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1237B -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1237B
TWI641237B TW103121571A TW103121571A TWI641237B TW I641237 B TWI641237 B TW I641237B TW 103121571 A TW103121571 A TW 103121571A TW 103121571 A TW103121571 A TW 103121571A TW I641237 B TWI641237 B TW I64123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terminal
primary
interference
preamb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15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3589A (zh
Inventor
津田信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13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3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1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123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2Avoidance of ingress interference, e.g. ham radio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32Hierarchical cell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4Reselecting a cell layer in multi-layered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20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optimising the interference lev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3Down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1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channel quality metrics, e.g. SIR, SNR, CIR, Eb/l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interferences
    • H04W52/244Interferences in heterogeneous networks, e.g. among macro and femto or pico cells or other sector / system interference [O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7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where the output power of a terminal is based on a path parameter sent by anothe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7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ath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4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 H04W52/245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SI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Ratio] or other wireless path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4TPC management, i.e. sharing limited amount of power among users or channels or data types, e.g. cell loa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6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with a discrete range or set of values, e.g. step size, ramping or offsets
    • H04W52/367Power values between minimum and maximum limits, e.g. dynamic r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低成本地實現在頻率頻道之二次利用之際能 夠防止有害干擾的機制。
提供一種通訊控制裝置,其係具備:取 得部,係在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及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及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和干擾控制部,係基於被前記取得部所取得之前記品質報告中所含之前記通訊品質指標,若判定為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會發生有害干擾時,則向前記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Description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本揭露是有關於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近年的無線通訊環境,係由於資料流量的遽增,而必須面臨頻率資源枯竭的問題。於是,為了提高網路密度而提昇資源效率,令可能含有巨集蜂巢網及小型蜂巢網的複數蜂巢網重疊而配置的網路構成,可被採用。例如,異質(Heterogeneous)網路,係由無線存取技術、蜂巢網大小或頻帶不同的各式各樣的蜂巢網併存而形成的網路。
小型蜂巢網係可例如,以涵蓋流量集中之場所亦即熱點的方式而被配置。但是,熱點係為動態地變化,因此配合熱點而在適切場所配置小型蜂巢網,並不一定是容易的。在使複數蜂巢網重疊的情況下,防止蜂巢網間的有害干擾,也很重要。專利文獻1係揭露,在無線通訊系統中為了防止有害干擾的發生,欲將頻率頻道做二次 性利用之裝置會預先感測首要系統的通訊狀況或收集所感測到的資料,基於該當通訊狀況來判定是否可做二次利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193433號公報
然而,為了通訊狀況所需而導入新的機制,會需要相應的成本。為了防止有害干擾,若不是上述的感測而是將既存的機制加以低成本的活用,就可促進頻率頻道的二次利用,結果來說可以提高網路效率。
於是,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目的在於,在頻率頻道的二次利用之際,將既存之機制加以活用而防止有害干擾。
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裝置,其係具備:取得部,係在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及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 中,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及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和干擾控制部,係基於被前記取得部所取得之前記品質報告中所含之前記通訊品質指標,若判定為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會發生有害干擾時,則向前記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於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及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被通訊控制裝置所執行的通訊控制方法,其係含有: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及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之步驟;和基於已被取得之前記品質報告中所含之前記通訊品質指標,來判定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是否發生了有害干擾之步驟;和若判定為發生了前記有害干擾,則向前記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之步驟。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無線通訊系統,係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和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和協調管理器,係基於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及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之至少一方中所含之前記通訊品質指標,而被判定為在系統內發生 了有害干擾時,則向前記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又,若依據本揭露,則可提供一種終端裝置,係於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及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動作的終端裝置,其係具備:控制部,係生成含有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該通訊品質指標係被,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判定有害干擾是否發生之控制節點,為了該當判定所需而使用;和無線通訊部,係將前記控制部所生成之前記品質報告,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所連接的基地台。
若依據本揭露所述之技術,則可低成本地實現在頻率頻道之二次利用之際能夠防止有害干擾的機制。
1‧‧‧無線通訊系統
5‧‧‧核心網路
7‧‧‧網際網路
10‧‧‧首要基地台
11‧‧‧首要蜂巢網
20‧‧‧首要終端
30‧‧‧次級基地台
31‧‧‧次級蜂巢網
40‧‧‧次級終端
52‧‧‧控制節點
90‧‧‧終端裝置
91‧‧‧無線通訊部
92‧‧‧記憶部
93‧‧‧輸入部
94‧‧‧顯示部
95‧‧‧控制部
96‧‧‧功率測定部
97‧‧‧品質測定部
98‧‧‧報告生成部
100‧‧‧協調管理器(通訊控制裝置)
110‧‧‧通訊部
120‧‧‧記憶部
130‧‧‧控制部
132‧‧‧資料取得部
134‧‧‧干擾控制部
[圖1]用來說明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之概要的說明圖。
[圖2A]用來說明頻率頻道之二次利用的第1例的說明圖。
[圖2B]用來說明頻率頻道之二次利用的第2例的說明圖。
[圖2C]用來說明頻率頻道之二次利用的第3例的說明圖。
[圖2D]用來說明頻率頻道之二次利用的第4例的說明圖。
[圖3A]用來說明TDD方式下之工作比的第1說明圖。
[圖3B]用來說明TDD方式下之工作比的第2說明圖。
[圖4A]用來說明測量報告之送訊的第1說明圖。
[圖4B]用來說明測量報告之送訊的第2說明圖。
[圖5A]用來說明協調管理器之導入的第1例及第2例的說明圖。
[圖5B]用來說明協調管理器之導入的第3例的說明圖。
[圖6]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7]一實施形態所述之協調管理器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
[圖8]第1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9]第1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0]第2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11]第3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12]第3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3]第4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14]第4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5]第5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16]第5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17]用來說明第5干擾情境中所被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一變形例的說明圖。
[圖18]第6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19]第6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
[圖20]用來說明第6干擾情境中所被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一變形例的說明圖。
以下,一邊參照添附圖式,一邊詳細說明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此外,於本說明書及圖面中,關於 實質上具有同一機能構成的構成要素,係標示同一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又,說明是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系統之概要
2.終端裝置之構成例
3.協調管理器之構成例
4.干擾情境之例子
4-1.第1干擾情境
4-2.第2干擾情境
4-3.第3干擾情境
4-4.第4干擾情境
4-5.第5干擾情境
4-6.第6干擾情境
5.總結
<1.系統之概要>
圖1係用來說明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一實施形態所述之無線通訊系統1之概要的說明圖。參照圖1,無線通訊系統1係含有:首要基地台10、首要終端20、次級基地台30、以及次級終端40a及40b。
首要基地台10,係為被1個以上之首要終端所連接之基地台。首要基地台10,係例如,利用法律上被認可、或被授予使用權限的頻率頻道,而運用於首要蜂巢網11。首要基地台10,係被連接至核心網路5。首要 終端20,係位於首要蜂巢網11之內部,連接至首要基地台10。若首要基地台10是以分頻多工(FDD)方式來運用首要蜂巢網11,則從首要終端20往首要基地台10的頻率頻道係稱為上鏈(UL)頻道,從首要基地台10往首要終端20的頻率頻道係稱為下鏈(DL)頻道。若首要基地台10是以分時多工(TDD)方式來運用首要蜂巢網11,則首要終端20與首要基地台10之間的頻率頻道之鏈結方向,係以例如子訊框等之時間單位而切換。
次級基地台30,係為被1個以上之次級終端所連接之基地台。次級基地台30,係將首要基地台10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運用於次級蜂巢網31。次級終端40a及40b,係位於次級蜂巢網31之內部,連接至次級基地台30。作為一例,次級蜂巢網31係可為小型蜂巢網。於本說明書中,小型蜂巢網係包含:毫微微蜂巢網、毫微蜂巢網、微微蜂巢網及微蜂巢網等之概念。次級基地台30,係與首要基地台10之間具有通訊鏈結。首要基地台10與次級基地台30之間的通訊鏈結,係可為有線鏈結,或亦可為無線鏈結。又,次級基地台30,係亦可透過核心網路5及網際網路7而與首要基地台10連接。
首要基地台10及次級基地台30,係可分別以例如LTE(Long Term Evolution)方式或LTE-A(LTE-Advanced)方式的eNB(evolved Node B)的身份而動作。亦可取而代之,首要基地台10及次級基地台30,係按 照W-CDMA(Wideband-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式或CDMA2000方式等之其他種類之蜂巢網通訊方式而動作。
首要終端20、次級終端40a及次級終端40b,係可分別以例如LTE方式或LTE-A方式之UE(User Equipment)的身份而動作。亦可取而代之,首要終端20、次級終端40a及次級終端40b係可依照W-CDMA方式或CDMA2000方式等之其他種類之蜂巢網通訊方式而動作。首要終端20、次級終端40a及次級終端40b,係亦可為例如智慧型手機、平板終端、PC(Personal Computer)、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PND(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或遊戲終端等之任意種類的無線通訊終端。此外,於本說明書中,若無必要彼此區別次級終端40a及40b時,則省略符號末尾的英文字母,將他們總稱為次級終端40。關於其他構成元件也是同樣如此。
FDD方式,係在送訊及收訊中使用不同的頻率頻道。因此,可在相同時序上進行送訊和收訊,送訊時槽和收訊時槽之間也不會發生干擾。由於如此優點,FDD方式可說是適合於想要以複數巨集蜂巢網來涵蓋寬廣地區的案例。許多的巨集蜂巢網,係可以FDD方式而被運用。圖1所例示的首要蜂巢網11,就典型而言,可為巨集蜂巢網。一方,近年來遽增的資料流量僅以巨集蜂巢網來收容,是越來越困難。於是,在流量會局部性集中之場所亦即熱點,會配置有小型蜂巢網。藉由小型蜂巢網基地台來 收容位於熱點的終端,不只可以分散流量之負荷,熱點上的通訊品質會被改善,結果而言,藉由鏈結調整之作用,系統容量也會提昇。圖1所例示的次級蜂巢網31,就典型而言,可為小型蜂巢網。於熱點中,上鏈流量及下鏈流量之比率,係會動態地變化。TDD方式,係藉由控制工作比(UL時槽和DL時槽的時間量之比率),就可有效率地處理如此動態變化之流量。因此,作為一例的小型蜂巢網,係可以TDD方式而被運用。但是,以TDD方式而被運用的複數蜂巢網若彼此重疊時,為了避免UL時槽與DL時槽之間的干擾,蜂巢網間會被要求高精度之同步及工作比之統一,因此TDD方式的上述優點就被抵消。於是,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例如,將以FDD方式而被運用之首要蜂巢網11之中的熱點,以TDD方式而被運用之次級蜂巢網31來予以涵蓋,同時,次級蜂巢網31係可被配置成不與其他次級蜂巢網重疊。此情況下,無線通訊系統1之中所可能發生的干擾,係只剩下首要蜂巢網11與次級蜂巢網31之間的干擾。
圖2A~圖2D係分別為用來說明頻率頻道的二次利用之一例的說明圖。圖2A的上段係圖示了,首要蜂巢網11所利用的2個頻率頻道(首要頻道)FC11及FC12。頻率頻道FC11,係為佔據頻率F11至頻率F12之頻帶的例如上鏈頻道。頻率頻道FC12係為佔據頻率F21至頻率F22之頻帶的例如下鏈頻道。圖2A的下段係圖示了,次級蜂巢網31所做二次性利用的1個次級頻道。在 圖2A的例子中,頻率頻道FC11係被當成次級頻道而被二次性利用。
圖2B的上段係再次圖示了,和圖2A相同的2個頻率頻道FC11及FC12。頻率頻道FC11及FC12,係為被首要蜂巢網11所利用之首要頻道。於圖2B的下段,頻率頻道FC11及FC12,係都被二次性利用。例如,頻率頻道FC11係被次級蜂巢網31所利用,頻率頻道FC12係被其他次級蜂巢網所利用(亦可反之)。
圖2C的上段係圖示了,4個頻率頻道CC11、CC12、CC13及CC14。這些頻率頻道,係分別為LTE-A方式的載波聚合技術中的分量載波(CC)。頻率頻道CC11係為佔據頻率F11至頻率F12之頻帶的上鏈CC。頻率頻道CC12係為佔據頻率F12至頻率F13之頻帶的上鏈CC。頻率頻道CC11及C12,係藉由載波聚合技術而被聚合,可形成上鏈之聚合頻道(Aggregated Channel)。又,頻率頻道CC13係為佔據頻率F21至頻率F22之頻帶的下鏈CC。頻率頻道CC14係為佔據頻率F22至頻率F23之頻帶的下鏈CC。頻率頻道CC13及C14,係藉由載波聚合技術而被聚合,可形成下鏈之聚合頻道。圖2C的下段係圖示了,次級蜂巢網31所做二次性利用的1個次級頻道。在圖2C的例子中,頻率頻道CC11係被當成次級頻道而被二次性利用。
圖2D的上段係圖示了,和圖2C相同的4個頻率頻道CC11、CC12、CC13及CC14。頻率頻道CC11 及C12,係藉由載波聚合技術而被聚合,可形成首要蜂巢網11的上鏈之聚合頻道。又,頻率頻道CC13及C14,係藉由載波聚合技術而被聚合,可形成首要蜂巢網11的下鏈之聚合頻道。圖2D的下段係圖示了,次級蜂巢網31所做二次性利用的2個次級頻道。在圖2D的例子中,次級頻道係為頻率頻道CC12及CC13。頻率頻道CC12及C13,係藉由載波聚合技術而被聚合,可形成次級蜂巢網31的(例如可以TDD方式而被運用的)聚合頻道。
此外,(資源區塊之分配或PUSCH之分配等所需的)資源分配資訊,係可在聚合頻道中所含之複數分量載波之每一者上被配送,或亦可在所被觀測之干擾為最低的分量載波上被配送。例如,次級終端40,係將含有聚合頻道之每一分量載波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發送至次級基地台30。然後,次級基地台30,係使用每一分量載波的該當通訊品質指標,來選擇為了向次級終端40發送資源分配資訊而所應使用的分量載波。藉此,就可減輕資源分配資訊之傳輸錯誤所造成的性能降低。每一分量載波的干擾量,係可藉由後述的各種手法來推定。
圖3A及圖3B,係用來說明TDD方式下的工作比的說明圖。於圖3A的第1例中,次級終端40a及40b係具有上鏈流量,另一方面,次級終端40c係具有下鏈流量。此情況下,在系統全體中,上鏈流量的量比下鏈流量還多,因此會選擇UL時槽較多的工作比。作為一例,圖3A係圖示了,具有10msec之時間長的無線訊框 中所含之10個子訊框的構成。此處,1個無線訊框係含有:6個(以文字「U」標示的)UL子訊框、2個(以文字「D」標示的)DL子訊框及2個(以文字「S」標示的)特殊子訊框。此外,特殊子訊框,係從下鏈往上鏈之切換之際所被插入的,含有保護區間的子訊框。
相對於此,在圖3B的第2例中,次級終端40a係具有上鏈流量,另一方面,次級終端40b及40c係具有下鏈流量。此情況下,在系統全體中,下鏈流量的量比上鏈流量還多,因此會選擇DL時槽較多的工作比。作為一例,圖3B所示之無線訊框,係含有2個UL子訊框、6個DL子訊框及2個特殊子訊框。次級基地台30,係將如此被適用於次級蜂巢網31的工作比,隨著蜂巢網內的流量狀況而加以改變,可有效率地處理熱點的動態變化之流量。
無論首要蜂巢網11及次級蜂巢網31是以FDD方式而被運用還是以TDD方式而被運用,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防止有害干擾是很重要的。若依據專利文獻1所揭露的手法,則次級基地台或次級終端,係預先感測周圍的通訊狀況或收集已被感測之資料後,判定是否可以將首要蜂巢網所需而被保護的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例如,作為感測之結果而偵測出首要系統之無線訊號時,則為了不對首要系統造成有害干擾,而可決定不進行二次利用。然而,為了通訊狀況所需而導入新的機制,會需要相應的成本。於是,在本實施形態中,並非如此感測,而是 活用既存的品質報告之機制來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或其風險。此處可被活用的品質報告,係可為例如測量報告或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報告。
測量報告,係含有為了接手判定所需而被使用的判定指標,是從終端被發送至基地台的報告。測量報告,通常係含有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這類關於參考訊號的收訊功率指標。例如,從首要終端20發送至首要基地台10的測量報告,係含有:關於來自服務基地台亦即首要基地台10之參考訊號的RSRP、及關於來自附近1個以上之基地台(例如次級基地台30)之參考訊號的RSRP。在本實施形態中,除此以外,終端還會使測量報告中包含有通訊品質指標。通訊品質指標係可為例如SINR(Signal-to-Interference and Noise power Ratio)或SIR(Signal-to-Interference power Ratio)。由於既存的許多終端都會有測定SINR或SIR所需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因此改變測量報告使其含有如此通訊品質指標,並不會需要很多實作成本。此外,本說明書中的參考訊號這個術語,係依存於本揭露所述之技術所被適用的通訊方式而不同,亦可至換成導頻訊號或信標信號等其他術語。
圖4A及圖4B,係用來說明測量報告之送訊的說明圖。圖4A係圖示了UTRAN(UMTS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中的訊號序列。RNC(Radio Network Controller)係為位於核心網路的控制節點。RNC 係首先透過基地台(NodeB),向終端(UE)發送測量控制訊息(步驟S11)。測量控制訊息,係表示讓UE判定測量報告所應被發送之時序所需的報告提出基準。報告提出基準,係可為例如週期性之基準,或可為事件觸發型(例如根據已被測定之指標和閾值比較)的基準。UE,係在判定為滿足測量控制訊息所示之報告提出基準時,將測量報告透過NodeB而發送至RNC(步驟S12)。此種報告提出基準的判定及測量報告的送訊,係可被反覆進行。
圖4B係表示E-UTRAN中的訊號序列。首先,基地台(eNodeB)係向終端(UE)發送RRC連接重建訊息(步驟S21)。RRC連接重建訊息,係表示讓UE判定測量報告所應被發送之時序所需的報告提出基準。報告提出基準,係可為例如週期性之基準,或可為事件觸發型(例如根據已被測定之指標和閾值比較)的基準。若採用週期性之基準時,報告提出週期,係可在例如120ms~3600ms之範圍內做指定。若採用事件觸發型之基準,則可針對被劃分類別之複數事件之每一者,分別指定對應的閾值。RRC連接重建訊息,係也可表示應被報告之指標的種類。UE,係在判定為滿足RRC連接重建訊息所示之報告提出基準時,將測量報告發送至eNodeB(步驟S22)。此種報告提出基準的判定及測量報告的送訊,係可被反覆進行。
測量報告,係除了上述的RSRP、SINR及 SIR以外,亦可含有CPICH RSCP(Received Signal Code Power),CPICH Ec/No(Energy per chip divided by the power density)、導頻功率、Ec/Io(Energy per chip per interference density measured on the pilot channel)、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或SNR(Signal to Noise Ratio)等指標。
在本實施形態係被導入,身為用來判定無線通訊系統1中的有害干擾之發生所需的機能實體的協調管理器(Cooperation Manager)100。協調管理器100,係將含有被首要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及含有被次級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基於已取得之品質報告中所含之通訊品質指標,來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或其風險)。
圖5A係用來說明協調管理器之導入的第1例及第2例的說明圖。在第1例中,協調管理器100a係被配置在核心網路5內的控制節點52上。控制節點52係可為例如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P-GW(PDN-Gateway)或S-GW(Serving-Gateway)等之任一種類的節點。協調管理器100a,係例如可透過S1介面等之核心網路-基地台間的介面,從首要基地台10及次級基地台30,取得已被首要終端或次級終端所生成之測量報告。
在第2例中,協調管理器100b係被配置在首要基地台10上。協調管理器100b,係可從首要終端直接 接收測量報告,或透過X2介面等之基地台間的介面而從其他基地台取得已被首要終端或次級終端所生成之測量報告。
圖5B係用來說明協調管理器之導入的第3例的說明圖。在第3例中,協調管理器100c是在核心網路5內被設置成新的專用之控制節點。協調管理器100c,係可透過被新實裝之介面,從其他的控制節點52、首要基地台10或次級基地台30,取得測量報告。
<2.終端裝置之構成例>
圖6係本實施形態所述之終端裝置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圖6所示的終端裝置90,係在連接至首要基地台10之期間是被視為首要終端20,在連接至次級基地台30之期間是被視為次級終端40。終端裝置90係可從首要基地台10往次級基地台30、或從次級基地台30往首要基地台10,進行接手。參照圖6,終端裝置90係具備:無線通訊部91、記憶部92、輸入部93、顯示部94及控制部95。
無線通訊部91,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是以FDD方式或TDD方式動作的無線通訊介面。無線通訊部91,係藉由蜂巢網搜尋程序而偵測出在終端裝置90附近所被運用的蜂巢網,往可連接之基地台之中通訊品質被期待為最佳(例如參考訊號之收訊功率最高)的基地台進行連接。某終端所連接中的基地台,係稱為該當終端的服 務基地台。無線通訊部91,係向服務基地台發送上鏈訊號,及從服務基地台接收下鏈訊號。從無線通訊部91所發送之上鏈訊號的最大送訊功率,係從服務基地台所發送之參考訊號的送訊功率越大,就被設定得越大。
記憶部92,係使用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記憶媒體,來記憶終端裝置90的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
輸入部93係含有例如:偵測對顯示部94之畫面上之觸控的觸控感測器、鍵墊、鍵盤、按鈕或開關等,受理來自使用者之操作或資訊輸入。
顯示部94係具有液晶顯示器(LCD)或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顯示器等之畫面,將終端裝置90的輸出影像予以顯示。
控制部95,係使用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或SoC(System on Chip),控制終端裝置90的整體動作。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95係含有:功率測定部96、品質測定部97及報告生成部98。
功率測定部96,係測定無線通訊部91所接收之收訊訊號的功率,生成收訊功率指標。功率測定部96,係例如,終端裝置90連接著首要基地台10之際,可測定無線通訊部91所接收之首要基地台10的參考訊號的收訊功率,將表示該測定值的RSRP,當作收訊功率指標而予以生成。又,功率測定部96,係在終端裝置90連接著次級基地台30之際,可測定無線通訊部91所接收之次 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的收訊功率,將表示該測定值的RSRP,當作收訊功率指標而予以生成。然後,功率測定部96係將所生成之收訊功率指標,輸出至品質測定部97及報告生成部98。
品質測定部97,係測定無線通訊部91所接收之收訊訊號的通訊品質,生成通訊品質指標。品質測定部97,係例如,終端裝置90連接著首要基地台10之際,可針對首要基地台10與終端裝置90之間的頻率頻道而測定通訊品質,將表示該測定值的SINR,當作通訊品質指標而予以生成。又,品質測定部97,係終端裝置90連接著次級基地台30之際,可針對次級基地台30與終端裝置90之間的頻率頻道而測定通訊品質,將表示該測定值的SINR,當作通訊品質指標而予以生成。品質測定部97,係在測定通訊品質之際,亦可使用從功率測定部96所輸入之收訊功率指標。然後,品質測定部97係將所生成之通訊品質指標,輸出至報告生成部98。
報告生成部98,係判定是否滿足使用圖4A所說明之測量控制訊息或使用圖4B所說明之RRC連接重建訊息所示的報告提出基準。又,報告生成部98,係生成含有從功率測定部96所輸入之收訊功率指標及從品質測定部97所輸入之通訊品質指標的測量報告。然後,報告生成部98,係在滿足報告提出基準時,將所生成之報告,在上鏈頻道或上鏈時槽上從無線通訊部91發送至服務基地台。此外,報告生成部98,係亦可不是測量報 告,而是改為生成含有上述之收訊功率指標及通訊品質指標的CQI報告,將所生成之CQI報告,從無線通訊部91發送至服務基地台。
<3.協調管理器之構成例>
圖7,係為本實施形態所述之協調管理器100之構成之一例的區塊圖。參照圖7,協調管理器100係具備:通訊部110、記憶部120及控制部130。
通訊部110係為協調管理器100用來和無線通訊系統1內的其他節點通訊所需的通訊介面。協調管理器100是被配置在核心網路5內的(既存或新的)控制節點上時,通訊部110係可將例如首要基地台10及次級基地台30之間的S1介面予以實作。協調管理器100被配置在首要基地台上時,通訊部110係可將例如與其他基地台之間的X2介面予以實作。
記憶部120,係使用硬碟或半導體記憶體等之記憶媒體,來記憶協調管理器100的動作所需的程式及資料。
控制部130,係使用CPU或SoC,來控制協調管理器100的整體動作。於本實施形態中,控制部130係含有資料取得部132及干擾控制部134。
資料取得部132係將首要終端20所生成之品質報告及次級終端40所生成之品質報告之至少一方,加以取得。協調管理器100是被配置在核心網路5內的控制 節點上時,資料取得部132係可透過通訊部110,將首要終端20所生成之品質報告從首要基地台10、將次級終端40所生成之品質報告從次級基地台30,分別加以取得。協調管理器100被配置在首要基地台10上時,資料取得部132係將連接至首要基地台10的首要終端20所生成之品質報告,從該當首要終端20加以取得,將其他終端所生成之品質報告從其他基地台加以取得。被資料取得部132所取得的品質報告,係如上述,可為測量報告或CQI報告。該當品質報告,係含有收訊功率指標和通訊品質指標,為了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判定有害干擾是否發生,而被使用。
資料取得部132,係亦可還將為了干擾判定而因應需要而可使用的,各基地台的現在之送訊功率值及連接中的終端之清單等的追加性資訊,加以取得。在後述的某情境中,干擾之判定,係基於基地台的位置資訊而進行。於是,資料取得部132係亦可還取得首要基地台10及次級基地台30的位置資訊。位置資訊,係可預先被記憶在記憶部120中,亦可藉由某些公知的測位手法(例如GPS測位等)而由各基地台動態地測定。
干擾控制部134係基於資料取得部132所取得之品質報告中所含之通訊品質指標,來判定在無線通訊系統1中是否發生了有害干擾。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則向干擾所涉及之次級基地台30,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干擾控制部134係可透過例如 上述S1介面或X2介面,從通訊部110向次級基地台30,發送用來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的控制訊息。此處所被發送之控制訊息,係可含有只具有「請降低送訊功率」之意思的標識,也可含有具體的送訊功率之目標值。
次級基地台30係具備:無線通訊部,係具有1個以上之天線,將首要基地台10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與1個以上之次級終端40之間進行無線通訊;和通訊部,係將次級終端40所生成之品質報告,傳輸至協調管理器100,並從協調管理器100接收控制訊息。次級基地台30,係在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的控制訊息是從協調管理器100接收到時,就將對無線通訊部所設定的送訊功率予以降低。次級基地台30,係亦可將送訊功率設定成控制訊息中所示之目標值。
於本實施形態中,干擾控制部134所致之基於通訊品質指標的干擾之判定,是主要包含2個手法。於第1手法中,干擾控制部134係根據收訊功率指標來推定第1終端與該當第1終端所連接之第1基地台之間的距離。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通訊品質指標不滿足依存於所推定之該當距離的容許品質,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於第2手法中,干擾控制部134係根據通訊品質指標之干擾成分,來推定第2終端與該當第2終端所未連接之第2基地台之間的路徑損失。又,干擾控制部134係基於所推定之該當路徑損失來推定起因於第2終端之送訊功率的第2基地台上的干擾功率。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 所推定之該當干擾功率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時,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此外,於第1手法中,作為通訊品質指標,亦可不是用SINR或SIR,而是改為利用SNR。
順便一提,若在次級蜂巢網31的內部或附近有首要終端20存在,則從次級基地台30所發送之下鏈訊號,係在首要終端20的通訊品質指標中會作用成為干擾成分。亦即,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下鏈訊號,係會使得首要終端20所經歷的通訊品質劣化。此劣化,係會透過品質報告而從首要終端20被傳達至協調管理器100。因此,於上述第2手法中,干擾控制部134係可將首要終端20與該當首要終端20所未連接之次級基地台30之間的路徑損失,根據首要終端20所生成之品質報告的通訊品質指標之干擾成分,而加以推定。同樣地,干擾控制部134係將次級終端40與該當次級終端40所未連接之首要基地台10之間的路徑損失,根據次級終端40所生成之品質報告的通訊品質指標之干擾成分,而加以推定。
在下節中,係針對無線通訊系統1中的6個干擾情境,說明干擾控制部134是如何能夠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
<4.干擾情境之例子> [4-1.第1干擾情境]
於第1干擾情境中,干擾控制部134係依照上述第1手法而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第1終端係為首要終端 20,第1基地台係為首要基地台10。亦即,干擾控制部134係將首要終端20與該當首要終端20所連接之首要基地台10之間的距離,根據收訊功率指標而加以推定。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從首要終端20所取得之品質報告中所含之通訊品質指標不滿足已推定之該當距離的容許品質,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
圖8係第1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圖中,所望訊號係用粗線表示,干擾訊號係用虛線表示。在第1干擾情境中,從首要基地台10往首要終端20的下鏈頻道,係藉由次級基地台30而被二次利用。然後,從次級基地台30往次級終端40的下鏈訊號,係對首要終端20所接收之所望訊號作用成為干擾訊號。
首要終端20所接收之來自首要基地台10的參考訊號之收訊功率PREF1_1[W],係若令該當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圍PREF1,令首要基地台10與首要終端20之間的路徑損失為L1_1,則可表現如下式。此外,這裡係假設天線是具有指向性。
[數1]P REF1_1=L 1_1P REF1 (1)
同樣地,首要終端20所接收之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收訊功率IREF2_UE1[W],係若令該當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為PREF2,令次級基地台30與首要終端20之間的路徑損失為L2_1,則可表現如下式。
[數2]I REF2_UE1=L 2_1P REF2 (2)
若令首要終端2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收訊功率(干擾功率)為IREF2_UE1,令相對於該當參考訊號成分的全訊號成分之功率比為MREF2/MALL2,則於首要終端2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總干擾功率IDL2_UE1,係可表現如下式。此外,MALL2及MREF2,係分別表示為了次級蜂巢網31中的總資源區塊數及參考訊號而被使用的資源區塊數。
再者,若令首要蜂巢網11中的相對於來自首要基地台10之參考訊號成分的全訊號成分之功率比為MALL1/MREF1,令依存於從首要基地台10起算之距離d1的雜訊成分(熱雜音及收訊機內之雜音)為N(d1),則關於首要終端2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首要基地台10之參考訊號的SINRREF1,係可表現如下式。此外,MALL1及MREF1,係分別表示為了首要蜂巢網11中的總資源區塊數及參考訊號而被使用的資源區塊數。
此外,若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式被採用時,則雜訊成分N(d1)係可透過與導頻訊號所被分配之符碼的相關,而被取得。若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式被採用時,則雜訊成分N(d1)係可將參考訊號所被分配之資源區塊之頻帶內的雜音,予以表現。
式(4)係藉由,於首要終端20中所被測定之SINR之干擾成分視為起因於次級基地台30之送訊功率,而被導出。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的控制目標值PREF2_TGT,係藉由對式(4)的SINRREF1代入最底限之容許品質SINRALW1而將式子予以變形,而被算出。此外,Pmargin係為了補償各種原因所可能產生的誤差而被設定的倒退功率。
此處,距離d1,係令光速為c[m/s],令首要基地台10的參考訊號之頻率為f1[Hz],則可表現如下式。
然後,根據式(2)、式(3)及式(4),可將路徑損失L1_2表現如下式。
此外,式(5)中亦可如以下般地被追加功率補正係數k1。功率補正係數k1,係亦可為例如,相對於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的另一下鏈訊號之送訊功率的比。
又,亦可不用功率補正係數k1或是對其再加入地利用依存於次級蜂巢網31之工作比的如下之功率補正係數k2。功率補正係數k2,係在次級蜂巢網31是以TDD方式而被運用時,隨應於UL時槽與DL時槽之比率,將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的控制目標值PREF2_TGT予以變化。此外,例如,TDL係相當於1 個無線訊框之中的DL子訊框(或DL子訊框及特殊子訊框)之數目,TUL係相當於1個無線訊框之中的UL子訊框之數目。
圖9係第1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100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處所說明的通訊控制處理,係以一定或是可變之週期被重複執行,或可隨應於來自任一終端或基地台之要求,而被執行。
參照圖9,首先,干擾控制部134係選擇欲保護免於干擾的首要終端(步驟S111)。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將來自已選擇之首要終端的測量報告,加以取得(步驟S112)。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根據已取得之測量報告中所含之RSRP及對應之參考訊號的送訊功率,按照式(6),推定首要基地台與首要終端之間的距離(步驟S113)。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將已推定之距離所對應之SINR的容許值SINRALW1,加以取得(步驟S114)。此外,將各種距離和對應之SINR的容許值建立關連的表格,係可預先被記憶部120所記憶。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來自已選擇之首要終端的測量報告中所含之SINR是否滿足容許品質(亦即是否超過容許值SINRALW1)(步驟S115)。此處,若判定為實測到的 SINR並不滿足容許品質,則干擾控制部134係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步驟S116)。如此的處理,係針對欲保護免於干擾之首要終端之每一者,反複進行之(步驟S117)。然後,一旦針對所有的首要終端都結束干擾之判定,則圖9所示的通訊控制處理就結束。
此外,亦可不是如圖9之例子這樣針對首要終端之每一者的干擾判定後就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而是針對所有的首要終端的干擾判定後,只需1次地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此情況下,干擾控制部134係亦可選擇最低送訊功率的控制目標值,將所選擇之控制目標值,通知給次級基地台。
[4-2.第2干擾情境]
於第2干擾情境中,干擾控制部134係依照上述第1手法而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第1終端係為首要終端20,第1基地台係為首要基地台10。但是,第2干擾情境中的干擾源,不是次級基地台30,而是次級終端40。第2干擾情境中所被執行的通訊控制處理,係可和圖9所示之處理相同。
圖10係第2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在第2干擾情境中,從首要基地台10往首要終端20的下鏈頻道,係藉由次級基地台30而被二次利用。然後,從次級終端40往次級基地台30的上鏈訊號,係對首要終端20所接收之所望訊號作用成為干擾訊號。
通常,連接至某基地台的1個以上之終端,係以使得該當基地台的上鏈訊號之收訊功率會是同等的送訊功率,分別發送上鏈訊號。這意味著,與基地台之間的路徑損失越大,則從終端之送訊功率就會被設定得越大。次級終端40所接收之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收訊功率、該當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次級基地台30與次級終端40之間的路徑損失之間的關係,係被表現如下式。
[數10]P REF2_2=L 2_2P REF2 (2′)
次級終端40所發送之上鏈訊號之送訊功率PUL2,係使用令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為PREF2及路徑損失為L2_2,而被表現如下式。
於式(10)中,PBAS2係表示,會影響來自次級終端40之送訊功率的基礎功率。基礎功率PBAS2之值,係可為往次級終端40所訊令的可變值,或亦可為預先定義的固定值。又,亦可取代基礎功率PBAS2,改為相對於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PREF2的基礎功率PBAS2之比b2是被訊令或被固定定義。
首要終端2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NUE2個次級終端40的上鏈訊號之總干擾功率IUL2_UE1,係基於式(10),被表現如下式。此外,L2i_1係表示第i個次級終端40與首要終端20之間的路徑損失,L2_2i係表示次級基地台30與第i個次級終端40之間的路徑損失。
按照和式(4)同樣的思考方式,若令次級蜂巢網31中的總資源區塊數為MALL2,則第2干擾情境中關於首要終端2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首要基地台10之參考訊號的SINRREF1,係可表現如下式。
此處,根據式(11)及式(12),可導出如下之關係式。
圖9的步驟S116中的對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之降低的指示,係牽連到使次級蜂巢網31縮小、使位於次級蜂巢網31內的次級終端40之數目NUE2減少。亦即,干擾控制部134係若有害干擾是起因於被發送往次級基地台30的上鏈訊號時,則令1個以上之次級終端40從次級基地台30往首要基地台10進行接手。其結果為,式(11)的總干擾功率IUL2_UE1會被減輕,式(12)的通訊品質SINRREF1係會提昇。
作為一例,若假設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PREF2被降低成PREF2',則不滿足以下條件的次級終端40,係會執行往首要基地台10之接手。此外,PTH1係為接手判定用的閾值。閾值PTH1,係亦可隨著終端的該時點之動作模式(活動模式或怠轉模式等)而不同。
[數15]P TH1<P REF2_2i=L 2_2iP REF2 ' (14)
[4-3.第3干擾情境]
於第3干擾情境中,干擾控制部134係依照上述第1手法而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第1終端係為次級終端40,第1基地台係為次級基地台30。亦即,干擾控制部134係將次級終端40與該當次級終端40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30之間的距離,根據收訊功率指標而加以推定。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從次級終端30所取得之品質報 告中所含之通訊品質指標不滿足已推定之該當距離的容許品質,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
圖11係第3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在第3干擾情境中,從首要終端20往首要基地台10的上鏈頻道,係藉由次級基地台30而被二次利用。從首要終端20往首要基地台10的上鏈訊號,係對次級終端40所接收之所望訊號作用成為干擾訊號。
令第j個首要終端20之送訊功率為PUL1j,令第j個首要終端20與次級終端40之間的路徑損失為L1i_2,則次級終端4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NUE1個首要終端20的上鏈訊號之總干擾功率IUL1_UE2,係可表現如下式。
第3干擾情境中關於在次級終端4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的SINRREF2,係可表現如下式。
此外,N(d2)係表示,依存於從次級基地台30 起算之距離d2的雜訊成分(熱雜音及收訊機內之雜音)。若CDMA方式被採用時,則雜訊成分N(d2)係可透過與導頻訊號所被分配之符碼的相關,而被取得。若OFDMA方式被採用時,則雜訊成分N(d2)係可將參考訊號所被分配之資源區塊之頻帶內的雜音,予以表現。
第3干擾情境中的對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之降低的指示,係牽涉到使次級蜂巢網31縮小、使所測定之通訊品質為不滿足容許品質的次級終端40往首要基地台10進行接手(或在蜂巢網選擇或是蜂巢網重新選擇後,使其往首要基地台10進行連接)。其結果為,次級終端40上所發生的有害干擾,會被紓解。
作為一例,若假設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PREF2被降低成PREF2",則不滿足以下條件的次級終端40,係會執行往首要基地台10之接手。此外,PTH2係為接手判定用的閾值。閾值PTH2,係亦可隨著終端的該時點之動作模式而不同。
[數18]P TH2<L 2_2i.(P REF2 "+P margin ) (17)
圖12係第3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100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處所說明的通訊控制處理,係以一定或是可變之週期被重複執行,或可隨應於來自任一終端或基地台之要求,而被執行。
參照圖12,首先,干擾控制部134係選擇1 個次級終端(步驟S131)。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將來自已選擇之次級終端的測量報告,加以取得(步驟S132)。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根據已取得之測量報告中所含之RSRP及對應之參考訊號的送訊功率,推定次級基地台與次級終端之間的距離(步驟S133)。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將已推定之距離所對應之SINR的容許值SINRALW2,加以取得(步驟S134)。此外,將各種距離和對應之SINR的容許值建立關連的表格,係可預先被記憶部120所記憶。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來自已選擇之次級終端的測量報告中所含之SINR是否滿足容許品質(亦即是否超過容許值SINRALW2)(步驟S135)。此處,若判定為實測到的SINR並不滿足容許品質,則干擾控制部134係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步驟S136)。如此的處理,係針對次級終端之每一者,反複進行之(步驟S137)。然後,一旦針對所有的次級終端都結束干擾之判定,則圖12所示的通訊控制處理就結束。
此外,亦可不是如圖12之例子這樣針對次級終端之每一者的干擾判定後就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而是針對所有的次級終端的干擾判定後,只需1次地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此情況下,干擾控制部134係亦可選擇最低送訊功率的控制目標值,將所選擇之控制目標值,通知給次級基地台。
[4-4.第4干擾情境]
於第4干擾情境中,干擾控制部134係使用首要基地台10及次級基地台30的位置資訊,來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更具體而言,干擾控制部134係在使用次級基地台30之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和從上記位置資訊所推定出來的路徑損失而被算出的干擾功率並不滿足首要基地台10之容許干擾功率時,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
圖13係第4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在第4干擾情境中,從首要終端20往首要基地台10的上鏈頻道,係藉由次級基地台30而被二次利用。然後,從次級基地台30往次級終端40的下鏈訊號,係對首要基地台10所接收之所望訊號作用成為干擾訊號。
若次級基地台30是固定的裝置,則次級基地台30的位置資訊係可預先被記憶部120所記憶,被資料取得部132所取得。若次級基地台30是移動裝置,則會藉由次級基地台30來測定次級基地台30的位置,表示所被測定出來之位置的位置資訊,會被資料取得部132取得。位置資訊,係可表示緯度、經度及高度等之絕對地理位置,或可表示特定之首要基地台之位置等從某個基準位置起算的相對位置(或是相對距離)。
圖14係第4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100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處所說明的通訊控制處理,係以一定或是可變之週期被重複執行,或可隨應於來自任一終端或基地台之要求,而被執行。
參照圖14,首先,干擾控制部134係選擇次級基地台(步驟S141)。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取得首要基地台及已選擇之次級基地台的位置資訊(步驟S142)。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使用所取得之位置資訊,推定首要基地台上的起因於來自所選擇之次級基地台之下鏈送訊的干擾功率(步驟S143)。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取得首要基地台上的干擾功率之容許值(步驟S144)。此外,首要基地台之每一者的干擾功率之容許值,係可預先被記憶部120所記憶。首要基地台之干擾功率之容許值,係亦可為對最小收訊感度乘算某個係數而成的值。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判定所推定之干擾功率是否低於容許值(步驟S145)。此處,若判定為干擾功率低於容許值,則干擾控制部134係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步驟S146)。如此的處理,係針對存在於首要蜂巢網內部的次級基地台之每一者,反複進行之(步驟S147)。然後,一旦針對所有的次級基地台都結束干擾之判定,則圖14所示的通訊控制處理就結束。
此外,干擾控制部134係若關於某個次級基地台所推定之干擾功率是遠低於容許值,則亦可向該當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增加。
[4-5.第5干擾情境]
於第5干擾情境中,干擾控制部134係依照上述第2手法而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第2終端係為首要終端 20,第2基地台係為次級基地台30。亦即,干擾控制部134係將首要終端20與首要終端20所未連接之次級基地台30之間的路徑損失,根據從首要終端20取得之品質報告中所含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干擾成分,而加以推定。又,干擾控制部134係基於所推定之該當路徑損失來推定起因於首要終端20之送訊功率的次級基地台30上的干擾功率。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所推定之該當干擾功率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時,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
圖15係第5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在第5干擾情境中,從首要終端20往首要基地台10的上鏈頻道,係藉由次級基地台30而被二次利用。然後,從首要終端20往首要基地台10的上鏈訊號,係對次級基地台30所接收之所望訊號作用成為干擾訊號。
第5干擾情境,係還被分割成2個子情境。第1子情境中,不僅是首要蜂巢網11的上鏈頻道,就連首要蜂巢網11的下鏈頻道,也會被次級基地台30做二次利用。此情況下,從次級基地台30所發送之參考訊號係被首要終端20接收成為干擾訊號,因此利用上述第2手法是較為有益。另一方面,在第2子情境中,首要蜂巢網11的下鏈頻道係未被二次利用。關於第2子情境中的干擾之判定,將在後面說明。
在第1子情境中,關於在首要終端2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的干擾功率 IDL2_UE1,係可表現如下式。
此處,式(18)中的LBS2_UE1,係為從次級基地台30往首要終端20的未知的路徑損失。若假設式(18)之干擾功率IREF2_UE1是從首要終端20所取得之品質報告中所含之SINR之干擾成分,則藉由將該當干擾成分代入至式(18)中,就可導出未知的路徑損失LBS2_UE1。此外,從首要終端20往次級基地台30的(亦即逆向的)路徑損失LUE1_BS2,係把首要蜂巢網11的下鏈頻道之頻率fDL1及上鏈頻道之頻率fUL1為不同的事實納入考慮,從路徑損失LBS2_UE1如下式般地進行轉換即可。
於次級基地台3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首要終端20的上鏈訊號之干擾功率IUL1_BS2,係可表現如下式。
於式(20)中,PBAS1係表示,會影響來自首要終端20之送訊功率的基礎功率。干擾控制部134,係如此而推定起因於首要終端20之送訊功率的次級基地台30上的干擾功率。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針對所有首要終端20而推定之干擾功率的最大值都不滿足次級基地台30的容許干擾功率時,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干擾控制部134係亦可若從所推定之干擾功率所被算出之推定SINR並不滿足次級基地台30的容許品質時,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
圖16係第5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100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處所說明的通訊控制處理,係以一定或是可變之週期被重複執行,或可隨應於來自任一終端或基地台之要求,而被執行。
參照圖16,首先,干擾控制部134係取得次級基地台的SINR之容許值(步驟S150)。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選擇1個首要終端(步驟S151)。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將來自已選擇之首要終端的測量報告,加以取得(步驟S152)。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根據所取得之測量報告中所含之SINR,來推定首要終端與次級基地台之間的路徑損失(步驟S153)。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使用所推定之路徑損失,來推定起因於來自首要終端之上鏈送訊的次級基地台上的干擾功率(步驟S154)。
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選擇1個次級終端 (步驟S155)。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使用來自所選擇之次級終端的收訊功率、和步驟S154中所推定的干擾功率,算出次級基地台上的SINR(步驟S156)。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判定步驟S156中所算出之SINR是否超過步驟S150中所取得之容許值(步驟S157)。此處,若判定為所算出之SINR未超過容許值,則干擾控制部134係基於次級基地台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而算出次級蜂巢網的涵蓋範圍(步驟S158)。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判定所選擇之次級終端是否位於次級蜂巢網的涵蓋範圍之內部(步驟S159)。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判定為所選擇之次級終端是位於次級蜂巢網的涵蓋範圍之內部,則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步驟S160)。
如此的處理,係針對次級終端及首要終端之配對,分別反複進行之(步驟S161、S162)。然後,一旦針對所有配對都結束干擾之判定,則圖16所示的通訊控制處理就結束。
此外,亦可不是如圖16之例子這樣針對次級終端及首要終端之各配對的干擾判定後就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而是針對所有配對的干擾判定後,只需1次地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在第2子情境中,首要基地台10及首要終端20係以FDD方式而動作,次級基地台30及次級終端40,係僅將首要基地台10的上鏈頻道做二次利用。此情 況下,首要終端20執行測量之際,不會從次級基地台30發送參考訊號。因此,將首要終端20與次級基地台30之間的路徑損失,根據首要終端20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之干擾成分來加以推定,是困難的。於是,干擾控制部134係假定為,首要終端20是位於次級蜂巢網31之蜂巢網邊緣的最糟之案例。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在此假定之下,推定起因於首要終端20之送訊功率的次級基地台30上的干擾功率,判定所推定之干擾功率是否滿足容許干擾功率。
圖17係用來說明第5干擾情境中所被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一變形例的說明圖。第5干擾情境的第2子情境中,假定首要終端20不是在實際的位置PT1,而是存在於次級蜂巢網31的蜂巢網邊緣上之位置PT2。
此處,從首要終端20往首要基地台10之路徑損失LUE1_BS1和從首要基地台10往首要終端20之路徑損失LBS1_UE1之間,存在有如下式的關係。
又,從虛擬的首要終端20'往次級基地台30之路徑損失LUE1_BS2、和從次級基地台30往虛擬的首要終端20'之路徑損失LBS2_UE1之間,存在有如下式之關係。
根據式(21)及式(22),次級基地台30上的起因於來自首要終端20'之上鏈送訊的干擾功率IUL1_BS2,可表現如下式。
被次級基地台30所接收之所望訊號之收訊功率PUL2_BS2,係可表現如下式。
干擾控制部134,係使用式(23)之干擾功率IUL1_BS2及式(24)之收訊功率PUL2_BS2,就可算出次級基地台30上的SINR或SIR。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藉由將所算出之SINR或SIR和容許值進行比較以判定是否發生了有害干擾,若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則可向次級基地台30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4-6.第6干擾情境]
於第6干擾情境中,干擾控制部134係依照上述第2手法而判定有害干擾之發生。第2終端係為次級終端40,第2基地台係為首要基地台10。亦即,干擾控制部134係將次級終端40與次級終端40所未連接之首要基地台10之間的路徑損失,根據從次級終端40取得之品質報告中所含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干擾成分,而加以推定。又,干擾控制部134係基於所推定之該當路徑損失來推定起因於次級終端40之送訊功率的首要基地台10上的干擾功率。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所推定之該當干擾功率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時,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
圖18係第6干擾情境中的基地台及終端之關係的說明圖。在第6干擾情境中,從首要終端20往首要基地台10的上鏈頻道,係藉由次級基地台30而被二次利用。然後,從次級終端40往次級基地台30的上鏈訊號,係對首要基地台10所接收之所望訊號作用成為干擾訊號。
第6干擾情境,係還被分割成2個子情境。第1子情境中,不僅是首要蜂巢網11的上鏈頻道,就連首要蜂巢網11的下鏈頻道,也會被次級基地台30做二次利用。此情況下,從首要基地台10所發送之參考訊號係被次級終端40接收成為干擾訊號,因此利用上述第2手法是較為有益。另一方面,在第2子情境中,首要蜂巢網 11的下鏈頻道係未被二次利用。關於第2子情境中的干擾之判定,將在後面說明。
在第1子情境中,從首要基地台10所被發送的下鏈之送訊功率PDL1,係可表現如下式。
於次級終端4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首要基地台10的下鏈訊號之干擾功率IDL1_UE2,係可表現如下式。此外,LBS1_UE2係表示從首要基地台10往次級終端40之路徑損失。
[數27]I DL1_UE2=L BS1_UE2P DL1 (27)
於次級終端40上所被觀測之關於次級基地台30之參考訊號的SINRREF2,係可表現如下式。
此處,式(27)中的LBS1_UE2,係為從首要基地台10往次級終端40的未知的路徑損失。若假設式 (27)之干擾功率IDL1_UE2是從次級終端40所取得之品質 報告中所含之SINR之干擾成分,則藉由將該當干擾成分代入至式(27)中,就可導出未知的路徑損失LBS1_UE2。 此外,從次級終端40往首要基地台10的(亦即逆向的)路徑損失LUE2_BS1,係把首要蜂巢網11的下鏈頻道之頻率fDL1及上鏈頻道之頻率fUL1為不同的事實納入考慮,從路徑損失LBS1_UE2如下式般地進行轉換即可。
於首要基地台10上所被觀測之來自次級終端40的上鏈訊號之干擾功率IUL2_BS1,係可表現如下式。
於式(30)中,PBAS2係表示,會影響來自次級終端40之送訊功率的基礎功率。干擾控制部134,係如此而推定起因於次級終端40之送訊功率的首要基地台10上的干擾功率。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針對所有次級終端40而推定之干擾功率的最大值都不滿足首要基地台10的容許干擾功率時,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干擾控制部134係亦可若從所推定之干擾功率所被算出之 推定SINR並不滿足首要基地台10的容許品質時,則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
圖19係第6干擾情境中被協調管理器100所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流程之一例的流程圖。此處所說明的通訊控制處理,係以一定或是可變之週期被重複執行,或可隨應於來自任一終端或基地台之要求,而被執行。
參照圖19,首先,干擾控制部134係取得首要基地台的SINR之容許值(步驟S170)。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選擇1個次級終端(步驟S171)。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將來自已選擇之次級終端的測量報告,加以取得(步驟S172)。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根據所取得之測量報告中所含之SINR,來推定次級終端與首要基地台之間的路徑損失(步驟S173)。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使用所推定之路徑損失,來推定起因於來自次級終端之上鏈送訊的首要基地台上的干擾功率(步驟S174)。
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選擇1個首要終端(步驟S175)。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使用來自所選擇之首要終端的收訊功率、和步驟S174中所推定的干擾功率,算出首要基地台上的SINR(步驟S176)。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判定步驟S176中所算出之SINR是否超過步驟S170中所取得之容許值(步驟S177)。此處,若判定為所算出之SINR未超過容許值,則干擾控制部134係基於次級基地台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而算出次 級蜂巢網的涵蓋範圍(步驟S178)。接著,干擾控制部134係判定所選擇之次級終端是否位於次級蜂巢網的涵蓋範圍之內部(步驟S179)。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若判定為所選擇之次級終端是位於次級蜂巢網的涵蓋範圍之內部,則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步驟S180)。
如此的處理,係針對首要終端及次級終端之配對,分別反複進行之(步驟S181、S182)。然後,一旦針對所有配對都結束干擾之判定,則圖19所示的通訊控制處理就結束。
此外,亦可不是如圖19之例子這樣針對首要終端及次級終端之各配對的干擾判定後就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而是針對所有配對的干擾判定後,只需1次地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在第2子情境中,首要基地台10及首要終端20係以FDD方式而動作,次級基地台30及次級終端40,係僅將首要基地台10的上鏈頻道做二次利用。此情況下,次級終端40執行測量之際,不會從首要基地台10發送參考訊號。因此,將次級終端40與首要基地台10之間的路徑損失,根據次級終端40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之干擾成分來加以推定,是困難的。於是,干擾控制部134係假定為,次級終端40是位於,與次級蜂巢網31內的首要基地台10距離最近之蜂巢網邊緣上的最糟之案例。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在此假定之下,推定起因於 次級終端40之送訊功率的首要基地台10上的干擾功率,判定所推定之干擾功率是否滿足容許干擾功率。
圖20係用來說明第6干擾情境中所被執行之通訊控制處理之一變形例的說明圖。第6干擾情境的第2子情境中,假定次級終端40不是在實際的位置PT3,而是存在於次級蜂巢網31的蜂巢網邊緣上之位置PT4。
於首要基地台10上的起因於來自次級終端40'之上鏈送訊的干擾功率IUL2_BS1,係可表現如下式。
首要基地台10與次級基地台30之間的距離,係根據位置資訊而被計算。又,次級基地台30與次級終端40'之間的距離,係根據來自次級基地台30的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而被視為次級蜂巢網31之半徑而被計算。因此,藉由將這些距離所對應之路徑損失之值代入式(31),就可推定出干擾功率IUL2_BS1。干擾控制部134,係使用如此所被推定之干擾功率IUL2_BS1,就可算出首要基地台10上的SINR或SIR。然後,干擾控制部134係藉由將所算出之SINR或SIR和容許值進行比較以判定是否發生了有害干擾,若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則可向次級基地台30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5.總結>
目前為止是使用了圖1~圖20,詳細說明了本揭露所述之技術的實施形態。若依據上述的實施形態,則在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是被次級基地台做二次性利用的環境下,會基於由首要終端或次級終端所生成之品質報告中所含之通訊品質指標,來判定是否發生了有害干擾。然後,若判定為發生了有害干擾,則會向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藉此,不需要用來感測通訊狀況的機制,可防止有害干擾,可安全地進行頻率頻道的二次利用。此處的品質報告,係可為測量報告或CQI報告。因此,需要將既存終端所擁有的報告提出機能稍加改變,就可支援有害干擾之判定。
若依據某個手法,則品質報告係含有關於參考訊號的收訊功率指標。然後,第1終端與該當第1終端所連接之第1基地台之間的距離會根據該當收訊功率指標而被推定,基於依存於所被推定之距離的容許品質和上述通訊品質指標的比較,判定干擾的發生。因此,無論終端在蜂巢網內之位置為何,可使用上述品質報告,確實地判定首要終端或次級終端所受到的有害干擾或其風險。
作為別的手法,第2終端與該當第2終端所未連接之第2基地台之間的路徑損失,是根據通訊品質指標之干擾成分,而被推定。然後,根據已被推定之路徑損失來推定起因於第2終端之送訊功率的第2基地台上的干擾功率,基於所被推定之干擾功率,來推定干擾的發生。 因此,使用上述品質報告,確實地判定首要基地台或次級基地台所受到的有害干擾或其風險。
此外,本說明書中所說明的各裝置所進行的一連串控制處理,係可使用軟體、硬體、及軟體與硬體之組合的任一種方式來實現。構成軟體的程式,係可預先儲存在例如設在各裝置內部或外部的記憶媒體(非暫時性媒體:non-transitory media)中。然後,各程式係例如在執行時被讀取至RAM(Random Access Memory)中,被CPU等之處理器所執行。本揭露所述之技術,係亦可以執行該程式的處理器、記憶該當程式之記憶體、關連電路所集縮而成的單晶片之模組的方式,來加以實現。
又,於本說明書中使用流程圖所說明的處理,係亦可並不一定按照流程圖所示的順序而被執行。亦可數個處理步驟,是被平行地執行。又,亦可採用追加的處理步驟,也可省略部分的處理步驟。
以上雖然一面參照添附圖面一面詳細說明了本揭露的理想實施形態,但本揭露之技術範圍並非限定於所述例子。只要是本揭露之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自然可於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內,想到各種變更例或修正例,而這些當然也都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此外,如以下的構成也是屬於本揭露的技術範圍。
(1)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取得部,係在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及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及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和干擾控制部,係基於被前記取得部所取得之前記品質報告中所含之前記通訊品質指標,若判定為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會發生有害干擾時,則向前記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2)
如前記(1)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品質報告,係為測量報告或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報告。
(3)
如前記(1)或前記(2)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品質報告,係含有關於參考訊號的收訊功率指標;前記干擾控制部,係根據前記收訊功率指標來推定第1終端與該當第1終端所連接之第1基地台之間的距離,若前記通訊品質指標不滿足依存於所推定之該當距離的容許品質,則判定為發生了前記有害干擾。
(4)
如前記(1)或前記(2)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干擾控制部,係根據前記通訊品質指標之干擾成分來推定第2終端與該當第2終端所未連接之第2基地台之間的路徑損失,基於所推定之該當路徑損失來推定起因於前記第2終端之送訊功率的前記第2基地台上的干擾功率,若所推定之該當干擾功率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則判定為發生了前記有害干擾。
(5)
如前記(3)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第1終端係為前記首要終端;前記第1基地台係為前記首要基地台。
(6)
如前記(5)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干擾控制部,係視為前記首要終端之前記品質報告中所含之前記通訊品質指標的干擾成分是起因於前記次級基地台的前記送訊功率,而算出前記次級基地台的前記送訊功率的控制目標值。
(7)
如前記(6)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以分時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干擾控制部,係隨應於前記次級基地台的上鏈時槽和下鏈時槽之比率,來改變前記控制目標值。
(8)
如前記(6)或前記(7)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干擾控制部,係若前記有害干擾是起因於被發送往前記次級基地台的上鏈訊號時,則藉由令1個以上次級終端從該當次級基地台往前記首要基地台進行接手,以減輕前記有害干擾。
(9)
如前記(3)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第1終端係為前記次級終端;前記第1基地台係為前記次級基地台。
(10)
如前記(1)~(9)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取得部係還取得前記首要基地台及前記次級基地台的位置資訊;前記干擾控制部,係在使用前記次級基地台之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和從前記位置資訊所推定出來的路徑損失而被算出的干擾功率並不滿足前記首要基地台之容許干擾功率時,判定為發生了前記有害干擾。
(11)
如前記(4)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第2終端係為前記首要終端;前記第2基地台係為前記次級基地台。
(12)
如前記(1)~(10)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首要終端及前記首要基地台,係以分頻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將前記首要基地台的上鏈頻道做二次性利用;前記干擾控制部,係在前記首要終端是位於前記次級基地台之蜂巢網邊緣的此一假定之下,若前記次級基地台上的起因於前記首要終端之送訊功率的干擾功率並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時,則判定為發生了前記有害干擾。
(13)
如前記(4)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第2終端係為前記次級終端;前記第2基地台係為前記首要基地台。
(14)
如前記(1)~(12)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首要終端及前記首要基地台,係以分頻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將前記首要基地台的上鏈頻道做二次性利用;前記干擾控制部,係在前記次級終端是位於前記次級基地台之蜂巢網邊緣的此一假定之下,若前記首要基地台上的起因於前記次級終端之送訊功率的干擾功率並不滿足 容許干擾功率時,則判定為發生了前記有害干擾。
(15)
如前記(1)~(14)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次級終端之最大送訊功率,係前記次級基地台之參考訊號之送訊功率越大,就被設定成越大。
(16)
如前記(1)~(15)之任1項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首要終端及前記首要基地台,係以分頻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利用藉由將前記首要基地台之上鏈頻道上的1個以上之分量載波和前記首要基地台之下鏈頻道上的1個以上之分量載波予以聚合而形成的聚合頻道,以分時多工方式而動作。
(17)
如前記(16)所記載之通訊控制裝置,其中,前記次級終端之前記品質報告係含有,前記聚合頻道之每一分量載波的前記通訊品質指標;前記次級基地台,係使用每一分量載波的前記通訊品質指標,來選擇用來把資源分配資訊發送至前記次級終端所需之分量載波。
(18)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於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及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 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被通訊控制裝置所執行的通訊控制方法,其係含有: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及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之步驟;和基於已被取得之前記品質報告中所含之前記通訊品質指標,來判定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是否發生了有害干擾之步驟;和若判定為發生了前記有害干擾,則向前記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之步驟。
(19)
一種無線通訊系統,係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和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和協調管理器,係基於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及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之至少一方中所含之前記通訊品質指標,而被判定為在系統內發生了有害干擾時,則向前記次級基地台指示送訊功率之降低。
(20)
一種終端裝置,係於含有:被首要終端所連接的首要基地台、及將前記首要基地台所需之頻率頻道做二次性利用而被次級終端所連接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動 作的終端裝置,其係具備:控制部,係生成含有通訊品質指標的品質報告,該通訊品質指標係被,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判定有害干擾是否發生之控制節點,為了該當判定所需而使用;和無線通訊部,係將前記控制部所生成之前記品質報告,發送至前記終端裝置所連接的基地台。

Claims (4)

  1.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1或複數個處理器,係被構成以:在含有透過首要頻道而與首要終端通訊之首要基地台、及透過次級頻道而與次級終端通訊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第1通訊品質指標的第1品質報告、或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第2通訊品質指標的第2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根據在前記次級基地台中的第1干擾功率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此一事實,以及前記首要終端位於前記次級基地台之蜂巢網邊緣的此一假定,而判定為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發生了有害干擾;基於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前記有害干擾之發生,而指示前記次級基地台降低前記次級基地台之第2送訊功率;其中,前記首要終端及前記首要基地台,係以分頻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以分時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將前記首要頻道的上鏈頻道做利用;前記第1干擾功率是根據前記第1通訊品質指標或前記第2通訊品質指標之至少一者;前記第1干擾功率係由前記首要終端之第1送訊功率所造成;前記第1通訊品質指標係根據第1訊號之品質測量,前記第1訊號係為被前記首要基地台所發送或透過前記首要基地台而被發送,和前記第2通訊品質指標係根據第2訊號之品質測量,前記第2訊號係為被前記次級基地台所發送或透過前記次級基地台送訊而被發送。
  2.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於含有:經由首要頻道而與首要終端通訊之首要基地台、及經由次級頻道而與次級終端通訊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被通訊控制裝置所執行的通訊控制方法,其係含有:由前記通訊控制裝置,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第1通訊品質指標的第1品質報告、或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第2通訊品質指標的第2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之步驟;和根據在前記次級基地台中的第1干擾功率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此一事實,以及前記首要終端位於前記次級基地台之蜂巢網邊緣的此一假定,而判定為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發生了有害干擾之步驟;和基於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前記有害干擾之發生,而指示前記次級基地台降低前記次級基地台之第2送訊功率之步驟;其中,前記首要終端及前記首要基地台,係以分頻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以分時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將前記首要頻道的上鏈頻道做利用;前記第1干擾功率是根據前記第1通訊品質指標或前記第2通訊品質指標之至少一者;前記第1干擾功率係由前記首要終端之第1送訊功率所造成;前記第1通訊品質指標係根據第1訊號之品質測量,前記第1訊號係為被前記首要基地台所發送或透過前記首要基地台而被發送,和前記第2通訊品質指標係根據第2訊號之品質測量,前記第2訊號係為被前記次級基地台所發送或透過前記次級基地台送訊而被發送。
  3. 一種通訊控制裝置,係具備:1或複數個處理器,係被構成以:在含有經由首要頻道而與首要終端通訊之首要基地台及經由次級頻道而與次級終端通訊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第1通訊品質指標的第1品質報告、或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第2通訊品質指標的第2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根據在前記首要基地台中的第1干擾功率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此一事實,以及前記次級終端位於前記次級基地台之蜂巢網邊緣的此一假定,而判定為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發生了有害干擾;基於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前記有害干擾之發生,而指示前記次級基地台降低前記次級基地台之第2送訊功率;其中,前記首要終端及前記首要基地台,係以分頻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以分時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將前記首要頻道的上鏈頻道做利用;前記第1干擾功率是根據前記第1通訊品質指標或前記第2通訊品質指標之至少一者;前記第1干擾功率係由前記次級終端之第1送訊功率所造成;前記第1通訊品質指標係根據第1訊號之品質測量,前記第1訊號係為被前記首要基地台所發送或透過前記首要基地台而被發送;前記第2通訊品質指標係根據第2訊號之品質測量,前記第2訊號係為被前記次級基地台所發送或透過前記次級基地台而被發送。
  4. 一種通訊控制方法,係於含有:經由首要頻道而與首要終端通訊之首要基地台、及經由次級頻道而與次級終端通訊之次級基地台的無線通訊系統中,被通訊控制裝置所執行的通訊控制方法,其係含有:由前記通訊控制裝置,將含有被前記首要終端所測定之第1通訊品質指標的第1品質報告、或含有被前記次級終端所測定之第2通訊品質指標的第2品質報告的至少一方,加以取得之步驟;和根據在前記首要基地台中的第1干擾功率不滿足容許干擾功率此一事實,以及前記次級終端位於前記次級基地台之蜂巢網邊緣的此一假定,而判定為在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發生了有害干擾之步驟;和基於前記無線通訊系統中前記有害干擾之發生,而指示前記次級基地台降低前記次級基地台之第2送訊功率之步驟;其中,前記首要終端及前記首要基地台,係以分頻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以分時多工方式而動作;前記次級終端及前記次級基地台,係將前記首要頻道的上鏈頻道做利用;前記第1干擾功率是根據前記第1通訊品質指標或前記第2通訊品質指標之至少一者;前記第1干擾功率係由前記次級終端之第1送訊功率所造成;前記第1通訊品質指標係根據第1訊號之品質測量,前記第1訊號係為被前記首要基地台所發送或透過前記首要基地台而被發送;前記第2通訊品質指標係根據第2訊號之品質測量,前記第2訊號係為被前記次級基地台所發送或透過前記次級基地台而被發送。
TW103121571A 2013-07-02 2014-06-23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TWI6412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8689 2013-07-02
JP2013-138689 2013-07-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3589A TW201513589A (zh) 2015-04-01
TWI641237B true TWI641237B (zh) 2018-11-11

Family

ID=521434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1571A TWI641237B (zh) 2013-07-02 2014-06-23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3) US10015752B2 (zh)
EP (2) EP3018948B1 (zh)
JP (1) JP6365539B2 (zh)
CN (1) CN105340336B (zh)
ES (1) ES2883798T3 (zh)
MX (1) MX355351B (zh)
RU (1) RU2645732C2 (zh)
SG (1) SG11201510716QA (zh)
TW (1) TWI641237B (zh)
WO (1) WO20150018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1201510716QA (en) * 2013-07-02 2016-01-28 Sony Corp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device
US9775102B2 (en) * 2014-07-29 2017-09-26 Aruba Networks, Inc. Estimating a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signal strengths of wireless signals received by a device
CA2985326A1 (en) * 2015-06-09 2016-12-15 Sony Corporation Server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device,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6455082B (zh) * 2015-08-12 2019-08-3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干扰上报、资源调整方法及装置
US11368926B2 (en) * 2016-12-12 2022-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porting power limit and corresponding constraint
WO2018127481A1 (en) * 2017-01-06 2018-07-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signal quality
US11252785B2 (en) * 2017-05-02 2022-02-15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536859B2 (en) 2017-08-15 2020-01-14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pectrum
US10340976B2 (en) 2017-10-16 2019-07-02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ed utilization of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pectrum
JP6908854B2 (ja) * 2018-03-22 2021-07-2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干渉評価装置、干渉評価方法及び干渉評価プログラム
US11432284B2 (en) 2018-05-22 2022-08-30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tra-cell and inter-frequency mobility optimization and mitigation of session disruption in a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KR102135766B1 (ko) * 2018-10-18 2020-07-2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시간율을 고려한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이 고정 시스템에 미치는 간섭 영향 평가 방법 및 장치
US11129171B2 (en) 2019-02-27 2021-09-21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signal maximization and management in a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JP7336699B2 (ja) * 2019-05-15 2023-09-0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共用周波数管理装置および共用周波数管理方法
US11438771B2 (en) 2019-07-11 2022-09-06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heterogeneous coverage and use cases in a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US11528748B2 (en) 2019-09-11 2022-12-13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ulticarrier unlicensed heterogeneous channel access
US11317296B2 (en) 2019-10-02 2022-04-26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handling and switching operating frequencies for devices being supported by a wireless access node
US11026205B2 (en) 2019-10-23 2021-06-01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 registration in a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US11581911B2 (en) 2019-10-28 2023-02-14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hase noise mitiga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US11457485B2 (en) 2019-11-06 2022-09-27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enhancing coverage in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ystems
JP7039542B2 (ja) * 2019-11-22 2022-03-22 ソフトバンク株式会社 通信制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706635B2 (en) * 2019-12-09 2023-07-1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Scalable network architecture
US11363466B2 (en) 2020-01-22 2022-06-14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antenna optimization in a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US11683823B2 (en) * 2020-03-02 2023-06-20 Fujitsu Limited Control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US11483715B2 (en) * 2020-07-06 2022-10-25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a quasi-licensed wireless system
US11564104B2 (en) 2020-11-25 2023-01-24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spectrum scheduling in 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
US11877344B2 (en) 2020-12-14 2024-01-16 Charter Communications Operating,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verage enhancement using technology detection
US20230232239A1 (en) * 2022-01-14 2023-07-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for 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RIS) Aided Cooperative Directional Security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36122A1 (zh) * 2011-04-07 2012-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功率调整方法和基站
WO2012154100A1 (en) * 2011-05-12 2012-11-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in base stations, base stations, computer progra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WO2013089344A1 (en) * 2011-12-15 2013-06-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of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the user equipment for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46176B2 (en) * 2000-06-13 2006-12-05 Shared Spectrum Company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use of communications spectrum for fixed and mobile applications with efficient method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WO2007044281A1 (en) 2005-10-06 2007-04-1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downlink transmission power for ofdma based evolved utra
US9629096B2 (en) 2006-12-15 2017-04-18 Alcatel-Lucent Usa Inc. Controlling uplink power for picocell communications within a macrocell
JP2008252273A (ja) 2007-03-29 2008-10-16 Kddi Corp 無線エリア計測装置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RU2471314C2 (ru) * 2008-04-22 2012-12-27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Управление помехами с помощью запросов уменьшения помех и индикаторов помех
JP5338682B2 (ja) 2009-01-20 2013-1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JP5299769B2 (ja) * 2009-01-30 2013-09-2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システム、送信機、送信電力決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130698B2 (en) * 2009-05-21 2015-09-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ilure indication for one or more carriers in a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N102714800A (zh) 2010-01-12 2012-10-03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
JP2011146804A (ja) * 2010-01-12 2011-07-28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基地局装置
US9002387B2 (en) * 2010-02-12 2015-04-0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in a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with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US9037184B2 (en) 2010-03-25 2015-05-1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emtocell base station and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method
KR101825431B1 (ko) * 2010-04-05 2018-02-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케리어 통신 시스템과 그의 적응적 케리어 선택 및 링크 품질 보고 방법
KR101722204B1 (ko) * 2010-04-27 2017-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지원 정보 제공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332510B2 (en) 2010-08-17 2016-05-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inter-cell interference between femtocells and macrocells
JP5440464B2 (ja) * 2010-09-24 2014-03-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送信パラメータの制御方法
US20120302263A1 (en) * 2010-11-29 2012-1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stimating access terminal location based on uplink signals
EP2724574B1 (en) 2011-06-21 2017-07-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user equipment and a method therein f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of uplink transmissions
EP2833692A4 (en) * 2012-04-23 2015-09-30 Huawei Tech Co Ltd METHOD, BASIC STATION AND DATA TRANSFER SYSTEM
EP2892273B1 (en) * 2012-08-29 2018-04-18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3068050B (zh) * 2012-12-25 2016-12-28 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 一种时分双工系统中基于干扰感知的上下行时隙资源配置方法
CN103974426B (zh) * 2013-01-30 2018-11-27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和装置以及无线通信网络
US20150373660A1 (en) * 2013-02-13 2015-12-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 Radio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Therein for Transmitting Time Alignment Configuration to a User Equipment
GB2512634A (en) * 2013-04-04 2014-10-08 Nec Corp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288772B2 (en) * 2013-04-22 2016-03-15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f-organizing networks using cooperative sensing
WO2014209049A1 (en) * 2013-06-26 2014-12-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dd/tdd intra-node and inter-node carrier aggregation
SG11201510716QA (en) * 2013-07-02 2016-01-28 Sony Corp Communication control devic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erminal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36122A1 (zh) * 2011-04-07 2012-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功率调整方法和基站
WO2012154100A1 (en) * 2011-05-12 2012-11-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in base stations, base stations, computer progra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WO2013089344A1 (en) * 2011-12-15 2013-06-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ference of user equipment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the user equipment for the same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Kyocera , "Network Assisted Home eNodeB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in Downlink", TSG-RAN WG4, #52bis, 3GPP Draft; R4-093619, 2009-10-16
Mediatek Inc., "Further Discussionon HeNB Downlink Power Setting in HetNet", 3GPP RAN WG1, R1-106009, 2010-11-09 *
Mediatek Inc., "Further Discussionon HeNB Downlink Power Setting in HetNet", 3GPP RAN WG1, R1-106009, 2010-11-09。
Qualcomm Europe, "Proposals for HeNB Downlink ICIC", 3GPP RAN WG4, R4-193726, 2009-10-06
Qualcomm Europe, "Proposals for HeNB Downlink ICIC", 3GPP RAN WG4, R4-193726, 2009-10-06 Kyocera , "Network Assisted Home eNodeB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in Downlink", TSG-RAN WG4, #52bis, 3GPP Draft; R4-093619, 2009-10-16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9622B1 (en) 2021-06-30
JP6365539B2 (ja) 2018-08-01
US10667221B2 (en) 2020-05-26
ES2883798T3 (es) 2021-12-09
EP3018948B1 (en) 2019-09-18
RU2645732C2 (ru) 2018-02-28
MX355351B (es) 2018-04-17
CN105340336A (zh) 2016-02-17
EP3018948A4 (en) 2017-01-11
EP3579622A1 (en) 2019-12-11
US20200252883A1 (en) 2020-08-06
WO2015001840A1 (ja) 2015-01-08
US10015752B2 (en) 2018-07-03
SG11201510716QA (en) 2016-01-28
US20180324711A1 (en) 2018-11-08
TW201513589A (zh) 2015-04-01
CN105340336B (zh) 2019-10-18
US11240763B2 (en) 2022-02-01
JPWO2015001840A1 (ja) 2017-02-23
RU2015156301A (ru) 2017-06-27
MX2015017577A (es) 2016-04-21
US20160128001A1 (en) 2016-05-05
EP3018948A1 (en) 2016-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1237B (zh) 通訊控制裝置、通訊控制方法、無線通訊系統及終端裝置
AU2018201527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on-cellular wireless access
CN105940694B (zh) 在异构网络系统中应用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EP2625911B1 (e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KR101636663B1 (ko) 소형 기지국들 또는 ue 디바이스들에 의한 파일롯 신호들의 송신을 위한 자원들의 할당을 위한 방법들 및 장치
EP3228119B1 (en) Measurement report triggering for inter-cell coordination in cellular deployment
RU2694015C1 (ru) Беспрово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узел сети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осуществляемый в них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передачей сигналов в сети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EP3047591B1 (en) Inter-cell coordination in cellular deployment
RU2631667C2 (ru) Подавление интерференции сигналов в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ети
JP6179517B2 (ja) 通信制御装置、端末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JP7202889B2 (ja) 拡張マシンタイプ通信のためのチャネル局情報リポーティングおよび送信モード
EP3051864B1 (en) Wireless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US20160192334A1 (en)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RU2523030C2 (ru) Базовая радиостанция, мобильная станция и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вязью
CN111431639A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无线通信设备
JP6466475B2 (ja) ユーザ装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のための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JP2016524404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無線通信を行う方法、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TWI737991B (zh) 用於量測限制之方法與裝置
US201401775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ell Activation
JP6290554B2 (ja) 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5235201B2 (ja) セルラ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通信制御方法、及び通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TWI662801B (zh) 資料傳輸方法、基站裝置以及非暫態電腦可讀取媒體
EP4352904A1 (en)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grouping and valid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