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735B - 空氣清淨機 - Google Patents

空氣清淨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735B
TWI710735B TW105106082A TW105106082A TWI710735B TW I710735 B TWI710735 B TW I710735B TW 105106082 A TW105106082 A TW 105106082A TW 105106082 A TW105106082 A TW 105106082A TW I710735 B TWI710735 B TW I71073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housing
detector
detection device
pers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6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6544A (zh
Inventor
明里好孝
久下洋介
乳井一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三菱電機家園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三菱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65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65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7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73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空氣清淨機係具有:人檢出裝置(55),檢出人之位置;左側面蓋體(80a),被配置在本體殼體的左側面;右側面蓋體(80b),被配置在本體殼體的右側面;以及前蓋體(70),被配置使得自前方覆蓋被設於本體殼體上之人檢出裝置(55)及本體殼體。人檢出裝置(55)係在D-D水平剖面中,被配置於比連結左側面蓋體(80a)的前方端部(801a)與右側面蓋體(80b)的前方端部(801b)之直線(L)還要前方,而且,比前蓋體(70)的前表面(70a)還要後方。

Description

空氣清淨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清淨室內空氣之空氣清淨機。
先前以來,有設有具有掃瞄室內以檢出人之方向性之偵知器、及使吸引口朝向前述偵知器所檢出之人之方向之旋轉機構之空氣清淨機。此空氣清淨機係在形成有吸引口之前殼體的上部,設有控制基板,而且,在其上部設有具有紅外線受光部之上殼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2-245212號公報
但是,在先前之構成中,在上殼體一體設有紅外線受光部,當上殼體受力時,力量施加在紅外線受光部,其成為破損之原因。
本發明係為解決上述課題所研發出者。將提供一種持續確保人檢出裝置之視野範圍,不會施加不需要之負荷在人檢出裝置上,可承受長期間使用之空氣清淨機,當作本發明之目的。
本發明之空氣清淨機係具有:本體殼體;人檢出裝置,檢出人之位置;左側面蓋體,被配置在本體殼體的左側 面;右側面蓋體,被配置在本體殼體的右側面;以及前蓋體,被配置使得自前方覆蓋被設於本體殼體上之人檢出裝置及本體殼體。在前蓋體上,形成有面臨人檢出裝置之開口。人檢出裝置係在包含人檢出裝置之水平剖面中,被配置於比連結左側面蓋體的前方端部與右側面蓋體的前方端部之直線還要前方,而且,比前蓋體的前表面還要後方。
當依據本發明時,即使前蓋體被下壓,也不施加力量到人檢出裝置,所以,可承受長期間之使用。
M‧‧‧空氣清淨機
10‧‧‧本體殼體
11‧‧‧前本體殼體
11a‧‧‧上分隔器
111a‧‧‧上開口
11b‧‧‧下分隔器
111b‧‧‧下開口
11c‧‧‧偵知器開口
12‧‧‧後本體殼體
12a‧‧‧上滾動外殼
121a‧‧‧上方開口
122a‧‧‧上凹部
12b‧‧‧下滾動外殼
121b‧‧‧上方開口
122b‧‧‧下凹部
12c‧‧‧空間部
12x‧‧‧分隔前後之壁面
13‧‧‧風扇保護器
20‧‧‧風扇單元
21‧‧‧馬達
21a‧‧‧旋轉軸
22‧‧‧馬達蓋體
23‧‧‧翼體
30‧‧‧基板單元
31‧‧‧印刷電路板
32‧‧‧第1基板殼體
33‧‧‧第2基板殼體
40‧‧‧自動旋轉單元
41‧‧‧基座
41a‧‧‧基座凹部
413a‧‧‧分隔器
414a‧‧‧狹縫
415a‧‧‧齒條
41b‧‧‧中心凸部
41c‧‧‧電源線
42‧‧‧底本體殼體
42a‧‧‧軸承
421a‧‧‧側面開口
42b‧‧‧法蘭
42c‧‧‧車輪外殼
42d‧‧‧光遮斷器安裝凹部
43‧‧‧自動旋轉軸
43a‧‧‧貫穿孔
431a‧‧‧凹槽部
44‧‧‧旋轉驅動單元
44a‧‧‧步進馬達
441a‧‧‧旋轉軸
44b‧‧‧小齒輪
44c‧‧‧軸承保持板
44d‧‧‧馬達殼體
45‧‧‧旋轉位置檢出機構
46‧‧‧滑動板
46a‧‧‧滑動板開口
46b‧‧‧法蘭凹部
47‧‧‧滑動板下壓器
48‧‧‧基座側車輪
49‧‧‧本體側車輪
50‧‧‧上部單元
51‧‧‧架體
51a‧‧‧吹出口
51b‧‧‧段部
51c‧‧‧前表面凹部
52‧‧‧百葉
53‧‧‧百葉驅動馬達
54‧‧‧操作顯示部
54a‧‧‧操作基板
541a‧‧‧基板凹部
54b‧‧‧下操作架
541b‧‧‧光路開口
542b‧‧‧連桿
543b‧‧‧操作架凹部
54c‧‧‧上操作架
541c‧‧‧片體
55‧‧‧人檢出裝置
55a‧‧‧殼體
551a‧‧‧框體
552a‧‧‧蓋體
553a‧‧‧下開口
554a‧‧‧紅外線取入開口
555a‧‧‧軸連接部
556a‧‧‧旋轉限制肋
55b‧‧‧紅外線偵知器
551b‧‧‧偵知器保持架
55c‧‧‧偵知器驅動馬達
551c‧‧‧旋轉軸
60‧‧‧空氣清淨過濾器
61‧‧‧前置過濾器
62‧‧‧HEPA過濾器
63‧‧‧脫臭過濾器
70‧‧‧前蓋體
70a‧‧‧前表面
70b‧‧‧側邊
70c‧‧‧肋體
71‧‧‧凹部
72‧‧‧偵知器開口
80a‧‧‧左側面蓋體
801a‧‧‧前方端部
80b‧‧‧右側面蓋體
801b‧‧‧前方端部
81‧‧‧手觸凹部
82‧‧‧側面凹部
82a‧‧‧空氣取入口
83‧‧‧卡合爪
83a‧‧‧卡合爪開口
84‧‧‧螺紋開口
90‧‧‧後蓋體
91‧‧‧卡合承受部
91a‧‧‧狹縫開口
91b‧‧‧凸部
第1圖係空氣清淨機M之立體圖。
第2圖係第1圖中之空氣清淨機M之A-A剖面圖。
第3圖係空氣清淨機M之第1分解立體圖。
第4圖係空氣清淨機M之第2分解立體圖(a)及卡合承受部之放大圖(b)。
第5圖係自動旋轉單元40之立體圖。
第6圖係自動旋轉單元40之俯視圖(a)及俯視圖(a)中之B-B剖面圖(b)。
第7圖係自動旋轉單元40之分解立體圖。
第8圖係上部單元50之分解立體圖。
第9圖係人檢出裝置55之分解立體圖。
第10圖係人檢出裝置55之剖面圖。
第11圖係表示紅外線偵知器之上下方向視野角度之示意圖。
第12圖係人檢出裝置之旋轉驅動角度之圖像視圖。
第13圖係對應人檢出裝置旋轉驅動時之位置之概念圖。
第14圖係自前面觀看前蓋體70之立體圖(a)及自後面觀看前蓋體70之立體圖(b)。
第15圖係空氣清淨機M之重要部位立體圖(a)、重要部位立體圖(a)中之C-C剖面圖(b)及重要部位立體圖(a)中之D-D水平剖面圖(c)。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而且,在各圖中,相同或相當之部分,係賦予同一編號,同時重複之說明係適宜地簡略化或省略之。
(實施形態1)
當參照第1圖~第4圖時,本實施形態之空氣清淨機M係具有:本體殼體10;風扇單元20;自動旋轉單元40,做為改變本體殼體10之方向之旋轉機構;上部單元50;空氣清淨過濾器60;前蓋體70,覆蓋前表面;側面蓋體80,分別覆蓋左右之側面;後蓋體90,覆蓋後表面;以及附隨在上述零件之零件。
本體殼體10之構成,係構成前側之前本體殼體11,與構成後側之後本體殼體12,前後配合結合。
前本體殼體11係成為自前方觀得之形狀,為縱向較長之矩形。在前本體殼體11設有成為分隔內部成前側與後側之壁面之上分隔器11a與下分隔器11b。
上分隔器11a係分隔前本體殼體11內部的上側者。在上分隔器11a形成有圓形之上開口111a。下分隔器11b係分隔 前本體殼體11內部的下側者。在下分隔器11b形成有圓形之下開口111b。此上開口111a與下開口111b,係貫穿前後方向之開口。又,上分隔器11a係位於比下分隔器11b還要前方。
而且,在前本體殼體11的前表面處,成為面臨下述人檢出裝置55之位置之偵知器開口11c係成開口。此偵知器開口11c係位於前本體殼體11的前表面上側且左右寬度之中心。
接著,後本體殼體12係成為自前方觀得之形狀,成縱向較長之矩形。在後本體殼體12係在上側形成有上滾動外殼12a,在下側形成有下滾動外殼12b。
這些滾動外殼12a,12b係藉自分隔後本體殼體12的前後之壁面12x,往前方立起之分隔壁所構成。滾動外殼12a,12b係朝向前方,開口成滾動形狀。在滾動外殼12a,12b處,分別形成有往上方開口之上方開口121a,121b。
上滾動外殼12a係位於比下滾動外殼12b還要前方。鄰接在上方開口121a的後方之空間,係透過上滾動外殼12a的後方的空間,與上方開口121b連通。
又,在分隔後本體殼體12的前後之壁面12x,與上滾動外殼12a與下滾動外殼12b之間,形成有往側邊開口之空間部12c。
而且,在上滾動外殼12a的內部,形成有做為往前方開口之圓形凹部之上凹部122a。同樣地,在下滾動外殼12b的內部,形成有做為往前方開口之圓形凹部之下凹部122b。
在此,空間部12c係位於上下之滾動外殼12a,12b之間,空間部12c與上凹部122a之距離,與空間部12c與下凹部122b 之距離係成為相等,或者,無太大差異之狀態。
接著,風扇單元20係具有:馬達21;馬達蓋體22,覆蓋馬達21;以及翼體23,被固定在馬達21的旋轉軸21a上。此風扇單元20係藉馬達21驅動而翼體23旋轉,自旋轉軸方向(前方)取入空氣,往徑向吹出。此風扇單元20係散熱風扇等之離心多翼風扇。
接著,基板單元30具有:印刷電路板31(以下稱做基板31),組裝有電子零件;第1基板殼體32;以及第2基板殼體33。第1基板殼體32係使基板31收納在內部。第1基板殼體32係由樹脂形成。第2基板殼體33係收納處於使基板31保持在內部之狀態下之第1基板殼體32。第2基板殼體33係由金屬形成。
此基板單元30係構成依據來自操作部或各種偵知器之輸入,控制構成空氣清淨機M之偵知器或馬達等之各種電氣零件之動作之控制機構。
而且,構成基板單元30之印刷電路板31,也可以係電源基板。也可以設置成為控制機構之微電腦,在構成下述之操作顯示部54之操作基板54a上。
接著,參照第5圖~第7圖,說明自動旋轉單元40。
自動旋轉單元40具有基座41、底本體殼體42、自動旋轉軸43、旋轉驅動單元44、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滑動板46、滑動板下壓器47、基座側車輪48及本體側車輪49。底本體殼體42係與本體殼體10連接以成為底部。在自動旋轉軸43,底 本體殼體42係旋轉自如地被軸支。旋轉驅動單元44係使底本體殼體42相對於基座41而言旋轉。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係檢出底本體殼體42之旋轉位置。
基座41係成為支撐空氣清淨機M全體之底部之部位。基座41的外型成矩形。在基座41形成有做為成圓形開口之凹部之基座凹部41a。在基座凹部41a的中央,形成有做為中心部分開口之突出部之中心凸部41b。在此中心凸部41b設有自動旋轉軸43。
在自動旋轉軸43的中心,形成有上下貫穿之貫穿孔43a。在自動旋轉軸43被安裝在中心凸部41b上之狀態下,中心凸部41b位於貫穿孔43a的內部。在自動旋轉軸43的中心開口之貫穿孔43a係嵌入此中心凸部41b,藉此,自動旋轉軸43被安裝在基座41。而且,貫穿孔43a與中心凸部41b係連通。
在此中心凸部41b通入有用於自外部獲得電力之電源線41c。中心凸部41b的開口,係成為用於導入電源線41c往本體殼體內之開口。而且,電源線41c係往印刷電路板31連接。
如此一來,電源線41c係通過中心凸部41b,被導入本體殼體10的內部。藉此,即使本體殼體10藉自動旋轉單元40旋轉,電源線41c也不太受此旋轉影響。
又,在基座凹部41a設有分隔器413a,使得自底面突出。分隔器413a係成為使基座凹部41a的中心,被描繪在原點上之圓弧之形狀。在分隔器413a形成有等間隔之三個狹縫414a。此基座凹部41a的中心,係成為底本體殼體42的 旋轉中心。
而且,在相對於分隔器413a而言,夾持自動旋轉軸43之相反側的基座凹部41a的開口緣,形成有沿著開口緣擴大成扇狀之齒條415a。而且,在基座凹部41a的開口緣,設有複數個基座側車輪48。基座側車輪48係被設置,使得在使基座凹部41a的中心被描繪在原點上之圓的接線方向上旋轉。
接著,底本體殼體42係在中心,形成有成為軸承42a之開口。底本體殼體42的外形狀,係成為可插入基座凹部41a的內部之大小之蓋形狀。在底本體殼體42係形成有自上端往外方向延伸之法蘭42b。在此底本體殼體42設有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旋轉驅動單元44、滑動板46及本體側車輪49。
在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係使用三個光遮斷器。光遮斷器係具有相向之發光部與受光部。光遮斷器係可以受光部,檢出來自發光部的光線之偵知器。控制機構係依據此三個光遮斷器分別檢出光線時之訊號之組合,判定旋轉位置。
構成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之三個光遮斷器,設有光遮斷器安裝凹部42d,使得分別自底本體殼體42的旋轉中心,至發光部與受光部相向之間隙之位置為止之距離,係分別相等。光遮斷器安裝凹部42d係被形成在底本體殼體42。此光遮斷器安裝凹部42d,係往下方開口之凹部。而且,底本體殼體42的旋轉中心,係在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成為底本體殼體42的旋轉軸線的通過位置。又,底本體殼體42的旋轉中心,也是軸承42a的開口中心。
而且,自底本體殼體42的旋轉中心,至光遮斷器 的發光部與受光部相向之間隙為止之距離,係與自被設於基座41上之自動旋轉軸43的中心,至分隔器413a為止之距離為相等。鄰接之光遮斷器的中心的間隔,係與被形成在分隔器413a上之鄰接狹縫的間隔相等。
又,光遮斷器的發光部與受光部相向之間隙,係構成使得往下方開口。
接著,旋轉驅動單元44係具有成為驅動源之步進馬達44a、小齒輪44b、軸承保持板44c及馬達殼體44d。小齒輪44b係被安裝在步進馬達44a的旋轉軸441a上。軸承保持板44c係承受步進馬達44a的旋轉軸441a。馬達殼體44d係自下側覆蓋保持步進馬達44a。
如此構成之旋轉驅動單元44,係在旋轉軸441a朝向下方之狀態下,透過被形成在馬達殼體44d與軸承保持板44c上之螺孔,自底本體殼體42的下側被螺固。如此一來,藉安裝有旋轉驅動單元44,成為小齒輪44b位於底本體殼體42的下方之構成。
接著,滑動板46係形成圓形板體的內部做成滑動板開口46a之環狀。在滑動板46的上表面,形成有插入法蘭42b之法蘭凹部46b。
如此形成之滑動板46,係在滑動板開口46a通入底本體殼體42,同時在法蘭凹部46b插入有法蘭42b之狀態下,藉螺絲等被固定在底本體殼體42上。
接著,本體側車輪49係在本體側車輪49的一部份,自底本體殼體42突出到下方之狀態下,旋轉自如地被安 裝到車輪外殼42c內。車輪外殼42c係被形成於底本體殼體42的下表面,且往下方開口之凹部。
而且,在底本體殼體42安裝有複數個本體側車輪49。各本體側車輪49係被配置,使得自底本體殼體42的旋轉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成為相同距離。
以上之自動旋轉單元40的各部,係如下地被組立。
設有如上所述各部之底本體殼體42,係被安裝使得軸承42a旋轉自如地被安裝在基座41上之自動旋轉軸43軸支,藉此,被安裝在基座41上。
此時,被設於底本體殼體42上之旋轉驅動單元44的小齒輪44b,係成為與被設於基座41上之齒條415a相咬合之狀態。又,分隔器413a位於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的相向之發光部與受光部之間隙上。
而且,擋止器42e係被安裝,使得軸承42a不自自動旋轉軸43脫離。此擋止器42e係自軸承42a的側面開口421a,進入卡合在被形成於自動旋轉軸43的側面上之凹槽部431a,藉此,防止底本體殼體42往上方脫離。
又,安裝自上方下壓滑動板46的周緣之滑動板下壓器47,到基座41上,藉此,可抑制底本體殼體42側旋轉時之搖晃。
如此一來,在底本體殼體42被安裝在基座41上之狀態中,本體側車輪49係接觸到基座41,以支撐底本體殼體42。而且,基座側車輪48係接觸到滑動板46,以支撐底本體殼體42。
這些車輪,係相對於基座41而言,於底本體殼體42旋轉 時滾動,藉此,減少兩構件間之阻力。藉此,底本體殼體42側係滑順地旋轉。
又,自底本體殼體42的旋轉中心(軸承42a的開口中心),至光遮斷器的發光部與受光部相向之間隙為止之距離,係與自被設於基座41上之自動旋轉軸43的中心,至分隔器413a為止之距離為相等。因此,在分隔器413a位於發光部與受光部間之狀態下,底本體殼體42成為可旋轉。
因此,在基座41被置於地面之狀態下,步進馬達44a動作,藉此,與齒條415a咬合之小齒輪44b旋轉,而底本體殼體42側相對於基座41而言旋轉。
如此一來,當底本體殼體42旋轉以改變方向時,做為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之光遮斷器,係在以發光部與受光部夾入分隔器413a之狀態下,與底本體殼體42一齊旋轉。
而且,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與分隔器413a之位置藉旋轉而改變。藉旋轉位置,狹縫414a位於發光部與受光部之間,受光部檢出來自發光部之光線。
控制機構係依據受光部檢出到這些光遮斷器之狀態之組合,判定底本體殼體42(本體殼體10)之旋轉位置(方向)。
接著,參照第1圖~第2圖及第8圖,說明上部單元50。
上部單元50係具有架體51、百葉52、百葉驅動馬達53、操作顯示部54及人檢出裝置55。架體51係成為上部單元50的骨架。百葉52係改變被吹出之清淨風之方向。百葉驅動馬達53係改變百葉52之方向。操作顯示部54係輸入空氣清淨 機M之各種設定條件,及顯示空氣清淨機M之狀態。人檢出裝置55係具有用於檢出人之存在之偵知器。
架體51係自上方所見之形狀成矩形。在架體51的後側,形成有做為朝上之矩形開口之清淨空氣的吹出口51a。架體51係成為比吹出口51還要這邊側,低於吹出口51的周緣之段部51b。在架體51的前表面,形成有往後方凹陷之前表面凹部51c。在此前表面凹部51c,設有下述之人檢出裝置55。
接著,百葉52係改變自吹出口51a被吹出之被清淨後之空氣的方向者。兩個百葉52係被設成前後並列,使得越過吹出口51a的左右。百葉52係旋轉自如地左右被吹出口51a的內壁軸支。
又,在架體51的側面,且百葉52的附近,設有用於驅動百葉52以改變方向之百葉驅動馬達53。
接著,操作顯示部54係由操作基板54a、下操作架54b、上操作架54c及片體541c所構成。在操作基板54a組裝有開關541s或做為發光部541h之LED等之電子零件。在下操作架54b設有光路開口541b或連桿542b。光路開口541b係導引LED的光線。連桿542b係下壓操作基板54a上的開關541s。在上操作架54c設有LED的光線通過之顯示開口542c及下壓按鍵543c。在片體541c印刷有LED燈之功能或說明。在片體541c形成有與下壓按鍵543c成為上下位置之下壓按鍵開口541d。
操作基板54a係被設於段部51b上。在操作基板 54a上,設有下操作架54b。在下操作架54b上,設有上操作架54c。在上操作架54c的上表面,設有片體541c。
如此一來,在設有各部之狀態下,被形成在片體541c上之下壓按鍵開口541d,係與下壓按鍵543c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此下壓按鍵543c與被設於下操作架54b上之連桿542b,係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連桿542b與開關541s係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
又,印刷有LED燈之功能或說明之部分,係與顯示開口542c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顯示開口542c係與光路開口541b成為上下之位置關係。做為發光部541h之LED,係位於此光路開口541b的內部。
藉如此構成,下壓按鍵543c被下壓,藉此,被設於下操作架54b上之連桿542b被下壓。連桿542b被下壓,而被組裝在操作基板54a上之開關541s被下壓。
又,被組裝在操作基板54a上之LED、下操作架54b的光路、及片體541c的燈體之功能‧說明係上下一致。與被印刷在片體541c上之功能‧說明顯示對應之LED係點亮‧熄滅,藉此,空氣清淨機M之狀態被顯示。
在此,操作基板54a係自左右寬度的中心部分的前側,局部性既定之領域,係成為缺口成半圓形之形狀。換言之,在操作基板54a上,操作基板54a的外型係被做成凹陷之形狀,藉此,被形成基板凹部541a。此基板凹部541a係在操作基板54a被設於段部51b上之狀態中,成為重疊前表面凹部51c的上方之位置。
在此,形成基板凹部541a之缺口係被構成,使得與被設於操作基板54a上之開關或LED不前後重疊。
接著,下操作架54b係自左右寬度的中心部分的前側,既定之領域係成為缺口成半圓形之形狀。換言之,在下操作架54b上,下操作架54b的外型係被做成凹陷之形狀,藉此,被形成操作架凹部543b。此操作架凹部543b係在下操作架54b被設於段部51b上之狀態中,成為重疊前表面凹部51c的上方之位置。
在此,形成操作架凹部543b之缺口係被構成,使得與成為被設於下操作架54b上之LED的光路之開口或開關的連桿所在之開口,不前後重疊。
接著,參照第8圖~第10圖說明人檢出裝置55。
人檢出裝置55具有:殼體55a;紅外線偵知器55b,被收納在此殼體55a的內部;以及偵知器驅動馬達55c,連結在殼體55a上。
殼體55a係由框體551a及蓋體552a所構成。框體551a係成筒狀。在框體551a形成有:下開口553a,往下方開口;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往前方開口;軸連接部555a,連接偵知器驅動馬達55c的旋轉軸;以及旋轉限制肋體556a,限制殼體55a的旋轉角度。
旋轉限制肋體556a係自軸連接部555a分別往左右方向突出形成。旋轉限制肋體556a係當殼體55a被偵知器驅動馬達55c旋轉時,碰撞到做為安裝有人檢出裝置55之部位之架體51,藉此,限制殼體55a之旋轉角度者。
而且,左側的旋轉限制肋體556a碰撞到架體51之位置,係對應下述之左碰撞位置0。右側的旋轉限制肋體556a碰撞到架體51之位置,係對應下述之右碰撞位置4。
在如此構成之殼體55a的內部,於被偵知器保持架551b保持之狀態下,紅外線偵知器55b被插入。下開口553a係被蓋體552a關閉。
偵知器保持架551b係相向於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之部分,藉透過紅外線之構件構成。在此狀態下,紅外線偵知器55b係被配置成可檢知入射到殼體55a的紅外線取入開口554a之紅外線。
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驅動殼體55a,以改變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方向者。在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使用步進馬達。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與被形成於殼體55a的上部上之軸連接部555a相連接,使得旋轉軸551c成為垂直向下。
如此一來,被固定之人檢出裝置55,係偵知器驅動馬達55c與保持紅外線偵知器55b在內部之殼體55a,成為上下相連之縱長形狀。
如此構成之人檢出裝置55係藉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驅動,而殼體55a之方向被改變,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方向被改變。紅外線偵知器55b係被構成,使得可在水平方向上,以約150度之角度寬旋轉驅動。
當參照第12圖時,自紅外線偵知器55b的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為止之角度,係被設定成約150度。紅外線偵知器55b之自左碰撞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為止之角度,與自 右碰撞位置4至右停止位置3為止之角度,係被設定成約3度。紅外線偵知器55b係被構成,使得自左碰撞位置0至右碰撞位置4為止之角度無法旋轉超過約156度。
又,紅外線偵知器55b係檢出來自對象物之紅外線者。紅外線偵知器55b係在縱向具有八個受光元件(未圖示)。如第11圖所示,紅外線偵知器55b係使對象物(對象領域),可區分成高度不同之A1~A8之八個區域以檢出之。
如上構成之人檢出裝置55,係在水平方向上,反覆驅動約150度之範圍,以掃瞄室內之溫度。藉該溫度檢出結果,以控制機構判定人之有無,與自空氣清淨機看來之人之存在方向。
在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使用可正確調整驅動角度之步進馬達。因此,人之存在方向被正確判斷。步進馬達係旋轉對應輸入之脈波數之角度者。
此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成為驅動對應輸入之脈波數之角度之設定。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例如每一脈波驅動α度。亦即,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每秒輸入100脈波時,旋轉(100×α)度。
具有以上各部之上部單元50,係被如下地組立。
在架體51前側的段部51b上表面,設有操作基板54a。接著,設有下操作架54b,使得覆蓋此操作基板54a。而且,在下操作架54b的上表面,設有上操作架54c。
如此一來,被設於架體51上之操作顯示部54的上表面,係成為與吹出口51a約略等高。操作顯示部54的上表面,係 在關閉百葉52以覆蓋吹出口51a之狀態下,其與百葉52的上表面高度一致。
如此一來,相對於架體51而言,在設有操作基板54a與下操作架54b之狀態中,架體51的前表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及操作架凹部543b,係成為在垂直方向相連之位置關係。在這些凹部的內部,設有人檢出裝置55。
在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殼體55a位於前表面凹部51c的凹部內部。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位於基板凹部541a與操作架凹部543b的凹部內部。而且,人檢出裝置55係藉螺絲固定在架體51上,其與控制機構電性連接。
又,人檢出裝置55的紅外線偵知器55b,係相對於垂直方向而言,躺臥既定角度,以安裝在殼體55a的內部,自正面斜向上方。
紅外線偵知器55b的安裝角度,係例如在空氣清淨機M中,當在離地面高約80公分之位置,設有紅外線偵知器55b時,被設定使得自水平往上方θ=14度。
藉如此配置,紅外線偵知器55b可檢出自坐在離開空氣清淨機M約1.0公尺之處所之小孩(座高65公分)之頭,至站在離開空氣清淨機M約1.0公尺之處所之大人(座高170公分)之頭為止。
如此一來,上部單元50係被配置,使得各凹部(51c、541a及541b)在垂直方向上相連,在藉這些凹部形成之空間,設有人檢出裝置55。藉此,人檢出裝置55突出到上部單元50的下方之量變得較少。
亦即,下述之空氣清淨過濾器60與人檢出裝置55,係在上下不重疊,或者,重疊之量變得較少。又,設有被安裝在人檢出裝置55的下方之空氣清淨過濾器60之領域,係變得較大。
又,此外,人檢出裝置55往上部單元50的前方突出之量變得較少。
接著,參照第2圖~第4圖,說明空氣清淨過濾器60。
空氣清淨過濾器60係由前置過濾器61、HEPA過濾器62及脫臭過濾器63所構成。
前置過濾器61係用於自空氣中,去除較大塵埃等者。HEPA過濾器62係自空氣中,去除前置過濾器61無法去除之塵埃(微粒)或細菌‧病毒等者。脫臭過濾器63係自通過前置過濾器61及HEPA過濾器62之空氣流中,吸著‧分解以去除惡臭成分或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者。
接著,參照第4圖、第14圖及第15圖,說明構成空氣清淨機M的外輪廓之蓋體類。
空氣清淨機M的外輪廓,係由前蓋體70、左側面蓋體80a、右側面蓋體80b及後蓋體90所構成。
前蓋體70係自前表面70a側觀得之形狀,成縱長之矩形。自前蓋體70的側邊(左邊及右邊)70b至前表面70a之表面,係由膨脹至外側之曲面所構成。亦即,自側邊70b至前表面70a為止之水平剖面形狀,係成一連串彎曲之形狀。自側邊70b至前表面70a為止之部分,係形成側面70d。
前表面70a係成平面形狀。在前表面70a形成有 往後方凹陷之左右較長之凹部71。在凹部71的左右中心,人檢出裝置55面臨之偵知器開口72係開口。又,凹部71之構造係自前表面70a凹陷之深度,為偵知器開口72之位置最深,隨著往左右方向偏移則慢慢地變淺。而且,前蓋體70係在內面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之複數支肋體70c。
如此一來,使前蓋體70的水平剖面形狀,做成自側邊70b至前表面70a一連串彎曲之形狀,藉此,前蓋體70的剛性被提高。
換言之,前蓋體70係水平剖面形狀,藉前表面70a與側面70d,成為ㄈ字形。因此,前蓋體70係與水平剖面形狀為平面形狀之情形相比較下,其構成之剛性較高。
又,用於安置人檢出裝置55之偵知器開口72,即使在前蓋體70開口,偵知器開口72的左右位置之形狀,係構成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寬度之凹狀,藉此,偵知器開口72的周圍的剛性被確保。
又,在形成有凹部71之部分中,也形成有左右方向上較長之肋體70c,藉此,前蓋體70的剛性被提高。
因此,前蓋體70藉被做成此種形狀,前蓋體70的剛性更加提高。因此,前蓋體70自前表面被按壓時之變形被抑制。
前蓋體70係裝卸自如地被安裝,使得使被設於本體殼體10上之人檢出裝置55與本體殼體10,一齊由前方覆蓋。
人檢出裝置55係被配置在位於比連結分別被配置於本體殼體10的左右側面上之左側面蓋體80a的前方端部801a,與右側面蓋體80b的前方端部801b之直線L還要前方,而且, 比前蓋體70的前表面70a還要後方之R部分上。
而且,前方端部801a,801b係自側面側觀之,左側面蓋體80a及右側面蓋體80b的不被前蓋體70覆蓋之部分的前方端部。
在人檢出裝置55位於偵知器開口72之狀態下,在人檢出裝置55與前蓋體70之間有間隙。在人檢出裝置55動作而殼體55a旋轉時,人檢出裝置55與前蓋體70係不相接觸。
在凹部71的中心,偵知器開口72係開口,所以,偵知器開口72周圍的剛性也被確保,防止由施加在前蓋體70上之力量所做之偵知器開口72之變形。減少由施加在前蓋體70上之力量所做之對人檢出裝置55之影響。
藉如此構成,即使自前表面按壓前蓋體70,力量也很難施加在人檢出裝置55上。因此,外力不施加在人檢出裝置55或偵知器驅動馬達55c的旋轉軸551c,所以,破損被防止。
如此一來,做成更加提高前蓋體70的剛性,自前表面按壓時之變形被抑制,即使前蓋體70自前表面被按壓時,力量也很難施加在人檢出裝置55上之構成。因此,可承受長期間之使用。
凹部71係在人檢出裝置55位於偵知器開口72之狀態下,藉偵知器驅動馬達55c,而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方向改變時,被設成用於確保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檢出視野之凹部。
而且,凹部71係配合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旋轉角度,形成將偵知器開口72當作中心,比約150度還要大之扇形。藉此,當人檢出裝置55動作而殼體55a旋轉時,前蓋體70不妨礙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檢出視野。又,凹部71也貢獻在提高 前蓋體70之剛性。凹部71也抑制前蓋體70的人檢出裝置55周邊被按壓時之變形。
而且,偵知器開口72係在前蓋體70被安裝在本體殼體10上之狀態下,被設於離開地面約80公分之位置。
接著,左右之側面蓋體80係成縱長之矩形。在側面蓋體80的側面,形成有手觸凹部81。在側面蓋體80的前邊,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具有寬度之側面凹部82。在側面蓋體80的後邊,形成有往內側立起之卡合爪83。卡合爪83係成板狀。在卡合爪83的內部,卡合爪開口83a係開口。又,在前邊處,貫穿前後方向之螺紋開口84係開口。
接著,後蓋體90係成縱長之矩形。後蓋體90的左側及右側的邊側,形成有卡合有卡合爪83之複數個卡合承受部91。此卡合承受部91係由朝向側邊之狹縫狀開口(狹縫開口91a)、及做為朝向後蓋體90的前方之表面,且被形成在狹縫開口91a附近之凸部91b所構成。
以上之前蓋體70、側面蓋體80及後蓋體90皆係等高。
以上之各單元及零件,係如下地被組立以形成空氣清淨機M。
當參照第2圖~第4圖時,在後本體殼體12的上凹部122a與下凹部122b,分別安裝有馬達21,藉此,設有風扇單元20。
馬達21係使旋轉軸的軸向朝向前方,分別被安裝在上凹部122a與下凹部122b。
亦即,風扇單元20係被設置,使得翼體23的吸入口朝向前方,自前方吸引空氣,吹出氣流朝向位於翼體23的徑向且 為周圍之滾動外殼12a,12b。
接著,在此後本體殼體12連接前本體殼體11,使得覆蓋前表面。亦即,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係前後對合,以螺絲等固定,構成本體殼體10。
在此,當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前後對合而被固定時,在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的下端中,底本體殼體42被夾持,藉此,相對於本體殼體10而言,自動旋轉單元40被安裝。
亦即,在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前後對合而被形成之本體殼體10的下部空間,設有底本體殼體42,以成為本體殼體10的底。
此底本體殼體42係在夾入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之狀態下,相對於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而言被固定。底本體殼體42之構成係相對於基座41而言,旋轉自如。因此,與底本體殼體42一體之本體殼體10,係相對於基座41而言,可旋轉。
如此一來,當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前後對合而被固定時,藉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的下端,底本體殼體42被夾持,藉此,相對於本體殼體10而言,自動旋轉單元40被安裝。藉此,本體殼體10與自動旋轉單元40被堅固地結合。
在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前後對合而被形成之空間,嵌入有底本體殼體42。
亦即,以空間之形狀,對於本體殼體10之底本體殼體42 的移動被抑制(成為旋轉被阻止)。因此,即使各部被安裝而增重之本體殼體10旋轉,本體殼體10與自動旋轉單元40之結合也保持很堅固。
又,如此一來,在前本體殼體11與後本體殼體12連接之狀態下,風扇單元20係被設置,使得風扇馬達的軸體朝向前方,因此,翼體23的吸入開口係朝向前方。上側之風扇單元20的吸入開口係與上開口111a相向,下側之風扇單元20係與下開口111b相向。
如此一來,在與後本體殼體12結合之前本體殼體11的內部,如下所述,設有風扇保護器13與空氣清淨過濾器60。
風扇保護器13係防止異物侵入風扇單元20內部之格子狀架體。風扇保護器13係分別被設置,使得覆蓋上開口111a與下開口111b。
空氣清淨過濾器60係被設於前本體殼體11的內側。空氣清淨過濾器60係在前表面側設有前置過濾器61,在前置過濾器61的後方設有HEPA過濾器62,在HEPA過濾器62的後方設有脫臭過濾器63。
接著,在前本體蓋體11與後本體蓋體12前後對合固定所構成之本體殼體10的上部,設有上部單元50。此上部單元50係橫跨前本體蓋體11與後本體蓋體12而被配置。而且,上部單元50的架體51,係以螺固等被固定在前本體蓋體11與後本體蓋體12上。
如此一來,上部單元50係橫跨前本體蓋體11與後本體蓋體12而被配置,做為上部單元50的骨骼之架體51,係被固定 在前本體蓋體11與後本體蓋體12。因此,前本體蓋體11與後本體蓋體12之結合更強固。
接著,如上所述,被安裝在本體殼體10上之上部單元50的吹出口51a,係位於滾動外殼的上方開口121a,121b的上方。又,在前本體殼體11的偵知器開口11c,使導入紅外線到內部之開口朝向前方,成為人檢出裝置55面對之狀態。
在此,人檢出裝置55係被設於凹部的內部,前述凹部係由在垂直方向上,上下連接之架體51的前表面凹部51c、基板凹部541a及操作架凹部543b所形成。藉此,人檢出裝置55被設於架體51上之狀態下之人檢出裝置55的架體51往前方及下方之突出量被減少。
如此一來,人檢出裝置55往前方之突出量被減少,所以,空氣清淨機係在前後方向之大小變得更小巧。
又,人檢出裝置55往下方之突出量被減少,所以,人檢出裝置55遮蔽位於下方之空氣清淨過濾器60之量變得更少。因此,室內空氣效率更好地往空氣清淨過濾器60流動。
接著,說明設有基板單元30之位置。
在上滾動外殼12a與下滾動外殼12b之上下方向間,且開口朝向做為自下滾動外殼12b之上,至上滾動外殼12a的內側為止之空間之側邊之空間部12c,設有基板單元30。
空間部12c係由藉曲面形成之滾動外殼12a,12b與矩形之後本體殼體12之形狀不同所形成之空間。如此一來,在空間部12c設有基板單元30。效率良好地配置有基板單元30,藉此,空氣清淨機形成更小巧。
空間部12c係位於上滾動外殼12a與下滾動外殼12b之間。因此,相對於被設於各滾動外殼上之風扇單元20而言,可使離開基板單元30之距離相等。
藉此,連接基板單元30與各風扇單元20之配線的長度,係分別被做成相同。因此,無須準備改變配線長度之馬達。又,當組立作業時,上下之馬達無須區分即可安裝。
接著,參照第3圖及第4圖,說明構成外輪廓之前蓋體70、側面蓋體80及後蓋體90之安裝。
首先,在後本體殼體12的背面,後蓋體90係被設成被螺固。藉此,在上方開口121b的上方,形成被後本體殼體12與後蓋體90包圍之空間K。
此空間K係連通下滾動外殼12b的上方開口121b與吹出口51a。此空間K係成為自被設於下滾動外殼12b上之風扇單元20吹出之氣流的流路。
接著,說明側面蓋體80之安裝。
側面蓋體80的卡合爪83係自側邊,進入被安裝在後本體殼體12上之狀態下之後蓋體90的狹縫開口91a。凸部91b係嵌入卡合爪開口83a。在此狀態下,側面蓋體80係相對於後蓋體90而言成直角,覆蓋本體殼體10的側面。而且,側面蓋體80係自前方通過螺紋開口84以被螺固,藉此,被螺固在前本體殼體11。
如此一來,側面蓋體80的後側,係卡合爪80被插入後蓋體90的狹縫開口91a,以進入後蓋體90的內側。側面蓋體80的後側,係凸部91b嵌入卡合爪開口83a,藉此,不 使用螺絲等地被卡合。側面蓋體80的前側,係使用螺絲固定。
藉此,安裝側面蓋體80到後蓋體90時之螺絲之使用量被減少。
接著,說明前蓋體70之安裝。
前蓋體70係在空氣清淨過濾器60被安裝在前本體殼體11上之狀態中,裝卸自如地被安裝在前本體殼體11上,使得覆蓋空氣清淨過濾器60。
在前蓋體70被安裝在前本體殼體11上之狀態中,紅外線偵知器55b位於偵知器開口72。在前蓋體70被安裝在前本體殼體11上之狀態中,安裝在側面蓋體80的螺紋開口84上之螺絲,係因為前蓋體70而無法由外部觀得。
而且,前蓋體70係相對於前本體殼體11而言,裝卸自如。藉卸下前蓋體70,可卸下空氣清淨過濾器60,進行清掃等之維護。
又,在側面蓋體80形成有側面凹部82。因此,在前蓋體70與側面蓋體80之對合位置,形成有間隙R。此間隙R係成為取入室內空氣往空氣清淨機內部之空氣取入口82a。
如此一來,空氣取入口82a係朝向空氣清淨機的左右方向。因此,空氣也自空氣清淨機的側邊被取入。亦即,空氣清淨機之旋轉角度,係空氣取入口82a朝向可自更廣範圍取入室內空氣之方向。
而且,在如此構成之空氣清淨機中,設有檢出包含在室內空氣中之塵埃量之塵埃偵知器(未圖示)、及檢出室內空氣之臭味之臭氣偵知器(未圖示)。
而且,這些偵知器係電性連接到控制機構。藉偵知器檢出而發出之訊號,被輸入到控制機構。依據被輸入到控制機構之訊號,可進行空氣清淨之運轉。
各部如上被組立之空氣清淨機,係如下地動作各部,以取入室內空氣而清淨空氣。
首先,當電源線41c被連接到電源時,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檢出組裝有各部之狀態下之本體殼體10(以下,單稱做本體殼體10)與自動旋轉單元40之位置關係。
當本體殼體10不朝向與自動旋轉單元40相同之方向時,亦即,當本體殼體10不朝向正面時,直到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檢出本體殼體10朝向正面,旋轉驅動單元44驅動本體殼體10旋轉。
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本體殼體10朝向正面之狀態,係做為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之三個光遮斷器,分別位於形成在分隔器413a上之三個狹縫上,全部光遮斷器成為受光部檢出來自發光部之光線之狀態。
如此一來,在本體殼體10朝向做為初期狀態之方向之正面之動作結束後,人檢出裝置55的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實施下述對位動作後,紅外線偵知器55b係在朝向正面之狀態下停止。
接著,被設於操作顯示部54上之運轉開始開關被操作,藉此,控制機構開始空氣清淨動作。
首先,藉百葉驅動馬達53之驅動,百葉52動作到上方向,吹出口51a被解放。此時,百葉52停止在自水平方向往上約 45度之方向,且清淨空氣被吹出之角度。此吹出角度係成為清淨室內空氣之最佳角度。
接著,風扇單元20驅動。藉此,室內之空氣藉被形成在前蓋體70與側面蓋體80間之空氣取入口82a,被吸入空氣清淨機的內部。
而且,被取入空氣清淨機的內部之室內空氣,通過前置過濾器61、HEPA過濾器62及脫臭過濾器63,自前方被吸入風扇單元20的翼體23,被吐出到翼體23的旋轉方向,自吹出口51a被吹出到空氣清淨機的外部。
在此,被設於操作顯示部54上之模式切換開關被操作,藉此,被事先設定之運轉模式被選擇。
例如當標準自動運轉模式被選定時,控制機構依據人檢出裝置55、塵埃偵知器(未圖示)及臭氣偵知器(未圖示)之檢出結果,動作風扇單元20、自動旋轉單元40及百葉52。
接著,參照第12圖及第13圖,說明人檢出裝置55的人檢出動作。
當標準運轉開始時,人檢出裝置55開始人之檢出動作。藉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驅動,在內部設有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殼體55a旋轉,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方向被改變。
偵知器驅動馬達55c成為驅動對應輸入脈波數之角度之設定。對應於此,決定殼體55a旋轉角度之量。
而且,在本實施形態之情形下,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旋轉角度,亦即,殼體55a之旋轉角度,係自一邊之旋轉限制肋體556a碰撞到架體51之狀態,至另一邊之旋轉限制肋體556a 碰撞到架體51為止,被設定為約156度。
當參照第13圖時,在步驟1中,控制機構係往偵知器驅動馬達55c輸入左碰撞脈波P1,使得殼體55a的左側之旋轉限制肋體556a,往做為碰撞到架體51之位置之左碰撞位置0,而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往左旋轉。
此左碰撞脈波P1之輸入脈波數,係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往左旋轉地,人檢出位置55自做為右側之旋轉限制肋體556a,碰撞到架體51之位置之右碰撞位置4,至左碰撞位置0為止,可旋轉之旋轉角度約超過156度之脈波數。在此步驟1結束後之階段中,係朝向最左側之方向。
此步驟1係控制機構重置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旋轉位置,用於紅外線偵知器55b之朝向方向可正確對位動作之最初工序。藉此,在步驟1被開始之前,即使使用者接觸人檢出裝置55,或者,任何物體接觸到而旋轉時,也可正確地進行對位動作。
接著,在步驟2中,控制機構係輸入第1修正脈波P2,使得偵知器驅動馬達55c相對於步驟1時之旋轉而言逆轉。
此第1修正脈波P2之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旋轉軸551c與殼體55a連接之餘隙(backlash)之程度之數值。殼體55a不旋轉地,停留在左碰撞位置0之位置。
在此,說明自步驟1結束後之狀態開始,偵知器驅動馬達55c驅動而右轉(步驟1之逆轉)之狀態。
首先,步驟1結束後之狀態,係殼體55a左側的旋轉限制 肋體556a,碰撞到架體51之狀態。當第1修正脈波P2被輸入時,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僅驅動旋轉構成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旋轉軸551c與殼體55a連接之餘隙之部分。
而且,當無此餘隙時,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旋轉傳遞到殼體55a,殼體55a開始右旋轉。
亦即,殼體55a係即使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動作,直到構成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旋轉軸551c與殼體55a之連接之餘隙成為沒有為止,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旋轉不被傳遞,所以不旋轉。
因此,當自步驟1之狀態,欲使殼體55a往右方向旋轉(逆轉)時,即使輸入僅欲旋轉殼體55a之部分之脈波到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實際上,齒輪有背隙或各部有餘隙,所以,殼體55a係比偵知器驅動馬達55c還要慢移動。
亦即,藉輸入之脈波,偵知器驅動馬達55c旋轉之角度,與殼體55a旋轉之角度產生誤差。僅藉既定之角度旋轉之脈波,無法旋轉殼體55a為正確角度。
為減少這樣之誤差,在步驟2中,第1修正脈波P2被輸入,偵知器驅動馬達55c被驅動。藉此,由背隙或各部的餘隙所做之旋轉角度之誤差變小。
接著,在步驟3中,控制機構係輸入右轉3度旋轉之初期位置設定脈波P3,到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自左碰撞位置0,驅動至左停止位置1。藉此,自左碰撞位置0至左停止位置1為止,形成3度之間隔。
此間隔係在人檢出裝置55進行左右方向之旋轉動作,進 行人檢出動作之過程中,在改變旋轉方向之左停止位置1處,用於防止殼體55a碰撞架體51之間隔。
以上,步驟1~步驟3係成為人檢出裝置55進行人檢出動作前之初期位置設定動作。如此一來,藉人檢出裝置55的旋轉初期位置被設定,依據人檢出裝置55之檢出結果,空氣清淨機朝向正確之方向。
接著,當開始人檢出時,在步驟4中,控制機構係輸入右轉150度旋轉之右轉脈波到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驅動而自左停止位置1至右停止位置3。
在此,紅外線偵知器55b係檢出來自做為檢出視野範圍之對象物之紅外線,輸入該訊號到控制機構。而且,控制機構由來自紅外線偵知器55b之輸入訊號,與在該訊號被輸入之位置上之偵知器驅動馬達55c的脈波,判定人存在之位置。
接著,當人檢出裝置55旋轉至右停止位置3時,在步驟5中,控制機構係為左旋轉地逆轉偵知器驅動馬達55c,輸入第2修正脈波P5到偵知器驅動馬達55c。
此第2修正脈波P5之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旋轉軸551c與殼體55a連接之餘隙(backlash)之程度之數值。
此第2修正脈波P5係與第1修正脈波P2相同地,用於減少藉輸入之脈波,而偵知器驅動馬達55c旋轉之角度,與殼體55a旋轉之角度之誤差者。第2修正脈波P5與第1修正脈波P2係被設定,使得絕對值成為P2>P5。
在左碰撞位置0中,係成為殼體55a碰撞到本體殼體10 之狀態。在左碰撞位置0中,係被按壓往旋轉方向之後,所以,偵知器驅動馬達55c逆轉後之餘隙較大。
相對於此,右停止位置3係在與右碰撞位置4之間,具有3度之間隙。在右停止位置3中,殼體55a並無與架體51碰撞,所以,偵知器驅動馬達55c逆轉後之餘隙較小。
因此,藉設定使第2修正脈波P5之大小,小於第1修正脈波P2之大小,可適切地修正上述誤差。
接著,在步驟6中,控制機構係輸入左旋轉150度之左旋轉脈波P6到偵知器驅動馬達55c。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係自右停止位置3,驅動至左停止位置1。
在此,紅外線偵知器55b係檢出來自做為檢出視野範圍之對象物之紅外線,輸入該訊號到控制機構。而且,控制機構由來自紅外線偵知器55b之輸入訊號,與在該訊號被輸入之位置上之偵知器驅動馬達55c的脈波,判定人存在之位置。
接著,當人檢出裝置55旋轉至左停止位置1時,在步驟7中,控制機構為了右旋轉地逆轉偵知器驅動馬達55c,輸入第3修正脈波P7到偵知器驅動馬達55c。
此第3修正脈波P7之輸入脈波數,係修正構成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齒輪的背隙,或旋轉軸551c與殼體55a連接之餘隙(backlash)之程度之數值。
此第3修正脈波P7係與第1修正脈波P2相同地,用於減少藉輸入之脈波而偵知器驅動馬達55c旋轉之角度,與殼體55a旋轉之角度之誤差者。第3修正脈波P7與第1修正脈波P2係被設定,使得絕對值大小之比較成為P2>P7。
在左碰撞位置0中,係成為殼體55a碰撞到本體殼體10之狀態。在左碰撞位置0中,係在被按壓往旋轉方向後,所以,偵知器驅動馬達55c逆轉後之餘隙較大。
相對於此,左停止位置1係在與左碰撞位置3之間,具有3度之間隙。在左停止位置1中,殼體55a並無與架體51碰撞,所以,偵知器驅動馬達55c逆轉後之餘隙較小。
因此,藉設定使第3修正脈波P7之大小,小於第1修正脈波P2之大小,可適切地修正上述誤差。
如上所述,控制機構係在步驟1~步驟3中,進行人檢出裝置55執行人檢出動作前之初期位置設定動作。控制機構係藉重複步驟4~步驟7,檢出對應人檢出裝置55之朝向方向之人之有無,掌握人存在之位置。
尤其,加上人檢出裝置55之偵知器驅動馬達55c之掃瞄動作,藉自動旋轉單元40之旋轉而本體殼體10之方向改變,藉此,可更廣範圍地檢出人。
而且,控制機構係依據人檢出裝置55之檢出結果,驅動自動旋轉單元40之旋轉驅動單元44與旋轉位置檢出機構45,使空氣清淨機之正面朝向人存在之方向。
而且,百葉驅動馬達53被驅動,百葉52朝向垂直方向。空氣取入口82a係朝向空氣清淨機M的左右方向。空氣取入口82a係相對於自空氣清淨機至人所在之方向而言,偏離90度。吹出風係往人所在之方向被送風,所以,人周圍之塵埃效率良好地被運送到空氣清淨機的旁邊,而且,吹出風不碰觸到人。
又,在這種狀態下,依據來自塵埃偵知器(未圖示)與臭氣偵知器(未圖示)之檢出結果,在室內空氣塵埃較多時,或臭氣較強烈時,直到塵埃量或臭氣強度降低為止,風扇單元20的馬達21轉速被提高,室內空氣被強力地清淨。
而且,在上述狀態下,如果在一定時間,無法以塵埃偵知器與臭氣偵知器檢出室內的塵埃或臭氣或髒污,或者,檢出值小於既定之數值時,人檢出裝置55再度開始人之檢出。
40‧‧‧自動旋轉單元
50‧‧‧上部單元
51a‧‧‧吹出口
52‧‧‧百葉
54c‧‧‧上操作架
55‧‧‧人檢出裝置
70‧‧‧前蓋體
71‧‧‧凹部
80a‧‧‧左側面蓋體
82a‧‧‧空氣取入口
801a‧‧‧前方端部
M‧‧‧空氣清淨機
R‧‧‧間隙

Claims (4)

  1. 一種空氣清淨機,具有:本體殼體;人檢出裝置,檢出人之位置;左側面蓋體,被配置在前述本體殼體的左側面;右側面蓋體,被配置在前述本體殼體的右側面;以及前蓋體,被配置使得自前方覆蓋被設於前述本體殼體上之前述人檢出裝置及前述本體殼體,形成有面臨前述人檢出裝置之開口,前述前蓋體之水平剖面形狀,係藉由前表面以及側面而成為ㄈ字形,前述人檢出裝置係在包含前述人檢出裝置之水平剖面中,被配置於比連結前述左側面蓋體的前方端部與前述右側面蓋體的前方端部之直線還要前方,而且,比前述前蓋體的前表面還要後方。
  2. 一種空氣清淨機,具有:本體殼體;人檢出裝置,與驅動馬達的旋轉軸連接,藉前述驅動馬達之驅動,前述人檢出裝置係在水平方向上旋轉檢出人之位置;左側面蓋體,被配置在前述本體殼體的左側面;右側面蓋體,被配置在前述本體殼體的右側面;以及前蓋體,被配置使得自前方覆蓋被設於前述本體殼體上之前述人檢出裝置及前述本體殼體,形成有面臨前述人檢出裝置之開口, 前述人檢出裝置係在包含前述人檢出裝置之水平剖面中,被配置於比連結前述左側面蓋體的前方端部與前述右側面蓋體的前方端部之直線還要前方,而且,比前述前蓋體的前表面還要後方,前述前蓋體具有自側面彎曲至前表面之曲面,在前述前蓋體上,形成有自面臨前述人檢出裝置之開口,延伸往左右方向之凹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空氣清淨機,其中,前述前蓋體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之肋體。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空氣清淨機,其中,其具有改變前述本體殼體之方向之旋轉機構。
TW105106082A 2015-03-12 2016-03-01 空氣清淨機 TWI7107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49016 2015-03-12
JP2015049016 2015-03-12
PCT/JP2016/051642 WO2016143393A1 (ja) 2015-03-12 2016-01-21 空気清浄機
WOPCT/JP2016/051642 2016-01-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6544A TW201706544A (zh) 2017-02-16
TWI710735B true TWI710735B (zh) 2020-11-21

Family

ID=56880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6082A TWI710735B (zh) 2015-03-12 2016-03-01 空氣清淨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72612B2 (zh)
CN (1) CN107208921B (zh)
TW (1) TWI710735B (zh)
WO (1) WO20161433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06432B2 (ja) * 2015-03-25 2018-10-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WO2018189926A1 (ja) * 2017-04-10 2018-10-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0469A (ja) * 2006-01-18 2007-08-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清浄機
CN101376032A (zh) * 2007-08-30 2009-03-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245212A (ja) * 1989-03-20 1990-10-01 Tok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清浄機
JPH1183093A (ja) * 1997-09-05 1999-03-26 Daikin Ind Ltd 局所清浄型空気清浄機
JP2000241003A (ja) * 1999-02-18 2000-09-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WO2009098848A1 (ja) * 2008-02-08 2009-08-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空気調和機
JP5132498B2 (ja) * 2008-09-17 2013-0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1632884B1 (ko) * 2008-12-23 2016-06-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JP5506436B2 (ja) * 2010-01-29 2014-05-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機
JP5881485B2 (ja) * 2012-03-15 2016-03-0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機のセンサ方向調整方法
CN202769877U (zh) * 2012-04-23 2013-03-06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JP6131768B2 (ja) * 2013-08-19 2017-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0469A (ja) * 2006-01-18 2007-08-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清浄機
CN101376032A (zh) * 2007-08-30 2009-03-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机用电解水雾产生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921B (zh) 2021-04-27
JPWO2016143393A1 (ja) 2017-09-07
CN107208921A (zh) 2017-09-26
WO2016143393A1 (ja) 2016-09-15
JP6372612B2 (ja) 2018-08-15
TW201706544A (zh) 2017-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6114302A (ja) 空気清浄機
JP6350344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577939B (zh) 空氣清淨機
JP6398828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710735B (zh) 空氣清淨機
TWI682133B (zh) 空氣清淨機
JP6358140B2 (ja) 空気清浄機
TWI633258B (zh) 空氣清淨機
TWI601915B (zh) 空氣清淨機
TWI634286B (zh) 空氣清淨機
CN107208913B (zh) 空气净化器
JP6344213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696557B2 (ja) 空気清浄機
JP6365762B2 (ja) 空気清浄機
KR20060111033A (ko) 공기청정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