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812B - 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 - Google Patents

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812B
TWI710812B TW107134644A TW107134644A TWI710812B TW I710812 B TWI710812 B TW I710812B TW 107134644 A TW107134644 A TW 107134644A TW 107134644 A TW107134644 A TW 107134644A TW I710812 B TWI710812 B TW I71081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filter
bottom wall
optical
optical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46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4749A (zh
Inventor
陳逸明
Original Assignee
創威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創威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創威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346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710812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14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4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8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812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一種光通訊模組包含本體、光發射單元、光纖組件、光學元件及光接收單元。光學元件的一側有卡合槽,卡合槽的底壁設置有第一濾鏡。形成卡合槽的環側壁凸出形成有多個凸柱結構。光接收單元包含有基座,基座設置於卡合槽中,且多個凸柱結構抵頂基座的側壁,而基座中的光接收器面對第一濾鏡設置。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第一濾鏡槽的一側設置有第二濾鏡,且光學元件於第一濾鏡及第二濾鏡之間形成有一透鏡結構。

Description

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
本發明涉及一種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特別是一種具有光接收器及光發射器的光通訊模組及設置於所述光通訊模組中的光學元件。
現有常見的光通訊模組,特別是具有光發射器及光接收器的雙工光次模組(Bi-directional optical subassembly,BOSA),其大致包含有一殼體、一光接收器、一光發射器及一光纖組件。現有的雙工光次模組的光接收器的安裝方式大致是:先將光接收器設置於殼體的容槽中,再於光接收器與殼體的內壁之間點上UV膠,而後,對光接收器與光纖組件進行光耦合作業,經耦光作業而確認光接收器後,再利用相關的設備使UV膠固化,藉此完成光接收器的安裝。
上述現有的光接收器的安裝方式,存在有諸多問題,舉例來說,由於光接收器的外型大致呈現為圓柱狀,而殼體的容槽亦對呈現為圓柱狀,因此,UV膠很難均勻地被塗佈於殼體與光接收器之間,從而在進行耦光作業時,難以精準地控制光接收器相對於殼體的位置,如此,導致耦光效率低落。再者,為了避免UV膠經固化後,體積的變化量過大,進而改變光接收器與殼體的相對位置,相關生產廠商必須選用膨脹係數低的UV膠,但膨脹係數低的UV膠價格非常昂貴,為此造成生產成本的大幅提升。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通訊模組,用以改善現有的雙工光次模組的光接收器的安裝方式,具有生產成本高且耦光效率低的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通訊模組,其包含:一本體、一光發射單元、一第一濾鏡、一第二濾鏡、一光纖組件、一光學元件及一光接收單元。本體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本體具有一光發射口、一光接收口及一光通道口,光發射口、光接收口及光通道口分別貫穿本體設置,而對應與容置槽相連通。光發射單元設置於本體且密封光發射口,光發射單元能發出一第一預定波長的光束,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光束能通過光發射口而進入容置槽。第一濾鏡能使一第二預定波長的光束通過,第二預定波長不同於第一預定波長。第二濾鏡能使第一預定波長的光束通過。光纖組件固定設置本體且對應遮蔽光通道口,光纖組件包含有一光纖,光纖用以傳遞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光束以及來自外部電子設備所傳送的光束。光學元件,其固定設置於容置槽中,光學元件包含:一卡合槽、多個凸柱結構、一第一濾鏡槽、一第二濾鏡槽、一透鏡結構及一光纖槽。卡合槽是由光學元件的一側內凹形成,形成卡合槽的側壁定義為一底壁及一環側壁,環側壁連接底壁的周緣,底壁位於卡合槽的底部。多個凸柱結構設置於卡合槽中,且各個凸柱結構與環側壁相連接。第一濾鏡槽是由底壁向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卡合槽的一端內凹形成,第一濾鏡槽用以設置第一濾鏡。第二濾鏡槽位於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卡合槽的一端,第二濾鏡槽用以設置第二濾鏡,而使第二濾鏡以一預定角度傾斜地設置於光學元件。透鏡結構位於第二濾鏡槽及第一濾鏡槽之間,透鏡結構與光學元件一體成型地設置,透鏡結構面對第一濾鏡槽具有一第一凸出面,透鏡結構面對第二濾鏡槽具有一第二凸出面。光纖槽用以容置光纖組件一端的部分。光接收單元包含有一基座、一光接收器及多個接腳,基座的一側內凹形成 有一凹槽,形成凹槽的側壁定義為一固定底壁及一環固定壁,環固定壁連接固定底壁的周緣,光接收器固定設置於固定底壁;多個接腳的一端固定設置於固定底壁,且與光接收器電性連接;基座設置於卡合槽,而多個凸柱結構對應抵頂環固定壁的外側面,以使基座固定設置於卡合槽中。其中,光學元件固定設置於容置槽,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光束,能通過第二濾鏡,而進入光纖,以通過光纖向外傳遞;外部電子設備通過光纖所傳遞的光束,通過第二濾鏡的反射後,將先後通過透鏡結構及第一濾鏡,而進入光接收器;其中,所述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所述光纖槽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第一反射槽,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呈傾斜狀,且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能反射所述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光束。
本發明的實施例還公開一種光學元件,其用以固定設置於一光通訊模組的一本體中,本體具有一容置槽,光通訊模組具有一光發射單元、一光纖組件、一第一濾鏡、一第二濾鏡及一光接收單元,光學元件包含:一卡合槽、多個凸柱結構、一第一濾鏡槽、一第二濾鏡槽及一透鏡結構。卡合槽是由光學元件的一側內凹形成,形成卡合槽的側壁定義為一底壁及一環側壁,環側壁連接底壁的周緣,底壁位於卡合槽的底部。多個凸柱結構設置於卡合槽中,且各個凸柱結構與環側壁相連接。第一濾鏡槽是由底壁向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卡合槽的一端內凹形成,第一濾鏡槽用以設置第一濾鏡。第二濾鏡槽位於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卡合槽的一端,第二濾鏡槽用以設置第二濾鏡,而使第二濾鏡以一預定角度傾斜地設置於光學元件。透鏡結構位於第二濾鏡槽及第一濾鏡槽之間,透鏡結構與光學元件一體成型地設置,透鏡結構面對第一濾鏡槽具有一第一凸出面,透鏡結構面對第二濾鏡槽具有一第二凸出面。光纖槽用以容置光纖組件一端的部分。其中,光學元件固定設置於容置槽,外部電子設備通過光纖所傳遞的光束,通過第二濾鏡的反射後,將先後通過透鏡結構及第一濾鏡,而進入光 接收器;其中,所述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所述光纖槽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第一反射槽,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呈傾斜狀,且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能反射所述光發射單元所述發出的光束。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發明的光學元件能用以固定第一濾鏡、第二濾鏡及光接收單元,從而可大幅提升耦光效率。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光接收單元是透過多個凸柱結構固定設置於光學元件,而光接收單元可以不利用UV膠進行固定,從而可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100:光通訊模組
10:本體
101:容置槽
1011:開口
102:光發射口
103:光通道口
104:光接收口
11:輔助固定件
20:光發射單元
21:基座
22:光發射器
23:接腳
24:蓋體
241:凹槽
242:穿孔
25:透鏡
30:光纖組件
31:光纖套件
32:光纖
33:固定殼體
40:光學元件
40s:缺口
401:卡合槽
4011:底壁
4012:環側壁
402:凸柱結構
402A:凸柱結構
402B:凸柱結構
4021:側邊
403:第一濾鏡槽
404:第二濾鏡槽
405:透鏡結構
4051:第一凸出面
4052:第二凸出面
406:光纖槽
407:第一反射槽
4071:底壁
408:第二反射槽
4081:底壁
50:第一濾鏡
60:第二濾鏡
70:光接收單元
71:基座
71s:凹槽
711:固定底壁
712:環固定壁
72:光接收器
73:接腳
SP:封閉空間
D1、D2、D3:長度
θ 1、θ 2、θ 3:夾角
C:光軸
圖1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組合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光學元件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光學元件的另一視角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光學元件的剖面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剖面示意圖。
圖8為圖7的正面示意圖。
圖9為圖8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沿圖2所示剖面線X剖開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另一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以下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發明之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的實施方式,於以下說明中,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3,圖1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組合示 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另一視角的分解示意圖。光通訊模組100包含一本體10、一光發射單元20、一光纖組件30、一光學元件40、第一濾鏡50、一第二濾鏡60及一光接收單元70。
如圖3所示,本體10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101,容置槽101未貫穿本體10設置。本體10具有一光發射口102、一光通道口103及一光接收口104。光發射口102、光通道口103及光接收口104分別貫穿本體10設置,並分別與容置槽101相互連通。光發射口102與光通道口103彼此相面對地設置,光接收口104位於光發射口102及光通道口103之間。
容置槽101的一開口1011、光發射口102、光通道口103及光接收口104是分別形成於本體10的不同側面。在具體的應用中,形成有光發射口102的側壁及形成有光通道口103的側壁是彼此相互平行,形成有光發射口102的側壁及形成光接收口104的側壁彼此是相互垂直。
關於本體10的外型、尺寸、材質等可依據需求變化,於此不加以限制,舉例來說,本體10可以是金屬材質製成,例如是不銹鋼材質。關於容置槽101的開口1011、光發射口102、光通道口103、光接收口104的口徑、外型皆可依據需求變化,不以圖中所示為限。
在具體實施中,光發射口102與光通道口103可以是具有相同的中心軸線(例如是平行於圖3中所示的X軸),光接收口104的中心軸線(平行於圖3中所示的Z軸)與光發射口102的中心軸線(平行於圖3中所示X軸)可以是彼此相互垂直。
如圖3所示,光發射單元20包含有一基座21、一光發射器22、多個接腳23、一蓋體24及一透鏡25。光發射器22固定設置於基座21,光發射器22能發出一第一預定波長的光束,多個接腳23的一端固定設置於基座21。基座21中還可以是設置有用以控 制光發射器22的微處理器等電子零件,而多個接腳23是電性連接光發射器22、微處理器等電子零件,外部電子設備則可以通過多個接腳23傳遞電訊號、電力至光發射器22、微處理器等電子零件,據以控制光發射器22。上述第一預定波長例如可以是1310奈米或是1550奈米,但不以此為限,可依據需求選擇。
蓋體24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241,蓋體24形成有凹槽241的一側,固定設置於基座21設置有光發射器22的一側,而蓋體24與基座21將共同形成有封閉空間SP(如圖7所示),光發射器22則對應位於封閉空間SP中。蓋體24遠離形成有凹槽241的一端具有一穿孔242,透鏡25固定於蓋體24,且透鏡25密封穿孔242設置。蓋體24固定設置於基座21時,光發射器22是對應位於透鏡25的光軸上;所述透鏡25可以是任何能使光發射器22所發出的光束集中的結構,例如凸透鏡。
光發射單元20可以是透過一輔助固定件11,固定設置於本體10形成有光發射口102的側壁。具體來說,輔助固定件11可以是中空管狀結構,輔助固定件11可以是金屬材質,而輔助固定件11能透過焊接等方式,固定於本體10的一側,光發射單元20可以是透過焊接、黏合等方式,固定於輔助固定件11。在不同的應用中,輔助固定件11與本體10也可以是一體成型地設置。如圖7及圖8所示,當光發射單元20及輔助固定件11固定設置於本體10形成有光發射口102的側壁時,光發射器22所發出的光束將能通過透鏡25及光發射口102進入本體10中。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可以是先將輔助固定件11固定設置於本體10,而後於蓋體24與輔助固定件11的內壁之間設置膠體(例如是UV膠),藉此,在對光發射器22進行耦光作業時,將可透過相關的設備以調整光發射單元20相對於本體10的位置;完成耦光作業後則可以利用相關的固化手段固化膠體。
光纖組件30固定設置本體10,且光纖組件30對應遮蔽光通 道口103,光纖組件30可以包含有一光纖套件31(ferrule)、至少一光纖32及一固定殼體33,光纖套件31包覆光纖32的部份區段設置,光纖套件31例如是陶瓷材質所製成的棒狀結構。光纖32用以傳遞光發射單元20所發出的光束以及來自外部電子設備所傳遞的光束。固定殼體33包覆光纖套件31及光纖32設置,固定殼體33例如可以是金屬材質,而固定殼體33可以是利用雷射焊接等方式,固定設置於本體10形成有光通道口103的側壁。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可以是透過調整固定殼體33相對於本體10的位置,以對光纖32進行耦光作業;完成光纖32的耦光作業後,則可以利用雷射焊接等方式,使固定殼體33與本體10相互固定。
請一併參閱圖4至圖6,圖4為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的光學元件的示意圖;圖5為光學元件另一視角的示意圖;圖6為光學元件的剖面示意圖。光學元件40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卡合槽401,形成卡合槽401的側壁定義為一底壁4011及一環側壁4012,底壁4011位於卡合槽401的底部,環側壁4012與底壁4011的周緣相連接,而環側壁4012是環繞底壁4011設置。於本實施例中,卡合槽401的外型是大致呈現為圓柱狀,但不以此為限,卡合槽401的外型可以是依據需求變化,舉例來說,卡合槽401也可以是呈現為橢圓柱狀、方柱狀等。
光學元件40還包含有四個凸柱結構402,四個凸柱結構402與環側壁4012相連接,而各個凸柱結構402是由環側壁4012向卡合槽401的中心位置延伸形成。各個凸柱結構402可以是大致呈現為三角柱狀結構,且三角柱狀結構的其中一側邊4021是朝向卡合槽401的中心位置。在具體的應用中,凸柱結構402是與光學元件40一體成型地設置,且四個凸柱結構402中的兩個可以是大致彼此相面對地設置,而另外兩個凸柱結構402同樣是彼此相面對地設置,四個凸柱結構402可以是大致位於卡合槽401的等分位置上,亦即,彼此相鄰的兩個凸柱結構402的間距是大致相 同。關於凸柱結構402的位置、數量、外型可以是依據需求變化,圖中所示僅為其中一示範態樣。
需說明的是,請一併參閱圖5及圖8,在光學元件40具有三個凸柱結構402的實施例中,相關人員或是機械在將光接收單元70的基座71固定於卡合槽401的過程中,必須特別注意基座71相對於光學元件40於圖2所示的X-Y平面中,是否有歪斜的問題;相對地,在光學元件40具有四個凸柱結構402的實施例中,基座71固定設置於卡合槽401中將不易發生上述歪斜的問題。
如圖5及圖8所示,形成卡合槽401的底壁4011,向遠離光學元件40形成有卡合槽401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第一濾鏡槽403。第一濾鏡槽403用以設置第一濾鏡50。第一濾鏡槽403的尺寸可以是略大於第一濾鏡50的尺寸,而第一濾鏡50可以是利用黏膠固定設置於第一濾鏡槽403中。關於第一濾鏡50的外型、尺寸及第一濾鏡槽403的外型、尺寸等幾何設計,可依據需求變化,圖中所示僅為一示範態樣。第一濾鏡50可以是使符合一第二預定波長的光束通過的濾鏡,舉例來說,第一濾鏡50可以是能使波長為1490奈米的光束通過;於此所指的第二預定波長是與上述的第一預定波長不相同。
如圖4、圖6、圖8及圖9所示,光學元件40相反於形成有卡合槽401的一端形成有一第二濾鏡槽404,第二濾鏡槽404是大致對應於第一濾鏡槽403設置(如圖6所示)。第二濾鏡槽404用以設置第二濾鏡60,而第二濾鏡60設置於第二濾鏡槽404中時,第二濾鏡60將相對於光學元件40呈一預定角度設置,舉例來說,第二濾鏡60設置於第二濾鏡槽404中時,第二濾鏡60與光發射器22的透鏡25的光軸C的夾角θ 1呈45度,但不以此為限,可以是依據需求對應改變第二濾鏡槽404的外型,以對應改變第二濾鏡60與光軸C的夾角θ 1。
第二濾鏡槽404的尺寸可以是略大於第二濾鏡60的尺寸,而 第二濾鏡60可以是利用黏膠固定設置於第二濾鏡槽404中。關於第二濾鏡60的外型、尺寸及第二濾鏡槽404的外型、尺寸等幾何設計,可依據需求變化,圖中所示僅為一示範態樣。第二濾鏡60可以是使符合上述第一預定波長的光束通過的濾鏡。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濾鏡50及第二濾鏡60皆是以矩形立方體為例,但第一濾鏡50及第二濾鏡60的外型可以依據需求變化。
如圖6所示,光學元件40於第一濾鏡槽403及第二濾鏡槽404之間設置有一透鏡結構405,透鏡結構405面對於第一濾鏡槽403的一側形成有一第一凸出面4051,透鏡結構405面對第二濾鏡槽404的一側形成有一第二凸出面4052。透鏡結構405是與光學元件40一體成型地設置,且透鏡結構405能使第一預定波長的光束及第二預定波長的光束通過。在具體的應用中,第一凸出面4051及第二凸出面4052分別為多次曲面。
需說明的是,如圖6及圖8所示,透鏡結構405是位於第一濾鏡50朝向第二濾鏡60的方向的正投影的範圍中;透鏡結構405亦位於第二濾鏡60朝向第一濾鏡50的方向的正投影範圍中。也就是說,第一濾鏡50及第二濾鏡60是大致分別遮蔽第一凸出面4051及第二凸出面4052。
如圖5、圖6及圖8所示,光學元件40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光纖槽406,所述光纖槽406用以容置光纖組件30的光纖32及光纖套件31。其中,卡合槽401及第二濾鏡槽404是分別形成於光學元件40彼此相反的兩端面,而形成有光纖槽406的側面是與形成有卡合槽401的側面相互垂直。光纖槽406的外型可以是依據光纖套件31的外型設計。
如圖1、圖3、圖7及圖8所示,光學元件40是固定設置於本體10的容置槽101中,而卡合槽401是對應面對光接收口104設置,光纖槽406則是對應於光通道口103設置,第二濾鏡60則是面對光發射口102設置,而光發射單元20的光發射器22所發 出的光束將能直接照射至第二濾鏡60。
特別說明的是,光學元件40形成有第二濾鏡槽404的邊角處,可以是形成有一缺口40s,而第二濾鏡槽404是直接裸露於外;如此,如圖8所示,當光學元件40固定設置於本體10中時,光發射單元20的光發射器22所發出的光束,通過光發射口102後,將通過缺口40s直接進入第二濾鏡60,亦即,透過光學元件40的缺口40s設計,光發射器22所發出的光束,在進入第二濾鏡60前是不會通過光學元件40。
請一併參閱圖3、圖7及圖8,光接收單元70包含有一基座71、一光接收器72及多個接腳73。基座71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71s,形成凹槽71s的側壁定義為一固定底壁711及一環固定壁712,環固定壁712連接固定底壁711的周緣設置,光接收器72固定設置於固定底壁711,固定底壁711還可以依據需求設置用來控制光接收器72的微處理器及電子零件等。基座71的外型及凹槽71s的外型,皆可依據需求變化,於本實施例中是以基座71大致呈現為圓柱狀為例,但不以此為限,在特殊的應用中,也可以是矩形柱狀等。光接收器72是用以接收外部電子設備通過光纖32所傳遞的具有前述第二預定波長的光束。
多個接腳73的一端固定設置於固定底壁711,且多個接腳73是電性連接光接收器72及設置於固定底壁711上的微處理器。多個接腳73的數量及外型,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多個接腳73是用來使電訊號於外部電子裝置及微處理器、光接收器72之間傳遞。
如圖7至圖9所示,光接收單元70是對應固定設置於卡合槽401中,而多個凸柱結構402是對應抵頂光接收單元70的環固定壁712的外側。具體來說,環固定壁712的外徑是小於卡合槽401的內徑,環固定壁712的外徑與卡合槽401的內徑的差值,是大致等於各個凸柱結構402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D1。
如圖8所示,在具體的實施中,固定底壁711的外徑可以是 大於環固定壁712的外徑;當光接收單元70設置於卡合槽401中時,環固定壁712的大部份是可以容置於卡合槽401中,而固定底壁711則可以是對應抵靠於光學元件40形成有卡合槽401的側壁。透過使固定底壁711的外徑大於環固定壁712的外徑的設計,相關設備將光接收單元70固定於卡合槽401中時,可以是透過觀看固定底壁711是否已抵靠於光學元件40形成有卡合槽401的側壁來判斷光接收單元70是否已經正確地設置於卡合槽401中,藉此將可確保光接收器72相對於光學元件40是安裝於正確的位置。
如圖8所示,光發射單元20、光纖組件30、光學元件40及光接收單元70固定設置於本體10時,光發射單元20的光發射器22所發出的光束,將通過透鏡25進入本體10中,並直接通過第二濾鏡60後,穿過位於光纖槽406與第二濾鏡60之間的光學元件40,而進入光纖32中,據以通過光纖32向外傳遞。在不同的應用中,也可以是去除位於光纖槽406及第二濾鏡60之間的光學元件40的部份,而使光發射器22所發出的光束,在通過第二濾鏡60後是直接進入光纖32。
如圖8所示,當光纖32傳遞來自外部電子設備所傳遞的光束時,光束由光纖32面對光纖槽406的端面射出後,將穿過位於光纖槽406與第二濾鏡60之間的光學元件40,並被第二濾鏡60反射,而由沿光發射器22的光軸C方向(如圖中所示的X軸方向),轉向垂直於光軸C的方向(如圖中所示的Z軸方向)傳遞,隨後將依序通過透鏡結構405及第一濾鏡50後,再進入光接收器72。
上述光通訊模組100的光學元件40及光接收單元70的具體生產方式可以是(於以下說明中所述及的構件之詳細說明,請參閱上開說明):一試產階段,其包含:一光學元件生產步驟:利用一模具,生產出上述光學元件40; 一光接收單元生產步驟:先後生產上述光接收單元70的基座71、光接收器72及多個接腳73,並將其組裝成為光接收單元70;一安裝步驟:將上述兩步驟所生產出的光學元件40及光接收單元70相互組裝,以使光接收單元70透過光學元件40的多個凸柱結構402,固定於卡合槽401中;一檢測步驟:對光接收單元70進行耦光作業。
於上述檢測步驟後,若確認光接收單元70及光學元件40符合預定的耦光要求時,則續行一量產步驟,反之,則執行以下步驟:一修模步驟:依據上述檢測步驟的結果,對所述模具進行修改,以改變多個凸柱結構402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在執行上述修模步驟後,將以修改後的所述模具進行上述光學元件成型步驟,並再續行上述安裝步驟及上述檢測步驟;若已修改後的模具所生產出的光學元件,經上述試產階段的檢測步驟,而確認光接收單元70及光學元件40符合預定的耦光要求時,則續行所述量產步驟。
所述量產步驟即為重複執行上述光學元件生產步驟(以已經通過所述試產階段的檢測步驟的所述模具進行生產)、上述光接收單元生產步驟、上述安裝步驟及上述檢測步驟,以大量地進行光接收器及光學元件的生產及組裝作業。
透過上述光通訊模組100的光學元件40及光接收單元70的生產方式,將可使量產步驟所生產出的光學元件40及光接收單元 70具有高組裝良率及高耦光效率,亦即,通過量產步驟所生產出的大部分光學元件40及光接收單元70,將容易符合預定的耦光要求。
請一併參閱圖9及圖10,各個凸柱結構402由環側壁4012向卡合槽401內部方向延伸的長度D1,可以是卡合槽401的生產誤差或是環側壁4012的生產誤差值。相關生產人員可以是在上述試產階段中,依據實際生產出的環固定壁的外徑、卡合槽401的環側壁4012的內徑、各個凸柱結構402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以及於上述檢測步驟中的耦光狀況,以決定於量產階段中,各個凸柱結構402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
具體來說,如圖9所示,假設在試產階段中,四個凸柱結構402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是彼此相同,但在試產階段中的檢測步驟中,相關人員或是設備發現環固定壁712必須相對於光學元件40向圖9中的右上方移動,才可使光接收單元70符合預定的耦光要求。此時,相關人員將可執行上述修模步驟,以改變圖9中位於右上方及左下方的兩個凸柱結構402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如圖10所示,相關人員經過上述修模步驟,並利用修改後的模具所生產出的光學元件40,其位於圖中左下位置的凸柱結構402A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D2,是大於位於圖中右上位置的凸柱結構402B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D3,而其餘的凸柱結構402凸出於環側壁4012的長度則是維持圖9所標示的長度D1,如此,光接收單元70應可符合預定的耦光要求;若相關人員判斷圖10所示的光接收單元70果真符合預定的耦光要求,則於後續的量產步驟中,將可利用修改後的模具,大量生產光學元件40。
依上所述,依據試產階段的狀況不同,在上述量產步驟中,可能為了使光接收單元70符合預定的耦光要求,而於量產步驟中,將原本具有四個凸柱結構402的光學元件40,修改為僅具有三個凸柱結構402。
請一併參閱圖6、圖8及圖11,在實際應用中,光學元件40相反於形成有光纖槽406的一側可以是內凹形成有一第一反射槽407。第一反射槽407的底壁4071呈傾斜狀,而第一反射槽407的底壁4071與垂直於光發射器22的透鏡25的光軸C的一軸線之間形成有一夾角θ 2。透過上述的設計,當光發射器22所發出的光束,照射到第一反射槽407的底壁4071時,將被底壁4071反射至非光軸C的方向,如此,將可避免照射至第一反射槽407的底壁4071的光束直接反射回光發射器22,從而發生干擾的問題。在具體的實施中,所述夾角θ 2可以是介於5度至10度。
特別說明的是,在光學元件40的生產過程中,第一反射槽407還可作為光學元件40的拔模槽,而第一反射槽407的底壁4071的傾斜方向,可以是依據光學元件40的拔模方向設計,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另外,為了使第一反射槽407的底壁4071能有效地將光束反射至非光軸C的方向,可以是於第一反射槽407的底壁4071塗佈有反射層,或者可以是對底壁4071進行拋光作業。
在實際應用中,形成光纖槽406的底壁還可以是向內凹陷形成有一第二反射槽408,第二反射槽408的底壁4081呈傾斜狀,而第二反射槽408的底壁4081與垂直於光發射器22的透鏡25的光軸C的一軸線之間形成有一夾角θ 3。透過上述的設計,當外部電子設備通過光纖32所傳遞的光束,照射到第二反射槽408的底壁4081時,將被底壁4081反射至非光軸C的方向,如此,將可避免照射至第二反射槽408的底壁4081的光束直接反射回光纖32,從而發生干擾的問題。如圖11所示,在實際應用中,光纖32是位於第二反射槽408的底壁4081朝向光纖32的正投影範圍中,也就是說,光纖32的端面是完全地面對第二反射槽408的底壁4081設置。在具體的實施中,所述夾角θ 3可以是介於7度至15度。另外,為了使第二反射槽408的底壁4081能有效地將光束反射至非光軸C的方向,可以是於第二反射槽408的底壁4081塗佈 有反射層,或者可以是對底壁4081進行拋光作業。
依上所述,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100透過光學元件40的設計,將可大幅提升耦光效率,且本發明的光通訊模組100的光接收器72可以不用使用具有低膨脹係數的UV膠進行固定,從而可大幅降低光通訊模組100的整體生產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100‧‧‧光通訊模組
10‧‧‧本體
102‧‧‧光發射口
103‧‧‧通道口
104‧‧‧光接收口
11‧‧‧輔助固定件
20‧‧‧光發射單元
22‧‧‧光發射器
25‧‧‧透鏡
30‧‧‧光纖組件
31‧‧‧光纖套件
32‧‧‧光纖
33‧‧‧固定殼體
40‧‧‧光學元件
401‧‧‧卡合槽
405‧‧‧透鏡結構
406‧‧‧光纖槽
40s‧‧‧缺口
50‧‧‧第一濾鏡
60‧‧‧第二濾鏡
70‧‧‧光接收單元
711‧‧‧固定底壁
712‧‧‧環固定壁
72‧‧‧光接收器
SP‧‧‧封閉空間
C‧‧‧光軸
θ 1‧‧‧夾角

Claims (8)

  1. 一種光通訊模組,其包含:一本體,其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所述本體具有一光發射口、一光接收口及一光通道口,所述光發射口、所述光接收口及所述光通道口分別貫穿所述本體設置,而對應與所述容置槽相連通;一光發射單元,其設置於所述本體且密封所述光發射口,所述光發射單元能發出一第一預定波長的光束,所述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光束能通過所述光發射口而進入所述容置槽;一第一濾鏡,其能使一第二預定波長的光束通過,所述第二預定波長不同於所述第一預定波長;一第二濾鏡,其能使所述第一預定波長的光束通過;一光纖組件,其固定設置所述本體且對應遮蔽所述光通道口,所述光纖組件包含有一光纖,所述光纖用以傳遞所述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光束以及來自外部電子設備所傳送的光束;一光學元件,其固定設置於所述容置槽中,所述光學元件包含:一卡合槽,其由所述光學元件的一側內凹形成,形成所述卡合槽的側壁定義為一底壁及一環側壁,所述環側壁連接所述底壁的周緣,所述底壁位於所述卡合槽的底部;多個凸柱結構,其設置於所述卡合槽中,且各個所述凸柱結構與所述環側壁相連接;一第一濾鏡槽,其由所述底壁向所述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所述卡合槽的一端內凹形成,所述第一濾鏡槽用以設置所述第一濾鏡; 一第二濾鏡槽,其位於所述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所述卡合槽的一端,所述第二濾鏡槽用以設置所述第二濾鏡,而使所述第二濾鏡以一預定角度傾斜地設置於所述光學元件;一透鏡結構,其位於所述第二濾鏡槽及所述第一濾鏡槽之間,所述透鏡結構與所述光學元件一體成型地設置,所述透鏡結構面對所述第一濾鏡槽具有一第一凸出面,所述透鏡結構面對所述第二濾鏡槽具有一第二凸出面;及一光纖槽,其用以容置所述光纖組件一端的部分;以及一光接收單元,其包含有一基座、一光接收器及多個接腳,所述基座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形成所述凹槽的側壁定義為一固定底壁及一環固定壁,所述環固定壁連接所述固定底壁的周緣,所述光接收器固定設置於所述固定底壁;多個所述接腳的一端固定設置於所述固定底壁,且與所述光接收器電性連接;所述基座設置於所述卡合槽,而多個所述凸柱結構對應抵頂所述環固定壁的外側面,以使所述基座固定設置於所述卡合槽中;其中,所述光學元件固定設置於所述容置槽,所述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光束,能通過所述第二濾鏡,而進入所述光纖,以通過所述光纖向外傳遞;外部電子設備通過所述光纖所傳遞的光束,通過所述第二濾鏡的反射後,將先後通過所述透鏡結構及所述第一濾鏡,而進入所述光接收器;其中,所述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所述光纖槽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第一反射槽,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呈傾斜狀,且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能反射所述光發射單元所發出的光束。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通訊模組,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的傾斜角度介於5度至10度。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通訊模組,其中,形成所述光纖槽的底壁向內凹陷形成有一第二反射槽,所述第二反射槽的底壁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反射槽的底壁能反射所述光纖所傳遞的光束。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光通訊模組,其中,所述第二反射槽的底壁的傾斜角度介於7度至15度。
  5. 一種光學元件,其用以固定設置於一光通訊模組的一本體中,所述本體具有一容置槽,所述光通訊模組具有一光發射單元、一光纖組件、一第一濾鏡、一第二濾鏡及一光接收單元,所述光學元件包含:一卡合槽,其由所述光學元件的一側內凹形成,形成所述卡合槽的側壁定義為一底壁及一環側壁,所述環側壁連接所述底壁的周緣,所述底壁位於所述卡合槽的底部;多個凸柱結構,其設置於所述卡合槽中,且各個所述凸柱結構與所述環側壁相連接;一第一濾鏡槽,其由所述底壁向所述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所述卡合槽的一端內凹形成,所述第一濾鏡槽用以設置所述第一濾鏡;一第二濾鏡槽,其位於所述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所述卡合槽的一端,所述第二濾鏡槽用以設置所述第二濾鏡,而使所述第二濾鏡以一預定角度傾斜地設置於所述光學元件;一透鏡結構,其位於所述第二濾鏡槽及所述第一濾鏡槽之間,所述透鏡結構與所述光學元件一體成型地設置,所述透鏡結構面對所述第一濾鏡槽具有一第一凸出面,所述透鏡結構面對所述第二濾鏡槽具有一第二凸出面;及一光纖槽,其用以容置所述光纖組件一端的部分;以及其中,所述光學元件固定設置於所述容置槽,外部電子設備通過所述光纖所傳遞的光束,通過所述第二濾鏡的反射 後,將先後通過所述透鏡結構及所述第一濾鏡,而進入所述光接收器;其中,所述光學元件相反於形成有所述光纖槽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第一反射槽,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呈傾斜狀,且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能反射所述光發射單元所述發出的光束。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光學元件,其中,形成所述第一反射槽的底壁的傾斜角度介於5度至10度。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光學元件,其中,形成所述光纖槽的底壁向內凹陷形成有一第二反射槽,所述第二反射槽的底壁呈傾斜狀,所述第二反射槽的底壁能反射所述光纖所傳遞的光束。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元件,其中,所述第二反射槽的底壁的傾斜角度介於7度至15度。
TW107134644A 2018-10-01 2018-10-01 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 TWI7108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4644A TWI710812B (zh) 2018-10-01 2018-10-01 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34644A TWI710812B (zh) 2018-10-01 2018-10-01 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749A TW202014749A (zh) 2020-04-16
TWI710812B true TWI710812B (zh) 2020-11-21

Family

ID=711307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4644A TWI710812B (zh) 2018-10-01 2018-10-01 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10812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8249A (en) * 2009-12-10 2011-08-16 Coretek Opto Corp Optical module for transmitting and/or receiving optical signals
CN207263972U (zh) * 2017-09-05 2018-04-20 东莞光智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单纤双向光器件及其壳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8249A (en) * 2009-12-10 2011-08-16 Coretek Opto Corp Optical module for transmitting and/or receiving optical signals
CN207263972U (zh) * 2017-09-05 2018-04-20 东莞光智通讯科技有限公司 单纤双向光器件及其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4749A (zh) 2020-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00855B2 (en) Reflection suppression in multiple-reflector collimation system
TWI589941B (zh) 光傳送模組及光傳送模組之製造方法
US9939594B2 (en) Optical receptacle and optical module
US20170293094A1 (en) Optical transmitter assembly for vertical coupling
JP2019016696A (ja) 光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579610B (zh) 光插座及具備其的光模組
KR20120099126A (ko) 레이저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7218804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an optical connection between an opto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n optical waveguide
JP2002043675A (ja) 光モジュール
TWI710812B (zh) 光通訊模組及光學元件
US7223024B2 (en) Optical module including an optoelectronic device
WO2002068998A9 (en) Fiber-optic cable alignment system
JP2007142371A (ja) 光学モジュール、光電センサおよび光学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JP2005215678A (ja) 両方向光送受信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両方向光送受信パッケージ
US10895700B2 (en) Optical sub-assembly module and cap thereof
JP2017203793A (ja) 電気光変換モジュール
US11921334B2 (en) Alignment structure of optical element
KR20190007944A (ko) 광송수신 모듈 및 광송수신 모듈 수동 정렬 방법
US11803015B2 (en) Optical probe for optoelectronic integrated circuits
TW201430431A (zh) 光次模組及其封裝方法
TWI672467B (zh) 發光單元
US20240085645A1 (en) Assembly alignment structure for optical component
JPS6068687A (ja) 半導体レ−ザ用パツケ−ジの製造方法
US20170254971A1 (en) Optical connection module
CN109270795A (zh) 全内反射镜与套筒结合应用于曝光机光源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