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1249B - 循環式輸送裝置 - Google Patents

循環式輸送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1249B
TWI651249B TW106100905A TW106100905A TWI651249B TW I651249 B TWI651249 B TW I651249B TW 106100905 A TW106100905 A TW 106100905A TW 106100905 A TW106100905 A TW 106100905A TW I651249 B TWI651249 B TW I65124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pply
recovery
path
conveying
convey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09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5160A (zh
Inventor
古田光
山田泰
原順一
神戶祐二
赤岩誠
山本篤史
百瀨和紀
皆川恭弘
Original Assignee
大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伸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5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51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1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12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04Load carriers other than helical or spiral channels or condu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1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 B65G27/16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jigging movements of vibrators, i.e. devices for producing movements of high frequency and small amplitude
    • B65G27/24Electromagnetic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7/00Jigging conveyors
    • B65G27/34Jigging conveyors comprising a series of co-operating uni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0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 B65G47/0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 B65G47/12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 B65G47/14Devices for feed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to conveyors for feeding articles from disorderly-arranged article piles or from loose assemblages of articles arranging or orientating the articles by mechanical or pneumatic means during fee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81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kind or type of conveyors
    • B65G2812/03Vibrating conveyors
    • B65G2812/0384Troughs, tubes or the like
    • B65G2812/0388Troughs, tubes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 Attitude Control For Articles On Conveyors (AREA)
  • Jigging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循環式輸送裝置,可減輕伴隨輸送物的微型化所產生之輸送不良或輸送污染,並且有助於實現輸送速度的高速化或輸送形態的高密度化;本發明之循環式輸送裝置(10)係設有回收轉移部(X)和供給轉移部(Y),回收轉移部(X)使被從供給側排列路(11a)排除的輸送物向回收側輸送路(12a)轉移,供給轉移部(Y)使藉由回收側輸送路(12a)輸送來的輸送物向供給側排列路(11a)轉移;在回收轉移部(X)中,來自供給側排列路(11a)之輸送物排除路徑之下游端部在回收側輸送路(12a)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或者,在供給轉移部(Y)中,回收側輸送路(12a)的下游端部在供給側排列路(11a)的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

Description

循環式輸送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循環式輸送裝置,特別是有關於一邊使輸送物在排列路上進行排列一邊將被從排列路上排除的輸送物返回上游側並再次供給至排列路之循環式輸送裝置之輸送體之結構。
一般而言,在輸送裝置中存在如下構成之類型:即,透過控制輸送中途的輸送物的姿勢,藉此將輸送物以統一為所希望姿勢之排列狀態進行輸送。作為該種輸送裝置,已知有例如被稱為送料器(parts feeder)或直線送料器(linear feeder)等的振動式輸送裝置。在此般輸送裝置中,透過一邊將輸送物在排列路上進行輸送一邊將未呈所希望姿勢的輸送體抖落或利用氣流吹走,藉此對輸送物進行分選或者使輸送物進行翻轉等而改變姿勢,從而能夠將供給至排列路出口的所有輸送物統一為所希望的姿勢。
已知一種具有回收側輸送體的循環式輸送裝置,其中,回收側輸送體係用於下述情況之輸送體:即,在上述輸送物的排列過程中,處於不恰當姿勢的輸送物會被從排列路上排除,因此,回收側輸送體用以回收該輸送物並使其返回上游側後再次供給至排列路上(例如,參照以下的專利文獻1及2)。在該循環式輸送裝置中,呈並行地設置有供給側輸送體和回收側輸送體,供給側輸送體中形成有供給側排列路和供給側輸送路,供給側排列路用以將輸送物 以排列狀態進行供給,供給側輸送路與該供給側排列路並排,並且接收被從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並將其向供給側排列路的下游側輸送,回收側輸送體中形成有回收側輸送路,回收側輸送路從供給側輸送路的下游端部接收輸送物並將其向供給側排列路的上游側輸送。另外,在供給側輸送體和回收側輸送體之間,設有使輸送物從供給側輸送路向回收側輸送路轉移之回收轉移部、和使輸送物從回收側輸送路向供給側排列路及供給側輸送路轉移之供給轉移部,回收轉移部和供給轉移部分別具備如下結構:即,具有不會對輸送物的移動帶來障礙之程度之間隙及高低差且使兩輸送體呈相對該一結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公報、特開2001-063816號
專利文獻2:日本公報、特開2002-068460號
但是,近年來電子器件呈急劇的微型化發展,目前情況下多使用0604(0.6mm×0.4mm)或0402(0.4mm×0.2mm)尺寸的立方體狀電子器件(電阻、電容器、電感器、二極體、電晶體等),但是,作為下一代的零件尺寸,可以預想會研究0201(0.25mm×0.125mm)尺寸等、今後電子器件的微型化會越來越得到發展。若如此般輸送物微型化發展時,容易產生如下問題:由於塵埃等導致輸送物堵塞在輸送路徑中或黏附在輸送面上而產生之輸送不良,或者由於污漬附著在輸送物上而產生不良情況之輸送污染等問題。另外,在兩輸送體具有少許間隙及高低差而呈相對之上述回收轉移部和供給轉移部中,也存在由於輸送物卡入或塵埃堵塞而對輸送動作帶來障礙之情況。
另外,由於在如上的電子器件微型化的同時電子系統生產線中的裝配線速度也日益高速化,因此,對於輸送裝置也要求輸送速度的高速化以及輸送形態的高密度化,並且,由於當不小心供給了不恰當姿勢的電子器件時用於復原的裝配線停止時間會導致損失增大,因此對輸送物的排列精度的要求標準程度也不斷提高。
因此,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點而完成,其課題係在於實現一種循環式輸送裝置,該循環式輸送裝置能夠減輕伴隨輸送物的微型化所產生之輸送不良或輸送污染,並且也能夠有助於實現輸送速度的高速化或輸送形態的高密度化。
有鑒於上述實際情況,本發明之循環式輸送裝置係具備供給側輸送體和回收側輸送體,所述供給側輸送體呈現用於將輸送物向規定供給方向輸送之振動形態且具有供給側排列路,所述回收側輸送體呈現用於將輸送物向與所述供給方向反向的回收方向輸送之振動形態且具有回收側輸送路,該回收側輸送路接收被從所述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並將其向所述回收方向輸送,且使該輸送物的至少一部分返回所述供給側排列路的上游側。
在本發明中較佳係:設有回收轉移部以及供給轉移部,其中,所述回收轉移部使被從所述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向所述回收側輸送路轉移,所述供給轉移部使藉由所述回收側輸送路輸送來的輸送物向所述供給側排列路轉移;在所述回收轉移部中,來自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之輸送物排除路徑的下游端部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hang over),或 者,在所述供給轉移部中,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
由此,在回收轉移部或供給轉移部中,來自供給側排列路之輸送物排除路徑或回收側輸送路的下游端部分別在回收側輸送路上游部或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因此,即使輸送物微型化,也能夠防止在回收轉移部或供給轉移部中由於輸送物或塵埃卡入供給側輸送體和回收側輸送體之間的間隙中而導致兩輸送體發生干擾、或者輸送物發生破損、或產生塵埃等情況。
該情況下,毋容置疑較佳係:在回收轉移部中,來自供給側排列路之輸送物排除路徑的下游端部在回收側輸送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並且,在供給轉移部中,回收側輸送路的下游端部在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
在本發明中較佳係:所述回收轉移部中的伸出(hang over)結構(供給側輸送體之排除路徑的下游端部相對於回收側輸送體之回收輸送路的上游部在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之結構,以下同樣。),係透過在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中設置上游側突出部而構成,其中,所述上游側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之形成有來自所述供給側排列路的輸送物的所述排除路徑下游端部之部分的下方而向側方突出之突出部。
另外,較佳係:所述供給轉移部中的伸出結構(回收側輸送體之回收輸送路的下游端部相對於供給側輸送體之供給側排列路的上游部在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之結構,以下同樣。),係透過在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上設置下游 側突出部而構成,其中,所述下游側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之形成有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之部分的上方而向側方突出之突出部。
由此,回收轉移部以及供給轉移部的伸出結構均是透過在回收側輸送體中設置朝向供給側輸送體的上方或下方而向側方突出之上游側突出部及下游側突出部而構成,從而能夠優先設計供給側輸送體的輸送結構,因此,能夠使供給側排列路上的輸送物的輸送狀態穩定化,並且能夠提高輸送性能或排列性能。尤其是,透過使供給側輸送體容易構成為對稱的形狀,能夠確保利用振動之輸送形態的穩定性並且提高輸送速度。另外,能夠確保兩輸送體的內側部彼此之間的側方間隔,並且能夠謀求裝置的小型化。
在本發明中較佳係: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上進一步設有供給側輸送路,該供給側輸送路與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並行,並且具備如下下游端部作為所述排除路徑的下游端部,其中,上述如下下游端部是指:在將被從所述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接收並向所述供給方向輸送之部位處與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上游部之間構成所述回收轉移部該一下游端部。
由此,被從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藉由作為上述排除路徑的供給側輸送路而被向供給方向輸送,並且,在其下游端部中經由回收轉移部而被轉移至回收側輸送路的上游部,因此,即使將回收轉移部設置於限定的範圍,也能夠確保進行供給側排列路中的輸送物的排除的分選區域較寬。
在該情況下,較佳係:在所述回收轉移部中,所述供給側輸送路的所述下游端部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另外,較佳係:該伸出結構係透過在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上設置所述上游側突出部而構 成,其中,所述上游側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之形成有所述供給側輸送路的所述下游端部之部分的下方而向側方突出之突出部。
在本發明中較佳係:作為所述供給轉移部,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外周側下游端部和所述供給側排列路的上游部之間設置外周側供給轉移部,該外周側供給轉移部使藉由所述回收側輸送路輸送來的輸送物轉移至所述供給側排列路,在此基礎上,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內周側下游端部和所述供給側輸送路的上游部之間設置內周側供給轉移部,來作為第二供給轉移部,其中,該內周側供給轉移部使藉由所述回收側輸送路輸送來的輸送物轉移至所述供給側輸送路。
在上述的外周側供給轉移部中,較佳係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外周側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該伸出結構較佳係透過在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上設置下游側外周突出部而構成,其中,所述下游側外周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之形成有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之部分的上方而向側方突出之突出部。
另外,在上述的內周側供給轉移部中,較佳係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內周側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給側輸送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該伸出結構較佳係在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上設置下游側內周突出部而構成,其中,所述下游側內周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之形成有所述供給側輸送路上游部之部分的上方而向側方突出之突出部。
在本發明中較佳係: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至少下游側區域中設有:形成於外周側且對輸送物進行分選並使輸送物通過之外周側分選路部、形成為緊接於該外周側分選路部的下游側之後並到達至所述外周側下游端部之外 周側輸送路部、以及形成為與所述外周側分選路部的內側並行並到達至所述內周側下游端部之內周側輸送路部。
該情況下,外周側分選路部透過根據輸送路的寬度限制或高度限制等進行分選、單列化、單層化、姿勢選擇、姿勢轉換等,從而對輸送物的輸送形態進行控制。由此,將輸送物的供給量、姿勢、輸送密度等在回收側輸送路內進行控制後將輸送物返回供給側排列路,因此,能夠提高供給側排列路中的輸送物的量或排列狀態的穩定性,從而能夠謀求高速、高密度輸送化以及排列狀態的高精度化。
在本發明中較佳係:在所述回收轉移部和所述供給轉移部之間,所述供給側輸送體的供給側內側部與所述回收側輸送體的回收側內側部相互在側方相對;在所述供給側內側部設有相比所述回收側內側部更加朝向上方延伸的間隔壁。該情況下,較佳係所述間隔壁上設有遮蓋部,該遮蓋部具有從上方將所述供給側內側部和所述回收側內側部之間的間隙覆蓋之形狀。
由此,透過使供給側內側部和回收側內側部構成為相互在側方相對的形狀,能夠在回收轉移部中使回收側輸送路的上游部以隔有間隔之方式配置於供給側排列路的排除路徑下游端部的下方,且使回收側輸送路相對於供給側排列路相對地慢慢上昇,並且,能夠在供給轉移部中使回收側輸送路的下游端部以隔有間隔之方式配置於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的上方。
另外,透過在供給側內側部設置相比回收側內側部更加朝向上方延伸的間隔壁,能夠抑制被從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落到供給側內側部和回收側內側部的彼此相對區域的間隙內。尤其是,透過在該間隔壁上設置具有從上方將供給側內側部和回收側內側部之間的間隙遮蓋之形狀之遮蓋部,能夠 進一步可靠地防止被從供給側排列路排除並被向供給側輸送路排入的輸送物落到供給側內側部和回收側內側部的彼此相對區域的間隙內。在此較佳係:上述遮蓋部形成為從間隔壁延續並向回收側輸送體側伸出。
在本發明中較佳係: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以及有設置時的所述供給側輸送路)構成為直線狀,並且,所述回收側輸送路具有如下的平面形狀:即,設置於所述上游側突出部的上游部以及設置於所述下游側突出部的下游部朝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側的側方突出的、“]”(square bracket)形或“〕”(tortoise shell bracket)形的平面形狀。
由此,能夠使供給側輸送體構成為直線狀,並且容易構成為在供給方向上呈左右對稱,因此,容易確保供給側排列路的排列性能,並且容易提高輸送性能,也容易使輸送形態穩定化。尤其是,透過降低供給側輸送體的左右方向的非對稱性,能夠精確地實現理想的振動形態,因此能夠提高輸送性能。另一方面,雖然回收側輸送體的概略結構在回收方向上呈左右非對稱,但是,透過上述伸出結構的設置,除去上下方向上重合的部分之外,能夠避免與供給側輸送體發生干擾,因此,能夠充分地確保兩輸送體的內側部彼此的左右方向上的間隔,並且容易謀求裝置整體的小幅化、小型化。
在本發明中較佳係:所述供給側輸送體和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之間的間隙的最小值大於所述輸送物的最大尺寸值。藉此,能夠抑制輸送物卡入上述間隙中而導致兩輸送體發生干擾、或者由於塵埃堵塞在上述間隙內而引起之不良情況之發生。在此,上述最大尺寸值是指:對於輸送物沿各個方向測得的長度之中的最大值。
另外,在本發明中較佳係:分別具有使所述供給側輸送體振動之供給側激振機構以及使所述回收側輸送體振動之回收側激振機構。
另外,較佳係:利用所述供給側激振機構進行振動之所述供給側輸送體的振動頻率大於利用所述回收側激振機構進行振動之所述回收側輸送體的振動頻率。
進而,較佳係:所述供給側輸送體的振動的上下動以及振幅小於所述回收側輸送體的振動的上下動以及振幅。
依本發明,能夠獲得可實現如下的循環式輸送裝置該一出色效果,該循環式輸送裝置能夠減輕伴隨輸送物的微型化所產生之輸送不良或輸送污染,並且也能夠有助於實現輸送速度的高速化或輸送形態的高密度化。
10‧‧‧循環式輸送裝置
11‧‧‧供給側輸送體
11a‧‧‧供給側排列路
11b‧‧‧供給側輸送路
11be‧‧‧下游端部
11s‧‧‧傾斜面
11D‧‧‧分選區域
11E‧‧‧基礎塊體
11F‧‧‧輔助塊體
11t‧‧‧間隔壁
11ta‧‧‧遮蓋部
12‧‧‧回收側輸送體
12a‧‧‧回收側輸送路
12b‧‧‧外周側分選路部
12c‧‧‧外周側輸送路部
12ce‧‧‧外周側下游端部
12d‧‧‧內周側輸送路部
12de‧‧‧內周側下游端部
12E‧‧‧上游側突出部
12F‧‧‧下游側突出部
12Fo‧‧‧外周側突出部
12Fi‧‧‧內周側突出部
13‧‧‧供給側激振機構
14‧‧‧回收側激振機構
圖1中(a)係顯示從斜前方的回收側輸送體側觀察本發明循環式輸送裝置之實施方式之整體結構之立體圖,(b)係顯示從斜前方的供給側輸送體側觀察本發明循環式輸送裝置之實施方式之整體結構之立體圖。
圖2係同一實施方式之(放大成圖3的兩倍)放大上面圖。
圖3中(a)係同一實施方式之左視圖,(b)係前視圖,(c)係右視圖。
圖4係將同一實施方式之圖2中沿A-A線之剖面顯示於箭頭方向之剖面向視圖。
圖5係將同一實施方式之圖2中沿B-B線之剖面顯示於箭頭方向之剖面向視圖。
圖6係將同一實施方式之圖2中沿C-C線之剖面顯示於箭頭方向之剖面向視圖。
圖7係將同一實施方式之圖2中沿D-D線之剖面顯示於箭頭方向之剖面向視圖。
圖8係將同一實施方式之圖2中沿E-E線之剖面顯示於箭頭方向之剖面向視圖。
接下來,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循環式輸送裝置之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圖1至圖3係顯示本實施方式之裝置整體之外觀圖,圖4至圖8係圖2所示各部位的放大剖視圖。
本實施方式之循環式輸送裝置10係具有:搭載於供給側激振機構13的上部之供給側輸送體11、以及搭載於回收側激振機構14的上部之回收側輸送體12。供給側輸送體11和回收側輸送體12以相互並行之姿勢安裝。供給側輸送體11由搭載於供給側激振機構13上部之基礎塊體(base block)11E和安裝於該基礎塊體11E上部之輔助塊體(attachment block)11F構成。
供給側激振機構13具有未圖示的頂板,其中,該頂板在前後兩處上分別藉由呈相對於供給方向朝向斜前方稍微傾斜之姿勢之板簧而被彈性支撐在未圖示的底板上,並且,該供給側激振機構13係構成為:利用由未圖示的壓電驅動體(壓電元件)或電磁驅動體(電磁鐵)等構成的激振源產生朝向供給 方向F的前方且斜上方之往返振動。而且,供給側輸送體11(實際上是上述基礎塊體11E)搭載於上述頂板上。
在上述供給側激振機構13的側方配置有搭載有上述回收側輸送體12之回收側激振機構14。該回收側激振機構14也在與供給側激振機構13共同的底板上具有與供給側激振機構13同樣之未圖示的彈性支撐用板簧以及頂板,並且也構成為利用與上述同樣的激振源與上述同樣地產生往返振動。而且,回收側輸送體12搭載於該頂板上。
但是,利用該回收側激振機構14產生之振動,為朝向與上述供給方向F呈反向之回收方向B的前方且斜上方之往返振動。由此,供給方向F與回收方向B相互呈反向,其中,供給方向F是供給側輸送體11上的供給側排列路11a以及供給側輸送路11b中的輸送物的輸送朝向,回收方向B是回收側輸送體12上的回收側輸送路12a中的輸送物的輸送朝向。
另外,供給側激振機構13一般構成為:透過以高振動頻率(例如300Hz~1.5kHz)相對地減小振動的上下動且也減小振幅,從而以幾乎不含有輸送方向以外的振動模式之方式對供給側輸送體11賦予穩定的振動,藉此在供給側排列路11a中將輸送物以穩定的姿勢高速地進行輸送。藉此,在輸送中輸送物變得難以上下亂動,輸送姿勢也呈穩定的姿勢。
另一方面,回收側輸送體12必須如後述般形成為在以供給側排列路11a或供給側輸送路11b為基準時使回收側輸送路12a相對地從上游側朝向下游側而呈上坡狀,因此,若利用回收側激振機構14賦予的振動的上下動或振幅不相對變大的話,則輸送物容易滯留,從而無法進行有效的輸送。因此,在回收側激振機構14中,為了有效地使輸送物在呈上坡的回收側輸送路12a中移動,較 佳係賦予低振動頻率(例如,50Hz~200Hz左右)的振動並且將該振動的上下動或振幅增大一定程度。
另外,在振動式輸送裝置中是理所當然的前提事項,而在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如上述那樣供給側輸送體11和回收側輸送體12被驅動為呈各自的振動形態,因此,為了使兩輸送體11和12工作時不會互相接觸,而將該兩輸送體11和12配置成具有規定的間隙(至少比輸送物的最大尺寸值大的間隙)。
供給側輸送體11的上述基礎塊體11E上形成有安裝座部和直線狀的供給側輸送路11b,其中,安裝座部用以安裝呈沿著供給方向F延伸之形狀之輔助塊體11F,直線狀的供給側輸送路11b係構成為在該安裝座部的側方與供給方向F大致平行地延伸。
另外,在安裝於上述安裝座部的上述輔助塊體11F上,形成有以沿供給方向F延伸之方式構成之直線狀的供給側排列路11a。供給側排列路11a是將基本上排列成單層、單列的輸送物呈直線狀地輸送之路徑,並且具有習知的分選區域11D,分選區域11D用以將在上游部接收到的輸送物進行單層、單列化或者進行分選且具有如下構成,即:將針對輸送物之寬度限制結構或高度限制結構、按照檢測輸送物姿勢或形狀等的感測器輸出進行工作之排除用氣流噴射結構11p或翻轉用氣流噴射結構等與V槽狀或R槽狀的軌道(track)結構進行組合之構成。
另外,供給側排列路11a並未特別限定,但為了實現可靠的輸送狀態的控制或高效率輸送,而設定為基本上沿水平方向延伸。
另外,在輔助塊體11F中,在相對於上述供給側排列路11a而與供給側輸送路11b側鄰接之部分上形成有傾斜面(輸送物進行滑落的面)11s,其中, 該傾斜面11s用以使藉由上述各結構而被從供給側排列路11a排除之輸送物朝向供給側輸送路11b落下。
而且,為了防止輸送物的黏附,在供給側輸送路11b的輸送底面和該傾斜面11s上均形成有沿著輸送物移動方向延伸的多個R槽,且多個R槽呈帶狀地平行地形成。在此,較佳係使R槽之間的平坦部的寬度構成為在輸送物的尺寸以下。另外,也可以取代該R槽結構或者在該R槽結構的基礎上,對輸送面或傾斜面實施利用噴丸機等進行的其他的防止黏附加工或低摩擦樹脂塗層等。
如上述那樣,供給側輸送體11利用具有高振動頻率且較小的上下動以及振幅之振動使輸送物朝向供給方向F移動,而在微小的電子器件等細微且輕型的輸送物之情況下由於輸送物易黏附在輸送面上且不易順暢地移動從而容易滯留,因此採取如上的對策是特別有效的。
在本實施方式之循環式輸送裝置10中輸送的輸送物並未特別限定,作為一例,可以為電阻、電容器(疊層陶瓷電容器)、電感器、二極體、電晶體等電子器件,並設想為具有角部被弄圓之立方體形狀的零件。該輸送物的尺寸具有一般稱作“0201”的尺寸,具體而言為:長度L=0.25mm、厚度以及寬度d=0.125mm。
在此,在上述那樣立方體形狀的輸送物的情況下,上述輸送物的最大尺寸值是指:在將長度方向一端部四個頂點中的一個頂點和另一端部四個頂點中處於與前述一個頂點呈對角位置之頂點(即,從前述一個頂點僅經由一條棱線或一個表面而無法到達之頂點)連接之方向上測得的、與上述兩個頂點之間的距離相當的長度。
另外,與上述輸送物對應的本實施方式之裝置尺寸,在供給方向上的全長為200mm左右。
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供給側輸送路11b係構成為直線狀,且形成為與上述供給側排列路11a並行。在此,供給側輸送路11b之從供給方向F觀察到的坡度,也可以與上述供給側排列路11a同樣地呈水平,但是,為了使輸送物更加高速且可靠地移動,也可以如圖示般形成為呈少許的下坡狀。
另外,在供給側輸送路11b中,從上游部至下游部為止形成為具有落水管狀的剖面槽的直線形狀,其下游端部11be朝向側方開口並且具有形成為呈稍微下坡的輸送面。另外,該下游端部11be的輸送底面上也形成有上述的多個R槽,但是,這些R槽並非是如供給側輸送路11b的其他部分那樣沿供給方向F延伸之形狀,而是具有在沿著下坡的方向、即朝向相鄰的回收側輸送路12a的側方上延伸之形狀。
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和回收側輸送路12a的上游部構成後述的回收轉移部X。
另外,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沿著與根據供給側輸送體11的振動方向而確定之供給方向F大致垂直之方向延伸,因此,為了將輸送物順利地排出至回收側輸送路12a上,而使輸送底面朝向回收側輸送路12a傾斜僅規定的角度β從而形成為呈下坡狀。在圖示例中,角度β為5°~10°左右。
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述回收側輸送路12a具有配置於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下方之上游部,並且形成為朝向回收方向呈稍微的上坡狀。如圖4所示,回收側輸送路12a整體具有呈落水管狀的剖面,而到達下游部為止具有朝向外周側沿寬度方向傾斜之輸送底面12ad。回收側輸送路12a的上述 輸送底面12ad在保持朝向寬度方向外側傾斜之狀態下如圖5所示朝向下游側慢慢上昇。而且,在回收側輸送路12a的下游部分,如圖6所示,在回收側輸送路12a寬度方向的外周側自上游側起被縮窄的窄幅的外周側分選路部12b與上述輸送底面12ad的下游側相連而形成。
另外,如圖7所示,在該外周側分選路部12b的下游側緊接著形成有外周側輸送路部12c,該外周側輸送路部12c形成為具有凹狀(落水管狀)的剖面結構。該外周側輸送路部12c到達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為止,並構成使輸送物轉移至上述供給側排列路11a的上游部之外周側供給轉移部Yo。
另外,回收側輸送路12a上形成有內周側輸送路部12d,該內周側輸送路部12d形成為與上述外周側分選路部12b並行且具有凹狀(落水管狀)的剖面結構。該內周側輸送路部12d到達內周側下游端部12de為止,並構成使輸送物轉移至上述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上游部之內周側供給轉移部Yi。
另外,外周側供給轉移部Yo和內周側供給轉移部Yi構成上述的供給轉移部Y。
如圖4所示,回收側輸送體12具有上游側突出部12E,其中,該上游側突出部12E之與回收側輸送路12a上游部分對應之部位朝向供給側輸送體11向側方突出,並被配置於供給側輸送體11的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的下側。該上游側突出部12E的上表面形成有上游端部12ae,其中,該上游端部12ae在沿上述回收方向B呈直線狀的回收側輸送路12a的端部朝向相對於該回收方向B彎曲之方向、即朝向供給側輸送體11筆直地或傾斜地延伸。回收側輸送路12a的上游端部12ae的輸送底面,與其下游側的回收側輸送路12a的其他部分同樣地構成為朝向外周側、即朝向遠離供給側輸送體11的一側呈下坡狀(角度α)。在 此,該角度α用以使輸送物向回收側輸送路12a內的外周側部位聚集,並使輸送物沿後述外周側分選路部12b高密度地進行排列。角度α通常為5°~10°左右。
另外,與供給側輸送路11b不同,圖示例的回收側輸送路12a的輸送底面12ad不具有多個R槽結構。這是因為:由於回收側輸送體12的振動的上下動和振幅大於供給側輸送體11的振動的上下動和振幅,因此不易發生輸送物黏附在輸送底面12ad上或輸送物滯留在一些部位上之情況。
依上述結構,在回收轉移部X中,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係構成為在回收側輸送路12a上游部(在圖示例中為上游端部12ae)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hang over)。即,構成上述下游端部11be的供給側輸送體11的一部分透過朝向側方突出,從而相對於具有回收側輸送路12a上游端部12ae之回收側輸送體12的上游側突出部12E以遠離的狀態配置於上方。藉此構成為:從下游端部11be落至上游端部12ae的輸送物變得不易進入供給側輸送體11和回收側輸送體12之間的間隙中,並且,即使輸送物或塵埃等進入該間隙中,輸送物或塵埃等也不會卡入兩輸送體之間。
例如,如圖4所示,在上述伸出(hang over)結構中,較佳係確保兩輸送體11和12之間的上下方向的間隙Gtx大於輸送物的尺寸的最大尺寸。但是,考慮到供給側輸送體11和回收側輸送體12各自的振動的上下動的行程,為了在兩輸送體的振動呈反相時不會發生由於振動的上下動而導致輸送物卡入之情況,而將該上下方向的間隙Gtx設計成比輸送物的最大尺寸值大的值。例如,若輸送物為上述的0201尺寸,則當也考慮到上述振動的上下動的行程時,較佳係該間隙Gtx為0.4mm以上,在圖示例中,使上述間隙Gtx為0.4mm~0.5mm左右的值。如此,則不僅能夠防止輸送物,也能夠防止塵埃等堵塞的情況。
另一方面,如圖7以及圖8所示,回收側輸送體12具有下游側突出部12F,該下游側突出部12F在回收側輸送體12的下游側端部附近朝向供給側輸送體11的旁邊(側方)突出,並且配置於供給側輸送體11的供給側排列路11a及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上游部的上方。該下游側突出部12F具有外周側突出部12Fo和內周側突出部12Fi,其中,外周側突出部12Fo在上述外周側供給轉移部Yo中構成外周側輸送路部12c的上述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內周側突出部12Fi在上述內周側供給轉移部Yi中構成內周側輸送路部12d的上述內周側下游端部12de。在此,外周側突出部12Fo上所形成的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係具有在供給側排列路11a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之結構,內周側突出部12Fi上所形成的內周側下游端部12de係具有在供給側輸送路11b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之結構。
在此,由於供給側排列部11a位於相比供給側輸送路11b更加遠離回收側輸送體12的位置處,因此,外周側突出部12Fo朝向側方的突出(伸出)量大於內周側突出部12Fi朝向側方的突出(伸出)量。
另外,在該供給轉移部Y(外周側供給轉移部Yo以及內周側供給轉移部Yi)中,上下方向的間隙Gtyo(參照圖8)和Gtyi(參照圖7)也與上述間隙Gtx同樣較佳係比輸送物的最大尺寸值大的值,例如較佳係0.4mm以上,在圖示例中分別被設計為0.5mm~0.6mm左右的值。
如圖8所示,由於外周側輸送路部12c的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朝向與回收方向B大致垂直之方向延伸,因此,為了使輸送物能夠在該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的輸送面上順利地移動並轉移至上述供給側排列路11a中,而將該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形成為朝向伸出前端呈下坡狀(角度γ)。該角度γ通常為5°~10°左右。
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於回收側輸送體12上的回收側輸送路12a在上游端部12ae處位於比供給側輸送體11上所形成的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低的位置,並且,在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及內周側下游端部12de處位於比供給側輸送體11上所形成的供給側排列路11a上游部及供給側輸送路11b上游部高的位置。
因此,回收側輸送體12必須構成為:在供給側輸送體11的側方且上游部和下游部的中途使輸送面的高度反轉。因此,在處於回收側輸送體12的上述上游側突出部12E與下游側突出部12F之間的區域中,如圖5以及圖6所示,回收側輸送體12的內側部和供給側輸送體11的內側部被配置為相互在側方隔開間隔而相對。
此時,當被從供給側排列路11a排除的輸送物落至供給側輸送路11b中時,有可能發生由於氣流等的勢頭過猛而導致輸送物落至上述內側面之間的左右方向的間隙Gs中或卡入間隙中之情況。同樣地,即使不是輸送物,也存在塵埃等堵塞間隙Gs之可能性。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左右方向的間隙Gs與上述間隙Gtx、Gtyo、Gtyi同樣地設定為比輸送物的最大尺寸值大的值,以防止輸送物卡入。在圖示例中,將間隙Gs設計為0.5mm~1.0mm左右。
另外,為了使輸送物不會朝向間隙Gs中落下,而在供給側輸送體11的內側部中、即上述供給側輸送路11b的內側(與回收側輸送體12相對的一側),形成有比回收側輸送體12的內側部高的間隔壁11t。另外,在該間隔壁11t的上部形成有以從上方覆蓋之方式將上述間隙Gs遮住之遮蓋部11ta。透過設置該遮蓋部11ta,能夠完全消除輸送物或塵埃等進入間隙Gs中之可能性。在圖示例 中,遮蓋部11ta具有從間隔壁11t(較佳係其上端)連續並向供給側輸送體12側伸出之結構。
如圖2所示,俯視觀察時,回收側輸送體12形成為回收側輸送路12a呈“]”或“〕”形狀。利用這樣的平面形狀,可充分確保間隙使兩輸送體11和12不會互相干擾,並且,能夠如上那樣在回收側輸送路12a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分別形成在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伸出之回收轉移部X和供給轉移部Y。對於這樣的結構,透過使回收側輸送體12具有上游側突出部12E和下游側突出部12F,從而在沿與供給方向F及回收方向B垂直之剖面觀察時也顯示回收側輸送路12a呈“]”或“〕”形狀。這樣的結構有助於確保兩輸送體11和12之間的間隙,並且有助於使裝置整體構成為小型化。
另外,排出部12p是為了在輸送物的批量替換等時將殘留的輸送物排出而設置。另外,當從循環式輸送裝置10的外部供給新的輸送物時,使用料斗等將輸送物等供給至相比回收側輸送路12a的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或外周側分選路部12b更為上游側之中途位置處等即可。
根據以上說明之本實施方式,透過在回收轉移部X以及供給轉移部Y(外周側供給轉移部Yo及內周側供給轉移部Yi)中分別設置上述的伸出結構,由此,即使輸送物微型化,也能夠防止輸送物或塵埃的卡入,從而能夠避免使輸送物損壞、或產生塵埃、或對振動形態產生影響。
另外,利用上述伸出結構,在回收轉移部X以及供給轉移部Y(外周側供給轉移部Yo及內周側供給轉移部Yi)中能夠對供給側輸送體11和回收側輸送體12之間賦予較大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間隙Gtx、Gtyo、Gtyi、Gs,因此,即使在供給側輸送體11的振動形態和回收側輸送體12的振動形態存在較 大差異之情況下,或者另外,回收側輸送體12的振動的上下動以及振幅較大之情況下,也無需考慮各轉移部中由於高低差或間隙的變動所引起之對輸送物造成的影響。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透過在供給側輸送體11上設置與供給側排列路11a並行的供給側輸送路11b,並且使回收側輸送體12的上游側突出部12E以及下游側突出部12F朝向供給側輸送體11向側方突出,由此構成回收轉移部X以及供給轉移部Y,因此,即使在將供給側輸送路11b的下游端部11be或回收側輸送路12a的下游端部(外周側下游端部12ce及內周側下游端部12de)形成在限定於供給方向F及回收方向B之範圍內之情況下,也能夠可靠地使輸送物轉移。因此,具有如下優點:即,能夠與限定了上述各下游端部的幅度相對應程度地相對更廣泛地確保分選區域11D(參照圖2),其中,分選區域11D是能夠用於供給側排列路11a上的分選處理之供給方向F上的範圍。
尤其是,近年來對於欲透過盡可能地限定應供給的輸送物的輸送距離從而減少輸送物的污染等這一需求不斷加強,因此欲使輸送裝置整體的尺寸(尤其是,從供給方向F以及回收方向B觀察時的裝置的全長)變小,但是,另一方面對於分選精度的要求標準程度也不斷提高,因此必須一定程度地確保分選區域11D的長度。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上述結構,即使裝置全長縮短也能夠確保分選區域11D的設定比例較大,因此能夠確保分選精度並縮短輸送物的輸送距離。
另外,本發明之循環式輸送裝置並不僅限於上述的圖示例,毋庸置疑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能夠追加各種變形。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供給側輸送體11上設置供給側輸送路11b,在回收側輸送路12a上形成外 周側分選路部12b、外周側輸送路部12c以及內周側輸送路部12d,但是也可以構成為至少不設置上述部件之一。

Claims (7)

  1. 一種循環式輸送裝置,具備供給側輸送體和回收側輸送體,所述供給側輸送體呈現用於將輸送物向規定供給方向輸送之振動形態且具有供給側排列路,所述回收側輸送體呈現用於將輸送物向與所述供給方向反向的回收方向輸送之振動形態且具有回收側輸送路,該回收側輸送路接收被從所述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並將其向所述回收方向輸送,且使該輸送物的至少一部分返回所述供給側排列路的上游側,所述循環式輸送裝置之特徵在於,設有回收轉移部和供給轉移部,所述回收轉移部使被從所述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向所述回收側輸送路轉移,所述供給轉移部使藉由所述回收側輸送路輸送來的輸送物向所述供給側排列路轉移;在所述回收轉移部中,來自所述供給側排列路的輸送物排除路徑的下游端部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並且,在所述供給轉移部中,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下游端部在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的上方隔有間隔而伸出;所述回收轉移部中的伸出結構係透過在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中設置上游側突出部而構成,其中,所述上游側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之形成有來自所述供給側排列路的輸送物的所述排除路徑下游端部之部分的下方而向側方突出之突出部;所述供給轉移部中的伸出結構係透過在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中設置下游側突出部而構成,其中,所述下游側突出部是朝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之形成有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上游部之部分的上方而向側方突出之突出部;在處於所述回收側輸送體的所述上游側突出部與所述下游側突出部之間的區域中,所述供給側輸送體的內側面和所述回收側輸送體的內側面被配置為相互在側方隔開間隔而相對;所述上游側突出部越過所述供給側輸送體的內側面和所述回收側輸送體的內側面之間間隙的延長範圍而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一側突出,所述供給側輸送體的下游端部相對於所述間隙的延長範圍而不向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一側突出;所述下游側突出部越過所述間隙的延長範圍而向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一側突出,所述供給側輸送體的上游部相對於所述間隙的延長範圍而不向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一側突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循環式輸送裝置,其中,所述供給側輸送體和所述回收側輸送體之間的間隙的最小值大於所述輸送物的最大尺寸值。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循環式輸送裝置,其中,所述供給側輸送體中進一步設有供給側輸送路,所述供給側輸送路與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並行,並且具備如下下游端部作為所述排除路徑的下游端部,其中,上述如下下游端部是指:在將被從所述供給側排列路排除的輸送物接收並向所述供給方向輸送之部位處與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上游部之間構成所述回收轉移部該一下游端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循環式輸送裝置,其中,作為所述供給轉移部,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外周側下游端部和所述供給側排列路的上游部之間設置外周側供給轉移部,該外周側供給轉移部使藉由所述回收側輸送路輸送來的輸送物轉移至所述供給側排列路,作為第二供給轉移部,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內周側下游端部和所述供給側輸送路的上游部之間設置內周側供給轉移部,該內周側供給轉移部使藉由所述回收側輸送路輸送來的輸送物轉移至所述供給側輸送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循環式輸送裝置,其中,在所述回收側輸送路的至少下游側區域中設有:外周側分選路部,其形成於外周側且對輸送物進行分選並使輸送物通過,外周側輸送路部,其形成為緊接於所述外周側分選路部的下游側之後並到達至所述外周側下游端部,以及內周側輸送路部,其形成為與所述外周側分選路部的內側並行並到達至所述內周側下游端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循環式輸送裝置,其中,在所述回收轉移部和所述供給轉移部之間,所述供給側輸送體的供給側內側部與所述回收側輸送體的回收側內側部相互在側方內側相對;在所述供給側內側部設有相比所述回收側內側部更朝向上方延伸的間隔壁。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循環式輸送裝置,其中,所述間隔壁上設有遮蓋部,該遮蓋部具有從上方將所述供給側內側部和所述回收側內側部之間的間隙覆蓋之形狀。
TW106100905A 2016-01-12 2017-01-12 循環式輸送裝置 TWI651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3535A JP6189979B2 (ja) 2016-01-12 2016-01-12 循環式搬送装置
JP2016-003535 2016-0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5160A TW201725160A (zh) 2017-07-16
TWI651249B true TWI651249B (zh) 2019-02-21

Family

ID=59053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0905A TWI651249B (zh) 2016-01-12 2017-01-12 循環式輸送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89979B2 (zh)
KR (1) KR101741371B1 (zh)
CN (1) CN106956900B (zh)
TW (1) TWI6512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3658B (zh) * 2017-11-27 2020-08-07 苏州迪纳精密设备有限公司 异型薄片零件自动分选设备
JP7068572B2 (ja) * 2018-01-12 2022-05-17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パーツフィーダ
JP7071623B2 (ja) * 2018-02-07 2022-05-19 シンフォニア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CN113277291B (zh) * 2021-05-28 2022-06-21 深圳市深科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送料装置及送料系统
CN114604580B (zh) * 2022-03-24 2023-07-25 深圳市晶展鑫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往返式输送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6807A (ja) * 1985-08-23 1987-02-28 Hitachi Ltd 循環式リニアフイ−ダ
JP2002068460A (ja) * 2000-08-23 2002-03-08 Nitto Kogyo Co Ltd チップの整面1列整列搬送用フィダー
TW550218B (en) * 1999-08-25 2003-09-01 Shinko Electric Co Ltd Circulation type linear feeder
TW583128B (en) * 2002-01-15 2004-04-11 Daisin Co Ltd Vibratory parts-feeding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33109A (ja) * 1983-01-18 1984-07-31 Shinko Electric Co Ltd 循環式振動部品供給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6807A (ja) * 1985-08-23 1987-02-28 Hitachi Ltd 循環式リニアフイ−ダ
TW550218B (en) * 1999-08-25 2003-09-01 Shinko Electric Co Ltd Circulation type linear feeder
JP2002068460A (ja) * 2000-08-23 2002-03-08 Nitto Kogyo Co Ltd チップの整面1列整列搬送用フィダー
TW583128B (en) * 2002-01-15 2004-04-11 Daisin Co Ltd Vibratory parts-feeding un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24882A (ja) 2017-07-20
CN106956900B (zh) 2019-06-14
CN106956900A (zh) 2017-07-18
JP6189979B2 (ja) 2017-08-30
TW201725160A (zh) 2017-07-16
KR101741371B1 (ko) 2017-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1249B (zh) 循環式輸送裝置
EP1327590B1 (en) Vibratory parts-feeding unit
WO2006090608A1 (ja) 振動ボウルおよび振動ボウルフィーダ並びに真空蒸着装置
CN102673959A (zh) 工件供给装置
US6374985B1 (en) Circulating vibratory linear parts-feeder
JP4287328B2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JP3848950B2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CN109132440B (zh) 振动输送装置
TW201720734A (zh) 零件供給裝置
JP2007022780A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JP7068572B2 (ja) パーツフィーダ
JP3937105B2 (ja) ガイドシュート
JP2011184156A (ja) ワーク供給装置
JP2002265033A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JP2011178560A (ja) チップ部品の整列供給装置
JP7506309B2 (ja) シュート、振動搬送装置
TWI833868B (zh) 碗式送料器
JP5804351B2 (ja) 振動フィーダおよびトラフ
JP2017024905A (ja) 振動式部品搬送装置
TW202146310A (zh) 滑槽、振動搬運裝置
JP2003118827A (ja) 循環型部品供給装置
CN118083466A (zh) 滑槽、振动输送装置
JP2003128230A (ja) 振動式部品供給装置
JP2015168498A (ja) 振動フィーダ
JP2003165607A (ja) 穀粒用横送り搬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