其滿足下列 條件:0.50mm<DH<0.95mm。
  61. 如請求項5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成像系統鏡組中最物側的一開口定義一外接圓以及一內接圓,該外接圓涵蓋該開口之最小圓,涵蓋該開口的該外接圓之半徑為SDB1,該內接圓為無涵蓋該第一透鏡容置機構之最大圓,無涵蓋該第一透鏡容置機構的該內接圓的半徑為SDB2,其滿足下列條件:0.40<SDB2/SDB1<0.90。
  62. 如請求項5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些透鏡中包含至少一透鏡的有效徑為非圓形。
  63. 如請求項5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稜鏡像側表面與該第二光軸的交點沿該第一光軸至該第二透鏡容置機構的最短距離為PD2,該成像系統鏡組的最大像高為ImgH,其滿足下列條件:0.35<PD2/ImgH<0.65。
  64. 如請求項5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稜鏡物側表面至相鄰的一透鏡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該第一光軸的距離為PG1,其滿足下列條件:0.20mm<PG1<0.75mm。
  65. 如請求項5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稜鏡像側表面至相鄰的一透鏡表面最大有效徑處平行於該第二光軸的距離為PG2,其滿足下列條件:0.15mm<PG2<0.55mm。
  66. 如請求項58所述之成像系統鏡組,其中該稜鏡與該第二透鏡容置機構之間具有平行於該第一光軸的一承靠面,該承靠面沿該第一光軸的長度為D,其滿足下列條件:0.10mm<D<0.70mm。
TW110145489A 2021-10-20 2021-12-06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8162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340834.1A CN115993700A (zh) 2021-10-20 2022-03-23 成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US17/932,729 US20230121630A1 (en) 2021-10-20 2022-09-16 Imaging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BR102022021128-0A BR102022021128A2 (pt) 2021-10-20 2022-10-18 Conjunto de lentes de sistema de imageamento, aparelho de imageamento e dispositivo eletrônico
EP22202495.2A EP4177657A3 (en) 2021-10-20 2022-10-19 Imaging system lens assembly,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38933 2021-10-20
TW110138933 2021-10-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8066A TW202318066A (zh) 2023-05-01
TWI816248B true TWI816248B (zh) 2023-09-21

Family

ID=87378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5489A TWI816248B (zh) 2021-10-20 2021-12-06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16248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24040U (zh) * 2016-11-15 2017-06-06 今国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US9874723B2 (en) * 2015-12-24 2018-01-23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hotographic optical system
WO2019228064A1 (zh) * 2018-06-01 2019-12-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TWI721888B (zh) * 2020-05-20 2021-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874723B2 (en) * 2015-12-24 2018-01-23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hotographic optical system
CN206224040U (zh) * 2016-11-15 2017-06-06 今国光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广角镜头
WO2019228064A1 (zh) * 2018-06-01 2019-12-05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TWI721888B (zh) * 2020-05-20 2021-03-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8066A (zh) 202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83657B (zh) 光学影像撷取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031211B (zh) 摄影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089515B (zh) 摄像光学透镜组
CN110837175B (zh) 摄影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999855B (zh) 光学摄影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655593B (zh) 摄影用光学镜组及电子装置
TW202134724A (zh) 取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352216B (zh) 成像镜片系统、辨识模块及电子装置
CN114280757A (zh)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5469430B (zh) 摄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202311796A (zh) 光學成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1258026B (zh) 摄影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812226B (zh) 取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97960B (zh) 成像光學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5032759B (zh) 光学影像镜片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816248B (zh) 成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97816B (zh) 取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784885B (zh) 光學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5993700A (zh) 成像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8444456A (zh) 摄影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202401065A (zh) 影像鏡片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338423A (zh) 成像系統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300982A (zh) 光學影像擷取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300978A (zh)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202323901A (zh) 光學取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