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1064B - 用於保持拉頭的保持具及保持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保持拉頭的保持具及保持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51064B
TWI651064B TW106135287A TW106135287A TWI651064B TW I651064 B TWI651064 B TW I651064B TW 106135287 A TW106135287 A TW 106135287A TW 106135287 A TW106135287 A TW 106135287A TW I651064 B TWI651064 B TW I65106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contact
contact portion
axis
i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35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04468A (zh
Inventor
石井隼人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04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04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1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106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9/00Slide fasteners
    • A44B19/42Making by processes not fully provided for in one other class, e.g. B21D53/50, B21F45/18, B22D17/16, B29D5/00
    • A44B19/62Assembling sliders in position on stringer tapes
    • A44B19/64Slider holders for assemblage of slide fasteners

Landscapes

  • Slide Fasteners (AREA)

Abstract

保持具包括構成為朝向軸線移動而與軸線上的拉頭接觸的多個接觸部。多個接觸部中所含的至少一個接觸部於容許拉鏈鏈牙分別經由拉頭的第1前口及第2前口的移動的形態下與拉頭的分離柱接觸。

Description

用於保持拉頭的保持具及保持方法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用於保持拉頭的保持具及保持方法。
專利文獻1的圖5揭示了一種用於移送拉頭的拉頭移送構件。拉頭移送構件包含第1拉頭固定部及第2拉頭固定部。第1拉頭固定部及第2拉頭固定部隔開握持拉頭的上翼板與下翼板的間隔而配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專利第4064326號公報
存在要求更穩定地保持拉頭的情況。
本揭示的一形態的保持具是用於保持拉頭(10)的保持具(100),所述拉頭(10)設置著分離柱(40),所述分離柱(40)用於將經由所述拉頭(10)的後口(13)進入至所述拉頭(10)內的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分離,且所述拉頭(10)以夾住所述分離柱(40)的方式設置著第1前口及第2前口(11、12), 所述保持具包括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構成為與朝向軸線(AX)移動而與所述軸線(AX)上的所述拉頭(10)接觸,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至少一個接觸部(110)於容許所述拉鏈鏈牙(83)分別經由所述第1前口(11)及所述第2前口(12)的移動的形態下,與所述拉頭(10)的所述分離柱(40)接觸。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分別於與所述軸線(AX)正交的平面中以能夠朝向所述軸線(AX)的方式或離開所述軸線(AX)的方式移動。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分別於與所述軸線(AX)正交的平面中以能夠朝向所述軸線(AX)的方式或離開所述軸線(AX)的方式呈直線移動。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包括繞所述軸線(AX)等間隔配置的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以及第3接觸部(130)。
一些實施形態中,與所述分離柱(40)接觸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10)具有與所述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接觸的柱部(113)。
一些實施形態中,與所述分離柱(40)接觸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10)具有收容所述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的第1槽(111)。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第1槽(111)具有以符合所述分離柱(40)的所述前端部(41)的輪廓的方式賦予形狀的U字狀面(111f)。
一些實施形態中,與所述分離柱(40)接觸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10)具有收容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前端部(21、31)的第2槽(112)。
一些實施形態中,與所述分離柱(40)接觸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10)具有以符合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前端部(21、31)的前側面(21a、31a)的方式賦予形狀的弧狀面(115)。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包括至少兩個接觸部(120、130),所述兩個接觸部(120、130)於容許所述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經由所述後口(13)的移動的形態下與所述拉頭(10)接觸。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至少兩個接觸部(120、130)具有以符合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側面或凸緣部(51、61)的側面的方式賦予形狀的第1接觸面(121、131)。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至少兩個接觸部(120、130)具有與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後端面(22a、32a)接觸的第2接觸面(122、132)。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包括至少兩個接觸部(110、120、130),所述至少兩個接觸 部(110、120、130)具有與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接觸的平坦面(119、129、139),所述至少兩個接觸部(110、120、130)各自的平坦面(119、129、139)配置於與所述軸線(AX)正交的同一平面。
一些實施形態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包括至少一個接觸部(140),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40)以與至少一個其他接觸部(110、120、130)協力地在沿著所述軸線(AX)的方向上夾住所述拉頭(10)的方式配置。
一些實施形態中,以與所述至少一個其他接觸部(110、120、130)協力地夾住所述拉頭(10)的方式而配置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40)具有收容所述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的開口部(148)。
本揭示的一些態樣的方法是用於保持拉頭(10)的方法,所述拉頭(10)設置著分離柱(40),所述分離柱(40)用於將經所述由拉頭(10)的後口(13)進入至所述拉頭(10)內的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分離,且所述拉頭(10)以夾住所述分離柱(40)的方式設置著第1前口及第2前口(11、12),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分別朝向軸線(AX)移動而與所述軸線(AX)上的所述拉頭(10)接觸,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第1接觸部(110)於容許所述拉鏈鏈牙(83)分別經由所述第1前口(11) 及所述第2前口(12)的移動的形態下,與所述軸線(AX)上的所述拉頭(10)的所述分離柱(40)接觸。
一些實施形態中,保持方法進而包括下述步驟: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至少一個接觸部(140)與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其他至少一個接觸部(110、120、130)協力地夾住所述拉頭(10)。
一些實施形態中,保持方法進而包括下述步驟: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至少一個接觸部(140)使安裝於所述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的拉片(65)移動,藉此,所述拉頭(10)成為鎖定解除狀態,其中所述鎖定解除狀態是所述拉頭(10)不會因所述拉頭(10)的停止爪而妨礙沿著拉鏈鏈牙(83)的移動的狀態。
根據本揭示的保持具,可促進更穩定地保持拉頭。
10‧‧‧拉頭
11‧‧‧第1前口
12‧‧‧第2前口
13‧‧‧後口
20、30‧‧‧翼板
21、31‧‧‧前端部
21a、31a‧‧‧前側面
22a、32a‧‧‧後端面
32‧‧‧後端部
40‧‧‧分離柱
41‧‧‧前端部
51、52、61、62‧‧‧凸緣部
64‧‧‧拉片安裝柱
65‧‧‧拉片
68‧‧‧停止爪
80‧‧‧拉鏈鏈條
81‧‧‧拉鏈牙鏈帶
82‧‧‧拉鏈帶
83‧‧‧拉鏈鏈牙
90‧‧‧固持器
100‧‧‧保持具
110、120、130、140‧‧‧接觸部
111‧‧‧第1槽
111f‧‧‧U字狀面
111g‧‧‧突起
112‧‧‧第2槽
113‧‧‧柱部
113d‧‧‧側面
115‧‧‧弧狀面
116、117‧‧‧傾斜面
119、129、139‧‧‧平坦面
120、130‧‧‧接觸部
121、131‧‧‧第1接觸面
122、132‧‧‧第2接觸面
123、133‧‧‧凹面
128、138‧‧‧壁部
142‧‧‧接觸面
148‧‧‧開口部
150‧‧‧圓柱部
151‧‧‧導引槽
160‧‧‧安裝部
170‧‧‧滑動部
645‧‧‧中間部
651‧‧‧軸部
AX‧‧‧軸線
IC‧‧‧假想圓
W113‧‧‧寬度
圖1是非限定的一些實施形態的拉頭的保持具的概略立體圖,示出繞軸線等間隔地配置的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及與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協力地夾住拉頭的第4接觸部。第1接觸部至第4接觸部均構成為朝向軸線移動而與軸線上的拉頭接觸。
圖2是自與圖1不同的視點將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的一部分放大的立體概略圖。
圖3是表示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於以軸線為中心的同一假想圓IC上以120°的角度間隔配置的示意圖。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分別於與軸線正交的平面中能夠以朝向軸線的方式或離開軸線的方式移動。
圖4是表示朝向軸線移動的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分別與拉頭接觸而藉由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保持拉頭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5是表示以與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協力地夾住拉頭的方式配置的第4接觸部配置於拉頭上的狀態的示意圖,亦圖示了拉頭的拉片安裝柱收容於第4接觸部的開口部。
圖6是表示第4接觸部使安裝於拉頭的拉片安裝柱的拉片移動,藉此,拉頭成為鎖定解除狀態的示意圖。另外,於拉頭為鎖定解除狀態時,不會因拉頭的停止爪妨礙沿拉鏈鏈牙的拉頭的移動。
圖7是表示第1接觸部至第3接觸部安裝於保持具的圓柱部的形態的概略剖面示意圖。
圖8是表示為了使拉鏈鏈條的拉鏈鏈牙穿過拉頭,而使保持著拉頭的保持具沿著與軸線正交的拉鏈鏈條的長度方向移動的示意圖。
圖9是表示第2接觸部及第3接觸部構成為不與拉頭的翼板的側面及凸緣部的側面接觸的情況的示意圖。
圖10是表示第2接觸部及第3接觸部構成為不與拉頭的凸緣 部的側面接觸的情況的示意圖。
圖11是表示能夠與拉片接觸的第4接觸部的接觸面被賦予傾斜的情況的示意圖。
以下,一邊參照圖1至圖11,一邊對本發明的非限定實施形態例進行說明。揭示的一個以上的實施形態例及實施形態例中包含的各特徵並非各自獨立。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過多說明便可組合各實施形態例及/或各特徵。而且,本領域技術人員亦能夠理解該組合達成的合成效果。實施形態例間的重複說明原則上省略。參照圖式,以發明的記述為主要目的,有時為了方便作圖而加以簡化。
關於一個保持具或保持方法記述的多個特徵除理解為特徵的組合外,亦可理解為與其他特徵獨立的個別的特徵。個別的特徵不限於所揭示的一個保持具或保持方法,亦可理解為於未揭示的其他保持具或保持方法中通用。個別的特徵可理解為與其他一個以上的另一特徵的組合。列舉特徵的全部組合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冗長,從而省略。本說明書中,個別的特徵可藉由「一些實施形態」、「一些情況下」等表現而與其他記述明示地加以區別。
本揭示的保持具100是用於保持拉鏈用的拉頭10的保持具100。保持具100為了各種目的而保持拉頭10。一些情況下,為了使拉鏈鏈牙83穿過拉頭10,而由保持具100保持拉頭10。 圖8是表示為了使拉鏈鏈條80的拉鏈鏈牙83穿過拉頭10,而使保持著拉頭10的保持具100(圖8中未圖示)沿與軸線AX(圖1中圖示)正交的拉鏈鏈條80的長度方向移動的示意圖。藉由固持器90保持而沿著靜止狀態的拉鏈鏈條80的長度方向,由保持具100保持的拉頭10移動,藉此使拉鏈鏈牙83穿過拉頭10。或者,相對於由保持具100保持的靜止狀態的拉頭10,由固持器90保持的拉鏈鏈條80沿著其長度方向移動,藉此拉頭10被拉鏈鏈牙83穿過。
一些情況下,拉頭10具有分離柱40,分離柱40用於將經由拉頭10的後口13進入至拉頭10內的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分離,以及拉頭10以夾著分離柱40的方式設置的第1前口11及第2前口12。拉頭10可進而具有至少一個翼板或者一對翼板20、翼板30。以下為了方便說明,有時將翼板20稱作上翼板,將翼板30稱作下翼板。
拉頭10可具有藉由分離柱40分支的Y字狀的鏈牙通路。拉頭10可具有為了規定該鏈牙通路而自翼板20、翼板30突出的凸緣部51、凸緣部52、凸緣部61、凸緣部62(一併參照圖3及圖6)。於上翼板20設置著朝向下翼板30突出的凸緣部61、凸緣部62,藉此,部分地規定自後口13朝向分離柱40的鏈牙通路。於下翼板30設置著朝向上翼板20突出的凸緣部51、凸緣部52,藉此,部分地規定自後口13朝向分離柱40的鏈牙通路。另外,上翼板20的凸緣部61、凸緣部62與下翼板30的凸緣部51、凸 緣部52之間形成著拉鏈帶82的通過用的狹縫。亦設想省略凸緣部51、凸緣部52、凸緣部61、凸緣部62中的一個以上或全部的形態。
拉頭10的後口13由上翼板20與下翼板30之間規定,作為選項,由上翼板20的凸緣部61、凸緣部62之間及/或下翼板30的凸緣部51、凸緣部52之間規定。拉頭10的第1前口11由上翼板20與下翼板30之間規定,作為選項,由上翼板20的凸緣部62與分離柱40之間及/或下翼板30的凸緣部52與分離柱40之間規定。拉頭10的第2前口12由上翼板20與下翼板30之間規定,作為選項,由上翼板20的凸緣部61與分離柱40之間及/或下翼板30的凸緣部51與分離柱40之間規定。
根據所述記述,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所明確理解的事項,關於拉頭10,前後方向如以下般定義。前後方向與用於將一對拉鏈牙鏈帶81開閉的拉頭10的移動方向一致。藉由拉頭10的前進,一對拉鏈牙鏈帶81閉合,各拉鏈牙鏈帶81的拉鏈鏈牙83結合。藉由拉頭10的後進,一對拉鏈牙鏈帶81打開,各拉鏈牙鏈帶81的拉鏈鏈牙83的結合被解除。關於拉頭10的上下方向與分離柱40的延伸方向一致。關於拉頭10的左右方向是與前後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
拉頭10可以是各種拉頭,因此,由保持具100保持的拉頭不限定於圖示的拉頭的種類或構造。一些情況下,由保持具100保持的拉頭是隱形拉鏈用的拉頭,例如是專利第3733332號揭 示的拉頭。
拉鏈鏈條80是具有可撓性的長尺寸物。拉鏈鏈條80包含一對拉鏈牙鏈帶81。各拉鏈牙鏈帶81具有拉鏈帶82、及固定於拉鏈帶82的拉鏈鏈牙83。拉鏈帶82是織物或編物或該些的混合物,且具有可撓性。拉鏈鏈牙83除圖示的螺旋狀鏈牙外,亦可以是金屬鏈牙或樹脂鏈牙。
一些情況下,拉鏈鏈條80沿著鉛垂方向配向,保持具100沿著鉛垂方向移動,由保持具100保持的拉頭10亦沿著鉛垂方向移動。一些情況下,拉鏈鏈條80沿著與鉛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配向,保持具100沿著水平方向移動,由保持具100保持的拉頭10亦沿著水平方向移動。
圖1是非限定的一些實施形態的拉頭的保持具100的概略立體圖,示出繞軸線AX等間隔且非限定地以120°間隔配置的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以及與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協力地夾住拉頭10的第4接觸部140。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第3接觸部130及第4接觸部140分別構成為朝向軸線AX移動而與軸線AX上的拉頭10接觸。圖2是自與圖1不同的視點將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的一部分放大的立體概略圖。圖3是表示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於以軸線AX為中心的同一假想圓IC上以120°的角度間隔配置的示意圖。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 分別於與軸線AX正交的平面中能夠以朝向軸線AX的方式或離開軸線AX的方式移動。圖4是表示朝向軸線AX移動的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分別與拉頭10接觸,而由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保持拉頭10的狀態的示意圖。圖1至圖4中揭示了多個個別的特徵,分別可理解為與其他特徵相獨立的特徵。各特徵亦可理解為於未圖示的其他實施形態中通用的獨立的特徵。
本揭示的保持具100具有構成為朝向軸線AX移動而與軸線AX上的拉頭10接觸的多個接觸部110、接觸部120、接觸部130、接觸部140。軸線AX可以指位於周圍配置著多個接觸部110、120、130的任意位置的軸線。一些情況下,軸線AX與鉛垂方向一致。一些情況下,軸線AX與和鉛垂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一致。
保持具100可具有兩個以上的接觸部作為多個接觸部。如根據圖1而得知,一些情況下,保持具100具有三個或者四個接觸部。為了方便說明,以下,將四個接觸部命名為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第3接觸部130及第4接觸部140。另外,亦設想使用第5接觸部、第6接觸部作為多個接觸部。進而,亦設想省略了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第3接觸部130及第4接觸部140中的至少一個或兩個以上的形態。參照組合的邏輯,接觸部的各種組合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明確所知的,因此,省略該組合的全部的解釋。
多個接觸部,例如,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第3接觸部130及第4接觸部140構成為朝向軸線AX移動而與軸線AX上的拉頭10接觸。多個接觸部,例如,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的組合、及作為選項而追加至該組合中的第4接觸部140藉由與拉頭10接觸,而穩定地保持拉頭10。包含圖示例的一些實施形態中,第1接觸部110與拉頭10的分離柱40接觸,第1接觸部110於容許拉鏈鏈牙83分別經由第1前口11及第2前口12的移動的形態。藉此,可藉由保持具100更穩定地保持拉頭10。一些情況下,如圖6所示,保持具100的第1接觸部110與拉頭10的分離柱40及至少一個翼板20、翼板30接觸,鉛垂方向下方側的拉頭10可由保持具100而穩定地保持。另外,如之前所述,設置於保持具100的接觸部的個數不限定於四個,亦設想兩個、三個的情況。因此,關於以下的四個接觸部的記述,可理解為在採用四個以外的個數的接觸部的各種形態中亦通用。
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第3接觸部130及第4接觸部140於與軸線AX正交的平面中能夠以朝向軸線AX或離開軸線AX的方式移動。促進於保持具100上將拉頭10的保持位置設為固定的位置。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第3接觸部130及第4接觸部140可配置於與軸線AX正交的同一平面。
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第3接觸部130及第4接觸部140於與軸線AX正交的平面中能夠以朝向軸線AX的 方式或離開軸線AX的方式呈直線移動。促進於保持具100上將拉頭10的保持位置設為固定的位置。
軸線AX亦可稱作與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相關的軸線。一些情況下,多個接觸部,例如,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於以軸線為中心的同一假想圓IC上以固定的角度間隔,在包含圖示例的一些情況下,以120°的角度間隔配置。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於假想圓IC的徑向上以朝向軸線或離開軸線的方式個別地或一起地或同步地移動。
保持具100中設置著多個接觸部的形態有各種。圖7是表示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安裝於保持具100的圓柱部150的形態的概略剖面示意圖。如參照圖1及圖7而得知,一些情況下,保持具100具有圓柱部150、嵌合於圓柱部150的導引槽151的滑動部170、及安裝於滑動部170上的安裝部160。導引槽151可以是沿圓柱部150的徑向延伸的剖面凸狀的槽。滑動部170可插入及嵌合於導引槽151,於導引槽151內沿徑向移動。安裝部160是與滑動部170一體或分開的部分,個別地安裝著所述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分別個別地安裝於安裝部160,能夠在圓柱部150上於圓柱部150的徑向上移動。一些情況下,所述軸線AX與圓柱部150的中心線一致。如此,一些情況下,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 130能夠相對於圓柱部150中例示的基底構件移動地安裝,作為選項,於限制了沿軸線AX脫離基底構件的形態下安裝。
如參照圖2及圖3而理解般,第1接觸部110具有與拉頭10的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接觸的柱部113。柱部113構成為容許拉鏈鏈牙83經由第1前口11或第2前口12自拉頭10內向拉頭外移動,亦即,不堵住第1前口11或第2前口12而不會妨礙拉鏈鏈牙83的移動。一些情況下,柱部113具有相對於軸線AX延伸的方向、及第1接觸部110的直線移動方向正交的寬度W113。在一些情況下,對柱部113的寬度W113進行規定的一對側面113d作為導引拉鏈鏈牙83的移動的導引面發揮功能。
在一些情況下,第1接觸部110或柱部113具有收容拉頭10的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的第1槽111。追加或代替地,第1接觸部110具有收容拉頭10的翼板30的前端部31的第2槽112。追加或代替地,第1接觸部110可具有以符合拉頭10的翼板30的前端部31的前側面31a的方式賦予形狀的弧狀面115。第1接觸部110與拉頭10的分離柱40之間確保良好的接觸,保持具100中的拉頭10的保持的穩定性提高。第1槽111可具有以符合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的輪廓的方式賦予形狀的U字狀面111f。
當然亦設想第1接觸部110的第2槽112收容拉頭10的翼板20的前端部21。同樣地,當然亦設想第1接觸部110的弧狀面115以符合拉頭10的翼板20的前端部21的前側面21a的方式被賦予形狀。
在第1接觸部110設置著第1槽111時,第1接觸部110可具有為了規定第1槽111的凹部而朝向軸線AX延伸的一對突起111g。一些情況下,於突起111g中的至少一者或兩者形成著傾斜面116、傾斜面117,可避免或減少突起111g與翼板20、翼板30的干涉。在包含圖示例的一些情況下,於各突起111g形成著用於避免或減少與上翼板20的干涉的傾斜面116(可稱作上部傾斜面)、及用於避免或減少與下翼板30的干涉的傾斜面117(可稱作下部傾斜面)。
所述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於容許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經由拉頭10的後口13的移動的形態下與拉頭10接觸。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具有以符合拉頭10的翼板30的側面或凸緣部51的側面的方式賦予形狀的第1接觸面121、第1接觸面131。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具有與拉頭10的翼板30的後端面32a接觸的第2接觸面122、第2接觸面132。藉此,確保了第2接觸部120與拉頭10之間及/或第3接觸部130與拉頭10之間的充分的接觸,促進了保持具100中的拉頭10的穩定的保持。當然亦預想第1接觸面121、第1接觸面131以符合拉頭10的翼板20的側面或凸緣部61的側面的方式被賦予形狀。當然亦預想第2接觸面122、第2接觸面132與在拉頭10的翼板20的後端部22處的後端面22a接觸。另外,一些情況下,第1接觸面以不與通過上翼板20的凸緣部61、凸緣部62與下翼板30的凸緣部51、凸緣部52之間的狹縫的拉鏈帶82發生干涉的 方式而設置。而且,第2接觸面以不與經由拉頭10的後口13移動的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發生干涉的方式而設置。
一些情況下,第2接觸部120於第1接觸面121與第2接觸面122之間具有凹面123,可更確實地避免與藉由翼板30的後端部32與凸緣部52的後端部而產生的角部的接觸。因此,可更確實地達成第1接觸面121與翼板30的側面或凸緣部51的側面的接觸、及第2接觸面122與翼板30的後端面32a的接觸的雙方。追加或代替地,關於第3接觸部130亦同樣地,於第1接觸面131與第2接觸面132之間形成著凹面133,而獲得相同的功效。
一些情況下,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具有與拉頭10的翼板20、翼板3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接觸的平坦面119、平坦面129、平坦面139,但本發明不限於此。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的平坦面119、平坦面129、平坦面139可配置於與軸線AX正交的同一平面。在包含圖示例的一些情況下,平坦面119、平坦面129、平坦面139與拉頭10的下翼板30的下表面接觸。其他情況下,平坦面119、平坦面129、平坦面139與拉頭10的上翼板20的上表面接觸。
一些情況下,第2接觸部120具有自平坦面129突出的壁部128。壁部128可具有所述第1接觸面121及第2接觸面122中的至少一者或凹面123。一些情況下,第3接觸部130具有自平坦面139突出的壁部138。壁部138可具有所述第1接觸面131及第2接觸面132中的至少一者或凹面133。
如根據圖3及圖4可知,一些情況下,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朝向軸線AX(向關於假想圓IC的徑向內側)移動,而可與拉頭10接觸。由保持具100保持前,有時拉頭10會較之至少由保持具100保持的狀態不穩定。藉由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與拉頭10接觸,而促進由保持具100保持的拉頭10的姿勢的穩定化。一些情況下,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同時與拉頭10接觸。
第1接觸部110與拉頭10接觸時,柱部113的第1槽111中收容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及/或第1槽111的U字狀面111f與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的外周面接觸、及/或第2槽112中收容翼板30的前端部31、及/或弧狀面115與拉頭10的翼板30的前端部31的前側面31a接觸。
第2接觸部120與拉頭10接觸時,其第1接觸面121與翼板30的側面及/或凸緣部52的側面接觸、及/或其第2接觸面122與翼板30的後端面32a接觸。第3接觸部130與拉頭10接觸時,其第1接觸面131與翼板30的側面及/或凸緣部51的側面接觸、及/或其第2接觸面132與翼板30的後端面32a接觸。
圖5是表示以與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協力地夾住拉頭10的方式配置的第4接觸部140配置於拉頭10上的狀態的示意圖,亦圖示了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收容於第4接觸部140的開口部。圖6是表示第4接觸部140 使安裝於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的拉片65移動,藉此,拉頭10成為鎖定解除狀態的示意圖。另外,拉頭10為鎖定解除狀態時,不會因拉頭10的停止爪68而妨礙沿著拉鏈鏈牙83的拉頭10的移動。
作為選項,保持具100具有第4接觸部140,該第4接觸部140以與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中的至少一個或全部協力地,在沿著軸線AX的方向上夾住拉頭10的方式配置。可藉由第4接觸部140促進保持具100中的拉頭10的更穩定的保持及/或可使拉頭10成為鎖定解除狀態。
一些情況下,第4接觸部140具有收容設置於拉頭10的翼板20的拉片安裝柱64的開口部148。開口部148可以是有底或無底的開口部。第4接觸部140的前端部可形成為因其開口部148而向離開軸線AX的方向凹陷的凹狀。開口部148的具體的形狀可根據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的形狀而適當地決定。
如根據圖6可知,一些情況下,第4接觸部140使安裝於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的拉片65移動,藉此,拉頭10成為不會因拉頭10的停止爪68而妨礙沿著拉鏈鏈牙83的移動的鎖定解除狀態。該特徵對於使拉鏈鏈牙83穿過阻止拉鏈鏈牙83上的拉頭10的移動的附鎖定功能的拉頭10的情況尤其有利。
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中的任一個或全部移動的時機與第4接觸部140移動的時機可相同或不同。一些情況下,在藉由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 第3接觸部130保持拉頭10後,使第4接觸部140移動,拉頭10成為鎖定解除狀態。
本說明書中亦揭示了用於保持拉頭10的方法,該拉頭10設置著用於將經由拉頭10的後口13進入至拉頭10內的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分離的分離柱40,而且,以夾住分離柱40的方式設置著第1前口11及第2前口12。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多個接觸部110、接觸部120、接觸部130、接觸部140分別朝向軸線AX移動而與軸線AX上的拉頭10接觸。此處,接觸部110、接觸部120、接觸部130、接觸部140所包含的第1接觸部110於容許分別經由第1前口11及第2前口12的拉鏈鏈牙83的移動的形態下與軸線AX上的拉頭10的分離柱40接觸。一些情況下,進而包括下述步驟:接觸部110、接觸部120、接觸部130、接觸部140中所含的至少一個接觸部140與多個接觸部110、接觸部120、接觸部130、接觸部140中所含的其他至少一個接觸部110、120、130協力地夾住拉頭10。進而,包括下述步驟:接觸部110、接觸部120、接觸部130、接觸部140中所含的至少一個接觸部140使安裝於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的拉片65移動,藉此,拉頭10成為鎖定解除狀態,拉頭10不會因拉頭10的停止爪而妨礙沿著拉鏈鏈牙83的移動。
圖9是表示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構成為不與拉頭10的翼板30的側面及凸緣部51、凸緣部52的側面接觸的情況的示意圖。此種情況下,拉頭10亦可穩定地保持於U字狀面 111f與第2接觸面122、第2接觸面132之間。
圖10是表示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構成為不與拉頭10的凸緣部51、凸緣部52的側面接觸的情況的示意圖。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的第1接觸面121、第1接觸面131與翼板20、翼板30的側面接觸,但不與凸緣部51、凸緣部52的側面接觸。此種情況下,拉頭10亦可藉由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及第3接觸部130穩定地保持。
圖11是表示能夠與拉片65接觸的第4接觸部140的接觸面142被賦予了傾斜的情況的示意圖。一些情況下,第4接觸部140的接觸面142以相應於向鉛垂方向下方延伸而離開向鉛垂方向下方下垂的拉片65的方式被賦予形狀、及/或賦予傾斜。代替或追加地,第4接觸部140的接觸面142以選擇性地推動拉片65的軸部651的方式被賦予形狀、及/或賦予傾斜。第4接觸部140的接觸面142可以是弧狀面或階差面來代替傾斜面。此種情況下,藉由第4接觸部140的接觸面142更穩定或確實地推動拉片65的軸部651,可促進鎖定解除的穩定性或確實性。根據拉片65的形狀,而採用與圖示例不同的接觸面142的面形狀及/或傾斜的程度。
一些情況下,自拉片安裝柱64向鉛垂方向下方下垂的拉片65在藉由第4接觸部140而移動時,藉由拉片安裝柱64,更清楚的是藉由在拉片安裝柱64的兩端部間延伸的中間部645,而自鉛垂方向下方支持。而且,第4接觸部140的接觸面142以將沿著與軸線AX正交的平面延伸的拉片安裝柱64的中間部645橫 切的方式傾斜,局部地推動拉片65的軸部651。藉此,促進拉片65及/或其軸部651的穩定或確實的移動。
若基於所述教示,則只要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便可對各實施形態添加各種變更。申請專利範圍中加入的符號用於參考,不應以限定解釋申請專利範圍的目的而參照。

Claims (18)

  1. 一種保持具,是用於保持拉頭(10)的保持具(100),所述拉頭(10)設置著分離柱(40),所述分離柱(40)用於將經由所述拉頭(10)的後口(13)進入至所述拉頭(10)內的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分離,且所述拉頭(10)以夾住所述分離柱(40)的方式設置著第1前口及第2前口(11、12),所述保持具包括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構成為與朝向軸線(AX)移動而與所述軸線(AX)上的所述拉頭(10)接觸,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至少一個接觸部(110)於容許所述拉鏈鏈牙(83)分別經由所述第1前口(11)及所述第2前口(12)的移動的形態下,與所述拉頭(10)的所述分離柱(40)接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分別於與所述軸線(AX)正交的平面中以能夠朝向所述軸線(AX)的方式或離開所述軸線(AX)的方式移動。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分別於與所述軸線(AX)正交的平面中以能夠朝向所述軸線(AX)的方式或離開所述軸線(AX)的方式呈直線移動。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包括繞所述軸線(AX)等間隔配置的第1接觸部(110)、第2接觸部(120)以及第3接觸部(13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與所述分離柱(40)接觸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10)具有與所述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接觸的柱部(11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與所述分離柱(40)接觸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10)具有收容所述分離柱(40)的前端部(41)的第1槽(11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第1槽(111)具有以符合所述分離柱(40)的所述前端部(41)的輪廓的方式賦予形狀的U字狀面(111f)。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與所述分離柱(40)接觸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10)具有收容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前端部(21、31)的第2槽(112)。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與所述分離柱(40)接觸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10)具有以符合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前端部(21、31)的前側面(21a、31a)的方式賦予形狀的弧狀面(115)。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包括至少兩個接觸部(120、130),所述兩個接觸部(120、130)於容許所述結合狀態的所述拉鏈鏈牙(83)經由所述後口(13)的移動的形態下與所述拉頭(10)接觸。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至少兩個接觸部(120、130)具有以符合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側面或凸緣部(51、61)的側面的方式賦予形狀的第1接觸面(121、131)。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至少兩個接觸部(120、130)具有與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後端面(22a、32a)接觸的第2接觸面(122、132)。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包括至少兩個接觸部(110、120、130),所述至少兩個接觸部(110、120、130)具有與所述拉頭(10)的翼板(20、30)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接觸的平坦面(119、129、139),所述至少兩個接觸部(110、120、130)各自的平坦面(119、129、139)配置於與所述軸線(AX)正交的同一平面。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包括至少一個接觸部(140),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40)以與至少一個其他接觸部(110、120、130)協力地在沿著所述軸線(AX)的方向上夾住所述拉頭(10)的方式配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保持具,其中以與所述至少一個其他接觸部(110、120、130)協力地夾住所述拉頭(10)的方式而配置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40)具有收容所述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的開口部(148)。
  16. 一種拉頭的保持方法,是用於保持拉頭(10)的方法,所述拉頭(10)設置著分離柱(40),所述分離柱(40)用於將經由所述拉頭(10)的後口(13)進入至所述拉頭(10)內的結合狀態的拉鏈鏈牙(83)分離,且所述拉頭(10)以夾住所述分離柱(40)的方式設置著第1前口及第2前口(11、12),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驟: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分別朝向軸線(AX)移動而與所述軸線(AX)上的所述拉頭(10)接觸,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第1接觸部(110)於容許所述拉鏈鏈牙(83)分別經由所述第1前口(11)及所述第2前口(12)的移動的形態下,與所述軸線(AX)上的所述拉頭(10)的所述分離柱(40)接觸。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拉頭的保持方法,其進而包括下述步驟: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至少一個接觸部(140)與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其他至少一個接觸部(110、120、130)協力地夾住所述拉頭(10)。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或第17項所述的拉頭的保持方法,其進而包括下述步驟:所述多個接觸部(110、120、130、140)中所含的所述至少一個接觸部(140)使安裝於所述拉頭(10)的拉片安裝柱(64)的拉片(65)移動,藉此,所述拉頭(10)成為鎖定解除狀態,其中所述鎖定解除狀態是所述拉頭(10)不會因所述拉頭(10)的停止爪而妨礙沿著拉鏈鏈牙(83)的移動的狀態。
TW106135287A 2017-06-27 2017-10-16 用於保持拉頭的保持具及保持方法 TWI651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23639 WO2019003318A1 (ja) 2017-06-27 2017-06-27 スライダーを保持するための保持具及び保持方法
??PCT/JP2017/023639 2017-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04468A TW201904468A (zh) 2019-02-01
TWI651064B true TWI651064B (zh) 2019-02-21

Family

ID=64740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35287A TWI651064B (zh) 2017-06-27 2017-10-16 用於保持拉頭的保持具及保持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10753500B (zh)
TW (1) TWI651064B (zh)
WO (1) WO20190033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40486B (zh) * 2020-07-15 2024-04-30 Ykk株式会社 拉头的锁定解除系统及锁定解除方法
WO2023209892A1 (ja) * 2022-04-27 2023-11-02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ダー通し装置及び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3204A (en) * 1987-09-24 1989-03-29 Yoshida Kogyo Kk Inserting device for slider of slider fastener
US5113567A (en) * 1990-08-08 1992-05-19 Yoshida Kogyo K. K.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an array of sliders
TWI572298B (zh) * 2015-08-20 2017-03-01 Ykk Corp A slider holding device for a zipper assembly device
CN106880136A (zh) * 2017-04-18 2017-06-23 东莞市凯歌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穿拉链头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8057B2 (zh) * 1973-04-19 1977-07-23
NL160156C (nl) * 1973-12-28 Yoshida Kogyo Kk Werkwijze voor het monteren van een schuif op de draagbanden van een ritssluiting.
JP2926295B2 (ja) * 1993-08-24 1999-07-28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ダーの引手取付装置
JP3330435B2 (ja) * 1993-11-18 2002-09-30 ワイケイケイ株式会社 隠し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挿通装置と隠しファスナー仕上機
JP3763750B2 (ja) * 2001-04-10 2006-04-05 Ykk株式会社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仕上げ装置
JP2004215771A (ja) * 2003-01-10 2004-08-05 Ykk Corp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の仕上装置
CN105188459B (zh) * 2014-02-26 2018-05-18 Ykk株式会社 拉链组装装置
CN106723705A (zh) * 2016-12-26 2017-05-31 福建浔兴拉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两端闭合上拉头模具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3204A (en) * 1987-09-24 1989-03-29 Yoshida Kogyo Kk Inserting device for slider of slider fastener
US5113567A (en) * 1990-08-08 1992-05-19 Yoshida Kogyo K. K.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feeding an array of sliders
TWI572298B (zh) * 2015-08-20 2017-03-01 Ykk Corp A slider holding device for a zipper assembly device
CN106880136A (zh) * 2017-04-18 2017-06-23 东莞市凯歌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穿拉链头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03318A1 (ja) 2019-01-03
CN110753500A (zh) 2020-02-04
TW201904468A (zh) 2019-02-01
CN110753500B (zh) 2022-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302970A1 (en) Support base for a child safety seat
TWI651064B (zh) 用於保持拉頭的保持具及保持方法
US8813319B2 (en) Slide fastener with separable bottom end stop
TW201714768A (zh) 兒童安全座椅
KR20130124580A (ko) 개방 분리 끼움 삽입구가 구비된 슬라이드 파스너
CN107495546B (zh) 旋转机构、拉链用的能分离的止动件和拉链
JP2006296732A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上止
EP1997671A2 (en) Seat belt clamp apparatus for use with child seat and child seat
JP6755710B2 (ja) 固定具
US20170280834A1 (en) Slider Cover for Slide Fastener
JP5326294B2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
CN211354108U (zh) 扣具
TWI583322B (zh) Zipper with slider
JP5647728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KR200490210Y1 (ko) 지퍼헤드 어셈블리 구조 및 그의 탄성 부재
US20170120783A1 (en) Belt-guide clip for a child seat
TWI678983B (zh) 拉鏈
US11419393B2 (en) Slider for concealed slide fastener
TWI630882B (zh) Zipper slider
CN103260963B (zh)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EP2236351B1 (en) Harness fastener system for an infant carrier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CN210445910U (zh) 包含活动尾止的拉链
TWI655916B (zh) zipper
JP6365945B2 (ja) 留め具、バンド、および時計
WO2018207922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止具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