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8001B - Absorbent article - Google Patents

Absorbent art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8001B
TWI668001B TW105120775A TW105120775A TWI668001B TW I668001 B TWI668001 B TW I668001B TW 105120775 A TW105120775 A TW 105120775A TW 105120775 A TW105120775 A TW 105120775A TW I668001 B TWI668001 B TW I6680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gion
basis weight
low basis
absorbent article
weight reg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0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13288A (zh
Inventor
西谷和也
木下英之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優你 嬌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13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132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80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8001B/zh

Links

Abstract

提供一種,在睡覺姿勢不易感覺到不舒適感,能讓吸收體容易沿著股溝貼合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1),是具有:互相正交的前後方向(L)及寬邊方向(W);與裝用者的排泄口對置的排泄口抵接域(S1);位在排泄口抵接域(S1)的後側的後側域(S3);以及至少被配置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的吸收體(30)。吸收體(30)具有: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之間朝寬邊方向(W)延伸的第1低基重區域(41)、以及在後側域(S3)沿著連結寬邊方向(W)中心的中心線(CL)朝前後方向(L)延伸的第2低基重區域(42)。第2低基重區域(42)與第1低基重區域(41)連接。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生理用衛生棉等的吸收性物品。
已知有用來吸收經血、分泌物等的生理用衛生棉、衛生護墊、失禁墊片等的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中尤其生理用衛生棉,是藉由內褲壓抵在裝用者的身體,而貼合於裝用者的身體(下述專利文獻1)。生理用衛生棉這類的吸收性物品具有表面薄片、裏面薄片及吸收體。吸收體被設在表面薄片與裏面薄片之間。吸收體具有朝肌膚抵接面側凸狀突出的中高部。中高部,是厚度較中高部以外的區域更厚的吸收體的一部分。中高部,是在吸收性物品的前方及後方分別個別被設置。在前方的中高部與後方的中高部之間設有彎折起點。彎折起點,是藉由壓花加工將表面薄片與吸收體互相接合用的凹部。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6-239162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是前方的中高部被配置在裝用者的胯下,亦即被配置和陰道口對置,後方的中高部被配置在較裝用者的胯下更後面上方的臀部的溝縫。藉此,讓吸收體沿著臀部的股溝貼合。
然而,在裝用者睡覺姿勢,後方的中高部被配置在裝用者的臀部的正下,亦即被配置在臀部與床之間。中高部尤其構成剛性高的區域。因此,裝用者在睡覺姿勢容易感到不舒適感。
於此,希望有一種,在睡覺姿勢不易感覺到不舒適感,能讓吸收體容易沿著股溝貼合的吸收性物品。
一態樣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徵係具有:互相正交的前後方向及寬邊方向;與裝用者的排泄口對置的排泄口抵接域;位在前述排泄口抵接域的後側的後側域;以及至少配置在前述排泄口抵接域及前述後側域的吸收體,前述吸收體具有:在前述排泄口抵接域與前述後側域之間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低基重區域、以及在前述後側域沿著連結前述寬邊方向中心的中心線朝前述前後方向延伸的第2低基重區域,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與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連接。
於此,「低基重區域」,是指由具有較其周圍的吸收芯更低基重的吸收芯所形成的區域,或是不具有 吸收芯的區域(亦即基重零的區域)者。
其他態樣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徵係具有:互相正交的前後方向及寬邊方向;吸收體;翼片,其是比前述寬邊方向中的前述吸收體的外側緣更朝前述寬邊方向外側延伸出,在使用時可以折返;翼片域,其是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前述翼片的前端緣與前述翼片的後端緣之間的區域;以及較前述翼片域更位於後側的後側域,前述吸收體具有:在較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前述翼片的中心更後側,且較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前述後側域的中心更前側,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低基重區域、以及在前述後側域沿著連結前述寬邊方向中心的中心線延伸到較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後側域中心更後側的第2低基重區域,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與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連接。
1‧‧‧吸收性物品
10‧‧‧肌膚面薄片
20‧‧‧非肌膚面薄片
30‧‧‧吸收體
31‧‧‧吸收芯
32‧‧‧芯包層
33‧‧‧中高部
41‧‧‧第1低基重區域
42‧‧‧第2低基重區域
43‧‧‧第3低基重區域
51‧‧‧第1壓接部
52‧‧‧第2壓接部
53‧‧‧第3壓接部
61‧‧‧第1本體黏著區域
62‧‧‧第2本體黏著區域
81‧‧‧前側壓榨部
82‧‧‧長邊壓榨部
84‧‧‧後側壓榨部
L‧‧‧前後方向
W‧‧‧寬邊方向
T‧‧‧厚度方向
S1‧‧‧排泄口抵接域
S2‧‧‧前側域
S3‧‧‧後側域
CL‧‧‧中心線
〔圖1〕是一實施形態中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視圖。
〔圖2〕是與圖1從相反側看到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視圖。
〔圖3〕是沿著圖1的3A-3A線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視圖。
〔圖4〕是一實施形態中的吸收體的俯視圖。
〔圖5〕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的立體圖。
〔圖6〕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沿著圖1的6A-6A線 的模式剖視圖。
〔圖7〕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沿著圖1的7A-7A線的模式剖視圖。
〔圖8〕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沿著圖1的3A-3A線的模式剖視圖。
〔圖9〕是沿著圖1的折線FL被折疊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視圖。
〔圖10〕是沿著圖9的折線F1~F3被折疊的吸收性物品的模式側視面。
〔實施發明用的形態〕
以下,參照圖面,針對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進行說明。吸收性物品可為衛生護墊(分泌物薄片)、生理用衛生棉、失禁墊片等的任意的吸收性物品。以下的實施形態,是針對作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的用後即棄式的生理用衛生棉進行說明。
此外,在以下圖面的記載中,在同一或近似的部分標示同一或近似的符號。可是,圖面為模式者,必須留意各尺寸的比率等與現實者不同的情況。因此,具體的尺寸等必須參酌以下的說明進行判斷。又,即使在圖面相互間也可能包含有互相的尺寸的關係、比率不同的部分。
(1)吸收性物品的整體構造
圖1是一實施形態中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視圖。圖2是與圖1從相反側看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視圖。圖3是沿著圖1的3A-3A線的吸收性物品的剖視圖。
吸收性物品1具有:前後方向L與寬邊方向W和厚度方向T。前後方向L,是從裝用者的前側(腹側)朝後側(背側)延伸的方向,或從裝用者的後側朝前側延伸的方向。寬邊方向W,是與前後方向L正交的方向。厚度方向T,是從裝用者的肌膚面側T1朝非肌膚面側T2延伸的方向且是和前後方向L及寬邊方向W正交的方向。肌膚面側T1在使用時相當於面向裝用者的肌膚之側。非肌膚面側T2在使用時相當於與肌膚面側T1相反側,亦即相當於面向與裝用者的肌膚的相反之側。
吸收性物品1具有:排泄口抵接域S1、前側域S2及後側域S3。排泄口抵接域S1,是和裝用者的排泄口(例如陰道口)對置的區域。排泄口抵接域S1,是將吸收性物品安裝在內褲時,位在內褲的胯下部。亦即,排泄口抵接域,是被配置在裝用者的胯下,亦即被配置在裝用者的兩腿之間的區域。
前側域S2,是較排泄口抵接域S1更位於前側。前側域S2的前端緣,是規定吸收性物品1的前端緣。後側域S3,是較排泄口抵接域S1更位於後側。後側域S3的後端緣,是規定吸收性物品1的後端緣。後側域S3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可形成的比排泄口抵接域S1的前 後方向L的長度更長。
在排泄口抵接域S1可設有後述的翼片3。又,在後側域S3可設有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鼓出的臀翼4。
翼片3的前端緣,是藉由翼片3的根部被規定,且是相當於最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凹陷的2個部分中位於前側的部分。翼片3的前端緣也可規定排泄口抵接域S1與前側域S2的邊界。翼片3的後端緣,是藉由翼片3的根部被規定,且是相當於最朝寬邊方向W的內側凹陷的2個部分中位於後側的部分。翼片3的後端緣,是位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之間即可。於此,將前後方向L中的翼片3的前端緣與翼片3的後端緣之間的區域稱為「翼片域」。在具有翼片的吸收性物品,排泄口抵接域S1,是成為與翼片域實質上相同的區域。因此,在本說明書,「排泄口抵接域S1」的敘述,必須留意是可替換成「翼片域」。
吸收性物品1,是具有肌膚面薄片10、非肌膚面薄片20及吸收體30。肌膚面薄片10,是較吸收體30更被設在肌膚面側T1。非肌膚面薄片20,是較吸收體30更被設在非肌膚面側T2。吸收體30是被設在肌膚面薄片10與非肌膚面薄片20之間。
肌膚面薄片10可具有表面薄片11、側薄片12及第二薄片13。表面薄片11,是透過體液等的液體的液透過性的薄片。表面薄片11,是覆蓋寬邊方向W中的 吸收體30的中央部。表面薄片11,是在前後方向L從前側域S2延伸到後側域S3即可。
表面薄片11,是由不織布、織布、有孔塑膠薄片、網眼薄片等具有透過液體的構造的任意的薄片狀的材料所構成。就織布、不織布的素材來說,是天然纖維、化學纖維皆可使用。
側薄片12,是覆蓋寬邊方向W中的表面薄片11的外側緣,且較表面薄片11更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此外,在本實施形態,吸收性物品1雖具有側薄片12,可是,吸收性物品1也可不具有側薄片12。此時,表面薄片11可覆蓋吸收體30整體。
側薄片12可由與表面薄片11同樣的材料構成。可是,為了防止附著在表面薄片11的體液越過側薄片12在寬邊方向W往吸收性物品1的外側流出的情況,側薄片12具有疏水性或撥水性為理想。
側薄片12,是被配置在寬邊方向W中的吸收體30的外側緣、翼片3及臀翼4即可。
第二薄片13至少在後述的非接合區域46被設在表面薄片11與吸收體30之間。第二薄片13,是在前後方向L從前側域S2延伸到後側域S3即可。取代上述構成,第二薄片13也可僅被設在後述的非接合區域46。又,第二薄片13,是在寬邊方向W較後述的吸收芯31的寬幅更狹窄為理想。
第二薄片13是透過體液等的液體的液透過性 的薄片。理想是,第二薄片13的親水度較表面薄片11的親水度更高。具體而言,第二薄片13的親水度至少在後述的非接合區域46只要較表面薄片11的親水度更高即可。第二薄片13可由與表面薄片11同樣的材料構成。
非肌膚面薄片20,是液不透過性的薄片。非肌膚面薄片20可使用:以聚乙烯薄片、聚丙烯等作為主體的層積不織布;通氣性的樹脂薄膜;在紡黏、或水針等的不織布接合通氣性的樹脂薄膜的薄片等。
吸收體30至少被配置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又,吸收體30也可從排泄口抵接域S1延伸到前側域S2。吸收體30具有:包含吸收液體的吸收材料的吸收芯31;以及包裹吸收芯31的芯包層32。芯包層32只要至少在較吸收芯31更位於肌膚面側覆蓋吸收芯31即可。就具體的一例來說,芯包層32具有:較吸收芯31更被配置在肌膚面側的薄片、以及較吸收芯31更被配置在非肌膚面側的薄片即可。構成芯包層32的肌膚面側的薄片與非肌膚面側的薄片,是由同一薄片所構成。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例如可由親水性纖維、紙漿、及高吸水性高分子(SAP)形成。芯包層32例如可由不織布、薄紙薄片構成。
取代上述實施形態,吸收體30不具有芯包層32亦可。此時,吸收芯31只要藉由肌膚面薄片10與非肌膚面薄片20被覆蓋即可。
如前述,吸收性物品1具有:翼片3、與臀翼 4。翼片3及臀翼4,是比排泄口抵接域S1中的吸收芯31的外側緣更朝寬邊方向W的外側延伸出。
翼部3及臀翼4,是可由側薄片12與非肌膚面薄片20的層積所構成。翼片3,是構成可朝非肌膚面薄片20側翻折。翼片3在使用時被翻折到內褲的褲襠部的非肌膚面側。
臀翼4,是較翼片3更位於後側,且被設在後側域S3。臀翼4使用時沒有被翻折,被配置在內褲與裝用者的臀部之間。本實施形態在臀翼4沒有設吸收材料。取代上述構成,在臀翼4也可設吸收材料。
(2)吸收體的詳細構成
接著,參照圖1~圖4,針對吸收體30的構成更具體地說明。圖4是一實施形態中的吸收體30的俯視圖。吸收體30至少在排泄口抵接域S1具有中高部33。中高部33也可從排泄口抵接域S1朝前側域S2延伸。中高部33在排泄口抵接域S1跨中心線CL被配置。中高部33意指吸收芯31的厚度較中高部33周圍的區域的吸收芯31的厚度更厚的區域。中高部33的吸收材料的基重,也可比排泄口抵接域S1內的中高部33以外的區域中的吸收芯31的基重更高。中高部33和後述的第1低基重區域41鄰接即可。理想是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後側的吸收芯31較中高部33的厚度更薄。更理想是後側域S3整體的吸收芯31較中高部33的厚度更薄。中高部33具有厚度最厚 的厚的最高部、與連接最高部的傾斜部。該傾斜部,是被配置在最高部與後述的前側壓榨部之間、及被配置在最高部與第1低基重區域41之間即可。
吸收體30具有:第1低基重區域41、第2低基重區域42及第3低基重區域43即可。於此,「低基重區域」,是指由具有較其周圍的吸收芯31更低基重的吸收芯31所形成的區域,或是不具有吸收芯31的區域。如此,「低基重區域」,是含有吸收芯31的基重為零的區域的概念。
低基重區域41~43中的吸收芯31的基重理想是在150g/m2以下,更理想是在100g/m2以下。又,低基重區域41~43中的吸收芯31的基重實質上在0g/m2更為理想。又,低基重區域41~43中的吸收芯31的基重在低基重區域41~43周圍的吸收芯(除了中高部以外)的基重的60%以下為理想,在50%以下更為理想。
即使「低基重區域」為不具有吸收芯31的區域時,芯包層32,是跨低基重區域包著吸收芯31整體即可。此時,吸收體30是即使吸收芯31被分斷成複數個區域,也能藉由芯包層32被形成為一體。
第1低基重區域41、第2低基重區域42及第3低基重區域43,是成為吸收體30剛性改變的分界處。因此,第1低基重區域41、第2低基重區域42及第3低基重區域43,相當於吸收體30容易變形的區域。
第1低基重區域41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 側域S3之間朝寬邊方向W延伸。第1低基重區域41也可沿著寬邊方向W直線延伸,也可沿著寬邊方向W曲線延伸。
第1低基重區域41,是也可較前後方向L中的翼片3的中心更被設在後側,且較吸收體30的後側緣更被設在前側。第1低基重區域41在前後方向L也可跨翼部3的後端緣被設置。
在本實施形態,第1低基重區域41,是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寬邊方向W的中央朝後方突出的曲線形狀。更詳細的是,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較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外側緣更位於後方。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也可一定,也可不一定。
理想是,寬邊方向W中的第1低基重區域41的長度在25mm以上。藉此,可抑制排泄口抵接域S1中的吸收體30的動作傳到後側域S3的情況。更理想是,第1低基重區域41在寬邊方向W從吸收體30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此時,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前端緣也可規定排泄口抵接域S1的後端緣,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後端緣也可規定後側域S3的前端緣。
前後方向L中的第1低基重區域41的長度在吸收性物品1的中心線CL的位置,理想在10mm以上且50mm以下,更理想在10mm以上且30mm以下。
第2低基重區域42在後側域S3沿著吸收性 物品的中心線CL朝前後方向L延伸。第2低基重區域42可在前後方向L直線延伸。第2低基重區域42與第1低基重區域41連接為理想。
第2低基重區域42的後端緣可較前後方向中的後側域S3的中心更位於後側。又,第2低基重區域42的後端緣也可較臀翼4的最大寬幅的位置P1更位於後側。第2低基重區域42的前後方向L的長度在120mm以上為理想,在150mm以上更為理想。理想是,寬邊方向W中的第2低基重區域42的長度在1mm以上且在15mm以下。在沿著裝用者的身體的前後方向L的剖面,臀部間的溝(股溝),是存在於從較會陰部更後方來到尾骨的區域。第2低基重區域42在吸收性物品的使用中被配置在裝用者的股溝區域。
第3低基重區域43在後側域S3從第2低基重區域42延伸到寬邊方向W的外側。第3低基重區域43可與第2低基重區域42連接。第3低基重區域43的前側的緣線在寬邊方向W的內側在寬邊方向W實質上平行延伸即可。又,第3低基重區域43的前側的緣線在寬邊方向W的外側朝前方突出即可。第3低基重區域43的後側的緣線,是從寬邊方向W的內側愈朝向外側愈朝前方傾斜即可。
寬邊方向W中的第3低基重區域43的外側緣,是較後側域S3的吸收芯31的外側緣更位於內側。第3低基重區域43,是在前後方向L分開間隔設置複數個即 可。
吸收性物品1可具有將芯包層32的較吸收芯31更位於肌膚面側的薄片、以及較芯包層32的吸收芯31更位於非肌膚面側的薄片互相壓接的壓接部51、52、53(參照圖4)。
第1壓接部51沿著第1低基重區域41朝寬邊方向W延伸。前後方向L中的第1壓接部51的寬幅,是較前後方向L中的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寬幅更小為理想。又,第1壓接部51,是沿著寬邊方向W從吸收體30的一端到另一端連續延伸為理想。
第2壓接部52沿著第2低基重區域42朝前後方向L延伸。寬幅方向W中的第2壓接部52的寬幅,是較寬邊方向W中的第2低基重區域42的寬幅更小為理想。第2壓接部52與第1壓接部51連接即可。
第3壓接部53沿著第3低基重區域43延伸。前後方向L中的第3壓接部53的寬幅,是較前後方向L中的第3低基重區域43的寬幅更小為理想。第3壓接部53與第2壓接部52連接即可。
第1壓接部51、第2壓接部52及/或第3壓接部53,是在肌膚面薄片10沒有形成為理想。更具體而言,第1壓接部51、第2壓接部52及/或第3壓接部53,是藉由僅壓接芯包層32,或僅壓接吸收芯31與芯包層32而形成為理想。在低基重區域41、42、43吸收芯存在時,壓接部51、52、53,是將低基重區域41、42、43 的吸收芯與芯包層32一起壓接的部分即可。在低基重區域41、42、43吸收芯不存在時,壓接部51、52、53,是僅壓接芯包層32的部分即可。此時、吸收芯31,是以低基重區域41、42、43及壓接部51、52、53為邊界互相被分斷。壓接部51、52、53可藉由壓花加工形成。此外,壓接部51、52、53因為被肌膚面薄片10覆蓋,所以成為從外部不能視認或難以視認。此外,取代上述實施形態,第1壓接部51、第2壓接部52及/或第3壓接部53也可被形成在肌膚面薄片10及/或非肌膚面薄片20。
(3)表面薄片與吸收體之間的非接合區域
肌膚面薄片10在第1低基重區域41具有沒有與較肌膚面薄片10更被設在非肌膚面側的構件接合的非接合區域46(參照圖1及圖3)。更具體而言,肌膚面薄片10在非接合區域46沒有與芯包層32接合。非接合區域46在圖1藉由被虛線圍起的區域表示。
非接合區域46至少可從寬邊方向W中的第1低基重區域4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取代上述構成,非接合區域46在寬邊方向W也可沒有延伸到第1低基重區域41的兩端部。非接合區域46至少從第1低基重區域41延伸到複數個第3低基重區域43中最接近第1低基重區域41的第3低基重區域43即可。藉此,肌膚面薄片10在第1低基重區域41與其後側的區域成為可從吸收體30浮起。
(4)壓榨部
吸收性物品1至少具有藉由朝厚度方向T壓縮吸收芯31所形成的壓榨部。該壓榨部具有:前側壓榨部81、與長邊壓榨部82、和一對的後側壓榨部84即可(參照圖1及圖4)。
前側壓榨部81至少被設在排泄口抵接域S1。前側壓榨部81也可從排泄口抵接域S1朝前側域S2延伸。前側壓榨部81,是藉由朝厚度方向T壓縮表面薄片11與吸收芯31和芯包層32而被形成即可。前側壓榨部81具有沿著被設在中高部33的寬邊方向W兩側的前後方向L的區間。前側壓榨部81可限定中高部33的寬邊方向W中的側緣。
前側壓榨部81在吸收芯31的前端緣附近朝寬邊方向W彎曲,並U字型連續連接。取代上述構成,前側壓榨部81在中高部33的寬邊方向W兩側也可個別設置。亦即,一對的前側壓榨部81在互相被分斷的形態下也可個別設置。
長邊壓榨部82在後側域S3夾著中心線CL,更具體而言是夾著第2低基重區域42被設在兩側。長邊壓榨部82可藉由朝厚度方向T壓縮吸收體30與表面薄片11而被形成。
長邊壓榨部82是沿著前後方向L延伸。長邊壓榨部82也可朝前後方向L直線延伸,也可相對於前後 方向L傾斜呈曲線延伸。長邊壓榨部82可較臀翼4的最大寬幅的位置P1被形成在前側。
一對的後側壓榨部84在後側域S3夾著中心線CL被設在兩側。後側壓榨部84可藉由朝厚度方向壓縮吸收體30與表面薄片11被形成。一對的後側壓榨部84,是夾著通過吸收性物品的寬邊方向W的中心的中心線CL互相分開而設。一對的後側壓榨部84可較臀翼4的最大寬幅的位置P1更位於後側。
吸收性物品1也可具有藉由朝厚度方向T壓縮構成肌膚面薄片10及非肌膚面薄片20的薄片中的至少2片所形成的第1壓榨部85、第2壓榨部87及第3壓榨部86(參照圖1)。第1壓榨部85、第2壓榨部87及第3壓榨部86可沿著臀翼4的外緣被形成。
吸收性物品1至少在第1低基重區域41可具有藉由壓榨肌膚面薄片10被形成的壓榨部88。壓榨部88,是僅被形成在肌膚面薄片10為理想(參照圖1)。
壓榨部88在前後方向L雖也可稍微超過第1低基重區域41到達前側,可是較中高部33存在於後側為理想。壓榨部88也可至少從第1低基重區域41延伸到複數個第3低基重區域43中最接近第1低基重區域41的第3低基重區域43。壓榨部88,是實質上與非接合區域46同等的區域,或可較非接合區域46被形成在更窄的區域。
壓榨部88至少在第1低基重區域41在前後 方向L連續被形成為理想。於此,壓榨部88只要在前後方向L連續,則沒有必要形成直線。例如,壓榨部88是如圖1所示,在前後方向L也可為鋸齒形狀。取代這個構成,壓榨部88至少在第1低基重區域41也可在前後方向L呈直線連續被形成。
理想是,壓榨部88如圖1所示形成格子狀。具體而言,壓榨部88可具有:對於前後方向傾斜的複數個第1直線圖案、以及對於前後方向及第1直線圖案傾斜的複數個第2直線圖案。壓榨部88被設在較第二薄片13的區域更狹窄的區域為理想。
(5)黏著區域
如圖2所示,吸收性物品1具有:設有將吸收性物品1固定在內褲S用的黏著劑的第1本體黏著區域61、第2本體黏著區域62、翼片黏著區域63以及臀翼黏著區域64。該等的黏著區域61~64被設在非肌膚面薄片20的非肌膚面側。黏著區域61~64在使用前的狀態,也可由剝離薄片覆蓋著。剝離薄片,是防止使用前黏著區域61~64的黏著劑的劣化。剝離薄片,是使用時由裝用者所剝離。
第1本體黏著區域61,是較第2本體黏著區域62更被配置在前方。第1本體黏著區域61及第2本體黏著區域62朝前後方向L延伸。第1本體黏著區域61,是從第2本體黏著區域62朝前後方向L分開被配置。第 1本體黏著區域61可在較第1低基重區域41更前側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前側域S2被配置。第2本體黏著區域62,是在較第1低基重區域41更後側被配置在後側域S3。第1本體黏著區域61及第2本體黏著區域62沒有被設在中心線CL上為理想。翼片黏著區域63被設在翼片3。臀翼黏著區域64被設在臀翼4。
第1低基重區域41在厚度方向T被配置在與黏著區域61~64不會重疊的區域的區域為理想。更具體而言,第1低基重區域41被設在第1本體黏著區域61與第2本體黏著區域62之間的區域。
第2低基重區域42在厚度方向T被配置在與黏著區域61~64不會重疊的區域的區域為理想。更具體而言,第2低基重區域42被設在複數個第2本體黏著區域62彼此之間。
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被設在與第2本體黏著區域62重疊的區域為理想。
(6)裝用中的吸收性物品
接著,參照圖5~圖8,針對裝用中的吸收性物品的形狀進行說明。圖5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的立體圖。圖6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沿著圖1的6A-6A線的模式剖視圖。圖7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沿著圖1的7A-7A線的模式剖視圖。圖8是使用中的吸收性物品沿著圖1的3A-3A線的模式剖視圖。
此外,圖6、7,是用二點鏈線表示裝用者的身體的形狀的線條。
裝用作為生理用衛生棉的吸收性物品1的時候,吸收性物品1被固定在內褲S。吸收性物品1的排泄口抵接域S1,是被裝設者的兩腿夾著,而承受從寬邊方向W的外側朝向寬邊方向W的內側的力。
沿著吸收性物品1的寬邊方向W的裝用者的身體的剖面形狀,在胯下附近與臀部附近不同。具體而言,裝用者的胯下的陰裂(經血出來的陰道口附近)附近的身體的剖面形狀,是大陰唇較大陰唇的根部更突出,且是朝吸收性物品1側突出的凸形狀。在該裝用者的胯下域,吸收性物品的排泄口抵接域S1對置被配置。在裝用者的胯下,排泄口抵接域S1的吸收芯31,尤其沿著身體配置中高部33,而可抑制胯下中的的體液的漏出(參照圖6)。
在較裝用者的大陰唇位於後方的會陰部更位於後方,是肛門、股溝位於此。較該會陰部更後方附近的身體的剖面形狀,是寬邊方向中心凹陷的形狀。在該裝用者的臀部,吸收性物品的後側域S3對置被配置。
在後側域S3形成有沿著中心線CL朝前後方向L延伸的第2低基重區域42。因此,寬邊方向W中的後側域S3的中心,是藉由從吸收性物品的外側朝內側的力容易朝向裝用者的身體突出(參閱圖7)。藉此,吸收性物品1在後側域S3可配合裝用者的股溝形狀變形。其 結果,裝用者在臀部也可獲得與吸收性物品1舒服的貼合感。
於此,吸收性物品1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配合裝用者的身體的形狀愈變化成不同的形狀。第1低基重區域41抑制排泄口抵接域S1中的吸收體30的變形造成後側域S3中的吸收體30的變形的影響。亦即,吸收性物品藉由第1低基重區域41,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容易獨立變形。
又,夜用的生理用衛生棉在仰躺的睡姿下被使用的情況多。在裝用者仰躺睡覺的姿勢,在臀部與吸收性物品1之間容易產生間隙。
具體而言,因為裝用者的臀部在睡覺姿勢被床壓潰,所以,藉由來自該臀部的力吸收性物品1的後側域S3會有朝排泄口抵接域S1稍微移動的情況。藉此,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之間的區域附近,產生在前後方向L變形。藉由該變形,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之間的區域附近,在吸收性物品1與臀部之間可能會產生間隙。
在臀部與吸收性物品之間間隙產生的話,會有經血順從身體流到背側後方,而從吸收性物品的後面漏出的顧慮。又,裝用者感覺到經血傳到身體的情況時,會有感受的不安感的情況。
一實施形態的吸收性物品1,是至少在第1低基重區域41之處存在肌膚面薄片10的非接合區域46。 因此,吸收性物品的後側域S3朝排泄口抵接域S1移動時,肌膚面薄片10的非接合區域46朝向裝用者的身體突出(參照圖8的符號「47」)。該肌膚面薄片10的突出部47埋在與裝用者的身體之間的間隙。藉此,即使在睡覺姿勢,也可抑制經血順從身體流到背側後方的情況。
(7)吸收性物品的折疊
吸收性物品1也可在被折疊的狀態下被個別包裝。以下,參照圖1、2、9、10,針對吸收性物品1的折疊進行說明。圖9是沿著圖1的折線FL被折疊的吸收性物品1的俯視圖。圖10是沿著圖9的折線F1~F3被折疊的吸收性物品的模式側視面。
吸收性物品1可具有:沿著前後方向L延伸的前後折線FL、與沿著寬邊方向W延伸的第1折線F1、第2折線F2及第3折線F3。該等的折線FL、F1、F2、F3,是折疊吸收性物品1用的線。
前後折線FL可較寬邊方向W中的吸收體30的外側端更被設在外側。又,前後折線FL可較第1壓榨部85、第2壓榨部87及第3壓榨部86更被設在寬邊方向W的內側。
第1折線F1比第2折線F2更被設於後側。第1折線F1可較臀翼4的最大寬幅P1更被設於後側的區域。又,第1折線F1在前後方向L也可被設在長邊壓榨部82與後側壓榨部84之間。第1折線F1,是通過第3 低基重區域43為理想。此外,在前後方向L中的後側域S3的長度比較短的吸收性物品1,第1折線F1也可沒有設置。
第2折線F2在前後方向L被設在第1折線F1與第3折線F3之間。第2折線F2,是通過非接合區域46中的較第1低基重區域41更後側的區域。第2折線F2可較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更被配置在前側。第2折線F2,是通過第2本體黏著區域62上為理想。
第3折線F3較第2折線F2更被設於前側。第3折線F3可較中高部33的最高部更被設於前側。更具體而言,第3折線F3,是避開中高部33的最高部,通過連接到中高部33的最高部的傾斜部為理想。第3折線F3可被設在前側域S2。
吸收性物品1,是以前後折線FL為基點朝內側折疊而使非肌膚面側露出在外側(參照圖9)。吸收性物品1由圖9所示的狀態,是以第1折線F1、第2折線F2及第3折線F3的順序被折疊為理想(參照圖10)。
吸收性物品的後側緣92在折疊吸收性物品1的狀態,是位在吸收性物品的內部。吸收性物品的前側緣91在折疊吸收性物品1的狀態,是位在吸收性物品的外側。又,第1折痕F1,是位在被折疊吸收性物品1的內部。第2折痕F2及第3折痕F3,是位在被折疊吸收性物品1的外側。
(8)作用‧效果
根據一實施形態,吸收體30具有: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之間朝寬邊方向W延伸的第1低基重區域41、以及在後側域S3沿著中心線CL朝前後方向L延伸第2低基重區域42,第2低基重區域42與第1低基重區域41相連。根據其他的實施形態,吸收體30具有:在較前後方向L中的翼片3的中心更後側,且較前後方向L中的後側域S3的中心更前側朝寬邊方向W延伸的第1低基重區域41、以及在後側域S3沿著中心線CL延伸到比前後方向L中的後側域S3的中心更後側的第2低基重區域42,第2低基重區域42與第1低基重區域41相連。
根據該等的實施形態,吸收性物品的後側域S3在裝用者睡覺姿勢,被配置在裝用者的臀部的正下,亦即被配置在臀部與床之間。形成於後側域S3的第2低基重區域42因為剛性較低,所以,對裝用者造成的不舒適感小。又,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是藉由第1低基重區域41及第2低基重區域42,而不易在排泄口抵接域S1(或翼片域)、與後側域S3的右側部分、和後側域S3的左側部分之間移動。藉此,藉由裝用中的動作可抑制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局部集中的情況。其結果,在吸收性物品1的裝用中可緩和裝用者的不舒適感。因此,裝用者尤其在睡覺姿勢也不易感到不舒適感。
又如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42在裝用中朝向裝用者的肌膚側突出。第2低基重區域42因為在後側域 S3沿著前後方向L延伸,所以容易沿著裝用者的股溝貼合。再者如前述,吸收性物品藉由第1低基重區域41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容易獨立變形。亦即,吸收性物品1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獨立變形,能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的兩方配合身體的形狀貼合。
如以上,吸收性物品順從裝用者的身體,對於裝用者可給予舒服的貼合感。
根據一實施形態,第1低基重區域41,是沿著寬邊方向W從吸收體30的一端到另一端連續延伸。藉此,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之間更不易移動。因此,藉由裝用中的動作可進一步抑制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局部集中的情況。又,因為第1低基重區域41從吸收體30的一端到另一端連續延伸,所以,排泄口抵接域S1的吸收芯與後側域S3的吸收芯容易互相獨立變形。因此,排泄口抵接域S1的吸收芯配合裝用者的胯下的形狀更容易變形,後側域S3的吸收芯配合裝用者的臀部(股溝)的形狀更容易變形。其結果,吸收性物品更順從裝用者的身體,對於裝用者可進一步給予舒服的貼合感。
根據一實施形態,第1低基重區域41在俯視觀看朝向後方凸狀彎曲。第1低基重區域41的朝向後方凸狀彎曲的部分,是在裝用者仰躺的姿勢時,與內褲一起朝向後方凸狀鼓起,而從身體朝遠離的方向被推出。藉 此,可吸收仰躺姿勢時的吸收性物品的變形。藉此,前側域S2及排泄口抵接域S1的吸收體30維持追隨身體的曲線的形狀,其結果,吸收性物品整體沿著身體的曲線被配置。藉此,吸收性物品更順從裝用者的身體,對於裝用者可進一步給予舒服的貼合感。
根據一實施形態,吸收體30具有將較吸收芯31更位於肌膚面側的薄片、以及較吸收芯31更位於非肌膚面側的薄片互相壓接的壓接部。較吸收芯31更位於肌膚面側的薄片,是例如芯包層31及/或肌膚面薄片10。較吸收芯31更位於非肌膚面側的薄片,是例如芯包層31及/或非肌膚面薄片20。該壓接部包含:沿著第1低基重區域41延伸的第1壓接部51、以及沿著第2低基重區域42延伸的第2壓接部52。吸收芯31,是藉由第1壓接部51及第2壓接部52被區劃成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的右側部分、及後側域S3的左側部分。藉此,可抑制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的右側部分、及後側域S3的左側部分之間移動的情況。藉此,藉由裝用中的動作可防止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局部集中的情況。其結果,在吸收性物品的裝用中,可緩和裝用者的不舒適感。尤其,即使在裝用者睡覺姿勢,也可緩和裝用者的不舒適感,對於裝用者可給予更舒服的貼合感。
根據一實施形態,具有:至少在較吸收芯31更位於肌膚面側覆蓋吸收芯31的芯包層32;以及較芯包 層32更被設於肌膚面側的肌膚面薄片10。第1壓接部51及第2壓接部52的至少一方在肌膚面薄片10沒有被形成。藉此,第1壓接部51及第2壓接部52,是被較吸收體30更位於肌膚面側的肌膚面薄片10所遮掩。藉此,吸收性物品的肌膚觸感變佳,對於裝用者可進一步給予舒服的貼合感。
根據一實施形態,第1壓接部51,是沿著寬邊方向W從吸收體30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藉此,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更不易通過第1低基重區域41。亦即,吸收材料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之間更不易移動。因此,藉由裝用中的動作可進一步抑制構成吸收芯31的吸收材料局部集中的情況。
根據一實施形態,在夾著第2低基重區域42的兩側形成有沿著前後方向L延伸的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因為剛性較高,而成為吸收芯31的變形基點。被夾在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之間的第2低基重區域42更朝裝用者的身體側隆起。藉此,可提供一種更順從裝用者的身體,對於裝用者可給予更舒服的貼合感的吸收性物品。
根據一實施形態,第1低基重區域41及第2低基重區域42被配置在與黏著區域61、62、63、64不會重疊的區域。藉此,第1低基重區域41及第2低基重區域42能進一步作為變形基點發揮功能。亦即,夾著第1低基重區域41及第2低基重區域42相鄰的吸收芯31容 易互相獨立動作。藉此,吸收體30配合裝用者的胯下及臀部的形狀更容易貼合。因此,可提供一種更順從裝用者的身體,對於裝用者可進一步給予舒服的貼合感的吸收性物品。
根據一實施形態,在夾著第2低基重區域42的兩側形成有沿著前後方向L延伸的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被設在與黏著區域62重疊的區域。設有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的區域卡著在內褲。藉此,吸收芯31以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為基點變形時,可藉由內褲支承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因為支承成為變形的基點的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所以,容易維持一對的長邊壓榨部82間的區域突出的狀態。
根據一實施形態,吸收體30,是在後側域S3具有從第2低基重區域42延伸到寬邊方向W的外側的第3低基重區域43。第3低基重區域43,是形成沿著寬邊方向W延伸的變形基點。後側域S3的吸收芯31因為可以第3低基重區域43為基點變形,所以,吸收性物品1沿著身體前後方向L的曲線更容易貼合。尤其,如圖7所示,第2低基重區域42沿著股溝突出時,使後側域S3沿著沿身體的前後方向L的曲線不易變形。即使此時,藉由成為變形基點的第3低基重區域43,可使後側域S3配合沿著身體的前後方向L的曲線容易變形。藉此,可提供一種更順從裝用者的身體,對於裝用者可給予更舒服的貼合感的吸收性物品。
根據一實施形態,吸收體30,是在較第1低基重區域41更前側的區域,亦即,在排泄口抵接域S1或翼片域跨中心線CL被配置的中高部33,且是具有較中高部周圍的吸收體30的厚度更厚的中高部33。排泄口抵接域S1位在裝用者的胯下。厚度較厚的中高部33容易和裝用者的胯下的形狀貼合。
又,中高部33因為剛性較高,所以,僅中高部33的中心線CL附近的區域不易局部變形。另一方面,後側域S3的吸收體30藉由第2低基重區域42容易使中心線CL附近的區域朝向股溝突出變形。如此,吸收體30欲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變形成不同的形狀。即使此時,吸收體30也藉由第1低基重區域41,在排泄口抵接域S1與後側域S3容易獨立變形。藉此,可讓吸收性物品從裝用者的胯下跨股溝配合裝用者的身體的形狀更貼合。因此,可提供一種更順從裝用者的身體,對於裝用者可進一步給予舒服的貼合感的吸收性物品。
根據一實施形態,吸收性物品在後側域S3具有朝寬幅方向W的外側鼓出的臀翼4。因為臀翼4在後側域S3寬大地鼓出,所以,容易從裝用者的臀部朝後側域S3施力,容易從寬邊方向W中的外側朝向內側施力。藉此,後側域S3的第2低基重區域42更容易朝向裝用者的股溝突出。其結果,吸收性物品1在後側域S3配合裝用者的臀部的形狀更容易貼合。
以上,雖使用上述的實施形態針對本發明進 行詳細的說明,可是對於該業者來說,本發明顯然不限定於在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實施形態。本發明,是在不偏離由申請專利範圍的記載所制定的本發明的意思及範圍可作為修正及變更態樣加以實施。因此,本說明書的記載是以例示說明作為目的者,並沒有任何對本發明限制的意思。
此外,經由參照而將2015年6月30日所申請的日本國特許申請第2015-132200號的全內容加入到本說明書。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可提供一種,在睡覺姿勢不易感覺到不舒適感,能讓吸收體容易沿著股溝貼合的吸收性物品。

Claims (12)

  1.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徵係具有:互相正交的前後方向及寬邊方向;與裝用者的排泄口對置的排泄口抵接域;位在前述排泄口抵接域的後側的後側域;以及至少配置在前述排泄口抵接域及前述後側域的吸收體,前述吸收體具有:在前述排泄口抵接域與前述後側域之間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低基重區域、以及在前述後側域沿著連結前述寬邊方向中心的中心線朝前述前後方向延伸的第2低基重區域,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與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連接,前述排泄口抵接域的前述吸收體,是由較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及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的基重更高的基重所形成,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是沿著前述寬邊方向從前述吸收體的一端到另一端連續性地延伸,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的長度在前述中心線的位置,是在10mm以上且50mm以下的範圍。
  2. 一種吸收性物品,其特徵係具有:互相正交的前後方向及寬邊方向;吸收體;翼片,其是比前述寬邊方向中的前述吸收體的外側緣更朝前述寬邊方向外側延伸出,在使用時可以折返; 翼片域,其是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前述翼片的前端緣與前述翼片的後端緣之間的區域;以及較前述翼片域更位於後側的後側域,前述吸收體具有:在較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前述翼片的中心更後側,且較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前述後側域的中心更前側,朝前述寬邊方向延伸的第1低基重區域;以及在前述後側域沿著連結前述寬邊方向中心的中心線延伸到較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後側域中心更後側的第2低基重區域,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與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連接,前述排泄口抵接域的前述吸收體,是由較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及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的基重更高的基重所形成,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是沿著前述寬邊方向從前述吸收體的一端到另一端連續性地延伸,前述前後方向中的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的長度在前述中心線的位置,是在10mm以上且50mm以下的範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在俯視觀看朝向後方凸狀彎曲。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吸收體具有含有吸收液體的吸收材料之吸收芯,前述吸收性物品,是具有較前述吸收芯更位於肌膚面側的薄片以及較前述吸收芯更位於非肌膚面側的薄片的壓 接部,前述壓接部包含:沿著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內延伸的第1壓接部、以及沿著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內延伸的第2壓接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至少具有:在較前述吸收芯位於肌膚面側覆蓋前述吸收芯的芯包層;以及被設在較前述芯包層更位於肌膚面側的肌膚面薄片,前述第1壓接部及前述第2壓接部的至少一方沒有被形成在前述肌膚面薄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第1壓接部,是沿著前述寬邊方向從前述吸收體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夾著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的兩側形成有沿著前述前後方向延伸的一對的長邊壓榨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具有較前述吸收體更被設在非肌膚面側的非肌膚面薄片、以及被設在前述非肌膚面薄片的非肌膚面側的黏著區域,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及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是被配置在與前述黏著區域不會重疊的區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在夾著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的兩側形成有沿著前述前 後方向延伸的一對的長邊壓榨部,前述一對的長邊壓榨部,是被設在與前述黏著區域重疊的區域。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吸收體在前述後側域具有從前述第2低基重區域延伸到前述寬邊方向外側的第3低基重區域。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吸收體,是具有在較前述第1低基重區域更前側的區域跨前述中心線被配置的中高部,即較中高部周圍的吸收體的厚度更厚的中高部,前述中高部和前述第1基重區域鄰接。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前述吸收性物品,是在前述後側域具有朝前述寬邊方向外側鼓出的臀翼。
TW105120775A 2015-06-30 2016-06-30 Absorbent article TWI6680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2200 2015-06-30
JP2015132200A JP5827770B1 (ja) 2015-06-30 2015-06-30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3288A TW201713288A (zh) 2017-04-16
TWI668001B true TWI668001B (zh) 2019-08-11

Family

ID=54776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0775A TWI668001B (zh) 2015-06-30 2016-06-30 Absorbent articl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27770B1 (zh)
TW (1) TWI6680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6441B2 (ja) * 2015-12-28 2020-02-1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420779B2 (ja) * 2016-02-01 2018-11-0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US20170258651A1 (en) * 2016-03-09 2017-09-14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Absorbent Articles
JP6181797B1 (ja) * 2016-03-30 2017-08-1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7221275A (ja) * 2016-06-13 2017-12-21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体
WO2018073918A1 (ja) * 2016-10-19 2018-04-26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010582B2 (ja) * 2016-11-22 2022-01-26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178844B2 (ja) * 2018-09-21 2022-11-28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23176164A (ja) * 2022-05-31 2023-12-13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及び吸収性物品用の吸収体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9507A (ja) * 2002-07-19 2004-02-19 Crecia Corp 吸収コア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04208919A (ja) * 2002-12-27 2004-07-29 Uni Charm Corp 圧縮溝と可撓部と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JP2008183160A (ja) * 2007-01-29 2008-08-14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48002B2 (ja) * 1998-12-25 2006-02-22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4911830B2 (ja) * 2001-04-04 2012-04-04 ピジョン株式会社 吸収性製品
JP4390445B2 (ja) * 2002-12-05 2009-12-24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縦長の吸収性物品
JP5444864B2 (ja) * 2009-06-15 2014-03-19 王子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9507A (ja) * 2002-07-19 2004-02-19 Crecia Corp 吸収コア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04208919A (ja) * 2002-12-27 2004-07-29 Uni Charm Corp 圧縮溝と可撓部と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JP2008183160A (ja) * 2007-01-29 2008-08-14 Daio Paper Corp 吸収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12453A (ja) 2017-01-19
TW201713288A (zh) 2017-04-16
JP5827770B1 (ja) 2015-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8001B (zh) Absorbent article
JP5264270B2 (ja) 吸収性物品
KR101113449B1 (ko) 생리대
JP4937225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4476563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2007275491A (ja) 吸収性物品
TWI674093B (zh) 吸收性物品
TWI587846B (zh) Absorbent article
JP5558617B1 (ja) 吸収性パッド
TW201634019A (zh) 吸收性物品
TWI607744B (zh) Absorbent articles
JP4252439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TWI632897B (zh) Absorbent article
TW201938124A (zh) 吸收性物品
WO2014084087A1 (ja) 吸収性パッド
JP6043406B1 (ja) 吸収性物品
WO2016103774A1 (ja) 吸収性物品
JP6576205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8050952A (ja) 吸収性物品
JP6577854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3001414A (ja) 吸収性物品
JP2022175663A (ja) 吸収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