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3756B - 車輛底盤 - Google Patents

車輛底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3756B
TWI683756B TW108103064A TW108103064A TWI683756B TW I683756 B TWI683756 B TW I683756B TW 108103064 A TW108103064 A TW 108103064A TW 108103064 A TW108103064 A TW 108103064A TW I683756 B TWI683756 B TW I68375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xes
carrying
frame
box
bea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03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8024A (zh
Inventor
洪翊軒
施秉宏
劉力凡
廖怡雅
田凱元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Priority to TW1081030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83756B/zh
Priority to US16/577,956 priority patent/US10870341B2/en
Priority to US16/682,916 priority patent/US11148519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3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3756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28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8024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種車輛底盤,包含一車架,及一承載裝置。車架界定一內部空間,並且可選擇性地被操作而在一第一展開狀態及一收合狀態之間變換。承載裝置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且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該承載裝置可被該車架帶動而變化,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承載裝置界定出一第一承載面,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該承載裝置界定出一面積小於該第一承載面的第二承載面。

Description

車輛底盤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車輛底盤,特別是指一種應用於電動車並可伸縮變換的車輛底盤。
現有電動車底盤通常是由汽油車底盤為基礎進行改良而來,由於底盤大小是固定的,因此電動車的車室空間也是固定的而無法變化。所以,現有電動車並無法滿足使用者針對不同使用環境及狀態而變化出不同車室空間的需求。此外,現有電動車通常是將電池模組安裝在座椅下方的空間或者是行李箱空間內,因此,當電池模組要維修或更換時,其拆卸或組裝較為複雜且不便,易耗費拆裝工時。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種能夠克服先前技術的至少一個缺點的車輛底盤。
於是,本發明車輛底盤,包含一車架,及一承載裝置。 車架界定一內部空間,並且可選擇性地被操作而在一第一展開狀態及一收合狀態之間變換。承載裝置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且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該承載裝置可被該車架帶動而變化,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承載裝置界定出一第一承載面,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該承載裝置界定出一面積小於該第一承載面的第二承載面。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承載裝置包括一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總成,及一可拆卸地連接該第一承載總成的第二承載總成,該第一承載總成可被該車架帶動而在一分開狀態及一閉合狀態之間變化,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第一承載總成在該分開狀態並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該第二承載總成安裝於該容置空間內且連接該第一承載總成並共同界定出該第一承載面,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該第二承載總成與該第一承載總成分離,該第一承載總成在該閉合狀態並界定出該第二承載面。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第一承載總成包含多個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及多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電池模組,該等第一承載盒可拆卸地相互連接,在該分開狀態時,該等第一承載盒相互分開並界定出該容置空間,在該閉合狀態時,該等第一承載盒相互連接在一起並界定出該第二承載面。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車架至少可沿一前後方向伸縮,該車架還界定至少一可對齊該容置空間的側開口,該第二承載總成包含至少一第二承載盒,及至少一可移離地組裝於該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電池模組,該第二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第二承載盒可沿一垂直於該前後方向的左右方向通過該側開口拆離該兩第一承載盒或組裝於該兩第一承載盒之間。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車架還界定兩個位於相反側且沿該左右方向相間隔的側開口,該第二承載總成包含兩個第二承載盒,及兩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兩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電池模組,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各該第二承載盒可通過對應的該側開口拆離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或組裝於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之間。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車架可同時沿該前後方向及該左右方向伸縮以在該收合狀態及該第一展開狀態之間變換,該車架呈方形並包括四個位於角隅處的殼件,該車架界定一可對齊該容置空間的端開口,該等第一承載盒數量為四個且可拆卸地分別連接於該等殼件,該第二承載總成還包含一第三承載盒,及至少一可移離地組裝於該第三承載盒內的第三電池模組,該第三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以及該等第二承載 盒之間,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以及該第三承載盒共同界定出該第一承載面,該第三承載盒可沿該前後方向通過該端開口拆離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或組裝於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之間。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等第一、第二電池模組及該第三電池模組電性連接且並聯在一起,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該等第一電池模組電性連接且並聯在一起。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各該第一承載盒包括兩個第一開孔單元,各該第一電池模組包括兩個分別穿設於該兩第一開孔單元的第一電極單元,各該第二承載盒包括三個第二開孔單元,各該第二電池模組包括三個分別穿設於該等第二開孔單元的第二電極單元,該第三承載盒包括六個第三開孔單元,該第二承載總成包含三個可移離地組裝於該第三承載盒內的第三電池模組,各該第三電池模組包括兩個分別穿設於對應的兩個該第三開孔單元的第三電極單元,其中一個該第三電池模組的該兩第三電極單元各自電性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二電池模組的其中一個該第二電極單元,其餘兩個該第三電池模組的各該第三電極單元電性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一電極單元,各該第二電池模組的其他兩個該第二電極單元各自電性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一電極單元。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各該第一承載盒包括多個沿該前後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軌,及多個沿該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滑軌,該等第一滑軌沿一垂直於該前後、左右方向的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該等第二滑軌沿該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每兩個相鄰的該第一滑軌之間形成一第一滑槽,每兩個相鄰的該第二滑軌之間形成一第二滑槽,各該第二承載盒包括多個沿該前後方向延伸且沿該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的第三滑軌,及多個沿該左右方向延伸且位於相反側並沿該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的第四滑軌,每兩個相鄰的該第三滑軌之間形成一第三滑槽,每兩個相鄰的該第四滑軌之間形成一第四滑槽,該第三承載盒包括多個沿該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相反側並沿該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的第五滑軌,每兩個相鄰的該第五滑軌之間形成一第五滑槽,各該第一、第三滑軌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五滑槽,各該第二滑軌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該第四滑槽,各該第四滑軌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二滑槽,各該第五滑軌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一、第三滑槽。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各該第一承載盒還包括一第一移動模組,及一第二移動模組,該第一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一滑軌及對應的該第一滑槽內,該第二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二滑軌及對應的該第二滑槽內,各該第二承載盒還包括一第三移動模組,及兩個位於相反側的第四移動模組,該第三移動模組設置於對 應的該第三滑軌及對應的該第三滑槽內,各該第四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四滑軌,各該第四移動模組及對應的該第二移動模組相配合並可被操作而作動,以使各該第二承載盒沿該左右方向移動而移離或組裝於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該第三承載盒還包括兩個位於相反側的第五移動模組,各該第五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五滑軌,各該第五移動模組及對應的該第一、第三移動模組相配合並可被操作而作動,以使該第三承載盒沿該前後方向移動而移離或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以及該等第二承載盒之間。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第一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一橫線圈,及多個第一立線圈,各該第一橫線圈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該第五滑軌的對應該第一滑軌上,該等第一立線圈位於該等第一滑槽內,各該第一滑槽內的該等第一立線圈沿該前後方向彼此相間隔排列,該第二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二橫線圈,及多個第二立線圈,各該第二橫線圈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該第四滑軌的對應該第二滑軌上,該等第二立線圈位於該等第二滑槽內,各該第二滑槽內的該等第二立線圈沿該左右方向彼此相間隔排列,該第三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三橫線圈,及多個第三立線圈,各該第三橫線圈及該等第三輸送滾輪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該第五滑軌的對應該第三滑軌上,該等第三立線圈位於該等第三滑槽內,各該第三滑槽內的該等第三立線 圈沿該前後方向彼此相間隔排列,各該第四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四橫線圈,及多個第四立線圈,各該第四橫線圈及各該第四立線圈設置於對應的該第四滑軌,各該第四橫線圈位於對應的該第二橫線圈上方,各該第四立線圈與對應的該第二滑槽內的該等第二立線圈其中之一對齊,各該第五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五橫線圈,及多個第五立線圈,各該第五橫線圈及各該第五立線圈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五滑軌,各該第五橫線圈位於對應的該第一、第三橫線圈上方,各該第五立線圈與對應的該第一滑槽內的該等第一立線圈其中之一對齊,該第一承載總成還包含多個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控制模組,各該第一控制模組用以控制該等第一橫線圈、該等第一立線圈、該等第二橫線圈,及該等第二立線圈通電以產生磁力,該第二承載總成還包含兩個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控制模組,及一組裝於該第三承載盒內的第三控制模組,各該第二控制模組用以控制該等第三橫線圈、該等第三立線圈、該等第四橫線圈,及該等第四立線圈通電以產生磁力,該第三控制模組用以控制該等第五橫線圈,及該等第五立線圈通電以產生磁力,該等第一、第三橫線圈與該等第五橫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相同,該等第二橫線圈與該等第四橫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相同,該等第一、第三立線圈與對應的該第五立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不同,該等第二立線圈與對應的該第四立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不同。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第一移動模組還包括多個第一輸送滾輪,該等第一輸送滾輪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五滑軌的對應第一滑軌上,各該第一輸送滾輪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五滑軌,該第二移動模組還包括多個第二輸送滾輪,該等第二輸送滾輪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四滑軌的對應第二滑軌上,各該第二輸送滾輪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四滑軌,該第三移動模組還包括多個第三輸送滾輪,該等第三輸送滾輪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第五滑軌的對應第三滑軌上,各該第三輸送滾輪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五滑軌,各該第一控制模組用以控制該等第一輸送滾輪轉動以帶動對應的該第五滑軌移動,各該第一控制模組還用以控制該等第二輸送滾輪轉動以帶動對應的該第四滑軌移動,各該第二控制模組還用以控制該等第三輸送滾輪轉動以帶動對應的該第五滑軌移動。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車架還包括四對伸縮桿,各對該伸縮桿固定地連接於對應的兩個該殼件之間,其中兩對該伸縮桿沿該左右方向相間隔並能沿該前後方向伸縮且分別界定出該兩側開口,另外兩對該伸縮桿沿該前後方向相間隔並能沿該左右方向伸縮且其中一對界定出該端開口。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車架還包括四個分別連接於該等殼件的車輪,該車輛底盤還包含一設置於該車架的抬升裝置,該抬升裝置用以抬升該車架以使該等車輪懸空,該抬升裝置包括四個 分別設置於該等殼件的千斤頂,各該千斤頂具有一可伸縮的頂撐桿,該頂撐桿具有一位於底端的接觸件,該接觸件為一設置於該桿體底端的萬向滾珠,該頂撐桿可沿一垂直於該前後、左右方向的上下方向在一初始位置及一頂撐位置之間移動,在該初始位置時,該接觸件高度高於該等車輪底端,在該頂撐位置時,該接觸件高度低於該等車輪底端。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車架還可選擇性地被操作而變化至一第二展開狀態,當該車架在該第二展開狀態時,該承載裝置界定出一面積小於該第一承載面且大於該第二承載面的第三承載面。
本發明的車輛底盤,該承載裝置包括四個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及兩個第二承載盒,該等第一承載盒可拆卸地相互連接以界定出該第二承載面,各該第二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當該車架在該第二展開狀態時,各該第二承載盒連接於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之間,且該等第二承載盒相互連接,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共同界定出該第三承載面,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各該第二承載盒與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分離。
於是,本發明車輛底盤,包含一車架,及一承載裝置。車架界定一內部空間。承載裝置包括多個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並可 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及多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電池模組,該等第一承載盒可拆卸地相互連接並共同界定出一承載面。
於是,本發明車輛底盤,包含一車架,及一承載裝置。車架界定一內部空間。承載裝置包括四個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並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四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電池模組、兩個第二承載盒、兩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兩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電池模組、一第三承載盒,及一可移離地組裝於該第三承載盒內的第三電池模組,各該第二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該第三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以及該等第二承載盒之間,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及該第三承載盒共同界定出一承載面。
於是,本發明車輛底盤,包含一車架,及一承載裝置。車架界定一內部空間。承載裝置包括四個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並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四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電池模組、兩個第二承載盒,及兩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兩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電池模組,該等第一承載盒的其中兩個可拆卸地相互連接而另兩個可拆卸地相互連接,各該第二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該 等第一、第二承載盒共同界定出一承載面。
本發明之功效在於:藉由車架可選擇性地被操作而在第一展開狀態及收合狀態之間變換的設計,以及搭配承載裝置的第一承載總成及第二承載總成設計,使得使用者可針對不同使用環境及狀態而操作車架變換至所需的狀態,使電動車變化出不同的車室空間。此外,藉由承載盒能經由車架的側邊抽出拆離或插入組裝的設計方式,能提升工作人員在拆卸及組裝時的便利性,以節省拆裝的工時,並且能提升電池模組維修、更換或充電的效率。
100‧‧‧車輛底盤
10‧‧‧車架
11‧‧‧殼件
111‧‧‧底板
112‧‧‧頂板
113‧‧‧立板
114‧‧‧下穿孔
115‧‧‧上穿孔
116‧‧‧側穿孔
117‧‧‧通孔
12‧‧‧伸縮桿
121‧‧‧外殼
122‧‧‧馬達
123‧‧‧伸縮桿件
124‧‧‧連接板
125‧‧‧通孔
126‧‧‧通孔
13‧‧‧車輪
14‧‧‧鎖固機構
141‧‧‧螺栓
142‧‧‧螺帽
143‧‧‧第一螺絲
144‧‧‧第二螺絲
15‧‧‧內部空間
16‧‧‧側開口
17‧‧‧端開口
20‧‧‧承載裝置
201‧‧‧第一承載面
202‧‧‧第二承載面
203‧‧‧第三承載面
2‧‧‧第一承載總成
21‧‧‧第一承載盒
21’‧‧‧第一承載盒
21”‧‧‧第一承載盒
21'''‧‧‧第一承載盒
211‧‧‧第一盒體
212‧‧‧第一蓋體
213‧‧‧第一鉸鏈
214‧‧‧第一盒部
215‧‧‧第一容室
216‧‧‧第一滑軌
2161‧‧‧頂面
217‧‧‧第二滑軌
2171‧‧‧頂面
218‧‧‧第一滑槽
2181‧‧‧立面
219‧‧‧第二滑槽
2191‧‧‧立面
220‧‧‧下螺孔
221‧‧‧上螺孔
222‧‧‧第一開孔單元
223‧‧‧第一開孔
225‧‧‧大孔徑部
226‧‧‧小孔徑部
227‧‧‧肩部
228‧‧‧彈簧
229‧‧‧環片
23‧‧‧第一電池模組
231‧‧‧第一電池
232‧‧‧第一電極單元
234‧‧‧第一導線
235‧‧‧正電極
236‧‧‧負電極
24‧‧‧第一控制模組
241‧‧‧第一電路板
242‧‧‧第一無線傳輸晶片
25‧‧‧容置空間
26‧‧‧第一移動模組
261‧‧‧第一橫線圈
262‧‧‧第一立線圈
263‧‧‧第一輸送滾輪
27‧‧‧第二移動模組
271‧‧‧第二橫線圈
272‧‧‧第二立線圈
273‧‧‧第二輸送滾輪
3‧‧‧第二承載總成
31‧‧‧第二承載盒
31’‧‧‧第二承載盒
311‧‧‧第二盒體
312‧‧‧第二蓋體
313‧‧‧第二鉸鏈
314‧‧‧第一把手
315‧‧‧第二盒部
316‧‧‧第二容室
317‧‧‧第三滑軌
3171‧‧‧頂面
318‧‧‧第四滑軌
3181‧‧‧底面
3182‧‧‧立面
319‧‧‧第三滑槽
3191‧‧‧立面
320‧‧‧第四滑槽
321‧‧‧第二開孔單元
322‧‧‧第二開孔
324‧‧‧大孔徑部
325‧‧‧小孔徑部
326‧‧‧肩部
327‧‧‧彈簧
328‧‧‧環片
33‧‧‧第二電池模組
331‧‧‧第二電池
332‧‧‧第二電極單元
334‧‧‧第二導線
335‧‧‧正電極
336‧‧‧負電極
34‧‧‧第三承載盒
341‧‧‧第三盒體
342‧‧‧第三蓋體
343‧‧‧第三鉸鏈
344‧‧‧第二把手
345‧‧‧第三盒部
346‧‧‧第三容室
347‧‧‧第五滑軌
3471‧‧‧底面
3472‧‧‧立面
348‧‧‧第五滑槽
349‧‧‧第三開孔單元
350‧‧‧第三開孔
352‧‧‧大孔徑部
353‧‧‧小孔徑部
354‧‧‧肩部
355‧‧‧彈簧
356‧‧‧環片
36‧‧‧第三電池模組
361‧‧‧第三電池
362‧‧‧第三電極單元
364‧‧‧第三導線
365‧‧‧正電極
366‧‧‧負電極
37‧‧‧第二控制模組
371‧‧‧第二電路板
372‧‧‧第二無線傳輸晶片
38‧‧‧第三控制模組
381‧‧‧第三電路板
382‧‧‧第三無線傳輸晶片
39‧‧‧折疊式滑動架
40‧‧‧抬升裝置
4‧‧‧頂撐機構
41‧‧‧支架
411‧‧‧立板
412‧‧‧橫板
413‧‧‧通孔
42‧‧‧鎖固單元
421‧‧‧螺栓
422‧‧‧螺帽
43‧‧‧千斤頂
431‧‧‧本體
432‧‧‧頂撐桿
433‧‧‧接觸件
5‧‧‧地面
61‧‧‧第三移動模組
611‧‧‧第三橫線圈
612‧‧‧第三立線圈
613‧‧‧第三輸送滾輪
62‧‧‧第四移動模組
621‧‧‧第四橫線圈
622‧‧‧第四立線圈
63‧‧‧第五移動模組
631‧‧‧第五橫線圈
632‧‧‧第五立線圈
D1‧‧‧左移方向
D2‧‧‧右移方向
D3‧‧‧前移方向
D4‧‧‧後移方向
D5‧‧‧下移方向
D6‧‧‧上移方向
X‧‧‧前後方向
Y‧‧‧左右方向
Z‧‧‧上下方向
本發明之其他的特徵及功效,將於參照圖式的實施方式中清楚地呈現,其中:圖1是本發明車輛底盤的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說明一車架在一第一展開狀態,及一第一承載總成在一分開狀態;圖2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局部立體分解圖,說明該車架、一承載裝置,及一抬升裝置之間的組裝關係;圖3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該承載裝置的一立體分解圖;圖4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該承載裝置由另一視角觀看的一立體分解圖;圖5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該承載裝置的一剖視示意圖; 圖6是圖5的一局部放大圖;圖7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該承載裝置的一剖視示意圖;圖8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該承載裝置的一剖視示意圖;圖9是圖3的一局部放大圖;圖10是該第一實施例置放於一地面的一側視圖,說明一千斤頂的一頂撐桿在一初始位置;圖11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兩個第二承載盒及一第三承載盒拆離多個第一承載盒;圖12是該第一實施例置放於該地面的一側視圖,說明該千斤頂的該頂撐桿在一頂撐位置;圖13是該第一實施例置放於該地面的一前視圖,說明該千斤頂的該頂撐桿在該頂撐位置;圖14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說明該車架在一收合狀態,及該第一承載總成在一閉合狀態;圖15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該承載裝置的一剖視示意圖;圖16是該實施例的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第三承載盒拆離該等第一承載盒及該等第二承載盒;圖17是該第一實施例的一立體圖,說明該車架在一第二展開狀態;圖18是該第一實施例的該承載裝置的一剖視示意圖; 圖19是本發明車輛底盤的第二實施例的該承載裝置一立體分解圖;圖20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方塊圖,說明一第一控制模組、一第一移動模組及一第二移動模組之間的連接關係;圖21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方塊圖,說明一第二控制模組、一第三移動模組及一第四移動模組之間的連接關係;圖22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方塊圖,說明一第三控制模組及一第五移動模組之間的連接關係;圖23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不完整俯視圖,說明該第二承載盒組裝在該等第一承載盒之間;圖24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不完整側視圖,說明該第二承載盒組裝在該等第一承載盒之間;圖25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不完整俯視圖,說明該第二承載盒被往外推出;圖26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示意圖,說明一折疊式滑動架在一收折狀態;及圖27是該第二實施例的一示意圖,說明該折疊式滑動架在一展開狀態。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之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1,是本發明車輛底盤的第一實施例,該車輛底盤100主要應用在一電動車上,該電動車可以是例如只以電池的電力作為驅動力的純電池電動車,或者是只使用部分電池的電力作為驅動力的複合電動車或插電式複合電動車。車輛底盤100包含一車架10、一承載裝置20,及一抬升裝置40。在下文中,定義車輛底盤100行進方向為一前後方向X、一垂直於前後方向X的左右方向Y,及一垂直於前後方向X與左右方向Y的上下方向Z。
參閱圖1及圖2,車架10呈方形並包括四個殼件11、四對伸縮桿12、四個車輪13,及一鎖固機構14。四個殼件11分別界定出車架1的四個角隅。各殼件11是由金屬材質所製成並具有一底板111、一頂板112,及兩立板113。底板111下方形成有多個下穿孔114。頂板112間隔位於底板111上方並形成有多個上穿孔115。兩立板113相互連接在一起並呈橫臥L型,並且連接在頂板112與底板111之間。各立板113形成有多個側穿孔116。兩個前方殼件11的其中一立板113朝向前方而另一立板113朝向外側邊。兩個後方殼件11的其中一立板113朝向後方而另一立板113朝向外側邊。
各對伸縮桿12連接於對應的兩個殼件11之間,四個殼 件11與四對伸縮桿12共同界定出一內部空間15。其中,兩對伸縮桿12沿左右方向Y相間隔排列並能沿前後方向X伸縮,且前述各對伸縮桿12與連接的對應兩殼件11之間共同界定出一與內部空間15相連通的側開口16。另外兩對伸縮桿12沿前後方向X相間隔排列並能沿左右方向Y伸縮,且前述各對伸縮桿12與連接的對應兩殼件11之間共同界定出一與內部空間15相連通的端開口17。本實施例的各伸縮桿12為一電動伸縮桿,其具有一外殼121、一馬達122、一伸縮桿件123、一連接板124,及一傳動機構(圖未示)。外殼121形成有多個通孔125,各通孔125與對應的側穿孔116相連通。馬達122設置於外殼121一側。傳動機構設置於外殼121內並且連接在馬達122與伸縮桿件123之間。馬達122運轉時會透過傳動機構帶動伸縮桿件123伸縮。連接板124設置於伸縮桿件123末端並形成有多個通孔126,各通孔126與對應的側穿孔116相連通。各車輪13設置於對應的殼件11的立板113。
鎖固機構14包含多個螺栓141、多個螺帽142、多個第一螺絲143,及多個第二螺絲144。透過各螺栓141穿設於對應且相連通的側穿孔116與通孔125並螺鎖於對應的螺帽142,藉此,能將外殼121與立板113鎖固在一起。透過各螺栓141穿設於對應且相連通的側穿孔116與通孔126並螺鎖於對應的螺帽142,藉此,能將連接板124與立板113鎖固在一起。藉由各伸縮桿12的馬達122被 驅動運轉以帶動伸縮桿件123伸縮,使得車架10可選擇性地被操作而同時沿前後方向X及左右方向Y伸縮,以在一如圖1所示的第一展開狀態,及一如圖14所示的收合狀態之間變換。
參閱圖2、圖3及圖4,承載裝置20設置於內部空間15內並包括一可拆卸地連接於車架10的第一承載總成2,及一可拆卸地連接於第一承載總成2的第二承載總成3。第一承載總成2包含四個可拆卸地分別連接於四個殼件11的第一承載盒21、21’、21”、21'''、四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21、21’、21”、21'''內的第一電池模組23,及四個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21、21’、21”、21'''內的第一控制模組24。第一承載盒21、21’、21”、21'''各自包括一第一盒體211、一第一蓋體212,及多個第一鉸鏈213。第一盒體211包含一呈方形的第一盒部214,第一盒部214界定出一用以容置第一電池模組23的第一容室215。第一蓋體212透過第一鉸鏈213連接於第一盒部214使第一蓋體212可相對於第一盒部214轉動,第一蓋體212用以蓋合於第一盒部214以封閉住第一容室215。第一盒體211包含多個凸設於第一盒部214一側且沿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一滑軌216,及多個凸設於第一盒部214另一側且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第二滑軌217。此外,第一盒體211形成有多個沿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一滑槽218,及多個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第二滑槽219。其中,該等第一滑軌216與該等第一滑槽218沿上下 方向Z交錯排列,該等第二滑軌217與該等第二滑槽219同樣沿上下方向Z交錯排列。各第一滑軌216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第一滑槽218內,而各第二滑軌217則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對應第二滑槽219內,藉此,使得該等第一承載盒21、21’、21”、21'''中每兩個相鄰的承載盒能相互地接合在一起。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一承載盒21的第一滑軌216數量為三個,第二滑軌217的數量為兩個,第一滑槽218數量為兩個,第二滑槽219數量為三個。第一承載盒21’的第一、第二滑軌216、217數量為兩個,第一、第二滑槽218、219數量為三個。第一承載盒21”的第一、第二滑軌216、217數量為三個,第一、第二滑槽218、219數量為兩個。第一承載盒21'''的第一滑軌216數量為兩個,第二滑軌217的數量為三個,第一滑槽218數量為三個,第二滑槽219數量為兩個。
第一盒體211的第一盒部214底面的一部分抵接於對應殼件11的底板111頂面,而第一蓋體212頂面的一部分則抵接於對應殼件11的頂板112底面。第一盒部214底面形成有多個分別與該等下穿孔114連通的下螺孔220。第一蓋體212頂面形成有多個分別與該等上穿孔115連通的上螺孔221。各第一螺絲143穿設於對應的下穿孔114並螺鎖於對應的下螺孔220內,而各第二螺絲144穿設於對應的上穿孔115並螺鎖於對應的上螺孔221內,藉此,能將各 第一承載盒21、21’、21”、21'''鎖固於對應的殼件11。
第一承載總成2的四個第一承載盒21、21’、21”、21'''可被車架10的四個殼件11帶動而在一如圖1所示的分開狀態,及一如圖14所示的閉合狀態之間變化。當車架10在第一展開狀態時,第一承載總成2在分開狀態,此時,四個第一承載盒21、21’、21”、21'''相互分離並且共同界定出一用以供第二承載總成3安裝的容置空間25。當車架10在收合狀態時,第二承載總成3與第一承載總成2的四個第一承載盒21、21’、21”、21'''分離,第一承載總成2在閉合狀態,此時,該等第一承載盒21、21’、21”、21'''中每兩個相鄰的承載盒相互接合在一起。
各第一承載盒21、21’、21”、21'''的第一盒體211形成有兩個與第一容室215相連通的第一開孔單元222。各第一開孔單元222具有兩個沿上下方向Z相間隔的第一開孔223。其中一個第一開孔單元222是位在第一盒體211具有第一滑軌216的一側,另一個第一開孔單元222則是位在第一盒體211具有第二滑軌217的另一側。
參閱圖3、圖4、圖5及圖6,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一承載盒21的其中一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是分別形成在兩個對應的第一滑軌216端面,另一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是形成在第一盒部214且分別位在兩個對應的第二滑槽 219內。第一承載盒21’的其中一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是形成在第一盒部214且分別位在兩個對應的第一滑槽218內,另一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是形成在第一盒部214且分別位在兩個對應的第二滑槽219內。第一承載盒21”的其中一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是分別形成在兩個對應的第一滑軌216端面,另一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是分別形成在兩個對應的第二滑軌217端面。第一承載盒21'''的其中一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是形成在第一盒部214且分別位在兩個對應的第一滑槽218內,另一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是分別形成在兩個對應的第二滑軌217端面。各第一開孔223為一階級孔並具有一與第一容室215連通的大孔徑部225、一與外部環境連通的小孔徑部226,及一介於大孔徑部225與小孔徑部226之間的肩部227。
第一電池模組23包括一第一電池231,及兩個第一電極單元232。第一電池231容置於第一容室215內。各第一電極單元232具有兩條連接於第一電池231的第一導線234、一連接於其中一第一導線234末端的正電極235,及一連接於另一第一導線234末端的負電極236。兩第一導線234分別穿設於對應第一開孔單元222的兩第一開孔223。正電極235及負電極236皆為一具有磁性的金屬導電片。正電極235穿設於上方的第一開孔223內。透過一彈簧228 的兩端分別抵接在正電極235及一固定於第一盒部214內且對應於大孔徑部225的環片229,使得正電極235能保持在一抵接於肩部227並經由小孔徑部226略為凸出第一盒體211外側的位置。負電極236穿設於下方的第一開孔223內。透過另一彈簧228的兩端分別抵接在負電極236及另一固定於第一盒部214內且對應於大孔徑部225的環片229,使得負電極236能保持在一抵接於肩部227並經由小孔徑部226略為凸出第一盒體211外側的位置。當第一承載總成2在閉合狀態,各第一電池模組23的兩個正電極235分別電性連接於相鄰的兩個第一電池模組23的對應正電極235,而各第一電池模組23的兩個負電極236分別電性連接於相鄰的兩個第一電池模組23的對應負電極236。藉此,使第一承載總成2的四個第一電池模組23的第一電池231並聯在一起。藉由前述正電極235及負電極236皆具有磁性,使得每兩個對應的正電極235之間以及每兩個對應的負電極236之間能透過磁吸方式相互磁吸在一起,以增加電連接時導通的穩定性。
第一控制模組24容置於第一容室215內並包括一與第一電池231電性連接的第一電路板241,及一設置於第一電路板241的第一無線傳輸晶片242。第一無線傳輸晶片242可透過如WIFI、BLUETOOTH、NFC等無線傳輸方式進行無線傳輸。第一控制模組24能透過第一無線傳輸晶片242與電動車的一車用電腦,或者是 例如為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攜式電子裝置電性連接,藉此,使得使用者能透過前述裝置得知第一電池231的蓄電量。
第二承載總成3包含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兩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二承載盒31、31’內的第二電池模組33、一第三承載盒34、三個可移離地組裝於第三承載盒33內的第三電池模組36、兩個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二承載盒31、31’內的第二控制模組37,及一組裝於第三承載盒33內的第三控制模組38。第二承載盒31、31’各自包括一第二盒體311、一第二蓋體312、多個第二鉸鏈313,及一第一把手314。第二盒體311包含一呈方形的第二盒部315,第二盒部315界定出一用以容置第二電池模組32的第二容室316。第二蓋體312透過第二鉸鏈313連接於第二盒部315並可相對於第二盒部315轉動,第二蓋體312用以蓋合於第二盒部315以封閉住第二容室316。
第二盒體311包含多個凸設於第二盒部315內側且沿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三滑軌317,及多個凸設於第二盒部315前後相反側且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第四滑軌318。第二盒體311形成有多個沿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三滑槽319,及多個沿左右方向Y延伸的第四滑槽320。其中,該等第三滑軌317與該等第三滑槽319沿上下方向Z交錯排列,該等第四滑軌318與該等第四滑槽320同樣沿上下方向Z交錯排列。各第四滑軌318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第二滑槽219內, 而各第二滑軌217則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對應第四滑槽320內,藉此,使得第二承載盒31可拆卸地連接於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第二承載盒31’可拆卸地連接於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
第一把手314設置於第二盒部315外側用以供人員握持,藉此,便於人員施力拉動第一把手314以使各第二承載盒31(或31’)沿左右方向Y滑動並通過對應的側開口16拆離對應的其中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或21’、21'''),或是施力推動第一把手314以使各第二承載盒31(或31’)沿左右方向Y滑動並組裝於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21、21”(或21’、21''')之間。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二承載盒31的第三滑軌317數量為三個,位於第二盒部315前側的第四滑軌318數量為三個,位於第二盒部315後側的第四滑軌318數量為二個。第三滑槽319數量為兩個,位於第二盒部315前側的第四滑槽320數量為兩個,位於第二盒部315後側的第四滑槽320數量為三個。第二承載盒31’的第三滑軌317數量為兩個,位於第二盒部315前側的第四滑軌318數量為三個,位於第二盒部315後側的第四滑軌318數量為二個。第三滑槽319數量為三個,位於第二盒部315前側的第四滑槽320數量為兩個,位於第二盒部315後側的第四滑槽320數量為三個。
各第二承載盒31、31’的第二盒體311形成有三個與第 二容室316相連通的第二開孔單元321。各第二開孔單元321具有兩個沿上下方向Z相間隔的第二開孔322。三個第二開孔單元321是分別位在第二盒體311內側、前側及後側。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第二承載盒31的第二盒體311內側的兩第二開孔322是分別形成在兩個對應的第三滑軌317端面,第二盒體311前側的兩第二開孔322是分別形成在兩個對應的第四滑軌318端面,而第二盒體311後側的兩第二開孔322是形成在第二盒部315且分別位在兩個對應的第四滑槽320內。第二承載盒31’的第二盒體311內側的兩第二開孔322是形成在第二盒部315且分別位在兩個對應的第三滑槽319內,第二盒體311前側的兩第二開孔322是分別形成在兩個對應的第四滑軌318端面,而第二盒體311後側的兩第二開孔322是形成在第二盒部315且分別位在兩個對應的第四滑槽320內。各第二開孔322為一階級孔並具有一與第二容室316連通的大孔徑部324、一與外部環境連通的小孔徑部325,及一介於大孔徑部324與小孔徑部325之間的肩部326。
參閱圖3、圖5及圖6,第二電池模組33的構造與第一電池模組23的構造類似並包括一第二電池331,及三個第二電極單元332。第二電池331容置於第二容室316內。各第二電極單元332具有兩條連接於第二電池331的第二導線334、一連接於其中一第二導線334末端的正電極335,及一連接於另一第二導線334末端的負 電極336。兩第二導線334分別穿設於對應第二開孔單元321的兩第二開孔322。正電極335及負電極336皆為一具有磁性的金屬導電片。正電極335穿設於上方的第二開孔322內。透過一彈簧327的兩端分別抵接在正電極335及一固定於第二盒部315內且對應於大孔徑部324的環片328,使得正電極335能保持在一抵接於肩部326並經由小孔徑部325略為凸出第二盒體311外側的位置。負電極336穿設於下方的第二開孔322內。透過另一彈簧327的兩端分別抵接在負電極336及另一固定於第二盒部315內且對應於大孔徑部324的環片328,使得負電極336能保持在一抵接於肩部326並經由小孔徑部325略為凸出第二盒體311外側的位置。其中,兩個第二電極單元332電性連接對應的兩個第一電池模組23的第一電極單元23,各第二電極單元332的正電極335電性連接於對應第一電極單元23的正電極235,而各第二電極單元332的負電極336電性連接於對應第一電極單元23的負電極236。藉由前述正電極335及負電極336皆具有磁性,使得每兩個對應的正電極335、235之間以及每兩個對應的負電極336、236之間能透過磁吸方式相互磁吸在一起,以增加電連接時導通的穩定性。
第二控制模組37容置於第二容室316內並包括一與第二電池331電性連接的第二電路板371,及一設置於第二電路板371的第二無線傳輸晶片372。第二無線傳輸晶片372可透過如WIFI、 BLUETOOTH、NFC等無線傳輸方式進行無線傳輸。第二控制模組37能透過第二無線傳輸晶片372與電動車的車用電腦,或者是例如為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攜式電子裝置電性連接,藉此,使得使用者能透過前述裝置得知第二電池331的蓄電量。
參閱圖3、圖4及圖7,第三承載盒34包括一第三盒體341、一第三蓋體342、多個第三鉸鏈343,及一第二把手344。第三盒體341包含一呈長形且其長向沿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三盒部345,第三盒部345界定出一用以容置第三電池模組36的第三容室346。第三蓋體342透過第三鉸鏈343連接於第三盒部345並可相對於第三盒部345轉動,第三蓋體342用以蓋合於第三盒部345以封閉住第三容室346。
第三盒體341包含多個凸設於第三盒部345左右相反側且沿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五滑軌347。第三盒體341左右相反側分別形成有多個沿前後方向X延伸的第五滑槽348。其中,第三盒體341左右各側的該等第五滑軌347與該等第五滑槽348沿上下方向Z交錯排列。各第五滑軌347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第一滑槽218及對應第三滑槽319內,而各第五滑槽348則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第一滑軌216及對應的第三滑軌317,藉此,使得第三承載盒34可拆卸地連接於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之間。
第二把手344設置於第三盒部345前端用以供人員握持,藉此,便於人員施力拉動第二把手344以使第三承載盒34沿前後方向X滑動並通過對應的端開口17(如圖1)拆離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之間,或是施力推動第二把手344以使第三承載盒34沿前後方向X滑動並組裝於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之間。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第三承載盒34中,位於第三盒部345左側的第五滑軌347數量為兩個,第五滑槽348數量為三個。位於第三盒部345右側的第五滑軌347數量為三個,第五滑槽348數量為兩個。
第三承載盒34的第三盒體341形成有六個與第三容室346相連通的第三開孔單元349。各第三開孔單元349具有兩個沿上下方向Z相間隔的第三開孔350。其中三個第三開孔單元349位在第三盒體341左側,另外三個第三開孔單元349則位在第三盒體341右側。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第三承載盒34的第三盒體341左側的每一個第三開孔單元349的兩第三開孔350是形成在第三盒部345且分別位在兩個對應的第五滑槽348內,而第三盒體341右側的每一個第三開孔單元349的兩第三開孔350是分別形成在兩個對應的第五滑軌347端面。各第三開孔350為一階級孔並具有一與第三容室 346連通的大孔徑部352、一與外部環境連通的小孔徑部353,及一介於大孔徑部352與小孔徑部353之間的肩部354。
參閱圖3、圖7及圖8,各第三電池模組36的構造與第一電池模組23的構造相同並包括一第三電池361,及兩個第三電極單元362。第三電池361容置於第三容室346內。各第三電極單元362具有兩條連接於第三電池361的第三導線364、一連接於其中一第三導線364末端的正電極365,及一連接於另一第三導線364末端的負電極366。兩第三導線364分別穿設於對應第三開孔單元349的兩第三開孔350。正電極365及負電極366皆為一具有磁性的金屬導電片。正電極365穿設於上方的第三開孔350內。透過一彈簧355的兩端分別抵接在正電極365及一固定於第三盒部345內且對應於大孔徑部352的環片356,使得正電極365能保持在一抵接於肩部354並經由小孔徑部353略為凸出第三盒體341外側的位置。負電極366穿設於下方的第三開孔350內。透過另一彈簧355的兩端分別抵接在負電極366及另一固定於第三盒部345內且對應於大孔徑部352的環片356,使得負電極366能保持在一抵接於肩部354並經由小孔徑部353略為凸出第三盒體341外側的位置。其中,兩個第三電池模組36各自的兩個第三電極單元362電性連接對應的兩個第一電池模組23的一個第一電極單元232,各第三電極單元362的正電極365電性連接於對應第一電極單元232的正電極235,而各第三電極 單元362的負電極366電性連接於對應第一電極單元232的負電極236。藉由前述正電極365及負電極366皆具有磁性,使得每兩個對應的正電極365、235之間以及每兩個對應的負電極366、236之間能透過磁吸方式相互磁吸在一起,以增加電連接時導通的穩定性。另外一個第三電池模組36的兩個第三電極單元362電性連接兩個第二電池模組33的第二電極單元332,各第三電極單元362的正電極365電性連接於對應第二電極單元332的正電極335,而各第三電極單元362的負電極366電性連接於對應第二電極單元332的負電極336,藉此,使得第一、第二、第三電池模組23、33、36電性連接且並聯在一起。每兩個對應的正電極365、335之間以及每兩個對應的負電極366、336之間能透過磁吸方式相互磁吸在一起,以增加電連接時導通的穩定性。透過前述並聯方式,能避免任一個電池模組損壞而導致整個供電線路產生斷路的情形,使得第一、第二、第三電池模組23、33、36能持續且穩定地提供電量供電動車使用。
第三控制模組38容置於第三容室346內並包括一與第三電池361電性連接的第三電路板381,及一設置於第三電路板381的第三無線傳輸晶片382。第三無線傳輸晶片382可透過如WIFI、BLUETOOTH、NFC等無線傳輸方式進行無線傳輸。第三控制模組38能透過第三無線傳輸晶片382與電動車的車用電腦,或者是例 如為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攜式電子裝置電性連接,藉此,使得使用者能透過前述裝置得知第三電池361的蓄電量。
參閱圖1、圖9及圖10,抬升裝置40設置於車架10用以抬升車架10以使該等車輪13懸空,藉此,以便於人員操作車架10使其在第一展開位狀態及收合狀態之間變化。抬升裝置40包括四個分別設置於該等殼件11的頂撐機構4。各頂撐機構構4包含一支架41、一鎖固單元42,及一千斤頂43。支架41呈L型並具有一立板411及一形成於立板411底端的橫板412。立板411形成有兩個通孔413,兩通孔413分別與對應殼件11的兩個形成於立板113的通孔117相連通。鎖固單元42具有兩個螺栓421及兩個螺帽422。各螺栓421穿設於對應且相連通的通孔413、117並螺鎖於對應的螺帽422,以將支架41鎖固於立板113。千斤頂43為一電動千斤頂,並具有一透過鎖固方式鎖固於橫板412的本體431,及一穿設於本體431內並可相對於本體431伸縮移動的頂撐桿432。頂撐桿432具有一位於底端用以接觸一地面5的接觸件433。頂撐桿432可沿上下方向Z在一如圖10所示的初始位置及一如圖12所示的頂撐位置之間移動。在初始位置時,接觸件433高度高於該等車輪13底端,且接觸件433不會接觸到地面5。在頂撐位置時,接觸件433高度低於該等車輪13底端且接觸地面5。
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接觸件433為一透過點接觸 方式接觸地面5並能於地面5上滾動的萬向滾珠,能降低與地面5之間的摩擦力。藉此,可於頂撐桿432在頂撐位置時,操作車架10在第一展開位狀態及收合狀態之間變化。透過接觸件433能於地面5上滾動,使得車架10能方便且順暢地在前述兩狀態之間變化。
參閱圖1及圖2,當車架10在圖1所示的第一展開位狀態時,第一承載總成2在分開狀態,四個第一承載盒21、21’、21”、21'''相互分離,第二承載總成3安裝在容置空間25內且連接第一承載總成2,第一承載總成2的四個第一承載盒21、21’、21”、21'''與第二承載總成3的第二承載盒31、31’及第三承載盒34共同界定出一第一承載面201。前述第一承載面201能承載一較大的車體,使電動車能滿足使用者需要較大的車室空間,以進行多人乘坐的需求。
參閱圖3及圖11,欲對第二承載盒31內的第二電池模組33進行維修、更換或充電時,工作人員握持第一把手314並沿一平行於左右方向Y的左移方向D1施力拉動第一把手314,以使第二承載盒31向左滑動並通過對應的側開口16拆離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隨後,將第二承載盒31的第二蓋體312掀開,便能對第二承載盒31內的第二電池模組33進行維修、更換或充電。待第二電池模組33完成前述作業後,沿一平行於左右方向Y的右移方向D2施力推動第二承載盒31,使第二承載盒31向右滑動並通過對應 的側開口16組裝至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即完成第二承載盒31的組裝。
欲對第二承載盒31’內的第二電池模組33進行維修、更換或充電時,工作人員握持第一把手314並沿右移方向D2施力拉動第一把手314,以使第二承載盒31’向右滑動並通過對應的側開口16拆離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隨後,將第二承載盒31的第二蓋體312掀開,便能對第二承載盒31’內的第二電池模組33進行維修、更換或充電。待第二電池模組33完成前述作業後,沿左移方向D1施力推動第二承載盒31’,使第二承載盒31’向左滑動並通過對應的側開口16組裝至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即完成第二承載盒31’的組裝。
欲對第三承載盒34內的第三電池模組36進行維修、更換或充電時,工作人員握持第二把手344並沿一平行於前後方向X的前移方向D3施力拉動第二把手344,以使第三承載盒34向前滑動並通過端開口17拆離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之間。隨後,將第三承載盒34的第三蓋體342掀開,便能對第三承載盒34內的第三電池模組36進行維修、更換或充電。待第三電池模組36完成前述作業後,沿一相反於前移方向D3的後移方向D4施力推動第三承載盒34,使第三承載盒34向後滑動並通過對應的端開口17組裝至兩 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之間,即完成第三承載盒34的組裝。
藉由第二承載盒31、31’及第三承載盒34能經由車架10的側邊抽出拆離或插入組裝的設計方式,能提升工作人員在拆卸及組裝時的便利性,以節省拆裝的工時,並且能提升第二、第三電池模組33、36維修、更換或充電的效率。
參閱圖2及圖3,此外,欲對第一承載盒21、21’、21”、21'''中的任一個內的第一電池模組23進行維修、更換或充電時,將第一、第二螺絲143、144旋鬆使其移離下螺孔220及上螺孔221後,便能將第一承載盒21、21’、21”、21'''拆離對應的殼件11。隨後,將第一蓋體212掀開,便能對第一電池模組23進行維修、更換或充電。待前述作業完成後,將第一承載盒21、21’、21”、21'''穿入對應殼件11的底板111與頂板112之間,並透過第一、第二螺絲143、144將第一承載盒21、21’、21”、21'''鎖固於對應殼件11,即完成第一承載盒21、21’、21”、21'''的組裝。
參閱圖5、圖6、圖7、圖8及圖11,欲將車架10由第一展開狀態變換至收合狀態時,首先,將第二承載盒31通過對應的側開口16拆離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將第二承載盒31’通過對應的側開口16拆離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以及將第三承載盒34通過端開口17拆離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及 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當第二承載盒31、31’及第三承載盒34拆卸完成後,各第一承載盒21、21’、21”、21'''的各正電極235及各負電極236受到對應彈簧228的偏壓而抵接於肩部227並略為凸出第一盒體211,各第二承載盒31、31’的各正電極335及各負電極336受到對應彈簧327的偏壓而抵接於肩部326並略為凸出第二盒體311,第三承載盒34的各正電極365及各負電極366受到對應彈簧355的偏壓而抵接於肩部354並略為凸出第三盒體341。
參閱圖12,隨後,驅動各千斤頂43的頂撐桿432沿一平行於上下方向Z的下移方向D5向下移動。當頂撐桿432的接觸件433接觸地面5時,頂撐桿432便無法繼續下移,此時,本體431會沿一相反於下移方向D5的上移方向D6相對於頂撐桿432上移,並且透過支架41將車架10往上抬升,使車輪13底端移離地面5。當各千斤頂43的頂撐桿432位在圖12所示的頂撐位置時,接觸件433高度低於該等車輪13底端且接觸地面5。
參閱圖12、圖13及圖14,之後,驅動各伸縮桿12的馬達122(如圖2)運轉,使伸縮桿件123收縮至外殼121內。藉此,位於後側的兩個殼件11會沿前移方向D3向前移動,而位於前側的兩個殼件11會沿後移方向D4向後移動,使車架10沿前後方向X收縮。同時,位於右側的兩個殼件11會沿左移方向D1向左移動,而 位於左側的兩個殼件11會沿右移方向D2向右移動,使車架10沿左右方向Y收縮。
當各伸縮桿12的伸縮桿件123收縮至圖14所示的位置時,馬達122即停止運轉。此時,車架10位在收合狀態,而第一承載總成2在閉合狀態。各第一滑軌216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第一滑槽218內,而各第二滑軌217則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對應第二滑槽219內,使得該等第一承載盒21、21’、21”、21'''中每兩個相鄰的承載盒相互接合在一起,且該等第一承載盒21、21’、21”、21'''共同界定出一面積小於第一承載面201(如圖1)的第二承載面202。前述第二承載面202能承載一較小的車體,使電動車能滿足使用者需要較小的車室空間,以進行單人乘坐的需求。之後,驅動各千斤頂43的頂撐桿432沿上移方向D6向上移動並復位至圖10所示的初始位置,使該等車輪13底端重新接觸至地面5,即完成車架10變換至收合狀態的操作。
參閱圖15,當車架10位在收合狀態時,任意兩個第一電池模組23的正電極235相互磁吸且電性連接,而負電極236相互磁吸且電性連接,使得四個第一電池模組23並聯在一起。
參閱圖11、圖12及圖13,欲將車架10由收合狀態變換至第一展開狀態時,首先,驅動各千斤頂43的頂撐桿432向下移動至圖11所示的頂撐位置。之後,驅動各伸縮桿12的伸縮桿件123伸 長,使車架10同時沿前後方向X及左右方向Y展開至第一展開狀態。接著,將第二承載盒31通過對應的側開口16插置於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將第二承載盒31’通過對應的側開口16插置於對應的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最後,將第三承載盒34通過端開口17插置於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之間,即完成第二承載總成3的組裝。
參閱圖13、圖16及圖17,另一方面,車架10也可選擇性地被操作而變化至一第二展開狀態。例如將車架10由第一展開位狀態變換至第二展開狀態的操作方式如下:首先,將第三承載盒34通過端開口17拆離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之間。隨後,驅動各千斤頂43的頂撐桿432向下移動至圖12所示的頂撐位置。
之後,驅動沿前後方向X相間隔的兩對伸縮桿12的馬達122(如圖2)運轉,使伸縮桿件123收縮至外殼121內。藉此,位於右側的兩個殼件11會沿左移方向D1向左移動,而位於左側的兩個殼件11會沿右移方向D2向右移動,使車架10沿左右方向Y收縮。
當各伸縮桿12的伸縮桿件123收縮至圖17所示的位置時,停止驅動馬達122運轉。此時,車架10位在第二展開狀態,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相互接合在一起,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 相互接合在一起,而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相互接合在一起。該等第一承載盒21、21’、21”、21'''及該等第二承載盒31、31’共同界定出一面積小於第一承載面201(如圖1)且大於第二承載面202(如圖14)的第三承載面203。前述第三承載面203能承載一呈長形的車體,使電動車能滿足使用者需要長形車室空間的需求。
參閱圖18,當車架10位在第二展開狀態時,兩個第二電池模組33的正電極335相互磁吸且電性連接,而負電極336相互磁吸且電性連接。藉此,使得四個第一電池模組23(如圖3)與兩個第二電池模組33並聯在一起。
參閱圖16及圖17,欲將車架10由第二展開狀態變換至第一展開狀態時,首先,驅動各千斤頂43的頂撐桿432向下移動至圖12所示的頂撐位置。之後,驅動沿前後方向X相間隔的兩對伸縮桿12的伸縮桿件123伸長,使車架10沿左右方向Y展開至第一展開狀態。接著,將第三承載盒34通過端開口17插置於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兩個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以及兩個第二承載盒31、31’之間。
參閱圖19,是本發明車輛底盤的第二實施例,其整體結構大致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不同處在於第二承載盒31、31’及第三承載盒34的移動方式。
各第一承載盒21、21’、21”、21'''還包括一第一移動 模組26,及一第二移動模組27。第一移動模組26包括多個第一橫線圈261、多個第一立線圈262,及多個第一輸送滾輪263。各第一橫線圈261嵌設於用以承載第五滑軌347的對應第一滑軌216的一頂面2161並與頂面2161齊平。各第一橫線圈261呈長形且其長向沿前後方向X延伸。每一垂直連接於頂面2161的立面2181上嵌設有多個第一立線圈262,該等第一立線圈262沿前後方向X彼此相間隔排列且位於對應的第一滑槽218內,各第一立線圈262呈圓環形。該等第一輸送滾輪263可轉動地樞接於用以承載第五滑軌347的對應第一滑軌216,各第一滑軌216上的多個第一輸送滾輪263沿前後方向X彼此相間隔排列,各第一輸送滾輪263頂端微凸伸出頂面2161而位於對應的第一滑槽218內,用以承載第五滑軌347。
第二移動模組27包括多個第二橫線圈271、多個第二立線圈272,及多個第二輸送滾輪273。各第二橫線圈271嵌設於用以承載第四滑軌318的對應第二滑軌217的一頂面2171並與頂面2171齊平。各第二橫線圈271呈長形且其長向沿左右方向Y延伸。每一垂直連接於頂面2171的立面2191上嵌設有多個第二立線圈272,該等第二立線圈272沿左右方向Y彼此相間隔排列且位於對應的第二滑槽219內,各第二立線圈272呈圓環形。該等第二輸送滾輪273可轉動地樞接於用以承載第四滑軌318的對應第二滑軌217,各第二滑軌217上的多個第二輸送滾輪273沿左右方向Y彼此 相間隔排列,各第二輸送滾輪273頂端微凸伸出頂面2171而位於對應的第二滑槽219內,用以承載第四滑軌318。
參閱圖20,第一控制模組24的第一電路板241與第一橫線圈261、第一立線圈262、第一輸送滾輪263、第二橫線圈271、第二立線圈272及第二輸送滾輪273電性連接。第一電路板241用以將第一電池231的電力供應至第一橫線圈261、第一立線圈262、第二橫線圈271,及第二立線圈272,以使前述線圈通電後產生磁力。第一電路板241還用以控制第一輸送滾輪263及第二輸送滾輪273轉動。在本第二實施例中,是以設置在第一承載盒21內的第一控制模組24作為一主控制模組,其透過第一無線傳輸晶片242與設置在其餘第一承載盒21’、21”、21'''內的第一控制模組24的第一無線傳輸晶片242進行無線訊號傳輸。藉此,使得該主控制模組能控制設置在其餘第一承載盒21’、21”、21'''的第一移動模組26及第二移動模組27作動。
參閱圖19,各第二承載盒31、31’還包括一第三移動模組61,及兩個位於前後相反側的第四移動模組62。第三移動模組61包括多個第三橫線圈611、多個第三立線圈612,及多個第三輸送滾輪613。各第三橫線圈611嵌設於用以承載第五滑軌347的對應第三滑軌317的一頂面3171並與頂面3171齊平。各第三橫線圈611呈長形且其長向沿前後方向X延伸。每一垂直連接於頂面3171 的立面3191上嵌設有多個第三立線圈612,該等第三立線圈612沿前後方向X彼此相間隔排列且位於對應的第三滑槽319內,各第三立線圈612呈圓環形。該等第三輸送滾輪613可轉動地樞接於用以承載第五滑軌347的對應第三滑軌317,各第三滑軌317上的多個第三輸送滾輪613沿前後方向X彼此相間隔排列,各第三輸送滾輪613頂端微凸伸出頂面3171而位於對應的第三滑槽319內,用以承載第五滑軌347。
各第四移動模組62包括多個第四橫線圈621,及多個第四立線圈622。各第四橫線圈621嵌設於用以供第二輸送滾輪273承載的對應第四滑軌318的一底面3181並與底面3181齊平。各第四橫線圈621呈長形且其長向沿左右方向Y延伸。每一第四滑軌318的一垂直連接於底面3181的立面3182上嵌設有一個呈圓環形的第四立線圈622,各第四立線圈622靠近第三滑槽319。
參閱圖21,第二控制模組37的第二電路板371與第三橫線圈611、第三立線圈612、第三輸送滾輪613、第四橫線圈621,及第四立線圈622電性連接。第二電路板371用以將第二電池331的電力供應至第三橫線圈611、第三立線圈612、第四橫線圈621,及第四立線圈622,以使前述線圈通電後產生磁力。第二電路板371還用以控制第三輸送滾輪613轉動。在本第二實施例中,作為主控制模組的第一控制模組24透過第一無線傳輸晶片242(如圖20)與 設置在第二承載盒31、31’內的第二控制模組37的第二無線傳輸晶片372進行無線訊號傳輸。藉此,使得該主控制模組能控制設置在第二承載盒31、31’的第三移動模組61及第四移動模組62作動。
參閱圖19,第三承載盒34還包括兩個位於左右相反側的第五移動模組63。各第五移動模組63包括多個第五橫線圈631,及多個第五立線圈632。各第五橫線圈631嵌設於用以供第一輸送滾輪263及第三輸送滾輪613承載的對應第五滑軌347的一底面3471並與底面3471齊平。各第五橫線圈631呈長形且其長向沿前後方向X延伸。每一第五滑軌347的一垂直連接於底面3471的立面3472上嵌設有一個呈圓環形的第五立線圈632,各第五立線圈632靠近第五滑軌347後端。
參閱圖22,第三控制模組38的第三電路板381與第五橫線圈631及第五立線圈632電性連接。第三電路板381用以將第三電池361的電力供應至第五橫線圈631及第五立線圈632,以使前述線圈通電後產生磁力。在本第二實施例中,作為主控制模組的第一控制模組24透過第一無線傳輸晶片242(如圖20)與設置在第三承載盒34內的第三控制模組38的第三無線傳輸晶片382進行無線訊號傳輸。藉此,使得該主控制模組能控制設置在第三承載盒34的第五移動模組63作動。
參閱圖20、圖21、圖23、圖24及圖25,欲將第二承載 盒31取出時,使用者可透過操控例如車用電腦或、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控制裝置,使前述控制裝置輸出一無線控制訊號。作為主控制模組的第一控制模組24透過第一無線傳輸晶片242接收到前述無線控制訊號後,主控制模組會控制第一承載盒21、21”的第一控制模組24的第二橫線圈271通電產生磁力,並控制沿左右方向Y相間隔排列的整排第二立線圈272由右朝左一個接著一個依序進行通電一小段時間產生磁力隨即斷電的動作,以及控制各第二輸送滾輪273正轉轉動。同時,主控制模組還會控制第二承載盒31的第四橫線圈621及第四立線圈622通電產生磁力。
其中,第二橫線圈271與第四橫線圈621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相同且兩者相斥,使第四滑軌318能被前述相斥的磁力往上抬升。第二立線圈272與第四立線圈622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不同且兩者相吸。藉由沿左右方向Y的整排第二立線圈272由右朝左依序通電時所產生的磁力吸引第四立線圈622沿左移方向D1移動,以及搭配第二輸送滾輪273正轉轉動時帶動第四滑軌318沿左移方向D1移動,使得第二承載盒31能自動地被往外推出以便供使用者取出。
反之,欲將第二承載盒31組裝回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時,使用者可透過操控控制裝置使其輸出無線控制訊號。主控制模組會控制第一承載盒21、21”的第一控制模組24的第二橫線圈 271通電產生磁力,並控制沿左右方向Y相間隔排列的整排第二立線圈272由左朝右一個接著一個依序進行通電一小段時間產生磁力隨即斷電的動作,以及控制各第二輸送滾輪273反轉轉動。同時,主控制模組還會控制第二承載盒31的的第四橫線圈621及第四立線圈622通電產生磁力。
藉由沿左右方向Y的整排第二立線圈272由左朝右依序通電時所產生的磁力吸引第四立線圈622沿右移方向D2移動,以及搭配第二輸送滾輪273反轉轉動時帶動第四滑軌318沿右移方向D2移動,使得第二承載盒31能自動地被往內吸入。當第四立線圈622移動到對齊於最右側的第二立線圈272位置時,第二承載盒31即組裝回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
參閱圖19、圖20、圖21及圖22,同理,欲將第三承載盒34取出的操作方式與前述取出第二承載盒31的操作方式相同。主控制模組會控制各第一控制模組24的第一橫線圈261通電產生磁力,並控制沿前後方向X相間隔排列的整排第一立線圈262由後朝前一個接著一個依序進行通電一小段時間產生磁力隨即斷電的動作,以及控制各第一輸送滾輪263正轉轉動。同時,主控制模組還會控制各第二控制模組37的第三橫線圈611通電產生磁力,並控制沿前後方向X相間隔排列的整排第三立線圈612由後朝前一個接著一個依序進行通電一小段時間產生磁力隨即斷電的動作,以及控 制各第三輸送滾輪613正轉轉動。主控制模組還會控制第三控制模組38的第五橫線圈631及第五立線圈632通電產生磁力。
第一、第三橫線圈261、611與第五橫線圈631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相同且兩者相斥,使第五滑軌347能被前述相斥的磁力往上抬升。第一、第三立線圈262、612與第五立線圈632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不同且兩者相吸。藉由沿前後方向X的整排第一立線圈262、整排第三立線圈612及整排第一立線圈262由後朝前依序通電時所產生的磁力吸引第五立線圈632沿前移方向D3移動,以及搭配第一輸送滾輪263及第三輸送滾輪613正轉轉動時帶動第五滑軌347沿前移方向D3移動,使得第三承載盒34能自動地被往外推出,以便供使用者取出。
參閱圖19、圖26及圖27,第二承載總成3還包含三個折疊式滑動架39(圖中只顯示其中一個),三個折疊式滑動架39分別嵌設於第二承載盒31、31’底端及第三承載盒34底端。折疊式滑動架39的結構類似於救護車的擔架並可在一收折狀態及一展開狀態之間變換。以第二承載盒31為例,當第二承載盒31組裝在第一承載盒21、21”之間時,折疊式滑動架39在收折狀態。當第二承載盒31沿左移方向D1取出時,折疊式滑動架39變換至展開狀態並撐立於地面5,藉此,使得第二承載盒31能透過折疊式滑動架39於地面5上移動。
綜上所述,各實施例的車輛底盤100,藉由車架10可選擇性地被操作而在第一展開狀態、第二展開狀態及收合狀態之間變換的設計,以及搭配承載裝置20的第一承載總成2及第二承載總成3設計,使得使用者可針對不同使用環境及狀態而操作車架10變換至所需的狀態,使電動車變化出不同的車室空間。此外,藉由第二承載盒31、31’及第三承載盒34能經由車架10的側邊抽出拆離或插入組裝的設計方式,能提升工作人員在拆卸及組裝時的便利性,以節省拆裝的工時,並且能提升電池模組維修、更換或充電的效率,故確實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凡是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專利說明書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
100‧‧‧車輛底盤
10‧‧‧車架
13‧‧‧車輪
15‧‧‧內部空間
16‧‧‧側開口
17‧‧‧端開口
20‧‧‧承載裝置
201‧‧‧第一承載面
40‧‧‧抬升裝置
X‧‧‧前後方向
Y‧‧‧左右方向
Z‧‧‧上下方向

Claims (17)

  1. 一種車輛底盤,包含:一車架,界定一內部空間,並且可選擇性地被操作而在一第一展開狀態及一收合狀態之間變換;及一承載裝置,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且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該承載裝置可被該車架帶動而變化,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承載裝置界定出一第一承載面,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該承載裝置界定出一面積小於該第一承載面的第二承載面,該承載裝置包括一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總成,及一可拆卸地連接該第一承載總成的第二承載總成,該第一承載總成可被該車架帶動而在一分開狀態及一閉合狀態之間變化,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第一承載總成在該分開狀態並界定出一容置空間,該第二承載總成安裝於該容置空間內且連接該第一承載總成並共同界定出該第一承載面,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該第二承載總成與該第一承載總成分離,該第一承載總成在該閉合狀態並界定出該第二承載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第一承載總成包含多個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及多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電池模組,該等第一承載盒可拆卸地相互連接,在該分開狀態時,該等第一承載盒相互分開並界定出該容置空間,在該閉合狀態時,該等第一承載盒相互連接在一起並界定出該第二承載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車架至少可沿一前 後方向伸縮,該車架還界定至少一可對齊該容置空間的側開口,該第二承載總成包含至少一第二承載盒,及至少一可移離地組裝於該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電池模組,該第二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第二承載盒可沿一垂直於該前後方向的左右方向通過該側開口拆離該兩第一承載盒或組裝於該兩第一承載盒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車架還界定兩個位於相反側且沿該左右方向相間隔的側開口,該第二承載總成包含兩個第二承載盒,及兩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兩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電池模組,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各該第二承載盒可通過對應的該側開口拆離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或組裝於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之間。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車架可同時沿該前後方向及該左右方向伸縮以在該收合狀態及該第一展開狀態之間變換,該車架呈方形並包括四個位於角隅處的殼件,該車架界定一可對齊該容置空間的端開口,該等第一承載盒數量為四個且可拆卸地分別連接於該等殼件,該第二承載總成還包含一第三承載盒,及至少一可移離地組裝於該第三承載盒內的第三電池模組,該第三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以及該等第二承載盒之間,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以及該第三承載盒共同界定出該第一承 載面,該第三承載盒可沿該前後方向通過該端開口拆離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或組裝於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之間。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當該車架在該第一展開狀態時,該等第一、第二電池模組及該第三電池模組電性連接且並聯在一起,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該等第一電池模組電性連接且並聯在一起。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各該第一承載盒包括兩個第一開孔單元,各該第一電池模組包括兩個分別穿設於該兩第一開孔單元的第一電極單元,各該第二承載盒包括三個第二開孔單元,各該第二電池模組包括三個分別穿設於該等第二開孔單元的第二電極單元,該第三承載盒包括六個第三開孔單元,該第二承載總成包含三個可移離地組裝於該第三承載盒內的第三電池模組,各該第三電池模組包括兩個分別穿設於對應的兩個該第三開孔單元的第三電極單元,其中一個該第三電池模組的該兩第三電極單元各自電性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二電池模組的其中一個該第二電極單元,其餘兩個該第三電池模組的各該第三電極單元電性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一電極單元,各該第二電池模組的其他兩個該第二電極單元各自電性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一電極單元。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各該第一承載盒包括多個沿該前後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軌,及多個沿該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滑軌,該等第一滑軌沿一垂直於該前後、左右方向的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該等第二滑軌沿該上下方向 相間隔排列,每兩個相鄰的該第一滑軌之間形成一第一滑槽,每兩個相鄰的該第二滑軌之間形成一第二滑槽,各該第二承載盒包括多個沿該前後方向延伸且沿該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的第三滑軌,及多個沿該左右方向延伸且位於相反側並沿該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的第四滑軌,每兩個相鄰的該第三滑軌之間形成一第三滑槽,每兩個相鄰的該第四滑軌之間形成一第四滑槽,該第三承載盒包括多個沿該前後方向延伸且位於相反側並沿該上下方向相間隔排列的第五滑軌,每兩個相鄰的該第五滑軌之間形成一第五滑槽,各該第一、第三滑軌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五滑槽,各該第二滑軌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該第四滑槽,各該第四滑軌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二滑槽,各該第五滑軌可滑動地連接於對應的該第一、第三滑槽。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各該第一承載盒還包括一第一移動模組,及一第二移動模組,該第一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一滑軌及對應的該第一滑槽內,該第二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二滑軌及對應的該第二滑槽內,各該第二承載盒還包括一第三移動模組,及兩個位於相反側的第四移動模組,該第三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三滑軌及對應的該第三滑槽內,各該第四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四滑軌,各該第四移動模組及對應的該第二移動模組相配合並可被操作而作動,以使各該第二承載盒沿該左右方向移動而移離或組裝於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該第三承載盒還包括兩個位於相反側的第五移 動模組,各該第五移動模組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五滑軌,各該第五移動模組及對應的該第一、第三移動模組相配合並可被操作而作動,以使該第三承載盒沿該前後方向移動而移離或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以及該等第二承載盒之間。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第一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一橫線圈,及多個第一立線圈,各該第一橫線圈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該第五滑軌的對應該第一滑軌上,該等第一立線圈位於該等第一滑槽內,各該第一滑槽內的該等第一立線圈沿該前後方向彼此相間隔排列,該第二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二橫線圈,及多個第二立線圈,各該第二橫線圈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該第四滑軌的對應該第二滑軌上,該等第二立線圈位於該等第二滑槽內,各該第二滑槽內的該等第二立線圈沿該左右方向彼此相間隔排列,該第三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三橫線圈,及多個第三立線圈,各該第三橫線圈及該等第三輸送滾輪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該第五滑軌的對應該第三滑軌上,該等第三立線圈位於該等第三滑槽內,各該第三滑槽內的該等第三立線圈沿該前後方向彼此相間隔排列,各該第四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四橫線圈,及多個第四立線圈,各該第四橫線圈及各該第四立線圈設置於對應的該第四滑軌,各該第四橫線圈位於對應的該第二橫線圈上方,各該第四立線圈與對應的該第二滑槽內的該等第二立線圈其中之一對齊,各該第五移動模組包括多個第五橫線圈,及多個第五立線圈,各該第五橫 線圈及各該第五立線圈設置於對應的該第五滑軌,各該第五橫線圈位於對應的該第一、第三橫線圈上方,各該第五立線圈與對應的該第一滑槽內的該等第一立線圈其中之一對齊,該第一承載總成還包含多個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控制模組,各該第一控制模組用以控制該等第一橫線圈、該等第一立線圈、該等第二橫線圈,及該等第二立線圈通電以產生磁力,該第二承載總成還包含兩個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控制模組,及一組裝於該第三承載盒內的第三控制模組,各該第二控制模組用以控制該等第三橫線圈、該等第三立線圈、該等第四橫線圈,及該等第四立線圈通電以產生磁力,該第三控制模組用以控制該等第五橫線圈,及該等第五立線圈通電以產生磁力,該等第一、第三橫線圈與該等第五橫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相同,該等第二橫線圈與該等第四橫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相同,該等第一、第三立線圈與對應的該第五立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不同,該等第二立線圈與對應的該第四立線圈通電後所產生的極性不同。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第一移動模組還包括多個第一輸送滾輪,該等第一輸送滾輪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五滑軌的對應第一滑軌上,各該第一輸送滾輪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五滑軌,該第二移動模組還包括多個第二輸送滾輪,該等第二輸送滾輪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四滑軌的對應第二滑軌上,各該第二輸送滾輪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四滑軌,該第三移動模組還包括多個第三輸 送滾輪,該等第三輸送滾輪設置於用以承載對應第五滑軌的對應第三滑軌上,各該第三輸送滾輪用以承載對應的該第五滑軌,各該第一控制模組用以控制該等第一輸送滾輪轉動以帶動對應的該第五滑軌移動,各該第一控制模組還用以控制該等第二輸送滾輪轉動以帶動對應的該第四滑軌移動,各該第二控制模組還用以控制該等第三輸送滾輪轉動以帶動對應的該第五滑軌移動。
  12. 如請求項5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車架還包括四對伸縮桿,各對該伸縮桿固定地連接於對應的兩個該殼件之間,其中兩對該伸縮桿沿該左右方向相間隔並能沿該前後方向伸縮且分別界定出該兩側開口,另外兩對該伸縮桿沿該前後方向相間隔並能沿該左右方向伸縮且其中一對界定出該端開口。
  13. 如請求項5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車架還包括四個分別連接於該等殼件的車輪,該車輛底盤還包含一設置於該車架的抬升裝置,該抬升裝置用以抬升該車架以使該等車輪懸空,該抬升裝置包括四個分別設置於該等殼件的千斤頂,各該千斤頂具有一可伸縮的頂撐桿,該頂撐桿具有一位於底端的接觸件,該接觸件為一設置於該桿體底端的萬向滾珠,該頂撐桿可沿一垂直於該前後、左右方向的上下方向在一初始位置及一頂撐位置之間移動,在該初始位置時,該接觸件高度高於該等車輪底端,在該頂撐位置時,該接觸件高度低於該等車輪底端。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車架還可選擇性地 被操作而變化至一第二展開狀態,當該車架在該第二展開狀態時,該承載裝置界定出一面積小於該第一承載面且大於該第二承載面的第三承載面。
  15. 如請求項14所述的車輛底盤,其中,該承載裝置包括四個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及兩個第二承載盒,該等第一承載盒可拆卸地相互連接以界定出該第二承載面,各該第二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當該車架在該第二展開狀態時,各該第二承載盒連接於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之間,且該等第二承載盒相互連接,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共同界定出該第三承載面,當該車架在該收合狀態時,各該第二承載盒與對應的其中兩個該第一承載盒分離。
  16. 一種車輛底盤,包含:一車架,界定一內部空間;及一承載裝置,包括四個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並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四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電池模組、兩個第二承載盒、兩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兩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電池模組、一第三承載盒,及一可移離地組裝於該第三承載盒內的第三電池模組,各該第二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該第三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以及該等第二承載盒之間,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及該第三承載盒共同界定出一承載面。
  17. 一種車輛底盤,包含:一車架,界定一內部空間;及一承載裝置,包括四個設置於該內部空間內並可拆卸地連接於該車架的第一承載盒、四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等第一承載盒內的第一電池模組、兩個第二承載盒,及兩個可移離地分別組裝於該兩第二承載盒內的第二電池模組,該等第一承載盒的其中兩個可拆卸地相互連接而另兩個可拆卸地相互連接,各該第二承載盒可拆卸地連接於該等第一承載盒中對應的其中兩個之間,該等第一、第二承載盒共同界定出一承載面。
TW108103064A 2019-01-28 2019-01-28 車輛底盤 TWI6837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064A TWI683756B (zh) 2019-01-28 2019-01-28 車輛底盤
US16/577,956 US10870341B2 (en) 2019-01-28 2019-09-20 Electric vehicle and chassis thereof
US16/682,916 US11148519B2 (en) 2019-01-28 2019-11-13 Vehicle chassi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03064A TWI683756B (zh) 2019-01-28 2019-01-28 車輛底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3756B true TWI683756B (zh) 2020-02-01
TW202028024A TW202028024A (zh) 2020-08-01

Family

ID=70413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03064A TWI683756B (zh) 2019-01-28 2019-01-28 車輛底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8375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70979Y (zh) * 2007-06-25 2008-06-11 钟梁斌 电动车的组合式电池盒
CN102139708A (zh) * 2011-02-28 2011-08-0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
CN204956063U (zh) * 2015-08-10 2016-01-13 河北中能格瑞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中型电动客车用的底盘
GB2554340A (en) * 2016-05-31 2018-04-04 Arrival Ltd Electric vehicle chassi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070979Y (zh) * 2007-06-25 2008-06-11 钟梁斌 电动车的组合式电池盒
CN102139708A (zh) * 2011-02-28 2011-08-0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底盘
CN204956063U (zh) * 2015-08-10 2016-01-13 河北中能格瑞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中型电动客车用的底盘
GB2554340A (en) * 2016-05-31 2018-04-04 Arrival Ltd Electric vehicle chassi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8024A (zh) 2020-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48519B2 (en) Vehicle chassis
US11878899B2 (en) Lift device innovations
TW201726448A (zh) 拼裝電動車
CN102180145B (zh) 便携式电动汽车的电池更换系统及其更换方法
TW201924984A (zh) 電動汽車的自動換電平臺和換電站
WO2016041451A1 (zh) 一种电动车辆
WO2022166179A1 (zh) 电动家用汽车的高效换电系统
TWI683756B (zh) 車輛底盤
WO2017141434A1 (ja) 自走式蓄電システム
CN205769013U (zh) 一种电动滑动式汽车后备箱底板
US20230378579A1 (en) Mobile energy stor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mobile energy store
CN210825277U (zh) 电动升降车
CN221188598U (zh) 一种新型调试维护作业便携工具车
KR200398906Y1 (ko) 손수레 이송용 전동카트
CN214396854U (zh) 一种便携式可升降小车
CN211592593U (zh) 一种图书馆用书籍运输装置
CN212890123U (zh) 行李箱多功能桌子
CN214753996U (zh) 一种便携式自主更换叉车电池结构
CN108640021A (zh) 一种移动式举升机
CN221233789U (zh) 一种电池盒流水线用中转台车
CN109664790A (zh) 一种自装卸充电站
CN216969415U (zh) 电池更换机构及车辆
CN212571587U (zh) 充电组件及移动车辆维修设备
CN108190797B (zh) 一种适用于工业车辆的电池存取结构
CN217867935U (zh) 搬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