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96953B - 資訊讀取裝置 - Google Patents

資訊讀取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96953B
TWI696953B TW107134102A TW107134102A TWI696953B TW I696953 B TWI696953 B TW I696953B TW 107134102 A TW107134102 A TW 107134102A TW 107134102 A TW107134102 A TW 107134102A TW I696953 B TWI696953 B TW I6969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information reading
information
reading device
touch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41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3660A (zh
Inventor
杉浦晃浩
栗山真明
鴻巣光司
菱田浩史
石井秀典
山崎善弘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電裝威福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0686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7936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513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3977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電裝威福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電裝威福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36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36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96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9695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8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 G06K7/1088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and-held scanners
    • G06K7/1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and-held scanners adaptations to make the hand-held scanner useable as a fixed scann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0013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 G06K7/0017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galvanic contacts, e.g. card connectors for ISO-7816 compliant smart cards or memory cards, e.g. SD card readers the reading head of the connector being removably attached to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8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 G06K7/1088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and-held scann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8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 G06K7/1088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and-held scanners
    • G06K7/1089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and-held scanners the scanner to be worn on a finger or on a wris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using light without selection of wavelength, e.g. sensing reflected white light
    • G06K7/1404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 G06K7/1408Methods for optical code recognition the method being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type of code
    • G06K7/14172D bar c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Abstract

資訊讀取裝置係具備裝置本體(10)與構成其外廓的框體(11)。於框體(11),收容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51),該內側墊片(51)係從內側組裝於框體(11)的觸控檢測位置(15)。然後,相對於裝置本體(10)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70)係具備施加因應觸控操作之電荷的觸控電極墊片(71)、觸控電極墊片(71)電性連接於一端的配線部(73)、及電性連接配線部(73)之另一端的傳達墊片(72),傳達墊片(72)係從框體(11)的外側組裝於觸控檢測位置(15)。又,作為其他樣態,也提供具有優良操作性且用以提升檢測精度之構造的資訊讀取裝置。進而,作為其他樣態,也提供即使周圍環境變化也可維持必要的檢測精度之構造的資訊讀取裝置。

Description

資訊讀取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光學讀取資訊碼或文字資訊等之光學資訊的資訊讀取裝置。
先前,藉由工廠的採集作業等,讀取附加於物品之資訊的作業利用資訊讀取裝置,謀求作業的效率化。作為此種資訊讀取裝置,常利用光學讀取包含QR碼(註冊商標)等之資訊碼及文字資訊等的光學資訊的光學資訊讀取裝置、利用無線通訊來讀取RFID標籤及IC卡等的無線標籤讀取機等。
利用此種資訊讀取裝置來進行讀取作業時,根據其作業環境等,有將開始讀取處理時所操作之開關部設為相對於裝置本體作為其他個體的構造為佳的狀況。另一方面,有不採用利用無線通訊將開關部的操作訊號發送至裝置本體的構造為佳的狀況。
如此,作為不利用無線通訊,將開關部與裝置本體構成為其他個體的資訊讀取裝置,例如公知後述專利文獻1所揭示的資訊終端裝置。該資訊終端裝置係以具備相對於裝置本體成為其他個體的槓桿開關式觸發器之方式構成,觸發器與裝置本體透過引線電性連接。
另一方面,光學讀取包含QR碼(註冊商標)等之資訊碼及文字資訊等的光學資訊的光學資訊讀取裝置及利用無線通訊來讀取RFID標籤及IC卡等的無線標籤讀取機等的資訊讀取裝置,大多為設置有開始讀取時所操作之觸發開關的構造。在此種構造中,作為觸發開關,採用具有機械式開關之驅動部分的開關的話,在觸發開關的操作次數較多的運用中,有因為操作耐久壽命而觸發開關故障的狀況。為了解決此種問題,考量作為觸發開關而採用靜電容方式的靜電開關,作為採用此種開關的資訊讀取裝置,例如公知後述專利文獻2所揭示的手持式資訊讀取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9-104376號公報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04-16058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在利用資訊讀取裝置的讀取作業中,為了讀取配置於各種場所的讀取對象,單以從裝置本體拉出之引線連接於開關部之方式構成的話,因為讀取作業時所產生的拉伸力等,引線容易破損等。又,在如上述之連接構造中,也無法簡單地進行引線的修理‧交換等,採用易進行開關部及引線的交換的連接器等的話,因防水對策等,不僅零件數量增加,構造也會變複雜。
然而,如上所述,作為觸發開關而採用靜電容方式的靜電開關的構造中,在進行接觸位於靜電開關的電極的正上方之框體的外面的觸控操作時,依據隔著框體的壁部產生於電極與人體之間的寄生電容的大小,來進行ON/OFF判定。因此,根據ON/OFF判定用的閾值,有因為起因於個人差的感度差(所檢測出之靜電容的差)而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降低的狀況。
相對於此,以不管誰進行觸控操作,靜電開關也會反應之方式僅減低ON/OFF判定用的閾值的話,靜電開關的反應區域會變大,故對於確實地OFF來說放開手指等的動作也會變大。如此一來,連續重複ON/OFF操作時,需要重複進行如大幅離開電極的觸控操作,導致進行觸控操作的手指等會疲憊。又,因為周圍的溫度變化或金屬等的接近而靜電開關本身的靜電容變化的話,有因為無法正確地進行ON/OFF判定而資訊讀取裝置錯誤動作的可能性。
又,如上所述,在作為觸發開關而採用靜電容方式的靜電開關的構造中,有靜電開關所用之靜電容方式的感測器的檢測值起因於周圍溫度等的周圍環境等而不均的狀況。如此一來,像起因於周圍環境等之檢測值的不均變大的狀況中,對於為了維持作為觸發開關所需之檢測精度來說,需要配合其周圍環境等,進行靜電容方式之感測器的感度調整等的調整作業。因此,每於所利用之周圍環境改變時進行如上所述之調整作業的話,有作業效率變差的問題。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所發明者,其目的係提供即使不利用無線通訊,將開關部與裝置本體構成為其他個體的狀況中,也可容易進行開關部的交換的構造。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所發明者,其其他目的係提供即使利用靜電容方式的開關來檢測出觸控操作的狀況中,也可獲得優良操作性且提升觸控操作之檢測精度的構造。
進而,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之課題所發明者,其其他目的係提供即使周圍環境等變化的狀況中,也不需要調整作業等而針對觸控檢測維持需要之檢測精度的構造。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第1樣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係 具備具有可讀取讀取對象(C)的資訊之資訊讀取部(40,23)的裝置本體(10,10a,10b),與相對於前述裝置本體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70,70a~70d)的資訊讀取裝置(1,1a,1b),其特徵為: 於構成前述裝置本體之外廓的框體(11,11c),收容前述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51); 前述內側墊片,係從內側組裝於前述框體的所定位置(15); 前述開關部,係具備: 觸控電極墊片(71),係被施加因應觸控操作的電荷; 配線部(73),係於一端電性連接前述觸控電極墊片;及 傳達墊片(72),係電性連接前述配線部的另一端; 前述傳達墊片,係從前述框體的外側組裝於前述所定位置。
又,第2樣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係 具備具有可讀取讀取對象(C)的資訊之資訊讀取部(40,23)的裝置本體(10,10a,10b),與相對於前述裝置本體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90)的資訊讀取裝置(1b,1c),其特徵為: 於構成前述裝置本體之外廓的框體(11c),收容前述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51); 前述內側墊片,係從內側組裝於前述框體的所定位置(15); 前述開關部,係具備: 第1墊片(91),係被施加所定電荷; 第2墊片(92),係從前述框體的外側組裝於前述所定位置;及 切換部(93),係切換因應可動部(93a)所致之可動狀態,施加於前述第1墊片的前述所定電荷供給至前述第2墊片的供給狀態與前述所定電荷不供給至前述第2供給的非供給狀態。
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第3樣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0,10a),其特徵為具備: 資訊讀取部(23,40),係可讀取讀取對象的資訊; 靜電容方式的開關(50),係具有開始前述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時被觸控操作的觸控電極(51); 框體(11),係收容前述開關; 檢測部(40,60),係針對前述觸控電極檢測出靜電容;及 控制部(40),係依據前述檢測部所致之檢測結果,進行因應對於前述開關的操作之前述資訊讀取部的控制; 於前述框體,形成使前述觸控電極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成可直接進行觸控操作的凹部(15)。
又,第4樣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0b),其特徵為具備: 資訊讀取部(23,40),係可讀取讀取對象的資訊; 靜電容方式的開關(80),係具有開始前述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時被觸控操作的觸控電極(81); 框體(11),係前述觸控電極設置於外面; 檢測部(40,60a),係針對前述觸控電極檢測出靜電容;及 控制部(40),係依據前述檢測部所致之檢測結果,進行因應對於前述開關的操作之前述資訊讀取部的控制; 前述觸控電極,係可彈性變形; 於前述框體,設置有彈性變形之前述觸控電極的一部分(83)接觸的第2電極(64); 前述檢測部,係進而構成為可檢測出前述觸控電極的一部分與前述第2電極的接觸; 前述控制部,係藉由前述檢測部檢測出前述觸控電極的一部分與前述第2電極的接觸時,進行所定控制。 進而,為了達成前述目的,第5樣態的發明,係 具有可讀取讀取對象之資訊的資訊讀取部(23,40),開始該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時被觸控的觸控檢測位置(15)設置於框體(11)之外面(12)的資訊讀取裝置(10),其特徵為具備: 靜電容方式的主感測器(52),係配置於前述觸控檢測位置; 靜電容方式的輔助感測器(53),係配置於與前述觸控檢測位置不同之位置;及 檢測部(40),係可依據前述主感測器之檢測值及前述輔助感測器之檢測值的差(ΔN)與所定閾值(ΔNth)的比較結果,檢測出對前述觸控檢測位置的觸控; 前述資訊讀取部,係藉由前述檢測部檢測出對前述觸控檢測位置的觸控時,開始前述讀取。 再者,前述各括弧內的符號是表示與後述之實施形態所記載之具體手段的對應關係者。 [發明的效果]
在第1樣態的發明中,於構成裝置本體之外廓的框體,收容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該內側墊片係從內側組裝於框體的所定位置。然後,相對於裝置本體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係具備施加因應觸控操作之電荷的觸控電極墊片、觸控電極墊片電性連接於一端的配線部、及電性連接配線部之另一端的傳達墊片,傳達墊片係從框體的外側組裝於前述所定位置。
藉此,在前述所定位置中傳達墊片與內側墊片透過框體電容耦合,故利用對於從裝置本體分離之開關部的觸控電極墊片進行觸控操作,可開始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尤其,傳達墊片僅從外側組裝於框體的所定位置,並未直接連接於內側墊片,所以,可容易從框體卸下傳達墊片。所以,即使不利用無線通訊,並將開關部與裝置本體構成為其他個體的狀況中,也可容易進行開關部的交換。
在第2樣態的發明中,於構成裝置本體之外廓的框體,收容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該內側墊片係從內側組裝於框體的所定位置。然後,相對於裝置本體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係具備被施加所定電荷的第1墊片、從框體的外側組裝於前述所定位置的第2墊片、及切換因應可動部所致之可動狀態而施加於第1墊片的所定電荷被施加於第2墊片的供給狀態與非供給狀態的切換部。
藉此,在前述所定位置中第2墊片與內側墊片透過框體電容耦合,故利用使從裝置本體分離之開關部的可動部在所定狀態下可動,即使像以戴上手套的手來操作開關部的狀況中,也可開始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尤其,第2墊片僅從外側組裝於框體的所定位置,並未直接連接於內側墊片,所以,可容易從框體卸下第2墊片。所以,即使不利用無線通訊,並將開關部與裝置本體構成為其他個體的狀況中,也可容易進行開關部的交換。
在第3樣態的發明中,針對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觸控電極,藉由檢測部檢測出靜電容,並依據該檢測結果,藉由控制部進行因應對於開關的操作之資訊讀取部的控制。然後,於框體,形成使觸控電極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成可直接進行觸控操作的凹部。
如此,因為是利用凹部而直接接觸觸控電極的構造,故相較於進行隔著框體壁部的觸控操作之先前的構造,可增加觸控操作時所檢測出的靜電容。因此,可抑制起因於個人差之感度差及周圍的溫度變化、金屬等的接近所致之對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之影響。進而,由於觸控操作時所檢測出的靜電容變大,可將ON/OFF判定用的閾值,在根據檢測值為閾值以下以進行ON判定時設定為更低,在根據檢測值為閾值以上以進行ON判定時設定為更高,故也不需要大幅離開電極的觸控操作,可提升操作性。所以,即使利用靜電容方式的開關來檢測出觸控操作的狀況中,也可實現優良操作性且可提升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的構造。
又,在第4樣態的發明中,針對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觸控電極,藉由檢測部檢測出靜電容,並依據該檢測結果,藉由控制部進行因應對於開關的操作之資訊讀取部的控制。然後,於框體,設置已彈性變形之觸控電極的一部分接觸的第2電極,藉由檢測部檢測出觸控電極的一部分與第2電極的接觸的話,則藉由控制部進行所定控制。
如此,因為是直接接觸觸控電極的構造,故相較於進行隔著框體壁部的觸控操作之先前的構造,可增加觸控操作時所檢測出的靜電容。因此,可抑制起因於個人差之感度差及周圍的溫度變化、金屬等的接近所致之對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之影響。進而,由於觸控操作時所檢測出的靜電容變大,可將ON/OFF判定用的閾值,在根據檢測值為閾值以下以進行ON判定時設定為更低,在根據檢測值為閾值以上以進行ON判定時設定為更高,故也不需要大幅離開電極的觸控操作,可提升操作性。所以,即使利用靜電容方式的開關來檢測出觸控操作的狀況中,也可實現優良操作性且可提升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的構造。
尤其,藉由檢測部檢測出觸控電極的一部分與第2電極的接觸的話,則藉由控制部進行所定控制,故利用將該所定控制,設為與根據靜電容的檢測值為閾值以下以進行ON判定(或根據閾值以上以進行ON判定)時所進行的控制相同的內容,除了作為靜電開關的功能之外,可兼備作為將觸控電極的一部分與第2電極的接觸利用來作為接點方式之機械開關的功能。如此,由於可利用兩種方式來檢測出觸控操作,即使靜電容的檢測電路發生異常的狀況及發生機械開關的接點不良的狀況等,在任一方式中發生異常的狀況中,也可抑制如資訊讀取裝置無法作用的異常事態,可更加提升檢測精度。
進而,利用將前述所定控制,設為與根據靜電容的檢測值為閾值以下以進行ON判定(或根據為閾值以上進行ON判定)時所進行的控制相同的內容,也可分別具有作為靜電開關的功能與作為機械開關的功能。例如,作為以靜電開關產生作用的控制內容,可使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開始,作為以機械開關產生作用的控制內容,可進行資訊讀取裝置之電源的ON/OFF。
又,在第5樣態的發明中,於開始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時被觸控的觸控檢測位置,配置靜電容方式的主感測器,於與前述觸控檢測位置不同的位置,配置靜電容方式的輔助感測器。然後,依據主感測器之檢測值及輔助感測器之檢測值的差與所定閾值的比較結果,藉由檢測部檢測出對觸控檢測位置的觸控的話,則開始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
在此種構造中,即使因應周圍環境等的變化而主感測器的檢測值變化的狀況中,輔助感測器的檢測值也以相同傾向變化,所以,主感測器之檢測值及輔助感測器之檢測值的差,難以被周圍環境等的變化影響。如此,比較難以被周圍環境等的變化影響之檢測值的差與前述所定閾值,所以,可抑制觸控檢測相關之周圍環境等的變化的影響。另一方面,開始讀取時觸控檢測位置被觸控的話,主感測器的檢測值相對於輔助感測器的檢測值會大幅變化,故可因應檢測值的差,檢測出對觸控檢測位置之觸控的有無。所以,即使周圍環境等變化的狀況中也不需要調整作業等,可維持觸控檢測所需之檢測精度。
[第1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具體實現本發明的資訊讀取裝置的第1實施形態,參照圖面來進行說明。 圖1所示之資訊讀取裝置1係構成為對資訊碼(條碼及二維碼等)C及文字資訊等的光學資訊進行攝像並光學讀取的光學資訊讀取裝置者。
資訊讀取裝置1係以具備具有可光學讀取資訊碼C等之資訊讀取部的裝置本體10,與相對於裝置本體10可交換地構成為其他個體的開關部70之方式構成。資訊讀取裝置1係構成為可利用於圖1所示般載置於載置台S等來進行讀取作業的固定型,與握持卸下開關部70之狀態的裝置本體10來進行讀取作業的攜帶型雙方。
首先,針對可單體地光學讀取資訊碼C等的裝置本體10,參照圖面詳細說明。 如圖2(A)(B)所示,裝置本體10係藉由組裝上殼體11a及下殼體11b所構成的框體11形成外廓,於該框體11內收容由各種電性零件等所成的電路部20。框體11係藉由以由ABS樹脂等的合成樹脂所成之上殼體11a及下殼體11b在組裝時不露出於外部之方式在設置於框體內部側的複數卡合處卡合,可不利用螺絲構件等的其他構件來構成。於框體11的長邊方向(相當於Z軸方向)之一端側,形成擷取來自資訊碼C等的反射光的讀取口13,又,於長邊方向另一端側,形成纜線安裝部14。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前述Z軸方向為基準,如圖示般,為了說明方便而設定具有X軸方向(寬度方向)及Y軸方向(高度方向:如圖2B所示,具有朝上方向及朝下方向)的XYZ座標軸。該XYZ座標軸雖未圖示,但適用於剩下之其他的框體的說明。
框體11係為了在從上殼體11a側握持之狀態下容易讓讀取口13朝向讀取對象,如圖2(B)所示,以長邊方向中間部位以成為凸狀之方式滑順地往上側彎曲。又,於成為上殼體11a的讀取口13附近之外面的上面12,為了讓在攜帶型中利用時應觸控的範圍更為明確,設置有稍微往下方凹陷的觸控檢測位置15。又,框體11係為了在握持的狀態下容易對於觸控檢測位置15進行觸控操作,以比觸控檢測位置15更靠纜線安裝部14側的握持部的寬度窄於包含觸控檢測位置15的讀取口13側的讀取部之方式形成。
接著,針對裝置本體10的電性構造,參照圖面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收容於框體11的電路部20係主要具備照明光源21、受光感測器23、成像透鏡25等的光學系,與記憶體35、控制部40等的微型電腦(以下稱為「微電腦」)系。
光學系分為投光光學系與受光光學系。構成投光光學系的照明光源21係具有可讓照明光Lf發光之照明手段的功能者,例如由紅色的LED與設置於該LED的射出側的透鏡所構成。
受光光學系係藉由受光感測器23、成像透鏡25等所構成。受光感測器23係例如構成為將C-MOS或CCD等的固體攝像元件即受光元件二維排列的區域感測器者,以作為大略方形狀的受光區域,具有受光面23a之方式構成。該受光感測器23係可利用受光面23a對透過成像透鏡25射入之入射光進行受光地安裝於印刷配線板(省略圖示)。
成像透鏡25係具有作為將從外部透過讀取口13射入之入射光進行聚光,可將像成像於受光感測器23的受光面23a的成像光學系之功能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從照明光源21照射之照明光Lf在資訊碼C及附加該資訊碼C的物品R等反射之後,以成像透鏡25對該反射光Lr進行聚光,使碼像成像於受光感測器23的受光面23a。
微電腦系係由放大電路31、A/D轉換電路33、記憶體35、位址產生電路36、同步訊號產生電路38、控制部40、觸控操作檢測部50、發光部43、蜂鳴器44、振動器45、通訊介面48等所構成。
從光學系的受光感測器23輸出之畫像訊號(類比訊號)係利用輸入至放大電路31以所定增益放大之後,被輸入至A/D轉換電路33,從類比訊號轉換成數位訊號。然後,被數位化的畫像訊號,亦即畫像資料(畫像資訊)被輸入至藉由ROM、RAM等之公知的記憶媒體所構成的記憶體35時,積存於所定儲存區域。再者,同步訊號產生電路38係構成為可產生對於受光感測器23及位址產生電路36的同步訊號,又,位址產生電路36係構成為可依據從該同步訊號產生電路38供給的同步訊號,產生儲存於記憶體35的畫像資料的儲存位址。
控制部40係可控制裝置本體10整體的微電腦,由CPU、系統匯流排、輸出入介面等所成者,可與記憶體35一起構成資訊處理裝置且具有資訊處理功能。控制部40係以進行解析記憶於記憶體35之資訊碼C的畫像資料,利用公知的解讀方法解讀被記錄於該資訊碼C的資料的讀取處理之方式構成。再者,控制部40係與受光感測器23一起可相當於可讀取讀取對象之資訊的「資訊讀取部」之一例。
又,控制部40係構成為可透過內藏之輸出入介面而與各種輸出入裝置連接,在本實施形態的狀況中,連接發光部43、蜂鳴器44、振動器45、通訊介面48等。藉此,例如可進行發光部43的點燈、非點燈、可產生嗶嗶聲及警報聲之蜂鳴器44的鳴動的ONOFF、振動器45的驅動控制、通訊介面48的控制等。
又,於控制部40,連接用以將因應對於觸控檢測位置15之觸控操作的有無的訊號輸出至控制部40的觸控操作檢測部50。控制部40係以利用觸控操作檢測部50檢測出對於觸控檢測位置15之觸控操作的有無之方式作用,檢測出對於觸控檢測位置15之觸控操作時,則開始前述讀取處理。
觸控操作檢測部50係具有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功能者,以具備內側墊片51與觸控檢測電路60之方式構成。內側墊片51係如圖2(A)所示,對於觸控檢測位置15從上殼體11a的內面側組裝,配置於框體11內。藉此,對觸控檢測位置15進行觸控時,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會追加至內側墊片51。
觸控檢測電路60係接受來自控制部40的切換訊號CLK,用以將內側墊片51的靜電容轉換成計數值N並予以取得的電路。針對該觸控檢測電路60的功能,參照圖4進行詳細說明。 觸控檢測電路60係如圖4所示,具備切換元件61、電路保護用電阻Ro、電容器C1、放電電阻R1、比較器62。藉由來自電源B的電力供給,電荷積存於感測器配線上的漂浮電容Co1。
測定內側墊片51的靜電容時,因應與前述切換訊號CLK之切換元件61的切換動作,在電源B側與比較器62側中切換感測器線的連接。連接於比較器62側的話,積存於漂浮電容Co1的電荷移動至電容器C1,比較器62的負輸入電壓V-會增加。另一方面,連接切換成電源側的話,負輸入電壓V-因為放電電阻R1逐漸減少,並且電荷再次積存於漂浮電容Co1。
藉由重複此種切換元件61的切換動作,逐漸增加之負輸入電壓V-超過正輸入電壓Vref時,比較器62的輸出從Hi切換成Lo,控制部40停止切換訊號CLK的輸出。控制部40可利用計算比較器62的輸出從Hi切換成Lo為止所需之切換次數,將內側墊片51的靜電容轉換成計數值N並予以取得。
然後,觸控檢測位置15被觸控時,因為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追加至內側墊片51,感測器側的靜電容成為Co1+Cf,被積存的電荷量增加。因此,如上所述般重複切換的話,負輸入電壓V-會比未觸控時更早超越正輸入電壓Vref,故切換次數變少,計數值N變小。亦即,內側墊片51所致之計數值N係因應對觸控檢測位置15之觸控的有無而變動。
例如圖5所例示般,觸控檢測位置15的周圍什麼都沒有的開放狀態的話,計數值N計測比較高的數字,在手指接觸或接近觸控檢測位置15的觸控操作狀態中,計數值N被測定較低的數字。如此測定之計數值N成為所定閾值以下的話則檢測出觸控操作,藉由控制部40開始前述讀取處理。之後,手指離開觸控檢測位置15回到開放狀態的話,所計測之計數值N變大,成為可檢測出觸控操作的狀態。
接著,針對相對於裝置本體10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70進行詳述。 如圖1所示,開關部70係具備觸控電極墊片71與傳達墊片72,觸控電極墊片71與傳達墊片72藉由配線部73電性連接所構成。觸控電極墊片71係在藉由墊片保持部74保持之狀態下,將資訊讀取裝置1作為固定型利用時施加因應觸控操作的電荷的墊片,利用藉由聚醯亞胺等的樹脂薄膜覆蓋,進行對於防水‧防酸等的對策。同樣地,傳達墊片72也以藉由聚醯亞胺等的樹脂薄膜覆蓋之方式構成。配線部73係為了容易進行對於傳達墊片72之觸控電極墊片71的布置,例如藉由屈伸性的纜線及可撓性印刷配線板(FPC)所構成。
如此構成的開關部70係將資訊讀取裝置1作為固定型利用時,傳達墊片72對於觸控檢測位置15從框體11的外側組裝。利用該組裝使用雙面膠帶,可將傳達墊片72可裝卸地組裝於觸控檢測位置15。
藉由此種組裝狀態,如圖6所示,在觸控檢測位置15隔著框體11的厚度,位於框體11之外側的傳達墊片72與位於框體11之內側的內側墊片51以對向之方式電容耦合(參照圖6的符號Co3)。
在此種連接構造中,測定觸控電極墊片71的靜電容時,因應與前述切換訊號CLK因應之切換元件61的切換動作,使感測器線的連接在電源B側與比較器62側中切換時連接於比較器62側的話,積存於漂浮電容Co1與開關部70之漂浮電容Co2的電荷移動至電容器C1,比較器62的負輸入電壓V-增加。另一方面,連接切換成電源側的話,負輸入電壓V-因為放電電阻R1逐漸減少,並且電荷再次積存於漂浮電容Co1、Co2。
藉由重複此種切換元件61的切換動作,逐漸增加之負輸入電壓V-超過正輸入電壓Vref1時,比較器62的輸出從Hi切換成Lo,控制部40停止切換訊號CLK的輸出。控制部40可利用計算比較器62的輸出從Hi切換成Lo為止所需之切換次數,將觸控電極墊片71的靜電容轉換成計數值N並予以取得。
因此,觸控電極墊片71被觸控時,因為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透過傳達墊片72追加至內側墊片51而積存的電荷量增加,計數值N變小。亦即,可將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的觸控操作傳達至裝置本體10,可藉由開關部70控制控制部40所致之前述讀取處理的開始。再者,觸控檢測位置15可相當於傳達墊片72從框體11的外側組裝的「所定位置」。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中,於構成裝置本體10之外廓的框體11,收容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51,該內側墊片51係從內側組裝於框體11的觸控檢測位置15。然後,相對於裝置本體10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70係具備施加因應觸控操作之電荷的觸控電極墊片71、觸控電極墊片71電性連接於一端的配線部73、及電性連接配線部73之另一端的傳達墊片72,傳達墊片72係從框體11的外側組裝於觸控檢測位置15。
藉此,在觸控檢測位置15中傳達墊片72與內側墊片51透過框體11電容耦合,故利用對於從裝置本體10分離之開關部70的觸控電極墊片71進行觸控操作,可開始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亦即,即使不直接觸控觸控檢測位置15,也可在離開的位置進行遠隔操作。
然後,傳達墊片72僅從外側組裝於框體11的觸控檢測位置15,並未直接連接於內側墊片51,所以,可容易從框體11卸下傳達墊片72。所以,即使不利用無線通訊,並將開關部70與裝置本體10構成為其他個體的狀況中,也可容易進行開關部70的交換。
尤其,傳達墊片72係對於觸控檢測位置15使用雙面膠帶等從框體11的外側可裝卸地組裝,故可更容易進行開關部70的交換。
進而,傳達墊片72係藉由聚醯亞胺等的樹脂薄膜覆蓋,故即使在像水滴等會進入傳達墊片72與框體11的觸控檢測位置15之間的環境中使用的狀況中,也可不讓傳達墊片72生鏽,防止接點不良。
[第2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7進行說明。 在本第2實施形態中,主要在讀取作業者所安裝的保持座保持裝置本體之處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異。因此,於與第1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分,附加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如圖7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a係以具備具有與前述裝置本體10及開關部70同等的讀取功能之裝置本體10a及開關部70a,與保持裝置本體10a及開關部70a的保持座80之方式構成。
裝置本體10a係其框體11c形成為大略箱子狀,於其框體11c內收容相當於上述之電路部20的電路部。然後,於框體11c的上面設置觸控檢測位置15,於觸控檢測位置15附近的側面設置開口成矩形狀的讀取口13。上述之觸控操作檢測部50的內側墊片51係以對於觸控檢測位置15從框體11c的內面側組裝之方式配置於框體11c內。該裝置本體10a係針對讀取的資料等,與外部機器進行無線通訊,藉由構成為電池驅動方式,成為纜線等不會被拉出至外部的構造。
保持座80係如圖7所示,以具備組裝於讀取作業者的手之手套81與在讀取作業者的手背部分保持裝置本體10a的保持部82之方式構成。手套81係以5隻手指的前端側分別露出之方式形成,於其外面,具體來說,食指的根部部分的拇指側,可利用拇指觸控操作地配置觸控電極墊片71。
保持部82係以所保持之裝置本體10a的讀取口13朝向安裝手套81之手的食指等的手指尖延伸的方向之方式形成。於保持部82的內面,在接觸被保持之裝置本體10a的觸控檢測位置15的位置,配置傳達墊片72。因此,在藉由保持部82保持裝置本體10a的狀態中,成為傳達墊片72與內側墊片51可透過框體11c電容耦合的狀態。
然後,本實施形態的開關部70a係以具備設置於手套81的觸控電極墊片71、設置於保持部82的傳達墊片72、電性連接觸控電極墊片71及傳達墊片72的配線部73之方式構成。
在如此構成的資訊讀取裝置1a中,讀取作業時,利用安裝手套81之手的拇指對保持裝置本體10a之保持座80的觸控電極墊片71進行觸控操作。藉此,以控制部40測定之計數值N成為所定閾值以下,因應檢測出的觸控操作,開始前述讀取處理。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a中,設置可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身體,且保持裝置本體10a的保持座80,觸控電極墊片71係配置於保持座80的外面。藉此,讀取作業者係由於不需要以手握持裝置本體10a及開關部70a,兩手變成自由,由於也沒有纜線等所致之動作的限制,可謀求包含讀取作業之作業性的提升。
尤其,保持座80係構成為可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手,觸控電極墊片71係配置於可利用安裝保持座80之手的拇指進行觸控操作的位置。藉此,僅利用安裝保持座80的單手即可進行觸控操作,可謀求更進一步之作業性的提升。
再者,觸控電極墊片71並不限於配置於利用安裝保持座80之手的拇指即可進行觸控操作的位置,配置於利用食指等之其他手指可進行觸控操作的位置亦可。又,觸控電極墊片71係例如配置於可利用與安裝保持座80的手相反的手進行觸控操作的位置亦可。
又,觸控電極墊片71係如圖8所例示,以手套81覆蓋到食指等的指尖為止之方式構成時,配置於覆蓋其指尖之手套81的外側的位置亦可。藉此,僅利用使被觸控電極墊片71覆蓋的指尖,接觸資訊碼C或附加其資訊碼C的物品R等、其他構造物等,即可容易進行觸控操作。亦即,可利用使指尖接觸資訊碼C等的感覺上的觸控操作,開始讀取作業。
尤其,在此種構造中,保持座80的保持部82係以讀取口13朝向被觸控電極墊片71覆蓋之指尖延伸的方向之方式保持裝置本體10a。藉此,進行觸控操作時,利用使指尖的觸控電極墊片71接觸資訊碼C或附加資訊碼C的物品R等,如圖8所例示,容易讓讀取口13朝向其資訊碼C,所以,可更圓滑地進行讀取資訊碼C的讀取作業。
又,開關部70a並不限於組入保持座80,為了進一步可進行交換,構成可對於保持座80裝卸亦可。例如,如圖9(A)(B)所例示,開關部70a係以可利用藉由黏扣帶(例如隱形膠帶(註冊商標)等)所構成的裝卸構件75,與雙面膠帶等的厚度變薄的裝卸構件76,在裝卸構件76與觸控檢測位置15接觸等的狀態下對於保持座80裝卸之方式構成。藉此,開關部70a破損等的狀況中,不用交換保持座80整體,僅交換開關部70a即可對應。再者,根據使用環境等,以無法容易卸下裝卸構件76與觸控檢測位置15之方式固定亦可。又,於本實施形態及前述第1實施形態中,根據使用環境等,以無法容易卸下傳達墊片72之方式直接固定於觸控檢測位置15亦可。
[第3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10及圖11進行說明。 在本第3實施形態中,主要在採用賦予操作感的開關部之處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異。因此,於與第1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分,附加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係以相對於前述第1實施形態,採用開關部70b來代替開關部70之方式構成。該開關部70b係如圖10(A)(B)所示,以具備對於開關部70進而覆蓋觸控電極墊片71的護蓋110,與從觸控電極墊片71側彈性地支持護蓋110的支持部120之方式構成。
護蓋110係藉由合成樹脂等形成,以一體地具備大略薄板狀的頂板部111與從該頂板部111的兩端分別下垂的側板部112、113之方式構成。於兩側板部112、113的下端,分別形成防止脫落用的爪部112a、113a。於頂板部111的下面,在側板部112、113的附近形成往下方突出的擋止部114、115。
支持部120係藉由合成橡膠等的彈性構件,覆蓋觸控電極墊片71,以外緣的環狀突起121越往上方側越細之方式突出形成。
護蓋110係在側板部112、113的中間部位插通形成於墊片保持部74之上面的一對縫隙74a之狀態下,以覆蓋觸控電極墊片71及支持部120之方式組裝於墊片保持部74。
在如此構成的開關部70b中,外力等不作用於頂板部111的狀況中,護蓋110係藉由環狀突起121從下方彈撥,爪部112a、113a卡合於縫隙74a的緣部之狀態下,藉由支持部120彈性地支持(參照圖10(A))。
然後,頂板部111朝向觸控電極墊片71被按壓時,如圖10(B)所示,擋止部114、115接觸墊片保持部74的上面為止,環狀突起121等會彈性變形。
在本實施形態中,頂板部111的厚度及側板部112、113的長度、環狀突起121的高度等,係以不按壓頂板部111僅接觸的手指的話,其靜電容不會追加至觸控電極墊片71,按壓頂板部111之手指的靜電容會追加至觸控電極墊片71之方式設定。
因此,僅手指等接觸頂板部111的程度中,手指等的靜電容不會追加至觸控電極墊片71,故如圖11的按壓前狀態Ta1所示,計數值N被計測出比所定閾值Nth更大值,也不會檢測出觸控操作。另一方面,利用開始按壓頂板部111的按壓操作,進行按壓操作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透過傳達墊片72開始追加至內側墊片51,計數值N開始減少。之後,如圖10(B)所示,利用擋止部114、115接觸墊片保持部74的上面為止按壓頂板部111,如圖11的按壓完成狀態Ta2所示,計數值N被計測出比所定閾值Nth還小之值,被檢測出為觸控操作。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中,開關部70b係具備覆蓋觸控電極墊片71的護蓋110,與以將護蓋110朝向觸控電極墊片71按壓之手指接近觸控電極墊片71之方式,彈性地支持護蓋110的支持部120。藉此,一邊具有作為靜電容方式的開關之功能,一邊可對讀取作業者賦予將護蓋110朝向觸控電極墊片71按壓的操作感,讀取作業者係可像機械開關等般感覺上認知到是否進行了操作。
再者,利用護蓋110及支持部120之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構造,也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
[第4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12及圖13進行說明。 在本第4實施形態中,主要在採用可進行兩階段之操作的開關部之處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異。因此,於與第1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分,附加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係以相對於前述第1實施形態,採用開關部70c來代替開關部70之方式構成。該開關部70c係如圖12(A)~(C)所示,相對於開關部70,以又再具備導電體130之方式構成。
導電體130係利用藉由導電性的薄板構件形成為大略半球面狀(圓頂狀),構成為頂部131可往內側彈性地凹陷變形,於頂部131的內面,設置有朝下方突出之導電性的突起132。該導電體130係以覆蓋觸控電極墊片71,突起132隔著所定間隙與觸控電極墊片71對向之方式,組裝於墊片保持部74的上面。
在如此構成的開關部70c中,觸控電極墊片71的電容Cpad係如圖12(A)所示,未接觸導電體130的頂部131等時,成為前述漂浮電容Co2。又,觸控電極墊片71的電容Cpad係如圖12(B)所示,在以導電體130不彈性變形之方式觸控頂部131等時,因應導電體130與觸控電極墊片71的靜電耦合所致之電容Ct,成為後述式(1)的狀態。
Figure 02_image001
又,觸控電極墊片71的電容Cpad係如圖12(C)所示,藉由以觸控操作的手指等按壓之方式彈性變形的按壓操作,導電體130以突起132接觸觸控電極墊片71時,成為將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加入前述漂浮電容Co2的狀態。
如此,利用對於導電體130的觸控操作與按壓操作,追加至觸控電極墊片71的電荷不同,由於觸控電極墊片71的電容Cpad變化,計數值N也兩階段變化。因此,可因應在未觸控導電體130的狀態下所檢測出的計數值N(參照圖13的觸控前狀態Tb1)與對於導電體130之觸控操作時所檢測出的計數值N(參照圖13的觸控狀態Tb2),設定第1閾值Nth1。進而,可因應對於導電體130之按壓操作時所檢測出的計數值N(參照圖13的按壓完成狀態Tb3),設定第2閾值Nth2。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利用如上所述般設定之第1閾值Nth1與第2閾值Nth2,因應對於導電體130的操作來進行兩種類的處理。具體來說,例如能以根據所檢測出的計數值N成為第1閾值Nth1以下,進行後述之用以照射標誌燈光的處理,根據所檢測出的計數值N成為第2閾值Nth2以下,開始讀取利用受光感測器23所攝像之資訊碼的處理之方式,進行兩種類的處理。
如以上所說明般,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中,開關部70c係具備隔著所定間隙覆蓋觸控電極墊片71,且可彈性變形的導電體130。藉此,可根據利用觸控操作之手指等以不彈性變形之方式接觸導電體130的狀況,與以利用觸控操作之手指等按壓之方式彈性變形的導電體130接觸觸控電極墊片71的狀況中,改變追加至觸控電極墊片71的電荷。
因此,可利用觸控電極墊片71的電容Cpad(追加至觸控電極墊片71之電荷)的不同,讓以導電體130不會彈性變形之方式對於該導電體130進行觸控操作時的處理,與進行以利用突起132接觸觸控電極墊片71之方式使導電體130彈性變形的按壓操作時的處理兩者有所不同。如此,藉由僅接觸導電體130的觸控操作與導電體130接觸觸控電極墊片71的按壓操作,利用觸控電極墊片71的電容Cpad的不同,可讓讀取處理等的處理不同,可提升開關部70c所致之操作性。
再者,藉由兩階段的操作所進行的處理並不限於標誌燈光的照射處理及讀取處理的開始,例如根據所檢測出的計數值N成為第1閾值Nth1以下,以照射照明光Lf,根據所檢測出的計數值N成為第2閾值Nth2以下,開始讀取處理亦可。又,用以進行如上所述之兩階段的操作之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構造,也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
[第5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5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14~圖16進行說明。 在本第5實施形態中,主要標誌燈光的照射時機等與前述第2實施形態相異。因此,於與第2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分,附加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的裝置本體10b係如圖14所示,相對於前述第2實施形態的裝置本體10a,進而以具備可照射標誌燈光Lm的標誌燈光照射部22之方式構成。該標誌燈光照射部22係如圖15(A)等所示,以透過讀取口13照射標誌燈光Lm,並使其表示具有作為攝像部之功能的受光感測器23所致之攝像方向(攝像範圍)之方式構成。標誌燈光Lm係如圖15(A)等所示,以表示讀取口13所朝向的方向,亦即,攝像範圍的四隅與其四邊的中間部位及攝像中心之方式進行照射。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為了提升讀取資訊碼時的讀取作業性,於利用控制部40進行的讀取處理中,檢測出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的觸控操作時,藉由標誌燈光照射部22照射標誌燈光Lm,之後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的觸控操作不被檢測出時,則開始受光感測器23所致之攝像。
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中利用控制部40進行的讀取處理,參照圖16的流程圖進行詳述。 利用控制部40開始讀取處理時,進行步驟S101的判定處理,對於開關部70a的觸控電極墊片71針對是否是被觸控操作的觸控狀態進行判定。然後,利用藉由讀取作業者的手指等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進行觸控操作,如上所述般計測的計數值N成為前述所定閾值以下的話,則檢測出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的觸控操作,在前述步驟S101中判定為Yes。
然後,進行步驟S103所示的標誌燈光照射處理,如圖15(A)所示,藉由標誌燈光照射部22照射標誌燈光Lm。接下來,進行步驟S103的判定處理,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針對是否是未被觸控操作的非觸控狀態進行判定,到檢測出非觸控狀態為止,在步驟S105中判定為No,持續照射標誌燈光Lm的狀態。
然後,如圖15(B)所示,在以標誌燈光Lm朝向讀取對象的資訊碼即QR碼(登記資訊)Q之方式調整攝像方向之狀態下,手指等離開觸控電極墊片71的話,如上所述般計測的計數值N會超過前述所定閾值,故檢測出非觸控狀態,在前述步驟S105中判定為Yes。此時,進行步驟S107所示的標誌燈光熄燈處理,標誌燈光照射部22成為熄燈狀態,停止標誌燈光Lm的照射。接下來,進行步驟S109所示的照明光照射處理,如圖15(C)所示,藉由照明光源21照射照明光Lf。
在如此照射照明光Lf的狀態下,進行步驟S111所示的攝像處理,依據透過讀取口13從對來自QR碼Q的反射光Lr進行受光的受光感測器23輸出之訊號,生成包含該QR碼Q之攝像畫像的畫像資料。接下來,進行用以解碼(解讀)其攝像之QR碼Q的公知的解碼處理(S113),該解碼處理成功的話(S115中為Yes),則照明光源21成為熄燈狀態,停止照明光Lf的照射(S117)。然後,進行步驟S119的成功通知處理,利用發光部43的發光及蜂鳴器44的鳴動,通知解碼已成功。再者,進行前述解碼處理的控制部40可相當於解讀資訊碼的「解讀部」之一例。
另一方面,前述解碼未成功時(S115中為No),從照射照明光Lf到經過所定時間為止,在步驟S121的判定處理中判定為No,則重複自前述步驟S111起的處理。然後,解碼未成功的狀態下經過前述所定時間的話(S121中為Yes),照明光源21成為熄燈狀態,停止照明光Lf的照射(S123)。然後,進行步驟S125的錯誤通知處理,利用發光部43的發光及蜂鳴器44的鳴動,通知無法解碼的狀態。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中,於利用控制部40進行的讀取處理中,檢測出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的觸控操作時(S101中為Yes),藉由標誌燈光照射部22照射標誌燈光Lm,之後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的觸控操作不被檢測出時(S105為Yes),則開始受光感測器23所致之攝像。藉此,以觸控操作時所照射之標誌燈光Lm調整朝向資訊碼的攝像方向,在其狀態下手指離開觸控電極墊片71的話,可利用對其資訊碼進行攝像,開始讀取處理。如此,藉由觸控操作與其解除,可控制標誌燈光Lm的照射開始與讀取處理的開始,所以,可提升讀取資訊碼時的讀取作業性。
再者,藉由觸控操作與其解除所進行的處理並不限於標誌燈光Lm的照射‧熄燈處理及攝像處理(解碼處理)的開始,例如,在觸控操作檢測時照射照明光Lf,其解除檢測時(非觸控檢測時)開始攝像處理(解碼處理)亦可。又,藉由觸控操作與其解除來進行不同處理之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構造,也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
[第6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6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17進行說明。 在本第6實施形態中,主要為了防止錯誤操作,觸控電極墊片71被非導電性的彈性構件覆蓋之處與前述第2實施形態相異。因此,於與第2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分,附加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係以相對於前述第2實施形態,採用開關部70d來代替開關部70a之方式構成。該開關部70d係由圖17(A)可知,相對於開關部70a,以更具備覆蓋觸控電極墊片71的彈性構件77之方式構成。
彈性構件77係藉由合成橡膠等之非導電性的彈性材料,以從兩面側覆蓋連接於配線部73的觸控電極墊片71之方式形成,固定於手套81的食指之根部部分的拇指側。
在如此構成的開關部70d中,如圖17(A)所示,彈性構件77不彈性變形時,關於拇指與觸控電極墊片71的距離及食指與觸控電極墊片71的距離,可確保一定距離。因此,因應彈性構件77的厚度,彈性構件77不彈性變形時,接近彈性構件77的拇指與觸控電極墊片71之間所產生的耦合電容Cf1,及食指與觸控電極墊片71之間所產生的耦合電容Cf2中,以所設定之計數值N不會成為前述閾值以下之方式設定。
相對於此,如圖17(B)所示,利用將拇指往食指推壓以壓扁彈性構件77,拇指與觸控電極墊片71的距離及食指與觸控電極墊片71的距離變近,藉由拇指及食指將電荷追加至觸控電極墊片71,耦合電容Cf1及耦合電容Cf2會變大。此種狀況中,所測定的計數值N成為前述所定閾值以下,檢測出對於觸控電極墊片71的壓扁操作(觸控操作)。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中,觸控電極墊片71係被非導電性的彈性構件77覆蓋。藉此,手指等僅接觸彈性構件77程度的話,即使手指等與觸控電極墊片71之間發生耦合電容,也不會過大,利用有意識地壓扁彈性構件77,壓扁的手指等與觸控電極墊片71發生的耦合電容才會充分變大。因此,藉由因應如上所述般增加的耦合電容等,來設定觸控檢測時的閾值等,可抑制無意的觸控操作。
再者,藉由非導電性的彈性構件覆蓋觸控電極墊片71之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構造,也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
[第7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7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18及圖19進行說明。 在本第7實施形態中,主要在採用具有操作用之可動部的開關部來代替觸控電極墊片之處與前述第2實施形態相異。因此,於與第2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分,附加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如圖18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b係以除了上述之裝置本體10a之外,具備開關部90及保持座80a之方式構成。保持座80a係以具備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手腕的手帶83及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食指的手帶84,與連結於手帶83及手帶84,於讀取作業者的手背部分保持裝置本體10a的保持部85之方式構成。保持部85係以所保持之裝置本體10a的讀取口13朝向安裝手帶83之手的食指等的手指尖延伸的方向之方式形成。
如圖18及圖19所示,開關部90係以具備第1墊片91及第2墊片92,與用以切換施加於第1墊片91的所定電荷被供給至第2墊片92的供給狀態與前述所定電荷未被供給至第2墊片92的非供給狀態的切換部93之方式構成。
切換部93係具備可動部93a,以利用因應按壓該可動部93a的按壓操作,切換第1墊片91與第2墊片92電性連接的狀態與解除該電性連接裝置的狀態,以實現如上述之電荷的供給相關的切換功能之方式構成。如此構成的可動部93a係以於食指的根部部分安裝手帶84時可從拇指側進行按壓操作之方式配置於手帶84的內面側。再者,可動部93a係至少一部分從手帶84露出於外部之方式配置亦可。
第1墊片91係以接觸藉由保持部85保持之裝置本體10a的背面(與設置觸控檢測位置15之面相反側之面)之方式,配置於保持部85的內面。於裝置本體10a的框體11c內,於背面側配置有電池部,故在藉由保持部85保持裝置本體10a的狀態下,利用第1墊片91與電池部透過框體11c的背面側成為電容耦合狀態,成為對於第1墊片91施加前述所定電荷的狀態。
第2墊片92係以接觸藉由保持部85保持之裝置本體10a的觸控檢測位置15之方式,配置於保持部85的內面。因此,在藉由保持部85保持裝置本體10a的狀態中,成為第2墊片92與內側墊片51可透過框體11c電容耦合的狀態。
在如此構成的資訊讀取裝置1b中,讀取作業時,利用將保持裝置本體10a之保持座80a的可動部93a,以拇指等從外側進行按壓操作,電性連接第1墊片91與第2墊片92。藉此,對於第1墊片91,如上所述般施加的所定電荷透過第2墊片92追加至內側墊片51,以控制部40測定的計數值N成為所定閾值以下,開始前述讀取處理。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b中,於構成裝置本體10a之外廓的框體11c,收容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51,該內側墊片51係從內側組裝於框體11c的觸控檢測位置15。然後,相對於裝置本體10a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90,係具備被施加所定電荷的第1墊片91、從框體11c的外側組裝於觸控檢測位置15的第2墊片92、及切換因應可動部93a所致之可動狀態而施加於第1墊片91的所定電荷被施加於第2墊片92的供給狀態與非供給狀態的切換部93。
藉此,在觸控檢測位置15中第2墊片92與內側墊片51透過框體11c電容耦合,故利用使從裝置本體10a分離之開關部90的可動部93a在所定狀態下可動,即使像以戴上手套G的手來操作開關部90的狀況中,也可開始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亦即,即使不直接觸控觸控檢測位置15,也可在離開的位置進行遠隔操作。
尤其,第2墊片92僅從外側組裝於框體11c的觸控檢測位置15,並未直接連接於內側墊片51,所以,可容易從框體11c卸下第2墊片92。所以,即使不利用無線通訊,並將開關部90與裝置本體10a構成為其他個體的狀況中,也可容易進行開關部90的交換。
又,第2墊片92係從框體11c的外側可裝卸地組裝於觸控檢測位置15,故可更容易進行開關部90的交換。
進而,保持座80a係構成為可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手,可動部93a係配置於可利用安裝保持座80a之手的任一手指進行操作的位置。藉此,僅利用安裝保持座80a的單手即可進行操作,可謀求更進一步之作業性的提升。再者,以可安裝於與讀取作業者的手不同的部位,且設置保持裝置本體10a的保持座,可從該保持座的外面側進行操作之方式配置可動部93a亦可。即使如此,讀取作業者係由於不需要以手握持裝置本體10a及開關部90,兩手變成自由,可謀求包含讀取作業之作業性的提升。
尤其,第1墊片91係以利用與被保持座80a保持之裝置本體10a的電池部電容耦合,以施加前述所定電荷之方式配置於保持座80a。藉此,可透過第2墊片92容易增加追加至內側墊片51的電荷量。再者,第1墊片91並不限於利用與裝置本體10a的電池部電容耦合來施加前述所定電荷,從其他電性零件及手背等利用電容耦合等來施加前述所定電荷亦可。
再者,利用設置可動部93a的開關部90之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構造,也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例如,於前述第1實施形態的開關部70中,配置切換部93來代替觸控電極墊片71,並且將施加所定電荷的第1墊片91設置於墊片保持部74內等,因應可動部93a的按壓操作,透過配線部73電性連接第1墊片91與傳達墊片72亦可。即使如此,施加於第1墊片91的所定電荷透過傳達墊片72等追加至內側墊片51,以控制部40測定的計數值N成為所定閾值以下,可開始前述讀取處理。
[第8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8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20~圖22進行說明。 在本第8實施形態中,主要在保持座的保持部與手腕側的手帶構成為可裝卸之處與前述第7實施形態相異。因此,於與第7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分,附加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如圖20及圖21所示,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c係以除了上述之裝置本體10a及開關部90之外,具備保持座80b之方式構成。保持座80b係以設置可動部93a等的手帶84a與保持部85作為裝置收容側成為一體,裝卸保持部85的護手套86與手帶83作為手套側成為一體之方式構成。亦即,保持座80b係可分離設置開關部90的裝置收容側與未設置開關部90的手套側。再者,手帶84a係以相對於手帶84,切換部93的可動部93a位於內面側之方式形成為大略U字狀。
護手套86係以覆蓋安裝之手的手背等之方式形成,於手指側的位置設置有安裝於食指的手帶87。利用該手帶87與手帶83安裝於食指與手腕,護手套86固定於手背(參照圖20)。
如圖22所示,護手套86係以形狀保持用的表層部86b層積於透氣性高的基部86a上之方式形成,於表層部86b設置有複數透氣孔86c。又,於表層部86b的上面,固定藉由黏扣帶等所構成之一對裝卸構件88,利用該裝卸構件88與固定於保持部85的下面側之黏扣帶等的裝卸構件85a,可裝卸護手套86與保持部85。
在如此構成的保持座80b中,可分離設置開關部90的裝置收容側與未設置開關部90的手套側。藉此,可對於一種類的裝置收容側組合尺寸等之不同的數種類的手套側,所以,可容易準備配合讀取作業者之手的尺寸的保持座80b。因此,例如除了可對應讀取作業者準備手套側之外,可與其他讀取作業者共用裝置收容側。
又,於保持座80b的手套側並未設置開關部90,所以,利用以可洗淨的素材構成手套側,可將容易直接接觸讀取作業者的手套側藉由洗滌等保持清潔。
尤其,於形狀保持用的表層部86b設置複數透氣孔86c,故可將隔著一對裝卸構件88等形成於表層部86b與保持部85之間的間隙89,利用來作為透氣用的空間(參照圖22)。藉此,即使保持部85安裝於護手套86的狀態中,也可抑制護手套86的透氣性降低,且抑制起因於護手套86的悶熱等。
再者,裝置收容側並不限於以具備手帶84a及保持部85之方式構成,以保持裝置本體10a且保持開關部90之方式構成即可。又,手套側並不限於以具備護手套86及手帶83之方式構成,以安裝於手背且裝置收容側可裝卸之方式構成即可。又,具備裝置收容側及手套側之本實施形態的特徵,係與前述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也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
再者,本發明並不是限定於前述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者,例如如以下所述具體化亦可。 (1)保持座80並不限於為了可穿戴式地利用資訊讀取裝置1a,以利用具備手套81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手之方式構成,以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手腕或頭部等其他部位之方式構成亦可。同樣地,保持座80a並不限於為了可穿戴式地利用資訊讀取裝置1a,以利用具備手帶83及手帶84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手之方式構成,以可動部93a配置成可另外進行按壓操作為前提,以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手腕或頭部等其他部位之方式構成亦可。
(2)本發明並不限於適用於光學讀取資訊碼及文字資訊等的光學資訊的光學式資訊讀取裝置,適用於讀取開始時觸控之觸控檢測位置設置於框體的外面之具有其他功能的資訊讀取裝置,例如,檢測出對觸控檢測位置的觸控時則開始無線通訊所致之無線標籤等的讀取的資訊讀取裝置亦可。
[第9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具體實現本發明的資訊讀取裝置的第9實施形態,參照圖面來進行說明。 圖23及圖24所示之資訊讀取裝置110係構成為對資訊碼(條碼及二維碼等)及文字資訊等的光學資訊進行攝像並光學讀取之攜帶型的資訊讀取裝置者。
該資訊讀取裝置110係藉由組裝上殼體111a及下殼體111b所構成的框體111形成外廓,於該框體111內收容由各種電性零件等所成的電路部20。框體111係藉由以由ABS樹脂等的合成樹脂所成之上殼體111a及下殼體111b在組裝時不露出於外部之方式在設置於框體內部側的複數卡合處卡合,可不利用螺絲構件等的其他構件來構成。於框體111的長邊方向一端側,形成讀取口13,又,於長邊方向另一端側,形成纜線安裝部114。
框體11係為了在從上殼體111a側握持之狀態下容易讓讀取口113朝向讀取對象,如圖24(B)所示,以長邊方向中間部位以成為凸狀之方式滑順地往上側彎曲。又,於成為上殼體111a的讀取口113附近的外面的上面12,設置有使收容於框體111內之靜電容方式的開關(以下也稱為開關150)的觸控電極151在其觸控面152露出之大略圓形狀的凹部115。該凹部115係如圖25所示,以越接近底面側則內徑越小,觸控電極151的觸控面52相對於構成該凹部115的環狀緣面116凹陷深度h(例如2~3mm程度)之方式形成。又,框體111係為了在握持的狀態下容易對於凹部115內的觸控電極151進行觸控操作,以比凹部115更靠纜線安裝部114側的握持部的寬度窄於包含凹部115之讀取口113側的讀取部之方式形成。
接著,針對資訊讀取裝置110的電性構造,參照圖面進行說明。 如圖26所示,收容於框體111的電路部20係主要具備照明光源21、受光感測器23、成像透鏡25等的光學系,與記憶體35、控制部40等的微型電腦(以下稱為「微電腦」)系。該構造與前述之圖3的構造相同,所以,以相異的構成要素為中心進行說明。
微電腦系係由放大電路31、A/D轉換電路33、記憶體35、位址產生電路36、同步訊號產生電路38、控制部40、開關150、發光部43、蜂鳴器44、振動器45、通訊介面48等所構成。
控制部40係可控制資訊讀取裝置110整體的微電腦,由CPU、系統匯流排、輸出入介面等所成者,可與記憶體35一起構成資訊處理裝置且具有資訊處理功能。該控制部40的構造也與前述之圖3者相同。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4(A)所示,振動器45係配置於比凹部115更靠握持部側,且與設置朝向讀取對象的讀取口113之框體111的一方的端部相隔開之纜線安裝部114(另一方的端部)的附近。該振動器45係例如在資訊碼的讀取成功時及檢測出對觸控電極151的觸控時,以藉由控制部40控制而振動之方式作用。再者,振動器45可相當於「振動部」之一例。
又,於控制部40,連接用以將因應對於觸控電極151之直接觸控(接觸)的有無的訊號輸出至控制部40的開關150。控制部40係利用開關150,具有作為針對觸控電極151將靜電容轉換成計數值N並予以檢測的檢測部之功能,根據計數值N成為觸控判定用(ON/OFF判定用)的閾值(以下也稱為判定用閾值Nth)以下,檢測出對於觸控電極51的觸控時,開始前述讀取處理。
開關150係收容於框體111內,以具備上述之觸控電極151與觸控檢測電路160之方式構成。觸控電極151係以對於凹部115的底面上與其下面對向,成為其上面的觸控面152對於環狀緣面116凹陷深度h之方式組裝於框體111。再者,於觸控電極151,至少可對於觸控面152施加防止腐蝕等地塗層。
觸控檢測電路160係接受來自控制部40的切換訊號CLK,用以將觸控電極151的靜電容轉換成計數值N並予以取得的電路。該觸控檢測電路160係如圖27所示,具備切換元件161、電路保護用電阻Ro、電容器C1、放電電阻R1、比較器162。藉由來自電源B的電力供給,電荷積存於感測器配線上的漂浮電容Co。
測定觸控電極151的靜電容時,因應與前述切換訊號CLK之切換元件161的切換動作,在電源B側與比較器162側中切換感測器線的連接。連接於比較器162側的話,積存於漂浮電容Co的電荷移動至電容器C1,比較器162的負輸入電壓V-會增加。另一方面,連接切換成電源側的話,負輸入電壓V-因為放電電阻R1逐漸減少,並且電荷再次積存於漂浮電容Co。
藉由重複此種切換元件161的切換動作,逐漸增加之負輸入電壓V-超過正輸入電壓Vref時,比較器162的輸出從Hi切換成Lo,控制部40停止切換訊號CLK的輸出。控制部40可利用計算比較器162的輸出從Hi切換成Lo為止所需之切換次數,將觸控電極151的靜電容轉換成計數值N並予以取得。
然後,觸控電極151的觸控面152被觸控時,因為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直接追加至觸控電極151,感測器側的靜電容成為Co+Cf,被積存的電荷量增加。因此,如上所述般重複切換的話,負輸入電壓V-會比未觸控時更早超越正輸入電壓Vref,故切換次數變少,計數值N變小。亦即,因應觸控電極151的靜電容所取得之計數值N會因應對觸控面152之觸控的有無而變動。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利用上面112的凹部115,藉由手指等直接觸控觸控電極151的觸控面152。因此,觸控電極收容於樹脂製的框體內,故相較於手指等的靜電容隔著框體的厚度而追加至觸控電極的構造,追加至觸控電極51的靜電容變成極大。
例如,圖28所例示般,相對於手指等未接觸的狀態(開放狀態),隔著相當於框體111之厚度的厚度2mm的樹脂進行觸控的狀態中,無關於是以小指觸控的狀態(小指觸控狀態)或以拇指觸控的狀態(拇指觸控狀態),被追加的靜電容都為1pF程度。另一方面,相對於開放狀態,在直接觸控觸控電極51的觸控面152的狀態(直接觸控狀態)中,被追加的靜電容為50pF程度,可知追加至觸控電極151的靜電容變成極大。
因此,從觸控電極151的靜電容轉換的計數值N係由圖29可知,以開放狀態為基準的話,直接觸控狀態相較於小指觸控狀態及拇指觸控狀態變得極小。如此一來,可將判定用閾值Nth,以不被起因於個人差之感度的不均(參照圖29的符號S1)及周圍的溫度變化、金屬等的接近等所致之不均(參照圖29的符號S2)影響之方式,設定為相較於開放狀態的計數值N充分小之值,故可抑制對該等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之影響。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5所示,觸控電極151係以在凹部115內,觸控面152對於環狀緣面116凹陷深度h之方式組裝於框體111。因此,如圖30(A)所示,握持框體111時手指F僅單觸摸環狀緣面116的話,其手指F也不會直接接觸到觸控電極151。此時,從觸控電極151的靜電容轉換的計數值N不會成為判定用閾值Nth以下,也不會開始前述讀取處理。亦即,可防止未意圖之對觸控電極151的接觸,可防止錯誤操作。
另一方面,使用者開始前述讀取處理,故如圖30(B)所示,利用將觸摸環狀緣面116的手指F朝向凹部115內輕輕按壓,手指F會直接接觸觸控電極151。此時,從觸控電極151的靜電容轉換的計數值N成為判定用閾值Nth以下,開始前述讀取處理。亦即,僅利用手指F的些微動作,即可對開關150進行ON/OFF操作。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10中,針對靜電容方式的開關150的觸控電極151,藉由具有作為檢測部之功能的控制部40檢測出相當於靜電容的計數值N,並依據該檢測結果,藉由控制部40進行因應對於開關150的操作之讀取處理(資訊讀取部的控制)。然後,於框體111形成使觸控電極151的觸控面152露出成可直接進行觸控操作的凹部115。
如此,因為是利用凹部115而直接接觸觸控電極151的構造,故相較於進行隔著框體壁部的觸控操作之先前的構造,可增加觸控操作時所檢測出的靜電容。因此,如圖29所示,可抑制起因於個人差之感度差及周圍的溫度變化、金屬等的接近所致之對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之影響。進而,由於觸控操作時所檢測出的靜電容變大,可將判定用閾值Nth(ON/OFF判定用的閾值)設定為更小,故也不需要如大幅離開觸控電極51的觸控操作,可提升操作性。所以,即使利用靜電容方式的開關150來檢測出觸控操作的狀況中,也可實現優良操作性且可提升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的構造。
再者,與計數值N不同,即使是使用觸控操作時所檢測出的靜電容越大則越大的檢測值來進行ON/OFF判定的構造,也可將ON/OFF判定用的閾值設定為較大,故也不需要如大幅離開電極的觸控操作,可提升操作性。
尤其,凹部115係以觸控電極151的觸控面152相對於構成凹部115的環狀緣面116凹陷之方式形成,故如圖30(A)所示,單僅接觸環狀緣面116的話也不會接觸到觸控電極151,所以,可防止未意圖之對觸控電極51的接觸,可防止錯誤操作。
作為本實施形態的變形例,凹部115藉由形成於框體111之外面的環狀凸部構成亦可。具體來說,如圖31(A)(B)所例示般,在相當於框體111的環狀緣面116的位置,作為環狀凸部117形成圓環狀(環狀)的凸部,藉由該環狀凸部117的內側來構成凹部115。在該構造中,觸控電極151係以其觸控面152相對於環狀凸部117的頂面(上面)凹陷深度h(例如2~3mm程度)之方式組裝於框體111。
藉由如此構成,如圖31(A)所示,握持框體111時手指F單僅觸摸凹部115附近的話,即使其手指F接觸環狀凸部117,也不會直接接觸到觸控電極151。另一方面,使用者開始前述讀取處理,故如圖31(B)所示,利用將觸摸環狀凸部117的手指F朝向凹部115內輕輕按壓,手指F會直接接觸觸控電極151。即使如此,不僅可防止未意圖之對觸控電極151的接觸且可防止錯誤操作,僅利用手指F的些微動作,即可對開關50進行ON/OFF操作。
[第10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10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32進行說明。 在本第10實施形態中,主要在觸控電極151的周圍配置防護圖案之處與前述第9實施形態相異。具體來說,如圖32所示之資訊讀取裝置110a,阻抗比觸控電極151低之圓環狀(環狀)的防護圖案170,以在框體111的上面112露出之狀態下包圍凹部115之方式設置。該防護圖案170係連接於收容於框體111內之基板的接地等,以對施加於凹部115附近的靜電進行靜電消除之方式作用。
因此,即使靜電等從外部施加的狀況中,也不會施加至觸控電極151,容易施加至防護圖案170,所以,可從靜電等保護開關150及其他內部電路。再者,防護圖案170可相當於阻抗比觸控電極151低之「其他電極」之一例者,不限於形成為圓環狀(環狀),例如以包圍凹部115之方式形成為四角環狀亦可。
[第11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11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33~圖35進行說明。 在本第11實施形態中,主要在採用可彈性變形的觸控電極之處與前述第9實施形態相異。具體來說,如圖33及圖34所示之資訊讀取裝置110b,作為靜電容方式的開關,採用開關180代替開關150。該開關180係具備觸控電極181及觸控檢測電路160a。
觸控電極181係如圖33(B)及圖35(A)所示,利用形成為大略半球面狀(圓頂狀),頂部182構成為可往內側彈性凹陷變形。該觸控電極181係在下端部,透過電路保護用電阻Ro連接於與切換元件161連接的電極163。又,於觸控電極181之頂部182的內面,一體設置朝向內方突出之導電性的突起183。
又,觸控檢測電路160a係如圖34所示,以相對於上述之觸控檢測電路160具備接點164及切換部165之方式構成。接點164係設置於突起183的下方,以因應頂部182的按壓操作之觸控電極181的彈性變形時與突起183接觸而導通之方式配置。切換部165係藉由控制部40控制,以切換成接點164被GND連接的狀態與不被GND連接的狀態之方式作用。觸控檢測電路160a係以在接點164被GND連接的狀態中,因應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突起183與接點164之間的電流流通之方式構成,構成因應該電流的檢測而可檢測出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再者,接點164可相當於「第2電極」之一例。
如此構成的開關180係除了作為靜電開關的功能之外,兼備將觸控電極181的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利用來作為接點方式之機械開關的功能。
因此,在使開關180具有作為靜電開關的功能的第1模式中,控制部40係以接點164未被GND連接之方式控制切換部165的狀態下,因應切換訊號CLK,使切換元件161進行切換動作。在該第1模式中,與前述第9實施形態相同,接觸觸控電極181時,追加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故利用計數值N變小而成為判定用閾值Nth以下,檢測出對於觸控電極181的觸控,開始前述讀取處理。
另一方面,在使開關180具有作為機械開關的功能的第2模式中,控制部40係作為所定控制,以接點164被GND連接之方式控制切換部165的狀態下,停止切換訊號CLK。在該第2模式中,如圖35(B)所示,因應頂部182的按壓操作而突起183接觸接點164時,根據檢測出突起183與接點164之間的電流的流動,而檢測出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亦即,對於觸控電極181的頂部182的按壓操作,開始前述讀取處理。
亦即,不僅觸控電極181被按壓操作的狀況,即使進行接觸觸控電極181的操作的狀況中,也可檢測出其操作。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利用在產品出貨時切換成第2模式,關於用以開始讀取處理的操作,可賦予使用者伴隨觸控電極181之彈性變形的單擊(Click)感。然後,利用重複所定次數之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起因於經年劣化等而變成兩構件間之導通不良的可能性變高的狀態時,利用因應控制部40所致之切換部165的控制,切換成第1模式,則不需要前述導通狀態,關於賦予單擊感的開關可延長產品壽命。又,也可遵從使用者所致之所定操作及從上位機器輸入的指示,因應控制部40所致之切換部65的控制,進行模式間的切換。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110b中,針對靜電容方式的開關180的觸控電極181,藉由具有作為檢測部之功能的控制部40檢測出相當於靜電容的計數值N,並依據該檢測結果,藉由控制部40進行因應對於開關180的操作之讀取處理(資訊讀取部的控制)。然後,於框體111設置彈性變形之觸控電極181以突起183接觸的接點164,即使檢測出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藉由控制部40進行前述讀取處理。
如此一來,可發揮與前述第9實施形態同等的效果,即使利用靜電容方式的開關180來檢測出觸控操作的狀況中,也可實現優良操作性且可提升觸控操作的檢測精度的構造。
尤其,檢測出觸控電極81之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時,如上所述般作為所定控制開始讀取處理,故除了作為靜電開關的功能之外,也可兼備將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利用來作為接點方式的機械開關的功能。如此,由於可利用兩種方式來檢測出觸控操作,即使靜電容的檢測電路發生異常的狀況及發生機械開關的接點不良的狀況等,在任一方式中發生異常的狀況中,也可抑制如資訊讀取裝置110b無法作用的異常事態,可更加提升檢測精度。
進而,利用將前述所定控制,設為與根據靜電容的檢測值為閾值以下以進行ON判定(或根據為閾值以上進行ON判定)時所進行的控制不同的內容,也可分別具有作為靜電開關的功能與作為機械開關的功能。例如,作為以靜電開關產生作用的控制內容,可使前述讀取處理開始,作為以機械開關產生作用的控制內容,可進行資訊讀取裝置110b之電源的ON/OFF。具體來說,藉由控制部40,以根據在電源ON狀態下按壓操作觸控電極181而檢測出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時,則轉移至電源OFF狀態之方式進行控制,且以根據在電源OFF狀態下按壓操作觸控電極181而檢測出突起183與接點164的接觸時,則轉移至電源ON狀態之方式進行控制。
亦即,可利用對觸控電極181進行觸控操作來開始前述讀取處理,利用對觸控電極181進行按壓操作來使電源ON/OFF。如此,利用1個觸控電極181,可兼用於觸發開關與電源開關。
再者,觸控電極181並不限於形成為大略半球面狀(圓頂狀),形成為彈性變形時可利用突起183等接觸電極163的形狀即可。如上所述,採用可彈性變形的觸控電極之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構造,也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等。
再者,本發明並不是限定於前述各實施形態及變形例者,例如如以下所述具體化亦可。 (1)利用凹部115設置成可直接觸控操作的觸控電極151並不限於配置在成為上殼體111a的讀取口113附近之外面即上面112,例如,與凹部115一起配置於下殼體111b亦可,與凹部115一起配置於框體111的側面亦可。同樣地,觸控電極181並不限於配置在成為上殼體111a的讀取口113附近之外面即上面112,例如,與凹部115一起配置於下殼體111b亦可,與凹部115一起配置於框體111的側面亦可。
(2)凹部115係以利用設置於框體111的貫通孔等,可對觸控電極151的至少一部分直接觸控操作地露出之方式構成亦可。又,凹部115係內徑側形成為多角形狀亦可。又,環狀凸部117並不限於形成為圓環狀(環狀),例如內徑側及外形側的至少一方形成為多角形狀亦可。
(3)本發明並不限於適用於光學讀取資訊碼及文字資訊等的光學資訊的光學式資訊讀取裝置,適用於進行因應利用靜電容方式之開關所檢測出的觸控操作的控制之具有其他功能的資訊讀取裝置,例如,檢測出觸控操作時則開始無線通訊所致之無線標籤等的讀取的資訊讀取裝置亦可。
[第12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具體實現本發明的資訊讀取裝置的第12實施形態,參照圖面來進行說明。 圖36及圖37所示之資訊讀取裝置210係構成為對資訊碼(條碼及二維碼等)及文字資訊等的光學資訊進行攝像並光學讀取之攜帶型的資訊讀取裝置者。
該資訊讀取裝置210係藉由組裝上殼體211a及下殼體211b所構成的框體211形成外廓,於該框體211內收容由各種電性零件等所成的電路部20。框體211係藉由以由ABS樹脂等的合成樹脂所成之上殼體211a及下殼體211b在組裝時不露出於外部之方式在設置於框體內部側的複數卡合處卡合,可不利用螺絲構件等的其他構件來構成。於框體211的長邊方向一端側,形成讀取口213,又,於長邊方向另一端側,形成纜線安裝部214。
框體211係為了在從上殼體211a側握持之狀態下容易讓讀取口213朝向讀取對象,如圖37(B)所示,以長邊方向中間部位以成為凸狀之方式滑順地往上側彎曲。又,於成為上殼體211a的讀取口213附近之外面的上面212,為了讓應觸控的範圍更為明確,設置有稍微往下方凹陷用以指示觸控範圍的觸控範圍指示部(指示區域)215。又,框體211係為了在握持的狀態下容易對於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進行觸控操作,以比觸控範圍指示部215更靠纜線安裝部214側的握持部的寬度窄於包含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讀取口213側的讀取部之方式形成。
接著,針對資訊讀取裝置210的電性構造,參照圖面進行說明。 如圖38所示,收容於框體211的電路部20係主要具備照明光源21、受光感測器23、成像透鏡25等的光學系,與記憶體35、控制部40等的微型電腦(以下稱為「微電腦」)系。 該構造與前述之圖3的構造幾乎相同,所以,以相異的構成要素為中心進行說明。
微電腦系係由放大電路31、A/D轉換電路33、記憶體35、位址產生電路36、同步訊號產生電路38、控制部40、開關部250、發光部43、蜂鳴器44、振動器45、通訊介面48等所構成。
控制部40係可控制資訊讀取裝置210整體的微電腦,由CPU、系統匯流排、輸出入介面等所成者,可與記憶體35一起構成資訊處理裝置且具有資訊處理功能。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7(A)所示,振動器45係配置於比觸控範圍指示部215更靠握持部側,且與設置朝向讀取對象的讀取口213之框體211的一方的端部相隔開之纜線安裝部214(另一方的端部)的附近。該振動器245係例如在資訊碼的讀取成功時及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時,以藉由控制部40控制而振動之方式作用。再者,振動器45可相當於「振動部」之一例。
又,於控制部240,連接用以將因應對於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接觸)的有無的訊號輸出至控制部40的開關部250。控制部40係具有利用開關部250檢測出對於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的有無之檢測部的功能,檢測出對於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時,則開始前述讀取處理。
開關部250係具備安裝於感測器基板251之相同特性的兩個靜電容方式的感測器(以下也稱為主感測器252、輔助感測器253)與觸控檢測電路260。感測器基板251係如圖37所示,主感測器252從上殼體211a的內面側對向於觸控範圍指示部215,輔助感測器253以在與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不同的位置,且在框體211內對於主感測器252往與框體211的長邊方向正交的方向錯開之方式,配置於框體211內。藉此,主感測器252及輔助感測器253係以朝向框體211的外面中設置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上殼體211a的上面212從框體211的內部側組裝之方式配置。亦即,以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進行觸控時,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會追加至主感測器252,不會追加至輔助感測器253之方式配置。又,利用如上述般配置輔助感測器253,不僅可對於輔助感測器253,抑制握持握持部之手等的靜電容的影響,還可抑制握持握持部之手等的溫度的影響。
尤其,在本實施形態中,一邊更增加主感測器252的表面積一邊縮小主感測器252之漂浮電容與輔助感測器253之漂浮電容的差以讓兩者均等,故如圖39所示,將主感測器252的表面積設為大於輔助感測器253的表面積,並且將從控制部40到輔助感測器253之配線253a的配線長度設為比從控制部40到主感測器252之配線252a的配線長度還長。
觸控檢測電路260係接受來自控制部40的切換訊號CLK,用以將主感測器252及輔助感測器253的靜電容轉換成計數值N並予以取得的電路。針對該觸控檢測電路260的功能,參照圖40進行詳細說明。 觸控檢測電路260係如圖40所示,具備切換元件261、電路保護用電阻Ro、電容器C1、放電電阻R1、比較器262。藉由來自電源B的電力供給,電荷積存於感測器配線上的漂浮電容Co。
測定主感測器252的靜電容時,因應與前述切換訊號CLK之切換元件261的切換動作,在電源B側與比較器262側中切換感測器線的連接。連接於比較器262側的話,積存於漂浮電容Co的電荷移動至電容器C1,比較器262的負輸入電壓V-會增加。另一方面,連接切換成電源側的話,負輸入電壓V-因為放電電阻R1逐漸減少,並且電荷再次積存於漂浮電容Co。
藉由重複此種切換元件261的切換動作,逐漸增加之負輸入電壓V-超過正輸入電壓Vref時,比較器262的輸出從Hi切換成Lo,控制部40停止切換訊號CLK的輸出。控制部40可利用計算比較器262的輸出從Hi切換成Lo為止所需之切換次數,將主感測器252的靜電容轉換成計數值。輔助感測器253的靜電容也同樣地可轉換成計數值。
然後,觸控範圍指示部215被觸控時,因為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追加至主感測器252,感測器側的靜電容成為Co+Cf,被積存的電荷量增加。因此,如上所述般重複切換的話,負輸入電壓V-會比未觸控時更早超越正輸入電壓Vref,故切換次數變少,計數值變小。
亦即,主感測器252相關的計數值係因應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的有無而變動。另一方面,觸控之手指等的靜電容Cf不會被追加至輔助感測器253,所以,不會起因於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導致輔助感測器253相關的計數值變動。
接著,針對依據利用如上所述般構成之觸控檢測電路260的主感測器252及輔助感測器253的檢測結果,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的有無的方法,進行詳述。 主感測器252及輔助感測器253係如圖41所示,根據介電率的溫度特性等,因為周圍溫度而前述計數值變動。更具體來說,周圍溫度變高時,容易錯誤地判定為觸控範圍指示部215已被觸控,周圍溫度變低時,則不確實觸控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話,會難以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因此,在僅依據主感測器252相關的計數值,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的有無的構造中,需要配合其周圍環境等,進行主感測器52之感度調整等的調整作業。
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40係依據主感測器252之計數值及輔助感測器253之計數值的差(以下也稱為計數變化量ΔN)與所定閾值ΔNth的比較結果,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的有無。即使因應周圍環境等的變化而主感測器252的計數值變化的狀況中,輔助感測器253的計數值也以相同傾向變化,所以,計數變化量ΔN難比被周圍環境等的變化影響。如此,比較難以被周圍環境等的變化影響之計數變化量ΔN與前述所定閾值ΔNth,所以,可抑制觸控檢測相關之周圍環境等的變化的影響。亦即,可因應輔助感測器253的計數值,修正主感測器252的計數值。另一方面,開始讀取時觸控範圍指示部215被觸控的話,如圖42所例示,主感測器252的檢測值相對於輔助感測器253的檢測值會大幅變化,結果,計數變化量ΔN也會變大,故可因應計數變化量ΔN,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的有無。
如以上所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210中,於開始資訊碼等地讀取時被觸控的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配置主感測器252,於與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不同的位置,配置輔助感測器253。因此,在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40係依據主感測器252之計數值(檢測值)及輔助感測器253之計數值(檢測值)的差(以下也稱為計數變化量ΔN)與所定閾值ΔNth的比較結果,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的有無時,則開始控制部40所致之讀取處理。
如此,比較難以被周圍環境等的變化影響之計數變化量ΔN與所定閾值ΔNth,所以,即使周圍環境等變化的狀況中,也不需調整作業等,可維持關於觸控檢測所需的檢測精度。
進而,輔助感測器253係配置於框體211內,故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觸控的手指等難以影響到輔助感測器253,所以,可提升觸控檢測相關的檢測精度。
尤其,將主感測器252的表面積設為大於輔助感測器253的表面積,並且將輔助感測器253之配線253a的配線長度設為比主感測器252之配線252a的配線長度還長,藉此,縮小主感測器252之漂浮電容與輔助感測器253之漂浮電容的差,讓兩者相等。藉此,一邊抑制對於計數變化量ΔN之周圍環境等的變化的影響一邊可將主感測器252的表面積設為更大,故容易觸控觸控範圍指示部215,可針對觸控檢測提升便利性。
再者,作為本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如圖43所示,將主感測器252的表面積設為大於輔助感測器253的表面積,並且將輔助感測器253與位於周圍之接地圖案253b的間隙Gb設為比主感測器252與位於周圍的接地圖案252b的間隙Ga還窄,藉此,縮小主感測器252之漂浮電容與輔助感測器253之漂浮電容的差,讓兩者相等亦可。即使如此,一邊抑制對於計數變化量ΔN之周圍環境等的變化的影響一邊可將主感測器252的表面積設為更大,故容易觸控觸控範圍指示部215,可針對觸控檢測提升便利性。
又例如,即使僅藉由採用相同靜電特性之相同型號的主感測器252及輔助感測器253,縮小主感測器252之漂浮電容與輔助感測器253之漂浮電容的差以使兩者相等,因應周圍環境等的變化之主感測器252的計數值(檢測值)之變化與輔助感測器253的計數值(檢測值)之變化的差也會變小,所以,可更抑制對於計數變化量ΔN之周圍環境等的變化的影響,可進一步抑制觸控檢測相關之周圍環境等的變化的影響。
又,輔助感測器253係以朝向框體211的外面中設置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上殼體211a的上面212從框體211的內部側組裝之方式配置。藉此,例如在以將設置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上面212設為下之方式將資訊讀取裝置210載置於金屬面等時,不僅主感測器252的計數值,輔助感測器253的計數值也會變化。因此,可依據個別的計數值,檢測出如上述之資訊讀取裝置210的載置狀態。
再者,作為本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如圖44所示,輔助感測器253係與主感測器252相異,與所安裝的感測器基板一起以在框體211內離開該框體211的外面之方式配置於內部側亦可。藉此,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觸控的手指等難以影響到輔助感測器253,所以,可提升觸控檢測相關的檢測精度。
又,輔助感測器253係如圖41所例示般,利用因應周圍溫度的變化而計數值(檢測值)變化,可將輔助感測器253挪用來作為依據其計數值的變化,計測周圍溫度的溫度感測器。輔助感測器253係與主感測器252相異,不會受到觸控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手指等的影響,故在輔助感測器253的計數值變化時可推測是周圍溫度的變化,所以,可將輔助感測器253挪用來作為溫度感測器。
又,振動器245係如圖37(A)所示,配置於從設置有朝向讀取對象的讀取口213之框體211之一方的端部離開之另一方的端部。藉此,也不會有因為振動器45振動而接觸朝向讀取對象的讀取口213的狀況,可抑制起因於振動器45之振動的雜訊影響設置於讀取口213附近之讀取用的受光感測器23等。
又,框體211係利用上殼體211a及下殼體211b在複數卡合處卡合所構成,故不需要固定上殼體211a及下殼體211b的螺絲構件等。因此,即使在應極力抑制異物混入的作業環境,例如處理食品的作業環境等中利用資訊讀取裝置10的狀況中,不僅異物難貯留於無驅動部分之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部分,因為也沒有會脫落之殼體固定用的螺絲構件等,所以,可容易防止異物混入。
再者,在藉由上殼體211a及下殼體211b利用螺絲構件組裝以構成框體211的狀況,作為本實施形態的第3變形例,從外面側覆蓋螺絲構件的被覆部亦可。例如圖45(A)所例示般,利用以由接著劑等所成的被覆部218a填埋鎖緊螺絲構件216的埋孔部分217,從外面側覆蓋螺絲構件216亦可。又,如圖45(B)所例示,以包含鎖緊螺絲構件216的部分之方式以由薄膜等所成的被覆部218b覆蓋框體211的外面整體或一部分亦可。藉此,即使在應極力抑制異物混入的作業環境中利用資訊讀取裝置210的狀況中,不僅異物難貯留於無驅動部分之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部分,因為被覆部(218a,218b)而殼體固定用的螺絲構件16等也不會脫落,所以,可容易謀求防止異物混入。
再者,如上所述般可謀求防止異物混入的框體211並不限於組裝上殼體211a及下殼體211b來構成,兩個以上的殼體同樣組裝構成也可發揮如上述的效果。又例如,利用以藉由具備無線通訊功能及充電功能而廢止纜線安裝部214之方式構成資訊讀取裝置,可進一步減少纜線等的污垢附著部位,可更提升防止異物混入效果。
[第13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13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46進行說明。 在本第13實施形態中,主要在準備用以調整所定閾值ΔNth的資訊碼之處與前述第12實施形態相異。亦即,例如欲以通常設定、鈍感設定、敏感設定的3種類來調整觸控檢測的感度時,如圖46所例示般,準備分別顯示記錄了通常設定相關之調整資訊的條碼B1、記錄了鈍感設定相關之調整資訊的條碼B2、記錄了敏感設定相關之調整資訊的條碼B3的閾值調整用媒體70。
然後,利用者係在欲設為前述鈍感設定時,以藉由將讀取口213朝向閾值調整用媒體270的條碼B2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進行觸控操作,讀取記憶於條碼B2的調整資訊,藉由控制部40因應其讀取之調整資訊,使所定閾值ΔNth成為前述鈍感設定之方式進行調整。又,利用者係在欲設為前述敏感設定時,以藉由將讀取口213朝向閾值調整用媒體270的條碼B3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進行觸控操作,讀取記憶於條碼B3的調整資訊,藉由控制部40因應其讀取之調整資訊,使所定閾值ΔNth成為前述敏感設定之方式進行調整。又,利用者係在欲回到前述通常設定時,以藉由將讀取口213朝向閾值調整用媒體270的條碼B1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進行觸控操作,讀取記憶於條碼B1的調整資訊,藉由控制部40因應其讀取之調整資訊,使所定閾值ΔNth成為前述敏感設定之方式進行調整。
再者,作為前述通常設定,例如設想即使手指從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離開1mm程度的狀態(戴手套的狀態等)也可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的設定。又,作為前述鈍感設定,例如設想手指不直接觸控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話則不會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的設定。又,作為前述敏感設定,例如設想即使手指從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離開2mm程度的狀態(戴厚手套的狀態等)也可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的設定。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中,依據從閾值調整用媒體270所顯示之各條碼B1~B3讀取的調整資訊,藉由具有閾值調整部之功能的控制部40調整前述所定閾值ΔNth,故可容易因應各條碼B1~B3的讀取,來調整該所定閾值ΔNth。亦即,利用者針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檢測,可容易調整成自己喜歡的檢測感度,作為資訊讀取裝置可提升便利性。
再者,記錄調整資訊的資訊碼並不限於條碼,作為QR碼、其他種別的資訊碼亦可。又,記錄調整資訊的資訊碼並不限於如上所述般準備3個,因應其使用環境及利用者等,準備兩個亦可,準備4個以上亦可。
[第14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本發明的第14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參照圖47及圖48進行說明。 在本第14實施形態中,主要讀取口朝向具有所定特徵部的光學資訊時會自動照射光線之處與前述第12實施形態相異。因此,於與第12實施形態實質上相同的構造部分,附加相同符號,省略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以控制部40進行的讀取處理中,如圖47所例示的攝像畫像P,例如作為所定特徵部預先登記之QR碼Q的3個位置檢測圖案FP1~FP3被攝像時,不需要特別的操作就會自動地從照明光源21照射照明光Lf。亦即,將讀取口13朝向QR碼Q的話,則朝向其QR碼Q照射照明光Lf。
如此,照明光Lf係照射至被攝像之QR碼Q,所以,看到自動照射之照明光Lf的利用者,可得知被照射該照明光Lf的QR碼Q是可讀取的狀態。再者,控制部40係與受光感測器23一起可相當於利用對具有所定特徵部的光學資訊進行攝像以光學讀取該光學資訊的「光學資訊讀取部」之一例。又,受光感測器23係相當於「攝像部」之一例,照明光源21可相當於可朝向受光感測器23的攝像視野照射光線的「照射部」之一例。
以下,針對於本實施形態中,利用控制部40進行的讀取處理,參照圖48所示的流程圖進行詳述。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前述所定特徵部,預先設定QR碼的3個位置檢測圖案FP1~FP3,並記憶於記憶體35者。
利用控制部40開始讀取處理時,進行圖48的步驟S201所示的攝像處理,成為可透過讀取口213對攝像視野進行攝像的狀態。然後,進行用以以從攝像畫像的明暗圖案中,抽出預先記憶於記憶體35之所定特徵部之方式計算的處理(S203)。然後,在步驟S205的判定處理中,針對是否檢測出所定特徵部進行判定,在未檢測出所定特徵部時(S205中為No),則轉移至步驟S211的判定處理。
另一方面,如圖47所例示,因為QR碼Q被攝像而3個位置檢測圖案FP1~FP3也被攝像並檢測出時(S205中為Yes),設定用以判斷照明光Lf之點燈的有無的計時器Tm(S209)。再者,進行前述步驟S205的判定處理的控制部40可相當於「判定部」之一例。
接下來,在步驟S211的判定處理中,判定計時器Tm是否經過所定時間To而逾時,計時器Tm未經過所定時間To的話(S211中為No),從照明光源21照射照明光Lf而成為點燈狀態(S213)。
接下來,以步驟S215所示的判定處理,針對是否進行觸控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操作進行判定。然後,如果未進行觸控操作的話(S215中為No),則重複前述步驟S201起的處理。然後,觸控範圍指示部215被觸控的話(S215中為Yes),則進行用以解碼並解讀具有攝像之3個位置檢測圖案FP1~FP3的QR碼Q的處理(S217)。
另一方面,觸控範圍指示部215未被觸控而計時器Tm經過所定時間To成為逾時的話(S211中為Yes),再次成為熄燈狀態(S207),重複前述步驟S201起的處理。
如以上所述,在本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210中,可朝向受光感測器23的攝像視野照射照明光Lf的照明光源21,在被判定為藉由受光感測器23對所定特徵部進行攝像時(S205中為Yes),到計時器Tm經過所定時間To為止照射照明光Lf(S213)。
藉此,僅利用將讀取口213朝向具有所定特徵部的光學資訊,可不進行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等的操作而將來自照明光源21的照明光Lf朝向受光感測器23的攝像視野照射。因此,可利用來自其照明光源21的照明光Lf,使讀取對象即光學資訊容易進入受光感測器23的攝像視野內。
尤其,在未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之狀態(S215中為No),且計時器Tm經過所定時間To之前(S211中為No),即使判定為前述所定特徵部被攝像,也不會進行已攝像之光學資訊的讀取。藉此,即使與讀取對象不同之光學資訊的所定特徵部被攝像,只要不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進行觸控,就不會進行用以讀取其光學資訊的處理,所以,可不進行不需要的讀取處理而使讀取對象進入攝像視野。亦即,即使目的的讀取對象周圍存在有與讀取對象不同的複數資訊碼等,也可利用在將讀取口213朝向目的的讀取對象的狀態下進行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的觸控操作,進行正確的讀取。
再者,只要是照射表示受光感測器23所致之攝像範圍的標誌燈光的資訊讀取裝置,與照明光源21所致之照明光Lf同步來照射標誌燈光亦可。又,判定為藉由受光感測器23對所定特徵部攝像時,到計時器Tm經過所定時間To為止照射標誌燈光,對觸控範圍指示部15的觸控檢測後藉由照明光源21照射照明光Lf亦可。
又,所定特徵部並不限於QR碼的3個位置檢測圖案FP1~FP3,作為其他資訊碼的特徵圖案,例如條碼的起始符及終止符亦可。又,所定特徵部作為例如利用公知的字元辨識處理功能(OCR),附加於可光學讀取的文字資訊等之所定特徵圖形及特定文字等亦可。
再者,讀取口朝向具有所定特徵部的光學資訊的話則自動照射光線之本實施形態的特徵構造,也可適用於其他實施形態等。
再者,本發明並不是限定於前述各實施形態等者,例如如以下所述具體化亦可。 (1)本發明並不限於適用於依據利用圖40所示之觸控檢測電路260所檢測出之主感測器252的計數值(檢測值)與輔助感測器253的計數值(檢測值)的差(計數變化量ΔN),來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215之觸控的有無的資訊讀取裝置,例如適用於靜電容越增加,則主感測器的檢測值及輔助感測器的檢測值也越增加的構造,且依據兩檢測值的差來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之觸控的有無的資訊讀取裝置亦可。
(2)本發明並不限於適用於光學讀取資訊碼及文字資訊等的光學資訊的光學式資訊讀取裝置,適用於讀取開始時觸控之觸控範圍指示部設置於框體的外面之具有其他功能的資訊讀取裝置,例如,檢測出對觸控範圍指示部的觸控時則開始無線通訊所致之無線標籤等的讀取的資訊讀取裝置亦可。
1‧‧‧資訊讀取裝置 1a‧‧‧資訊讀取裝置 1b‧‧‧資訊讀取裝置 1c‧‧‧資訊讀取裝置 10‧‧‧裝置本體 10a‧‧‧裝置本體 10b‧‧‧裝置本體 11‧‧‧框體 11a‧‧‧上殼體 11b‧‧‧下殼體 11c‧‧‧框體 12‧‧‧上面 13‧‧‧讀取口 14‧‧‧纜線安裝部 15‧‧‧觸控檢測位置 20‧‧‧電路部 21‧‧‧照明光源 22‧‧‧標誌燈光照射部 23‧‧‧受光感測器 23a‧‧‧受光面 25‧‧‧成像透鏡 31‧‧‧放大電路 33‧‧‧A/D轉換電路 35‧‧‧記憶體 36‧‧‧位址產生電路 38‧‧‧同步訊號產生電路 40‧‧‧控制部 43‧‧‧發光部 44‧‧‧蜂鳴器 45‧‧‧振動器 48‧‧‧通訊介面 50‧‧‧觸控操作檢測部 51‧‧‧內側墊片 60‧‧‧觸控檢測電路 61‧‧‧切換元件 70‧‧‧開關部 70a‧‧‧開關部 70b‧‧‧開關部 70c‧‧‧開關部 70d‧‧‧開關部 71‧‧‧觸控電極墊片 72‧‧‧傳達墊片 73‧‧‧配線部 74‧‧‧墊片保持部 74a‧‧‧縫隙 75‧‧‧裝卸構件 76‧‧‧裝卸構件 77‧‧‧彈性構件 80‧‧‧保持座 80a‧‧‧保持座 80b‧‧‧保持座 81‧‧‧手套 82‧‧‧保持部 83‧‧‧手帶 84‧‧‧手帶 84a‧‧‧手帶 85‧‧‧保持部 85a‧‧‧裝卸構件 86‧‧‧護手套 86a‧‧‧基部 86b‧‧‧表層部 86c‧‧‧透氣孔 87‧‧‧手帶 88‧‧‧裝卸構件 89‧‧‧間隙 90‧‧‧開關部 91‧‧‧第1墊片 92‧‧‧第2墊片 93‧‧‧切換部 93a‧‧‧可動部 110‧‧‧護蓋(資訊讀取裝置) 110a‧‧‧資訊讀取裝置 110b‧‧‧資訊讀取裝置 111‧‧‧頂板部 111a‧‧‧上殼體 111b‧‧‧下殼體 112‧‧‧側板部(上面) 112a‧‧‧爪部 113‧‧‧側板部 113a‧‧‧爪部 114‧‧‧擋止部 115‧‧‧擋止部(凹部) 116‧‧‧環狀緣面 117‧‧‧環狀凸部 120‧‧‧支持部 121‧‧‧環狀突起 130‧‧‧導電體 131‧‧‧頂部 132‧‧‧突起 150‧‧‧開關 151‧‧‧觸控電極 152‧‧‧觸控面 160‧‧‧觸控檢測電路 160a‧‧‧觸控檢測電路 161‧‧‧切換元件 162‧‧‧比較器 163‧‧‧電極 164‧‧‧接點 165‧‧‧切換部 170‧‧‧防護圖案 180‧‧‧開關 181‧‧‧觸控電極 182‧‧‧頂部 183‧‧‧突起 210‧‧‧資訊讀取裝置 211‧‧‧框體 211a‧‧‧上殼體 211b‧‧‧下殼體 212‧‧‧上面 213‧‧‧讀取口 214‧‧‧纜線安裝部 215‧‧‧觸控範圍指示部 216‧‧‧螺絲構件 217‧‧‧埋孔部分 218a‧‧‧被覆部 218b‧‧‧被覆部 250‧‧‧開關部 251‧‧‧感測器基板 252‧‧‧主感測器 252a‧‧‧配線 252b‧‧‧接地圖案 253‧‧‧輔助感測器 253b‧‧‧接地圖案 260‧‧‧觸控檢測電路 261‧‧‧切換元件 262‧‧‧比較器 270‧‧‧閾值調整用媒體 B‧‧‧電源 B1‧‧‧條碼 B2‧‧‧條碼 B3‧‧‧條碼 C‧‧‧資訊碼 C1‧‧‧電容器 Cf‧‧‧靜電容 Cf1‧‧‧耦合電容 Cf2‧‧‧耦合電容 Co1‧‧‧漂浮電容 Co2‧‧‧漂浮電容 Co3‧‧‧漂浮電容 Cpad‧‧‧電容 Ct‧‧‧電容 CLK‧‧‧切換訊號 FP1‧‧‧位置檢測圖案 FP2‧‧‧位置檢測圖案 FP3‧‧‧位置檢測圖案 G‧‧‧手套 Gb‧‧‧間隙 h‧‧‧深度 Lf‧‧‧照明光 Lm‧‧‧標誌燈光 Lr‧‧‧反射光 Q‧‧‧QR碼 N‧‧‧計數值 Nth‧‧‧閾值 Nth1‧‧‧第1閾值 Nth2‧‧‧第2閾值 P‧‧‧攝像畫像 R‧‧‧物品 R1‧‧‧放電電阻 Ro‧‧‧電路保護用電阻 S‧‧‧載置台 Ta1‧‧‧按壓前狀態 Ta2‧‧‧按壓完成狀態 Tb1‧‧‧觸控前狀態 Tb2‧‧‧觸控狀態 Tb3‧‧‧按壓完成狀態 Tm‧‧‧計時器 To‧‧‧所定時間 V-‧‧‧負輸入電壓 Vref‧‧‧正輸入電壓 ΔN‧‧‧計數變化量 ΔNth‧‧‧閾值
[圖1] 說明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說明圖。 [圖2] 圖2(A)係圖1之裝置本體的俯視圖,圖2(B)係圖1之裝置本體的側視圖。 [圖3] 例示圖1之裝置本體的電性構造的區塊圖。 [圖4] 說明裝置本體之觸控檢測電路的區塊圖。 [圖5] 說明以因應觸控操作而變化之方式計測的計數值的說明圖。 [圖6] 說明觸控檢測電路與開關部的關係的區塊圖。 [圖7] 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說明圖。 [圖8] 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說明圖。 [圖9] 說明第2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的資訊讀取裝置之開關部的要部的說明圖,圖9(A)揭示俯視圖,圖9(B)揭示側視圖。 [圖10] 說明第3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之開關部的說明圖,圖10(A)揭示按壓前狀態,圖10(B)揭示按壓完成狀態。 [圖11] 說明以因應按壓操作而變化之方式計測的計數值的說明圖。 [圖12] 說明第4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之開關部的說明圖,圖12(A)揭示觸控前狀態,圖12(B)揭示觸控狀態,圖12(C)揭示按壓完成狀態。 [圖13] 說明以因應觸控操作及按壓操作而變化之方式計測的計數值的說明圖。 [圖14] 例示第5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之裝置本體的電性構造的區塊圖。 [圖15] 說明第5實施形態中標誌燈光的照射狀態與照明光的照射狀態的說明圖,圖15(A)係揭示藉由觸控操作而照射標誌燈光之狀態,圖15(B)係揭示標誌燈光朝向QR碼(註冊商標)之狀態,圖15(C)係揭示藉由觸控操作的解除,標誌燈光熄燈而照射照明光之狀態。 [圖16] 例示第5實施形態中以控制部進行之讀取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 [圖17] 說明第6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之開關部的說明圖,圖17(A)揭示彈性構件未被壓扁之狀態,圖17(B)揭示彈性構件按壓的狀態。 [圖18] 說明第7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說明圖。 [圖19] 在展開圖18的保持座之狀態下概略說明開關部的電性構造的說明圖。 [圖20] 說明第8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說明圖。 [圖21] 說明將圖20之保持座的保持部安裝於護手套之狀態的說明圖。 [圖22] 概略揭示沿著圖21之資訊讀取裝置的讀取口之面切斷的剖面的剖面圖。 [圖23] 揭示本發明的第9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立體圖。 [圖24] 圖24(A)係圖23之資訊讀取裝置的俯視圖,圖24(B)係圖23之資訊讀取裝置的側視圖。 [圖25] 說明構成框體之凹部的環狀緣面與觸控電極之位置的概略剖面圖。 [圖26] 例示第9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電性構造的區塊圖。 [圖27] 說明觸控檢測電路的區塊圖。 [圖28] 比較開放狀態、小指觸控狀態、拇指觸控狀態及直接觸控狀態之靜電容的說明圖。 [圖29] 比較開放狀態、小指觸控狀態、拇指觸控狀態及直接觸控狀態之計數值與判定用閾值的說明圖。 [圖30] 圖30(A)係揭示手指觸摸環狀緣面之狀態的概略剖面圖,圖30(B)係揭示從圖30(A)之狀態輕壓的手指直接接觸觸控電極之狀態的概略剖面圖。 [圖31] 揭示第9實施形態的變形例中構成框體之凹部的環狀凸部與觸控電極的位置的概略剖面圖,圖31(A)係揭示手指觸摸環狀凸部之狀態,圖31(B)係揭示從圖31(A)輕壓的手指直接接觸觸控電極之狀態。 [圖32] 說明第10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俯視圖。 [圖33] 圖33(A)係第11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俯視圖,圖33(B)係圖33(A)之資訊讀取裝置的側視圖。 [圖34] 例示第11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電性構造的區塊圖。 [圖35] 圖35(A)係放大且概略揭示圖33(B)的觸控電極附近的概略剖面圖,圖35(B)係揭示到圖35(A)的觸控電極的突起接觸接點為止進行按壓操作之狀態的概略剖面圖。 [圖36] 概略揭示本發明的第12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立體圖。 [圖37] 圖37(A)係圖36之資訊讀取裝置的俯視圖,圖37(B)係圖36之資訊讀取裝置的側視圖。 [圖38] 例示圖36之資訊讀取裝置的電性構造的區塊圖。 [圖39] 用以比較輔助感測器之配線長度與主感測器之配線長度的說明圖。 [圖40] 說明觸控檢測電路的區塊圖。 [圖41] 揭示計數值與周圍溫度的關係的說明圖。 [圖42] 說明計數變化量之變化與對觸控範圍指示部之觸控的關係的說明圖。 [圖43] 於第12實施形態的第1變形例之資訊讀取裝置中,用以比較輔助感測器及接地圖案的間隙與主感測器及接地圖案的間隙的說明圖。 [圖44] 說明第12實施形態的第2變形例之資訊讀取裝置中輔助感測器的位置的說明圖。 [圖45] 說明第12實施形態的第3變形例之資訊讀取裝置中相對於螺絲構件的被覆部之狀態的說明圖,圖45(A)係以埋住埋頭柱孔部分之方式設置被覆部的狀態,圖45(B)係揭示以也包含覆蓋螺絲構件之周圍的外面之方式設置被覆部的狀態。 [圖46] 揭示第13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要部的說明圖。 [圖47] 揭示第14實施形態之資訊讀取裝置的要部的說明圖。 [圖48] 例示第14實施形態的資訊讀取裝置中所進行之讀取處理的流程的流程圖。
1‧‧‧資訊讀取裝置
10‧‧‧裝置本體
11‧‧‧框體
13‧‧‧讀取口
14‧‧‧纜線安裝部
15‧‧‧觸控檢測位置
70‧‧‧開關部
71‧‧‧觸控電極墊片
72‧‧‧傳達墊片
73‧‧‧配線部
74‧‧‧墊片保持部
C‧‧‧資訊碼
S‧‧‧載置台

Claims (37)

  1. 一種資訊讀取裝置,係具備具有可讀取讀取對象的資訊之資訊讀取部的裝置本體,與相對於前述裝置本體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的資訊讀取裝置,其特徵為:於構成前述裝置本體之外廓的框體,收容前述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前述內側墊片,係從內側組裝於前述框體的所定位置;前述開關部,係具備:觸控電極墊片,係被施加因應觸控操作的電荷;配線部,係於一端電性連接前述觸控電極墊片;及傳達墊片,係電性連接前述配線部的另一端;前述傳達墊片,係從前述框體的外側組裝於前述所定位置。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傳達墊片,係從前述框體的外側可裝卸地組裝於前述所定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具備:保持座,係可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身體,且保 持前述裝置本體;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係配置於前述保持座的外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具備:保持座,係可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身體,且保持前述裝置本體;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係配置於前述保持座的外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保持座,係構成為可安裝於前述讀取作業者的手;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係配置於可利用安裝前述保持座之前述手的任一手指進行觸控操作的位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保持座,係構成為可安裝於前述讀取作業者的手;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係配置於覆蓋安裝前述保持座之前述手的任一指尖的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 中,前述資訊讀取部,係構成為可光學讀取資訊碼;於前述裝置本體,形成擷取來自前述資訊碼的反射光的讀取口;前述保持座,係以前述讀取口朝向延伸被前述觸控電極墊片覆蓋之指尖的方向之方式保持前述裝置本體。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傳達墊片,係藉由樹脂薄膜覆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開關部,係具備:護蓋,係覆蓋前述觸控電極墊片;及支持部,係以將前述護蓋朝向前述觸控電極墊片壓下的手指接近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之方式,彈性地支持前述護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開關部,係具備隔著所定間隙覆蓋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且可彈性變形的導電體。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資訊讀取部,係利用追加至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之電荷的不同,讓以前述導電體不會彈性變形之方式對於該導電體進行觸控操作時的處理,與進行以接觸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之方式使前述導電體彈性變形的按壓操作時的處理兩者有所不同。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資訊讀取部,係具備:攝像部,係用以對資訊碼進行攝像;標誌燈光照射部,係可照射表示前述攝像部所致之攝像方向的標誌燈光;及解讀部,係解讀藉由前述攝像部所攝像之前述資訊碼;藉此,構成為可光學讀取前述資訊碼;檢測出對於前述觸控電極墊片的觸控操作時,藉由前述標誌燈光照射部照射前述標誌燈光,之後變成對於前述觸控電極墊片的觸控操作未被檢測時,則開始前述攝像部所致之攝像。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 前述觸控電極墊片,係藉由非導電性的彈性構件覆蓋。
  14. 一種資訊讀取裝置,係具備具有可讀取讀取對象的資訊之資訊讀取部的裝置本體,與相對於前述裝置本體作為其他個體所構成的開關部的資訊讀取裝置,其特徵為:於構成前述裝置本體之外廓的框體,收容前述資訊讀取部的讀取所利用之構成靜電容方式的開關的內側墊片;前述內側墊片,係從內側組裝於前述框體的所定位置;前述開關部,係具備:第1墊片,係被施加所定電荷;第2墊片,係從前述框體的外側組裝於前述所定位置;及切換部,係切換因應可動部所致之可動狀態,施加於前述第1墊片的前述所定電荷供給至前述第2墊片的供給狀態與前述所定電荷不供給至前述第2供給的非供給狀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第2墊片,係從前述框體的外側可裝卸地組裝於前述所定位置。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或第15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 置,其中,具備:保持座,係可安裝於讀取作業者的身體,且保持前述裝置本體;前述可動部,係配置成可從前述保持座的外面側操作。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保持座,係構成為可安裝於前述讀取作業者的手;前述可動部,係配置於可利用安裝前述保持座之前述手的任一手指進行操作的位置。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第1墊片,係以利用與被前述保持座保持之前述裝置本體的電池部電容耦合,以施加前述所定電荷之方式配置於前述保持座。
  19. 一種資訊讀取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資訊讀取部,係可讀取讀取對象的資訊;靜電容方式的開關,係具有開始前述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時被觸控操作的觸控電極;框體,係收容前述開關; 檢測部,係針對前述觸控電極檢測出靜電容;及控制部,係依據前述檢測部所致之檢測結果,進行因應對於前述開關的操作之前述資訊讀取部的控制;於前述框體,形成使前述觸控電極的至少一部分露出成可直接進行觸控操作的凹部。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凹部,係以前述觸控電極的觸控面對於構成前述凹部的環狀緣面凹陷之方式形成。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或第20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凹部,係藉由形成於前述框體的環狀凸部所構成。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0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阻抗比前述觸控電極低的其他電極,以在前述框體的外面包圍前述凹部之方式設置。
  23. 一種資訊讀取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資訊讀取部,係可讀取讀取對象的資訊;靜電容方式的開關,係具有開始前述資訊讀取部所致 之讀取時被觸控操作的觸控電極;框體,係前述觸控電極設置於外面;檢測部,係針對前述觸控電極檢測出靜電容;及控制部,係依據前述檢測部所致之檢測結果,進行因應對於前述開關的操作之前述資訊讀取部的控制;前述觸控電極,係可彈性變形;於前述框體,設置有彈性變形之前述觸控電極的一部分接觸的第2電極;前述檢測部,係進而構成為可檢測出前述觸控電極的一部分與前述第2電極的接觸;前述控制部,係藉由前述檢測部檢測出前述觸控電極的一部分與前述第2電極的接觸時,進行所定控制。
  24. 一種資訊讀取裝置,係具有可讀取讀取對象之資訊的資訊讀取部,開始該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時被觸控的觸控範圍指示部設置於框體之外面的資訊讀取裝置,其特徵為具備:靜電容方式的主感測器,係配置於前述觸控範圍指示部;靜電容方式的輔助感測器,係配置於與前述觸控範圍指示部不同的位置;及檢測部,係可依據前述主感測器之檢測值及前述輔助感測器之檢測值的差與所定閾值的比較結果,檢測出對前述觸控範圍指示部的觸控; 前述資訊讀取部,係藉由前述檢測部檢測出對前述觸控範圍指示部的觸控時,開始前述讀取。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輔助感測器,係配置於前述框體內。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縮小前述主感測器之漂浮電容與前述輔助感測器之漂浮電容的差。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利用將前述主感測器的表面積增加至大於前述輔助感測器的表面積,並且將前述輔助感測器的配線長度增加至大於前述主感測器的配線長度,以減少前述主感測器之漂浮電容與前述輔助感測器之漂浮電容的差。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利用將前述主感測器的表面積增加至大於前述輔助感測器的表面積,並且將前述輔助感測器與位於周圍之接地的間隙減少至小於前述主感測器與位於周圍之接地的間 隙,以減少前述主感測器之漂浮電容與前述輔助感測器之漂浮電容的差。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至第2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輔助感測器,係以朝向前述框體的外面中設置前述觸控範圍指示部之面,從前述框體的內部側組裝之方式配置。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至第2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輔助感測器,係以在前述框體內離開該框體的外面之方式配置於內部側。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至第2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將前述輔助感測器,流用作為依據檢測值的變化,計測溫度的溫度感測器。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至第2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具備振動部;前述振動部,係配置於從設置有朝向前述讀取對象的讀取口之前述框體之一方的端部離開之另一方的端部。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至第2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設置有記錄了用以調整前述所定閾值的調整資訊的閾值調整用媒體;具備依據藉由前述資訊讀取部從前述閾值調整用媒體讀取之前述調整資訊,調整前述所定閾值的閾值調整部。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至第2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藉由兩個以上的殼體在複數卡合處卡合所構成。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至第2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框體,係藉由兩個以上的殼體利用螺絲構件組裝所構成,設置有從外面側覆蓋前述螺絲構件的被覆部。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至第28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前述資訊讀取部,係利用對具有所定特徵部的光學資訊進行攝像,光學讀取該光學資訊的光學資訊讀取部;具備:攝像部,係可透過讀取口對前述光學資訊進行攝像; 照射部,係可朝向前述攝像部的攝像視野照射光線;及判定部,係針對是否藉由前述攝像部而前述所定特徵部被攝像來進行判定;前述照射部,係藉由前述判定部判定前述所定特徵部被攝像時,到經過所定時間為止照射光線。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6項所記載之資訊讀取裝置,其中,在未藉由前述檢測部檢測出對前述觸控範圍指示部的觸控之狀態下,且經過前述所定時間之前,即使藉由前述判定部判定為前述所定特徵部被攝像,也不進行前述資訊讀取部所致之讀取。
TW107134102A 2017-10-26 2018-09-27 資訊讀取裝置 TWI696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06864A JP2019079362A (ja) 2017-10-26 2017-10-26 情報読取装置
JP2017-206864 2017-10-26
JP2018-022764 2018-02-13
JP2018022764 2018-02-13
JP2018074858 2018-04-09
JP2018-074858 2018-04-09
JP2018-151302 2018-08-10
JP2018151302A JP7139770B2 (ja) 2018-02-13 2018-08-10 情報読取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660A TW201923660A (zh) 2019-06-16
TWI696953B true TWI696953B (zh) 2020-06-21

Family

ID=65894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4102A TWI696953B (zh) 2017-10-26 2018-09-27 資訊讀取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39182B2 (zh)
EP (1) EP3511859B1 (zh)
CN (1) CN109858297B (zh)
TW (1) TWI6969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12945B4 (de) * 2018-05-30 2022-03-03 Workaround Gmbh Handschuh
EP3696714B1 (de) * 2019-02-18 2022-08-17 Nimmsta GmbH Elektronischer handschuh mit barcode scanner
WO2021030829A1 (en) * 2019-08-15 2021-02-18 Atmel Corporation Base assemblies for knob on display devices and related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DE102020100985A1 (de) * 2020-01-16 2021-07-22 Workaround Gmbh Handschuh sowie System mit Handschuh
CN111865959B (zh) * 2020-07-14 2021-04-27 南京聚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源安全检测框架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8224A (en) * 2010-02-05 2011-08-16 Ind Tech Res Inst Optical multi-ring scanner
US20120228382A1 (en) * 2011-03-10 2012-09-13 Metrologic Instruments, Inc. Dual laser scanning code symbol reading system employing automatic object presence detector for automatic laser source selection
TW201535222A (zh) * 2014-01-31 2015-09-16 Japan Display Inc 付靜電電容式感測器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201723923A (zh) * 2015-09-07 2017-07-01 電裝威福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資訊讀取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0580A (ja) * 1990-10-24 1992-06-03 Nippondenso Co Ltd 手持式情報読取り装置
US5831261A (en) * 1991-10-15 1998-11-03 Geo Labs, Inc. Reflective switch
US5933288A (en) * 1994-10-31 1999-08-03 Geo Labs, Inc. Proximity switch system for electronic equipment
KR100550413B1 (ko) * 2002-07-31 2006-02-10 가시오게산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화상판독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US7559473B2 (en) * 2005-09-15 2009-07-14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Sensor for activating an aiming pattern of a handheld scanner
JP2009104376A (ja) 2007-10-23 2009-05-14 Well Cat:Kk 情報端末装置
JP5351115B2 (ja) * 2010-09-14 2013-11-27 井川 和子 照明灯スタンド静電延長タッチスイッチ
KR20120066719A (ko) * 2010-11-17 2012-06-25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정전용량식 터치 패널용 외부입력기기
TWM463876U (zh) * 2012-09-04 2013-10-21 Riotec Co Ltd 觸控式條碼掃瞄器及具有該掃瞄器的條碼掃瞄裝置
US20150371072A1 (en) * 2014-06-20 2015-12-24 Marson Technology Co., Ltd. Mobile barcode information reading system
TWM547134U (zh) 2017-02-03 2017-08-11 Marson Technology Co Ltd 指環型條碼掃描器
US10521634B2 (en) * 2017-11-01 2019-12-31 Symbol Technologie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witching between hands-free and handheld modes of operation in an imaging read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8224A (en) * 2010-02-05 2011-08-16 Ind Tech Res Inst Optical multi-ring scanner
US20120228382A1 (en) * 2011-03-10 2012-09-13 Metrologic Instruments, Inc. Dual laser scanning code symbol reading system employing automatic object presence detector for automatic laser source selection
TW201535222A (zh) * 2014-01-31 2015-09-16 Japan Display Inc 付靜電電容式感測器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TW201723923A (zh) * 2015-09-07 2017-07-01 電裝威福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資訊讀取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11859A2 (en) 2019-07-17
EP3511859A3 (en) 2019-10-09
TW201923660A (zh) 2019-06-16
US10839182B2 (en) 2020-11-17
US20190213363A1 (en) 2019-07-11
CN109858297B (zh) 2022-09-23
EP3511859B1 (en) 2021-10-13
CN109858297A (zh) 2019-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96953B (zh) 資訊讀取裝置
US7239306B2 (en) Electronic pen
CN108241444B (zh) 手写信息处理设备、手写信息处理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EP3384800A1 (en) Ring-type wearable device
JP5903131B2 (ja) タッチペン及びそのペン先
EP2813918A1 (en) Electronic pen
JP2012073830A (ja)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
TWI310908B (zh)
US20080129532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ctivating a Mobile Device
US20170364151A1 (en) Finger mounted computer inpu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20150248189A1 (en) Touch Sensing Systems
CN210283700U (zh) 一种用于矫正书写姿势的智能笔
JP4374049B2 (ja) 電子機器
JP7024620B2 (ja) 携帯型情報読取装置
CN114503062A (zh) 由触摸感应传感器矩阵识别的构造
KR20210158217A (ko) 전자 장치
US20070296700A1 (en) Washable mouse
KR101401271B1 (ko) 터치 펜을 구비한 디스플레이장치
CN213721930U (zh) 一种智能手表
JP7139770B2 (ja) 情報読取装置
JP6930364B2 (ja) 情報読取装置
JP2018173715A (ja) 情報読取装置
US20200376674A1 (en) Sensor module and robot system
KR101616668B1 (ko) 터치패드 마우스용 마우스패드장치
JP2019016315A (ja) 情報読取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