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5078B - 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85078B TWI685078B TW107118935A TW107118935A TWI685078B TW I685078 B TWI685078 B TW I685078B TW 107118935 A TW107118935 A TW 107118935A TW 107118935 A TW107118935 A TW 107118935A TW I685078 B TWI685078 B TW I685078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substrate
- mems
- device structure
- semi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Auxiliary parts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B7/02—Microstructural systems; Auxiliary parts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containing distinct electrical or optical devices of particular relevance for their function, e.g.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M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Auxiliary parts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B7/0006—Interconne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Auxiliary parts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B7/0032—Packages or encapsulation
- B81B7/007—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 MEMS and external electrical signa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 B81C1/00015—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ystems
- B81C1/00023—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ystems without movable or flexible elements
- B81C1/00095—Interconne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 B81C1/00015—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ystems
- B81C1/00261—Processes for packaging MEMS devices
- B81C1/00269—Bonding of solid lids or wafers to the substra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 B81C1/00015—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for manufacturing microsystems
- B81C1/00261—Processes for packaging MEMS devices
- B81C1/00301—Connecting electric signal lines from the MEMS device with external electrical signal lines, e.g. through via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or systems in or on a substrate
- B81C1/00349—Creating layers of material on a substrate
- B81C1/00373—Selective deposition, e.g. printing or microcontact prin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220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or auxiliary parts thereof
- B81B2207/07—Interconnec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220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or auxiliary parts thereof
- B81B2207/09—Packages
- B81B2207/091—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external electrical signals to mechanical structures inside the package
- B81B2207/094—Feed-through, via
- B81B2207/095—Feed-through, via through the li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220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or auxiliary parts thereof
- B81B2207/09—Packages
- B81B2207/091—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external electrical signals to mechanical structures inside the package
- B81B2207/094—Feed-through, via
- B81B2207/096—Feed-through, via through the substra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220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or auxiliary parts thereof
- B81B2207/09—Packages
- B81B2207/091—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external electrical signals to mechanical structures inside the package
- B81B2207/097—Interconnects arranged on the substrate or the lid, and covered by the package se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B—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e.g. MICROMECHANICAL DEVICES
- B81B2207/00—Microstructural systems or auxiliary parts thereof
- B81B2207/11—Structural features, others than packages, for protecting a device against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2203/00—Forming microstructural systems
- B81C2203/03—Bonding two components
- B81C2203/033—Thermal bonding
- B81C2203/035—Sold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1—MICROSTRUCTURAL TECHNOLOGY
- B81C—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ICROSTRUCTURAL DEVICES OR SYSTEMS
- B81C2203/00—Forming microstructural systems
- B81C2203/07—Integrating an electronic processing unit with a micromechanical structure
- B81C2203/0785—Transfer and j oin technology, i.e. forming the electronic processing unit and the micromechanical structure on separate substrates and joining the substrates
- B81C2203/0792—Forming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the electronic processing unit and the micromechanical 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Internal Circuitry In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包含微機電系統(MEMS)基底以及基底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基底包含半導體導通孔通過基底。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包含介電層形成於基底上方以及聚合物層形成於介電層上。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也包含導電層形成於介電層和聚合物層中,導電層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且聚合物層位於導電層與介電層之間。
Description
本發明實施例係有關於半導體技術,且特別是有關於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半導體裝置用於各式各樣的電子應用中,例如個人電腦、手機、數位相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半導體裝置一般透過在半導體基底上依序地沉積絕緣層或介電層、導電層和半導體層材料,並使用微影技術將各種材料層圖案化,以形成電路組件和元件於其上。一般在單一半導體晶圓上製造許多積體電路,且透過在積體電路之間沿著切割道切割來單切出晶圓上的個別晶粒。
最近已發展出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裝置。微機電系統裝置包含使用半導體技術製造的裝置,以形成機械和電性部件。微機電系統裝置的範例包含齒輪、把手、閥門和轉軸。微機電系統裝置實現於加速記、壓力感測器、麥克風、致動器、鏡子、加熱器及/或印刷噴嘴中。
雖然現有裝置和用於形成微機電系統裝置的方法 已足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但是這些裝置和方法在所有方面都不完全令人滿意。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其包含微機電系統基底;基底,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其中基底包含半導體導通孔通過基底;介電層,形成於基底上方;聚合物層,形成於介電層上;以及導電層,形成於介電層和聚合物層中,其中導電層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且聚合物層位於導電層與介電層之間。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提供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其包含基底,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聚合物層,形成於基底的頂表面上方;保護層,形成於聚合物層上方;導電層,形成於聚合物層和保護層中;凸塊下金屬化層,形成於導電層上;以及電連接器,形成於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其中電連接器透過凸塊下金屬化層電性連接至導電層。
在另外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其包含在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形成基底,其中基底包括半導體導通孔;在基底的頂表面上方形成介電層;在介電層上方形成聚合物層;將聚合物層圖案化以形成開口,其中開口暴露出半導體導通孔;在開口中和聚合物層上方形成導電層;在導電層上形成凸塊下金屬化層;以及在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形成電連接器,其中電連接器透過凸塊下金屬化層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
100、200、300‧‧‧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
102‧‧‧基底
102a‧‧‧第一表面
102b‧‧‧第二表面
103‧‧‧溝槽
104‧‧‧隔離層
105、320‧‧‧空腔
106‧‧‧多晶矽層
106a‧‧‧第一部份
106b‧‧‧第二部分
107、125‧‧‧凹口
108‧‧‧第一接合層
116‧‧‧半導體導通孔
120、316‧‧‧介電層
121‧‧‧開口
122‧‧‧光阻層
124‧‧‧聚合物層
126‧‧‧導電層
128‧‧‧保護層
130‧‧‧凸塊下金屬化層
132‧‧‧電連接器
202‧‧‧微機電系統基底
202f‧‧‧固定元件
202m‧‧‧可移動元件
208‧‧‧第二接合層
210‧‧‧貫穿矽導通孔
302‧‧‧半導體基底
310‧‧‧內連線結構
312‧‧‧導通孔
314‧‧‧導線
H1‧‧‧第一高度
H2‧‧‧第二高度
T1‧‧‧第一厚度
T2‧‧‧第二厚度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W3‧‧‧第三寬度
根據以下的詳細說明並配合所附圖式做完整揭露。應注意的是,根據本產業的一般作業,圖示中的各種部件並未必按照比例繪製。事實上,可能任意的放大或縮小各種部件的尺寸,以做清楚的說明。
第1A-1M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代表圖。
第2A圖顯示沿第1F圖的線a-a’截取的上視代表圖。
第2B圖顯示沿第1G圖的線b-b’截取的上視代表圖。
第3A-3E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代表圖。
第4A-4F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代表圖。
要瞭解的是本說明書以下的揭露內容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範例,以實施揭露內容的不同部件。而本說明書以下的揭露內容是敘述各個構件及其排列方式的特定範例,以求簡化揭露內容的說明。當然,這些特定的範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例如,元件的尺寸並不侷限於揭露內容的範圍或值,而可取決於裝置的製程條件及/或所需性質。再者,若是本說明書以下的揭露內容敘述了將一第一部件形成於一第二部件之上或上方,即表示其包含了所形成的上述第一部件與上述第二部件是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亦包含了尚可將附加的部件形成於上述第一部件與上述第二部件之間,而使上述第一部件與上述第二部件可能未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發明的說明中 不同範例可能使用重複的參考符號及/或用字。這些重複符號或用字係為了簡化與清晰的目的,並非用以限定各個實施例及/或所述外觀結構之間的關係。
以下描述了本發明實施例的一些變化。在各種視圖和顯示的實施例中,使用類似的參考符號來標記類似的元件。應當理解的是,可在提供的方法之前、期間以及之後提供額外的操作,且對於此方法的其他實施例,可取代或消除所描述的一些操作。
提供了用於形成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的實施例。第1A-1M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100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代表圖。
如第1A圖所示,提供基底102。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為帽蓋基底。基底102包含第一表面102a和第二表面102b。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為晶圓。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由矽或其他元素半導體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摻雜一些摻雜物來增加基底102的導電性。舉例來說,摻雜物可為p型摻雜物(例如硼或BF2)及/或n型摻雜物(例如磷(P)或砷(As))。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由碳化矽、砷化鎵、砷化銦、磷化銦或其他可應用的材料。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B圖所示,兩個溝槽103形成於基底102中。更具體來說,溝槽103從第一表面102a沿伸進入基底102。每一溝槽103的深度大於基底102的厚度的一半。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103透過蝕刻製程形成,例如乾蝕刻製程或濕蝕刻製程。
接著,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C圖所示,隔離層104形成於溝槽103的側壁和底表面上以及基底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隔離層104被用作阻障層或隔離層。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隔離層104完全填滿溝槽103。
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層104由氮化矽、氮氧化矽、碳化矽、碳氧化矽、氮碳化矽或前述之組合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隔離層104透過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製程、旋塗製程、濺鍍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D圖所示,多晶矽層106形成於溝槽103中和隔離層104上。接著,第一接合層108形成於多晶矽層106的頂表面上。多晶矽層106和第一接合層108透過光微影製程和蝕刻製程圖案化。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當溝槽103填充隔離層104時,多晶矽層106形成於基底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
在將多晶矽層106和第一接合層108圖案化之後,多晶矽層106包含第一部分106a和第二部分106b。第一部分106a從與基底102相鄰的第一位置沿伸至位於基底102的第一表面102a的第二位置。多晶矽層106的第一部分106a被用於提供與其他結構或裝置的電性連接。第二部分106b形成於基底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多晶矽層106的第二部分106b被用來連接並接合第一接合層108。
光微影製程包含光阻塗佈(例如旋塗)、軟烤、遮罩對準、曝光、曝光後烘烤、光阻顯影、清洗和乾燥(例如硬烤)。 蝕刻製程包含乾蝕刻製程和濕蝕刻製程。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E圖所示,將基底102翻轉,並移除隔離層104的一部份和基底102的一部份,以在基底102的第一表面102a上形成多個空腔(cavity)105和多個凹口(recess)107。在一些實施例中,空腔105和凹口107透過蝕刻製程形成,例如乾蝕刻製程或濕蝕刻製程。空腔105使得微機電系統基底202能夠自由地移動。多晶矽層106旁邊的凹口107被用來防止短路問題。每一空腔105的深度大於每一凹口107的深度。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F圖所示,基底102接合至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基底102透過接合第一接合層108和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上方的第二接合層208接合至微機電系統基底202。
基底102被配置為微機電系統基底202提供保護。基底102為微機電系統基底202提供空腔105。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不包含積體電路。換句話說,基底102不具有積體電路。
預先形成接合至半導體基底302的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可為包含微機電系統裝置、部件及/或功能的矽晶圓。在一些實施例中,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包含多個微機電系統裝置。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包含其他元素半導體,例如鍺(Ge)。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也可包含化合物半導體,例如碳化矽、砷化鎵、砷化銦、磷化銦或類似物。
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包含可移動元件202m和固定元件202f。可移動元件202m也被稱為質量塊(proof mass)。在一些實施例中,可移動元件202m由含矽材料製成,例如多晶矽、非晶矽或結晶矽。
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具有面對基底102的第一表面和面對半導體基底302的第二表面。第二接合層208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202的第一表面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接合層208的寬度大於第一接合層108的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接合層208的側壁表面與圍繞半導體導通孔116的隔離環的外側側壁表面大致對齊。貫穿矽導通孔(through-silicon-via,TSV)210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中並電性連接至第二接合層208。
第二接合層208包含鍺(Ge)、鋁(Al)、銅(Cu)、鈦(Ti)、鎳(Ni)、銀(Ag)、金(Au)、銦(In)、錫(Sn)、矽(Si)或前述之組合。第二接合層208透過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電鍍或其他可應用的製程形成。第二接合層208的圖案由光微影製程和蝕刻製程定義。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接合層208為內連線結構的一部分。內連線結構包含形成於絕緣材料中的導電部件,例如導線、導通孔或導電墊。
如上所述,透過共晶接合(eutectic bonding)製程接合第一接合層108和第二接合層208,以將基底102接合至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共晶接合製程在特定溫度下以接合力進行。因此,共晶合金由第一接合層108和第二接合層208形成。
半導體基底302包含半導體裝置,例如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積體電路包含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CMOS)場效電晶體、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CMOS imaging sensor,CIS)、微機電系統及/或其他可應用的主動及/或被動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302包含設計並透過基於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的製程形成的積體電路(或其一部分)。半導體基底302包含透過使用其他半導體製造技術形成的裝置,此裝置也在本發明實施例以及所描述的方法的範圍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302為矽晶圓。半導體基底302可替代地或另外地包含其他元素半導體,例如鍺(Ge)。半導體基底302也可包含化合物半導體,例如碳化矽、砷化鎵、砷化銦、磷化銦或類似物。
內連線結構310形成於半導體基體302上方。內連線結構310包含形成於介電層316(例如金屬層間介電質(inter-metal dielectric,IMD))中的多個導電部件。導電部件包含導通孔312和導線314。導通孔312電性連接至導線314,且導線314電性連接至貫穿矽導通孔210。
介電層316包含單一層或多個介電層。介電層316由氧化矽、氮氧化矽、硼矽玻璃(borosilicate glass,BSG)、磷矽玻璃(phosphoric silicate glass,PSG)、硼磷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BPSG)、氟矽玻璃(fluorinated silicate glass,FSG)、低介電常數材料、多孔介電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316透過化學氣相沉積 (CVD)製程、旋塗製程、濺鍍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316由有著小於約2.5的介電常數(k)的極低介電常數(extreme low-k,ELK)介電材料製成。隨著幾何尺寸逐漸縮小,極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被用來最小化裝置的阻容(時間常數)(resistance capacitance,RC)延遲。在一些實施例中,極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包含摻雜碳的氧化矽、非晶氟化碳、聚對二甲苯、二苯環丁烯(bis-benzocyclobutenes,BCB)、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PTFE)(鐵氟龍)或碳氧化矽聚合物(SiOC)。在一些實施例中,極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包含現有介電材料的多孔類型,例如矽倍半烷氧化氫(hydrogen silsesquioxane,HSQ)、多孔甲基矽倍半氧烷(methyl silsesquioxane,MSQ)、多孔聚芳基醚(polyarylether,PAE)或多孔氧化矽(SiO2)。
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導電部件(例如導通孔312或導線314)由金屬材料製成,例如銅(Cu)、鋁(Al)、鈦(Ti)、鉭(Ta)、鎳(Ni)、銀(Ag)、金(Au)、銦(In)、錫(Sn)或前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部件由電鍍、無電電鍍、濺鍍、化學氣相沉積(CVD)或其他可應用的製成形成。
透過熔融接合(fusion bonding)接合內連線結構310的介電層316和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以將半導體基底302接合至微機電系統基底202。在一些實施例中,熔融接合在微機電系統基底202的矽與介電層316的二氧化矽(SiO2)之間。在半導體基底302接合至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之後,溝槽形成通過微機 電系統基底202並延伸進入內連線結構310的介電層316中,且導電材料填充進入溝槽中以形成貫穿矽導通孔210。貫穿矽導通孔210電性連接至導線314。在形成貫穿矽導通孔210之後,透過接合第一接合層108和第二接合層208,基底102接合至微機電系統(MEMS)基底202。
空腔320形成於介電層316中並在微機電系統基底202的可移動元件202m下方。空腔320用於在微機電系統基底202與半導體基底302之間提供空間。
第2A圖顯示沿第1F圖的線a-a’截取的上視代表圖。如第2A圖所示,多晶矽層106的第二部分106b形成環狀結構來環繞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中的微機電系統裝置。此外,多晶矽層106的第一部分106a的上視圖具有橢圓形。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多晶矽層106的第一部分106a的上視圖具有圓形、矩形、正方形、多邊形或其他可應用的形狀。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G圖所示,在基底102接合至有著半導體基底302的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之後,從基底102的第二表面102b將基底102變薄。第2B圖顯示沿第1G圖的線b-b’截取的上視代表圖。
如第1G圖和第2B圖所示,暴露出多晶矽層106和隔離層104。多晶矽層106和隔離層104構建成隔離環來圍繞半導體導通孔116。換句話說,基底102的一部分被隔離環圍繞,以形成半導體導通孔116。半導體導通孔116通過基底102並用來連接其他裝置。
直接接觸半導體導通孔116的多晶矽層106的第一 部分106a的一部份用來電性連接第一接合層108和導電層126(顯示於第1L圖中)。多晶矽層106的第一部分106a圍繞半導體導通孔116以形成U形結構。此U形結構包含從底部向上延伸的兩臂。凹口107形成於每一臂與底部之間。
應當注意的是,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導通孔116和基底102由相同材料或大致相同材料製成,且因此半導體導通孔116的熱膨脹係數(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CTE)與基底102的熱膨脹係數(CTE)大致相同。舉例來說,基底102由矽(Si)製成,且半導體導通孔116由矽(Si)製成。由於熱膨脹係數的不匹配導致的應力大為降低。相較於在基底中形成貫穿矽導通孔(填充金屬材料),半導體導通孔116降低了在基底102中產生的應力。
基底102從第一高度H1變薄為第二高度H2。第二高度H2小於第一高度H1。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2透過化學機械研磨(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製程變薄。
接著,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H圖所示,介電層120形成於基底102的第二表面102b、半導體導通孔116和隔離環上。介電層120防止外部氣體和濕氣從環境擴散至空腔105。
介電層120可為單一層或多層。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20由氮化矽、氮氧化矽、碳化矽、碳氧化矽、氮碳化矽或前述之組合製成。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I圖所示,光阻層122形成於介電層120上方。接著,將光阻層122圖案化以 形成圖案化的光阻層122。介電層120透過使用圖案化的光阻層122作為遮罩圖案化。因此,開口121形成於介電層120中。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J圖所示,移除圖案化的光阻層122,接著聚合物層124形成於開口121中和介電層120上。聚合物層124用來提供緩和及/或緩衝功能,以降低由電連接器132(顯示於第1M圖)導致的應力。
在一些實施例中,聚合物層124由聚苯並噁唑(polybenzoxazole,PBO)、聚醯亞胺(polyimide,PI)、其他可應用的材料或前述之組合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聚合物層124透過沉積製程形成,例如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物理氣相沉積(PVD)製程、其他可應用的製程或前述之組合。
介電層120具有第一厚度T1,且聚合物層124具有第二厚度T2。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20的第一厚度T1在約0.5μm至約5μm的範圍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聚合物層124的第二厚度T2在約1μm至約20μm的範圍中。應當注意的是,假如聚合物層124的第二厚度T2小於1μm,則緩衝功能不足以防止導電層126剝落。假如聚合物層124的第二厚度T2大於20μm,在基底102上方之封裝結構的高整體厚度可能佔據太多面積。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厚度T2與第一厚度T1的比值(T2/T1)在約4至約40的範圍中。當比值在上述範圍中時,可有效降低應力。
接著,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K圖所示,將聚合物層124圖案化以形成凹口125。凹口125暴露出半導體導通孔116。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L圖所示, 導電層126形成於凹口125中和聚合物層124上方。接著,將導電層126圖案化,且導電層126直接接觸半導體導通孔116。此外,導電層126直接接觸隔離層104的一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126直接接觸多晶矽層106的一部分。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導電層126不直接接觸多晶矽層106的一部分。
導電層126被稱為重佈線層(redistribution lines,RDL)。導電層126順應性形成於凹口125中和聚合物層124上方,且因此導電層126並未完全填滿凹口125。導電層126具有U形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126由金屬材料製成,例如銅(Cu)、銅合金、鋁(Al)、鋁合金、鎢(W)、鎢合金、鈦(Ti)、鈦合金、鉭(Ta)或鉭合金。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126由電鍍、無電電鍍、濺鍍、化學氣相沉積(CVD)或其他可應用製程形成。
接著,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1M圖所示,保護層128形成於導電層126和聚合物層124上方。凸塊下金屬化(under bump metallurgy,UBM)層130形成於保護層128中,且電連接器132形成於凸塊下金屬化層130上。電連接器132透過凸塊下金屬化層130電性連接至導電層126。電連接器132通過導電層126和凸塊下金屬化層130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116。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32位於半導體導通孔116正上方,由於半導體導通孔116與電連接器132之間的距離短,因此降低了阻容延遲。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32遠離半導體導通孔116。
保護層128和聚合物層124由不同材料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保護層128由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或前述之組合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保護層128透過化學氣相沉積(CVD)製程、旋塗製程、濺鍍製程或前述之組合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凸塊下金屬化層130由鈦(Ti)、氮化鈦(TiN)、氮化鉭(TaN)、鉭(Ta)或類似物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凸塊下金屬化層130更包含晶種層。電連接器132由有著低電阻的導電材料製成,例如焊料或焊料合金。包含在焊料合金中的例示性元件包含Sn、Pb、Ag、Cu、Ni、Bi或前述之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凸塊下金屬化層130和電連接器132獨立地透過電鍍、無電電鍍、濺鍍、化學氣相沉積(CVD)或其他可應用製程形成。
在形成電連接器132之後,應用球剪試驗(ball shear test)來評估電連接器132的可靠度。在球剪試驗期間,剪切臂推動電連接器132,接著電連接器132將從原始位置剝離。然而,假如沒有聚合物層在介電層120與導電層126之間,則介電層120不夠堅固來防止剝離。此外,導電層126與介電層120之間的黏著性很差,使得導電層126可能在球剪試驗期間從介電層120的表面稍微剝離。在導電層126與介電層120之間的聚合物層124係用以提供緩和或緩衝功能,使得聚合物層124防止介電層120剝離,以改善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100的可靠度。此外,聚合物層124可改善導電層126與介電層120之間的黏著性。
再者,電連接器132形成於基底102上而非形成於半導體基底302的底表面上,因此由電連接器132導致的應力遠 離半導體基底302中的積體電路裝置。因此,半導體基底302中的積體電路裝置將不會受到電連接器132干擾。
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中的貫穿矽導通孔210沿水平方向具有第一寬度W1。在一些實施例中,貫穿矽導通孔210的第一寬度W1在約0.5μm至約10μm的範圍中。半導體導通孔116具有第二寬度W2,第二寬度W2係沿水平方向從隔離層104的右側內壁表面測量至隔離層104的左側內壁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導通孔116的第二寬度W2在約20μm至約150μm的範圍中。電連接器132沿水平方向具有第三寬度W3。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32的第三寬度W3在約100μm至約400μm的範圍中。第三寬度W3大於第二寬度W2,且第二寬度W2大於第一寬度W1。
應當注意的是,介電層120提供保護功能來防止外部氣體或濕氣從環境擴散至微機電系統基底202上方的空腔105。聚合物層124提供緩衝和黏著功能來防止球剪試驗失敗。透過結合介電層120和聚合物層124的個別優點,可改善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100的可靠度。
第3A-3E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200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代表圖。用來形成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200的一些製程和材料類似或相同於用來形成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100的製程和材料,此處不重複贅述。
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3A圖所示,相似於第1H圖,介電層120形成於基底102的第二表面102b、半導體導 通孔116和隔離環上。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3B圖所示,聚合物層124形成於介電層120上方。接著,透過光微影製程將聚合物層124圖案化來形成有著開口121的聚合物層124。在一些實施例中,聚合物層124可為正光阻層或負光阻層。聚合物層124透過光線曝光,並接著透過顯影劑顯影來形成圖案化的聚合物層124。
接著,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3C圖所示,透過使用圖案化的聚合物層124作為遮罩來移除介電層120的一部分。將介電層120圖案化來形成凹口125。凹口125暴露出半導體導通孔116。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3D圖所示,導電層126形成於凹口125中和聚合物層124上方。接著,將導電層126圖案化,且導電層126直接接觸半導體導通孔116。此外,導電層126直接接觸隔離層104的一部分。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3E圖所示,保護層128形成於導電層126和聚合物層124上方。凸塊下金屬化層130形成於保護層128中,且電連接器132形成於凸塊下金屬化層130上。電連接器132透過導電層126和凸塊下金屬化層130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116。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32位於半導體導通孔116正上方。
將較於第1A-1M圖的製造過程,第3A-3E圖不使用光阻層,因此降低了製造時間和成本。
第4A-4F圖顯示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之形成微 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300的各種階段的剖面示意代表圖。用來形成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300的一些製程和材料類似或相同於用來形成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100的製程和材料,此處不重複贅述。
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4A圖所示,相似於第1H圖,介電層120形成於基底102的第二表面102b、半導體導通孔116和隔離環上。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4B圖所示,聚合物層124形成於介電層120上方。
接著,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4C圖所示,光阻層122形成於聚合物層124上方。接著,將光阻層122圖案化來形成有著開口121的圖案化的光阻層122。
之後,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4D圖所示,透過使用圖案化的光阻層122作為遮罩來將聚合物層124圖案化。接著,透過使用圖案化的聚合物層124作為遮罩來將介電層120圖案化。因此,凹口125暴露出半導體導通孔116。
接著,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4E圖所示,移除圖案化的光阻層122,接著導電層126形成於凹口125中和聚合物層124上方。接著,將導電層126圖案化,且導電層126直接接觸半導體導通孔116。此外,導電層126直接接觸隔離層104的一部分。
接著,依據本發明一些實施例,如第4F圖所示,保護層128形成於導電層126和聚合物層124上方。凸塊下金屬化層130形成於保護層128中,且電連接器132形成於凸塊下金 屬化層130上。電連接器132透過導電層126和凸塊下金屬化層130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116。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32位於半導體導通孔116正上方。
提供用於形成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的實施例。帽蓋基底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且帽蓋基底包含半導體導通孔。介電層形成於帽蓋基底上方,且聚合物層形成於介電層上方。導電層形成於介電層和聚合物層中,且凸塊下金屬化層形成於導電層上方。電連接器形成於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電連接器透過凸塊下金屬化層和導電層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聚合物層提供緩和及/或緩衝功能來降低由電連接器導致的應力。此外,在介電層與導電層之間的聚合物層防止介電層剝離,改善了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的可靠度。因此,改善了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的效能。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包含微機電系統(MEMS)基底以及基底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基底包含半導體導通孔通過基底。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包含介電層形成於基底上方以及聚合物層形成於介電層上。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也包含導電層形成於介電層和聚合物層中,導電層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且聚合物層位於導電層與介電層之間。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上述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更包含保護層形成於聚合物層上方;凸塊下金屬化層形成於保護層中並形成於導電層上;以及電連接器形成於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其中電連接器透過凸塊下金屬化層電性連接至導電 層。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聚合物層由聚醯亞胺或聚苯并噁唑製成。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隔離環圍繞半導體導通孔的側壁。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隔離環包含多晶矽層在隔離環的中間;以及隔離層,鄰接多晶矽層。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多晶矽層從與半導體導通孔相鄰的第一位置延伸至位於半導體導通孔的底表面的第二位置。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微機電系統基底包含接合層,且接合層接合至多晶矽層的一部份。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微機電系統基底包含可移動元件,且基底包含空腔,其中空腔位於微機電系統基底的可移動元件上方。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微機電系統基底包含貫穿矽導通孔,且貫穿矽導通孔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上述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更包含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基底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下方;以及內連線結構位於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基底與微機電系統基底之間,其中內連線結構包含導線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包含基底形成於微機電系統(MEMS) 基底上方以及聚合物層形成於基底的頂表面上方。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包含保護層形成於聚合物層上方以及導電層形成於聚合物層和保護層中。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也包含凸塊下金屬化(UBM)層形成於導電層上以及電連接器形成於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電連接器透過凸塊下金屬化層電性連接至導電層。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上述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更包含第一接合層形成於基底的底表面上;以及第二接合層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的頂表面上,其中第一接合層接合至第二接合層以形成接合結構,且接合結構從上視圖來看為一環。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基底包含半導體導通孔通過基底,且導電層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微機電系統基底包含貫穿矽導通孔,且貫穿矽導通孔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隔離環圍繞半導體導通孔的側壁,且隔離環包含多晶矽層在隔離環的中間;以及阻障層鄰接多晶矽層。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多晶矽層從與半導體導通孔相鄰的第一位置延伸至位於半導體導通孔的底部的第二位置,且位於第二位置的多晶矽層接合至形成於微機電系統基底上的接合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微機電系統(MEMS)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此方法包含在微機電系統(MEMS)基底上方形成基底,且基底包含半導體導通孔。此方法也包含在基底的頂表面上方形成介電層,並在介電層上方形成聚合物層。此方法 更包含將聚合物層圖案化以形成開口,且開口暴露出半導體導通孔。此方法包含在開口中和聚合物層上方形成導電層,並在導電層上形成凸塊下金屬化(UBM)層。此方法更包含在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形成電連接器,且電連接器透過凸塊下金屬化層電性連接至半導體導通孔。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方法更包含在聚合物層上方形成保護層,其中凸塊下金屬化層的一部份在保護層中,其中保護層和聚合物層由不同的材料製成。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其中在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形成基底的方法包含在基底的底表面上形成第一接合層;在微機電系統基底的頂表面上形成第二接合層;以及透過接合第一接合層和第二接合層來將基底接合至微機電系統基底。
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上述方法更包含在基底中形成兩溝槽;在兩溝槽的側壁中形成隔離層;以及在隔離層上方形成多晶矽層,其中基底的一部份透過隔離層圍繞,以形成半導體導通孔。
前述內文概述了許多實施例的特徵,使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從各個方面更加了解本發明實施例。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且可輕易地以本發明實施例為基礎來設計或修飾其他製程及結構,並以此達到相同的目的及/或達到與在此介紹的實施例等相同之優點。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了解這些相等的結構並未背離本發明的發明精神與範圍。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發明精神與範圍之前提下,可對本發明實施例進行各種改變、置換或修改。
100‧‧‧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
102‧‧‧基底
102b‧‧‧第二表面
104‧‧‧隔離層
105、320‧‧‧空腔
106‧‧‧多晶矽層
106a‧‧‧第一部份
106b‧‧‧第二部分
107‧‧‧凹口
108‧‧‧第一接合層
116‧‧‧半導體導通孔
120、316‧‧‧介電層
124‧‧‧聚合物層
126‧‧‧導電層
128‧‧‧保護層
130‧‧‧凸塊下金屬化層
132‧‧‧電連接器
202‧‧‧微機電系統基底
202f‧‧‧固定元件
202m‧‧‧可移動元件
208‧‧‧第二接合層
210‧‧‧貫穿矽導通孔
302‧‧‧半導體基底
310‧‧‧內連線結構
312‧‧‧導通孔
314‧‧‧導線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W3‧‧‧第三寬度
Claims (9)
- 一種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包括:一微機電系統基底;一基底,形成於該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其中該基底包括一半導體導通孔通過該基底;一介電層,形成於該基底上方;一聚合物層,形成於該介電層上;一導電層,形成於該介電層和該聚合物層中,其中該導電層電性連接至該半導體導通孔,且該聚合物層位於該導電層與該介電層之間;以及一隔離環圍繞該半導體導通孔的側壁,且該隔離環包括一多晶矽層,在該隔離環的中間。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更包括:一保護層,形成於該聚合物層上方;一凸塊下金屬化層,形成於該保護層中並形成於該導電層上;以及一電連接器,形成於該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其中該電連接器透過該凸塊下金屬化層電性連接至該導電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其中該隔離環更包括一隔離層,鄰接該多晶矽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其中該多晶矽層從與該半導體導通孔相鄰的一第一位置延伸至位於該半導體導通孔的底表面的一第二位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其中該微機電系統基底包括一可移動元件,且該基底包括一空腔,其中該空腔位於該微機電系統基底的該可移動元件上方。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其中該微機電系統基底包括一貫穿矽導通孔,且該貫穿矽導通孔電性連接至該半導體導通孔。
- 一種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包括:一基底,形成於一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一半導體導通孔,通過該基底;一多晶矽層,形成於該半導體導通孔下方;一聚合物層,形成於該基底的頂表面上方;一保護層,形成於該聚合物層上方;一導電層,形成於該聚合物層和該保護層中;一凸塊下金屬化層,形成於該導電層上;以及一電連接器,形成於該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其中該電連接器透過該凸塊下金屬化層電性連接至該導電層。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更包括:一第一接合層,形成於該基底的底表面上;以及一第二接合層,形成於該微機電系統基底的頂表面上,其中該第一接合層接合至該第二接合層以形成一接合結構,且該接合結構從上視圖來看為一環。
- 一種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的形成方法,包括: 在一微機電系統基底上方形成一基底;在該基底中形成兩溝槽;在該兩溝槽的側壁中形成一隔離層;以及在該隔離層上方形成一多晶矽層,其中該基底的一部份透過該隔離層圍繞,以形成一半導體導通孔;在該基底的頂表面上方形成一介電層;在該介電層上方形成一聚合物層;將該聚合物層圖案化以形成一開口,其中該開口暴露出該半導體導通孔;在該開口中和該聚合物層上方形成一導電層;在該導電層上形成一凸塊下金屬化層;以及在該凸塊下金屬化層上方形成一電連接器,其中該電連接器透過該凸塊下金屬化層電性連接至該半導體導通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762527453P | 2017-06-30 | 2017-06-30 | |
US62/527,453 | 2017-06-30 | ||
US15/896,405 | 2018-02-14 | ||
US15/896,405 US10343895B2 (en) | 2017-06-30 | 2018-02-14 |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 structure including isolation ring at sidewalls of semiconductor via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06119A TW201906119A (zh) | 2019-02-01 |
TWI685078B true TWI685078B (zh) | 2020-02-11 |
Family
ID=647353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18935A TWI685078B (zh) | 2017-06-30 | 2018-06-01 | 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343895B2 (zh) |
CN (1) | CN109205550B (zh) |
TW (1) | TWI6850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5203393A1 (de) * | 2015-02-25 | 2016-08-25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Halbleiterelement und Verfahren zu Herstellen von diesem |
EP3705451A1 (en) * | 2019-03-06 | 2020-09-09 |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 Mems structure including a cap with a via |
US10910327B2 (en) * | 2019-03-29 | 2021-02-02 | Intel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package with reduced thickness variation |
US11084715B2 (en) | 2019-05-22 | 2021-08-10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Segmented pedestal for mounting device on chip |
US11145572B2 (en) * | 2019-10-09 | 2021-10-12 | Newport Fab, Llc |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through-substrate via (TSV) in porous semiconductor region |
US11164740B2 (en) | 2019-10-09 | 2021-11-02 | Newport Fab, Llc |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porous semiconductor layer for RF devices |
US11195920B2 (en) | 2019-10-09 | 2021-12-07 | Newport Fab, Llc |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having porous semiconductor segment for RF devices and bulk semiconductor region for non-RF devices |
EP4219391A1 (de) * | 2022-01-28 | 2023-08-02 | Hahn-Schickard-Gesellschaft für angewandte Forschung e.V. | Durchkontaktierung zum betreiben eines mems-bauteiles in einer hermetischen kavität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237722A (en) * | 2010-12-21 | 2012-09-16 |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 Capacitive touch sen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
US20130193527A1 (en) * | 2012-01-31 | 2013-08-0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 structures with through substrate via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
US20150329351A1 (en) * | 2013-12-20 | 2015-11-19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Vacuum Sealed MEMS and CMOS Package |
TW201703211A (zh) * | 2015-06-22 | 2017-01-16 | 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 整合有互連及通孔的微機電系統(mems)結構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930367B2 (en) * | 2003-10-31 | 2005-08-16 | Robert Bosch Gmbh | Anti-stiction technique for thin film and wafer-bonded encapsulated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
CN101459210A (zh) * | 2007-12-14 | 2009-06-17 |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光电元件的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SE534510C2 (sv) * | 2008-11-19 | 2011-09-13 | Silex Microsystems Ab | Funktionell inkapsling |
CN102779807A (zh) * | 2012-01-16 | 2012-11-14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一种与rdl工艺兼容的电感元件及制造方法 |
CN103224216B (zh) * | 2012-01-31 | 2016-12-21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衬底通孔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US9139420B2 (en) | 2012-04-18 | 2015-09-22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MEMS device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forming same |
US20140054742A1 (en) * | 2012-08-27 | 2014-02-27 |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
CN103832964A (zh) * | 2012-11-20 | 2014-06-04 | 苏州敏芯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微机电系统器件的制造方法 |
CN103922267A (zh) * | 2013-01-10 | 2014-07-16 | 深迪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mems的惯性传感器生产及晶圆级封装工艺 |
CN203269551U (zh) * | 2013-05-09 | 2013-11-06 | 苏州敏芯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微机电系统与集成电路的集成芯片 |
US9725310B2 (en) * | 2013-12-20 | 2017-08-08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sensor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
US9202792B2 (en) * | 2014-04-25 | 2015-12-0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imited |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a re-distribution layer (RDL) and a through-silicon via (TSV) |
US9520372B1 (en) * | 2015-07-20 | 2016-12-13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Wafer level package (WLP)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
-
2018
- 2018-02-14 US US15/896,405 patent/US10343895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6-01 TW TW107118935A patent/TWI685078B/zh active
- 2018-06-29 CN CN201810697127.1A patent/CN109205550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6-21 US US16/448,518 patent/US1086510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237722A (en) * | 2010-12-21 | 2012-09-16 | Qualcomm Mems Technologies Inc | Capacitive touch sen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
US20130193527A1 (en) * | 2012-01-31 | 2013-08-01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 structures with through substrate via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
US20150329351A1 (en) * | 2013-12-20 | 2015-11-19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 Vacuum Sealed MEMS and CMOS Package |
TW201703211A (zh) * | 2015-06-22 | 2017-01-16 | 英特爾股份有限公司 | 整合有互連及通孔的微機電系統(mems)結構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343895B2 (en) | 2019-07-09 |
US20190002275A1 (en) | 2019-01-03 |
US10865100B2 (en) | 2020-12-15 |
CN109205550B (zh) | 2020-11-24 |
CN109205550A (zh) | 2019-01-15 |
TW201906119A (zh) | 2019-02-01 |
US20190315620A1 (en) | 2019-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85078B (zh) | 微機電系統裝置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
US10071905B2 (en) | 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 structures with through substrate via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 |
JP5259197B2 (ja)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11545443B2 (en) | Method for forming hybrid-bonding structure | |
US9240348B2 (en) | Method of mak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package | |
TWI587466B (zh) | 方法與裝置 | |
CN110379717B (zh) | 连接件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 |
TWI463604B (zh) | 封裝件互連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
US20090152602A1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20100224966A1 (en) | Stress Barrier Structures for Semiconductor Chips | |
KR102450580B1 (ko) | 금속 배선 하부의 절연층 구조를 갖는 반도체 장치 | |
TWI735992B (zh)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US20150210537A1 (en)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 |
KR20200009644A (ko) | 집적회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TW201735306A (zh) | 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
TW201733065A (zh) | 積體電路 | |
KR101730736B1 (ko) | 웨이퍼-웨이퍼 접합 공정 및 구조 | |
TWI792433B (zh) | 半導體裝置以及其製造方法 | |
TW202147434A (zh)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KR20140084515A (ko) | 버퍼 패턴을 포함하는 인터포저 및 그 제조방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