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829783U - 转接器 - Google Patents
转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829783U CN201829783U CN2010205441525U CN201020544152U CN201829783U CN 201829783 U CN201829783 U CN 201829783U CN 2010205441525 U CN2010205441525 U CN 2010205441525U CN 201020544152 U CN201020544152 U CN 201020544152U CN 201829783 U CN201829783 U CN 2018297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uit board
- connector
- adapter
- conducting terminal
- l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第一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与电路板所在平面相平行。此种立体结构节省了转接器的装配空间,并且不容易受到外界碰撞,进而不会导致该转接器与电子装置接触不良,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带有电路板的转接器。
【背景技术】
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阅于2005年11月25日公告的中国台湾新型专利第M290324号所揭示的一种转接器,该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及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延伸入所述第一插接口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延伸入所述第二插接口内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自电路板的两侧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均沿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的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路板平行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及电路板共处于同一平面。在第一连接器完全插入第一对接电子装置上后,所述转接器外端至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的距离则为所述第一连接器后端的长度加上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宽度,因所述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的长度均大于宽度,而宽度大于厚度,从而导致装配该转接器需要较大的装配空间,并且因为整个转接器暴露在对接电子装置外侧的整体体积较大,进而容易受到外界碰撞而导致该转接器与对接电子装置接触不良,导致不能达到转接功效,造成使用者的使用不方便。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转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缩小装配空间的转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第一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与电路板所在平面相平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转接器通过将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第一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相垂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与电路板所在平面相平行设置,从而在第一连接器完全插入第一对接电子装置上后,所述转接器外端至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的距离仅为所述第一连接器后端的长度加上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厚度,从而使得整个转接器暴露在第一对接电子装置外界的体积较小,因而不容易受到外界碰撞,进而不会导致该转接器与电子装置接触不良,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使用时,所述转接器最多仅需要第一连接器的长度加上第二连接器的厚度大小的装配距离,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转接器所需装配空间更小,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灵活的装配至第一对接电子装置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前视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中导电端子与电路板连接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的另一角度的部分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图6的进一步部分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1图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包括电路板1、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上的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位于所述电路板1正上方的铁片4、及用以收容第二连接器2、电路板1与铁片4的外壳5。
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所述电路板1设有上表面15及与上表面15相互对应的下表面16。所述电路板1还设有若干第一安装部11及若干第二安装部12、以及分别一一对应相互连接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12的电性导通路径10。所述第一安装部11与第二安装部12均为上下贯穿电路板1且分别排列为一排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11靠近电路板1的一端缘横向排列,所述第二安装部12位于电路板1的中部纵向排布,从而使所述第一安装部11所在排与所述第二安装部12所在排相互垂直。所述电路板1两侧分别设有上下贯穿电路板1的凹口13以及位于第一安装部11两侧的两个穿孔14,所述凹口13分别位于两个穿孔外侧的电路板1边缘上。
请参阅图2、图3、图6及图7所示,第一连接器2用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相对接,并沿第一连接器2的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路板1所在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一连接器2包括第一绝缘本体22、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22上的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以及套设于第一绝缘本体22外的第一遮蔽壳体2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2设有第一基座221,自第一基座221向上延伸的第一插板222。所述第一插板222一侧凹陷设有若干浅平槽223,所述浅平槽223向下贯穿所述第一基座221。所述第一基座221设有前端面2211,自前端面2211向外突出的第一凸块2212。所述第一凸块2212靠近所述第一基座221的底端。所述第一基座221顶端两侧还分别设有自前端面2211向所述第一插板222凹陷的缺角2213以及前后贯穿所述第一基座221的冲孔2214。
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设有焊接于第一安装部11内的第一焊接部213及自第一焊接部213向上竖直延伸的第一主体部24。所述第一主体部24设有固定于所述浅平槽223内的第一固定部212,及自第一固定部212继续向上延伸的第一接触部211。所述第一焊接部213向下延伸出第一基座221并且垂直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上的第一安装部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有五根,其中自左向右的第二根导电端子为备用端子2111,所述备用端子2111的第一接触部211与第一焊接部213自第一固定部212断开,所述第一基座221上的冲孔2214即为用于冲断第一固定部212而形成。
所述第一遮蔽壳体23设有后壁231、自后壁231两侧分别向前弯折延伸的两个第一侧壁232、连接两个第一侧壁232的前壁233、以及由所述后壁231、两个第一侧壁232及前壁23所围设形成的第一收容腔234。所述第一遮蔽壳体23还设有分别自前壁233和后壁231向下延伸的固持脚235、以及自前壁233和后壁231底端水平向外延伸且位于所述固持脚235两侧的支撑脚236。所述固持脚235延伸入所述穿孔14以与电路板1相焊接。所述支撑脚236向下抵持在所述电路板1的上表面15上,所述固持脚235与所述支撑脚236共同将所述第一遮蔽壳体23平稳的固定于所述电路板1上。所述前壁233设有位于所述固持脚235上方的开口237。所述第一遮蔽壳体23还设有自前壁233与第一侧壁232的弯折连接处向所述第一收容腔234内凹陷的两个抵持部238。所述开口237与所述第一凸块2212相扣持,所述抵持部238与所述缺角2213相抵持以将所述第一绝缘本体22稳定的固持于所述第一遮蔽壳体23内。
所述第二连接器3用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相对接,并沿第二连接器3的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路板1所在平面相平行。所述第二连接器3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31、用以固持第二导电端子31的第二绝缘本体32、以及收容第二绝缘本体32的第二遮蔽壳体33。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2包括第二基座321、自第二基部321前端水平延伸的舌板322、位于第二绝缘本体32末端的第二对接面3217及自第二对接面3217中间位置处凹陷的收容空间3218。所述电路板1与第二导电端子31相连的一端水平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3218内。所述第二基座321还设有上顶面3211、下底面3213以及连接上顶面3211与下底面3213的两侧面3212。所述第二基座321还设有自上顶面3211向上突出的第二凸块3214、自两侧面3212凹陷的两个凹槽3215以及自下底面3213向下突伸的两个相互对称的凸条3216。所述舌板322上设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的收容槽323,所述第二基座321设有水平贯穿第二基部321的通孔324,所述收容槽323与所述通孔324水平贯通。
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设有焊接于所述第二安装部12上的第二焊接部313、自第二焊接部313顶端水平向右延伸的第二主体部35,所述第二主体部35与所述电路板1相平行。所述第二主体部35设有固持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2内的第二固定部312、自第二固定部312继续水平向右弯折延伸的第二接触部311。所述第二固定部312设有若干用以固定第二导电端子31的倒刺3121。所述第二固定部312通过所述倒刺3121固定于所述通孔324内。所述第二焊接部313自电路板1的上表面15向下垂直焊接于所述电路板1上。
所述第二遮蔽壳体33设有第二底壁331、自第二底壁331两侧向上竖直延伸形成的两个第二侧壁332、连接两个第二侧壁332的第二顶壁333以及由第二底壁331、第二顶壁333与两个侧壁332所围设形成的第二收容腔34。所述第二底壁331、第二侧壁332及第二顶壁33在靠近第二收容腔34的对接口处均设有若干延伸入第二收容腔34内的弹性臂335。所述第二顶壁333上设有与所述第二凸块3214相卡持的缺口334。所述第二侧壁332在靠近第二遮蔽壳体33后端处设有自第二侧壁332撕破形成并且向第二收容腔内34延伸的抵持臂336。所述第二底壁331在靠近第二遮蔽壳体33后端处设有一对豁口337。所述豁口337与所述凸条3216相卡持,所述缺口334与所述第二凸块3214相卡扣,所述抵持臂336抵持于所述凹槽3215内,从而将第二绝缘本体32稳定的固持在所述第二遮蔽壳体33内。
请参阅图5所示,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均自电路板1的上表面15焊接于电路板1上并通过电路板1的电性导通路径10一一对应电性导通,以相互传输信号,从而达成第一连接器2与第二连接器3之间的信号转接。
请参阅图4及图6所示,所述铁片4上设有用以与所述外壳5相固定的若干固定孔41,以及自铁片4一端凹陷形成的让位口42。
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6所示,所述外壳5包括第一盖体51、与第一盖体51相固持的第二盖体52、以及由所述第一盖体51与第二盖体52组合后形成的收容腔53。所述第二连接器3与所述电路板1焊接后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53内。所述第一盖体51与所述第二盖体52在靠近收容腔53开口处,上下对称设有用以容置第二连接器3的弹性臂335向外弹性变形的容置口50。所述第一盖体51设有顶盖512、自顶盖512后端向下延伸的后盖513、自顶盖512向下突伸的若干突伸柱514、贯穿顶盖512的安装口515、以及自安装口515两侧向下延伸以向下抵持电路板的上表面15的延伸壁5151。所述安装口515位于所述顶盖512的后端。所述第一连接器2穿过所述安装口515以与所述电路板1相固定。所述铁片4的定位孔41与所述突伸柱514相固持,从而将铁片4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51的内侧。所述铁片4平行于所述电路板1,所述电路板1固定于所述外壳5内且位于所述铁片4的正下方。所述第一连接器2焊接于电路板1上后向上穿过所述安装口515,从而将第一连接器2定位于安装口515内以防止第一连接器2沿前后左右方向晃动。
所述第二盖体52设有底壁521,自底壁521两侧分别向上延伸的两个侧壁522及自底壁521后端向上延伸的后壁523。所述侧壁522上设有若干向收容腔53内突伸的的若干凸肋5221,所述第二连接器3两侧分别与所述凸肋5221相抵持而固定于所述收容腔53内。所述第二盖体52还设有自底壁521向收容腔53内延伸的若干抵持杆5212,所述抵持杆5212还设有向上抵持电路板1的下表面16的台阶部54。所述第二盖体52还设有自后壁523向收容腔53内突出的一对凸台5231。所述凸台5231与所述抵持杆5212的台阶部54的顶面齐平,所述电路板1摆放于所述凸台5231与台阶部54上。所述电路板1的凹口13卡扣于所述抵持杆5212上,另外,延伸壁5151与凸台5231及台阶部54共同夹持所述电路板1,从而将所述电路板1固定于所述外壳5内。
如上所述,将所述第一连接器2与所述电路板1通过第一导电端子21竖直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器3与电路板1通过第二导电端子31相连接后,再将所述电路板1、所述第二连接器3及电路板1共同固定于所述第二盖体52内,然后将第一盖体51套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器2并且向下与所述第二盖体52卡持。因所述第一连接器2的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大于厚度,且第二连接器3的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大于厚度,在将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接器2露出第一盖体51的插接端完全插入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上后,所述转接器100外端至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的距离即为所述第二连接器3的厚度加上所述第一连接器后端的长度,使得整个转接器100暴露在外界的体积很小,因而不容易受到外界碰撞,进而不会导致该转接器100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接触不良,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另外,使用时,所述转接器仅需要第一连接器2的长度加上部分第二连接器3的厚度大小的装配距离,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转接器100所需装配空间更小,更能在有限的空间里灵活的装配至第一对接电子装置(未图示)上。
Claims (10)
1.一种转接器,包括电路板、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一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电性连接电路板以与第二对接电子装置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通过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第一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相垂直,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第二连接器的对接方向与电路板所在平面相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设有上表面及与上表面相互对应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均自电路板的上表面安装于电路板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上设有若干第一安装部及若干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焊接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上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固定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上的第二焊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与第二安装部均为上下贯穿电路板且分别排列为一排的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部所在排与所述第二安装部所在排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焊接部与第二焊接部均垂直于电路板。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自第一焊接部竖直向上延伸的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自第二焊接部顶端水平延伸的第二主体部,所述第二主体部与所述电路板相平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器设有用以固持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位于第二绝缘本体末端的第二对接面及自第二对接面中间位置处凹陷的收容空间,所述电路板与第二导电端子相连接的一端水平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第一盖体及与第一盖体相固持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组合成一个收容腔,所述第二连接器及电路板均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设有顶盖及贯穿顶盖的安装口,所述第一连接器穿过所述安装口以与所述电路板相固定,所述顶盖还设有自安装口两侧向下延伸的延伸壁,所述延伸壁抵持于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设有底壁及自底壁向上延伸的若干抵持杆,所述电路板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抵持杆相扣持的凹口,所述抵持杆还设有向上抵持所述电路板的下表面的台阶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器还设有一个固定于第一盖体内侧的铁片,所述铁片平行于所述电路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441525U CN201829783U (zh) | 2010-09-27 | 2010-09-27 | 转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441525U CN201829783U (zh) | 2010-09-27 | 2010-09-27 | 转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829783U true CN201829783U (zh) | 2011-05-11 |
Family
ID=43968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544152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29783U (zh) | 2010-09-27 | 2010-09-27 | 转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82978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33966A1 (zh) * | 2017-08-14 | 2019-02-21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 |
TWI672876B (zh) * | 2017-08-16 | 2019-09-21 |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 |
-
2010
- 2010-09-27 CN CN2010205441525U patent/CN20182978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033966A1 (zh) * | 2017-08-14 | 2019-02-21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 |
TWI672876B (zh) * | 2017-08-16 | 2019-09-21 |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集成連接器元件及其轉接盒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25053B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887197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101364694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829715U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1355711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498668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361413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4243314U (zh) | 插座连接器 | |
CN201829783U (zh) | 转接器 | |
CN102087390B (zh) | 光电连接器组件 | |
CN201797120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18095Y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TWI685153B (zh) | 電連接器 | |
CN20182968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38551Y (zh) | 电池连接器 | |
CN20247433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927855U (zh) | 转接器 | |
CN102055086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
CN202474348U (zh) | 电连接器 | |
CN102324642B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966464U (zh) | 转接器 | |
CN102447202A (zh) | 转接器 | |
CN201440507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225428U (zh) | 电连接器模组 | |
CN202906074U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Termination date: 20120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