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3171B - 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 Google Patents

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3171B
TWI673171B TW107128984A TW107128984A TWI673171B TW I673171 B TWI673171 B TW I673171B TW 107128984 A TW107128984 A TW 107128984A TW 107128984 A TW107128984 A TW 107128984A TW I673171 B TWI673171 B TW I6731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base
accommodating
support
support memb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8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09141A (zh
Inventor
葉俊瑋
王怡涵
蔡宏育
Original Assignee
萬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萬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萬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7128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73171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3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3171B/zh
Publication of TW202009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09141A/zh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種治具,其適用於對兩個待貼合件的貼合作業,治具包含:底座、蓋體、至少一第一支撐件及至少一第二支撐件。底座一側內凹形成有容置槽,蓋體一側內凹形成有凹槽,蓋體固定設置於底座的一側,而容置槽及凹槽能相互連通以形成容置空間,容置空間用以設置兩個待貼合件。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設置於容置槽中。兩個待貼合件分別設置於容置槽及凹槽中,且設置於容置槽中的待貼合件對應設置於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上。當容置空間中的空氣逐漸被抽出時,第一支撐件將變形,而設置於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上的待貼合件將呈現為傾斜狀,據以可進行除氣泡作業。

Description

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具及貼合設備,特別是適用於全貼合作業的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利用全貼合技術進行觸控面板及顯示器之間的貼合,為工業用觸控螢幕常用的貼合手段,在此全貼合技術中,去除存在觸控面板與顯示器中的氣泡的過程最為耗時。因此,對於相關業者而言,如何降低進行全貼合作業的過程中,於觸控面板與顯示器之間所形成的氣泡量,成為了極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緣此,本發明人乃潛心研究並配合學理的運用,而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問題的本發明。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治具及全貼合設備,用以改善現有技術中,進行全貼合的過程中氣泡量多,而後需耗費大量時間進行除氣泡。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治具,其適用於對兩個待貼合件的貼合作業,治具包含:一底座、一蓋體、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容置槽用以容置至少一個待貼合件;其中,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的容置槽呈現為矩形立方體。蓋體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底座內凹形成有容置槽的一側,蓋體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凹槽用以容置其中一個待貼合件;當蓋體固定設置於底座內凹形 成有容置槽的一側時,凹槽與容置槽能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用以容置兩個待貼合件。第一支撐件設置於底座,而對應位於容置槽中。第二支撐件設置於底座,而對應位於容置槽中。其中,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對應設置於容置槽的四個邊角處,且兩個第一支撐件對應位於容置槽的同一側邊,兩個第二支撐件對應位於容置槽的另一側邊。其中,當兩個待貼合件設置於容置空間中時,其中一個貼合件抵靠於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其中,當容置有兩個所述待貼合件的所述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時,在真空腔及容置空間中的空氣逐漸被抽出的過程中,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將逐漸變形,而抵靠於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上的待貼合件,將隨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的變形而相對於底座傾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全貼合設備,其用以對兩個待貼合件進行一全貼合作業,全貼合設備包含:一真空腔、一抽氣裝置及一治具。抽氣裝置與真空腔相連通,抽氣裝置能受控制而對真空腔進行抽真空作業。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治具包含:一底座、一蓋體、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容置槽用以容置至少一個待貼合件。其中,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的容置槽呈現為矩形立方體。蓋體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底座內凹形成有容置槽的一側,蓋體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凹槽用以容置其中一個待貼合件;當蓋體固定設置於底座內凹形成有容置槽的一側時,凹槽與容置槽能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用以容置兩個待貼合件。兩個第一支撐件設置於底座,而對應位於容置槽中。兩個第二支撐件設置於底座,而對應位於容置槽中。其中,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對應設置於容置槽的四個邊角處,且兩個第一支撐件對應位於容置槽的同一側邊, 兩個第二支撐件對應位於容置槽的另一側邊。其中,當兩個待貼合件設置於容置空間中時,其中一個貼合件抵靠於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其中,在抽氣裝置受控制而對真空腔進行抽真空作業時,真空腔及容置空間中的空氣將逐漸被抽出;而,在容置空間中的空氣逐漸被抽出的過程中,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將逐漸變形,且兩個第一支撐件的變形量不同於兩個第二支撐件的變形量,而抵靠於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上的待貼合件,將隨兩個第一支撐件及兩個第二支撐件的變形而相對於底座傾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又提供一種治具,其適用於對兩個待貼合件的貼合作業,治具包含:一底座、一蓋體、單一個第一支撐件及單一個第二支撐件。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容置槽用以容置至少一個待貼合件;其中,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的容置槽呈現為矩形立方體。蓋體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底座內凹形成有容置槽的一側,蓋體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凹槽用以容置其中一個待貼合件;當蓋體固定設置於底座內凹形成有容置槽的一側時,凹槽與容置槽能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容置空間用以容置兩個待貼合件。單一個第一支撐件設置於底座,而對應位於容置槽中。單一個第二支撐件設置於底座,而對應位於容置槽中。其中,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對應設置於容置槽的彼此相反的兩側邊。其中,當兩個待貼合件設置於容置空間中時,其中一個待貼合件抵靠於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其中,當容置有兩個待貼合件的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時,在真空腔及容置空間中的空氣逐漸被抽出的過程中,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將逐漸變形,且第一支撐件的變形量不同於第二支撐件的變形量,而抵靠於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上的待貼合件,將隨第一支撐件及第二支撐件的變形而相對於底座傾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可以在於:本發明的治具可以有效地降低兩待貼合件於貼合過程中產生氣泡,從而可大幅降低後續除泡所需耗費的時間。
為使能更進一步瞭解本發明的特徵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所附圖式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並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者。
100‧‧‧治具
100a‧‧‧開口
10‧‧‧底座
101‧‧‧容置槽
101a‧‧‧開口
102‧‧‧第一缺口
103‧‧‧抽氣孔
104‧‧‧第一定位結構
105‧‧‧導電結構
20‧‧‧第一支撐件
30‧‧‧第二支撐件
40‧‧‧蓋體
401‧‧‧凹槽
402‧‧‧第二缺口
403‧‧‧抽氣孔
404‧‧‧第二定位結構
405‧‧‧導電結構
A1‧‧‧真空腔
A2‧‧‧抽氣裝置
D1‧‧‧縱向深度
D2‧‧‧縱向深度
H1‧‧‧縱向高度
H2‧‧‧縱向高度
SP‧‧‧容置空間
S1‧‧‧間隙
S2‧‧‧空隙
S3‧‧‧間隙
P1‧‧‧待貼合件
P11‧‧‧觸控坂
P12‧‧‧第二光學膠
P13‧‧‧透光基材
P14‧‧‧第一光學膠
P2‧‧‧待貼合件
P21‧‧‧顯示器
P211‧‧‧顯示面
P22‧‧‧框體
P221‧‧‧上包覆部
P23‧‧‧輔助膠體
PS‧‧‧容置槽
STP1~STP5‧‧‧流程步驟
圖1為本發明的治具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治具的底座的示意圖。
圖3為圖2的上視圖。
圖4為本發明的治具的蓋體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治具沿圖1所示的剖面線V剖開的剖面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治具的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治具設置有兩個待貼合件的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的治具內設置有兩個待貼合件且對治具內進行抽真空的示意圖;圖8亦為本發明的全貼合設備的示意圖。
圖9為兩個待貼合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10為兩個待貼合件的再次貼合的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的全貼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以下係藉由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發明之治具及全貼合設備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瞭解本發明之其他優點與功效。本發明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體實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悖離本發明之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又本發明之圖式僅為簡單說明,並非依實際尺寸描繪,亦即未反應出相關構成之實際尺寸,先予敘明。以下之實施方式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之觀點,但並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於以 下說明中,如有指出請參閱特定圖式或是如特定圖式所示,其僅是用以強調於後續說明中,所述及的相關內容大部份出現於該特定圖式中,但不限制該後續說明中僅可參考所述特定圖式。
請一併參閱圖1至圖5,圖1為本發明的治具的組合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治具的蓋體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治具的底座的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的治具的底座的上視圖;圖5為本發明的治具的沿圖1所示剖面線V剖開的剖面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的治具100包含有一底座10、兩個第一支撐件20、兩個第二支撐件30及一蓋體40。底座10內設置有兩個第一支撐件20及兩個第二支撐件30,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彼此相互固定的底座10及蓋體40的內部用以容置兩個待貼合件P1、P2(如圖7所示)。
如圖2、圖3及圖7所示,底座10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101,容置槽101能容置其中一個待貼合件P2,亦即,容置槽101的縱向深度D1,是大於待貼合件P2的縱向深度D2,而待貼合件P2設置於容置槽101中時,待貼合件P2的全部將是位於容置槽101中,而待貼合件P2不會高出於容置槽101的開口101a。
底座10的一側內凹形成的容置槽101可以是呈現為矩形立方體。兩個第一支撐件20及兩個第二支撐件30可以是對應設置於容置槽101的四個邊角處,各個第一支撐件20及各個第二支撐件30可以是大致呈現為矩形立方體,且各個第一支撐件20及各個第二支撐件30固定設置於容置槽101中時,各第一支撐件20的縱向高度H1及各第二支撐件30的縱向高度H2是大致彼此相等。在實際應用中,各個第一支撐件20及各個第二支撐件30可以是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容置槽101的底部,如此,相關人員可以是依據需求,更換設置於容置槽101中的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舉例來說,相關人員可以是依據待貼合件P2(如圖7所示)的縱向高度,而對應更換具有不同高度的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 撐件30;或者,相關人員可以是在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經過長期使用而磨耗時進行更換。
如圖3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是以兩個第一支撐件20設置容置槽101的同一側邊,兩個第二支撐件30設置於容置槽101的另一側邊,但不以此為限。另外,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的數量也可以是依據需求變化,舉例來說,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可以是呈現為長條狀,而底座10內可以是僅設置有單一個第一支撐件20及單一個第二支撐件30,單一個第一支撐件20可以是設置於容置槽101的一側邊,單一個第二支撐件30則可以是設置於容置槽101的另一側邊。在特殊的應用中,底座10中也可以是設置有三個第一支撐件20及單一個第二支撐件30。在實際應用中,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的數量,可以是依據需求增加,舉例來說,在待貼合件的尺寸相對較大的實施例中,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的數量皆可以是多於兩個以上,如此,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將可有效地支撐設置容置槽101中的待貼合件。關於底座10的容置槽101的縱向深度、容置槽101的容積、底座10的外型等,不以圖中所示為限,可以是依據需求加以變化。
請先參閱圖7,當待貼合件設置於容置槽101中時,待貼合件將抵靠於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而待貼合件透過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的支撐,將與容置槽101的底部之間形成有間隙S1,也就是說,透過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的設置,待貼合件將不會直接抵靠於容置槽101的底部。
如圖1及圖4所示,蓋體40能固定設置於底座10內凹形成有容置槽101的一側,蓋體40可以是內凹形成有一凹槽401;所述凹槽401用以容置待貼合件P1(如圖7所示),關於凹槽401於縱向方向的深度,可以是配合兩個待貼合件P1、P2於縱向方向(如圖1中座標系的Z軸方向)的厚度及容置槽101於縱向方向的深度 設計,於此不加以限制。在實際應用中,待貼合件P1設置於凹槽401中時,部份的待貼合件P1可以是對應外露於凹槽401外。
請一併參閱圖1及圖5,當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時,蓋體40的凹槽401與底座10的容置槽101能彼此相互連通,而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SP,而兩個待貼合件P1、P2則可以是對應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SP中。關於容置空間SP的容積,可以是依據實際待貼合件的尺寸決定,於此不加以限制。
如圖1、圖2及圖4所示,底座10於內凹形成有容置槽101的一側,還可以是形成有四個第一缺口102,四個第一缺口102彼此不相互連通,且四個第一缺口102是分別與容置槽101相互連通;蓋體40於內凹形成有凹槽401的一側,也可以是對應形成有四個第二缺口402,當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時,各個第一缺口102及各個第二缺口402可以是彼此相互對應,而共同形成為一開口100a,而蓋體40與底座10所共同形成的容置空間SP(如圖5所示),則可以是通過四個開口100a與外連通。
關於第一缺口102及第二缺口402的設置位置、外型、數量等,於此不加以限制。另外,在不同的應用中,也可以是僅有底座10包含有第一缺口102,而蓋體40不具有第二缺口402,或者也可以是底座10不包含有第一缺口102,而蓋體40具有第二缺口402於此不加以限制。
另外,如圖2至圖5及圖7所示,底座10的底部及蓋體40的底部,還可以是分別形成有多個抽氣孔103、403,該些抽氣孔103、403能分別與容置槽101及凹槽401相互連通;亦即,當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時,多個抽氣孔103、403能分別與容置空間SP相互連通。多個抽氣孔103、403能與外部抽氣設備相連通,而外部抽氣設備能通過多個抽氣孔103、403,對蓋體40的凹槽401、底座10的容置槽101進行抽氣作業;如此,當待貼合件P1設置於蓋體40的凹槽401中時,外部抽氣設備能通過 多個抽氣孔403對凹槽401進行抽氣,從而使待貼合件P1能緊貼於形成凹槽401的側壁。換言之,多個抽氣孔403能與外部抽氣設備相互配合,從而使待貼合件P1能固定地設置於凹槽401中;相同地,多個抽氣孔103亦能與外部抽氣設備相互配合,從而使待貼合件P2能固定地設置容置槽101中。
在實際應用中,抽氣孔103、403設置的位置不侷限於在底座10及蓋體40的底部,其可依據需求設置於底座10及蓋體40的任何位置。關於抽氣孔103、403的數量、外型、排列方式也不以圖中所示為限,且在不同的應用中,也可以是僅有蓋體40具有抽氣孔403,或是僅有底座10具有抽氣孔103,而非蓋體40及底座10皆同時具有抽氣孔103、403。
如圖1所示,於本實施例中,是以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各第一缺口102與第二缺口402彼此相對應,而共同形成一個開口100a為例,但不以此為限;在不同的應用中,各第一缺口102及各第二缺口402也可以是於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時,分別形成一個開口,也就是說,在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時,四個第一缺口102及四個第二缺口402將共同形成八個開口。是以,透過多個第一缺口102、多個第二缺口402及多個抽氣孔103、403的設置,當治具100置放於真空腔A1(如圖8所示)中時,相關機械設備(例如抽氣裝置)將可通過第一缺口102、第二缺口402及多個抽氣孔103、403將容置空間SP(如圖5所示)中的空氣向外抽出。
如圖2及圖4所示,底座10及蓋體40還可以分別具有四個第一定位結構104及四個第二定位結構404,而底座10及蓋體40彼此間可以是透過四個第一定位結構104及第二定位結構404相互定位及固定。具體來說,各個第一定位結構104可以是凹孔,而各個第二定位結構404可以是凸柱,但不以此為限,也可以是第一定位結構104為凸柱,第二定位結構404為凹孔。另外,依 據實際需求,四個第一定位結構104及四個第二定位結構404可以是具有兩種不同的結合方式,藉此,將可限制相關人員以一預定的方向將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上;舉例來說,兩個第一定位結構104可以是圓柱結構,另兩個第一定位結構104可以是方柱結構,而兩個第二定位結構404則可以是圓孔,另兩個第二定位結構404則可以是方孔。關於第一定位結構104及第二定位結構404的數量、外型、設置位置等,可依據實際需求加以變化,不以上述或是圖中所示為限。
透過上述第一定位結構104及第二定位結構404的相互配合,相關人員或是機械,將可快速且正確地將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具體來說,在對兩個待貼合件P1、P2(如圖7所示)進行貼合作業時,必需使兩個待貼合件P1、P2精準地定位,若兩個待貼合件P1、P2未正確地對位,最終兩個待貼合件P1、P2貼歪時,將可能導致整個構件無法使用;舉例來說,兩個待貼合件P1、P2可以是觸控模組及顯示模組,假若兩者進行貼合作業時,未正確地進行對位,則可能發生最終貼合後的產品無法使用的問題。是以,透過上述第一定位結構104及第二定位結構404的相互配合,將可有效地輔助相關人員或是機械,進行兩個待貼合件P1、P2的對位作業。
特別說明的是,如圖1所示,當蓋體40固定設置於底座10的一側時,透過四個第一定位結構104及四個第二定位結構404的相互配合設置,蓋體40與底座10之間可以是形成有一空隙S2,而蓋體40及底座10之間可以是非彼此相互抵靠地設置。
請參閱圖6,在不同的實施例中,蓋體40還可以是具有一導電結構405,其可以是一體成型地形成於蓋體40內,或者,導電結構405也可以是獨立於蓋體40的構件,而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凹槽401的底部。所述導電結構405能用以避免靜電的產生。另外,蓋體40也可以是具有一緩衝結構(圖未示),緩衝結構同樣可 以是一體成型地形成於蓋體40內,或者,緩衝結構也可以是獨立於蓋體40的構件,而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凹槽401的底部,透過緩衝結構的設置,將降低蓋體40施加於待貼合件P1、P2上的作用力。當然,在不同的應用中,也可以是將導電結構405以緩衝材料(例如泡棉、橡膠、塑膠材料)製作,而導電結構405將可同時具有防止靜電及緩衝的功效。
相似地,底座10的容置槽101的底部,也可以是設置有一導電結構105,其可以是一體成型地形成於底座10內,或者,導電結構105也可以是獨立於底座10的構件,而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容置槽101的底部。與上述說明相同地,底座10的容置槽101的底部也可以是設置有緩衝結構,或者,所述導電結構105可以是由緩衝材料(例如泡棉、橡膠、塑膠材料)所製成,而同時具有防止靜電產生及緩衝的功效。
請一併參閱圖7至圖10,圖7顯示為兩個待貼合件P1、P2設置於蓋體40及底座10中的容置空間SP中的示意圖;圖8顯示為相關設備對容置空間SP進行抽真空作業時的示意圖;圖10顯示為兩個待貼合件P1、P2的分解示意圖。
如圖10所示,兩個待貼合件P1、P2可以分別為一觸控模組及一顯示模組。於以下說明中,兩個待貼合件P1、P2將分別以觸控模組及顯示模組進行說明。觸控模組(P1)可以是包含有一觸控板P11、一第二光學膠P12、一透光基材P13及一第一光學膠P14;顯示模組(P2)可以是具有一顯示器P21及一框體P22。框體P22包覆於顯示器P21的外圍,而框體P22的上包覆部P221與顯示器P21的顯示面P211共同形成有一容置槽PS。
如圖7及圖10所示,透光基材P13及第一光學膠P14利用治具100配合真空腔A1將可對應貼附於顯示面P211上,而透光基材P13將會對應設置於容置槽PS中。在實際應用中, 框體P22的上包覆部P221還可以是設置有一輔助膠體P23,其用以輔助使觸控模組P1與框體P22相互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光學膠P14及第二光學膠P12可以是依據需求為固態透明光學膠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或是液態透明光學膠OCR(Optically Clear Resin),於此不加以限制;輔助膠體P23例如可以是固態膠或液態膠,於此不加以限制。
如圖7所示,當兩個相互抵靠的觸控模組(P1)及顯示模組(P2)位於容置空間SP中時,顯示模組(P2)的底部抵靠於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而顯示模組(P2)的顯示面P211(待貼合面)是朝向容置槽101的開口101a(如圖2所示)處,且觸控模組(P1)及顯示模組(P2)之間是透過第一光學膠P14相互連接。
如圖7及圖8所示,當治具100設置於真空腔A1中,且抽氣裝置A2被控制對真空腔A1進行抽氣作業時,容置空間SP中的將空氣逐漸被抽離,而第一支撐件20將逐漸變形,抵靠於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上的顯示模組(P2),將隨第一支撐件20的變形,而相對於底座10傾斜,而顯示模組(P2)及觸控模組(P1)之間將形成有間隙S3。
如圖8及圖9所示,當第一支撐件20變形,且顯示模組(P2)及觸控模組(P1)之間形成有間隙S3時,相關人員或是控制裝置將可以控制真空裝置A2停止對真空腔A1進行抽真空作業,或是控制真空裝置A2降低對真空腔A1抽氣的抽氣量,藉此,原本通過多個抽氣孔403,而緊貼於形成凹槽401的側壁的觸控模組(P1),將不再緊貼於形成凹槽401的側壁,而觸控模組(P1)將因其本身的重量,而逐漸地向顯示模組(P2)移動,據以觸控模組(P1)將逐漸地貼合於顯示模組(P2)。
依上所述,在圖7轉換為圖8的過程中,原本位於顯示模組(P2)及觸控模組(P1)之間的氣泡,將通過間隙S3向外排出,而在氣泡被排出後,顯示模組(P2)及觸控模組(P1)將會逐漸地 重新相互貼合(如圖8及圖9所示)。
特別說明的是,如圖2、圖4及圖8所示,在不同的應用中,蓋體40的多個抽氣孔403及底座10的多個抽氣孔103可以是分別連接不同的外部抽氣設備;在圖8所示的狀態中,相關人員或是控制裝置可以是控制與蓋體40的多個抽氣孔403相連接的外部抽氣設備停止作動,而使與底座10的多個抽氣孔103相連接的抽氣設備持續地對底座10的容置槽101進行抽氣。如此,在圖8轉換為圖9的過程中,觸控模組(P1)將逐漸地脫離蓋體40,以與顯示模組(P2)相互貼合,而第一支撐件20將維持在變形的狀態,顯示模組(P2)則將對應持續呈現為傾斜狀態。
承上,在不同的應用中,相關人員或是控制裝置也可以是使分別連接蓋體40及底座10的外部抽氣設備,同時不再通過相對應的抽氣孔403、103進行抽氣作業,又或者,可以是使連接蓋體40的外部抽氣設備停止通過相對應的抽氣孔403對凹槽401進行抽氣,並降低連接底座10的外部抽氣設備對容置槽101的抽氣的抽氣量。
在另一實施例中,在容置空間SP中的空氣逐漸被抽離的過程中,也可以是,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皆會逐漸變形,且第一支撐件20的變形量大於第二支撐件30的變形量,而抵靠於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上的顯示模組(P2),將隨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的變形而對應呈現為傾斜狀。換言之,透過在抽真空過程中能具有不同變形量的第一支撐件20及第二支撐件30,同樣也可以使顯示模組(P2)達到傾斜的效果,進而達到排除氣泡的功效。
請參閱圖8,其為本發明的全貼合設備內設置有兩待貼合件的示意圖。本發明的全貼合設備用以對兩個待貼合件進行一全貼合作業,所述全貼合設備包含:一真空腔A1、一抽氣裝置 A2及一治具100。抽氣裝置A2與真空腔相連通,抽氣裝置A2能受控制而對真空腔A1進行抽真空作業。治具100設置於真空腔A1中,治具100用來容置兩個待貼合件。當抽氣裝置A2受控制而對真空腔A1進行抽真空作業時,治具100內的空氣將逐漸被抽出。關於本實施例所述真空腔A1、抽氣裝置A2及治具100的詳細說明,請參閱前述實施例,於此不再贅述。
請參閱圖11,其顯示為本發明的全貼合方法的流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的全貼合方法包是利用一治具配合一真空腔進行,治具包含有一底座及一蓋體,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蓋體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全貼合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步驟STP1:將一顯示模組固定設置於容置槽中,並使顯示模組對應設置在容置槽中的至少一第一支撐件及至少一第二支撐件上,而顯示模組與容置槽的底部之間將對應形成有一間隙,且顯示模組的顯示面是朝容置槽的開口方向;步驟STP2:將一觸控模組固定設置於凹槽中;其中,觸控模組遠離凹槽的一側設置有一光學膠;步驟STP3:將蓋體固定設置於底座內凹形成有容置槽的一側,而使觸控模組透過光學膠與顯示模組相互連接;步驟STP4:將設置有顯示模組及觸控模組的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並對真空腔進行抽真空作業,以抽出容置空間中的空氣;其中,在對真空腔進行抽真空作業的過程中,第一支撐件將逐漸變形,顯示模組將相對於底座傾斜,而所述顯示模組與所述觸控模組之間將形成 有間隙;步驟STP5:停止對所述真空腔進行抽真空作業,或降低對所述真空腔抽氣的抽氣量,以使所述第一支撐件逐漸回復至未變形的狀態,據以讓所述顯示模組逐漸地與所述觸控模組相互貼合。
關於上述全貼合方法,其所利用的治具的詳細結構,可以是如前述實施例所述,但不以此為限。另外,前述實施例對於治具所舉出的各種實施態樣,皆適用於本實施例所舉全貼合方法中所指的治具。上述步驟S2中所述光學膠即為前述實施例所述第一光學膠,其可以是固態透明光學膠OCA(optically clear Adhesive)或是液態透明光學膠OCR(Optically Clear Resin),於此不加以限制。
在具體的應用中,所述步驟STP5可以是利用相關的控制裝置,在真空裝置作動一預定時間後,控制真空裝置停止作動,藉此,停止對真空腔抽氣的作業,或者,相關控制裝置也可以是配合一影像擷取單元,所述影像擷取單元用以擷取第一支撐件的影像,而控制裝置能依據影像擷取單元所擷取的影像,以於第一支撐件的變形量到達一預定量時,控制真空裝置停止對真空腔進行抽氣作業。
在不同的應用中,於上述步驟STP1中可以是使一外部抽氣設備連接底座的多個抽氣孔,而在步驟STP4中,則可以是通過外部抽氣設備通過底座的多個抽氣孔,對底座的容置槽進行抽氣,據以使第一支撐件逐漸變形。需說明的是,在具體的應用中,於步驟STP4中,可以是使整個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而透過抽氣裝置對真空腔抽氣,且同時透過外部抽氣設備通過底座的抽氣孔對底座的容置槽進行抽氣,或者也可以是整個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而通過底座所連接的外部抽氣設備對底座 的容置槽進行抽氣,以使第一支撐件變形。
於上述步驟STP2至步驟STP3中可以是使另一外部抽氣設備連接蓋體的多個抽氣孔,而利用所述另一外部抽氣設備通過蓋體的多個抽氣孔對蓋體的凹槽進行抽氣,據以使觸控模組緊貼於形成凹槽的側壁。於上述步驟STP5中,可以是逐漸地降低蓋體所連接的外部抽氣設備通過蓋體的抽氣孔對蓋體的凹槽進行抽氣的抽氣量,以使觸控模組能逐漸地貼合於顯示模組;在此同時,可以是使與底座相連接的外部抽氣設備能持續地通過底座的抽氣孔對底座的容置槽進行抽氣。
當然,在不同的應用中,也可以是整個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而僅透過單一個抽氣裝置對真空腔進行抽真空作業,於上述步驟STP5中,則是停止或是逐漸地降低抽氣裝置對真空腔所進行的抽真空作業或是抽真空的抽氣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可行實施例,非因此侷限本發明的專利範圍,故舉凡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圖式內容所做的等效技術變化,均包含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內。

Claims (13)

  1. 一種治具,其適用於對兩個待貼合件的貼合作業,所述治具包含:一底座,其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以容置至少一個所述待貼合件;其中,所述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的所述容置槽呈現為矩形立方體;一蓋體,其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內凹形成有所述容置槽的一側,所述蓋體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用以容置其中一個所述待貼合件;當所述蓋體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內凹形成有所述容置槽的一側時,所述凹槽與所述容置槽能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用以容置兩個所述待貼合件;兩個第一支撐件,其設置於所述底座,而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中;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其設置於所述底座,而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中;其中,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對應設置於所述容置槽的四個邊角處,且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的同一側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的另一側邊;其中,當兩個所述待貼合件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中時,其中一個所述待貼合件抵靠於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其中,當容置有兩個所述待貼合件的所述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時,在真空腔及所述容置空間中的空氣逐漸被抽出的過程中,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將逐漸變形,且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的變形量不同於兩 個所述第二支撐件的變形量,而抵靠於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上的待貼合件,將隨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的變形而相對於所述底座傾斜。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治具,其中,各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中,各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中。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底座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所述蓋體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所述底座及所述蓋體能透過所述第一定位結構及所述第二定位結構而彼此相互固定;所述第一定位結構及所述第二定位結構能輔助限制兩個所述待貼合件彼此相對的位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蓋體具有多個抽氣孔,多個所述抽氣孔用以使外部抽氣設備能對所述凹槽進行抽氣作業;當所述待貼合件設置於所述凹槽時,外部抽氣設備能通過多個所述抽氣孔,以對所述凹槽進行抽氣,據以使所述待貼合件固定設置於所述凹槽中。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蓋體的凹槽、所述底座的容置槽兩者中的至少一個,還設置有一導電結構,所述導電結構能避免靜電的產生。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蓋體的凹槽、所述底座的容置槽兩者中的至少一個,還設置有一緩衝結構,所述緩衝結構能降低所述蓋體、所述底座直接作用於待貼合件的作用力。
  7. 一種全貼合設備,其用以對兩個待貼合件進行一全貼合 作業,所述全貼合設備包含:一真空腔;一抽氣裝置,其與所述真空腔相連通,所述抽氣裝置能受控制而對所述真空腔進行抽真空作業;以及一治具,其設置於所述真空腔中,所述治具包含:一底座,其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以容置至少一個所述待貼合件;其中,所述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的所述容置槽呈現為矩形立方體;一蓋體,其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內凹形成有所述容置槽的一側,所述蓋體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用以容置其中一個所述待貼合件;當所述蓋體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內凹形成有所述容置槽的一側時,所述凹槽與所述容置槽能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用以容置兩個所述待貼合件;兩個第一支撐件,其設置於所述底座,而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中;及兩個第二支撐件,其設置於所述底座,而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中;其中,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對應設置於所述容置槽的四個邊角處,且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的同一側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的另一側邊;其中,當兩個所述待貼合件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中時,其中一個所述待貼合件抵靠於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其中,在所述抽氣裝置受控制而對所述真空腔進行抽真空作業時,所述真空腔及所述容置空間中的空氣將逐漸被抽出;而,在所述容置空間中的空氣逐漸被抽出的過程 中,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將逐漸變形,且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的變形量不同於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的變形量,而抵靠於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上的待貼合件,將隨兩個所述第一支撐件及兩個所述第二支撐件的變形而相對於所述底座傾斜。
  8. 一種治具,其適用於對兩個待貼合件的貼合作業,所述治具包含:一底座,其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以容置至少一個所述待貼合件;其中,所述底座的一側內凹形成的所述容置槽呈現為矩形立方體;一蓋體,其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內凹形成有所述容置槽的一側,所述蓋體的一側內凹形成有一凹槽,所述凹槽用以容置其中一個所述待貼合件;當所述蓋體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內凹形成有所述容置槽的一側時,所述凹槽與所述容置槽能共同形成有一容置空間,所述容置空間用以容置兩個所述待貼合件;單一個第一支撐件,其設置於所述底座,而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中;及單一個第二支撐件,其設置於所述底座,而對應位於所述容置槽中;其中,所述第一支撐件及所述第二支撐件對應設置於所述容置槽的彼此相反的兩側邊;其中,當兩個所述待貼合件設置於所述容置空間中時,其中一個所述待貼合件抵靠於所述第一支撐件及所述第二支撐件; 其中,當容置有兩個所述待貼合件的所述治具設置於真空腔中時,在真空腔及所述容置空間中的空氣逐漸被抽出的過程中,所述第一支撐件及所述第二支撐件將逐漸變形,且所述第一支撐件的變形量不同於所述第二支撐件的變形量,而抵靠於所述第一支撐件及所述第二支撐件上的待貼合件,將隨所述第一支撐件及所述第二支撐件的變形而相對於所述底座傾斜。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第一支撐件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中,所述第二支撐件可拆卸地固定設置於所述底座中。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底座具有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所述蓋體具有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所述底座及所述蓋體能透過所述第一定位結構及所述第二定位結構而彼此相互固定;所述第一定位結構及所述第二定位結構能輔助限制兩個所述待貼合件彼此相對的位置。
  11. 如請求項8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蓋體具有多個抽氣孔,多個所述抽氣孔用以使外部抽氣設備能對所述凹槽進行抽氣作業;當所述待貼合件設置於所述凹槽時,外部抽氣設備能通過多個所述抽氣孔,以對所述凹槽進行抽氣,據以使所述待貼合件固定設置於所述凹槽中。
  12. 如請求項8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蓋體的凹槽、所述底座的容置槽兩者中的至少一個,還設置有一導電結構,所述導電結構能避免靜電的產生。
  13. 如請求項8所述的治具,其中,所述蓋體的凹槽、所述底座的容置槽兩者中的至少一個,還設置有一緩衝結構,所述緩 衝結構能降低所述蓋體、所述底座直接作用於待貼合件的作用力。
TW107128984A 2018-08-20 2018-08-20 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TWI6731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8984A TWI673171B (zh) 2018-08-20 2018-08-20 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7128984A TWI673171B (zh) 2018-08-20 2018-08-20 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73171B true TWI673171B (zh) 2019-10-01
TW202009141A TW202009141A (zh) 2020-03-01

Family

ID=690235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8984A TWI673171B (zh) 2018-08-20 2018-08-20 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317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3791A (zh) * 2020-11-10 2021-02-19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贴膜装置及其治具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4765A (en) * 2010-01-07 2011-07-16 Discovery High Technology Co Ltd A method for attaching substrates
US20180072033A1 (en) * 2013-09-06 2018-03-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Bonding apparatus and stack body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N207617265U (zh) * 2017-11-22 2018-07-17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贴合设备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24765A (en) * 2010-01-07 2011-07-16 Discovery High Technology Co Ltd A method for attaching substrates
US20180072033A1 (en) * 2013-09-06 2018-03-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Bonding apparatus and stack body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CN207617265U (zh) * 2017-11-22 2018-07-17 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 贴合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3791A (zh) * 2020-11-10 2021-02-19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贴膜装置及其治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09141A (zh) 2020-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3171B (zh) 治具及全貼合設備
KR20160070876A (ko) 표시장치의 제조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101625880B1 (ko) 기판 적층 시스템 및 방법
WO2019109437A1 (zh) 保护膜贴合装置及贴合方法
CN209831683U (zh) 吸具
CN109333990B (zh) 一种贴合治具、贴合方法及裸眼3d手机套
TW201412491A (zh) 板狀體保持機構、基板貼合裝置及基板貼合方法
CN112571367A (zh) 贴合设备及其中介机构、及贴合方法
TWM503590U (zh) 顯示裝置及其承載框架
KR20090059904A (ko) 입체영상용 디스플레이 패널 합착장치 및 입체영상용디스플레이 패널 합착방법
TWI730763B (zh) 吸附板、切斷裝置以及切斷方法
KR102023576B1 (ko) 진공 챔버를 이용한 3d 디스플레이용 ocr 합착 장치
CN110890018A (zh) 治具、全贴合设备及全贴合方法
TW201506736A (zh) 觸控模組與其組裝方法
US20230104233A1 (en) Method for Preparing LED Display Module
CN110709246A (zh) 真空贴合机和贴合方法
US20100277819A1 (en) Housing assembly
CN100426338C (zh) 基板重合密封方法
CN210132453U (zh) 一种贴合治具及贴合设备
CN221351190U (zh) 一种光学设备检测辅助装置
JPH11188554A (ja) 工作機械のバキュームテーブル装置
CN114594621A (zh) 一种lcm显示模组真空全贴合装置
CN215789353U (zh) 自适应吸盘
CN216781114U (zh) 可吸附任意尺寸的板件的吸盘固定机构
CN219095948U (zh) 一种贴合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