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04064B - 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 - Google Patents

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04064B
TWI704064B TW108141638A TW108141638A TWI704064B TW I704064 B TWI704064 B TW I704064B TW 108141638 A TW108141638 A TW 108141638A TW 108141638 A TW108141638 A TW 108141638A TW I704064 B TWI704064 B TW I7040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ubeless tire
bead
ring
ultra
tir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416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00374A (zh
Inventor
沈宗和
Original Assignee
沈宗和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沈宗和 filed Critical 沈宗和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04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0406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100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0037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7/0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 B60C7/10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 B60C7/12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enclosed chambers, e.g. gas-filled
    • B60C7/125Non-inflatable or solid tyre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increasing resiliency using enclosed chambers, e.g. gas-filled enclosed chambers defined between rim and t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5/00Rims built-up of several main parts ; Locking means for the rim parts
    • B60B25/04Rims with dismountable flange rings, seat rings, or lock rings
    • B60B25/045Rims with dismountable flange rings, seat rings, or lock rings on both sid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5/00Rims built-up of several main parts ; Locking means for the rim parts
    • B60B25/04Rims with dismountable flange rings, seat rings, or lock rings
    • B60B25/10Seat rings for the tyre bead part, e.g. spli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車輛等處的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更具體地說,把氣密圈與防爆圈雙重氣密安裝在無內胎輪胎的組裝部裡側,把分割成左、右側本體地形成的輪圈結合到所述組裝部,在所述組裝部不結合先前技術的胎唇條而是把環形態的左、右側胎唇板一體地結合,以所述左、右側胎唇板支持左、右側本體的輻射狀突出的臂部末端,按照該形態以結合方式安裝在車軸,透過前述通氣結構不僅能製成超輕量,還能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

Description

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
本發明係關於用於車輛等處的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更具體地說,該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把拱形氣密圈(air bridge)與防爆圈(Run Flat Layer)雙重安裝到無內胎輪胎裡側,在輪胎內側的組裝部不結合先前技術的胎唇條而是一體地結合沖孔型的左、右側胎唇板並且結合臂式輪圈,透過該通氣結構不僅能製成超輕量還能發揮出優異散熱效果。
一般來說,汽車、摩托車等工具所使用的輪子(tire)包括橡膠材質的輪胎(tire)部分和支持所述輪胎的金屬或非鐵金屬材質的輪圈(wheel)部分。
所述輪胎根據內胎(tube)存在與否而區分為有內胎式輪胎與無內胎式(tubeless)輪胎,先前技術主要使用了內置了內胎的形態的有內胎式輪胎總成。
所述有內胎式輪胎由於在內部內置內胎,因此將其製作成扁平比脫離100%的話輪胎與內胎之間就會發生游隙,因此在行駛時因發生振動讓輪胎與內胎摩擦而容易產生損傷,爆胎時空氣急劇泄漏而引起重大事故。
與此相反,所述無內胎輪胎由於沒有內置內胎而不會發生有內胎式輪胎所存在的問題,但其卻有下列問題。
即,先前技術的無內胎輪胎組合件把輪圈結合到無內胎輪胎內側的組裝部,需要把所述組裝部壓縮後插入輪圈外側的組裝槽部地結合,因此其組裝作業很不方便。
尤其是,所述無內胎輪胎的調整部以胎唇條內置於內部的形態製作,使得伸縮性更差而不易壓縮或擴展,從而組裝到輪圈時愈發不便利。
而且,先前技術的無內胎輪胎組合件為了和輪胎的組裝部裡側進行氣密結合而把氣密圈與防爆圈插入內部地結合,以插入方式把所述氣密圈與防爆圈結合到無內胎輪胎的組裝部裡側的作業較難,而且氣密圈及防爆圈兩端部與輪胎內側面的氣密能力較弱而發生空氣泄漏,從而較難維持空氣壓。
不僅如此,先前的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存在著諸多問題,例如,由於結合在無內胎輪胎的輪圈的整體重量較重而不利於使用或處理,其效率也低,散熱等功能較弱而導致輪胎損傷或變形,還使得輪胎支持功能下降。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0001)韓國公開專利第2001-0092811號(2001年10月27日)
(專利文獻0002)韓國公開專利第10-2004-0053778號(2004年06月24日)
本發明旨在解決所述先前技術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把拱形氣密圈與防爆圈雙重安裝到無內胎輪胎裡側,在輪胎內側的組裝部不結合先前技術的胎唇條而是一體地結合沖孔型的左、右側胎唇板並且結合臂式輪圈,透過該通氣結構不僅能製成超輕量還能發揮出優異的散熱效果。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把輪圈分割成左右不對稱的左、右側本體,所述左、右側本體被左、右側胎唇板(bead plate)支持並且以銷組裝方式和左、右側胎唇板組裝,以結合方式安裝在車軸,透過該簡單的結構簡便地進行組裝作業並且提供優異的結合堅固性。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高無內胎輪胎、氣密圈及輪圈的密封能力與結合能力而阻止無內胎輪胎內部的空氣壓泄漏到外部,防止輪胎輕易脫離輪圈,透過支持輪胎及保持空氣的效果而提供優異的乘車感及行駛穩定性。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以分割方式形成氣密圈並且以空氣遮蔽蓋保持環形態地安裝在無內胎輪胎的組裝部裡側而能提供更優異的組裝作業性。
所述的本發明把拱形氣密圈與防爆圈雙重氣密安裝在無內胎輪胎內側的組裝部裡側,把輪圈結合在所述組裝部,在所述組裝部把環形態的左、右側胎唇板一體地結合在左、右端部,所述輪圈分割成其中央形成軸孔的左、右側本體地形成,所述左側本體讓輻射狀突出形成的臂部末端的卡合凸部被左側胎唇板外側的支撐凸部支持,所述右側本體讓輻射狀突出形成的臂部末端的卡合凸部被右側胎唇板外側的支撐凸部支持,進而以結合方式安裝在車軸。
根據本發明,所述輪圈的右側本體在右側胎唇板外側位置得到支持地安裝,所述左側本體在左側本體的臂部於左側胎唇板外側位置得到支持的狀態下往右側胎唇板方向彎曲地曲折形成左右不對稱結構以便緊貼右側本體裡側。
根據本發明,所述左、右側胎唇板沿著外周緣形成結合槽,一體成型以便讓形成於無內胎輪胎組裝部的左、右端部以不得脫離的方式插入。
根據本發明,所述左、右側胎唇板在圓周上形成複數個沖孔以便憑藉空氣的流通散熱並且實現輕量化。
根據本發明,所述左側本體的臂部末端的卡合凸部及中央往右側突出形成第一、第二結合銷,所述第一結合銷以插入方式結合在形成於左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的第一結合孔,所述第二結合銷則插入形成於右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的第二結合孔和形成於右側本體的臂部末端的卡合凸部的第三結合孔地組裝。
根據本發明,所述氣密圈讓本體分割成至少兩個以上的分割體地形成,在所述本體外側套上橡膠材質的空氣遮蔽蓋給予支持以便讓分割體維持環形態,所述本體的兩端部以“┐”字形狀的緊貼部形成以便在上側與內側包裹左、右側胎唇板的上端邊角部分而氣密地結合。
如前所述的本發明把氣密圈與防爆圈雙重氣密安裝在無內胎輪胎的組裝部裡側,把分割成左、右側本體地形成的輪圈結合到所述組裝部,在所述組裝部不結合先前技術的胎唇條而是把環形態的左、右側胎唇板一體地結合,以所述左、右側胎唇板支持左、右側本體的輻射狀突出的臂部末端,按照該形態以結合方式安裝在車軸,透過前述通氣結構不僅能製成超輕量,還能提供優異的散熱效果。
而且本發明所述把輪圈分割成左右不對稱的左、右側本體,所述左、右側本體被左、右側胎唇板支持並且以銷組裝方式和左、右側胎唇板組裝,以結合方式安裝在車軸,透過該簡單的結構簡便地進行組裝作業並且提供優異的結合堅固性。
而且,本發明提高所述無內胎輪胎、氣密圈及輪圈的密封能力與結合能力而阻止無內胎輪胎內部的空氣壓泄漏到外部,防止輪胎輕易脫離輪圈,透過支持輪胎及保持空氣的效果而提供優異的乘車感及行駛穩定性。
而且,本發明以分割方式形成所述氣密圈並且以空氣遮蔽蓋保持環形態地安裝在無內胎輪胎的組裝部裡側而能提供優異的組裝作業性。
10:無內胎輪胎
11:組裝部
11a、11b:左、右端部
15、15':左、右側胎唇板
16、16':支撐凸部
16a、16'a:第一、第二結合孔
17:結合槽
18:沖孔
20:氣密圈
21:本體
21a:分割體
22:緊貼部
25:空氣遮蔽蓋
30:防爆圈
50:輪圈
51、56:左、右側本體
52、57:臂部
53、58:卡合凸部
54a、54b:第一、第二結合銷
58a:第三結合孔
圖1是本發明無內胎輪胎組合件的整體立體圖。
圖2是圖1的局部剖切立體圖。
圖3是圖2的背面立體圖。
圖4是從圖2所示無內胎輪胎組合件拆下輪圈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是本發明的氣密圈及防爆圈的分離狀態立體圖。
圖6是本發明無內胎輪胎組合件的半剖視圖。
圖7是圖6的“A”部放大圖。
圖8是圖6的“B”部放大圖。
圖9是從圖6所示無內胎輪胎組合件拆下輪圈的狀態的剖視圖。
下面參考圖式具體說明所述發明的優選實施例。
如圖1至圖9所示,本發明的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包括:無內胎輪胎10;氣密圈20與防爆圈30,以拱形雙重安裝在所述無內胎輪胎內側的組裝部11裡側;及輪圈50,結合在所述組裝部。
在此,在所述無內胎輪胎的組裝部11,並不是像先前技術一樣的胎唇條結合在左、右端部11a、11b而是把環形態的左、右側胎唇板15、15'一體地結合在左、右端部11a、11b,所述輪圈50分割成左、右側本體51、56地形成,所述左側本體51讓輻射狀突出形成的臂部52末端的卡合凸部53被左側胎唇板15外側的支撐凸部16支持,而所述右側本體56則讓輻射狀突出形成的臂部57末端的卡合凸部58被右側胎唇板15'外側的支撐凸部16'支持,進而以結合方式安裝在車軸。
所述左、右側胎唇板15、15'沿著外周緣形成結合槽17,一體成型以便讓形成於無內胎輪胎組裝部的左、右端部11a、11b以不得脫離的方式插入。
即,在所述無內胎輪胎10的組裝部11,不結合先前技術的胎唇條而是透過嵌件成型把環形態的胎唇板15、15'一體地結合在左、右端部11a、11b。
所述左、右側胎唇板15、15'在側面方向的圓周上形成複數個沖孔18以便憑藉空氣的流通散熱並且實現輕量化。
而且,所述輪圈的左、右側本體51、56是臂部結構,其以超輕量並且左右互不對稱的結構形成,右側本體56在右側胎唇板15'外側位置得到支持地安裝,左側本體51在左側本體的臂部52於左側胎唇板15外側位置得到支持的狀態下,往右側胎唇板方向彎曲地曲折形成以便緊貼右側本體裡側。
此時,所述左側本體51的臂部52末端的卡合凸部53及中央往右側突出形成第一、第二結合銷54a、54b,所述第一結合銷54a以插入方式結合在形成於左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16的第一結合孔16a,所述第二結合銷54b則插入形成於右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16'的第二結合孔16'a和形成於右側本體的臂部末端的卡合凸部58的第三結合孔58a地組裝。
形成於所述左、右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16、16'的第一、第二結合孔16a、16'a以輻射狀連續形成而得以不受位置影響地順利組裝左、右側本體的第一、第二結合銷,與此同時,還能以輕量結構形成。
所述氣密圈20以合成樹脂或金屬材質形成,所述防爆圈30則以具有緩衝能力的橡膠材質形成,以兩端部緊貼無內胎輪胎10內側的組裝部11裡側地得到支持的方式結合。
此時,所述氣密圈20讓本體21分割成至少兩個以上的分割體21a地形成,在所述本體外側套上橡膠材質的空氣遮蔽蓋25給予支持以便讓分割體維持環形態並且氣密結合在無內胎輪胎的內側面。
所述氣密圈的本體21的兩端部形成“┐”字形狀的緊貼部22以便在上側與內側包裹左、右側胎唇板15、15'的上端邊角部分而氣密地結合。
即,由於充填在所述無內胎輪胎10與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之間的空間的空氣導致空氣壓上升的話,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的彈性會增強,由於所述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的中央與兩側端的整體厚度差異而使得空氣壓從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的中央往兩側端傳遞而集中,從而增強了在無內胎輪胎10的組裝部11裡側緊貼的緊貼能力及結合能力,並且憑此阻止空氣流出。
未說明的符號中,61、61'表示形成於輪圈的左、右側本體中央的軸孔。
下面詳細說明如前所述地構成的本發明的運作及作用。
首先,在無內胎輪胎10的製造過程中,在內側組裝部11的左、右端部11a、11b不像先前技術一樣地使用胎唇條而是一體地形成環形態的左、右側胎唇板15、15'。
此時,無內胎輪胎組裝部的左、右端部11a、11b插入沿著所述左、右側胎唇板15、15'的外周緣形成的結合槽17內部,以前述形態一體成型而形成互相不得脫離的堅固的組裝結構。
在如此製成的所述無內胎輪胎10的組裝部11裡側形成拱形並且把氣密圈20與橡膠材質的防爆圈30予以雙重安裝。
在此,所述氣密圈20讓本體21分割成至少兩個以上的分割體21a,在外側套上橡膠材質的空氣遮蔽蓋25維持環形態並且其相比於一體型還能彎曲地組裝到無內胎輪胎的組裝部11裡側,因此能更順利地插入而結合安裝。
此時,形成於所述氣密圈的本體21兩端部的“┐”字形狀的緊貼部22在上側與內側包裹左、右側胎唇板15、15'的上端邊角部分並氣密結合。
在這樣的狀態下,如圖4所示,把分割成左、右側本體51、56地形成的輪圈50組裝到所述無內胎輪胎10的內部而以結合方式安裝在車軸。
下面更具體說明,所述輪圈的右側本體56讓以輻射狀形成的臂部57末端的卡合凸部58被右側胎唇板15'的支撐凸部16'外側支持地置放,左側本體51則讓以輻射狀形成的臂部52末端的卡合凸部53被左側胎唇板15的支撐凸部16外側支持地置放後結合。
此時,不同於右側本體56,所述輪圈的左側本體51形成了在左側胎唇板15外側位置往右側胎唇板15'方向彎曲地曲折形成的左右不對稱結構,使得所述左側本體51與右側本體56的中央部分互相緊貼地結合。
尤其是,所述左側本體51在臂部52末端的卡合凸部53及臂部中央往右側突出形成第一、第二結合銷54a、54b,所述第一結合銷54a插入形成於左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16的第一結合孔16a,而所述第二結合銷54b則插入形成於右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16'的第二結合孔16'a和形成於右側本體的臂部末端卡合凸部58的第三結合孔58a,而能夠簡單地組裝左、右側本體。
在該狀態下,以形成於所述輪圈的左、右側本體51、56的軸孔插入車軸的狀態進行軸孔結合而得以組裝並安裝。
如前所述地安裝的本發明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在結合於輪胎內部的組裝部11兩側的左、右側胎唇板15、15'上形成複數個沖孔18並且以輻射狀的臂部結構形成所述輪圈的左、右側本體51、56,從而能把整體結構相比於先前技術製作成超輕量,還能透過空氣流通順利散熱而得以大幅減少輪胎的熱膨脹、熱變形。
不僅如此,在所述無內胎輪胎10與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之間的空間充填空氣時,內部空氣壓增加而使得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的彈性增強,由於所述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的中央與兩側端的整體厚度差異而使得空氣壓從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的中央往兩側端傳遞,從而增強了所述氣密圈20及防爆圈30的兩端部在無內胎輪胎10的組裝部11裡側緊貼的緊貼能力及結合能力。
尤其是,形成於所述氣密圈的本體21兩端部的“┐”字形狀的緊貼部22加壓緊貼以便在上側與內側包裹左、右側胎唇板15、15'的上端邊角部分, 從而進一步增強緊貼能力及結合能力而更加阻止空氣流出,憑此提供優異的乘車感及行駛穩定性。
10:無內胎輪胎
11a、11b:左、右端部
15、15':左、右側胎唇板
16、16':支撐凸部
16a、16'a:第一、第二結合孔
18:沖孔
20:氣密圈
30:防爆圈
50:輪圈
51、56:左、右側本體
52:臂部
53:卡合凸部
54a、54b:第一、第二結合銷

Claims (6)

  1. 一種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其中,把拱形氣密圈(20)與防爆圈(30)雙重氣密安裝在無內胎輪胎(10)內側的組裝部(11)裡側,把輪圈(50)結合在所述組裝部(11),在所述組裝部(11)把環形態的左、右側胎唇板(15、15')一體地結合在左、右端部(11a、11b),所述輪圈(50)分割成左、右側本體(51、56)地形成,所述左側本體(51)讓輻射狀突出形成的臂部(52)末端的卡合凸部(53)被左側胎唇板(15)外側的支撐凸部(16)支持,所述右側本體(56)讓輻射狀突出形成的臂部(57)末端的卡合凸部(58)被右側胎唇板(15')外側的支撐凸部(16')支持,進而以結合方式安裝在車軸。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其中,所述輪圈的右側本體(56)在右側胎唇板(15')外側位置得到支持地安裝,所述左側本體(51)在左側本體的臂部(52)於左側胎唇板(15)外側位置得到支持的狀態下,往右側胎唇板方向彎曲地曲折形成左右不對稱結構,以便緊貼右側本體裡側。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其中,所述左、右側胎唇板(15、15')沿著外周緣形成結合槽(17),一體成型以便讓形成於無內胎輪胎組裝部的左、右端部(11a、11b)以不得脫離的方式插入。
  4.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其中,所述左、右側胎唇板(15、15')在圓周上形成複數個沖孔(18),以便憑藉空氣的流通散熱並且實現輕量化。
  5. 如請求項1或2所述之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其中,所述左側本體(51)的臂部(52)末端的卡合凸部(53)及中央往右側突出形成第一、第二結合銷(54a、54b),所述第一結合銷(54a)以插入方式結合在形成於左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16)的第一結合孔(16a),所述第二結合銷(54b)則插入形成於右側胎唇板的支撐凸部(16')的第二結合孔(16'a)和形成於右側本體的臂部末端的卡合凸部(58)的第三結合孔(58a)地組裝。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其中,所述氣密圈(20)讓本體(21)分割成至少兩個以上的分割體(21a)地形成,在所述本體外側套上橡膠材質的空氣遮蔽蓋(25)給予支持以便讓分割體維持環形態,所述本體(21)的兩端部以“┐”字形狀的緊貼部(22)形成以便在上側與內側包裹左、右側胎唇板(15、15')的上端邊角部分而氣密地結合。
TW108141638A 2019-06-17 2019-11-15 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 TWI704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071796 2019-06-17
KR1020190071796A KR102003188B1 (ko) 2019-06-17 2019-06-17 초 경량형 튜브 리스 타이어 조립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04064B true TWI704064B (zh) 2020-09-11
TW202100374A TW202100374A (zh) 2021-01-01

Family

ID=68207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41638A TWI704064B (zh) 2019-06-17 2019-11-15 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2003188B1 (zh)
TW (1) TWI704064B (zh)
WO (1) WO2020256213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801U (zh) * 1989-05-30 1991-01-11
JP2008018799A (ja) * 2006-07-12 2008-01-3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ランフラット用支持体
CN102256823A (zh) * 2008-12-22 2011-11-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轮驱动设备
WO2012008688A2 (ko) * 2010-07-16 2012-01-19 Yoo Hwa-Yale 형상 변형 바퀴
TW201540567A (zh) * 2014-04-24 2015-11-01 Shui-Zhen Xu 一種車胎防刃刺防爆結構
KR101891316B1 (ko) * 2018-07-09 2018-08-23 조환 중장비용 솔리드 타이어 휠 조립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10092811A (ko) 2000-03-27 2001-10-27 류정열 이중 구조를 가지는 튜브리스 타이어 조립체
KR20040053778A (ko) 2002-12-13 2004-06-24 홍석기 휠과 튜브리스 타이어 조립체
KR101799510B1 (ko) * 2016-03-15 2017-11-20 이종규 솔리드 타이어용 휠 및 솔리드 타이어 체결방법
KR102213605B1 (ko) * 2017-07-05 2021-02-08 한국자동차연구원 차량용 휠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801U (zh) * 1989-05-30 1991-01-11
JP2008018799A (ja) * 2006-07-12 2008-01-3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ランフラット用支持体
CN102256823A (zh) * 2008-12-22 2011-11-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轮驱动设备
WO2012008688A2 (ko) * 2010-07-16 2012-01-19 Yoo Hwa-Yale 형상 변형 바퀴
TW201540567A (zh) * 2014-04-24 2015-11-01 Shui-Zhen Xu 一種車胎防刃刺防爆結構
KR101891316B1 (ko) * 2018-07-09 2018-08-23 조환 중장비용 솔리드 타이어 휠 조립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00374A (zh) 2021-01-01
KR102003188B1 (ko) 2019-10-01
WO2020256213A1 (ko) 2020-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8651B (zh) 自行車車輪之輪圈與包含該輪圈之自行車車輪
WO2012002319A1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WO2007146260A3 (en) Fabricated vehicle wheel
CN103057350B (zh) 自行车轮缘结构
JP2007302239A (ja) 固定ストリップに取り付けられたフォーム支持リングを有するランフラットシステム
JPH03241B2 (zh)
JP2020006789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TWI704064B (zh) 超輕量型無內胎輪胎組合件
US3895668A (en) Pneumatic wheel
US4102379A (en) Structure of sealing split rim type wheels
EP3372421B1 (en) Honeycomb rim-type wheel
JP2007523794A (ja) 自動車車輪用シールリング
KR101949029B1 (ko) 자동차용 휠
US20190389247A1 (en) Vehicle wheel
CN110682736A (zh) 轮胎轮毂组装体
JP2007076392A (ja) 空気のう、及びバルブスパッド
CN113365854B (zh) 具备单一截面结构的无内胎轮胎总成
WO2020161550A3 (en) Wheel rim structure for motor-vehicles
US2906315A (en) Mountings for tubeless pneumatic tires on vehicle wheels
CN110722926A (zh) 车辆用轮毂
CN109203861A (zh) 车轮轮胎
CN214874032U (zh) 非充气轮胎
JP3488744B2 (ja) ワイヤスポーク式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ホ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4874031U (zh) 非充气轮胎
JP2010095041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