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502B - 捆束機 - Google Patents

捆束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502B
TWI710502B TW105123019A TW105123019A TWI710502B TW I710502 B TWI710502 B TW I710502B TW 105123019 A TW105123019 A TW 105123019A TW 105123019 A TW105123019 A TW 105123019A TW I710502 B TWI710502 B TW I7105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guide
feeding
displacement
feed ge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30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8345A (zh
Inventor
板垣修
笠原章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美克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8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8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5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502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4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out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e.g. by twisting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5/00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 B21F15/02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 B21F15/06Connecting wire to wire or other metallic material or objects; Connecting parts by means of wire wire with wire with additional connecting elements o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7/00Twisting wire; Twisting wire togeth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5/00Implements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or tensioning of wire or stri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BMACHINE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OR METHODS OF, PACKAG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UNPACKING
    • B65B13/00Bundling articles
    • B65B13/18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used in, bundling machines or bundling tools
    • B65B13/24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 B65B13/28Securing ends of binding material by twisting
    • B65B13/285Hand too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2Mounting of reinforcing inserts; Prestressing
    • E04G21/122Machines for joining reinforcing bars
    • E04G21/123Wire twisting to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asic Packing Technique (AREA)
  • Hand Tools For Fitting Together And Separating, Or Other Hand Tools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出一種鋼筋捆束機,能夠減少收容線材的彈匣的配置限制。鋼筋捆束機(1A),包括:彈匣(2A),收容線材(W):捲曲導引部(5A),將線材(W)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線材進給部(3A),送出線材(W);以及捆束部(7A),扭捻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線材(W)的一端部側與另一端部側相交的部位。線材進給部(3A)在第2進給齒輪(30L)的後方且第2進給齒輪(30L)與握把部(11A)之間具備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第2位移構件(36)。

Description

捆束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將鋼筋等的捆束物以線材加以捆束的捆束機。
習知技術中有一種捆束機稱為鋼筋捆束機,其將2根以上的鋼筋以線材纏繞,再將纏繞的線材加以扭捻來捆束該2根以上的鋼筋。
習知的鋼筋捆束機是將線材送出纏繞在鋼筋的周圍後,扭捻線材來加以捆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對於這個形式的鋼筋捆束機,有一種鋼筋捆束機為了減低線材的使用量,將線材往正方向送纏繞於鋼筋的周圍後,再將線材往逆方向拉回,使線材貼在鋼筋上捲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不管是哪一種鋼筋捆束機,都是用一對的進給構件夾持線材並送出的構造。一對的進給構件在線材進給時,因為需要夾持線材所以會彼此接近,但當線材從進給構件脫落時,或者是將線材裝填到進給構件時會彼此分離。因此,一對的進給構件的至少一者會具備接近與分離另一進給構件用的位移構件。位移構件會被彈簧等推壓,以維持一進給構件接近或離開另一進給構件的狀態。又,鋼筋捆束機具備操作移位構件的操作構件。
專利文獻1:日本實公平7-3411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3680804號公報
習知的鋼筋捆束機中,使一對的進給構件位移的位移構件、以及操作位移構件的操作構件,會設置於進給構件與收容捲軸(捲繞著線材)的彈匣之間。藉此,進給構件與彈匣之間就需要有用來設置位移構件與操作構件的空間,彈匣的配置的自由度較低。又,因為通過進給構件的線材的進給路徑上存在有位移構件及操作構件,所以會形成阻礙線材裝填的原因。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減少收容線材的收容部的配置的制約的捆束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捆束機,包括:收容機構,線材以可伸出的方式被收容:進給機構,具有夾持線材送出的一對的進給構件,將線材纏繞在捆束物的周圍;以及捆束機構,扭捻被該進給機構纏繞的線材;以及位移機構,使一對的該進給構件位移於接近與分離的方向,其中該位移機構相對於該進給構件配置在與線材的進給方向相交的方向上。
本發明中,因為收容機構與進給構件之間不存在進給構件的位移機構,所以收容機構的配置自由度提升。藉此,裝置就能夠小型化。又,通過一對的進給構件的線材的進給路徑上,沒有阻礙線材裝填的構造,能夠容易地裝填線材。
1A:鋼筋捆束機
2A:彈匣
3A:線材進給部(進給機構)
4A、4B、4C、4D、4E、4F:並排導引(進給機構)
5A:捲曲導引部(進給機構)
6A:切斷部
7A:捆束部(捆束機構)
8A:捆束部驅動機構
11A:握把部
12A:扳機
13A:開關
14A:控制部
15A:電池
16:指觸部
20:捲軸
20a:樞軸部
20b:凸緣部
26B:接合部
30L:第1進給齒輪(進給構件、旋轉進給構件)
30R:第2進給齒輪(進給構件、旋轉進給構件)
31L:齒部
31La:齒底圓
32L:第1進給溝部
32La:第1傾斜面
32Lb:第2傾斜面
31R:齒部
31Ra:齒底圓
32R:第2進給溝部
32Ra:第1傾斜面
32Rb:第2傾斜面
33:驅動部
33a:進給馬達
33b:傳動機構
34:位移部(位移機構)
35:第1位移構件(位移構件)
36:第2位移構件(位移構件)
36a:軸
37:彈簧
38:操作按鈕(操作構件)
38a:第1卡合部
38b:第2卡合部
39:解除桿(解除構件)
39a:卡合凸部
39b:第2卡合凹部
39c:誘導斜面
4AW、4BW、4CW、4DW、4EF、4FW、40G1、40G2、40G3:開口
4AG、41G1、41G2、4J1、4J2、4J3、4H1、4H2、4H3:導引本體
40A、40B、40C、40D:滑動構件(滑動部)
40E:滾輪
42G1、42G2:孔部
43:軸
44G1、44G2:安裝孔部
50:第1導引部
51:第2導引部
52、52B:導引溝(導引部)
53:導引銷
53a:退避機構
53b:導引銷
54:固定導引部
54a:壁面
55:可動導引部
55a:壁面
55b:軸
55c:導引軸
55d:導引溝
56:開閉感測器
60:固定刃部
61:旋轉刃部
61a:軸
62:傳動機構
70:把持部
70C、700C:固定把持構件
70L、700L:第1可動把持構件
70La:凹部
70Lb:凸部
70R、700R:第2可動把持構件
71:折彎部
72、702:預備折彎部
72b:凸部
73:凹部
74、701:長度限制部
75:拔出防止部
76:脫落防止部
80:馬達
81:減速機
82:旋轉軸
83:可動構件
84:旋轉限制構件
200:混凝土
201:表面
300R:軸
340:位移部
350:第1位移構件
350a:軸
350b:被推壓部
360:第2位移構件
360a:軸
360b:推壓部
370:彈簧
370a:彈簧抵接部
380:操作按鈕
380a:卡合凹部
380b:操作部
390:解除桿
390a:卡合凸部
390b:彈簧
390c:軸
390d:操作部
Ru:圈
Ru1:軸方向
Ru2:徑方向
W、W1、W2:線材
第1圖係從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全體構造的一例的側面觀看的構造圖。
第2圖係從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全體構造的一例的前面觀看的構造圖。
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進給齒輪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4D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D圖顯示並排的線材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5E圖係顯示相交且被扭捻的線材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6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導引溝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7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8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8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9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9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10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主要部位構造圖。
第10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主要部位構造圖。
第11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
第12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3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4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5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6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7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8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19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說明圖。
第20A圖係將線材纏繞在鋼筋的動作說明圖。
第20B圖係將線材纏繞在鋼筋的動作說明圖。
第20C圖係將線材纏繞在鋼筋的動作說明圖。
第21A圖係透過捲曲導引部將線材形成圈狀的動作說明圖。
第21B圖係透過捲曲導引部將線材形成圈狀的動作說明圖。
第22A圖係折彎線材的動作說明圖。
第22B圖係折彎線材的動作說明圖。
第22C圖係折彎線材的動作說明圖。
第23A圖係本實施型態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23B圖係本實施型態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24A圖係本實施型態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24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25A圖係本實施型態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25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26A圖係本實施型態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26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27A圖係本實施型態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27B圖係本實施型態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27C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27D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28A圖係本實施型態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第28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
第29A圖係顯示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29B圖係顯示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0A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0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0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0D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0E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1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導引溝的變形例的構造圖。
第32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33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3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
第35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36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3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3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39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0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2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3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5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6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 明圖。
第4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
第4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做為本發明的捆束機的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構造例>
第1圖係從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全體構造的一例的側面觀看的構造圖。第2圖係從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全體構造的一例的前面觀看的構造圖。在此,第2圖是概要地圖示第1圖的A-A線的內部構造。
相較於習知技術中使用直徑較粗的線材,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使用直徑較細的2根以上的線材W,將做為捆束物的鋼筋S加捆束。鋼筋捆束機1A中,如後述,藉由將線材W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動作、使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線材W緊貼於鋼筋S的捲緊動作、將捲緊於鋼筋S的線材扭捻的動作等,以線材W捆束鋼筋S。鋼筋捆束機1A中,不管是上述任一種動作鋼筋W都會彎曲,因此藉由使用直徑比習知的鋼筋更細的線材W,能夠以較少的力捲繞線材,且以較少的力扭捻線材W。又,藉由使用2根以上的線材,能夠確保鋼絲W對鋼筋S的捆束強度。又,藉由並排2根以上的線材W進給的架構,能夠使捲繞線材W的動作所需要的時間變得比將1根線材捲繞在 鋼筋2圈以上的動作的時間短。另外。將纏繞線材W於鋼筋S的周圍的動作、使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線材W緊貼於鋼筋S的捲緊動作統稱為捲繞線材W。線材W捲繞的對象也可以是鋼筋S以外的捆束物。在此,線材W會使用能夠塑性變形的金屬所構成的單線線材,或者是絞線線材。
鋼筋捆束機1A具備:彈匣2A,為收容線材W的收容部;線材進給部3A,送出收容於彈匣2A的線材W;以及並排導引4A,使送進線材進給部3A的線材W與從線材進給部3A送出的線材W並排。又,鋼筋捆束機1A具備:捲曲導引部5A,將並排送來的線材S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以及切斷部6A,切斷纏繞在鋼筋S上的線材W。鋼筋捆束機1A更具備捆束部7A,把持纏繞在鋼筋S上的線材W並加以扭捻。
彈匣2A是收容機構的一例,本例中,以可裝卸的方式收容著捲軸20,2根長條狀的線材W以可自由伸出的方式捲在捲軸20上。捲軸20具備:筒狀的樞軸部20a,捲有線材W;一對凸緣部20b,設置於沿著樞軸部20a的軸方向的兩端側。凸緣部20b具有比樞軸部20a的直徑更大的直徑,從樞軸部20a的軸方向兩端側往徑方向突出。樞軸部20a捲著2根以上的線材W,在本例中是捲著2根線材W。鋼筋捆束機1A中,利用以線材進給部3A送出2根線材W的動作、以及以手動送出2根線材W的動作,收容於彈匣2A的捲軸20一邊轉動,2根線材W一邊從捲軸20伸出。此時,2根的線材W捲繞在樞軸部20a的方式,可讓2根的線材W彼此不互相扭捻地伸出。
線材進給部3A是構成進給機構的線材進給機構的 一例,做為送出並排的線材的一對的進給構件,包括:以旋轉動作送出線材W的平齒輪狀的第1進給齒輪30L、以及與第1進給齒輪30L一起夾住線材W的同樣是平齒輪狀的第2進給齒輪30R。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詳細說明將於後述,但兩者都是圓板狀的構件的外周面形成有齒部的平齒輪狀。然而,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只要能夠彼此咬合將驅動力從一個進給齒輪傳達到另一個進給齒輪,而適當地送出2根線材W的話,也沒有限定一定要是平齒輪狀。
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各自都是以圓板狀的構件構成。線材進給部3A中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挾著線材W的進給路徑而設置,藉此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外周面相向。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在外周面相向部位之間夾著並排的2根的線材W。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在2根的線材W並排的狀態下沿著線材W的延伸方向推送。
第3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進給齒輪的一例的構造圖。在此,第3圖是第2圖的B-B線剖面圖。第1進給齒輪30L在外周面具備齒部31L。第2進給齒輪30R在外周面具備齒部31R。
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並排配置成彼此的齒部31L、31R相向。換言之,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並排於捲曲導引部5A所纏繞的線材W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上,也就是,將線材W形成的圈Ru視為圓形時的假想圓的軸方向上。以下的說明中,捲曲導引部5a所纏繞的線材 W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也稱為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Ru1。
第1進給齒輪30L在外周面具備壁1進給溝部32L。第2進給齒輪30R在外周面具備壁2進給溝部32R。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配置成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溝部32R相向,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溝部32R構成夾持部。
第1進給溝部32L在第1進給齒輪30L的外周面形成沿著第1進給齒輪30L的旋轉方向的V溝狀。第1進給溝部32L具有形成V溝狀的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第1進給溝部32L的剖面形狀形成V溝狀,使得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以既定的角度相向。當線材W並排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的狀態被夾持時,第1進給溝部32L會與並排的線材W的外側的線材中的一者接觸,在本例中,並排的2根線材W的其中一根線材W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會與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接觸。
第2進給溝部32R在第2進給齒輪30R的外周面形成沿著第2進給齒輪30R的旋轉方向的V溝狀。第2進給溝部32R具有形成V溝狀的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第2進給溝部32R的剖面形狀形成與第1進給溝部32L相同的V溝狀,使得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以既定的角度相向。當線材W並排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的狀態被夾持時,第2進給溝部32R會與並排的線材W的外側的線材中的另一者接觸,在本例中,並排的2根線材W的另一根線材W2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會與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接觸。
第1進給溝部32L的深度及(第1傾斜面32La與第2 傾斜面32Lb之間的)角度會設計成當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夾持住線材W時,與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接觸的一根線材W1的面向第2進給齒輪30R的部位會比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底圓31La更突出。
第2進給溝部32R的深度及(第1傾斜面32Ra與第2傾斜面32Rb之間的)角度會設計成當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夾持住線材W時,與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接觸的另一根線材W2的面向第1進給齒輪30L的部位會比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底圓31Ra更突出。
藉此,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夾著的2根線材W中的一根線材W1會被推壓在第1進給溝部32L的第1傾斜面32La及第2傾斜面32Lb上,另一根線材W2會被推壓在第2進給溝部32R的第1傾斜面32Ra及第2傾斜面32Rb上。然後,一根線材W1與另一根線材W2彼此推壓。因此,藉由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轉動,2根的線材W(一根線材W1與另一根線材W2)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彼此相接的狀態下,同時送出。另外,本例中,第1進給溝部32L及第2進給溝部32R的剖面形狀是V溝狀,但並不一定要限定於V溝狀,例如也可以是梯形狀或圓弧狀。又,為了將第1進給齒輪30L的旋轉傳達到第2進給齒輪30R,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可具備傳動機構,由讓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朝彼此相反方向旋轉的偶數的齒輪等構成。
線材進給部3A具備:驅動部33,驅動第1進給齒輪30L;以及位移部34,使第2進給齒輪30R相對於第1進給齒輪 30L推壓及離接。
驅動部33具備:進給馬達33a,驅動第1進給齒輪30L;以及傳動機構33b,是由將進給馬達33a的驅動力傳達到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輪等的組合所構成。
第1進給齒輪30L因為進給馬達33a的旋轉動作透過傳動機構33b傳達而來而旋轉。第2進給齒輪30r因為第1進給齒輪30L的旋轉動作透過齒部31L傳達到31R,而跟著第1進給齒輪30L旋轉。
因此,藉由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旋轉,利用第1進給齒輪30L與一根線材W1之間產生的摩擦力、第2進給齒輪30R與另一根的線材W2之間產生的摩擦力、以及一根線材W1與另一根線材W2之間產生的摩擦力,2根線材以並排的狀態被送出。
線材送給部3A藉由切換進給齒輪33a的正反的旋轉方向,來切換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旋轉方向,切換線材W的進給方向。
鋼筋捆束機1A中,以線材進給部3A使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正旋轉,藉此線材W往箭頭X1所示的正方向,也就是往捲曲導引部5A的方向送出,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上。又,將線材W纏繞在鋼筋S上後,藉由使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逆旋轉,線材W往箭頭X2所示的反方向,也就是往彈匣2A的方向送出(拉回)。藉由將線材W纏繞在鋼筋S後再拉回,使線材W捲緊在鋼筋S上。
第4A圖、第4B圖、第4C圖及4D圖係顯示本實施型 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位移部34是位移機構的一例,具備:第1位移構件35,以第2圖所示的軸34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使第2進給齒輪30R在相對於第1進給齒輪30L離接的方向上位移;以及第2位移構件36,使第1位移構件35位移。因為彈簧37會對藉由以軸36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來位移的第2位移構件36偏壓,使得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壓往第1給齒輪30L的方向。藉此,本例中的2根線材W被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夾持。又,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部31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部31R咬合。在此,第1移位構件35與第2移位構件36的機構關係是,藉由位移第2位移構件36使第1位移構件35成為自由狀態,能夠讓第2進給齒輪30R從第1進給齒輪30L分離,但也可以做成第1位移構件35與第2位移構件36連動的機構。
位移部34具備:操作按鈕38,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及解除桿39,進行操作按鈕38的上鎖及上鎖解除。操作按鈕38是操作構件的一例,從本體部10A往外側突出,以可移動於箭頭T1、T2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被支持。
操作按鈕38做為卡合機構,具備:第1卡合凹部38,當處於能夠以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送出線材W的位置(線材進給位置)時與解除桿39卡合;以及第2卡合凹部38b,當處於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分離而能夠裝填線材W的位置(線材裝填位置)時與解除桿39卡合。
解除桿39是解除構件的一例,以可移動於與操作按鈕38的移動方向相交的箭頭U1、U2所示的方向的方式被支 持。解除桿39做為卡合機構,具備卡合凸部39a,用以與操作按鈕38的第1卡合部38a及第2卡合部38b卡合。
解除桿39會被彈簧39b往靠近操作按鈕38的箭頭U1方向推壓,卡合凸部39a會進入第5A圖所示的位於線材進給位置的操作按鈕38的第1卡合凹部38a,或者是,卡合凸部39a會進入第5B圖所示的位於線材裝填位置的操作按鈕38的第2卡合凹部38b,這兩種型態下解除桿39與操作按鈕38卡合。
卡合凸部39a形成有沿著操作按鈕38的移動方向的誘導斜面39c。當位於線材進給位置的操作按鈕38被朝向箭頭T2方向按下時,誘導斜面39c被推壓,卡合凸部39a從第1卡合凹部38a脫離,藉此,解除桿39往箭頭U2方向位移。
位移部34在線材進給部3A中的與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送出線材W的送出方向略垂直的方向上,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也就是在本體部10A內的線材進給部3A的握把部11A側,具有第2位移構件36。又,操作按鈕38及解除桿39也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也就是本體部10A內的線材進給部3A的握把部11A側。
位移部34如第4A圖所示,當操作按鈕38位於線材進給位置,解除桿39的卡合凹部39a會卡合於操作按鈕38的第1卡合凹部38a,操作按鈕38被保持在線材進給位置。
又,位移部34如第4A圖所示,當操作按鈕38位於線材進給位置,第2位移構件36被彈簧37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軸36a為支點,將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到朝第1進給齒輪30L 推壓的方向。
位移部34如第4B圖所示,當操作按鈕38位於線材裝填位置,解除桿39的卡合凹部39a會卡合於操作按鈕38的第2卡合凹部38b,操作按鈕38被保持在線材裝填位置。
又,位移部34如第4B圖所示,當操作按鈕38位於線材裝填位置,第2位移構件36被操作按鈕38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軸36a為支點,將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到離開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
第5A圖、第5B圖、第5C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一例的構造圖。在此,第5A圖、第5B圖、第5C圖是第2圖的C-C線剖面圖,顯示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A的剖面形狀。另外,顯示設置於中間位置P2的並排導引4A的剖面形狀的第2圖的D-D線剖面圖、顯示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的剖面形狀的第2圖的E-E線剖面圖也會顯示相同的形狀。又,第5D圖係顯示並排的線材的一例的構造圖。第5E圖係顯示交叉扭捻的線材的一例的構造圖。
並排導引4A是構成進給機構的限制構件的一例,限制送來的複數根(2根以上)的線材W的方向。並排導引4A將進入的2根以上的線材W並排地送出。並排導引4A將2根以上的線材並排在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具體來說,就是將2根以上的線材W並排在,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的周圍的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上。並排導引4A具有限制該2根以上的線材W的方向並使其並排的線材限制部(例如後述的開口4AW)。在本例中,並排導引4A具備導引本體4AG,導引 本體4AG形成有讓複數根的線材w通過(穿過)的線材限制部,即開口4AW。開口4AW沿著線材W的進給方向貫穿導引本體4AG。開口4AW的形狀會決定成,當送來的複數根的線材W通過開口4AW時以及通過後,這些複數根的線材W會並排(複數根的線材W並排在線材W的進給方向(軸方向)的垂直方向(徑方向),且複數根的線材W的軸彼此成為略平行的狀態)。因此,通過並排導引4A的複數根的線材W會在並排的狀態下從並排導引4A送出。像這樣,並排導引4A限制2根線材W排列在徑方向上的方向,使2根線材W並排。因此,開口4AW是一種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一方向會比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且也與該一方向垂直的另一方向長的形狀。開口4AW(可並排2根以上的線材W)會配置成,長邊方向沿著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更具體來說,就是沿著被捲取導引部5A捲成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藉此,穿過開口4AW的2根以上的線材W會排列在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就是被捲成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上,並排地送出。
以下的說明中,在說明開口4AW的形狀的時,會說明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剖面形狀。另外,要說明沿著線材W的進給方向的剖面形狀時,會隨時記載。
例如,開口4AW(的剖面)是直徑為線材W的直徑的2倍以上的圓形時,又或者是,1邊的長度是線材W的直徑的2倍以上的略正方形時,通過開口部4AW的2根的線材W會處在能夠在徑方向自由移動的狀態。
當通過開口4AW的2根線材W處在開口4AW內能夠 自由移動於徑方向的狀態下,有可能無法限制2根線材W排列在徑方向上的方向,從開口4AW送出的2根的線材W可能沒有並排,而是扭捻、交錯在一起。
因此,開口4AW的上述一方向的長度,也就是長邊方向的長度L1,會被設定成比複數(n)根線材W並排在徑方向上的狀態下的複數(n)根線材W的直徑r的總和稍長的長度。開口4AW的上述另一方向的長度,也就是短邊方向的長度L2,會被設定成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開口4AW在本例中,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的線材W的直徑r總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本例中,並排導引4A的開口4AW的長邊方向形成直線狀,短邊方向形成圓弧狀,但並不限定於此。
第5A圖所示的例子中,並排導引4A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的較佳長度是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然而,線材W不交錯、不扭捻在一起,以並排的狀態從開口4AW出來即可,因此在並排導引4A的長邊方向是沿著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的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Ru1配置的架構下,並排導引4A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如第6B圖所示,在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到比2根線材W的直徑r的總和稍短的範圍內即可。
又,在並排導引4A的長邊方向是沿著與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的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Ru1垂直的方向配置的架構下,並排導引4A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如第6C圖所示,在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到比2根線材W的直徑r的總 和稍短的範圍內即可。
並排導引4A的開口4AW的長邊方向是配置成沿著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本例中,是配置成沿著被捲曲導引部5A纏繞在鋼筋S的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Ru1。
藉此,並排導引4A可以將2根線材W並排在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Ru1上並使其通過。
另外,並排導引4A的開口4AW的短邊方向的長度L2比線材W的直徑r2的2倍的長度短,比線材W的直徑稍長的情況下,即使開口4A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比複數根線材W的直徑r的總和長很多,也能夠使線材W並排通過。
然而,短邊方向的長度L2越長(例如接近線材W的直徑r的2倍的長度),長邊方向的長度L1也越長的話,線材W就越能夠更自由地在開口4AW內移動。這樣一來,在開口4AW內,2根的線材W各自的軸不平行,通過開口4AW後,線材W扭捻、交錯在一起的可能性提高。
因此,為了讓2根的線材W沿著徑方向並排,開口方向4A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是比線材W的直徑r的2倍稍長的長度為佳,短邊方向的長度L2是比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為佳。
相對於將線材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並排導引4A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線材進給部3A)的上流側及下流側的既定位置。藉由將並排導引4A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上流側,2根線材W以並排的狀態進入線材進給部3A。因此,線材進給部3A能夠將線材W適 當地(並列地)往前送。又,藉由將並排導引4A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流側,能夠一邊維持從線材進給部3A送來的2根線材W的並排狀態,一邊將該線材W往更下流側送出。
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上流側的並排導引4A,為了讓送到線材進給部3A的線材W會處於以上述既定方向並排的狀態,因而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第2進給齒輪30R與彈匣2A之間的導入位置P1。
又,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流側的並排導引4A中的一個,為了讓送到切斷部6A的線材W會處於以上述既定方向並排的狀態,因而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第2進給齒輪30R與切斷部6A之間的中間位置P2。
又,設置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上流側的並排導引4A的另一個,為了讓送到捲曲導引部5A的線材W會處於以上述既定方向並排的狀態,因而設置在切斷部6A所配置的切斷排出位置P3。
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A中,開口4AW在相對於將線材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中的至少下流側,具有限制線材W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的上述形狀。相對於此,開口4AW在相對於將線材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中的上流側,即面向彈匣2A的一側(線材導入部)會比下流側形成更大的開口面積。具體來說,開口4AW是以限制線材W所朝向的方向的筒狀的孔部、以及從該筒狀的孔部的上流側端部朝向線材導入部(開口4AW的入口部分)開口面積逐漸變大的圓錐形狀 (漏斗狀、錐狀)的孔部所構成。像這樣,使線材導入部的開口面積最大,從該處漸漸地縮小開口面積,夠使線材W容易進入並排導引4。因此,將線材W導入開口4AW的作業變得容易進行。
其他的並排導引4A也是相同的構造,開口4AW在相對於將線材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中的下流側,具有限制線材W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的上述形狀。又,即使是其他的並排導引4,也可將開口面積在相對於將線材W往正方向送的進給方向中的上流側,做成比下流側開口的開口面積大。
設置於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A、設置於中間位置的並排導引4A、以及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是以垂直於線材W進給方向的開口4AW的長邊方向是沿著纏繞於鋼筋S的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Ru1的方式來配置。
藉此,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遞送的2根的線材W,如第6D圖所示,會保持在並排於纏繞在鋼筋S的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Ru1的狀態被遞送,抑制像第6E圖一樣,2根線材W在遞送途中扭捻在一起的情況。
另外,本例中,開口4AW會做成筒狀的孔部,從開口4AW的入口朝向出口(線材W的進給方向)有既定的長度(開口4AW的入口到出口為止的既定距離或深度),但開口4AW的形狀並沒有限定於此。例如也可以是開口4AW打開於板狀的導引本體4AG上這種幾乎沒有深度的平面孔等。又,開口4AW也可以不是貫穿導引本體4AG的孔部,而是溝狀的導引(例如上部開口的U字狀的導引溝)。又,本例中,使線材導入 部(開口4AW的入口部分)的開口面積比其他部分更大,但也可以不比其他部分更大。如上述,通過開口4AW從並排導引4A送出的複數根線材形成並排狀態的話,開口4AW的形狀並沒有限定於特定的形狀。
以上,說明了並排導引4A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上流側(導入位置P1)與下流側的既定位置(中間位置P2及切斷排出位置P3)的例子,但並排導引4A所設置的位置並不一定限定在這3個位置。也就是說,可以只設置在切斷排出位置P3,可以只設置在導入位置P1及中間位置P2,可以只設置在導入位置P1及切斷排出位置P3,或者是可以只設置在中間位置P2及切斷排出位置P3。又,也可以將並排導引4A設置在從導入位置P1到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下流側的捲曲導引部5A之間的任意4個以上的位置。另外,導入位置P1指的是包含彈匣2A的內部。也就是說,也可以將並排導引4A設置在彈匣2A的內部,送出線材W的出口附近。
捲曲導引部5A是構成進給機構的導引機構的一例,將2根線材繞成圓圈狀,構成纏繞鋼筋S的周圍的搬運路徑。捲曲導引部5A具備:第1導引部50,讓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送來的線材W捲曲;第2導引部51,將從第1導引部50送出的線材W導引到捆束部7A。
第1導引部50具備:導引溝52,構成線材W的進給路徑;導引銷53、53b,是一種與導引溝52配合讓線材W捲曲的導引構件。第6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導引溝的一例的構造圖。在此,第6圖是第2圖的G-G線剖面圖。
導引溝52構成導引部,與並排導引4A共同限制住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線材W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因此,本例中,會構成開口,其形狀是垂直於線材W的進給方向的一方向會比同樣垂直於線材W的進給方向且垂直於一方向的另一方向長。
導引溝52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也就是溝寬度方向的長度具有比線材W沿著徑方向並排的型態下複數根線材W的直徑r的總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導引溝52在本例中,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線材的直徑r的總和稍長的長度。然後,導引溝52會配置成開口的長邊方向所朝向的方向是圈狀的線材W的軸方向Ru1。另外,也不一定要讓導引溝52具備限制線材W的徑方向所朝向的方向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導引溝52的長邊方向及短邊方向的尺寸(長度)就不限定於上述的尺寸。
導引銷53設置於第1導引部50中的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所送來的線材W的導入部側,配置的位置相對於導引溝52形成的線材W的進給路徑,位於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導引銷53會限制線材W的進給路徑,使得沿著導引溝52進給的線材W不會陷入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
導引銷53b設置於第1導引部50中的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所送來的線材W的排出部側,配置的位置相對於導引溝52形成的線材W的進給路徑,位於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
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所送來的線材W會被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2點、以及這2點之間的內側的1點,至少總共3點,限制住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藉此捲曲線材W。
本例中,對於被送往正方向的線材W的進給方向上,設置於導引銷53的上流側的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以及設置於導引銷53的下流側的導引銷53b這兩個點,限制住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的位置。又,導引銷53限制住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的位置。
捲曲導引部5A具有退避機構53a,從捲緊線材W於鋼筋S的動作中線材W所移動的路徑退開導引銷53。退避機構53a在線材W纏繞於鋼筋S後,與捆束部7A的動作連動而位移,在將線材W捲緊於鋼筋S的時間點之前,使導引銷53從線材W的移動路徑上退開。
第2導引部51具備:固定導引部54,作為第3導引部,限制住纏繞於鋼筋S的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線材W朝向圈Ru的徑方向的移動);以及可動導引部55,作為第4導引部,限制住纏繞於鋼筋S的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上的位置(線材W朝向圈Ru的軸方向的移動)。
第7圖、第8A圖、第8B圖、第9A圖及第9B圖係顯示構成第2導引部的一例的構造圖。第8圖是從上方觀看第2導引部51的平面圖。第8A圖及第8B圖是從側面觀看第2導引部51的側視圖。第9A圖及第9B圖是從另一側面觀看第2導引部51的側視圖。
固定導引部54設置有壁面54a,位於纏繞在鋼筋S的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外側,由延伸於線材W的進給方向的面所形成。當線材W纏繞於鋼筋S時,固定導印部54會藉由壁面54a來限制住纏繞在鋼筋S的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固定導引部54固定於鋼筋捆束機1A的本體部10A,相對於第1導引部50的位置固定。另外,固定導引部54也可以與本體部10A一體成形。又,在將做為其他的零件的固定導引部54安裝於本體部10A的構造下,固定導引部54也可以不完全地固定於本體部10A,在能夠限制住形成圈Ru的動作中線材W的移動的程度下,也可以是可動的。
可動導引部55設置於第2導引部51的前端側,在纏繞在鋼筋S的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兩側設置有壁面55a,壁面55a面向圈Ru的徑方向的內側並且從壁面54a立起。當線材W纏繞於鋼筋S時,可動導引部55藉由壁面55a來限制住纏繞在鋼筋S的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位置。可動導引部55是壁面55a之間的間隔在第1導引部50送出的線材W進入的前端側較寬,在朝向固定導引部54b變窄的形狀,壁面55a形成錐狀。藉此,從第1導引部50送出的線材W被可動導引部55的壁面55a限制住其纏繞在鋼筋S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位置,被可動導引部55誘導到固定導引部54。
可動導引部55中相對於第1導引部50送出的線材W進入的前端側(一端側)的相反側(另一端側),被軸55b支持於固定導引部54。以沿著纏繞在鋼筋S的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軸55b為支點做旋轉動作,可動導引部55中的從 第1導引部50送出的線材W進入的前端側會相對於第1導引部50開閉於離接方向。
鋼筋捆束機捆束鋼筋S時,會將鋼筋S放入(設置到)用於纏繞線材W於鋼筋S而設置的一對的導引構件之間,在本例中就是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之後開始進行捆束作業。當捆束作業結束,為了進行下一次捆束作業,會將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從捆束完成後的鋼筋S拔出。將將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從鋼筋S拔出的情況下,使鋼筋捆束機1A移動於離開鋼筋S的方向,也就是箭頭Z3(參照第1圖)方向的話,鋼筋S能夠毫無問題地從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脫離。然而,例如當鋼筋S沿著箭頭Y2以既定間隔配置,並且要依序捆束這些鋼筋S的情況下,每次捆束都要將鋼筋捆束機1A往箭頭Z3方向移動相當不方便,如果能夠往箭頭Z2方向移動的話就能夠迅速地作業。然而,例如專利第4747456號公報所揭露的習知的鋼筋捆束機中,相當於本例的第2導引構件51的導引構件固定於捆束機本體,因此如果要將鋼筋捆束機往箭頭Z2方向移動的話,導引構件會被鋼筋S卡住。因此,在鋼筋捆束機1A中,將第2導引構件51(可動導引部55)做成如上述地可動,使鋼筋捆束機1A朝箭頭Z2方向移動時,鋼筋S會從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脫離。
因此,可動導引部55藉由以軸55b為支點的旋轉(來回轉動)動作,在導引位置與退避位置之間開閉。導引位置是可動導引部55能夠將第1導引部50送出的線材W誘導到第2導引部51的位置。退避位置是將鋼筋捆束機1A往箭頭Z2方向 移動,讓鋼筋捆束機1A從鋼筋S脫離的動作下可動導引部55退開的位置。
可動導引部55藉由扭轉線圈彈簧57等的加壓機構(加壓部),被加壓往第1導引部50的前端側與第2導引部51的前端側之間的間隔靠近的方向,以扭轉線圈彈簧57的力保持於第8A圖及第9A圖所示的導引位置。又,從鋼筋S拔開鋼筋捆束機1A的動作中,可動導引部55被鋼筋S推壓,藉此可動導引部55從導引位置打開到第8B圖及第9B圖所示的退避位置。另外,導引位置是指可動導引部55的壁面55a存在於形成圈Ru的線材W所通過的位置時的位置。又,退避位置是指在鋼筋捆束機1A的移動中鋼筋S推壓可動導引部55,使得鋼筋S能夠從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拔出的位置。然而,移動鋼筋捆束機1A的方向不是只有單一方向,即使可動導引部55只有從導引位置稍微移動開,但因為鋼筋S仍然能從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拔開,所以從導引位置稍微移動開的位置也包含在退避位置中。
鋼筋捆束機1A具備檢測可動導引部55的開閉的導引開閉感測器56。導引開閉感測器56檢測出可動導引部55的關閉狀態及打開狀態,輸出既定的檢測信號。
切斷部6A具備:固定刃部60;旋轉刃部61,與固定刃部60共同動作而切斷線材W;以及傳動機構62,將捆束部7A的動作(在本例中是後述可動構件83移動於直線方向的動作)傳達到旋轉刃部61,使旋轉刃部61旋轉。固定刃部60是在線材W通過的開口設置有能夠切斷線材W的邊緣部而構成。本 例中,固定刃部60是由配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所構成。
旋轉刃部61藉由以軸61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切斷通過固定刃部60的並排導引4a的線材W。傳動機構62與捆束部7A的動作連動而位移,將線材W捲緊於鋼筋S後,配合扭捻線材W的時間點使旋轉刃部61旋轉,切斷線材W。
捆束部7A是捆束機構的一例,具備:把持部70,把持線材W;折彎部(彎部)71,將把持部70所把持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及另一端部WE側彎向鋼筋S側。
把持部70是把持構件的一例,如第2圖所示,具備固定把持構件70C、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會透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而設置於左右方向。具體來說,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來說,配置於纏繞的線材W的軸方向的一側。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配置於另一側。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可位移於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離接的方向。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可位移於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離接的方向。
把持部70藉由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移動於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而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形成線材W通過的路徑。相對於此,藉由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移動於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將線材W把持於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
又,把持部70藉由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移動於遠 離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而在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形成線材W通過的路徑。相對於此,藉由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移動於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將線材W把持於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
被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運送,並通過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的線材W,會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被誘導到捲曲導引部5A。被捲曲導引部5A捲起的線材W會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
藉此,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這一對把持構件L構成第1把持部,把持線材W的一端部WS側。又,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構成第2把持部,把持被切斷部6A切斷的線材W的另一端部WE側。
第10A圖及第10B圖係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的主要部位構造圖。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在面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面上具有朝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突出的凸部70Lb。另一方面,固定把持構件70C在面向第1把持構件70L的面上具有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凸部70Lb進入的凹部73。因此,當第1可動把持構件701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線材W時,線材W會往第1把持構件70L側彎曲。
具體來說,固定把持構件70C具備預備折彎部72。預備折彎部72是在固定把持構件70C的面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面上,在沿著往正方向送出的線材W的進給方向的下流側的端部,設置朝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方向突出的凸部而 構成。
把持部70將線材W把持於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為了使把持的線材W不脫落,固定把持構件70C上具備凸部70b與凹部73。凸部72b設置於固定把持構件70C的面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面上,位於沿著往正方向送出的線材W的進給方向的上流側的端部,朝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方向突出。凹部73設置於預備折彎部72與凸部72b之間,形成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相反方向的凹狀。
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具有讓固定把持構件70C的預備折彎部72進入的凹部70La,以及進入固定把持構件70C的凹部73的凸部70Lb。
藉此,如第10B圖所示,將線材W的一端部WS側把持於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的動作中,線材W被預備折彎部72推壓到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側,線材W的一端部WS被彎折向遠離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線材W的方向。
所謂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把持線材W,包含線材W在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能夠有某種程度自由移動的狀態。這是因為,將線材W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中,線材W必須能夠在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移動。
折彎部71是折彎構件的一例,彎折線材W使得捆束捆束物後的線材W的端部位於比遠離捆束物的方向上最突出的線材W的頂部還要靠捆束物側。折彎部71在把持部70扭捻線 材W之前,折彎把持部70所把持的線材W。
折彎部71以覆蓋把持部70的一部分的方式設置於把持部70周圍,以可沿著把持部70的軸方向移動的方式設置。具體來說,折彎部71接近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以及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線材W的一端部WE側,並且能夠移動於將線材W的一端部WS側與另一端部WE側折彎的方向、以及遠離折彎的線材W的方向(前後方向)。
折彎部71移動於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參照第1圖),藉此將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以把持位置為支點彎向鋼筋S側。又,折彎部711移動於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藉此將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線材W的另一端部WE側,以把持位置為支點彎向鋼筋S側。
利用折彎部71的移動來折彎線材W,藉此,通過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及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的線材被折彎部71推壓,抑制了線材W從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脫落。
捆束部7A具備長度限制部74,限制住線材W的一端部WS的位置。長度限制部74是設置與線材W的一端部WS抵接的構件於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的線材W的進給路徑上而構成。長度限制部74為了確保距離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線材W的把持位置的既定距離,在本例中設置於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 50。
鋼筋捆束機1A具備驅動捆束部7A的捆束部驅動機構8A。捆束部驅動機構具備:馬達80;旋轉軸82,透過進行減速及力矩的放大的減速機81而被馬達80驅動;可動構件83,藉由旋轉軸82的旋轉動作而位移;以及旋轉限制構件84,限制連動於旋轉軸82的旋轉動作的可動構件83的旋轉。
旋轉軸82與可動構件83藉由設置於旋轉軸82的螺紋部、以及設置於可動構件83上的螺帽部,旋轉軸82的旋轉動作會轉換成可動構件83沿著旋轉軸82朝前後方向的移動。
可動構件83在把持部70保持線材以及折彎部71折彎線材W的動作區域,卡合於旋轉限制構件84,藉此在被旋轉限制構件84限制住旋轉動作的狀態下移動於前後方向。又,可動構件83藉由脫離旋轉限制構件84的卡合,就可利用旋轉軸82的旋轉動作旋轉。
可動構件83在本例中,透過未圖示的凸輪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連結。結束部驅動機構8A將可動構件83的前後方向的移動轉換成使第1可動保持構件70L位移於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離接方向的動作、以及使第2可動保持構件70R位移於相對於固定把持構件70C離接方向的動作。
又,捆束部驅動機構8A將可動構件83的旋轉動作轉換成固定把持構件70C、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旋轉動作。
又,捆束部驅動機構8A中,折彎部71會與可動構 件83一體設置,利用可動構件83的前後方向的移動,折彎部71也移動於前後方向。
上述的導引銷53的退避機構53a是以將可動構件83的前後方向的移動轉換成導引銷83的位移的連動機構所構成。又,旋轉刃部61的傳動機構62是以將可動構件83的前後方向的移動轉換成旋轉刃部61的旋轉動作的連動機構所構成。
第11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是作業者手持使用的型態,具備本體部10A及握把部11A。鋼筋捆束機1A如第1圖等所示,在本體部10A內藏有捆束部7A及捆束部驅動機構8A,在本體部10A的長邊方向(第1方向Y1)的一端側具備捲曲導引部5A。又,握把部11A設置成從本體部10A的長邊方向的另一端側朝向與該長邊方向略垂直(相交)的方向(第2方向Y2)突出。又,捆束部7A的沿著第2方向Y2側設置有線材進給部3A。線材進給部3A的沿著第1方向Y1的另一側,也就是在本體部10A內線材進給部3A的握把部11A側,設置有位移部34。線材進給部3A的沿著第2方向Y2側設置有彈匣2A。
藉此,彈匣2A的沿著第1方向Y1的另一側設置有握把部11A。以下的說明中,沿著彈匣2A、線材進給部3A、位移部34及握把部11A排列的方向的第1方向Y1中,將設置彈匣2A側稱為前方,將設置握把部11側稱為後方。位移部34中,在與線材進給部3A的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所送出的線材W的進給方向的略垂直方向上,線材進給部3A的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設置有位於第1進給齒輪 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的第2位移構件36。又,使第2位移構件36位移的操作按鈕38、進行操作按鈕38的上鎖及解鎖的解除桿39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
另外,也可在使第2位移構件36位移的操作按鈕38上,搭載上鎖及解鎖的功能(兼用解除桿的功能)。也就是說,位移部34具備:第2位移構件36,使線材進給部3A的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於彼此靠近的方向及分離的方向的第2位移構件36;以及操作按鈕38,使第2位移構件36位移,從本體部10A往外側突出。位移部34形成在本體部10A內位於線材進給部3A與握把部11A之間的構造。
像這樣,將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設置於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的第2進給齒輪30R於握把部11A之間,藉此如第2圖所示,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方,線材W的進給路徑上不設置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也就是說,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方,能夠將做成線材W的進給路徑的彈匣2A的內部做為將線材W裝填到線材進給部3A用的空間(線材裝填空間22)來利用。也就是說,彈匣2A的內部能夠形成對線材進給部3A提供線材W的線材裝填空間22。
握把部11A的前端設置有扳機12A,因應於扳機12A的操作所按下的開關13A的狀態,控制部14A控制進給馬達33a與馬達80。又,握把部11A的下部以可裝卸的方式安裝了電池15A。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動作例>
第12圖~第19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的動作說明圖。第20A圖、第20B圖及第20C圖係將線材捲在鋼筋上的動作說明圖。又,第21A圖及第21B圖係捲曲導引部將線材形成圈狀的動作說明圖。第22A圖、第22B圖及第22C圖係折彎線圈的動作說明圖。接著,參照各圖,說明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以線材W捆束鋼筋S的動作。
為了裝填捲在捲軸20(收容於彈匣2A內)的線材W,首先,位於第4A圖所示的線材進給位置的操作按鈕38被按往箭頭T2方向。當操作按鈕38被按往箭頭T2方向,解除桿39的誘導斜面39被推壓,卡合凸部39a從第1卡合凹部38a脫離。藉此,解除桿39位移到箭頭U2方向。
當操作按鈕38被按壓到線材裝填位置,如第5B圖所示,解除桿39被彈簧39b推往箭頭U1方向,操作凸部39a進入並卡合於操作按鈕38的第2卡合凹部38b。藉此,操作按鈕被保持於線材裝填位置。
又,當操作按鈕38位於線材裝填位置,第2位移構件36被操作按鈕38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軸36a為支點將第2進給齒輪30R往遠離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移動。因此,第2進給齒輪30R與第1進給齒輪30L分離,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變得能夠插入線材W。
裝填線材W後,如第4C圖所示,將解除桿39推往箭頭U2方向,卡合凸部39a從操作按鈕38的第2卡合凹部38b脫離。藉此,第2位移構件36被彈簧37推壓,第2位移構件36以軸 36a為支點將第2進給齒輪30R往推壓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移動。因此,線材W被夾持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
又,操作按鈕38被第2位移構件36推到箭頭T1方向,如第5A圖所示,移動到線材進給位置,解除桿39的卡合凸部39a卡合於操作按鈕38的第1卡合凹部38a,操作按鈕38被保持於線材進給位置。
第12圖顯示裝填線材後的原點狀態,也就是線材W還沒有被線材進給部3A送出的初始狀態。在原點狀態,線材W的前端在切斷排出位置P3待機。如第21A圖所示,在切斷排出位置P3待機的線材W,在本例中是2根線材W,會通過設置於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固定刃部60),而並排於既定的方向上。
即使是切斷排出位置P3與彈匣2A之間的線材W,透過中間位置的並排導引4A及導入位置P1的並排導引4A、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也會並排於既定的方向上。
第13圖顯示線材W纏繞於鋼筋S的狀態。將鋼筋S放入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與第2導引部51之間,當操作扳機12A時,進給馬達33a被驅動往正旋轉方向,第1進給齒輪301正轉,且跟隨著第1進給齒輪30L,第2進給齒輪30R也會正轉。
藉此,第1進給齒輪30L與一根線材W1之間產生的摩擦力、第2進給齒輪30R與另一根線材W2之間產生的摩擦力、以及一根線材W1與另一根線材W2之間產生的摩擦力,會 將2根線材W往正方向推送。
在往正方向推送的線材W的進給方向上,線材進給部3A的上流側與下流側各自設置有並排導引4A,藉此,進入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之間的2根線材W、從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排出的2根線材W,會以排列在既定方向的狀態被送出。
當線材W往正方向送出,線材W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通過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的導引溝52。藉此,線材W被彎捲,用來纏繞鋼筋S的周圍。導入第1導引部50的2根線材W被切斷排出位置P3的並排導引4A保持在並排狀態。又,因為2根線材W是在被推壓在導引溝52的外側壁面的狀態下被輸送,所以通過導引溝52的線材W也能夠保持在排列於既定方向的狀態。
第1導引部50送出的線材W如第21A圖所示,被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限制住沿著纏繞的線材W所形成的圈Ru的軸方向Ru1的移動,並且被壁面55a誘導到固定導部54。被誘導到固定導引部54的線材W如第21B圖所示,被固定導引部54的壁面54a限制住沿著圈Ru的徑方向的移動,被誘導到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然後,當線材W被送到前端碰到長度限制部74的位置時,進給馬達33a的驅動被停止。
線材W被送到前端碰到長度限制部74的位置,在進給停止前的這段期間會有若干量的線材W往正方向送出,因此 纏繞於鋼筋S的線材W會從第21B圖所示的實線所示的狀態往二點鏈線所示的朝向圈Ru的徑方向擴大的方向位移。纏繞於鋼筋S的線材W位移到朝向圈Ru的徑方向擴大的方向時,被誘導到把持部70中的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位移到後方。因此,如第21B圖所示,固定導引部54的壁面54a限制了線圈W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置,因此被誘導到把持部70的線材W的圈Ru的徑方向的位移被限制,進而抑制把持不良的發生。另外,本實施型態中,即使被誘導到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之間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不位移,但線材W往圈Ru的徑方向擴大的方向位移的情況下,固定導引部54也會抑制線材W往圈Ru的徑方向的位移,進而抑制把持不良的發生。
藉此,線材W以圈狀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此時,纏繞於鋼筋S的2根線材W如第20B圖所示,被保持於彼此不互相扭捻的並排狀態。在此,當控制部14A從導引開閉感測器56的輸出當中檢測出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打開時,即使扳機12A被操作,也不會驅動進給馬達33a,而以燈或蜂鳴器等未圖示的通知構件進行通知。藉此,防止線材W的誘導不良發生。
第14圖係顯示以把持部70把持線材W的狀態。停止線材W的進給後,馬達80被驅動往正旋轉方向,藉此馬達80將可動構件83移動往前方向(箭頭F方向)。也就是說,可動構件83連動於馬達80旋轉的旋轉動作會被旋轉限制構件84限制,馬達80的旋轉被轉換成直線移動。藉此,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 動。連動於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的動作,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往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位移,把持線材W的一端部WS側。
又,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的動作傳達到退避機構53a,使得導引銷53從線材W移動的路徑上退開。
第15圖顯示線材W捲緊於鋼筋S的狀態。將線材W的一端部WS側把持於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之間後,將進給馬達33a往逆旋轉方向驅動,藉此使第1進給齒輪30L逆旋轉,且第2進給齒輪30R跟隨第1進給齒輪30L而逆旋轉。
藉此,2根線材W被拉回彈匣2A方向,送往逆方向。利用將線材W往逆方向送的動作,線材W捲緊貼合在鋼筋S上。本例中,如第20C圖所示,2根線材並排,因此將線材W送往逆方向的動作會抑制因為線材W之間扭捻等所造成的進給阻抗增加。又,如習知技術以1根線材捆束鋼筋S的情況,以及如本例以2根線材W捆束鋼筋S的情況,當想要獲得相同的捆束強度時,使用2根線材W的一方能夠將各線材W的直徑做得更細。因此,容易將線材W彎曲,並且能夠以較小的力量將線材W緊貼於鋼筋S。這樣一來,能夠以較小的力量將線材W緊貼於鋼筋S。又,因為使用直徑較細的2根線材W,容易將線材W彎成圈狀,且能夠嘗試減低切斷線材W時的負荷。伴隨於此,鋼筋捆束機1A的各馬達的小型化、機構部位的小型化使本體部全體能夠小型化。又,因為馬達的小型化、負荷的減低,能夠減低消耗電力。
第16圖係顯示切斷線材W的狀態。將線材W捲緊在鋼筋S並停止線材W的進給後,馬達80被驅動往正旋轉方向,藉此使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連動於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的動作,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往靠近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位移,把持住線材W。又,可動構件83往前方向移動的動作被傳動機構62傳達到切斷部6A,被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的線材W的另一端部WE側被旋轉刃部61的動作切斷。
第17圖係顯示將線材W的端部折彎到鋼筋S側的狀態。切斷線材W後,使可動構件83更往前方向移動,藉此折彎部71與可動構件83一起往前方向移動。
折彎部71如第22B圖及第22C圖所示,具備彎部71a,當折彎部71往箭頭F所是的方向(接近鋼筋S的方向)移動,會與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相接。又,折彎部71具備彎部71b,當折彎部71往箭頭F所是的方向(接近鋼筋S的方向)移動,會與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線材W的另一端部WE側相接。
折彎部71往箭頭F所是的前方向移動既定距離,將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用彎部71a推壓到鋼筋S側,以把持位置為支點彎到鋼筋S側。
把持部70如第22A圖及第22B圖所示,具備脫落防止部75(也可以用凸部70Lb兼做拔出防止部75),在第1可動把 持構件70L的前端側往固定把持構件70C方向突出。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因為折彎部71往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移動,而在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形成的把持位置,以脫落防止部75為支點,被折彎向鋼筋S側。另外,在第22B圖中,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未圖示。
又,折彎部71往箭頭F所是的前方向移動既定距離,將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線材W的一端部WE側,用彎部71b推壓到鋼筋S側,以把持位置為支點彎到鋼筋S側。
把持部70如第22A圖及第22C圖所示,具備脫落防止部76,在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的前端側往固定把持構件70C方向突出。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把持的線材W的另一端部WE,因為折彎部71往箭頭F所示的前方向移動,而在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形成的把持位置,以脫落防止部76為支點,被折彎向鋼筋S側。另外,在第22C圖中,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未圖示。
第18圖顯示扭捻線材W的狀態。將線材W的端部往鋼筋S側折彎後,馬達80更被驅動往正旋轉方向,馬達80將可動構件83更往前方向(箭頭F方向)移動。藉由可動構件83移動到箭頭F方向的既定位置,可動構件83從與旋轉限制構件84的卡合中脫離,解除了旋轉限制構件84對可動構件83的旋轉限制。如此一來,當馬達80被更往正旋轉方向驅動,把持線材W的把持部70旋轉,扭捻線材W。把持部70被未圖示的彈簧往後 方偏壓,一邊對線材施加張力一邊扭捻。這樣,線材W不會鬆弛,鋼筋S被線材W所捆束。
第19圖係顯示離開扭捻的線材W的狀態。扭捻線材W後,馬達80被驅動往逆旋轉方向,馬達80將可動構件83往箭頭R所示的後方向移動。也就是說,可動構件83連動於馬達80的旋轉的旋轉動作會被旋轉限制構件84限制,馬達80的旋轉轉換為直線移動。如此一來,可動構件83往後方向移動。連動於可動構件83往後方向移動的動作,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往離開固定把持構件70C的方向位移,把持部70鬆開線材W。另外,當鋼筋S的捆束結束,並要從鋼筋捆束機1A拔出鋼筋S時,習知技術下,鋼筋S會被導引部卡住而難以拔出,使得作業性惡化。相對於此,將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構成可在箭頭H方向旋轉,將鋼筋S從鋼筋捆束機1A拔出時,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不會卡到鋼筋S,而使得作業性提升。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如第2圖所示,位移部34在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略垂直的方向上,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也就是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具有第2位移構件36。又,使第2位移構件36位移的操作按鈕38、進行操作按鈕38的上鎖與解鎖的解除桿39,會設置於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
像這樣將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設置於第 2進給齒輪30R的後方的第2進給齒輪30R與握把部11A之間,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方,線材W的進給路徑上就不需要設置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
藉此,比起在線材進給部與彈匣之間具備使一對進給齒輪位移的機構這樣的架構,能夠將彈匣2A靠近線材進給部3A配置,因此可嘗試將裝置小型化。又,因為不是彈匣2A與線材進給部3A之間具備操作按鈕38的架構,所以能夠將彈匣2A靠近線材進給部3A配置。
又,因為能將彈匣2A靠近線材進給部3A配置,如第11圖所示,在收容了圓筒狀的捲軸的彈匣2A中,能夠將配合捲軸20的形狀而突出的凸部21,配置到比電池15A的安裝位置更上方。這樣一來,能夠將凸部21靠近握把部11A配置,可嘗試將裝置小型化。
又,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下方,線材W的進給路徑上,沒有設置使第2進給齒輪30R位移的機構,因此彈匣2A的內部會形成往線材進給部3A輸送的線材裝填空間22,對線材W的裝填沒有構成阻礙的要素,能夠容易地進行線材W的裝填。
在一對進給齒輪構成的線材進給部中,會思考一種架構,具備:位移構件,使一個進給齒輪離開另一進給齒輪;以及保持構件,在一個進給齒輪與另一進給齒輪分離的狀態下保持位移構件。在這種架構中,當因為線材W的變形等原因使得一個進給齒輪被推往離開另一進給齒輪的方向時,有可能位移構件被保持構件卡合,而保持住一個進給齒輪與另一進給齒 輪分離的狀態。
當保持住一個進給齒輪與另一進給齒輪分離的狀態時,一對的進給齒輪變得難以夾住線材W,而變得無法將線材W送出。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如第4A圖所示,會將使第2進給齒輪30R離開第1進給齒輪30L的位移構件,即第1位移構件35及第2位移構件36,與操作第2進給齒輪30R與第1進給齒輪30L分離的狀態的上鎖及解除的操作按鈕38及解除桿39,分別做成獨立的零件。
藉此,如第4D圖所示,因為線材W的變形等的原因使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往離開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的話,第2位移構件36會推壓彈簧37而位移,但不會上鎖。因此,彈簧37的力量能夠持續地將第2進給齒輪30R往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推壓,即使第2進給齒輪30R暫時地離開第1進給齒輪30L,也能夠恢復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夾住線材W的狀態,能夠繼續線材W的進給。
第23A圖、第23B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以下,關於將鋼筋放入捲曲導引部的動作以及從捲曲導引部拔出鋼筋的動作,將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例如,以線材W捆束構成基底的鋼筋S的情況下,在使用鋼筋捆束機1A的作業中,會形成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的開口朝向下方的狀態。
進行捆束作業時,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的開口朝向下方,如第23A圖所示,將鋼筋捆束機1A朝向箭 頭Z1所示的下方移動,藉此讓鋼筋S進入第1導引部50及第2導引部51之間的開口。
然後,捆束作業結束,如第22B圖所示,將鋼筋捆束機1A朝箭頭Z2所示的橫方向移動,第2導引部51會被被線材W捆束的鋼筋S推壓,第2導引部51的前端側的可動導引部55會以軸55b為支點旋轉向箭頭H方向。
藉此,每次捆束線材W於鋼筋S時,即使不每次都將鋼筋捆束機1A往上提,也能夠僅僅藉由將鋼筋捆束機1A往橫方向移動來進行接下來的捆束作業。這樣一來,(因為比起將鋼筋捆束機1A先往上移動再往下移動,單純橫方向移動較好)將被線材W捆束的鋼筋S拔出的作業中,鋼筋捆束機1A的移動方向及移動量的限制能夠減少,而提升作業效率。
又,上述的捆束作業中,如第21B圖所示,第2導引部51的固定導引部54會固定成不位移且可限制線材W的徑方向的位置的狀態。藉此,在線材W纏繞於鋼筋S的動作中,固定導引部54的壁面54a能夠限制線材W的徑方向的位置,抑制朝向被把持部70誘導的線材W的方向的位移,並且抑制把持不良的發生。
第24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第24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以下,關於捆束鋼筋S的線材W的型態,將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與習知比較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
以習知的鋼筋捆束機捆束於鋼筋S上的線材W如第24B圖所示,線材W的一端部WS及另一端部WE朝向與鋼筋S的 相反方向。藉此,捆束鋼筋S的線材W中,形成比扭捻部位更前端側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及另一端部WE從鋼筋S大幅突出的型態。當線材W的前端側大幅突出,突出部分可能會妨礙作業而形成作業的阻礙。
又,鋼筋S的捆束後,在鋼筋S鋪設部位流入混凝土200,但此時為了不要讓線材W的一端部WS及另一端部WE從混凝土200突出,捆束於鋼筋S的線材W的前端在第26B圖的例子中,線材W的一端部WS與流入混凝土200的表面201之間的厚度必須保持在既定的尺寸S1。因此,在線材W的一端部WS與另一端部WE朝向與相反於鋼筋S的方向的型態中,從鋼筋S的鋪設位置到混凝土200的表面201的表面201之間的厚度S12變厚。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藉由折彎部71,線材W會彎曲成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線材W的一端部WS會位於比線材W的彎部位(第1折彎部位WS1)更靠鋼筋S側,且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的線材W的一端部WE會位於比線材W的彎部位(第2折彎部位WE1)更靠鋼筋S側。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折彎部71折彎線材W時,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與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線材W的動作中被預備折彎部72折彎的部位、以及在將線材W纏繞於鋼筋S的動作中被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折彎的部位,兩者中的一者會成為線材W在離開鋼筋S的方向上最突出的頂部。
藉此,以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捆束於鋼筋S的線材W如第24A圖所示,線材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向鋼筋 S側,使得第1折彎部位WS1形成於扭捻部位WT與一端部WS之間,線材W的一端部WS位於比第1折彎部位WS1更靠鋼筋S側。又,線材W的另一端部WE側被折彎向鋼筋S側,使得第2折彎部位WE1形成於扭捻部位WT與另一端部WE之間,線材W的另一端部WE位於比第2折彎部位WE1更靠鋼筋S側。
在第24A圖所示的例子中,線材W形成有2個折彎部,在本例中是第1折彎部位WS1與第2折彎部位WE1,其中捆束鋼筋S的線材W之中最往遠離鋼筋S的方向(鋼筋S的相反方向)突出的第1折彎部位WS1形成頂部Wp。然後,線材W的一端部WS與另一端部WE的任一者都不會超過頂部Wp往鋼筋S的相反方向突出。
像這樣,使線材W的一端部WS及另一端部WE不會超過線材W折彎部位所構成的頂部Wp往鋼筋S的相反方向突出,藉此能夠抑制線材W的端部突出所造成的作業性的下降。又,線材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到鋼筋S側,線材W的另一端部WE側也被折彎到鋼筋S側,因此線材W從扭捻部位WT向外突出的前端側的突出量比習知技術少。因此,比起習知技術,能夠減薄鋼筋S的鋪設位置到混凝土200的表面201之間的厚度S2,因而能夠減低混凝土的使用量。
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在線材W的正方向送出中纏繞於鋼筋S的周圍,在線材W的逆方向送出中捲緊於鋼筋S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會在被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把持的狀態下,被折彎部71折彎到鋼筋S側。又,被切斷部6A切斷的線材W的另一端部WE側,會在被 固定把持構件70C與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把持的狀態下,被折彎部71折彎到鋼筋S側。
藉此,如第22B圖所示,能夠將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形成的把持位置做為支點71c1來折彎線材W。如第22C圖所示,能夠將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所形成的把持位置做為支點71c2來折彎線材W。又,折彎部71能夠藉由靠近鋼筋S方向的位移,施加將鋼筋W推壓往鋼筋S方向的力。
像這樣,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中,在把持位置緊緊把持線材W,以支點71c1、71c2為支點折彎線材W,因此不將推壓線材W的力量往其他方向分散,就能夠確實地將線材W的端部WS、WE側彎向希望的方向(鋼筋S側)。
相對於此,例如在不把持線材W的狀態下,施加力往扭捻線材W的方向的習知的捆束機中,雖然能夠將線材W的端部沿著扭捻方向彎折,但因為是在不把持線材W的狀態下施加彎折線材W的力,所以彎折線材W的方向不固定,線材W的端部也有可能朝向與鋼筋S相反的外側。
然而,本實施型態中,如上所述,在把持位置緊緊把持線材W,以支點71c1、71c2為支點折彎線材W,就能夠確實地將線材W的端部WS、WE側彎向鋼筋S側。
又,扭捻線材W捆束鋼筋S後,當打算將線材W的端部折向鋼筋S側時,有可能扭捻線材W的捆束部位變鬆,捆束強度降低。又,扭捻線材W捆束鋼筋S後,當打算進一步施加在扭捻線材W的方向上的力來彎折線材端部時,扭捻線材W 的捆束部位有可能會損傷。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中,在扭捻線材W捆束鋼筋S之前,將線材W的一端部WS側與另一端部WE側折向鋼筋S側,因此扭捻線材W的捆束部位不會變鬆,捆束強度不會下降。又,扭捻線材W捆束鋼筋S後,不會進一步施加在扭捻線材W的方向上的力,因此扭捻線材W的捆束部位不會損傷。
第25A圖、第26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第25B圖、第26B圖係習知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以下,關於透過將線材W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來防止線材W從把持部脫落,將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與習知比較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
鋼筋捆束機的習知把持部700如第25B圖所示,具備固定把持構件700C、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0R,並且具有將捲緊於鋼筋S的線材W會抵住的長度限制部701設計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中。
將線材W往逆方向送(拉回)來捲緊於鋼筋S的動作、以及用把持部70扭捻線材W的動作中,固定把持構件70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所形成的線材W的把持位置到長度限制部701之間的距離N2如果較短,被固定把持構件70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所把持的線材W容易脫落。
為了使把持的線材難以脫落,將距離N2設計得較長即可,為此,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中的線材W的把持位置到長度限制部701之間的距離必須增長。
然而,如果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中的線材W的 把持位置到長度限制部701之間的距離增長的話,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會大型化。因此,習知構造中,不能夠將固定把持構件700C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所形成的線材W的把持位置到線材W的一端部WS側之間的距離N2增長。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70如第25A圖所示,將線材W所抵接的長度限制部74做成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獨立的其他零件。
藉此,不必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大型化,就能夠增長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中的線材W的把持位置到長度限制部74之間的距離N1。
因此,即使不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大型化,將線材W往逆方向送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以及以把持部70扭捻線材W的動作,能夠抑制被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所把持的線材W脫落。
又,鋼筋捆束機的習知的把持部700如第26B圖所示,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的面向固定把持構件700C的面,設置朝向固定把持構件700C的方向突出的凸部以及讓固定把持構件700C進入的凹部,形成預備折彎部702。
藉此,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0C把持線材W的動作,會將從第1可動把持構件700C及固定把持構件700C所形成的把持位置突出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彎折,將線材W往逆方向送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以及以把持部70扭捻線材W的動作,能夠獲得防止線材W脫落的效果。
然而,線材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到朝向通過固 定把持構件70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0R之間的線材W的內側,因此被折彎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有可能會接觸到因為要捲緊鋼筋S而朝逆方向送的線材W而被捲入。
如果被折彎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被捲入到因為要捲緊鋼筋S而朝逆方向送的線材W的話,線材W的捲緊可能會變得不牢靠,線材W的扭捻也可能變得不牢靠。
相對於此,本實施型態的把持部70中,如第26A圖所示,在固定把持構件70C面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面,設置朝向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的方向突出的凸部以及讓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進入的凹部,形成預備折彎部72。
藉此,用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C把持線材W的動作,會將從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及固定把持構件70C所形成的把持位置突出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彎折,將線材W往逆方向送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以及以把持部70扭捻線材W的動作,能夠獲得防止線材W脫落的效果。
然後,線材W的一端部WS側被折彎到與通過固定把持構件70C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之間的線材W的相反方向的外側,因此能夠抑制被折彎的線材W的一端部WS側接觸到因為要捲緊鋼筋S而朝逆方向送的線材W。
藉此,將線材W往逆方向送來捲緊鋼筋S的動作會抑制線材W從把持部70脫落,確實執行線材W的捲緊,而扭捻線材W的動作會確實執行線材W的捆束。
第27A圖、第27B圖及第28A圖係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效果例,第27C圖、第27D圖、第28B圖係習知 技術的鋼筋捆束機的作用與課題例。以下,關於以線材W捆束鋼筋S的動作,將用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與習知技術相比較的作用效果例來說明。
如第27C圖所示,將具有既定直徑(例如1.6mm~2.5mm左右)的1根線材Wb捲緊於鋼筋S的習知構造中,如第24D圖所示,鋼筋Wb的剛性高,因此如果不用相當大的力將線材Wb捲緊於鋼筋S上,在捲緊線材Wb的動作中線材Wb會發生鬆弛J,與鋼筋S之間產生間隙。
相對於此,如第27A圖所示,將比起習知技術直徑細(例如0.5mm~1.5mm左右)的2根線材W捲緊於鋼筋S的本實施型態中,如第27B圖所示,線材W的剛性比習知技術低,因此即使以比習知技術低的力將線材W捲緊於鋼筋S上,仍然會在捲緊線材W的動作中抑制線材W產生鬆弛,以直線部K確實地捲緊於鋼筋S上。在此,考慮到以線材W捆束鋼筋S的機能,線材W的剛性不只因為線材W的直徑,也也因為材質等的差異而變化。例如,本實施型態中,以直徑為0.5mm~1.5mm左右的線材W為例來說明,但也考慮到線材W的材質等的話,線材W的直徑的下限值及上限值至少會產生有公差的程度的差值也是有可能的。
又,如第28B圖所示,以具有既定直徑的1根線材Wb捲緊扭捻於鋼筋S的習知架構中,鋼筋Wb的剛性高,因此即使做扭捻線材Wb的動作,也不會消除線材Wb的鬆弛,而在與鋼筋S之間產生間隙L。
相對於此,如第28A圖所示,比起習知技術,以直 徑較細的2根線材W捲緊扭捻於鋼筋S的本實施型態中,線材W的剛性比習知技術低,因此,透過扭捻線材W的動作,比起習知技術至少能夠抑制與鋼筋S之間的間隙,因而提升線材W的捆束強度。
然後,透過使用2根線材W,能夠使鋼筋保持力與習知技術相等,且抑制捆束後的鋼筋S之間的偏移。本實施型態中,將2根線材同時送出,使用同時送出的這兩根線材W來捆束鋼筋S。在此,所謂將2根線材同時送出是指當一根線材W與另一根線材W以略相同速度送出的情況,也就是一根線材相對於另一根線材相對速度略等於0的情況,但在本例中,並不一定限定在這個意思。例如,即使一根線材W與另一根線材W以不同速度(時間點)送出的情況下,線材W的進給路徑上2根線材W相鄰並排前進,線材W在並排狀態下纏繞於鋼筋S的話,這也算是2根線材同時送出。也就是說,2根線材W各自的剖面面積總和的總面積是決定鋼筋保持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即使錯開送出2根線材的時間點,就確保鋼筋保持力這點上有相同的結果。然而,比較起錯開送出2根線材W的時間點的動作,將2根線材W同時送出的動作能夠縮短進給所需要的時間,因此將2根線材W同時送出的方式最終能夠提升捆束速度。
第29A圖及第29B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第2導引部的變形例的構造圖。第2導引部51的可動導引部55藉由導引軸55c與沿著可動導引部55的位移方向的導引溝55d來限制位移方向。例如,如第46A圖所示,可動導引部55具備導引溝55d,延伸於可動導引部55相對於第1導引部50的移動方向,也就是 可動導引部55靠近及遠離第1導引部50的方向。固定導引部54具備導引軸55c,其插入導引溝55d中且能夠在導引溝55d內移動。藉此,可動導引部55會利用相對於第1導引部50遠離或接近的方向(第29A圖的上下方向)上的平行移動,從導引位置位移到退避位置。
又,如第29B圖所示,可動導引部55也可以具備在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導引溝55d。藉此,可動導引部55會在從本體部10A的一端(前端)突出的位置退避到本體部10A的內部的前後方向的移動中,從導引位置位移到退避位置。這個情況的導引位置是可動導引部55從本體部10A的前端突出的位置,會使得可動導引部55的壁面55a存在於形成圈Ru的線材W所通過的位置。又,退避位置是可動導引部55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進入本體部10A的內部的狀態。又,可動導引部55也可以具備在延伸於與第1導引部50離接方向以及前後方向雙方的斜方向上的導引溝55d。另外,導引溝55d可以是直線狀也可以是圓弧等的曲線狀。
做為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的其他的變形例,是以使用2根線材W的構造為例來說明,但也可以用1根線材W來捆束鋼筋S,也可以用2根以上的線材W來捆束鋼筋S。又,本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1A是捲曲導引部5A的第1導引部50配置有長度限制部74的架構,但如果是與第1可動把持構件70L等的把持部70獨立的零件的話,也可以配置在其他部位,例如可以配置在支持把持部70的構造物中。
又,也可以在用折彎部71將線材W的一端部WS側 及另一端部WE側折彎到鋼筋S側的動作結束之前,開始把持部70的旋轉動作,開始扭捻線材W的動作。又,也可以在把持部70的旋轉動作開始、扭捻線材W的動作開始之後,扭捻線材W的動作結束之前,開始或結束用折彎部71將線材W的一端部WS側及另一端部WE側折彎到鋼筋S側的動作。
又,做為折彎構件,折彎部71與可動構件83做成一體的構造,但也可以做成獨立的構造。把持部70與折彎部71可以是用獨立的馬達等的驅動構件來驅動的構造。又,也可以取代折彎部71,做為折彎構件,在故鄧把持構件70C、第1可度把持構件70L及第2可動把持構件70R上,具備凹凸型狀等形成的折彎部,其利用把持線材W的動作來施加將線材W往鋼筋S側折彎的力。
第30A圖、第30B圖、第30C圖、第30D圖及第30E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並排導引的變形例的構造圖。在2根以上的線材W捆束鋼筋S的架構中,第30A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B的開口4BW的剖面形狀,也就是與線材W的進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開口4BW的剖面形狀形成矩形,開口4BW的長邊方向及短邊方向構成直線狀。並排導引4B的開口4B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將線材W沿著徑方向排列的狀態下的複數根線材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並排導引4B在本例中,開口4B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線材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
第30B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C的開口4CW的長邊方向是直線狀,短邊方向構成三角狀。並排導引4C為了能夠使複 數根線材W並排在開口4CW的長邊方向並且用短邊方向的斜面來導引線材W,開口4C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將線材W沿著徑方向排列的狀態下的複數根線材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
第30C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D的開口4DW的長邊方向彎曲成向內側方向突出的曲線狀,短邊方向構成圓弧狀。也就是,開口4DW的開口形狀形成沿著並排的線材W的的外形狀的形狀。並排導引4D的開口4D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將線材W沿著徑方向排列的狀態下的複數根線材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並排導引4D在本例中,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線材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
第30D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E的開口4EW的長邊方向彎曲成向外側方向突出的曲線狀,短邊方向構成圓弧狀。也就是,開口4EW的開口形狀形成橢圓形狀。並排導引4E的開口4EW的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將線材W沿著徑方向排列的狀態下的複數根線材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短邊方向的長度L2具有比1根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長度。並排導引4E在本例中,長邊方向的長度L1具有比2根線材W的直徑r和稍長的長度。
第30E圖所示的並排導引4F是配合線材W的根數的複數的開口4FW所構成。各線材W各自通過不同的開口4FW。並排導引4F的各開口4FW具有比線材W的直徑r稍長的直 徑(長度)L1,利用開口4FW的排列方向來限制複數根線材W的並排方向。
第31圖係顯示本實施型態的導引溝的變形例的構造圖。導引溝52B具有比線材W的直徑r更長的寬度(長度)L1及深度L2。一根線材W通過的一導引溝52B與另一根線材W通過的另一導引溝52B之間,形成有沿著線材W的進給方向的分隔壁部。第1導引部50利用複數的導引溝52B的排列方向來限制複數根線材的並排方向。
第32~3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一例的構造圖。第35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位移部340是位移構件的一例,具備第1位移構件350,透過以軸350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在箭頭V1、V2所示的方向上位移,將第2進給齒輪30R移動於接近及遠離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又,位移部340具備第2位移構件360,將第1位移構件350位移。
第1位移構件350是長條的板狀構件,一端側以可繞軸350a旋轉的方式被支持,第2進給齒輪30R以透過軸300R可旋轉的方式被支持於另一端側。另外,第1位移構件350的形狀並不限定於長條的板狀構件。又,第1位移構件350在沿著透過軸300R所支持的第2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厚度t的範圍內,較佳的是第2進給溝部32R的位置附近,具備被第2位移構件360推壓的被推壓部350b。
被推壓部350b被配置成從軸300R朝向第2進給齒輪30R的徑方向延伸。被推壓部350b呈U字狀,安裝於軸300R 時會以U字狀的開口部夾住第2進給齒輪30R。另外,被推壓部350b的形狀並不限定於U字狀。
第2位移構件360以可繞軸360a旋轉的方式被支持,透過以軸360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位移於箭頭W1、W2所示的方向。第2位移構件360具備推壓部360b,將第1位移構件360的被推壓部350推壓向挾著軸360a的一端側。推壓部360b在沿著第2進給齒輪30R的軸方向的厚度t的範圍內,較佳的是在第2進給溝部32R的位置附近,推壓被推壓部350b。
在此,第1位移構件350透過以軸350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位移,第2位移構件360透過以軸360a為支點的旋轉動作位移,但彼此的軸並不平行。因此,推壓部360b構成沿著以軸360a為支點的旋轉方向的凸狀圓弧。又,被推推壓部350b構成沿著以軸300R為支點的旋轉方向的凸狀圓弧。藉此,利用第1位移構件350與第2位移構件360的旋轉動作,抑制了推壓部360b與被推壓部350b之間的接觸部位發生大幅偏移。
又,第1位移構件350中至少被推壓部350b的部分或者是全體由鐵所構成,第2位移構件360中至少推壓部360b的部分或者是全體由鐵所構成。藉此,抑制推壓部360b與被推壓部350b之間的接觸部位的磨耗。
第2位移構件360在挾著軸360a的另一端側具備彈簧抵接部370a,會與例如由壓縮線圈彈簧所構成的彈簧370抵接。彈簧370將彈簧抵接部370a往推出方向偏壓。因此,第2位移構件360的一端側,也就是推壓部360b,會因為彈簧370的偏壓力而處在推壓著被推壓部350b的狀態。
藉由彈簧370推壓第2位移構件360,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推壓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壓向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
藉此,第2線材W被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所夾持。又,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部31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部31R彼此咬合。
位移部340具備操作按鈕380,抵抗彈簧370的偏壓力來推壓第2位移構件360。又,位移部340具備解除桿39,將操作按鈕380固定於既定的狀態(也就是操作按鈕380推壓第2位移構件360的狀態)以及解除該固定。
操作按鈕380是操作構件的一例,設置於透過第2位移構件360與彈簧370相對的位置。操作按鈕380被支持於本體部10A,使得操作部380b從本體部10A的一側面朝外側突出,並且能夠移動於箭頭T1所示的朝本體部10A推的方向以及箭頭T2所示的從本體部10A突出的方向。藉由將操作按鈕380的操作部380b往朝本體部10A推的箭頭T1的方向推壓,彈簧370收縮,被操作按鈕380與彈簧370所夾的第2位移構件360旋轉於箭頭W1方向。
操作按鈕380具備卡合凹部380a,解除桿390會在第1進給齒輪30L及第2進給齒輪30R分離而能夠裝填線材W的位置(線材裝填位置)與卡合凹部380a卡合。卡合凹部380a與解除桿390相對,在操作按鈕380的本例中是由設置在前側的凹部所構成。
解除桿390是解除構件的一例,藉由以軸390c為支 點的旋轉動作,以能夠移動於與操作按鈕380的移動方向相交的箭頭U1、U2所示的方向上的方式被支持。
解除桿390具備卡合凸部390a,當操作按鈕被推壓到既定的狀態時,會卡合到形成於操作按鈕380的卡合凹部380a中。因此,當操作按鈕380被推壓到既定的狀態,會藉由解除桿390而被固定在該位置。解除桿390具備用以解除固定的操作部390d。操作部390d從本體部10A的一個側面往外側突出。解除桿390會藉由操作操作部390d而移動於遠離操作按鈕380的方向,使卡合凸部390a從卡合凹部380a退出。
解除桿390藉由例如扭轉線圈彈簧所構成的彈簧390b而被偏壓到往操作按鈕380靠近的箭頭U1的方向,卡合凸部390a抵住操作按鈕380。
第36~3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顯示了解除第2進給齒輪30R的推壓的動作。當操作按鈕380被推往箭頭T1方向,一邊會壓縮彈簧370,一邊第2位移構件360會以軸360a為支點往箭頭W1方向旋轉。藉此,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b會從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離開。
又,當操作按鈕380被往箭頭T1方向按到卡合凹部380a與解除桿390的卡合凸部390a相向的位置時,透過彈簧390b的恢復力,解除桿390會因為彈簧390b而以軸390c為支點旋轉往箭頭U1方向。藉此,解除桿390的卡合凸部390a會進入操作按鈕380的卡合凹部380a,操作按鈕380被保持在推壓第2位移構件360的狀態。因此,裝填線材W時不需要持續地按住 操作按鈕380。
第39~41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顯示了將線材W裝填於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的動作。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b從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分離的狀態下,支持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1位移構件350能夠以軸350a為支點自由地旋轉。
藉此,將2根線材W並排並插入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時,第1位移構件350會以軸350a為支點往箭頭V1的方向旋轉,第2進給齒輪30R遠離第1進給齒輪30L。因此,2根線材W以並排的狀態插入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之間。
第42~44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顯示了解除操作按鈕380的保持的動作。當線材W插入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之間後,以軸390c為支點使操作桿390往箭頭U2方向旋轉,藉此,解除桿390的卡合凸部390a會從操作按鈕380的卡合凹部380a脫出。
第45~47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位移部的動作的一例的說明圖,顯示了將第2進給齒輪30R往第1進給齒輪30L推壓的動作。利用解除桿390的操作,使解除桿390的卡合凸部390a會從操作按鈕380的卡合凹部380a脫出時,彈簧370的恢復力會使得第2位移構件360以軸360a為支點往箭頭W2的方向旋轉。
當第2位移構件360往箭頭W2方向旋轉,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b會推壓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 藉此第1位移構件350以軸350a為支點而往箭頭V2方向旋轉,利用彈簧370的力,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壓往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
藉此,2根線材在並排的型態下被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所夾持。又,第1進給齒輪30L的齒部31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齒部咬合。
又,藉由第2位移構件360往箭頭W2方向旋轉,操作按鈕380往箭頭T2方向移動。
藉由第1位移構件350的被推壓部350b被第2位移構件360的推壓部360b推壓,推壓第2進給溝部32R的位置附近的力會透過軸300R被傳達,第2進給齒輪30R被推壓往第1進給齒輪30L的方向。
藉此,抑制第2進給齒輪30R對第1進給齒輪30L的傾斜,抑制偏移負載施加到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上。
因此,抑制第1進給齒輪30L與第2進給齒輪30R的偏磨耗。又,抑制線材W從第1進給齒輪30L的第1進給溝部32L及第2進給齒輪30R的第2進給溝部32R脫落。
第48圖係顯示其他實施型態的鋼筋捆束機的一例的外觀圖。操作按鈕380的操作部380b及操作桿390的操作部390d在本體部10A的一個側面,設置在扳機12A的前方且彈匣2A的上方。在本體部10A的另一側面,扳機12A的前方且彈匣2A的上方具備有讓手指碰觸的指觸部16。
藉此,以單手抓住握把部11A的話,就能夠形成夾住操作按鈕380的操作部380b與指觸部16的型態,以單手就能夠操作操作按鈕380的操作部380b。又,形成夾住解除桿390的操作部390d與指觸部16的型態,以單手就能夠操作操作解除桿390的操作部390d。因此,不需要鋼筋捆束機1A放置在作業場所等,就能夠操作操作按鈕380及解除桿390。
另外,只要是能夠將操作按鈕380與解除桿390之間固定保持與解除的機構即可,因此卡合構件的機構也可以做成操作按鈕380側具有卡合凸部形狀,解除桿390側具有卡合凹部形狀。
做為本實施型態的其他變形例,也可以取代將複數根線材W同時送出的架構,一次送出1根的線材W纏繞於鋼筋S,等纏繞了複數的線材後再將複數的線材往反方向送使它們捲緊於鋼筋S。
另外,本發明也可以適用於將做為捆束物的配管等以線材捆束的捆束機中。
本申請案係根據2015年7月22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5-145285及及2016年7月8日申請的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016-136069,這些內容將做為參考內容併入本發明的說明書中。
1A:鋼筋捆束機
2A:彈匣
20:捲軸
3A:線材進給部(進給機構)
4A:並排導引(進給機構)
5A:捲曲導引部(進給機構)
6A:切斷部
7A:捆束部(捆束機構)
8A:捆束部驅動機構
10A:本體部
11A:握把部
12A:扳機
13A:開關
14A:控制部
15A:電池
30R:第2進給齒輪(進給構件、旋轉進給構件)
35:第1位移構件(位移構件)
36:第2位移構件(位移構件)
4AW:開口
4AG:導引本體
50:第1導引部
51:第2導引部
52:導引溝(導引部)
53:導引銷
53a:退避機構
53b:導引銷
54:固定導引部
54a:壁面
55:可動導引部
55a:壁面
55b:軸
61:旋轉刃部
61a:軸
62:傳動機構
70:把持部
71:折彎部
74:長度限制部
80:馬達
81:減速機
82:旋轉軸
83:可動構件
84:旋轉限制構件
W:線材
WE:端部
WS:端部
F:箭頭
S:鋼筋
Ru1:軸方向
Ru:圈
P1:導入位置
P2:中間位置
P3:排出位置

Claims (11)

  1. 一種捆束機,包括:收容部,收容線材:進給部,具有夾持該線材並送出的一對的進給構件;捲曲導引部,將從該進給部送出的該線材纏繞在捆束物;捆束部,扭捻纏繞在該捆束物的該線材;位移部,使一對的該進給構件位移於接近與分離的方向;本體部,包括該進給部及該捆束部;以及把手部,從該本體部往一方向突出,其中該位移部相對於該等進給構件配置在與該線材的進給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其中該位移部包括:位移構件,使該等進給構件的一個位移於靠近及遠離該等進給構件的另一個的方向上;操作構件,使該位移構件位移;以及解除構件,進行該操作構件的位置的固定及固定的解除;其中該操作構件及該解除構件位在該本體部內的該進給部與該握把部之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在該進給部與該收容部之間,更具有將線材朝向該等進給構件裝填的裝填空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線材裝填空間係位在該收容部的內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進給部位於 該捆束部與該收容部之間,該位移部在該本體部內位於該進給部與該握把部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操作構件係從該本體部往外側突出,其中該位移構件位在該本體部內的該進給部與該握把部之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位移構件係一端側被支持於該等進給構件的一個上,另一端側藉由該位移構件的轉動動作,被支持於該本體部,使得該等進給構件的一個能夠位移於靠近及遠離該等進給構件的另一個的方向上。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位移部包括使該位移構件旋轉的第2位移構件。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第2位移構件藉由推壓該位移構件的一端側使該位移構件旋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解除構件會將該第2位移構件固定於該第2位移構件推壓著該位移構件的狀態,且也會解除該固定。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一對的該進給構件是以旋轉動作送出線材的一對的旋轉進給構件,該位移構件包括:第1位移構件,使該等旋轉進給構件的另一個移動於離開與靠近該等旋轉進給構件的一個的方向上;以及第2位移構件,將該第1位移構件往該等旋轉進給構件的另一個靠近該等旋轉進給構件的一個的方向推壓, 該第1位移構件包括:被推壓部,在沿著該旋轉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厚度範圍內被該第2位移構件推壓,該第2位移構件包括:推壓部,在沿著該旋轉進給構件的軸方向的厚度範圍內推壓該被推壓部。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捆束機,其中該操作構件及該解除構件包括:作為卡合機構的凹凸部,在該操作構件及該解除構件之間,用以固定該操作構件的位置及解除固定。
TW105123019A 2015-07-22 2016-07-21 捆束機 TWI7105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5285 2015-07-22
JP2015145285 2015-07-22
JP2016136069 2016-07-08
JP2016-136069 2016-07-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345A TW201718345A (zh) 2017-06-01
TWI710502B true TWI710502B (zh) 2020-11-21

Family

ID=57834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3019A TWI710502B (zh) 2015-07-22 2016-07-21 捆束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11267038B2 (zh)
EP (1) EP3327222A4 (zh)
JP (2) JP6737275B2 (zh)
CN (1) CN107849859B (zh)
TW (1) TWI710502B (zh)
WO (1) WO201701427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4265B2 (ja) * 2016-01-28 2020-04-0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鉄筋結束機
US11103915B2 (en) * 2017-05-19 2021-08-31 Mark L. Bastoni Wire tying tool
JP7163679B2 (ja) * 2018-09-07 2022-11-01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EP3719239A3 (en) * 2019-03-11 2021-01-06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JP7283142B2 (ja) * 2019-03-11 2023-05-3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US20220325543A1 (en) * 2019-10-11 2022-10-13 Makita Corporation Rebar tying tool
BR102021015020A2 (pt) * 2020-07-31 2022-02-15 Max Co., Ltd. Máquina de ligação
JP2022156735A (ja) * 2021-03-31 2022-10-14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JP2022164437A (ja) * 2021-04-16 2022-10-2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1719A (ja) * 1987-01-27 1988-08-0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結束機
US4953598A (en) * 1989-04-13 1990-09-04 Mccavey William M Wire tying tool for concrete reinforcing steel
JPH09165005A (ja) * 1995-12-14 1997-06-24 Max Co Ltd 結束機におけるワイヤの捨て打ち防止機構
EP1070808A1 (en) * 1999-07-23 2001-01-24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for reinforcing bars
CN1688481A (zh) * 2002-10-28 2005-10-26 美克司公司 钢筋打捆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2192A (en) 1981-03-05 1982-12-07 Furlong Donn B Wire tying power tool
JPS58154101U (ja) 1982-04-12 1983-10-15 川崎製鉄株式会社 結束装置
JPH0734110Y2 (ja) 1991-07-03 1995-08-02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結束機の針金送り装置
JP2736208B2 (ja) * 1992-07-27 1998-04-02 澤野 隆保 結束機
EP0751270A1 (en) * 1995-06-30 1997-01-02 Max Co., Ltd. Reinforcement binding machine
FR2738456B1 (fr) * 1995-09-12 1997-10-24 Pellenc Sa Appareil pour la pose d'attaches, par exemple pour l'attachage de la vigne
US5842506A (en) * 1997-09-12 1998-12-01 Peters; Rudolph W. Hand tool for forming and applying wire ties
JP3582411B2 (ja) 1999-07-23 2004-10-27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FR2814717B1 (fr) * 2000-10-04 2003-02-28 Papeteries Matussiere Forest Appareil pour la pose automatique de liens torsades
AU2002318747B2 (en) * 2001-07-19 2008-02-21 Max Co., Ltd Reinforcing steel bar tying machine
JP4729822B2 (ja) 2001-08-08 2011-07-2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の結束線送り機構
JP3680804B2 (ja) 2002-03-12 2005-08-10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鉄筋結束機
JP4712274B2 (ja) 2002-09-25 2011-06-29 宗一 丹下 結束機
CN2652552Y (zh) * 2003-10-17 2004-11-03 李国昌 钢筋捆绑扎线器
ATE475758T1 (de) 2006-06-07 2010-08-15 Revelin Evaristo & Figli Snc Werkzeug zur bindung von metallstangen
GB0906575D0 (en) 2009-04-16 2009-05-20 Tymatic Ltd Wire binding machin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91719A (ja) * 1987-01-27 1988-08-09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結束機
US4953598A (en) * 1989-04-13 1990-09-04 Mccavey William M Wire tying tool for concrete reinforcing steel
JPH09165005A (ja) * 1995-12-14 1997-06-24 Max Co Ltd 結束機におけるワイヤの捨て打ち防止機構
EP1070808A1 (en) * 1999-07-23 2001-01-24 Max Co., Ltd. Binding machine for reinforcing bars
CN1688481A (zh) * 2002-10-28 2005-10-26 美克司公司 钢筋打捆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345A (zh) 2017-06-01
JP7004037B2 (ja) 2022-01-21
EP3327222A4 (en) 2019-03-20
EP3327222A1 (en) 2018-05-30
CN107849859A (zh) 2018-03-27
WO2017014275A1 (ja) 2017-01-26
JPWO2017014275A1 (ja) 2018-07-26
JP2020176517A (ja) 2020-10-29
US20180207710A1 (en) 2018-07-26
US20220152687A1 (en) 2022-05-19
JP6737275B2 (ja) 2020-08-05
US11267038B2 (en) 2022-03-08
CN107849859B (zh) 2020-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45083B (zh) 捲軸
TWI710502B (zh) 捆束機
TWI700217B (zh) 捆束機
TWI742739B (zh) 捆束機
TWI710503B (zh) 捆束機
RU2799425C2 (ru) Обвязочная машин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