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72876B -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 - Google Patents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72876B
TWI672876B TW107121323A TW107121323A TWI672876B TW I672876 B TWI672876 B TW I672876B TW 107121323 A TW107121323 A TW 107121323A TW 107121323 A TW107121323 A TW 107121323A TW I672876 B TWI672876 B TW I6728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asing
circuit boar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21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1686A (zh
Inventor
洪永熾
游萬益
Original Assignee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11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1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2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2876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前述轉接盒用以與兩 個連接器相連。前述轉接盒內形成有收容空間,前述收容空間內收容有轉接板,前述轉接盒之相鄰兩側邊上分別開設有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以供前述兩個連接器插入,前述第一插接口與前述第二插接口在相互垂直之兩個平面內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以使得兩個連接器之間具有兩個90°轉角。

Description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
本發明涉及一種集成連接器元件,尤其涉及一種具有轉接功能之集成連接器元件。
集成連接器元件通常由機殼、收容於機殼內之柔性電路板以及組裝至機殼上之電連接器組成,以實現柔性電路板與電連接器之間之訊號傳輸。
目前,資訊產業蓬勃發展,電腦之普及率大大提高,各種電腦周邊之設備也應運而生。隨著電子產業已邁入多元化時代,為了適應電子產業之發展,多元化之電連接器也呼之而出。但,因機殼之插接口呈標準化設置,只能與特定型號之電連接器相匹配,而不能適用多元化之電連接器之插接口,因此,適用範圍較窄、不能滿足多元化要求,且實用性能不高。
有鑒於此,確有必要對傳統之集成連接器元件作進一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轉接盒,該轉接盒能夠實現兩個連接器之間之訊號傳輸,而且結構簡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轉接盒,用以與兩個連接器相連,前述轉接盒內形成有收容空間,前述收容空間內收容有轉接板,前述轉 接盒之相鄰兩側邊上分別開設有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以供前述兩個連接器插入,前述第一插接口與前述第二插接口在相互垂直之兩個平面內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以使得前述兩個連接器之間具有兩個90°轉角,前述轉接板為柔性電路板,前述柔性電路板包括相互垂直設置之第一對接板和第二對接板,且前述第一對接板之末端設有複數金手指,前述第二對接板之末端之亦設有複數金手指。
本發明之目的還在於提供一種集成連接器元件,該集成連接器元件可實現機殼內柔性電路板與多元化電連接器之間之訊號傳輸。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集成連接器元件,包括機殼和與前述機殼組裝配合之連接器模組,前述機殼上開設有機殼口,前述機殼內設有電路板或柔性電路板,前述連接器模組包括:轉接盒,前述轉接盒內形成有收容空間,前述轉接盒之相鄰兩側邊分別開設有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第一連接器,其一端自前述第一插接口插入前述收容空間、另一端自前述機殼口插入前述機殼並與前述電路板或柔性電路板電性連接;第二連接器,自前述第二插接口插入前述收容空間。
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通過在轉接盒之相鄰兩側邊上分別開設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同時將第一插接口與第二插接口設計為在相互垂直之兩個平面內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從而使得兩個連接器之間具有兩個90°轉角,能滿足多元化要求。
1‧‧‧集成連接器元件
100‧‧‧機殼
10‧‧‧機殼口
11、22’、22”‧‧‧柔性電路板
111‧‧‧凹陷部
200、200’、200”‧‧‧轉接盒
20‧‧‧上蓋
21‧‧‧下蓋
211‧‧‧卡持塊
212、212’、212”‧‧‧第一插接口
213、213’、213”‧‧‧第二插接口
214‧‧‧第一密封槽
215‧‧‧第二密封槽
216‧‧‧散熱孔
22‧‧‧PCB轉接板
221‧‧‧第一組連接元件
222‧‧‧第一開口
223‧‧‧第二開口
224‧‧‧第三開口
225‧‧‧第二組連接元件
23‧‧‧螺絲
24‧‧‧螺孔
25‧‧‧內密封圈
26‧‧‧外密封圈
21’、21”‧‧‧外殼
211’‧‧‧肋條
221’、221”‧‧‧第一對接板
2211’‧‧‧卡扣部
222’、222”‧‧‧第二對接板
2221’‧‧‧卡扣槽
2222’‧‧‧焊接孔
223’‧‧‧第一加強板
224’‧‧‧第二加強板
24’‧‧‧安裝孔
25’‧‧‧螺釘
27’、27”‧‧‧密封圈
214”‧‧‧開口槽
2211”‧‧‧缺口
23”‧‧‧固定件
231”‧‧‧收容通道
232”‧‧‧限位塊
233”‧‧‧滑槽
234”‧‧‧定位塊
24”‧‧‧配合件
241”‧‧‧定位肋條
242”‧‧‧第四開口
25”‧‧‧第三密封槽
26”‧‧‧金手指
271”‧‧‧限位條
28”‧‧‧卡扣臂
300、300’‧‧‧第一連接器
30、30’‧‧‧絕緣本體
301‧‧‧對接部
302‧‧‧端子槽
3021‧‧‧塑膠槽
3022‧‧‧端子凹槽
3023‧‧‧抵接塊
3024‧‧‧凹槽
303、303’‧‧‧凹口
304、304’‧‧‧頂壁
305‧‧‧底壁
306‧‧‧左側壁
307、307’‧‧‧右側壁
308‧‧‧滑道
308’‧‧‧收容槽
309‧‧‧止擋塊
31、31’‧‧‧端子模組
310、310’‧‧‧端子
3101、3101’‧‧‧抵接臂
3102‧‧‧焊接部
3103‧‧‧接觸部
3104‧‧‧抵壓部
3105‧‧‧端子凸塊
311、311’‧‧‧塑膠體
3111、3111’‧‧‧前端部
3112‧‧‧後端部
3113‧‧‧缺陷部
3114‧‧‧第一導引柱
3115‧‧‧扣合塊
32‧‧‧塑膠外殼
32’‧‧‧金屬外殼
321‧‧‧彈性臂
3211‧‧‧固定部
3212‧‧‧扣持部
3213‧‧‧按壓部
322‧‧‧倒勾
323‧‧‧第一彈片
324‧‧‧開槽
325‧‧‧第二彈片
326‧‧‧突伸部
327‧‧‧第三彈片
33、33’‧‧‧推鎖機構
331、331’‧‧‧端子收容部
3311‧‧‧凹陷槽
332‧‧‧板收容部
333‧‧‧抵壓結構
3331‧‧‧傾斜壁
3332‧‧‧抵壓壁
334、334’‧‧‧鎖扣臂
3341‧‧‧連接部
3342‧‧‧扣持臂
3343、3343’‧‧‧卡爪
3344‧‧‧卡勾
335‧‧‧舌板
336‧‧‧限位臂
3361‧‧‧扣合塊
337‧‧‧勾合部
400‧‧‧第二連接器
500‧‧‧板端連接器
50‧‧‧塑膠本體
501‧‧‧第二導引柱
502‧‧‧耳部
503‧‧‧耳孔
51‧‧‧導電端子
511‧‧‧基部
512‧‧‧抵接部
513‧‧‧焊腳
52‧‧‧對接空間
600‧‧‧線端連接器
60‧‧‧對接本體
601‧‧‧對接槽
61‧‧‧對接端子
611‧‧‧限位部
612‧‧‧插接部
613‧‧‧線纜結合部
62‧‧‧限位件
第一圖係本發明集成連接器元件之部分分解圖。
第二圖係第一圖所示轉接盒之第一實施方式分解圖。
第三圖係第一圖所示轉接盒之第二實施方式分解圖。
第四圖係第三圖中外殼之另一視角立體圖。
第五圖係第一圖所示轉接盒之第三實施方式分解圖。
第六圖係第五圖中外殼之另一視角立體圖。
第七圖係第一圖所示第一連接器之第一實施方式分解圖。
第八圖係第七圖所示第一連接器之另一視角分解圖。
第九圖係第七圖所示第一連接器處於固定位置時推鎖機構、絕緣本體及塑膠外殼之間相互配合之剖視圖。
第十圖係第七圖所示第一連接器處於固定位置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之剖視圖,顯示端子之抵接臂與柔性電路板抵接。
第十一圖係第一圖所示第一連接器之第二實施方式分解圖。
第十二圖係第十一圖所示第一連接器之另一視角分解圖。
第十三圖係第十二圖所示絕緣本體之另一視角立體圖。
第十四圖係第十一圖所示推鎖機構與絕緣本體及金屬外殼相互組裝配合之立體圖。
第十五圖係第一圖所示板端連接器之分解圖。
第十六圖係第十五圖所示板端連接器之另一視角分解圖。
第十七圖係第一圖所示線端連接器之分解圖。
請參閱第一圖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集成連接器元件1,前述 集成連接器元件1包括機殼100(或電子設備)和與前述機殼100組裝配合之連接器模組。前述連接器模組包括轉接盒和分別與前述轉接盒電性連接之第一連接器300和第二連接器400。
前述機殼100內設有收容腔,且前述收容腔朝向前述機殼100之一側邊開口,以形成機殼口10。前述收容腔內收容有柔性電路板11,且前述柔性電路板11固定在前述收容腔內。前述第一連接器300之一端與前述轉接盒200電性連接、另一端自前述機殼口10插入前述收容腔內並與前述柔性電路板11電性連接。當然,一方面前述柔性電路板11也可替換為PCB板,另一方面前述柔性電路板11或PCB板也可設置為不固定,只要能夠實現與第一連接器300之電性連接即可,於此不予限制。
請參閱第二圖所示,為前述轉接盒之第一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轉接盒200包括上下組裝配合之上蓋20和下蓋21,前述上蓋20與下蓋21組合形成一收容空間(未標號)。前述轉接盒200還包括收容於前述收容空間內之PCB轉接板22,前述PCB轉接板22之其中一側邊上設有第一組連接元件221,前述PCB轉接板22之另一側邊上設有第二組連接元件225,前述第一組連接元件221與前述第二組連接元件225在前述PCB轉接板22上對應電性連接,且前述第一組連接元件221與前述第二組連接元件225之間形成一夾角。
具體來講,前述第一組連接元件221與前述第二組連接元件225分別設置在前述PCB轉接板22之相鄰兩側邊上,且前述第一組連接元件221與前述第二組連接元件225之間形成90°的夾角。進一步地,前述第一組連接元件221和第二組連接元件225均為開設在前述PCB轉接板22上之焊孔,以分別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和第二連接器400焊接固定,實現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 400之間之訊號轉接。
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一組連接元件221與第二組連接元件225還可由其它形式形成(如SMT或through hole),只要能夠與對應之第一連接器300和第二連接器400實現電性連接即可;另外,前述第一組連接元件221與第二組連接元件225之間也可呈其它角度設置(如銳角或鈍角),只要能夠實現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之訊號轉接即可。
前述PCB轉接板22之其中三個側邊之邊緣開設有第一開口222,前述下蓋21之其中三個側邊之邊緣對應突設有卡持塊211,且在前述PCB轉接板22收容於前述收容空間內時,前述卡持塊211限位於前述第一開口222內,以限制前述PCB轉接板22發生位移。
前述上蓋20與前述下蓋21通過螺絲23固定連接,且前述上蓋20、下蓋21及PCB轉接板22上分別開設有供螺絲23穿過之螺孔24,前述螺孔24設置有兩個,且在前述上蓋20、下蓋21及PCB轉接板22上均呈對角線設置,以保證上蓋20、下蓋21及PCB轉接板22之間之組裝穩定性較好。
前述下蓋21上開設有供前述第一連接器300插入之第一插接口212和供前述第二連接器400插入之第二插接口213,且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分別設置在前述下蓋21之相鄰兩側邊上。前述PCB轉接板22遮蓋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和前述第二插接口213,且前述第一組連接元件221和第二組連接元件225分別與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相對應設置,以便前述第一連接器300和第二連接器400自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分別與前述PCB轉接板22焊接固定。
前述第一插接口212與前述第二插接口213在相互垂直之兩個平 面內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具體來講,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在前述下蓋21之一側邊沿上蓋20與下蓋21之組裝方向貫穿前述下蓋21設置,前述第二插接口213自前述下蓋21之另一側邊向內凹陷形成,且前述第二插接口213同時朝向前述收容空間一側開口,如此設置,使得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具有兩個90°轉角,方便轉接。
前述下蓋21內還凹設有供收容內密封圈25之第一密封槽214,前述第一密封槽214與前述收容空間相連通並環繞設置於前述第一插接口212之外側,以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前述下蓋21之間之間隙進行密封。前述下蓋21之側壁外部還凹設有供收容外密封圈26之第二密封槽215,前述第二密封槽215位於前述收容空間之外部並形成於前述第一插接口212之外側,以密封前述下蓋21、第一連接器300及機殼100之間之間隙。
前述下蓋21上還凹設有與前述收容空間相連通之復數散熱孔216,該些散熱孔216呈盲孔狀設置且具有一定深度,從而在PCB轉接板22與第一連接器300和第二連接器400電性連接時,可將PCB轉接板22產生之熱量散發出去,不僅能夠保證電性連接之穩定性,而且還能延長PCB轉接板22之使用壽命。另外,前述散熱孔216同時還能起到逃料之作用,從而降低下蓋21之製造成本。
請參閱第三圖與第四圖所示,為前述轉接盒之第二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前述轉接盒200’內形成有收容空間(未圖示),前述收容空間內收容有轉接板,前述轉接板為柔性電路板22’,且前述柔性電路板22’包括相互垂直設置之第一對接板221’和第二對接板222’。前述第一對接板221’之兩側設置有卡扣部2211’,且前述卡扣部2211’設置於靠近前述第一對接板221’與第二對接板222’相互連接之位置處,前述第二對接板222’之兩側對應開設有 卡扣槽2221’,前述卡扣部2211’卡扣收容於前述卡扣槽2221’,如此設置,一方面能夠對前述柔性電路板22’之形狀進行固定,保證較佳的對接效果;另一方面能夠增加前述柔性電路板22’之強度。
前述第一對接板221’用以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電性連接,前述第二對接板222’上開設有複數焊接孔2222’,以與前述第二連接器400焊接固定,繼而藉由前述柔性電路板22’,可實現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之訊號轉接。
前述收容空間內還收容有與前述第一對接板221’相連之第一加強板223’和與前述第二對接板222’相連之第二加強板224’,前述第二加強板224’之兩側亦開設有前述卡扣槽2221’,前述卡扣部2211’同時卡扣收容於前述第二加強板224’之卡扣槽2221’,前述第二加強板224’上亦對應設有前述焊接孔2222’。前述第一加強板223’與前述第二加強板224’用於增加前述第一對接板221’和第二對接板222’之強度,繼而保證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之訊號傳輸穩定性。
前述轉接盒200’包括遮罩於前述柔性電路板22’、第一加強板223’及第二加強板224’外側之外殼21’,前述外殼21’之相鄰兩側邊上分別開設有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以供前述兩個連接器插入,具體來講,前述第一插接口212’用於供前述第一連接器300插入,前述第二插接口213’用於供前述第二連接器400插入。本實施例中,前述外殼21’係注塑成型於前述柔性電路板22’、第一加強板223’及第二加強板224’之外側。
前述第一插接口212’與前述第二插接口213’在相互垂直之兩個平面內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具體來講,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在前述外 殼21’之一側邊沿與前述機殼100組裝配合之方向凹陷形成,前述第二插接口213’自前述外殼21’之另一側邊向內凹陷形成,如此設置,使得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具有兩個90°轉角,方便轉接。
前述轉接盒200’上還套設有密封圈27’,且前述密封圈27’套設於前述第一插接口212’之外側,以密封前述機殼100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之間之縫隙。前述外殼21’之靠近前述機殼100之一側壁上突設有肋條211’,前述肋條211’設置有兩根且分設在前述側壁之兩側,一方面用於對前述密封圈27’起到輔助限位的作用,另一方面用於與前述機殼100相連接,保證插接穩定性。
前述外殼21’之一側邊還開設有沿與前述機殼100組裝配合之方向貫穿設置之安裝孔24’,前述密封圈27’上也開設有前述安裝孔24’,以便螺釘25’穿過前述安裝孔24’,而將前述轉接盒200’與前述密封圈27’固定連接。當然前述機殼100上也可開設前述安裝孔24’,以便將前述機殼100、轉接盒200’及密封圈27’組裝固定在一起。
請參閱第五圖與第六圖所示,為前述轉接盒之第三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前述轉接盒200”內形成有收容空間(未圖示),前述收容空間內收容有轉接板,前述轉接板為柔性電路板22”,前述柔性電路板22”包括相互垂直設置之第一對接板221”和第二對接板222”,且前述第一對接板221”和第二對接板222”在相互垂直的兩個平面內延伸且在延伸過程中前述第一對接板221”與第二對接板222”之間形成有兩個90°的轉角。前述第一對接板221”之末端之上下兩側均設有複數金手指26”,用以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或前述機殼100內之電路板或柔性電路板)電性連接,前述第二對接板222”之末端之上下兩側亦設有複數金手指26”,用以與前述第二連接器400電性連接。
前述第一對接板221”之兩側分別凹設有缺口2211”。前述收容空間內還收容有用於固定前述柔性電路板22”之固定件23”和與前述固定件23”相互配合之配合件24”,前述固定件23”與前述配合件24”均呈L型設置且分別設置於前述柔性電路板22”之兩側,以將前述柔性電路板22”限位於前述固定件23”與配合件24”之間。前述固定件23”之一端卡扣收容於前述缺口2211”內。
前述固定件23”內開設有供收容前述柔性電路板22”之收容通道231”,前述固定件23”上還設有定位部,前述配合件24”上對應設有與前述定位部相配合之配合部。前述定位部包括用於與前述收容通道231”相配合,以限制前述柔性電路板22”在前述收容通道231”內發生位移之限位塊232”。前述定位部還包括開設於前述固定件23”兩側壁上之滑槽233”,該兩個滑槽233”相對設置且設置於前述固定件23”之與前述第一對接板221”相對應之位置處。前述定位部還包括設於前述固定件23”側壁上之複數定位塊234”。
前述配合部包括自前述配合件24”之兩側壁向外突伸形成之定位肋條241”,前述定位肋條241”滑動收容於前述滑槽233”內,以限位前述固定件23”與前述配合件24”。前述配合部還包括開設於前述配合件24”側壁上之複數第四開口242”,前述定位塊234”收容於前述第四開口242”,以此來限位前述固定件23”與前述配合件24”。
前述轉接盒200”包括遮罩於前述柔性電路板22”、固定件23”及配合件24”外側之外殼21”,前述第一對接板221”與前述第二對接板222”分別自前述外殼21”之相鄰兩側邊突伸出。前述轉接盒200”上分別開設有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且前述第一插接口212”與前述第二插接口213” 分別開設在前述外殼21”之相鄰兩側邊上。具體來講,前述第一對接板221”自前述第一插接口212”突伸出,前述第二對接板222”自前述第二插接口213”突伸出,如此設置,使得前述第一插接口212’與前述第二插接口213’在相互垂直之兩個平面內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繼而使得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具有兩個90°轉角,方便轉接。本實施例中,前述外殼21”係注塑成型於前述柔性電路板22”、固定件23”及配合件24”之外側。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本實施方式中,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均呈長條形設置,以供柔性電路板22”穿過,但是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也可參考第一實施方式中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設置,以分別收容前述第一連接器300和第二連接器400。
前述轉接盒200”上還開設有位於前述第一插接口212”外側之第三密封槽25”,密封圈27”收容於前述第三密封槽25”,以密封前述機殼100、前述外殼21”及前述第一連接器300之間之縫隙。本實施方式中,前述密封圈27”之兩端突設有限位條271”,前述外殼21”上開設有供收容前述限位條271”之開口槽214”,從而藉由前述限位條271”與前述開口槽214”之相互配合,可將前述密封圈27”限位於前述第三密封槽25”內。
前述轉接盒200”還設有兩個卡扣臂28”,兩個卡扣臂28”相互對稱設置且分設於前述第一插接口212”之兩側,用於與前述機殼100相互配合,從而方便前述轉接盒200”進入或退出前述機殼100,且穩定性較好。
因本發明中轉接盒具有三種實施方式,且每種實施方式的轉接盒均具有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以供前述第一連接器300和第二連接器400對應插入,繼而實現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之訊號轉接,故以下說 明書部分將以第一實施方式的轉接盒200為例,來描述第一連接器300與轉接盒之間的連接關係及第二連接器400與轉接盒之間的連接關係。
請參閱第七圖至第十圖並結合第一圖與第二圖所示,為前述第一連接器300之第一實施方式分解圖。前述第一連接器300之一端自前述第一插接口212插入前述收容空間內並與前述PCB轉接板22焊接固定、另一端收容於前述機殼100並與前述柔性電路板11電性連接。前述第一連接器300包括絕緣本體30、固定於前述絕緣本體30內之端子模組31以及遮罩於前述絕緣本體30外側之塑膠外殼32。本實施方式中,前述絕緣本體30與前述轉接盒200之下蓋21一體成型設置,以保證第一連接器300能夠穩定的從前述機殼口10插入前述機殼100之收容腔內與前述柔性電路板11電性連接;當然,在其它實施方式中,前述絕緣本體30也可單獨設置。
前述絕緣本體30呈矩形狀設置,且具有突伸超出下蓋21之對接部301和前後(即上蓋20與下蓋21之組裝方向)貫穿絕緣本體30以供收容端子模組31之端子槽302。前述對接部301呈矩形狀設置,且其外側壁上凹設有凹口303;前述對接部301之外側壁包括頂壁304、與頂壁304相對設置之底壁305以及自頂壁304之兩端垂直向下延伸之左側壁306和右側壁307,本實施例中,前述頂壁304、左側壁306及右側壁307上均凹設有前述凹口303。
前述端子模組31收容於端子槽302,並包括端子310和注塑成型在端子310外側之塑膠體311。前述端子310具有突伸超出塑膠體311一端之抵接臂3101和突伸超出塑膠體311另一端之焊接部3102,前述焊接部3102呈針狀設置並排布成一排,以與PCB轉接板22上之第一組連接元件221焊接固定。
前述塑膠體311包括靠近抵接臂3101一側之前端部3111和靠近焊 接部3102一側之後端部3112,且前述後端部3112之厚度大於前述前端部3111之厚度。前述前端部3111之後端、與後端部3112相連接處凹設有缺陷部3113,前述內密封圈25限位於前述缺陷部3113內並與前述第一密封槽214之內壁面相抵接,前述塑膠體311之後端部3112同時收容於前述第一密封槽214,並將前述內密封圈25限位在前述第一密封槽214之內壁面與前述後端部3112之間,以此實現塑膠體311與絕緣本體30(即下蓋21)之間之密封。
前述後端部3112上還突設有第一導引柱3114,且前述第一導引柱3114朝向前述轉接盒200之收容空間內突伸,前述PCB轉接板22上對應開設有第二開口223,從而可通過前述第一導引柱3114收容於前述第二開口223,實現前述端子模組31與前述PCB轉接板22之間之穩定連接,繼而保證前述端子310與前述PCB轉接板22之間之焊接穩定性。
前述塑膠外殼32套設在前述絕緣本體30之外側,且前述塑膠外殼32之外側壁上對應設有彈性懸伸之彈性臂321,前述彈性臂321之末端設有倒勾322,從而在前述塑膠外殼32套設於前述絕緣本體30之外側時,可通過前述倒勾322與前述凹口303內側壁之相互扣合,實現前述絕緣本體30與前述塑膠外殼32之穩定性連接。
前述彈性臂321包括與前述塑膠外殼32之外側壁相連之固定部3211、自前述固定部3211一端向外延伸之扣持部3212以及自前述固定部3211另一端向外延伸之按壓部3213。前述固定部3211與前述塑膠外殼32一體設置;前述倒勾322設於前述扣持部3212之末端,且朝向前述塑膠外殼32之內部突伸;前述按壓部3213延伸超出前述塑膠外殼32之外側壁邊緣並懸伸於前述塑膠外殼32外側壁之外部,從而在按壓前述按壓部3213時,可帶動前述扣持部3212彈性旋轉,繼 而使前述倒勾322脫離前述凹口303。
本實施方式中,前述塑膠外殼32呈矩形結構設置,且前述塑膠外殼32之其中三個外側壁上均設有前述彈性臂321,從而在組裝前述塑膠外殼32與前述絕緣本體30時,可借助前述彈性臂321上之倒勾322突伸入前述凹口303並與前述凹口303之內壁面相扣持,實現前述塑膠外殼32與前述絕緣本體30之扣合連接;在將前述塑膠外殼32從前述絕緣本體30上拆除時,只需按壓前述按壓部3213,使前述倒勾322脫離前述凹口303即可。
前述塑膠外殼32之後端(靠近前述倒勾322一端)兩側分別設有向外突伸之突伸部326,前述突伸部326沿前述端子310之排列方向(即左右方向)向外突伸,並使得前述塑膠外殼32在端子310排列方向上之長度大於前述對接部301在端子310排列方向上之長度。
在組裝前述第一連接器300和前述機殼100時,因為在端子310排列方向上,對接部301之尺寸略小於機殼口10之尺寸、塑膠外殼32之尺寸大於機殼口10之尺寸,從而在組裝時需要先將絕緣本體30之對接部301自機殼口10插入機殼100內,之後再在機殼100內將塑膠外殼32與絕緣本體30之對接部301鎖扣固定。另外,前述突伸部326之設置,可在塑膠外殼32組裝完成後,將機殼100之一側壁限位在絕緣本體30(即下蓋21)與塑膠外殼32之突伸部326之間,從而可防止絕緣本體30脫離機殼100,達到絕緣本體30、機殼100及塑膠外殼32相互之間穩固連接之目的。
前述第一連接器300還包括可拆卸式安裝於前述絕緣本體30並可相對前述絕緣本體30進行位移之推鎖機構33,前述推鎖機構33具有用以收容前述抵接臂3101之端子收容部331、與前述端子收容部331相連通之板收容部332以及 設於前述端子收容部331一側之抵壓結構333。前述板收容部332用於收容前述柔性電路板11,且前述板收容部332與前述端子收容部331在前述推鎖機構33之厚度方向上上下設置,從而可使得前述端子310之抵接臂3101與前述柔性電路板11在前述推鎖機構33內部實現電性連接。
前述抵接臂3101具有接觸部3103和位於前述接觸部3103前方之抵壓部3104,前述接觸部3103相較前述塑膠體311之延伸平面呈圓弧狀突起設置,前述抵壓部3104在前述抵接臂3101之末端呈下凹之圓弧角設置,且前述抵壓部3104相較前述接觸部3103遠離前述板收容部332、並在前述推鎖機構33固定至絕緣本體30後與前述抵壓結構333相抵持。此處“前述抵壓部3104相較前述接觸部3103遠離前述板收容部332設置”是指:因前述板收容部332與前述端子收容部331在前述推鎖機構33之厚度方向上上下設置,且板收容部332位於上方、端子收容部331位於下方,故形成了接觸部3103靠近板收容部332設置、抵壓部3104遠離板收容部332設置。
前述推鎖機構33之兩側設有鎖扣臂334,前述鎖扣臂334包括與前述推鎖機構33相連之連接部3341和與前述連接部3341相連並懸伸於前述端子收容部331兩側之扣持臂3342,前述扣持臂3342之末端設有卡爪3343,前述扣持臂3342上還突設有位於前述卡爪3343與前述連接部3341之間之卡勾3344。前述絕緣本體30之兩側設有供收容前述鎖扣臂334之滑道308,前述卡爪3343收容於前述滑道308。該兩個滑道308分佈在前述對接部301之左右兩端,且分別自前述對接部301之前端面向後凹陷形成。定義前述滑道308之兩端分別為預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前述推鎖機構33與前述滑道308相互配合,使得前述推鎖機構33在預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之間發生位移,當前述推鎖機構33處於固定位置時,前述柔性電 路板11與前述端子310電性連接。
本實施方式中,前述滑道308呈盲槽狀(即一端呈開放式、另一端呈封閉式)設置。前述滑道308之內壁上突設有止擋塊309,且前述止擋塊309設置在前述滑道308之預定位位置處,從而在前述卡爪3343與前述止擋塊309扣持時,可在前述推鎖機構33未到達固定位置時,防止前述推鎖機構33整體脫離前述絕緣本體30,而在前述卡勾3344與前述止擋塊309扣持時,可在前述推鎖機構33到達固定位置後,限制前述推鎖機構33在前述滑道308內發生位移,以防前述推鎖機構33退出。
因此,可以總結為:前述推鎖機構33之預定位位置為鎖扣臂334伸入前述滑道308內,且前述卡爪3343與前述止擋塊309相互扣持固定之位置;前述推鎖機構33之固定位置為鎖扣臂334伸入前述滑道308內,且前述卡勾3344與前述止擋塊309相互扣持固定之位置;從而,相對於前述滑道308而言,前述預定位位置位於前述固定位置之前方,並且在前述推鎖機構33處於預定位位置時,前述抵壓部3104之自由末端伸入前述端子收容部331之後端,前述抵壓結構333與前述抵壓部3104相對應而處於未抵壓狀態、前述接觸部3103與前述柔性電路板11亦相對應而處於未抵接狀態;在前述推鎖機構33處於固定位置時,前述抵壓結構333抵壓前述抵壓部3104、前述接觸部3103突伸入前述板收容部332內並與前述柔性電路板11抵緊連接。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前述滑道308設置在前述對接部301之左右兩端,但並不開口於前述對接部301之左側壁306和右側壁307。前述滑道308同時開口於前述對接部301之頂壁304和底壁305,從而可通過觀察卡爪3343(或卡勾3344)與止擋塊309之間之位置關係,來確認推鎖機構33是否處於固定位置。前 述止擋塊309設置在前述滑道308內靠近對接部301前端面之位置處,且前述止擋塊309與前述卡爪3343之間為平面止擋,前述止擋塊309與前述卡勾3344之間為斜面止擋。
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前述推鎖機構33為一體成型之結構件,且整體大致呈一矩形狀塊,前述端子收容部331和板收容部332均前後貫穿前述推鎖機構33、且在前述推鎖機構33內上下設置,以方便端子310之抵接臂3101和柔性電路板11分別自前向後或自後向前安裝。前述推鎖機構33之抵壓結構333包括自前述端子收容部331之內側壁朝向前述板收容部332方向傾斜延伸之傾斜壁3331和自前述傾斜壁3331向前水平延伸之抵壓壁3332,從而,當前述推鎖機構33自預定位位置朝向固定位置移動時,前述抵壓部3104沿著前述傾斜壁3331移動並帶動前述接觸部3103朝向前述板收容部332方向移動,直至前述抵壓部3104定位於前述抵壓壁3332上、前述接觸部3103突伸入前述板收容部332內並與前述柔性電路板11保持抵接之狀態。
前述推鎖機構33包括形成前述板收容部332之舌板335和彈性懸伸於前述舌板335兩側之限位臂336,前述限位臂336之末端突設有扣合塊3361,從而在柔性電路板11收容並固定於前述板收容部332內時,前述扣合塊3361與柔性電路板11上之凹陷部111相扣合,進而防止柔性電路板11從板收容部332內退出。當然,在柔性電路板11與推鎖機構33之間未固定時,柔性電路板11可相對於前述推鎖機構33在板收容部332內自由進出。
通過對推鎖機構33之上述設置,使得柔性電路板11插裝方便,即:先將推鎖機構33預定位至預定位位置,並使得前述鎖扣臂334伸入前述滑道308內、前述卡爪3343與前述止擋塊309相互扣持固定、前述抵壓部3104之自由末 端伸入前述端子收容部331之後端、前述抵壓結構333與前述抵壓部3104相對應而處於未抵壓狀態;此時可使柔性電路板11自推鎖機構33之前方向後經過板收容部332而伸入至端子310之接觸部3103位置處,使得柔性電路板11上之金手指(未圖示)與前述接觸部3103相對應而處於未抵接狀態;待柔性電路板11插裝完成後,僅需將推鎖機構33自預定位位置朝向固定位置移動,即可通過抵壓結構333與抵壓部3104之配合而實現接觸部3103與柔性電路板11上金手指之抵緊連接,並且通過卡勾3344與止擋塊309之相互扣持而將推鎖機構33保持在固定位置處,同時通過扣合塊3361與柔性電路板11上之凹陷部111相扣合而防止柔性電路板11在板收容部332內移動。
因本發明中柔性電路板11是固定在機殼100內的,故在插裝柔性電路板11時可實現自由狀態進出推鎖機構33,直到將推鎖機構33移動到固定位置後,才會實現推鎖機構33與柔性電路板11之固定;當然,在柔性電路板11處於不固定狀態時,也可先將柔性電路板11與推鎖機構33固定為一體,然後再推動推鎖機構33,使柔性電路板11與推鎖機構33一起移動,直到將推鎖機構33移動至固定位置。
本發明通過推鎖機構33與絕緣本體30上滑道308之配合設置,使得柔性電路板11與端子310之抵接臂3101之間無需焊接,即可實現緊密接觸,即形成穩固之電性連接,並且整體結構設置簡單,安裝定位均非常方便。
請參閱第十一圖與第十二圖所示,為前述第一連接器300’之第二實施方式分解圖。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連接器300’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之結構基本相同,主要區別特徵在於:本實施方式中,遮罩在前述絕緣本體30’外側的是金屬外殼32’,且前述金屬外殼32’與前述絕緣本體30’之間相互配合之 結構、前述絕緣本體30’與前述端子模組31’之間相互配合之結構、前述推鎖機構33’與前述絕緣本體30’之間相互配合之結構以及前述金屬外殼32’與前述機殼100相互配合之結構均不同,以下說明書部分將對該些不同特徵作詳細說明,其他相同特徵不再贅述。
請參閱第十一圖至第十四圖所示,前述絕緣本體30’之頂壁304’和底壁(未標號)上凹設有前述凹口303’,金屬外殼32’套設在絕緣本體30’之外側,且金屬外殼32’之外側壁上對應設有彈性懸伸之第一彈片323,前述第一彈片323沿與金屬外殼32’安裝方向相反之方向延伸,從而在金屬外殼32’套設於絕緣本體30’外側時,可通過第一彈片323之末端與凹口303’之內壁面相抵持,而限制金屬外殼32’脫離絕緣本體30’。
前述絕緣本體30’內開設有供收容前述塑膠體311’之塑膠槽3021和供收容前述端子310’之抵接臂3101’之端子凹槽3022,前述塑膠槽3021與前述端子凹槽3022組合形成第一實施方式中之端子槽302。前述塑膠體311’前端部3111’之兩側設有沿前述端子310’排列方向向外突伸之扣合塊3115,前述塑膠槽3021之兩端內側壁上對應突設有抵接塊3023,以在前述前端部3111’收容於前述塑膠槽3021內時,前述扣合塊3115與前述抵接塊3023相互抵接扣合。本實施方式中,前述塑膠體311’之前端部3111’呈凸字型設置,前述塑膠槽3021亦對應呈凸字型設置,以此實現防呆之作用。
前述抵接臂3101’之靠近前述前端部3111’之一側設有向外突伸之端子凸塊3105,前述端子凹槽3022內形成有供收容前述端子凸塊3105之凹槽3024,且前述凹槽3024形成於前述端子凹槽3022之底部;從而可通過前述扣合塊3115與前述抵接塊3023之相互抵接扣合以及前述端子凸塊3105與前述凹槽3024 之相互配合,可限制前述塑膠體311’在前述塑膠槽3021內發生位移,同時限制前述抵接臂3101’在前述端子凹槽3022內發生位移。
前述推鎖機構33’之兩側設有鎖扣臂334’,前述鎖扣臂334’之一端與前述推鎖機構33’相連、另一端懸伸於前述端子收容部331’之兩側,前述卡爪3343’設置在前述鎖扣臂334’之末端並朝遠離前述端子收容部331’之方向突伸。本實施方式中,前述滑道呈窗口槽狀(即通孔狀)設置,具體來講,前述滑道包括開設在前述絕緣本體30’上供收容前述鎖扣臂334’之收容槽308’和開設在前述金屬外殼32’上供收容前述卡爪3343’之開槽324,且在前述金屬外殼32’套設於前述絕緣本體30’外側時,前述鎖扣臂334’收容於前述收容槽308’,前述卡爪3343’突伸並限位收容於前述開槽324。當然,因前述卡爪3343’只在前述開槽324內發生位移,從而前述滑道也可單獨指前述開槽324。
需要注意的是:本實施方式中,前述兩個收容槽308’分別自前述絕緣本體30’之左側壁(未標號)和右側壁307’向內凹陷形成,且前述收容槽308’之內壁上未設置前述止擋塊309,從而在前述收容槽308’與前述開槽324之配合作用下,可限制前述鎖扣臂334’在前述收容槽308’內發生位移,同時限制前述卡爪3343’在前述開槽324內發生位移。
相應地,本實施方式中,當前述推鎖機構33’處於預定位位置時,前述鎖扣臂334’收容於前述收容槽308’,且前述卡爪3343’位於前述開槽324最前端之位置;當前述推鎖機構33’處於固定位置時,前述鎖扣臂334’收容於前述收容槽308’,且前述卡爪3343’位於前述開槽324最後方之位置;且當前述推鎖機構33’在預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之間發生位移時,前述鎖扣臂334’相對於前述絕緣本體30’沿前述收容槽308’滑動,前述卡爪3343’相對於前述金 屬外殼32’沿前述開槽324滑動。
前述推鎖機構33’之前端(遠離前述卡爪3343’之一側)兩側還凹設有勾合部337,前述勾合部337用於在退出前述推鎖機構33’時,方便手指勾合,從而實現人工退出。
本實施方式中,因前述推鎖機構33’和滑道之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故在插裝柔性電路板11時,先將推鎖機構33’預定位至預定位位置,並使得前述鎖扣臂334’伸入前述收容槽308’內、前述卡爪3343’位於前述開槽324最前端之位置、前述抵壓部3104之自由末端伸入前述端子收容部331’之後端、前述抵壓結構333與前述抵壓部3104相對應而處於未抵壓狀態;然後,使柔性電路板11自推鎖機構33’之前方向後經過板收容部332而伸入至端子310’之接觸部3103位置處,使得柔性電路板11上之金手指與前述接觸部3103相對應而處於未抵接狀態;最後,在柔性電路板11插裝完成後,將推鎖機構33’自預定位位置朝向固定位置移動,即可通過抵壓結構333與抵壓部3104之配合而實現接觸部3103與柔性電路板11上金手指之抵緊連接。
本發明通過推鎖機構33’與絕緣本體30’上收容槽308’及金屬外殼32’上開槽324之間之相互配合設置,使得柔性電路板11與端子310’之抵接臂3101’之間無需焊接,即可實現緊密接觸,即形成穩固之電性連接,並且整體結構設置簡單,安裝定位均非常方便。
前述端子收容部331’之底端外側壁上凹設有凹陷槽3311,前述金屬外殼32’之底端外側壁上對應設有第二彈片325,且前述第二彈片325沿前述金屬外殼32’之安裝方向延伸,以在前述金屬外殼32’套設於前述推鎖機構33’外側時,前述第二彈片325限位於前述凹陷槽3311內,從而實現前述金屬外殼32’ 與前述推鎖機構33’之間之限位。
前述金屬外殼32’之外側壁上還設有第三彈片327,且前述第三彈片327在前述金屬外殼32’之安裝方向上朝向前述金屬外殼32’之外部突出並延伸。本實施方式中,前述金屬外殼32’之上、下、左、右四個側壁上均設有前述第三彈片327,從而在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與前述機殼100組裝時,可通過前述第三彈片327與前述機殼100內壁面之相互抵持,防止前述金屬外殼32’脫離前述機殼100,達到金屬外殼32’與機殼100穩固連接之目的。
請參閱第一圖所示,前述第二連接器400之一端自前述第二插接口213插入前述收容空間內並與前述PCB轉接板22焊接固定、另一端突伸出前述轉接盒200。前述第二連接器400包括板端連接器500和與前述板端連接器500相對接配合之線端連接器600。
請參閱第十五圖與第十六圖並結合第二圖所示,前述板端連接器500自前述第二插接口213插入前述收容空間內並與前述PCB轉接板22焊接固定,前述板端連接器500包括塑膠本體50和收容於前述塑膠本體50內之導電端子51。前述塑膠本體50呈矩形狀設置並設有供收容線端連接器600之對接空間52。
前述導電端子51固定於前述塑膠本體50內,並包括基部511、自前述基部511一端向外延伸之抵接部512及自前述基部511另一端向外延伸之焊腳513。前述抵接部512與前述基部511在同一平面內延伸、前述焊腳513自前述基部511之另一端垂直向下延伸,以使得前述導電端子51呈L型設置。前述抵接部512呈針狀設置並突伸入前述對接空間52內,以與前述線端連接器600相對接;前述基部511與前述塑膠本體50相固定;前述焊腳513突伸超出前述塑膠本體50並呈兩排設置,以與前述PCB轉接板22上之第二組連接元件225焊接。
前述塑膠本體50之後端底部設有第二導引柱501,且前述第二導引柱501朝向前述轉接盒200之收容空間內突伸,前述PCB轉接板22上對應開設有第三開口224,從而可通過前述第二導引柱501收容於前述第三開口224,實現前述導電端子51與前述PCB轉接板22之間之穩定連接,繼而保證前述導電端子51之焊腳513與前述PCB轉接板22之間之焊接穩定性。
前述塑膠本體50之後端還設有耳部502,前述耳部502自前述塑膠本體50之側壁向外突伸形成,前述耳部502上開設有耳孔503,且前述耳孔503位於前述第二導引柱501之旁側。在前述塑膠本體50與前述轉接盒200相組裝時,前述耳孔503用於供螺絲23穿過,繼而實現前述板端連接器500與前述轉接盒200之組裝固定。
請參閱第十七圖並結合第十五圖所示,前述線端連接器600包括對接本體60、收容在前述對接本體60內之對接端子61以及收容在前述對接本體60內以對前述對接端子61進行限位之限位件62。前述對接本體60收容於前述對接空間52,並開設有供收容前述對接端子61之對接槽601,前述對接槽601前後貫穿前述對接本體60設置。前述對接端子61收容於前述對接槽601內,並包括限位部611、自前述限位部611一端向外延伸之插接部612以及自前述限位部611另一端向外延伸之線纜結合部613。
本發明中,前述第二連接器400由板端連接器500和線端連接器600組成,以與第一連接器300進行訊號之轉接傳輸;當然,前述第二連接器400也可為其它連接器,只要能夠與前述轉接盒200相匹配,繼而實現與第一連接器300之訊號轉接傳輸即可。
在組裝本發明之集成連接器元件1時,主要包括三大步驟:一、 先將第一連接器300和板端連接器500分別與轉接盒200組裝固定;二、將第一連接器300與機殼100組裝固定;三、將線端連接器600與板端連接器500插接配合。
一、在組裝固定第一連接器300、板端連接器500及轉接盒200時,首先,將第一連接器300之端子310之焊接部3102和板端連接器500之導電端子51之焊腳513分別與PCB轉接板22上之第一組連接元件221和第二組連接元件225對應焊接固定;然後,將第一連接器300之端子模組31組裝至絕緣本體30(本發明中下蓋21與絕緣本體30一體設置)之端子槽302內,並使得內密封圈25限位在第一密封槽214內,同時使板端連接器500自第二插接口213插入前述收容空間內、PCB轉接板22限位固定在收容空間內;最後,利用螺絲23依次穿過上蓋20、PCB轉接板22及下蓋21上之螺孔24以及板端連接器500上之耳孔503,將上蓋20與下蓋21固定連接,繼而實現第一連接器300、板端連接器500及轉接盒200之組裝固定。
二、對於第一連接器300之第一實施方式而言,在將第一連接器300與機殼100組裝固定時,首先,將推鎖機構33自對接部301之前端面由前向後組裝至絕緣本體30之預定位位置處;然後,將組裝好的絕緣本體30自前述機殼口10插入前述收容腔內,並使得外密封圈26之一端與第二密封槽215相貼合、另一端與機殼100之外壁面相貼合,以此實現下蓋21與機殼100之間之密封性;最後,在機殼100內部將前述塑膠外殼32組裝至絕緣本體30之外側,並使得塑膠外殼32外側壁上之彈性臂321與絕緣本體30外側壁上之凹口303相互扣合、前述機殼100之一側壁限位在絕緣本體30與塑膠外殼32之突伸部326之間,以此實現絕緣本體30、機殼100及塑膠外殼32之間之穩定連接。
對於第一連接器300’之第二實施方式而言,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組裝至機殼100之方式與前述第一連接器300之組裝方式相類似,區別僅在 於:本實施方式中,先將前述金屬外殼32’與前述絕緣本體30’組裝固定,並使得前述金屬外殼32’外側壁上之第一彈片323之末端與前述絕緣本體30’外側壁上之凹口303’之內壁面相抵持;然後,再將推鎖機構33’組裝至預定位位置處;最後,將第一連接器300’整體組裝入機殼100內,並使得金屬外殼32’外側壁上之第三彈片327與機殼100之內壁面相抵持,以此實現絕緣本體30’、機殼100及金屬外殼32’之間之穩定連接。當然,根據實際情況,也可先將推鎖機構33’與金屬外殼32’組裝,然後再一起與絕緣本體30’組裝固定。
三、將線端連接器600與板端連接器500插接配合。因本發明中第二連接器400由板端連接器500和線端連接器600組成,故形成了該第三步;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前述第二連接器400可僅由一個連接器組成,此時該第三步可省略。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集成連接器元件1,一方面,通過在轉接盒之收容空間內設置轉接板,且在轉接盒之相鄰兩側邊上分別開設第一插接口212、212’、212”和第二插接口213、213’、213”,同時將第一插接口212、212’、212”與第二插接口213、213’、213”設計為在相互垂直之兩個平面內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從而使得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不僅能夠實現訊號轉接傳輸,而且第一連接器300與第二連接器400之間具有兩個90°轉角,能滿足多元化要求。
另一方面,對於第一連接器300之第一實施方式而言,通過絕緣本體30與塑膠外殼32之配合設置,使得前述絕緣本體30與前述塑膠外殼32之間連接穩定;同時,通過推鎖機構33與絕緣本體30上滑道308之間之相互配合設置,使得柔性電路板11與端子310之抵接臂3101之間無需焊接,即可實現緊密接觸, 即形成穩固之電性連接,並且整體結構設置簡單,安裝定位均非常方便。
又一方面,對於第一連接器300’之第二實施方式而言,通過絕緣本體30’與金屬外殼32’之配合設置,使得前述絕緣本體30’與前述金屬外殼32’之間連接穩定;另一方面,通過推鎖機構33’、絕緣本體30’上收容槽308’及金屬外殼32’上開槽324之間之相互配合設置,使得柔性電路板11與端子310’之抵接臂3101’之間無需焊接,即可實現緊密接觸,即形成穩固之電性連接,並且整體結構設置簡單,安裝定位均非常方便。
特別需要指出,對於本領域之普通技藝人員來說,在本發明之教導下所作之針對本發明之等效變化,仍應包含在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主張之範圍中。

Claims (8)

  1. 一種轉接盒,用以與兩個連接器相連,前述轉接盒內形成有收容空間,其中,前述收容空間內收容有轉接板,前述轉接盒之相鄰兩側邊上分別開設有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以供前述兩個連接器插入,前述第一插接口與前述第二插接口在相互垂直之兩個平面內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以使得前述兩個連接器之間具有兩個90°轉角,前述轉接板為柔性電路板,前述柔性電路板包括相互垂直設置之第一對接板和第二對接板,且前述第一對接板之末端設有複數金手指,前述第二對接板之末端之亦設有複數金手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轉接盒,前述柔性電路板包括相互垂直設置之第一對接板和第二對接板,前述第一對接板之兩側設置有卡扣部,前述第二對接板之兩側對應開設有卡扣槽,前述卡扣部卡扣收容於前述卡扣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轉接盒,其中前述收容空間內還收容有與前述第一對接板相連之第一加強板和與前述第二對接板相連之第二加強板,前述第二加強板之兩側亦開設有前述卡扣槽,前述卡扣部卡扣收容於前述第二加強板之卡扣槽。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轉接盒,其中前述轉接盒包括遮罩於前述柔性電路板、第一加強板及第二加強板外側之外殼,前述第一插接口與前述第二插接口分別開設在前述外殼之相鄰兩側邊上。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轉接盒,其中前述第一對接板之末端之上下兩側均設有複數金手指,前述第二對接板之末端之上下兩側亦設有複數金手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轉接盒,其中前述收容空間內還收容有用於固定前述柔性電路板之固定件和與前述固定件相互配合之配合件,前述固定件與前述配合件均呈L型設置且分別設置於前述柔性電路板之兩側,以將前述柔性電路板限位於前述固定件與配合件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轉接盒,其中前述固定件內開設有供收容前述柔性電路板之收容通道,前述固定件上設有定位部,前述配合件上對應設有與前述定位部相配合之配合部。
  8. 一種集成連接器元件,包括機殼和與前述機殼組裝配合之連接器模組,前述機殼上開設有機殼口,前述機殼內設有柔性電路板,前述連接器模組包括:轉接盒,前述轉接盒內形成有收容空間,前述轉接盒之相鄰兩側邊分別開設有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第一連接器,其一端自前述第一插接口插入前述收容空間、另一端自前述機殼口插入前述機殼並與前述電路板或柔性電路板電性連接;第二連接器,自前述第二插接口插入前述收容空間;其中,前述轉接盒為第1-7項中任意一項所述之轉接盒。
TW107121323A 2017-08-16 2018-06-21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 TWI6728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06127748 2017-08-16
TW106127748 2017-08-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1686A TW201911686A (zh) 2019-03-16
TWI672876B true TWI672876B (zh) 2019-09-21

Family

ID=66590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21323A TWI672876B (zh) 2017-08-16 2018-06-21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728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1032A (zh) * 2020-12-23 2021-04-30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安规测试系统及安规测试方法
CN114447723B (zh) * 2022-02-28 2023-12-26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pcb板式排线线束inline连接器转换盒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40406Y (zh) * 2005-09-30 2006-11-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转接器
CN201829783U (zh) * 2010-09-27 2011-05-1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转接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40406Y (zh) * 2005-09-30 2006-11-22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转接器
CN201829783U (zh) * 2010-09-27 2011-05-1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转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1686A (zh) 2019-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93464B2 (en) Connector with sliding member
US10014620B2 (en) Downsizing of a connector having a connector position assurance function
TWI634705B (zh) 電連接器
US9337568B2 (en) Waterproof connector
JP2003243093A (ja) Usbコネクタ
US787129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14478325U (zh) 具分流结构的电连接器及分流装置
WO2015196994A1 (zh) 一种线缆电连接器、板端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TWI672876B (zh)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
TWM526206U (zh) 電連接器
WO2011047539A1 (zh) 电连接器
TWI653793B (zh) 電連接器
TWI802244B (zh) 具分流結構的電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件
TWI628874B (zh)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電連接器
TWI628875B (zh)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電連接器
WO2019033966A1 (zh)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
TWI628870B (zh) 電連接器
TW201543759A (zh) 電連接器
TWM593674U (zh) 插頭電連接器
TWI778926B (zh) 連接器之卡扣連動裝置
TWM448074U (zh) 薄型線對板連接器組合
TWM469648U (zh) 電連接器
TWI775717B (zh) 連接器之導引裝置
TWI547026B (zh) 電連接器組合
TWI676325B (zh) 電連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