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3150B - 積體電路及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積體電路及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13150B TWI713150B TW106117083A TW106117083A TWI713150B TW I713150 B TWI713150 B TW I713150B TW 106117083 A TW106117083 A TW 106117083A TW 106117083 A TW106117083 A TW 106117083A TW I713150 B TWI713150 B TW I71315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inuous active
- functional
- group
- active regions
- end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2019 dop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17 excl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9 patte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203—Particular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0207—Geometrical layout of the components, e.g. computer aided design; custom LSI, semi-custom LSI, standard cell technique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9—Circuit design at the physical level
- G06F30/392—Floor-planning or layout, e.g. partitioning or place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30—Circuit design
- G06F30/39—Circuit design at the physical level
- G06F30/394—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non-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0611—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non-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integrated circuits having a two-dimensional layout of components without a common active reg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0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 H01L27/08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 H01L27/08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only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of a single kind including field-effect components only the components being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1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118—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11803—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field effect technology
- H01L27/11807—CMOS gate array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6—Power analysis or power optimisa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1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118—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11803—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field effect technology
- H01L27/11807—CMOS gate arrays
- H01L2027/11868—Macro-architecture
- H01L2027/11874—Layout specification, i.e. inner core region
- H01L2027/11875—Wiring region,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0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 H01L27/1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a semiconductor body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components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 H01L27/118—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 H01L27/11803—Masterslice integrated circuits using field effect technology
- H01L27/11807—CMOS gate arrays
- H01L2027/11868—Macro-architecture
- H01L2027/11874—Layout specification, i.e. inner core region
- H01L2027/11881—Power supply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ometr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Abstract
一種積體電路包括基板以及形成於所述基板上的第一組
功能胞單元(functional cell unit)。每一所述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的一對功能單元以及位於其所述功能單元(functional cell)之間的填充單元(filler cell)。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且彼此貼靠(abut)的一對功能單元。如此一來,能夠減小所述積體電路的漏電流(leakage current)。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積體電路及其製造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填充單元的積體電路及其製造方法。
在積體電路的設計中廣泛使用標準單元(standard cell)。標準單元具有預定電路功能且被儲存於單元庫(cell library)中。在積體電路的設計期間,自單元庫擷取標準單元並將其放置於布局(layout)中所期望的位置。接著執行佈線(routing)以將各標準單元彼此連接。
根據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一種積體電路包括基板以及第一組功能胞單元(functional cell unit)。所述功能胞單元形成於所述基板上。每一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的一對功能單元(functional cell)以及位於其所述功能單元之間的填充單元(filler cell)。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
單元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且彼此貼靠(abut)的一對功能單元。
100:半導體元件
110、120、130、140:功能胞單元
110a、120b、140a、150、160、170:標準臨界電壓(SVT)功能單元
110b、130a、140b:低臨界電壓(LVT)功能單元
110c、120c、130c、180:填充單元
120a、130b:超低臨界電壓(uLVT)功能單元
200、300、400、500、600、700:布局
210、220、310、320、410、420、510、520、610、620、710、720:電源供應線
230、330、340、430、530、640:SVT電晶體
230a、330a、340a、430a、440a、530a、540a、630a、640a、730a、740a:第一源極/汲極區
230b、330b、340b、430b、440b、530b、540b、630b、640b、730b、740b:第二源極/汲極區
230c、330c、340c、430c、440c、530c、540c、630c、640c、730c、740c:主動閘極電極
260a、260b、360a、360b、360c、460a、460b、460c、560a、560b、560c、560d、660a、660b、660c、660d、760b、760c、760d、760e、760f:虛擬閘極電極
280、380a、380b、480a、480b、580a、580b、580c、680a、
680b、680c、780a、780b、780c、780d:邊界
290、390、490、590、690、790:基板
440、540、730:LVT電晶體
550、760a:填充閘極電極
630、740:uLVT電晶體
800、900:方法
810、820、830、910、920、930、940:步驟
CNOD:連續主動區
D1、D2:距離
Ileakage:漏電流
P:間距
VDD:第一供應電壓
VSS:第二供應電壓
圖1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示例性半導體元件的示意圖。
圖2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單元(functional cell)的示例性布局(layout)的示意圖。
圖3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一對功能單元的示例性布局的示意圖。
圖4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胞單元(functional cell unit)的示例性布局的示意圖。
圖5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胞單元的另一示例性布局的示意圖。
圖6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胞單元的另一示例性布局的示意圖。
圖7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胞單元的另一示例性布局的示意圖。
圖8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製造半導體元件的示例性方法的流程圖。
圖9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製造半導體元件的另一示例性方
法的流程圖。
以下公開內容提供用於實作所主張主題的不同特徵的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實例。以下闡述元件及排列的具體實例以簡化本公開內容。當然,這些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進行限制。舉例來說,以下說明中將第一特徵形成在第二特徵“之上”或第二特徵“上”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及第二特徵被形成為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且也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可形成有附加特徵、進而使得所述第一特徵與所述第二特徵可能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公開內容可能在各種實例中重複使用參考編號及/或字母。這種重複使用是出於簡潔及清晰的目的,而不是自身表示所論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之下(beneath)”、“下面(below)”、“下部的(lower)”、“上方(above)”、“上部的(upper)”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部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部件或特徵的關係。所述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的取向外還囊括元件在使用或步驟中的不同取向。設備可具有其他取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取向)且本文中所用的空間相對性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進行解釋。
半導體元件(例如,圖1中的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多個功能胞單元(functional cell unit)。圖1所繪示的實例包括功能胞
單元110、功能胞單元120、功能胞單元130及功能胞單元140。每一功能胞單元110、120、130、140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的一對功能單元(functional cell)。功能單元用以執行預定電路功能。舉例來說,功能單元可實作反相器(inverter),所述反相器被配置成將訊號從低反相(invert)為高,或反之亦然。
如圖1所示,功能胞單元110包括標準臨界電壓(standard voltage threshold,SVT)功能單元110a及低臨界電壓(low voltage threshold,LVT)功能單元110b。功能胞單元120包括超低臨界電壓(ultra-low voltage threshold,uLVT)功能單元120a及SVT功能單元120b。LVT功能單元的臨界電壓低於SVT功能單元的臨界電壓但高於uLVT功能單元的臨界電壓。
在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期間可執行一系列製程以形成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的功能單元(比如圖1所示的功能單元)。舉例來說,在此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期間,首先對其中將形成有第一功能單元(例如,功能胞單元140的SVT功能單元140a)的連續主動區(continuous active region)CNOD(例如,跨越功能胞單元140的功能單元140a、140b的區域)的第一端部部分執行第一摻雜製程。接著,對其中將形成有第二功能單元(例如,功能胞單元140的LVT功能單元140b)的連續主動區的第二端部部分執行第二摻雜製程。第一摻雜製程與第二摻雜製程是以不同的摻質濃度執行的,從而使第一功能單元與第二功能單元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由
於第一功能單元與第二功能單元彼此貼靠(abut),因此第一摻雜製程及第二摻雜製程可能會對連續主動區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摻質濃度(例如,在功能單元140a、140b的接面附近)。此會形成在第一功能單元與第二功能單元之間出現高漏電流(leakage current)的半導體元件。
在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期間可執行另一系列的製程以形成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的功能單元(比如圖1所示的功能單元)。舉例來說,在此種半導體元件的製造期間,首先在其中將形成有第一功能單元(例如,功能胞單元140的SVT功能單元140a)的連續主動區(例如,跨越功能胞單元140的功能單元140a、140b的區域)的第一端部部分中的電晶體的通道區上沉積第一金屬閘極。接著,在其中將形成有第二功能單元(例如,功能胞單元140的LVT功能單元140b)的連續主動區的第二端部部分中的電晶體的通道區上沉積第二金屬閘極。第一金屬閘極與第二金屬閘極具有不同的功函數(work function)(例如,不同材料、不同厚度、不同層數、或其組合),從而使第一功能單元與第二功能單元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由於第一功能單元與第二功能單元彼此貼靠,因此所述沉積第一金屬閘極可能會對對第二金屬閘極造成非期望的污染(且反之亦然)而具有不正確的功函數。此會形成在第一功能單元與第二功能單元之間出現高漏電流的半導體元件。
本發明提供具有低漏電流的半導體元件(例如,半導體元件100)的各種示例性實施例。所述半導體元件包括多個功能胞
單元(functional cell unit),例如功能胞單元110、120、130中的一者或多者。每一功能胞單元110、120、130包括被填充單元(filler cell)分隔開的一對功能單元(functional cell)。舉例來說,功能胞單元110包括SVT功能單元110a及LVT功能單元110b以及位於SVT功能單元110a與LVT功能單元110b之間的填充單元110c。當對連續主動區的端部部分執行多摻質製程(multi-dopant process)時,此種填充單元可使所述連續主動區的相應端部部分的污染實質上最小化(即便不能完全消除)。
圖1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示例性半導體元件100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半導體元件100(例如,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被劃分成多個列。每一列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的多個功能單元,例如第一列中的uLVT功能單元120a、SVT功能單元120b及LVT功能單元140b。功能單元用以執行預定電路功能,所述預定電路功能包括布林邏輯函數(Boolean logic function)(例如,反相器)。在一些實施例中,功能單元包括反閘(NOT gate)、及閘(AND gate)、反及閘(NAND gate)、或閘(OR gate)、反或閘(NOR gate)、互斥或閘(XOR gate)、反互斥或閘(XNOR gate)、另一邏輯閘或其組合。此種功能單元可因此被稱作標準單元。在其他實施例中,功能單元包括邏輯閘及被動/主動元件,例如,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電晶體、二極體或類似元件。
半導體元件100更包括具有相同臨界電壓且彼此貼靠的
一對功能單元(例如,SVT功能單元150、160)。由於所述功能單元具有相同臨界電壓,因此各所述功能單元之間的漏電流為小的或可忽略的。如此一來,在這些功能單元之間可不包括填充單元。然而,在其他情形中,具有相同臨界電壓的一對功能單元(例如,SVT功能單元160、170)之間可存在填充單元(例如,填充單元180),以例如填充所述功能單元之間的間隙。
半導體元件100更包括多個功能胞單元110、120、130、140。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處的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的一對功能單元。舉例來說,如圖1所示,功能胞單元110包括SVT功能單元110a及LVT功能單元110b。功能胞單元120包括uLVT功能單元120a及SVT功能單元120b。功能胞單元130包括LVT功能單元130a及uLVT功能單元130b。功能胞單元140包括SVT功能單元140a及LVT功能單元140b。
功能胞單元可包括獨立的功能單元。舉例來說,如圖1所示,功能胞單元110包括位於SVT功能單元110a與LVT功能單元110b之間的填充單元110c。功能胞單元120更包括位於uLVT功能單元120a與SVT功能單元120b之間的填充單元120c。功能胞單元130更包括位於LVT功能單元130a與uLVT功能單元130b之間的填充單元130c。
功能胞單元可包括貼靠的功能單元。舉例來說,如圖1所示,功能胞單元140的SVT功能單元140a與LVT功能單元140b彼此貼靠。在功能單元140a、140b之間會出現高漏電流。如此一
來,半導體元件100可包括或可不包括此種功能胞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具有獨立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等於或大於具有貼靠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換句話說,具有獨立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對具有獨立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與具有貼靠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0.5至1的範圍內。此會使半導體元件100的漏電流減小至低於以下半導體元件的漏電流:所述半導體元件的具有貼靠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大於具有獨立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在所述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的具有貼靠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可為或可不為零。
在其他實施例中,具有獨立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對具有獨立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與具有貼靠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約0.6至約1.0、約0.7至約1.0、約0.8至約1.0、或約0.9至約1.0的範圍內。此會將半導體元件100的漏電流減小至低於以下半導體元件的漏電流:所述半導體元件的具有獨立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等於具有貼靠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在所述其他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100的具有貼靠的功能單元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可為或可不為零。
圖2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單元(例如,半導體元件100的SVT功能單元150)的示例性布局200的示意圖。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具有連續主動區CNOD(即,連續
氧化物界定(oxide definition,OD)區)的基板290。
SVT功能單元150被邊界(由虛線280所示)圍起(enclosed)且包括電源供應線210、220。電源供應線210用以接收第一供應電壓,例如VDD。電源供應線220用以接收比第一供應電壓低的第二供應電壓,例如VSS。
SVT功能單元150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場效電晶體(field-effect transistor,FET)(例如,p型或n型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ET,MOSFET))的SVT電晶體230。如圖2所示,SVT電晶體23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23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23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23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23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230c。
SVT功能單元150更包括分別設置於邊界280左側及右側的虛擬閘極電極260a、260b。在此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260a、260b通過水平金屬線及/或垂直金屬線聯接(即,連接)至電源供應線210。在替代性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260a、260b中的一者連接至電源供應線220。
圖3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一對功能單元(例如,半導體元件100的SVT功能單元150、160)的示例性布局300的示意圖。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具有連續主動區CNOD的基板390。連續主動區CNOD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
中間部分。
SVT功能單元150、160具有相同臨界電壓且彼此貼靠。SVT功能單元150被邊界(由虛線380a所示)圍起。SVT功能單元150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中且包括電源供應線310、320。電源供應線310用以接收第一供應電壓,例如VDD。電源供應線320用以接收比第一供應電壓低的第二供應電壓,例如VSS。
SVT功能單元150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SVT電晶體330。如圖3所示,SVT電晶體33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33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33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33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33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330c。
SVT功能單元160被邊界(由虛線380b所示)圍起。SVT功能單元160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中且與SVT功能單元150共用電源供應線310、320。
SVT功能單元160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SVT電晶體340。如圖3中所示,SVT電晶體34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34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34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34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34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340c。
SVT功能單元150更包括設置於邊界380a左側的虛擬閘極電極360a。SVT功能單元160更包括設置於邊界380b右側的虛擬閘極電極360b。SVT功能單元150、160共用設置於邊界380a、380b的介面處的虛擬閘極電極360c。
在此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360a、360b、360c通過水平金屬線及/或垂直金屬線聯接(即,連接)至電源供應線310。在替代性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360a、360b、360c中的至少一者連接至電源供應線320。
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閘極電極360c、第二源極/汲極區330b及第一源極/汲極區340a可一起形成寄生電晶體(parasitic transistor)。如此一來,在SVT功能單元150、160之間可能出現漏電流Ileakage。然而,由於SVT功能單元150、160具有相同臨界電壓,因此此種漏電流Ileakage為小的(即,可忽略的)。此是因為SVT功能單元150、160是通過以相同摻質濃度執行摻雜製程(或通過沉積具有相同功函數的金屬閘極)而形成。
圖4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一對功能單元(例如,半導體元件100的SVT功能單元140a及LVT功能單元140b)的示例性布局400的示意圖。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具有連續主動區CNOD的基板490。連續主動區CNOD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
SVT功能單元140a與LVT功能單元140b具有不同臨界
電壓且彼此貼靠。SVT功能單元140a被邊界(由虛線480a所示)圍起。SVT功能單元140a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中且包括電源供應線410、420。電源供應線410用以接收第一供應電壓,例如VDD。電源供應線420用以接收比第一供應電壓低的第二供應電壓,例如VSS。
SVT功能單元140a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SVT電晶體430。如圖4所示,SVT電晶體43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43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43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43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43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430c。
LVT功能單元140b被邊界(由虛線480b所示)圍起。LVT功能單元140b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中且與SVT功能單元140a共用電源供應線410、420。
LVT功能單元140b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LVT電晶體440。如圖4所示,LVT電晶體44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44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44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44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44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440c。
SVT功能單元140a更包括設置於邊界480a左側的虛擬閘極電極460a。LVT功能單元140b更包括設置於邊界480b右側
的虛擬閘極電極460b。SVT功能單元140a與LVT功能單元140b共用設置於邊界480a、480b的介面處的虛擬閘極電極460c。
在此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460a、460b、460c通過水平金屬線及/或垂直金屬線聯接(即,連接)至電源供應線410。在替代性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460a、460b、460c中的至少一者連接至電源供應線420。
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閘極電極460c、第二源極/汲極區430b及第一源極/汲極區440a可一起形成寄生電晶體。如此一來,在SVT功能單元140a與LVT功能單元140b之間可能出現高漏電流Ileakage。此是因為SVT功能單元140a與LVT功能單元140b是通過以不同摻質濃度執行摻雜製程(或通過沉積具有不同功函數的金屬閘極)而形成。如上所述,所述摻雜製程(或所述沉積金屬閘極)可能會對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摻質濃度(或對SVT功能單元140a及LVT功能單元140b的金屬閘極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功函數)。
在替代性實施例中,半導體元件不包括功能胞單元(即,功能胞單元140),所述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且彼此貼靠的一對功能單元。
圖5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胞單元(例如,半導體元件100的功能胞單元110)的示例性布局500的示意圖。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具有連續主動區CNOD的基板590。連
續主動區CNOD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
功能胞單元110包括SVT功能單元110a及LVT功能單元110b以及填充單元110c。SVT功能單元110a被邊界(由虛線580a所示)圍起。SVT功能單元110a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中且包括電源供應線510、520。電源供應線510用以接收第一供應電壓,例如VDD。電源供應線520用以接收比第一供應電壓低的第二供應電壓,例如VSS。
SVT功能單元110a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SVT電晶體530。如圖5所示,SVT電晶體53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53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53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53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53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之上的主動閘極電極530c。
LVT功能單元110b被邊界(由虛線580b所示)圍起。LVT功能單元110b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中且與SVT功能單元110a共用電源供應線510、520。
LVT功能單元110b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LVT電晶體540。如圖5所示,LVT電晶體54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54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54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54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54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
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540c。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具有不同的摻質濃度,由此允許SVT功能單元110a與LVT功能單元110b具有不同臨界電壓。在其他實施例中,SVT電晶體530與LVT電晶體540具有不同的功函數,由此使得SVT功能單元110a與LVT功能單元110b可具有不同臨界電壓。
填充單元110c被邊界(由虛線580c所示)圍起且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中間部分處(即,SVT功能單元110a與LVT功能單元110b之間)。連續主動區CNOD的中間部分不聯接/連接至電源供應線510/520或任意訊號源。在此實施例中,填充單元110c包括填充閘極電極(filler gate electrode)550。如圖5所示,填充閘極電極550是浮置(floating)的,即不與電源供應線510/520連接。在替代性實施例中,填充閘極電極550通過水平金屬線及/或垂直金屬線聯接(即,連接)至電源供應線510/520。
儘管功能胞單元110被例示成填充單元110c包括單個填充閘極電極550,然而填充單元110c可視需要包括任意數目的填充閘極電極550。
SVT功能單元110a更包括設置於邊界580a左側的虛擬閘極電極560a。LVT功能單元110b更包括設置於邊界580b右側的虛擬閘極電極560b。SVT功能單元110a與填充單元110c共用設置於邊界580a、580c的介面處的虛擬閘極電極560c。LVT功能單元110b與填充單元110c共用設置於邊界580b、580c的介面處
的虛擬閘極電極560d。
在此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560a、560b、560c、560d通過水平金屬線及/或垂直金屬線聯接(即,連接)至電源供應線510。在替代性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560a、560b、560c、560d中的至少一者連接至電源供應線520。
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閘極電極560c、560d、第二源極/汲極區530b及第一源極/汲極區540a可一起形成寄生電晶體。如此一來,在SVT功能單元110a與LVT功能單元110b之間可能出現漏電流Ileakage。然而,由於填充單元110c將SVT功能單元110a與LVT功能單元110b分隔開,因此此種漏電流Ileakage能被減小。此是因為SVT功能單元110a與LVT功能單元110b是通過以不同摻質濃度執行摻雜製程(或通過沉積具有不同功函數的金屬閘極)而形成。如上所述,所述摻雜製程(或所述沉積金屬閘極)可能會對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摻質濃度(或對SVT功能單元110a及LVT功能單元110b的金屬閘極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功函數)。填充單元110c會使此種非期望的污染最小化。
如圖5所示,閘極電極530c、540c、550、560a、560b、560c、560d以間距(pitch)P進行排列。由SVT功能單元110a與填充單元110c共用的虛擬閘極電極560c及由LVT功能單元110b與填充單元110c共用的虛擬閘極電極560d以距離D1進行排列。在此實施例中,距離D1對間距P的比率實質上等於2。
圖6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胞單元(例如,半導體元件100的功能胞單元120)的示例性布局600的示意圖。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具有連續主動區CNOD的基板690。連續主動區CNOD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
功能胞單元120包括uLVT功能單元120a、SVT功能單元120b以及填充單元120c。uLVT功能單元120a被邊界(由虛線680a所示)圍起。uLVT功能單元120a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中且包括電源供應線610、620。電源供應線610用以接收第一供應電壓,例如VDD。電源供應線620用以接收比第一供應電壓低的第二供應電壓,例如VSS。
uLVT功能單元120a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uLVT電晶體630。如圖6所示,uLVT電晶體63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63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63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63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63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630c。
SVT功能單元120b被邊界(由虛線680b所示)圍起。SVT功能單元120b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中且與uLVT功能單元120a共用電源供應線610、620。
SVT功能單元120b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SVT電晶體640。如圖6所示,SVT電
晶體64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64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64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64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64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640c。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具有不同的摻質濃度,由此允許uLVT功能單元120a與SVT功能單元120b具有不同臨界電壓。在其他實施例中,uLVT電晶體630與SVT電晶體640具有不同的功函數,由此使得uLVT功能單元120a與SVT功能單元120b可具有不同臨界電壓。
填充單元120c被邊界(由虛線680c所示)圍起且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中間部分處(即,uLVT功能單元120a與SVT功能單元120b之間)。連續主動區CNOD的中間部分不聯接/連接至電源供應線610/620或任意訊號源。在此實施例中,填充單元120c不具有填充閘極電極(例如,圖5所示的填充閘極電極550)。
uLVT功能單元120a更包括設置於邊界680a左側的虛擬閘極電極660a。SVT功能單元120b更包括設置於邊界680b右側的虛擬閘極電極660b。uLVT功能單元120a與填充單元120c共用設置於邊界680a、680c的介面處的虛擬閘極電極660c。SVT功能單元120b與填充單元120c共用設置於邊界680b、680c的介面處的虛擬閘極電極660d。
在此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660a、660b、660c、660d
通過水平金屬線及/或垂直金屬線聯接(即,連接)至電源供應線610。在替代性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660a、660b、660c、660d中的至少一者連接至電源供應線620。
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閘極電極660c、660d、第二源極/汲極區630b及第一源極/汲極區640a可一起形成寄生電晶體。如此一來,在uLVT功能單元120a與SVT功能單元120b之間可能出現漏電流Ileakage。然而,由於填充單元120c將uLVT功能單元120a與SVT功能單元120b分隔開,因此此種漏電流Ileakage能被減小。此是因為uLVT功能單元120a與SVT功能單元120b是通過以不同摻質濃度執行摻雜製程(或通過沉積具有不同功函數的金屬閘極)而形成。如上所述,所述摻雜製程(或所述沉積金屬閘極)可能會對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摻質濃度(或對uLVT功能單元120a及SVT功能單元120b的金屬閘極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功函數)。填充單元120c會使此種非期望的污染最小化。
如圖6所示,閘極電極630c、640c、660a、660b、660c、660d以間距P進行排列。由uLVT功能單元120a與填充單元120c共用的虛擬閘極電極660c及由SVT功能單元120b與填充單元120c共用的虛擬閘極電極660d以距離D2進行排列。在此實施例中,距離D2對間距P的比率實質上等於1。
圖7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的功能胞單元(例如,圖1所示半導體元件100的功能胞單元130)的示例性布局
700的示意圖。半導體元件100包括具有連續主動區CNOD的基板790。連續主動區CNOD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
功能胞單元130包括LVT功能單元130a、uLVT功能單元130b以及填充單元130c。LVT功能單元130a被邊界(由虛線780a所示)圍起。LVT功能單元130a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中且包括電源供應線710、720。電源供應線710用以接收第一供應電壓,例如VDD。電源供應線720用以接收比第一供應電壓低的第二供應電壓,例如VSS。
LVT功能單元130a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LVT電晶體730。如圖7所示,LVT電晶體73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上的第一源極/汲極區73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73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73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73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730c。
uLVT功能單元130b被邊界(由虛線780b所示)圍起。uLVT功能單元130b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中且與LVT功能單元130a共用電源供應線710、720。
uLVT功能單元130b更包括在此實施例中為FET(例如,p型或n型MOSFET)的uLVT電晶體740。如圖7所示,uLVT電晶體740包括位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二端部部分上的第一
源極/汲極區740a及第二源極/汲極區740b、位於第一源極/汲極區740a與第二源極/汲極區740b之間的通道區(不可見)以及位於其所述通道區上的主動閘極電極740c。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具有不同的摻質濃度,由此允許LVT功能單元130a與uLVT功能單元130b具有不同臨界電壓。在其他實施例中,LVT電晶體730與uLVT電晶體740具有不同的功函數,由此使得LVT功能單元130a與uLVT功能單元130b可具有不同臨界電壓。
填充單元130c是一對填充單元(例如,圖5所示的填充單元110c與圖6所示的填充單元120c)的組合。填充單元130c被邊界(由虛線780c所示)圍起且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中間部分中(即,LVT功能單元130a與填充單元110c之間)。填充單元110c被邊界(由虛線780d所示)圍起。填充單元110c包括填充閘極電極760a且設置於連續主動區CNOD的中間部分中(即,uLVT功能單元130b與填充單元120c之間)。連續主動區CNOD的中間部分不聯接/連接至電源供應線710/720或任意訊號源。
LVT功能單元130a更包括設置於邊界780a左側的虛擬閘極電極760b。uLVT功能單元130b更包括設置於邊界780b右側的虛擬閘極電極760c。LVT功能單元130a與填充單元120c共用設置於邊界780a、780c的介面處的虛擬閘極電極760d。uLVT功能單元130b與填充單元110c共用設置於邊界780b、780d的介面
處的虛擬閘極電極760e。填充單元110c、120c共用設置於邊界780c、780d的介面處的虛擬閘極電極760f。
在此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760b、760c、760d、760e、760f通過水平金屬線及/或垂直金屬線聯接(即,連接)至電源供應線710。在替代性實施例中,虛擬閘極電極760b、760c、760d、760e、760f中的至少一者連接至電源供應線720。
值得注意的是,虛擬閘極電極760d、760e、760f、第二源極/汲極區730b及第一源極/汲極區740a可一起形成寄生電晶體。如此一來,在LVT功能單元130a與uLVT功能單元130b之間可能出現漏電流Ileakage。然而,由於填充單元130c將LVT功能單元130a與uLVT功能單元130b分隔開,因此此種漏電流Ileakage能被減小。此是因為LVT功能單元130a與uLVT功能單元130b是通過以不同摻質濃度執行摻雜製程(或通過沉積具有不同功函數的金屬閘極)而形成。如上所述,所述摻雜製程(或所述沉積金屬閘極)可能會對連續主動區CNOD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摻質濃度(或對LVT功能單元130a及uLVT功能單元130b的金屬閘極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功函數)。填充單元130c會使此種非期望的污染最小化。
如圖7所示,閘極電極730c、740c、760a、760b、760c、760d、760e、760f以間距P進行排列。由uLVT功能單元130b與填充單元110c共用的虛擬閘極電極760e及由填充單元110c、120c
共用的虛擬閘極電極760f以距離D1進行排列。距離D1對間距P的比率實質上等於2。由LVT功能單元130a與填充單元120c共用的虛擬閘極電極760d及由填充單元110c、120c共用的虛擬閘極電極760f以距離D2進行排列。距離D2對間距P的比率實質上等於1。
圖8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製造半導體元件的方法800的流程圖。儘管方法800可應用於許多不同結構,然而此處參照圖1及圖5至圖7作為實例進行闡述以說明理解。在步驟810中,提供具有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例如,連續主動區CNOD)的半導體元件的基板(例如,半導體元件100的基板)。每一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例如,連續主動區CNOD的其中分別形成有SVT功能單元110a及LVT功能單元110b、uLVT功能單元120a及SVT功能單元120b、或LVT功能單元130a及uLVT功能單元130b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例如,連續主動區CNOD的其中形成有填充單元110c、填充單元120c、或填充單元130c的中間部分)。
在步驟820中,在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連續主動區的中間部分中界定填充單元(例如,填充單元110c、填充單元120c或填充單元130c)。在某些實施例中,執行步驟820,使得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包括彼此貼靠的第一端
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換句話說,執行步驟820,使得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對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與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約0.5至約1的範圍內。在其他實施例中,執行步驟820,使得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對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與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約0.6至約1.0、約0.7至約1.0、約0.8至約1.0、或約0.9至約1.0的範圍內。
在步驟830中,以例如n型或p型摻質對每一連續主動區進行摻雜,使得其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具有不同的摻質濃度。在此實施例中,步驟830包括: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罩幕層;將第一罩幕層圖案化以形成第一開口,且連續主動區的第一端部部分被所述第一開口暴露出;通過所述開口以第一摻質濃度對連續主動區的第一端部部分進行摻雜;剝除第一罩幕層;在基板上形成第二罩幕層;將第二罩幕層圖案化以形成第二開口,且連續主動區的第二端部部分被所述第二開口暴露出;通過第二開口以與第一摻質濃度不同的第二摻質濃度對連續主動區的第二端部部分進行摻雜;以及剝除第二罩幕層。
由於在步驟820中界定填充單元,因此步驟830不會對連續主動區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造成非期望的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摻質濃度。
方法800更包括:在連續主動區的第一端部部分中形成
第一功能單元(例如,SVT功能單元110a、uLVT功能單元120a、或LVT功能單元130a);以及在連續主動區的第二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二功能單元(例如,LVT功能單元110b、SVT功能單元120b、或uLVT功能單元130b)。
由於在步驟830中以不同的摻質濃度對連續主動區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進行摻雜,因此第一功能單元與第二功能單元將具有不同臨界電壓。
圖9繪示根據一些實施例的製造半導體元件的方法900的流程圖。儘管方法900可應用於許多不同結構,然而此處參照圖1及圖5至圖7作為實例進行闡述以說明理解。在步驟910中,提供具有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例如,連續主動區CNOD)的半導體元件的基板(例如,半導體元件100的基板)。每一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例如,連續主動區CNOD的其中分別形成有SVT功能單元110a及LVT功能單元110b、uLVT功能單元120a及SVT功能單元120b、或LVT功能單元130a及uLVT功能單元130b的第一端部部分及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例如,連續主動區CNOD的其中形成有填充單元110c、填充單元120c、或填充單元130c的中間部分)。
在步驟920中,在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連續主動區的中間部分中界定填充單元(例如,填充單元110c、填充單元120c或填充單元130c)。在某些實施例中,執行步驟920,使得第
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包括彼此貼靠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換句話說,執行步驟920,使得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對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與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約0.5至約1的範圍內。在其他實施例中,執行步驟920,使得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對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與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約0.6至約1.0、約0.7至約1.0、約0.8至約1.0、或約0.9至約1.0的範圍內。
在步驟930中,在每一連續主動區的第一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一功能單元(例如,功能單元110a、功能單元120a或功能單元130a)。在此實施例中,步驟930包括:在連續主動區的第一端部部分中界定電晶體(例如,電晶體530、電晶體630或電晶體730)的第一源極/汲極區、第二源極/汲極區以及通道區;在通道區上沉積閘極介電質(例如,高介電常數介電質(high-K dielectric));在閘極介電質上沉積具有第一功函數的第一金屬閘極;以及在第一金屬閘極上沉積主動閘極電極。
在步驟940中,在每一連續主動區的第二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二功能單元(例如,功能單元110b、功能單元120b或功能單元130b)。在此實施例中,步驟940包括:在連續主動區的第二端部部分中界定電晶體(例如,電晶體540、電晶體640、或電晶體
740)的第一源極/汲極區、第二源極/汲極區以及通道區;在通道區上沉積閘極介電質(例如,高介電常數介電質);在閘極介電質上沉積具有與第一功函數不同的第二功函數的第二金屬閘極;以及在第二金屬閘極上沉積主動閘極電極。
由於在步驟930、940中沉積的第一金屬閘極與第二金屬閘極具有不同的功函數,因此第一功能單元與第二功能單元在這些步驟中將具有不同臨界電壓。此外,由於在步驟920中界定填充單元,因此步驟930、940不會對電晶體造成非期望污染而具有不正確的功函數。
儘管填充單元可能會增大半導體元件的面積,然而此種增大的影響可通過執行對半導體元件的各功能單元進行連接的佈線製程來減輕,所述佈線製程是針對半導體元件的功耗、半導體元件的面積、及半導體元件的漏電流的組合來進行優化而非如傳統佈線製程中一樣僅針對功耗進行優化。
如同以上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半導體元件包括多個功能胞單元,每一所述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的一對功能單元以及位於其所述功能單元之間的填充單元。與傳統半導體元件相比,這樣的構造會使半導體元件的漏電流減小約14%至約17%。
在一些實施例中,一種積體電路包括基板以及第一組功能胞單元(functional cell unit)。所述功能胞單元形成於所述基板上。每一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的一對功
能單元(functional cell)以及位於其所述功能單元之間的填充單元(filler cell)。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功能胞單元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功能胞單元包括具有不同臨界電壓且彼此貼靠(abut)的一對功能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的所述數目對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的所述數目與所述第二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的所述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0.5至1的範圍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中的一個功能胞單元的所述填充單元具有填充閘極電極(filler gate electrode)。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填充閘極電極是浮置的(floating)。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填充閘極電極聯接至電源供應線(power supply line)。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中的一個功能胞單元的所述填充單元不具有填充閘極電極。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中的一個功能胞單元更包括位於其所述功能單元之間的另一填充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積體電路更包括主動閘極電極、
第一虛擬閘極電極以及第二虛擬閘極電極。所述第一虛擬閘極電極與所述第二虛擬閘極電極之間的距離對所述主動閘極電極與所述第一虛擬閘極電極的間距(pitch)的比率約為2。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積體電路更包括主動閘極電極、第一虛擬閘極電極以及第二虛擬閘極電極。所述第一虛擬閘極電極與所述第二虛擬閘極電極之間的距離對所述主動閘極電極與所述第一虛擬閘極電極的間距的比率約為1。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一種製造半導體元件的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驟。提供具有第一組連續主動區的基板,每一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中間部分中界定填充單元,使得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包括彼此貼靠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對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進行摻雜,使得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具有不同的摻質濃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製造半導體元件的方法更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一功能單元。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
連續主動區的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二功能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界定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形成具有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界定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形成不具有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界定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形成具有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及不具有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界定所述填充單元會使得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數目對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數目與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0.5至1的範圍內。
在另一些實施例中,一種製造半導體元件的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驟。提供具有第一組連續主動區的基板,每一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中間部分中界定填充單元,使得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包括彼此貼靠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一功能單元。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
第二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二功能單元,所述第二功能單元具有與所述第一功能單元的功函數(work function)不同的功函數。
在一些實施例中,界定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形成包括浮置的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界定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形成包括聯接至電源供應線的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界定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形成不具有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數目對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數目與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0.5至1的範圍內。
以上概述了若干實施例的特徵,以使所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可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各個方面。所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應知,其可容易地使用本發明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來施行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或實現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優點。所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還應認識到,這些等效構造並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而且他們可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對其作出各種改變、代替、及變更。
100:半導體元件
110、120、130、140:功能胞單元
110a、120b、140a、150、160、170:標準臨界電壓(SVT)功能單元
110b、130a、140b:低臨界電壓(LVT)功能單元
110c、120c、130c、180:填充單元
120a、130b:超低臨界電壓(uLVT)功能單元
Claims (10)
- 一種積體電路,包括:基板;第一組功能胞單元(functional cell unit),形成於所述基板上,每一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包括:第一對功能單元(functional cell),所述第一對功能單元中的第一胞具有第一臨界電壓(threshold voltage)且所述第一對功能單元中的第二胞具有第二臨界電壓;以及位於其所述功能單元之間的填充單元(filler cell);以及第二組功能胞單元,每一所述第二組功能胞單元包括第二對功能單元,所述第二對功能單元中的第三胞具有第三臨界電壓且所述第二對功能單元中的第四胞具有第四臨界電壓,且所述第三胞與所述第四胞彼此貼靠;其中所述第一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的第一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功能胞單元中的所述功能胞單元的第二數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第一數目對所述第一數目與所述第二數目的和的比率介於0.5至1的範圍內。
- 一種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包括:提供具有第一組連續主動區的基板,每一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 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中間部分中界定填充單元,使得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包括彼此貼靠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對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進行摻雜,使得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具有不同的摻質濃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更包括: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一功能單元;以及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二功能單元。
- 一種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包括:提供具有第一組連續主動區的基板,每一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具有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中間部分中界定填充單元,使得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連續主動區的數目,每一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包括彼此貼靠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 分;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一功能單元;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的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中形成第二功能單元,所述第二功能單元具有與所述第一功能單元的功函數(work function)不同的功函數。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其中界定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形成包括浮置的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
- 一種積體電路,包括:基板;第一組多對連續主動區,每一所述第一組多對連續主動區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填充單元,在所述第一組多對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對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中間部分之間跨越;以及第二組多對連續主動區,每一所述第二組多對連續主動區包括彼此貼靠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所述第一組多對連續主動區及所述第二組多對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被摻雜,使得其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具有不同的摻質濃度;且 所述第一組多對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第一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多對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第二數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具有填充閘極電極的第一填充單元以及不具有填充閘極電極的第二填充單元。
- 一種積體電路,包括:基板,具有第一組連續主動區,每一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包括相對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以及位於所述第一端部部分與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之間的中間部分;第二組連續主動區,每一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包括彼此貼靠的第一端部部分與第二端部部分;填充單元,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中間部分中;第一功能單元,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以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第一端部部分中,所述第一功能單元在第一臨界電壓下操作;以及第二功能單元,在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以及所述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每一所述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第二端部部分中,所述第二功能單元具有與所述第一功能單元的功函數不同的功函數,所述第二功能單元在與所述第一臨界電壓不同的第二臨界電壓下操作; 所述第一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第一數目等於或大於第二組連續主動區中的所述連續主動區的第二數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積體電路,其中所述填充單元包括具有聯接至電源供應線的填充閘極電極的填充單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662426715P | 2016-11-28 | 2016-11-28 | |
US62/426,715 | 2016-11-28 | ||
US15/475,257 US10050028B2 (en) | 2016-11-28 | 2017-03-31 |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reduced leakage current |
US15/475,257 | 2017-03-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0544A TW201820544A (zh) | 2018-06-01 |
TWI713150B true TWI713150B (zh) | 2020-12-11 |
Family
ID=62191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17083A TWI713150B (zh) | 2016-11-28 | 2017-05-24 | 積體電路及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50028B2 (zh) |
CN (1) | CN108122901B (zh) |
TW (1) | TWI71315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285790B1 (ko) * | 2017-07-04 | 2021-08-04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필러 셀을 포함하는 집적 회로 |
CN110660792B (zh) * | 2019-09-30 | 2022-03-18 |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 Fdsoi标准单元的填充图形的生成方法以及版图布局方法 |
US10867101B1 (en) | 2020-02-24 | 2020-12-15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Leakage reduction between two transistor devices on a same continuous fin |
KR20210131098A (ko) | 2020-04-23 | 2021-11-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준 셀을 포함하는 집적 회로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방법 |
KR20220159589A (ko) | 2021-05-26 | 2022-12-0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표준 셀을 포함하는 집적회로 칩 |
US20230050555A1 (en) * | 2021-08-12 | 2023-02-16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forming same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01047A1 (en) * | 2003-02-14 | 2006-01-05 | Chun Christopher K | Integrated circuit well bias circuitry |
TW201234531A (en) * | 2010-08-06 | 2012-08-1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201332021A (zh) * | 2012-01-23 | 2013-08-0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TW201438234A (zh) * | 2013-03-18 | 2014-10-01 | Nanya Technology Corp | 半導體結構與其製法 |
TW201515193A (zh) * | 2008-02-14 | 2015-04-16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 半導體裝置 |
TW201532276A (zh) * | 2013-12-30 | 2015-08-16 |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Co Ltd | 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TW201535741A (zh) * | 2014-03-13 | 2015-09-16 | Macronix Int Co Ltd | 高壓場效電晶體及其應用電路 |
US20160110489A1 (en) * | 2014-10-20 | 2016-04-21 | Globalfoundries Inc. |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using filler cells in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
TW201631667A (zh) * | 2015-02-17 | 2016-09-01 |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TW201639041A (zh) * | 2015-04-30 | 2016-11-01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359601C (zh) * | 1999-02-01 | 2008-01-02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半导体集成电路和非易失性存储器元件 |
JP2008085571A (ja) * | 2006-09-27 | 2008-04-10 | Nec Electronics Corp | 半導体集積回路 |
JP2009294635A (ja) * | 2008-05-08 | 2009-12-17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US9276083B2 (en) * | 2012-12-14 | 2016-03-01 | Altera Corporation | Memory elements with stacked pull-up devices |
US9734276B2 (en) * | 2014-10-22 | 2017-08-1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of designing layout of the same |
US10282503B2 (en) * | 2016-06-25 | 2019-05-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itigating length-of-diffusion effect for logic cells and placement thereof |
-
2017
- 2017-03-31 US US15/475,257 patent/US10050028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5-24 TW TW106117083A patent/TWI713150B/zh active
- 2017-08-08 CN CN201710669088.XA patent/CN10812290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60001047A1 (en) * | 2003-02-14 | 2006-01-05 | Chun Christopher K | Integrated circuit well bias circuitry |
TW201515193A (zh) * | 2008-02-14 | 2015-04-16 | Renesas Electronics Corp | 半導體裝置 |
TW201234531A (en) * | 2010-08-06 | 2012-08-16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201332021A (zh) * | 2012-01-23 | 2013-08-0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TW201438234A (zh) * | 2013-03-18 | 2014-10-01 | Nanya Technology Corp | 半導體結構與其製法 |
TW201532276A (zh) * | 2013-12-30 | 2015-08-16 | Taiwan Semiconductor Mfg Co Ltd | 半導體元件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TW201535741A (zh) * | 2014-03-13 | 2015-09-16 | Macronix Int Co Ltd | 高壓場效電晶體及其應用電路 |
US20160110489A1 (en) * | 2014-10-20 | 2016-04-21 | Globalfoundries Inc. |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using filler cells in design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
TW201631667A (zh) * | 2015-02-17 | 2016-09-01 |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TW201639041A (zh) * | 2015-04-30 | 2016-11-01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820544A (zh) | 2018-06-01 |
US20180151550A1 (en) | 2018-05-31 |
CN108122901A (zh) | 2018-06-05 |
US10050028B2 (en) | 2018-08-14 |
CN108122901B (zh) | 2022-10-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13150B (zh) | 積體電路及製造積體電路的方法 | |
JP5410082B2 (ja) | 半導体集積回路装置 | |
TW201928481A (zh) | 顯示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 |
CN104681581A (zh) | 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 | |
US10025152B2 (en) | Anti-electrostat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array substrate | |
TWI430432B (zh) | 具有防靜電結構之功率半導體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
JP5284553B2 (ja)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US11640959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2019184938A (ja) |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表示装置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の欠陥修正方法 | |
JP2012059945A (ja)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201344920A (zh) | 半導體裝置,顯示器,及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 |
CN104517972A (zh)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US9595545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KR20220118094A (ko) |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KR102317835B1 (ko) |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 |
US20130270637A1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JP2023527254A (ja) |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
JP2014096568A (ja) | 有機el装置 | |
JP2023527255A (ja) | 表示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
US20150144951A1 (en)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r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20160190227A1 (en) | Display | |
US9012991B2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 |
KR100855558B1 (ko) | 반도체 집적 회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14551769B (zh)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TWI680579B (zh) | 電晶體元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