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9496B -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9496B
TWI719496B TW108119693A TW108119693A TWI719496B TW I719496 B TWI719496 B TW I719496B TW 108119693 A TW108119693 A TW 108119693A TW 108119693 A TW108119693 A TW 108119693A TW I719496 B TWI719496 B TW I71949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phosphate
coated
fluoride
carbon coat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9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46537A (zh
Inventor
洪竟哲
蔡鋒諺
謝瀚緯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立凱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立凱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立凱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81196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949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46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46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94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949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以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製造方法包括步驟:(a) 提供一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一含鹼金屬的氟化物,形成一二次顆粒;(b) 提供一密閉系統,具有一容置空間,且於容置空間內填入二次顆粒,其中二次顆粒於容置空間之體積填充率大於30%以上;以及(c)    於一非氧化環境中,以300℃至900℃之溫度進行熱處理,以產生正極材料。透過密閉系統以體積填充率大於30%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可獲致單一晶相,有助於提昇產品轉化率及生產效率,避免材料的浪費或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

Description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本案係關於一種電池材料,尤指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以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係影響二次電池性能之主要材料。目前市場上針對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已提出許多不同的改良方案。以磷酸氟鋰釩(LiVPO4F)材料為例,作為鋰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為例,由於磷酸氟鋰釩(LiVPO4F)正極材料具備高工作電壓特性,有助於鋰二次電池達成高電容量、高放電功率、極佳長迴圈壽命,同時提昇熱穩定性與高溫性能等。此外,更有於磷酸氟鋰釩(LiVPO4F)之表面形成碳包覆之技術,以進一步提昇磷酸氟鋰釩(LiVPO4F)正極材料之特性。
然而在實際生產製程中,磷酸氟鋰釩(LiVPO4F)於碳包覆處理時易一併形成其他例如磷酸釩鋰(Li3V2(PO4)3)的雜相,而無法獲致單一純相具碳包覆之磷酸氟鋰釩(LiVPO4F/C)正極材料,進而影響後續電池應用之特性。
有鑑於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以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並解決習知技術所面臨之問題。
本案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以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透過密閉系統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有助於提昇產品轉化率及生產效率,避免材料的浪費或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整個生產過程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所得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於X-射線繞射分析(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XRD)分析中,具有單一晶相,有助於二次電池達成高電容量、高放電功率、極佳長迴圈壽命,同時提昇熱穩定性與高溫性能等。
本案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以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於密閉系統熱處理時,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二次顆粒之體積填充率大於30%以上,即可獲致具單一純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避免材料的浪費或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此外,隨著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二次顆粒之體積填充率增加,除了確保可獲致單一純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外,更增加生產效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本案之再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以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於密閉系統熱處理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二次顆粒時,更可藉由添加含氟高分子化合物,提昇產品轉化率及生產效率。
為達前述目的,本案提供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a)提供一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一含鹼金屬的氟化物,形成一二次顆粒;(b)提供一密閉系統,具有一容置空間,且於該容置空間內填入該二次顆粒,其中該二次 顆粒於該容置空間之體積填充率大於30%以上;以及(c)於一非氧化環境中,以300℃至900℃之溫度進行熱處理,以產生該正極材料。
於一實施例中,正極材料係選自由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釩(LiV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鋁(LiAl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錳(LiM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鈦(LiT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鈷(LiCo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鎳(LiN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鋅(LiZ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鉻(LiCr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釩(NaV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鋁(NaAl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錳(NaM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鈦(NaT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鈷(NaCo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鎳(NaN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鋅(NaZ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鉻(NaCr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釩(KV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鋁(KAl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錳(KM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鈦(KT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鈷(KCo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鎳(KN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鋅(KZnPO4F/C)以及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鉻(KCrPO4F/C)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
於一實施例中,具碳包覆的前驅物係選自由具碳包覆的磷酸釩(V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鋁(Al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錳(Mn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鈦(Ti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鈷(Co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鎳(Ni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鋅(ZnPO4/C)以及具碳包覆的磷酸鉻(CrPO4/C)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
於一實施例中,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係選自由氟化鋰(LiF)、氟化鈉(NaF)以及氟化鉀(KF)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
於一實施例中,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莫耳數比範圍介於1:1.0至1:1.05。
於一實施例中,步驟(a)係利用混料、製漿以及噴霧造粒形成二次顆粒。
於一實施例中,二次顆粒之平均粒徑範圍介於5μm至30μm。
於一實施例中,步驟(b)更包含步驟(b1)提供一含氟高分子化合物,填入容置空間。
於一實施例中,含氟高分子化合物係選自由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PVDF)及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
於一實施例中,含氟高分子化合物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莫耳數比範圍介於0:1至0.1:1。
於一實施例中,非氧化環境為氬氣氣氛或氮氣氣氛。
10:二次顆粒
11:具碳包覆的前驅物
12:含鹼金屬的氟化物
2:密閉系統
20:容置空間
30:含氟高分子化合物
S11~S13:步驟
S21~S24:步驟
第1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流程圖。
第2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密閉系統容置二次顆粒之示意圖。
第3圖係揭示本案第一示範例中二次顆粒之粒徑分析結果。
第4圖係揭示本案第一示範例所得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XRD分析結果。
第5圖係揭示本案第二示範例中二次顆粒之粒徑分析結果。
第6圖係揭示本案第二示範例所得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XRD分析結果。
第7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流程圖。
第8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密閉系統容置二次顆粒及含氟高分子化合物之示意圖。
體現本案特徵與優點的一些典型實施例將在後段的說明中詳細敘述。應理解的是本案能夠在不同的態樣上具有各種的變化,其皆不脫離本案的範圍,且其中的說明及圖式在本質上係當作說明之用,而非用於限制本案。
第1圖係揭示本案第一較佳實施例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流程圖。第2圖係揭示本案一較佳實施例之密閉系統容置二次顆粒之示意圖。需說明的是,本案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係用以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二次電池例如但不受限於鋰二次電池、鈉二次電池、鉀二次電池或其合金所構成之鹼金屬二次電池。於本實施例中,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可例如是選自由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釩(LiV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鋁(LiAl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錳(LiM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鈦(LiT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鈷(LiCo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鎳(LiN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鋅(LiZ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鉻(LiCr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釩(NaV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鋁(NaAl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錳(NaM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鈦(NaT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鈷(NaCo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鎳(NaN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鋅(NaZ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鉻(NaCr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釩(KV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鋁(KAl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錳 (KMn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鈦(KT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鈷(KCo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鎳(KNiPO4F/C)、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鋅(KZnPO4F/C)以及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鉻(KCrPO4F/C)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本案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則包含下述之步驟。
首先,於步驟S11,提供一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一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形成一二次顆粒10。其中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可例如係選自由具碳包覆的磷酸釩(V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鋁(Al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錳(Mn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鈦(Ti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鈷(Co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鎳(NiPO4/C)、具碳包覆的磷酸鋅(ZnPO4/C)以及具碳包覆的磷酸鉻(CrPO4/C)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可透過例如是固相法合成(solid-phase synthesis),但本案並不以此為限。而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則可例如選自由氟化鋰(LiF)、氟化鈉(NaF)以及氟化鉀(KF)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需說明的是,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來源並不限制二次顆粒10之形成。於本實施例中,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莫耳數比範圍介於1:1.0至1:1.05。依劑量配比之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莫耳數比範圍介於1:1.0至1:1.05,利用混料、製漿以及噴霧造粒即可形成二次顆粒10。於本實施例中,二次顆粒之平均粒徑範圍介於5μm至30μm。
接著,於步驟S12,提供一密閉系統2,具有一容置空間20,且於容置空間20內填入二次顆粒10。密閉系統2可例如是一密閉的罐體,密閉系統2之填料可例如是於非氧化環境之手套箱中操作,本案並不以此為限。其中二次顆粒10於容置空間20之體積填充率大於30%以上,隨著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二次顆粒10之體積填充率增加,可增加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最後,於步驟S13,閉密系統2保持於例如是氬氣氣氛或氮氣氣氛之非氧化環境中,以300度C至900度C之溫度進行熱處理,即可獲致具單一純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由於採用密閉系統2進行生產,除了有助於提昇產品轉化率及生產效率外,更可避免材料的浪費或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此外,隨著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二次顆粒10之體積填充率增加,除了確保可獲致單一純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外,更增加生產效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於一第一示範例中,取1.0莫耳VPO4/C以及1.05莫耳LiF,利用混料、製漿、噴霧造粒形成二次顆粒10。第3圖係揭示本案第一示範例中二次顆粒之粒徑分析結果。於本示範例中,二次顆粒10之平均粒徑為27μm,振實密度(tap density)為1.3g/cm3。其中二次顆粒10經BET測得之表面積為24m2/g。接著,於例如是氬氣(Ar)氣氛或氮氣(N2)氣氛之非氧化環境中,將二次顆粒10填入例如一罐體後封閉罐體開口,以形成密閉系統2。於密閉系統2的容置空間20內,二次顆粒10之體積填充率為30%。將容置有二次顆粒10之密閉系統2置入高溫爐中進行熱處理。於本示範例中,保持非氧化環境中的密閉系統2,以每分鐘5℃之昇溫速度昇溫至700℃,700℃持溫2小時後,自然爐冷至室溫。則密度系統2中之二次顆粒10即形成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LiVPO4F/C。第4圖係揭示本案第一示範例所得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XRD分析結果。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LiVPO4F/C形成單一晶相。
於一第二示範例中,取1.0莫耳VPO4/C以及1.0莫耳LiF,利用混料、製漿、噴霧造粒形成二次顆粒。第5圖係揭示本案第二示範例中二次顆粒之粒徑分析結果。於本示範例中,二次顆粒10之平均粒徑為7μm,振實密度(tap density) 為1.2g/cm3。其中二次顆粒10經BET測得之表面積為19m2/g。接著,於例如是氬氣氣氛或氮氣氣氛之非氧化環境中,將二次顆粒10填入例如一罐體後封閉罐體開口,以形成密閉系統2。於密閉系統2的容置空間20內,二次顆粒10之體積填充率為30%。將容置有二次顆粒10之密閉系統2置入高溫爐中進行熱處理。於本示範例中,於非氧化環境中的密閉系統2,以每分鐘5℃之昇溫速度昇溫至700℃,700℃持溫2小時後,自然爐冷。則密度系統2中之二次顆粒10即形成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LiVPO4F/C。第6圖係揭示本案第二示範例所得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XRD分析結果。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LiVPO4F/C形成單一晶相。
表1係列示其他示範例,藉由將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二次顆粒10,以體積填充率大於30%以上,經300℃至900℃之溫度進行熱處理後所得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
Figure 108119693-A0305-02-0010-1
Figure 108119693-A0305-02-0011-2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本案係採用密閉系統2進行熱處理,於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二次顆粒10形成產物的過程中,可避免中間產物逸散而致使雜相的生成。以前述示範列中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LiVPO4F/C為例,閉密系統2可避免例如氟化釩(VF3)氣體中間產物逸散,免除其他例如磷酸釩鋰(Li3V2(PO4)3)的雜相生成。且隨著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二次顆粒10之體積填充率增加,除了確保可獲致單 一純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更增加生產效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第7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流程圖。第8圖係揭示本案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密閉系統容置二次顆粒及含氟高分子化合物之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密閉系統2及二次顆粒10與第1圖至第2圖所示之密閉系統2及二次顆粒10相似,且相同的元件標號代表相同的元件、結構與功能,於此不再贅述。首先,於步驟S21,提供一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一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形成一二次顆粒10。其中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可透過固相法合成,然本案並不以此為限。當然,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來源並不限制二次顆粒10之形成。不同於第1圖至第2圖所示之密閉系統2及二次顆粒10,於本實施例中,更於步驟S22中提供一含氟高分子化合物30。於本實施例中,含氟高分子化合物30可例如係選自由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PVDF)及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其中含氟高分子化合物30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之莫耳數比範圍介於0:1至0.1:1。接著,於步驟S23,提供一密閉系統2,具有一容置空間20,且於容置空間20內填入二次顆粒10及含氟高分子化合物30,其中二次顆粒10於容置空間20之體積填充率大於30%以上。最後,於步驟S24,於例如是氬氣氣氛或氮氣氣氛之非氧化環境中,密閉系統2以300度C至900度C之溫度進行熱處理,即可獲致具單一純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由於本案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採用密閉系統2進行生產,且更於密閉系統2中加入一含氟高分子化合物30填入容置空間20內,以增加密閉系統2於熱處理中例如氟化釩(VF3)氣體之蒸氣壓,俾使反應更利於形成具單一晶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 電池用正極材料LiVPO4F/C。應說明的是,含氟高分子化合物的添加可視實際應用需求調變,於其他實施例中,更可於具碳包覆的前驅物11與一含鹼金屬的氟化物12形成二次顆粒10的製程中加入,本案不受限於此,且不再贅述。
綜上所述,本案提供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以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透過密閉系統生產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有助於提昇產品轉化率及生產效率,避免材料的浪費或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整個生產過程工藝簡單,生產成本低。所得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於XRD分析中,具有單一晶相,有助於二次電池達成高電容量、高放電功率、極佳長迴圈壽命,同時提昇熱穩定性與高溫性能等。另外,於密閉系統熱處理時,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二次顆粒之體積填充率大於30%以上,即可獲致具單一純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避免材料的浪費或造成環境污染的問題。隨著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二次顆粒之體積填充率增加,除了確保可獲致單一純相之具碳包覆且含氟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外,更增加生產效率,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本案於密閉系統熱處理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二次顆粒時,更可藉由添加含氟高分子化合物,提昇產品轉化率及生產效率。
本案得由熟習此技術之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如附申請專利範圍所欲保護者。
S11~S13: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a)提供一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一含鹼金屬的氟化物,形成一二次顆粒,其中該具碳包覆的前驅物係選自由具碳包覆的磷酸釩、具碳包覆的磷酸鋁、具碳包覆的磷酸錳、具碳包覆的磷酸鈦、具碳包覆的磷酸鈷、具碳包覆的磷酸鎳、具碳包覆的磷酸鋅以及具碳包覆的磷酸鉻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b)提供一密閉系統,具有一容置空間,且於該容置空間內填入該二次顆粒,其中該二次顆粒於該容置空間之體積填充率大於30%以上;以及(c)於一非氧化環境中,以300℃至900℃之溫度進行熱處理,以產生該正極材料。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正極材料係選自由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釩、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鋁、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錳、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鈦、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鈷、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鎳、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鋅、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鋰鉻、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釩、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鋁、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錳、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鈦、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鈷、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鎳、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鋅、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鈉鉻、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釩、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鋁、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錳、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鈦、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鈷、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鎳、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鋅以及具碳包覆的磷酸氟鉀鉻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係選自由氟化鋰、氟化鈉以及氟化鉀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具碳包覆的前驅物與該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莫耳數比範圍介於1:1.0至1:1.05。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步驟(a)係利用混料、製漿以及噴霧造粒形成該二次顆粒。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二次顆粒之平均粒徑範圍介於5μm至30μm。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步驟(b)更包含步驟(b1)提供一含氟高分子化合物,填入該容置空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含氟高分子化合物係選自由聚偏二氟乙烯及聚四氟乙烯所構成群組中之一者。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含氟高分子化合物與該含鹼金屬的氟化物之莫耳數比範圍介於0:1至0.1:1。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其中該非氧化環境為氬氣氣氛或氮氣氣氛。
TW108119693A 2019-06-06 2019-06-06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TWI7194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9693A TWI719496B (zh) 2019-06-06 2019-06-06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9693A TWI719496B (zh) 2019-06-06 2019-06-06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6537A TW202046537A (zh) 2020-12-16
TWI719496B true TWI719496B (zh) 2021-02-21

Family

ID=74668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9693A TWI719496B (zh) 2019-06-06 2019-06-06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949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96052B (zh) * 2023-06-05 2023-09-22 蓝固(常州)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核壳-玻璃态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44967B (en) * 2000-11-28 2003-08-01 Valence Technology Inc Methods of making lithium metal compounds useful as cathode active materials
CN101627493A (zh) * 2007-03-06 2010-01-13 威伦斯技术公司 制备用于二次电化学电池的活性材料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44967B (en) * 2000-11-28 2003-08-01 Valence Technology Inc Methods of making lithium metal compounds useful as cathode active materials
CN101627493A (zh) * 2007-03-06 2010-01-13 威伦斯技术公司 制备用于二次电化学电池的活性材料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46537A (zh) 2020-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28911B (zh) 一种阴阳离子掺杂碳包覆磷酸钒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019311A1 (zh) 一种聚阴离子型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JP4998753B2 (ja) コバルト酸化物粒子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法、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その製造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Zhao et al. A phase-transfer assisted solvo-thermal strategy for low-temperature synthesis of Na 3 (VO 1− x PO 4) 2 F 1+ 2x cathod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
JP5566723B2 (ja) 微粒子混合物、活物質凝集体、正極活物質材料、正極、2次電池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JP2018519648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を含む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US8652431B2 (en) Metal fluorophosphate synthesis and use as an active material for a battery electrode
WO2010089931A1 (ja) リチウムシリケート系化合物の製造方法
JP2021520601A (ja) in−situ炭素被覆電極材料を調製するためのマイクロ波アシストゾル−ゲルプロセス及びその生成物
JP2014222607A5 (zh)
JP2011181331A (ja) 正極活物質材料、正極、2次電池及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Moustafa et al. NASICON-type lithium iron germanium phosphate glass ceramic nanocomposites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JP2013089391A (ja) ナトリ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の電極活物質
CA2808410A1 (en) Mixed phosphate-diphosphate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I719496B (zh) 二次電池用正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WO2012133731A1 (ja) 活物質、活物質の製造方法、電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5002297A1 (ja) 正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正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2010086772A (ja) 活物質及び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JP2012204322A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CN112054167B (zh) 二次电池用正极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11137923A (zh) 一种棱柱状氧化钽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0729479A (zh) 钾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和应用
JP2016197539A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正極活物質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584302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材用粉末、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およびキャパシタ負極、なら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キャパシタ
CN112490440B (zh) 液相反应制备的氧硒化物/硫硒化物、方法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