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8140B - 有機發光二極體 - Google Patents

有機發光二極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8140B
TWI688140B TW104127250A TW104127250A TWI688140B TW I688140 B TWI688140 B TW I688140B TW 104127250 A TW104127250 A TW 104127250A TW 104127250 A TW104127250 A TW 104127250A TW I688140 B TWI688140 B TW I6881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7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4893A (en
Inventor
金東贊
金元鐘
金應道
徐東揆
林多慧
任相薰
秋昌雄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顯示器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14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4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8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814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7Carrier injection layers
    • H10K50/171Electron injection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Passivation; Containers; 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Encapsulations
    • H10K59/8731Encapsulations multilayered coatings having a repetitive structure, e.g. having multiple organic-inorganic bi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31Amine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two aryl rest on at least one amine-nitrogen atom, e.g. triphenylamin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2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nitro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phenanthroline or carbazol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4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oxygen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cumarine dy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85/00Organic materials used in the body or electrodes of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85/60Organic compounds ha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 H10K85/649Aromatic compounds comprising a hetero atom
    • H10K85/657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 H10K85/6576Polycyclic condensed heteroaromatic hydrocarbons comprising only sulfur in the heteroaromatic polycondensed ring system, e.g. benzothiophen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其包含:第一電極;面對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第二電極包含鎂;位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發光層;以及位在第二電及與發光層之間的電子注入層,電子注入層包含含有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之偶極性材料,其中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具有不同極性,偶極性材料包含鹵化物,且包含在第二電極的鎂含量係在10至40體積%的範圍中。

Description

有機發光二極體
提供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以及包含其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輕量化及薄的個人電腦以及電視機可能需要輕量化及薄的顯示裝置,且滿足此需求的平板顯示器可替代陰極射線管(CRTs)。液晶顯示器(LCD)係為被動顯示裝置,其需要額外的背光作為光源,且LCD可能呈現較慢的反應時間及較窄的視角。
實施例可藉由提供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實現,該有機發光二極體包含:第一電極;面向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該第二電極包含鎂;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發光層;以及在第二電極與發光層之間的電子注入層,電子注入層包含含有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之偶極性材料,其中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具有不同極性,該偶極性材料包含鹵化物,以及包含在第二電極中鎂含量在10至40體積%的範圍中。
第二電極可包含銀(Ag)-鎂(Mg),且第二電極的厚度可在50至150 Å的範圍中。
第一成分可包含鹼性金屬、鹼土金屬、稀土金屬及過渡金屬中的一或多種。
偶極性材料可包含LiI、NaI、KI、RbI、CsI及FrI中的一或多種。
電子注入層可進一步包含具有4.0 eV或以下的功函數之金屬,且金屬可包含Li、Na、K、Rb、Cs、Ca、Sr、Ba、Ce、Sm、Eu、Gd、La、Nd、Tb、Lu、Mg、Yb及其合金中的一或多種。
電子注入層可包含含有碘(I)及鐿(Yb)的偶極性材料。
電子注入層可藉由共沉積(co-depositing)含有LiI、NaI、KI、RbI、CsI及FrI中之其一之偶極性材料與鐿 (Yb)所形成。
電子注入層可進一步包含具有10或以上的相對介電常數之氧化物,以及電子注入層可藉由共沉積偶極性材料、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以及具有10或以上相對介電常數的氧化物中之兩種或以上所形成。
有機發光二極體可進一步包含在發光層與電子注入層之間的電子傳輸層;以及在發光層與第一電極之間的電洞傳輸層。電洞傳輸層及電子傳輸層的每一個可包含有機材料。
發光層可包含紅光發光層、綠光發光層以及藍光發光層,且發光層可進一步包含在藍光發光層下端之輔助層。
有機發光二極體可進一步包含在紅光發光層下端之紅色共振輔助層,以及在綠光發光層下端之綠色共振輔助層。
輔助層可包含由化學式1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1
其中「A1」、「A2」以及「A3」的每一個係為氫原子、烷基(alkyl group)、芳香基(aryl group)、咔唑基(carbazolyl group)、二苯並噻吩基(dibenzothienyl group)、二苯並呋喃基(dibenzofuranyl  group)或聯苯基(biphenyl)以及 「a」、「b」以及「c」的每一個係為0至4範圍中的整數。
輔助層可包含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3
其中「a」、「b」以及「c」的每一個係為0至3範圍中的整數,「X」係選自O、N以及S,且選擇用於X的元素係為彼此相同或不同。
實施例可藉由提供有機發光二極體而實現,該有機發光二極體包含:第一電極;面對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位在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的發光層;位在第一電極與發光層的電洞傳輸區;以及位在第二電極與發光層的電子注入層,電子注入層包含偶極性材料,其包含具有不同極性的第一成分以及第二成分,以及包含含有電荷生成材料的摻雜層之電洞傳輸區。
摻雜層可與第一電極與電洞傳輸區之間的界面相鄰。
電荷生成材料可包含p摻雜物。
p 摻雜物可包含醌衍生物、金屬氧化物及含有氰基的化合物中的一或多種。
電洞傳輸區可包含電洞注入層及電洞傳輸層中的一或多種,以及包含在摻雜層的p摻雜物之含量可在4體積%或以下的範圍中。
偶極性材料可包含鹵化物,且第二電極可包含銀-鎂。
包含在第二電極的鎂含量可在10至40體積%的範圍中。
偶極性材料可包含LiI、NaI、KI、RbI、CsI及FrI中的一或多種。
電子注入層可進一步包含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以及該金屬可包含Li、Na、K、Rb、Cs、Ca、Sr、Ba、Ce、Sm、Eu、Gd、La、Nd、Tb、Lu、Mg、Yb及其合金中的一或多種。
電子注入層可包含含有碘(I)及鐿(Yb)的偶極性材料。
電子注入層可藉由共沉積包含LiI、NaI、KI、RbI、CsI以及FrI中之其一的偶極性材料與鐿(Yb)所形成。
下文中,將參照附圖更充分的描述例示性實施例;然而,其可以各種不同形式實施,而不應理解為限制於本文所闡述的實施例。相反的,提供這些例示性實施例使得本揭露徹底及完整,且充分傳達例示性實施方式予此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
在附圖中,為清楚起見可誇大層、膜、面板、區域等的厚度及尺寸。應理解的是,當層被表示為在其他層或基板「之上 (on)」時,其可直接於其他層或基板上或也可出現中間層。進一步,應理解的是,當層被表示為在其他層「之下 (under)」時,其可直接於其他層之下,且也可出現一或多個中間層。此外,應理解的是,當層被表示為於兩層「之間 (between)」時,其可為於該兩層之間的唯一層或也可存在一個或多個中間層。整個說明書中相似的元件係以相似的參考符號表示。
第1圖係為描繪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截面圖。第2圖係為描繪第1圖所示之有機發光有機二極體之放大截面圖。
參照第1圖及第2圖,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可包含基板123、驅動薄膜電晶體130、第一電極160、發光元件層170以及第二電極180。第一電極160以及第二電極180可分別為陽極以及陰極,或相反。
基板123可由例如,像是玻璃的無機材料;像是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聚醯胺(polyamide (PA))、聚醚碸(polyethersulfone (PES))或其組合的有機材料;或矽晶圓所製成。
基板緩衝層126可形成在基板123上。基板緩衝層126可避免雜質的滲透及平坦化表面。
基板緩衝層126可由能執行功能的各種材料製造。例如,可利用矽氮化物(SiNx)層、矽氧化物(SiOx)層以及矽氮氧化物(SiOxNy)層中之其一作為基板緩衝層126。在實施例中,基板緩衝層126可根據基板123的種類及製程條件而省略。
驅動半導體層137可形成在基板緩衝層126上。驅動半導體層137可由包含多晶矽的材料形成。驅動半導體層137可包含其中沒有摻雜雜質(摻雜物)的通道區135,以及其中摻雜雜質之源極區134以及汲極區136在通道區135的兩側。摻雜離子材料可為P型雜質,如硼(boron (B)),例如,B2 H6 。雜質根據薄膜電晶體的種類而不同。
由矽氮化物 (SiNx)或矽氧化物 (SiOx)製造的閘極絕緣層127形成在驅動半導體層137上。包含驅動閘極電極133的閘極線可形成在閘極絕緣層127上。驅動閘極電極133可形成以與驅動半導體層137的至少一部份重疊,例如與通道區135重疊。
覆蓋驅動閘極電極133的中間絕緣層128可形成在閘極絕緣層127上。露出驅動半導體層137的源極區134與汲極區136之第一接觸孔122a與第二接觸孔122b形成在閘極絕緣層127及中間絕緣層128中。中間絕緣層128類似於閘極絕緣層127,可藉由利用矽氧化物(SiNx) 或矽氧化物 (SiOx)等材料形成。
包含驅動源極電極131及驅動汲極電極132的數據線可形成在中間絕緣層128上。驅動源極電極131及驅動汲極電極132可通過形成在中間絕緣層128及閘極絕緣層127中的第一接觸孔122a及第二接觸孔122b與驅動半導體層137的源極區 134及汲極區 136連接。
可形成包含驅動半導體層137、驅動閘極電極133、驅動源極電極131以及驅動汲極電極132的驅動薄膜電晶體130。驅動薄膜電晶體130的配置可進行各種變形。
覆蓋數據線的平坦層124可形成在中間絕緣層128上。平坦層124可移除且平坦化階差,且可增加將形成在其上的有機發光元件的發光效率。平坦層124可具有露出部分的驅動汲極電極132的第三接觸孔122c。
平坦層124可由聚丙烯酸酯樹脂(polyacrylate resin)、環氧樹脂(epoxy resin)、酚醛樹脂(phenolic resin)、聚醯胺樹脂(polyamide resin)、聚亞醯胺樹脂(polyimide resin)、不飽和聚酯樹脂(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聚苯醚樹脂(polyphenylene ether resin)、聚苯硫樹脂(polyphenylene sulfide resin) 及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 (BCB))中的一或多種材料製造。
在實施例中,可省略平坦層124及中間絕緣層128中之其一。
有機發光元件的第一電極160,例如像素電極可形成在平坦層124上。 例如,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可包含複數個第一電極160,其可對各複數個像素中的每一個設置。第一電極可彼此隔開。第一電極160可通過平坦層124的第三接觸孔122c連接至驅動汲極電極132。
具有露出第一電極160的開口之像素定義層125可設置在平坦層124上。例如,分別與像素對應的複數個開口可形成在像素定義層125中。發光元件層170可針對藉由像素定義層125形成的各開口而形成。因而,可定義其中藉由像素定義層125形成各發光元件層170的像素區。
第一電極160可設置成與像素定義層125的開口對應。在實施例中,第一電極160不僅設置在像素定義層125的開口中,亦設置在像素定義層125之下,以使部分的第一電極160與像素定義層125重疊。
像素定義層125可由例如,像是聚丙烯酸酯樹脂、聚亞醯胺的樹脂或二氧化矽(silica)類無機材料製造。
發光元件層170可形成在第一電極160上。發光元件層170的結構將於下文中詳述。
第二電極180,例如共用電極可形成在發光元件層170上。可形成包含第一電極160、發光元件層170以及第二電極180的有機發光二極體LD。
第一電極160及第二電極180的每一個可由透明導電材料或半透射導電材料或反射導電材料製造。根據形成第一電極160及第二電極180的材料種類,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可為頂發光型、底發光型或雙側發光型。
覆蓋且保護第二電極180的保護膜190可形成為在第二電極180上的有機層。
薄膜封裝層121可形成在保護膜190上。薄膜封裝層121可封裝和保護有機發光二極體LD及形成在基板123上的驅動電路部免於外部環境損害。
薄膜封裝層121可包含有機封裝層121a及121c與無機封裝層121b及121d,其可交替層疊。在第1圖中,作為例示,兩層有機封裝層121a及121c與兩層無機封裝層121b及121d可交替層疊以配置成薄膜封裝層121。
在下文中,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將參照第2圖進行描述。
參照第2圖,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即,第1圖所示之X部分)可包含其中可依序堆疊第一電極160、電洞傳輸層174、發光層175、電子傳輸層177、電子注入層179以及第二電極 180的結構。
第一電極160可為陽極,且可由選自具有高功函數的材料製造,且可使空穴注入變得更容易。第一電極160可包含透明電極及/或非透明電極。藉由利用像是氧化銦錫(ITO)、氧化銦鋅(IZO) 、氧化錫(SnO2) 、氧化鋅(ZnO)或其組合的導電氧化物,或像是鋁、銀以及鎂的金屬,第一電極160可為透明電極,且可形成為具有較薄的厚度。第一電極160可為非透明電極,且可藉由利用像是鋁、銀以及鎂的金屬形成。
第一電極160可形成為具有包含不同材料之兩層或多層結構。例如,第一電極160可形成為具有其中可依序堆疊有氧化銦錫(ITO)、銀(Ag)以及氧化銦錫(ITO)的結構。
第一電極160可藉由利用,例如濺鍍法或真空沈積法形成。
電洞傳輸區可位在第一電極160上。電洞傳輸區可包含設置在第一電極與發光層175之間的輔助層。電洞傳輸區可包含電洞傳輸層及電洞注入層中之至少其一。第2圖的例示性實施例描繪其中電洞傳輸層174形成在電洞傳輸區中的結構。電洞傳輸層174可有助於自第一電極160傳輸的電洞順暢地傳輸。電洞傳輸層174可包含有機材料。例如,電洞傳輸層174可由N,N-二(1-萘基)- N,N' -二(苯基)聯苯胺(N,N-di(1-naphthyl)-N,N'-di(phenyl)benzidine (NPD))、N,N'-雙(3-甲基苯基)- N,N'-雙(苯基)聯苯胺(N,N'-bis(3-methylphenyl)-N,N'-bis(phenyl) benzidine (TPD))、s-TAD或4,4',4”-三(N-3-甲基苯基-N-苯基-氨基)-三苯基胺(4,4',4”-tris(N-3-methylphenyl-N-phenyl-amino)-triphenylamine (MTDATA))形成。
電洞傳輸層174的厚度可在15 nm至25 nm的範圍中。例如,電洞傳輸層174的厚度可為20 nm。發光層175可設置在電洞傳輸層174上。發光層175可含有用於顯示預定顏色的發光材料。例如,發光層175可顯示像是藍色、綠色或紅色的原色,或其組合。
發光層175的厚度可在10 nm至50 nm的範圍中。發光層175可含有基質及摻雜物。發光層175可含有用於發出紅色、綠色、藍色以及白色光的材料,且可藉由利用磷光材料或螢光材料形成。
發光層175可發出紅光,且可含有包含卡唑聯苯基(carbazole biphenyl (CBP))或1,3 -雙(咔唑-9-基)苯(1,3-bis(carbazol-9-yl) benzene (mCP))的基質材料,且可由含有摻雜物的磷光材料所形成,摻雜物包含例如,Ir(piq)2 (acac) (雙(1-苯基異喹啉)乙醯丙酮銥(bis(1-phenylisoquinoline) acetylacetonate iridium))、Ir(phq)2 (acac)( 雙(1-苯基喹啉)乙醯丙酮銥 (bis(1-phenylquinoline)acetylacetonate iridium))、Ir(phq)3 (三(1-苯基喹啉)銥(tris(1-phenylquinoline)iridium)) 及PtOEP (八乙基卟吩鉑(platinum octaethylporphyrin))中的一或多種。
發光層175可發出綠光,且可含有包含CBP或mCP的基質材料,且可由含有包含Ir(ppy)3(三(2-苯基吡啶)合銥(fac-tris(2-phenylpyridine)iridium))的摻雜物之磷光材料,或含有包含Alq3 (三(8-羥基喹啉)鋁(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的摻雜物之磷光材料形成。
發光層175可發出綠光,且可含有包含CBP或mCP的基質材料,且可由含有(4,6-F2ppy)2Irpic的摻雜物之磷光材料形成。發光層175可由含有螺DPVBi(spiro-DPVBi)、螺6P(spiro-6P)、二苯乙烯基苯(distyryl benzene (DSB))、二苯乙烯基伸芳基(distyryl arylene (DSA))、PFO類聚合物(PFO-based polymer) 及PPV類聚合物(PPV-based polymer)中之一或多種形成。
電子傳輸區可位在發光層175與第二電極180之間。電子傳輸層可包含設置在發光層175與第二電極180之間的輔助層。第2圖的例示性實施例描繪其中電子傳輸層177及電子傳輸層179形成在電子傳輸區中的結構。
電子傳輸層177可設置在發光層175上。電子傳輸層177可有助於將來自第二電極180的電子傳送至發光層175。電子傳輸層177可有助於避免自第一電極160注入的電洞經由發光層175移動至第二電極180。電子傳輸層177可用作為電洞阻擋層,且可改善在發光層175中電洞與電子的結合。
電子傳輸層177可包含有機材料。例如,電子傳輸層177可由三(8-羥基喹啉)鋁(tris(8-hydroxyquinoline)aluminum, Alq3)、(2-[4-聯苯-5[4-叔丁基苯]]-1,3,4-噁二唑(2-[4-biphenyl-5-[4-tert-butylphenyl]]-1,3,4-oxadiazole, PBD)、1,2,4-三唑 (1,2,4-triazole, TAZ)、螺-PBD(螺-2-[4 -聯苯-5-[4-叔丁基苯]]-1,3,4-噁唑) ( (spiro-2-[4-biphenyl-5-[4-tert-butylphenyl]]-1,3,4-oxadiazole), spiro-PBD) 及8-羥基喹啉鈹鹽(8-hydroxyquinoline beryllium salt , BAlq)中的一或多種形成。
電子注入層179可設置在電子傳輸層177上。電子注入層179可改善自第二電極180至電子傳輸層177的電子注入。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電子注入層179可包含偶極性材料,其藉由耦合具有不同極性的第一成分以及第二成分所形成。第一成分可為當偶極性材料離子化時,變成正離子的元素,且第二成分可為變成負離子的元素。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電子注入層179的厚度可在約2 Å至25 Å的範圍中。
偶極性材料可具有大於或等於LiF的偶極矩。例如, LiF的偶極矩可為6.28 德拜(Debye),並且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偶極性材料的偶極矩可大於6.28 德拜。參照周期表,偶極性材料的第一成分可包含鹼性金屬、鹼土金屬、稀土金屬、過度金屬中的一或多種,以及第二成分可包含鹵素。例如,第一成分可包含Li、Na、K、Rb、Cs、Fr、Be、Mg、Ca、Sr及Ba中的一或多種,第二成分可包含F、Cl、Br及I中的一或多種,且偶極性材料包含鹵化物,例如,偶極性材料可包含LiI、NaI、KI、RbI、CsI及FrI中的一或多種。
第二電極180可設置在電子注入層179上。當第二電極180用作為陰極時,其可包含具有低功函數之材料,以使電子容易注入。具有低功函數之材料的例示可包含,例如鎂、鈣、鈉、鉀、鈦、銦、釔(yttrium)、鋰、釓(gadolinium)、鋁、銀、錫、鉛、銫、鋇及其合金之金屬,或多層結構物質,如LiF/Al、LiO2 /Al、LiF/Ca、LiF/Al以及BaF2 /Ca等。第二電極180可包含Li、Mg、Al、Al-Li、Ca、Ag或Mg-Ag。
當前述的第二電極180由合金製造時,可根據沈積源的溫度、大氣以及真空度控制合金比,其可選擇以具有適當的比值。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80可具有自約50至150 Å範圍中的厚度。若第二電極180的厚度小於50Å,則難以獲得表面電阻。若第二電極180的厚度大於150Å,可增加反射率、可劣化廣角分布(WAD)、以及可能引起側視中的顏色變化。
在本例示實施例中,第二電極180可由AgMg製造,且第二電極180的Mg含量可自10至40體積%的範圍中。
第二電極180可設置成具有兩或多層。
提供下列實驗例及比較例以凸顯一或多個實施例的特性,但是將理解的是,實驗例及比較例不應被解釋為對實施例範圍的限制,比較例也不應解釋為在實施例範圍外。進一步,應理解的是,實施例不限於實驗例及比較例中所描述的具體細節。
表1驗證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當電子注入層由RbI以及CsI製造時的發光效率。在表1中,比較例1顯示其中電子注入層為Yb的例子,且實驗例1及2分別顯示其中電子注入層係由RbI製造的第一例,以及其中電子注入層係由CsI製造的第二例。與電子注入層相鄰之對應於陰極的第二電極係為AgMg,且在實驗例1及2中負極的Mg含量係約25 %。「%」的單位係為體積%。 在實驗例1及2中電子注入層形成以具有約10 Å的厚度。 表1
Figure 104127250-A0304-0001
參照表1,實驗例1及2與比較例1相較,分別達成改善17.1 % 及13.7 %的白色效率。
表2驗證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當電子注入層由RbI製造以及負極由AgMg製造時的藍色像素的發光效率。在表2中,實驗例3、4、5以及6顯示其中陰極的Mg含量分別為10%、20%、30%以及40%的例子。「%」的單位係為體積%。 在實驗例3至6中,電子注入層及負極分別形成以具有約10 及100Å的厚度。 表2
Figure 104127250-A0304-0002
參照表2,當由AgMg製造的負極形成在由RbI製造的電子注入層上時,Mg含量可被視為是重要因素。例如,若Mg的體積%小於約10%體積%時,膜的穩定性可能劣化,且可能難以電子注入。若體積%大於約40體積%時,電子注入可能太快執行而難以與電洞維持平衡,且可能劣化光效率。因而,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包含在有機發光二極體的第二電極的Mg含量可在10至40體積%的範圍中。
在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的有機發光二極體LD中,除了偶極性材料之外,電子注入層179可包含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及/或具有10或以上相對性介電常數之氧化物。電子注入層179可藉由共沈積各具有10或以上的相對性介電常數的至少兩種氧化物以及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而形成。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之例示可包含Li、Na、K、Rb、Cs、Ca、Sr、Ba、Ce、Sm、Eu、Gd、La、Nd、Tb、Lu、Mg、Yb以及其合金中之一種或多種。電子注入層179可藉由共沈積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以及偶極性材料而形成為單層。電子注入層包含含有碘(I)以及鐿(Yb)的偶極性材料。例如,電子注入層係藉由共沈積包含LiI、NaI、KI、RbI、CsI以及FrI中的一種的偶極性材料與鐿 (Yb)而形成。例如,電子注入層179可藉由共沈積包含 RbI的偶極性材料與包含鐿 (Yb)的金屬而形成。
表3驗證根據例示性實施例,當電子注入層係藉由共沈積摻雜有Yb的RbI形成時的效率。在比較例1中,電子注入層係由Yb製造,且在實驗例7及8中,電子注入層分別由摻雜有Yb的RbI及摻雜有Yb的CsI製造。設置相鄰於電子注入層的陰極係由AgMg製造,且在實驗例7及8中的陰極的Mg含量為10體積%。在實驗例7及8中,電子注入層係形成以具有約10 Å的厚度。 表3
Figure 104127250-A0304-0003
參照表3,實驗例7及8與比較例1相較,分別達成改善57.0 %及51.7 %的白色效率。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具有10或以上的相對性介電常數的氧化物的例示可包含WO3 、MoO3 、Cu2 O、Yb2 O3 、Sm2 O3 、Nb2 O3 、Gd2 O3 及Eu2 O3 中的一種或多種。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有機發光二極體LD可藉由選擇性加入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與具有10或以上的相對性介電常數的的氧化物的組合至具有較低的解離能及大於LiF的偶極矩之偶極性材料,達成平順的電子注入以及對外部氧氣及濕氣的強耐受性。
例如,在不受理論所限時,相信當電壓被施加至電極的兩端時,離子接合狀態的偶極性材料中之正電荷及負電荷可根據電場排列在偶極性薄膜(例如,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的電子注入層)。設置在電子傳輸層177與偶極性薄膜之間的界面之電子可與偶極性薄膜的偶極性材料耦合,且設置在偶極性薄膜與可作為陰極的第二電極180之間的界面的電洞可與偶極性薄膜的偶極性材料耦合(coupled)。作為用於維持電壓的偏移量的許多剩餘的電子或電洞可存在於電子傳輸層177與偶極性薄膜之間或偶極性薄膜與第二電極180之間的界面。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包含在電子注入層179的材料,例如RbI,可為在沒有電場時具有偶極矩的極性分子。可存在較大數量的偶極矩,且在界面可存在較大數量的與偶極性材料耦接的電子或電洞。因此,較大數量的電子或電洞可存在於界面。例如, 藉由匯集電洞而可帶正電荷的有機電子傳輸層177之界面可表示為其中可移除電子的空間,其可表示許多電子可移動至其的空間。電子傳輸層177的界面的真空能階(vacuum level)可被移動(可降低LUMO的能階),以及可能降低注入屏障。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可作為帶正電荷的界面,例如, 由於供電特性,且可進一步改善電子注入特性。
第3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可調整電子注入層179的厚度以維持通過藉由偶極性材料形成電子注入層179而改善的電子注入特性及可被相對地減弱的電洞注入特性之間的平衡。表4顯示將由RbI製造的電子注入層179的厚度變為為10 Å、20 Å、30 Å、40 Å以及50 Å而改變的驅動電壓及光效率的測量結果。由AgMg製造的陰極的Mg含量為約20體積%。 表4
Figure 104127250-A0304-0004
RbI可作為無機偶極性材料或介電材料,且可採用穿隧作為電子注入機制。如表4所示,當RbI的厚度增加,可降低電子穿隧,可減弱電子注入特性,可破壞電荷平衡,以及可造成驅動電壓的增加及效率的降低。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電洞傳輸區可進一步包含電荷生成材料以改善導電性。此些電荷生成材料可均勻或不均勻地分散在電洞傳輸區中。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電洞傳輸區可接觸第一電極160,且電荷生成材料可被摻雜且設置與電洞傳輸區與第一電極160之間的界面相鄰。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由於電洞傳輸層174接觸第一電極160,電荷生成材料可形成與電洞傳輸層174與第一電極160之間的界面相鄰。參照第3圖,其中摻雜且放置電荷生成材料的摻雜層174p設置在面對第一電極160的電洞傳輸層174的下端部。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包含在摻雜層174p的p摻雜物的含量可相等或小於約4體積%,例如可相等或小於約1體積%。
當藉由包含偶極性材料的電子注入層的作用增加發光效率時,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電荷生成材料可用以改善電子與電洞之間的電荷平衡。
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電荷生成材料可為p摻雜物,例如p摻雜物可為醌衍生物(quinone derivative)、金屬氧化物及含有氰基的化合物(cyano group-containing compound)中之一或多種。
p摻雜物的例示可包含例如,像是四氰基醌二甲烷(tetracyanoquinodimethane (TCNQ))或由化學式A表示的四氟-四氰基-1,4-苯并醌二甲烷(tetrafluoro-tetracyano-1,4-benzoquinondimethane (F4-TCNQ))的醌衍生物,例如,像是鎢氧化物、鉬氧化物及由化學式B表示的化合物的金屬氧化物中之一或多種。
Figure 02_image005
Figure 02_image007
化學式 A                                                         化學式 B
當藉由使用偶極性材料形成的電子注入層使在電子傳輸區的電子注入明顯迅速執行時,電子與電洞的再組合可不在發光層175執行。因而,可能降低電子及電洞再組合的執行及效率。在有機發光二極體的前表面共振結構中,其在紅色像素區的厚度可為最厚,且電洞到達發光層175的距離可為相對最長。如表5所示,其結果為,可回復在紅色像素區中,隨著p摻雜物的含量增加,如由於相對數量較少而未保持的電洞的平衡,且可改善驅動電壓及效率。 表5
Figure 104127250-A0304-0005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電洞傳輸層可進一步包含電洞注入層、緩衝層及電子阻擋層中的一或多層以及電洞傳輸層。電洞注入層可形成在電洞傳輸層上。其將參照第7圖在下文中詳細敘述。
緩衝層可用以根據自發光層發出之光的波長補償光學共振距離以增加發光效率。可被包含在電洞傳輸區的材料可被用作為包含在緩衝層的材料。電子阻擋層可用以避免電子自如後文所述的電子傳輸區注入。
第4圖至第6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中紅色像素、綠色像素以及藍色像素的每一個的電壓-電流密度之圖。
在第4圖至第6圖中,在比較例1中,電子注入層由Yb製造,在實驗例1中,電子注入層由RbI製造,以及在實驗例7中,電子注入層由RbI製造。
參照第4圖至第6圖,在實驗例1及7中電子注入速率增加,其中電子注入層可由RbI或RbI:Yb製造,與比較例1相比,自實驗例1及2的點顯示門檻電壓(Vth)較低且傾斜角度較陡。
第7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例如,第7圖描繪其中電洞注入層172可被加入至第2圖的例示性實施例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LD的電洞傳輸區的結構。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電洞注入層172可設置在電洞傳輸層174與第一電極160之間。電洞注入層172可有助於電洞自第一電極160至電洞傳輸層174的較輕易注入。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電洞注入層172可包含偶極性材料,偶極性材料中可結合具有4.3 eV或以上功函數的金屬或非金屬與鹵素結合。在實施例中,電洞注入層172可由無機材料或有機材料形成。
具有4.3 eV或以上功函數的金屬或非金屬可包含Ag、Au、B、Be、C、Co、Cr、Cu、Fe、Hg、Ir、Mo、Nb、Ni、Os、Pd、Pt、Re、Rh、Ru、Sb、Se、Si、Sn、Ta、Te、Ti、V、W及Zn中的一或多種。
除了前述的差異,參照第2圖所作的描述適用於第7圖的變形例。
第8圖係為描繪第7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電洞傳輸區可進一步包含電荷生成材料以改善導電性。此電荷生成材料可均勻或不均勻地分散在電洞傳輸區中。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電洞傳輸層可接觸第一電極160,且電荷生成材料可摻雜且放置成與電洞傳輸區與第一電極160之間的界面相鄰。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由於電洞注入層172接觸第一電極160,電荷生成材料可形成以與電洞注入層172與第一電極160之間的界面相鄰。參照第8圖,摻雜且設置電荷生成材料的摻雜層172p設置在面對第一電極160的電洞注入層172的下端部。根據例示性實施例,包含在摻雜層172p的p摻雜物的含量可等於或小於約4體積%,例如可等於或小於約1體積%。
當發光效率藉由前述包含偶極性材料的電子注入層的作用增加時,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電荷生成材料可用以改善電子與電洞之間的電荷平衡。
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電荷生成材料的例示可與第3圖之例示性實施例所述之材料相同。
如上所述,根據本例示性實施例之電洞傳輸層可進一步包含電洞注入層、緩衝層或電子阻擋層中的一或多層以及電洞傳輸層。
緩衝層可藉由根據自發光層發出的光的波長補償光學共振距離以增加發光效率。可被包含在電洞傳輸區的材料可被用作為包含在緩衝層的材料。電子阻擋層可用以避免電子自如後文所述的電子傳輸區的注入。
第9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例如,除了電子注入層可形成為具有兩層之外,第9圖描繪與第2圖之例示性實施例中有機發光二極體LD的相同結構。在例示性實施例中,電子注入層可包含第一電子注入層179-1及第二電子注入層179-2。第一電子注入層179-1及第二電子注入層179-2的每一層可藉由利用偶極性材料、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以及具有10或以上的相對性介電常數的氧化物中的至少其一,或藉由共沉積此些材料而形成,其中偶極性材料包含具有不同極性的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第一電子注入層179-1及第二電子注入層179-2可由相同材料形成或可包含不同材料。
除了前述的差異,參照第2圖所作的描述適用於第9圖的變形例中。
第10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例如,除了電子注入層可形成為具有三層之外,第10圖描繪與第2圖之例示性實施例中的有機發光二極體LD相同的結構。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電子注入層可包含第一電子注入層179-1、第二電子注入層179-2以及第三電子注入層179-3。第一電子注入層179-1、第二電子注入層179-2以及第三電子注入層179-3中的每一層可藉由利用包含具有不同極性之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的偶極性材料、具有4.0 eV或以下功函數的金屬以及具有10或以上的相對性介電常數的氧化物中的至少其一,或藉由共沉積此些材料中的至少兩種而形成。第一電子注入層179-1、第二電子注入層179-2以及第三電子注入層179-3可由相同材料形成或可包含不同材料。
除了前述的差異,參照第2圖所作的描述適用於第10圖的變形例中。
第11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例如,第11圖描繪在第2圖的有機發光二極體LD中發光層175的變形例。在本例示性實施例中,發光層175可包含紅光發光層R、綠光發光層G、藍光發光層B,以及設置在藍光發光層B下端以增加其效率之輔助層BIL。
紅光發光層R的厚度可在約30至約50 nm的範圍中,綠光發光層G的厚度可在約10至約30 nm的範圍中,藍光發光層B的厚度可在約10至約30 nm的範圍中。輔助層BIL的厚度可為約20 nm。輔助層BIL可用以調整電子與電洞之間的電荷平衡,且可改善藍光發光層B的效率。輔助層BIL可含有由下列化學式1所示的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09
化學式 1
在化學式1中,「A1」、「A2」以及「A3」的每一個可為氫原子、烷基、芳香基、咔唑基、二苯並噻吩基、二苯並呋喃基(DBF基)或聯苯基,以及 「a」、「b」以及「c」的每一個可為0至4範圍中的整數。
由化學式1表示的化合物之例示可包含下列化學式1-1、 1-2、1-3、1-4、1-5以及1-6。
Figure 02_image011
化學式 1-1
Figure 02_image013
化學式 1-2
Figure 02_image015
化學式 1-3
Figure 02_image017
化學式 1-4
Figure 02_image019
化學式 1-5
Figure 02_image021
化學式 1-6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輔助層BIL可含有由下列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23
化學式 2
在化學式2中,「a」、「b」以及「c」的每一個可為0至3範圍中的整數,「X」可選自O、N以及S,且選擇用於X的元素可彼此相同或不同。
由化學式2表示的化合物之例示可包含下列化學式2-1至2-6。
Figure 02_image025
化學式 2-1
Figure 02_image027
化學式 2-2
Figure 02_image029
化學式 2-3
Figure 02_image031
化學式 2-4
Figure 02_image033
化學式 2-5
Figure 02_image035
化學式 2-6
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輔助層BIL可含有由下列化學式3表示的化合物。
Figure 02_image037
化學式 3
在化學式3中,「A1」可為烷基、芳香基、咔唑基,、二苯並噻吩基 、二苯並呋喃基,且L1及L2的每一個可為
Figure 02_image039
,n為0至3範圍中的整數。連接至L1及L2的DBF基可被取代成咔唑基或二苯並噻吩基。
在下文中,將敘述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輔助層BIL的合成方法。將敘述化學式1-1的合成方法作為例示。
Figure 02_image041
化學式 1-1
<合成例示> 在氬氣氛下,將6.3 g的4-二苯並呋喃硼酸(4-dibenzofuranboronic acid)、4.8 g的4, 4’, 4’’-三溴三苯胺(4, 4’, 4’’-tribromotriphenylamine)、104 mg的四(三苯基膦)鈀(tetrakis(triphenylphosphine)palladium (Pd(PPh3 )4 ))、48 ml的2M 碳酸鈉(Na2 CO3 )溶液以及 48 ml的甲苯(toluene)置入300ml三頸燒瓶,且接著將其在80°C的溫度下反應8小時。藉由利用甲苯及水萃取反應液體,且藉由利用無水硫酸鈉將萃取物乾燥。濃縮減壓得到的混合物,並經由管柱純化過程精製所得之粗產物,因而得到3.9g的黃白色粉末。
在第11圖中,紅色共振輔助層R’可設置在紅光發光層R之下,且綠色共振輔助層G’可設置在綠光發光層G之下。紅色共振輔助層R’及綠色共振輔助層G’是對各自的一顏色(例如,紅色或綠色) 設置共振距離(共振的距離)的層。在部分實施例中,不包含藍色共振輔助層。例如,設置在電洞傳輸層174與藍光發光層B之間的獨立共振輔助層及輔助層BIL可不形成在藍光發光層B之下,且對應於紅光發光層R或綠光發光層G。在部分實施例中,輔助層BIL可物理性接觸電洞傳輸層174。
雖然未顯示於第11圖中,電洞注入層172可形成在第一電極160與電洞傳輸層174之間,如同參照第7圖所述的例示性實施例。
除了前述的差異,參照第2圖所作的描述適用於第11圖的變形例。
通過總結及回顧的方式,作為顯示裝置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可具有寬視角、出色的對比度以及較快反應時間。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可包含用於發光的有機發光二極體,且在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中,自一電極注入的電子以及自另一電極入的電洞注可在發光層中彼此結合,可產生激子,能量可自激子發出,並可發出光。
提供有機發光二極體極包含其的有機發光顯示裝置,其可展現高效率及較長的壽命。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藉由形成包含偶極性材料的電子注入層可能增加發光效率。根據例示性實施例,藉由形成輔助層於藍光發光層之下可能增加藍光發光層的發光效率。
文中已經揭露例示性實施例,而儘管使用特定的術語,這些使用語只用於一般性及描述性的解釋及理解,而不意圖為限制。於部分例子中,對於本申請所述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顯而易知的是,除非具體指出,否則結合特定實施例描述的特徵、特性、與/或元件,可能為個別地使用或與結合其他實施例的特徵、特性、與/或構件組合使用。因此,將為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了解的是,可進行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變更而不脫離如申請專利範圍所定義之本發明的精神與範疇。
121‧‧‧薄膜封裝層 121a、121c‧‧‧有機封裝層 121b、121d‧‧‧無機封裝層 122a‧‧‧第一接觸孔 122b‧‧‧第二接觸孔 122c‧‧‧第三接觸孔 123‧‧‧基板 124‧‧‧平坦層 125‧‧‧像素定義層 126‧‧‧基板緩衝層 127‧‧‧閘極絕緣層 128‧‧‧中間絕緣層 130‧‧‧驅動薄膜電晶體 131‧‧‧驅動源極電極 132‧‧‧驅動汲極電極 133‧‧‧驅動閘極電極 134‧‧‧源極區 135‧‧‧通道區 136‧‧‧汲極區 137‧‧‧驅動半導體層 160‧‧‧第一電極 170‧‧‧發光元件層 172‧‧‧電洞注入層 172p、174p‧‧‧摻雜層 174‧‧‧電洞傳輸層 175‧‧‧發光層 177‧‧‧電子傳輸層 179‧‧‧電子注入層 179-1‧‧‧第一電子注入層 179-2‧‧‧第二電子注入層 179-3‧‧‧第三電子注入層 180‧‧‧第二電極 190‧‧‧保護膜 B‧‧‧藍光發光層 BIL‧‧‧輔助層 G‧‧‧綠光發光層 G’‧‧‧綠色共振輔助層 LD‧‧‧有機發光二極體 R‧‧‧紅光發光層 R’‧‧‧紅色共振輔助層 X‧‧‧部分
對於所屬領域具有通常知識者而言,藉由參照附圖詳細描述例示性實施例將使特點變得顯而易知,其中:
第1圖係為描繪根據例示性實施例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之截面圖;
第2圖係為描繪第1圖所示之有機發光有機二極體之放大截面圖;
第3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第4圖至第6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中紅色像素、綠色像素以及藍色像素的每一個的電壓-電流密度之圖;
第7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第8圖係為描繪第7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第9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第10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以及
第11圖係為描繪第2圖所示之有機發光二極體的變形例之截面圖。
160‧‧‧第一電極
170‧‧‧發光元件層
174‧‧‧電洞傳輸層
175‧‧‧發光層
177‧‧‧電子傳輸層
179‧‧‧電子注入層
180‧‧‧第二電極

Claims (15)

  1.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其包含: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面對該第一電極,該第二電極包含鎂;一發光層,位於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以及一電子注入層,位於該第二電極與該發光層之間,該電子注入層包含一偶極性材料以及鐿(Yb),該偶極性材料包含LiI、NaI、KI、RbI、CsI及FrI中之其一或多種,其中該第二電極包含銀(Ag)-鎂(Mg),以及包含在該第二電極的鎂含量在10至40體積%的範圍中。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第二電極的厚度係在50至150Å的範圍中。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電子注入層進一步包含具有10或以上的相對介電常數之一氧化物,以及該電子注入層係藉由共沉積該偶極性材料、具有4.0eV或以下功函數的該金屬以及具有10或以上相對介電常數的該氧化物中之兩或多種所形成。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進一步包含:一電子傳輸層,位於該發光層與該電子注入層之間;以及一電洞傳輸層,位於該發光層及該第一電極之間, 其中,該電洞傳輸層及該電子傳輸層的每一個包含一有機材料。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發光層包含一紅光發光層、一綠光發光層以及一藍光發光層,以及該發光層進一步包含一輔助層於該藍光發光層的下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進一步包含:一紅色共振輔助層,在該紅光發光層之下端;以及一綠色共振輔助層,在該綠光發光層之下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輔助層包含由化學式1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4127250-A0305-02-0037-3
    其中「A1」、「A2」以及「A3」的每一個係為氫原子、烷基、芳香基、咔唑基、二苯並噻吩基、二苯並呋喃基或聯苯基,以及「a」、「b」以及「c」的每一個係為0至4範圍中的整數。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輔助層包含由化學式2表示之化合物:
    Figure 104127250-A0305-02-0038-4
    其中「a」、「b」以及「c」的每一個係為0至3範圍中的整數,「X」係選自O、N以及S,且選擇用於X的元素係為彼此相同或不同。
  9. 一種有機發光二極體,其包含: 一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極,面對該第一電極;一發光層,位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第二電極之間;一電洞傳輸區,位在該第一電極與該發光層之間;以及一電子注入層,位在該第二電極與該發光層之間,該電子注入層包含一偶極性材料以及鐿(Yb),該偶極性材料包含LiI、NaI、KI、RbI、CsI及FrI中之其一或多種,以及該電洞傳輸區包含含有一電荷生成材料的一摻雜層,其中該第二電極包含銀(Ag)-鎂(Mg)。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摻雜層係與該第一電極與該電洞傳輸區之間的界面相鄰。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電荷生成材料包含一p摻雜物。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p摻雜物包含醌衍生物、金屬氧化物及含有氰基的化合物中的一或多種。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該電洞傳輸區包含一電洞注入層及一電洞傳輸層中的一或多種,以及包含在該摻雜層的該p摻雜物之含量係在4體積%或以下的範圍中。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 該偶極性材料包含鹵化物,以及該第二電極包含銀-鎂。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有機發光二極體,其中包含在該第二電極的鎂含量係在10至40體積%的範圍中。
TW104127250A 2014-08-21 2015-08-21 有機發光二極體 TWI6881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40109197 2014-08-21
KR10-2014-0109197 2014-08-21
KR1020150099984A KR102351956B1 (ko) 2014-08-21 2015-07-14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015-0099984 2015-07-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4893A TW201614893A (en) 2016-04-16
TWI688140B true TWI688140B (zh) 2020-03-11

Family

ID=55349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7250A TWI688140B (zh) 2014-08-21 2015-08-21 有機發光二極體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3041B2 (zh)
KR (1) KR102351956B1 (zh)
CN (1) CN110444676B (zh)
TW (1) TWI68814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33151B1 (ko) * 2014-08-21 2017-05-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1211575B2 (en) * 2014-08-21 2021-12-28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KR102562894B1 (ko) * 2015-12-28 2023-08-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480088B1 (ko) * 2016-03-17 2022-1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양자점 발광 소자
KR102545675B1 (ko) 2016-05-11 2023-06-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KR102570396B1 (ko) * 2016-08-12 2023-08-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623557B1 (ko) * 2016-08-18 2024-01-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534578B1 (ko) 2016-10-31 2023-05-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309894B1 (ko) 2017-03-14 2021-10-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362185B1 (ko) * 2017-06-21 2022-02-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455727B1 (ko) * 2017-11-13 2022-10-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577233B1 (ko) * 2017-12-28 2023-09-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349278B1 (ko) 2019-09-03 2022-01-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14057718A (zh) * 2022-01-17 2022-02-18 浙江华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三苯胺衍生物、制剂、有机光电器件及显示或照明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41932B2 (en) * 2001-03-08 2005-01-11 Xero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s with organic-metal mixed layer
US20120223633A1 (en) * 2011-03-04 2012-09-06 Sony Corporatio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30313527A1 (en) * 2012-05-22 2013-11-28 Eung-Do Kim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TW201407849A (zh) * 2012-06-20 2014-02-16 Tokyo Inst Tec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77572A (en) 1996-07-29 1997-10-14 Eastman Kodak Company Bilayer electrode on a n-type semiconductor
GB9903251D0 (en) * 1999-02-12 1999-04-07 Cambridge Display Tech Ltd Opto-electric devices
CN100382354C (zh) * 1999-02-15 2008-04-16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有机场致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JP3773423B2 (ja) * 2001-06-11 2006-05-10 Tdk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ATE532386T1 (de) * 2003-07-02 2011-11-15 Idemitsu Kosan Co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z-bauelement und display damit
JP2005251587A (ja) 2004-03-04 2005-09-15 Tdk Corp 有機el素子
TWI293211B (en) 2004-06-11 2008-02-01 Au Optronics Corp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6318776A (ja) 2005-05-13 2006-11-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09044104A (ja) 2007-08-10 2009-02-26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製造方法
US7868536B2 (en) * 2008-10-27 2011-01-1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KR101609275B1 (ko) * 2008-12-16 2016-04-0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소자
US20120256197A1 (en) 2009-12-16 2012-10-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KR101182447B1 (ko) 2010-06-16 2012-09-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213498B1 (ko) 2010-10-25 2012-12-2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장치
US9251173B2 (en) 2010-12-08 2016-02-0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Place-based image organization
KR101838270B1 (ko) 2011-05-25 2018-03-1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374187B2 (en) * 2012-05-22 2019-08-06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6158316B2 (ja) * 2012-05-25 2017-07-05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有機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918712B1 (ko) * 2012-08-02 2018-11-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장치
KR101684979B1 (ko) * 2012-12-31 2016-12-09 제일모직 주식회사 유기광전자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KR101923175B1 (ko) * 2013-01-04 2018-11-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40122655A (ko) * 2013-04-10 2014-10-20 포항공과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역구조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41932B2 (en) * 2001-03-08 2005-01-11 Xerox Corporation Display devices with organic-metal mixed layer
US20120223633A1 (en) * 2011-03-04 2012-09-06 Sony Corporation Organic 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30313527A1 (en) * 2012-05-22 2013-11-28 Eung-Do Kim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TW201407849A (zh) * 2012-06-20 2014-02-16 Tokyo Inst Tech 有機電致發光元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4893A (en) 2016-04-16
US20160056403A1 (en) 2016-02-25
CN110444676A (zh) 2019-11-12
US10003041B2 (en) 2018-06-19
KR20160024349A (ko) 2016-03-04
CN110444676B (zh) 2022-05-17
KR102351956B1 (ko) 2022-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8140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
US10665809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6129266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TWI703751B (zh) 包含有機發光二極體之有機發光顯示裝置
US996038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658595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US11793012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US1000304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392044B1 (ko) 유기 발광 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0014486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390618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
CN110993805A (zh)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US20160351819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