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7779B - 投影光學裝置、掃描曝光裝置、及元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投影光學裝置、掃描曝光裝置、及元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87779B TWI687779B TW107133825A TW107133825A TWI687779B TW I687779 B TWI687779 B TW I687779B TW 107133825 A TW107133825 A TW 107133825A TW 107133825 A TW107133825 A TW 107133825A TW I687779 B TWI687779 B TW I687779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jection
- substrate
- beam splitter
- lens group
- polarizing beam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20—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24—Curved surface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275—Multiple projection paths, e.g. array of projection systems, microlens projection systems or tandem projection system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058—Mask illumination systems
- G03F7/7015—Details of optic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258—Projection system adjustments, e.g. adjustments during exposure or alignment during assembly of projection syste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308—Optical correction elements, filters or phase plates for manipulating imaging light, e.g. intensity, wavelength, polarisation, phase or image shif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Lenses (AREA)
- Microscoopes, Condenser (AREA)
- Preparing Plates And Mask In Photomechanical Proces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具備使來自光罩M之第1投影光束EL2a成像以形成中間像後將來自形成中間像之中間像面P7之第2投影光束EP2b再成像於基板P上以形成投影像之投影光學系PL、與降低從第1投影光EL2a產生而投射至基板P上之洩漏光之光量的光量降低部,投影光學系PL具有將來自光罩M之第1投影光EL21a成像後投射至中間像面P7之部分光學系61、將從部分光學系61投射之第1投影光EL2a導向中間像面P7並將來自中間像面P7之第2投影光EL2b導向部分光學系61之反射光學系62,部分光學系61使來自中間像面P2之第2投影光EL2b再成像後於基板P上形成投影像。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基板處理裝置、元件製造系統及元件製造方法。
先前,作為基板處理裝置,有一種在光罩與板件(基板)之間配置投影光學系之曝光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此投影光學系,包含透鏡群、平面反射鏡、2個偏光分束器、2個反射鏡、λ/4波長板及視野光闌而構成。此曝光裝置中,透過光罩照明於投影光學系之S偏光之投影光,被其中一方偏光分束器反射。被反射之S偏光之投影光因通過λ/4波長板而轉換為圓偏光。圓偏光之投影光通過透鏡群後被平面反射鏡反射。被反射之圓偏光之投影光因通過λ/4波長板而轉換為P偏光。P偏光之投影光穿透另一方之偏光分束器,被一方之反射鏡反射。被一方之反射鏡反射之P偏光之投影光,於視野光闌形成中間像。通過視野光闌之P偏光之投影光被另一方反射鏡反射,再次射入一方之偏光分束器。P偏光之投影光穿透一方之偏光分束器。穿透之P偏光之投影光因通過λ/4波長板而轉換為圓偏光。圓偏光之投影光通過透鏡群而被平面反射鏡反射。被反射之圓偏光之投影光因通過λ/4波長板而轉換為S偏光。S偏光之投影光被另一方偏光分束器反射而到達板件上。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64501號公報
此時,於偏光分束器反射及穿透之投影光,其一部分會成為洩漏光。也就是說,於偏光分束器反射之投影光之一部分會分離,而分離之投影光之一部分成為洩漏光而穿透偏光分束器、或於偏光分束器穿透之投影光之一部分離,而分離之投影光之一部分成為洩漏光而於偏光分束器反射。此場合,即有可能因洩漏光成像在基板上而於基板上形成不良像。此時,由於在基板上形成投影光之投影像、以及因洩漏光而形成之不良像,因此有可能造成雙重曝光。
本發明有鑑於上述課題而生,其目的在提供一種能降低洩漏光對基板上形成之投影像之影響,適合於基板上投影出投影像之基板處理裝置、元件製造系統及元件製造方法。
本發明第1態樣,提供一種一種基板處理裝置:具備投影光學系,係以來自光罩構件之圖案之第1投影光,於既定中間像面形成該圖案之中間像,藉由使從該中間像面往既定基板行進之第2投影光折返以再次通過該投影光學系,據以在該基板上形成該中間像再成像之投影像;以及光量降低部,降低該第1投影光之一部分作為洩漏光投射至該基板上之光量;該投影光學系,具有部分光學系,射入來自該圖案之該第1投影光以形成該中間像;以及導光光學系,係將從該部分光學系射出之該第1投影光導向該中間像面,並將來自該中間像面之該第2投影光再次導向該部分光學系;該部分光學系,係使來自該中間像面之該第2投影光再成像後將該投影像形成於該基板上。
本發明第2態樣,提供一種元件製造系統,其具備本發明第1態樣之基板處理裝置、以及將該基板供應至該基板處理裝置之基板供應裝置。
本發明第3態樣,提供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包含使用本發明第1態樣之基板處理裝置於該基板進行投影曝光的動作、以及藉由對經投影曝光之該基板進行處理以形成該光罩構件之圖案的動作。
根據本發明之態樣,可提供能降低投射至基板上之洩漏光之光量,適於在基板上投影出投影像之基板處理裝置、元件製造系統及元件製造方法。
1:元件製造系統
2:基板供應裝置
4:基板回收裝置
5:上位控制裝置
11:光罩保持機構
12:基板支承機構
13:光源裝置
16:下位控制裝置
21:光罩保持圓筒
25:基板支承圓筒
31:光源部
32:導光構件
41:1/4波長板
51:準直透鏡
52:複眼透鏡
53:聚光透鏡
54:柱面透鏡
55:照明視野光闌
56:中繼透鏡
61:部分光學系
62:反射光學系
63:投影視野光闌
64:聚焦修正光學構件
65:像偏移用光學構件
66: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
67:旋轉修正機構
68:偏光調整機構
71:第1透鏡群
71a:折射透鏡
72:第1凹面鏡
76:第1偏向構件
77:第2偏向構件
78:第3偏向構件
79:第4偏向構件
91:第1稜鏡
92:第2稜鏡
93:偏光分離面
100:反射光學系(第2實施形態)
104:1/2波長板(第2實施形態)
105:第1偏向構件(第2實施形態)
106:第2偏向構件(第2實施形態)
107:1/2波長板(第2實施形態)
111:第1遮光板(第2實施形態)
112:第2遮光板(第2實施形態)
130:反射光學系(第3實施形態)
131:部分光學系(第3實施形態)
150:基板支承機構(第4實施形態)
151:驅動輥(第4實施形態)
AX1:第1軸
AX2:第2軸
BX1:第1光軸
BX2:第2光軸
CL:中心面
EL1:照明光束
EL2a:第1投影光束
EL2b:第2投影光束
EL3: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第3實施形態)
EL4: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第3實施形態)
FR1:供應用輥
FR2:回收用輥
IL1~IL6:照明光學系
ILM:照明光學模組
IR1~IR6:照明區域
M:光罩
P:基板
P1:光罩面
P2:支承面
P3:第1反射面
P4:第2反射面
P5:第3反射面
P6:第4反射面
P7:中間像面
P10:第1偏光分離面(第2實施形態)
P11:第2偏光分離面(第2實施形態)
P12:第1反射面(第2實施形態)
P13:第2反射面(第2實施形態)
P15:假想的光罩面(第3實施形態)
P16:假想的中間像面(第3實施形態)
PA1~PA6:投影區域
PBS:偏光分束器
PBS1:第1偏光分束器(第2實施形態)
PBS2:第2偏光分束器(第2實施形態)
PL1~PL6:投影光學系
PLM:投影光學模組
Rfa:曲率半徑
Rm:曲率半徑
U1~Un:處理裝置
U3:曝光裝置(基板處理裝置)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製造系統之構成的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基板處理裝置)之整體構成的圖。
圖3係顯示圖2所示之曝光裝置之照明區域及投影區域之配置的圖。
圖4係顯示圖2所示之曝光裝置之照明光學系及投影光學系之構成的圖。
圖5係將以投影光學模組形成之圓形之全成像視野展開於YZ面的圖。
圖6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7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之照明光學系及投影光學系之構成的圖。
圖8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之投影光學系之構成的圖。
圖9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基板處理裝置)之整體構成的圖。
針對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實施形態),參照圖面詳細的說明如下。本發明當然不受限於以下實施形態所記載之內容。又,以下記載之構成要素中,包含當業者容易想到者、亦包含實質上相同之物。此外,以下記載之構成要素可適當的加以組合。再者,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之範圍內可進行構成要素之各種省略、置換或變更。
〔第1實施形態〕
第1實施形態之基板處理裝置係對基板施以曝光處理之曝光裝置,曝光裝置
係組裝在對曝光後之基板施以各種處理以製造元件之元件製造系統。首先,說明元件製造系統。
<元件製造系統>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製造系統之構成的圖。圖1所示之元件製造系統1,係製造作為元件之可撓性顯示器之生產線(可撓性顯示器生產線)。作為可撓性顯示器,例如有有機EL顯示器等。此元件製造系統1,係從將可撓性基板P捲繞成捲筒狀之供應用捲筒FR1送出該基板P,並對送出之基板P連續的施以各種處理後,將處理後之基板P作為可撓性元件捲繞於回收用捲筒FR2、所謂之捲對捲(Roll to Roll)方式。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製造系統1,係顯示將成薄膜狀片材之基板P從供應用捲筒FR1送出,從供應用捲筒FR1送出之基板P,依序經n台之處理裝置U1、U2、U3、U4、U5、...Un,捲繞至回收用捲筒FR2為止之例。首先,針對作為元件製造系統1之處理對象的基板P加以說明。
基板P,例如係使用由樹脂薄膜、不鏽鋼等之金屬或合金構成之箔(foil)等。作為樹脂薄膜之材質,例如包含聚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聚酯樹脂、乙烯乙烯共聚物樹脂、聚氯乙烯樹脂、纖維素樹酯、聚醯胺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碳酸酯樹脂、聚苯乙烯樹脂、乙酸乙烯酯樹脂中之1或2種以上。
基板P,以選擇例如熱膨脹係數顯著較大、而能在對基板P實施之各種處理中因受熱而產生之變形量可實質忽視者較佳。熱膨脹係數,例如,可藉由將無機填充物混入樹脂薄膜中,據以設定為較對應製程溫度等之閾值小。無機填充物,可以是例如,氧化鈦、氧化鋅、氧化鋁、氧化矽等。又,基板P可以是以浮製法等製造之厚度100μm程度之極薄玻璃之單層體、或於此極薄玻璃貼合上述樹脂薄膜、箔等之積層體。
以此方式構成之基板P,被捲繞成捲筒狀而成為供應用捲筒FR1,此供應用捲筒FR1被裝著於元件製造系統1。裝有供應用捲筒FR1之元件製
造系統1,對從供應用捲筒FR1送出之基板P反覆實施用以製造1個元件之各種處理。因此,處理後之基板P成為複數個元件連結之狀態。也就是說,從供應用捲筒FR1送出之基板P,為多面用之基板。此外,基板P亦可以是藉由預先之既定前處理,將其表面予以改質而活性化者、或於表面形成用以精密圖案化之微細間隔壁構造(凹凸構造)者。
處理後之基板P,被捲繞成捲筒狀作為回收用捲筒FR2加以回收。回收用捲筒FR2,被安裝於未圖示之切割裝置。裝有回收用捲筒FR2之切割裝置,將處理後之基板P分割(切割)成各個元件,據以成複數個元件。基板P之尺寸,例如,寬度方向(短邊之方向)之尺寸為10cm~2m程度、而長度方向(長條之方向)尺寸則為10m以上。當然,基板P之尺寸不限於上述尺寸。
接著,參照圖1,說明元件製造系統1。圖1中,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成一正交之正交座標系。X方向係在水平面內,連結供應用捲筒FR1及回收用捲筒FR2之方向,為圖1中之左右方向。Y方向係在水平面內與X方向正交之方向,為圖1中之前後方向。Y方向係供應用捲筒FR1及回收用捲筒FR2之軸方向。Z方向係與X方向、Y方向正交之方向(鉛直方向)。
元件製造系統1,具備供應基板P之基板供應裝置2、對由基板供應裝置2供應之基板P施以各種處理之處理裝置U1~Un、回收經處理裝置U1~Un施以處理之基板P之基板回收裝置4、以及控制元件製造系統1之各裝置之上位控制裝置5。
於基板供應裝置2,以可旋轉之方式安裝供應用捲筒FR1。基板供應裝置2,具有從所安裝之供應用捲筒FR1送出基板P的驅動輥R1、與調整基板P在寬度方向(Y方向)之位置的邊緣位置控制器EPC1。驅動輥D1,一邊夾持基板P之表背兩面一邊旋轉,將基板P從供應用捲筒FR1往朝向回收用捲筒FR2之搬送方向送出,據以將基板P供應至處理裝置U1~Un。此時,邊緣位置控制器
EPC1係以基板P在寬度方向端部(邊緣)之位置,相對目標位置在±十數μm程度範圍至±數十μm程度之範圍內之方式,使基板P移動於寬度方向,以修正基板P在寬度方向之位置。
於基板回收裝置4,以可旋轉之方式裝有回收用捲筒FR2。基板回收裝置4,具有將處理後之基板P拉向回收用捲筒FR2側的驅動輥R2、與調整基板P在寬度方向(Y方向)之位置的邊緣位置控制器EPC2。基板回收裝置4,一邊以驅動輥R2夾持基板P之表背兩面一邊旋轉,將基板P拉向搬送方向,並藉由使回收用捲筒FR2旋轉,據以捲繞基板P。此時,邊緣位置控制器EPC2與邊緣位置控制器EPC1同樣構成,修正基板P在寬度方向之位置,以避免基板P之寬度方向端部(邊緣)在寬度方向產生不均。
處理裝置U1,係在從基板供應裝置2供應之基板P表面塗布感光性機能液之塗布裝置。作為感光性機能液,例如係使用光阻劑、感光性矽烷耦合劑、UV硬化樹脂液、其他感光性鍍敷觸媒用溶液等。處理裝置U1,從基板P之搬送方向上游側起,依序設有塗布機構Gp1與乾燥機構Gp2。塗布機構Gp1,具有捲繞基板P之壓輥DR1、與和壓輥DR1對向之塗布輥DR2。塗布機構Gp1在將所供應之基板P捲繞於壓輥DR1之狀態下,以壓輥DR1及塗布輥DR2夾持基板P。接著,塗布機構Gp1藉由使壓輥DR1及塗布輥DR2旋轉,一邊使基板P移動於搬送方向、一邊以塗布輥DR2塗布感光性機能液。乾燥機構Gp2吹出熱風或乾燥空氣等之乾燥用空氣以除去感光性機能液中所含之溶質(溶劑或水),使塗有感光性機能液之基板P乾燥,以在基板P上形成感光性機能層。
處理裝置U2,係為了使形成在基板P表面之感光性機能層安定,而將從處理裝置U1搬送之基板P加熱至既定温度(例如,數10~120℃程度)之加熱裝置。處理裝置U2,從基板P之搬送方向上游側起依序設有加熱室HA1與冷卻室HA2。加熱室HA1,於其內部設有複數個輥及複數個空氣翻轉桿(air turn
bar),複數個輥及複數個空氣翻轉桿構成基板P之搬送路徑。複數個輥以接觸基板P背面之方式設置,複數個空氣翻轉桿以非接觸狀態設於基板P之表面側。複數個輥及複數個空氣翻轉桿為加長基板P之搬送路徑,而呈蛇行狀之搬送路徑。通過加熱室HA1內之基板P,一邊沿蛇行狀之搬送路徑被搬送、一邊被加熱至既定温度。冷卻室HA2,為使在加熱室HA1加熱之基板P之温度與後製程(處理裝置U3)之環境温度一致,而將基板P冷卻至環境温度。冷卻室HA2,其內部設有複數個輥,複數個輥,與加熱室HA1同樣的,為加長基板P之搬送路徑而呈蛇行狀搬送路徑之配置。通過冷卻室HA2內之基板P,一邊沿蛇行狀之搬送路徑被搬送一邊被冷卻。於冷卻室HA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設有驅動輥R3,驅動輥R3一邊夾持通過冷卻室HA2之基板P一邊旋轉,據以將基板P供應向處理裝置U3。
處理裝置(基板處理裝置)U3,係對從處理裝置U2供應、表面形成有感光性機能層之基板(感光基板)P,投影曝光(轉印)顯示器用電路或配線等圖案之曝光裝置。詳細將留待後敘,處理裝置U3以照明光束照明反射型之光罩M,將藉由照明光束被光罩M反射所得之投影光束投影曝光於基板P。處理裝置U3,具有將從處理裝置U2供應之基板P送往搬送方向下游側的驅動輥R4、與調整基板P在寬度方向(Y方向)之位置的邊緣位置控制器EPC。驅動輥R4藉由在夾持基板P之表背兩面之同時進行旋轉,將基板P送向搬送方向下游側,據以朝曝光位置供應基板P。邊緣位置控制器EPC與邊緣位置控制器EPC1同樣構成,修正基板P在寬度方向之位置,以使在曝光位置之基板P之寬度方向成為目標位置。又,處理裝置U3具有在對曝光後基板P賦予鬆弛之狀態下,將基板P送往搬送方向下流側之2組驅動輥R5、R6。2組驅動輥R5、R6在基板P之搬送方向隔著既定間隔配置。驅動輥R5夾持搬送之基板P之上流側旋轉、驅動輥R6夾持搬送之基板P之下流側旋轉,據以將基板P供應向處理裝置U4。此時,由於基板P以被賦予鬆弛,因此能吸收在較驅動輥R6位於搬送方向下流側所產生之搬
送速度之變動,能切斷搬送速度之變動對基板P之曝光處理之影響。此外,於處理裝置U3內設有為進行光罩M之光罩圖案之一部分之像與基板P之相對位置對準(alignment)而檢測預先形成在基板P之對準標記等之對準顯微鏡AM1、AM2。
處理裝置U4,係對從處理裝置U3搬送而來之曝光後之基板P,進行濕式之顯影處理、無電電鍍處理等之濕式處理裝置。處理裝置U4,於其內部具有於鉛直方向(Z方向)階段化之3個處理槽BT1、BT2、BT3、與搬送基板P之複數個輥。複數個輥係以基板P依序通過3個處理槽BT1、BT2、BT3內部之搬送路徑的方式配置。於處理槽BT3之搬送方向下游側設有驅動輥R7,驅動輥R7藉由一邊夾持通過處理槽BT3後之基板P一邊旋轉,據以將基板P供應向處理裝置U5。
雖省略圖示,但處理裝置U5係使從處理裝置U4搬送而來之基板P乾燥的乾燥裝置。處理裝置U5,將在處理裝置U4將濕式處理而附著於基板P之水分含有量,調整為既定水分含有量。由處理裝置U5加以乾燥之基板P,經由若干個處理裝置後被搬送至處理裝置Un。在以處理裝置Un加以處理後,基板P即被捲繞於基板回收裝置4之回收用捲筒FR2。
上位控制裝置5,統籌控制基板供應裝置2、基板回收裝置4及複數個處理裝置U1~Un。上位控制裝置5控制基板供應裝置2及基板回收裝置4,將基板P從基板供應裝置2搬送向基板回收裝置4。又,上位控制裝置5,與基板P之搬送同步,控制複數個處理裝置U1~Un,以實施對基板P之各種處理。
<曝光裝置(基板處理裝置)>
其次,針對作為第1實施形態之處理裝置U3之曝光裝置(基板處理裝置)之構成,參照圖2至圖4加以說明。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基板處理裝置)之整體構成的圖。圖3係顯示圖2所示曝光裝置之照明區域及投影區域之配置的圖。圖4係顯示圖2所示之曝光裝置之照明光學系及投影光學系之構成的
圖。
圖2所示之曝光裝置U3所謂的掃描曝光裝置,一邊將基板P往搬送方向(掃描方向)搬送、一邊將形成在圓筒狀光罩M之外周面之光罩圖案之像,投影曝光至基板P表面。又,圖2及圖3中,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正交之正交座標系,與圖1為同樣之正交座標系。
首先,說明用於曝光裝置U3之光罩(光罩構件)M。光罩M係例如使用金屬製圓筒體之反射型光罩。光罩M係形成具有以延伸於Y方向之第1軸AX1為中心之曲率半徑Rm之外周面(圓周面)的圓筒體,於徑方向具有一定厚度。光罩M之圓周面係形成有既定光罩圖案(圖案)之光罩面(圖案面)P1。光罩面P1,包含將光束以高效率反射於既定方向之高反射部、與於既定方向不反射光束或以低效率反射之反射抑制部,光罩圖案以高反射部及反射抑制部形成。此種光罩M,由於係金屬製之圓筒體,因此能以低價作成,可藉由高精度雷射光束描繪裝置之使用,將光罩圖案(除面板用之各種圖案外,亦有包含位置對準用基準標記、編碼器測量用標尺等之情形)精密地形成在圓筒狀外周面。
又,光罩M可以是形成有對應1個顯示元件之面板用圖案之全體或一部分、亦可以是形成有對應複數個顯示元件之面板用圖案。此外,於光罩M可以是在繞第1軸AX1之周方向反覆形成複數個面板用圖案、亦可以是小型的面板用圖案在與第1軸AX1平行之方向反覆形成複數個。再者,於光罩M,亦可以是形成有第1顯示元件之面板用圖案與和第1顯示元件尺寸等不同之第2顯示元件之面板用圖案。又,光罩M只要是具有以第1軸AX1為中心之曲率半徑為Rm之圓周面即可,並不限定於圓筒體之形狀。例如,光罩M可以是具有圓周面之圓弧狀板材。此外,光罩M可以是薄板狀、亦可以是使薄板狀光罩M彎曲而具有圓周面。
其次,說明圖2所示之曝光裝置U3。曝光裝置U3,除上述驅動輥
R4~R6、邊緣位置控制器EPC3及對準顯微鏡AM1、AM2之外,亦具有光罩保持機構11、基板支承機構12、照明光學系IL、投影光學系PL、以及下位控制裝置16。曝光裝置U3,藉由將從光源裝置13射出之照明光束EL1以照明光學系IL及投影光學系PL加以導引,據以將光罩保持機構11所保持之光罩M之光罩圖案之像,投射至以基板支承機構12支承之基板P。
下位控制裝置16控制曝光裝置U3之各部,使各部實施處理。下位控制裝置16可以是元件製造系統1之上位控制裝置5之一部分或全部。又,下位控制裝置16亦可以是受上位控制裝置5控制、與上位控制裝置5不同之另一裝置。下位控制裝置16,例如包含電腦。
光罩保持機構11,具有保持光罩M之光罩保持圓筒(光罩保持構件)21、與使光罩保持圓筒21旋轉之第1驅動部22。光罩保持圓筒21將光罩M保持成以光罩M之第1軸AX1為旋轉中心。第1驅動部22連接於下位控制裝置16,以第1軸AX1為旋轉中心使光罩保持圓筒21旋轉。
又,光罩保持機構11雖係以光罩保持圓筒21保持圓筒體之光罩M,但不限於此構成。光罩保持機構11,亦可順著光罩保持圓筒21之外周面將薄板狀之光罩M捲繞保持。此外,光罩保持機構11,亦可將在彎曲成圓弧狀之板材表面形成有圖案之光罩M在光罩保持圓筒21之外周面加以保持。
基板支承機構12,具有支承基板P之基板支承圓筒25、使基板支承圓筒25旋轉之第2驅動部26、一對空氣翻轉桿(air turn bar)ATB1、ATB2、以及一對導輥27、28。基板支承圓筒25係形成為具有以延伸於Y方向之第2軸AX2為中心之曲率半徑為Rfa之外周面(圓周面)的圓筒形狀。此處,第1軸AX1與第2軸AX2彼此平行,並以通過第1軸AX1及第2軸AX2之面為中心面CL。基板支承圓筒25之圓周面之一部分為支承基板P之支承面P2。也就是說,基板支承圓筒25係藉由將基板P捲繞於其支承面P2,據以支承基板P。第2驅動部26連接於下位控
制裝置16,以第2軸AX2為旋轉中心使基板支承圓筒25旋轉。一對空氣翻轉桿ATB1、ATB2隔著基板支承圓筒25,分別設在基板P之搬送方向上流側及下流側。一對空氣翻轉桿ATB1、ATB2係設在基板P之表面側,於鉛直方向(Z方向)較基板支承圓筒25之支承面P2設置在下方側。一對導輥27、28隔著一對空氣翻轉桿ATB1、ATB2,分別設在基板P之搬送方向上流側及下流側。一對導輥27、28,其中一方之導輥27將從驅動輥R4搬送而來之基板P引導至空氣翻轉桿ATB1,另一方之導輥28則將從空氣翻轉桿ATB2搬送而來之基板P引導至驅動輥R5。
承上所述,基板支承機構12將從驅動輥R4搬送而來之基板P,以導輥27引導至空氣翻轉桿ATB1,將通過空氣翻轉桿ATB1之基板P導入基板支承圓筒25。基板支承機構12,以第2驅動部26使基板支承圓筒25旋轉,據以將導入基板支承圓筒25之基板P一邊以基板支承圓筒25之支承面P2加以支承、一邊搬送向空氣翻轉桿ATB2。基板支承機構12,將被搬送至空氣翻轉桿ATB2之基板P以空氣翻轉桿ATB2引導至導輥28,將通過導輥28之基板P引導至驅動輥R5。
此時,連接於第1驅動部22及第2驅動部26之下位控制裝置16,使光罩保持圓筒21與基板支承圓筒25以既定旋轉速度比同步旋轉,將形成在光罩M之光罩面P1之光罩圖案之像,連續的反覆投影曝光於捲繞在基板支承圓筒25之支承面P2之基板P表面(順著圓周面彎曲之面)。
光源裝置13,射出照明於光罩M之照明光束EL1。光源裝置13具有光源部31與導光構件32。光源部31係射出適合基板P上感光性機能層之曝光之既定波長帶、光活性作用強之紫外線帶之光的光源。作為光源部31,可利用例如具有紫外線帶之輝線(g線、h線、i線等)之水銀燈等之燈光源、於波長450nm以下之紫外線帶具有震盪峰值之雷射二極體、發光二極體(LED)等之固體光源、或發出遠紫外光(DUV光)之K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248nm)、A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193nm)、XeCl準分子雷射(波長308nm)等之氣體雷射光源。
此處,從光源裝置13射出之照明光束EL1,射入後述偏光分束器PBS。照明光束EL1,為了抑制偏光分束器PBS對照明光束EL1之分離而產生之能量損失,以入射之照明光束EL1在偏光分束器PBS能大致全部反射之光束較佳。偏光分束器PBS可使係S偏光之直線偏光的光束反射、而使係P偏光之直線偏光的光束穿透。因此,光源裝置13之光源部31,以射出射入偏光分束器PBS之照明光束EL1為直線偏光(S偏光)之光束的雷射光較佳。此外,由於雷射光之能量密度高,因此能適當的確保投射於基板P之光束之照度。
導光構件32將從光源部31射出之照明光束EL1導至照明光學系IL。導光構件32係以使用光纖、或反射鏡之中繼模組等構成。又,導光構件32,在照明光學系IL設有複數個之情形時,係將來自光源部31之照明光束EL1分離為複數條後,將複數條照明光束EL1導向複數個照明光學系IL。此外,導光構件32,例如在從光源部31射出之光束係雷射光之情形時,作為光纖可使用偏光保持光纖(Polarization Maintaining Fiber),以偏光保持光纖在維持雷射光之偏光狀態下進行導光。
此處,如圖3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係想定所謂之多透鏡(multi lens)方式之曝光裝置。又,圖3中,顯示了從-Z側觀察光罩保持圓筒21所保持之光罩M上之照明區域IR的俯視圖(圖3中左側之圖)、與從+Z側觀察基板支承圓筒25所支承之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的俯視圖(圖3中右側之圖)。圖3之符號Xs,代表光罩保持圓筒21及基板支承圓筒25之移動方向(旋轉方向)。多透鏡方式之曝光裝置U3,係於光罩M上之複數個(第1實施形態中,例如係6個)照明區域IR1~IR6分別照明照明光束EL1,將各照明光束EL1在各照明區域IR1~IR6反射所得之複數個投影光束EL2,投影曝光至基板P上複數個(第1實施形態中,例如係6個)投影區域PA1~PA6。
首先,說明以照明光學系IL照明之複數個照明區域IR1~IR6。如
圖3之左圖所示,複數個照明區域IR1~IR6係隔著中心面CL於旋轉方向配置成2行,於旋轉方向上流側之光罩M上配置奇數號之第1照明區域IR1、第3照明區域IR3及第5照明區域IR5,於旋轉方向下流側之光罩M上配置偶數號之第2照明區域IR2、第4照明區域IR4及第6照明區域IR6。
各照明區域IR1~IR6係具有延伸於光罩M之軸方向(Y方向)之平行的短邊及長邊之細長梯形(矩形)之區域。此時,梯形之各照明區域IR1~IR6係成一其短邊位於中心面CL側、其長邊位於外側之區域。奇數號之第1照明區域IR1、第3照明區域IR3及第5照明區域IR5,於軸方向相隔既定間隔配置。此外,偶數號之第2照明區域IR2、第4照明區域IR4及第6照明區域IR6亦於軸方向相隔既定間隔配置。此時,第2照明區域IR2,於軸方向係配置在第1照明區域IR1與第3照明區域IR3之間。同樣的,第3照明區域IR3,於軸方向係配置在第2照明區域IR2與第4照明區域IR4之間。第4照明區域IR4,於軸方向配置在第3照明區域IR3與第5照明區域IR5之間。第5照明區域IR5,於軸方向配置在第4照明區域IR4與第6照明區域IR6之間。各照明區域IR1~IR6,從光罩M之周方向看,係以相鄰梯形照明區域之斜邊部之三角部重疊(overlap)之方式配置。又,第1實施形態中,各照明區域IR1~IR6雖係作成梯形區域,但亦可以是作成長方形區域。
又,光罩M,具有形成有光罩圖案之圖案形成區域A3、與沒有形成光罩圖案之圖案非形成區域A4。圖案非形成區域A4係吸收照明光束EL1之不易反射區域,配置成以框狀圍繞圖案形成區域A3。第1~第6照明區域IR1~IR6係配置成能涵蓋圖案形成區域A3之Y方向全寬。
照明光學系IL係對應複數個照明區域IR1~IR6設有複數個(第1實施形態中,例如係6個)。於複數個照明光學系IL1~IL6,分別射入來自光源裝置13之照明光束EL1。各照明光學系IL1~IL6,將從光源裝置13射入之各照明光束EL1分別導至各照明區域IR1~IR6。也就是說,第1照明光學系IL1將照明光束
EL1導至第1照明區域IR1,同樣的,第2~第6照明光學系IL2~IL6將照明光束EL1導至第2~第6照明區域IR2~IR6。複數個照明光學系IL1~IL6隔(夾)著中心面CL於光罩M之周方向配置成2行。複數個照明光學系IL1~IL6,隔著中心面CL在配置第1、第3、第5照明區域IR1、IR3、IR5之側(圖2之左側),配置第1照明光學系IL1、第3照明光學系IL3及第5照明光學系IL5。第1照明光學系IL1、第3照明光學系IL3及第5照明光學系IL5於Y方向相隔既定間隔配置。又,複數個照明光學系IL1~IL6,隔著中心面CL在配置第2、第4、第6照明區域IR2、IR4、IR6之側(圖2之右側),配置第2照明光學系IL2、第4照明光學系IL4及第6照明光學系IL6。第2照明光學系IL2、第4照明光學系IL4及第6照明光學系IL6於Y方向相隔既定間隔配置。此時,第2照明光學系IL2,係於軸方向配置在第1照明光學系IL1與第3照明光學系IL3之間。同樣的,第3照明光學系IL3,於軸方向配置在第2照明光學系IL2與第4照明光學系IL4之間。第4照明光學系IL4,於軸方向配置在第3照明光學系IL3與第5照明光學系IL5之間。第5照明光學系IL5,於軸方向配置在第4照明光學系IL4與第6照明光學系IL6之間。此外,第1照明光學系IL1、第3照明光學系IL3及第5照明光學系IL5與第2照明光學系IL2、第4照明光學系IL4及第6照明光學系IL6,從Y方向看,係以中心面CL為中心對稱配置。
其次,參照圖4說明各照明光學系IL1~IL6。又,由於各照明光學系IL1~IL6皆係同樣構成,因此以第1照明光學系IL1(以下,僅稱為照明光學系IL)例進行說明。
照明光學系IL,為了以均一照度照明照明區域IR(第1照明區域IR1),係適用將光源裝置13形成之光源像(實像或虚像)形成於照明光學系IL之光瞳位置(相當於傅立葉轉換面)之柯勒照明法。又,照明光學系IL係使用偏光分束器PBS之直斜照明系。照明光學系IL,從來自光源裝置13之照明光束EL1之射入側起,依序具有照明光學模組ILM、偏光分束器PBS、及1/4波長板
41。
如圖4所示,照明光學模組ILM,從照明光束EL1之射入側起,依序包含準直透鏡51、複眼透鏡52、複數個聚光透鏡53、柱面透鏡54、照明視野光闌55、及複數個中繼透鏡56,係設在第1光軸BX1上。準直透鏡51設在光源裝置13之導光構件32之射出側。準直透鏡51之光軸配置在第1光軸BX上。準直透鏡51照射複眼透鏡52之射入側之全面。複眼透鏡52設在準直透鏡51之射出側。複眼透鏡52之射出側之面之中心配置在第1光軸BX1上。以多數隻棒狀透鏡等構成隻複眼透鏡52,將來自準直透鏡51之照明光束EL1以各個棒狀透鏡加以細分化後之多數個點光源像(集光點)生成於複眼透鏡52之射出側之面,而成為被棒狀透鏡細分化之照明光束EL1射入聚光透鏡53。此時,生成點光源像之複眼透鏡52之射出側之面,藉由從複眼透鏡52透過照明視野光闌55至後述投影光學系PL之第1凹面鏡72的各種透鏡,配置成與第1凹面鏡72之反射面所在之投影光學系PL(PLM)之光瞳面光學上共軛。聚光透鏡53設在複眼透鏡52之射出側。聚光透鏡53之光軸配置在第1光軸BX1上。聚光透鏡53將來自複眼透鏡52之照明光束EL1聚光於柱面透鏡54。柱面透鏡54係射入側為平面、射出側為凸面之平凸柱面透鏡。柱面透鏡54設在聚光透鏡53之射出測。柱面透鏡54之光軸配置在第1光軸BX1上。柱面透鏡54,使照明光束EL1發散於XZ面內與第1光軸BX1正交之方向。照明視野光闌55與柱面透鏡54之射出測相鄰設置。照明視野光闌55之開口部形成為與照明區域IR相同形狀之梯形或長方形,照明視野光闌55之開口部中心配置在第1光軸BX1上。此時,照明視野光闌55,藉由從照明視野光闌55至光罩M之各種透鏡而被配置在與光罩M上之照明區域IR光學上共軛之面。中繼透鏡56設在照明視野光闌55之射出測。中繼透鏡56之光軸配置在第1光軸BX1上。中繼透鏡56使來自照明視野光闌55之照明光束EL1射入偏光分束器PBS。
當照明光束EL1射入照明光學模組ILM時,照明光束EL1即因準
直透鏡51而成為照射於複眼透鏡52射入側之全面的光束。射入複眼透鏡52之照明光束EL1成為從多數點光源像之各個而來之照明光束EL1,透過聚光透鏡53射入柱面透鏡54。射入柱面透鏡54之照明光束EL1,於XZ面內發散於與第1光軸BX1正交之方向。藉由柱面透鏡54發散之照明光束EL1射入照明視野光闌55。射入照明視野光闌55之照明光束EL1,因通過照明視野光闌55之開口部而成為與照明區域IR具有相同形狀之強度分布的光束。通過照明視野光闌55之照明光束EL1,透過中繼透鏡56射入偏光分束器PBS。
偏光分束器PBS,於X軸方向配置在照明光學模組ILM與中心面CL之間。偏光分束器PBS與1/4波長板41協同動作,將來自照明光學模組ILM之照明光束EL1加以反射,另一方面,使被光罩M反射之投影光束EL2穿透。換言之,來自照明光學模組ILM之照明光束EL1作為反射光束射入偏光分束器PBS,來自光罩M之投影光束(反射光)EL2則作為穿透光束射入偏光分束器PBS。也就是說,射入偏光分束器PBS之照明光束EL1係成為S偏光之直線偏光的反射光束,而射入偏光分束器PBS之投影光束EL2則係成為P偏光之直線偏光的穿透光束。
如圖4所示,偏光分束器PBS具有第1稜鏡91、第2稜鏡92、及設在第1稜鏡91及第2稜鏡92之間之偏光分離面93。第1稜鏡91及第2稜鏡92以石英玻璃構成,於XZ面內為三角形之三角稜鏡。偏光分束器PBS,由三角形之第1稜鏡91與第2稜鏡92夾著偏光分離面93接合,而在XZ面內成為四角形。
第1稜鏡91係照明光束EL1及投影光束EL2射入側之稜鏡。第2稜鏡92則係穿透偏光分離面93之投影光束EL2射出側之稜鏡。於偏光分離面93,從第1稜鏡91朝向第2稜鏡92之照明光束EL1及投影光束EL2射入。偏光分離面93反射S偏光(直線偏光)之照明光束EL1、使P偏光(直線偏光)之投影光束EL2穿透。
1/4波長板41配置在偏光分束器PBS與光罩M之間。1/4波長板41將被偏光分束器PBS反射之照明光束EL1從直線偏光(S偏光)轉換為圓偏光。圓偏光之照明光束EL1照射於光罩M。1/4波長板41將被光罩M反射之圓偏光之投影光束EL2轉換為直線偏光(P偏光)。
其次,說明以投影光學系PL投影曝光之複數個投影區域PA1~PA6。如圖3之右圖所示,基板P上之複數個投影區域PA1~PA6係與光罩M上之複數個照明區域IR1~IR6對應配置。也就是說,基板P上之複數個投影區域PA1~PA6係隔著中心面CL於搬送方向配置2行,於搬送方向上流側之基板P上配置奇數號之第1投影區域PA1、第3投影區域PA3及第5投影區域PA5,於搬送方向下流側之基板P上配置偶數號之第2投影區域PA2、第4投影區域PA4及第6投影區域PA6。
各投影區域PA1~PA6係具有延伸於基板P之寬度方向(Y方向)之短邊及長邊的細長梯形區域。此處,梯形之各投影區域PA1~PA6係其短邊位於中心面CL側、其長邊位於外側之區域。奇數號之第1投影區域PA1、第3投影區域PA3及第5投影區域PA5於寬度方向相隔既定間隔配置。又,偶數號之第2投影區域PA2、第4投影區域PA4及第6投影區域PA6亦於寬度方向相隔既定間隔配置。此時,第2投影區域PA2,於軸方向係配置在第1投影區域PA1與第3投影區域PA3之間。同樣的,第3投影區域PA3,於軸方向配置在第2投影區域PA2與第4投影區域PA4之間。第4投影區域PA4配置在第3投影區域PA3與第5投影區域PA5之間。第5投影區域PA5配置在第4投影區域PA4與第6投影區域PA6之間。各投影區域PA1~PA6,與各照明區域IR1~IR6同樣的,從基板P之搬送方向看,係以相鄰梯形投影區域PA之斜邊部之三角部重疊(overlap)之方式配置。此時,投影區域PA,係在相鄰投影區域PA之重複區域之曝光量與在不重複區域之曝光量成為實質相同的形狀。而第1~第6投影區域PA1~PA6係被配置成能涵蓋曝光至基
板P上之曝光區域A7之Y方向全寬。
此處,圖2中,於XZ面內觀察時,從光罩M上之照明區域IR1(及IR3、IR5)中心點至照明區域IR2(及IR4、IR6)中心點之周長,係設定成從順著支承面P2之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1(及PA3、PA5)之中心點至第2投影區域PA2(及PA4、PA6)中心點之周長實質相等。
以上之第1實施形態中之投影光學系PL,係對應6個投影區域PA1~PA6設有6個。於投影光學系PL1~PL6,在位於對應之照明區域IR1~IR6各個之光罩圖案反射之複數個投影光束EL2分別射入。各投影光學系PL1~PL6將被光罩M反射之各投影光束EL2分別導至各投影區域PA1~PA6。也就是說,第1投影光學系PL1將來自第1照明區域IR1之投影光束EL2導至第1投影區域PA1,同樣的,第2~第6投影光學系PL2~PL6將來自第2~第6照明區域IR2~IR6之各投影光束EL2導至第2~第6投影區域PA2~PA6。
複數個投影光學系PL1~PL6係夾著中心面CL於光罩M之周方向配置2行。複數個投影光學系PL1~PL6夾著中心面CL,於配置第1、第3、第5投影區域PA1、PA3、PA5之側(圖2之左側)配置第1投影光學系PL1、第3投影光學系PL3及第5投影光學系PL5。第1投影光學系PL1、第3投影光學系PL3及第5投影光學系PL5於Y方向相隔既定間隔配置。又,複數個照明光學系IL1~IL6夾著中心面CL,於配置第2、第4、第6投影區域PA2、PA4、PA6之側(圖2之右側)配置第2投影光學系PL2、第4投影光學系PL4及第6投影光學系PL6。第2投影光學系PL2、第4投影光學系PL4及第6投影光學系PL6於Y方向相隔既定間隔配置。此處,第2投影光學系PL2,於軸方向配置在第1投影光學系PL1與第3投影光學系PL3之間。同樣的,第3投影光學系PL3,於軸方向配置在第2投影光學系PL2與第4投影光學系PL4之間。第4投影光學系PL4配置在第3投影光學系PL3與第5投影光學系PL5之間。第5投影光學系PL5配置在第4投影光學系PL4與第6投影光學
系PL6之間。又,第1投影光學系PL1、第3投影光學系PL3及第5投影光學系PL5與第2投影光學系PL2、第4投影光學系PL4及第6投影光學系PL6,從Y方向看,係以中心面CL為中心對稱配置。
進一步的,參照圖4說明各投影光學系PL1~PL6。又,由於各投影光學系PL1~PL6係同樣構成,因此以第1投影光學系PL1(以下,僅稱為投影光學系PL)為例進行說明。
於投影光學系PL,射入從光罩M之光罩面P1之照明區域IR(第1照明區域IR1)反射之投影光束EL2,於中間像面P7形成出現於光罩面P1之圖案之中間像。又,將從光罩面P1至中間像面P7之投影光束EL2,設為第1投影光束EL2a。形成於中間像面P7之中間像,係相對照明區域IR之光罩圖案之像成180°點對稱之倒立像。
投影光學系PL,使從中間像面P7射出之投影光束EL2於基板P之投影像面之投影區域PA再成像以形成投影像。又,將從中間像面P7至基板P之投影像面之投影光束EL2,設為第2投影光束EL2b。投影像係相對中間像面P7之中間像,成180°點對稱之倒立像,換言之,相對照明區域IR之光罩圖案之像,成為相同像之正立像。此投影光學系PL,從來自光罩M之投影光束EL2之射入側起,依序具有上述1/4波長板41、上述偏光分束器PBS、及投影光學模組PLM。
1/4波長板41及偏光分束器PBS係與照明光學系IL兼用。換言之,照明光學系IL及投影光學系PL共有1/4波長板41及偏光分束器PBS。
於照明區域IR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成為朝向光罩保持圓筒21之第1軸AX1之徑方向外側之遠心的光束,射入投影光學系PL。於照明區域IR反射之圓偏光之第1投影光束EL2a,當射入投影光學系PL、被1/4波長板41從圓偏光轉換為直線偏光(P偏光)後,射入偏光分束器PBS。射入偏光分束器PBS之第1投影光束EL2a在穿透偏光分束器PBS後,射入投影光學模組PLM。
如圖4所示,投影光學模組PLM,具備於中間像面P7成像出中間像並於基板P上成像出投影像的部分光學系61、使第1投影光束EL2a及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部分光學系61的反射光學系(導光光學系)62、以及配置在形成中間像之中間像面P7的投影視野光闌63。此外,投影光學模組PLM,具備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旋轉(rotation)修正機構67、及偏光調整機構68。
部分光學系61及反射光學系62係例如將戴森(Dyson)系加以變形之遠心的反射折射光學系。部分光學系61,其光軸(以下,稱第2光軸BX2)相對中心面CL實質正交。部分光學系61具備第1透鏡群71與第1凹面鏡(反射光學構件)72。第1透鏡群71具有包含設在中心面CL側之折射透鏡(透鏡構件)71a的複數個透鏡構件,複數個透鏡構件之光軸配置在第2光軸BX2上。第1凹面鏡72,係配置在以複眼透鏡52生成之多數個點光源從複眼透鏡52經由照明視野光闌55至第1凹面鏡72之各種透鏡所成像之光瞳面。
反射光學系62具備第1偏向構件(第1光學構件及第1反射構件)76、第2偏向構件(第2光學構件及第3反射部)77、第3偏向構件(第3光學構件及第4反射部)78、及第4偏向構件(第4光學構件及第2反射構件)79。第1偏向構件76係具有第1反射面P3之反射鏡(mirror)。第1反射面P3使來自偏光分束器PBS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反射,使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第1透鏡群71之折射透鏡71a。第2偏向構件77係具有第2反射面P4之反射鏡。第2反射面P4使從折射透鏡71a射出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反射,使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設在中間像面P7之投影視野光闌63。第3偏向構件78係具有第3反射面P5之反射鏡。第3反射面P5使來自投影視野光闌63之第2投影光束EL2b反射,使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第1透鏡群71之折射透鏡71a。第4偏向構件79係具有第4反射面P6之反射鏡。第4反射面P6使從折射透鏡71a射出之第2投影光束EL2b反射,使反射之
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基板P上。如以上所述,第2偏向構件77與第3偏向構件78,具有將來自部分光學系61之第1投影光束EL2a,再次折返而反射向部分光學系61之折返反射鏡的功能。第1~第4偏向構件76、77、78、79之各反射面P3~P6,皆係與圖4中Y軸平行之平面,於XZ面內以既定角度傾斜配置。
投影視野光闌63具有規定投影區域PA之形狀的開口。亦即,投影視野光闌63之開口形狀規定投影區域PA之形狀。
來自偏光分束器PBS之第1投影光束EL2a,通過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後於第1偏向構件76之第1反射面P3反射。於第1反射面P3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第1透鏡群71並通過包含折射透鏡71a之複數個透鏡構件後,射入第1凹面鏡72。此時,第1投影光束EL2a,於第1透鏡群71從折射透鏡71a之第2光軸BX2通過+Z方向上方側之視野區域。射入第1凹面鏡72之第1投影光束EL2a於第1凹面鏡72反射。於第1凹面鏡72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第1透鏡群71並通過包含折射透鏡71a之複數個透鏡構件後,從第1透鏡群71射出。此時,第1投影光束EL2a,於第1透鏡群71從折射透鏡71a之第2光軸BX2通過-Z方向下方側之視野區域。從第1透鏡群71射出之第1投影光束EL2a,於第2偏向構件77之第2反射面P4反射。於第2反射面P4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投影視野光闌63。射入投影視野光闌63之第1投影光束EL2a,形成在照明區域IR之光罩圖案之倒立像的中間像。
來自投影視野光闌63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3偏向構件78之第3反射面P5反射。於第3反射面P5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再次射入第1透鏡群71,通過包含折射透鏡71a之複數個透鏡構件後,射入第1凹面鏡72。此時,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1透鏡群71從折射透鏡71a之第2光軸BX2通過+Z方向上方側、且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入側與射出測之間之視野區域。射入第1凹面鏡72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1凹面鏡72反射。於第1凹面鏡72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
EL2b,射入第1透鏡群71並通過包含折射透鏡71a之複數個透鏡構件後,從第1透鏡群71射出。此時,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1透鏡群71從折射透鏡71a之第2光軸BX2通過-Z方向下方側、且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入側與射出測之間之視野區域。從第1透鏡群71射出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4偏向構件79之第4反射面P6反射。於第4反射面P6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通過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及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投射於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投射於投影區域PA之第2投影光束EL2b,形成在照明區域IR之光罩圖案之正立像的投影像。此時,在照明區域IR之光罩圖案之像係以等倍(×1)投影於投影區域PA。
此處,針對由包含折射透鏡71a之第1透鏡群71與第1凹面鏡72所構成之投影光學模組PLM之視野區域,參照圖5簡單的加以說明。圖5係顯示將以投影光學模組PLM形成之圓形的全成像視野(基準面)CIF展開於圖5中之YZ面的狀態,光罩M上之矩形照明區域IR、成像在中間像面P7之投影視野光闌63上之中間像Img1、以中間像面P7之投影視野光闌63整形成梯形之中間像Img2、及基板P上之梯形投影區域PA之各個,被設定為於Y軸方向細長、於Z軸方向分離排列。
首先,光罩M上之矩形照明區域IR之中心,係設定在從全成像視野CIF之中心點(光軸BX2通過)往+Z方向、偏心像高值k1之位置(第1位置)。因此,以通過投影光學模組PLM內之最初的成像光路(第1投影光束EL2a)形成在投影視野光闌63(中間像面P7)上之中間像Img1,於YZ面內觀察,係以照明區域IR在上下(Z方向)與左右(Y方向)反轉之狀態,成像在從全成像視野CIF之中心點往-Z方向偏心之像高值k1的位置(第2位置)。
中間像Img2係將中間像Img1以投影視野光闌63之梯形開口加以限制者。中間像Img2,由於係被配置在投影視野光闌63前後之2個偏向構件77、78將光路加以彎折,因此於YZ面內觀察時,係成像在從全成像視野CIF之中心點
往+Z方向之像高值k2(k2<k1)的位置(第3位置)。再者,被投影視野光闌63限制之中間像Img2,藉由通過投影光學模組PLM內之第2次的成像光路(第2投影光束EL2b),再成像在形成於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內。
再成像在投影區域PA內之像之中心點,於YZ面內觀察時,位於從全成像視野CIF之中心點往-Z方向之像高值k2(k2<k1)的位置。而再成像在投影區域PA內之像,相對照明區域IR內之光罩圖案其左右方向(Y方向)不反轉、以等倍(×1)形成。
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係為了使來自光罩圖案之成像光束在圓形之成像視野CIF內空間上易於分離,而在將照明區域IR限制於細長矩形或梯形之區域之同時,藉由通常之全反射鏡形成之4個偏向構件76、77、78、79在投影光學模組PLM內形成雙程(double pass)之成像光路。因此,能將光罩M上之圖案,於基板P上至少在Y軸方向(投影光學模組PL1~PL6之各投影像連接方向)以等倍之正立像加以投影。
如前所述,第1偏向構件76、第2偏向構件77、第3偏向構件78及第4偏向構件79,將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入側視野(第1射入視野)、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出測視野(第1射出視野)、第2投影光束EL2b之射入側視野(第2射入視野)、及第2投影光束EL2b之射出測視野(第2射出視野),於反射光學系62加以分離。因此,由於反射光學系62成為在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導光時不易產生洩漏光之構成,因此反射光學系62具有降低投射於基板P上之洩漏光光量之光量降低部的功能的功能。又,洩漏光係例如因第1投影光束EL2a散射而產生之散射光、或係因第1投影光束EL2a分離而產生之分離光、或係因第1投影光束EL2a之一部分反射而產生之反射光。
此處,反射光學系62係於Z方向,從上方側起依第1偏向構件76、第3偏向構件78、第4偏向構件79、第2偏向構件77之順序設置。因此,射入第1
透鏡群71之折射透鏡71a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接近照明區域IR之側(折射透鏡71a之上方側)。此外,從第1透鏡群71之折射透鏡71a射出之第2投影光束EL2b,從接近投影區域PA之側(折射透鏡71a之下方側)射出。因此,能縮短照明區域IR與第1偏向構件76間之距離、此外,由於能縮短投影區域PA與第4偏向構件79間之距離,因此能謀求投影光學系PL之精巧化。又,如圖4所示,第3偏向構件78於沿著全成像視野CIF之方向(Z方向),係配置在第1偏向構件76與第4偏向構件79之間。再者,第1偏向構件76及第4偏向構件79之位置與第2偏向構件77及第3偏向構件78之位置,在第2光軸BX2之方向係不同之位置。
又,由於反射光學系62具有第1射入視野、第1射出視野、第2射入視野、第2射出視野之4個視野(相當於圖5中所示之IR、Img1、Img2、PA),因此為了避免投影光束EL2在4個視野重複,投影區域PA之之大小最好是作成既定大小。也就是說,投影區域PA在基板P之掃描方向之長度、與在和掃描方向正交之基板P之寬度方向之長度,為掃描方向之長度/寬度方向之長度≦1/4。因此,反射光學系62於4個視野,不會使投影光束EL2重複,而能分離投影光束EL2引導至部分光學系61。
再者,第1偏向構件76、第2偏向構件77、第3偏向構件78、及第4偏向構件79係形成為與狹縫狀第1射入視野、第1射出視野、第2射入視野、及第2射出視野之4個視野(相當於圖5中所示之IR、Img1、Img2、PA)之任一者皆對應之長方形,且在沿全成像視野CIF之狹縫之寬度方向(Z方向)彼此分離配置。
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配置在第4偏向構件79與基板P之間。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係調整投影於基板P上之光罩圖案像之聚焦狀態。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例如係將2片楔形稜鏡顛倒(圖4中於X方向顛倒)重疊成整體為透明之平行平板。將此1對稜鏡在不改變彼此對向之面間之間隔的情形下滑向斜面方向,即能改變作為平行平板之厚度。據此,即能微調部分光學系61之實效光路長,
對形成於中間像面P7及投影區域PA之光罩圖案像之對焦狀態進行微調。
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配置在偏光分束器PBS與第1偏向構件76之間。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可調整投影於基板P上之光罩圖案之像在像面內移動。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由圖4之在XZ面內可傾斜之透明的平行平板玻璃、與圖4之在YZ面內可傾斜之透明的平行平板玻璃構成。藉由調整該2片平行平板玻璃之各傾斜量,即能使形成於中間像面P7及投影區域PA之光罩圖案之像於X方向及Y方向微幅偏移。
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配置在第4偏向構件79與基板P之間。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係以例如將凹透鏡、凸透鏡、凹透鏡之3片以既定間隔同軸配置,前後之凹透鏡固定、而之間之凸透鏡可於光軸(主光線)方向移動之方式構成。據此,形成於投影區域PA之光罩圖案之像,即能在維持遠心之成像狀態之同時,等向的微幅放大或縮小。又,構成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之3片透鏡群之光軸,在XZ面內係傾斜而與投影光束EL2(第2投影光束EL2b)之主光線平行。
旋轉修正機構67,例如係藉由致動器(圖示省略)使第2偏向構件77繞與第2光軸BX2平行(或垂直)之軸微幅旋轉者。此旋轉修正機構67藉由使第2偏向構件77旋轉,可使形成於中間像面P7之光罩圖案之像在該面P7內微幅旋轉。
偏光調整機構68,係例如藉由致動器(圖示省略)使1/4波長板41繞與板面正交之軸旋轉,以調整偏光方向者。偏光調整機構68藉由使1/4波長板41旋轉,可調整投射於投影區域PA之投影光束EL2(第2投影光束EL2b)之照度。
在以此方式構成之投影光學系PL中,來自光罩M之第1投影光束EL2a從照明區域IR往光罩面P1之法線方向(以第1軸AX1為中心之徑方向)射
出,通過1/4波長板41、偏光分束器PBS及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射入反射光學系62。射入反射光學系62之第1投影光束EL2a,於反射光學系62之第1偏向構件76之第1反射面P3反射,射入部分光學系61。射入部分光學系61之第1投影光束EL2a,通過部分光學系61之第1透鏡群71於第1凹面鏡72反射。於第1凹面鏡72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再次通過第1透鏡群71從部分光學系61射出。從部分光學系61射出之第1投影光束EL2a,於反射光學系62之第2偏向構件77之第2反射面P4反射,射入投影視野光闌63。通過投影視野光闌63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反射光學系62之第3偏向構件78之第3反射面P5反射,再次射入部分光學系61。射入部分光學系61之第2投影光束EL2b,通過部分光學系61之第1透鏡群71於第1凹面鏡72反射。於第1凹面鏡72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再次通過第1透鏡群71從部分光學系61射出。從部分光學系61射出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反射光學系62之第4偏向構件79之第4反射面P6反射,射入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及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從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射出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出現在照明區域IR內之光罩圖案之像以等倍(×1)被投影於投影區域PA。
<元件製造方法>
其次,參照圖6,說明元件製造方法。圖6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元件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圖6所示之元件製造方法,首先,係進行例如使用有機EL等自發光元件形成之顯示面板之功能、性能設計,以CAD等設計所需之電路圖案及配線圖案(步驟S201)。接著,根據以CAD等設計之各種的每一層圖案,製作所需層量之光罩M(步驟S202)。並準備捲繞有作為顯示面板之基材之可撓性基板P(樹脂薄膜、金屬箔膜、塑膠等)的供應用捲筒FR1(步驟S203)。又,於此步驟S203中準備之捲筒狀基板P,可以是視需要將其表面改質者、或事前已形成底
層(例如透過印記(imprint)方式之微小凹凸)者、或預先積層有光感應性之功能膜或透明膜(絶緣材料)者。
接著,於基板P上形成構成顯示面板元件之電極或以配線、絶緣膜、TFT(薄膜半導體)等構成之底板層,並以積層於該底板之方式形成以有機EL等自發光元件構成之發光層(顯示像素部)(步驟S204)。於此步驟S204中,雖包含使用先前各實施形態所說明之曝光裝置U3使光阻層曝光之習知微影製程,但亦包含使取代光阻而塗有感光性矽烷耦合劑之基板P圖案曝光來於表面形成親撥水性之圖案的曝光製程、使光感應性觸媒層圖案曝光並以無電解鍍敷法形成金屬膜圖案(配線、電極等)的濕式製程、或以含有銀奈米粒子之導電性墨水等描繪圖案的印刷製程等之處理。
接著,針對以捲筒方式於長條基板P上連續製造之每一顯示面板元件切割基板P、或於各顯示面板元件表面貼合保護膜(耐環境障壁層)或彩色濾光片膜等,組裝元件(步驟S205)。接著,進行顯示面板元件是否可正常作動、或是否滿足所欲性能及特性之檢查步驟(步驟S206)。經由以上方式,即能製造顯示面板(可撓性顯示器)。
如前所述,由於第1實施形態可藉由與投影光學系PL(投影光學模組PLM)協同動作之反射光學系62使第1射入視野、第1射出視野、第2射入視野及第2射出視野彼此分離,因此能抑制來自第1投影光束EL2a之洩漏光之發生。由於反射光學系62可做成洩漏光不易投射於基板P上之構成,因此能防止投影曝光於基板P上之像之品質劣化。
此外,由於第1實施形態中,可將投影區域PA作成掃描方向之長度/寬度方向之長度≦1/4,因此在反射光學系62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及第2投影束EL2b之視野、亦即可使第1射入視野、第1射出視野、第2射入視野及第2射出視野不重複而加以分離。
又,由於第1實施形態中,可以雷射光做為照明光束EL1,因此非常適合於確保投射於投影區域PA之第2投影光束EL2b之照度。
又,第1實施形態中,係將射入折射透鏡71a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及第2投影光束EL2b之位置設為折射透鏡71a之上方側、將從折射透鏡71a射出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及第2投影光束EL2b之位置設為折射透鏡71a之下方側。然而,只要是能使第1射入視野、第1射出視野、第2射入視野及第2射出視野彼此分離的話,第1投影光束EL2a及第2投影光束EL2b相對折射透鏡71a之射入位置及射出位置並無特別限定。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7,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又,第2實施形態中,為避免與第1實施形態重複之記載,係針對與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之部分加以說明,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係賦予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符號加以說明。圖7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之照明光學系及投影光學系之構成的圖。第1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係藉由在投影光學系PL之反射光學系62中進行視野分離,使其不易產生洩漏光。第2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則係使投影光學系PL之反射光學系100中,使以投影光束EL2形成之投影像之成像位置、與以洩漏光形成之不良像之成像位置,在基板P之掃描方向相異。
第2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中,投影光學系PL從來自光罩M之投影光束EL2之射入側起依序具有1/4波長板41、偏光分束器PBS及投影光學模組PLM,投影光學模組PLM包含部分光學系61、反射光學系(導光光學系)100及投影視野光闌63。此外,投影光學模組PLM,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包含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旋轉修正機構67及偏光調整機構68。又,1/4波長板41、偏光分束器PBS、部分光學系61、投影視野光闌63、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倍率修正用光
學構件66、旋轉修正機構67及偏光調整機構68,由於構成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反射光學系100,具備第1偏光分束器(第1反射構件)PBS1、第2偏光分束器(第2反射構件)PBS2、1/2波長板104、第1偏向構件(第1光學構件及第3反射部)105、第2偏向構件(第2光學構件及第4反射部)106、第1遮光板111、與第2遮光板112。第1偏光分束器PBS1具有第1偏光分離面P10。第1偏光分離面P10使來自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反射,使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第1透鏡群71之折射透鏡71a。又,第1偏光分離面P10使來自中間像面P7之第2投影光束EL2b穿透,使穿透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第1透鏡群71之折射透鏡71a。第2偏光分束器PBS2具有第2偏光分離面P11。第2偏光分離面P11使來自第1透鏡群71之折射透鏡71a之第1投影光束EL2a穿透,使穿透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第1偏向構件105。又,第2偏光分離面P11使來自第1透鏡群71之折射透鏡71a之第2投影光束EL2b反射,使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基板P上。1/2波長板104將被第1偏光分束器PBS1反射之S偏光之第1投影光束EL2a轉換成P偏光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又,1/2波長板104將穿透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P偏光之第2投影光束EL2b轉換成S偏光之第2投影光束EL2b。第1偏向構件105係具有第1反射面P12之反射鏡。第1反射面P12使穿透過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反射,使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設在中間像面P7之投影視野光闌63。第2偏向構件106係具有第2反射面P13之反射鏡。第2反射面P13使來自投影視野光闌63之第2投影光束EL2b反射,使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第1偏光分束器PBS1。如以上所述,第1偏向構件105與第2偏向構件106之功能,係作為使來自部分光學系61之第1投影光束EL2a反射而再次折返向部分光學系61之折返反射鏡。
此外,由於在反射光學系100設置了第1偏光分束器PBS1,因此
為了使穿透過偏光分束器PBS之P偏光之投影光束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反射,在偏光分束器PBS與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間設置了1/2波長板107。
第1遮光板111設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與基板P之間。第1遮光板111係設在可遮蔽射入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1投影光束EL2a之一部分不穿透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而反射之反射光(洩漏光)的位置。
第2遮光板112射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與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間。第2遮光板112係遮蔽從第1偏光分束器PBS1洩漏至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洩漏光。
來自偏光分束器PBS之P偏光之第1投影光束EL2a,通過像偏移用光學構件65後穿透1/2波長板107。穿透過1/2波長板107之第1投影光束EL2a在被轉換成S偏光後,射入第1偏光分束器PBS1。射入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S偏光之第1投影光束EL2a,於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反射。於第1偏光分離面P10反射之S偏光之第1投影光束EL2a穿過1/2波長板104。穿透過1/2波長板104之第1投影光束EL2a,在被轉換成P偏光後射入第1透鏡群71。射入第1透鏡群71之第1投影光束EL2a在通過包含折射透鏡71a之複數個透鏡構件後,射入第1凹面鏡72。此時,第1投影光束EL2a,於第1透鏡群71中通過折射透鏡71a上方側之視野區域(第1射入視野)。射入第1凹面鏡72之第1投影光束EL2a於第1凹面鏡72反射。於第1凹面鏡72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第1透鏡群71並通過包含折射透鏡71a之複數個透鏡構件後,從第1透鏡群71射出。此時,第1投影光束EL2a,於第1透鏡群71中通過折射透鏡71a下方側之視野區域(第1射出視野)。從第1透鏡群71射出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第2偏光分束器PBS2。射入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P偏光之第1投影光束EL2a穿過第2偏光分離面P11。穿透過第2偏光分離面P11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第1偏向構件105,於第1偏向構件105之第1反射面P12反射。於第1反射面P12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射入投影視
野光闌63。射入投影視野光闌63之第1投影光束EL2a,形成在照明區域IR之光罩圖案之倒立像的中間像。
來自投影視野光闌63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2偏向構件106之第2反射面P13反射。於第2反射面P13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第1偏光分束器PBS1。射入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P偏光之第2投影光束EL2b穿透第1偏光分離面P10。穿透過第1偏光分離面P10之P偏光之第2投影光束EL2b穿透1/2波長板104。穿透過1/2波長板104之第2投影光束EL2b在被轉換成S偏光後,射入第1透鏡群71。射入第1透鏡群71之第2投影光束EL2b在通過包含折射透鏡71a之複數個透鏡構件後,射入第1凹面鏡72。此時,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1透鏡群71係通過折射透鏡71a上方側之視野區域(第2射入視野)。射入第1凹面鏡72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1凹面鏡72反射。於第1凹面鏡72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第1透鏡群71,在通過包含折射透鏡71a之複數個透鏡構件後,從第1透鏡群71射出。此時,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1透鏡群71通過折射透鏡71a下方側之視野區域(第2射出視野)。從第1透鏡群71射出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射入第2偏光分束器PBS2。射入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S偏光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第2偏光分離面P11反射。於第2偏光分離面P11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通過聚焦修正光學構件64及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66,投射於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投射於投影區域PA之第2投影光束EL2b,形成在照明區域IR之光罩圖案之正立像的投影像。此時,光罩圖案在照明區域IR之像係以等倍(×1)投影於投影區域PA。
此處,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係配置成以被第2偏光分束器PBS2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形成之投影像的成像位置、與以被第2偏光分束器PBS2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之部分洩漏光形成之不良像的成像位置,在基板P之掃描方向相異。具體而言,係以相對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
入位置與第2投影光束EL2b之射入位置相異之方式,配置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藉由作成此種配置,可相對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使第2投影光束EL2b之射入位置與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入位置相異。如此,即能使於第2偏光分離面P11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之投影像的成像位置、與於第2偏光分離面P11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之部分洩漏光之不良像的成像位置,在基板P之掃描方向相異。
此場合,第1遮光板111係設在遮蔽從第2偏光分束器PBS2朝向基板P之洩漏光的位置。因此,第1遮光板111在容許從第2偏光分束器PBS2往基板P之第2投影光束EL2b對基板P之投影之同時、亦遮蔽從第2偏光分束器PBS2朝向基板P之洩漏光。
如以上所述,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第1偏向構件105、第2偏向構件106及第1遮光板111,於基板P之掃描方向使投影像隻成像位置與不良像之成像位置相異,以第1遮光板111遮蔽洩漏光。因此,反射光學系100之功能在於作為降低投射至基板P上之洩漏光之光量的光量降低部。
又,第1投影光束EL2a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的射入位置與第1投影光束EL2a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的射入位置,係夾著第2光軸BX2成對稱之位置。此外,第2投影光束EL2b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的射入位置與第2投影光束EL2b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的射入位置,係夾著第2光軸BX2成對稱之位置。換言之,第1投影光束EL2a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的射入位置與第2投影光束EL2b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的射入位置,係夾著第2光軸BX2成非對稱之位置。
第1投影光束EL2a在第1偏光分離面P10之射入位置與第2投影光
束EL2b在第2偏光分離面P11之射入位置,係夾著第2光軸BX2成非對稱位置之情形時,投影區域PA係相對照明區域IR偏移於X方向(第2光軸方向)之位置。此場合,為了使從光罩M上之照明區域IR1(及IR3、IR5)之中心點至照明區域IR2(及IR4、IR6)之中心點的周長、與從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1(及PA3、PA5)之中心點至第2投影區域PA2(及PA4、PA6)之中心點的周長為同長度,係使第1投影光學系PL1(及PL3、PL5)與第2投影光學系PL2(及PL4、PL6)之部分構成不同。
奇數號(圖7之左側)之第1投影光學系PL1(及PL3、PL5),係以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入位置與第2投影光束EL2b之射入位置相較,偏於Z方向之上方側、位於X方向中心側之方式,配置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因此,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第2投影光束EL2b之射入位置與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入位置相較,係位在Z方向之上方側且X方向之外側。
也就是說,第1投影光學系PL1,於Z方向,係成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反射部分、第2偏向構件106之反射部分、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反射部分、第1偏向構件105之反射部分的順序。因此,如圖7所示,第2偏向構件106,係在沿全成像視野CIF之方向(Z方向),配置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反射部分與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反射部分之間。此外,第1投影光學系PL1中,第1偏光分束器PBS1及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反射部分之位置、與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之位置,於第2光軸BX2之方向,係不同之位置。
偶數號(圖7之右側)之第2投影光學系PL2(及PL4、PL6),係以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入位置與第2投影光束EL2b之射入位置相較,係位在Z方向之下方側且X方向之外側之方
式,配置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因此,於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第2投影光束EL2b之射入位置與第1投影光束EL2a之射入位置相較,係位在Z方向之下方側且X方向之中心側。
也就是說,第2投影光學系PL2,於Z方向,係成第2偏向構件106之反射部分、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反射部分、第1偏向構件105之反射部分、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反射部分的順序。因此,如圖7所示,第1偏向構件105在沿全成像視野CIF之方向(Z方向),係配置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反射部分與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反射部分之間。此外,第2投影光學系PL2中,與第1投影光學系PL1同樣的,第1偏光分束器PBS1及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反射部分之位置與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之位置,於第2光軸BX2之方向係不同位置。
進一步的,不僅形成為與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反射部分、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反射部分、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狹縫狀之第1射入視野、第1射出視野、第2射入視野及第2射出視野之4個視野(相當於圖5中所示之IR、Img1、Img2、PA)之任一者皆對應之長方形,並於沿全成像視野CIF之狹縫的寬度方向(Z方向)彼此分離配置。又,圖5中,奇數號之第1投影光學系PL1(及PL3、PL5)之場合,係從Z方向之上方起依序為照明區域IR、中間像Img2、投影區域PA、中間像Img1。另一方面,偶數番號之第2投影光學系PL2(及PL4、PL6)之場合,則係從Z方向之上方起依序為中間像Img2、照明區域IR、中間像Img1、投影區域PA。
如上所述,藉由使第1投影光學系PL1(及PL3、PL5)與第2投影光學系PL2(及PL4、PL6)之一部分為不同構成,可使從光罩M上之照明區域IR1(及IR3、IR5)之中心點至照明區域IR2(及IR4、IR6)之中心點的周長△Dm、與從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1(及PA3、PA5)之中心點至第2投影區域PA2(及
PA4、PA6)之中心點的周長△Ds為相同長度。此時,由於投影區域PA成為相對照明區域IR偏移於X方向(第2光軸BX2方向)之位置,因此光罩保持圓筒21之第1軸AX1與基板支承圓筒25之第2軸AX2即相應於投影區域PA相對照明區域IR於之偏移量,偏移於第2光軸BX2方向。
如以上所述,第2實施形態,可於反射光學系100,使藉由第2投影光束EL2b形成之投影像的成像位置與因來自第1投影光束EL2a之洩漏光所形成之不良像的成像位置,於基板P之掃描方向相異,以第1遮光板111遮蔽洩漏光。承上所述,由於反射光學系100可遮蔽投射於基板P上之洩漏光,因此能能良好的於基板P上投影出投影像。
又,第2實施形態,於反射光學系100,可分割第1投影光束EL2a及第2投影束EL2b之視野、亦即可分割第1射入視野、第1射出視野、第2射入視野及第2射出視野,亦可以是部分重複。換言之,第2實施形態由於無須將第1投影光束EL2a及第2投影束EL2b之視野如第1實施形態般加以分離,因此能提高反射光學系100之各種光學構件之配置自由度。
又,第2實施形態中,雖係在第1偏光分束器PBS1與折射透鏡71a之間設置1/2波長板104,但不限定於此構成。例如,亦可於第1偏光分束器PBS1與折射透鏡71a之間設置第11/4波長板,並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與折射透鏡71a之間設置第21/4波長板。此場合,亦可將第11/4波長板與第21/4波長板做成一體。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8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又,第3實施形態之說明中,為避免與第2實施形態重複之記載,僅針對與第2實施形態相異之部分加以說明,對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係賦予與第2實施形態相同符號加以說明。圖8係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之投影光學系之構成的圖。第2實施形態
之曝光裝置U3,於投影光學系PL之反射光學系100中,係使藉由第2投影光束EL2b形成之投影像的成像位置與以洩漏光形成之不良像的成像位置,於基板P之掃描方向相異。第3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則於投影光學系PL之反射光學系130中,使藉由投影光束EL2形成之投影像的成像位置與以洩漏光形成之不良像的成像位置,於深度方向(焦點方向)相異。此外,圖8中,為簡化第3實施形態中之說明,僅顯示部分光學系131及反射光學系130。又,圖8中,係將光罩面P1與基板P配置成與XY面平行,使來自光罩面P1之第1投影光束EL2a之主光線與XY面垂直,使往基板P之第2投影光束EL2b之主光線與XY面垂直。
第3實施形態之投影光學系PL中,部分光學系131具備折射透鏡71a與第1凹面鏡72。又,由於折射透鏡71a及第1凹面鏡72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省略說明。此外,部分光學系131中,可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的,在折射透鏡71a與第1凹面鏡72之間配置複數個透鏡構件。
反射光學系130,具備第1偏光分束器(第1反射構件)PBS1、第2偏光分束器(第2反射構件)PBS2、1/2波長板104、第1偏向構件(第1光學構件及第3反射部)105、以及第2偏向構件(第2光學構件及第4反射部)106。又,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1/2波長板104、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與第2實施形態僅部分角度等相異而構成大致相同,因此省略其說明。
此處,圖8中,顯示了將從光罩面P1至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之第1投影光束EL2a,以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第1偏光分離面P10為中心成面對稱之情形之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EL3。此時,產生出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EL3之假想的光罩面P15成為與光罩面P1對應者。又,圖8中,顯示了將穿透第2偏光分束器PBS2且從第1偏向構件105之第1反射面P12至投影視野光闌63(中間像面P7)之第1投影光束EL2a,以第1偏向構件105之第1反射面P12為中心
成面對稱之情形之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EL4。此時,成像出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EL4之假想的中間像面P16成為與中間像面P7對應者。
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係配置成藉由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形成之投影像的成像位置、與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之部分洩漏光所形成之不良像的成像位置,於焦點之深度方向(亦即,沿成像光束之主光線之方向)相異。具體而言,係以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EL3在假想的光罩面P15之投影像之成像位置於深度方向做得較深,而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EL4在假想的中間像面P16之不良像之成像位置於深度方向做得較淺之方式,配置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第1偏向構件105及第2偏向構件106。
藉由作成此種配置,即能藉由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反射之第2投影光束EL2b,於基板P上形成良好之投影像。此外,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反射之第1投影光束EL2a之部分洩漏光,於基板P之前側形成光罩圖案之不良像。也就是說,藉由第2投影光束EL2b形成之投影像之成像位置為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而以洩漏光形成之不良像之成像位置則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與基板P之間之位置。如此,由於不良像之成像位置位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與基板P之間,以投射至基板P上之洩漏光所形成之不良像成為極模糊,之狀態。
如以上所述,第1偏光分束器PBS1、第2偏光分束器PBS2、第1偏向構件105、第2偏向構件106,於深度方向使投影像之成像位置與不良像之成像位置相異,因此反射光學系130之功能即係作為降低投射於基板P上之洩漏光之光量的光量降低部。
又,將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EL3在假想的光罩面P15之投影像之成像位置於深度方向做得較深,而將假想的第1投影光束EL4在假想的中間像面P16
之不良像之成像位置於深度方向做得較淺,以加長從光罩面P1至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光路,縮短從第2偏光分束器PBS2至中間像面P7之光路。因此,能縮短從第2偏光分束器PBS2透過中間像面P7折返至第1偏光分束器PBS1之光路。
以上,第3實施形態,於反射光學系130,可使藉由第2投影光束EL2b形成之投影像的成像位置、與以從第1投影光束EL2a之洩漏光所形成之不良像的成像位置,在焦深方向(沿成像光束之主光線之方向)相異。因此,由於反射光學系130可使投射至基板P上之洩漏光成為極模糊之狀態,因此能降低投射至基板P上之洩漏光之光量,進而降低對投射於基板P上之投影像造成之影響。
又,第3實施形態,由於無須如第1實施形態般使視野分離、或如第2實施形態般使對第2偏光分離面P11之射入位置相異,因此能提升在反射光學系130之設計自由度。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9,說明第4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又,第4實施形態之說明中,為避免重複之記載,僅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異之部分加以說明,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要素,係賦予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符號加以說明。圖9係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基板處理裝置)之整體構成的圖。第1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係將基板P以具有呈圓周面之支承面P2的基板支承圓筒25加以支承之構成,而第4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則係將基板P支承為平面狀之構成。
第4實施形態之曝光裝置U3中,基板支承機構150具有懸掛基板P之一對驅動輥151。一對驅動輥151藉由第2驅動部26旋轉,使基板P往掃描方向移動。
因此,基板支承機構150將從驅動輥R4搬送而來之基板P,從一方之驅動輥151導引至另一方之驅動輥151,據以將基板P懸掛於一對驅動輥151。基板支承機構150,藉由第2驅動部26使一對驅動輥151旋轉,據以將懸掛
在一對驅動輥151之基板P引導至驅動輥R5。
此時,圖9之基板P成為實質上與XY面平行之平面,因此投射於基板P之第2投影光束EL2b之主光線,即與XY面垂直。在投射於基板P之第2投影光束EL2b之主光線與XY面垂直之場合,依據第2投影光束EL2b之主光線,投影光學系PL在第2偏光分束器PBS2之第2偏光分離面P11的角度亦適宜加以變更。
又,第4實施形態中亦與先前之圖2同樣的,在XZ面內觀察時,從光罩M上之照明區域IR1(及IR3、IR5)之中心點至照明區域IR2(及IR4、IR6)之中心點的周長與順著支承面P2之基板P上之投影區域PA1(及PA3、PA5)之中心點至第2投影區域PA2(及PA4、PA6)之中心點的周長,係設定成實質相等。
圖9之曝光裝置U3中,亦係由下位控制裝置16以既定旋轉速度比使光罩保持圓筒21與一對驅動輥151同步旋轉,據以將形成在光罩M之光罩面P1之光罩圖案之像,連續反覆的投影曝光至懸掛在一對驅動輥151之基板P表面。
如以上所述,第4實施形態,即使在基板P被支承為平面狀之場合,由於能降低洩漏光對形成在基板P上之投影像的影響,因此能良好的將投影像投影於基板P上。
又,以上各實施形態中,作為圓筒狀之光罩M雖係使用反射型,但亦可以是穿透型之圓筒光罩。此場合,在具有一定厚度之穿透圓筒體(石英管等)之外周面形成由遮光膜構成之圖案,將從穿透圓筒體之內部朝外周面,對圖3左側所示之複數個照明區域IR1~IR6之各個投射照明光之照明光學系及光源部,設在穿透圓筒體之內部即可。在進行此種穿透照明之情形時,可省略圖2、圖4、圖7所示之偏向分束器PBS及1/4波長板41等。
再者,各實施形態中雖係使用圓筒狀之光罩M,但亦可以是典型的平面光罩。此場合,將於圖2說明之圓筒狀光罩M之半徑Rm視為無限大,以來自光罩圖案之成像光束之主光線與光罩面垂直之方式,例如,設定圖2中之第1
偏向構件76之反射面P3之角度即可。
又,以上各實施形態中,雖係使用形成有與待投影至基板P上之圖案對應之靜態圖案的光罩(硬光罩),但亦可以是在複數個投影光學模組PL1~PL6之各照明區域IR1~IR6之位置(各投影光學模組之物面位置),配置以多數之可動微反射鏡構成之DMD(微反射鏡元件Micro Mirror Device)及SLM(空間光變調元件)等,與基板P之搬送移動同步由DMD及SLM生成動態圖案光、一邊將圖案傳印至基板P之無光罩曝光方式。此場合,生成動態圖案之DMD及SLM即相當於光罩構件。
21‧‧‧光罩保持圓筒
25‧‧‧基板支承圓筒
32‧‧‧導光構件
41‧‧‧1/4波長板
51‧‧‧準直透鏡
52‧‧‧複眼透鏡
53‧‧‧聚光透鏡
54‧‧‧柱面透鏡
55‧‧‧照明視野光闌
56‧‧‧中繼透鏡
61‧‧‧部分光學系
62‧‧‧反射光學系
63‧‧‧投影視野光闌
64‧‧‧聚焦修正光學構件
65‧‧‧像偏移用光學構件
66‧‧‧倍率修正用光學構件
67‧‧‧旋轉修正機構
68‧‧‧偏光調整機構
71‧‧‧第1透鏡群
71a‧‧‧折射透鏡
72‧‧‧第1凹面鏡
76‧‧‧第1偏向構件
77‧‧‧第2偏向構件
78‧‧‧第3偏向構件
79‧‧‧第4偏向構件
91‧‧‧第1稜鏡
92‧‧‧第2稜鏡
93‧‧‧偏光分離面
CL‧‧‧中心面
BX1‧‧‧第1光軸
BX2‧‧‧第2光軸
EL2a‧‧‧第1投影光束
EL2b‧‧‧第2投影光束
IL‧‧‧照明光學系
ILM‧‧‧照明光學模組
M‧‧‧光罩
P1‧‧‧光罩面
P2‧‧‧支承面
P3‧‧‧第1反射面
P4‧‧‧第2反射面
P5‧‧‧第3反射面
P6‧‧‧第4反射面
P7‧‧‧中間像面
PBS‧‧‧偏光分束器
PL‧‧‧投影光學系
PLM‧‧‧投影光學模組
Claims (13)
- 一種投影光學裝置,其用於一面使於第1方向細長延伸之設定在光罩上之照明區域中之光罩圖案之像成像於設定在基板上之投影區域,一面藉由往與上述光罩及上述基板之第1方向交叉之第2方向之掃描,將上述光罩圖案之像曝光於上述基板,其具備:折射透鏡群,其設於上述光罩與上述基板之間,具有以延伸於上述第2方向之光軸為中心點之圓形之成像視野;反射光學構件,其配置於該折射透鏡群形成之光瞳面;第1偏光分束器,其配置於自上述折射透鏡群之上述成像視野中之上述光軸往與上述第2方向對應之方向偏心之第1像高部分,將來自上述照明區域之成像光束反射向上述折射透鏡群;第2偏光分束器,其隔著上述折射透鏡群之上述成像視野中之上述光軸而配置於上述第1像高部分之相反側之第2像高部分,將在上述反射光學構件被反射且通過上述折射透鏡群而被射出之上述成像光束反射向上述投影區域;波長板,其改變上述成像光束之偏光狀態,該成像光束係自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射出且依序通過上述折射透鏡群、上述反射光學構件、及上述折射透鏡群後射入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及偏向構件,其使穿透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之上述成像光束反射導向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並以在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與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之間形成與上述照明區域及上述投影區域之各個共軛之中間像面之方式使光路偏向;自上述照明區域射入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之上述成像光束被設定成第1偏光狀態;上述波長板使來自上述照明區域之上述第1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變化成與上述第1偏光狀態相異之第2偏光狀態; 上述偏向構件具備將穿透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且與上述光軸平行行進之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以朝向上述光軸之方式反射之第1反射面、及將被該第1反射面反射之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以與上述光軸平行地從上述折射透鏡群之相反側朝向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之方式反射之第2反射面;將經由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之自上述折射透鏡群至上述投影區域之光路設定成較經由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之自上述折射透鏡群至上述中間像面之光路長,並將自上述照明區域經由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至上述折射透鏡群之光路設定成較自上述中間像面經由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至上述折射透鏡群之光路長。
- 如請求項1所述之投影光學裝置,其中,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具有偏光分離面,該偏光分離面使來自上述照明區域之上述第1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反射向上述折射透鏡群,並使藉由上述波長板而變化之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穿透;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具有偏光分離面,該偏光分離面使從上述折射透鏡群射出之上述第1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反射向上述投影區域,並使藉由上述波長板而變化之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穿透。
- 如請求項2所述之投影光學裝置,其中,上述中間像面係形成在自上述第1反射面朝向上述第2反射面之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之光路中。
-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投影光學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偏光狀態與上述第2偏光狀態互相正交之直線偏光時,上述波長板係配置於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與上述折射透鏡群之間之光路中之1/2波長板。
- 一種掃描曝光裝置,其一面對於第1方向細長延伸之設定在光罩上之照明區域照射照明光,且將上述照明區域中之光罩圖案之一部分之像成像於透過投影光學系設定在基板上之投影區域,一面於與上述第1方向交叉之第2 方向上掃描上述光罩及上述基板,且將上述光罩圖案之像曝光至上述基板,其中,上述投影光學系由於上述光罩及上述基板之間具有以延伸於上述第2方向之光軸為中心點之圓形之成像視野之折射透鏡群、及配置於光瞳面之反射光學構件構成;具備:第1偏光分束器,其配置於自上述折射透鏡群之上述成像視野中之上述光軸往與上述第2方向對應之方向偏心之第1像高部分,將來自上述照明區域之成像光束反射向上述折射透鏡群;第2偏光分束器,其對應隔著上述折射透鏡群之上述成像視野中之上述光軸而配置於上述第1像高部分之相反側之第2像高部分,將在上述反射光學構件被反射且通過上述折射透鏡群而被射出之上述成像光束反射向上述投影區域;波長板,其改變上述成像光束之偏光狀態,該成像光束係自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射出且依序通過上述折射透鏡群、上述反射光學構件、及上述折射透鏡群後射入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及偏向構件,其使穿透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之上述成像光束反射導向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並以在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與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之間形成與上述照明區域及上述投影區域之各個共軛之中間像面之方式使光路偏向;自上述照明區域射入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之上述成像光束被設定成第1偏光狀態;上述波長板使來自上述照明區域之上述第1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變化成與上述第1偏光狀態相異之第2偏光狀態;上述偏向構件具備將穿透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且與上述光軸平行行進之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以朝向上述光軸之方式反射之第1反射面、及將 被該第1反射面反射之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以與上述光軸平行地從上述折射透鏡群之相反側朝向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之方式反射之第2反射面;將經由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之自上述折射透鏡群至上述投影區域之光路設定成較經由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之自上述折射透鏡群至上述中間像面之光路長。
- 如請求項5所述之掃描曝光裝置,其中,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具有偏光分離面,該偏光分離面使來自上述照明區域之上述第1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反射向上述折射透鏡群,並使藉由上述波長板而變化成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穿透;上述第2偏光分束器具有偏光分離面,該偏光分離面使從上述折射透鏡群射出之上述第1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反射向上述投影區域,並使藉由上述波長板而變化成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穿透。
- 如請求項6所述之掃描曝光裝置,其進一步將自上述光罩上之上述照明區域經由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至上述折射透鏡群之光路設定成較自上述中間像面經由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至上述折射透鏡群之光路長。
- 如請求項7所述之掃描曝光裝置,其中,上述中間像面係形成在自上述第1反射面朝向上述第2反射面之上述第2偏光狀態之上述成像光束之光路中。
-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掃描曝光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偏光狀態與上述第2偏光狀態互相正交之直線偏光時,上述波長板係配置於上述第1偏光分束器與上述折射透鏡群之間之光路中之1/2波長板。
-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掃描曝光裝置,其中,上述投影區域係設定成上述基板之掃描方向亦即上述第2方向之長度與上述基板之寬度方向亦即上述第1方向之長度之比,亦即掃描方向之長度/寬度方向之長度為1/4以下之矩形區域。
- 如請求項5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掃描曝光裝置,其中,上述光罩係設成可繞延伸於上述第1方向之第1軸旋轉,並沿著距上述第1軸一定半徑之圓筒狀外周面保持上述圖案之圓筒狀光罩。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掃描曝光裝置,其中,上述基板係於上述第2方向具有長條可撓性之長條基板;並進一步具備基板支承圓筒,該基板支承圓筒設為可繞與上述第1軸平行之第2軸旋轉,且一面以距上述第2軸一定半徑之圓筒狀支承面之一部分支承上述長條基板,一面使上述長條基板在上述投影區域之位置於長條方向亦即上述第2方向移動。
- 一種元件製造方法,其於基板上形成元件,包含:於上述基板之表面形成感光性機能層之動作;使用請求項5至12中任一項所述之掃描曝光裝置,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感光性機能層掃描曝光與上述元件對應之上述光罩圖案之像之動作;藉由對曝光後之上述基板進行濕式處理,於上述基板之表面形成對應上述光罩圖案之元件之動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JP2012-276139 | 2012-12-18 | ||
JP2012276139 | 2012-12-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05603A TW201905603A (zh) | 2019-02-01 |
TWI687779B true TWI687779B (zh) | 2020-03-11 |
Family
ID=50978197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33825A TWI687779B (zh) | 2012-12-18 | 2013-12-06 | 投影光學裝置、掃描曝光裝置、及元件製造方法 |
TW106123484A TWI639896B (zh) | 2012-12-18 | 2013-12-06 | Exposure device,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
TW102144736A TWI596438B (zh) | 2012-12-18 | 2013-12-06 |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6123484A TWI639896B (zh) | 2012-12-18 | 2013-12-06 | Exposure device,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
TW102144736A TWI596438B (zh) | 2012-12-18 | 2013-12-06 |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JP (4) | JP6217651B2 (zh) |
KR (6) | KR101988820B1 (zh) |
CN (2) | CN104871091B (zh) |
HK (1) | HK1208915A1 (zh) |
TW (3) | TWI687779B (zh) |
WO (1) | WO201409785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094286A1 (ja) * | 2011-12-20 | 2013-06-27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基板処理装置、デバイス製造システム、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EP4130239A4 (en) | 2020-03-24 | 2024-05-15 | Kaneka Corporation | METHODS FOR INDUCING DIFFERENTIATION IN PANCREAS ALPHA CELLS |
CN114070971A (zh) * | 2020-07-27 | 2022-02-18 |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 观察装置、光偏转单元、像形成方法 |
CN117031720B (zh) * | 2023-09-28 | 2023-12-29 | 微纳动力(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自动化集成光学装置及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0935180A (en) * | 2007-10-24 | 2009-08-16 | Nikon Corp | Optical unit, illumination optical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2009231311A (ja) * | 2008-03-19 | 2009-10-08 | Nikon Corp | 照明装置、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12186508A (ja) * | 2005-06-02 | 2012-09-27 | Carl Zeiss Smt Gmbh | 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投影対物レンズ |
JP2012185503A (ja) * | 2009-08-13 | 2012-09-27 | Carl Zeiss Smt Gmbh | 反射屈折投影対物系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64501A (ja) * | 1994-08-25 | 1996-03-08 | Nikon Corp | 投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露光装置 |
JP2002258489A (ja) * | 2000-04-20 | 2002-09-11 | Nikon Corp | 露光装置および露光方法 |
US7638780B2 (en) * | 2005-06-28 | 2009-12-29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UV cure equipment with combined light path |
DE102005030839A1 (de) * | 2005-07-01 | 2007-01-11 | Carl Zeiss Smt Ag | Projektionsbelichtungsanlage mit einer Mehrzahl von Projektionsobjektiven |
CN101405659B (zh) * | 2006-03-20 | 2011-08-10 | 株式会社尼康 | 投影光学系统、扫描曝光装置以及微元件的制造方法 |
JP4984631B2 (ja) | 2006-04-28 | 2012-07-25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露光装置及び方法、露光用マスク、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4880511B2 (ja) * | 2007-03-28 | 2012-02-22 | 株式会社オーク製作所 | 露光描画装置 |
JP5724564B2 (ja) * | 2010-04-13 | 2015-05-27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マスクケース、マスクユニット、露光装置、基板処理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12004564A (ja) * | 2010-06-11 | 2012-01-05 | Nikon Corp | 露光方法、露光装置、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CN103477286A (zh) | 2011-09-07 | 2013-12-25 | 株式会社尼康 | 基板处理装置 |
WO2013094286A1 (ja) | 2011-12-20 | 2013-06-27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基板処理装置、デバイス製造システム、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
2013
- 2013-11-29 KR KR1020187037259A patent/KR10198882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1-29 CN CN201380066736.2A patent/CN104871091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29 KR KR1020177032390A patent/KR10193422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1-29 CN CN201710421666.8A patent/CN107247388B/zh active Active
- 2013-11-29 WO PCT/JP2013/082185 patent/WO2014097859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1-29 JP JP2014553056A patent/JP6217651B2/ja active Active
- 2013-11-29 KR KR1020157016021A patent/KR10186190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1-29 KR KR1020197016087A patent/KR102009138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1-29 KR KR1020187010045A patent/KR10190394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1-29 KR KR1020197022704A patent/KR10207532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3-12-06 TW TW107133825A patent/TWI687779B/zh active
- 2013-12-06 TW TW106123484A patent/TWI639896B/zh active
- 2013-12-06 TW TW102144736A patent/TWI596438B/zh active
-
2015
- 2015-09-30 HK HK15109649.9A patent/HK1208915A1/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7
- 2017-09-15 JP JP2017178348A patent/JP6414303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9-28 JP JP2018186122A patent/JP6635167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2-10 JP JP2019222657A patent/JP2020052420A/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186508A (ja) * | 2005-06-02 | 2012-09-27 | Carl Zeiss Smt Gmbh | マイクロリソグラフィ投影対物レンズ |
TW200935180A (en) * | 2007-10-24 | 2009-08-16 | Nikon Corp | Optical unit, illumination optical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JP2009231311A (ja) * | 2008-03-19 | 2009-10-08 | Nikon Corp | 照明装置、露光装置、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JP2012185503A (ja) * | 2009-08-13 | 2012-09-27 | Carl Zeiss Smt Gmbh | 反射屈折投影対物系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71091A (zh) | 2015-08-26 |
TWI596438B (zh) | 2017-08-21 |
CN107247388B (zh) | 2018-09-18 |
TW201426202A (zh) | 2014-07-01 |
KR20150097514A (ko) | 2015-08-26 |
TW201905603A (zh) | 2019-02-01 |
WO2014097859A1 (ja) | 2014-06-26 |
KR102075325B1 (ko) | 2020-02-07 |
CN107247388A (zh) | 2017-10-13 |
TW201740218A (zh) | 2017-11-16 |
JP6635167B2 (ja) | 2020-01-22 |
TWI639896B (zh) | 2018-11-01 |
JP2020052420A (ja) | 2020-04-02 |
JP2019049723A (ja) | 2019-03-28 |
JPWO2014097859A1 (ja) | 2017-01-12 |
KR20190000398A (ko) | 2019-01-02 |
KR20180040730A (ko) | 2018-04-20 |
JP2017227916A (ja) | 2017-12-28 |
HK1208915A1 (zh) | 2016-03-18 |
KR20190093699A (ko) | 2019-08-09 |
KR101934228B1 (ko) | 2018-12-31 |
KR101988820B1 (ko) | 2019-06-12 |
KR20190067258A (ko) | 2019-06-14 |
KR101903941B1 (ko) | 2018-10-02 |
KR101861905B1 (ko) | 2018-05-28 |
KR20170127053A (ko) | 2017-11-20 |
JP6414303B2 (ja) | 2018-10-31 |
JP6217651B2 (ja) | 2017-10-25 |
KR102009138B1 (ko) | 2019-08-08 |
CN104871091B (zh) | 2017-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35167B2 (ja) | 投影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 |
JP6816814B2 (ja) | 走査露光方法 | |
JP6705527B2 (ja) | 投影露光装置 | |
JP7070598B2 (ja) | 走査露光方法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