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8271B - 攝影裝置 - Google Patents

攝影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8271B
TWI688271B TW107142810A TW107142810A TWI688271B TW I688271 B TWI688271 B TW I688271B TW 107142810 A TW107142810 A TW 107142810A TW 107142810 A TW107142810 A TW 107142810A TW I688271 B TWI688271 B TW I6882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sk
middle section
sections
photographing device
ed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428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1332A (zh
Inventor
曾正德
Original Assignee
香港商立景創新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香港商立景創新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香港商立景創新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428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827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82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827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1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1332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攝影裝置包括底板、感測單元、基座與基板。感測單元位於底板上。基座位於底板上且環繞感測單元,基座包括開口。基板位於基座上且覆蓋開口,基板包括透光部與遮罩部,遮罩部環繞透光部。透光部、開口與感測單元在底板的法線方向上互相對齊。遮罩部包括遮罩內緣與遮罩外緣,遮罩內緣界定透光部,遮罩外緣遠離透光部。遮罩內緣包括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內側邊,遮罩外緣包括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外側邊,第一外側邊於投影面上呈直線,第一內側邊的中間段位於兩旁側段之間,中間段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的間距不同於兩旁側段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的間距。

Description

攝影裝置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攝影裝置,且特別是關於一種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攝影裝置。
現在的許多可攜式電子裝置具有攝影功能,例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為提供此種攝影功能,現有一種微型化的攝影裝置是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此種攝影裝置是由鏡頭、感測單元與支架所組成,鏡頭與感測單元彼此對齊且固定在支架中,而支架則固定在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特定位置。外界的光線穿過鏡頭後會投射在感測單元上,使感測單元可感測到光線而產生影像。
現有的攝影裝置會遭遇雜散光的問題。一般來說,光線由鏡頭進入後,不會完全投射在感測單元上,有部份穿過鏡頭的光線會先投射到支架上或感測單元周圍的結構上,而此結構可能是高反射率的材料如金屬導體,其會造成光線再經過一到數次的反射,最終才投射到感測單元上。這些被反射的光線可稱為雜散光,這些雜散光會將會被感測單元感測而成為影像的一部分,因而造成影像不清晰或失真。為了解決雜散光的問題,現有一種遮罩,其可設置於鏡頭與感測單元之間,使得那些原本會投射到支架上或感測單元周圍的金屬導體上的光線,會被遮罩擋住,而避免成為雜散光。不過,遮罩也可能會遮擋到原本應該要投射到感測單元上的 光線,從而造成影像中的暗角。
在現有技術中,雖然攝影裝置的遮罩可用來減少雜散光,但卻會造成暗角。若減小遮罩的面積來減少暗角的形成,相對地雜散光就會變多。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在提出一種攝影裝置,以期能有效減少雜散光,同時還能避免暗角的形成。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一種攝影裝置包括底板、感測單元、基座與基板。感測單元位於底板上。基座位於底板上且環繞感測單元,基座包括開口。基板位於基座上且覆蓋開口,基板包括透光部與遮罩部,遮罩部環繞透光部。透光部、開口與感測單元在底板的法線方向上互相對齊。遮罩部包括遮罩內緣與遮罩外緣,遮罩內緣界定透光部,遮罩外緣遠離透光部。遮罩內緣包括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內側邊,遮罩外緣包括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外側邊,兩第一內側邊分別對應兩第一外側邊,每一第一外側邊於底板的法線方向的一投影面上呈直線。每一第一內側邊包括中間段與兩旁側段,每一第一內側邊的中間段位於兩旁側段之間。其中,至少一第一內側邊的中間段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的間距不同於兩旁側段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的間距。
綜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攝影裝置,其可透過遮罩部的遮罩內緣的非直線的設計,在可有效減少雜散光的狀況下,還能避免暗角的形成。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 內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關技術者暸解本發明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術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之目的及優點。
10、10a:攝影裝置
20:鏡頭模組
21:鏡頭
22:鏡頭座
100:底板
200:感測單元
210:感光區
220:非感光區
221:接點
300:基座
310:開口
320:邊壁
321:上部
3211:斜面
322:下部
330:凸緣
331:第一階梯面
332:第二階梯面
400:基板
410:透光部
420:周緣
500:遮罩部
510:遮罩內緣
511:第一內側邊
5111:中間段
5112:旁側段
5113:過渡段
512:第二內側邊
5121:中間段
5122:旁側段
520:遮罩外緣
521:第一外側邊
522:第二外側邊
600:遮光層
700:膠層
D1、D2、D3:間距
P:終點處
L:切線
圖1所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的示意圖;圖2所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的爆炸圖;圖3所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的頂視圖;圖4所示為圖3在4-4線段處的剖面圖;圖5所示為圖4的圈起處的放大圖;圖6所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的爆炸圖;圖7所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的頂視圖;圖8所示為圖7在8-8線段處的剖面圖;圖9所示為圖8的圈起處的放大圖;以及圖10所示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的頂視圖。
請參照圖1與圖2,圖1所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10的示意圖,圖2所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10的爆炸圖。在本實施例中,攝影裝置10是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如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但不限於此。攝影裝置10包括鏡頭模組20、底板100、感測單元200、基座300與基板400。感測單元200位於底板100上。基座300位於底板100上且環繞感測單元200,基座300包括開口310。基板400位於基座300上且覆蓋 開口310。基板400包括透光部410與遮罩部500,遮罩部500環繞透光部410。如圖2所示,在底板100是位於XY平面,而底板100的法線方向是平行於Z方向的情況下,透光部410、開口310與感測單元200是在底板100的法線方向上(即Z方向上)互相對齊。
在本實施例中,鏡頭模組20包括鏡頭21與鏡頭座22,鏡頭21可被固定於鏡頭座22中,而鏡頭座22則可透過膠黏、卡合或鎖合等方式被固定於基座300上。鏡頭21亦是在底板100的法線方向上對齊透光部410、開口310與感測單元200。外界的光線可依序穿過鏡頭21、透光部410與開口310而投射到感測單元200。在不同實施例中,攝影裝置10亦可不包括鏡頭模組20,例如攝影裝置10主要是由底板100、感測單元200、基座300與基板400所組成的模組,並且攝影裝置10可與不同款式或型號的鏡頭模組20組合並使用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上。
請再參照圖3,圖3所示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10的頂視圖,其中圖1與圖2所示的鏡頭模組20並未在圖3中顯示出來,以使基板400與基板400上的遮罩部500能夠清楚呈現在頂視圖中。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遮罩部500包括彼此相對的遮罩內緣510與遮罩外緣520,遮罩內緣510界定透光部410,而遮罩外緣520遠離透光部410。舉例來說,基板400是由透光率較高(相對於遮罩部500而言)的材質所製成,而遮罩部500是由透光率較低(相對於基板400而言)或是由不透光的材質所製成,且遮罩部500是附著在基板400上。沿著Z方向穿過鏡頭21並投射到基板400的光線之中,有一部份會投射到遮罩部500而被遮罩部500擋住而無法通過基板400,而其餘部份則會投射到遮罩內緣510所圍繞的部份而 穿通基板400。換句話說,基板400被遮罩
內緣510環繞而在Z方向上未與遮罩部500重疊的部份被界定透光部410。
在不同實施例中,遮罩部500是以濺鍍或塗布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形成在基板400的表面上;或者,遮罩部500可以是預先製作的層狀件,並嗣後透過膠黏等方式附著到基板400的表面上;或者,基板400與遮罩部500可為同一元件,例如基板400為不透光的材質所製成,且基板400的中間部份則是鏤空而形成透光部410,而基板400本身即為遮罩部500。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基板400更包括周緣420,遮罩部500位於周緣420與透光部410之間,而基座300環繞基板400的周緣420。遮罩內緣510包括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內側邊511,且每一第一內側邊511於圖3的XY平面的頂視圖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最短直線通過。XY平面可類比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即Z方向)的投影面,換句話說,每一第一內側邊511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的投影面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最短直線通過。在不同實施例中,兩第一內側邊511的其中之一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的投影面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最短直線通過,而另一第一內側邊511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的投影面上則呈直線。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遮罩外緣520包括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外側邊521,兩第一內側邊511分別對應兩第一外側邊521,每一第一外側邊521於XY平面上是呈直線。一線段的兩端點之間可引一條由其中 一端點至另一端點的最短直線,當此線段上的任一點可被此兩端點之間所引的最短直線通過,則此線段整體而言是呈直線;當此線段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此兩端點之間所引的最短直線通過,則此線段整體而言可以是曲線結構、階梯狀結構、曲折多段的直線結構或是上述結構的任意組合。由於第一外側邊521在XY平面呈直線,因此在XY平面上,第一外側邊521上的任一點可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直線通過;而第一內側邊511於XY平面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最短直線通過,換言之,第一內側邊511整體而言是不平行於第一外側邊521。並且,第一內側邊511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之間的垂直間距(即以垂直於第一外側邊521的方向上所界定的間距),是隨著第一內側邊511的不同位置(或是在X方向上的不同位置)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每一第一內側邊511包括位於其兩端點之間的中間段5111與兩旁側段5112,中間段5111位於兩旁側段5112之間,且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中間段5111的至少一點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的垂直間距可不同於兩旁側段5112的至少一點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的垂直間距。例如,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中間段5111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之間會具有最大的間距D1,而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兩旁側段5112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之間會具有最小的間距D2,最大的間距D1是大於最小的間距D2。在本實施例中,最大的間距D1是位於第一內側邊511在X方向上的正中間,而最小的間距D2位於第一內側邊511與第二內側邊512的交接處。由上述可知,在XY平面上,中間段5111或旁側段5112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第一內側邊511的兩端點之間所引的最短直線通過。在不同實施例中,中間段5111或旁側段5112可以是曲線結構、階 梯狀結構、直線結構或是上述結構的任意組合。舉例來說,在XY平面上,若中間段5111與兩旁側段5112個別獨立來看皆是直線結構,則中間段5111與兩旁側段5112的至少其中之一是不平行於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因而其上的至少一點仍無法被第一內側邊511的兩端點之間所引的最短直線通過。
如圖3所示,在XY平面上,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中間段5111是相較於兩旁側段5112是朝遠離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的方向延伸(此處定義為朝內延伸),而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兩旁側段5112相較於中間段5111是朝靠近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的方向延伸(此處定義為朝外延伸)。換言之,兩第一內側邊511的兩中間段5111是朝彼此靠近,而兩第一內側邊511的對應的兩旁側段5112是朝彼此遠離,相應地,透光部410在兩彼此對應的中間段5111之間的寬度是相對內縮的,而透光部410在兩彼此對應的旁側段5112之間的寬度則是相對擴大的。亦即,透光部410在兩第一內側邊511之間的寬度(在Y方向上的寬度),是由旁側段5112至中間段5111逐漸減小。由於暗角通常會集中在影像的四角的部份,而基座300所產生的雜散光通常會集中在影像的邊緣的中間部份,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內側邊511的兩旁側段5112朝外延伸的設計可有效增加透光部410的四角處的進光量,以減少暗角的形成,而第一內側邊511的中間段5111朝內延伸的設計則可有效遮擋雜散光。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中間段5111與兩旁側段5112之間為平滑過渡。舉例來說,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中間段5111與兩旁側段5112之間更具有過渡段5113,過渡段5113是連接 於中間段5111與旁側段5112之間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過渡段5113具有平滑過渡的曲線結構而產生和緩漸進的曲率變化。如圖3所示,呈平滑過渡曲線的過渡段5113可使穿過透光部410的光線的分佈更加均勻,並使感測單元200所感測到的影像的周圍亮度變化更加自然。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內側邊511的中間段5111與旁側段5112之間的過渡段5113亦可採用其他種結構取代平滑過渡曲線結構。例如,在穿過透光部410的光線的分佈呈現梯度變化的狀況下,過渡段5113亦可設計為階梯狀結構,以彌補原本呈梯度變化的光線分佈。也就是說,根據穿過透光部410的光線的分佈狀況,第一內側邊511的中間段5111與旁側段5112之間的過渡段5113可以是平滑過渡曲線結構、階梯狀結構、直線結構或是直線結構與曲線結構的組合。
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遮罩內緣510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兩第一內側邊511的兩第二內側邊512,遮罩外緣520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兩第一外側邊521的兩第二外側邊522,兩第二內側邊512分別對應兩第二外側邊522。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各旁側段5112的終點處P的一切線L,其平行於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每一第二內側邊512與每一第二外側邊522於XY平面上皆是呈直線。此外,第一內側邊511與第二內側邊512之間是彼此正交連接,亦即第一內側邊511的兩旁側段5112是分別正交連接對應的兩第二內側邊512。舉例來說,在XY平面上,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旁側段5112的終點處的切線是與對應的第二內側邊512互相垂直。由於第一內側邊511與第二內側邊512之間是彼此正交,因而在攝影裝置10的製程中,自動化設備可藉由透光部410的 四角的正交狀態,而更容易透過機器視覺輔助來針對基板400與遮罩部500加以定位,使基板400與遮罩部500在組裝時能更加精確。在本實施例中,在XY平面上,第一內側邊511的長度大於第二內側邊512的長度,因而遮罩內緣510(即透光部410的輪廓)呈長方形。
請參照圖4與圖5,圖4所示為圖3在4-4線段處的剖面圖,圖5所示為圖4的圈起處的放大圖。在本實施例中,基座300更包括邊壁320與凸緣330,邊壁320是固定於底板100上且環繞感測單元200,而凸緣330則是凸設於邊壁320的內側,且凸緣330是用以界定開口310。基板400設置於凸緣330上,舉例來說,基板400的下表面靠近周緣420的部份是透過膠黏等方式固定於凸緣330上。在本實施例中,邊壁320包括上部321與下部322,凸緣330位於上部321與下部322之間,且下部322連接底板100。邊壁320的上部321是環繞基板400,而邊壁320的下部322則是環繞感測單元200。此外,上部321包括斜面3211,且斜面3211相對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傾斜,而基板400的周緣420的側表面則與底板100的法線方向平行。因此,上部321的斜面3211與基板400的周緣420的側表面之間夾有一角度,此角度可大於0且小於90度。
一般來說,穿過鏡頭21的光線之中,有一小部份會投射至邊壁320的上部321,若這些光線被反射到遮罩部500,則有可能被遮罩部500進一步反射至感測單元200,而成為雜散光。在本實施例中,藉由上部321的斜面3211的設計,可使那些投射至斜面3211的光線不容易被反射到遮罩部500與感測單元200,藉此可減少雜散光。
如圖4與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感測單元200包括感光區 210與非感光區220,且非感光區220環繞感光區210。舉例來說,感光區210為感測單元200的感光區域,而非感光區220則是不用以感光的區域,非感光區220包括用以傳送輸出輸入訊號的接點221,這些接點221通常是金屬片或金屬線路,因此其具有高反射率,使得這些接點221的表面容易產生反光。當光線通過開口310後,有部份光線會投射到非感光區220並被接點221反射,而這些被反射的光線可能會被邊壁320的下部322或凸緣330再次反射至感光區210,從而產生雜散光。因此,在本實施例中,攝影裝置10更包括遮光層600,遮光層600是以低反射率(相較於接點221)的材料製成,且遮光層600是覆蓋接點221,使投射至接點221的光線不容易再被反射到邊壁320或凸緣330,藉此可減少雜散光。在一些實施例中,遮光層600可以是黑色膠狀物,其可塗布於接點221,使接點221上覆蓋此黑色膠狀物。
請參照圖6與圖7,圖6所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10a的爆炸圖,圖7所示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10a的頂視圖。圖6與圖7的攝影裝置10a與圖1至圖5的攝影裝置10的相同與相似的元件是以相同或相似標號來表示,且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與其連接關係可參照前述圖1至圖5的相關描述,於此不再贅述。如圖6與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攝影裝置10a包括底板100、感測單元200、基座300、基板400與膠層700。基板400包括透光部410與遮罩部500,且膠層700位於基板400與基座300之間。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內側邊511於圖7的XY平面的頂視圖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單一直線通過,且 每一第二內側邊512於圖7的XY平面的頂視圖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單一直線通過。XY平面相當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即Z方向)的投影面,換句話說,每一第一內側邊511與每一第二內側邊512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的投影面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各自的兩端點之間所引的單一直線通過。在不同實施例中,兩第一內側邊511的其中之一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的投影面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單一直線通過,而另一第一內側邊511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的投影面上則呈直線;並且,兩第二內側邊512的其中之一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的投影面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單一直線通過,而另一第二內側邊512於底板100的法線方向的投影面上則呈直線。攝影裝置10a的遮罩部500的第一內側邊511可參照攝影裝置10的遮罩部500的第一內側邊511,而攝影裝置10a的第二內側邊512則不同於攝影裝置10的遮罩部500的第二內側邊512,詳如後述。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一外側邊521與每一第二外側邊522於XY平面上是呈直線。由於第一內側邊511與第二內側邊512於XY平面上的至少一點無法被其兩端點之間所引的單一直線通過,因此第一內側邊511與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之間的垂直間距(即以垂直於第一外側邊521的方向上所界定的間距),是隨著第一內側邊511的不同位置而有所不同;且第二內側邊512與對應的第二外側邊522之間的垂直間距(即以垂直於第二外側邊522的方向上所界定的間距),是隨著第二內側邊512的不同位置而有所不同。舉例來說,每一第二內側邊512可類似於每一第一內側邊511,每一第二內側邊512亦包括中間段5121與兩旁 側段5122,每一第二內側邊512的中間段5121位於兩旁側段5122之間,且每一第二內側邊512的中間段5121的至少一點與對應的第二外側邊522的垂直間距可不同於兩旁側段5122的至少一點與對應的第二外側邊522的垂直間距。例如,每一第二內側邊512的中間段5121與對應的第二外側邊522之間會具有最大的間距,而每一第二內側邊512的兩旁側段5122與對應的第二外側邊522之間會具有最小的間距,所述最大的間距是大於所述最小的間距。
如圖7所示,在XY平面上,每一第二內側邊512的中間段5121是相較於兩旁側段5122是朝遠離對應的第二外側邊522的方向延伸(此處定義為朝內延伸),而每一第二內側邊512的兩旁側段5122相較於中間段5121是朝靠近對應的第二外側邊522的方向延伸(此處定義為朝外延伸)。換言之,兩第二內側邊512的兩中間段5121是朝彼此靠近,而兩第二內側邊512的對應的兩旁側段5122是朝彼此遠離,相應地,透光部410不只是在兩彼此對應的中間段5111之間的寬度是相對內縮的,透光部410在兩彼此對應的中間段5121之間的寬度也是相對內縮的。此外,透光部410不只是在兩彼此對應的旁側段5112之間的寬度是相對擴大的,透光部410在兩彼此對應的旁側段5122之間的寬度也是相對擴大的。亦即,透光部410在兩第二內側邊512之間的寬度,是由旁側段5122至中間段5121逐漸減小。
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每一第二內側邊512的中間段5121與兩旁側段5122之間為平滑過渡,舉例來說,每一第二內側邊512的中間段5121與兩旁側段5122之間更具有過渡段5123,過渡段5123是連接 於中間段5121與旁側段5122之間的結構。在本實施例中,過渡段5123具有平滑過渡的曲線結構而產生和緩漸進的曲率變化。在不同實施例中,根據穿過透光部410的光線的分佈狀況,第二內側邊512的中間段5121、旁側段5122或中間段5121與旁側段5122之間的過渡段5123可以是平滑過渡曲線結構、階梯狀結構、直線結構或是直線結構與曲線結構的組合。此外,每一第一內側邊511的兩旁側段5112是分別正交連接兩第二內側邊512的對應的兩旁側段5122。換句話說,雖然第一內側邊511的旁側段5112與第二內側邊512的旁側段5122皆朝外延伸,不過相鄰的旁側段5112與旁側段5122在彼此連接處的切線為互相垂直。
請參照圖8與圖9,圖8所示為圖7在8-8線段處的剖面圖,圖9所示為圖8的圈起處的放大圖。在本實施例中,基座300的凸緣330包括第一階梯面331與第二階梯面332,第二階梯面332位於第一階梯面331與邊壁320之間,且第一階梯面331相較於第二階梯面332靠近底板100。因此,第一階梯面331與第二階梯面332之間形成有段差。基板400是設置於第一階梯面331上,且由於第一階梯面331與第二階梯面332之間的段差可提供限位的功能,因而在攝影裝置10a的製程中,基板400可藉由所述段差而被限位,從而更容易被安置於第一階梯面331上,使基板400與遮罩部500在組裝時能更加精確,而不易產生偏移。在不同實施例中,凸緣330可不具有階梯結構而僅具有平面結構(如圖4與圖5所示)。在此情況下,基板400亦可透過其他方式,如機器視覺定位或治具定位等,以準確定位並設置在凸緣330上。
如圖6與圖9所示,膠層700是位於第一階梯面331與第二階 梯面332上。在攝影裝置10a的製程中,膠層700可透過同一道製程而塗布於第一階梯面331與第二階梯面332上,接著基板400可被設置於第一階梯面331上。此時,膠層700是夾於第一階梯面331與基板400之間,而基板400可被膠層700黏著固定於第一階梯面331上。並且,位於第二階梯面332的膠層700則是夾於基板400的周緣420與邊壁320的上部321之間。在本實施例中,膠層700可採用低反射率或低透光率的材質,例如黑色膠狀物。在此配置下,即使穿過鏡頭21的光線之中,有一部份光線會投射到邊壁320的上部321或第二階梯面332上,這些光線也會被膠層700吸收或散射,藉此可減少來自於邊壁320或凸緣330的反射光線,並相應減少雜散光。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遮罩外緣520是切齊基板400的周緣420。如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遮罩外緣520則並未切齊基板400的周緣420,相反地,遮罩外緣520進一步內縮,因而遮罩外緣520與周緣420彼此間隔有一間距D3。亦即,除了透光部410以外,基板400在此間距D3的範圍內也是透光的。在此配置下,即使有光線被邊壁320或凸緣330反射,這些被反射的光線也會穿透過基板400在周緣420與遮罩外緣520之間的透光部份,而這些穿透過基板400的光線也就不會被遮罩部500反射到感測單元200,藉此可減少雜散光。
請參照圖10,圖10所示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的攝影裝置的頂視圖,圖10與圖7的實施例的主要差異在於基板400,其餘相同或相似的元件與其連接關係可參照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贅述。如圖10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內側邊511包括中間段5111、兩旁側段5112與兩過渡段5113,中間段5111位於兩旁側段5112之間,且兩過渡段5113分別位於中 間段5111與兩旁側段511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中間段5111與兩旁側段5112都是相較於兩過渡5113段朝靠近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的方向延伸。換句話說,過渡段5113是相較於中間段5111與旁側段5112朝遠離對應的第一外側邊521的方向延伸。第二內側邊512包括中間段5121、兩旁側段5122與兩過渡段5123,中間段5121位於兩旁側段5122之間,且兩過渡段5123分別位於中間段5121與兩旁側段5122之間。在本實施例中,中間段5121與兩旁側段5122都是相較於兩過渡段5123朝靠近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522的方向延伸。換句話說,過渡段5123是相較於中間段5121與旁側段5122朝遠離對應的第二外側邊522的方向延伸。圖7所示的基板400例如是用於鏡頭21為廣角鏡頭的情況,以彌補廣角鏡頭的筒形變形;而圖10所示的基板400則例如是用於鏡頭21為長焦鏡頭的情況,以彌補長焦鏡頭的枕形變形。
上述各個設計可以交互使用在不同的實施例中,舉例來說,攝影裝置10a的遮罩外緣520是內縮而未切齊基板400的周緣420的設計也可應用於攝影裝置10;而攝影裝置10的感測單元200的接點221上覆蓋有遮光層600的設計也可應用於攝影裝置10a。上述各實施例僅用於說明,而多種設計或多種實施例可依需要加以組合或在一定程度內修改與變化。
綜上所述,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攝影裝置,其設計在可有效減少雜散光的狀況下,還能避免暗角的形成。藉由遮罩部的遮罩內緣是非直線的設計,使中間段朝內延伸以減少雜散光,並使旁側段朝外延伸以避免暗角。並且,藉由遮罩內緣的四角的正交與凸緣的段差等設計,有助於製程上的定位與組裝。此外,凸緣上所塗布的膠層、接點上所覆蓋的遮 光層與內縮的遮罩外緣等設計,亦有助於減少雜散光。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300:基座
400:基板
410:透光部
420:周緣
500:遮罩部
510:遮罩內緣
511:第一內側邊
5111:中間段
5112:旁側段
5113:過渡段
512:第二內側邊
520:遮罩外緣
521:第一外側邊
522:第二外側邊
D1、D2:間距

Claims (20)

  1. 一種攝影裝置,包括:一底板;一感測單元,位於該底板上;一基座,位於該底板上且環繞該感測單元,該基座包括一開口;以及一基板,位於該基座上且覆蓋該開口,該基板包括一透光部與一遮罩部,該遮罩部環繞該透光部,該透光部、該開口與該感測單元在該底板的法線方向上互相對齊,該遮罩部包括一遮罩內緣與一遮罩外緣,該遮罩內緣界定該透光部,該遮罩外緣遠離該透光部,該遮罩內緣包括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內側邊,該遮罩外緣包括彼此相對的兩第一外側邊,該兩第一內側邊分別對應該兩第一外側邊,每一該第一外側邊於該底板的法線方向的一投影面上呈直線,每一該第一內側邊包括一中間段與兩旁側段,每一該第一內側邊的該中間段位於該兩旁側段之間,其中,每一該第一內側邊之各該旁側段的一終點處的一切線平行於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至少一該第一內側邊的該中間段與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間距不同於該兩旁側段與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間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內側邊的該中間段與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間距大於該兩旁側段與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間距。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內側邊的該中間段相較於該兩旁側段朝遠離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方向延伸。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內側邊的該兩旁側段相較於該中間段朝靠近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方向延伸。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中間段與該兩旁側段之間為平滑過渡曲線結構、階梯狀結構、直線結構或直線結構與曲線結構的組合。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遮罩內緣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該兩第一內側邊的兩第二內側邊,該遮罩外緣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該兩第一外側邊的兩第二外側邊,該兩第二內側邊分別對應該兩第二外側邊,每一該第二外側邊於該投影面上呈直線,每一該第二內側邊包括一中間段與兩旁側段,每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位於該兩旁側段之間,其中,至少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與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的間距不同於該兩旁側段與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之間的間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與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的間距大於該兩旁側段與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之間的間距。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相較於該兩旁側段朝遠離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的方向延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內側邊的該兩旁側段相較於該中間段朝靠近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的方向延伸。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遮罩內緣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該兩第一內側邊的兩第二內側邊,該遮罩外緣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該兩第一外側邊的兩第二外側邊,該兩第二內側邊分別對應該兩第二外側邊,每一該第二內側邊包括一中間段與兩旁側段,每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位於該兩旁側段之間,且每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兩旁側段分別正交連接對應的該兩第一內側邊的該旁側段。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每一該第一內側邊的該中間段與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間距不同於該兩旁側段與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間距。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遮罩內緣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該兩第一內側邊的兩第二內側邊,該遮罩外緣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該兩第一外側邊的兩第二外側邊,該兩第二內側邊分別對應該兩第二外側邊,每一該第二外側邊於該投影面上呈直線,每一該第二內側邊包括一中間段與兩旁側段,每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位於該兩旁側段之間,且每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與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的間距不同於該兩旁側段與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之間的間距。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每一該第一內側邊更包括兩過渡段,該兩過渡段分別位於該中間段與該兩旁側段之間,且至少一該第一內側邊的該中間段與該兩旁側段相較於該兩過渡段朝靠近對應的該第一外側邊的方向延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遮罩內緣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該兩第一內側邊的兩第二內側邊,該遮罩外緣更包括彼此相對且分別連接該兩第一外側邊的兩第二外側邊,該兩第二內側邊分別對應該兩第二外側邊,每一該第二外側邊於該投影面上呈直線,每一該第二內側邊包括一中間段、兩旁側段與兩過渡段,每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位於該兩旁側段之間,每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兩過渡段分別位於該中間段與該兩旁側段之間,且至少一該第二內側邊的該中間段與該兩旁側段相較於該兩過渡段朝靠近對應的該第二外側邊的方向延伸。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基座更包括一邊壁與一凸緣,該凸緣凸設於該邊壁且界定該開口,且該基板設置於該凸緣上。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邊壁包括一上部與一下部,該凸緣位於該上部與該下部之間,該下部連接該底板,該上部圍繞該基板且包括一斜面,且該斜面相對於該底板的法線方向傾斜。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凸緣包括一第一階梯面與一第二階梯面,該第二階梯面位於該第一階梯面與該邊 壁之間,該第一階梯面相較於該第二階梯面靠近該底板,且該基板設置於該第一階梯面上。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攝影裝置,更包括一膠層,該膠層位於該第一階梯面與該第二階梯面上,且該膠層夾於該第一階梯面與該基板之間以及夾於該基板與該上部之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裝置,其中,該基板更包括一周緣,該遮罩部位於該周緣與該透光部之間,且該遮罩外緣與該周緣彼此間隔有一間距。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攝影裝置,更包括一遮光層,其中,該感測單元包括一感光區與一非感光區,該非感光區環繞該感光區,該非感光區包括一接點,且該遮光層覆蓋該接點。
TW107142810A 2018-11-29 2018-11-29 攝影裝置 TWI6882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2810A TWI688271B (zh) 2018-11-29 2018-11-29 攝影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42810A TWI688271B (zh) 2018-11-29 2018-11-29 攝影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8271B true TWI688271B (zh) 2020-03-11
TW202021332A TW202021332A (zh) 2020-06-01

Family

ID=70766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42810A TWI688271B (zh) 2018-11-29 2018-11-29 攝影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827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29797A (zh) * 2008-10-17 2010-06-09 索尼株式会社 固体摄像装置、照相机以及制造固体摄像装置的方法
TWI484237B (zh) * 2007-12-19 2015-05-11 Heptagon Micro Optics Pte Ltd 用於攝影裝置的光學模組、擋板基板、晶圓級封裝、及其製造方法
US20160165108A1 (en) * 2014-12-09 2016-06-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CN105842961A (zh) * 2015-01-15 2016-08-10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滤光片、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US9952361B2 (en) * 2012-12-03 2018-04-24 Fujifilm Corporation IR cut filt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CN207764526U (zh) * 2017-09-28 2018-08-2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感光组件和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4237B (zh) * 2007-12-19 2015-05-11 Heptagon Micro Optics Pte Ltd 用於攝影裝置的光學模組、擋板基板、晶圓級封裝、及其製造方法
CN101729797A (zh) * 2008-10-17 2010-06-09 索尼株式会社 固体摄像装置、照相机以及制造固体摄像装置的方法
US9952361B2 (en) * 2012-12-03 2018-04-24 Fujifilm Corporation IR cut filter,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olid-state imaging device
US20160165108A1 (en) * 2014-12-09 2016-06-09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amera module
CN105842961A (zh) * 2015-01-15 2016-08-10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一种滤光片、摄像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CN207764526U (zh) * 2017-09-28 2018-08-24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摄像模组及其感光组件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1332A (zh) 2020-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82299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TWI719738B (zh)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CN108845450B (zh) 显示组件和电子设备
WO2021098565A1 (zh) 电子设备
WO2020258262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WO2021098566A1 (zh) 电子设备
JP2018060161A (ja) フィルターアセンブリ及びこれを具える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CN11085350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1098564A1 (zh) 电子设备
WO2021098635A1 (zh) 电子设备
JP2017090875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WO2021083231A1 (zh) 电子设备
WO2021098631A1 (zh) 电子设备
JP6882840B2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I688271B (zh) 攝影裝置
US10969621B2 (en) Display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76431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909243B (zh) 保护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KR102443605B1 (ko) 표시 장치용 커버 윈도우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506351B (zh) 攝影模組
TWI714050B (zh) 顯示裝置
TWI747017B (zh) 攝影裝置
TWI721354B (zh) 電子裝置以及其收光方向之切換方法
TWI710825B (zh) 顯示裝置
TWI841463B (zh) 行動顯示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