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2382B - Nozzle fixing unit - Google Patents

Nozzle fixing unit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2382B
TWI642382B TW106144410A TW106144410A TWI642382B TW I642382 B TWI642382 B TW I642382B TW 106144410 A TW106144410 A TW 106144410A TW 106144410 A TW106144410 A TW 106144410A TW I642382 B TWI642382 B TW I64238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unit
nozzle
joint portion
wall
nozzle fix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44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7198A (zh
Inventor
王丘沛
Original Assignee
群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1444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42382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2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238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71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7198A/zh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噴頭固定單元,包含:一第一閥件,具有一第一座部形成一第一管體並下方具有一第一擋止環,一第一閥片位於該第一擋止環上方,一第二閥件,具有一第二座部形成一第一圍壁並下方具有一第二擋止環,該第一閥件可活動地容置在該第一圍壁內,一第二閥片位於該第二擋止環上方,及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三座部設有一殼部,該第二閥件容置在該殼部的一容置空間中,並該第一管體係穿設於該殼部的一第一開口;透過本發明的設計,可達到控制汲取流體量及流體與單向閥長時間接觸而不易變質的功效者。

Description

噴頭固定單元
本發明係一種噴頭固定單元,尤其有關於可控制汲取流體量及流體與單向閥長時間接觸而不易變質的噴頭固定單元。
按,習知所使用的洗滌、清潔、保養或化妝等各式容器瓶,通常具有一可軸向按壓的噴頭,作為汲取容器瓶內的流體之用。 然而,習知的噴頭無法控制按壓力道來汲取需要的流體量,造成使用者在按壓時汲取的流體量過多或過少,使用上相當不便利。此外,習知的噴頭中係使用鋼珠作為單向閥,鋼珠與容器瓶內的流體長時間接觸後,鋼珠容易鏽蝕且容器瓶內的流體也會有變質的問題,如將鋼珠置換為不鏽鋼珠,則造成成本的上升。 是以,要如何解決上述習用之問題與缺失,即為本案之發明人與從事此行業之相關廠商所亟欲研究改善之方向所在者。
爰此,為有效解決上述之問題,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可控制汲取流體量的一種噴頭固定單元。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流體與單向閥長時間接觸而不易變質的一種噴頭固定單元。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噴頭固定單元,包含:一第一閥件,具有一第一座部,所述第一座部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管體,所述第一座部下方具有一第一擋止環,該第一擋止環朝上方延伸形成一第一結合壁,該第一擋止環具有一第一通孔,該第一擋止環向該第一通孔延伸形成複數第一肋部;一第一閥片,位於該第一通孔及該等第一肋部上方;一第二閥件,具有一第二座部,所述第二座部周緣軸向延伸形成一第一圍壁,所述第一閥件呈可軸向活動地容置在該第二閥件的第一圍壁內,該第二座部下方具有一第二擋止環,該第二擋止環朝上方延伸形成一第二結合壁,該第二擋止環具有一第二通孔,該第二擋止環向該第二通孔延伸形成複數第二肋部;一第二閥片,位於該第二通孔及該等第二肋部上方;及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三座部,該第三座部外緣軸向延伸一第三圍壁,該第三座部中央處延伸設有一殼部,所述殼部由一第二圍壁及一頂壁所組成並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該第二閥件容置在該容置空間中,該頂壁具有一凸出部並該凸出部具有一第一開口,該第一管體係穿設於該第一開口。 藉由本發明此設計,可達到控制汲取流體量及流體與單向閥長時間接觸而不易變質的功效。
本發明之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所附圖式之較佳實施例予以說明。 請參閱第1、2及3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立體分解圖及立體局部剖面圖,如圖所示,本發明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係包含一第一閥件100及一第二閥件200及一固定件300。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閥件100具有一第一管體101、一第一座部103及一第一凸緣107,所述第一座部103向上延伸形成該第一管體101,並該第一座部103相反該第一管體101方向開設一第二開口109,並該第一座部103還具有一凹部105,該凹部105係從該第一座部103外周向該第一座部103中央凹設,該第一管體101內緣具有一第一通道111,該第一凸緣107朝該第二開口109延伸形成,所述第一座部103下方具有一第一擋止環113,該第一擋止環113介於該第一通道111及該第二開口109之間。 並所述第一擋止環113朝上方延伸形成一第一結合壁115,該第一擋止環113具有一第一通孔119,該第一通孔119用以連通該第一通道111及該第二開口109,該第一擋止環113向該第一通孔119中心徑向延伸形成複數第一肋部121。 一第一閥片117位於該第一通孔119及該等第一肋部121上方,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擋止環113係設置於該第二開口109位置處,並該第一結合壁115結合於該第一凸緣107。 並該第一座部103具有一第一心軸123,該第一閥片117具有一第一套筒125套設該第一心軸123外部,該第一心軸123一端向外徑向延伸形成複數第三肋部127,並該等第三肋部127係連接於該第一管體101內壁。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結合壁115具有一第一結合部129係表示為一凸環,所述第一凸緣107具有一第二結合部131係表示為一凹環,並該第一結合壁115的第一結合部129係以卡固方式將該凸環結合該第一凸緣107的第二結合部131的該凹環,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結合部129與該第二結合部131係以螺鎖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所述第二閥件200具有一第二座部202、一第一圍壁204及一第二凸緣208,所述第二座部202周緣軸向延伸形成該第一圍壁204,該第一閥件100呈可軸向活動地容置在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一圍壁204內,該第二座部202朝下開設一第三開口210,該第二凸緣208朝該第三開口210延伸形成,該第二座部202下方位置處具有一第二擋止環212,該第二擋止環212介於該第二座部202及該第三開口210之間。 並所述第二擋止環212朝上方延伸形成一第二結合壁214,該第二擋止環212具有一第二通孔218,該第二通孔218用以連通該第一圍壁204及該第三開口210,該第二擋止環212向該第二通孔218中心徑向延伸形成複數第二肋部220。 一第二閥片216位於該第二通孔218及該等第二肋部220上方,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擋止環212係設置於該第三開口210位置處,並該第二結合壁214結合於該第二凸緣208。 並該第二座部202具有一第二心軸222,該第二閥片216具有一第二套筒224套設該第二心軸222外部,該第二心軸222一端向外徑向延伸形成複數第四肋部226,並該等第四肋部226係連接於該第二座部202。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結合壁214具有一第三結合部228係表示為一凸環,所述第二凸緣208具有一第四結合部230係表示為一凹環,並該第二結合壁214的第三結合部228係以卡固方式將該凸環結合該第二凸緣208的第四結合部230的該凹環,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三結合部228與該第四結合部230係以螺鎖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所述固定件300具有一殼部301、一頂壁303、一第二圍壁305、一第三座部307及一第三圍壁309,所述第三座部307外緣軸向延伸形成該第三圍壁309,該第三座部307中央處延伸設有該殼部301,所述殼部301由該第二圍壁305及該頂壁303所組成並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311,該第二閥件200係容置在該容置空間311內。並所述固定件300的頂壁303具有一第一開口313、一凸出部315、一第一側面317及一第二側面319,該第一、二側面317、319分設於該頂壁303上、下兩側,所述凸出部315設置於該第一側面317,所述第一開口313在該凸出部315內緣貫穿該第一側面317及該第二側面319。 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一圍壁204的上端在該容置空間311內抵頂該頂壁303的第二側面319,以將該第一閥件100關閉在該固定件300的頂壁301及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一圍壁204內,並該第一閥件100的第一管體101係穿設於該第一開口313。由於該第一座部103的凹部105的設計,使該第一座部103在該容置空間311內具有較佳的軸向活動效果,同時也增加該容置空間311氣密性。 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圍壁204具有一第五結合部232係表示為一凸環,所述第二圍壁305具有一第六結合部321係表示為一凹環,並該第一圍壁204的第五結合部232係以卡固方式將該凸環結合該第二圍壁305的第六結合部321的該凹環,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五結合部232與該第六結合部321係以螺鎖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並該第一圍壁204的第五結合部232與該第二圍壁305的第六結合部321結合具有氣密的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二閥片117、216係以橡膠、矽膠其中任一彈性材料製成。由於該第一、二擋止環113、212及該等第一、二肋部121、220的設置,使該第一、二閥片117、216只能分別朝上方開啟。請輔以參閱第4、5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一實施例之作動局部剖面圖,該第一閥件100的第一座部103被關閉在該固定件300的容置空間311中,當本發明之噴頭固定單元不使用時,該第一閥件100是停留在該容置空間311的上方,並該第一、二閥片117、216在該容置空間311中共同界定一封閉空間,由於該固定件300的第六結合部321與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五結合部232結合具有氣密的效果,使該封閉空間係形成為一氣密的封閉空間。 當有外力強迫該第一管體101壓下時,該第一閥件100隨之在該容置空間311內軸向向下移動(如第4圖),由於該第一、二閥片117、216皆為單向閥(只能朝上方開啟)及該固定件300的第六結合部321與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五結合部232結合具有氣密的效果,原來存在於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的流體(空氣或液體),因為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的壓力變大而朝向該第一閥片117的方向流動,該第一閥片117受到流體的推動而向上開啟,流體經過該第一通孔119及該第一閥片117後流向該第一管體101的第一通道111,當壓力平衡時,該第一閥片117恢復至原始位置關閉該第一通孔119。 當有外力強迫該第一管體101返回到原始位置時,該第一閥件100隨之軸向返回到該容置空間311的上方(如第5圖),由於該第一、二閥片117、216皆為單向閥(只能朝上方開啟)及該固定件300的第六結合部321與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五結合部232結合具有氣密的效果,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的壓力變小,而使得該第二閥片216外部的流體(空氣或液體)朝向該第二閥片216的方向流動,該第二閥片216受到流體的推動而向上開啟,流體經過該第二通孔218及該第二閥片216流入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當壓力平衡時,該該第二閥片216恢復至原始位置關閉該第二通孔218。 因為該容置空間311內的封閉空間容積為固定,所以從該第一通道111流出的流體量也為固定。此外,因為該第一、二閥片117、216皆以具有彈性的材料製成(例如橡膠、矽膠),故長時間接觸流體而不易使流體變質。 請參閱第6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二實施例之第一、二閥件及固定件局部剖面圖,並輔以參閱第1~5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所述第二閥件200的第二座部202具有一第三凸緣234,該第三凸緣234係為圓環形狀且朝該第一閥件100延伸。並所述第一閥件100的該第一座部103具有一凹槽133朝向該固定件200,該凹槽133係為圓環形狀且大致與該第三凸緣234的形狀相符。當該第一閥件100在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軸向向下移動時,該第一座部103的凹槽133恰好可容納該第三凸緣234,並當該第一閥件100在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軸向向上移動時,該凹槽133可與該第三凸緣234分離。 由於該凹槽133與該第三凸緣234的形狀相符,故該凹槽133容納該第三凸緣234時可得到較良好的氣密性。當該第一閥件100返回到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的上方時,由於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的壓力比外部小,使得該凹槽133與該第三凸緣234分離需要較大的力量,使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產生吸力。藉此,使該第二閥片216開啟更加順暢。 請參閱第7、8、9、10及11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立體分解圖、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分解剖面圖及組合剖面圖,並輔以參閱第1~6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一、二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二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所述噴頭固定單元更包含一噴頭400及一彈性件500,所述噴頭400具有一噴嘴402、一第二管體404及一抵靠部406,該第二管體404內具有一第二通道408,所述噴嘴402內具有一第三通道410,該第二管體404透過該第二通道408與前述噴嘴402的第三通道連通410,並該第一閥件100的第一管體101與該噴頭400的第二管體404相互套設,在本實施例中,係表示為以第一管體101透過該第一通道111套設於該第二管體404外部,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表示為以第二管體404透過該第二通道408套設於該第一管體101外部。並相互套設的該第一管體101及該第二管體404穿設在該頂壁303的該凸出部315的該第一開口313。 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體101設有一第七結合部135係表示為一凹環,並該第二管體404遠離該噴嘴402的一端具有一第八結合部412係表示為一凸環,並該第二管體404的第八結合部412係以卡固方式將該凸環結合該第一管體101的第七結合部135的該凹環,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第七結合部135與該第八結合部412係以螺鎖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所述彈性件500套設於該第二圍壁305外部,並該彈性件500兩端分別抵頂該噴頭400的抵靠部406及該固定件300的第三座部307。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彈性件係為一彈簧。 當本發明之噴頭固定單元不使用時,由於該第一閥件100的第一管體101穿過該固定件300的第一開口313與該噴頭400的第二管體404結合,而該第一閥件100的第一座部103被該固定件300關閉在該容置空間311內,且該彈性件500套設在該第二圍壁305外部並抵頂在該噴頭400的抵靠部406及該固定件300的第三座部307之間,使得該第一閥件100不使用時是停留在該容置空間311的上方。 當該噴頭400被壓下時,該第一閥件100隨之在該容置空間311內軸向向下移動(如第4圖),由於該第一、二閥片117、216皆為單向閥(只能朝上方開啟)及該固定件300的第六結合部321與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五結合部232結合具有氣密的效果,原來存在於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的流體(空氣或液體),因為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的壓力變大而朝向該第一閥片117的方向流動,該第一閥片117受到流體的推動而向上開啟,流體經過該第一通孔119及該第一閥片117後流向該第一管體101的第一通道111,當壓力平衡時,該第一閥片117恢復至原始位置關閉該第一通孔119。 由於該彈性件500抵頂於該噴頭400的抵靠部406及該支撐體300的第三座部307周圍,該噴頭400被壓下時該彈性件500向該噴頭400方向產生一彈力,當強迫該噴頭400壓下的力量釋放後,該噴頭400隨著該彈性件500的彈力被返回到原始位置,該第一閥件100隨之軸向返回到該容置空間311的上方(如第5圖),由於該第一、二閥片117、216皆為單向閥(只能朝上方開啟)及該固定件300的第六結合部321與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五結合部232結合具有氣密的效果,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的壓力變小,而使得該第二閥片216外部的流體(空氣或液體)朝向該第二閥片216的方向流動,該第二閥片216受到流體的推動而向上開啟,流體經過該第二通孔218及該第二閥片216流入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當壓力平衡時,該該第二閥片216恢復至原始位置關閉該第二通孔218。藉此,可達到與本發明第一、二實施例相同的功效。 請參閱第12、13、14、15、16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立體分解圖、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分解剖面圖及組合剖面圖,並輔以參閱第7~11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三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三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本發明所述之具有噴頭的容器更包含一容器600,該容器600結合在該固定件300的外側。 所述容器600具有一底壁601及一第四圍壁603,該底壁601的周緣向上延伸形成該一第四圍壁603,該底壁601及該第四圍壁603之間界定有一容設空間605,該容設空間605用以填裝一流體。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00還具有一第九結合部323係形成於第三圍壁309的外側,該第九結合部323係表示為一凸環,並該第四圍壁603的上端具有一第十結合部607係表示為一凹環,並該固定件300的第九結合部323係以卡固方式將該凸環結合該第四圍壁603的第十結合部607的該凹環。在一替代實施例中但並不侷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該第九結合部323與該第十結合部607係以螺鎖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容器600具有一氣密件609,該氣密件609設置於該容設空間605,所述流體係盛裝在該氣密件609上方的容設空間605,並該容器600的底壁具有一通孔611,該氣密件609分隔該容設空間605及該通孔611。當該噴頭400被壓下時,該第一閥件100隨之在該容置空間311內軸向向下移動(如第4圖),由於該第一、二閥片117、216皆為單向閥(只能朝上方開啟)及該固定件300的第六結合部321與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五結合部232結合具有氣密的效果,原來存在於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的流體(空氣或液體),因為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的壓力變大而朝向該第一閥片117的方向流動,該第一閥片117受到流體的推動而向上開啟,流體經過該第一通孔119及該第一閥片117後流向該第一管體101的第一通道111,當壓力平衡時,該第一閥片117恢復至原始位置關閉該第一通孔119。 由於該彈性件500抵頂於該噴頭400的抵靠部406及該支撐體300的第三座部307周圍,該噴頭400被壓下時該彈性件500向該噴頭400方向產生一彈力,當強迫該噴頭400壓下的力量釋放後,該噴頭400隨著該彈性件500的彈力被返回到原始位置,該第一閥件100隨之軸向返回到該容置空間311的上方(如第5圖),由於該第一、二閥片117、216皆為單向閥(只能朝上方開啟)及該固定件300的第六結合部321與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五結合部232結合具有氣密的效果,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的壓力變小,而使得該第二閥片216外部的流體(空氣或液體)朝向該第二閥片216的方向流動,該第二閥片216受到流體的推動而向上開啟,流體經過該第二通孔218及該第二閥片216流入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內,當壓力平衡時,該第二閥片216恢復至原始位置關閉該第二通孔218。 並當該容設空間605的部份流體流入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時,該容設空間605的壓力相對於外界較小,因此該氣密件609受到壓力壓迫而向該噴頭400方向移動,進而使流體接近該第二閥件200的第二通孔218,在下一次壓下、返回該噴頭400的行程中,該容設空間605中的流體可再一次流入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藉此,該容器600中的流體可從該噴頭400被擠出,進而達到與第三實施例相同的功效。 請參閱第17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五實施例之組合剖面圖,並輔以參閱第12~16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部分結構及功能係與前述第四實施例相同,故在此將不再贅述,惟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之不同處係為,所述容器600的氣密件609及通孔611改設計為一汲管613,該汲管613的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座部202的第二通孔218,並該汲管613的另一端係朝該容設空間605延伸。在壓下、返回該噴頭400的行程中容設空間605中的流體係先流入該汲管613,再從該汲管613流入該容置空間311的封閉空間。藉此,該容器600中的流體可從該噴頭400被擠出,進而達到與第四實施例相同的功效。 因此,藉由本發明的噴頭固定單元可以控制汲取流體量且流體長時間接觸該第一、二閥片117、216不易變質,並透過該凹槽133與該第二凸緣234的設計使該第二閥片216的開啟更順暢。 以上已將本發明做一詳細說明,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作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等,皆應仍屬本發明之專利涵蓋範圍。
100‧‧‧第一閥件
101‧‧‧第一管體
103‧‧‧第一座部
105‧‧‧凹部
107‧‧‧第一凸緣
109‧‧‧第一開口
111‧‧‧第一通道
113‧‧‧第一擋止環
115‧‧‧第一結合壁
117‧‧‧第一閥片
119‧‧‧第一通孔
121‧‧‧第一肋部
123‧‧‧第一心軸
125‧‧‧第一套筒
127‧‧‧第三肋部
129‧‧‧第一結合部
131‧‧‧第二結合部
133‧‧‧凹槽
135‧‧‧第七結合部
200‧‧‧第二閥件
202‧‧‧第一座部
204‧‧‧第一圍壁
208‧‧‧第二凸緣
210‧‧‧第三開口
212‧‧‧第二擋止環
214‧‧‧第二結合壁
216‧‧‧第二閥片
218‧‧‧第二通孔
220‧‧‧第二肋部
222‧‧‧第二心軸
224‧‧‧第二套筒
226‧‧‧第四肋部
228‧‧‧第三結合部
230‧‧‧第四結合部
232‧‧‧第五結合部
234‧‧‧第三凸緣
300‧‧‧固定件
301‧‧‧殼部
303‧‧‧頂壁
305‧‧‧第二圍壁
307‧‧‧第三座部
309‧‧‧第三圍壁
311‧‧‧容置空間
313‧‧‧第一開口
315‧‧‧凸出部
317‧‧‧第一側面
319‧‧‧第二側面
321‧‧‧第六結合部
323‧‧‧第九結合部
400‧‧‧噴頭
402‧‧‧噴嘴
404‧‧‧第二管體
406‧‧‧抵靠部
408‧‧‧第二通道
410‧‧‧第三通道
412‧‧‧第八結合部
500‧‧‧彈性件
600‧‧‧容器
601‧‧‧底壁
603‧‧‧第四圍壁
605‧‧‧容設空間
607‧‧‧第十結合部
609‧‧‧氣密件
611‧‧‧通孔
613‧‧‧汲管
下列圖式之目的在於使本發明能更容易被理解,於本文中會詳加描述該些圖式,並使其構成具體實施例的一部份。透過本文中之具體實施例並參考相對應的圖式,俾以詳細解說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並用以闡述創作之作用原理。 第1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2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3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局部剖面圖; 第4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一實施例之作動局部剖面圖; 第5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一實施例之作動局部剖面圖; 第6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局部剖面圖; 第7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8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9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三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 第10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三實施例之分解剖面圖; 第11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三實施例之組合剖面圖; 第12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組合圖; 第13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 第14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四實施例之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 第15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四實施例之分解剖面圖; 第16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四實施例之組合剖面; 第17圖係為本發明噴頭固定單元之第五實施例之組合剖面。

Claims (28)

  1. 一種噴頭固定單元,包含: 一第一閥件,具有一第一座部,所述第一座部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一管體,所述第一座部下方具有一第一擋止環,該第一擋止環朝上方延伸形成一第一結合壁,該第一擋止環具有一第一通孔,該第一擋止環向該第一通孔延伸形成複數第一肋部; 一第一閥片,位於該第一通孔及該等第一肋部上方; 一第二閥件,具有一第二座部,所述第二座部周緣軸向延伸形成一第一圍壁,所述第一閥件呈可軸向活動地容置在該第二閥件的第一圍壁內,該第二座部下方具有一第二擋止環,該第二擋止環朝上方延伸形成一第二結合壁,該第二擋止環具有一第二通孔,該第二擋止環向該第二通孔延伸形成複數第二肋部; 一第二閥片,位於該第二通孔及該等第二肋部上方;及 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三座部,該第三座部外緣軸向延伸一第三圍壁,該第三座部中央處延伸設有一殼部,所述殼部由一第二圍壁及一頂壁所組成並共同界定一容置空間,該第二閥件容置在該容置空間中,該頂壁具有一凸出部並該凸出部具有一第一開口,該第一管體係穿設於該第一開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閥件還具有一第一凸緣,並該第一管體內緣具有一第一通道,該第一座部相反該第一管體方向開設一第二開口,該第一凸緣朝該第二開口延伸形成,所述第一擋止環設置於該第二開口位置處並該第一結合壁結合該第一凸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二閥件還具有一第二凸緣,該第二座部朝下開設一第三開口,該第二凸緣朝該第三開口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擋止環設置於該第三開口位置處並該第二結合壁結合該第二凸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座部具有一第一心軸,並該第一閥片具有一第一套筒套設該第一心軸,該第一心軸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複數第三肋部,並該等第三肋部係連接於該第一管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二座部具有一第二心軸,並該第二閥片具有一第二套筒套設該第二心軸,該第二心軸一端向外延伸形成複數第四肋部,並該等第四肋部係連接於該第二座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結合壁具有一第一結合部,所述第一凸緣具有一第二結合部,並該第一結合壁的第一結合部結合該第一凸緣的第二結合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結合部與該第二結合部係以卡固、螺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二結合壁具有一第三結合部,所述第二凸緣具有一第四結合部,並該第二結合壁的第三結合部結合該第二凸緣的第四結合部。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三結合部與該第四結合部係以卡固、螺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閥片係以橡膠、矽膠其中任一彈性材料製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二閥片係以橡膠、矽膠其中任一彈性材料製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固定件的頂壁具有一第一側面及相反該第一側面的一第二側面,所述凸出部設置於該第一側面,所述第一開口在該凸出部內緣貫穿該第一側面及該第二側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圍壁具有一第五結合部,所述第二圍壁內具有一第六結合部,並該第一圍壁的第五結合部結合該第二圍壁的第六結合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五結合部與該第六結合部係以卡固、螺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座部還具有一凹部,該凹部係從該第一座部外周向該第一座部中央凹設。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二閥件的第二座部具有一第三凸緣,所述第一閥件的該第一座部具有一凹槽朝向該第二閥件,該第三凸緣朝該第一閥件延伸,該凹槽係可活動地容納該第三凸緣。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更包含一噴頭及一彈性件,所述噴頭具有一噴嘴、一第二管體及一抵靠部,該第二管體內具有一第二通道,所述噴嘴內具有一第三通道,該第二管體透過該第二通道與前述噴嘴的第三通道連通,並該第一閥件的第一管體與該噴頭的第二管體相互套設,相互套設的該第一管體及該第二管體穿設在該固定件的該頂壁的該第一開口,所述彈性件套設於該第二圍壁外部,並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頂該噴頭的抵靠部及該固定件的第三座部。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管體設有一第七結合部,所述第二管體遠離該噴嘴的一端具有一第八結合部,該第二管體的第八結合部係結合該第一管體的第七結合部,並該第三通道連通該第二通道及該第一通道。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彈性件係為一彈簧。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一管體透過該第一通道套設於該第二管體外部。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二管體透過該第二通道套設於該第一管體外部。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第七結合部與該第八結合部以卡固、螺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更包含一容器,該容器結合在該固定件的外側。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固定件還具有一第九結合部,所述第九結合部係形成於第三圍壁的外側,並該第九結合部結合該容器。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容器具有一底壁,該底壁的周緣向上延伸形成一第四圍壁,該底壁及該第四圍壁之間界定有一容設空間,並該第四圍壁的上端具有一第十結合部,該第十結合部係結合該固定件的第九結合部。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該第九結合部及該第十結合部係以卡固、螺鎖、黏著任一方式結合。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容器具有一氣密件,該氣密件設置於該容設空間,並該容器的底壁具有一通孔,該氣密件分隔該容設空間及該通孔。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3項所述之噴頭固定單元,其中所述容器具有一汲管,該汲管的一端係連接該第二座部的第二通孔,並該汲管的另一端係朝該容設空間延伸。
TW106144410A 2017-12-18 2017-12-18 Nozzle fixing unit TWI6423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4410A TWI642382B (zh) 2017-12-18 2017-12-18 Nozzle fixing uni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4410A TWI642382B (zh) 2017-12-18 2017-12-18 Nozzle fixing uni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42382B true TWI642382B (zh) 2018-12-01
TW201927198A TW201927198A (zh) 2019-07-16

Family

ID=65431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4410A TWI642382B (zh) 2017-12-18 2017-12-18 Nozzle fixing unit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4238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7445B (zh) * 2005-03-11 2010-06-09 魏德曼塑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喷头
TWM500626U (zh) * 2015-02-05 2015-05-11 Derjin Hong Kong Holding Company Ltd 具有倒吸功能的噴頭裝置
TWI526251B (zh) * 2011-09-02 2016-03-21 Takaji Shimada 不用工具能夠分解組裝的低吐出量用液體材料噴射閥
CN205639731U (zh) * 2016-03-17 2016-10-12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双膜片稳流防滴阀
TWI573626B (zh) * 2014-06-03 2017-03-11 索爾福德閥件有限公司 閥件總成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7445B (zh) * 2005-03-11 2010-06-09 魏德曼塑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喷头
TWI526251B (zh) * 2011-09-02 2016-03-21 Takaji Shimada 不用工具能夠分解組裝的低吐出量用液體材料噴射閥
TWI573626B (zh) * 2014-06-03 2017-03-11 索爾福德閥件有限公司 閥件總成
TWM500626U (zh) * 2015-02-05 2015-05-11 Derjin Hong Kong Holding Company Ltd 具有倒吸功能的噴頭裝置
CN205639731U (zh) * 2016-03-17 2016-10-12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双膜片稳流防滴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7198A (zh)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38028B2 (en) Self-priming-pump equipped packaging bottle
JP6548440B2 (ja) 容器及びキャップ
US7874461B2 (en) Cosmetic receptacle
US10571035B2 (en) Non-return valve
US10717567B2 (en) Discharge container
CN102015483A (zh) 分配阀组件
JP7082226B2 (ja) ポンプ組立て体
EP1938903A2 (en) Pump Dispenser
KR20130100788A (ko) 유체 디스펜서 헤드 및 그러한 디스펜서 헤드를 구비한 디스펜서
JP5963323B2 (ja) キャップ
JP6100059B2 (ja) 注出容器
US10753485B2 (en) Content exhaust pump
TWI642382B (zh) Nozzle fixing unit
KR101300202B1 (ko) 이종 액체 분리 수용 용기
CN110944917A (zh) 排出泵
TW201927199A (zh) 噴頭固定結構
US20160362233A1 (en) Closure device for containers
KR102099696B1 (ko) 유체 디스펜서
WO2022165995A1 (zh) 一种全塑按压泵
JP6560906B2 (ja) 吐出容器
KR200475969Y1 (ko) 벤딩형 스템구조가 구비된 펌프
JP5311475B2 (ja) 液体吐出ポンプ
CN215400423U (zh) 一种全塑乳液泵及分配容器
CN214268736U (zh) 一种液体泵
JP6475960B2 (ja) エアーバックレスキャップ、およびこのキャップを備えた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