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5573B - 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5573B
TWI715573B TW105113989A TW105113989A TWI715573B TW I715573 B TWI715573 B TW I715573B TW 105113989 A TW105113989 A TW 105113989A TW 105113989 A TW105113989 A TW 105113989A TW I715573 B TWI715573 B TW I71557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ped
woven fabric
shaping
aforementioned
manufactu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3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1844A (zh
Inventor
宇田匡志
石川慎一
河守良太
丸山貴史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18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18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5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557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本發明的製造方法具有以下的構成。
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7)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係包含:將待賦形的不織布(3)實施預熱之步驟、以及讓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通過一對的賦形構件(17)間而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實施賦形以形成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步驟;在一對的賦形構件(17)中,第1賦形構件(19)係具備複數個突稜(19a)及複數個凹槽(19b),第2賦形構件(21)係具備:配置成與凹槽(19b)嚙合且含有前端部之複數個銷(21a);賦形後的不織布(7)具備以下的構造:(i)複數個畝部(105),(ii)具有槽底部(109)之複數個溝槽部(107),及(iii)具有底部(113)之複數個凹部(111),複數個凹部(111)係設置於溝槽部(107)的槽底部(109)且沿一方向(DO)間歇地配置,並朝向第2面(103)側凹陷。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
從不織布製造出具有各種特性的不織布之方法已被提出。
例如,在專利文獻1記載著,將適配性、觸感、乾爽感及柔軟感等之吸收性物品的表面薄片所要求的各物性提高之吸收性物品的表面薄片、及該表面薄片之製造方法。
在專利文獻1的段落[0061]記載著「本發明的表面薄片,可如上述般將不織布機械性地開孔而製造出。更詳細的說,是在銷輥(第1壓模)和突條輥(第2壓模)之間夾入上述不織布,藉此製造出具有上述構造的表面薄片。該銷輥,是沿著不織布的搬運方向具有角錐或圓錐形狀之多數個凸狀銷之列,且將該列多列地並設;該突條輥具有:嵌入該多列的凸狀銷之間的突條部。」。
此外,在專利文獻1的段落[0063]記載著「此外,在此情況,若將上述銷輥加熱至60~260℃而使用, 讓與上述凸狀銷周緣部接觸之不織布(亦即,從上述表面朝向上述背面延伸而形成上述開孔之不織布)受熱而部分地軟化或部分地熔化,藉此使特別是上述開孔之下端周緣部的密度比其他部分更高(亦即,薄片厚度變小)。」。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302555號公報
然而,在專利文獻1,是將銷輥加熱至高溫,讓與凸狀銷周緣部接觸的不織布受熱而部分地軟化或部分地熔化,因此不織布的下端周緣部容易硬化。因此,皮膚與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不織布接觸的情況,特別是在朝不織布的厚度方向按壓而接觸的情況、沿不織布的平面方向讓皮膚滑動的情況等,下端周緣部之硬化部分會接觸皮膚,而使不織布的皮膚觸感大幅減損。此外,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方法,必須讓不織布部分地溶化,因此要將不織布高速地製造是困難的。
有鑑於以上事情,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
本發明人等提供一種具有第1面及第2面之吸收性物品用的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係包含預熱步驟及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該預熱步驟,係將具有第1面及第2面且含有熱塑性樹脂纖維之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預熱;該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係在具備第1賦形構件及第2賦形構件之一對的賦形構件之間,讓被預熱之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以其第1面及第2面分別與第2賦形構件及第1賦形構件接觸的方式通過,藉此將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賦形而形成賦形後的不織布;在上述一對的賦形構件中,第1賦形構件係具備:朝一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突稜、及配置於上述複數個突稜之間的複數個凹槽;第2賦形構件係具備複數個銷,該等複數個銷係沿上述一方向間歇地配置,且配置成分別與上述複數個凹槽各個嚙合並含有前端部,上述賦形後的不織布具備下述(i)~(iii)的構造;(i)朝上述一方向延伸且朝向第1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畝部;(ii)具有槽底部之複數個溝槽部,該等複數個溝槽部係在上述複數個畝部之間朝上述一方向延伸且朝向第2面側凹陷;(iii)具有底部之複數個凹部,該等複數個凹部分別設置於上述複數個溝槽部各個之上述槽底部,沿上述一方向間歇地配置且朝向第2面側凹陷。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
1‧‧‧製造裝置
3‧‧‧待賦形的不織布
5‧‧‧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
7‧‧‧賦形後的不織布
9‧‧‧退繞裝置
11‧‧‧預熱裝置
13‧‧‧第1預熱輥
15‧‧‧第2預熱輥
17‧‧‧賦形裝置
19‧‧‧第1賦形輥
19a‧‧‧突稜
19aa‧‧‧前端部
19b‧‧‧凹槽
21‧‧‧第2賦形輥
21a‧‧‧銷
21b‧‧‧外周面
23‧‧‧前端部
23a‧‧‧前端
25‧‧‧平坦面
27‧‧‧錐面
101‧‧‧第1面
103‧‧‧第2面
105‧‧‧畝部
107‧‧‧溝槽部
109‧‧‧槽底部
111‧‧‧凹部
113‧‧‧底部
115‧‧‧周壁部
115a‧‧‧一方向之周壁部
115b‧‧‧另一方向之周壁部
117‧‧‧孔部
MD‧‧‧搬運方向
CD‧‧‧寬度方向
圖1係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所使用之製造裝置1的示意圖。
圖2係示意顯示第1賦形輥19及第2賦形輥21的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
圖3係示意顯示第2賦形輥21的銷21a的配置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4(a)(b)係第2賦形輥21的銷21a之說明圖。
圖5係顯示第1賦形輥19和第2賦形輥21的嚙合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6係示意顯示根據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所製造之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俯視圖。
圖7係示意顯示根據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所製造之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局部剖開立體圖。
圖8係圖6的VIII-VIII剖面之剖面圖。
圖9(a)(b)係另一方向的周壁部之孔部的說明圖。
圖10(a)(b)係一方向的周壁部之說明圖。
本發明是關於以下的態樣。
〔態樣1〕
一種具有第1面及第2面之吸收性物品用的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係包含預熱步驟及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該預熱步驟,係將具有第1面及第2面且含有熱塑性樹脂纖維之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預熱;該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係在具備第1賦形構件及第2賦形構件之一對的賦形構件之間,讓被預熱之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以其第1面及第2面分別與第2賦形構件及第1賦形構件接觸的方式通過,藉此將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賦形而形成賦形後的不織布;在上述一對的賦形構件中,第1賦形構件係具備:朝一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突稜、及配置於上述複數個突稜之間的複數個凹槽;第2賦形構件係具備複數個銷,該等複數個銷係沿上述一方向間歇地配置,且配置成分別與上述複數個凹槽各個嚙合並含有前端部,上述賦形後的不織布具備下述(i)~(iii)的構造;(i)朝上述一方向延伸且朝向第1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畝部;(ii)具有槽底部之複數個溝槽部,該等複數個溝槽部係在上述複數個畝部之間朝上述一方向延伸且朝向第2面側凹陷; (iii)具有底部之複數個凹部,該等複數個凹部分別設置於上述複數個溝槽部各個之上述槽底部,沿上述一方向間歇地配置且朝向第2面側凹陷。
依據態樣1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2〕
在態樣1所記載的方法中,上述複數個畝部是藉由上述複數個突稜所形成,上述複數個凹部是藉由上述複數個銷之上述前端部所形成,而且上述複數個溝槽部是沿著上述複數個凹槽而形成。
依據態樣2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3〕
在態樣1或2所記載的方法中,在上述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第1賦形構件及/或第2賦形構件被加熱至賦形溫度:TS(℃),且賦形溫度:TS(℃)與上述熱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TM(℃)滿足以下的關係:TM-60<TS<TM+30。
依據態樣3所記載的方法,在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由於賦形溫度較低,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4〕
在態樣3所記載的方法中,在上述預熱步驟中,讓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與加熱至預熱溫度:TP(℃)之預熱構件接觸,且預熱溫度:TP(℃)與上述熱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TM(℃)滿足以下的關係:TM-60<TP<TM
在態樣4所記載的方法,在預熱步驟中,將待賦形的不織布以既定的溫度預熱,因此可將賦形溫度降低。因此,依據態樣4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5〕
在態樣4所記載的方法中,賦形溫度:TS(℃)與預熱溫度:TP(℃)滿足以下的關係:-20≦TS-TP≦+20。
在態樣5所記載的方法,因為預熱溫度:TP(℃)與賦形溫度:TS(℃)的差在既定範圍內,在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可縮短為了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的溫度調整成期望的範圍之時間。因此,依據態樣5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6〕
在態樣1~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方法中,上述複數個銷 各個,係在上述前端部的前端具備平坦面,在上述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讓上述平坦面以與上述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之第2面並行的方式進行接觸,藉此形成上述凹部之上述底部。
在態樣6所記載的方法,由於在上述銷之前端部的前端含有平坦面,且利用該平坦面來形成賦形後之不織布的凹部之底部,因此在凹部的底部不容易形成孔部。因此,依據態樣6所記載的方法,具有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剛性優異的效果。
〔態樣7〕
在態樣6所記載的方法中,上述複數個銷各個,在上述前端部進一步具備:隔著上述平坦面而在上述一方向上鄰接之一對的錐面,上述一對的錐面配置成,在上述一方向上使上述前端部朝向上述前端變細。
在態樣7所記載的方法,前端部係包含:在一方向上與平坦面鄰接之一對的錐面,且配置成使前端部變細,因此在賦形後的不織布中,在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不容易形成孔部。此外,由於第2賦形構件之一對的錐面,係將待賦形的不織布朝向第1賦形構件的方向壓入,縱使在將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以高速實施的情況,仍容易將凹部賦形成所期望的形狀。因此,依據態樣7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8〕
在態樣1~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方法中,在即將藉由上述一對的賦形構件進行賦形之上述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的搬運速度,比剛藉由上述一對的賦形構件進行賦形後之上述賦形後的不織布的搬運速度更快。
在態樣8所記載的方法,因為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的搬運速度比賦形後之不織布的搬運速度更快,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在一對的賦形構件的地方不容易朝搬運方向變形,因此能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穩定地實施賦形。因此,依據態樣8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且穩定地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9〕
在態樣1~8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方法中,上述凹部的底部之纖維密度比上述畝部的纖維密度更高。
依據態樣9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地製造出剛性優異的賦形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10〕
在態樣1~9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方法中,在上述凹部的底部,上述熱塑性樹脂纖維並未熔接。
在態樣10所記載的方法,由於賦形不織布之凹部的底部之可塑性樹脂纖維並未熔接,賦形不織布之皮膚觸感 優異。因此,依據態樣10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之賦形不織布的效果。
〔態樣11〕
在態樣1~10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方法中,在上述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在與上述一方向正交的另一方向上,在上述銷和上述突稜之間將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拉伸到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之斷裂伸長率以上而使其斷裂,藉此在上述凹部之上述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形成孔部。
在態樣11所記載的方法,可在賦形不織布之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形成孔部。結果,使用者在賦形不織布之第1面滑動時,會感覺平滑,而且孔部不容易接觸皮膚,因此不容易發生異常感或異物感。因此,依據態樣11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之賦形不織布的效果。
〔態樣12〕
在態樣1~11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方法中,在上述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在上述一方向上,在鄰接之2個上述銷之間,將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延伸到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之塑性變形伸長率以上且未達斷裂伸長率,而使上述凹部之上述一方向的周壁部不斷裂。
在態樣12所記載的方法,使賦形不織布之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不斷裂。結果,賦形不織布的剛性提高。因 此,依據態樣12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製造出剛性優異之賦形不織布的效果。
〔態樣13〕
在態樣1~12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方法中,上述一對的賦形構件是一對的賦形輥,第1賦形構件及第2賦形構件分別為第1賦形輥及第2賦形輥,第1賦形輥及第2賦形輥係在與上述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的搬運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旋轉軸。
在態樣13所記載的方法,第1賦形構件及第2賦形構件分別為第1賦形輥及第2賦形輥。因此,依據態樣13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14〕
在態樣13所記載的方法中,第1賦形輥,係在其外周面具備上述複數個突稜及上述複數個凹槽;第2賦形輥,係在其外周面具備上述複數個銷,上述一方向為上述搬運方向。
在態樣14所記載的方法,第1賦形輥及第2賦形輥具有既定的構造。因此,依據態樣14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態樣15〕
在態樣1~14中任一項所記載的方法中,上述待賦形的不織布為熱風不織布或紡黏不織布。
依據態樣15所記載的方法,具有可從不織布高速製造出皮膚觸感優異的不織布之效果。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用的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使用圖式做說明。又在本說明書中,會有將「吸收性物品用的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簡稱為『方法』的情況。
圖1~圖5係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一(以下稱「第1實施形態」)之吸收性物品用的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的說明圖。圖6~圖8係根據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所製造之賦形後的不織布的說明圖。圖6~圖8係根據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所製造之賦形後的不織布7的說明圖。
具體而言,圖1係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所使用之製造裝置1的示意圖。圖2係示意顯示一對的賦形輥19及21之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圖3係示意顯示第2賦形輥21之銷21a的配置之主要部分放大圖。圖4(a)係第2賦形輥21之銷21a的立體圖,圖4(b)係第2賦形輥21之銷21a的一方向DO(搬運方向MD)剖面圖。圖5係顯示第1賦形輥19與第2賦形輥21的嚙合之主要部分放大圖。圖5顯示第1賦形輥19與第2賦形輥21嚙合時,相當於圖3的V-V剖面之剖面圖。
圖6~圖8分別示意顯示根據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所製造之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俯視圖、局部剖開立體圖、及 圖6的VIII-VIII剖面之剖面圖。
如圖1所示般,製造裝置1係具備退繞裝置9、預熱裝置11及賦形裝置17。退繞裝置9,係將待賦形的不織布3捲繞成筒狀,並將待賦形的不織布3朝向搬運方向MD退繞;預熱裝置11係將待賦形的不織布3預熱;賦形裝置17,係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實施賦形,而形成賦形後的不織布7。
預熱裝置11係具備一對的預熱輥,亦即第1預熱輥13及第2預熱輥15,將待賦形的不織布3捲繞於正在旋轉的第1預熱輥13而實施被預熱,交接給正在旋轉的第2預熱輥15,而形成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
賦形裝置17,係具備一對的賦形輥,亦即上方的第1賦形輥19及下方的第2賦形輥21。如圖2所示般,第1賦形輥19係具備:朝一方向DO(搬運方向MD)延伸之複數個突稜19a、以及配置於複數個突稜19a間且朝一方向DO(搬運方向MD)延伸之複數個凹槽19b。第2賦形輥21係具備含有前端部23之複數個銷21a,複數個銷21a是沿著一方向DO(搬運方向MD)間歇地配置且分別嚙合於複數個凹槽19b各個。複數個銷21a係形成於第2賦形輥21之外周面21b。
複數個突稜19a和複數個凹槽19b,係在與一方向DO(搬運方向MD)正交的另一方向DA(寬度方向CD)上交互地配置。
在第1實施形態,一方向DO及另一方向DA是分別與 搬運方向MD及寬度方向CD平行。
如圖2及圖3所示般,在一方向DO(搬運方向MD,第2賦形輥21的周方向)上,將複數個銷21a間歇地、具體而言是以節距PM大致沿一直線配設。複數個銷21a,在方向DA(寬度方向CD,第2賦形輥21的寬度方向)上,是以不會與第1賦形輥19之突稜19a接觸的節距PW配設。再者,在第2賦形輥21的外周面21b上,將複數個銷21a配置成之字形。
如圖4及圖5所示般,銷21a係在前端部23的前端23a具備平坦面25。在賦形步驟中,平坦面25會和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之第2面103以並行的方式接觸,藉此在賦形後的不織布形成凹部111之底部113。銷21a,係在前端部23進一步具備:隔著平坦面25而在一方向DO上鄰接之一對的錐面27,27。一對的錐面27,27,係以在一方向DO上使前端部23朝向前端23a而變細的角度配置。
一對的錐面27係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形狀,離平坦面25越遠其寬度越小。
為了使用製造裝置1來製造賦形後的不織布7,係實施:將從退繞裝置9退繞後之待賦形的不織布3予以預熱之步驟,以及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進行賦形而形成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步驟。
又在本說明書,會有將「將待賦形的不織布予以預熱的步驟」簡稱為『預熱步驟』的情況,而且有將「形成賦 形後的不織布之步驟」簡稱為『賦形步驟』的情況。
在預熱步驟,係讓從退繞裝置9退繞且沿搬運方向MD搬運之待賦形的不織布3與預熱裝置11之正在旋轉的一對的預熱輥(第1預熱輥13及第2預熱輥15)之外周面依序接觸,藉此進行預熱。
在賦形步驟,係讓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通過賦形裝置17中之一邊嚙合一邊旋轉的第1賦形輥19及第2賦形輥21之間,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在嚙合中之上方的第1賦形輥19之突稜19a及凹槽19b和下方的第2賦形輥21之銷21a之間延伸,藉此進行賦形。在實施賦形步驟時,為了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不均一地延伸而容易進行賦形,較佳為將第1賦形輥19及第2賦形輥21加熱。
如圖6~圖8所示般,賦形後的不織布7具備下述(i)~(iii)的構造。
(i)朝一方向DO延伸且朝向第1面101側突出之複數個畝部105;(ii)具有槽底部109之複數個溝槽部107,複數個溝槽部107係在複數個畝部105之間朝一方向DO延伸且朝向第2面103側凹陷;(iii)具有底部113之複數個凹部111,複數個凹部111係分別設置在複數個溝槽部107各個的槽底部109,朝一方向DO間歇地配置且朝向第2面103側凹陷。
上方的第1賦形輥19,係讓突稜19a與被預 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之第2面103接觸,將所接觸的部分朝向下方的第2賦形輥21的方向壓入,藉此將畝部105予以賦形。
下方的第2賦形輥21,係讓沿一方向DO(搬運方向MD)排成一列之複數個銷21a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之第1面101接觸,將與銷21a之前端部23接觸的部分壓入上方的第1賦形輥19之凹槽19b內。結果,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當中,與銷21a之前端部23接觸的部分被用力壓入凹槽19b內而進行賦形,藉此形成具有底部113之凹部111。此外,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當中,沿著凹槽19b而形成溝槽部107。
此外,凹部111係具有:藉由與銷21a之前端部23接觸的部分所形成之底部113及周壁部115。周壁部115係用於將溝槽部107和底部113互相連結,且包含:存在於畝部105及溝槽部107的延伸方向、即一方向之一方向的周壁部115a、以及存在於與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另一方向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115b。
在賦形時,以上方的第1賦形輥19和下方的第2賦形輥21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嚙入的狀態,利用銷21a的前端部23、具體的是前端部23之前端23a的平坦面25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之抵接部分壓入凹槽19b內,藉此來形成凹部111之底部113。因此,底部113具有比其他部分(例如畝部的頂部)更高的纖維密度,其剛性優異。因此,起因於凹部111的底部 113,而使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剛性優異。
在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中,與銷21a之前端部23之另一方向(寬度方向CD)的兩端部接觸的部分,藉由利用突稜19a將待賦形的不織布3朝下方的第2賦形輥21的方向壓入且利用銷21a朝上方的第1賦形輥19的方向壓入時所產生的張力等,使熱塑性樹脂纖維斷裂,而形成具有斷裂端部125之斷裂後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3。
結果,在凹部111形成孔部117,孔部117係含有斷裂後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3之斷裂端部125。一部分的熱塑性樹脂纖維,保留橫越孔部117之內部空間119的狀態,此外,一部之斷裂後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3之斷裂端部125,成為延伸到內部空間119的狀態。孔部117係形成於另一方向的周壁部115b。
在溝槽部107之槽底部109設有複數個凹部111,複數個凹部111係位於比溝槽部107之槽底部109更靠第2面103側,具備底部113且沿一方向DO間歇地設置。複數個凹部111分別具備:以與槽底部109連續的狀態朝向第2面103側延伸之立壁狀的周壁部115、以及設置於周壁部115的下端側之底部113。
複數個凹部111分別具備上方開口之大致長方體狀的空間,該空間係具有俯視大致矩形的開口、周壁部115及底部113。複數個凹部111係分別朝向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第2面103側突出,且與且其他的凹部111互 相獨立。
此外,周壁部115係具備:沿另一方向DA延伸之一對的一方向之周壁部115a、115a、以及沿一方向DO延伸之一對的另一方向之周壁部115b、115b。一對的一方向之周壁部115a、115a配設在彼此對置的位置,一對的另一方向之周壁部115b、115b配設在彼此對置的位置。
在另一方向之周壁部115b分別形成有:貫穿另一方向之周壁部115b而通到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第2面103的孔部117。孔部117,係形成於一方向的周壁部115a之靠底部113的位置。一方向的周壁部115a都沒有形成孔部117,一方向的周壁部115a各個之下端側的全部是與底部113直接連結。
孔部117具備有內部空間119,內部空間119不是讓賦形後的不織布7所含之熱塑性樹脂纖維熔化而是藉由讓熱塑性樹脂纖維斷裂所形成的。
更具體的說,孔部117的內部空間119係含有: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熱塑性樹脂纖維當中藉由斷裂所形成之具備斷裂端部125之斷裂後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3之該斷裂端部125。因此,在孔部117的內部空間119,將熱塑性樹脂纖維熔化而使其硬化的部分並不存在,而是由柔軟的熱塑性樹脂纖維之一部分、或是熱塑性樹脂纖維當中藉由斷裂所形成之具有斷裂端部125的斷裂後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3所形成。藉此,縱使使用者的皮膚接觸到孔部117 的內部空間119,由於藉由熔化而硬化的熱塑性樹脂纖維並不存在,不容易感覺到不織布的堅硬感、粗糙感。
在此,斷裂後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3,係用於形成另一方向的周壁部115b之熱塑性樹脂纖維之一部分的纖維,且具備有:將該熱塑性樹脂纖維朝長度方向拉伸或物理性地切斷而使其斷裂所形成的斷裂端部125。
因此,斷裂端部125,不是像將熱塑性樹脂纖維熔化的情況那樣成為纖維的端部溶化變圓而使纖維直徑變大,而是藉由將纖維切碎而成為前端變細、或是纖維直徑幾乎沒有變化。如此,縱使穿戴者的皮膚接觸到孔部117之內部空間119的情況,仍不容易感覺到硬化、纖維的鉤住所帶來的異常感發生。
在孔部117之內部空間119,熱塑性樹脂纖維當中一部分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7會橫越。此外,一部分之斷裂後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3,其斷裂端部125成為延伸到孔部117之內部空間119的狀態。
因此,在孔部117之內部空間119內,成為橫越該內部空間119之熱塑性樹脂纖維127和一部分之延伸出的纖維混合存在的狀態,而不是完全開放的空間。
賦形後的不織布7,在凹部111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115b具有孔部117,孔部117不是讓熱塑性樹脂纖維熔化所形成且具備有內部空間119。因此,畝部105及畝部105之纖維的移動自由度提高,利用孔部117來釋放畝部105的張力而使畝部105整體變得柔軟,當將賦形 後的不織布7朝厚度方向按壓時會感到柔軟,又當皮膚沿不織布的平面方向滑動時會感到平滑。
凹部111之孔部117所具備之內部空間119,並不是讓纖維熔化所形成的,內部空間119含有:藉由斷裂所形成之斷裂後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3之斷裂端部125,但不含藉由熔化而硬化的部分。如此,賦形後的不織布7具有優異的硬軟感(厚度方向的柔軟性)及優異的粗滑感(平面方向的平滑性),能帶給皮膚柔軟的觸感。
在本發明的方法,在預熱步驟中,將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預熱的手段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像第1實施形態那樣,將待賦形的不織布捲繞於預熱構件(具體而言,捲繞於預熱輥),而將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預熱。此外,藉由將被加熱的流體(例如被加熱的空氣)朝向待賦形的不織布噴吹,也能將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預熱。基於可高速製造出賦形後的不織布之觀點,較佳為使用預熱構件來實施預熱步驟。
在預熱步驟中,預熱構件及被加熱的流體之預熱溫度:TP(℃)與構成待賦形的不織布之熱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Tm(℃),較佳為具有TM-60<TP<TM的關係,更佳為具有TM-40<TP<TM-5的關係,特佳為具有TM-30<TP<TM-10的關係。在接下來的賦形步驟中,基於可高速進行賦形的觀點,亦即基於可將賦形步驟高速實施的觀點,預熱溫度宜接近熱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但若預熱溫度過高,熱塑性樹脂纖維彼此會熔接,而有賦形後的不織 布變硬的傾向。
當熱塑性樹脂纖維等包含複數種熱塑性樹脂的情況,例如採用複合纖維的情況,上述熔點是指,複數種熱塑性樹脂當中之熔點較低的熱塑性樹脂之熔點。
在本發明的方法,在賦形步驟中,用於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賦形之一對的賦形構件,只要第1賦形構件係具備朝一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突稜、及配置於複數個突稜間之複數個凹槽,且第2賦形構件係具備沿一方向間歇地配置且分別嚙合於複數個凹槽各個之複數個銷即可,其等的形狀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一對的賦形構件可在平面狀的基板上設有突稜、凹槽、銷等。一對的賦形構件,當採用一對的賦形輥的情況,可高速製造出賦形後的不織布。
在本發明的方法,在賦形步驟中,較佳為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加熱。基於高速製造賦形後的不織布之觀點,為了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加熱,較佳為將第1賦形構件及第2賦形構件之一方或兩方加熱。
基於上述觀點,第1賦形構件及/或第2賦形構件被加熱至賦形溫度:TS(℃),在賦形溫度:TS(℃)與上述熱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TM(℃)之間,較佳為成立TM-60<TS<TM+30的關係,更佳為成立TM-40<TS<TM+10的關係,特佳為成立TM-30<TS<TM的關係。
在本發明的方法,在賦形溫度:TS(℃)與預熱溫度:TP(℃)之間,較佳為成立-20≦TS-TP≦+20 的關係,更佳為成立-10≦TS-TP≦+10的關係,特佳為成立-5≦TS-TP≦+5的關係。如此,在賦形步驟中,可縮短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調整到賦形溫度的時間,可高速製造出賦形後的不織布。在從預熱步驟到賦形步驟之間,考慮到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的溫度下降,可將預熱溫度:TP(℃)設定成比賦形溫度:TS(℃)更高。
在本發明的方法,第1賦形構件之突稜的節距(凹槽的節距),可按照賦形後的不織布所期望的性能而適宜地設定,基於形成皮膚觸感優異之賦形後的不織布之觀點,突稜的節距(凹槽的節距)較佳為0.25~5.0mm,更佳為0.5~3.0mm,特佳為0.75~2.0mm。
在本發明的方法,第1賦形構件之突稜的高度(突稜之從根部到前端的高度),可按照賦形後的不織布所期望的性能而適宜地設定,基於形成皮膚觸感優異之賦形後的不織布之觀點,突稜的高度較佳為0.25~5.0mm,更佳為0.5~3.0mm,特佳為1.0~2.5mm。
在本發明的方法,第1賦形構件和第2賦形構件之嚙入深度,較佳為0.5~3.0mm,更佳為1.0~2.0mm。若嚙入深度未達0.5mm,在賦形後的不織布上難以形成畝部及溝槽部;若嚙入深度超過3.0mm,賦形後的不織布身畝部變高且溝槽部變深,會有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強度降低的傾向。
又本說明書中,如圖5之符號D所示,嚙入深度是指:第1賦形構件之突稜的前端和第2賦形構件之銷的前 端之間的高度。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複數個銷各個,較佳為在前端部的前端具備平坦面。這是因為,在賦形後的不織布中,使得凹部的底部不容易具有孔部,而且凹部之底部的纖維密度變得比畝部的纖維密度更高,而使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剛性優異。在此情況,平坦面的面積可按照賦形後的不織布所期望的性能而適宜地設定,基於形成皮膚觸感優異之賦形後的不織布之觀點,較佳為具有0.1~1.0mm2的面積,更佳為具有0.2~0.8mm2的面積。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複數個銷各個的前端部,較佳為具備平坦面及上述一對的錐面。這是因為,在賦形後的不織布中,使得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不容易形成孔部。此外,利用第2賦形構件之一對的錐面,將待賦形的不織布朝第1賦形構件的方向壓入,縱使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形成步驟是以高速實施的情況,仍容易將凹部賦形為所期望的形狀。上述一對的錐面較佳為,是隔著平坦面而在一方向上鄰接。這是基於不在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形成孔部的觀點。
一對的錐面各個相對於上述平坦面的角度,較佳為30~60°,更佳為40~50°。這是基於將凹部以高速賦形為期望的形狀之觀點,在配置有一對的錐面的方向並未設置凹部的周壁部。
一對的錐面較佳為,離平坦面越遠其寬度越小,例如具有大致三角形、大致梯形等的形狀。這是因 為,在賦形後的不織布中,使得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不容易形成孔部。
本發明的方法,是藉由一對的賦形構件、亦即第1賦形構件及第2賦形構件進行賦形。第1賦形構件係具備:朝一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突稜、及配置於複數個突稜之間之複數個凹槽;第2賦形構件係具備含有前端部之複數個銷,複數個銷是沿著一方向間歇地配置且分別與複數個凹槽之各個嚙合。藉由使用上述一對的賦形構件來製造賦形後的不織布,一對的賦形構件不容易被待賦形的不織布所磨耗,可長期且高速地製造出賦形後的不織布。
在本發明的方法較佳為,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凹部的底部之纖維密度,是比畝部的纖維密度(更具體的說,是畝部之頂部的纖維密度)更高。這是因為,會使得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剛性優異。
此外,在本發明的方法較佳為,在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凹部的底部,熱塑性樹脂纖維並未熔接。這是基於皮膚觸感的觀點。
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是在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形成孔部,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形態的方法,在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並未形成孔部。
在第1實施形態的方法,並未讓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斷裂,亦即在一方向的周壁部並未形成孔部;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形態的方法,是在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形成孔部。
凹部的周壁部,亦即一方向的周壁部及/或另一方向的周壁部是依以下的方式所形成;孔部則是依以下的方式進行調整。
圖9(a)係顯示即將賦形前之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是相當於圖5的剖面圖。圖9(b)係顯示第1賦形輥19及第2賦形輥21嚙合狀態下之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是相當於圖5的剖面圖。如圖9(a)所示般,在另一方向DA(寬度方向CD)上,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其與突稜19a的前端部19aa之端緣之接觸點131、和與銷21a的前端部23之端緣之接觸點132之間具有距離:L。在第1賦形輥19及第2賦形輥21嚙合的狀態下,如圖9(b)所示般,待賦形的不織布5之點131及點132間的距離:L拉長為距離:L'。
藉由調節第1賦形輥之突稜的高度及節距、第2賦形輥之銷的高度、一對的賦形輥之嚙入深度等,可調整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之另一方向的伸長率(L'/L的比率),而形成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孔等。
具體而言,藉由使待賦形的不織布之另一方向的伸長率(L'/L的比率)成為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的塑性變形伸長率以上且未達斷裂伸長率,而在凹部形成不具有孔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此外,藉由使待賦形的不織布之另一方向的伸長率(L'/L的比率)成為超過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之斷裂伸長率,而在凹部形成具有孔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
若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在未達其塑性變形伸長率、亦即彈性變形的範圍內拉伸,在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至少不容易形成凹部。這是因為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可恢復原來的形狀。
待賦形的不織布之塑性變形伸長率及斷裂伸長率,可在賦形溫度下進行待賦形的不織布之拉伸試驗來做估計。
圖10(a)係顯示即將賦形前的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是圖3之X-X剖面的剖面圖。圖10(b)係顯示第1賦形輥19及第2賦形輥21嚙合狀態下之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是圖3之X-X剖面的剖面圖。如圖10(a)所示般,在一方向DO上,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其與銷21a的前端部23之端緣的接觸點133、和與鄰接之銷21a的前端部23之端緣的接觸點134,具有距離:M。在第1賦形輥19及第2賦形輥21嚙合的狀態下,如圖10(b)所示般,因為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被突稜19a往下方拉伸,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之點133和點134間的距離:M拉長為距離:M'。
藉由調節第2賦形輥之銷的高度及節距、第1賦形輥之突稜的高度及節距、一對的賦形輥之嚙入深度等,可調整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之一方向的伸長率(M'/M的比率),而形成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孔部。
具體而言,藉由使待賦形的不織布之一方向的伸長率(M'/M的比率)成為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之塑性變形伸長率以上且未達斷裂伸長率,而在凹部形成不具有孔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此外,藉由使待賦形的不織布之一方向的伸長率(M'/M的比率)成為超過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的斷裂伸長率超,而在凹部形成具有孔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
若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在未達其塑性變形伸長率、亦即彈性變形的範圍內拉伸,在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至少不容易形成凹部。這是因為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5會恢復原來的形狀。
待賦形的不織布之塑性變形伸長率及斷裂伸長率,可藉由在賦形溫度進行待賦形的不織布之拉伸試驗來做估計。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即將藉由一對的賦形構件實施賦形前之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之搬運速度,較佳為剛藉由一對的賦形構件賦形後之賦形不織布的搬運速度更快,更佳為超過0%且5%以下,特佳為超過1%且3%以下。如此,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在一對的賦形構件的地方不容易朝搬運方向變形,可將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穩定地實施賦形。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賦形後的不織布,較佳為具有0.25~5.0mm、更佳為具有0.5~3.0mm、特佳為具有0.75~2.0mm之畝部(溝槽部)的節距。若上述節距未達0.25mm,在賦形後的不織布中,畝部及溝槽部的高度變低,畝部與皮膚之接觸面積無法充分減少,可能使皮膚觸 感降低。若上述節距超過5.0mm,難以獲得畝部及溝槽部所產生之柔軟的皮膚觸感。
藉由將第1賦形構件之複數個突稜的節距在上述範圍內進行調節可形成上述節距。
此外,在本發明的方法中,賦形後的不織布,較佳為具有0.25~5.0mm、更佳為具有0.5~3.0mm、特佳為具有0.75~2.0mm之畝溝的高度(從溝槽部之槽底部到畝部之頂部的距離)。若上述畝溝的高度未達0.25mm,難以獲得畝部及溝槽部所產生之柔軟的皮膚觸感,若上述畝溝的高度超過5.0mm,畝部及溝槽部容易變形,難以獲得柔軟的皮膚觸感。
上述高度,可藉由調節第1賦形構件之突稜的高度、第2賦形構件之銷的高度、一對的賦形構件之嚙入深度等來達成。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由於賦形後的不織布具有凹部,當使用者與賦形後的不織布之第1面接觸的情況,溝槽部之槽底部不容易接觸到皮膚。賦形後的不織布,當使用者與賦形後的不織布之第1面接觸的情況,是依畝部、其次為溝槽部之槽底部的順序而容易與使用者接觸,由於畝部的柔軟性最高,較佳為使得畝部與使用者接觸的機會比槽底部更多,又基於柔軟性的觀點,與皮膚接觸之接觸面積越少越好。因此,藉由使賦形後的不織布具有凹部,溝槽部的槽底部變得不容易接觸使用者,而讓使用者容易感覺到賦形後的不織布之柔軟性。
此外,藉由將凹部設置於溝槽部之槽底部,當使用者接觸賦形後的不織布之第1面的情況,凹部不容易接觸到使用者,使用者不容易感覺到凹部所帶來的異常感及異物感。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賦形後的不織布,較佳為具有0.05~2.0mm、更佳為具有0.075~1.5mm、特佳為具有0.1~1.0mm之凹部的高度(從凹部的底部到溝槽部之槽底部的距離)。若上述高度未達0.05mm,難以確保底部的剛性,會有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厚度方向的強度不足的傾向。若上述高度超過2.0mm,會有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厚度方向的強度降低的傾向。
上述凹部的高度與上述畝溝的高度之比率,較佳為10~80%,更佳為15~70%,特佳為20~60%。若上述比率未達10%,在周壁部可能無法確保形成孔部的空間。若上述比率超過80%,凹部之周壁部的厚度變薄,其強度降低,凹部之周壁部容易發生起毛,可能使賦形後的不織布之皮膚觸感降低。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賦形後的不織布較佳為具有0.25~5.0mm、更佳為具有0.5~3.0mm、特佳為具有0.75~2.0mm之凹部的一方向的長度。同樣的,在本發明的方法中,賦形後的不織布較佳為具有0.25~5.0mm、更佳為具有0.5~3mm、特佳為具有0.75~2.0mm之凹部的另一方向的長度。這是基於凹部效果的觀點。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當賦形後的不織布在凹 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具有孔部的情況,賦形後的不織布較佳為具有0.25~5.0mm、更佳為具有0.5~3.0mm、特佳為具有0.75~2.0mm之孔部的一方向的長度。若上述一方向的長度未達0.25mm,可能有凹部的柔軟性不足的情況,而可能有無法確保畝部之足分柔軟性的情況。若上述一方向的長度超過5.0mm,孔部變大,其周緣部容易發生起毛,可能使不織布的皮膚觸感降低。
同樣的,在本發明的方法中,當賦形後的不織布在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具有孔部的情況,賦形後的不織布較佳為具有0.1~5.0mm、更佳為具有0.25~3.0mm、特佳為具有0.5~2.0mm之孔部的厚度方向的長度。若上述厚度方向的長度未達0.1mm,無法確保凹部的柔軟性,可能無法確保畝部的柔軟性。若上述厚度方向的長度超過5.0mm,孔部的周緣部容易發生起毛,可能使不織布之皮膚觸感降低。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若賦形後的不織布在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具有孔部,可提高畝部的柔軟性(更具體的是畝部之不織布的厚度方向之柔軟性)、及沿不織布的平面方向(特別是另一方向)讓皮膚滑動時的柔軟性,而獲得平滑感。如此,對畝部賦予優異的硬軟感(朝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厚度方向的優異的柔軟性)、以及朝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另一方向的優異的粗滑感(賦形後的不織布之平面方向(特別是另一方向)之優異的平滑性),使得賦形後的不織布具有優異的硬軟感及粗滑感, 而具有柔軟的皮膚觸感。
在本發明的方法,賦形後的不織布較佳為,不讓凹部之一方向的周壁部斷裂。如此,當沿不織布的一方向、亦即畝部及溝槽部所延伸的方向讓皮膚滑動的情況,凹部的存在所產生的高低差不容易鉤到皮膚,可確保朝賦形後的不織布之一方向的平滑性。亦即,一方向的周壁部構成為,與溝槽部之槽底部及凹部之底部相連而無接縫地成為一體,因此當使用者的皮膚沿不織布的一方向滑動的情況,不怎麼感覺到凹部的高低差而容易讓皮膚沿著畝部及溝槽部平滑地移動。如此,可利用畝部的柔軟性及纖維的柔軟性而確保朝賦形後的不織布之一方向的平滑性。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當賦形後之不織布在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具有孔部的情況,較佳為將孔部設置於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之靠底部的位置。這是因為,藉由使孔部儘量遠離皮膚容易接觸的畝部及溝槽部之槽底部,讓孔部接觸皮膚的機會減少,而不容易感覺到異常感及異物感。
如此,能夠進一步確保讓皮膚沿不織布的平面方向滑動時的平滑性。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當賦形後之不織布在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具有孔部的情況,較佳為讓熱塑性樹脂纖維的一部分橫越孔部的內部空間。這是因為,縱使使用者的皮膚接觸到孔部的情況,橫越內部空間之熱塑性 樹脂纖維會使凹部之周壁部及底部和孔部的觸感差異縮小,而不容易讓使用者感覺到異常感。亦即,橫越孔部的內部空間之熱塑性樹脂纖維,可避免皮膚完全穿越孔部而到達不織布的第2面,因此周壁部及底部和孔部之邊界的高低差在觸感上變小。如此,讓皮膚觸感變得比較光滑,而不容易讓使用者感覺到異常感。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當賦形後的不織布在凹部之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具有孔部的情況,孔部較佳為具有1~50%、更佳為具有1.5~35%、特佳為具有2.5~20%的內部空間之開孔率。若上述開孔率未達1%,開孔率較低,要將畝部及畝部的纖維賦予自由度變困難,難以對畝部賦予柔軟性。若上述開孔率為50%以上,設有孔部之周壁部的強度容易降低,且孔部之周緣部的邊界可能在觸感上變得容易認識。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作為待賦形的不織布,只要是含有熱塑性樹脂纖維者即可,並沒有特別的限制,可採用各種的不織布。作為待賦形的不織布的例子,例如可列舉:熱風不織布、紡黏不織布、點式黏合不織布、水針不織布、針刺不織布、熔噴不織布、以及其等的組合(例如SMS等)等。
當待賦形的不織布為紡黏不織布的情況,用於讓構成紡黏不織布之熱塑性樹脂纖維熱熔接的壓花部,係在賦形步驟中斷裂,且賦形後之不織布係在上述壓花部的周圍(較佳為與上述壓花部鄰接)具有開口部。
作為上述熱塑性樹脂纖維,可列舉所屬技術領域一般採用者,例如可列舉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的單纖維,PE及PP之接枝共聚物所構成的纖維。基於可高速製造出賦形後的不織布之觀點,較佳為熔點較低的熱塑性樹脂纖維,例如聚乙烯。
作為上述複合纖維,可列舉芯鞘型纖維、並列型纖維、島/海型纖維等的複合纖維。
在本發明的方法中,待賦形的不織布通常具有10~100g/m2、較佳為具有15~75g/m2、更佳為具有20~50g/m2的基重。此外,待賦形的不織布通常具有0.1~5mm、較佳為具有0.5~3mm、更佳為具有0.8~2mm的厚度。
在本說明書中,不織布的厚度(mm),是依以下方式進行測定。
準備好株式會社大榮科學精器製作所製之FS-60DS[測定面44mm(直徑),測定壓3g/cm2],在標準狀態(溫度23±2℃,相對濕度50±5%)下,將不織布之5個不同部位加壓,測定各部位之加壓10秒後的厚度,取5個測定值之平均值作為不織布的厚度。
在第1實施形態,凹部111之孔部117係設置於沿一方向DO形成之一對的另一方向之周壁部,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形態之方法,孔部係設置於沿另一方向形成之一對的一方向之周壁部。
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孔部117係配置於凹部111的周壁部之靠底部113的位置,但在本發明的方法中,孔部的位置沒有特別的限制,可配置於任意的位置。
此外,在第1實施形態,是在孔部117的內部空間119讓熱塑性樹脂纖維之一部分的熱塑性樹脂纖維127橫越,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形態之方法,橫越孔部的內部空間之纖維亦可不存在。
在第1實施形態,凹部111是形成為大致長方體狀,但在本發明的方法,凹部的形狀是任意的,例如可列舉圓柱狀、角柱狀等。
在第1實施形態,畝部105是朝賦形後的不織布7之一方向連續地延伸,在本發明的方法中,畝部亦可朝一方向間歇地延伸。在此情況,凹部較佳為設置於:被夾在畝部的連續部分之間之溝槽部的槽底部。如此,畝部變得不容易接觸皮膚,而不容易接觸到凹部,因此更不容易感覺到凹部所帶來的異物感及異常感。
本發明的方法所製造之賦形後的不織布適用於作為:用後即棄式紙尿布、衛生棉、吸尿墊、護墊等的吸收性物品之頂部薄片、防漏壁等,或背面薄片之外表面。
〔實施例〕 〔製造例1〕
作為待賦形之不織布,係準備了熱風不織布。熱風不織布是由上層及下層共2層所形成。上層是由芯鞘型複合纖維(芯:PET,鞘:PE,纖度:2.8dtex,纖維長:44mm)所形成,其基重為20g/m2。下層是由芯鞘型複合纖維(芯:PET,鞘:PE,纖度:2.2dtex,纖維長:44mm)所形成,其基重為10g/m2
讓熱風不織布通過圖1~3所示的製造裝置,藉此形成賦形後的不織布No.1。預熱步驟及賦形步驟的溫度雙方都是100℃,搬運速度約250m/分。
〔製造例2〕
取代具備銷21a之第2賦形輥21,而採用與上方的第1賦形輥19同樣形狀的賦形輥(亦即,具備突稜及凹槽之賦形輥),除此外是與製造例1同樣地形成賦形後之不織布No.2。製造例2所使用的賦形裝置,是藉由讓上方的賦形輥之突稜及凹槽和下方的賦形輥之凹槽及突稜互相嚙合,而將不織布實施賦形。一對的賦形輥之嚙入深度是與製造例1相同。
〔實施例1及比較例1〕
評價賦形後的不織布No.1及No.2之表面特性及壓縮特性。
表面特性,是採用加多技術(株)製之自動化表面試驗機KES-FB4 AUTO-A進行評價。具體而言,在100mm ×100mm的試樣上,讓施加有25g荷重之端子以1.0mm/秒的速度滑動,藉此進行平均摩擦係數:MIU、其標準偏差:MMD、表面粗糙度的平均偏差:SMD(μm)之評價。上述端子具有10mm×10mm的尺寸,且被直徑0.5mm的鋼琴線捲繞。
壓縮特性,是採用加多技術(株)製之自動化壓縮試驗機KES-FB3 AUTO-A進行評價。具體而言,在具有面積:200mm2的圓形平面狀的端子之鋼板間將試樣壓縮,藉此評價壓縮特性。壓縮速度為50sec/mm,壓縮最大荷重為50gf/cm2。關於回復過程也是,以同一速度測定壓縮特性,求取從測定所獲得之壓縮特性曲線的直線性LC、壓縮功WC(gf.cm2)、壓縮回復率RC(%)。
結果如表1所示。為了進行比較,將作為待賦形的不織布之熱風不織布的表面特性及壓縮特性顯示於表1。
Figure 105113989-A0202-12-0036-1
從表1可看出,相較於賦形後的不織布No.2,賦形後的不織布No.1之MIU(平均摩擦係數),在畝部及溝槽部所延伸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雙方都較小,因此賦形後的不織布No.1是光滑的。
在另一方向上,賦形後的不織布No.1之SMD(表面粗糙度之平均偏差)值比賦形後的不織布No.2更高,這代表賦形後的不織布No.1之表面凹凸較大。因此意味著,賦形後的不織布No.1,雖然在另一方向上其表面的凹凸較大,但其表面仍是光滑的。
從表1可看出,相較於賦形後的不織布No.2,賦形後的不織布No.1之壓縮功WC的值較小,因此在厚度方向容易感覺到柔軟。
17‧‧‧賦形裝置
19‧‧‧第1賦形輥
19a‧‧‧突稜
19b‧‧‧凹槽
21‧‧‧第2賦形輥
21a‧‧‧銷
23‧‧‧前端部
MD‧‧‧搬運方向
CD‧‧‧寬度方向

Claims (15)

  1. 一種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係用於製造具有第1面及第2面的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的方法,其特徵在於,係包含預熱步驟及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該預熱步驟,係將具有第1面及第2面且含有熱塑性樹脂纖維之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預熱;該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係在具備第1賦形構件及第2賦形構件之一對的賦形構件之間,讓被預熱之前述待賦形的不織布以其第1面及第2面分別與第2賦形構件及第1賦形構件接觸的方式通過,藉此將前述待賦形的不織布實施賦形而形成賦形後的不織布;在前述一對的賦形構件中,第1賦形構件係具備:朝一方向延伸之複數個突稜、及配置於前述複數個突稜之間的複數個凹槽;第2賦形構件係具備複數個銷,該等複數個銷係沿前述一方向間歇地配置,且配置成分別與前述複數個凹槽各個嚙合並含有前端部,前述賦形後的不織布具備下述(i)~(iii)的構造;(i)朝前述一方向延伸且朝向第1面側突出之複數個畝部;(ii)具有槽底部之複數個溝槽部,該等複數個溝槽部係在前述複數個畝部之間朝前述一方向延伸且朝向第2面側凹陷;(iii)具有底部之複數個凹部,該等複數個凹部分別 設置於前述複數個溝槽部各個之前述槽底部,沿前述一方向間歇地配置且朝向第2面側凹陷。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複數個畝部是藉由前述複數個突稜所形成,前述複數個凹部是藉由前述複數個銷之前述前端部所形成,而且前述複數個溝槽部是沿著前述複數個凹槽而形成。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第1賦形構件及/或第2賦形構件被加熱至賦形溫度:TS(℃),且賦形溫度:TS(℃)與前述熱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TM(℃)滿足以下的關係:TM-60<TS<TM+3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預熱步驟中,讓前述待賦形的不織布與被加熱至預熱溫度:TP(℃)之預熱構件接觸,且預熱溫度:TP(℃)與前述熱塑性樹脂纖維的熔點:TM(℃)滿足以下的關係:TM-60<TP<TM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賦形溫度:TS(℃)與預熱溫度:TP(℃)滿足以下的關係:-20≦TS-TP≦+20。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 中,前述複數個銷各個,係在前述前端部的前端具備平坦面,在前述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讓前述平坦面以與前述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之第2面並行的方式進行接觸,藉此形成前述凹部之前述底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複數個銷各個,在前述前端部進一步具備:隔著前述平坦面而在前述一方向上鄰接之一對的錐面,前述一對的錐面配置成,在前述一方向上使前述前端部朝向前述前端變細。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即將藉由前述一對的賦形構件進行賦形之前述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的搬運速度,比剛藉由前述一對的賦形構件進行賦形後之前述賦形後的不織布的搬運速度更快。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凹部的底部之纖維密度是比前述畝部之纖維密度更高。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凹部之底部,前述熱塑性樹脂纖維並未熔接。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 中,在前述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在與前述一方向正交的另一方向上,在前述銷和前述突稜之間將前述待賦形的不織布拉伸到前述待賦形的不織布之斷裂伸長率以上而使其斷裂,藉此在前述凹部之前述另一方向的周壁部形成孔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在前述賦形不織布之形成步驟中,在前述一方向上,在鄰接之2個前述銷之間,將前述待賦形的不織布延伸到前述待賦形的不織布之塑性變形伸長率以上且未達斷裂伸長率,而使前述凹部之前述一方向的周壁部不斷裂。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一對的賦形構件是一對的賦形輥,第1賦形構件及第2賦形構件分別為第1賦形輥及第2賦形輥,第1賦形輥及第2賦形輥係在與前述被預熱之待賦形的不織布的搬運方向正交的方向具有旋轉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中,第1賦形輥,係在其外周面具備前述複數個突稜及前述複數個凹槽;第2賦形輥,係在其外周面具備前述複數個銷,前述一方向為前述搬運方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製造方法,其 中,前述待賦形的不織布為熱風不織布或紡黏不織布。
TW105113989A 2015-05-29 2016-05-05 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 TWI715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0904A JP5989188B1 (ja) 2015-05-29 2015-05-29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015-110904 2015-05-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1844A TW201701844A (zh) 2017-01-16
TWI715573B true TWI715573B (zh) 2021-01-11

Family

ID=56871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3989A TWI715573B (zh) 2015-05-29 2016-05-05 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89188B1 (zh)
TW (1) TWI7155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99688B (zh) * 2017-08-31 2022-03-11 花王株式会社 无纺布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85736A1 (en) * 1999-12-21 2004-09-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Electrical cable
CN100434055C (zh) * 2003-03-13 2008-11-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TW200904386A (en) * 2007-05-24 2009-02-01 Kao Corp Surface sheet for absorptive article,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urface sheet, and absorptive article
JP4540590B2 (ja) * 2005-11-09 2010-09-0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立体シート
WO2010141642A1 (en) * 2009-06-03 2010-12-0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Fluid permeable structured fibrous web
CN103492170A (zh) * 2011-04-26 2014-01-01 宝洁公司 用于制备微纹理纤维网的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09491B2 (ja) * 1990-06-26 1998-10-0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
JPH10211232A (ja) * 1997-01-31 1998-08-11 Uni Charm Corp 使い捨て体液吸収性着用物品の表面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29327B1 (ja) * 2014-12-26 2015-12-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
JP5829326B1 (ja) * 2014-12-26 2015-12-0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不織布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85736A1 (en) * 1999-12-21 2004-09-23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Electrical cable
CN100434055C (zh) * 2003-03-13 2008-11-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JP4540590B2 (ja) * 2005-11-09 2010-09-0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用の立体シート
TW200904386A (en) * 2007-05-24 2009-02-01 Kao Corp Surface sheet for absorptive article,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urface sheet, and absorptive article
WO2010141642A1 (en) * 2009-06-03 2010-12-0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Fluid permeable structured fibrous web
CN103492170A (zh) * 2011-04-26 2014-01-01 宝洁公司 用于制备微纹理纤维网的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1844A (zh) 2017-01-16
JP5989188B1 (ja) 2016-09-07
JP2016220985A (ja) 2016-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2951B (zh)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
EP3318236B1 (en) Shaped non-woven fabric for absorbent article, absorbent article including said shaped non-woven fabric,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id shaped non-woven fabric
WO2016104768A1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JP2010533534A (ja) 吸収性物品
TWI671063B (zh)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
JP5374142B2 (ja) 不織布
US20180098895A1 (en) Absorbent article
TWI660083B (zh)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
TWI715573B (zh) 吸收性物品用之賦形不織布之製造方法
JP4716639B2 (ja) 衛生材料用不織布
TWI675138B (zh) 吸收性物品用不織布
JP6628696B2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当該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含む吸収性物品、及び上記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2016221312A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賦形された不織布を製造する方法
CN105636566B (zh) 吸收性物品用无纺布
JP6995617B2 (ja) 伸縮性シート
WO2017115534A1 (ja) 吸収性物品用の不織布、及び当該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CN105636565B (zh) 吸收性物品用无纺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