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9484B - 送風機及換氣系統 - Google Patents

送風機及換氣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9484B
TWI649484B TW104141912A TW104141912A TWI649484B TW I649484 B TWI649484 B TW I649484B TW 104141912 A TW104141912 A TW 104141912A TW 104141912 A TW104141912 A TW 104141912A TW I649484 B TWI649484 B TW I6494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flow
blower
air flow
manhole
generating mea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419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1787A (zh
Inventor
岩佐行利
荻原廣
大舘高明
中村光
寺井良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都下水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惠比壽馬林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意必思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都下水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惠比壽馬林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意必思貿易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都下水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417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17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9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94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08Ventilation of sew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00Ventilation of mines or tunnels;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ng curren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00Ventilation of mines or tunnels; Distribution of ventilating currents
    • E21F1/08Ventilation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air ducts, e.g. 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venti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作業人員的出入或物件的搬出搬入容易的設置於人孔開口部之送風機。並提供一種使用該送風機之管渠內的換氣系統。本發明的送風機(140)具有框體(143)和配置於前述框體之單一或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144),以從前述氣流產生手段產生之氣流沿著虛擬軸(147)流動之方式調整前述氣流的方向,前述虛擬軸貫穿將前述框體作為周邊之虛擬面(146),且前述氣流捲入前述虛擬軸周邊的空氣而流動,從而產生超過前述氣流總流量的2倍之風量。

Description

送風機及換氣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送風機及換氣系統。尤其係有關一種適合應用於在地下或地上設置之管渠、管路、隧道等構造物內部的換気之送風機及換氣系統。
在下水道等管渠或管路(以下簡稱為“管渠”。)中,在進行維護檢修等人工作業時,通常作業人員通過人孔(檢修孔)進入到管渠內。管渠內有可能成為缺氧狀態,並且,有可能產生硫化氫等有毒氣體,因此需要實现管渠內之作業人員的安全管理。
非專利文獻1係有關下水道管渠內的作業安全之報告書,記載有基於事故事例分析之建議及具體的安全事項。尤其,在非專利文獻1的27頁中,作為管渠內的換気方法記載有“考慮外部氣體的風向而設置風扇,從一方送氣,從另一方向外部排気,藉此進行管渠內的換気。此時管渠內的風速設為0.8m/秒以上”,圖示清掃作業的圖像,藉由照片例示出風扇及導管的一 例。依該清掃作業的圖像,將導管插入到送氣側及排気側的兩側的人孔中,並藉由連接於各導管的地表側之風扇而實施送氣及排気。
在以確保隧道等交通路線為目的對構造物內部進行換気時採用了如下方法,例如在構造物的頂棚部設置風扇,使構造物內部產生氣流,並藉由來自出入口的吸排気對構造物內部進行換気。
另外,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人孔用吸排気裝置,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地下構造物用換気裝置。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0-10496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3-328378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1:下水道管渠內作業安全管理委員會,“有關下水道管渠內作業的安全管理之中間報告”,平成14年4月(http://jascoma.com/siryou/k_200804_cyukanhoukoku.pdf)
若按非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清掃作業的圖像”將風扇及導管應用於人孔並實施送氣及排気,則能夠實現作業人員的安全,並且為了確保作業安全而需要進行前述作業。另一方面,插入於人孔之導管堵塞人孔開口部, 在將導管插入到人孔中之狀態下,作業人員的出入或組件的搬入及搬出不方便。並且,在人孔開口部與導管之間無法確保用於人出入或物件搬出搬入的空間之情況下,需要將導管從人孔拔出,產生必須暫時停止送氣或排気的情況,在安全管理上不為佳。另外,在管渠內的作業中發生產生有毒氣體等緊急情況之情況下,需要使作業人員迅速從管渠退避。
並且,若在用於確保隧道等交通路線的構造物的換気中採用在頂棚部等設置風扇之方式,則需要用於設置風扇的空間,構造物的截面積超過交通路線所需之截面積,有可能用於建設構造物的費用提高。而且,在用於確保交通路線的構造物亦即隧道中,不允許隧道出入口的交通阻斷,因此需要在出入口不阻斷交通的換気手段。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作業人員的出入或物件的搬出搬入等容易的、適合設置於人孔開口部之送風機。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不阻斷隧道等構造物的交通便可設置於出入口之送風機。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用該送風機之管渠內部或隧道等構造物內部的換氣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第1態樣提供一種送風機,其具有框體和配置於前述框體之單一或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以從前述氣流產生手段產生之氣流沿著虛擬軸流動之方式調整前述氣流的方向,前述虛擬軸貫穿 將前述框體作為周邊之虛擬面,並且前述氣流捲入前述虛擬軸周邊的空氣而流動,從而產生超過前述氣流總流量的2倍之風量。
前述虛擬軸在前述虛擬面的中心点可以與前述虛擬面垂直地相交。亦可在前述框體上配置複數個前述氣流產生手段,該情況下,亦可以前述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所產生之氣流分別朝向前述虛擬軸上的一点流動之方式調整各氣流的方向。前述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亦可配置於將前述虛擬面與前述虛擬軸的交點作為中心之對稱的位置。亦可具有將前述氣流產生手段設置於前述框體之設置工具,該情況下,前述設置工具可以具有調節相對於前述虛擬面之前述氣流產生手段的角度之角度調節機構。相對於前述虛擬面之前述氣流的入射角為16度以上且24度以下為較佳。前述氣流產生手段可以具有前述氣流的產生源和射出前述氣流之射出噴嘴,該情況下,前述射出噴嘴可以具有對從前述產生源送出之氣流進行收斂之錐部和位於前述錐部的前端側之筒部。前述射出噴嘴可以具有調節前述氣流的方向之方向調節機構。前述框體還可以具有固定於人孔開口部之固定夾具。還可以具有堵塞人孔開口部的周邊與前述框體之間的間隙之閉塞構件。在設置於人孔開口部之狀態下,還可以具有作為向人孔內的下部下垂之柔性構件的、將空氣流的方向從垂直方向變換為水平方向之空氣流反射構件。還可以具有對流入到前述氣流產生手段之空氣供給選自芳香劑、水及蒸汽之一種以上的添加物之添加物供給手段。
在本發明的第2態樣中,提供一種換氣系統,其使用前述送風機,在 管渠、管路或通路的入口或出口,或者連接於管渠或管路之人孔中,在至少一個入口、出口或人孔設置有前述送風機。
在設置有前述送風機之入口、出口或人孔的底部,可以具有將空氣流的方向從垂直方向變換為水平方向,或者從水平方向變換為垂直方向之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作為前述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能夠舉出反射前述空氣流而變換方向之空氣流反射板。或者作為前述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能夠例示具備產生與來自前述送風機的空氣流不同之第2空氣流之第2氣流產生手段,使前述第2空氣流從與來自前述送風機的空氣流不同之方向合流,並變換前述空氣流的方向者。亦可在與設置有前述送風機之入口、出口或人孔不同之其他入口、出口或人孔中的至少一個設置有排気裝置。該情況下,在比設置有前述送風機之入口、出口或人孔更靠近下游側之最初的入口、出口或人孔設置前述排気裝置為較佳。亦可在設置有前述排気裝置之入口、出口或人孔的底部具有將空氣流的方向從垂直方向變換為水平方向,或者從水平方向變換為垂直方向之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
另外,上述發明的概要並非為列舉本發明的全部必要特徵者。並且,重新組合這些特徵組亦可成為發明。
以下,藉由發明的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說明,但以下實施形態並不限定申請專利範圍之發明。並且,在實施形態中進行說明之全部特徵組合 未必係發明的解決方法必要者。
第1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一例之剖面圖。換氣系統100對埋設於地表102下之管渠110進行換気。管渠110為被劃分為底部114及壁面112之地下空間,並具有例如馬蹄形的剖面。在管渠110與地表102之間設置有人孔116及人孔118,作業人員能夠通過人孔116或人孔118而進入到管渠110內。在本實施形態中對人孔116及人孔118之間的管渠110進行換気之情況進行說明。人孔116在送氣側,人孔118在排気側。在此,對人孔116及人孔118相鄰之情況進行說明,但是人孔116及人孔118不需要相鄰。為了將人孔116及人孔118之間的管渠區域從其他管渠區域進行阻斷,亦可在管渠110內設置阻斷帷幕120。藉由阻斷帷幕而能夠有效地進行換気。
在送氣側的人孔116的開口部設置有送風機140,在排気側的人孔118設置有排気裝置170。排気裝置170為習知之風扇式排気裝置,連接於排気裝置170之導管172插入於人孔118中。另外,送風機140可以設置於複數個人孔中,排気裝置170亦可設置於複數個人孔中。並且,人孔118為位於人孔116的下游側之最初人孔為較佳。在上游側配置送風機140,並在下游側配置排気裝置170,藉此能夠沿污水的流動進行送氣。並且,藉由在相鄰之人孔之間配置送風機140及排気裝置170,能夠縮短送排気之間的距離,並能夠有效地進行換気。
第2圖係表示設置於人孔開口部116b之送風機140的一例之剖面圖,第3圖係俯視圖。116a係人孔內壁,作業人員能夠藉由未圖示之升降工具出入人孔116。
送風機140具有框體143和氣流產生手段144,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144沿框體143配置。
框體143例如由金屬等形成,例如具有環狀形狀。框體143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作為框體143的外形能夠例示與人孔開口部116b的形狀匹配之環狀或圓弧狀的外形,但並不限定於此。框體143亦可係具有三角形、正方形、六邊形等角形、楕圓形、馬蹄形等形狀者。
氣流產生手段144在圖中箭頭的方向上產生氣流145。作為氣流產生手段144能夠例示具備電動風扇之鼓風機。或者,作為氣流產生手段144能夠例示DC風扇。氣流產生手段144並不限於電動風扇、DC風扇,只要係產生氣流者則並無特別限定。
第4圖係表示氣流產生手段144的一例之示意圖。氣流產生手段144具有例如氣流的產生源和射出氣流之射出噴嘴。作為氣流的產生源能夠例示DC風扇144a,氣流從DC風扇144a的送出口144b送出。射出噴嘴具有對從送出口144b送出之氣流進行收斂之錐部144c和位於錐部144c的前端側之筒部144d。由於具有筒部144d,因此能夠維持氣流的風速且能夠抑 制氣流的紊亂。
以氣流產生手段144所產生之氣流145沿著虛擬軸147流動之方式調整氣流145的方向,前述虛擬軸147貫穿將框體143設為周邊之虛擬面146。在第2圖及第3圖所示之送風機140的情況下,虛擬軸147為相對於虛擬面146垂直地貫穿將框體143作為周邊之虛擬面146的中心之中心線。以氣流145沿著虛擬軸147流動之方式調整氣流145的方向,籍此氣流145捲入虛擬軸147周邊的空氣而流動,並能夠產生超過氣流145的總流量的2倍之風量。
氣流產生手段144藉由設置工具148而設置於框體143。設置工具148亦可具有調節相對於框體143的圓盤面(將框體143作為周邊之虛擬面146)之氣流產生手段144的角度之角度調節機構。藉由角度調節機構調整氣流產生手段144的設置角度,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144分別能夠朝向豎立於框體143的圓盤面中心之法線(虛擬軸147)上的一点進行配置。另外,氣流產生手段144可以具有射出氣流之射出噴嘴,亦可使該射出噴嘴調節氣流145的方向。
設置工具148可以具有夾持框體143之夾持部。該情況下,藉由夾持部可使氣流產生手段144從框體143裝卸自如,並且可調節氣流產生手段144的角度。並且,在設置工具148具有夾持部之情況下,藉由夾持部,氣流產生手段144從框體143裝卸自如,因此準備好複數個與各種開口直徑 的人孔對應之各種口徑的框體143,選擇適合於人孔的開口直徑之框體143,並藉由夾持部將氣流產生手段144安裝於所選択之框體143,能夠簡便地對應於多種口徑的人孔。
另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氣流產生手段144的數量為4個,4個氣流產生手段144沿框體143以等間隔配置。氣流產生手段144的數量並不限於4個,只要為複數個則可以係任意個。然而,若考慮送氣的效率,則氣流產生手段144的數量為3個以上為較佳。數量越多,送氣的效率越好,但過多亦會導致成本的增加。籍此,在送氣效率與成本平衡之狀態下決定氣流產生手段144的數量為較佳。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144配置於將虛擬面146與虛擬軸147的交點作為中心之對稱的位置為較佳。
框體143可以由複數個構件構成。該情況下,框體143在搬運時能夠分離為複數個構件。並且,框體143能夠以複數個構件彼此重疊之方式折疊。還可以具有將框體143固定於人孔開口部116b之固定夾具。藉由將送風機140固定於人孔開口部而能夠提高安全性。
(實施例1)
表1表示在內徑為600mm、長度為2m的管的一端設置送風機140,並測定該管的另一端的風量之實驗結果。
[表1]
實驗例1~6為應用送風機140之情況,比較例1為應用現有習知技術的風扇及導管之情況。在實驗例1~6中,氣流產生手段144為電動鼓風機,吐出口徑為24mm。在實驗例1~6中,使吐出口的數量亦即電動鼓風機的數量在2~4中變動,並使對電動鼓風機的供給電力(總量)在650W~1820W的範圍內變動。電動鼓風機的吐出口中之風量的總和(吐出風量)為送風機140中氣流145的總量,如表1所示。另一方面,如表1所示,管的另一端(出口)的風量(管出口風量)在實驗例1~6中比吐出風量(氣流145的總量)多2倍以上,增倍率(=管出口風量/吐出風量)在13.8至27.9的範圍內,為較大。這係,氣流145被調整為沿虛擬軸流動,籍此捲入虛擬軸周圍的空氣而流動,其結果,送出比氣流145的總量多的空氣之效果。另一方面,在比較例中,增倍率為1.6,未發現如本發明的效果。
(實施例2)
使氣流產生手段144具備之噴嘴的長度在100mm~300mm的範圍內變動,並使噴嘴的口徑(直徑)在30mm~50mm的範圍內變動。其結果,在噴嘴長度為100mm、噴嘴口徑為40mm時獲得最大的吐出風速27m/s。然而,在噴嘴長度為100mm、噴嘴口徑為40mm的條件下,噴嘴的吐出口中氣流的紊亂較大。於是,製作出圓錐部的長度為100mm、圓筒部的長度為50mm的、在圓錐前端追加圓筒之形狀的噴嘴。該噴嘴中維持吐出口中之風速為最大風速之27m/s,且未觀測到氣流的紊亂。
(實施例3)
表2表示在內徑為600mm、長度為2m的管的一端,藉由改變角度而設置兩個氣流產生手段144,並測定該管的另一端的平均風速及風量之實驗結果。
在實驗例8(焦点位置為0.70m)至實驗例11(焦点位置為1.00m)的範圍內得到良好的風量。該焦点位置的範圍相當於從噴嘴吐出之氣流相對 於管剖面之入射角為16.7度至23.2度的範圍。亦即,可知藉由將噴嘴相對於管剖面之角度設為16度至24度的範圍而可以得到良好的管出口風量。
(實施例4)
表3表示改變實施例2的氣流產生手段144的數量(噴嘴數量)及配置和氣流產生源的輸出(吐出風速)而測定出管的另一端的平均風速及風量之實驗結果。在表3中,噴嘴配置表示氣流產生手段144的框體143中之位置,在實施例15、17、19中,分別相對於虛擬軸147以3次對稱、4次對稱、6次對稱配置有氣流產生手段144。與此相對,在實驗例16、18、20中示出分別與實施例15、17、19相比軸對稱性下降之實驗例。各氣流產生手段144所成角度(僅銳角)在實驗例16中為30度,在實驗例18中為40度,在實驗例20中為40度及50度。實驗例21及23的噴嘴配置分別與實驗例18及20相同,實驗例22的各氣流產生手段144所成角度(僅銳角)為73度。
由實驗例15與實驗例16、實驗例17與實驗例18的比較可知,噴嘴配置係相對於中心軸對稱者可獲得良好的管出口風量。並且,可知氣流產生手段144的數量(噴嘴數量)越多,且氣流產生源的輸出(吐出風速)越大,可獲得良好的管出口風量。在實驗例23中,可獲得實際上充分之管出口風量(87.44m3/min)。另外,若比較實驗例21與實驗例22,則可以說在噴嘴配置的對稱性方面實驗例21比實驗例22高,但若考慮作業人員用手抓住框體143升降之情況,則如實驗例22的噴嘴配置在抓住框體143時無障礙地,為較佳的情況。該情況下,比起優先考慮噴嘴配置的對稱性,可以優先考慮作業人員升降的容易度而採用實驗例22的噴嘴配置。
如上所述,依本發明的換氣系統100能夠獲得超過習知之風量。而且,本換氣系統100的送風機140不同於習知之風扇型,並不需要柔性導管。因此能夠實現送風機的小型化。並且,在本發明的送風機140中,由於不會像習知那樣堵塞人孔開口部,因此作業人員的出入和物件的搬出搬入變得容易,並且,在搬出搬入時無需使送風機140的動作停止。另外,能夠確保緊急時的逃脫路徑,可以進一步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性。
以上,利用實施形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的技術範圍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所記載的範圍。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顯而易見的係可對上述實施形態施加各種變更或改善。由申請專利範圍的記載明確可知施加該種變更或改善之形態亦可包含於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
例如,第5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另一例之剖面圖。第5圖所示之換氣系統200在設置有送風機140之人孔116以及設置有排気裝置170之人孔118中之任一個或兩者的底部設置將空氣流的方向從垂直方向變換為水平方向或者從水平方向變換為垂直方向之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作為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能夠例示空氣流反射板202。藉由該種空氣流反射板202而調整空氣的流動,並減少在變更空氣的流動方向時產生之空氣流的能量損失,實現更順暢之流動,其結果,能夠增加管渠110內的流速和風量。
另外,作為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可以使用如第6圖所示之第2氣流產生手段204。作為第2氣流產生手段204能夠例示通常的風扇式送風機。第2氣流產生手段204產生與來自送風機140的空氣流不同之第2空氣流206,並使第2空氣流206從不同於來自送風機的空氣流之方向合流,並變換空氣流的方向。如第7圖所示,亦可使用與氣流產生手段144相同者來代替第2氣流產生手段204。
並且,第8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又一例之剖面圖。在第8圖所示之換氣系統300中,不僅在送氣側的人孔116設置本發明的送風機140,而且在排気側的人孔118亦設置與本發明的送風機140相同的送風機340。依據換氣系統300,由於在排気側的人孔118亦設置本發明的送風機340,因此提高排気性能、作業人員的出入及物件的搬出搬入變得進一步容 易,確保複數個緊急時的逃脫路徑,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
另外,第9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又一例之剖面圖。在第9圖所示之換氣系統400中,在管渠110內具備增壓器402。在增壓器402內具備與送風機140、340相同的送風機。增壓器402在促進管渠110內的流動之方向上生成空氣流。依換氣系統400,藉由增壓器402而能夠增強管渠110內的空氣流,並能夠進一步提高作業人員的安全。另外,在換氣系統400中,亦可如換氣系統300那樣,在排気側的人孔118設置送風機340來代替排気裝置170及導管172。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送風機140示出氣流產生手段144沿著框體143非連續配置之例子,但氣流產生手段144的開口亦可沿著框體連續或者連續地配置。例如,可以採用具有狹縫狀開口之氣流產生手段144,並對與狹縫狀開口相連之流路供給空氣,使該空氣向將框體作為周邊之圓盤面的法線方向噴出,以該空氣捲入周邊的空氣而流動之方式,在前述圓盤面的法線方向上生成空氣流。該情況下的狹縫狀噴嘴可以係在框體的整個區域連續形成開口者,亦可係具有適當長度的開口之狹縫狀噴嘴的開口連續地沿框體配置者。
在上述實施形態中示出應用適合於人孔開口部116b的直徑之框體143之例子,但亦可以如第10圖所示,相對於更大開口的人孔116,應用閉塞構件502和小於人孔開口部116b的口徑之直徑的框體143。閉塞構件502 係堵塞人孔開口部116b的周邊與框體143之間的間隙者,能夠使框體143適合於較大口徑的人孔開口部116b。
並且,如第11圖所示,送風機140亦可以具有空氣流反射構件602。空氣流反射構件602例如為尼龍等柔性構件,並將空氣流的方向從垂直方向變換為水平方向。空氣流反射構件602在設置於人孔開口部116b之狀態下,例如藉由繩材604向人孔116內的下部下垂。空氣流反射構件602及繩材604藉由折疊而能夠緊湊地收納,並僅藉由設置於人孔開口部116b且下垂便能夠展開,因此方便。
並且,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還可以具有對流入到氣流產生手段144之空氣供給選自芳香劑、水及蒸汽之一種以上的添加物之添加物供給手段。作為添加物供給手段,亦可在空氣的流入口等僅放置芳香劑、水、蒸汽產生手段。藉由供給芳香劑而能夠向在管渠110的內部作業中的作業人員告知空氣被正常地供給。並且,藉由供給水、蒸汽而能夠防止在管渠110的內部作業中的作業人員乾燥。
並且,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對於將送風機及換氣系統主要應用於人孔及地下管渠之例子進行了說明,當然亦可應用於構築在地上之管渠、管路中,而並非一定係地下的管渠。並且,上述送風機及換氣系統當然能夠應用於不容許隧道等出入口的交通阻斷之構造物。在將本發明的送風機及換氣系統應用於隧道時,無需在頂棚部等另行設置換気用送風機,可將隧道 構造物構築得較小,並可將工事費用等控制為較低。
100‧‧‧換氣系統
102‧‧‧地表
110‧‧‧管渠
112‧‧‧壁面
114‧‧‧底部
116‧‧‧人孔
116a‧‧‧人孔內壁
116b‧‧‧人孔開口部
118‧‧‧人孔
120‧‧‧阻斷帷幕
140‧‧‧送風機
143‧‧‧框體
144‧‧‧氣流產生手段
144a‧‧‧DC風扇
144b‧‧‧送出口
144c‧‧‧錐部
144d‧‧‧筒部
145‧‧‧氣流
146‧‧‧虛擬面
147‧‧‧虛擬軸
148‧‧‧設置工具
170‧‧‧排気裝置
172‧‧‧導管
200‧‧‧換氣系統
202‧‧‧空氣流反射板
204‧‧‧第2氣流產生手段
206‧‧‧第2空氣流
300‧‧‧換氣系統
340‧‧‧送風機
400‧‧‧換氣系統
402‧‧‧增壓器
502‧‧‧閉塞構件
602‧‧‧空氣流反射構件
604‧‧‧繩材
第1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一例之剖面圖。
第2圖係表示配置於人孔開口部之送風機140的一例之剖面圖。
第3圖係表示配置於人孔開口部之送風機140的一例之俯視圖。
第4圖係表示氣流產生手段的一例之示意圖。
第5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另一例之剖面圖。
第6圖係表示換氣系統200中之變更例之剖面圖。
第7圖係表示換氣系統200中之一變更例之剖面圖。
第8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又一例之剖面圖。
第9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又一例之剖面圖。
第10圖係表示配置於人孔開口部之送風機140的另一例之剖面圖。
第11圖係表示下水道管渠的換氣系統的又一例之剖面圖。

Claims (18)

  1. 一種送風機,其特徵為:具有框體和配置於前述框體之單一或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前述氣流產生手段具有前述氣流的產生源和射出前述氣流之射出噴嘴,前述射出噴嘴具有對從前述產生源送出之氣流進行收斂之錐部和位於前述錐部的前端側之筒部,以從前述氣流產生手段產生之氣流沿著虛擬軸流動之方式調整前述氣流的方向,前述虛擬軸貫穿將前述框體作為周邊之虛擬面,前述氣流捲入前述虛擬軸周邊的空氣而流動,從而產生超過前述氣流總流量的2倍之風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送風機,其中,前述虛擬軸在前述虛擬面的中心点與前述虛擬面垂直地相交。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送風機,其中,在前述框體上配置有複數個前述氣流產生手段,以前述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所產生之氣流分別朝向前述虛擬軸上的一点流動之方式調整各氣流的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送風機,其中,前述複數個氣流產生手段配置於將前述虛擬面與前述虛擬軸的交點作為中心之對稱的位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送風機,其中,具有將前述氣流產生手段設置於前述框體之設置工具,前述設置工具具有調節相對於前述虛擬面之前述氣流產生手段的角度之角度調節機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送風機,其中,相對於前述虛擬面之前述氣流的入射角為16度以上且24度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送風機,其中,前述射出噴嘴具有調節前述氣流的方向之方向調節機構。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送風機,其中,前述框體還具有固定於人孔開口部之固定夾具。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送風機,其中,還具有堵塞人孔開口部的周邊與前述框體之間的間隙之閉塞構件。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送風機,其中,在設置於人孔開口部之狀態下,還具有作為向人孔內的下部下垂之柔性構件的、將空氣流的方向從垂直方向變換為水平方向之空氣流反射構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送風機,其中,還具有對流入到前述氣流產生手段之空氣供給選自芳香劑、水及蒸汽之一種以上的添加物之添加物供給手段。
  12. 一種換氣系統,其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1中任一項之送風機,其中,在管渠、管路或通路的入口或出口,或者連接於管渠或管路之人孔中,至少在一個入口、出口或人孔設置有前述送風機。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換氣系統,其中,在設置有前述送風機之入口、出口或人孔的底部,具有將空氣流的方向從垂直方向變換為水平方向,或者從水平方向變換為垂直方向之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換氣系統,其中,前述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為反射前述空氣流而變換方向之空氣流反射板。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換氣系統,其中,前述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具備產生與來自前述送風機的空氣流不同之第2空氣流之第2氣流產生手段,使前述第2空氣流從與來自前述送風機的空氣流不同之方向合流,並變換前述空氣流的方向。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換氣系統,其中,在與設置有前述送風機之入口、出口或人孔不同之其他入口、出口或人孔中的至少一個設置有排気裝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換氣系統,其中,在比設置有前述送風機之入口、出口或人孔更靠近下游側之最初入口、出口或人孔設置有前述排気裝置。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換氣系統,其中,在設置有前述排気裝置之入口、出口或人孔的底部,具有將空氣流的方向從垂直方向變換為水平方向,或者從水平方向變換為垂直方向之空氣流方向變換手段。
TW104141912A 2014-12-13 2015-12-14 送風機及換氣系統 TWI6494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52550 2014-12-13
JP2014252550A JP6571931B2 (ja) 2014-12-13 2014-12-13 送風機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1787A TW201641787A (zh) 2016-12-01
TWI649484B true TWI649484B (zh) 2019-02-01

Family

ID=56107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41912A TWI649484B (zh) 2014-12-13 2015-12-14 送風機及換氣系統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2) US20180087261A1 (zh)
EP (1) EP3235964A4 (zh)
JP (1) JP6571931B2 (zh)
KR (1) KR102434585B1 (zh)
TW (1) TWI649484B (zh)
WO (1) WO20160932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31129A (ja) * 2016-08-22 2018-03-01 住友金属鉱山株式会社 坑内空調支援システム
CN107023065A (zh) * 2017-05-02 2017-08-08 陆彬燕 一种市政管道用新型通风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9584B (zh) * 1995-09-25 1997-07-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TWM485966U (zh) * 2014-01-16 2014-09-11 Jinwefon Electric Co Ltd 風扇結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48313B2 (zh) * 1972-06-30 1977-12-08
JPS55137821U (zh) * 1979-03-22 1980-10-01
JPS5939600B2 (ja) * 1979-04-05 1984-09-25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洞道の換気方法
JP2731145B2 (ja) * 1987-02-07 1998-03-25 西村電機株式会社 吸引装置
JPH0419400A (ja) * 1990-05-11 1992-01-23 Hisamoto Suzuki 送風装置
JP3013686B2 (ja) * 1993-02-17 2000-02-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H0894139A (ja) * 1994-09-21 1996-04-12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誘引換気装置
JP2000104966A (ja) 1998-09-29 2000-04-11 Yoshida Komuten:Kk マンホール用給排気装置
JP2003328378A (ja) 2002-05-14 2003-11-19 Kantool Giken Kk 地下構造物用換気装置
JP5829282B2 (ja) * 2011-10-13 2015-12-09 東京都下水道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送風機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JP6208446B2 (ja) * 2013-03-27 2017-10-04 東京都下水道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送風機支持体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09584B (zh) * 1995-09-25 1997-07-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TWM485966U (zh) * 2014-01-16 2014-09-11 Jinwefon Electric Co Ltd 風扇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071405A1 (en) 2021-03-11
JP2016113798A (ja) 2016-06-23
TW201641787A (zh) 2016-12-01
JP6571931B2 (ja) 2019-09-04
WO2016093234A1 (ja) 2016-06-16
KR102434585B1 (ko) 2022-08-19
KR20180015108A (ko) 2018-02-12
EP3235964A1 (en) 2017-10-25
US20180087261A1 (en) 2018-03-29
EP3235964A4 (en) 2018-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29282B2 (ja) 送風機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JP2013050113A5 (zh)
US8974272B2 (en) Aspirating induction nozzle
TWI649484B (zh) 送風機及換氣系統
CL2019002424A1 (es) Sistema y método para ventilación por conducto.
FR3034461A1 (fr) Conduit de veine de decharge d'une turbomachine comprenant une grille vbv a calage variable
JP6401067B2 (ja) トンネル換気方法とトンネル換気システム
JP6208446B2 (ja) 送風機支持体および換気システム
US20130298539A1 (en) Exhaust gas treatment device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CN105019982B (zh) 消除由至少一个风轮机构件的空气冷却生成的噪声的设备
JP2006022549A (ja) トンネル内空気浄化装置
CN108458850A (zh) 一种用于风蚀设备测试的小型风洞
KR101526791B1 (ko) 다수의 원통을 갖는 제트 후드
EP4279832A3 (e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KR101456681B1 (ko) 터널 환기용 제트 팬 연결 장치
CN106076021A (zh) 大型气流管道系统中的气流分布装置
KR101086118B1 (ko) 급기덕트를 급기 및 배연 겸용으로 사용하는 횡류식 터널 환기방법
CN205348691U (zh) 一种共用烟道的排气加速装置
KR101777998B1 (ko) 에어나이프를 이용한 연기확산 방지설비
KR102299940B1 (ko) 덕트 조립체
KR20160004323U (ko) 날개 없는 팬을 이용한 가연성 가스 흡입 장치
CN205825073U (zh) 一种轧机排烟系统
JP2017002507A (ja) 送気装置
JP2012159280A (ja) 換気装置
KR20150002315U (ko) 비상 발전기용 라디에이터의 에어 배기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