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8153B - 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8153B
TWI638153B TW106145455A TW106145455A TWI638153B TW I638153 B TWI638153 B TW I638153B TW 106145455 A TW106145455 A TW 106145455A TW 106145455 A TW106145455 A TW 106145455A TW I638153 B TWI638153 B TW I6381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disposed
rotating
space
position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45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8317A (zh
Inventor
葉建南
蘇中源
陳誌遠
黃肇達
許郁文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TW106145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638153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8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8153B/zh
Publication of TW201928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8317A/zh

Links

Landscapes

  • Measuring Fluid Pressure (AREA)

Abstract

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包括外殼、移動元件及轉動元件。外殼包括第一膨脹部、第二膨脹部及連接部。第一定位結構設置於移動元件且防轉結構設置於連接部。當移動元件與轉動元件分別由外殼二端進入外殼且沿軸向耦合時,可使移動元件與轉動元件相互靠近,進而撐開第一膨脹部與第二膨脹部以形成雙固定端。該具雙固定端裝置可將感測器牢靠地固定於如牆面或機器設備等各種環境中。當該裝置將感測器固定於沖壓設備的孔洞中時,衝擊力不會對感測器造成應力集中現象,進而提升感測器的可靠度。

Description

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具固定端的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適用於各種環境的雙固定端的裝置。
一般而言,會產生高衝擊力的製造設備(例如沖壓設備)的衝擊力準確度高低,會影響其所製造之產品良率的高低。此類製造設備的衝擊力通常是藉由控制器進行控制。控制器依據感測器所感測到的衝擊力大小,調整衝擊力的大小。因此,偵測衝擊力的準確度及變異程度,變成了控制產品製造之良率的關鍵技術。
圖1是習知的一種重力檢知裝置。請參照圖1,台灣新型專利TW M433561公開一種重力檢知裝置改良結構。此改良結構藉由調整螺帽70以鎖設於感應桿50的第一螺紋段54,並在鎖緊時拉感應桿50圓錐頭部53,而形成單端固定至模座80深孔81的固定結構。另外,此改良結構包括傳感器40、感應桿50及傳遞套筒60。感應桿50可調整感應方向56,以使傳感器40能夠準確地偵測到震波值。利用調整傳遞套筒60的感應傳遞面64,將感應傳遞面64對齊於感應桿50的感應方向56,並配合固定結構,藉此傳遞感應力量至傳感器40。
然而,上述的重力檢知裝置僅利用單端固定至設備80的孔洞中,使得重力檢知裝置中傳感器40中的壓電片受力不均勻。因壓電片容易因經常性的受力不均勻而會產生疲勞破壞現象。此將造成傳感器40需要時常更換,並使生產線需要時常停止生產,進而造成生產成本增加及生產力下降等問題。
此外,習知的重力檢知裝置對於具有不同衝擊力的設備,並無法調整該感測裝置的靈敏度。因此,習知的重力檢知裝置無法精確量測衝擊力的細微改變,也無法正確預測製程所產生的製程變異,進而導致生產線的製造品質無法妥善控制,造成產品不良率增加。
目前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智慧製造設備,已成為製造業市場中的主流產品。因此,開發出能牢靠固定至設備的孔洞中的固定裝置及具有高可靠度、可調整靈敏度及可適應不同製造設備的衝擊力之偵測裝置,已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的主要研發課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能夠在承受多次衝擊力後,仍維持其可靠度,且其靈敏度可依據不同設備的衝擊力進行最佳化調整。
本發明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包括外殼、移動元件及轉動元件。外殼包括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至少一第二膨脹部以及連接部。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至少一止動結構。連接部連接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與至少一第二膨脹部。連接部包括至少一防轉結構。移動元件包括第一螺紋部以及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第一螺紋部設置於移動元件的一側。轉動元件包括第二螺紋部以及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第二螺紋部設置於轉動元件的一側。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設置於轉動元件的另一側。當第一螺紋部與第二螺紋部進入外殼且沿一軸向耦合時,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與至少一防轉結構耦合且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與至少一止動結構耦合。
本發明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包括外殼、移動元件及轉動元件。外殼包括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至少一第二膨脹部以及連接部。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至少一止動結構。連接部連接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與至少一第二膨脹部。連接部包括至少一防轉結構。移動元件包括第一螺紋部、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至少一空間以及至少二狹長孔。第一螺紋部設置於移動元件的一側。轉動元件包括第二螺紋部以及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第二螺紋部設置於轉動元件的一側。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設置於轉動元件的另一側。當第一螺紋部與第二螺紋部進入外殼且沿一軸向耦合時,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與至少一防轉結構耦合且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與至少一止動結構耦合,至少一空間及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貫穿移動元件,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設置於至少一空間的二側,至少二狹長孔分別連通(communicate with)至少一空間。
本發明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適於偵測一物理量。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包括外殼、移動元件及轉動元件。外殼包括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至少一第二膨脹部以及連接部。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至少一止動結構。連接部連接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與至少一第二膨脹部。連接部包括至少一防轉結構。移動元件包括第一螺紋部、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至少一空間以及至少二狹長孔。第一螺紋部設置於移動元件的一側。轉動元件包括第二螺紋部、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以及轉動緊壓部。第二螺紋部設置於轉動元件的一側。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設置於轉動元件的另一側。轉動緊壓部設置於該第二螺紋部與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之間。當第一螺紋部與第二螺紋部進入外殼且沿一軸向耦合,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與至少一防轉結構耦合且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與至少一止動結構耦合,至少一空間及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貫穿該移動元件,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設置於至少一空間的二側,至少二狹長孔分別連通至少一空間。
基於上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中,當感測單元配置於裝置內以偵測物理量時,藉由配置於移動元件的至少一空間及至少二狹長孔,能夠使得感測單元受力均勻,避免感測單元產生疲勞破壞,進而提升感測單元的可靠度。再者,外殼包括第一膨脹部及第二膨脹部,能夠調整量測的靈敏度。另外,當第一螺紋部與第二螺紋部進入外殼且沿一軸向耦合時,第一定位結構與防轉結構耦合且第二定位結構與止動結構耦合,空間及狹長孔分別貫穿移動元件,能夠使具雙固定端的裝置更穩固的與生產設備連接。此外,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可廣泛應用於各種環境的洞穴中,例如牆面的洞穴或機器設備的洞穴中,以增加固定強度及穩定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2A及圖2B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耦接機制的示意圖。請先參考圖2A,此實施例為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耦接結構可包括移動元件200及轉動元件300。舉例來說,移動元件200的一端可以具有適於容置轉動元件300的空間。移動元件200適於沿一軸向AX1移動,轉動元件300適於以軸向AX1為旋轉軸轉動。移動元件200,例如是套筒狀,可以耦接於轉動元件300。 詳細來說,請參考圖2B,轉動元件300以軸向AX1為旋轉軸轉動,使移動元件200與轉動元件300開始耦接。此時,轉動元件300會朝另一軸向AX2位移且轉動元件300會引導移動元件200朝軸向AX1的方向位移。換言之,當移動元件200與轉動元件300開始耦接後,移動元件200與轉動元件300會相互靠近,使二者之間的距離逐漸縮短。當轉動元件300引導移動元件200時,轉動限制結構RR會限制移動元件200不會轉動且移動限制結構TR會限制轉動元件300沿著軸向AX2位移的最大位移量為一距離D。
轉動限制結構RR及移動限制結構TR的實施態樣將在以下實施例中予以詳細闡述。雖然下列實施例繪示了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可能的態樣,但裝置的設計可隨著應用的場合以及需求有所變化,而不限於下列實施例所示的內容。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酌本發明實施例的內容後,當可依申請當時的技術水平,以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特徵為基礎進行可能的更動與調整。
圖3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此實施例為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10。圖3B至圖3D分別是圖3A的實施例中的移動元件200、外殼100及轉動元件300的示意圖。首先,請參照圖3A,具雙固定端的裝置10包括外殼100、移動元件200以及轉動元件300。舉例來說,移動元件200以及轉動元件300可以沿軸向AX1耦接並容納置於外殼100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元件200可以包含感測單元210,以偵測一物理量。感測單元210可以包含機電轉換單元(transducer),藉以將偵測所得到的物理量改變為電信號而輸出。舉例來說,感測單元210可包含一壓電片。該壓電片可將施加於該壓電片上的壓力轉換成一電性訊號。
詳細來說,請參照圖3B,移動元件200包括第一螺紋部220以及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230。第一螺紋部220可以設置於移動元件200的一側。舉例來說,在第一螺紋部220的內表面可以設置第一螺紋220a。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定位結構230可以是第一凸塊232,且第一凸塊232延伸的方向例如是平行於軸向AX1。在其他實施例中,設置在第一螺紋部220內表面的第一螺紋220a可以延伸至第一凸塊232的內表面。移動元件200還可以包括至少一空間200SP、至少二狹長孔(slot)200SL以及移動緊壓部240。舉例來說,第一定位結構230可以設置在移動元件200的一側,而移動緊壓部240可以設置在移動元件200的另一側。空間200SP及狹長孔200SL分別貫穿移動元件200,且二狹長孔200SL分別連通(communicate with)空間200SP。舉例來說,至少兩個狹長孔200SL中,其中之一狹長孔200SL設置於空間200SP與第一螺紋部220之間,而另一狹長孔200SL貫穿移動元件200之移動緊壓部240。
在一些實施例中,移動緊壓部240可以是柱體,且狹長孔200SL將所述柱體分隔成兩個部分。柱體例如包括朝向第一定位結構230的內底面與相對於內底面的外底面。外底面的面積例如是大於內底面的面積。舉例來說,移動緊壓部240的一側表面為一傾斜曲面240a。該傾斜曲面240a具有朝向第一螺紋部220的內周緣240b,以及相對於內周緣240b的外周緣240c,且外周緣240c的周長大於內周緣240b的周長。在感測單元210設置於空間200SP的實施例中(如圖3A所示),感測單元210可以偵測一物理量,例如是沖壓設備所產生的衝擊力。藉由兩個狹長孔200SL連通空間200SP的設計及藉由二個狹長孔200SL分別貫穿移動緊壓部240及移動元件200的設計,配置於移動元件200之空間200SP中的感測單元210能夠承受均勻的力量。如此,應力不會集中在感測單元210上,因而可避免產生疲勞破壞(Fatigue),進而提升感測單元210的可靠度。
請參照圖3C,外殼100包括至少一第一膨脹部110、至少一第二膨脹部120以及連接部130。第二膨脹部120可以包括至少一止動結構122。舉例來說,止動結構122可以是第二凸塊122a,且第二凸塊122a所延伸的方向例如是與軸向AX1垂直。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膨脹部110及第二膨脹部120例如皆為可擴張的樑狀結構。連接部130設置於第一膨脹部110與第二膨脹部120之間且連接第一膨脹部110與第二膨脹部120。連接部130包括至少一防轉結構132。舉例來說,防轉結構132可以是凹槽,且凹槽的形狀可以是對應於移動元件200的第一凸塊232的形狀。藉此,在外殼100耦接至移動元件200後,第一凸塊232耦合至防轉結構132(凹槽),形成轉動限制結構RR,以避免移動元件200轉動。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外殼100、移動元件200及轉動元件300三者耦接時,位於外殼100的連接部130中的防轉結構132與第一定位結構230耦合時,可防止移動元件200的轉動,且位於外殼100的第二膨脹部120中的止動結構122與第二定位結構320耦合時,可限制轉動元件300的位移距離。防轉結構132及止動結構122的限制機制將在下文中詳細闡述。在第一膨脹部110與第二膨脹部120例如是可擴張的樑狀結構的實施例中,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可設置於一生產設備一孔洞中(未繪示)。當移動元件200及轉動元件300由外殼100的相對兩端進入外殼100中進行耦接時,移動元件200及轉動元件300會相互靠近,進而擴張外殼100的雙膨脹部(例如第一膨脹部110與第二膨脹部120),以使具雙固定端的裝置能夠更穩定的固定於生產設備的孔洞中。
請參照圖3D,轉動元件300包括第二螺紋部310以及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320。舉例來說,第二螺紋部310設置於轉動元件300的一側,第二定位結構320則設置於轉動元件300相對於第二螺紋部310的另一側。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螺紋310a可以設置在第二螺紋部310的外表面。舉例來說,第二螺紋310a的螺紋形狀可以是與移動元件200的第一螺紋220a的螺紋形狀相互配合。藉此,在轉動元件300在以軸向AX1為旋轉軸轉動時,轉動元件300會朝向另一軸向AX2位移,且移動元件200的第一螺紋220a會受到轉動元件300的第二螺紋310a的引導,以使移動元件200與轉動元件300相互靠近。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定位結構320可以是具有多個溝槽的分割型環狀體320a。舉例來說,分割型環狀體320a所在的平面P的法向量N與軸向AX1平行。
轉動元件300還可以包括轉動緊壓部330以及第三定位結構340。轉動緊壓部330可以設置於第二定位結構320與第二螺紋部310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轉動緊壓部330可以是一柱體。柱體例如包括外底面330a與內底面330b。外底面330a可以連接於第二定位結構320,內底面330b相對於外底面330a並朝向第二螺紋部310。外底面330a的面積例如是大於內底面330b的面積。也就是說,轉動緊壓部330可以是具有傾斜曲面的柱體,且該傾斜曲面連接外底面330a及內底面330b。第三定位結構340可以是位於轉動緊壓部330以及第二螺紋部310之間,並且連接第二螺紋部310。在一些實施例中,分割型環狀體320a的溝槽可以往轉動緊壓部330的方向延伸至第三定位結構340。
圖4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組裝後的剖面示意圖。此實施例為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圖4B是圖4A中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圖4C是圖4A中沿B-B線的剖面示意圖。組裝具雙固定端的裝置10中的外殼100、移動元件200及轉動元件300時,請參照圖4A至圖4C。當第一定位結構230抵靠第三定位結構340時,移動元件200的移動緊壓部240會使外殼100的第一膨脹部110的一端產生遠離軸向AX1的位移,且轉動元件300的轉動緊壓部330會使外殼100的第二膨脹部120的一端產生遠離軸向AX1的位移。也就是說,當移動元件200及轉動元件300沿著軸向AX1同時進入外殼100進行耦接時,移動元件200的移動緊壓部240及轉動元件300的轉動緊壓部330朝面對面的方向移動,且移動緊壓部240及轉動緊壓部330會同時撐開外殼100的第一膨脹部110及第二膨脹部120,以形成可將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固定於孔洞中的二個固定端。藉此,相較習知僅有單邊能夠固定的力量感測裝置,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10可廣泛應用於各種環境的洞穴中(例如牆面的洞穴或機器設備的洞穴中)且增加固定強度及穩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具雙固定端的裝置10配置於生產設備時,藉由第一膨脹部110及第二膨脹部120分別抵接於移動緊壓部240及轉動緊壓部330,可使具雙固定端的裝置10的感測單元210受力均勻,而不會產生應力集中的現象,進而提高具雙固定端的裝置10中之感測單元210的可靠度。因此,在感測單元210配置於移動元件200的空間200SP中的實施例中,感測單元210能夠更精準的偵測欲測的物理量,且不易產生疲勞破壞現象。在移動緊壓部240及轉動緊壓部330分別為傾斜曲面的實施例中,可調整第一膨脹部110抵接於移動緊壓部240之傾斜曲面的位置及調整第二膨脹部120抵接於轉動緊壓部330之傾斜曲面的位置,以改變且適當調整感測單元210的量測靈敏度,以適應不同製造設備的需求。因此,在感測單元210配置於移動元件200的空間200SP中的實施例中,感測單元210能夠精確地偵測到欲測物理量。因此,本發明具雙固定端的裝置能夠在承受多次衝擊力後,仍維持其可靠度,且其靈敏度可依據不同設備的衝擊力進行最佳化調整。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移動元件200的第一螺紋部220與轉動元件300的第二螺紋部310進入外殼100且沿軸向AX1耦合,移動元件200的第一定位結構230與外殼100的防轉結構132耦合,以形成轉動限制結構RR。舉例來說,第一定位結構230是第一凸塊232且沿軸向AX1延伸。防轉結構132是配合第一凸塊232的形狀的凹槽132且沿軸向AX1延伸。所述防轉結構132(凹槽)例如是設置於連接部130的內表面,如圖4B所示。藉此,第一凸塊232抵接防轉結構132(凹槽),以避免移動元件200轉動。
請同時參照圖4C及圖5,當移動元件200的第一螺紋220a與轉動元件300的第二螺紋310a進入外殼100且沿軸向AX1耦合,會使轉動元件300的第二定位結構320與外殼100的止動結構122耦合,以形成移動限制結構TR。舉例來說,第二定位結構320可以是分割型環狀體320a。當轉動元件300以軸向AX1為旋轉軸而轉動且移動元件200朝轉動元件300位移達到一移動行程時,移動元件200的第一定位結構230抵靠於轉動元件300的第三定位結構340且轉動元件300的分割型環狀體320a抵靠於外殼100的止動結構122,藉以限制轉動元件300沿著軸向AX2的位移距離。為了更清楚地闡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10的組裝方式,下文說分別明移動元件200與轉動元件300之間的耦接態樣與移動元件200與外殼100之間的組裝態樣。
圖5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移動元件200與轉動元件300耦接後的示意圖。此實施例為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請參照圖5,移動元件200的第一螺紋220a可以耦接於與第一螺紋220a相配合的第二螺紋310a。因此,在轉動元件300依軸向AX1為旋轉軸而轉動時,轉動元件300會朝另一軸向AX2位移,且第一螺紋部220的第一螺紋220a會受到轉動元件300的第二螺紋310a的引導,以使移動元件200移動靠近轉動元件300。在移動元件200沿軸向AX1位移時,會逐漸靠近轉動元件300。當移動元件200的位移量達到一移動行程時,轉動元件300的第三定位結構340與移動元件200的第一凸塊232會相互抵接而使移動元件200與轉動元件300不會再互相靠近。
圖6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移動元件200與外殼100組裝後的示意圖。此實施例為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圖6B是圖6A中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移動元件200與外殼100組裝後的剖面示意圖。首先,請參照圖6A及圖6B,當移動元件200沿著軸向AX1進入外殼100中並達到一位移行程時,例如第一定位結構230抵靠於外殼100的第二膨脹部120與連接部130的介面時,移動緊壓部240會使外殼100的第一膨脹部110的一端產生遠離軸向AX1(如圖6A的箭頭所示)的位移。也就是說,外殼100的第一膨脹部110會被移動元件200的移動緊壓部240撐開,形成一固定結構,如圖6B所示。外殼100的第一膨脹部110抵觸於移動緊壓部240的位置,可以視需求進行靈敏度的最佳化調整,以適應不同生產設備的需求。
圖7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移動元件200與外殼100組裝前的示意圖。此實施例為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圖7B是圖6B中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圖7C是圖6B中沿B-B線的剖面示意圖。為更清楚地闡述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防轉限制機制,圖7A中繪示部分的外殼100,以使位於連接部130的防轉結構132(凹槽)能夠清楚呈現。請參照圖7A至圖7C,舉例來說,當第一定位結構230(第一凸塊232)與外殼100的防轉結構132耦合後,由於第一凸塊232與凹槽形狀的防轉結構132相互接觸,移動元件200便只能沿著軸向AX1或軸向AX2方向移動,而不會以軸向AX1或軸向AX2為旋轉軸而轉動。藉由上述的防轉限制機制,在組裝具雙固定端的裝置時,轉動元件300會沿著軸向AX1轉動,以引導移動元件200朝轉動元件300的方向移動,而不會造成移動元件200隨著轉動元件300旋轉。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中,感測單元可配置於移動元件的空間內以偵測一物理量。藉由狹長孔貫穿移動元件的設計,能夠使得感測單元不會承受集中的力量,以避免感測單元產生疲勞破壞,進而提升感測單元的可靠度。再者,外殼包括防轉結構,藉此,在組裝具雙固定端的裝置時,僅轉動元件會依一軸向轉動,以引導移動元件朝轉動元件的方向移動,而不會使移動元件隨著轉動元件旋轉。當移動元件的第一螺紋部及轉動元件的第二螺紋部進入外殼且沿軸向耦合時,第一定位結構與防轉結構耦合且第二定位結構與止動結構耦合,且移動緊壓部及轉動緊壓部會同時撐開外殼的第一膨脹部及第二膨脹部,以形成雙固定端。相較習知僅有單邊能夠固定於孔洞的力量感測裝置,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可廣泛應用於各種環境的洞穴中(例如牆面的洞穴或機器設備的洞穴中),以增加固定強度及固定穩定度。此外,本發明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能夠藉由調整第一膨脹部抵接於移動緊壓部的位置及第二膨脹部抵接於轉動緊壓部的位置,對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靈敏度進行最佳化調整,使感測單元能夠精確地偵測到欲測物理量的微小變化。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100‧‧‧外殼
110‧‧‧第一膨脹部
120‧‧‧第二膨脹部
122‧‧‧止動結構
122a‧‧‧第二凸塊
130‧‧‧連接部
132‧‧‧防轉結構
200‧‧‧移動元件
200SP‧‧‧空間
200SL‧‧‧狹長孔
210‧‧‧感測單元
220‧‧‧第一螺紋部
220a‧‧‧第一螺紋
230‧‧‧第一定位結構
232‧‧‧第一凸塊
240‧‧‧移動緊壓部
240a‧‧‧斜面
240b‧‧‧內周緣
240c‧‧‧外周緣
300‧‧‧轉動元件
310‧‧‧第二螺紋部
310a‧‧‧第二螺紋
320‧‧‧第二定位結構
320a‧‧‧分割型環狀體
330‧‧‧轉動緊壓部
330a‧‧‧外底面
330b‧‧‧內底面
340‧‧‧第三定位結構
AX1、AX2‧‧‧軸向
D‧‧‧距離
N‧‧‧法向量
P‧‧‧平面
RR‧‧‧轉動限制結構
TR‧‧‧移動限制結構
圖1是習知的一種重力檢知裝置的示意圖。 圖2A及圖2B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耦接機制的示意圖。 圖3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B至圖3D分別是圖3A的實施例中的移動元件、外殼及轉動元件的示意圖。 圖4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組裝後的剖面示意圖。 圖4B是圖4A中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4C是圖4A中沿B-B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移動元件與轉動元件耦接後的示意圖。 圖6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移動元件與外殼組裝後的示意圖。 圖6B是圖6A中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移動元件與外殼組裝後的剖面示意圖。 圖7A是依照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的移動元件與部分的外殼組裝前的示意圖。 圖7B是圖6B中沿A-A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7C是圖6B中沿B-B線的剖面示意圖。

Claims (20)

  1. 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包括: 一外殼,包括: 至少一第一膨脹部; 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 至少一止動結構;以及 一連接部,連接該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與該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 至少一防轉結構; 一移動元件,包括: 一第一螺紋部,設置於該移動元件的一側;以及 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以及 一轉動元件,包括: 一第二螺紋部,設置於該轉動元件的一側;以及 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設置於該轉動元件的另一側; 其中,當該第一螺紋部與該第二螺紋部進入該外殼且沿一軸向耦合,該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與該至少一防轉結構耦合且該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與該至少一止動結構耦合。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 該至少一防轉結構防止該移動元件的轉動且該至少一止動結構限制該轉動元件的一移動距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還包括第一螺紋及第二螺紋,其中該第一螺紋設置於該第一螺紋部的內表面且該第二螺紋設置於該第二螺紋部的外表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為一第一凸塊且該至少一防轉結構為一凹槽,該第一凸塊及該凹槽延伸的方向皆與該軸向平行,該凹槽設置於該連接部的內表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為一分割型環狀體且該至少一止動結構為一第二凸塊,該分割型環狀體所在的一平面的一法向量與該軸向平行且該第二凸塊延伸的方向與該軸向垂直。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轉動元件還包括一轉動緊壓部,該轉動緊壓部設置於該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與該第二螺紋部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轉動元件之該轉動緊壓部為一柱體,該柱體包括一外底面與一內底面,該外底面連接該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該外底面之一面積大於該內底面之一面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移動元件還包括至少一空間、至少二狹長孔及一移動緊壓部,該至少一空間及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貫穿該移動元件,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的二側,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連通該至少一空間。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至少二狹長孔中之一狹長孔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與該第一螺紋部之間,該至少二狹長孔中之另一狹長孔貫穿該移動元件之該移動緊壓部。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移動元件還包括一感測單元,該感測單元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中。
  11. 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包括: 一外殼,包括: 至少一第一膨脹部; 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 至少一止動結構;以及 一連接部,連接該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與該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 至少一防轉結構; 一移動元件,包括: 一第一螺紋部,設置於該移動元件的一側; 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 至少一空間; 至少二狹長孔;以及 一轉動元件,包括: 一第二螺紋部,設置於該轉動元件的一側;以及 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設置於該轉動元件的另一側; 其中,當該第一螺紋部與該第二螺紋部進入該外殼且沿一軸向耦合,該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與該至少一防轉結構耦合且該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與該至少一止動結構耦合,該至少一空間及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貫穿該移動元件,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的二側,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連通該至少一空間。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至少一防轉結構防止該移動元件的轉動且該至少一止動結構限制該轉動元件的一移動距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至少二狹長孔中之一狹長孔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與該第一螺紋部之間,該至少二狹長孔中之另一狹長孔貫穿該移動元件之一移動緊壓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移動元件還包括一感測單元,該感測單元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中。
  15. 一種具雙固定端的裝置,適用於偵測一物理量,包括: 一外殼,包括: 至少一第一膨脹部; 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 至少一止動結構;以及 一連接部,連接該至少一第一膨脹部與該至少一第二膨脹部,包括: 至少一防轉結構; 一移動元件,包括: 一第一螺紋部,設置於該移動元件的一側; 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 至少一空間; 至少二狹長孔;以及 一轉動元件,包括: 一第二螺紋部,設置於該轉動元件的一側; 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設置於該轉動元件的另一側;以及 一轉動緊壓部,設置於該第二螺紋部與該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之間; 其中,當該第一螺紋部與該第二螺紋部進入該外殼且沿一軸向耦合,該至少一第一定位結構與該至少一防轉結構耦合且該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與該至少一止動結構耦合,該至少一空間及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貫穿該移動元件,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的二側,該至少二狹長孔分別連通該至少一空間。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至少一防轉結構防止該移動元件的轉動且該至少一止動結構限制該轉動元件的一移動距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具雙端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轉動元件之該轉動緊壓部為一柱體,該柱體包括一外底面與一內底面,該外底面連接該至少一第二定位結構,該外底面之一面積大於該內底面之一面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至少二狹長孔中之一狹長孔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與該第一螺紋部之間,該至少二狹長孔中之另一狹長孔貫穿該移動元件之一移動緊壓部。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移動元件還包括一感測單元,該感測單元設置於該至少一空間中。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具雙固定端的裝置,其中該感測單元包括一機電轉換單元。
TW106145455A 2017-12-25 2017-12-25 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TWI6381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5455A TWI638153B (zh) 2017-12-25 2017-12-25 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145455A TWI638153B (zh) 2017-12-25 2017-12-25 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38153B true TWI638153B (zh) 2018-10-11
TW201928317A TW201928317A (zh) 2019-07-16

Family

ID=64797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45455A TWI638153B (zh) 2017-12-25 2017-12-25 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63815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53666A1 (en) * 2012-08-21 2014-02-27 Peter S. Aronsta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Operation in Conduits
TW201514385A (zh) * 2013-10-11 2015-04-16 fu-chuan Xu 自鑽式拉爆扣件及其成型方法
WO2017020868A1 (zh) * 2015-08-06 2017-02-09 杨东佐 一种紧固连接组件及结构、安装及拆卸方法、曲轴连杆机构、轨道结构
US20170232597A1 (en) * 2014-08-12 2017-08-17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Optimized Method for Setting Expansion Anchors by Means of a Power Tool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53666A1 (en) * 2012-08-21 2014-02-27 Peter S. Aronsta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Operation in Conduits
TW201514385A (zh) * 2013-10-11 2015-04-16 fu-chuan Xu 自鑽式拉爆扣件及其成型方法
US20170232597A1 (en) * 2014-08-12 2017-08-17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Optimized Method for Setting Expansion Anchors by Means of a Power Tool
WO2017020868A1 (zh) * 2015-08-06 2017-02-09 杨东佐 一种紧固连接组件及结构、安装及拆卸方法、曲轴连杆机构、轨道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8317A (zh) 2019-07-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33118B2 (en) Capacitive pressure sensor
TWI568999B (zh) 具有改良的電極結構之電容式壓力感測器
JP6526467B2 (ja) 圧力センサ
IT201800002533A1 (it) Apparato e metodo per l’assemblaggio dei denti che costituiscono i poli statorici di uno statore.
TWI638153B (zh) 具雙固定端的裝置
US10962992B2 (en) Apparatus with two anchors
US8561471B2 (en) Capacitive pressure sensor with improved electrode structure
EP2447198B1 (en) Roll arrangement
CN109958692B (zh) 具有双固定端的装置
CN109084920B (zh) 一种高精度扭矩传感器浮动连接装置
CN116086664B (zh) 一种360°旋转微压力感测模组及贴装吸附装置
WO2021134425A1 (zh) 一种腔体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06767317A (zh) 齿轮内孔环凹槽与外端面直线距离检具
JP2001289723A (ja) 圧力検出装置
EP3123107B1 (en) Apparatus for checking dimensions and shape of a mechanical piece
JP2017032378A (ja) センサ装置
JP6249570B2 (ja) 静電容量型圧力センサ
JP5058079B2 (ja) 力検知センサの製造方法
WO2016079997A1 (en) Shaft diameter enlarging apparatus and shaft diameter enlarging method
US9506828B2 (en) Passive pressure sensing
JPH05309551A (ja) 変位検出装置
RU2244903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мерения некруглости конуса корпуса распылителя
KR101487843B1 (ko) 토크 측정센서
JP6059642B2 (ja) 静電容量型圧力センサ
CN216482990U (zh) 水平度检测装置