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8960B - 構造材 - Google Patents

構造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8960B
TWI658960B TW106137666A TW106137666A TWI658960B TW I658960 B TWI658960 B TW I658960B TW 106137666 A TW106137666 A TW 106137666A TW 106137666 A TW106137666 A TW 106137666A TW I658960 B TWI658960 B TW I6589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rtions
welding
structural material
pair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76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18409A (zh
Inventor
広瀬智史
濵田幸一
富士本博紀
岡田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日鐵住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376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58960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89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896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18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18409A/zh

Links

Landscapes

  • Arc We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具有將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與其他的金屬板重疊藉由焊接被接合的構成的構造材,可使以由焊接所形成的焊接部附近作為起點的斷裂發生困難。構造材,是具備: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也就是第1構件、及與前述第1板部重疊的金屬板也就是第2構件、及複數焊接部、及形成於複數焊接部各周圍且維氏硬度是比第1構件的維氏硬度低50HV以上的複數熱影響部。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設有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是朝將連結相鄰接的焊接部的線橫切的方向延伸。

Description

構造材
[0001] 本發明,是有關於包含重疊地被接合的板部的構造材。
[0002] 習知,是使用將複數板重疊地接合地構成的構造材。例如,日本特開平8-337183號公報(專利文獻1)的強度構件,是具有將2枚的薄板部從左右方向相面對地結合且形成了閉剖面的構成。結合用的凸緣是被延設在2枚的薄板部的各上下中。2枚的薄板部的凸緣是被對接且藉由點焊而被結合。   [0003] 且在日本特開2006-142905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記載了能量吸收構件。此能量吸收構件,是具備:帽型材、及將帽型材的開放部閉塞的板狀的封閉托板。帽型材及封閉托板,是藉由點焊而彼此被接合。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0004]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33718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6-142905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課題]   [0005] 在上述習知技術中,未考慮藉由點焊被重疊的板的焊接部的強度。被重疊的板,是由拉伸強度為980MPa以上的高強度的鋼板形成的情況,在焊接部的周圍,會發生藉由焊接時的熱而軟化的熱影響部。此熱影響部是成為構造材的弱點。例如汽車的B柱是和其他的汽車衝突而變形的情況,在B柱的長度方向會發生拉伸應力。此時,凸緣的熱影響部是藉由拉伸應力而斷裂。   [0006] 在此,本案,是揭示具有將拉伸強度為980MPa以上的鋼板與其他的金屬板重疊藉由焊接被接合的構成的構造材,使以由焊接所形成的焊接部附近作為起點的斷裂不易發生的構成。 [用以解決課題的手段]   [0007] 本發明的實施例中的構造材,是具備: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的第1構件、及與前述第1板部重疊的金屬板的第2構件、及將前述第1構件及前述第2構件藉由焊接被連接的複數焊接部、及形成於前述複數焊接部各周圍的前述第1構件且維氏硬度是比前述第1構件的維氏硬度低50HV以上的複數熱影響部、及在相鄰接的前述熱影響部之間朝將連結相鄰接的前述焊接部的線橫切的方向延伸的前述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 [發明的效果]   [0008] 依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話,對於將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與其他的金屬板重疊藉由焊接被接合的構造材,可以難發生以焊接部附近作為起點的斷裂。
[0010] 將鋼板的第1構件、及金屬板的第2構件重疊接合的方法,多使用焊接。發明人等,是調查了由彼此被接合的第1構件及第2構件所構成的構造材的變形舉動。在構造材,朝與第1構件及第2構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被施加力的話,構造材會變形彎曲。發現:將第1構件的材料的拉伸強度提高的情況,構造材若變形的話,將第1構件及第2構件藉由焊接被連接的焊接部附近容易斷裂。   [0011] 發明人等,是對於此現象,如以下進行考察。在第1構件及第2構件是藉由焊接被接合的部分即焊接部中,在焊接時熱被施加。焊接部的周圍的部分,也會受到由焊接時的熱所產生的影響。焊接在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的情況時,焊接部的周圍會藉由焊接時的熱而軟化。在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材中,為了實現較高的拉伸強度,而包含硬質相。焊接時的熱因為會使其硬質相變質,所以會發生軟化。具體而言,回火麻田散鐵會變質成鐵酸鹽。面內方向的拉伸應力變大的話,焊接部的周圍的藉由焊接時的熱而軟化的部分是成為起點使第1構件或是第2構件斷裂。   [0012] 發明人等,是依據上述的考察,檢討了抑制發生於焊接部的周圍的軟化部因為面內方向的拉伸應力而斷裂用的構成。發明人等,是反覆各式各樣的解析及實驗的結果,想到了將拉伸強度980MPa以上的鋼板的焊接部的周圍的軟化的部分彼此之間切斷。即想到了,在拉伸強度980MPa以上的鋼板的焊接部的周圍的軟化的部分彼此之間設置一對的端部。由此發現了,在面內方向的拉伸應力增大時可以抑制焊接部的周圍的部分是成為起點斷裂。依據此了解,而想到了下述的實施例。   [0013] (構成1)   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構成1中的構造材,是具備: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的第1構件、及與前述第1板部重疊的金屬板的第2構件、及將前述第1構件及前述第2構件藉由焊接被連接的複數焊接部、及形成於前述複數焊接部各周圍的前述第1構件且維氏硬度是比前述第1構件的維氏硬度低50HV以上的複數熱影響部、及在相鄰接的前述熱影響部之間且朝將連結相鄰接的前述焊接部的線橫切的方向延伸的前述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   [0014] 在構成1中的構造材中,在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第1構件的複數焊接部各周圍,形成維氏硬度是比第1構件的硬度低50HV以上的熱影響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是被切斷。即,第1構件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設有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一對的端部,是朝將連結相鄰接的熱影響部的各內側的焊接部的線橫切的方向延伸。即,朝將連結相鄰接的焊接部的線橫切的方向延伸。藉由此構成,構造材是承受與第1構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的力而變形的情況,可以將作用於熱影響部的第1構件的面內方向的拉伸應力緩和。因此,在構造材的變形時可以不易引起以熱影響部作為起點的斷裂。即,使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與其他的金屬板重疊並藉由焊接被接合的構造材,可以難發生以焊接部附近作為起點的斷裂。   [0015] (構成2)   在上述構成1的構造材中,前述一對的端部,是將連結前述相鄰接的焊接部的中心的線橫剖較佳。由此,更容易獲得將作用於熱影響部的拉伸應力緩和的效果。又,焊接部的中心,是從與第1構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所見,在一方向將焊接部2等分的線分的中點。在此,第1構件的板面,是作為第1構件的面之中與第2構件接觸的面即與第2構件的接合面。   [0016] (構成3)   對於上述構成2的構造材,前述一對的端部,是將前述相鄰接的熱影響部的內周緣之間的領域的端部橫剖較佳。由此,更容易獲得將作用於熱影響部的拉伸應力緩和的效果。   [0017] (構成4)   對於上述構成2或3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前述一對的端部,是將前述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領域橫剖較佳。由此,更容易獲得將作用於熱影響部的拉伸應力緩和的效果。   [0018] (構成5)   對於上述構成1~4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前述一對的端部,是形成於前述第1構件的孔的緣較佳。將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第1構件的端部,作為孔的緣的話,與切入形成的情況相比,容易確保第1構件的強度。   [0019] (構成6)   對於上述構成1~5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前述第2構件的拉伸強度,是未滿1180MPa,在前述相鄰接的焊接部之間的前述第2構件中沒有端部較佳。前述第2構件的拉伸強度,是未滿980MPa更佳。前述第2構件的拉伸強度,是未滿800MPa更佳。前述第2構件的拉伸強度,是未滿720MPa是進一步較佳。藉由將前述第2構件的拉伸強度如此地降低,與第2構件的硬度相比,可以抑制焊接部的周圍是藉由焊接的熱而軟化。藉由抑制第2構件的焊接部的周圍的軟化,不易引起由面內方向的拉伸應力的增大所產生的焊接部附近的斷裂。因此,第2構件,即使未作成將第2構件的一對的端部配置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構成,仍可以不易引起焊接部附近的斷裂。且,藉由在第2構件的相鄰接的焊接部之間不設置端部,就容易確保構造構件的強度。   [0020] (構成7)   對於上述構成1~6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前述第2構件的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較佳。進一步最好是,第2構件的拉伸強度是1180MPa以上的鋼板較佳。如此的話可以提高構件的強度。但是,在該情況,有可能發生第2構件的焊接部附近也軟化的熱影響部。該對策,是藉由在相鄰接的焊接部之間設置第2構件的一對的端部,就可以難發生以焊接部附近作為起點的斷裂。   [0021] (構成8)   對於上述構成1~6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在前述複數焊接部的周圍的前述第2構件中,沒有維氏硬度是比前述第2構件的硬度低50HV以上的熱影響部較佳。在第2構件的焊接部的周圍沒有熱影響部的情況,不易引起由面內方向的拉伸應力的增大所產生的焊接部附近的斷裂。因此,第2構件,即使未作成將第2構件的一對的端部配置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構成,仍可以不易引起焊接部附近的斷裂。   [0022] (構成9)   對於上述構成1~8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前述焊接部的兩側中的前述一對的端部的前述焊接部側的一方彼此的間隔,是前述焊接部的徑的6倍以下較佳。換言之,前述複數焊接部,是包含:由點焊所形成的第1焊接部、與前述第1焊接部相鄰接的第2焊接部、及與前述第2焊接部相鄰接的第3焊接部也可以。從與前述第1構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所見,從前述第2焊接部至位於前述第2焊接部及前述第1焊接部之間的前述第1構件的端部的最接近的位置為止的距離、及從前述第2焊接部至位於前述第2焊接部及前述第3焊接部之間的前述第1構件的端部的最接近的位置為止的距離的合計,是前述第1焊接部的直徑的6倍以下較佳。   [0023] 藉由構成9,藉由與第1構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的力而使構造材變形的情況時,可以減輕第1焊接部的負擔。且,可以抑制朝第1焊接部的變形集中。   [0024] (構成10)   對於上述構成1~9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將前述一對的端部彼此連結的端部的軌跡的曲率半徑,是10mm以下較佳。換言之,從與前述第1構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所見,由前述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前述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所形成的第1構件的缺口或是孔的角部的曲率半徑,是10mm以下較佳。由此,可以抑制藉由與第1構件的板面垂直的方向的力使構造材變形的情況時的第1構件及第2構件中的變形集中。   [0025] (構成11)   對於上述構成1~10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前述第1構件是包含稜線部,前述一對的端部及與前述一對的端部連接的端部,是不將前述稜線部分斷較佳。即,形成於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前述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之間的第1構件的端部,是設於不會到達前述稜線部的位置較佳。第1構件的端部,是藉由形成不將稜線部分斷的構成,與第1構件的端部是將稜線部分斷的構成相比,可以提高構造構件的強度。   [0026] 例如,前述第1構件或是第2構件的至少1個,是具有朝面外方向被彎曲的彎曲部也可以。此情況,彎曲部是成為稜線部。複數焊接部,是例如,被配置於稜線部的延伸的方向也可以。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之間的端部,是不延伸至稜線部較佳。因為稜線被分斷的話,此構件就容易折曲。   [0027] 上述構成1~11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是藉由前述第1構件及第2構件形成閉剖面也可以。將所形成的閉剖面的處稱為閉剖面部。即,第1構件的板面的彼此分離的至少2處是與第2構件接觸也可以。此情況,與第1構件的第2構件接觸的2處之間的部分,是與第2構件分離。第1構件及第2構件被重疊的部分,是藉由焊接被接合。使第1構件及第2構件重疊地被接合的部分,是形成被配置於閉剖面部的內側或是外側的凸緣。凸緣,是朝閉剖面部的軸方向延伸。例如,第1構件是帽型構件,第2構件是封閉托板也可以。因為將第1構件作成帽型材的話,構件的強度可由稜線被確保。板面是容易面外變形,對於此,稜線不易變形。將該稜線由高強度材形成的話成為強度高的構件。   [0028] 上述構成1~11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是包含藉由至少1枚的板形成閉剖面的閉剖面部也可以。形成閉剖面的板,是包含前述第1構件及前述第2構件。此情況,第1構件及第2構件,皆形成閉剖面部的板的一部分。第1構件及第2構件,是彼此重疊並藉由焊接被接合。被重疊的第1構件及第2構件,是形成被配置於前述閉剖面部的內側或是外側的凸緣也可以。或是被重疊的第1構件及第2構件,是形成前述閉剖面部的一部分也可以。   [0029] 對於上述構成1~11的其中任一的構造材,第1構件的金屬組織,是將回火麻田散鐵作為主相。鋼板的拉伸強度為了成為980MPa以上,有必要將回火麻田散鐵作為主相。即,第1構件中的回火麻田散鐵的面積率,是25%以上。又,第1構件中的回火麻田散鐵的面積率,是100%也可以。第2構件的金屬組織,是將鐵酸鹽作為主相較佳。即,第2構件中的鐵酸鹽相的面積率,是30%以上也可以。第2構件中的鐵酸鹽的面積率的上限是95%也可以。或是第2構件的回火麻田散鐵的面積率是70%以下也可以。藉由如此,可以迴避在焊接部的周圍的第2構件軟化的熱影響部出現。   [0030] [實施例]   第1A圖,是顯示本實施例中的構造材10的立體圖。第1B圖,是將第1A圖所示的構造材10從與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z方向)所見的俯視圖。第1C圖,是第1B圖中的圓B部分的放大圖。第1D圖,是第1B圖及第1C圖中的A-A線的剖面圖。   [0031] 構造材10,是將鋼板及金屬板(即使不是鋼板也可以)組合而構成。這些之中的1個是帽型構件1,其他的1個是封閉托板2。帽型構件1,是具有帽型的剖面。帽型構件1的凸緣、及封閉托板2的一部分是彼此重疊地被接合。帽型構件1,是第1構件的一例。封閉托板2,是第2構件的一例。   [0032] 如第1A圖所示,帽型構件1,是具有:頂面部1a、及側壁1b、及凸緣1c。側壁1b,是從頂面部1a的兩端延伸,彼此相面對。凸緣1c,是各別連接在側壁1b,從側壁1b的頂面部1a側的一方端部相反側的另一方端部朝彼此遠離的方向延伸。即,2個凸緣1c,是從側壁1b的另一方端部,在側壁1b的相面對方向朝外側延伸。封閉托板2,是被接合在凸緣1c地設置。   [0033] 頂面部1a及側壁1b的交界部分(肩部),是成為帽型構件1的彎曲部(第1彎曲部1ab)。第1彎曲部1ab,是形成朝構造材10的長度方向(x方向)延伸的稜線。各側壁1b及各凸緣1c的交界部分,是成為帽型構件1的第2彎曲部1bc。第2彎曲部1bc,也形成朝x方向延伸的稜線。   [0034] 凸緣1c、及封閉托板2,是重疊地被接合。在本例中,藉由點焊,而使凸緣1c及封閉托板2被接合。在第1A圖~第1C圖中,將藉由焊接而使凸緣1c及封閉托板2被接合的焊接部3的位置由虛線顯示。如第1D圖所示,凸緣1c及封閉托板2是藉由焊接一體化的處,是成為焊接部3。   [0035] 帽型構件1,是由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所形成。帽型構件1,是將金屬板成形而成者。封閉托板2,是由金屬所形成。封閉托板2的拉伸強度,無特別限定。   [0036] 如第1D圖所示,凸緣1c及封閉托板2,是在2處被重疊。彼此重疊的凸緣1c及封閉托板2,是形成結合板部101。結合板部101,是彼此重疊地接合的板部的一例。即,與封閉托板2的凸緣1c接觸的部分2b、及凸緣1c,是成為重疊並藉由焊接部3被接合的結合板部101。結合板部101,是成為構造材10的凸緣。在第1D圖中結合板部101有2處。這些的結合板部101之間,具有帽型構件1及封閉托板2是彼此分離地延伸的閉剖面部102。即,藉由帽型構件1及封閉托板2,形成有閉剖面部102。閉剖面部102,是由:帽型構件1的側壁1b及頂面部1a、及封閉托板2的與凸緣1c接觸的部分2b之間的部分2a所構成。即,閉剖面部102,是由將中空部包圍的板部所形成。   [0037] 如此,構造材10,是具有:由將中空部包圍的板部所形成的閉剖面部102、及與閉剖面部102連續地配置於閉剖面部102的外側的凸緣(結合板部101)。閉剖面部102,是形成管。凸緣1c及封閉托板2接合的部分(即結合板部101),是成為從管至突出的凸緣。   [0038] 在第1A圖~第1D圖所示的例中,形成有閉剖面部102的管的軸方向,是x方向。結合板部101,即構造材10的凸緣,是朝x方向延伸地形成。在此例中,由閉剖面部102所形成的管的延伸方向(長度方向)、及構造材10的凸緣的延伸方向,是相同。又,構造材10的凸緣的延伸方向,是不一定必要,與由閉剖面部102所形成的管的延伸方向是不相同也可以。例如,將具備在長度方向高度變化的側壁1b的帽型材彼此組合也可以。   [0039] 如第1C圖所示,凸緣1c及封閉托板2,是藉由複數焊接部3即複數點焊而被接合。在凸緣1c中的複數焊接部3的各周圍中,具有熱影響部5。熱影響部5,是藉由焊接部3的焊接時的熱而軟化的部分。熱影響部5,是比周圍更軟。維氏硬度,是將帽型構件1即比母材低50HV以上的部分作為熱影響部5。即,熱影響部5的維氏硬度,是比熱影響部5的周圍的部分的維氏硬度低50HV以上。   [0040] 在封閉托板2中,在複數焊接部3的各周圍,具有熱影響部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但是,在封閉托板2具有拉伸強度下降的熱影響部的情況,封閉托板2的熱影響部之間也設置封閉托板的一對的端部。又,在第1B圖中,省略熱影響部的圖示。   [0041] 如第1C圖所示,從與凸緣1c的與封閉托板2接觸的面垂直的方向(z方向)所見,在複數焊接部3之中各別形成在相鄰接的焊接部3的周圍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設有凸緣1c的一對的端部4。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凸緣1c的一對的端部4,是朝將連結相鄰接的焊接部3的線橫切的方向延伸。   [0042] 在第1C圖所示的例中,藉由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凸緣1c的一對的端部4,而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形成空隙。又,一對的端部4,是彼此接觸也可以。藉由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端部4,而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形成不連續部。且,在封閉托板2,若具有拉伸強度下降的熱影響部5的情況,是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配置一對的封閉托板2的端部。此情況,凸緣1c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端部、及封閉托板2的該相鄰接的焊接部之間的一對的端部,是從z方向所見被配置於一部分被重疊的位置也可以,被配置於彼此不會重疊的位置也可以。   [0043] 焊接部3,是在x方向即第1彎曲部1ab及第2彎曲部1bc的稜線的延伸的方向並列地配置。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凸緣1c,是藉由形成一對的端部4的不連續部而被分斷。   [0044] 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端部4,是阻礙施加於凸緣1c的力,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被傳達。例如,構造材10是承受外力而變形時,將凸緣1c變形的力是作動在某1個焊接部3及其周圍的熱影響部5。在1個熱影響部5及與其相鄰的熱影響部5之間具有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即不連續部。因為此不連續部,所以施加於1個熱影響部5的力,就不易朝相鄰的熱影響部5傳達。因此,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可以彼此不被拘束地變形。其結果,施加於各熱影響部5的負荷是減少,熱影響部5是難斷裂。   [0045] 如第1D圖所示,帽型構件1的第1彎曲部1ab及第2彎曲部1bc是成為圓弧彎曲的形狀,第1彎曲部1ab及第2彎曲部1bc的表面是包含曲面。即,第1彎曲部1ab及第2彎曲部1bc,是形成R(彎曲部)。在第1C圖及第1D圖中,將第1彎曲部1ab的R(彎曲部)的頂面部1a側的端作為R交界(R終止部)1e,將第2彎曲部1bc的R(彎曲部)的凸緣1c側的端部作為R交界(R終止部)1f。第1彎曲部1ab的稜線,是朝與R交界1e相同方向(x方向)延伸。第2彎曲部1bc的稜線,是朝與R交界1f相同方向(x方向)延伸。R交界是指彎曲部及與彎曲部相鄰接的面的交界。面的方向從相鄰接的面朝向彎曲部變化的處是視為R交界。   [0046] 如第1C圖所示,從z方向(與接合面垂直的方向)所見的話,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成為從凸緣1c的端部朝向內側(側壁1b)進入的缺口(開縫)的一部分。凸緣1c的缺口,是不延伸至側壁1b。更詳細的話,將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之間連接的端部,是不延伸至凸緣1c及側壁1b的境界的第2彎曲部1bc(也參照第1D圖)。換言之,將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之間連接的端部,是不延伸至形成於閉剖面部102及構造材10的凸緣之間的稜線。具體例,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及將一對的端部4之間連接的凸緣1c的端部,是被配置於比第2彎曲部1bc的凸緣1c側的R交界1f更靠凸緣1c。即,從z方向(與接合面垂直的方向)所見,將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之間連接的端部,是設於不與第2彎曲部1bc交叉的位置。其理由,是為了避免構件是容易在稜線被分斷處被折曲。將封閉托板2的相鄰接的焊接部3之間的一對的端部之間連接的端部,是從z方向所見,與第2彎曲部1bc交叉也可以,不交叉也可以。   [0047] <熱影響部的例>   第2圖,是顯示焊接部3及熱影響部5的剖面構造及硬度分布的例的圖。第2圖的上部,是包含焊接部3及熱影響部5的部分的剖面圖。第2圖的下部,是顯示剖面圖中的線S中的維氏硬度的分布的圖表。在第2圖中,第1構件及第2構件是相同材質。焊接部3是在焊接時被加熱至熔融為止之後,被冷卻。因為焊接部3是藉由電極被拔熱,所以冷卻速度是非常地快。其結果,焊接部3被硬化。被硬化的結果,焊接部3及與焊接部3相鄰接的熱影響部是成為與第1構件同等的硬度。在從焊接部3被分離的周圍,具有藉由焊接時的熱使第1構件的被強化的組織變質而軟化的熱影響部。此軟化的熱影響部是冷卻速度慢的部分。將第2圖所示的焊接部3的周圍的軟化的部分特別稱為熱影響部5。在此,將從焊接部3遠離距離SD=10mm以上處的第1構件1的硬度視為第1構件的硬度。第2構件也同樣。第1構件的熱影響部5,是維氏硬度比第1構件的硬度低50HV以上的部分。在第1構件中從焊接部3遠離距離SD以上處的硬度,是成為第1構件的硬度。距離SD是依據第1構件的材質和板厚而變化。第1構件,是汽車用途的板厚1~2mm程度的鋼板的情況,視為SD=10mm。在第2構件若熱影響部出現的情況也同樣。即,第2構件的熱影響部,是維氏硬度比第2構件的硬度低50HV以上的部分。在第2構件從焊接部3遠離距離SD以上處的硬度,是成為第2構件的硬度。   [0048] <一對的端部的配置例>   第3圖,是顯示凸緣1c中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的配置例的圖。第3圖,是從與凸緣1c的與封閉托板2接觸的面垂直的方向(z方向)所見的圖。如第3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從z方向所見,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1、52之間,朝將連結相鄰接的焊接部31、32的中心C1、C2之間的線LC1橫切的方向延伸的凸緣1c的端部4是被配置2個。   [0049] 在此,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是指熱影響部51的外周緣51g及與其相鄰的熱影響部52的外周緣52g之間的領域。在第3圖的例中,被熱影響部51的外周緣51g、52g、線LG1、及線LG2包圍的領域,是成為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   [0050] 將連結相鄰接的焊接部31、32的中心C1、C2之間的線LC1橫切的方向,是指對於此線LC1具有角度的方向。不限於與線LC1垂直的方向。且,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與將相鄰接的焊接部的中心之間連結的線LC1交叉、不交叉也可以。   [0051] 如第3圖所示,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凸緣1c一對的端部4,是從z方向所見,將連結相鄰接的焊接部31、32的中心C1、C2的線LC1橫剖較佳。線LC1的方向中的熱影響部51、52的寬度,是在線LC1及熱影響部51、52重疊的部分最短。即,負荷最容易集中在線LC1上的熱影響部51、52。因此,藉由將相鄰接的焊接部31、32的中心C1、C2連結的線LC1、及凸緣1c的一對的端部4交叉,可以有效地抑制朝凸緣1c的變形時的熱影響部51、52的負荷。   [0052] 且在第3圖所示的例中,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凸緣1c的一對的端部4,是將線LC1及線LN2橫切。線LN1及線LN2,是熱影響部51的內周緣51n及與其相鄰的熱影響部52的內周緣52n之間的領域的端部。這些的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凸緣1c的一對的端部4,是將線LC1、及這些的2條的線LN1、LN2之中至少1條橫切較佳。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朝凸緣1c的變形時的熱影響部51、52的負荷。   [0053] 又,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將連結焊接部31、32的中心C1、C2之間的線LC1橫切,不將2條的線LN1、LN2橫切的構成也可以。在第4圖所示的例中,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將線LC1橫切,不將2條的線LN1、LN2橫切。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形成於凸緣1c的孔的緣的一部分。   [0054] 且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將連結焊接部31、32的中心C1、C2之間的線LC1橫切,進一步,將2條的線LN1、LN2橫切的構成也可以。在第5圖所示的例中,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將線LC1橫切,進一步,也將2條的線LN1、LN2橫切。   [0055] 在第5圖所示的例中,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將2條的線LG1、LG2橫切。線LG1及線LG2,是熱影響部51的外周緣51g及與其相鄰的熱影響部52的外周緣52g之間的領域的端部。此情況,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4,是將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1、52之間的領域橫剖。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朝凸緣1c的變形時的熱影響部51、52的負荷。   [0056] <第2構件的變形例>   第6圖,是顯示第2構件的一例也就是封閉托板2的變形例的圖。在封閉托板沒有拉伸強度下降的熱影響部的話,如第6圖所示,在相鄰接的焊接部31、32之間,封閉托板2的端部不交叉配置也可以。由此構成,也可以抑制凸緣1c變形時朝熱影響部51、52的負荷。封閉托板2的材料的拉伸強度,是未滿980MPa較佳。由此,焊接部3的周圍,是難因為焊接時的熱而軟化。如此,作為封閉托板2的材料,是選擇不會產生因為焊接的熱而軟化的部分的材料較佳。即,封閉托板2,是在焊接部3的周圍,沒有熱影響部較佳。沒有拉伸強度下降的熱影響部情況時,在封閉托板2的變形時不會引起以熱影響部為起點的斷裂。   [0057] 如上述,在帽型構件1中,使用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高強度材料。在此,在帽型構件1中,在凸緣1c的熱影響部51、52之間配置一對的凸緣1c的端部。對於此,在封閉托板2中,使用不會產生熱影響部的材料。在封閉托板2中,在焊接部3之間,不設置端部。由此,在帽型構件1使用高強度的材料的話,可以確保作為構造材10的強度。進一步,可以抑制藉由使用高強度材料而發生的軟化部所起因的斷裂。   [0058] 第7圖,是顯示封閉托板2的拉伸強度未滿1180MPa的情況的焊接部附近的剖面、及維氏硬度的分布的例的圖。在第7圖中,第7圖的上部,是包含焊接部3的部分的剖面圖。第7圖的下部,是顯示在剖面圖中的線S及線S1的各維氏硬度的分布的圖表。在此圖表中,線T1,是顯示線S中的維氏硬度的分布,線T2,是顯示線S1中的維氏硬度的分布。   [0059] 如第7圖所示,焊接部3的拉伸強度是比帽型構件1的硬度更低。這是因為帽型構件1及封閉托板2熔融混入焊接部3中,而成為硬度比帽型構件1低的組成。與帽型構件1的焊接部3相鄰接的受到熱的影響的領域,是與帽型構件1(母材)同等的硬度。從帽型構件1的焊接部3分離的領域的受到熱的影響的領域,是與帽型構件1相比硬度下降。帽型構件1的熱影響部5的硬度分布是與第2圖同樣。封閉托板2側的焊接部3的硬度是與帽型構件1的硬度同等。受到封閉托板2側的焊接部3的周圍的熱的影響的領域的硬度是隨著遠離焊接部3而下降。這是因為焊接後的冷卻速度是隨著遠離焊接部3而下降。接近焊接部3領域的冷卻速度較高,是因為由點焊的電極所產生的拔熱。在封閉托板2中沒有硬度比封閉托板2低50Hv以上的熱影響部。   [0060] <第1構件及第2構件的變形例>   第8A圖,是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剖面圖。第1D圖所示的構造材10a的剖面形狀,是對於封閉托板2的垂直2等分面(包含x軸的面)左右對稱的形狀。對於此,第8A圖所示的構造材10a,是對於封閉托板2的垂直2等分面左右非對稱。第8A圖所示的構造材10a的帽型構件1,是具有彼此形狀不同的2個側壁1b。2個側壁1b,其對於凸緣1c的角度、及z方向的高度HR、HL彼此不同。   [0061] 在第8A圖所示的例中,2個側壁1b之中一方的側壁1b,是具有段差。且,2個側壁1b之中另一方的側壁1b,是成為呈圓弧彎曲的形狀。具體而言,從上述另一方的側壁1b的第1彎曲部1ab延伸的部分,形成R(圓弧)。   [0062] 又,雖無圖示,頂面部1a、側壁1b、凸緣1c及封閉托板2的至少1個表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也可以。即,頂面部1a、側壁1b、凸緣1c及封閉托板2的至少1個,即使彎曲也可以。   [0063] 在第8A圖中,省略熱影響部的圖示。以下,第9A圖~第14圖(除了第11B圖以外),也省略熱影響部的圖示。   [0064] 且在第8A圖所示的例中,封閉托板2,是具有朝遠離帽型構件1的方向突出的形狀。具體而言,封閉托板2,是包含:與帽型構件1的凸緣1c重疊的部分2b、及這些部分2b之間的部分2a。此部分2a,是成為朝遠離帽型構件1的方向突出的形狀。在此例中,封閉托板2的剖面形狀是成為帽型。由此,構成雙帽型形狀的構造材。在第8A圖所示的構成中,將帽型構件1作為第1構件,將封閉托板2作為第2構件也可以,或是將帽型構件1作為第2構件,將封閉托板2作為第1構件也可以。   [0065] 第8B圖,是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其他的變形例的剖面圖。在第8B圖所示的例中,可取代具備2個凸緣的帽型構件,而使用包含1個凸緣的溝型構件。第8B圖所示的構造材10b,是具有:溝型的溝型構件13、及封閉托板2、及將溝型構件13及封閉托板2接合的焊接部3r、3h。溝型構件13,是具備:頂面部1a、及從頂面部1a的兩端延伸的第1側壁1br及第2側壁1bh。第1側壁1br及第2側壁1bh,是彼此相面對。   [0066] 凸緣1c是從第1側壁1b的頂面部1a的相反側的端部朝外側延伸。在第1側壁1br及凸緣1c的交界具有彎曲部1bcr。凸緣1c,是與封閉托板2重疊並藉由焊接部3r被接合。在包含第2側壁1bh的頂面部1a的相反側的端部的部分1bhd中,封閉托板2是被重疊。部分1bhd及封閉托板2,是藉由焊接部3h被接合。封閉托板2,是在與第2側壁1bh重疊的部分2bh的內側的端部具有彎曲部2abh。   [0067] 又,溝型構件13,是不含凸緣也可以。在第8B圖所示的構成中,溝型構件13是第1構件的一例,封閉托板2是第2構件的一例。構造材10b,是包含:閉剖面部102、及被配置於閉剖面部102的外側的凸緣101r、101h。在凸緣101r、101h,形成有焊接部3r、3h。在焊接部3r、3h的周圍的溝型構件13具有熱影響部(圖示略)。   [0068] 又,如第8C圖所示,形成有焊接部3的凸緣101,是被配置於閉剖面部102的內側也可以。在第8C圖所示的構造材10c中,凸緣101,是將閉剖面部102的一部分構成。構造材10c,是具備溝型構件13及封閉托板2。溝型構件13,是具備:頂面部1a、及從頂面部1a的兩端彼此相面對地延伸的側壁1b、及從側壁1b的頂面部1a的相反側彼此接近地延伸的凸緣1c。凸緣1c,是與封閉托板2重疊。在第8C圖所示的構成中,帽型構件1是第1構件的一例,封閉托板2是第2構件的一例。   [0069] 第9圖,是顯示將3個板接合而成的構造材的例的剖面圖。第8圖所示的構造材10d,是對於第1D圖所示的構造材10,在將封閉托板2挾持地設於帽型構件1的相反側,更設置另一個帽型構件11。帽型構件11,是與帽型構件1同樣,具有頂面部11a、側壁11b、及凸緣11c。帽型構件1的凸緣1c、封閉托板2及帽型構件11的凸緣11c的3枚被重疊並藉由焊接部3而被接合。如此,構成構造材的板的枚數不限於2枚。且,重疊地被接合的板部的數量也不限於2枚。構造材,即使具有3枚以上的板重疊並藉由焊接部被接合的構成也可以。在第9圖所示的構成中,將帽型構件1、11的至少一方作為第1構件,將封閉托板2作為第2構件也可以。   [0070] 第10圖,是變形例的構造材的剖面圖。第10圖所示的構造材10e,是具備:具有3個彎曲部12bb、12bc的第1板12、及不具有彎曲部的平板也就是第2板22。構造材10e,是具備:閉剖面部102、及朝閉剖面部102的外側突出的結合板部101。在結合板部101中,第1板12及第2板22被重疊,並藉由焊接而被結合。在第10圖所示的構成中,將第1板12作為第1構件,將第2板22作為第2構件也可以,或是將第1板12作為第2構件,將第2板22作為第1構件也可以。如此,構成閉剖面部的板,不限於只有如第1A圖~第1D圖所示的具有頂面部1a者。可以使用具有其他的彎曲部的板來構成閉剖面部。   [0071] <構造材的變形例>   第11A圖,是變形例的構造材的剖面圖。第11B圖,是將第11A圖所示的構造材從z方向所見的俯視圖。第11A圖及第11B圖所示的構造材10f,是不具有閉剖面的構造。構造材10f,是具有:具有彎曲部13bc的第1板13、及不具有彎曲部第2板23。第1板13及第2板23,是彼此重疊,由焊接部3所構成。第1板13的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   [0072] 第1板13,是包含第1結合板部13c及第1分離板部13b。第1結合板部13c,是與第2板23重疊地被接合。第1分離板部13b,是從第1結合板部13c的端部,對於第1板13及第2板23的接合面朝具有規定的角度(在本例中為大致直角)的面的方向延伸。第1結合板部13c及第1分離板部13b的境界,是成為第1板13的彎曲部13bc。   [0073] 第1結合板部13c及第2板23,是彼此接觸,藉由焊接部3而被接合。焊接部3,是使第1板13的一部分及第2板23的一部分藉由焊接而一體化的部分即焊接部。如第11B圖所示,在第1結合板部13c及第2板23,設有複數焊接部3(點焊部)。在第1結合板部13c的複數焊接部3的各周圍中,具有熱影響部5。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配置有第1結合板部13c的一對的端部4。第1結合板部13c的一對的端部4,是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之間形成不連續部。   [0074] 複數焊接部3及熱影響部5,是在彎曲部13bc的稜線延伸的方向(x方向)並列地配置。第1結合板部13c的一對的端部4,是從第1結合板部13c的彎曲部13bc的相反側的端部朝向彎曲部13bc進入的開縫(缺口)的一部分。開縫,是不延伸至彎曲部13bc。具體而言,在第1結合板部13c及第1分離板部13b之間的彎曲的部分、及從z方向所見不會重疊的領域,形成開縫。即,將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第1結合板部13c的一對的端部4之間連接的端部,是不與彎曲部13bc的R的第1結合板部13c側的端部13f交叉地配置。   [0075] 如此,構造材,是不具有閉剖面構造也可以。且,構造材,是由不具有彎曲部的板所形成也可以。例如,在第11A圖所示的構成中,將第1板13,置換成不具有彎曲部的平板也可以。此情況,焊接部3及一對的端部4,是例如,與第11B圖同樣地配置也可以。在第11A圖及第11B圖所示的構成中,將第1板13作為第1構件,將第2板23作為第2構件也可以,或是將第1板13作為第2構件,將第2板23作為第1構件也可以。   [0076] 第12圖,是變形例的構造材的剖面圖。第12圖所示的構造材10g,是將1枚的板14曲折形成管狀部(閉剖面部102)者。   [0077] 構成構造材10g的1枚的板14,是作為彼此重疊地被接合的板部,包含第1板部14a及第2板部14e。第1板部14a及第2板部14e,是包含1枚的板14的端部的部分。彼此重疊的第1板部14a及第2板部14e,是與閉剖面部102連續,形成被配置於閉剖面部102的外側的凸緣101。即,在第12圖所示的例中,藉由1枚的板14,而形成閉剖面部102及凸緣101。   [0078] 第1板部14a及第2板部14e,是藉由焊接部3而被接合。在第12圖中雖無圖示,焊接部3,是被複數設置。在第1板部14a及第2板部14e的焊接部3的周圍形成有熱影響部。第1板部14a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是設有第1板部14a的一對的端部。第2板部14e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是設有第2板部14e的一對的端部。在第1板部14a及第2板部14e中,焊接部3、熱影響部、及一對的端部的構成,是例如,可以與上述第1B圖、第1C圖、第2圖~第6圖中的第1構件的構成同樣。   [0079] 板14,是在第1板部14a及第2板部14e之間,具有複數彎曲部14ab、14bc、14cd、14de。由這些的彎曲部14ab、14bc、14cd、14de所形成的稜線,是朝x方向延伸。雖無圖示,x方向,是構造材10g的長度方向也可以。此情況,構造材10g,是具有朝x方向延伸的管狀部。且,複數焊接部3,是被配置於彎曲部14ab、14bc、14cd、14de的稜線的延伸的方向。將形成於第1板部14a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一對的端部之間連接的端部,是不延伸至彎曲部14ab地形成。   [0080] 又,構造材的閉剖面的形狀,不限定於四角形,包含其他的多角形或是曲線的形狀也可以。且,在如第12圖所示的例中,彼此重疊的板部也就是凸緣101,是被配置於閉剖面部102的外側。其他,如第13圖及第14圖所示,彼此重疊的板部,是形成於閉剖面部102內也可以。   [0081] 在第13圖所示的構造材10h中,閉剖面部102,是包含重疊的板部14a、14e。彼此重疊的板部14a、14e,是藉由焊接部3而被接合。在第13圖中雖無圖示,焊接部3,是在x方向複數並列地配置。在複數焊接部3的板部14a、14e各周圍中,具有熱影響部。在板部14a及14e中,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配置有一對的端部。一對的端部的構成,是例如,可以與上述第1B圖、第1C圖、第2圖~第6圖同樣。將板部14a及板部14e的一對的端部之間連接的端部,是不延伸至板14的彎曲部14ab、14de地形成。   [0082] 且由1枚的板14所形成的閉剖面部的閉剖面形狀,不限於四角形。例如,可以將具有多角形、圓形、橢圓形等其他的任意的形狀的閉剖面的閉剖面部由1枚的板14形成。第14圖,是顯示將具有圓形的閉剖面的閉剖面部102由1枚的板14形成的情況的構成例的圖。   [0083] <對於焊接部>   又,形成焊接部用的焊接,不限於點焊。例如,藉由由雷射所產生的焊接或是電弧焊接,而形成焊接部也可以。電弧焊接、及由雷射所產生的焊接的其中任一的情況,當第1構件的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情況時,在焊接部的周圍可產生熱影響部。此情況,與上述實施例同樣,在第1構件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配置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較佳。由此,可以抑制以熱影響部作為起點的斷裂。   [0084] 第15圖,是顯示由電弧焊接所產生的焊接部的例的圖。在第15圖所示的例中,在由電弧焊接所產生的焊接部31、32的周圍具有熱影響部51、52。在相鄰接的熱影響部51、52之間,配置有凸緣1c(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4。將由電弧焊接所產生的焊接部的長度方向作為長度方向LB,將與長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作為寬度方向LW。在長度方向中以將焊接部31、32進行2等分的線的中點,作為焊接部31、32的中心C1、C2。在第15圖所示的例中,將連結焊接部31、32的中心的線橫切地配置一對的端部4。將一對的端部4連接的端部4a,是不將R交界1f(第1構件的稜線部)分斷。   [0085] <其他的變形例>   藉由焊接部被接合的鋼板的接合面即使彎曲也可以。構造材,是例如,朝與鋼板(或是板部)的接合面垂直的方向,或是朝與接合面平行的方向(面內方向)彎曲也可以。構造材,是由包含彎曲部的板所形成的情況,由彎曲部所形成的稜線是直線狀也可以,彎曲也可以。   [0086] 複數焊接部,是在彎曲部的稜線的延伸的方向並列地配置的形態的其中一例,複數焊接部的至少焊接部,也有可能朝與稜線垂直的方向偏離配置的情況。又,複數焊接部,是在與彎曲部的稜線的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並列地配置也可以。   [0087] [模擬結果]   發明人等,是使用具備帽型構件及封閉托板的構造材的模型進行模擬,解析了外加衝擊時的構造材的變形舉動。使用將構造材中的凸緣的端部的構成改變的複數模型進行了模擬。模擬,是進行對於帽型構件1朝z方向將按壓子衝突的情況。   [0088] 第16圖,是顯示使用於模擬的模型的圖。第17圖,是將第16圖所示的模型中的構造構件從上方(z方向)所見的圖。第18圖,是顯示第17圖所示的A-A線的剖面的剖面圖。第19圖,是在第17圖所示的領域E的放大圖。   [0089] 在第16圖所示的模型中,從具有帽型構件41及封閉托板42的構造材的上方使撞擊器17衝突。構造材,是載置在並列於帽型構件41的長度方向的台19。在上方,蓋18是被披覆在帽型構件41的台19之間的中央部。帽型構件41,是具有頂面部41a、側壁41b及凸緣41c。凸緣41c,是被重疊在封閉托板42,藉由點焊被接合。蓋18,是與頂面部41a接觸。撞擊器17,是朝z方向前進與蓋18衝突。   [0090] 如第17圖所示,由點焊所形成的焊接部43,是在與凸緣41c及側壁41b之間的稜線41bc的延伸的方向(x方向)相同的方向複數並列。在複數焊接部43的各周圍中,具有熱影響部45。熱影響部45的強度,是與帽型構件的母材的強度相比較低地設定。   [0091] 如第18圖所示,在被帽型構件41及封閉托板42包圍的空間的內側中,配置有與帽型構件41接觸的補強構件46。補強構件46,是在帽型構件41的側壁41b及頂面部41a藉由焊接而被接合。封閉托板42,是沿著帽型構件41的凸緣41c及側壁41b之間的彎曲部地彎曲。第17圖的帽型構件41及封閉托板42的金屬板的拉伸強度是1470MPa,板厚是1.4mm。補強構件46的金屬板的拉伸強度是1470MPa,板厚是2.0mm。   [0092] 如第19圖所示,在凸緣41c設置缺口。即,相鄰接的熱影響部45之間,配置有凸緣41c的一對的端部44。端部44,是朝y方向延伸。相鄰接的熱影響部45之間的凸緣41c的一對的端部44,是缺口的一部分。焊接部43的直徑ND、焊接部43的中心之間的距離C、x方向中的焊接部43的兩側的凸緣41c的端部44之間的長度S、缺口的y方向的長度α即缺口的深度α、凸緣41c的y方向的長度F、及缺口的角部的曲率半徑R,是被包含於模擬的參數。曲率半徑R,是將一對的端部44彼此連結的端部的軌跡的曲率半徑。   [0093] 第20A圖~第20C圖,是顯示將缺口的y方向的長度α變化的情況的撞擊器衝突時的模擬結果的圖表。這些的圖表,是顯示α=0、α=(1/4)F、α=(1/2)F、α=(3/4)F、α=(1/2)F+(ND+1)、α=F、α=(5/4)F的各情況的計算值。第20A圖,是顯示至撞擊器最大荷重行程為止的最大剪斷力。第20B圖,是顯示變形集中部的相當塑性變形。第20C圖,是顯示熱影響部的相當塑性變形。   [0094] 從第20A圖所示的結果發現,缺口的y方向的長度α,是比焊接部43的中心及凸緣41c的端緣的y方向中的距離更大(α>(1/2)F)的話,焊接部的負擔會減少。從第20B圖所示的結果發現,缺口的深度愈深,熱影響部的負擔愈減。尤其是,缺口的y方向的長度α,是在比焊接部43的中心及凸緣41c的端緣的y方向中的距離更大的情況(α>(1/2)F),熱影響部的負擔是大幅地減少。從第20C圖所示的結果發現,缺口深度愈深,朝凸緣的變形集中愈增加。   [0095] 第21A圖~第21C圖,是顯示將x方向中的焊接部43的兩側的端部44之間的長度S變化的情況的撞擊器衝突時的模擬結果的圖表。這些的圖表,是顯示S=26.6 mm、及S=15.3mm的各情況的計算值。第21A圖,是顯示至撞擊器最大荷重行程為止的最大剪斷力。第21B圖,是顯示變形集中部的相當塑性變形。第21C圖,是顯示熱影響部的相當塑性變形。   [0096] 從第21A圖所示的結果發現,長度S愈大,朝焊接部的負擔愈增加。從第21B圖所示的結果發現,長度S愈大,朝凸緣的變形集中愈增加。從第21C圖所示的結果發現,朝長度S的熱影響部的負擔的影響是幾乎沒有。   [0097] 第22A圖~第22C圖,是顯示將缺口的角部的曲率半徑R變化的情況的撞擊器衝突時的模擬結果的圖表。這些的圖表,是顯示R=0、R=5mm、及R=10mm的各情況的計算值。第22A圖,是顯示至撞擊器最大荷重行程為止的最大剪斷力。第22B圖,是顯示變形集中部的相當塑性變形。第22C圖,是顯示熱影響部的相當塑性變形。   [0098] 從第22A圖所示的結果發現,朝缺口的角部的曲率半徑R的焊接部的影響是幾乎沒有。從第22B圖所示的結果發現,缺口的角部的曲率半徑R愈大,朝凸緣的變形集中愈增加。從第22C圖所示的結果發現,朝缺口的角部的曲率半徑R的熱影響部的負擔的影響是幾乎沒有。   [0099] 上述的構造材,是可以最佳使用在變形和破壞被假定的構造材。特別是適用於本發明變形和破壞被假定的構造材的話,因為焊接部不易斷裂,所以可以獲得不容易被破壞的構造材。變形和破壞被假定的構造材的例可舉例車輛用構造材。車輛用構造材,具體而言,可舉例前車架、後車架、側門檻、前柱、中心柱、交叉構件、側軌道、風道、保險桿加強件、其他各種加強件(補強構件)的汽車構造體的車架系零件。且,本發明也可以適用在側板、擋泥板、衝撞板、踏板、中心板的汽車構造體的板系零件。這些汽車構造體因為是在汽車衝突時會被變形、破壞,所以可發揮本發明的效果。   [0100] 將本發明的構造材作為車輛用的構造材使用的情況,例如,構造材的焊接部並列的方向或是彎曲部延伸的方向,是沿著車輛的外形地配置構造材也可以。即,構造材的焊接部並列的方向或是彎曲部延伸的方向,是對於來自車輛的外部的衝擊大致垂直交叉地配置構造材也可以。由此,構造材,即使是承受到來自車輛外部的衝擊的情況時,焊接部也可以更難斷裂。如此,將上述的構造材作為車輛用構造材者、和包含上述的構造材的車輛,也被包含於本發明的實施例。   [0101] 且在本發明的構造材中,相鄰接的焊接部的對數是複數也可以。即,第1構件的相鄰接的熱影響部的對數是複數也可以。此情況,在複數熱影響部的對數之中至少一部分中,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是設於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且,第2構件的材料,不限於鋼材。例如,第2構件的材料,可以是鋼、鋁等其他金屬。   [0102] 以上,雖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但是上述的實施例只是實施本發明用的例示。因此,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的實施例,在不脫離其宗旨的範圍內可將上述的實施例適宜變形地實施。
[0103]
1,11‧‧‧帽型構件
1a‧‧‧頂面部
1ab‧‧‧第1彎曲部
1b‧‧‧側壁
1bc‧‧‧第2彎曲部
1bcr‧‧‧彎曲部
1bh‧‧‧側壁
1bhd‧‧‧部分
1br‧‧‧側壁
1c‧‧‧凸緣
1e‧‧‧R交界
1f‧‧‧R交界
2‧‧‧封閉托板
2a‧‧‧部分
2abh‧‧‧彎曲部
2b‧‧‧部分
2bh‧‧‧部分
3,31,32‧‧‧焊接部
3r,3h‧‧‧焊接部
4‧‧‧端部
4a‧‧‧端部
5‧‧‧熱影響部
10,10a~10g‧‧‧構造材
11‧‧‧帽型構件
11a‧‧‧頂面部
11b‧‧‧側壁
11c‧‧‧凸緣
12‧‧‧第1板
12bb,12bc‧‧‧彎曲部
13‧‧‧第1板
13‧‧‧溝型構件
13b‧‧‧第1分離板部
13bc‧‧‧彎曲部
13c‧‧‧第1結合板部
13c‧‧‧結合板部
13f‧‧‧端部
14‧‧‧板
14a‧‧‧第1板部
14ab,14bc,14cd,14de‧‧‧彎曲部
14e‧‧‧第2板部
17‧‧‧撞擊器
18‧‧‧蓋
19‧‧‧台
22‧‧‧第2板
23‧‧‧第2板
41‧‧‧帽型構件
41a‧‧‧頂面部
41b‧‧‧側壁
41bc‧‧‧稜線
41c‧‧‧凸緣
42‧‧‧封閉托板
43‧‧‧焊接部
44‧‧‧端部
45‧‧‧熱影響部
46‧‧‧補強構件
51,52‧‧‧熱影響部
51g,52g‧‧‧外周緣
51n,52n‧‧‧內周緣
101‧‧‧結合板部
101r,101h‧‧‧凸緣
102‧‧‧閉剖面部
[0009]   [第1A圖]顯示本實施例中的構造材的構成的立體圖。   [第1B圖]將第1A圖所示的構造材從z方向所見的俯視圖。   [第1C圖]第1B圖的圓B的部分的放大圖。   [第1D圖]第1C圖的A-A線的剖面圖。   [第2圖]顯示焊接部及熱影響部的剖面構造及硬度分布的例的圖。   [第3圖]說明熱影響部之間的端部的配置例用的圖。   [第4圖]說明熱影響部之間的端部的其他的配置例用的圖。   [第5圖]說明熱影響部之間的端部的其他的配置例用的圖。   [第6圖]顯示第2構件的變形例的圖。   [第7圖]顯示第6圖所示的變形例中的剖面構造及硬度分布的圖。   [第8A圖]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8B圖]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8C圖]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9圖]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10圖]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11A圖]顯示構造材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11B圖]將第11A圖所示的構造材從z方向所見的俯視圖。   [第12圖]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13圖]顯示構造材的剖面形狀的變形例的剖面圖。   [第14圖]顯示將具有圓形的閉剖面的閉剖面部由1枚的板形成的情況的構成例的圖。   [第15圖]顯示由電弧焊接所形成的焊接部的例的圖。   [第16圖]說明模擬的模型用的圖。   [第17圖]將第16圖所示的模型的構造材從z方向所見的圖。   [第18圖]顯示第17圖中的A-A線的剖面的剖面圖。   [第19圖]第17圖中的領域E的放大圖。   [第20A圖]顯示將缺口的y方向的長度α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第20B圖]顯示將長度α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第20C圖]顯示將長度α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第21A圖]顯示將x方向中的焊接部的兩側的端部4之間的長度S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第21B圖]顯示將長度S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第21C圖]顯示將長度S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第22A圖]顯示將缺口的角部的曲率半徑R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第22B圖]顯示將曲率半徑R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第22C圖]顯示將曲率半徑R變化的情況的解析結果的圖表。

Claims (11)

  1. 一種構造材,具備:拉伸強度是980MPa以上的鋼板的第1構件、及與前述第1板部重疊的金屬板的第2構件、及將前述第1構件及前述第2構件藉由焊接被連接的複數焊接部、及形成於前述複數焊接部各周圍的前述第1構件且維氏硬度是比前述第1構件的維氏硬度低50HV以上的複數熱影響部、及在相鄰接的前述熱影響部之間朝將連結相鄰接的前述焊接部的線橫切的方向延伸的前述第1構件的一對的端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的構造材,其中,前述一對的端部,是將連結前述相鄰接的焊接部的中心的線橫剖。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的構造材,其中,前述一對的端部,是將前述相鄰接的熱影響部的內周緣之間的領域的端部橫剖。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的構造材,其中,前述一對的端部,是將前述相鄰接的熱影響部之間的領域橫剖。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構造材,其中,前述一對的端部,是形成於前述第1構件的孔的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構造材,其中,前述第2構件的拉伸強度,是未滿1180MPa,在前述相鄰接的焊接部之間的前述第2構件中沒有端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構造材,其中,前述第2構件是拉伸強度為980MPa以上的鋼板,進一步具備在前述相鄰接的焊接部之間,朝將連結前述相鄰接的焊接部的線橫切的方向延伸的前述第2構件的一對的端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構造材,其中,在前述複數焊接部的周圍的前述第2構件中,沒有維氏硬度是比前述第2構件的硬度低50HV以上的熱影響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構造材,其中,前述焊接部的兩側中的前述一對的端部的前述焊接部側的一方彼此的間隔,是前述焊接部的徑的6倍以下。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構造材,其中,將前述一對的端部彼此連結的端部的軌跡的曲率半徑,是10mm以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的構造材,其中,前述第1構件是包含稜線部,前述一對的端部及與前述一對的端部連接的端部是不將前述稜線部分斷。
TW106137666A 2017-10-31 2017-10-31 構造材 TWI6589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37666A TWI658960B (zh) 2017-10-31 2017-10-31 構造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37666A TWI658960B (zh) 2017-10-31 2017-10-31 構造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8960B true TWI658960B (zh) 2019-05-11
TW201918409A TW201918409A (zh) 2019-05-16

Family

ID=67347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7666A TWI658960B (zh) 2017-10-31 2017-10-31 構造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5896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5580A (zh) * 2019-09-12 2021-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阻焊接方法及电阻焊接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3675A (ja) * 2007-11-07 2009-05-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車両前部構造、及び車両後部構造。
JP2011016411A (ja) * 2009-07-08 2011-01-2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及び車両用フレーム製造方法
TWI435816B (zh) * 2010-08-26 2014-05-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衝擊吸收構件(一)
TWI448629B (zh) * 2010-08-26 2014-08-1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衝擊吸收構件
TWI518261B (zh) * 2011-08-09 2016-01-2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Impact absorber (2)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3675A (ja) * 2007-11-07 2009-05-28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ネルギー吸収部材、車両前部構造、及び車両後部構造。
JP2011016411A (ja) * 2009-07-08 2011-01-27 Mazda Motor Corp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及び車両用フレーム製造方法
TWI435816B (zh) * 2010-08-26 2014-05-0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衝擊吸收構件(一)
TWI448629B (zh) * 2010-08-26 2014-08-1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衝擊吸收構件
TWI518261B (zh) * 2011-08-09 2016-01-21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Impact absorber (2)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75580A (zh) * 2019-09-12 2021-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电阻焊接方法及电阻焊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18409A (zh) 2019-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07254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10160493B2 (en) Vehicle framework structure
KR102190373B1 (ko) 구조 부재, 차체 구조 및 범퍼 리인포스먼트
US10486750B2 (en) Steel sheet member combination structure, automotive structural member, center pillar, bumper, and door beam
CN104334442B (zh) 耐碰撞性能优异的车辆用骨架部件构造
CN104245206B (zh) 角焊缝弧焊接头及其形成方法
JP5382271B1 (ja) 継手構造
WO2017142062A1 (ja) 自動車部材
JP6743913B2 (ja) 構造部材及び車両用構造部材
WO2017061631A1 (ja) 構造部材及び車両
JP6879442B2 (ja) 車両骨格部材
KR20180027562A (ko) 범퍼 리인포스먼트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차량
TWI658960B (zh) 構造材
JP7103368B2 (ja) 構造材
CN106573653A (zh) 接合构造
WO2018066150A1 (ja) 鉄道車両の骨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側構体
JP6399268B1 (ja) 構造部材、車体構造及びバンパリ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JP7264597B2 (ja) 車両用構造部材及び車両
JP2019093959A (ja) 車両構造材
JP6172426B1 (ja) 自動車部材
JP2019093813A (ja) 車体構造
WO2016076053A1 (ja) 車両用構造部材
KR100492634B1 (ko) 차량용 일체형 범퍼빔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4226985A (ja) ピラー固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