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4029B - 偏極化光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偏極化光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4029B
TWI684029B TW104110814A TW104110814A TWI684029B TW I684029 B TWI684029 B TW I684029B TW 104110814 A TW104110814 A TW 104110814A TW 104110814 A TW104110814 A TW 104110814A TW I684029 B TWI684029 B TW I68402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source
optically active
polarized light
polariz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108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6355A (zh
Inventor
烏里 巴寧
埃胡德 雪弗
海加 阿爾貝爾
Original Assignee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伊森研究暨發展中心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伊森研究暨發展中心 filed Critical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伊森研究暨發展中心
Publication of TW2016063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63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40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402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08Polarising elements comprising dielectric particles, e.g. birefringent crystals embedded in a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7Illumination with ultraviolet light; Luminescent elements or materials associated to the cel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Illuminating devices providing polarized light, e.g. by converting a polarisation component into another o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3Birefringent elements, e.g. for optical compens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7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for use in the UV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36Micro- or nanomateria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描述一種配置成用於顯示裝置及背光單元中的偏極化光源。偏極化光源包含:至少一光學活性結構,該至少一光學活性結構包含配置成響應於激發升能場而發射一或更多波長的光的複數奈米棒,該複數奈米棒包含與預定之對齊軸對齊的奈米棒,以便產生期望的偏極化方向之發射光;及光導向組件,該光導向組件包含在由光發射結構所發射之光的光徑中的一或更多光學元件,該光導向組件因而係用以增強由光發射結構所發射之光的輸出,同時實質上維持穿過其中之所發射光的偏極性。較佳地,與偏極化光源相關聯的層係與平行的主要軸對齊。

Description

偏極化光源裝置
此本發明係大致上在光源領域中且關於偏極化光源裝置,尤其係有用於做為顯示裝置中的背光單元。
下面列舉被視為與當前所揭示標的相關之做為先前技術的參考文獻: 1.          US 2011/0299001; 2.          WO 2012/059931; 3.          US 2013/0026506; 4.          US 8,471,969; 5.          US 2012/0113672; 6.          WO 2012/021643; 7.          WO 2010/0155749; 8.          US 5,825,543; 9.          WO 2008/027936; 10.      US 7,278,775; 11.      US 8,033,674; 12.      "A polarized laser backlight using a zero-zero-birefringence polymer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Takahiro Kurashima, Koichi Sakuma, Takayuki Arai, Akihiro Tagaya, Yasuhiro Koike, Optical Review, Volume 19, Issue 6, pp. 415-418 (2012); 13.      US 6,746,130; 14.      US 2008/0285255; 15.      US 6,111,696; 16.      "Novel wide view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improved off-axis image quality in a twisted nematic configuration", Seongmo Hwang et 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Engineering 48(11), p. 114001 (November 2009)。
在此承認以上參考文獻不應被解讀成代表此等參考文獻與當前所揭示標的之可專利性有任何關聯。
平面螢幕顯示器係廣泛用於各種裝置,像是電腦、手機及電視組。液晶顯示器(LCD)佔平面螢幕顯示器之主要部份。LCD利用背照式LC面板,其中LC面板通常為多層結構且包含用於調節朝向觀看者之光透射的液晶層。穿過每一像素的光透射係藉由改變液晶的偏極化狀態而控制。
LCD利用偏極化背光照明。目前的彩色LCD顯示器使用發射非偏極化、通常為白色的光(亦即,不具特定偏極性之多色光)的背光單元;及在所發射之非偏極化光的光徑中的偏極部。因此,特定偏極性的選定係建立在能量損失的代價上:舉例來說,超過50%之由光源發射的光可能因為光通過偏極部而損失。對於能量節省係重要因素的LCD顯示器而言,這是重大的問題。該問題在電池壽命及增加之背光亮度係重要因素的行動裝置(筆記型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等)上更加突顯。
基於奈米結構之發射性質的背光照明部係已開發且係描述於例如讓與本申請案之受讓人的WO 2012/059931中。根據此技術,提供一光學活性結構,其可用作供顯示器用之彩色偏極化光源。該結構包含至少二不同群組之光學活性奈米棒,該至少二不同群組之光學活性奈米棒彼此在其響應於升能場(pumping field)而發射的光的波長及偏極性之至少一者上有所差異。相同群組的奈米棒係均勻地與特定之對齊軸對齊。
在相關領域中需要一種新穎方式來配置基於發射性奈米結構的偏極化光源,俾以最大化與該等奈米結構交互作用的光的偏極性、以及最大化偏極化光的輸出效率。
本發明提供一偏極化光源,其包含一或更多光學活性層/膜及偏極性保留光(導向/導引/提取)組件,該一或更多光學活性層/膜包含具選定尺寸之對齊的奈米棒以響應於激發場(光學性或電性升能場)而發射具特定偏極性的光。後者可與光學活性層/膜成一整體、或可在其外部。
應注意,一般來說針對通過常用於LCD背光單元內部的各種光學元件或與該等光學元件交互作用的光,光的偏極性應加以保留。如此光學元件通常可包含反射部、光導部、擴散部、增亮膜等。因此,如此偏極化光源的結構及組成會被仔細設計以維持輸出光之期望的偏極性,故入射於液晶層(例如畫素矩陣)的光係合意地被保持偏極化。為達此目的,本發明提供不同的背光膜疊堆配置,俾以藉由將偏極化光源、與背光單元(BLU)之互補光學元件整合在一起而獲得基於偏極化發射的背光部。
再者,應注意成本降低、更低的功率消耗及對於使用者而言改善的觀看體驗為LCD之設計上的重要考量。基於偏極化發射背光部之本發明的偏極化光源提供更低的功率消耗及/或更亮的螢幕。為達此目的,由對齊之奈米結構的陣列所提供的有效率發光係伴隨著從發射層之有效率的光提取,同時維持偏極性以使損失最小化。偏極化發射源自於偏極化光源,其包含非等向性奈米結構(且尤其是膠體的半導體奈米棒)之對齊的陣列。
針對背光單元之目的,偏極化光源可包含至少二群組之光學活性奈米棒的均勻混合物,該至少二群組之光學活性奈米棒彼此在發射波長上有所差異。較佳地,如此混合物的層包含發射綠光(在520-560nm之範圍內的中央波長)及發射紅光(在600-640nm之範圍內的中央波長)的奈米棒。偏極化光源可被來自升能光源(例如LED)的藍光(中央波長440-460nm,較佳地450nm)激發。調整活性層中的發射性奈米棒的濃度以容許部份的入射升能光被傳過該層,同時激發該層中的奈米棒而發射產生白光所需的互補性綠光及紅光。在一些配置中,該層可另外包含發射藍光的奈米棒,且係配置成響應紫外升能光(中央波長350-405nm)而發光。在如此配置中,選定奈米棒的濃度以吸收較高部份的升能光,並可使用額外的濾波部以阻擋剩餘部份的升能光。
應注意,奈米棒之發射波長通常係根據奈米棒的尺寸、幾何、以及奈米棒的材料組成所決定。亦應注意,通常合適的升能波長範圍係藉由適當選定奈米棒的材料組成而決定。
在本發明之所有實施例中,偏極化光源包括含有如此奈米棒(或其它非等向性奈米結構)的光學活性結構,該等奈米棒(或其它非等向性奈米結構)係排列成一或更多層且係均勻地沿著獨特的對齊軸而取向。在一些實施例中,奈米棒可被埋置於基質媒介中,像是聚合物膜、黏著劑基質(環氧樹脂)、矽氧樹脂基質或玻璃。在一些其它實施例中,奈米棒可位於/被沉積於基底表面上。奈米棒沿著獨特的軸之對齊(意指長形軸平行於對齊軸)可藉由若干合適的技術來達成,像是藉由沉積在特殊的經化學或物理處理之基底(例如圖案化之類似溝槽的圖案)上、施加電場、聚合物膜拉伸或施加機械力、或任何其它已知引發較佳之對齊的合適技術來達成。奈米棒之對齊(藉由任何對齊技術)導致發出實質上沿著獨特的軸(亦稱做「偏極化軸」)而偏極化的光。
如以上指出,在一些實施例中,偏極化光源包含埋置於聚合物基質中的對齊之奈米棒。如此聚合物之範例包含聚丙烯醯胺之聚合物、聚丙烯酸之聚合物、環烯烴共聚合物、聚丙烯腈之聚合物、聚苯胺之聚合物、聚二苯甲酮之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之聚合物、聚醚之聚合物、矽氧樹脂聚合物、聚雙酚之聚合物、聚丁二烯之聚合物、聚二甲基矽氧烷之聚合物、聚乙烯之聚合物、聚異丁烯之聚合物、聚丙烯之聚合物、聚苯乙烯之聚合物及聚乙烯系聚合物(聚乙烯醇、聚乙烯縮丁醛)。在此等情況中的光學活性結構之厚度可示範性地在1µm至1000µm(微米)之間、或在1µm及300µm之間、或較佳地在5µm及200µm之間的範圍內。此外,光學活性結構可藉由在其表面上帶有複數奈米棒的基底來配置。應注意,在如此配置中,光學活性結構可具有0.05µm至5µm之間、且較佳地在0.1µm至1µm之間的厚度。
包含如此具對齊之奈米棒的光學活性介質之本發明的偏極化光源通常係適於併入任何類型之LCD裝置的背光單元。如此LCD裝置可包含位於背光單元及LC層/結構之間的底部偏極部。在此情況中,偏極化光源係以容許偏極化發射光穿過底部偏極部之穿透度增加的方式而設置在背光單元中。此可藉由以下方式達成:將「偏極化軸」的取向固定成與偏極部之穿透軸實質上平行,使得與傳統的非偏極化背光單元配置相比,自光源所發射之偏極化光的顯著較高部份穿透該偏極部。
如以上所指出,維持通過常用於LCD之背光單元內部的各種光學元件(例如反射部、光導部、擴散部、增亮膜等)的光的偏極性為一公開挑戰。本發明提供為了獲得一起使用偏極化發射膜及其它互補光學元件之基於偏極化發射的背光部所需的各種背光膜疊堆配置。
更確切來說,本發明提供光提取方法,其維持從以下者所提取之光的偏極性:光學活性介質(例如膜)、尤其配置以維持偏極性之光重新導向膜及其它背光光學元件(例如增亮膜(BEF)、擴散部、光導部、反射部、微透鏡(microlens)膜、倒反稜鏡膜(reverse prism film))、邊緣照明之偏極化奈米棒膜、光學活性膜與光導部的直接黏合部、以及光學活性膜與LC晶胞之底部偏極部的直接黏合部。
根據本發明之光提取方法,偏極性相依之散射膜係基於將對齊之發射性奈米棒與雙折射性粒子/聚合物一起混合而製備。此為非等向性偏極化發射性材料(奈米棒)與如此非等向性偏極化散射元件的共同組合,其係用以保留被發射及提取的光的偏極性。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額外的擴散層,其係位於從光學活性結構所發射的光的光徑中。擴散層可用以提供均勻的照明並補償奈米棒密度及/或升能光之強度分佈的變化。擴散層係較佳地配置有在50%至95%範圍內的混濁因子。此外或替代地,可將擴散層附接於光學活性結構的表面。在此等配置中,擴散層係用以在使用背升能(back pumping)時增加升能光的均勻性、及/或藉由變化從層內所發射之光的方向性而增加光提取效率。
如以上所指出,在一些實施例中,使用偏極化奈米棒膜之邊緣照明、及/或偏極性保留光導部及/或倒反稜鏡膜以維持由奈米棒所發射的光的偏極性。
因此,根據本發明之廣義態樣,提供一種偏極化光源,包含: l  至少一光學活性結構,包含配置成響應於激發升能場而發射一或更多波長的光的複數奈米棒,該複數奈米棒包含與預定之對齊軸對齊的奈米棒,以便產生期望的偏極化方向之發射光;及 l  光導向組件,包含在由光發射結構所發射的光的光徑中的一或更多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該一或更多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之每一者係用以影響與該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交互作用的光的傳播方向,而實質上不影響該光的偏極性,該光導向組件因而係用以藉由將輸出光的偏極性(例如偏極化的方向及/或狀態)及強度分佈最佳化而增強由發射結構所發射的光的輸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活性結構包含發射性奈米棒係埋置於其中的主體基質結構。基質結構係用以增加自其發射之光的輸出,同時在所發射光通過基質結構時實質上維持所發射光的偏極化特性。主體基質結構可例如包含主體材料及與奈米棒混合之散射粒子,且配置係為主體材料及散射粒子具有不同的雙折射性。舉例來說,與散射粒子之快軸及慢軸之折射率的差異相比,主體材料(基質)具有零或相對低的雙折射性;或與主體材料之快軸及慢軸之折射率的差異相比,散射粒子具有零或相對低的雙折射性。在這方面,用語「低雙折射性」係用以指主體基質之材料組成的不同主要軸(慢軸及快軸)的折射率之間的最小差異,使得累積的引發遲滯(retardation)係最小如下。
應注意,通過特定材料的光的偏極化方向通常係由被該材料所引發的遲滯所決定。更確切來說,遲滯係定義成在沿材料之快軸及慢軸所偏極化之光分量的光徑上的差異,亦即,(Δn*d),其中Δn=|no -ne |,而d為層之厚度。一般來說,根據本發明,由光學活性結構所引發的遲滯不超過100nm,且較佳地係低於50nm,而更佳地該光學活性結構的遲滯可低於25nm。
一般來說,可將散射粒子配置(例如在非等向性粒子的情況中相對於所述奈米棒之對齊軸而取向)成針對具有垂直於該對齊軸之偏極化取向的光分量提供折射率匹配,而對於沿著該對齊軸而偏極化的光分量提供折射率上的不匹配。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導向組件包含位於朝光發射結構傳播之升能光的光徑上的擴散部。
光導向組件可包含位於自光發射結構傳播之發射光的光徑上的擴散部。
一般來說,無論是在朝向光學活性結構的升能光的光徑上的擴散部或在自光學活性結構發射的光的光徑上的擴散層,當使用時,係較佳地配置有在50%至95%之間、且更佳地在80%及95%之間的混濁因子。此外或替代地,可將此等擴散部從光學活性結構的任一側附接於該光學活性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偏極化光源包含產生升能光的光升能組件。光升能組件通常係用以產生並引導用以激發該光學活性結構的升能光。可將光學活性結構及光升能組件配置成使得升能光沿著實質上平行於偏極化光源(背光升能光組件)之光輸出方向的軸進入光發射結構;或可將光學活性結構及光升能組件配置成使得升能光沿著實質上垂直於偏極化光源之光輸出方向的軸進入光發射結構。因此,可將升能組件配置成提供直接背光升能及/或側照明升能(邊緣照明背光單元)。
光升能結構可包含光導部,該光導部係用以自升能源接收升能光並將其朝光發射結構引導。
如以上所指出,光導向組件通常包含用以將自光發射結構出現的光重新導向的一或更多光學元件。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可用以引導從光學活性結構發射的光分量而藉以將由裝置所輸出的光的偏極性及強度分佈最佳化。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可較佳地包含像是光回收光學元件、反射層及擴散層之光學元件。亦可將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對齊配置,使得該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之主要軸係平行於奈米棒的對齊軸。因此,快雙折射軸或慢雙折射軸係實質上平行於或實質上垂直於發射性奈米棒的對齊軸,藉以保留所發射光的偏極化特性。此外或替代地,可將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配置有減少的遲滯,較佳地低於100nm,且更佳地低於50nm。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些實施例,光學活性結構可包含保護層結構,該保護層結構係用以對該光學活性結構提供機械支撐、應力保護及化學保護之至少一者。可利用以下配置之至少一者來配置該保護層結構:該保護層結構係取向成使得其主要軸係平行於所述奈米棒之所述對齊軸;及該保護層結構係配置成引發低於100nm的遲滯。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些實施例,光學活性結構可包含保護層結構,該保護層結構係用以對該光學活性結構提供機械支撐或應力保護、及化學保護之至少一者;該保護層係用以引發低於100nm的遲滯。
一般來說,可將保護層配置成以下之至少一者:透明包覆層、阻障層及機械支撐膜。
根據一些實施例,本發明提供如以上所指出的偏極化光源;其中所述至少一光學活性結構及所述光導向組件共同定義包含至少二層之光學疊堆配置,該至少二層係取向成使得該至少二層之雙折射性的主要軸係彼此平行。光學疊堆因而實質上保留自光學活性結構發射並通過該光學疊堆的光的預定偏極化性質。
根據另一些實施例,本發明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上述偏極化光源及用以變化該偏極化光源之輸出光的空間分佈之空間調節單元,以藉此提供顯示影像。
根據本發明之一其它廣義態樣,提供一種適用於照明裝置中的光學疊堆配置。光學疊堆配置包含一或更多層,該一或更多層係取向成使得該一或更多層之雙折射性的主要軸係彼此平行;該光學疊堆因而實質上保留通過其中之光的預定偏極化性質。光學疊堆更可包含用以增加通過其中之光的均勻性的至少一擴散層。
光學疊堆可包含光學活性結構,該光學活性結構包含沿著平行於該光學疊堆之主要軸的預定軸而對齊的複數奈米棒。
根據本發明之一其它廣義態樣,提供一種用於顯示裝置中的背光單元,該背光單元包含升能光源及如上述之光學疊堆。
根據本發明之一其它廣義態樣,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上述背光單元及用以變化所發射光之空間分佈的空間調節單元(例如液晶晶胞),以藉此提供顯示影像。
本發明提供一種尤其適用於LCD裝置之背光單元的新穎偏極化光源、及利用如此偏極化光源的LCD裝置。本發明之偏極化光源包含光學活性結構及偏極性保留組件,該光學活性結構包含至少一層可被升能場(光學性及/或電性)激發之對齊的發射性奈米結構,該偏極性保留組件包含與該光學活性結構整合(埋置於該光學活性結構中)的一或更多元件及/或在該光學活性結構外部的一或更多元件。
在下面的描述中,為了簡單起見,將光學活性結構稱為「膜」,但是應理解如此結構可為單層或多層結構。亦應注意如此膜可由具有發射不同色光之奈米結構的層形成。又,如此膜可包含(複數)奈米材料結構/層,該(複數)奈米材料結構/層係附接於提供發射性奈米材料之基底的另一層。更確切來說,根據本發明,可由複數發射性奈米棒係埋置於其中的基質(例如聚合性基質)或複數奈米棒係沉積在其上的基底來配置光學活性結構。又,可將光學活性結構配置成二或更多層,該二或更多層包含一或更多基質層,該一或更多基質層帶有發射在不同波長範圍的光的奈米棒。此外,亦可針對沉積在基底上的奈米棒使用如此雙層或多層配置,亦即,包含奈米棒係沉積在其上之二或更多層基底的雙層或多層。一般來說,亦可使用埋置於基質中的奈米棒及沉積在基底上的奈米棒之組合。
又,在此使用之用語阻障或保護層指的是施加到光學活性結構上並用以對光學活性結構提供機械支撐及/或化學保護的層或塗層材料。在這方面,應注意在光學活性結構包含沉積在基底上的奈米棒之實施例中,保護層係較佳地施加於奈米棒上以避免奈米棒的氧化、對該等奈米棒之磨損及其它化學傷害。同時也在利用埋置於基質中的奈米棒之實施例中,除了保護層之外,亦可將阻障層或塗層材料施加於光學活性結構上。可將如此阻障層/塗層施加於光學活性結構之一側或兩側。在一些情況中,可使用複數保護層(例如,一層保護免於氧,一層保護免於水)。
又,在下面的描述中,有時將偏極性保留組件的元件稱做光提取件及/或光增強件及/或光回收件。然而應注意,一般來說,如此元件形成光導向組件,其係用以增加由光發射結構所發射之偏極化光的輸出,同時實質上維持與光導向組件之元件交互作用的光的偏極化特性。在這方面,應理解要維持的偏極化特性實際上包含偏極化程度及偏極化方向兩者。更確切來說,至少應部份維持偏極化光強度以及偏極化方向兩者。再者,應理解可將如此光導向組件併入光學活性結構,或可將如此光導向組件形成為獨立/分開的組件,或光導向組件的一些元件可併入光學活性結構而另一些可在光學活性結構之外部。
因此,在本發明之偏極化光源裝置中,膜(組成包含一或更多層對齊之發射性奈米結構的光學活性結構)可在該結構(膜)之一或兩表面上包含各種光導向元件。如此光導向元件可包含以下之一或更多者:稜鏡、角錐、微透鏡、微透鏡陣列、金屬反射表面等,其係用以提高由光發射結構所發射之偏極化光的輸出,同時實質上維持由膜所發射之光的偏極化程度及偏極化方向。膜可利用協助光導向及偏極性保留之具有選定的不同折射率的各種結構/介面(例如具梯度折射率之類似透鏡的結構)加以配置。光導向組件可包含自光學活性結構之一或更多側附接於該光學活性結構的一或更多偏極性保留擴散部膜。光學活性膜可額外或替代地包含可提昇偏極化性質之具有規律形狀之光散射粒子及具有不規律形狀之光散射粒子的各種組合。
光學活性結構可包含對齊之發射性奈米棒係埋置於其中的主體基質。應注意在如此配置中,由埋置之奈米棒所發射的光可能因為在基質/周遭環境(例如空氣)介面之全內反射(TIR)而實質上被困在基質內。為了增加偏極化光源的效率,可使用光提取技術以使所發射的光有效率地出耦合(out-coupling)及抑制基質的波導行為。
一般已知將高濃度(高至重量上1%)的散射粒子(像是TiO2 、SiO2 、BaTiO3 、BaSO4 、及ZnO)混合在發射結構內。然而,如此高擴散性的基質因為等向散射之特性而使光去偏極化。因此,此已知技術本身在光發射結構係要發射偏極化光之本發明的光源中並非較佳。
參考圖1,其示範本發明之用以將來自偏極化光發射結構的光有效率地提取並加以引導的技術,亦即,最大化地提取從發射結構所發射的偏極化光、同時保留該發射光之偏極化特性的技術。在此範例中,對於來自奈米棒層的光所進行的偏極性保留光導向係藉由以下者來促成:使用附接(黏附)於光學活性結構之背側(光輸入側)的擴散層而造成結構內之由奈米棒發射的光打破全內反射的條件,從而使光穿透過結構之與擴散部的表面相反的表面而離開光學活性結構(膜)。應注意,可另外或替代地將如此擴散層附接於光學活性結構的前側(光輸出側)。如所示,光源裝置100包含呈對齊之奈米棒膜的形式之光學活性結構102,光學活性結構102係與升能單元104相聯合。在此範例中,升能單元104包含光學耦接於光導部108之邊緣的光升能源106(例如藍光LED)。另外設置於裝置100中的是黏附於結構/膜102之背表面的擴散層110,結構/膜102藉由擴散層110面對光導部108的光輸出表面。因此,升能光Lp 係藉由擴散層110從光導部108出耦合並進入奈米棒膜102。擴散層110去除全內反射並增加來自奈米棒膜102的發射光Lem (例如紅發射光及綠發射光)。從奈米棒膜102發射的光Lem 接著通過另一偏極性保留擴散部112以改善亮度均勻性,從而使所發射光的強度分佈最佳化。
因此,在此範例中,光導向組件可包含例如具有在50%及95%之間、且更佳地在80%及95%之間之混濁範圍的擴散層。擴散層被配置且係可作用而使光散射、同時至少部份地維持光分量的偏極性。應注意,擴散層係較佳地用以完全維持散射光的偏極性。此擴散層去除、或至少明顯減少全內反射之效應,並增加光從偏極化光源(例如升能光及光學活性結構)的前向發射。一般來說,可由彼此串接的若干擴散層、及/或附接於光學活性膜之背側及前側的擴散層來配置擴散部。舉例來說,如此偏極性維持之擴散層可基於丙烯酸聚合物,像是可購自3M之「Scotch® Magic™帶」中所用的該等丙烯酸聚合物。然而應注意,擴散層可由配置成保留擴散光的偏極性之任何適合的透明或半透明材料而製成。如此擴散層可包含一或更多橡膠層、矽氧樹脂層或基於經改質之丙烯酸的聚合物層。
一般來說,本發明亦可藉由獲得偏極化散射來利用偏極性保留之光導向組件,起因於該偏極化散射,偏極化軸上的光被散射而非被全內反射困在光學活性單元內。在相關領域中已知各種用以達成偏極化散射的配置。在本發明中,可將非等向性的發射性奈米粒子(像是用以提供偏極化光學發射的奈米棒)併入設計成用以散射偏極化發射光、同時維持偏極性之具有非等向性偏極化散射性質的散射介質(膜)。一般來說,可將介質、或埋置在介質中的散射粒子的散射性質調整成使具有若干選定之偏極化狀態的光分量經歷散射,而散射介質對於具有正交之偏極化狀態的光分量而言係實質上不可見/透明。
在一些實施例中,散射介質係配置成埋置在雙折射性膜(基質)中之非雙折射性散射體的形式。在一些其它實施例中,使用埋置在非雙折射性膜(基質)中的雙折射性散射體。在這方面,應理解通常散射體及基質皆可在某種程度上具有雙折射性,但是在其雙折射性上有一定的差異。換言之,將散射體或基質材料之一者視為雙折射相而將另一者視為非雙折射相,其中非雙折射相與雙折射相相比(亦即,與雙折射相之二軸之間的折射率差相比)具有相對低的雙折射性。舉例來說,假如基質具有折射率n1e 及n1o ,而散射體具有折射率n2e 及n2o ,則散射介質係較佳地配置成使Δne =|n1e - n2e |及Δno =|n1o - n2o |之至少一者係遠小於另一者。
根據一些實施例,偏極化光源可包含光學活性結構/膜102,光學活性結構/膜102包含分散在雙折射性主體聚合物基質中的對齊之奈米棒及散射粒子。此係於圖2及3中示範。在此等範例中,散射粒子係配置成用於等向性及偏極性不相依的散射(圖2),或係配置成用於利用適當之雙折射特性的選擇性散射(圖3)。在如圖2所示之此配置中,光學活性結構102係配置成偏極化散射膜,該偏極化散射膜係由對齊之奈米棒130與散射粒子120混合埋置其中之雙折射性主體聚合物基質140所製成。散射粒子120通常為等向性及非雙折射性。一般來說,可將散射粒子(散射體)配置成具有任何形狀,例如散射體可為球形、長形或任何幾何形狀。主體聚合物基質140及散射體120的折射率係選定成就一偏極化方向提供匹配之折射率,而沿著其它軸提供一定的折射率不匹配。更確切來說,聚合物基質140就尋常(ordinary)軸及異常(extra-ordinary)軸具有折射率no 及ne ,且係較佳地配置成使奈米棒130之對齊軸係平行於基質140的尋常軸及異常軸之一者。此外,散射體120係由具有折射率ns 之材料所配置,該折射率ns 係選定成盡可能接近、且較佳地等同於基質140的no 及ne 之至少一者。此導致沿著光偏極化之一軸(例如為x軸之異常軸)具有折射率不匹配而造成光散射,而沿著正交軸,折射率匹配並去除、或至少明顯減少散射。此折射率不匹配係用以提供由奈米棒所發射之偏極化光的有效率散射,使得所發射的光從基質140出耦合。沿著正交軸(例如y軸),基質及散射體的折射率係實質上匹配而去除或至少明顯減少在相應之偏極化狀態下的光的散射。因此,具較佳之偏極性(例如沿著x軸)的光分量係從基質140出耦合,而具正交之偏極化方向的光分量係通常透射穿過基質或被全內反射困在其中。應注意,主體聚合物基質140的雙折射性及奈米棒130的對齊可例如藉由主體聚合物基質140的機械拉伸而同時獲得。因此,如以上所指出,在此配置中,選擇散射粒子120的折射率而使得連續之基質140及散射粒子120在一軸(偏極化軸)上係實質上不匹配而在正交軸上係實質上匹配。此配置造成沿著對齊之奈米棒的偏極化軸的光散射增加,其導致對於期望之偏極性之較佳的光提取。正交的偏極性係透射穿過散射相並受TIR所困。主體基質及分散之粒子的折射率通常在匹配方向上可相差小於0.03、更佳地小於0.02、最佳地小於0.01。主體及分散相之折射率在不匹配方向上較佳地相差至少0.03、更佳地至少0.1、最佳地至少0.2。
在另一範例中,奈米棒可伴隨展現雙折射效應之對齊的非等向性散射體一起與非雙折射性之主體基質混合。此係於圖3中示範,其顯示由包含對齊之奈米棒130及非等向性散射粒子120之聚合性主體基質140所製成的光學活性膜102。在此,光學活性結構係配置成偏極化散射膜102,並包含帶有埋置在其中、與非等向性粒子120混合之發射性奈米棒130的主體聚合物基質140。非等向性散射體及奈米棒兩者在主體基質140中皆沿著較佳的軸(例如x軸)對齊。更確切來說,散射體之非等向性的較長軸係平行於奈米棒的偏極化軸。非等向性粒子120係選定成沿著相應之尋常及異常軸皆具有折射率,使得沿著一軸,折射率與聚合物基質140者匹配;而沿著另一軸(非等向性之軸),粒子120及基質140的折射率不匹配。此導致沿著與奈米棒之對齊平行的較佳軸(x軸)而偏極化的光有效率地散射。沿著正交的軸(例如y軸),粒子及主體基質之折射率係匹配,所以沿著此軸而偏極化的光係透射穿過膜並受全內反射所困。因此,在此配置中,對於沿著偏極化軸的光存在著折射率之不匹配,而對於正交的軸,折射率係匹配。主體基質及分散之粒子的折射率在匹配方向上相差小於0.03、更佳地小於0.02、最佳地小於0.01。主體及分散相之折射率在不匹配方向上較佳地相差至少0.03、更佳地至少0.1、最佳地至少0.2。
在如上述之兩配置中,沿著對齊之奈米棒的偏極化軸而偏極化的光分量因分散之粒子及主體基質之間的折射率不匹配而散射。垂直於偏極化軸而偏極化的光係因二相之間的折射率匹配而透射穿過膜。此導致偏極化光從偏極化光源之有效率的出耦合。分散相可包含非等向性之散射體,像是聚合物纖維或長形的聚合物粒子,或替代地,像是無機非等向形狀之粒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奈米棒埋置於非等向性散射體內部。
如以上指出,已知各種偏極化散射技術。此等者係描述於例如以下專利公開案中:US 5,825,543、WO 2008/027936、US 7,278,775、及US 8,033,674。根據此等技術,較佳地,散射體的濃度高,亦即,在體積上5到15%,且更佳地在體積上15%到30%,且在所要求平面中的折射率不匹配係至少0.07。在如此膜中,對於入射於膜上的光,在與膜之介面上的折射角度係低於全內反射之臨界角度(基於司乃耳定律)。此意指未散射或弱散射的光穿透過膜的光徑約為膜厚度(數十微米)。基於此原因,散射體之濃度通常相對高,且即使在高度散射的光的情況中,光徑通常係在膜厚度的數倍內。
一些光散射、光折射及光困在膜內的特性係於圖4A-4C中示範。圖4A示意性地顯示光透射穿過膜/結構400,而圖4B及4C顯示由埋置在膜/層內之奈米棒所發射的光分量的傳播。圖4A顯示在空氣(n1 =1)中傳播並以角度θ1 撞擊在膜(n2 )上的光線401;如所示,光線在進入到膜後即以角度θ2 被折射。此折射之射線在具有折射率n 的膜內傳播,且在透射出膜外時再次被折射而以角度θ1 進入空氣。基於司乃耳定律,在一般情況中,當膜之折射率高於周遭環境者時,所有的入射射線係以小於全內反射至膜內的臨界角度的角度而被折射。圖4A亦顯示角度錐404,其指示由周遭環境進入膜的光線之可能角度範圍。以此等角度於膜內傳播的光線不受侷限且會出耦合離開該膜(假設係平行的介面)。所有在錐內的射線皆不會經歷全內反射而因此其在膜內的路徑約為膜厚度h之大小(下限為h而上限為~h/cos(θc ),例如對於帶有折射率1.5之通常的聚合物來說為~1.34*h)。
圖4B及4C顯示由位在膜內之奈米棒所發射的光分量之傳播路徑。此等圖式示範光學活性結構(膜)405,其包含由埋置在其中之奈米棒所形成的內部發射源。換言之,發射光(例如,紅色、綠色及可能地藍色波長)發源自埋置於光學活性結構中的發射性奈米棒。因此,由奈米棒發射的光線410以大於及小於TIR之臨界角度的不同角度撞擊膜-空氣介面。以小於全內反射之臨界角度抵達介面的光分量從膜被提取。然而,起因於來自奈米棒之發射光的本質,大部分的光線(像是射線430)以大於全內反射之臨界角度的角度撞擊到介面上並被困在膜內。因此,顯著部份的發射光可能受困在膜內,且可能需要適合的提取元件來使膜的作用最佳化。如以上所指出,所提出的技術及所用的光學活性膜/層提供用於有效率的光提取之散射體或表面特徵部的適當配置而避免能量損失。
一般來說,由奈米棒所發射的光線之大多數者受到全內反射的影響,其意指大部分的光線所具有的路徑長度約為膜長度L的~1-1.5倍。因此,可將散射體濃度明顯減少,因為散射的機率與路徑長度及散射體在膜內之分佈密度的乘積成正比。因此,對於在膜內沿著具有約膜長度(L)的長度之路徑傳播的光線而言,可在散射體濃度在體積上低於5%、且更佳地在體積上低於1%、且再更佳地在體積上低於0.5%的情況下達成充分的光散射。
替代地,在使用展現小於0.07之折射率不匹配(其因而在單一粒子的程度上會展現較小的散射機率)的粒子時,可維持高散射粒子濃度。舉例來說,對於尺寸約1μm之散射體及介質折射率n=1.5的情況而言,使用n=1.57之散射體的散射截面積為2.8μm2 。然而,在散射體之折射率減少至1.53(Δn=0.03,而非Δn=0.07)的情況下,散射截面積減少5倍至0.55μm2 。因此,應注意,散射體及基質之間在折射率上的不匹配愈小,散射體的濃度要愈高。
在一些實施例中,散射粒子可能遠大於所發射光的波長,例如在尺寸上超過10微米。在示範於圖3的配置中,奈米棒及非等向性散射體在光學活性結構內係平行於彼此而對齊。對於此配置而言,由於來自奈米棒的發射圖案為非等向性(與偶極輻射圖案相似),因此奈米棒之發射光線的散射機率及奈米棒之發射光線與散射粒子交互作用的機率增加。此係示範於圖5A,其顯示從埋置於光學活性結構1300中之單一奈米棒1310所發射的光與實質上平行於該奈米棒而對齊之較大型的非等向性散射體1330的交互作用。來自奈米棒的輻射輸出在空間分佈上通常類似偶極。因此,從奈米棒所發射且傳播於層內的光1320因為散射體1330在此方向上之較大的截面積(K X d)而可能具有較大之被散射體1330散射的機率。此效應對於低散射體濃度(例如在體積上低於1%)而言係突顯的。奈米棒及非等向性散射體係垂直於彼此而取向的相反情況係顯示於圖5B,其顯示來自埋置於光學活性結構1350中之單一奈米棒1360的發射光與垂直於該奈米棒而對齊之較大的非等向性散射體1380的交互作用。來自奈米棒1360的偶極輻射1370具有較小之被散射體1380散射1390的機率,因為其截面積較小(~π(d/2)2 ))。與對於「平行」配置而言相似,此效應對於低散射體濃度(例如在體積上低於1%)而言係突顯的。
參考圖6,其顯示顯示裝置200之範例。裝置200與以上指出之讓與給本申請案之受讓人的公開案WO 2012/059931中所揭示者大致相似,且利用背光照明單元。背光單元包含升能光源204及光學活性結構202。系統200可大致上分成顯示部201(像素排列)及背光部203,顯示部201係用以提供輸出光之理想的空間調節以藉此對觀看者顯示影像,背光部203係用以產生實質上均勻且白/多色之照明。光學活性結構202係較佳地配置成發射在期望之色溫的多色光。可將像素排列201配置成LC面板205,LC面板205在該LC面板之輸出處與偏極部206相聯合。顯示裝置200亦可包含彩色濾光部216。此外,顯示裝置通常亦可包含額外的偏極部207,額外的偏極部207係位於發光部之輸出處且通常係為了獲得乾淨的偏極化狀態(亦即,阻擋可能因不對齊及因奈米棒以有限之偏極化比率發射光的事實而由奈米棒產生之具有所不欲之偏極化狀態的光分量)而設置。顯示裝置200亦可包含在空間上使光分佈均一化並可光學附接於光學活性結構202的擴散部208;可用以藉由將光回收而改善亮度的增亮膜(BEF)210、或反射偏極部(例如,雙重增亮膜DBEF)212;並可包含適當地用以將來自光源及其它元件的一些升能光重新循環的反射部214。
應注意,擴散部208、BEF210、光源204及反射部212膜可能或可能不附接於彼此及/或顯示器的任何其它元件。亦應注意,當擴散部208係光學附接於活性層202時,擴散部208可藉由對活性層202內的光分量導入額外的散射並變化相應的傳播角度而用於從該層進行光提取。
可修改上述在背光單元中利用發射性奈米棒之顯示裝置以增加偏極化光的發射並改善其從光學活性結構的出耦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活性結構202係設置在光導部上方,而升能源(例如,藍光LED)係在該光導部之邊緣耦接至該光導部(亦即,邊緣照明)。升能光係從光導部出耦合並撞擊在偏極化光源上。在另一實施情況中,光學活性結構202係藉由折射率匹配層(例如具有1.4-1.5之折射率的光學膠)而光學耦接/附接於光導部。此係示範於圖7,其顯示使用奈米棒膜做為顏色轉換器之偏極化背光的示意繪圖。如所示,將升能源(例如藍光LED)500用作耦接於光導部505中的側照明光源。非偏極化升能光通過光導部並穿過中介之折射率匹配層510朝向包含對齊之奈米棒(例如藉由拉伸而對齊)、定義光學活性結構515的聚合物層傳播。奈米棒層係密封在阻障膜520中,阻障膜520保護結構515免於損傷(例如水氣及氧氣損傷)。層515包含對齊之奈米棒,該等對齊之奈米棒係配置成發射在選定波長範圍內之實質上偏極化的光(例如綠光及紅光),同時容許藍色升能源的部份透射。應注意,亦可將光學活性結構515配置成發射在與藍色相關聯的波長範圍、及額外之選定範圍內的光以提供期望的色溫。在如此配置中,升能光可具有藍、紫及/或UV光譜,且可使用額外的一或更多波長選擇性濾光部。
藉由光學活性層515所發射的偏極化光通過偏極性保留擴散部530以在到達液晶之前改善背光的顏色及亮度均勻性(強度分佈)。此外,可在光導部505的後表面上設置反射層540,且反射層540可協助回收可能由包含對齊之奈米棒(例如藉由拉伸而對齊)的聚合物層515所向後發射的光。由背光單元發射的偏極化光通過底部偏極部(可選的),然後至液晶晶胞550。
此背光單元配置係較佳地配置成去除光導部505及光學活性結構515之間的空氣間隙,使得升能光從光導部至光學活性結構515內的出耦合得以增加(因為全內反射減少)。此配置明顯增加在光學活性結構內之升能光的強度,使得來自奈米棒的發射光顯著增加。此外,系統的背光單元及顯示部份係配置成維持通過其中的光的偏極性。為達此目的,如圖6及7中所示之不同層的選擇、及其間之介面的配置係根據每一層的偏極化透射特性來進行。較佳地將顯示系統的層取向成使得不同層的雙折射軸(假如存在的話)係與所發射光之偏極化方向對齊、或與所發射光之偏極化方向垂直。此係為了去除、或至少明顯減少光偏極性旋轉,該光偏極性旋轉係起因於由所不欲之雙折射軸所造成的光徑上的變化。
根據本發明之背光單元的一些其它實施例/配置,光學活性結構係直接附接於液晶晶胞。此係示範於圖8,其顯示供顯示裝置使用的光學疊堆。在此範例中,升能光源(例如藍光LED)600係用作光學耦接於光導部610內的側照明光源,光導部610係用以將升能光朝光學活性結構/膜傳輸。非偏極化升能光615通過光導部610並朝偏極性保留擴散部膜620傳播,偏極性保留擴散部膜620可位在光導部及光學活性膜630之間以改善升能光之均勻性。此係為了將升能光的強度分佈最佳化,而因此亦將所發射光之強度分佈最佳化。在此範例中,光學活性結構包含密封在阻障膜640中之對齊的奈米棒層630,阻障膜640保護對齊之奈米棒層630免於水氣及氧氣損傷。升能光615激發奈米棒層630,奈米棒層630發射通常與升能光不同之一或更多波長範圍的偏極化光635(例如綠光及紅光)。一般來說,一部分的升能光615可能透射穿過光學活性層630而可被用作照明單元之輸出。替代地,例如在UV升能光的情況中,升能光之透射部份可能被波長選擇性濾光部層阻擋。阻障膜640係藉由折射率匹配附接層650直接附接至底部偏極部655及液晶晶胞660。額外的彩色濾光部層670可位在液晶層660之上游或下游。彩色濾光部層670包含與液晶層660之像素對齊之波長選擇性濾光部,俾以實現顯示器之不同像素之間的顏色變化。又,一些配置的光學疊堆可能利用位在液晶層660之下游、但可能在彩色濾光部層670(當使用時)之上游或下游之額外的擴散層680。通常使用額外的擴散層680以藉由提供裝置之每一像素的均勻照明而改善顯示品質。可藉由設置於光導部610之後表面上以將從光學活性層630向後發射的光重新導向的反射層570來進行後向光的回收。因此,反射層570藉由避免、或至少減少由向後方傳播的光分量所造成的損失來增加照明效率。
因此,在此情況中,升能光615(例如藍光)被光導部610引導,並通過偏極性保留擴散部膜620而改善光均勻性且使得從光導部輸出的光偏折到向前的方向上。來自偏極化光源630的偏極化白光635通過折射率匹配層650而直接進入液晶660晶胞之底部偏極部655。反射層570係較佳地設置於光導部610的後方,俾以回收由奈米棒層630向後發射的光。
應注意,所有以上示範之配置及技術通常係為了有效提取來自光發射結構/層的偏極化發射光並將該發射光引導成在期望方向上(朝向觀看者)傳播。無論光學活性層相對於光導部(假如有的話)的相對位置為何,本發明的技術同樣可搭配光發射之光學活性結構而使用。應注意,升能光可透過在專用的光導部內傳播、以及藉由光的自由傳播而被引導至光學活性層。此外,當使用光學活性膜時,其通常可位於光導部的邊緣、或光導部的上方。
亦可將供升能光使用的光導部配置成用於散射被發射的光以藉此減少其困陷並提供在期望波長範圍內的有效率照明。因此,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偏極化背光亦可藉由側發光式照明構造(舉例來說,如相同受讓人之先前的專利公開案WO 2012/059931中所述,藉由將包含對齊之奈米棒(例如藉由拉伸而對齊)的聚合物層設置於升能光源(邊緣發光式)附近、該升能源及光導部邊緣之間)而獲得。
此配置係示範於圖9,其示意性地顯示使用設置在光導部710邊緣之包含奈米棒的條帶730(具有對齊之奈米棒)的如此偏極化背光單元。升能光源700係用作邊緣照明光源。來自光源700的升能光撞擊在(做為光學活性層/膜之)條帶730上並激發奈米棒發射一或更多預定之波長範圍的光。包含奈米棒之條帶730係位在升能光源700及光導部710之間,並且係配置成使得由條帶730中的奈米棒所發射的光係從條帶輸出而被耦合至光導部710內。奈米棒膜730係較佳地被密封在(基於玻璃或聚合物之)透明的阻障介質740中,阻障介質740係用以保護奈米棒膜730免於損害,例如氧及/或水或額外的材料。
來自奈米棒條帶之偏極化光係耦合至光導部710內,並在波導內傳播而朝向光學疊堆出耦合。可利用於波導上所創造之格柵或類似格柵的圖案、如以上參考圖2及3所描述之位在波導內的散射體、及/或藉由附接至波導之偏極性保留擴散部780將發射之偏極化光出耦合。此外,如此偏極性保留擴散部780可用以在背光抵達液晶晶胞770之底部偏極部(可選的)之前改善背光的顏色及亮度均勻性。與圖8之範例相似,反射層570係較佳地設置在光導部710的後表面以回收光。如所示,光導部710可較佳地引導在一或更多波長範圍之發射光、及在一些情況下之一部分的升能光並使其出耦合,圖中以735R、735G、及735B示範三如此波長範圍。
在一些配置中,可將包含奈米棒之條帶730光學黏合至光導部710的邊緣以改善光的耦合。此可利用折射率匹配黏著劑(例如具有適合之折射率的光學膠)、以及利用適合的光學組件且亦藉由接觸點的妥善設計來達成。一般來說,將條帶730設置於光導部上,而對齊軸係垂直於光導部邊緣,或更佳地,對齊軸係平行於光導部邊緣。
從光導部710輸出的光的偏極化程度可藉由使用與標準射出成型之PMMA光導部不同之由非雙折射性聚合物混摻物所製成的光導部來改善。Koike教授示範了如此有效率之偏極性維持的光導部[optical reviews,Vol 19(6),415-418 (2012)]。其它可使用之用以完成非雙折射性光導部的技術涉及不在聚合物鏈內造成取向的處理方法,例如,澆鑄、或以慢速對聚合物進行擠壓成型、或雙軸拉伸。
在一些其它的配置中,具有狹窄之角度分佈的偏極化光可利用如描述於例如美國專利第6,746,130號中的光控制膜來獲得,在此藉由參照此非限制性範例將該專利案併入。更確切來說,來自偏極化光源條帶的光係耦合到設計成使大部分的光以大角度出耦合、而非使光在向前方向上出耦合的光導部內。在光導部上方設置特殊設計之倒反的稜鏡片,且該稜鏡片係附接至光導部的輸出面。倒反的稜鏡片有效率地重新引導從光導部輸出的光並將光的傳播路徑偏折以使光在向前方向上朝LC晶胞傳輸。然而,根據本技術,倒反之稜鏡片較佳地可基於非雙折射性之聚合物基底。
如以上所指出,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可將光學活性結構、以及整個偏極化光源單元配置成膜疊堆。在這方面,應注意以下者。一般來說,來自偏極化光源的光可通過偏極性保留擴散部以改善由背光單元輸出之被發射的偏極化光的顏色均勻性及亮度均勻性。常見的背光擴散部包含埋置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中的散射粒子(像是二氧化鈦、硫酸鋇、壓克力珠或空氣孔隙)。如此高度擴散性的膜引發使通過其中的光完全去偏極性的光散射。因此,為了提供保持偏極性的疊堆,背光單元可能需要使用偏極性保留擴散部以維持所發射光的偏極性。為達此目的,光學疊堆較佳地可利用表面式擴散部。如此表面式擴散部需基於表面結構(像是引發表面粗糙度之微透鏡或其它表面特徵部)加以仔細設計,俾使通過的光散射、同時去除、或至少明顯減少起因於光散射之偏極性的旋轉及損失。較佳地,擴散部層係基於帶有表面散射特徵部之無雙折射性、或低雙折射性聚合物基底。如此聚合物基底可由以下之一或更多者形成:聚丙烯酸酯(例如PMMA)、聚碳酸酯(PC)、環烯烴共聚合物(COP)或三醋酸纖維素(TAC)。
在典型的配置中,偏極化光源(包含光學活性結構)係設置在用以將光從升能光源引導至光學活性層的光導部上方。一般來說,升能光係在光導部的邊緣之一或更多者處耦合至光導部(亦即,邊緣照明),且係從光導部之頂面出耦合而撞擊在光學活性結構上。額外的光學膜(像是稜鏡膜、增亮膜(BEF)或反射偏極部(像是雙重增亮膜(DBEF))可用於有效率的光回收及亮度增強,且係位在光學活性結構/膜之上方或上游。
光學活性結構包含適當的奈米棒,該等奈米棒通常響應於升能光而在向前及向後方向上、且通常在不同的額外方向上發射光。因此,較佳地在光導部的背表面上設置一高度反射性的層,俾以回收向後發射的光並使其朝光導部返回。如此反射膜係較佳地配置成具有95%以上、且更佳地98%以上之反射度。反射膜亦可包括含有散射珠(壓克力、二氧化鈦或硫酸鋇)之高度擴散性的片材。替代地,可將反射膜配置成做為鏡面反射體的多層片材(例如可購自3M的ESR膜)。一般來說,反射膜/層可為任何反射體類型。然而應注意,反射膜較佳地可基於塗覆在基底(例如聚合物、塑膠)上的一或更多金屬層(例如,銀或鋁)。
一般來說,在如上述之用於保留光的偏極化性質之光重新導向(例如反射、導引、散射)光學元件方面應注意以下者。聚合物膜(通常用於光學疊堆)可能或可能不被配置成具有若干程度的雙折射性質。一部分的雙折射性通常為聚合物之本質特性,而適當的製造程序可能使雙折射性質增加及/或減少。更確切來說,一些適用於光學重新導向的聚合物(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具有明顯的雙折射性質。典型的聚合物操控可能變化主軸的方向及/或雙折射性位準。舉例來說,聚合物的拉伸可能改變平行或垂直於拉伸方向而偏極化的光的折射率。
以下為一些適用於根據本發明之顯示裝置或背光單元的光學疊堆中的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LROE)的已知範例:增亮膜(BEF),其經常在膜的一表面(BEF係以該表面面對LC層)上具有稜鏡形狀而將光重新導向至與膜垂直的期望方向,且亦使用光回收以產生此結果;倒反稜鏡膜(RPF),其具有面向光導部之稜鏡且係與特別設計之光導部一起使用;擴散部膜(例如光塑形擴散部(Light Shaping Diffuser,LSD® ,可購自Luminit)或特別調整之微擴散部(Tailored Micro-diffuser,TMD® ,可購自WaveFront Technologies),其具有用以將光重新導向的表面或體積性特徵部;光導部,其重新導向在邊緣處進入的光並將其重新導向於與光導部之表面垂直的方向上。應注意,在此所用之用語LROE、或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應被廣義解讀成指稱任何可用於光學疊堆且用以變化穿過其中之光傳播的光學元件。如以上所指出,如此變化可包含光的反射、折射及擴散、以及光分量的吸收及再發射。
然而應注意,一般來說,具有雙折射性質之光學疊堆的LROE、或任何其它層可能在通過其中之光的偏極性上造成變化。更確切來說,LROE之雙折射性質就主軸之取向相對於所發射光之偏極化方向而言並非均一。應注意,在習知、市售之基於LC的顯示裝置中,層之均一的雙折射性僅具低重要性,因為背光並不具有明確的偏極性,而是使用一或更多偏極部而被偏極化。因此,針對本發明之目的通常不適合將一般存在的LROE組件用於偏極性維持的膜疊堆中,因為通過其層中之光的偏極化狀態及/或取向可能被改變。
本發明提供一新穎配置之光重新導向結構,其利用特別設計的光學元件,該光學元件係用以藉由適當選定之折射性特徵部的折射而將光重新導向。如此折射性特徵部可例如與光學元件的表面幾何形狀、以及合適的散射粒子(在擴散性元件的情況中)相關聯。經適當配置的光學元件能夠將入射在其上的光相對於光傳播的角度範圍而重新導向。舉例來說,光學元件可被配置成將具有大入射角的輸入光重新導向成具有較小角度範圍的輸出光。此效應可用以增加被引導至較小視角的光的強度,使得視線垂直於顯示器中心的使用者可觀看影像。替代地,可使用相反的變化型為觀看者提供更廣的角度選擇。如所指出,可利用LROE膜之適當的表面幾何形狀/形狀變化來配置如此光學元件。如此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係示範於圖10A-10B,其顯示具有預定之表面特徵部以進行偏極性保留之光重新導向的雙折射性重新導向膜800。可將如此膜配置成例如增亮膜(BEF)。圖10A為例如配置成BEF之雙折射性重新導向膜800的示意顯示。重新導向膜800係配置成在支撐層840上具有複數稜鏡(或類似稜鏡)之特徵部830。表面特徵部830沿著選定成與支撐層840之光學軸(雙折射光學軸)平行或垂直之預定軸延伸。圖10B顯示帶有表面特徵部(鉛直線對應稜鏡之尖端)830之光重新導向膜800的頂視圖。亦顯示於圖10B的是重新導向膜800之快軸810及慢軸820的方向,其標誌層840之二主要軸的方向。
尤其是,應注意表面特徵部830係較佳地配置成沿著一預定軸延伸,使得該預定軸係平行於重新導向膜800之層840的主要軸之一者,亦即,平行於快軸810或慢軸820。在表面特徵部的材料具有不可忽略之雙折射性的情況下,表面特徵部830係較佳地配置成使特徵部的預定軸亦與表面特徵部材料/層之快/慢軸對齊。應注意,儘管圖10B顯示表面特徵部830平行於重新導向膜800之慢軸820延伸,在表面特徵部830平行於快軸810延伸的情況下通常亦獲得類似的效果。
可使用稜鏡830之角度、寬度及高度、以及LROE800之其它部份的不同設計來提供期望之光的重新導向。應注意,可將表面特徵部830配置成稜鏡或類似稜鏡的特徵部,例如具有取代習知的稜鏡銳利尖端之弧形尖端的「修改之稜鏡」、或任何提供期望之光重新導向的其它類型之特徵部。亦應注意,本發明之光學元件係配置成使其表面特徵部係以相對於支撐層840之雙折射性之慢軸及快軸的預定角度關係而對齊。一般來說,可將本發明之LROE膜配置成具有以下性質之一或更多者:
可將LROE膜配置成具有「零-零」雙折射性質,亦即,將膜材料製備成不具雙折射性、或慢軸及快軸具有相似的折射率(例如,像Koike等人[10]所述)。
可由低程度雙折射性材料(像是TAC(三醋酸纖維素))配置LROE膜(例如,像[14]中所述)。額外的低雙折射性聚合物可包含環烯烴共聚合物(CO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碳酸酯(PC)。
LROE膜可由對沿著快軸及慢軸(例如圖10A、10B之810及820)具不同偏極化的光具有有差異之遲滯性質的膜而製成。雙折射性質在整個膜各處皆為均一。特別是,該膜係對齊成使得雙折射性之較佳軸係沿著長形特徵部之長軸方向或垂直於此軸。
應注意,LROE可具有上述配置之任一者。此外,亦可利用增加之個別的膜來配置LROE,該分開的膜被選定及對齊以補償雙折射軸對齊上的不平衡/角度變化。一般來說,配置如此補償膜並將其對齊以平衡由LROE膜所引發、在沿著LROE膜之快軸及慢軸而偏極化的光分量(尋常及異常偏極化狀態的光)之光徑方面的遲滯。此係示範於圖11,其顯示帶有表面圖案且設置在外部層910之上方的LROE膜900,外部層910係用以平衡具所選定之偏極化狀態的光之光徑。補償膜910係配置成具有雙折射性質,該雙折射性質係預先選定以針對通過該二膜之組合的光補償LROE雙折射性。為達此目的,膜910係選定成使得當其結合LROE 900使用(亦即,與其堆疊)時,該雙膜組合提供零、或接近零雙折射性、或取向成具有與奈米棒方向平行或垂直對齊之雙折射性。
亦應注意,儘管本發明係就光重新導向膜來示範,然而亦可能針對根據本發明之光學疊堆中的不同膜/層而偏好使用如上述之適當的雙折射性對齊以及補償膜。亦應注意,為了提供在能量上有效率的顯示系統(亦即,利用最少能量之高亮度顯示器),將光學疊堆配置成保留通過其中之光的偏極性。更確切來說,光學疊堆的不同層/膜(包含光學活性層、光導部、LC面板配置、擴散膜等)係較佳地配置成藉由適當選定雙折射性質及快/慢軸相對於發光性奈米棒之對齊軸的對齊來維持偏極性。如以上所指出,此可分別或以任意組合方式使用上述之「零-零」、低雙折射性及補償膜而達成。此外,應注意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光學疊堆之不同層配置成做為供該疊堆之其它層用的補償膜。
因此,一般來說,實際上可將根據本發明之一些實施例的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或光學疊堆之任何其它層(光學活性膜、光導部、擴散部)配置成選擇性雙折射LROE(SBLROE),亦即,如此膜/元件並不將通過(與其交互作用)的光去偏極化且不旋轉光的偏極化。如此偏極性維持性質係藉由將SBLROE之慢軸或快軸相對於電場或磁場向量之偏極化方向適當對齊而提供。因此,當光的偏極化軸係平行於SBLROE之快/慢軸時,偏極化方向係實質上不被旋轉、或僅部份被旋轉。本發明之SBLROE光學疊堆可有利地用於LCD背光模組之光學疊堆中。
在這方面,參考圖12,其顯示具有主動光調節模組1002及背光單元1004之LCD裝置1000。LCD裝置1000係配置成包含反射鏡1104、光源1204(例如包含如上述之光導部)及偏極化光源膜1404(光學活性結構)的層狀疊堆。背光單元1004亦可包含位於光學活性層1404之上游者1304、或下游者1604之一或更多擴散層。此外,背光單元可包含一或更多增亮膜(例如1704及1804)、反射偏極部(例如雙重增亮膜DBEF,1904)以及用以濾除具有非理想波長的光(例如升能光)的一或更多波長選擇性濾光部1914。亦如上述,可將光學活性層1404附接至用以增加光從活性層1404之出耦合的光提取層1504。一般來說,背光單元1004的層之每一者係如上述配置成保留通過其中之光的偏極性。在這方面,通常將顯示裝置1000之以下元件視為LROE類別之元件:反射部1104、光導部1204、擴散部1304及1604、光提取層1504、BEF膜1704及1804。
應注意,儘管未明確顯示,背光單元1004亦可包含用以對選定之層(例如光學活性層1404、光源1204等)提供適當保護的一或更多阻障膜。
亦應注意,在一些實施例中,背光單元1004可包含以串接方式配置(亦即,一LROE設置於另一LROE之上方)之二或更多LROE。如此串接之LROE配置可用以進一步將光重新導向,俾以例如提供相對於由單層LROE所可提供者更廣的角度分佈。應注意,且亦於以上描述,每一LROE係較佳地配置成具有零或低雙折射性質(亦即,對通過其中的光引發減少的遲滯)、且/或使其雙折射光學軸平行或垂直於其它LROE之該者及所發射光之偏極化方向(奈米棒之對齊軸)。
再者,亦如以上所指出,如此零或低雙折射性、以及在雙折射性為無可避免之性質的情況下之快/慢軸的適當對齊對於背光單元1004之額外元件/層而言係通常較佳,俾以提供有效率的照明並避免損失。舉例來說,較佳地亦將在背光單元1004中用以在一或更多選定波長範圍中增強亮度的一或更多BEF元件配置成保留所發射光的偏極性。配置成埋置在基質中或沉積在基底上的奈米棒之光學活性結構1404係較佳地配置成使得當使用基質/基底及阻障層時,該基質/基底及阻障層的主要軸係與奈米棒的對齊軸對齊。
應理解可將類似之相關於雙折射性質的對齊用於運用具有如上述偏極化性質之照明(包含背照明及側照明)的其它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單元/裝置中所用的SBLROE可為光導部的形式,該光導部係用以接收從預定方向到達的偏極化光並將其發射在預定之(不同)方向上。可在光導部上方設置額外之不同形式的SBLROE,俾以提供額外的重新導向性質,像是擴散及增亮。
因此,本發明之光學疊堆、以及其被選定的膜/層(例如SBLROE、擴散層、光學活性層、波長濾器等)係配置成藉由去除、或至少明顯減少雙折射性質、且/或維持雙折射性之快/慢軸相對於被發射光的偏極化方向之對齊而維持通過其中的光的偏極性。如此光學元件及其疊堆可在需要偏極化照明及維持輸出光之期望偏極化方向以及要增加光的輸出方向性之各種應用中與偏極化光源一起使用、或用作偏極化光源之一部分。
如上述,光學活性結構、背光照明單元、以及相應的光學疊堆係較佳地配置成使得其光學構件之所有或一些者不具有、或至少具有減少的雙折射性質(亦即,引發最少的遲滯)。此外或替代地,光學活性結構及額外的層係較佳地取向成使得其主要軸(亦即,快軸或慢軸)係平行於被發射光的偏極化方向。亦應注意,用以對選定之元件(例如奈米棒或光學活性層阻障)提供適當保護之具有低光學活性或不具光學活性的膜/層-像是包覆膜及阻障膜(例如圖5及6中的元件520及640)-係亦較佳地配置成藉由去除/減少雙折射性質或至少藉由將快/慢軸適當對齊來維持偏極化。
以下描述由發明人所進行之本發明之選定實施例的實驗體現。   範例1
為了建構一背光單元,將對齊之奈米棒膜設置於光導板(厚板)的表面上,該光導板(厚板)係耦接於呈發射藍光之LED條(中央波長450nm,FWHM=20nm,邊緣發光式)的形式之升能光源。將基於銀塗層之高度反射性的片材設置於光導部的背表面,俾以將向後發射的光回收。
從奈米棒層輸出的偏極化光被導向通過偏極性維持擴散部(在此非限制性範例中使用可購自Luminit之LSDTM 全像擴散部,約30度)以改善亮度均勻性。
使用可購自Orafol Europe GmbH之Reflexite準直膜(RCF™)做為光重新導向膜。一特定的批次具有期望的雙折射性對齊軸,該雙折射性對齊軸係沿著光重新導向膜之稜鏡的面(facet)。此膜係設置成平行於奈米棒對齊軸或呈垂直對齊。在兩對齊中,來自奈米棒膜的偏極化本質皆被部份維持(達到1.6之偏極化比率)。偏極化比率為膜的偏極化表現的品質因素,且係藉由將偏極部以平行於棒的對齊軸及垂直於棒的對齊軸的方式置於膜的前方來量測。該二強度之間的比率為偏極化比率。本範例顯示偏極化被「部份保留」,因為偏極化比率從3改變至1.6。SBLROE膜使具有期望之偏極性的藍光增加56%,且使具有期望之偏極性的紅分量增加46%。
此係顯示於圖13,其顯示藉著使用SBLROE所獲得之向波導前方發射之經改善的光的實驗結果,此實驗係以單色(紅色)膜來演示。此等結果對應在來自背光的光通過偏極部、而該偏極部的傳送軸平行於光學活性膜之主要偏極化軸的情況下的實驗。做此事係為了獲得更完整的光的偏極化性質。應注意,儘管並未維持3的偏極化比率值,然而1.6之偏極化比率位準與使用將光完全去偏極化的BEF(偏極化比率等於1)相比提供額外之23%的光。   範例2
為了建構一背光單元,將對齊之奈米棒膜設置於光導板(厚板)的表面上,該光導板(厚板)係耦接於發射藍光的LED條(中央波長450nm,FWHM=20nm,邊緣發光式)。將基於銀塗層之高度反射性的片材(可購自Oike之「BL膜」)設置於光導部之背表面,俾以將向後發射的光回收。
使用帶有160μm間距及具有90度角之稜鏡的稜鏡膜做為光重新導向膜。選擇帶有非雙折射性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基底(造成小於25nm之遲滯的250微米基底)的一特定膜。此膜係設置成平行於奈米棒對齊軸或呈垂直對齊。在兩對齊中,所獲得的偏極化比率為2。與使用基於雙折射性聚合物基底之稜鏡膜所獲得之10-40%增加相比,LROE膜使綠光及紅光增加60-80%。圖14中顯示比較。此圖顯示LROE基底在偏極化光之提取效率上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改善的光發射(所發射之紅及綠光分量的總和與在無BEF的情況下之膜發射的此總和相比;在圖中,y軸係呈百分比%單位),該光發射係平行於奈米棒之對齊軸並朝向由帶有完全相同之稜鏡結構且以不同聚合物材料做為基底之LROE(稜鏡膜)而獲得之波導的前方。基於非雙折射性PMMA基底之LROE與展現雙折射性之聚碳酸酯(PC)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基底相比展現改善的效率。應注意,所有在此使用的BEF膜具有完全相同的稜鏡結構。
因此,如以上所述,本發明提供基於光學活性結構之偏極化發射的新穎偏極化光源並利用在被發射光的路徑中的光學元件的適當配置,該光學活性結構包含對齊之發射性奈米棒。本發明之偏極化光源係配置成使如期望般偏極化的光的發射最大化,及使該如期望般偏極化的光在偏極化狀態被維持的情況下從光學活性結構的出耦合最大化。
100‧‧‧光源裝置 102‧‧‧光學活性結構 104‧‧‧升能單元 106‧‧‧光升能源 108‧‧‧光導部 110‧‧‧擴散層 112‧‧‧擴散部 120‧‧‧散射粒子 130‧‧‧奈米棒 140‧‧‧基質 200‧‧‧裝置 201‧‧‧顯示部 202‧‧‧光學活性結構 203‧‧‧背光部 204‧‧‧光源 205‧‧‧面板 206‧‧‧偏極部 207‧‧‧偏極部 208‧‧‧擴散部 210‧‧‧增亮膜 212‧‧‧反射偏極部 214‧‧‧反射部 216‧‧‧彩色濾光部 400‧‧‧膜/結構 401‧‧‧光線 404‧‧‧角度錐 405‧‧‧光學活性結構(膜) 410‧‧‧光線 430‧‧‧射線 500‧‧‧升能源 505‧‧‧光導部 510‧‧‧折射率匹配層 515‧‧‧光學活性結構 520‧‧‧阻障膜 530‧‧‧偏極性保留擴散部 540‧‧‧反射層 550‧‧‧液晶晶胞 570‧‧‧反射層 600‧‧‧升能光源 610‧‧‧光導部 615‧‧‧升能光 620‧‧‧偏極性保留擴散部膜 630‧‧‧光學活性層 635‧‧‧偏極化光 640‧‧‧阻障膜 650‧‧‧折射率匹配層 655‧‧‧底部偏極部 660‧‧‧液晶層 670‧‧‧彩色濾光部層 680‧‧‧擴散層 700‧‧‧光源 710‧‧‧光導部 730‧‧‧條帶 735B‧‧‧波長 735G‧‧‧波長 735R‧‧‧波長 740‧‧‧阻障介質 770‧‧‧液晶晶胞 780‧‧‧偏極性保留擴散部 800‧‧‧重新導向膜 810‧‧‧快軸 820‧‧‧慢軸 830‧‧‧表面特徵部 840‧‧‧支撐層 900‧‧‧LROE膜 910‧‧‧外部膜 1000‧‧‧裝置 1002‧‧‧主動光調節模組 1004‧‧‧背光單元 1104‧‧‧反射鏡 1204‧‧‧光源 1300‧‧‧光學活性結構 1304‧‧‧擴散部 1310‧‧‧奈米棒 1320‧‧‧光 1330‧‧‧散射體 1350‧‧‧光學活性結構 1360‧‧‧奈米棒 1370‧‧‧輻射 1380‧‧‧散射體 1390‧‧‧散射 1404‧‧‧偏極化光源膜 1504‧‧‧光提取層 1604‧‧‧擴散部 1704‧‧‧增亮膜 1804‧‧‧增亮膜 1904‧‧‧雙重增亮膜 1914‧‧‧濾光部 h‧‧‧膜厚度 L‧‧‧膜長度 Lem‧‧‧發射光 Lp‧‧‧升能光 ne‧‧‧折射率 no‧‧‧折射率 ns‧‧‧折射率 n1‧‧‧折射率 n1e‧‧‧折射率 n2‧‧‧折射率 n2e‧‧‧折射率 n1o‧‧‧折射率 n2o‧‧‧折射率 θc‧‧‧臨界角度 θ1‧‧‧角度 θ2‧‧‧角度
為了更佳地理解在此所揭示之標的並示範其在實際上可如何實施,現在將參考隨附圖式而以非限制性範例的方式描述實施例,在該等隨附圖式中:
圖1示意性地顯示基於光學附接至光學活性層之擴散部的偏極化光源裝置,該光學活性層包含奈米棒;
圖2及3以個別的方式顯示本發明之光學活性結構之配置的二範例,其中對齊之發射性奈米棒係埋置在主體基質中並與散射粒子混合;
圖4A到4C示意性地顯示使用與對齊之奈米棒混合的散射粒子之原理,其中圖4A顯示入射在不含散射體之膜上的外部光的光傳播模式及帶有小於全內部反射之臨界角度的角度之光線錐,而圖4B及4C顯示由本發明之光學活性結構內部之奈米棒所發射的光線之光傳播模式;
圖5A及5B顯示從埋置在光學活性結構中的單一奈米棒所發射的光與實質上平行於奈米棒之長軸(圖5A)及垂直於奈米棒之長軸(圖5B)而對齊之較大型非等向性散射體的交互作用模式;
圖6顯示利用根據本發明所配置的背光單元之LCD裝置的範例;
圖7顯示偏極化背光單元之示意圖,該偏極化背光單元使用奈米棒膜做為顏色轉換器並將光學活性結構直接附接於光導部;
圖8示範本發明之背光單元將光學活性結構直接附接於液晶晶胞的配置;
圖9示意性地顯示包含奈米棒的條帶係設置於光導部的邊緣之本發明的偏極化背光單元;
圖10A及10B顯示適用於本發明之BEF的範例;
圖11示範適用於本發明之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LROE),其中使用具有雙折射性質的外部層而針對通過二膜之組合的光補償LROE雙折射性;
圖12示意性地顯示具有主動光調節模組及本發明之背光單元的LCD裝置;
圖13顯示具有對齊之發射紅光的奈米棒的偏極化光源之範例的發射光強度的實驗結果,其中量測由偏極化光源所傳輸之藍升能光的強度及由對齊之奈米棒所發射之紅光的強度,而針對僅有含奈米棒層的情況(圖中左側)、及在該含奈米棒層前方使用雙折射軸與奈米棒之對齊軸對齊的特殊BEF的情況(圖中右側),偏極部之較佳的偏極化平面係平行於奈米棒而對齊;及
圖14顯示利用對齊之發射紅光及發射綠光的奈米棒之混合物的偏極化光源之範例的發射光強度的實驗結果,其中針對偏極部之較佳的偏極化平面係平行於奈米棒之對齊軸而對齊、及BEF膜係由不同聚合物材料PET、PC及PMMA所組成的情況量測紅光及綠光的總強度。
100‧‧‧光源裝置
102‧‧‧光學活性結構
104‧‧‧升能單元
106‧‧‧光升能源
108‧‧‧光導部
110‧‧‧擴散層
112‧‧‧擴散部
Lem‧‧‧發射光
Lp‧‧‧升能光

Claims (30)

  1. 一種偏極化光源,包含:至少一光學活性結構,包含:配置成響應於激發升能場而發射一或更多波長的光的複數奈米棒,該複數奈米棒包含與預定之對齊軸對齊的奈米棒,以產生期望的偏極化方向之發射光;及複數散射粒子,用以增強輸出;及一光導向組件,包含在由光發射結構所發射之光的光徑中的一或更多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該一或更多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之每一者係用以影響與該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交互作用之光分量的傳播方向,而實質上不影響該光分量的偏極性,該光導向組件因而用以藉由將輸出光的偏極性及強度分佈最佳化而增強由該光發射結構所發射的光的輸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一或更多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包含以下之至少一者:光回收光學元件、反射層及擴散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一或更多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包含相對於該複數奈米棒之對齊軸而對齊的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使得該等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之雙折射性的主要軸係實質上平行或實質上垂直於發射性之該等奈米棒的對齊軸,藉以保留通過該一或更多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之發射光的偏極化特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一或更多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包含配置有低雙折射性之至少一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該低雙折射性定義實質上不超過100nm之遲滯因子以藉此保留所發射光之偏極化特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配置有低雙折射性之該至少一光重新導向光學元件具有實質上不超過50nm之遲滯因子。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光學活性結構包含主體基質,該複數奈米棒係埋置於該主體基質中,且其中該光學活性結構係用以增加從該等奈米棒所發射的光的輸出、同時實質上維持所發射光的偏極化特性。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光學活性結構更包含與該複數奈米棒混合且係埋置於該主體基質中的該複數散射粒子,該等散射粒子相對於該主體基質具有不同的雙折射性質。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主體基質係由具有該主體基質之零或相對低雙折射性質的等向性材料組成所形成,而該等散射粒子係配置有預定之非零雙折射性質。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與該主體基質之材料組成的快軸及慢軸折射率之間的差異相比,該等散射粒子具有零或相對低的雙折射性。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或9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散射粒子係用以針對具有垂直於該對齊軸之偏極化取向的光分量提供折射率匹配,而針對沿著該對齊軸而偏極化的光分量提供折射率上的不匹配。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光導向組件包含位於朝該光學活性結構傳播之升能光的光徑上的擴散部。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擴散部係光學附接於該光學活性結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或12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擴散部係配置有在50%及95%之間的混濁因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擴散部係配置有在80%及95%之間的混濁因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光導向組件包含位於從該光學活性結構傳播之所發射光的光徑上的至少一擴散層。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至少一擴散層之一者係光學附接於該光學活性結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至少一擴散層係配置有在50%及95%之間的混濁因子。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至少一擴散層係配置有在80%及95%之間的混濁因子。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更包含一光升能組件,該光升能組件係用以產生並引導用以激發該光學活性結構的該升能光,該光升能組件係配置成一直接背光升能光組件,沿著與該偏極化光源之光輸出方向實質上平行的軸而將該升能光引導至該光學活性結構上。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更包含一光升能組件,該光升能組件係用以產生並引導用以激發該光學活性結構的該升能光,該光升能組件係配置成一邊緣照明背光升能光組件,沿著與該偏極化光源之光輸出方向實質上垂直的軸而將該升能光引導至該光學活性結構上。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更包含一光導部,該光導部係用以自一升能光源接收該升能光並將該升能光朝該光學活性結構引導。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光學活性結構更包含一保護層結構,該保護層結構係用以對該光學活性結構提供機械支撐及應力保護及化學保護之至少一者。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保護層結構具有以下配置之至少一者:該保護層結構係取向成使得該保護層結構之主要軸係平行於該等奈米棒之該對齊軸;及該保護層結構係配置成引發低於100nm的遲滯。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2或23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保護層結構包含以下之至少一者:一透明包覆層、一阻障層及一機械支撐膜。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偏極化光源,其中該至少一光學活性結構及該光導向組件共同定義包含至少二層之光學疊堆配置,該至少二層係取向成使得該至少二層之雙折射性的主要軸係彼此平行,該光學疊堆因而實質上保留從該光學活性結構發射並通過該光學疊堆的光的預定偏極化性質。
  26.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先前請求項的任一者之偏極化光源、及用以變化該偏極化光源之輸出光的空間分佈之一空間調節單元,以藉此提供顯示影像。
  27. 一種光學疊堆配置,適用於照明裝置中,其中該光學疊堆配置包含一或更多層,該一或更多層係取向成使得該一或更多層之雙折射性的主要軸係彼此平行;該光學疊堆配置因而實質上保留通過其中的光的預定偏極化性質;且其中,該光學疊堆配置更包含一光學活性層,該光學活性層包含沿著平行於該光學疊堆配置之該主要軸的預定軸而對齊的複數奈米棒,且該光學活性層更包含複數散射粒子用以增強輸出。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之光學疊堆配置,更包含用以增加通過其中的光的均勻性之至少一擴散層。
  29. 一種用於顯示裝置中的背光單元,包含一升能光源及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或28項之光學疊堆配置。
  30. 一種顯示裝置,包含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9項之背光單元及用以變化所發射光之空間分佈的一空間調節單元,以藉此提供顯示影像。
TW104110814A 2014-04-02 2015-04-02 偏極化光源裝置 TWI6840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74008P 2014-04-02 2014-04-02
US61/974,008 2014-04-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6355A TW201606355A (zh) 2016-02-16
TWI684029B true TWI684029B (zh) 2020-02-01

Family

ID=53488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0814A TWI684029B (zh) 2014-04-02 2015-04-02 偏極化光源裝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10036921B2 (zh)
EP (1) EP3126903A1 (zh)
JP (1) JP6598121B2 (zh)
KR (1) KR20160140881A (zh)
CN (1) CN106133591A (zh)
TW (1) TWI684029B (zh)
WO (1) WO20151510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78453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Rolic Ag Fast generation of elements with individually patterned anisotropy
CN105527753B (zh) * 2016-02-14 2019-01-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照明设备
US10712480B2 (en) 2016-02-29 2020-07-14 Sensor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c. Light emitting device for emitting diffuse ultraviolet light
CN109313366B (zh) 2016-05-10 2021-11-05 香港科技大学 光配向量子棒增强膜
US20210108142A1 (en) * 2016-12-12 2021-04-15 Dic Corporation Polarized luminescent film
EP3631574B1 (en) * 2017-06-02 2021-11-24 Gentex Corporation Vehicle display assembly
JP7452969B2 (ja) * 2018-10-12 2024-03-19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偏光発光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装置
JP7429105B2 (ja) * 2018-10-12 2024-02-07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偏光発光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装置
CN209327741U (zh) 2018-10-26 2019-08-30 苹果公司 电子设备
US11061283B2 (en) * 2019-10-14 2021-07-1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Quantum rod transflective display with quantum rod block copolymer layer
EP4052310A1 (de) 2019-10-28 2022-09-0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polarisiert emittierenden leuchtdiode
WO2021102628A1 (en) * 2019-11-25 2021-06-03 Ipc Works Limited Light filter and the method thereof
RS20220432A1 (sr) * 2022-05-10 2023-11-30 Mandic Zeljko Svetlosno emitujući polimerni film i postupak njegovog formiranja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4713A (en) * 1988-12-27 1993-09-1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ptical film
US20030160917A1 (en) * 1999-08-17 2003-08-2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20120081782A1 (en) * 2010-09-30 2012-04-05 Reald Inc. Cleanable coating for projection screen
US20120292652A1 (en) * 2010-01-19 2012-11-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emitting device
WO2013046130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play backlight system
US20140009902A1 (en) * 2010-11-05 2014-01-09 Yissum Research Development Company Of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Ltd. Polarizing lighting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25543A (en) 1996-02-29 1998-10-2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Diffusely reflecting polarizing element including a first birefringent phase and a second phase
JP4011287B2 (ja) 2000-12-25 2007-11-2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光制御シート、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2003015133A (ja) 2001-04-27 2003-01-15 Citizen Watch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AU2003300756A1 (en) * 2003-12-31 2005-07-21 Telecom Italia S.P.A. Optical signal polaris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controller device
WO2006031545A1 (en) * 2004-09-09 2006-03-23 Fusion Optix, Inc. Enhanced lcd backlight
JP4618721B2 (ja) 2004-09-30 2011-01-2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光学素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偏光面光源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20070014020A1 (en) 2005-07-13 2007-01-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Low birefringent light redirecting film
US7499126B2 (en) * 2005-08-08 2009-03-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larizing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7784954B1 (en) * 2006-07-25 2010-08-31 Fusion Optix, Inc. Polarization sensitive light homogenizer
US20080055724A1 (en) 2006-08-30 2008-03-06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devices containing birefringent polymer fibers
JP5417684B2 (ja) * 2006-11-08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混合物、これを用いた光記録媒体、光電変換素子、光制限素子、及び光造形システム
JP4228026B2 (ja) * 2007-02-28 2009-02-2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および粘着剤付光学シート
US20100155749A1 (en) 2007-03-19 2010-06-24 Nanosys, Inc.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devices comprising nanocrystals
JP2010123464A (ja) * 2008-11-20 2010-06-03 Hitachi Displays Ltd 照明装置、光学シー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717949B2 (ja) 2009-01-26 2015-05-13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5753796B2 (ja) 2009-02-23 2015-07-22 イサム・リサーチ・デベロツプメント・カンパニー・オブ・ザ・ヘブルー・ユニバーシテイ・オブ・エルサレム・リミテッド 光学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およびその方法
WO2011092647A2 (en) 2010-01-28 2011-08-04 Yissum Research Development Company Of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Ltd. Phosphor-nanoparticle combinations
US20120113671A1 (en) 2010-08-11 2012-05-10 Sridhar Sadasivan Quantum dot based lighting
KR102098682B1 (ko) 2010-11-10 2020-05-22 나노시스, 인크. 양자 도트 필름들, 조명 디바이스들, 및 조명 방법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44713A (en) * 1988-12-27 1993-09-1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Optical film
US20030160917A1 (en) * 1999-08-17 2003-08-28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20120292652A1 (en) * 2010-01-19 2012-11-22 Panasonic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20120081782A1 (en) * 2010-09-30 2012-04-05 Reald Inc. Cleanable coating for projection screen
US20140009902A1 (en) * 2010-11-05 2014-01-09 Yissum Research Development Company Of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Ltd. Polarizing lighting systems
WO2013046130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Display backlight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40881A (ko) 2016-12-07
CN106133591A (zh) 2016-11-16
JP2017518604A (ja) 2017-07-06
US10268077B2 (en) 2019-04-23
EP3126903A1 (en) 2017-02-08
WO2015151092A1 (en) 2015-10-08
US10036921B2 (en) 2018-07-31
TW201606355A (zh) 2016-02-16
US20170031194A1 (en) 2017-02-02
JP6598121B2 (ja) 2019-10-30
US20180348563A1 (en) 2018-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4029B (zh) 偏極化光源裝置
KR102050612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5055398B2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9229149B2 (en) Optical constructions incorporating a light guide and low refractive index films
KR102050611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JP6073935B2 (ja) ボイドを含有する光学フィルムを備える光ガイド及び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用ブラックライト
US20140340865A1 (en) Display Backlight System
WO2017221993A1 (ja) 導光部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5182685A1 (ja) 波長変換部材、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1305312A (ja) 光学積層体
JP629401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8036586A (ja) 光学部材
WO2005026830A1 (ja)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038064A (ja) 積層偏光フィルム、偏光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2021909B1 (ko) 도광판과 이를 구비하는 면광원 장치와 이를 구비하는 평판 디스플레이
JP736168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2315475B1 (ko) 광학 부재
CN111176033A (zh) 带透明电极层的基材、调光薄膜和液晶显示装置
WO2020062569A1 (zh) 偏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1176032A (zh) 带透明电极层的基材、调光薄膜和液晶显示装置
TW202217403A (zh) 視角控制膜、背光單元及液晶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