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7270B - 球型端銑刀 - Google Patents

球型端銑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7270B
TWI687270B TW107122025A TW107122025A TWI687270B TW I687270 B TWI687270 B TW I687270B TW 107122025 A TW107122025 A TW 107122025A TW 107122025 A TW107122025 A TW 107122025A TW I687270 B TWI687270 B TW I6872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ool
center
spherical
rotation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2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4693A (zh
Inventor
古塩純一
渡邉英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佑能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佑能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佑能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46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46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7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72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02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utter
    • B23C5/10Shank-type cutters, i.e. with an integral shaft
    • B23C5/1009Ball nose end mi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5/00Milling-cutters
    • B23C5/02Milling-cutt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utter
    • B23C5/10Shank-type cutters, i.e. with an integral shaft
    • B23C5/1009Ball nose end mills
    • B23C5/1018Ball nose end mills with permanently fixed cutting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0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ing inserts
    • B23C2200/04Overall shape
    • B23C2200/0422Octagonal
    • B23C2200/0427Octagonal roun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1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ers
    • B23C2210/20Number of cutting edges
    • B23C2210/203Number of cutting edges fou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1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ers
    • B23C2210/44Margins, i.e. the part of the peripheral suface immediately adacent the cutting edge
    • B23C2210/445Margins, i.e. the part of the peripheral suface immediately adacent the cutting edge vari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CMILLING
    • B23C2210/00Details of milling cutters
    • B23C2210/54Configuration of the cutting part

Abstract

提供一種可良好地進行切削加工及打磨加工雙方,而且先端部的切削阻力小之球型端銑刀。   一種球型端銑刀,係在工具本體(1)的外周形成從工具先端朝向基端側之複數個切屑排出溝(2),在此切屑排出溝(2)的前斜面(3)與前述工具本體(1)的先端球狀面(4)之交錯稜線部設有球型刃(5、6)之球型端銑刀,工具旋轉中心(O)存在於先端球狀面(4)上,於工具先端視圖下具有一個前述球型刃(5)亦即靠中心球型刃(5),該靠中心球型刃(5)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被設定成比另一前述球型刃(6)的同距離(Y)還小。

Description

球型端銑刀
本發明有關球型端銑刀。
近年來,作為球型端銑刀,有人提出一種以收尾(finishing)加工為目的而將先端部做成半球狀之物(參照專利文獻1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16-11267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不過,上述專利文獻1等揭示之先端部為半球狀的球型端銑刀中,不存在球型刃,因此切入量極小,而有實質上不能進行切削加工之問題點。   此外,先端部不存在靜點(chisel edge),因此先端部的切削阻力會變大,導致工具的破損或藉由先端部而被加工之工件表面的性狀惡化。   本發明係解決上述的問題點,提供一種可良好地進行切削加工及打磨加工雙方,而且先端部的切削阻力小之實用的球型端銑刀。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參照所附圖面說明本發明之要旨。   本發明的第一態樣,為一種球型端銑刀,係在工具本體1的外周形成從工具先端朝向基端側之複數個切屑排出溝2,在此切屑排出溝2的前斜面3與前述工具本體1的先端球狀面4之交錯稜線部設有球型刃5、6之球型端銑刀,其特徵為,工具旋轉中心O存在於先端球狀面4上,於工具先端視圖下具有一個前述球型刃5亦即靠中心球型刃5,該靠中心球型刃5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被設定成比另一前述球型刃6的同距離Y還小。   此外,本發明的第二態樣,為在前述第一態樣中,前述先端球狀面4為和藉由前述球型刃5、6而被切削的面滑接之物。   此外,本發明的第三態樣,為在前述第一、第二的任一態樣中,在前述先端球狀面4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接連設有鑽腹面7。   此外,本發明的第四態樣,為在前述第一~第三的任一態樣中,在前述先端球狀面4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W為工具外徑的0.5%以上25%以下。   此外,本發明的第五態樣,為在前述第一~第三的任一態樣中,在前述先端球狀面4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W為工具外徑的2.5%以上20%以下。   此外,本發明的第六態樣,為在前述第一~第五的任一態樣中,前述靠中心球型刃5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為超過工具外徑的0%而3%以下。   此外,本發明的第七態樣,為在前述第一~第六的任一態樣中,非前述靠中心球型刃5之另一前述球型刃6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為工具外徑的2%以上10%以下且為前述靠中心球型刃5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的1.3倍以上。   此外,本發明的第八態樣,為在前述第一~第七的任一態樣中,前述球型刃的數量為2至4。 [發明之功效]   本發明如上述般構成,因此可良好地進行切削加工及打磨加工雙方,而且成為先端部的切削阻力小之實用的球型端銑刀。
基於圖面揭示本發明之作用來簡單地說明料想合適之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藉由球型刃5、6進行切削加工,並且藉由先端球狀面4進行打磨加工。亦即,切削工件表面的同時摩擦切削面,藉此便能獲得表面粗糙度小,且有光澤之加工面。   此外,由於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而言偏離配置之靠中心球型刃5,即使先端部不存在靜點仍會提升對於工件之咬入性,切削阻力會變小。此外,不將另一球型刃6靠近中心鄰近而是遠離,藉此中心鄰近的剛性會提高。故,能夠抑制球型刃5、6的破損或工件表面的性狀惡化。 [實施例]   基於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具體的實施例。   本實施例,如圖1、2所圖示般,為一種球型端銑刀,係在工具本體1的外周形成從工具先端朝向基端側之複數個切屑排出溝2,在此切屑排出溝2的前斜面3與前述工具本體1的先端球狀面4之交錯稜線部設有球型刃5、6之球型端銑刀,工具旋轉中心O存在於先端球狀面4上,於工具先端視圖下具有一個前述球型刃5亦即靠中心球型刃5,該靠中心球型刃5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被設定成比另一前述球型刃6的同距離Y還小。   本實施例,是在超硬合金製的鑽柄(shank)側構件的先端將半球狀的CBN(立方氮化硼)材藉由熔接等予以接合,施以溝加工,在此先端的CBN材施以製刃加工,藉此形成刃部。本實施例為設有2個切屑排出溝、2個球型刃之2片刃球型端銑刀,尤為用於收尾加工者。   先端球狀面4為藉由將製刃加工前的CBN材的外面(半球狀面)的一部分原樣殘留而形成。亦即,於進行在加工前的CBN材設置深口(gash)、前斜面及鑽腹面(flank surface)等之製刃加工時,不在相當於包含工具旋轉中心O的先端球狀面之部分施以倒角加工等,藉此先端球狀面便會成為上述形狀。另,進行前述製刃加工後亦可進行藉由切削/研磨加工等來形成先端球狀面4之手續。又,先端的素材不限於CBN,亦可做成其他構成如將全體做成超硬合金製等。   製刃加工時,不在相當於先端球狀面的部分施以加工,藉此半球狀的CBN材的球狀表面的一部分亦即先端球狀面4被配置於各球型刃5、6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之構成。   本實施例中,先端球狀面4為和藉由球型刃5、6而被切削的面滑接之球面。亦即,先端球狀面4對於球型刃5、6而言並非鑽腹面,而是於旋轉加工時摩擦工件的切削加工面(完成面)。先端球狀面4和切削加工面滑接,藉此發揮打磨作用。另,先端球狀面4不限於球面,只要是和藉由球型刃5、6而被切削的面滑接而可發揮打磨作用之構成皆能適當採用。例如近似於球面之階梯狀面等,只要是大致循著以工具旋轉中心O為頂點的凸球面之形狀皆能適當採用。此外,即使為包含朝球型端銑刀的外方向膨出之曲面(成為凸之曲面)之形狀(非前述循著凸球面之形狀),只要是可發揮前述打磨作用之構成皆能適當採用。   此外,在先端球狀面4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接連設有鑽腹面7。藉由此鑽腹面7的設置方式,能夠適當設定先端球狀面4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W而調節對於藉由前述球型刃5、6而被切削的面之接觸量。本實施例中,是設計成在第一鑽腹面7更接連設有第二鑽腹面8之構成。   先端球狀面4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W設定成工具外徑(刃部的先端部的直徑)的0.5%以上25%以下。具體而言,前述寬度W是設定成於先端球狀面4的全域成為上述數值範圍內。此外,本實施例中,寬度W,構成為在先端球狀面4於靠中心球型刃5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的區域會取最小值,於球型刃6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的區域會取最大值。若未滿0.5%則球型刃5、6的切削痕的除去效果(打磨效果)不會充分發揮,若超過25%則在加工面會產生過切(gouge)。較佳是設定成2.5%以上20%以下,如此可獲得特別良好的切削痕除去效果。   此外,靠中心球型刃5,是為了避免先端球狀面4所造成之先端部的切削阻力的增大而設置。   亦即,不將球型刃對於工具旋轉中心O而言對稱地配置,而是至少1片的球型刃做成比其他球型刃還通過工具先端部中心鄰近側之形狀,藉此減低切削阻力。以前斜面與鑽腹面來形成球型刃之一般的球型端銑刀中,若將各刃配置於不等位置則會導致工具本體的振動,但如本實施例般以前斜面3與先端球狀面4來形成球型刃的情形下,無論刃來到哪個位置都不會發生振動,因此即使為設有靠中心球型刃5之構成仍不會發生工具本體1的振動,可達成良好的加工。   靠中心球型刃5的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被設定成超過工具外徑的0%而3%以下。這是因為若超過工具外徑的3%則無法獲得切削阻力的減低效果,若連一些些都不存在則不會充分發揮切削痕的除去效果。   此外,另一球型刃6的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Y,較佳是被設定成工具外徑的2%以上10%以下且前述距離X的1.3倍以上。藉由將距離Y設計成距離X的1.3倍以上,可藉由不等分割所造成之防振效果,獲得更良好的加工面。   藉由以上構成,本實施例,於加工時藉由球型刃5、6之切削與先端球狀面4之摩擦,能夠將工件的加工面的表面粗糙度減小,並且獲得美麗的光澤。亦即,當藉由通常的在前斜面與鑽腹面之交錯稜線部形成有切刃之旋轉切削工具來加工的情形下,在工件的加工面會出現切削痕,即所謂刀具痕(cutter mark)(參照圖3(a))。這樣的工具痕會讓工件表面的光澤喪失,導致使表面粗糙度惡化。   此外,以收尾加工為目的之如專利文獻1般將先端部做成半球狀之球型端銑刀,其目的僅為摩擦而不具有切刃,因此僅能在極些微的切入量下使用,又使用高精度的加工機,為了保持機械姿勢會要求長時間保持一定溫度等之嚴苛的加工環境。在此環境下從收尾前加工的留白量開始做成均一,其後收尾加工的切入量也做成均一,才終於獲得目標的加工面。實際上在如同專利文獻1般的先端製作沒有球型刃之僅球面之工具,使用此工具而不訂為前述嚴苛的加工環境而實施了收尾加工,發現加工面會過切而無法獲得光澤(參照圖3(b))。   就這一點,按照本實施例,球型刃5、6所造成的切割線會藉由先端球狀面4而成為被整平之無凹凸感的美麗表面性狀(參照圖3(c)),能夠獲得有美麗光澤的加工面(鏡面)。此外,本實施例具有切刃因此可執行切入,相較於專利文獻1這樣僅球面的收尾工具而言,不要求嚴苛的加工環境,可達成通常的收尾加工的水準下之使用,又藉由切刃效率良好地切削,因此比起習知品可達成短時間內的收尾。   另,本實施例雖針對2片刃球型端銑刀說明,但針對3片刃以上的球型端銑刀亦同。在此情形下,例如3片刃球型端銑刀中,如圖4所圖示之另例1般相對於工具旋轉中心O而言非對稱地配置球型刃,而能夠將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Y1,Y2為最小的球型刃做成靠中心球型刃5。   此外,4片刃球型端銑刀中,如圖5所圖示之另例2及圖6所圖示之另例3般相對於工具旋轉中心O而言非對稱地配置球型刃,而能夠將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Y1,Y2,Y3為最小的球型刃做成靠中心球型刃5。另例2,為將其中1個球型刃極端地靠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構成,另例3,為將包夾工具旋轉中心O之一對球型刃的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Y2相對地靠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構成。   本實施例如上述般構成,因此會藉由球型刃5、6進行切削加工,並且藉由先端球狀面4進行打磨加工。亦即,切削工件表面的同時摩擦切削面,藉此便能獲得表面粗糙度小,且有光澤之加工面。   此外,由於有相對於旋轉中心而言偏離配置之靠中心球型刃5,即使先端部不存在靜點仍會提升對於工件之咬入性,切削阻力會變小。此外,不將另一球型刃6靠近中心鄰近而是遠離,藉此中心鄰近的剛性會提高。故,能夠抑制球型刃5、6的破損或工件表面的性狀惡化。   故,本實施例,可良好地進行切削加工及打磨加工雙方,而且成為先端部的切削阻力小之實用性之物。   針對證明本實施例的效果之實驗例說明之。   圖7為示意對於先端球狀面4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W而言比較加工面(收尾面)的狀態之實驗結果。此處,目視下的收尾面的狀態之判定,將特別良好者訂為◎、良好者訂為〇、和先端為半球狀的習知品同等者訂為△、比習知品還差者訂為×。   具體而言,使用本實施例之工具外徑1mm的2片刃球型端銑刀,將作為被削材之高速工具鋼(64HRC),依旋轉速度30000min-1 、饋送速度750mm/min、收尾留白0.005 mm、週期進給量(pick feed)0.02mm的條件加工。   其結果,確認了先端球狀面4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W的最小值及最大值(如上述般,本實施例之工具中,寬度W於靠中心球型刃5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的區域會取最小值,於球型刃6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的區域會取最大值),特佳是設定成成為工具外徑的2.5%以上20%以下之範圍。此外,確認了其他的工具外徑的情形下亦獲得同樣的結果。   此外,圖8為示意將藉由習知例(通常的在前斜面與鑽腹面之交錯稜線部形成有切刃之旋轉切削工具)與本實施例之實驗例將工件表面以0.005mm的切入量進行了收尾加工之加工面的表面粗糙度及表面狀態予以比較之結果。圖8(a)中揭示實驗例的規格及實驗條件。另,實驗例的先端球狀面4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W,是將最小值設定成0.041mm(工具外徑的6.8%)、將最大值設定成0.065mm(工具外徑的10.8%)。   由實驗結果,能夠確認實驗例所造成的加工面,於15°傾斜面及45°傾斜面的任一者中表面粗糙度皆小(圖8(b)),表面的光澤強而如鏡面般(圖8(c))。   此外,圖9為揭示將靠中心球型刃5的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與相對於另一前述球型刃6的同距離Y而言之加工面(收尾面)、工具先端的狀態、綜合評估予以比較之實驗結果。此處,針對目視下的收尾面的狀態,將特別良好者訂為◎、良好者訂為〇、和先端為半球狀的習知品同等者訂為△、比習知品還差者訂為×。此外,針對加工後的工具先端的狀態,將於加工後的工具先端未看出異常損傷者訂為〇、有大缺損或微小缺口等異常損傷者訂為×。又,將統整了收尾面與工具的狀態之綜合評估同樣地以◎○△×表示。   具體而言,使用本實施例之工具外徑1mm的2片刃球型端銑刀,將作為被削材之高速工具鋼(64HRC),依旋轉速度30000min-1 、饋送速度750mm/min、收尾留白0.005mm、週期進給量(pick feed)0.02mm的條件加工。   其結果,確認了球型刃6的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Y,較佳是被設定成工具外徑的2%以上10%以下且前述距離X的1.3倍以上。   此外,圖10為示意靠中心球型刃5的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與工具先端部的工具狀態的實驗結果。   具體而言,使用本實施例之工具外徑0.8mm的2片刃球型端銑刀,將作為被削材之高速工具鋼(64HRC),依旋轉速度30000min-1 、饋送速度750mm/min、收尾留白0.005mm、週期進給量(pick feed)0.016mm的條件加工。   其結果,確認了靠中心球型刃5的最接近工具旋轉中心O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O相距之距離X為0.005mm,偏離工具中心達工具外徑的0.6%而配置,藉此切削阻力會減低,能夠抑制工具損傷。   另,球型端銑刀的先端面是否為本實施例之先端球狀面4,可藉由接觸探針式三維形狀測定裝置、雷射探針式三維形狀測定裝置(雷射顯微鏡)等藉由運用了不拘接觸式/非接觸式的一般的三維形狀測定裝置之球面測定來確認。具體而言,只要能夠確認先端面成為藉由砥石等而被加工成之平坦的鑽腹面,亦即和平面相異而成為大致循著以工具旋轉中心O為頂點的凸球面之曲面形狀即可。   此外,例如亦能使用雷射顯微鏡(例如KEYENCE公司製之形狀分析雷射顯微鏡VK-X160等)作為測定裝置,依以下方式來確認。   如圖11所圖示,當描繪以從正面觀看球(半球)而成為頂點之部分作為中心之任意半徑r的圓時,在該半徑r的圓上的任一部分高度(工具軸方向高度)皆成為同一(A)。此外,該高度,如圖12所圖示,於側視方向,和基於前述半徑r及球的半徑R的真圓而算出之高度的理論值h(R-Rcosθ)一致(B)。鑑此,例如球型端銑刀的先端面,在半徑相異的複數個前述圓滿足此(A)及(B)者便能判斷為球狀面。   針對上述(A),能夠使用雷射顯微鏡,以適當的間隔測定任意半徑的圓上的Z座標(工具軸方向高度),對工具先端面的該圓上的所有Z座標值藉由最小平方法畫近似直線,藉此確認(圖13)。亦即,若如理論值般所有Z座標值為同一,則近似直線的斜率會成為0。是故,若斜率大致為0便能判斷為球狀面,當近似直線的傾斜明顯大的情形下(例如±5°以上的情形下),便能判斷不為球面狀。另,此處如圖14所圖示,前述近似直線的斜率,是將相對於球型刃逃逸之方向訂為正、將從球型刃突出之方向訂為負。此外,當將斜率以μm表現的情形下係示意前述近似直線的左右兩端的高度的差,當以角度表現的情形係示意近似直線的相對於軸直角方向之角度。   具體而言,近似直線的傾斜如上述般理想為0,但若在相對於球型刃逃逸之方向為2°以下、在從球型刃突出之方向為2°以下之範圍(±2°之範圍),則可獲得良好的切削痕除去效果。亦即,於加工時承受推力負載(thrust load),藉此工件會於工具軸方向彈性變形,於球型刃通過後會藉由彈性變形的恢復而和先端球狀面接觸,因此在軸方向相對於球型刃即使先端球狀面略微逃逸仍會和切削加工面滑接,惟超過2°愈多則接觸量愈變小,打磨的效果會逐漸喪失。此外,即使先端球狀面相對於球型刃而言突出仍會發揮切削痕除去效果,惟若超過2°而大幅突出則會過度摩擦,導致令加工面過切。理想是±0.5°以內之範圍。   此外,針對上述(B),例如能夠運用使用了CCD相機之非接觸工具徑測定機,從工具側面測定訂為對象之球型刃的0°、10°、20°…90°位置的X座標(和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與Y座標(和先端相距之距離),依藉由此非接觸工具徑測定機測定出的X-Y座標以最小平方法算出近似圓的半徑R(參照圖15),將由此半徑R算出之前述高度的理論值h與任意圓上的工具軸方向高度(藉由雷射顯微鏡測定出的Z座標值)比較,藉此確認。   具體而言,於滿足上述(A)者之中,若前述近似直線的最大值側(朝工具先端側突出之側)的值與前述高度的理論值h一致或是近似則能夠判斷為球狀面,當前述近似直線的最大值側的值與前述高度的理論值h之差距大的情形下,便能夠判斷不為球面狀。   另,球型刃的前述X-Y座標未必一定要從0°開始以10°刻度測定至90°為止,只要以規定間隔測定複數點即可。例如,不限於如圖15之(a)這樣通常的球型端銑刀,當如(b)這樣推拔球型端銑刀的情形下,亦可將球型刃的前述X-Y座標從0°開始以10°刻度測定至60°為止來算出R。   實際上,將標稱R為0.5mm的本實施例之球型端銑刀的上述(A)及(B)的測定結果揭示於圖16,將習知品(非球狀面而為一般的鑽腹面之例子)的上述(A)的測定結果揭示於圖17。   針對上述(A),是將以前述球型端銑刀的工具旋轉中心O作為中心之半徑0.05、0.1、0.15、0.2、0.25mm的各圓上的Z座標分別以規定間隔予以測定,而對工具先端面的該圓上的所有Z座標值藉由最小平方法畫近似直線來確認。   針對上述(B),測定了前述球型端銑刀的實際的R,發現本實施例之球型端銑刀的實際的R為0.5018mm。又,將從R=0.5018mm的近似圓所能夠算出的高度的理論值h與Z座標(近似直線的最大值)予以比較而確認。另,針對習知品明顯未滿足上述(A)因此未進行上述(B)之確認。   由該些結果,本實施例之球型端銑刀,近似直線的斜率以μm表記、角度表記皆為大略0,高度的理論值h與Z座標(近似直線的最大值)之差亦為大略0,因此能夠確認為球狀面。   另一方面,習知品,於近似直線能夠確認明顯的斜率,未具備球面的特徴而能夠確認非為球狀面。
1‧‧‧工具本體2‧‧‧切屑排出溝3‧‧‧前斜面4‧‧‧先端球狀面5、6‧‧‧球型刃7‧‧‧鑽腹面O‧‧‧工具旋轉中心W‧‧‧先端球狀面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X、Y‧‧‧和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
[圖1] 本實施例之概略說明正面圖。   [圖2] 本實施例之概略說明側面圖。   [圖3] 加工面的比較照片。   [圖4] 另例1之概略說明正面圖。   [圖5] 另例2之概略說明正面圖。   [圖6] 另例3之概略說明正面圖。   [圖7] 實驗結果示意表。   [圖8] 實驗條件示意表、實驗結果示意圖表及照片。   [圖9] 實驗結果示意表。   [圖10] 實驗結果示意表。   [圖11] 確認球狀面的方法之一例示意說明圖。   [圖12] 高度的理論值h示意說明圖。   [圖13] 測定裝置所做的實際的測定畫面之一例示意說明圖。   [圖14] 說明近似直線的斜率之說明圖。   [圖15] 球型端銑刀的先端的R的測定方法之一例示意說明圖。   [圖16] 測定結果示意表。   [圖17] 測定結果示意表。
1‧‧‧工具本體
2‧‧‧切屑排出溝
4‧‧‧先端球狀面
5、6‧‧‧球型刃
7‧‧‧鑽腹面
8‧‧‧第二鑽腹面
O‧‧‧工具旋轉中心
W‧‧‧先端球狀面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
X、Y‧‧‧和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

Claims (15)

  1. 一種球型端銑刀,係在工具本體的外周形成從工具先端朝向基端側之複數個切屑排出溝,在此切屑排出溝的前斜面(rake surface)與前述工具本體的先端球狀面之交錯稜線部設有球型刃之球型端銑刀,其特徵為,工具旋轉中心存在於前述先端球狀面上,前述先端球狀面為和藉由前述球型刃而被切削的面滑接之形狀,於工具先端視圖下具有一個前述球型刃亦即靠中心球型刃,該靠中心球型刃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被設定成比另一前述球型刃的同距離還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在前述先端球狀面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接連設有鑽腹面(flank surface)。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在前述先端球狀面的工具旋轉方向後方側接連設有鑽腹面(flank surface)。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在前述先端球狀面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為工具外徑的0.5%以上25%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在前述先端球狀面的刃直角方向的寬度為工具外徑的2.5%以上20%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超過工具外徑的0%而3%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超過工具外徑的0%而3%以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超過工具外徑的0%而3%以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非前述靠中心球型刃之另一前述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工具外徑的2%以上10%以下且為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的1.3倍以上。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非前述靠中心球型刃之另一前述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工具外徑的2%以上10%以下且為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的1.3倍以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非前述靠中心球型刃之另一前述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工具外徑的2%以上10%以下且為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的1.3倍以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非前述靠中心球型刃之另一前述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工具外徑的2%以上10%以下且為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的1.3倍以上。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非前述靠中心球型刃之另一前述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工具外徑的 2%以上10%以下且為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的1.3倍以上。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非前述靠中心球型刃之另一前述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為工具外徑的2%以上10%以下且為前述靠中心球型刃的最接近前述工具旋轉中心之點和該工具旋轉中心相距之距離的1.3倍以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球型端銑刀,其中,前述球型刃的數量為2至4。
TW107122025A 2017-06-30 2018-06-27 球型端銑刀 TWI6872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29639 2017-06-30
JP2017129639 2017-06-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4693A TW201904693A (zh) 2019-02-01
TWI687270B true TWI687270B (zh) 2020-03-11

Family

ID=64741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2025A TWI687270B (zh) 2017-06-30 2018-06-27 球型端銑刀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646976B1 (zh)
JP (1) JP7060598B2 (zh)
KR (1) KR102359432B1 (zh)
CN (1) CN110809501B (zh)
TW (1) TWI687270B (zh)
WO (1) WO20190039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73524B (en) 2018-05-08 2023-01-18 Prima Dental Mfg Limited Dental milling tool
CN110153480A (zh) * 2019-06-21 2019-08-23 江苏科比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长齿球头铣刀
JP7417707B2 (ja) * 2020-02-28 2024-01-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エンドミル及び切削加工物の製造方法
JP2023150032A (ja) * 2022-03-31 2023-10-16 株式会社Moldino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1208A (ja) * 1999-06-21 2001-01-09 Hitachi Tool Engineering Ltd 仕上げ用エンドミル
JP2005118960A (ja) * 2003-10-17 2005-05-12 Nisshin Kogu Kk エンドミル
CN105473264A (zh) * 2013-10-23 2016-04-06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球头立铣刀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13645Y2 (ja) * 1991-05-22 1996-10-09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ボ―ルエンドミル
FR2720017B1 (fr) * 1994-05-19 1996-08-09 Europ Propulsion Fraise à copier amovible.
JPH09192915A (ja) * 1996-01-18 1997-07-29 Yutaka Giken Co Ltd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H1080816A (ja) * 1996-09-05 1998-03-31 Hitachi Tool Eng Ltd ソリッド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H10151511A (ja) * 1996-11-25 1998-06-09 Hitachi Tool Eng Co Ltd 多刃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3189725B2 (ja) * 1997-03-11 2001-07-1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JPH11156622A (ja) * 1997-11-25 1999-06-15 Hitachi Tool Eng Ltd 球状刃エンドミル
JP3759098B2 (ja) * 2002-10-25 2006-03-22 日進工具株式会社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CN2650916Y (zh) * 2003-11-26 2004-10-27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球头端铣刀
JP2014083641A (ja) * 2012-10-24 2014-05-12 Yasuda Kogyo Kk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10265784B2 (en) * 2012-10-29 2019-04-23 Kyocera Corporation Ball end mill
US9993883B2 (en) * 2013-08-06 2018-06-12 Mitsubishi Hitachi Tool Engineering, Ltd. Multi-flute ball end mill
CN103480919B (zh) * 2013-09-24 2015-09-23 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大模数硬齿面齿条齿形精加工方法
KR101428772B1 (ko) * 2014-01-21 2014-08-08 주상철 볼 타입 레디우스 정 분할 엔드밀
JP6191839B2 (ja) 2014-12-10 2017-09-06 日進工具株式会社 ダイヤモンド焼結体ボールエンドミルと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5116443A1 (de) * 2015-09-29 2017-03-30 Franken GmbH + Co KG Fabrik für Präzisionswerkzeuge Schlichtfräswerkzeug, insbesondere Schaftfräs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01208A (ja) * 1999-06-21 2001-01-09 Hitachi Tool Engineering Ltd 仕上げ用エンドミル
JP2005118960A (ja) * 2003-10-17 2005-05-12 Nisshin Kogu Kk エンドミル
CN105473264A (zh) * 2013-10-23 2016-04-06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球头立铣刀
JP5984777B2 (ja) * 2013-10-23 2016-09-06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46976B1 (en) 2024-04-10
KR20200024236A (ko) 2020-03-06
EP3646976A4 (en) 2021-04-21
TW201904693A (zh) 2019-02-01
EP3646976A1 (en) 2020-05-06
CN110809501A (zh) 2020-02-18
JP7060598B2 (ja) 2022-04-26
KR102359432B1 (ko) 2022-02-09
WO2019003965A1 (ja) 2019-01-03
CN110809501B (zh) 2021-08-31
JPWO2019003965A1 (ja) 2020-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7270B (zh) 球型端銑刀
JP6253533B2 (ja) 切削工具の製造方法
Chen et al. Study on cutting force and surface micro-topography of hard turning of GCr15 steel
JP2015229240A (ja) 切削工具の製造方法及び切削工具
JP2010162677A5 (zh)
JP2010162677A (ja) 小径cbnボールエンドミル
CN110167702B (zh) 模具加工用立铣刀
CN107984172A (zh) 一种滚子轴承窄小越程槽的加工方法
Li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high-speed hard turning by PCBN tooling with strengthened edge
CN112355373A (zh) 一种微刃切削刀具及其制造方法
Kandráč et al. Cutting edge preparation in machining processes
JP6179165B2 (ja) ラジアスエンドミル
US11780018B2 (en) Rotary cutting tool
JP2019141916A (ja) スクエアエンドミル
Fujimoto et al. Three-Dimensional Evaluation of Microscopic Wheel Surface Topography in Creep Feed Grinding Using Ceramics Grinding Wheel
JP6869527B2 (ja) スクライビングホイール
JP2018043328A (ja) 切削工具、及び加工方法
JP2013013962A (ja) Cbnエンドミル
CN107570971B (zh) 一种检验内齿轮用检测体的加工方法
JP2020040179A (ja) リブ溝の壁面の加工方法およびテーパエンドミル
JP2013151056A (ja) ラジアスエンドミル
JP2023114165A (ja) 仕上げ加工用工具
CN113997020B (zh) 一种针对整流器内环降低粗糙度的加工方法
Maňková et al. Effect of workpiece hardness on surface microgeometry when hard turning with ceramic inserts
WO2014129517A1 (ja) 回転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