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0364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0364B
TWI710364B TW105137844A TW105137844A TWI710364B TW I710364 B TWI710364 B TW I710364B TW 105137844 A TW105137844 A TW 105137844A TW 105137844 A TW105137844 A TW 105137844A TW I710364 B TWI710364 B TW I7103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ak
front sheet
groove
compression
absorbent artic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78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6085A (zh
Inventor
手塚晴美
田中聰
木村真由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342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145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342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9263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花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6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60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0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036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4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A61F13/47Sanitary towels, incontinence pads or napkins
    • A61F13/475Sanitary towels, incontinence pads or napkins characterised by edge leakage prevention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2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 A61F13/53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 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having discontinuous areas of compress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正面片材1、背面片材2及吸收體3,且具有自穿著時之穿著者之下腹側部經由胯下部遍及背側部之長度方向Y、及與長度方向Y正交之寬度方向X,且正面片材1係於肌膚側面及吸收體側面包含不伴有壓紋部之凹凸面與中空部,於正面片材1上配置有至少左右一對自正面片材1朝吸收體3局部凹陷而成之防漏槽6,防漏槽6係包含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以一體之壓密狀態凹陷而成之壓密部7的構造,且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6係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分別具有沿長度方向Y延伸之波形狀。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經期衛生棉或失禁墊、尿布等吸收性物品。
針對經期衛生棉等吸收性物品,對各構件之材料或構造進行改良,而謀求其功能或穿著感之提昇。關於作為構件之正面片材或吸收體,亦嘗試進行上述改良而進行開發。 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為了防止衛生棉之變形或褶皺等、防止液體之側漏而將正面片材與吸收體一體地壓縮而成之壓縮槽設為蜿蜒形狀者。又,於專利文獻2中記載有為了抑制衛生棉內之吸收體之褶皺及側漏而於吸收體之兩側分別沿著長度方向配置有壓紋者。該壓紋設為複數個直線部與圓弧狀部交替地配置而成之圖案。 進而,於專利文獻3中,對使用將2片片材局部壓接接合且具備凹凸部之正面片材的吸收性物品進行了記載。就不損及該正面片材之凹凸形狀而提高洩漏或褶皺防止性之觀點而言,記載有於將正面片材與吸收體局部固接而成的點狀之壓紋間存在2個以上之正面片材之凸部。即,藉由不將壓紋設為線狀而保持正面片材之凹凸。又,於專利文獻4中,對將壓紋線設置成內外兩層之體液吸收性物品進行了記載。就防止肌膚粗糙與防漏之觀點而言,記載有使內側之壓紋線與外側之壓紋線之硬度不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04/078085號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4-14744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9-14240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特開2004-113538號公報
本發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肌膚接觸面側之正面片材、非肌膚接觸面側之背面片材、及位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且具有自穿著時之穿著者之下腹側部經由胯下部遍及背側部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上述正面片材係於肌膚側面及吸收體側面包含不伴有壓紋部之凹凸面與中空部,於該正面片材上配置有至少左右一對自上述正面片材朝上述吸收體局部凹陷而成之防漏槽,且上述防漏槽係包含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以一體之壓密狀態凹陷而成之壓密部之構造,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係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分別具有沿上述長度方向延伸之波形狀。 本發明之上述及其他特徵及優點可適當參照隨附圖式並根據下述記載而變得更明確。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吸收性物品,該吸收性物品係於防漏槽之周邊維持基於正面片材之凹凸之蓬鬆性,且同時實現防漏槽對褶皺及液體側漏之較佳之防止性能、及正面片材之柔軟之肌膚觸感性或乾爽感等優異之穿著感。 關於吸收性物品,就穿著感之提昇之觀點而言,對接觸肌膚之正面片材要求更柔軟之肌膚觸感或乾爽感之進一步提昇。對此嘗試將正面片材設為凹凸而使其蓬鬆,使肌膚觸感或透氣性、液體透過性進一步提昇。關於該方面,於專利文獻3記載之正面片材,包含壓接部,且於該部分變硬,因此,要求不具有該壓接部之更蓬鬆而柔軟者等。但是,於該正面片材,欲利用壓接部之液體捕捉性彌補點狀之壓紋間之液體防漏性,因此,若僅設為不具有壓接部者,則反而難以維持液體側漏防止性。 又,正面片材之蓬鬆之凹凸部分因其柔軟性而容易於與作為防漏槽之上述壓縮槽或壓紋等鄰接之部分壓扁。於正面片材包含中空部之情形時,尤其容易壓扁。如此一來,於將該正面片材組入至吸收性物品時,有蓬鬆之正面片材本來之功能受損而無法充分發揮之情形。 作為防漏槽之壓縮槽等如上所述,就防止褶皺或液體之側漏之觀點而言非常有用,但難以與具有凹凸之蓬鬆之正面片材併存。關於該問題,於上述專利文獻中未進行記載。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可一面於防漏槽之周邊維持基於正面片材之凹凸之蓬鬆性,一面同時實現防漏槽對褶皺及液體側漏之較佳之防止性能、及正面片材之柔軟之肌膚觸感性或乾爽感等優異之穿著感。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列舉較佳之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進行說明。再者,於本發明中,可適當選擇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事項而組入至相互之實施形態中。 圖1所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以下,亦稱為衛生棉)10包含肌膚接觸面側之正面片材1、非肌膚接觸面側之背面片材2、及位於正面片材1與背面片材2之間之吸收體3。於第1實施形態中,進而,於正面片材1之肌膚接觸面側之兩側積層有旁側片材4。旁側片材4與背面片材2朝吸收體3之寬度方向外側延伸,並形成作為衛生棉10於內褲等之固定機構之側翼部5。於該片材之積層構造中,衛生棉10之外周緣成為未介置吸收體3而接合之外周密封部9。 正面片材1具有於肌膚側面及吸收體側面(非肌膚接觸面側)具備不伴有壓紋部之凹凸面與中空部的蓬鬆構造。此處言及之壓紋部係指設置於正面片材、相較其周圍高密度化且纖維彼此熔合之部分,該部分未形成於吸收體。因此,換言之,壓紋部係設置於正面片材且未到達吸收體之高密度化熔合部。因此,下述壓縮部6與此處言及之壓紋部有所區別。作為具有具備不伴有壓紋部之凹凸面與中空部之蓬鬆構造的正面片材,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3-133574號公報中有所記載。藉此,正面片材1作為與穿著者之肌膚直接接觸之部分,肌膚觸感柔軟,透氣性良好,為快速之液體透過性而不易產生殘液。 於該正面片材1上,自正面片材1朝吸收體3局部凹陷而成之作為防漏槽之壓縮槽6至少於寬度方向配置有左右一對。左右一對壓縮槽6、6係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分別具有沿長度方向(Y方向)延伸之波形狀。該波形狀較佳為以沿衛生棉10之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L為軸左右對稱。藉此,成為如下衛生棉10,該衛生棉10於包括壓縮槽6之周邊在內之壓縮槽6以外之部分大面積地包含充分維持正面片材1之上述蓬鬆構造之區域。再者,於第1實施形態中,防漏槽設為整體成為壓縮槽之形態。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種形態。即,並不限於如第1實施形態般防漏槽整體包含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以一體之壓密狀態凹陷而成之壓密部7的構造,亦可為如第2實施形態般於防漏槽之一部分包含壓密部7之構造。於任一情形時,於俯視時沿長度方向延伸之波形形狀之防漏槽均自正面片材1朝吸收體3於厚度方向有效地凹陷而成,藉此具有防止排泄液之側漏之功能。 該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及壓縮槽6之波形狀之詳情將於下文進行敍述。 衛生棉10為具有長度方向(Y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X方向)之縱長形狀。長度方向係穿戴衛生棉10時將穿著者之下腹側部與背側部經由胯下部連接之方向。即,衛生棉10係於穿著時以如下方式穿著,即,使正面片材1側朝向穿著者之肌膚側,使長度方向自穿著者之下腹部經由胯下部遍及背側部而配置,且使寬度方向朝向將左右之腿連接之方向而配置。此時,將側翼部5、5彎折並疊在內褲之褲襠部分,利用側翼部5所具備之黏著部(未圖示)將衛生棉10固定。 衛生棉10包含與穿著者之排泄點對應地配置之排泄部對應區域C。進而,可劃分為配置於相較排泄部對應區域C更靠前方之下腹部之前方部F、及配置於後方之臀部側之後方部R。又,將於排泄部對應區域C之寬度方向上尤其較下述壓縮槽6、6更靠內側的直接承接排泄液之區域稱為受液區域C1。於第1實施形態中,該3個區域係將衛生棉10於長度方向上3等分地劃分之區域,存在側翼部之區域為排泄部對應區域。該劃分可配合根據使用目的等改變之吸收性物品之大小而設定。例如,通常,於白天用之衛生棉等前後對稱地形成之情形時,將衛生棉縱向地3等分之情形時之中央部分成為排泄部對應區域。夜間用之衛生棉等係於後方包含覆蓋臀部之左右寬幅之後方襟翼,因此,排泄部對應區域位於將衛生棉於長度方向上2等分時之前側之靠中央部分。又,於不管白天用、夜間用均具備朝短褲之胯下部彎折而固定之側翼的情形時,該側翼所存在之區域成為排泄部對應區域。另一方面,於不具備側翼部之情形時,排泄部對應區域一般為將衛生棉10於長度方向Y三等分時之中央之區域。 於本發明中,只要事先不特別進行說明,則將與人體接觸之側稱為肌膚面側或肌膚接觸面側或者正面側,將與此相反之側稱為非肌膚面側或非肌膚接觸面側或者背面側。將於穿著時位於人體之前側之方向稱為前方,並將其端部設為前端部,將位於後側之方向稱為後方,並將其端部設為後端部而進行說明。又,將吸收性物品之正面或背面之法線方向稱為厚度方向,並將其量稱為厚度。 其次,對正面片材1進行說明。 正面片材1係於肌膚側面Z1與吸收體側面(非肌膚側面)Z2分別包含不伴有壓紋部之凹凸面11(有時進行區別而將肌膚側面Z1之凹凸面稱為凹凸面11A,將吸收體側面Z2之凹凸面稱為凹凸面11B)。再者,凹凸面11係指除藉由下述壓縮槽直接壓縮之部分以外之部分。於第1實施形態中,凹凸面11配置於壓縮槽6以外之正面片材1之整個區域。 正面片材1因兩面之凹凸面11而具有厚度,且於該厚度部分包含中空部。藉由該凹凸面與中空部,而使正面片材1成為蓬鬆且柔軟之肌膚觸感者,且透氣性優異。而且,凹凸面由於不具有壓紋部,故而不存在變硬之部分,基於體壓之變形順暢而相對於肌膚之追隨性、服貼性優異。此種正面片材1特佳為利用熱風法形成之熱風不織布。又,就柔軟性之觀點而言,正面片材1較佳為由1片不織布構成。 參照圖2及圖3對正面片材1之具體例進行說明。但是,正面片材1並不限定於圖2及圖3之形態,只要為兩面為不伴有壓紋之凹凸面且包含中空部而蓬鬆者,則可採取各種形態。 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A包含肌膚側面Z1之第1突出部21、及朝與該第1突出部21相反之方向突出之吸收體側面Z2之第2突出部22。第1突出部21與第2突出部22係於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個方向交替地配置有複數個。上述不同方向係指例如衛生棉10之長度方向(Y方向)與寬度方向(X方向)。但是,交叉之不同方向並不限定於該正交之X方向、Y方向,包含以各種角度交叉之互不相同之方向。該交替配置於片材平面方向配置有複數個。就儘量使體壓對第1突出部21之荷重均一化而提高形狀保持性的觀點而言,較佳為於該複數個排列中鄰接地並行之排列彼此的第1突出部21與第2突出部22之交替配置為錯開半間距之鋸齒狀配置。 第1突出部21包含中空部21K,第2突出部22包含中空部22K。第1突出部21之中空部21K係於吸收體側面Z2開口之內部空間,形成吸收體側面Z2之凹部(以下,亦稱為吸收體側凹部21K)。第2突出部22之中空部22K係於肌膚側面Z1開口之內部空間,形成肌膚側面Z1之凹部(以下,亦稱為肌膚側凹部22K)。藉此,正面片材1A之肌膚側面Z1包含第1突出部21與肌膚側凹部22K於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個方向交替地配置有複數個的凹凸面11A。又,正面片材1A之吸收體側面Z2包含第2突出部22與吸收體側凹部21K於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個方向交替地配置有複數個的凹凸面11B。 正面片材1A成為如下構造,即,除下述壓縮槽6以外,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不伴有壓紋部而於平面方向相連。又,第1實施形態之正面片材1A不具有折曲部而由整體連續之曲面構成。此處之「連續」係指不具有纖維斷開之部分或貫通孔。該貫通孔並非指如纖維間之間隙般之微細之孔,而指纖維斷開之部分。例如,可將以圓當量徑計為1 mm以上之孔定義為貫通孔。正面片材1不具有此種貫通孔。 於第1實施形態中,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設為頂部帶弧度之圓錐台形狀或半球狀。即,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分別為獨立之圓頂狀之突出形狀而並非條紋狀。再者,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並不限定於上述形狀,只要為獨立之突出形狀,則可為任意形態,例如,實際上為各種錐體形狀(本說明書中,錐體形狀係指廣泛包含圓錐、圓錐台、角錐、角錐台、斜圓錐等)。於第1實施形態中,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之內部空間21K及22K成為與各突出部之外徑相似之頂部有弧度之圓錐台形狀或半球狀之空間。 於正面片材1A之肌膚側面Z1及吸收體側面Z2,中空部21K及中空部22K之開口部分成為由將第1突出部21、21彼此、第2突出部22、22彼此連結之脊部23隔開之獨立空間。於正面片材1之片材厚度方向上,第1突出部21與第2突出部22經由壁部24而相連,壁部24區劃內部空間21K與22K。該壁部24係以包圍內部空間之方式於平面方向形成為環狀,且為使該環於片材厚度方向連續之形狀。此處言及之「環」只要於俯視時形成環形之單一形狀,則並無特別限定,可為俯視下圓、橢圓、矩形、多邊形等任意形狀。就較佳地維持片材之連續狀態之方面而言,較佳為圓或橢圓。圖2之正面片材1A成為兩突出部經由壁部24及脊部23而連續之片材構造。 又,壁部24具有於沿著環之任一地點均沿著其立起方向之纖維配向性。換言之,壁部24具有就與第2突出部22之關係而言朝向第2突出部22之頂點22T收集成束之輻射狀之纖維配向性。具體而言,為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790號公報之段落[0014]~[0020]記載之纖維配向性。 就觀察正面片材1A之整體時之片材厚度而言,第1突出部21、壁部24、第2突出部22典型地定義為3等分地劃分之部位。該等之厚度係根據片材厚度自然地規定(P1=P2=P3)。但是,於第1突出部21與第2突出部22之頂部之尖度或曲率不同時,亦可將剖面中成為直線狀之相對較窄之部分設為壁部24,將自該處彎曲而帶有弧度之區域分別設為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於後者之定義中,於例如第1突出部21與第2突出部22相比曲率較小(曲率半徑較大)而為平緩之曲面之情形時,成為如下形態,即,第2突出部22相較第1突出部21於片材厚度方向上較長地劃分,而整體上於厚度方向上存在偏倚。 正面片材1A具有優異之緩衝性。 正面片材1A於兩面與其他構件或肌膚等以較小之面積接觸,而具有亦較佳地追隨該構件或肌膚之三維之動作而柔軟地變形的立體之緩衝性。又,藉由包含中空部21K、22K,而成為肌膚接觸正面片材1A時之觸感柔軟之緩衝性。而且,藉由壁部24之介置,而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相對於應力可進行不相互干涉之獨立之變形,具有立體之緩衝性。進而,環狀之壁部24將第1突出部21與第2突出部22連接,使對一突出部施加之應力呈環狀分散,而減輕對另一突出部之波及。藉此,具有不會出現正面片材1A整體完全壓扁之情況之緩衝性。又,藉由該應力分散,而正面片材1A整體之形狀保持性較高,即便被壓扁,形狀回覆力亦較大。又,於壁部24,如上所述,具有於環之任一地點均沿著立起方向之纖維配向性,藉此,產生穩固之挺度而提高上述緩衝性。 其結果,正面片材1A即便繼續例如衛生棉10之包裝狀態或穿著,亦不易喪失初期之緩衝性。 正面片材1A為較高之液體透過性而不易殘留液體,具有優異之透氣性。 正面片材1A係藉由兩面之突出部而具有使肌膚與吸收體隔開之蓬鬆性,且藉由兩面之中空部21K、22K而具有優異之液體透過性,而不易殘留液體。同時,透過之液體不易返回至肌膚側。進而,藉由上述兩面以小面積接觸之構造與中空部21K、22K,抑制與肌膚之接觸面積,而透氣性優異。藉由該等情況,於尿液或糞便、經血或陰道分泌物之排泄後,亦廣泛應對而使極為良好且清爽之乾爽感持續。 尤其是,可利用獨立之複數個中空部21K或22K分散捕獲排泄液並快速地自肌膚分離。藉此,可使液體不滯留於正面片材1A正面而快速地轉移至吸收體3。具體而言,於排泄物為經血或軟便等黏度較高而滲透性較低者之情形時,暫時被分散捕獲至肌膚側面Z1之肌膚側凹部(第2突出部之中空部)22K,而可有效地抑制與肌膚之接觸。又,經一次捕獲之液體自壁部24取入並捕獲至第1突出部21之內部空間21K。進而,於排泄物為尿液等黏度較低而滲透性較高者之情形時,自第1突出部21直接透過,亦取入至吸收體側面Z2之吸收體側凹部(第1突出部21之中空部)21K。藉此,促進積層不織布10中之排泄物分散捕獲,高效率地朝吸收體3轉移,而具備較高之液體透過性。 正面片材1除上述正面片材1A以外,亦可為例如圖3所示般之正面片材1B。 於圖3所示之正面片材1B,肌膚側面Z1之第3突出部25與吸收體側面Z2之第4突出部26具有沿長度方向(Y方向)延伸之條紋狀之突出形狀。第3突出部25與第4突出部26相互朝相反方向突出,於寬度方向(X方向)交替地配置而具有如鍍鋅鐵皮般之波形形狀。 第3突出部25包含中空部25K,第4突出部26包含中空部26K。第3突出部25之中空部25K係於吸收體側面Z2開口之內部空間,形成吸收體側面Z2之條紋狀之凹部(以下,亦稱為吸收體側凹部25K)。第4突出部26之中空部26K係於肌膚側面Z1開口之內部空間,形成肌膚側面Z1之條紋狀之凹部(以下,亦稱為肌膚側凹部26K)。藉此,正面片材1B之肌膚側面Z1包含沿長度方向延伸之第3突出部25與肌膚側凹部26K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有複數個的凹凸面11A。又,正面片材1B之吸收體側面Z2包含沿長度方向延伸之第4突出部26與吸收體側凹部25K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有複數個的凹凸面11B。 該正面片材1B亦除下述壓縮槽6以外不伴有壓紋部而第3突出部25與第4突出部26連續地交替地相連,由不存在折曲部之連續之曲面構成。藉此,正面片材1B具有使肌膚與吸收體隔開之蓬鬆性,而具有優異之緩衝性。又,藉由上述蓬鬆性與基於中空部之液體透過性,而不易殘留液體,且不易產生回液。而且,透氣性優異而穿戴時之乾爽感容易持續。 衛生棉10包括如上所述之正面片材1,且於正面片材1上包含至少左右一對自正面片材1朝吸收體3局部凹陷而成之壓縮槽6。 壓縮槽6係藉由壓縮將構件之構成纖維壓接且壓密而成之部分。藉由壓接而將液體於寬度方向之移行阻斷。又,藉由壓密而毛細管力高於其他部分,將液體朝厚度方向內部引入之力較強地作用。藉由該等情況,壓縮槽6發揮對液體移行之阻斷功能。 其次,以下對該作為防漏槽之壓縮槽6進行說明。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壓縮槽係指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一體地壓縮而形成之槽。換言之,防漏槽為包含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以一體之壓密狀態凹陷而成之壓密部7的構造,成為壓密部7形成底部之槽形狀。槽具備左右之側壁部與底部,壓縮槽6、6之底部與壓縮槽之周邊部、即未形成壓縮槽之部分相比,正面片材1及吸收體3各自之密度變高。因此,壓縮槽係指形成為至少其底部之密度高於周邊部之槽。再者,於本說明書中,「壓密部」係指與其周圍相比密度較高地凹陷之部分,如第1實施形態般,代表性地利用對構件施加壓力而進行高密度化之方法製作。 壓縮槽6係於俯視時具有沿長度方向延伸之波形狀。即,於俯視時為具有特定寬度並且以外緣呈波浪形之方式呈線狀延伸的形狀。該波形狀較佳為形成為以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L為軸左右對稱。於第1實施形態中,壓縮槽6設為於排泄部對應區域C之左右兩側之位置沿長度方向延伸的配置。但是,壓縮槽6之配置未必僅限定於排泄部對應區域C,亦可自排泄部對應區域C到達前方部F及後方部R。 進而,於第1實施形態中,壓縮槽6、6分別為連綿起伏地延伸之整體形狀朝向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外側彎曲的1個較大之平緩之弓形(弓)形狀。該弓形形狀以如下方式發揮作用,即,提高下述基於波形狀之張力緩和作用,並且作為衛生棉10整體,吸收、緩和穿戴時之寬度方向之壓力。藉此,受液區域C1之構件構成之褶皺得以抑制,正面片材1之具備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於穿戴時亦容易維持而較佳。 以下,參照圖4~16對如上所述之第1實施形態之壓縮槽6之具體例進行說明。但是,壓縮槽6並不限定於該等形態,只要為能夠保持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之波形狀,則可採取各種形態。又,如上所述,本發明之防漏槽並不限定於第1實施形態者。 首先,於圖4(A)中表示作為防漏槽之1例之壓縮槽6A。 圖4(A)之壓縮槽6A為使槽寬固定地蜿蜒之形狀。即,壓縮槽6A係一面將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內側(受液區域側)之內槽緣61與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外側(外緣側)之外槽緣62之間之特定寬度t保持為固定、一面於槽之延伸線上蜿蜒的曲線形狀。藉此,於壓縮槽6A之延伸線之緣,如圖5(C)所示之因直線狀壓縮槽99引起之正面片材1A之突出部之連續壓扁得以避免。其結果,產生於壓縮槽6A之周邊或緣保留正面片材1A之突出部之區域。例如,於正面片材1A中,沿著壓縮槽6A之波而於其周邊不連續地繼續存在有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參照圖5(A))。於正面片材1B中,條紋狀之第3突出部25及第4突出部26因壓縮槽6A之波僅限於局部之壓縮而繼續存在(參照圖5(B))。藉此,基於正面片材1B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性緩和壓縮槽6A之周邊之硬度,亦對衛生棉10之外緣部分賦予柔軟性,而成為良好之穿戴感。再者,圖5(A)~(C)中,陰影部分表示突出部壓扁之部分。 而且,於壓縮槽6A之偏向寬度方向外側之外側彎曲部63之內側(受液區域C1側)存在由壓縮槽6A包圍之正面片材1之凹坑部12(參照圖4(B))。於該凹坑部12存在正面片材1之具備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參照圖6(A))。因此,位於衛生棉10之靠近寬度方向之外周緣之位置,並且發揮正面片材1之上述液體透過性。該液體透過性抑制擴散之液量而有助於基於壓縮槽6A之液體阻斷功能。又,外側彎曲部63係作為壓縮槽6A之一部分而使上述毛細管力較強地作用。藉由該外側彎曲部63包圍凹坑部12,而朝如下方向發揮作用,即,利用壓縮槽自身而引入液體,並且,於凹坑部12內圍擋並暫時保持液體,且促進正面片材中之液體透過。凹坑部12藉由此種正面片材1與壓縮槽6A之外側彎曲部63之相互作用而可有效抑制液體之側漏。進而,由於在凹坑部12存在正面片材1之中空部,故而質感較佳,且不易產生來自吸收體之回液。又,於該凹坑部12,可與壓縮槽6A保持適當之距離,因此,自突出部滴落之液體不易超過壓縮槽6A,於該方面亦可有效抑制液體之側漏。 又,由於壓縮槽6A整體為上述弓形形狀,故而與直線形狀之壓縮槽相比存在較多之凹坑部12,且以包圍受液區域之方式存在凹坑(參照圖7(A)、(B))。藉此,弓形形狀之壓縮槽6A與直線形狀之壓縮槽相比,可更有效抑制側漏。更具體而言,圖7(A)之弓形形狀之壓縮槽6A與圖7(B)之直線形狀之壓縮槽相比,凹坑部12與受液區域C1之距離即便自長度方向之中央朝向前後部亦不變遠而保持相對固定之距離。藉此,壓縮槽6A之複數個凹坑部12能夠以包圍之方式承接自受液區域C1朝四周擴散之液體,對防止液體橫向洩漏非常有用。 又,藉由波形狀之壓縮槽6A、6A左右對稱地配置,而如圖4(A)所示,偏向外側之外側彎曲部63相互對向配置。藉此,外側彎曲部63、63彼此之間之距離W1(內槽緣61、61間之距離)與通常之直線狀之壓縮槽間相比變寬,而對其間之正面片材1之張力減小。其結果,於自外側彎曲部63、63之周邊遍及受液區域C1之寬度方向之區域,正面片材1之中空部之壓扁得以抑制而容易保留內部空間。而且,維持基於正面片材1之兩面凹凸之蓬鬆性,充分展現上述較高之緩衝性、基於該較高之緩衝性之柔軟之肌膚觸感、優異之液體透過性及透氣性。而且,如上所述,壓縮槽6A、6A分別為整體上朝向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較大之平緩之弓形形狀亦朝減弱張力之方向發揮作用,有助於正面片材1之上述作用。 進而,如圖4(A)所示,偏向寬度方向內側之內側彎曲部64、64亦相互對向配置。內側彎曲部64、64彼此之間之距離W2較外側彎曲部63、63彼此之間之距離W1短,而對正面片材1之張力FF相對較強地作用(參照圖6(B))。藉此,於內側彎曲部64、64彼此之間,壓縮槽6A中之厚度方向之液體引入力較強地作用。 如此,於一對波形狀之壓縮槽6A、6A間,沿著衛生棉10之長度方向交替地包含對正面片材1作用較強之張力之部分、及作用較弱之張力之部分。藉此,基於正面片材1之蓬鬆性之緩衝性及液體透過性與基於壓縮槽6A之液體阻斷功能平衡性良好地發揮作用。 又,於壓縮槽6A之寬度方向外側亦產生相同之作用,進一步緩和胯下感覺到之硬度,且不存在殘液而賦予良好之乾爽感。於內側彎曲部64之外側,如圖6(B)般,存在正面片材1之凹凸面之蓬鬆構造而產生緩衝性與柔軟之肌膚觸感,為較高之液體透過性而獲得良好之乾爽感。又,於外側彎曲部分63之外側,與外周密封部9之距離較內側彎曲部64短,利用壓縮槽6A之張力而發揮液體之阻斷功能。因此,沿著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於壓縮槽6A之寬度方向內側(衛生棉10之受液區域C1側)與寬度方向外側(衛生棉10之外緣側)展現不同之作用。藉此,於衛生棉10整體,基於正面片材1之蓬鬆性之緩衝性及液體透過性與基於壓縮槽6A之液體阻斷功能平衡性更佳地發揮功能。 進而,波形狀之壓縮槽6A包括外側彎曲部分63與內側彎曲部64,且不包含直線部分。即,為不具有折曲部分之曲線狀。藉此,不易產生折曲之角部分之積液而使乾爽感優異。又,即使因穿戴時之外力,亦不產生折曲部分之僵硬之變形而成為柔軟之變形,維持柔軟之肌膚觸感。又,容易貼合於肌膚。 壓縮槽6之波形狀除上述圖4(A)所示之蜿蜒之形狀以外,亦可為如圖8(A)所示之於寬度方向存在收縮之形狀。 圖8(A)之壓縮槽6B中,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內側(受液區域側)之內槽緣61與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外側(外緣側)之外槽緣62之間之寬度不固定,且交替地具有複數個最大寬度tm與最小寬度ts。壓縮槽6之波形狀係內槽緣61及外槽緣62利用曲線將最大寬度tm與最小寬度ts之間平緩地連接而成之形狀。最小寬度ts之部分為收縮部65。相對於此,將最大寬度tm之部分稱為擴寬部66。於該收縮部65與擴寬部66之間槽之寬度平緩地變化,而成為壓縮槽6B之波形狀。因此,於該情形時,亦設為不具有直線狀部分之不存在折曲部分之曲線狀。 於圖8(A)之壓縮槽6B中,於收縮部65之兩側(受液區域側及外緣側)存在正面片材1之包含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參照圖9(A))。又,收縮部65本身亦為最小寬度ts,因此,與壓縮槽6B之其他部分相比剛性不高。藉由此種構成,收縮部65之周邊之柔軟性與上述壓縮槽6A之柔軟性相比更高。另一方面,擴寬部66為最大寬度tm而具有最高之液體阻斷功能。而且,於壓縮槽6B之收縮部65之寬度方向內側,與壓縮槽6A同樣地存在凹坑部12(參照圖8(B))。該凹坑部12展現利用上述蓬鬆構造之正面片材1與波形狀之壓縮槽6B之相互作用之液體之圍擋,可有效抑制液體之側漏。 進而,壓縮槽6B之波形狀較佳為形成為以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L為軸左右對稱。藉此,於壓縮槽6B、6B間,與壓縮部6A之情形同樣地,沿著衛生棉10之長度方向交替地包含對正面片材作用較強之張力FT之部分、及作用較弱之張力FS之部分(參照圖8(A)、圖9(A)及(B))。進而,於壓縮槽6B、6B各自之寬度方向外側,亦成為張力之強弱與寬度方向內側相同之重複圖案。藉此,基於正面片材1之蓬鬆性之緩衝性及液體透過性與基於壓縮槽6B之液體阻斷功能平衡性良好地發揮作用。而且,如上所述,壓縮槽6B、6B分別為整體上朝向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較大之平緩之弓形形狀亦朝減弱張力之方向發揮作用,有助於正面片材1之上述作用。 於壓縮槽6B,為了更確實地實現柔軟性及抑制液體之側漏,較佳為使波形狀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如下。即,波形狀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於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內側與寬度方向外側不同,較佳為寬度方向內側(內槽緣61側)之波之高度大於寬度方向外側(外槽緣62側)之波之高度(參照圖10)。 藉此,可使液體阻斷功能集中於受液區域側而提高,且使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外側之接觸於胯附近之部分之剛性緩和。又,藉由增大擴寬部66之寬度方向內側之波之高度,可將連結收縮部65與擴寬部66之內槽緣61加長,而可有效針對防漏。又,藉此,上述凹坑部變大,可實現基於液體之圍擋之暫時保持,而可有效抑制側漏。 上述壓縮槽6B之波之高度係於俯視壓縮槽6B時、在槽之緣中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的高度。作為寬度方向內側之受液區域側之波之高度係內槽緣61中的擴寬部66之頂點61T與收縮部65之底部61B之間之寬度方向之長度(波之高低差)M1(以下,稱為波之高度M1)。又,作為寬度方向外側之外緣側之波之高度係外槽緣62中的擴寬部66之頂部62T與收縮部65之底部62B之間之寬度方向之長度(波之高低差)M2(以下,稱為波之高度M2)。 就上述作用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該受液區域側之波之高度M1大於外緣側之波之高度M2。於該大小關係中,波之高度之差(M1-M2)亦根據物品之大小等不同而不能一概而定,但於例如經期衛生棉之情形時,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1.0 mm以上。又,上述波之高度(M1-M2)較佳為9.0 mm以下,更佳為5.0 mm以下。具體而言,上述波之高度之差(M1-M2)較佳為0.5 mm以上且9.0 mm以下,更佳為1.0 mm以上且5.0 mm以下。此種大小關係較佳為於長度方向之相同位置成立。 進而,於壓縮槽6之任一形態下,就使正面片材1之包含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更確實地繼續存在的觀點而言,均較佳為具有如下構成。即,較佳為如圖11所示般壓縮槽6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M1較正面片材1之寬度方向之凹凸之間距M3小。藉此,壓縮槽6與正面片材1之突出部重疊之區域變小,於壓縮槽6之周邊,正面片材1之凹凸面不易壓扁,而較佳。 此處之壓縮槽6之波之高度係上述定義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典型地為內槽緣61中之波之高低差。例如,於壓縮槽6B,如上所述,係指擴寬部66之內槽緣61之頂點61T與收縮部65之內槽緣61之底點61B之間之寬度方向之長度(波之高低差)M1。又,於壓縮槽6A,係指蜿蜒線上之內槽緣61之最靠近受液區域側之頂點61T與距離受液區域側最遠之底點61B之間之寬度方向之長度(波之高低差)。 又,正面片材1之寬度方向之凹凸間距M3係指於正面片材1之肌膚接觸面側將突出部與凹部設為1組重複單元時之寬度方向之突出部間之長度。 壓縮槽6之波之高度(M1)相對於正面片材1之凹凸之間距(M3)之比(M1/M3)係就保持正面片材1之凹凸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9以下,更佳為0.8以下,進而較佳為0.7以下。又,就維持凹坑部內之中空構造之觀點而言,上述比(M1/M3)較佳為0.1以上,更佳為0.2以上,進而較佳為0.3以上。更具體而言,上述比(M1/M3)較佳為0.1以上且0.9以下,更佳為0.2以上且0.8以下,進而較佳為0.3以上且0.7以下。 壓縮槽6之波之高度(M1)亦根據應用之吸收性物品之大小或用途而不同,但於例如經期衛生棉之情形時,就防止經血之洩漏之觀點而言,較佳為1 mm以上,更佳為1.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2 mm以上。又,就抑制剛性變高之壓縮槽部之面積而消除穿戴不適感的觀點而言,波之高度(M1)較佳為10 mm以下,更佳為8 mm以下,進而較佳為6 mm以下。 正面片材1之凹凸之間距(M2)亦根據應用之吸收性物品之大小或用途而不同,但於例如經期衛生棉之情形時,就維持正面片材之蓬鬆構造而使穿戴時之緩衝性提昇的觀點而言,較佳為2 mm以上,更佳為2.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3 mm以上。又,就維持正面片材之順滑之肌膚觸感之觀點而言,間距(M2)較佳為12 mm以下,更佳為10mm以下,進而較佳為8 mm以下。 又,壓縮槽6為任一形態時均較佳為於衛生棉10之厚度方向上並非一律相同之壓縮深度,而係將深度不同之高壓縮部67與低壓縮部68組合而成。高壓縮部67係指槽之深度較低壓縮部68深之部分,槽底部之密度高於低壓縮部68之槽底部之密度。於低壓縮部68,相較高壓縮部67而對正面片材1之張力有所緩和,正面片材1之包含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更不易壓扁。又,藉此,可使衛生棉10之基於波形狀之壓縮部6之柔軟之肌膚觸感、優異之柔軟性進一步提高。 作為具體之態樣,可列舉如圖12(A)~(E)所示般之配置。圖12(A)係利用高壓縮部67及低壓縮部68構成壓縮槽6A者,圖12(B)~(E)係利用高壓縮部67及低壓縮部68構成壓縮槽6B者。圖1(A)表示高壓縮部67位於偏向壓縮槽6A之寬度方向內側及外側之部分的態樣。圖12(B)~(E)表示高壓縮部67位於擴寬部66之態樣(圖12(B)及(D))、高壓縮部67位於收縮部65之態樣(圖12(C)及(E))。可為任一態樣。但是,就基於收縮部65之正面片材1之柔軟性創造與基於擴寬部66之液體阻斷之功能分擔之觀點而言,更佳為高壓縮部67位於擴寬部66之態樣。 又,於任一態樣下,就使對液體移行之階梯式且確實之阻斷功能與進一步之柔軟性同時實現的觀點而言,均更佳為高壓縮部67由低壓縮部68包圍之配置。即,較佳為高壓縮部67之前後左右之外周由低壓縮部68包圍之配置。於該情形時,壓縮槽6(6A、6B)之波形狀、即內槽緣61及外槽緣62所起之波係藉由低壓縮部68而形成。藉此,高壓縮部67之張力因張力較高壓縮部67弱之低壓縮部68之介置而不易朝壓縮槽6之槽緣外傳遞。其結果,藉由為上述波形狀且設為左右對稱配置而產生之張力緩和進一步提高,而更容易維持正面片材之蓬鬆構造。又,利用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實現上述液體之透過性,並且,針對液體之移行方向構築階梯式之防護壁即低壓縮部68、高壓縮部67。即,可與正面片材1之作用協動地藉由壓接之2級構造與基於纖維密度之梯度之毛細管力之2級構造而有效地阻斷液體移行。 參照圖13(A)及(B)對利用高壓縮部67及低壓縮部68構成壓縮槽6之作用進行說明。 圖13(A)表示於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上,高壓縮部67由低壓縮部68包圍之態樣。即,低壓縮部68與高壓縮部67之外周鄰接,形成壓縮槽6之寬度方向內側之內槽緣61(未圖示,但低壓縮部68亦配置於高壓縮部67之寬度方向外側,形成外槽緣62)。與此相對,於圖13(B)中,於衛生棉10之寬度方向上,僅利用高壓縮部67形成到達內槽緣61之壓縮槽6。高壓縮部67係於兩圖中均將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壓縮,使衛生棉10之厚度H1縮短至厚度H2而壓接。另一方面,於低壓縮部68,如圖13(A)所示,對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進行較高壓縮部67弱之壓縮,使衛生棉10之厚度H1止於厚度H3。因此,高壓縮部67之厚度H2形成為較低壓縮部之厚度H3薄。此時,於高壓縮部67之底部67T,藉由壓接而作用欲將非壓縮部分之正面片材1引入之張力F1。於低壓縮部68,作用較該張力F1弱之張力F2。 於不存在低壓縮部68之圖13(B)之態樣中,底部67T之張力F1直接作用於未被壓縮之周邊部W之正面片材1。相對於此,於由低壓縮部68包圍之圖13(A)之態樣中,底部67T之張力F1之波及因低壓縮部68之底部68T之壓接部分而受到阻止。因此,對未被壓縮之周邊部W之正面片材1作用較張力F1弱之低壓縮部68之底部68T之張力F2。其結果,壓縮槽6之張力對正面片材1之影響進一步減弱。此進一步有助於藉由使壓縮槽6為波形狀且左右對稱而產生之張力之緩和,而更容易維持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又,對於藉由壓縮槽6之波形狀而正面片材1之突出部之直接壓縮得以避免之部分,張力亦減弱。因此,與壓縮槽6鄰接之正面片材1更柔軟,透氣性優異,而維持較高之液體透過性。 又,衛生棉10亦可包含複數對上述之左右一對壓縮槽6。於該情形時,較佳為於寬度方向相鄰之壓縮槽間之隔開區域最寬之一對壓縮槽6位於排泄部對應區域C之受液區域C1。 作為上述複數對之具體例,可列舉圖14所示之態樣。於圖14中,於壓縮槽6P、6P之對之前方部F與後方部R分別配置有壓縮槽6Q、6Q之對、壓縮槽6R、6R之對。進而,於壓縮槽6P、6P各自之寬度方向外側之隔開位置配置有壓縮槽6S、6S之對。 壓縮部6P為連綿起伏地延伸之整體形狀以包圍排泄部對應區域C之受液區域C1之寬度方向外緣之方式彎曲之1個較大之平緩之弓形形狀。壓縮槽6Q以較壓縮槽6P短之長度描繪連綿起伏地朝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弧,進而於衛生棉10之前端部側與另一壓縮槽6Q連結而成為圓弧狀。同樣地,壓縮槽6R亦以較壓縮槽6P短之長度描繪連綿起伏地朝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弧,並與另一壓縮槽6R連結而成為圓弧狀。壓縮槽6S係於壓縮槽6P之寬度方向外側成對地配置。更具體而言,壓縮槽6S係以較壓縮槽6P短之長度以包圍壓縮槽6P之外緣側之方式描繪連綿起伏地朝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弧。各壓縮槽較佳為成對者彼此左右對稱。 又,壓縮槽6P與壓縮槽6S之間成為衛生棉10之兩側之非壓縮區域8、8。又,較佳為於衛生棉10之左右兩側各者壓縮槽6P與壓縮槽6S左右對稱。因此,於兩壓縮部6P、6S間配置有複數個相互之波消除之凹坑部12S。 進而,壓縮槽6Q、壓縮槽6R係與壓縮槽6P之前後端連接,於前後左右4個部位存在連接部69。各連接部69係由相互之壓縮部之弓形朝寬度方向內側伸入之部分形成,因此,成為朝寬度方向內側凹陷之形狀。 於此種存在複數對壓縮槽之構成中,基於波形狀之張力緩和之區域變多,而於較大之範圍內維持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而且,可針對衛生棉10之穿戴時之寬度方向之外力使基於壓縮槽6之壓力吸收、緩和進一步提高。藉此,受液區域C1之構件構成之褶皺得以抑制,正面片材1之具備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於使用衛生棉10時亦更容易維持,而較佳。而且,衛生棉10之外周緣之液體吸收性亦更優異。藉此,於衛生棉10之穿戴時之各種狀況(例如,行走時或工作時之瞬間之體態之變化、長時間之就座姿勢之繼續等狀況)下,均可防止液體之側漏而實現充分吸收,故而較佳。 例如,於圖14之態樣之情形時,如圖15(A)及(B)所示,受到來自胯下之外力F9時,壓縮槽6P擋住外力F9。此時,壓縮槽6P與前後之壓縮槽6Q及6R利用連結部69連結而成為遍及衛生棉長度方向之防波堤。因此,對壓縮槽6P施加之外壓F9係伴隨前後之壓縮槽6Q及6R之剛性而對受液區域C1之內側之波及減弱。又,藉由連結部69為朝內側凹陷之形狀,而外力F9不易導致前後之壓縮槽6Q、6R及其周邊之變形。藉此,受液區域C1中之褶皺、伴隨此之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於穿戴時亦容易維持,實現恰當之液體吸收,而較佳。又,雖未圖示,但壓縮槽6S成為對外壓之第一防波堤,因此,可進一步阻止外力對受液區域C1之內側之波及,而較佳。相對於此,如圖15(C)及(D)般包含一對壓縮槽之情形時,外力F9之波及有根據其力之強度而相較上述情形較強地作用於受液區域C1的情形。因此,包含複數對壓縮槽就使用時之性能維持之觀點而言更佳。 進而,壓縮槽6P與壓縮槽6S之間之非壓縮區域8如圖16所示,包含相互之波消除之凹坑部12S。於凹坑部12S,保留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藉此,於該部分,亦快速地作用液體透過,作為液體洩漏之進一步之防波堤發揮功能而較佳。又,藉由壓縮槽6P與壓縮槽6S之間之凹坑部12S而接觸於胯下之部分成為更柔軟之肌膚觸感,而較佳。 於為將高壓縮部67與低壓縮部68組合而成之壓縮槽6之情形時,高壓縮部67之平面形狀可為任何態樣。於壓縮槽6B之波形狀之情形時,就與收縮部65之關係而言,較佳為高壓縮部67之平面形狀之前後端變細之形狀。例如,可列舉圓形或橢圓形、菱形等。 其次,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另一較佳之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以下,亦稱為衛生棉)20進行說明。第2實施形態中,防漏槽之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以下,省略與第1實施形態重複之說明,並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件或部位標註相同之符號。 於圖18所示之衛生棉20,於正面片材1上,於至少長度方向之兩側配置有左右一對自正面片材1朝吸收體3凹陷而成之防漏槽6T。左右一對防漏槽6T、6T具有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以一體之壓密狀態凹陷而成之複數個壓密部7於長度方向(Y方向)排列而成的行14。於行14,壓密部7、7間成為副凹陷部15,該副凹陷部15為吸收體3之厚度較防漏槽6T之外側之吸收體3之厚度薄之部分且與壓密部7相連。防漏槽6T係各壓密部7利用副凹陷部15連接而形成線狀之槽。副凹陷部15並非將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壓接而成之部分,因此,正面片材1之凹凸面存在至少一部分。因此,副凹陷部15不具有如壓密部7般之剛性,而對防漏槽6T賦予柔軟性。再者,副凹陷部15因壓密部7之影響而吸收體3之厚度較防漏槽6T之外側之吸收體之厚度薄。 進而,各壓密部7係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於行14之延伸方向包含寬度互不相同之部分。藉此,防漏槽6T係於行14上包含槽之寬度收縮之部分。而且,防漏槽6T較佳為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以沿衛生棉20之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L為軸左右對稱。藉此,成為如下衛生棉20,該衛生棉20係於包含防漏槽6T之周邊之防漏槽6T以外之部分,大面積地包含正面片材1之上述蓬鬆構造得以充分維持之區域。而且,防漏槽6T於壓密部7、7間包含柔軟之部分,並且形成長度方向之線狀之槽,因此,成為防漏性優異者。 以上之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已如上述般參照圖2及圖3進行了說明。以下,對第2實施形態中之防漏槽6T進行詳細敍述。 防漏槽6T具有藉由對於正面片材1A及吸收體3之壓縮而形成之複數個壓密部7於長度方向排列而成的行14。於行14上之壓密部7、7間存在副凹陷部15,各壓密部7、7利用副凹陷部15而連接。防漏槽6T、6T較佳為以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L為軸左右對稱。於第2實施形態中,防漏槽6T設為於排泄部對應區域C之左右兩側之位置沿長度方向延伸的配置。但是,防漏槽6T之配置未必僅限定於排泄部對應區域C,亦可自排泄部對應區域C到達前方部F及後方部R。 進而,於第2實施形態中,防漏槽6T、6T分別為整體形狀朝向衛生棉20之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較大之平緩之弓形(弓)形狀。該弓形形狀以如下方式發揮作用,即,提高下述基於波形狀之張力緩和作用,並且作為衛生棉20整體,吸收、緩和穿戴時之寬度方向之壓力。藉此,受液區域C1之構件構成之褶皺得以抑制,正面片材之具備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於穿戴時亦容易維持,而較佳。再者,於防漏槽6T中「複數個壓密部7於長度方向排列而成的行」只要為整體上朝向長度方向(Y方向)之行即可,並不限定於沿著長度方向(Y方向)之直線狀之排列。例如,包含如第2實施形態般局部彎曲並且朝向長度方向的行。 以下,參照圖14、19~27對此種防漏槽6T之具體例進行說明。但是,防漏槽6T並不限定於該等形態,只要為包含含有寬度互不相同之部分之壓密部7、及副凹陷部15且能夠保持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者,則可採取各種形態。又,壓密部7、7可於行14之延伸方向上隔開,亦可於前後之端部彼此局部相接。 首先,於圖19(A)中表示作為1例之防漏槽6U。 圖19(A)之防漏槽6U具有圓形之壓密部7隔著隔開長度T配置有複數個的行14。於該隔開長度T之部分配置有藉由壓密部7、7彼此之張力F3、F3凹陷而成之副凹陷部15(參照圖19(B))。 於壓密部7,如圖20(A)及(B-1)所示,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處於一體之壓密狀態,且剛性較其他部分高。將該部分之正面片材1特別稱為正面片材1之壓接部16,將該部分之吸收體3稱為壓接吸收部31。正面片材1之壓接部16與壓接吸收部31壓接而一體化,而纖維密度提高。因此,於該部分作用較強之毛細管力,而朝向壓接吸收部31之液體之引入性較高。 另一方面,副凹陷部15係並非藉由直接之壓縮而藉由形成沿行14之延伸方向排列之壓密部7、7時之該壓密部7、7間之張力F3、F3之作用(參照圖20(A))而形成的部分。即,係藉由利用張力F3、F3使正面片材1及包裹吸收體3之紙漿之襯紙(未圖示)伸長而使吸收體3受到圧迫,從而厚度變薄而凹陷的部分。該凹處如圖20(A)所示,與壓密部7連接而形成防漏槽6U之連續槽(線狀凹處)。副凹陷部15之厚度H6如圖20(A)及(C)所示,只要為較防漏槽6U之外側之部分、尤其是受液區域C1之部分之厚度H4薄且肌膚接觸面側凹陷之厚度即可。此時,副凹陷部15之厚度H6可與壓密部7之厚度H5相同,亦可不同。 副凹陷部15如圖20(A)所示,包含藉由張力F3、F3而伸長之正面片材1之伸長部17、及壓縮吸收部32。副凹陷部15並非藉由壓縮而形成者,因此,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未成為一體之壓密狀態,與壓密部7相比具有柔軟性。即,正面片材1之伸長部17及壓縮吸收部32各自可獨立地變形,於與剛性之壓密部7鄰接之位置作為防漏槽6U之可撓部發揮功能。 於副凹陷部15,正面片材1之伸長部17即便藉由張力F3、F3伸長但未被壓縮,因此,於至少一部分存在凹凸面11。作為該凹凸面11,只要於副凹陷部15之任一部位存在正面片材1之肌膚側面之凹凸面11A及吸收體側面之凹凸面11B之至少任一者即可。於該情形時,亦可存在中空部(21K、22K、25K、26K)之任一空間縮小之狀態或不殘存之狀態。於該凹凸面11,亦未進行基於壓縮之纖維之膜化,因此,於防漏槽6U中纖維間之液體透過性較佳。此與基於位於相較受液區域C1凹陷之位置這一情況之液體捕捉性、利用上述凹凸面之液體之捕捉性相結合,而提高防漏槽6U之液體透過性,減少殘液。 進而,於副凹陷部15,壓縮吸收部32之密度較防漏槽6U之外側之吸收體3部分高,而毛細管力較強地作用。因此,壓縮吸收部32與正面片材1之液體透過性聯合,提高防漏槽6U之液體吸收能力而進一步減少殘液。又,壓縮吸收部32係與位於鄰接之壓密部7之壓接吸收部31連接。利用經連接之壓縮吸收部32及壓接吸收部31之壓密纖維之毛細管力,提高沿著防漏槽6U之長度方向上之液體擴散性及厚度方向上之液體引入性,而提高液體之側漏防止性。此時,壓縮吸收部32與壓接吸收部31可為相同之纖維密度,亦可不同。就液體之擴散之觀點而言,兩者之纖維密度不同之情形時毛細管力之差作為液體擴散之驅動力發揮作用,故而較佳。 副凹陷部15係配合產生上述張力之壓密部7之前後之兩端部71、71之寬度而形成。於第2實施形態中,副凹陷部15係於圓形之壓密部7之兩端部71、71之頂點G1、頂點G2之間以特定寬度形成。因此,副凹陷部15係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具有較圓形之壓密部7之直徑R1窄之寬度S1。副凹陷部15之兩旁因張力之作用較弱而未形成充分之凹陷。其結果,防漏槽6T係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於副凹陷部15之部分包含槽之收縮部65(參照圖19(A))。 各壓密部7係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於行14之延伸方向包含寬度互不相同之部分。於第2實施形態中,關於具有閉合曲線之輪廓之圓形之壓密部7,相對於中央部73之寬度(直徑)R1,隨著朝向兩端部71、71而寬度變窄。藉此,如上所述,於副凹陷部15之部分包含防漏槽6U之收縮部65。防漏槽6U係於行14之延伸方向包含複數個收縮部65,使衛生棉20之寬度方向內側(受液區域側)之內槽緣61與衛生棉20之寬度方向外側(外緣側)之外槽緣62形成為波形狀。 再者,上述寬度不同之部位並不限定於前後之兩端部71、71,亦可位於壓密部7之其他位置。於該位置,壓密部7之寬度變窄,而形成其他收縮部。但是,就具有剛性之防漏槽6U之柔軟性之賦予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至少於副凹陷部15之位置存在收縮部。 因防漏槽6U具有基於收縮部65之波形狀,故而,可避免防漏槽6U之延伸線之緣的、如圖21(C)所示般之因直線狀防漏槽99所致之正面片材1之突出部之連續壓扁。其結果,產生於防漏槽6U之周邊或緣保留正面片材1之突出部之區域。例如,於正面片材1A中,沿著防漏槽6U之波而於其周邊不連續地繼續存在有第1突出部21及第2突出部22(參照圖21(A))。於正面片材1B中,條紋狀之第3突出部25及第4突出部26因防漏槽6U之波僅限於局部之壓縮而繼續存在(參照圖21(B))。藉此,基於正面片材1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性緩和防漏槽6U之周邊之硬度,亦對衛生棉20之外緣部分賦予柔軟性,而成為良好之穿戴感。再者,圖21(A)~(C)中,陰影部分表示突出部壓扁之部分。 而且,於形成收縮部65之內槽緣61之寬度方向內側(受液區域C1側)存在由收縮部65包圍之正面片材1之凹坑部42(參照圖19(A))。於凹坑部42之正面片材1,於防漏槽6U之附近,與副凹陷部15相比張力之作用較弱,因此,存在具備不伴有壓紋部之兩面之凹凸面11與中空部之蓬鬆構造(參照圖20(C))。其當然較副凹陷部15中之正面片材1之伸長部17蓬鬆。因此,位於衛生棉20之靠近寬度方向之外周緣之位置,並且發揮正面片材1之上述液體透過性。該液體透過性抑制擴散液量而有助於基於防漏槽6U之液體阻斷功能。又,副凹陷部15係作為防漏槽6U之一部分而上述毛細管力較強地作用。藉由該副凹陷部15包圍凹坑部42,而朝如下方向發揮作用,即,利用防漏槽自身而引入液體,並且,於凹坑部42內圍擋並暫時保持液體,且促進正面片材中之液體透過。凹坑部42藉由此種正面片材1與上述副凹陷部15之相互作用而有效抑制液體之側漏。進而,由於在凹坑部42存在正面片材1之中空部,故而與副凹陷部15之柔軟性相結合,防漏槽6U及其周邊之質感較佳,且不易產生來自吸收體之回液。又,於該凹坑部42,可與防漏槽6U保持適當之距離,因此,自突出部滴落之液體不易超過防漏槽6U,於該方面亦可有效抑制液體之側漏。又,分散之壓密部7將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確實地設為一體之壓密狀態,因此,於液體吸收後之膨潤時上述作用亦容易長期持續。 又,因波形狀之防漏槽6U、6U左右對稱地配置,故而如圖19(A)所示,收縮部65之內槽緣61相互對向配置。藉此,收縮部65、65彼此之內槽緣61、61間之距離W1較通常之直線狀之防漏槽間寬,而對其間之正面片材1之張力減小。其結果,於自收縮部65、65之周邊遍及受液區域C1之寬度方向之區域,正面片材1之中空部之壓扁得以抑制而容易保留內部空間。而且,維持基於正面片材1之兩面凹凸之蓬鬆性,展現上述較高之緩衝性、基於該較高之緩衝性之柔軟之肌膚觸感、優異之液體透過性及透氣性。而且,如上所述,防漏槽6U、6U分別為整體上朝向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較大之平緩之弓形形狀亦朝減弱張力之方向發揮作用,有助於正面片材1之上述作用。 進而,如圖19(A)般,壓密部7、7亦相互對向配置。壓密部7、7彼此之間之距離W3較收縮部65、65彼此之間之距離W1近,而對正面片材1之張力F4相對較強地作用(參照圖20(A))。藉此,於壓密部7、7彼此之間,防漏槽6U中之厚度方向之液體引入力較強地作用。 如此,於一對波形狀之防漏槽6U、6U間,沿著衛生棉20之長度方向交替地包含對正面片材1之寬度方向之張力較強地作用之部分、及寬度方向之張力較弱地作用之部分。藉此,基於正面片材1之蓬鬆性之緩衝性及液體透過性與基於防漏槽6U之液體阻斷功能平衡性良好地發揮作用。 又,於防漏槽6U之外緣側(衛生棉20之外緣側)亦產生相同之作用,進一步緩和胯下感覺到之硬度,且不存在殘液而賦予良好之乾爽感。於收縮部65之外槽緣62之寬度方向外側,存在正面片材1之凹凸面之蓬鬆構造而產生緩衝性與柔軟之肌膚觸感,為較高之液體透過性而獲得良好之乾爽感。又,於壓密部7之外槽緣62之寬度方向外側,與外周密封部9之距離較收縮部65短,利用防漏槽6U之張力而發揮液體之阻斷功能。藉此,於衛生棉20整體,基於正面片材1之蓬鬆性之緩衝性及液體透過性與基於防漏槽6U之液體阻斷功能平衡性更佳地發揮功能。 進而,波形狀之防漏槽6U包含具有閉合曲線之輪廓之圓形之壓密部7、及利用其間之張力凹陷而成之副凹陷部15,不包含直線部分。即,為不具有折曲部分之曲線狀。藉此,不易產生折曲之角部分之積液而使乾爽感優異。又,針對穿戴時之外力,亦不產生折曲部分之僵硬之變形而成為柔軟之變形,維持柔軟之肌膚觸感。又,容易貼合於肌膚。 防漏槽6U中之壓密部7之形狀係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並不限定於上述圓形,可任意地採用於上述行之延伸方向包含寬度互不相同之部分之形狀。藉由該形狀,防漏槽6U成為具備複數個如上所述之伴隨收縮部65之副凹陷部15之波形狀。 又,為了設為伴隨收縮部65之副凹陷部15,壓密部7較佳為至少行之延伸方向上之前後之兩端部之寬度較上述行之延伸方向上之中央部之寬度窄。即,壓密部7較佳為平面形狀之前後端變細之形狀。 進而,壓密部7進而較佳為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具有不帶稜角之閉合曲線之輪廓。藉此,收縮部65(副凹陷部15之緣)與壓密部7以平緩之曲線相連,更容易展現上述不僵硬之柔軟之變形、柔軟之肌膚觸感,而較佳。 就上述觀點而言,作為壓密部7之形狀之其他較佳之形狀,可列舉例如如圖22(A)~(C)所示般之形狀。圖22(A)係五邊形,且兩端部71、71較中央部73之寬度窄。圖22(B)係菱形,於兩端部71、71配置頂點,且當然窄於中央部73之寬度。圖22(C)係橢圓形且使長軸朝向行14之延伸方向,兩端部71、71之寬度較中央部73之寬度窄。 於第2實施形態之防漏槽6U,行14之延伸方向上之壓密部7、7間之距離(隔開長度)T較佳為如圖23所示般較正面片材1之長度方向之凹凸間距N短。藉此,可將副凹陷部15與收縮部65之組合細密地配置,從而沿著防漏槽6T保持較多之周邊之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故而較佳。此處,正面片材1之長度方向之凹凸間距N係指於正面片材1之肌膚接觸面側將突出部與凹部設為1組重複單元時之長度方向之突出部間之長度。 壓密部7、7間之距離(隔開長度)T相對於正面片材1之長度方向之凹凸間距N的比(T/N)較佳為未達1,更佳為0.7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下。又,就維持凹坑部內之中空構造之觀點而言,上述比(T/N)較佳為0以上,更佳為0.05以上,進而較佳為0.1以上。更具體而言,壓密部7、7間之距離(隔開長度)T之比(T/N)較佳為0以上且未達1,更佳為0.05以上且0.7以下,進而較佳為0.1以上且0.5以下。 又,壓密部7、7間之隔開距離T係就利用張力之副凹陷部15之形成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 mm以下,更佳為4 mm以下,進而較佳為2 mm以下。又,壓密部7、7間之隔開長度T係就副凹陷部15對防漏槽6U之柔軟性之賦予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 mm以上,更佳為0.5 mm以上,進而較佳為1 mm以上。具體而言,壓密部7、7間之隔開長度T較佳為0 mm以上且8 mm以下,更佳為0.5 mm以上且4 mm以下,進而較佳為1 mm以上且2 mm以下。 又,壓密部7之寬度最寬之部位之寬度方向之長度(R1)係就增大藉由收縮產生之波形狀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1 mm以上,進而較佳為1.5 mm以上。又,就防漏槽之柔軟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6 mm以下,更佳為5 mm以下,進而較佳為4 mm以下。 而且,壓密部7之行14之延伸方向上之長度(S2)係就獲得充分之防漏性之觀點而言,較佳為0.5 mm以上,更佳為1 mm以上,進而較佳為2 mm以上。又,就使較多之收縮部存在於防漏槽之觀點而言,較佳為8 mm以下,更佳為7 mm以下,進而較佳為6 mm以下。 再者,有如下情況,即,根據壓密部7之大小或壓縮強度,藉由壓縮產生之張力波及至圖19(B)中二點鏈線所示之寬度方向之範圍,而配置凹陷周邊部91。形成凹陷周邊部91之張力由於為一方向之力,故而較對副凹陷部15施加之力弱。因此,凹陷周邊部91成為凹陷之程度較副凹陷部15弱者(厚度H7>H6、圖20(A)、(B-2)及(C))。於存在該凹陷周邊部91之情形時,包括此處在內成為防漏槽6U。例如,如圖20(B-2)所示,係自受液區域C1等防漏槽6U之外側之厚度H4階梯式地凹陷為凹陷周邊部91之厚度H7、壓密部7之厚度H5的槽。藉此,壓密部7之槽寬與副凹陷部15之槽寬相比更大,而收縮部65變得更明確。又,正面片材1之伸長度及吸收體3之密度具有於寬度方向上自受液區域C1朝向凹陷周邊部91、壓密部7逐漸增強之梯度。關於正面片材1,凹凸面之數量緩慢地減少而提高殘存率,關於吸收體3,密度逐漸提高而具有毛細管力之梯度。該組合可有效提昇液體之引入性。 防漏槽6T除如上述般壓密部7相互隔開者以外,亦可為將壓密部7之前後之端部彼此局部相接者。圖24(A)及(B)表示其較佳之態樣。又,圖25(A)~(C)表示圖24中之壓密部7之其他較佳之形狀之具體例。 圖24(A)及(B)表示將圓形之壓密部7彼此以局部相接之狀態形成為行14的防漏槽6V。將局部相接之部分稱為壓密連結部75。防漏槽6V較佳為與圖19所示之防漏槽6U同樣地,於受液區域C1之兩側成對,且形狀以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為軸左右對稱地配置。 防漏槽6V中之壓密部7之形狀並不限定於圓形,可任意地採用包含寬度互不相同之部分且配置副凹陷部15及收縮部65的形狀。例如,亦可為圖25(A)所示之五邊形之壓密部7、圖25(B)所示之菱形之壓密部7、圖25(C)所示之橢圓形之壓密部7等。於任一形狀下,壓密部7之端部71和與之相向之另一壓密部7之端部71均以局部相接之狀態形成行14,而成為防漏槽6V。 於防漏槽6V,壓密部7之正面片材1與吸收體3以一體之壓密狀態凹陷之部分於行14之延伸方向上連續(參照圖26(A))。更具體而言,壓密部7之正面片材1之壓接部16及壓接吸收部31經由壓密連結部75而於行14之延伸方向上連續。該部分成為壓密部7連續之沿著防漏槽6V之沿長度方向之液體擴散路,與防漏槽6U之情形相比毛細管力較強地作用而進一步提高液體之側漏防止性。 而且,於壓密連結部75之兩旁之接近部分,配置有前後之壓密部7之張力較強地發揮作用之副凹陷部15。副凹陷部15如上所述,包含凹凸面保留之蓬鬆之正面片材1之伸長部17及壓縮吸收部32,且將壓密部7於行14之延伸方向上連接。該部分成為壓密部7利用副凹陷部15連接(連結)之另1個沿長度方向之液體擴散路(參照圖26(B))。該液體擴散路係如利用防漏槽6U所敍述般,為基於毛細管力之差等之液體擴散路。 進而,副凹陷部15之正面片材1之伸長部17可藉由基於凹凸面之液體捕捉性、液體透過性而快速地將來自受液區域C1之移行液取入。而且,副凹陷部15可高效率地將液體分配至壓密部7連續之液體擴散路與利用副凹陷部15將壓密部7連接而成之液體擴散路之2個系統。 又,於寬度方向上,壓密連結部75與副凹陷部15並排(參照圖26(C))。進而,有根據壓縮部7之張力之大小而於副凹陷部15之外側配置上述凹陷周邊部91的情況。副凹陷部15及凹陷周邊部91於壓密連結部75之兩旁利用正面片材之凹凸面而具備蓬鬆性,對防漏槽6V賦予進一步之柔軟性。而且,壓密連結部75之寬度較壓密部7之中央部73之寬度窄,因此,藉由該組合而使剛性於該部分進一步緩和。 防漏槽6V係於俯視正面片材1時,於壓密連結部75及副凹陷部15之部分包含槽之收縮部65。藉此,與防漏槽6V同樣地,得以避免正面片材1之突出部之連續壓扁。而且,於位於收縮部65之位置之凹坑部42存在正面片材1之包含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該凹坑部42展現利用上述蓬鬆構造之正面片材1與波形狀之防漏槽6V之相互作用之液體之圍擋,可有效抑制液體之側漏。又,該部分之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與副凹陷部15之柔軟性一同地,緩和防漏槽6V之剛性而賦予接觸肌膚時之柔軟性,成為良好之穿戴感。 進而,防漏槽6V之波形狀較佳為形成為以沿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L為軸左右對稱。藉此,於防漏槽6V、6V間,與防漏槽6T之情形同樣地,沿著衛生棉20之長度方向交替地包含對正面片材作用較強之張力之部分、及作用較弱之張力之部分(未圖示)。進而,於防漏槽6V、6V各自之外側,亦成為張力之強弱與內側相同之重複圖案。藉此,基於正面片材1之蓬鬆性的緩衝性及液體透過性與基於防漏槽6V之液體阻斷功能可平衡性良好地發揮作用。而且,如上所述,防漏槽6V、6V分別為整體上朝向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較大之平緩之弓形形狀亦朝減弱張力之方向發揮作用,有助於正面片材1之上述作用。 又,衛生棉20較佳為於兩側部分別並排配置複數個上述之左右一對防漏槽6T。例如,可列舉如下形態,即,如圖27(A)所示,於排泄部對應區域C,配置有隔著受液區域C1成對之防漏槽6P、6P、於進而其外側成對之防漏槽6S、6S。防漏槽6P及6S只要包含副凹陷部15與收縮部65且為左右對稱之對,則可為任意態樣,例如,可列舉如上述圖19、22、24及25所示般之防漏槽6T或6V等。藉此,可利用具備液體吸收性與柔軟性之雙重之防漏槽6P、6S使洩漏防止與柔軟之肌膚觸感進一步提昇。 而且,於衛生棉20之兩側部分別相鄰之防漏槽6P、防漏槽6S彼此較佳為如圖27(B)所示般相互之壓密部7以於長度方向錯開之間距排列。藉此,壓密部7彼此不相鄰,而可避免利用相互之張力將正面片材1及吸收體3相互拽拉。其結果,亦可於防漏槽6P、防漏槽6S間之較窄之區域形成具備正面片材1之包含中空部之兩面凹凸面之蓬鬆構造的凹坑部42S。於該凹坑部42S,亦快速地作用液體透過,作為液體洩漏之進一步之防波堤發揮功能而較佳。又,藉由防漏槽6P與防漏槽6S之間之凹坑部42S而接觸於胯下之部分成為更柔軟之肌膚觸感,而較佳。 又,衛生棉20較佳為包含複數對上述之左右一對防漏槽6T。而且,較佳為於寬度方向相鄰之左右一對防漏槽間之隔開區域最寬之部分位於排泄部對應區域C之受液區域C1。 作為上述複數對之具體例,可列舉上述圖14所示之配置。藉此,於第2實施形態中,亦如上文參照圖15(A)及(B)所敍述般,可使對防漏槽施加之外壓對受液區域C1之內側之波及減弱。 如上所述之壓縮槽6之形成方法可採用可用於此種物品之通常之方法而進行。例如,可列舉使用表面形成為凹凸而包含按壓部之按壓輥(未圖示)進行熱密封加工的方法。按壓部之形狀(高度、寬度、凹凸形狀等)可根據按壓強度等觀點而適當設定。又,可適當地設定按壓壓力、加熱溫度(熱密封溫度)、按壓時間等加工條件而調整按壓強度或壓縮深度。 於衛生棉10及20,上述正面片材1之蓬鬆構造可適當採用不織布之各種賦形方法。 例如,於圖2所示之正面片材1A之情形時,可於熱風法中於表面形成為凹凸之賦形支持體上載置纖維網,控制吹送之熱風之溫度或風速實施賦形處理及熱熔合處理而獲得。例如,可使用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790號公報之段落[0031]記載之方法或日本專利特開2012-149371號公報之段落[0033]~[0061]記載之方法。又,作為此時使用之賦形支持體,可列舉日本專利特開2012-149370號公報之圖1所示之支持體或日本專利特開2012-149371號公報之圖1、3、4所示之支持體等。 又,於圖3所示之正面片材1B之情形時,可使纖維網之構成纖維彼此之交點熱熔合而不織布化後,搬入至相互嚙合之一對凹凸(齒槽)輥間使其於一方向延伸而獲得。 構成衛生棉10及20之正面片材1、背面片材2、吸收體3及旁側片材4之形成材料可無特別限制地使用可用於此種物品者。 例如將正面片材1設為包含不織布者,作為其形成材料,可使用例如經親水化處理之熱塑性樹脂纖維且日本專利特開2012-136791號公報之段落[0032]記載之纖維素材等。又,亦可將開孔膜等液體透過性之片材組合至不織布。關於上述形成素材,亦可為利用進行如2次捲曲或3次捲曲般之立體捲縮而成之纖維對其進行親水化處理所得者。具體而言,製作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尼龍、及該等之複合纖維,並於切斷為特定之長度而形成短纖維之前之階段中,塗敷各種親水化劑。作為親水化劑,可使用利用以α-烯烴磺酸鹽為代表之各種烷磺酸鹽、丙烯酸鹽、丙烯酸鹽/丙烯醯胺共聚物、酯醯胺、酯醯胺之鹽、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水溶性聚酯樹脂、各種聚矽氧衍生物、各種糖類衍生物、及該等之混合物等通常使用之各種親水化劑的親水化處理。 作為背面片材2,可使用不透濕性或透濕性膜單獨體、或膜與不織布之貼合物、撥水性之不織布(SMS(Spunbond Meltblown Spunbond,紡黏-熔噴-紡黏)或SMMS(Spunbond Meltblown Meltblown Spunbond,紡黏-熔噴-熔噴-紡黏)等)。就成本方面或與防偏黏著劑之匹配等而言,特佳為將透濕性膜單獨體用作防漏材。作為該情形時之透濕性膜材,可列舉使將熱塑性樹脂和與之不具有相容性之無機填料熔融混練進行擠出所得之膜延伸為特定之尺寸並開設微細孔而成的膜、或本質上水分之相容性較高而如滲透膜般可排出水蒸氣之無孔性膜。為了充分展現與本發明相關之濕度排出之性能且實現水分不會滲透之防漏層,透濕度較佳為處於0.7 g/100 cm2 hr以上且3.0 g/100 cm2 hr以下之範圍,進而較佳為處於1.0 g/100 cm2 hr以上且2.5 g/100 cm2 hr以下之範圍。就充分提高乾爽感之觀點而言,特佳為處於1.5 g/100 cm2 hr以上且2.5 g/100 cm2 hr以下。又,為了可不產生膜之破裂等損壞而進行使用,膜基重較佳為處於18 g/m2 以上且70 g/m2 以下之範圍,更佳為25 g/m2 以上且60 g/m2 以下。又,較佳之無機填料調配量係以填料相對於膜整體之質量之質量%計為30質量%以上且65質量%以下,更佳為40質量%以上且60質量%以下。 吸收體3之構成材料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纖維材料、將纖維材料與多孔質體之混合積纖體等利用包芯片材(紙或不織布等)夾持所得者等。作為纖維素材,例如,可使用木材紙漿、棉、麻等天然纖維、包含聚乙烯或聚丙烯等聚烯烴系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系樹脂、聚乙烯醇樹脂等合成樹脂之單纖維、包含2種以上之該等樹脂之複合纖維、乙酸或嫘縈等半合成纖維。於使用包含合成纖維之纖維之情形時,該纖維亦可為形狀因熱而變化之熱收縮纖維。例如,亦可為因熱而纖度變大但纖維長度變短者或因熱而纖度幾乎未變化但藉由形狀變化為螺旋狀而表觀之纖維佔有之長度變短者。作為多孔質體,可使用海綿、不織布、高吸水性聚合物之凝集物(高吸水性聚合物與纖維凝集所得者)等。 作為旁側片材4,較佳為撥水性之不織布,可自利用梳棉法所製造之不織布、紡黏不織布、熔噴不織布、水刺不織布、熱輥不織布、針刺不織布等中使用撥水性之物或進行撥水處理所得之各種不織布。特佳為使用例如紡黏不織布、紡黏-熔噴(SM,Spunbond Meltblown)不織布、紡黏-熔噴-紡黏(SMS)不織布等。 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並不限制於上述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可適應於例如失禁墊、失禁護墊、吸尿墊、拋棄式尿布等。又,並不限定於經血,除此以外,亦可有效針對尿液、陰道分泌物、軟便等。又,除上述構成構件以外,亦可配合用途或功能適當組入構件。 關於上述實施形態,本發明進一步揭示以下吸收性物品。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肌膚接觸面側之正面片材、非肌膚接觸面側之背面片材、及位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且具有自穿著時之穿著者之下腹側部經由胯下部遍及背側部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 上述正面片材係於肌膚側面及吸收體側面包含不伴有壓紋部之凹凸面與中空部,且於該正面片材上配置有至少左右一對自上述正面片材朝上述吸收體局部凹陷而成之防漏槽,且 上述防漏槽係包含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以一體之壓密狀態凹陷而成之壓密部的構造,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係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分別具有沿上述長度方向延伸之波形狀。 <2> 如上述<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之形狀係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以沿上述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為軸左右對稱。 <3> 如上述<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中,寬度方向內側之槽緣與寬度方向外側之槽緣之間之寬度固定。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具有上述寬度方向之收縮。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之波形狀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內側與寬度方向外側不同,且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波之高度較上述寬度方向外側之波之高度高。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較上述正面片材之寬度方向之凹凸間距小。 <7> 如上述<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防漏槽之波之高度M1相對於上述正面片材之凹凸之間距M3的比M1/M3為0.1以上且0.9以下,較佳為0.3以上且0.8以下,進而較佳為0.5以上且0.7以下。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為1 mm以上且10 mm以下,較佳為3 mm以上且8 mm以下,進而較佳為5 mm以上且6 mm以下。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包含高壓縮部與低壓縮部,且上述高壓縮部相互隔開地配置。 <10> 如上述<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壓縮部由上述低壓縮部包圍。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配置有複數個,且於上述寬度方向相鄰之上述防漏槽間之隔開區域最寬之一對防漏槽位於受液區域。 <12> 如上述<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防漏槽,與上述收縮部連續地存在擴寬部。 <13> 如上述<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包含高壓縮部與低壓縮部,且該高壓縮部位於上述擴寬部。 <14> 如上述<4>或<1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前置槽包含高壓縮部與低壓縮部,且該高壓縮部位於上述收縮部。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之凹凸面不具有折曲部而由整體連續之曲面構成。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包含朝肌膚側突出之第1突出部及朝吸收體側突出之第2突出部,且於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個方向交替地配置有複數個。 <17> 如上述<1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為錐體形狀。 <18> 如上述<16>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第1突出部及第2突出部係頂部帶有弧度之圓錐台形狀或半球狀。 <19> 如<1>至<1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具有條紋狀之凹凸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之波形形狀。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包含複數對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 <21> 如上述<20>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與穿著者之排泄部對向之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排泄部對應區域,配置有隔著受液區域成對之防漏槽、及於其寬度方向外側成對之防漏槽。 <22>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分別成為整體形狀朝向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外側彎曲之1個較大之平緩之弓形形狀。 <23> 如上述<1>至<22>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具有複數個上述壓密部於長度方向排列而成的行,於該行之壓密部間,上述正面片材之凹凸面存在至少一部分,且成為上述行之壓密部間之吸收體之厚度形成為較上述防漏槽之外側之吸收體之厚度薄之副凹陷部,上述壓密部之各者利用該副凹陷部而連接,且 上述壓密部中,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於上述行之延伸方向包含寬度互不相同之部分。 <24> 如上述<2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密部中,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上述行之延伸方向上之兩端部之寬度較上述行之延伸方向上之中央部之寬度窄。 <25> 如上述<23>或<2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密部係於上述正面片材之俯視下具有閉合曲線之輪廓。 <26> 如上述<2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密部之形狀為圓形、橢圓形、菱形或五邊形。 <27> 如上述<23>至<2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行之延伸方向上之上述壓密部間之距離較上述正面片材之長度方向之凹凸間距短,上述壓密部間之距離T相對於上述凹凸間距N之比T/N為0以上且未達1,較佳為0.05以上且0.7以下,特佳為0.1以上且0.5以下。 <28> 如上述<23>至<27>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密部間之距離為0 mm以上且8 mm以下,較佳為0.5 mm以上且4 mm以下,特佳為1 mm以上且2 mm以下。 <29> 如上述<23>至<2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上述行之延伸方向排列之壓密部彼此係以前後之端部彼此局部相接之狀態配置。 <30> 如上述<23>至<29>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係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兩側部分別並排配置有複數個,於上述兩側部分別相鄰之防漏槽彼此係相互之上述壓密部以於上述長度方向錯開之間距排列而成。 <31> 如上述<23>至<30>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配置有複數對,且於上述寬度方向相鄰之上述防漏槽間之隔開區域最寬之部分位於受液區域。 <32> 如上述<23>至<3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包含朝肌膚側突出之第1突出部及朝吸收體側突出之第2突出部,且於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個方向交替地排列有複數個,於鄰接地並行之排列彼此,上述第1突出部與上述第2突出部之交替配置為錯開半間距之鋸齒狀配置。 <33> 如<23>至<31>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具有條紋狀之凹凸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之波形形狀。 <34> 如上述<23>至<33>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包含複數對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 <35> 如上述<3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與穿著者之排泄部對向之上述吸收性物品之排泄部對應區域,配置有隔著受液區域成對之防漏槽、及於其外側成對之防漏槽。 <36> 如上述<23>至<35>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一對防漏槽,相互之上述壓密部以於長度方向錯開之間距排列。 <37> 如上述<1>至<36>中任一項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經期衛生棉。 [實施例] 以下,針對本發明,基於實施例更詳細地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由此限定。 (實施例1) 首先,製作圖2所示之不織布,並裁剪為正面片材用之大小。具體而言,使用利用日本專利特開2013-133574號公報記載之方法所製造之片材。正面片材係以如下方式調整為共計30 g/m2 ,即,於上層,利用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包含聚乙烯之2.4 dtex且成為12 g/m2 之基重,於下層,利用芯為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且鞘包含聚乙烯之2.9 dtex之纖維且成為18 g/m2 之基重,並將正面片材之整體之厚度調整為2.2 mm。又,正面片材係於寬度方向(X方向)相鄰之肌膚側突出部之頂部彼此之間隔為5 mm,於長度方向(Y方向)相鄰之肌膚側突出部之頂部彼此之間隔為8 mm。 對所獲得之正面片材積層固定吸收體(將高吸水性聚合物0.1 g分散於基重280 gsm之紙漿中並利用衛生紙包裹而成者)、背面片材(基重23 gsm之聚乙烯膜)及旁側片材(基重20 gsm之紡黏不織布)。繼而,形成圖4所示之左右對稱之1對壓縮槽。壓縮槽之波形狀設為圖1之圖案。此時之波之高度設為3 mm。於圖17(A)之圖式代用照片中,示出所獲得之試樣的波形形狀之壓縮槽6A之外側彎曲部63及其受液區域側之一部分(凹坑部12)之剖面。於圖17(A)之代用照片上,為了有助於掌握外側彎曲部63之彎曲狀態,而標註有一點鏈線。該一點鏈線表示壓縮槽6A之底部之緣之彎曲部分。即,表示外側彎曲部63向右側彎曲且外側彎曲部63之左側為正面片材1之凹坑部12的部分。如圖17(A)之攝像照片所示,凹坑部12為壓縮槽6A之緣,正面片材1係確實地保留中空部21K而存在兩面凹凸之蓬鬆構造。 (比較例1) 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正面片材、吸收體、背面片材及旁側片材進行積層固定,形成不具有波形狀之直線狀之壓縮槽。根據圖17(B)可知,壓縮槽之緣之正面片材係中空部壓扁,與實施例1者相比凹凸進一步壓扁。 (試驗方法) 1.壓縮槽周邊之正面片材之殘液試驗 針對各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於無加壓之狀態下沿著壓縮槽向35 mm之範圍倒入脫纖維馬血2.0 g。倒入脫纖維馬血之後60秒後,測定以脫纖維馬血之投入位置為中心之直徑8 mm之範圍之L值。測定係使用日本電色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簡易型分光色差計NF333。 L值(亮度)之值越大,則表示顏色越是接近白色,而不易於正面片材觀察到紅色。即,L值越大則表示正面片材之殘液越少。 再者,脫纖維馬血係使用將黏度調整為8.0±0.1 cP(25℃)者。黏度之調整係藉由向馬血中添加自馬血本身提取之血漿與血球成分而調整。血漿與血球成分分別為將馬血放置而分離時之上澄液部分與沈澱部分。 2.基於壓縮槽之防漏之試驗 將各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擴展為平面狀,並使正面片材朝上,以無加壓狀態固定於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為45°之平滑之傾斜面上。向正面片材上之距離壓縮槽(與受液區域鄰接之壓縮槽)10 mm之受液區域側之部位,以1 g/10秒之速度注入與上述者相同之脫纖維馬血。測定脫纖維馬血越過壓縮槽之時間點之注入量(極限注入量)。測定所得之注入量越多,意味著基於壓縮槽之防漏性能越高。 再者,圖17(C)及(D)之圖式代用照片係對繼續注入而累計注入6 g之時間點之壓縮槽及注入點周邊之狀態進行拍攝所得者。 [表1]
Figure 105137844-A0304-0001
如上述表1所示,實施例1與比較例1相比,L值提昇約13%,於壓縮槽周邊,正面片材之液體透過性與基於液體透過性之殘液防止性優異。又,實施例1與比較例1相比,極限注入量提昇約50%,壓縮槽之緣之正面片材之液體透過性非常優異。認為其原因在於,根據圖17(A)與(B)之比較可知,實施例1之正面片材與比較例1之正面片材相比,於壓縮槽之周邊中空部較大而凹凸形成為較高,存在明確之蓬鬆構造。即,認為藉由壓縮槽之波形狀而壓縮槽周邊之正面片材之蓬鬆構造繼續存在,利用基於該蓬鬆構造之液體透過性將更多之液體朝吸收體導引,而彌補基於壓縮槽之液體阻止功能。又,實施例1之正面片材藉由上述蓬鬆構造,而與比較例1者相比,接觸肌膚之觸感較為柔軟。 (實施例2) 將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之正面片材、吸收體(將高吸水性聚合物0.1 g分散於基重280 gsm之紙漿中並利用衛生紙包裹而成者)、背面片材(基重23 gsm之聚乙烯膜)及旁側片材(基重20 gsm之紡黏不織布)積層固定。繼而,形成圖19所示之左右對稱之1對防漏槽。各壓密部7設為圓形,且將直徑設為2.5 mm。此時之壓密部間之隔開距離T設為1.0 mm。如圖28(D)之攝像照片所示,於防漏槽6T(副凹陷部15)之緣之凹坑部42,確實地保留正面片材1之中空部21K而存在兩面凹凸之蓬鬆構造。 (比較例2) 將防漏槽設為寬度2 mm之連續直線,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之方式製作比較例2之試樣。根據圖28(E)可知,防漏槽之緣之正面片材與實施例2者相比,中空部及凹凸形狀進一步壓扁。 (比較例3) 將實施例2之壓密部間之隔開距離T設為4.5 mm,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2相同之方式製作比較例3之試樣。 對實施例2、比較例2、3進行下述試驗。 (試驗方法) 1.防漏槽周邊之正面片材之殘液試驗 利用上述方法進行試驗。 3.基於防漏槽之防漏之試驗 將各評價用之經期衛生棉擴展為平面狀,並使正面片材朝上,以無加壓狀態固定於相對於水平面之傾斜角度為45°之平滑之傾斜面上。向正面片材上之距離防漏槽(與受液區域鄰接之防漏槽)10 mm之受液區域側之部位,以1 g/10秒之速度連續注入與上述者相同之脫纖維馬血30秒鐘、合計3 g。確認注入時有無液體朝防漏槽外側之滲出(吸收體中擴散之液體之防漏性)。上述注入時之防漏槽外側之液體滲出之狀態係如圖29(E)及(F)之圖式代用照片所示。 如圖29所示,實施例2與比較例2相比,L值提昇約15%,於防漏槽周邊,正面片材之液體透過性與基於液體透過性之殘液防止性優異。又,如圖29之圖式代用照片所示,實施例1雖然為由相互隔開之壓密部之行構成之防漏槽,但與比較例2之連續直線同樣地,未產生液體側漏。認為其原因在於,根據圖28可知,於實施例2之正面片材,於與壓密部間之副凹陷部鄰接之凹坑部12存在正面片材之突出部,藉此,朝向吸收體之液體透過性較比較例1優異。認為,尤其是實施例2之正面片材1之突出部包含較大之中空部而具有高度,而且朝副凹陷部側凸出,因此,可應對大量之液體而確實地使液體透過,從而防止液體流出。 又,於比較例3中,壓密部間過度隔開且未利用副凹陷部連接,因此,產生液體漏出。 又,實施例2之正面片材藉由上述蓬鬆構造,而與比較例2者相比,接觸肌膚之觸感較為柔軟。 已將本發明與其實施形態及實施例一同進行說明,但只要本發明者等人未作特別指定,則於說明之任一細節中均不對本發明進行限定,且認為,應不違反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示之發明之精神與範圍而廣泛地進行解釋。 本案係主張基於在2015年11月30日於日本申請專利之日本專利特願2015-234249、及在2015年11月30日於日本申請專利之日本專利特願2015-234250之優先權者,其等以參照之形式將其內容作為本說明書之記載之一部分而併入本文中。
1‧‧‧正面片材 1A‧‧‧正面片材 1B‧‧‧正面片材 2‧‧‧背面片材 3‧‧‧吸收體 4‧‧‧旁側片材 5‧‧‧側翼部 6‧‧‧防漏槽 6A‧‧‧防漏槽 6B‧‧‧防漏槽 6P‧‧‧防漏槽 6Q‧‧‧防漏槽 6R‧‧‧防漏槽 6S‧‧‧防漏槽 6T‧‧‧防漏槽 6U‧‧‧防漏槽 6V‧‧‧防漏槽 7‧‧‧壓密部 9‧‧‧外周密封部 10‧‧‧經期衛生棉 11‧‧‧凹凸面 11A‧‧‧凹凸面 11B‧‧‧凹凸面 12‧‧‧凹坑部 12S‧‧‧凹坑部 14‧‧‧(壓密部之)行 15‧‧‧副凹陷部 16‧‧‧正面片材之壓接部 17‧‧‧正面片材之伸長部 20‧‧‧經期衛生棉 21‧‧‧第1突出部 21K‧‧‧中空部 22‧‧‧第2突出部 22K‧‧‧中空部 23‧‧‧脊部 24‧‧‧壁部 25‧‧‧第3突出部 25K‧‧‧中空部 26‧‧‧第4突出部 26K‧‧‧中空部 31‧‧‧壓接吸收部 32‧‧‧壓縮吸收部 42‧‧‧凹坑部 42S‧‧‧凹坑部 61‧‧‧受液區域側之槽緣(內槽緣) 61B‧‧‧底點 61T‧‧‧頂點 62‧‧‧外緣側之槽緣(外槽緣) 62B‧‧‧底部 62T‧‧‧頂部 63‧‧‧外側彎曲部 64‧‧‧內側彎曲部 65‧‧‧收縮部 66‧‧‧擴寬部 67‧‧‧高壓縮部 67T‧‧‧底部 68‧‧‧低壓縮部 68T‧‧‧底部 69‧‧‧連結部 71‧‧‧端部 73‧‧‧中央部 75‧‧‧壓密連結部 91‧‧‧凹陷周邊部 99‧‧‧直線狀壓縮槽 C‧‧‧排泄部對應區域 C1‧‧‧受液區域 F‧‧‧前方部 F1‧‧‧張力 F2‧‧‧張力 F3‧‧‧張力 F4‧‧‧張力 F9‧‧‧外力 FF‧‧‧張力 FS‧‧‧張力 FT‧‧‧張力 G1‧‧‧頂點 G2‧‧‧頂點 H1‧‧‧厚度 H2‧‧‧厚度 H3‧‧‧厚度 H4‧‧‧厚度 H5‧‧‧厚度 H6‧‧‧厚度 H7‧‧‧厚度 L‧‧‧寬度方向中心線 M1‧‧‧高度 M2‧‧‧高度 M3‧‧‧間距 N‧‧‧凹凸間距 P1‧‧‧厚度 P2‧‧‧厚度 P3‧‧‧厚度 R‧‧‧後方部 R1‧‧‧直徑 RA-RA‧‧‧線 RB-RB‧‧‧線 RC-RC‧‧‧線 RD-RD‧‧‧線 RE-RE‧‧‧線 RF-RF‧‧‧線 RG-RG‧‧‧線 S1‧‧‧寬度 S2‧‧‧長度 T‧‧‧距離 tm‧‧‧最大寬度 ts‧‧‧最小寬度 W‧‧‧周邊部 W1‧‧‧距離 W2‧‧‧距離 W3‧‧‧距離 X‧‧‧寬度方向 Y‧‧‧長度方向 Z1‧‧‧肌膚側面 Z2‧‧‧吸收體側面
圖1係於使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1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伸長之狀態下自肌膚接觸面側模式性地表示的局部缺失立體圖。 圖2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中之正面片材之較佳之態樣的局部缺失立體圖。 圖3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中之正面片材之另一較佳之態樣的局部缺失立體圖。 圖4(A)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作為防漏槽之壓縮槽之波形狀之較佳之態樣的俯視圖,(B)係將(A)所示之壓縮槽之外側彎曲部局部放大而表示之俯視圖。 圖5(A)及(B)係模式性地表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作為防漏槽之壓縮槽將正面片材之突出部壓縮之圖案的說明圖,(C)係模式性地表示藉由先前之直線狀之壓縮槽將正面片材之突出部壓縮之圖案的說明圖。 圖6(A)係模式性地表示圖4(A)之RD-RD線剖面之剖視圖,(B)係模式性地表示圖4(A)之RE-RE線剖面之剖視圖。 圖7(A)係表示圖5所示之弓形形狀之防漏槽所具有之凹坑部之排列與受液區域之配置關係的俯視圖,(B)係表示直線形狀之防漏槽所具有之凹坑部之排列與受液區域之配置關係的俯視圖。 圖8(A)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作為防漏槽之壓縮槽之波形狀之另一較佳之態樣的俯視圖,(B)係將(A)所示之壓縮槽之外側彎曲部局部放大而表示之俯視圖。 圖9(A)係模式性地表示圖8(A)之RF-RF線剖面之剖視圖,(B)係模式性地表示圖8(A)之RG-RG線剖面之剖視圖。 圖10係模式性地表示於圖8所示之壓縮槽中寬度方向內側(受液區域側)之槽緣之曲率與寬度方向外側(外緣側)之槽緣之曲率不同之態樣的俯視圖。 圖11係模式性地表示作為防漏槽之壓縮槽之波形狀之波之高度與正面片材之凹凸間距之關係的說明圖,(A)表示圖2之正面片材與圖8之壓縮槽之組合,(B)表示圖2之正面片材與圖4之壓縮槽之組合,(C)表示圖3之正面片材與圖8之壓縮槽之組合,(D)表示圖3之正面片材與圖4之壓縮槽之組合。 圖12係模式性地表示由高壓縮部與低壓縮部之組合構成之壓縮槽之較佳之態樣的俯視圖,(A)表示圖4之壓縮槽之情形,(B)及(C)表示圖8之壓縮槽之情形,(D)及(E)表示圖10之壓縮槽之情形。 圖13(A)係對設為由低壓縮部包圍高壓縮部之配置之情形時之張力之波及進行表示的說明圖,(B)係對設為高壓縮部未由低壓縮部包圍之配置之情形時之張力之波及進行表示的說明圖。 圖14係模式性地表示作為防漏槽之壓縮槽配置有複數對之情形時之配置的說明圖。 圖15(A)及(B)係對圖14之壓縮槽之配置構成之情形時之受到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時之變形模式性地進行表示的說明圖,(C)及(D)係對圖1之壓縮槽之配置構成之情形時之受到來自寬度方向之外力時之變形模式性地進行表示的說明圖。 圖16係對由圖14之排泄部對應區域隔開而配置之2對非壓縮區域模式性地進行表示的俯視圖。 圖17(A)係對實施例1之試樣中之壓縮槽附近之剖面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式代用照片,(B)係對比較例1之試樣中之壓縮槽附近之剖面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式代用照片,(C)係自正面片材上拍攝對實施例1之試樣進行防漏試驗而注入6 g之狀態所得的圖式代表照片,(D)係自正面片材上拍攝對比較例1之試樣與實施例1同樣地注入6 g之狀態所得的圖式代表照片。 圖18係於使作為本發明之吸收性物品之另一較佳之一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之經期衛生棉伸長之狀態下自肌膚接觸面側模式性地表示的局部缺失立體圖。 圖19(A)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防漏槽之較佳之態樣的俯視圖,(B)係放大表示(A)所示之防漏槽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20(A)係表示圖19(B)中之RA-RA線剖面之剖視圖,(B-1)及(B-2)係表示圖19(B)中之RB-RB線剖面之剖視圖,(C)係表示圖19(B)之RC-RC線剖面之剖面。 圖21(A)及(B)係模式性地表示藉由本實施形態之防漏槽將正面片材之突出部壓縮之圖案的說明圖,(C)係模式性地表示藉由先前之直線狀之防漏槽將正面片材之突出部壓縮之圖案的說明圖。 圖22(A)~(C)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防漏槽中之壓密部之形狀之其他具體例的俯視圖。 圖23係模式性地表示壓密部之隔開距離與正面片材之凹凸間距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24(A)係模式性地表示本實施形態中之防漏槽之另一較佳之態樣的俯視圖,(B)係放大表示(A)所示之防漏槽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25(A)~(C)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防漏槽中之壓密部之形狀之其他具體例的俯視圖。 圖26(A)係表示圖24(B)中之RA-RA線剖面之剖視圖,(B)係表示圖24(B)中之RB-RB線剖面之剖視圖,(C)係表示圖24(B)之RC-RC線剖面之剖面。 圖27(A)係模式性地表示將本實施形態之複數個防漏槽分別並排配置於排泄部對應區域之兩側部、且使於兩側部分別相鄰之防漏槽彼此的、相互之壓密部以於長度方向錯開之間距排列之狀態的俯視圖,(B)係(A)之局部放大圖。 圖28(A)及(B)係表示實施例2及比較例2之試樣中之防漏槽之平面形狀的圖,(C)及(D)以及(E)係對上述防漏槽附近之試樣之剖面進行拍攝所得之圖式代用照片。 圖29(A)~(C)係將實施例2及比較例2、3之殘液試驗時之防漏槽附近之狀態與測定所得之L值一同表示的圖式代用照片,(D)~(F)係表示實施例2及比較例2、3之防漏試驗中注入液體時之狀態的圖式代用照片,(G)~(I)係表示實施例2及比較例2、3之注入時之防漏槽外側之狀態的圖式代用照片。
1‧‧‧正面片材
2‧‧‧背面片材
3‧‧‧吸收體
4‧‧‧旁側片材
5‧‧‧側翼部
6‧‧‧防漏槽
9‧‧‧外周密封部
10‧‧‧經期衛生棉
11A‧‧‧凹凸面
11B‧‧‧凹凸面
C‧‧‧排泄部對應區域
C1‧‧‧受液區域
F‧‧‧前方部
L‧‧‧寬度方向中心線
R‧‧‧後方部
X‧‧‧寬度方向
Y‧‧‧長度方向
Z1‧‧‧肌膚側面
Z2‧‧‧吸收體側面

Claims (23)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肌膚接觸面側之正面片材、非肌膚接觸面側之背面片材、及位於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背面片材之間之吸收體,且具有自穿著時之穿著者之下腹側部經由胯下部遍及背側部之長度方向、及與該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上述正面片材係於肌膚側面及吸收體側面包含不伴有壓紋部之凹凸面與中空部,且於該正面片材上配置有至少左右一對自上述正面片材朝上述吸收體局部凹陷而成之防漏槽,且上述防漏槽係包含上述正面片材與上述吸收體以一體之壓密狀態凹陷而成之壓密部之構造,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係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分別具有沿上述長度方向延伸之波形狀,上述防漏槽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較上述正面片材之寬度方向之凹凸間距小。
  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之形狀係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以沿上述長度方向延伸之寬度方向中心線為軸左右對稱。
  3.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具有上述寬度方向之收縮部。
  4.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之波形狀之沿寬度方向突出之部分之波之高度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寬度方向內側與寬度方向外 側不同,且上述寬度方向內側之波之高度較上述寬度方向外側之波之高度高。
  5.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包含高壓縮部與低壓縮部,且上述高壓縮部相互隔開地配置。
  6. 如請求項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高壓縮部由上述低壓縮部包圍。
  7.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配置有複數對,且於上述寬度方向相鄰之上述防漏槽間之隔開區域最寬之一對防漏槽位於受液區域。
  8. 如請求項1或2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中,寬度方向內側之槽緣與寬度方向外側之槽緣之間之寬度固定。
  9. 如請求項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於上述防漏槽,與上述收縮部連續地存在擴寬部。
  10. 如請求項9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包含高壓縮部與低壓縮部,且該高壓縮部位於上述擴寬部。
  11. 如請求項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包含高壓縮部與低壓縮部,且該高壓縮部位於上述收縮部。
  12.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之波之高度M1相對於上述正面片材之凹凸之間距M3的比M1/M3為0.1以上且0.9以下。
  13. 如請求項1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具有複數個上述壓密部於長度方向排列而成的行,於該行之壓密部間,上述正面片材之凹凸面存在至少一部分,且成為上述行之壓密部間之吸收體之厚度形成為較上述防漏槽之外側之吸收體之厚度薄之副凹陷部,上述壓密部各者利用該副凹陷部而連接,且上述壓密部中,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於上述行之延伸方向包含寬度互不相同之部分。
  14. 如請求項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密部中,於俯視上述正面片材時,上述行之延伸方向上之兩端部之寬度較上述行之延伸方向上之中央部之寬度窄。
  15. 如請求項13或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密部係於上述正面片材之俯視下具有閉合曲線之輪廓。
  16. 如請求項15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壓密部之形狀為圓形、橢圓形、菱形或五邊形。
  17. 如請求項13或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沿上述行之延伸方向排列之壓 密部彼此係以前後之端部彼此局部相接之狀態配置。
  18. 如請求項13或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防漏槽係於上述吸收性物品之兩側部分別並排配置有複數個,且於上述兩側部分別相鄰之防漏槽彼此係相互之上述壓密部以於上述長度方向錯開之間距排列而成。
  19. 如請求項13或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左右一對防漏槽配置有複數對,且於上述寬度方向相鄰之上述防漏槽間之隔開區域最寬之部分位於受液區域。
  20. 如請求項13或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行之延伸方向上之上述壓密部間之距離較上述正面片材之長度方向之凹凸間距短,且上述壓密部間之距離T相對於上述凹凸間距N之比T/N為0以上且未達1。
  21. 如請求項13或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包含朝肌膚側突出之第1突出部及朝吸收體側突出之第2突出部,且於俯視交叉之不同方向之各個方向交替地排列有複數個,於鄰接地並行之排列彼此,上述第1突出部與上述第2突出部之交替配置為錯開半間距之鋸齒狀配置。
  22. 如請求項13或14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正面片材具有條紋狀之凹凸於寬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之波形形狀。
  23. 如請求項1或13之吸收性物品,其中上述吸收性物品為經期衛生棉。
TW105137844A 2015-11-30 2016-11-18 吸收性物品 TWI710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4250A JP6814536B2 (ja) 2015-11-30 2015-11-30 吸収性物品
JP??2015-234249 2015-11-30
JP??2015-234250 2015-11-30
JP2015234249A JP6692633B2 (ja) 2015-11-30 2015-11-30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6085A TW201726085A (zh) 2017-08-01
TWI710364B true TWI710364B (zh) 2020-11-21

Family

ID=587971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7844A TWI710364B (zh) 2015-11-30 2016-11-18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89766B (zh)
TW (1) TWI710364B (zh)
WO (1) WO20170945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4948B2 (ja) * 2018-12-13 2021-02-03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及び吸収性物品
JP6998356B2 (ja) * 2019-12-10 2022-02-10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33574A (ja) * 2011-12-27 2013-07-08 Kao Corp 不織布
JP2015093170A (ja) * 2013-11-14 2015-05-1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5139481A (ja) * 2014-01-27 2015-08-03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着用部位での皮膚コンディションの評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86790B2 (en) * 2003-03-04 2010-03-30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Nonlinear, undulating perimeter embossing in an absorbent article
JP4502868B2 (ja) * 2005-04-13 2010-07-1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KR101198546B1 (ko) * 2005-05-20 2012-11-06 유한킴벌리 주식회사 다수의 마이크로 엠보싱으로 구성된 매크로 엠보싱을구비한 뭉침 및 샘방지기능과 심미적 효과가 증대된 흡수제품
JP5086052B2 (ja) * 2007-12-12 2012-11-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391140B2 (ja) * 2010-04-30 2014-01-15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166884B2 (ja) * 2012-10-24 2017-07-19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204158584U (zh) * 2014-10-14 2015-02-18 杭州可悦卫生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防侧漏卫生巾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33574A (ja) * 2011-12-27 2013-07-08 Kao Corp 不織布
JP2015093170A (ja) * 2013-11-14 2015-05-18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5139481A (ja) * 2014-01-27 2015-08-03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の着用部位での皮膚コンディションの評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9766B (zh) 2020-10-27
TW201726085A (zh) 2017-08-01
WO2017094512A1 (ja) 2017-06-08
CN108289766A (zh) 2018-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04553B2 (en) Absorbent article
KR101728656B1 (ko) 흡수성 물품
JP6033765B2 (ja) 吸収性物品の製造方法
KR101782763B1 (ko) 흡수성 물품
JP6581337B2 (ja) 吸収性物品
RU2756539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JP613887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8441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37181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5089382A5 (zh)
JP2017029352A5 (zh)
JP2018050987A5 (zh)
TWI710364B (zh) 吸收性物品
JP6108435B2 (ja) 表面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6484417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81453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69263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94495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232482B2 (ja) 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表面シート
JP645776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3244212U (ja) 吸収性物品
KR20200134207A (ko) 흡수성 물품
JP3223899U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1094313A (ja) 吸収性物品
TW202112328A (zh) 吸收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